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30 05:3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篇1

(1)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膀大腰园、披头散发、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

(2)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3)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

(4) 描写人物心情成语: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一

1、眉清目秀: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形容人容貌清秀不俗气。

2、獐头鼠目: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3、天香国色: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4、秀外慧中: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5、面目可憎: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6、鹤发鸡皮: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7、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8、靡颜腻理: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

9、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10、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11、脑满肠肥: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12、面如冠玉: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13、头童齿豁: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14、大腹便便:便便:肥胖的样子。形容肥胖的样子。

15、囚首垢面:象监狱里的犯人,好久没有理发和洗脸。形容不注意清洁、修饰。

16、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17、出水芙蓉: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18、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19、铜筋铁骨: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20、童颜鹤发:颜:脸色。仙鹤羽毛似雪白的头发,()孩子似的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21、双瞳剪水:瞳:瞳孔,指眼睛。形容眼睛清澈明亮。

22、肠肥脑满: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脑满:指肥头大耳。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饱饱的,养得胖胖的。

23、粉白黛黑:粉白:在脸上搽粉,使脸更白;黛黑:画眉毛,使眉毛更黑。泛指女子的妆饰。

24、其貌不扬: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

25、国色天姿: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26、药店飞龙:飞龙:指中药龙骨。药店里的龙骨。比喻人瘦骨嶙峋。

27、雾鬓风鬟: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28、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29、虎背熊腰: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30、形销骨立:销:消瘦。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31、燕颔虎颈:颔:下巴颏。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32、骨瘦如柴:形容消瘦到极点。

33、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也指美丽的女子。

34、鸡皮鹤发: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35、蓬头垢面: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二

1、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2、老气横秋: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3、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4、从容自若:沉着镇静,神态自若。

5、悠然自得: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形容神态悠闲、心情舒适。

6、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7、夷然自若: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8、舌挢不下: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9、眄视指使:形容骄傲的神态。

10、扼腕抵掌:用手握腕,击着手掌。表示很激动、振奋的神态。

11、飘飘欲仙:飘飘然将要飞升成仙。比喻人的神态、动作轻盈飘忽如同神仙,也形容人的感受轻松爽快、沾沾自喜。

12、伸头缩颈: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态。

13、屏声息气: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14、灰头土面: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15、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16、雍容雅步:谓神态从容,举止斯文。

17、高情逸态:高情:高雅的情致。逸态:安闲的神态。高雅的情致,安逸的神态。

18、戟指怒目:指着人,瞪着眼。形容大怒时斥责人的神态。

19、扼腕长叹: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

20、望尘而拜: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21、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22、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23、咆哮如雷:形容人暴怒喊叫的神态。

24、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25、舒眉展眼:神态舒适,无忧无虑的样子。

26、义形于色:义:正义;形:表现;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在脸上流露出来。

27、杀鸡抹脖: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28、搔头摸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29、悠闲自在:自在:无拘无束。形容神态从容,无拘无束。

30、雍容闲雅:谓神态从容不迫,举止文雅大方。

31、投袂而起: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32、怆地呼天:怆:悲伤,凄楚。悲痛地呼天喊地。形容极其悲痛绝望的神态。

33、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

篇3

【关键词】质疑能力 教学策略 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同时也为自身的成长提供了保障。“创新必先有疑,质疑方能创新。”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解决问题到提出并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才能获得成功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的方法和策略:

一、创造氛围,敢“疑”人先

茫茫书海,知识无穷,学生怎会无疑可问呢?只不过历来讲究师道尊严,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吓到九霄云外去了。因此,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要降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期望值,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学生毕竟认知基础较低,阅历有限,对于阅读材料的主旨等不太可能一上来就能准确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允许肤浅,允许不完整,甚至允许错误,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另外,教师对学生质疑中出现的偏离教学主旨,或错误的提问,要合理引导,不能一棍子打死,在予以正确点拔的同时要肯定其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意识。在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没有心理上的压抑,没有形式上的拘束,容易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质疑。

其次,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教学态度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去除师道尊严带来的居高临下的威严之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后顾之忧。

请看特级教师钱梦龙的教学片段:

师:有的同学提出来冬天象征黑暗是不是呢?

生:不是的。当时时间正是冬天。

生:我认为是的。寒冬过去,春天就要到来。(笑)

师:这个想象很有诗意,很有道理。

生:不过我认为作者在这里还是要渲染一种荒凉、萧索、冷落的气氛。如果不是这样写而是写故乡鸟语花香,行吗?

生:老师,我认为鸟语花香也可以。这要写人物心情的不高兴就可以了,而且这一衬托,效果就会更强烈。

师:对,对!你比老师高明。(大笑)这种手法叫反衬。

这是富有个性的对话,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二、寻找关键语句,指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关键的词语是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关键性语句是指包括最能体现文本中心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语句;蕴含哲理、含义深邃、耐人寻味的议论性抒情性语句;妙用各种修辞、描写方法的语句;概括性强的段落首括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前后文内容结构相照应的语句等等。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听读等各种方式,快速捕捉关键词句并作圈点勾画,同时从以下角度加以质疑问难:所圈点勾画的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句?能否删去或用别的词句替代,理由是什么?它在文章的结构上、内容表达上、语言运用上有何作用?圈点的词句与文中哪一个词句相互照应?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如鲁迅的《孔乙己》,文中多次出现了“笑”,这个“笑”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抓住这个关键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笑”字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孔乙己在讥笑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反而还有隐隐作痛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处处问道点子上,个个能激起思维的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读透了。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如果能经常质疑,他的求知欲就会加强,质疑的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次提出实际的问题。

如教《愚公移山》,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很显然,学生们为了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的找疑点,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作了铺垫,我也及时的表扬了这些同学。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们愚公的认识,围绕“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愚公的决心和勤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勾画画,写写议议,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也就水到渠成。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思维,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质疑,教学中挖掘教材,激疑、引思,使得文章的重难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后学生的发展性质疑、探寻,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之花就会慢慢绽开。

【参考文献】

篇4

mí lù___________

yì si___________

zhōng shí ___________

lù zhū ___________

rèn hé___________

pí láo__________

hán jià __________

jiē dài ___________

jiū jìng ___________

yǐng yǎng___________

yǒng gǎn_________

shì jiè___________

pí láo ___________

jiànzào ___________

biānzhī___________

二、形近字组词5分

辛( ) 跟( ) 睛( ) 休( ) 既( )

幸( ) 根( ) 精( ) 体( ) 即( )

三、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描写春天的成语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不是同类的词划去。(4分)

1、菠菜 芹菜 白菜 辣椒 蔬菜 韭菜

2、黄鹂 知了 橘子 青蛙 公鸡 蜜蜂

3、工人 农民 教师 医生 警察 女人

4、黄山 泰山 峨眉山 太行山 高山

六、用下列的词语造句4分

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近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多音字组词18分

( ) ( ) ( )

教 乐 华

( ) ( ) ( )

( ) ( ) ( )

没 空 更

( ) ( ) ( )

( ) ( ) ( )

和 担 大

( ) ( ) ( )

八、按课文填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绦。

夏天,整个淀区芦苇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洋淀的苇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不美不光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得看能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做事,

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大地上,变棵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朵小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成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飞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阅读

掌 声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摆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他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 读读填填,体会英子当时的心情。

( )地坐在教室一角 ( )地来到教室

( )地站起来 ( )地鞠了一躬

( )地走上了讲台

2、找到描写“掌声”的句子用“ ”画出来,你认为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课文以后,你觉得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猴比本领

动物运动会上,小猴荣获了爬竿冠军。在回家的路上,小猴一会儿拍拍小松鼠的肩膀,一会儿向小白兔眨眨眼睛。意思是说,瞧,我的本领多大呀!

这时,路边有一位小姑娘喊道:“小猴,你说爬竿的本事比谁都强,这里有根竹竿,你来爬爬看!”

小猴子这才注意到,在那位小姑娘身旁,确实有根筷子般细的竹竿,小猴搔搔头说:“这么细的竹竿,我可不行!”

那小姑娘笑笑说:“看我的吧!”只见她就地跳起舞来,过了一会儿就开始旋转起来,慢慢地缠绕在竹竿上了,越缠越高。

小白兔趁机向小猴介绍说:“这位小姑娘叫牵牛花,又叫喇叭花。”

小猴红着脸说:“今天我才知道,能人背后有能人,以后再也不骄傲了。”

1、这篇短文有( )个自然段。

2、“小猴一会儿拍拍小松鼠的肩膀,一会儿向小白兔眨眨眼睛”是因为( )。

(1)小猴很喜欢他们。

(2)小猴向他们炫耀,瞧,我的本领多大呀!

3、短文中的“小姑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篇5

首先,考前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是因为《考试说明》充分体现了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命题的基本原则,具有规范考试命题和指导备考的双重作用。

《考试说明》不仅细化了《考试大纲》有关考试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而且明确了试题的题型设置和难易比例,并提供了示例样题,大大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因此,研读《考试说明》,除了关注学科所考知识点的表述,更要关注有关能力要求的说明,注重由应知走向应会,减少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更为全面准确地实施各项复习应试的策略。譬如对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取消选择题而完全采用简答题和表述题的说明,就不能只停留在题型变化的理解之上,而是要全面分析题型变化会给文本解读、问题思索及思考应答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甚至包括赋分的变化,都要能相对应地加以说明。

其次,考时答题内心有所说明,是因为在各种表达方式中,说明尤为强调科学、客观有标准,这正符合考试特别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说明又是语文试题答案呈现的主要表达方式。

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试卷,直接与说明的表达方式关联的就有好几处,涉及阅读对象、问题设置和终极要求等。像要求提取关键词的第3题,语段本身就是说明文。再就是在题干上直接明示要求加以“说明”的,有第9题的(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第16题: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特别是作文,“绿色生活”的命题包含了较多的说明的成分,加上“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的要求,写成说明文或者具有说明方式的文章也就很自然了。

必须充分认识:以阅读理解、阅读鉴赏为主体的语文试卷,其所有关于文本解读的问题都需要用说明的方式来进行回答,包括关乎文本全篇的思路、意蕴、情感和指向文本局部词、句、段的含义、作用、特色等。其中,凡明确要求加以说明的问题,又更为强调客观性和逻辑性。回答问题要客观,就是要从所问对象(指向)的实际出发,不能有丝毫的主观臆测和判断;回答问题讲逻辑,就是要完全合乎对象的特征以及自在的存现关系。譬如第9题的(2)对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所表达的惜别深情作简要说明,就必须说清楚“醉”与“别”的关系,是因为就要与知音惜别而借酒浇愁,不能只说“借酒浇愁”或“不忍分手”;对“江风引雨”,更不能用叙述或描写的方式来替代说明,或者把诗句翻译了了事,必须要说清楚此时风雨与诗人心中情感的关系,即悲凉的心情在凄凄风雨的烘托下愈发凄凉。再看第16题要求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讲求说明的顺序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有了先后次第标识的框架下,对象和目的又决定着只可说明而不是复述。不少考生以叙述加说明的方式来加以回答,看似也答到了全文的思路,但完全是一种扫描式的碰撞,根本谈不上“简要”。

更多的时候,说明会渗透在高考语文试题问与答的结点之上,也就是针对所问,从分析对象到思考问题,最终组织应答,说明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思路和表达。像第13题,要求简要分析领队的形象。所谓分析,本质上就是要具体说明作品通过对人物哪几方面的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特征。需要的是说明而不是描绘,不明究理的考生自然不能简洁明快地点对点地加以说明,而是罗哩罗嗦地复述故事情节或对人物乱加评论,明显搞混了表达的主次轻重。还有第11题,要求分析画线部分描写峡谷险峻气势的表现特色。综合所问的对象和所提的要求不难看出,只要能概括说明作者为显现峡谷险峻气势而如何进行描写的即可,包括视角、方法、效果等,而不必做联想式的描绘或点评。其实,即使是像第7题判断下列对文言语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也还是一个能否说明的问题,即必须对相关选项的表述做出明确的为何不符合实情的说明。

面对语文试题,从审读题目到给出答案,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有所“交待”总是必要的。除了以说明的方式明确做出回答,更多的还是要在做出判断或组织应答时经历一个内在的思考、分析并加以自我说明的过程,这就是思维力,其对于确定结果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就拿第2题判断“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来说,就绝不能单凭感觉来做判断,至少要对其中使用不恰当的三个成语及其句子有所说明。选择的结果只是一个符号,但排除、筛选的过程却包含着说明的要素。由问什么到选哪个、答什么,始终都离不开对“为什么”的追寻,特别是文学类作品阅读中的探究题,更是过程性说明与终极性说明同在。像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首先,探究的结果必定要以说明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将探究的要求或方向具体落在文本上,就是要搞清并说明“小说―形象―意蕴”的内外联系。对形象,只要能说明类别特点即可,无需叙述描绘。据此就不难看出,《溜索》中有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有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然后分别说明其意蕴之所在:人物的个体形象体现了一种在艰险面前不畏缩的态度,人物的群体形象体现了一种在艰险面前讲协作的精神;动物的形象有牛、马、鹰,都是为了来隐喻人,意蕴自然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说明作者对其笔下这些形象所怀抱的情感态度,或褒或贬当一目了然。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了解它的特征开始的。包含有古诗文阅读、现代散文或小说阅读、现代实用类文本阅读几大块的一份语文试卷,强调的是对考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应对这样的考查,就必须识得文本,懂得文体,只有深切了解并准确把住阅读对象的属性特征,才有可能与文本作深入的对话。而说明正是把住不同文体、文本特征最直接明了的一种方式,因为说明之“明”恰是落在对象的特征之上的。因此,只要触及文本阅读的主观题,都应有一个先于答题的关于文本属性特征的自我说明,而后再以说明的意思伴随着对题干的解读,并最终将这些意思融入到答案之中。像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只要能够说明“写牛是为了写人,环境描写也是为了刻画人物形象”,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说明“牛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出峡谷的高峻”,“牛的恐惧映衬出了‘我’的紧张,牛的恐惧反衬出领队等人的无畏”。小说《溜索》四个主观题回答的如何,无不与自我是否清楚并能说明小说的要素关系有关。还有第9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分析之前,要在心里说出送别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大致走向,而后再联系诗句说明“代”的角度变化以及“情”的深远,其实也就是用诗句的意思来说明陆时雍如此评价的道理。不少考生简单地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答,失却的正是对相关评价的具体说明。

说明之于作文的意义,更多的是关于“题”的各个方面。从命题看,由“提示语+题目+要求”三部分组合而成的作文试题,其中的提示语总是客观、平实地解说、介绍有关的对象或概念,并且事物与事理的说明同在。通过“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解说,也就很自然地导出了以“绿色生活”作为作文题目的要求。从审题看,能否准确领悟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即提示语与题目之间的关系,与能否做到符合题意作文息息相关。当提示语已明确指出“绿色成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作文还大写特写绿色的本义,不仅谈不上深切,而且很容易偏离题旨。那种把“绿色生活”当成衣食住行皆要带一个“绿”字的叙述或议论,无疑是没弄明白“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不是颜色而是理念的解说。

作文不能认识试题中相关说明的意义和作用,撇开提示语,又不能够自我准确地对题意做出解说,文不对题的情况比较严重。文本阅读答题,对分析思考过程中要有交待说明的意识认识不足,说不出也说不清该与不该,只好撒大网逮小鱼。从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的设置以及考生应答的实际可以看出,认识不到说明作为一种介于形象与抽象、局部与整体、问题与答案之间不可短缺的思维与表达方式,认识不到过程性说明与终极性说明在阅读与写作时或内言或外表的价值和影响,就难以保证条分缕析、探幽抉微地答题和作文。

篇6

早上,妈妈叫我起床,我躺在舒服的被窝里,心想:还早着呢,再让我睡一分钟吧。五个一分钟过去了,妈妈又叫我,我装聋作哑。妈妈忍无可忍,大吼:“快起床,要迟到啦!”

中午,我放学回家,爸爸把香喷喷的饭菜已经摆上饭桌,看着满桌子让我口水直流的美味佳肴,我伸手拿起就吃,妈妈毫不留情地拎着我的衣领把我拖到卫生间,怒火万丈地对我吼:“先洗手!”

我特别喜欢看书。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我还舍不得放下,妈妈在一次次催促下失去了耐心,无力地对我吼:“睡觉,要不明天起不来喽!”

其实我知道“河东狮吼”就是妈妈对我的爱,但我更希望能听到妈妈那温柔的话语。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幸福路小学

翟弈初

指导老师 李 媛

【翟弈初】细节描写是我最头疼的事。我觉得自己已经描写得够细致了,可老师告诉我还要加油。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我发现适当地多用动词,效果会更好。我还发现,巧用成语能让句子更加出彩。

【李老师】写人,就要突出人物的特点。习作先从外貌入手,重点引出“河东狮吼”的特点,然后围绕中心,着眼生活细节,把“河东狮吼”具体化了。这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留心观察。

劳动快乐

星期天下午,我在家很无聊,就爬在窗户边玩。

这时,一阵声音把我吸引过去了。只见妈妈拿着洗衣板用力洗着衣服,好多泡沫在她手上跳舞呢!我赶紧跑出屋子,要帮妈妈洗衣服。不过妈妈说我太小洗不动,就让我帮她晾些小一点儿的衣服。我觉得也不错,就拿起衣架挂起衣服来。爸爸看见我和妈妈都在忙,也坐不住了,拿起水壶给花浇水。

我们一家人一起劳动,我感觉很快乐。

甘肃省会宁县会宁如东友好小学 邢睿豪

指导老师 符艳萍

【邢睿豪】写小泡沫时,我一时想不起该怎么形容它们,但我又想到平时和小伙伴们玩过的吹肥皂泡游戏,想着那些泡泡多么像演员跳舞呀,于是就用了“跳舞”一词,嘻嘻,形象吧。

【符老师】小小年纪已经体会到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劳动是快乐的! “跳舞”表现了小泡沫们的调皮和快乐,也映衬了小作者此时的愉悦心情!用词恰当,使整篇习作显得活泼而充满生机。

【奇幻屋】

老虎的辞退信

老虎是个大老板,他一不高兴就会对他手下的员工破口大骂。员工们都只能忍着,因为被老虎公司辞退的人,森林里其他公司就都不敢再雇用了。

有一天,老虎因为心情不好又骂他的员工。整个公司里回荡着老虎的怒吼。

猴子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声地说:“老虎先生,我们也是有尊严的,您怎么可以这样侮辱我们大家的人格呢?”

动物们都吓坏了,心想:这下猴子完蛋了。老虎也很惊讶,他没想到猴子居然敢顶嘴。他气得胡子都颤抖起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老虎定了定神,拿出笔刷刷几下就写了一封辞退信,扔到猴子面前,说:“不懂规矩的家伙,立刻就给我离开,等着饿死吧!”

在老虎和动物们的注视下,猴子镇定自若,弯腰拣起辞退信,头也不回就离开了。

几个月后,老虎又见到了猴子。出乎老虎意料的是,猴子不仅没有饿死反而很得意。

没等老虎开口问,猴子先说话了:“森林里的动物们都见过你的签名,可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你写的字,我拿着你的辞退信跟大家说这是推荐信,大家一点儿都不怀疑。我换了好几家公司,现在已经是大象公司的经理了。欢迎你到我的公司来做客噢!”

“大象,不就是那个新来的那个大耳朵的家伙吗?我还真惹不起呢。”老虎心里想着,虽然憋着一肚子气,嘴上也只好客气地说:“哪里,哪里,有机会我还得向你多学习呢。”说完以后他一溜烟地跑了。

江苏省无锡市学智教育 杨秀

指导老师 倪 磊

【杨秀】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盛气凌人,对别人没有礼貌,所以,我就把老虎写成这样的人,让它吃点苦头。我们班很多同学写的字自己都不认识。我就由此想到老虎,而猴子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

【倪老师】童话情节曲折又发人深省。生动的语言描写出老虎的蛮横和愚蠢,猴子的勇敢和机智。最为难得的是,到最后还抖出了一个小“包袱”,出乎意料,仔细一想又觉得很合理,回味无穷!

浇 树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小熊维尼和小兔米菲一块儿来到山脚下的空地种树。

小树很快种好啦,该给树浇水了,他俩才发现忘记带水桶。怎么办呢?

大象伯伯慢慢吞吞地走来。米菲赶紧大声招呼:“象伯伯,您能帮我们浇浇小树苗吗?”

大象伯伯笑着点点头。他走到小河里,用鼻子吸起河水浇到小树上。小树摇摇身子,向大象表示感谢。

福建省厦门市杏滨中心小学

叶丰玮

指导老师 郑慧玲

【叶丰玮】读童话是我的最爱,捧起童话书,我都可以忘记吃饭。读着有趣的童话,我会情不自禁地放声大笑。小熊维尼和米菲兔便是我熟悉的小动物。我把他们俩编进了我的童话小故事里,你觉得好吗?

【郑老师】很喜欢有创造力的叶丰玮小朋友,这个童话的诞生实际上是源自一幅看图说话。把熟悉的动物写进自己的童话里,这样的创编充满了生命力!加油!

【耍酷吧】

天女散花

天女

抓起朵朵白云

挥撒

雪花便纷纷扬扬

从高空旋转而下

白了房屋树木

白了你我的眉毛头发

河北威县侯贯镇王村中学小学部 李 贞

指导老师 李奇钊

【李 贞】我和好朋友晓敏在院子里的雪地上玩,晓敏穿着白色的羽绒服,像一个仙子,我们俩跑呀,跳呀,快乐极了!晓敏突然从地上抓起一把雪向高空撒去,雪花随风飘扬……嘻嘻,小诗的灵感来啦。

【李老师】儿童诗画面感很强,把下雪想象成是天女在抓起朵朵白云挥撒,多么富有诗意啊!雪花旋转而下,联想到仙女从云头翩然而下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雪中玩闹嬉戏,活泼有趣,诗意浓厚!

睡不着的小闹钟

小闹钟,两条腿,

圆圆盘上转圈圈,

转完一圈又一圈。

天黑了,转晕了,

我问为啥不睡觉?

它说总是睡不着!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黄芝琰

指导老师 张文娟

篇7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 “读进去,写出来”

读,是吸收,是积累;写,是倾吐,是表达。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目前如何处理好读写关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习作知识和训练,使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激活语文教学的主体运动成了我们的理想追求。而如何使这个主体运动达到最优化,且发挥整体的优化作用,其途径就是要把阅读和习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紧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习作资源,以读融写,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进去,写出来”。

一、捕捉“动情”处,设计“写”的训练

文本中不乏动人处,一旦文本的情景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的时候,便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若教师善于捕捉文本的“动情点”,便可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如:《只有一个地球》从地球的可爱和易碎两个方面,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在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的可爱后,我再借助CAI课件,播放了地球遭受一系列破坏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球的易碎,从而使精心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师:看到昔日美丽、可爱的母亲伤痕累累,我们禁不住伤心,禁不住愤怒,此时你最想对地球妈妈说什么?

(片刻后学生踊跃发言。)

生甲:地球妈妈,是我们人类把你变得伤痕累累,但是,请你原谅人类过去的无知,我们现在已改过自新,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您。我们会让天空更加蔚蓝,森林更加茂密,江河更加清澈,让您成为茫茫宇宙中最灿烂的一个星球。

生乙:地球妈妈,不久的将来,您一定会穿上一件更漂亮的纱衣,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破坏地球,就等于让我们自取灭亡。

生丙:地球妈妈,您慷慨无私地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而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让您哭泣。人类已经尝到了您的惩罚,大家正齐心协力治疗您的创伤。请您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

(在学生激情正浓时)

师:同学们的真情感动了我,我们的家乡新昌也是地球妈妈的一个孩子。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如今它正面临着被伤害的危险。(播放昔日家乡新昌江美丽风光及受到污染破坏的画面进行对比)这时,你又想说什么呢?

生甲:新昌江啊新昌江,您是那么和蔼可亲,慷慨无私,您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家乡儿女,可是那些不讲道德的人总是在您身上增加污点。我想对那些污染您的人说:新昌江是地球妈妈恩赐给我们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它珍贵。

生乙:母亲河啊!您别流泪了,人们已经知道破坏您的后果。您瞧!大家正在挑选最优秀的“药材”为您疗伤。在人们的精心照顾下,您马上就可以恢复以前的“青春”,您将永葆青春。

生丙:家乡的母亲河,您那绿色的长裙成为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为您感到骄傲!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保护您!

……

师:同学们,我相信地球妈妈此时脸上一定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了让更多的人觉醒,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共同创建美丽的家园!

(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生甲:我们组设计了两则广告语――“手下留情,足下留青。”“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我们还准备制作成标语牌把它竖立在学校花园旁。

生乙:我们组写了一份倡议书,号召全体师生都为保护我们的家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满怀激情地朗读倡议书。)

生丙:我们小组准备利用双休日对周围的环保现状进行调查采访,然后给环保部门写一封信。

“情动而辞发”,我就是在这样的点引下,帮助学生一步步“动情”起来;在我的煽情下,学生的语言喷涌而出。

《诗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说出了感情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只有“情动于中”的时候,才可能有“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

二、寻觅“空白”处,设计“写”的训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儿童来说,想象永远是极富诱惑力的话题,储存在孩子们想象世界中的事物应该成为他们说话的重要内容。

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巧妙地利用文本“空白”,挖掘训练“泉眼”,就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捕捉情感的积蓄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如:《月光曲》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在该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向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向着岸边涌过来……”这段话结尾的省略号犹如绕梁的余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之美。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充分地挖掘其内涵,使学生把作者没有写完的画面尽情地描绘出来。

又如:《纸船和风筝》讲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童话故事,言简情浓,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起伏跌宕。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情感这条线索,疏导学生入情―激情―抒情,让课堂真情喷涌。想象补白,则让学生的情感自由流淌。对文中的留白处进行适时的补白,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而理解课文。

补白一:“纸船漂啊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课堂中通过对纸船漂流时想象小松鼠会对小纸船说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小纸船啊,你快点漂啊,带上我的祝福,快点送给我的朋友吧!”从而体会出他期待朋友急切的心情,还有带着一份快乐与喜悦,进而进行朗读体会,让学生尽情诵读,享受那份快乐与幸福。情由心生,阅读才可以真正得以体现。

补白二:小松鼠与小熊吵架了,彼此都想和好,却又都不好意思,小松鼠再也受不了,就在一只纸船上写:“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当小熊收到纸船时,看到后会想些什么呢?当小松鼠看到风筝飞到空中时,心情怎么样,它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一对好朋友和好了,心中又会有什么滋味涌上心头?这时它们连忙放下纸船,升起风筝,每放一次,会结纸船说些什么?连续三次,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亲历这个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与文本由近到真,由真到亲,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

补白三:学生的个性不同,必然与文本的共鸣也是不同的,留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可以请学生在爱心卡上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写上想和他说的话。动人的音乐声中,学生抒写着最真实的话,传递真挚的友情。学生的真情得到了最好的喷发。

三、抓住“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

小语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抓住阅读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有的放矢地组织随文练笔,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如:当学生们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学生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像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学生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这一问又掀起了议论。

学生甲:“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每次见到我,他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饱经风霜的含义了。”我赞许地朝他点点头。

也许受到刚才那个同学的启发,其他学生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我的大伯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由于长年累月拉黄包车,脸上的皮肤就像没有上釉的陶器一般。”

又一个学生说:“我的爷爷是个农民,头发全白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青筋暴绽的手上布满了老茧。”

……

学生的话匣子一打开,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源源不断。我欣喜地对学生说:“你们真棒,刚才的讨论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四、解析“插图”处,设计“写”的训练

课文中的插图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料,它能恰当地解析文本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审美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利用插图,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图画,甚至走到画面中,让色彩艳丽、内涵丰富的插图成为学生理解、朗读课文的抓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课文中未写的内容写出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三十八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我先让学生认真读,揣摩字里行间的意思,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在电视中看到的有关汶川地震的情景,写一写这位父亲在这三十八个小时里是怎么做的,学生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描写中,想象到:“在这三十八个小时里,父亲在废墟中用自己的双手不停地挖着,累了,他靠在残垣断壁旁稍作休息;困了,他暗暗地嘱咐自己,千万不能睡,他强忍着困意,依然在废墟中不停地挖着。在不停地挖掘中,他的手磨破了,鲜血直流,他忍着痛,撕下自己的衣服,简单地包扎一下,又继续在废墟中搬运瓦砾、石头,在来回的走动中,他的脚磨破了,路上留下了斑斑血迹。可是为了救出自己的孩子,他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疼痛,忘记了随时可能降临的危险,因为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出孩子,一定不能让自己到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不仅写出了插图的弦外之音,而且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领会了父亲那顽强的意志,感悟到了那震撼人心的爱,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依托图画,学生不但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真正做到了“读进去,写出来”。

五、延伸“拓展”点,设计“写”的训练

拓展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又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点。拓展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衔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类似的现象,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思维开阔的大门。

如《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四次对话。课文的内涵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我在教学完四次对话后,设计了这一拓展环节,让学生用这一句式,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假如,我是小鸟,我想对?摇 ?摇?摇说:“?摇?摇?摇?摇?摇?摇 ?摇。”

假如,我是树木,我想对?摇?摇 ?摇说:“?摇?摇?摇?摇?摇?摇 ?摇。”

假如,我是伐木人,我想对?摇 ?摇?摇说:“?摇?摇 ?摇?摇 ?摇?摇?摇。”

假如,我是作者,我想对?摇?摇 ?摇说:“?摇?摇 ?摇?摇 ?摇?摇?摇。”

假如,……

这样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如果说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那么,写作则是提高并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过程。其实,写作就是“心灵的一种舞蹈”,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所以,只有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写融入阅读教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我们应该结束阅读教学中不动笔的现状,扭转“不动笔墨也读书”的尴尬局面。教师应依托文本,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要设计动笔的环节和内容,让学生不仅动情朗读,默读精思,而且笔下生花。只有教师善于捕捉机会,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练笔,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使阅读教学进一步深化,让阅读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2]蔡伟.论作文质量与作文教学质量.上海教育科研,2009.3.

[3]黄金权.作文教学的回归与突围.小学教学研究,2008.6.

篇8

一、激情诵读中积累语言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二、理解品析中积累语言

1.富有表达力的词语。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学完每篇课文后,要鼓励学生把诸如此类的词语摘一摘。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让学生把描写西沙群岛美丽和物产的词语找出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成群结队、美丽、千奇百怪、四脚朝天、富饶、可爱、飘飘摇摇、各种各样、绽开、相互交错……学生们在理解这些词义的基础上又作了摘抄,为以后的运用打下了基础。现在新教材的语文园地中还专门设置了“日积月累”这一版块,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起来。

2.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如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积累这类语言,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表达,还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例如学习《日月潭》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你觉得什么时候的日月潭最美、最吸引你?请你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记一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了课文的佳句: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等等。

3.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积累这样的词句,不仅能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例如课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中好多句子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在学习课文时,我先请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把这些句子摘录在本子上。学生们摘下了很多:“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又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句话语,简直就是一首首诗。不仅给人于美的感受,还会激起学生的灵感。

三、在表达实践中积累语言

1.创设情景来说话。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的图片,夸张的画面能激发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更是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作为老师不能忽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例如学年级上册《识字1》这篇课文时,由于孩子们大都生活在城镇,没有见过田野里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大雁南飞的景色,也没有见过树林里那种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山河壮美的美丽景色,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思相对比较困难。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北京的香山红叶、金秋季节北方农村喜获丰收的场景、果园里瓜果飘香的画面、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的画面等图片,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通过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画面,孩子们看到这些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的精美画面,不由得惊叹不已,并且对秋天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就理解了这些成语,积累了这些词语,此时让他们说说秋天的美丽景色,效果可想而知了。课后,我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秋天的成语,学生兴趣昂然,词汇量也越来越丰富。

2.找准文中的空白来想象。在我们的很多教材中,会留有令人思考的空白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作补白。例如二年级上册《假如》一文,中间最后一小节出现了一处省略号。学习时,可以分别让学生说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还想做什么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双目失明的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再也不会在黑暗中生活,而是和我们一样,能够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失学儿童画一所美丽的学校,让他们不在是文盲,而是和我们一样,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的说,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穷人画很多钱,让他们再也不会流落街头,而是和我们一样,幸福地生活――然后在说话的基础上,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抓住这个省略号仿写诗歌。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体验,充分地想象,在说话、写话中积累了语言。

篇9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只有那些触动了我们心灵之弦的,才会沉淀在内心深处,刻骨铭心,成为难以忘怀的往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叙事散文。(板书:叙事散文)

课前请同学们在书上用点评批注的方式提出自己阅读中的问题,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下面请把书打开,这三篇文章是《北京的春节》《鞋的故事》《怀念红狐》。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说一说:这三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三个故事,哪一个触动了你的心灵之弦?(孙子闻,你来说。)

生1:《北京的春节》介绍北京人们过年时的一些事情。《鞋的故事》说的是作者让家里保姆的妹妹帮他做一双鞋的前后经过。《怀念红狐》讲一只红狐将作者家的鸡偷走了,然后他们与红狐之间的一场较量,布满了――(语塞)

师:激烈的斗争。请坐!哦,还有话要说?请说。

生1(继续):最让我感动的是《怀念红狐》。在此之前,我也读过类似题材的文章,觉得母爱并不是人类独有的,在动物世界也有这种最真挚的感情,所以非常感动。

师:孙子闻同学把这三篇文章的梗概给我们作了介绍,并且还说了自己的喜爱。《北京的春节》写老北京过春节的种种习俗;《怀念红狐》写我的一家与红狐,也就是人与动物之间激烈的交锋;《鞋的故事》,她好像没有说清楚。哪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概括一下?(板书:春节习俗人与动物)陈恺萍,你来说。

生2:主要讲的是我对家做鞋的情有独钟。

师:哪位再来说说?

生3:是两次。

师:哦!她补充:不是一双鞋,是两双鞋。这两双鞋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呢?

生3:就是保姆家的妹妹……

师:保姆家的妹妹?无名无姓吗?

生3:小书绫。

师:小书绫何许人也?

生3:是一个农村姑娘。

师:写的是作者和一个农村姑娘之间两双鞋的故事。(板书:农村姑娘)

三、问题探究

师:孙子闻的发言很能代表大家,从收上来的点评看,有80%以上的同学被红狐的故事深深感染,一位男同学写道:“是不是我太多愁善感了,不然我为什么老揉眼睛?”这位同学笑了,不好意思。是陈方正吧!(全班笑)大家不要笑他,英雄也柔情。我看到这两句话的时候,心里是砰然一动,陈方正的形象在我心目中顿时高大了三分。很多同学在读《怀念红狐》时被强烈的情感冲击了,震撼了。

我记得陈方正还在自己的书旁写道:《北京的春节》这样的文章还能叫文章,说的好听点,叫“朴实”,不好听就叫“流水账”。至于问题,这样类似说明文的文章还能有什么问题。

(旁边一学生举手要发言)

生4:我不太同意我旁边这位长得很高大的同学的意见。《北京的春节》不应该当作说明文来看,它更不是流水帐。三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描写了春节的种种习俗,写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些故事,那个时代的生活、观点会带给今天的我们某些启示。至于《怀念红狐》写得也挺不错的,它突出的就是母性的伟大,但是,我觉得……

师:除此之外也就没别的了,除受到母性力量的伟大感动外就没有别的什么了。

生4:其实还是有些别的什么的,我就不多讲了。(全班笑)   师:大家给柴溢一点掌声,他是今天第一个主动要求发言的。我们谈了读《怀念红狐》受到的震撼,也说了读《北京的春节》的感受。有人受到《鞋的故事》感染吗?(停顿)好像很少。我在同学的点评中也没有看到,倒是见到很多很多的问号。哪位同学起来说说?(再停顿)好像还是没有,暂时搁一下,没有总有没有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看同学在读三篇文章时提出了哪些集中的问题。(PP出示学生问题):

作者笔下的过年,令人向往;为何结

尾似乎又否定这种迷信色彩的传统习俗?

(范睿)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王睛宇)

“鞋”不再是一双简单的鞋,它还被赋

予了什么,但是被赋予了什么呢?(杨媛)

结尾说:“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

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一种

东西”是什么?(马强)

(学生热烈讨论)

师:第一个问题有同学问得更直白:作者是喜欢过去的春节,还是现在的春节?还问结尾一段是不是可以删去。怎样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从文本,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下面几个片段是同学批注比较集中之处,请大家好好品一品其语言。(PP出示四个片段)(四个学生分别朗读)

1.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

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为祭祖祭神

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

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

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

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

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

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

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

枣、榛子、粟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

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

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

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

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

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

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和年画儿。

3.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

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

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

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

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

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4.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

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

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

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

梦》或《水浒传》故事。

师:从这四个片段,你看作者笔端带有什么样的情感?朱婧,你来说说。

生5:很明显的就是喜欢,很怀念的感情。

师:可是很迷信,如送灶。

生5:那个年代人都带有这种迷信色彩,一个人对一个东西的情感是可以在字里行间里让人感受到,我们读这篇的时候也是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所以作者肯定是喜欢的。

师:赞同她的观点吗?

生:赞同。

师:我在一位同学的批注中读到这么一句有趣的话:(PP出示)“吃喝玩乐,四美具。(张莉薇)”这是她当时很真实的感受。仅仅是“吃喝玩乐”吗?孙子闻,你好像别有一番感悟的,来说说。

生6:我觉得还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师:我在你书旁批注中还摘录了这样的话:“我读出了从前人们对于过年的欣喜与期盼,更读出了那一份热闹的气氛。那些‘迷信’似乎都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的向往。”(PP出示)张立诗,你有更深的解读吗?

生7:作者要通过写春节的习俗来引起人们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思考。

师:一位同学说好玩,一个同学说迷信却是质朴人性的流露,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张立诗还悟出:“年味不是小问题,而是一种文化,更加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虽也肯定现在的新生活,但对过去老北京的年俗充满眷念,因为那有浓浓的味,什么味?浓浓的年味,更有浓浓的人情味。

师:下面来看《鞋的故事》。(PP出示)

前后两双鞋的不同,对比之中究竟要

说明什么?

小书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

一个正面人物?抑或是一个缩影?农村的

缩影?

前后两双鞋的不同对比,说明什么?崔韵程,你来说。

生8: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感情。

师:两双鞋的对比怎么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感情?

生8:这篇文章我读不懂。

师:很实事求是。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9:作者想说小书绫对他很有感情。(全班笑)

师:哦!我突然想到马强也问,,j、书绫对作者是什么感情?给作者做一双鞋,是男女之情吗?(全班大笑)

生9:我不是这个意思。是对作者给自己资助的感激之情。

师:我问这两双鞋有什么不同?

生9:第一双比第二双小。(全班大笑)

师:还有?

生9:第一双是感激他。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

生9:第一双小,是感激之情;第二双大,是情面之情。

师:第一双小,作者穿了没有?

生9:没有。

师:穿了没有?

生(全体):穿了。

师:把脚趾头挤破了都穿了,穿什么鞋?

生(全体):穿小鞋。

师:第二双大,穿着很舒适,后来穿了吗?

生9:没有,把它默默地收起来。

师:第一双小,作者宁可穿小鞋;第二双大,很舒适,却默默地把它收起来,为什么?(停顿)张睿思,你好像有言要发。

生10:做第一双鞋的时候小书绫还没有孩子,比较空闲,体现的是对作者经济上资助自己的感激;第二双鞋是在带着年幼孩子时抽空做的,做工虽然比较粗糙,寄托的不仅是感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情。

师:梁韵,你好像不同意他的观点。

生11:不是不赞同。只是觉得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实际情形作了一个对比,第一双是感激之情,第二双是情面之情。实际两次鞋小书绫都很认真,只是周围的环境不同,两双鞋做出来的质量不同,但是她的心都是很认真的。

师:那作者写两双鞋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11:体现农村姑娘的质朴,她的心一直都没有改变。

师:作者写此是为了赞美农村姑娘的淳朴和美丽。那小书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章敏,你来说说。

生12:是一个在当时农村的典型的姑娘形象。

师:哦!典型的农村的姑娘形象,是一个村姑?(全班笑)

生12:当时的农村姑娘,特别勤劳质朴,第一次见到她时还没有出嫁,就已经有一些皱纹,可见劳作在她身上的痕迹,后来做鞋仍然是一边劳作一边做。

师:还是赞美农村姑娘的淳朴。

生12:我觉得应该是现在社会发展了,追求经,济,但并未淡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师:这让我想起一个同学的点评,截然相反,说:“两双鞋,世态炎凉尽现于此:作者说自己对农村姑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然绝非马强理解的那种男女之情。原因是自己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母亲、叔母、爱人都是农村女性,有一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特殊的感情就源于此。这篇文章仅是赞美农村姑娘的淳朴吗?那么结尾的这几句话又怎么理解呢?(PP出示)

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

存在了。

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

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淳朴

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

隐约听到有同学说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一种……一种什么呢?

生13:是对人与人之间真诚情感的珍惜与怀念。

师:人什么时候会怀念呢?一般是在现实生活中消逝或暗淡了,怀念过去说明现在?

生13:说明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牵绊不是轻易有的。

师:请坐。前面有几个男同学一直想发言,陈方正,你来说。

生14:作者提到城市姑娘虽然漂亮,但对她们格格不入,在时代的发展中,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淳朴感情慢慢地淡了,作者很怀念这种人与人间的感情。

师:作者对小书绫身上的这种淳朴美丽是赞赏的,而且非常眷恋;同时,作者对小书绫的做法也是理解的,对她的命运更是关注;但是,我总感觉作者默默地放第二双鞋的时候无声中有一个词,内心发出一声感叹……

师生共同:唉――

师:感叹什么呢?感叹在文明的进程中有一些东西……?马强,你来说。

生15:有一些东西可能在消失。

师:这是作者在对小书绫美好祝愿同时的一丝忧虑,也是一种伤感。因此,除赞美农村姑娘的淳朴美丽外,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是随着旧的生活方式的消逝,人与人间的一些美好情感也就消失了呢?

师:《怀念红狐》,同学们受到很大的情感触动。陈方正就说自己读时不停地揉眼睛。你受到怎样的触动呢?杨媛,你来说说。

生16:我和大家的想法有点出入,很喜欢这篇文章,之前也读过此类文章。这又是一个动物间母爱的故事,一个令人落泪的画面,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不论是麻雀、羚羊,还是红狐,它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更是一个家族、一个动物世界、一个不断传承的生物圈。在人类面前,它们是渺小的、卑微的,它们之间最单纯、最直接的母爱,可能远胜于人类现今的亲情。但人类又是在摧残它们时发现的,写它们充满温情、可怜巴巴的乞求眼神的时候,站在对面的就是敌人、猎枪或是筹谋已久的经济效益。人类一定要在后悔中吗?是的,人类也有温存,也是伟大的,但在这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动物面前,是人类自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显得冷血、卑微。

师:这是今天听到的最长的发言。(学生鼓掌)我想,她是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从中我听到两点:一是被这个故事感动,因为超越人类的母爱力量。刘殉也写道:“一份原始的生命、母爱,那只红狐用超越生死的母爱赢得了新生的孩子,同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意。这世间总有什么能叩开我们柔软的心扉,让它在一瞬间被震撼、被感动,过后我们会更懂得爱、珍惜和给予。”(PP出示)杨媛的另一层意思和一位同学不谋而合,可惜这位同学未具名。他说:“这种故事,近些年来写得比较多:藏羚羊、鹿……到这里的红狐,似乎人们都又有了那么点人性,会看在动物可怜时放它们一马。却忘了‘可怜’是谁造成的?这就是为何是‘伤怀’,而非‘感动:”(PP出示)

四、总结归纳

师:清楚了三篇文章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怀,回思一下:专题名叫“难以忘怀的故事”,这三个故事以什么触动作者的心灵之弦呢?在选材、表达的情感、风格上有哪些共同之处?这类叙事散文该怎样去读?刘鑫,你来发个言。

生17:这三篇文章是各人心中难以忘怀的故事,都触动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温暖、最湿润的那个地方,是他们生活中难以忘记的令他们感动的。

师:故事虽有不同,但都难以忘怀,共同之点是触动了温暖、湿润的那个地方,都是作者个人生活中的点滴。散文是一种最为性灵的文学样式,取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小事,(板书:小)正是这些小事,使我们的心砰然一动。这就是散文中“小中见大”,(板书:大)这个“大”就是文章的主旨,(板书:主旨)散文也是一种因实出虚的艺术。(板书:实、虚)记叙的故事并不是表达的重点,它只是一个壳,阅读的关键是披壳入核,因事出的一定是情理趣。不仅要知道所叙之事,更要知晓故事背后的情怀。有的文章含蓄,甚至读不懂,这样的散文怎样去把握其主旨呢?像《鞋的故事》。叙事散文虽以叙事为主,但事的主体是人,人事紧密相关,只有去揣摩人物形象,(板书:形象)还可以结合具体的细节分析。如很多同学注意到小书绫看人斜视的细节,斜视本是对人的不尊重,作者为什么说给人很深情的感觉?许贝贝,你说呢?

生18:这个问题就是我提的,我不理解。

师:朱婧,你说说。

生19:就是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含蓄,不会正眼直视你,而是默默地、用旁边看你来显示自己的害羞和不好意思。

师:表现农村姑娘的一种羞涩美。我突然想到以前一个泼辣大胆的女孩,同学告诉我,她就是站在操场上,盯着一个男生的眼睛大声说:“我爱你!”(全班笑。)这当然是一个城市姑娘,盯着、正面是大方活泼,也给人一种咄咄逼人之感。传统女性往往像一首歌唱得那样“偷偷偷偷望一眼,假装假装欣赏一幅画”(学生笑。)形象须结合细节的揣摩,写人细节最传神。文学就是人学,文章最终打动我们的一定是情。一位同学写自己看《2012》的感受,说自己在影院哭了四次,因何而哭?被其中巨大的灾难场面震慑P-57

生20:不是。

师:那是什么?请你揣摩一下那位同学为什么哭?

生20:人与人之间面对危难时为了某种感情表现出的自我牺牲精神。

师:一言以蔽之,还是人情。文学即人学,写人就要写人的感情,所谓“人情”就是这个意思。文学也是语言的艺术,要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归结一下,三篇文章具有这样的特点:(PP出示)

1.半瓣花上说人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

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

……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琐事,才能

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

化他们的灵魂。

――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序》

2.情到极处文自淡

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

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

――朱光潜

最是寻常也最动人,写的是琐事,表达的是平常人的情感,最原始的恰恰是最本质的。我突然有一个有点牵强的联想,说修道有这么三个阶段:一开始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最高的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想这“还是”“还是”的境界和第一次绝非相同。 老舍的散文貌似针头线脑,零七碎八,实则化技巧于无形,因有了生活的深厚积累,世态人情的独到体察,情感自然、率真地从心底流淌出来,大雅若俗。

好文章好在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他的文章写得很节制,文辞朴素简约,感情隐含于中而不形诸于外,是平淡中进发的人生激情。《鞋的故事》是“臻于化境”的“无心之作”。

西部的生存是艰难的,人是物更是。如此细节,作家都极其用心地写,赋予其深意,表达出其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展示出旷远持久的魅力。 我们今天读的这些文章,语淡而情深,是真正的动人之作。

阅读这类叙事散文,首先要知晓它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努力走进作者,走进文本,悟其情。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孙子闻同学就联想外婆帮自己做鞋的经历,体悟出一针一线背后的深情。最后还要品其味。(板书:晓其事悟其情 品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