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范文

时间:2023-03-23 14:1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郑和远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复习旧知

1.简述“庞大的船队”。(呈现相关含有数字的短语,教师引说郑和第一次远下西洋的船队规模。)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让我们穿越时空界限,跟随着这位600多年前的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做一次前无古人的远航。

【复习导入,定下场面壮阔、人物伟大的基调。】

二、精读指导

(一)解读“和平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他如何与各国交往的?

1.大家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郑和是怎样与各国君臣、各国百姓、各国商人交往的,划出有关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交流讨论。生读有关句子,说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郑和向国王“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会说些什么?当地百姓看见宝船,“惊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导朗读。

生读有关句子,想象“假如自己是各国商人,愿意与郑和一行做生意吗?”说自己的体会,点拨“乐意”“赠送”。

3.提升: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简要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探险以及麦哲伦环球旅行的不同目的。你对郑和远航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体会和平友谊之旅)

【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之旅,友谊之旅,引导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领会。】

(二)解读“凶险之旅”

导语: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又是如何克服的?

1.自由读第5节,圈划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出示: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①说说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把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出来。)

②郑和是怎样对待这样凶险的困难的?

出示: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①指名读。

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经验和智慧……)

③练习朗读。

过渡: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

3.小结:在七次航海过程中,郑和遇到了无数自然的和人为的艰难险阻,但他都凭着智慧和勇气一次次过关斩将、化险为夷,表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三)概述七下西洋,感受郑和形象

1.导语:同学们,我们跟随着郑和航队第一次远下西洋,经历了一次和平友谊之旅与勇敢探索之旅。那郑和一生七下西洋,课文有没有每一次都具体、详细地作叙述呢?出示第6小节,指导读悟,初步领略课文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的写法。

2.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指导朗读第6节。(读出赞美的语气。)

3.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明。

4.出示郑和塑像,你有什么话想要对郑和说吗?(教师可相机朗诵诗歌,讴歌郑和。)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人物,激发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

三、总结全文,领悟中心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顶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呢?

2.出示第七自然段语段。

预设朗读导语:

①郑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铭记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读……

②600多年前的郑和,依靠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率领船队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多了不起呀!让我们一起读……

【设计渐进式朗读,凸显文章的中心,呈现教学的,将学生的情感升华与迸发。】

四、布置作业

根据“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篇2

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虽然一直被风投资金追逐,但在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价格回落、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行业内正在遭受一场行业性的洗牌整合。

“估计到2009年中期,国内会有一批的太阳能和风能企业倒闭或者寻求并购整合。”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认为。

泡沫初现

2008年12月26日,金风科技4亿流通股解禁,虽然解禁数量是现有流通股的4倍,不过金风科技并没有延续之前海通证券的连跌,逆市涨停,之前三天也是连涨。

“不排除后期会有调整,但金风科技的走势仍然与其新能源的背景有关系,这个板块直接受益国内4万亿元内需政策。”12月26日,一位重仓东方电气和金风科技的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在之前国务院公布的1000亿元新增中央投资中,有8亿元是直接用于补贴风电核电企业,2009年1月1日开始,风电设备的采购还可以享受17%的增值税抵扣,且由于火电投资的占比持续下降,银河证券等机构预期国内风电行业未来两年分别可以保持40%和30%的增幅。

不过,之前1个月,金风科技还深陷外资撤离泥潭。2008年11月6日,BP(英国壳牌)终止了与金风科技子公司北京天润公司在达贸旗的风电项目。据了解,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BP已经收缩了风电领域的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美国市场,其他市场的投资陆续退出。

无独有偶,湘电股份也遭遇了日本合资方原弘产的撤资,航空动力2008年12月17日也公告,合作方德国诺德巴克-杜尔公司也撤出了项目投资公司40%的股权,外资相继撤离中国风电项目。

其实不仅是风电,在太阳能领域,虽然制造了无锡尚德、江西塞维LDK等造富神话,同样面临一场生死洗牌。以太阳能光伏行业为例,一直以来存在着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的“两头在外”现象,前几年由于多晶硅的暴利,国内新建了大量多晶硅生产企业,下半年由于多晶硅价格的一路狂跌,太阳能光伏企业损失惨重,且由于性价比更高的薄膜电池的应用,晶体硅电池行业也面临巨大挑战。

另外,由于欧美市场的需求下降,塞维LDK的多项订单都遭遇延迟,无锡尚德等甚至都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有来自行业协会的消息显示,第四季度国内光伏厂商350家中有200家停止生产或关门。

横向并购不被看好

2006年,上海绿电科技停止了风能和太阳能的业务,专注在水能相关领域的投资。绿电科技董事长李振达2008年12月26日告诉记者,他坦诚说3年前该公司的风能、太阳能业务就没有下家接盘了,因此他预期,2009年行业内面临着洗牌,但同行并购的案例可能不会很多。

记者了解到,比如风能,现在业内普遍预期单机级别将从千万瓦级向兆瓦级别升级,而同属太阳能电池,在薄膜电池出来后,晶体硅电池的发展潜力已经受到挑战,因此一个濒临倒闭的晶体硅企业可能不会受到收购企业的亲睐。

2008年12月26日,记者分别采访了晶澳太阳能人士和一位投资了风能项目的PE人士,两位也都表示,现在环境不好,企业会在产能扩大上保持谨慎,未来两年也不会采用并购的方式扩充产能。如果是经营营销管理问题,或者有市场开发能力问题,这样的企业被收购才能产生双赢。但现在风能、太阳能领域技术更新太快,企业宁愿选择另外研发新技术,进行新投资。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市场互补式的收购。例如2008年4月,金风科技收购德国Vensys公司70%的股权,不仅可以分享该公司研发、技术转让方面的投资收益,而且打开了国际销售市场。

另外,无锡尚德之前收购过太阳能厂商EI Solutions成功进军美国市场,但2008年无锡尚德股价已经从年初的90多元跌倒10元附近,也成为了多家国际太阳能企业的潜在竞购对象,而潜在收购对象日本夏普等都没有很好渗透到中国市场。

前述PE人士介绍,目前风能领域正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比如仅内蒙古,就有近20家风机设备制造企业落户,也不排除一些企业在客户和市场上的互补收购,像金风科技的风电场转让销售模式,虽然不是直接收购,但和企业合资在各地建风电场,提供设备,然后转让股权给合资企业,继续销售设备,就是很好的扩张方式。

另外,广发证券分析师刘智认为,横向并购可能不会有大潮,但行业内进行上下游的资源整合式的收购重组还是可期。比如天威保变,2008年12月24日就公告对子公司的冠华的控股权,收购了其他股东持有的37.61%的股份,持股比例达到94.13%,加强了在光伏产业上的布局。

篇3

《郑和来信》是辽宁诗人季新山的长诗新作。这是题材和写法都颇具独特性的作品,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诗人写历史,不是平铺直叙的写法,而是选择一个特殊的角度,让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复活,于是在大洋风雨里穿行的明代航海家郑和以“来信”的方式,展现了富有传奇性的人生风景。

对于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漂泊的郑和,诗人季新山的艺术想像是别具匠心的,长诗是把三十八封信装在十四个漂流瓶里,这是漂洋过海的旅人一种独特的寄信方式,这是诗人的富有童话神奇色彩的诗的旅程。作者在题为《郑和的远航之情》的前言中说长诗“讲求心灵的流淌,直抒胸臆,展现郑和对七下西洋的礼赞和对生命献身远航的神圣庄严。在全诗的布景上,始终以搏击西洋的惊涛骇浪为基调,注意远行的征帆与岛国风情的融合,将历史事件、人物与风景名胜,用蒙太奇式的长镜头和远航联系在一起,加上一路的暗礁、风景、鸥鸟、流霞等,努力创造出豪迈雄壮的‘蓝色交响’。”当历史成为远方,或者在岁月的深处化为烟云,它的诗意的存在也许更为真实。季新山以诗人的慧眼,看见的是明代历史天空的一抹霞光,一个民族的航海的壮举让人心动不已。郑和――一个光辉的名字,是他把历史的霞光从600年的远方寄回了今天。

诗写历史,诗与历史也便同时进入了心灵的空间。长诗中存在着两个叠加在一起的抒情主人公,一个是郑和,一个是诗人的主体。第一人称的“我”虽由历史人物“郑和”出场,但诗中却隐含着一个诗人主体,一切抒写均来自诗人对一段历史远景的“亲历式”的体验和感受。这种叙述角度以及结构方式,是这部长诗的独到之处。在诗人的笔下,遥远的历史变成了近距离的景观,生动鲜活,感性的情境充满了血性和温情。郑和下西洋是国家和朝廷的大事,而对于郑和个人来说则是生命的重塑和灵魂的历险;而从诗的意蕴深度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从个人内心到人类精神的本质性超越,是人生短暂与生存前途亮色的矛盾性的感叹,其中蕴涵着终极关怀的理性思考。这一段对于“长江万里奔腾的土地”的深情感怀,是诗人凭借诗意的历史境界而阐发的现想精神。此时此刻,可以说诗人的主体情感已化入历史,也可以说,历史的缭绕烟云进入诗人的心灵之中,诗人的角色与“郑和”的角色是融于一体的。

诗人写历史题材,但又不局限于人物和事件的过程性,有较充分的叙事因素,又不是流于过程性的表现,而是融叙事与抒情为一体,建造了一个诗学意义上的个性空间,为我们提供了能够深入认知和体验历史,能够拓展现实人生境界的优秀长诗范本。

读季新山的长诗《郑和来信》,我们看到了历史天空的一道霞光,这是一束从历史的远方寄给现实世界的信。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人类世界的大主题,为此我们应当想起“郑和”这个名字,并且记住他。诗人以“郑和”的精神命名了一个由历史连接现实的大意象,这就是“远航”。中国要朝着一个方向,人类要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一条永久的“远航”之路,而我们的心中,我们的记忆里,珍藏着这一具有经典意义的诗性光芒则是更为重要的。

篇4

【关键词】RFID;航政管理;应用;前景;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频识别”,是一种新兴的无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它将微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半导体技术、数据保护和密码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制造技术等诸多专业技术综合于一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水平引领着当今世界先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平。

在江苏航道业务工作领域,全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和科技投入力度,例如建立健全全省航道中心数据库,实现了船闸联网收费、监控系统、船闸运行监测、航政管理、养护管理、OA办公、GIS等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动态管理,并已开展应用RFID技术试点建设船联网和“水上ETC”系统。这些依靠先进信息技术的系统应用,为打造“智慧航道”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 RFID技术性能情况

1.1系统组成

RFID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式通信交换数据以达到识别目的。通常由标识特定目标物体的电子标签、接收电子标签信号的阅读器以及应用软件组成。与传统的磁卡、接触式IC卡相比,RFID技术完成识别工作时无须人工干预,适合于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操作且不易损坏,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射频卡,操作快捷方便。电子标签可以采用特殊的封装方式,有效抵御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环境的腐蚀和侵袭。

1.2系统分类

RFID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2.4G,5.8G。

RFID按照能源的供给方式分为无源RFID,有源RFID,以及半有源RFID。无源RFID所需工作能量需要从读写器发出的射频波束中获取,经过整流、存储后提供,成本较低,但读写距离近,射频功率较大。有源RFID带有微型电池,成本更高,不需要射频供电,可以提供更远的读写距离,读写器功率较小,具有读写稳定、防冲突性能佳、携带物品信息量大等优点,这在水上目标识别应用中都是关键的性能要求,故而航道需要采用有源RFID技术。

1.3工作原理

RFID系统工作原理是读写器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电子标签, 用以驱动电子标签 ,将内部数据送出,此时读写器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再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标签:由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阅读器: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1.4系统特点

(1)无接触识别,识别距离远;

(2)适应高速移动物体的自动识别;

(3)可穿过玻璃、布、木材等遮盖物进行识别;

(4)标签上数据可加密,个人无法修改;

(5)存储信息更改自如,可重复写入数据;

(6)防水、防磁、耐高温,不受恶劣环境影响,可全天候工作;

(7)使用寿命长,可读写次数超过10万次。

2 RFID技术在航政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2012年12月18日江苏内河“水上ETC”在口岸船闸正式开通试运行,实现了内河船舶不停船缴费、通航动态监管和航道流量统计信息化,标志着RFID技术在江苏航道已投入应用,极大提升了主管机关监管效率、服务质量以及应急反应效率。

RFID未来发展前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有需要管理、监控、记录的地方都会有它的存在。结合本单位航政管理实际,对RFID在航政管理的具体应用做如下分析:

第一,RFID在内河航标管理中的应用。

可计划对所有航标灯器及其重要零件都利用RFID标签来加强规范化管理,实现航标灯器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同时在执行航标巡检任务时,如果在辖区水域所有航标及其灯器设定了RFID电子标签,能够极大提升巡检效率,推进航标巡检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经统计,近年岸标和标志牌一般情况下自身很少发生损坏,但出现过标志牌面板被盗的情况。而浮标的移位、碰撞、盗失等安全管理一直是头痛的问题。浮标损坏主要是由于过往船舶碰撞或航标器材被偷盗两种原因所导致。这些行为发生后,由于现场监控措施手段的匮乏,以及航标分布范围较广,往往是在航标管理人员巡查时才能发现,故而难以认定肇事船舶或偷盗人员,无法开展赔(补)偿费收取工作。需要研究航标侵害责任人的追查机制,切实维护航产航权。

将现有航标的遥测遥控技术和RFID技术相结合,研制适应内河航道需求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并分别设计岸标和浮标两种灯器,灯器中植入RFID标签,开发高效管理软件,可实现对航标灯器巡检、库存、维修、更新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充分依托船联网工程中的RFID技术,在设浮标水域设置读卡器,同时可解决水标GPS定位信号弱和安全监管难等现实问题。设想实现以下安全管理功能:

(1)船舶碰撞航标的调查取证,即从RFID管理系统追查碰撞发生时刻的浮标和所经过船舶的RFID扫描轨迹记录,即可通过技术手段锁定嫌疑肇事船舶,并对其开展赔(补)偿费的收取。

(2)浮标因特殊原因发生漂移后,系统程序将在RFID读卡器监测区域做出自动判别,并在第一时间发出报警信息,漂移后的浮标借助沿河道岸基的读卡器设备,可在系统内形成其RFID扫描轨迹记录,根据其在航道内的定位,即可迅速找到水标并开展修复工作。

(3)研发基于苹果或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终端嵌入式航标遥测控软件,让航标管理人员不依靠办公电脑,在户外也能随时随地移动查询航标的运行状态,提高应急抢修反应速度。

第二,RFID在航政艇巡航管理中的应用。

RFID在航政艇动态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巡航是航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巡航管理要求航政艇定期到既定水域进行定点巡航,其考核主要基于航政艇的值班日志。若在码头、趸船、浮标、桥墩等水域定点地方设定RFID电子标签,输入有关地理信息,要求航政艇在执行巡航任务时利用配备的读写器读取指定水域的电子标签信息,这将有助于航政巡航规范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RFID在应急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水上突发事件应对的应急资源主要是通过安全应急预案体现,对于所有的应急资源都是通过人工统计登记在册,尚未实现信息化管理,故存在诸多弊端。如应急资源库的维护管理难以及时更新、应急资源的调用难以快速准确等问题。若在搜有应急资源的备品备件上都嵌入RFID电子标签,并开发相应管理信息系统,将实现对搜有应急资源的有效管理,达到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调用应急资源的快速、准确、高效。

3 RFID技术在航政管理中应用和建议

通过对RFID技术在内河航政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后,可以说该技术在航道系统的应用空间是非常广阔的,以上仅在航政监管领域进行了列举,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结合航道发展战略要求和RFID技术应用发展趋势,提几点建议如下:

(1)开展RFID在内河航道的应用标准研究。目前RFID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到内河船舶识别过闸,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体系的应用标准才是日后研究和推广的主题。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国情和市场,也要充分考虑和引用国际组织目前已制定的标准。

篇5

建构主义强调课堂应呈现四个基本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教学的高效和课改新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和教研实践,以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教学为例,对课堂如何提问才能实现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目的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原有的知识去“顺应”即将开始的新知识。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导入的问题,使问题具有新颖感、时代感和趣味性,符合中学生的兴趣需求。较为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入手来设问,如:我们学习过汉朝和唐朝的对外交往,在这两个朝代中,为中外友好交往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几位?他们的贡献是什么?通过回顾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新问题:明朝时期,我国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航至非洲,为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我们来了解他的远航壮举。这种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使提问达到“链环”的作用。

2.用时事政治材料入手提问:2005年人民网北京7月11日讯 , 记者张毅报道: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郑和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下西洋是个怎样的活动,值得600多年后的我们来纪念?用时事导入既可以让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又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养成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但是用时事教学,教师就必须要时常关注、积累有价值的时事材料。用时事创设情境提问,必须要找准时事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以材料为依托,多角度、多方位的设置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了解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3.运用歌曲、故事、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问题:播放纪录片《伟大的旅人》视频,用片中的解说语“时至今日,郑和伟大的航海业绩仍旧不为欧洲人所知,现在是把问题弄清楚的时候了。”来设问: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学习了本课之后,你打算怎样向欧洲人介绍郑和的航海呢?

另外,笔者认为这一环节不管采用以上哪种方式,其内容最好围绕新课的重点来设计问题,通过导入就能加深学生对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印象。在本课中,有的老师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来导入,直观性强,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强化的却是学生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不能体现导入的高效。

二、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方便学生达成对本课知识的建构,明确本课的“知识清单”,问题的设置要全面,要针对每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要有结构和层次感、条理性。就像丹东尼奥在《课堂提问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要“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针对本课,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

1.本课共介绍了几件事?体现了中外友好交往的是什么事件?体现了中外冲突的是什么事件?

2.郑和是个怎样的人?西洋是什么地方?郑和为何下西洋?结合教材内容和航海路线为我们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出发点、人数、船只数、所到地区、影响等);郑和远航所走的航线,历史上被称为什么?结合路线图说说这条航线。

3.倭寇是些什么人?戚继光抗倭能够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澳门是被哪个国家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攫取的?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本课三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和整体感。这些问题基本都属于低水平的提问(用来考察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提问被定义为低水平的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利用旧有的知识和课本信息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三、协作学习,探究深化

这是学习的拓展性环节。我们常说的整合教材、二次处理教材就体现在这一环节中,也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一环。和上一环节相比,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要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关注知识的纵横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情感体验。大部分问题都是学生独立学习难以完成的,也是单从课本给出的信息中不能解决的,必需经过小组合作探究或老师点拨、讲解才能完成,因此这些问题都属于高水平的提问(用以考察学生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提问被当做是高水平的提问)。针对第16课笔者设置了以下探究性的问题:

1.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具备了哪些主客观条件?与哥伦布等欧洲航海家的掠夺式的远航相比,郑和远航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传统美德?要回答第一问,课本只给了郑和的个人品格、明朝前期国力强盛这两个条件,还必须联系到指南针的使用、宋元时我国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等。介绍哥伦布,拓展了学生视野,把中外远航对比,培养了学生比较能力和对中华美德的情感体验。

2.何谓“民族英雄”?岳飞和文天祥是民族英雄吗?从你所看过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你知道的民族英雄有多少?我们应该学习戚继光的什么精神?本题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来判断历史人物的行为性质,同时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3.和汉朝、唐朝、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相比,明朝中后期之后,我国的对外交往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从外交这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本题的设置既与上课时的导入问题相呼应,又能给学生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的整体感知,并通过分析“开始遭受外来侵略”这一新现象,揭示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发展趋势。本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四、小结反馈,评价效果

建构主义提倡开放的、多元多解的评价,以反映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不同水平差异。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开放性,体现学生对本课学习所获得的差异性体验。针对第16课,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信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通过同学们的发言,可以了解他们对本课知识的达成程度。

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设计出有效又有建设性的提问,才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达到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孙元涛.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6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7月22日,当太监王景弘率领没有郑和的船队抵达南京,历史便永远被定格了这一刻。这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浩荡的东方船队在西洋已然变成了遥远的传说。

与此同时的西方,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15世纪末,在西欧人的主导下,西方航海家们陆续发现了抵达美洲和东方印度的新航路。很快欧洲人利用这两条新航路打开了美洲和亚洲市场,西方开始赶超东方。

让史学家感到奇怪,明朝既可以派出上万人的船队最远抵达非洲红海,却又开启了闭关锁国的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明朝的封建集权也达到了顶峰。此问做何解?或许唯有郑和下西洋,才可依稀看得出那个时代悄然转变的缩影。

三个朝代下西洋

《明史》中载,郑和“自幼有材志、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谦恭谨密、出入战阵多建奇功。”也因此博得了明成祖朱棣的信任。1402年朱棣在北京发动“靖难之役”而做了皇帝,年号永乐。永乐三年,郑和奉诏第一次出海。

郑和出海的船队,据《明史》记载,共有人员27800余人,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五虎门。此行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及旧潜等国家,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公元1407年10月2日还朝。

此后的六次航行,郑和船队沿着原来的航行路线继续向西扩展,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走访了30多个国家。郑和船队在给沿途各国带去明成祖朱棣的问候以及中国的瓷器、香料的同时,归来的船队上也载满了异域珍品和络绎不绝的使节。

公元1424年,崇尚儒学的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并开始了诸如废除宫刑、停止皇家采办珍宝、开放山泽以供民渔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派遣“宝船”下西洋因耗资巨大而被终止。朱高炽在位仅一年便因病去世,1425年,明宣德皇帝朱瞻基继承皇位。

宣德六年十二月,公元1432年1月,已经停航了10年的郑和船队进行了第七次远航。《明实录》记载,郑和再次的出行首先要公布明宣宗朱瞻基“祗嗣大统”的事情。此前郑和访问过的亚非国家已多与中国中断了往来。此后,中国的航海时代便结束了。

朝贡贸易

与郑和多达数百只,人员上万的船队相比,1492年哥伦布美洲航行的3艘三桅帆船显得单薄。然而,无论是哥伦布的美洲之行,或者是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和到达东印度群岛的航路,却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

这其中缘由便在于,郑和的远航旨在建立一种朝贡贸易制度,而哥伦布、达伽马却是在寻找商业市场。透过明代的朝贡贸易制度,不难发现,郑和远洋正是闭关锁国的典型特写,与宋、元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不同,封建集权的保守在明朝达到了顶峰。

《明实录》记载,朝贡在于体现中国作为世界的中心,四方各国从属于中国的理想,而中国的皇帝成为天下共主,即“君临万邦”。为了吸引外国使节团,早在朱元璋洪武年间,贸易即被当作诱饵,并规定官方与他们贸易要“厚往薄来”。

朱元璋为了实现这个制度,颁行了严格的“海禁令”,禁止中国人私自渡航到海外,也禁止外国朝贡使节团以外的任何船只到中国来。而中外贸易的形式,只能是由外邦使节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在明朝官员监督下公开进行。

明朝之前,中国皇帝在接受外邦使团朝贡同时,朝廷允许民间与这些使团进行自由贸易。然而,这一朝贡与贸易分开的做法,在明朝建国之初即演变为政府的垄断事业,而民间贸易的管道,也因为朝贡贸易制度而完全封死。

政府的亏本投资

为了建立朝贡贸易制度,从朱元璋到朱棣,明朝不断派遣使节团到海外。史料表明,在威迫海外国家与明朝建立朝贡贸易关系之外,明朝通过派遣出使海外船队,并许诺来中国朝贡时可进行贸易来实现。

然而,明太祖并没有将朝贡贸易制度发挥到极致。1394年以后,即朱元璋治下的洪武晚期,海外各国前来朝贡的活动大部分已经停止。据考证,这一时期朝贡的停止,在于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真正慷慨大方的“布施者”,明初财政并不足以支撑。

随着明朝政权的稳固和生产的发展,明朝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朝贡贸易制度的推行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达到了顶峰,此时才有郑和七下西洋浩浩荡荡的船队。由于朝贡贸易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对于维持了28年的郑和下西洋,它只能是亏本的买卖。

严格来讲,朝贡贸易制度并非是商业行为,它维持的目的在于维护明朝皇权的权威,没有盈利也意味着它并没有商业市场发展的驱动力,相反,它的兴旺发达取决于明王朝的慷慨幅度,即政府对海外贸易损失的补贴。

不过,郑和下西洋将洪武时期停滞的海外交流恢复了过来,它加强了中国和海外地区的交流和联系。而当明朝政府财政不足以支撑,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注定要结束。而壮举背后的朝贡贸易制度阴影却笼罩了中国数百年。

王朝的背影

1433年郑和下西洋结束之后,1435年明朝第六个皇帝英宗朱祁连镇即位,此时明朝已经不再热衷于朝贡贸易的政治利益,反而更加关注其中的经济利益。由于朝贡贸易基点在于以政府补贴来吸引外国使团,明政府政策的转向导致朝贡不再具有吸引力。

朝贡贸易每况愈下的背景下,明政府并没有改变以官方贸易为主,严禁民间贸易的态度。在民间,自明英宗之后,朝贡贸易的功能逐渐被走私贸易所取代,并在15世纪后期成为中外交易的主要管道,明朝此时也走向了衰落。

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倭寇的兴起,并非是简单的大和民族的劫掠。史料显示,倭寇的组织者多为中国人。这与明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衰落有着直接关系,朝贡贸易的难以维持导致海外通商受阻,民间自由贸易的禁止导致这种阻力被走私以及倭寇所消化。

而考察明朝国内的财政以及税收政策,这和其奉行的朝贡贸易的基本理念如出一辙。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将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加以规范,并保持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严格管制。自唐、宋以来,明朝的政治权力被空前集中化。

在这种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管制方式下,上层结构的政府重在稳重自足,没有动力追求经济多元化和服务性事业的发展;而下层结构中农村满足于自给自足,也没有动力追求外向型的商业发展。

篇7

为迎合有效教学的要求,教研组根据学情集体备课,形成了统一的教案。然而,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学生思维的丰富多样性,预设的方案往往不能穷尽师生的意识与行动的再生性,是严格按照预设的教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还是根据学情及实际教学情况,大胆调整预案,实行“以学定教”呢?

在《郑和远航》的执教中,一位教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将教学课例摘要如下。

【课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待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后,教者追问了一个问题,未曾想学生出现了历史知识的错误。

师:“太监”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生笑)那么,“三保”是什么意思呢?

一生举手:是保卫皇帝的。

师:还有谁知道吗?

(学生都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看来,刚才这位同学把“三保”一词的意思理解错了,这不怪你。关于“三保太监”的来历,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在引导学生阅读第2自然段,理解“宝船”如何“雄伟壮观”时,有学生提出了“过分”的要求。

师:大家能比划一下吗?一艘“宝船”究竟有多大?

生:老师,如果我们能看到“宝船”完整的样子才好呢!插图不完整,没意思。

教师这时播放“宝船”视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为祖国古达的造船工业而倍感自豪。在这节课结束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了郑和的雕像及中外名人对其的评价,在点燃学生激情后,教师临时添加“我为郑和写颁奖词”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进入,学生纷纷进入题词状态:

生1:“您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壮年受命,情系大海。为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生2:“您壮年受命,远离故土,情系大海,开创海上“丝绸之路”。您从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亲率船队出洋七次,笑傲全球……”

……

【评析】

一、利用“导火线”,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把“三保”一词理解错后,教者巧妙利用该“导火线”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郑和远航的背景信息传达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主动投入语文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赋予语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

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视野

“学贵于疑,有疑则进。”学生有疑问,说明他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进入我们所期望的主动学习状态了。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看“宝船”的视频的要求,尽管这在教案预设时是没有考虑到的,但利用网络环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的愿望变成现实,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有效拓宽,阅读训练也水到渠成。

三、由读到写,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教者紧扣读写训练主线,设计写人物颁奖词这一学生乐意参与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升华对郑和的情感认识,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让生命体验了一次酣畅淋漓的“远航之旅”。

篇8

一、激趣,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主体参与

1.精彩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历史课堂的魅力。一节有效地历史课堂一开始就应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导入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导入有语言和创设情境两种,精彩的导语给学生鲜明的情绪感染,创设情境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讲述“亚历山大东征”时,我采用了语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世界古代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据说他在11年里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今天他被写进文学作品,被拍成电影,他饱受争议,毁誉参半,他是谁?他做过哪些事情?该对他如何评价?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这些内容。”这段颇具煽动性的话语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借助影视资料,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久远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我在讲述“敦煌莫高窟”一课,精心选择了十二张图片,把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整合在一起。课堂上,在低沉舒缓的配乐中,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图片一一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更引人入胜的还有那段解说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学生们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震撼了,情感教育的目标春风化雨般的达成。

二、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课堂生活的幸福体验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理解规律性历史知识――巩固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些规律,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如在讲“郑和下西洋”这一内容时,我发现学生对下列知识点很模糊:1.郑和到过哪些国家和地区?2.郑和对这些到过的地方产生了哪些影响?3.如何理解“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为了帮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以前,先让学生查阅互联网资料,每四个同学一组,绘制郑和远航路线,运用资料或者图片来说明郑和远航的影响; 学生在绘制地图,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航海路线和影响有所了解。课堂上,设计了 “小小航海家”的活动,选出一名同学在屏幕前演示路线图,“途中”由几个同学分别讲述“郑和宝船”“三宝殿”“赠送长颈鹿”等故事,轻松突破难点。

这种做法,让学生的创作转化为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除了在课堂上,节假日的历史作业,同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七年级暑假,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请利用网络资源观看下列影片之一:《开天辟地》《》《建国大业》。请围绕其中一部影片,写出你的观后感,并把你的所思所想在班级QQ群内与大家交流,老师将选出十篇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海报栏内推荐阅读。

这份作业,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QQ群内与大家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十篇推荐阅读的作业注重了学习的效果与评价。在课堂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时,相信孩子们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教师而言,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留出机会,让学生追问。每节课结束以前,我都会追问学生一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产生问题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热情和勇气,在他们提出幼稚的问题时,不打击不嘲笑他们,尽量挖掘他们问题中的合理性。在我讲完《对外交往与冲突》一课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戚继光是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为什么前面学过的岳飞和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

这是个很典型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做评价;在分析了学生给出的答案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三位历史人物分别出现在什么战争当中?这几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谁?

2.这几次战争分别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3.你能用自己的话定义“民族英雄”吗?

然后放手让大家去做,在思考辩论中帮助那个孩子理解了“民族英雄”。

篇9

内容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因素,我国银行业的关系性营销仍然占据并在今后较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人员编制和财务费用分配对银行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作用。解决上市银行的发展问题,必须在机构设置、员工聘用及结构岗位设计等方面进行测算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同时还应对财务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过激的费用制度安排导致客户私有化和员工大量流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上市银行 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 费用制度

上市银行核心竞争力要素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财务策略其实质上是一种动态博弈模型下的均衡解,核心竞争力定位与规划正是基于这种博弈的策略选择。在一个寡头市场中,所谓博弈策略选择就是一种目标利润选择。当前,我国银行业基本上属于一个完全竞争行业 ,在该行业中,参与竞争的每家银行实际上都有其隐性或显性的竞争策略。商业银行本身并不向社会提供实物产品,而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系统全面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程锋(2011)的研究,企业的政策支持优势、品牌与市场优势、基础资源优势、内部经营管理流程优势、财务管理优势、企业文化管理优势、人才激励优势、企业社会责任优势、技术与创新优势等都可以表现为企业核心能力。

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8年10月1日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所描述的无形资产内容,也支持企业核心能力的突出表现除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规范的内容外,还包括经营秘密、人力资源、内部经营流程等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也是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的内容。

从平衡记分卡的角度来看,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基础因素。因此,人力资源方面雇员的技术水平和协同工作能力必须有最低要求;进一步还要对员工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必要的发掘和鼓励,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本身的操作技能,也能帮助企业在各业务流程方面进行持续改进;同时,鼓励员工不断总结和学习,进行自主创新也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人力资源与银行核心竞争力

大部分研究认为,我国银行业的关系性营销仍然占据并在今后较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诸如民生银行以专业和技术性营销为核心的“事业部制”组织构架并不被业界看好。

笔者认为,银行业的人才应该包括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关系型人才,其中,前两者是业界公认的,而关系型人才可能是一种相对的隐性人才,但事实上这种人才对银行业至关重要,因为其稀缺性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两者。借鉴平衡记分卡的分析模式,上市银行员工学习与成长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和要求如表1所示。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大部分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商业银行客户经理正确理解并进行初步判断,因此,客户经理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并初步为客户提供融资建议。同时,商业银行的后台融资方案制定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提供具体的服务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与前端客户经理甚至多个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一致。作为正向激励与回报,商业银行还应制定一套针对特定业务不同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尽量消除“寡”和“不均”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业务链上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取得可持续深入发展。

上市银行人员编制管理与财务资源配置状况

人员编制管理和财务资源决策制度是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其中人员编制决定银行长远利益,财务资源配置主要指与薪酬及营销费用相关的费用安排,这直接影响银行的短期利益。文章以兴业银行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一)人员编制管理制度

在专业条线管理和内控机制要求下,一级营业服务的各类网点机构必须要安排足够数量的前后台非营销人员,因此网点扩张将导致一种反向的杠杆效应,其结果是员工人数的刚性增长和客户经理占比的不断下降。这种网点扩张下的内部人员结构的变化规律,最终将不断加大网点增量带来的固定成本增长。但网点扩张又缺乏更大比例的规模效益贡献来稀释单位成本的上升,从而使得人均利润贡献降低,进而导致整体的人均利润工资额被迫削减。本文通过各中小上市银行营业网点与利润的对比来进一步分析,表2即为各中小上市银行营业网点与利润实现情况的比较结果。

通过表2可以发现,兴业银行在营业网点数和点均人数两个指标方面居同行业中上位置,但人均存款在同业中最低,仅有3,877万元,比样本中八行平均值低915万元,降低幅度为19.1%。人均拨备前利润却与八行平均值略低1.2万元,可见,在收息资产资金来源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兴业银行只能通过压缩营业费用做大盈利空间,这将降低商业银行最主要资产―“人”的价值体现,不利于优质员工队伍的稳定。

如果对客户经理存款业务量保本点进行测算,可以考虑以2000万元日均存款业务量为底线标准(按季、按年考核均可),根据大部分银行目前2.5%左右的边际利差计算,此标准的存款业务量将给银行带来500万元的边际利润,即使考虑相应客户经理的福利、办公费用以及营销费用等,该客户经理始终能够为其所服务的银行贡献边际利润。显然,兴业银行目前的人力资源战略并非最优。

(二)费用制度安排

商业银行的成本费用除了资金成本费用以外,主要是业务及管理费用、员工薪酬等相关费用以及前述两项以外的其他费用。如果将员工费用单独提取出来,将剩下的业务及管理费用与其他费用合并后称为经营性费用,则可以计算和比较各中小上市银行的各项费用绝对额、人均数和工资性费用占比等指标,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兴业银行的人均总费用在八家银行中相对偏低,而且呈现出工资性费用与经营性费用配置倒挂的情形,与华夏银行的策略类似。但与华夏银行重点锁定中小型客户不同的是,兴业银行将客户群体集中在大中型客户范围,需要的营销费用支持相对要多。

上市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要解决上市银行的发展问题,人力资源因素不容忽视,必须在机构设置、员工聘用及结构岗位设计等方面进行测算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同时还应从博弈的角度对财务费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过激的费用制度安排导致客户私有化和员工大量流失等不利影响。

(一)机构人员与岗位结构的科学设计

从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任务分解结果来看,客户经理的任务量普遍偏大。因此,通过本文前述的测算,只要客户经理的业绩对商业银行的利润存在边际贡献,就应该适当降低与存款业务量挂钩的客户经理增量标准,提倡通过有条件的“人海战术”来做大银行的核心负债与收息资产规模。

此外,商业银行在机构管理上要遏制分行的网点扩张冲动,毕竟网点所带来的固定成本是确定的,而相应的业务量和利润贡献是不确定的,建议采用在分行机关多设营销部的模式,通过内部虚拟网点的低成本性,将其发展壮大并转换成一个机构网点,通过营销部的严格考核和人员整合,实现良好的竞争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有效地将经营网点的规模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

(二)财务费用资源的合理安排

首先,对于处在激烈行业竞争格局下经营规模偏小、经营规模扩张压力较大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在人均费用总量上需要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配置,需要高投入和高产出的配比,否则不具备人才和客户竞争优势。在一个完全竞争行业和信息相对对称的环境下,竞争比拼的是人才,人才竞争比拼的是机制,而费用投入是机制的一个比较显性的部分,容易为人观察到和接受。同时,在费用结构上必须改变工资性费用与经营性费用的“倒挂”结构,否则将不仅诱发机会主义和套利结果导致人才流失,而且还将加大财务合规风险。

其次,关于如何合理确定人均费用总额以及工资性费用与经营性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基于纯粹理论研究角度,在费用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较难建立一个计量模型来确定其科学合理的数量标准,而采用行业平均水平参照则较为合理。当然,在计算行业平均水平的样本上,还需要进行可比性筛选,确定一个可参照的行业平均值,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显然与中小银行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被剔除在样本之外。尽管行业平均水平从理论上讲很难说是否公允和科学,但是从一般理论逻辑讲,偏离行业平均水平太大的财务结构肯定是不公允和不科学的。然而,采用行业平均水平的跟随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即行业平均水平代表的是一种中庸策略,或者是一个比较成熟和稳定的银行水平,对于处于行业中下游的中小银行来说尚不具备采用中庸策略的条件,而适宜采用更为激进和富于竞争力的费用配置总量和结构。因此,本文建议费用配置总量适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工资性费用占比同样亦可适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宪,赵征.银行管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瑞波,刘砚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美]小约瑟夫.F.辛基(JosephF.Sinkey).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韩鹏.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监控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沈如军.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6.程锋.企业核心能力及其会计反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妈祖信仰 郑和使团 东南亚 华侨 传播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94-02

中国和海外各国,从很早的时候就发生了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远在公元前2世纪所撰的《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了我国通往印度的航路。而华侨移居南洋地区应该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七国并开拓岭南地区“置桂林、南海、象郡以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秦代的徙民政策客观上形成了我国早期的“华侨流”。而恰恰是这些早期的华侨在该地区一直充当着中华文明传播者的角色。唐代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闽越潮汕籍人士到东南亚从事贸易活动。

南宋时期,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海外贸易繁荣。下南洋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一时期是妈祖信仰外传的重要时期。随着“泉州妈祖庙”的修建完工,妈祖信仰已经突破了本地局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此,在泉州、闽南一带出现了妈祖信仰的。宋人王国珍曾说:“凡家无贫富贵贱,争像而祀之,惟恐其后。”就是当时人们崇信妈祖的生动再现,这种崇拜热潮使得“妈祖”亦随闽南商人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地区。其中有一些闽南商人因某种特殊的原因留居于当地,这样又形成“住番虽十年不归”的现象。据《桂海虞衡志》记载:“闽人附海舶往(占城)者,必厚遇之。因命以官,咨以决事,凡文以诡乱,多自游客出。”社会地位的提高对于闽南商人传播妈祖信仰无疑是一次契机。

明初,实行海禁,但是官方的诸多限制不仅没有影响民间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反而在客观上使得许多从事非法贸易的闽南人因担心会被政府通缉,而不得不长期定居东南亚。明代随郑和出海的巩珍就在《西洋番国志》中曾经这样描述爪哇东部的杜坂:“约千余家,中国广东及漳州人多逃居于此。”上述材料充分说明: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最迟不会晚于南宋末年,东南亚地区应该已经存在妈祖信仰,而且这种信仰随着元明两代闽粤籍华侨在南洋地区的繁衍而不断传承着。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东南亚地区的妈祖信仰其实是一种“先天不足”的信仰。这表现为两个方面:(1)宋以来,妈祖信仰虽然随闽南商人传入南洋地区,但只是零星地分布于华人聚集的村落。传播者数量过少及其活动范围狭窄是造成妈祖信仰在当时东南亚地区难以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2)许多华侨通过长期的接触和通婚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华侨改信当地宗教的现象比比皆是。本土宗教对华侨的磨合性是制约妈祖信仰普及的另一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仅如此,明朝初年所实行的“海禁政策”既而促使这一现象更加明显。

作为人们向海外迁徙的影响因素,宽松的出海环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政府的某些政策对其造成的影响也应值得我们关注。就明成祖派郑和出访的初衷来说,并不是要消除海禁。但以郑和下西洋的举动来看,却在客观上达到了宽松海禁的目的。这使明成祖在消除海禁方面变得积极起来。明成祖在其执政中期就曾经多次重申:“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没,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尔其谕之,使明知朕意。”朱棣的这种“转变”可从此后福建人民大规模的海外迁徙当中得到证实。所以,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举措在客观上推动了福建人往海外迁徙的热潮。

东南亚马来半岛历来是郑和船队的必经之地,半岛上的满刺加是郑和船队开展对外贸易的基地。由于郑和帮助满刺加摆脱了暹罗的统治,并扶植其商业发展,进而使之很快变成了一座繁盛的商业城市。繁荣的满刺加吸引了许多外来商贾和移民,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福建人。明代“既以马六甲为对南洋贸易的中心,故中国商船均云集港内,每年初春顺西北季风南来,……其时,马六甲华侨大都来自闽省,男女顶结髻,习俗同中国,……俨然为海外中国的城市。”南洋地区福建籍华侨人数的增多,对于妈祖信仰的传播和普及无疑是一种福音。因为它不仅仅解决了妈祖信仰在信仰与传播方面人数过少的问题,而且增强了妈祖信仰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妈祖”这一外来信仰具备了充分的“实力”与本土宗教抗衡,并且有效地抵制了本土宗教长期以来在华侨信仰方面的磨合作用。以上材料充分表明,郑和下西洋确实对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如果需要探究郑和使团与东南亚地区妈祖信仰之间的关系,应该从使团组成人员的籍贯入手。倘若福建籍海员能够跟随郑和出海甚至留居南洋当地,那么,这将是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得以传播的又一非常重要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被发现的某些文献资料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这些留居者在当时已经构成了除福建侨民以外的另一股传播妈祖信仰的力量。最近出土的大量文献和碑刻都已证实:郑和七下西洋,每一次都在福建逗留。而在其逗留福建期间,当地人民曾为郑和船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提供了船队所需的尖底福船,而且有许多福建卫所的官兵也直接参与到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当中。近期在北京西华门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明代的《卫所武职选簿》,其中有不少关于福建籍武职官员参加郑和船队立功受爵的记载。在这些参与出海的福建人当中,有不少到了南洋各国之后,就在当地定居了下来。清代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称:“中国之南洋,万岛环列,星罗棋布……明初遣太监郑和等航海招致之……而闽广之民,造舟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妇,留而不归者。”曾跟随郑和七下西洋的副使福建闽南人王景弘在爪哇三宝垄养病。病愈后留居当地,他的部下也和当地的妇女结婚,此后三宝垄便成为华侨聚集地区。这些留驻人口多是福建人,而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都信奉妈祖。这种推测可从有关文献中得到印证:“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舟师忠武尉名黄参,长乐塘屿乡人,在其举荐下,邑人从之者众,随师远航……”黄参从前以出海为生,他是崇信妈祖的众多渔民当中的一个。福建籍海员不仅为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因其长期的驻留,促使妈祖信仰在当地得以普及盛行。

综上所述,在郑和使团的带动下,中国东南沿海居民不仅掀起了迁徙南洋的热潮,促使妈祖信仰在东南亚得以发展,而且也为妈祖信仰在南洋地区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长沙:岳麓书社,2001:65~90

[2]李少圆.论宋元时期妈祖信仰的传播[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5):26~34

[3]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25~237

[4]杨士奇.明太宗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