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7 16: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诗教 课堂 新古诗
中国是“诗国”,中国的语文教育素有重视诗教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既教“读诗”,又教“写诗”。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传统诗教本位认识的逐步深入,诗教进课堂的呼声不断,声浪渐起。
然而,“诗教”是什么呢?《礼记·经解》中有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其意思是说,诗教具有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善写诗的人不仅品德不会坏到哪里去,也不会愚笨到哪里去。
在我看来,诗教就是用诗来育人,用诗来进行教育,真正完整意义上的“诗教”就应该是既教“读诗”,又教“写诗”的“读写结合”才对。
那么,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没有“诗教”呢?回答是:有!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和新诗。教材中有,教师就得教,学生就得学。这也是“诗教”。但事实上,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课堂却不是完整意义上“既教读又教写”的诗教,而是“只教读不教写”的“半拉子工程”的诗教。因为,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际都是只在教“读诗”,不教“写诗”。其原因何在?有研究表明:是因为古诗虽短小精悍、易于记诵流传,但形式拘谨且深奥难懂难写,只易于“读”而不易于“写”。又因为新诗虽形式自由,易读且易写,却“与中国诗学之根关系疏远﹐又不易记诵,不易流传”(杨小亮,《国学经典·诗》)。那么,在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有没有既可“教读”又可“教写”的“诗教进课堂”的新途径可以探寻和开辟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的新探索是: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
一、何谓“新古诗”?
“新古诗”,也称新古体诗,就是以新诗写古诗,也就是现代化之中国古诗。《新古诗·百科名片》中指出:“新古诗使得古诗不必拘平仄,诗之二、四句末仍保有韵,但韵有自然之音乐感即可,不必拘于古韵,新古诗同时用新诗的现代感来写,保留中国古诗优点,但不必套用古人陈语陈词,难字僻字。”“新古诗原则上可以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或三、四、五、六、七、八字的古诗形式,也是新古诗的基本形式。但是做惯了以后,就可以更上层楼地加以变化,如成一个六行,或两个四行联诗,三个四行联诗,并无不可。进而把其中一行变成多个字之变体亦无不可,再进而形成新古词、新古曲均可,变化之妙,存乎一心。”例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两个字的“新古诗”:“碧荷,红花。屋小,我家。”此诗只有八个字,共分四行,第二、四行末一字“花”、“家”有自然之韵,其语句现代化、口语化。又如,每首四行,每行均五个字的“新古诗”:“人生如海潮,起落有定时。若不勤撒网,潮去悔已迟。”此诗之形式原则如古诗,唯不拘平仄,第二、四行末字“时”、“迟”有韵律感,其所使用文字与观念,均现代化、口语化、大众化、通俗化。
这样的“新古诗”学说,是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新古诗”创始人范光陵先生首创的。国际名人陈香梅女士说:“‘新古诗’是中华文学的一大突破﹐使诗词大众化﹑普遍化。我鼓掌支持,(它)让人人爱读诗﹐人人可以写诗。”熊西平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它们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
二、小学生能不能学写“新古诗”?
为了将“学写‘新古诗’”引入小学古诗教学,2011年下半年,我在镇江市的一所小学抽了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上了一节复式调研课。
经启发引导,每个同学当堂都能写出以“我”和以“笔”为题材的“新古诗”。如,以“介绍自我”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我的名字叫×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愣。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本人姓×名×霆,语文学习我很行。迎难而上不怕苦,苦练本领学得勤。”又如,以“笔”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美如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神笔真神奇。”“我的名字叫粉笔,不见黑板心着急。粉身碎骨也不怕,乐为育人献心血。”等等。
通过对以上这些从未学过写诗的小学生的访谈,和对这节没有作任何写诗准备的真实的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我以为,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仅非常喜爱“新古诗”,而且也愿意并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
三、能否进行学写“新古诗”的教学?
为了探索其他老师能否在古诗教学中教小学生学写”新古诗”,我曾做过多次调查和实践,和许多学校的语文老师共同研究,不断地在多个学校进行这样诗教进课堂学写“新古诗”的探索。结果不仅是“能”,而且并不难。其实,这就是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增加指导学生学写“新古诗”的这一教学环节。
如,2009年,我设计了《古诗两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案,请淮安市洪泽县×××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来上课。课堂上,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也都能仿创出他们各自的“新古诗”。如《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又如《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笼网。”再如《池边所见》:“莲叶荷花绿映红,青鳜相戏于水中。小儿伸手摘圆盘,倒扣头顶当笠篷。”还如《看纸鸢》:“日落西山鸟林归,儿童散学迟迟回。忙问稚子这么晚?只言东方纸鸢飞。”等等。
这一课例还得到了小语会会长、人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崔峦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在肯定“这是一个成功的古诗教学的课例”的同时还指出:“教学有特色,有创新”,“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后来,本课的教例和点评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后还受到许多教师的认同和肯定。
2012年,我指导镇江市的两位青年教师在《古诗两首·元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和《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增加了“学写‘新古诗’”的教学环节。
课上,每一位小学生在“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的教学环节中也都能在几分钟内仿写、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新古诗”。如,四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新年团圆真热闹,全家幸福乐陶陶。新衣新裤满身套,爷爷奶奶给红包。”“春节都要吃饺子,孩子身上穿新衣。鞭炮声声响入耳,人们脸上笑嘻嘻。”“新年新年新年到,家家户户放鞭炮。小孩喜得红钱包,全国人民乐陶陶。”又如,六年级学生现场写的“新古诗”:“身着一件绿衣裳,生命旺盛众人赏。野火熊熊烧不尽,明年春风吹又长。”(《草》)“小小蜡烛真伟大,烈火焚烧不惧怕。牺牲自己为他人,难怪红烛精神佳。”(《烛》)“月亮弯弯像小船,天上人间来畅游。夜晚亮光当头照,人人见了皆喜欢。”(《月》)
篇2
一、利用电子白板的“屏幕遮蔽”功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室讲台前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只需轻触屏幕,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学习互动之旅,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屏幕遮蔽功能,使选择的信息更加突出,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们春游去》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可以创设在野外野炊的情境,让学生从野外野炊情景中根据自己实际选择感触点进行口语交际。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屏幕遮蔽功能,先聚焦野炊,把野炊的情景再现出来,然后用“聚光灯”把学生找石头砌灶、生火、盛水煮饭、炒菜等几个重点环节一一展现出来。这就犹如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画,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趣味盎然。这种方式的展现,教师可以进行调控,也符合学生兴趣点。每副画面的展现,配以生动的文字特效、立体配音以及适合的背景音乐,让整个课堂就像一部3D电影。同时,利用屏幕遮蔽功能,让学生进行回忆,进行想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口语交际环境,学生的兴趣被完全调动起来了。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就能集中精力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日月明》中,在教学生字“森”时,用拉幕遮蔽功能遮挡“森林”的图片,然后请学生猜一猜,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急切想知道谜底是什么。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二木林,三木……”进行猜测。最后请学生利用白板笔把准备好的教学图片一点点往下拉,当“森林”的图片一点点呈现在大家眼前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哇”的叫声,至此,学生心中的疑团豁然开朗。
二、利用电子白板的快照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电子白板的快照功能是关于指定数据集合的一个完全可用拷贝,该拷贝包括相应数据在某个时间点(拷贝开始的时间点)的映像。快照可以是其所表示的数据的一个副本,也可以是数据的一个复制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重点字的书写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独有的拍照功能,对屏幕上的某一部分或是全部进行拍摄,有意识地对某个物体进行放大、突出强调,让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操场上》时,课文中有一个生字“真”,笔者利用电子白板的快照功能进行生字教学: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字,大部分学生会发现这个字里面有三横,但也有部分孩子比较粗心,只看到两横。这时笔者采用了电子白板的快照和放大镜功能,将“真”字里面的三横快照并放大,再请学生仔细观察,随着字体放大,学生的眼睛也睁大了,看得更仔细,记得更清楚。而这面“放大镜”也是可以移动的,如果一个生字中有两个部分都需要引起重视,还可以移动“放大镜”进行观察。
三、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室使用白板和水笔,告别了“冷冰冰”的黑板,师生不再深受粉尘的困扰,很快就有教师发现多媒体投影可以直接投在白板上,并配合水笔的书写,相当于教师在PPT背景上直接演示或演算,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交互式白板成为课堂教学新的交互平台,其最大亮点是交互的对象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而非教师与白板之间。电子白板灵活的交互性和丰富强大的功能成了师生之间的一道桥梁,这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而不是冰冷生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友好界面和资源库功能,鼓励学生协助教师搜集和设计教学资源,建立班级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可以是交互白板活动挂图中的背景、页面或图像,也可以是Flas,还可以是课文中的情景等。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的第四自然段时,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优秀品质。在堂课上,笔者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及时书写功能,先将文本内容在白板上显示出来,而后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电子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带进阅读。这使得白板不仅仅属于教师,也属于学生。这种阅读教学的方式,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式功能在课堂上第一时间得到了体现。
四、利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功能,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结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核心在于交互与生成,能够让课堂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结合。资源库内容可以是预设好的,课堂实时批注、拖动、书写为生成。如教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刚一上课,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质疑:“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其余的学生也在下面议论纷纷,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于是抛开预设的教案,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个问题。再结合电子白板课件附带一个资源包,教师把可能用到的教学资源放在里面,需要时直接拖动到课件的界面上,利用感应笔在白板上进行即时标注,将资源包和感应笔的配合使用。这时,师生的批注、圈点、增删、即时插入、板书要点、学生演练……凡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东西,均可以在电子白板上生成,让知识和知识形成的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而不是生硬出示,将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将预设的结论直接拿来。这样,学生和教师的即兴发挥也可以呈现在课件上,思想的火花、智慧的结晶会由隐形过渡到显性,课堂内容也会得到极大地丰富。
篇3
CAI课件 质疑 观点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于是,CAI进入数学课堂已是历史的必然。由于是新兴事物,一时间,大家都觉得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通过文本、图象、声音、动画等方式渗透进数学课堂,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于是,大家在自己的课上铺天盖地地运用CAI课件。但是,数学课堂在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时,在不少地方存在问题或者说走入了误区,教师可别让CAI课件迷了眼,下面笔者就结合几个案例,针对这些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虽异彩纷呈,却只是为用而用
镜头一: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第一课时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声音和课件图片一起出示:
师问:听,什么声音。有些调皮的孩子故意扯开去,就是不说羊的声音。
教师再问:看画面上的王大叔在干什么呀?
生1:可能在看羊。
生2:不对,在修理羊圈呢……
其他学生还把手举得高高的,欲发表意见。
师:出示题目,读到: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此时笔者发现,已经过去了8分钟……
镜头二:在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一课时中,一位教师为了突出转化无处不在,转化的作用大时,制作了一个配以声音,图片和音乐的故事结尾:爱迪生灯泡的容积的求法。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图片,并叫一学生配乐朗读。朗读完了之后。师总结:看来,转化真的无处不在,我们要以转化的眼光看问题,于此同时,底下的学生在互相猜测,咦,这是谁的声音呢,他们或交头接耳活左顾右盼……
质疑:镜头一中,教师以声音把羊的声音录进课件,并用扫描仪把书上插图扫描到课件中。功夫很深,目的是很美好的,也很明确的。就是利用CAI课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但是,执教者却忽视了,过份亮丽的、鲜艳的色彩却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寻找数学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声音设置上,以羊的声音导入,这样的举措看似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但实际的效果是容易打断其它正在思考问题的同学的思维,把学生导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
镜头二中:以故事结尾这样的方式本身在设计上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为什么非得用课件呈现呢,其实,教师在这儿可以简简单单自己讲出来即可。花大力气却吃力不讨好。
观点:数学CAI课件应该力求简单、方便、易于操作,考虑其实效性原则,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语言的美和教学内容的和谐;若课件只是为了追求“花俏”外,为了用而用,那么,不用也罢。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没有配套的课件,教师可以因陋就简,用投影仪出示相关例题或图片,配上教师合理的教学语言,同样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
二、只注重演示现象,而忽略数学之本质
镜头三: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找规律》的一个教学片段:通过观察表格得出:拿法=参观券张数-每次拿连号券张数+1后,教师出示了画面:让学生看画面,边演示边说:看同学们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更快捷的方法。就像上面,10张券,每次拿两张,把平移的框移到最后,框中第一个数就是9,(从尾数往前数2个数),即可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以此类推,每次拿3张,则把框移到最后,框中的第一个数是8,(从尾数往前数3个数)即得到8种不同的拿法,若是共有15张券,每次拿4张连号的券,则把框移到最后,框中的第一个数数12,(从15往前数4个数),即有12种不同的拿法。学生看了之后,连连点头,说:“哇,真的更简单了!”
镜头四: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片段:新授完例题和练一练之后,教师课件出示一巩固练习图片:共150片药片,每日3次,每次2片,提出问题:这瓶药片可以服多少天?
生1:2×3=6(片),150÷6=25(天)
师:好的,鼠标移到相应位置,点击,出示了学生的刚刚说的列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150÷3=50,50÷2=25(天)
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不对。你能说出150÷3=50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有些没有头绪,接着,师说:“不能解释就说明不对。那到底还可以怎样列呢?”
于是,生3:150÷2=75(次),75÷3=25(天),师:在相应的区域用鼠标点击一下后,出示相应列式。师:你能解释一下150÷2=75(次)吗?
生3:这些药片一共可以吃几次。教师满意的点点头,在接下来的一些列的训练中,诸如生2这样无法解释的回答再没有出现过,课堂异常的“顺利”……
质疑:镜头三的课堂主要内容为“找”规律,而非是“讲”规律,教师把规律作为一种现象以图片形式逐一出示,那么,何处体现了学生找规律的过程。
镜头四中,当学生出现超出教师思维过程和设计过程以外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电脑不能显示,这时教师就能这样草草应付学生,三言两语打发了事,不顾学生能否接受,只顾自己的教学流程。这样罔顾了数学教育的本质,要知道刚才学生的回答完全是合理的。150÷3=50(天),(此处表示的是假设每日吃一片可以吃多少天?),50÷2=25(天)而该教师在有学生有这层次学习需求时应该给予合理解释。
观点: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基本目标,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要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为基本目标,包括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欲概括,判断与推理。因此,CAI课件设计要注意设计良好的人机对话,使课件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互动性,能实现生成。切勿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特点。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的本领,即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领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应该扶着学生走,而不是推着学生走;要含蓄的讲,而不是直白告诉。要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优化学生的学,而不是成“CAI课件放映员”,只注重演示现象,而忽略数学之本质
三、课件喧宾夺主,忽视学生主体性
镜头五:在景山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圆柱圆锥的认识》:
(1)游戏导入
师:课件出示旋转正面画有鸟、反面画有鸟笼的教具。
问: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鸟在鸟笼中的效果?(旋转)
师:旋转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课件出示宾馆的旋转门。今天我们要来看看数学中的旋转。
(2)观察旋转图片,认识立体图形。FLASH课件出示:旋转长方形,问得到什么?认识圆柱,指出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半径。针对具体实物圆柱,指一指,半径和高,指出高有无数条。
(3)以同样的方式教学圆锥的认识。
(4)书上相关的练习以PPT的形式一一出示。
(5)全课总结,边总结边回放课件。
质疑:首先,此处教师运用FLASH技术把长方形、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柱、圆锥的过程用多媒体制作出来,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但是在整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件贯穿始终,教师没有板书,甚至没有教案也行,整个课件就是一个课本大搬家,鼠标一点就过去了。没有学生的感知、观察、操作、想象,于是,笔者不禁要问了,这堂课是CAI课件是主角,还是学生是主体。答案当然是后者。而整节课以课件贯穿始终,更多的关注了CAI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命,学生的主体性似乎沦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