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范文
时间:2023-03-31 13:4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巍巍中山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五种查询方式
方法一:广东汕尾中考录取通知书主要会以通知书的形式发到初中时学校,由班主任下发。方法二:你可以到录取你的学校的官网上查询;登录学校网站点击进入查询系统页面输入考生登记号(14开头的7位数字组成)输入密码(报名信息表上登记的身份证件号码最后6位,如有字母需大写)根据提示输入校验码系统显示查询结果。一般学校都会公式录取人员的姓名和EMS单号的,这样就可以在网上和电话追踪了。方法三:直接拨打EMS的客服电话;报上你的姓名+邮寄地址+大约的邮寄时间就能查询到你的EMS单号,在网上和电话追踪了方法四:广东汕尾中考录取通知书由班主任通知领取。方法五:高中直接电话通知本人,或者拨打班主任电话进行咨询。
三种领取方式
一、传统邮寄一些地方的中考录取通知书还保持了传统的通过邮局邮寄的方式。在这里小编需要提醒同学们,在通知书投递期间,家里一定要有人,中考报名时所留的联系方式一定要保持畅通。同学们在领取通知书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提前准备好准考证和身份证,否则是不能领取的。其它的一些注意事项可去当地的中考招生网站上查询。二、自己领取其他一些地方的中考录取通知书一般需要考生自己去录取高中领取。一般学生本人领取时须持准考证、中考成绩条。如果准考证丢失需要带上身份证。也可以他人代领,代领人须持领取人身份证或家庭户口本、考生准考证、中考成绩条。三、自主打印有些中考录取通知书是需要考生在当地的招生考试网站上自主打印。具体的打印细则需要考生仔细阅读网站上的公告。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是不发放中考录取通知书的。同学在招生考试网站上查询录取结果时,须仔细阅读录取学校的入学须知。并且按时报到,逾期未报到的考生将取消录取资格。
篇2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空灵 生命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王维作品入选不算太多,但其诗文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以其精致的描绘笔法,丰富的文化内涵,高雅的审美情趣,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不容小觑。王维钟爱文学,精通音乐,擅长绘画,精研佛理。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里,以旷逸恬淡、清新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空灵明秀的独特诗境。
王维仕途沉浮坎坷,饱经磨难,他能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在“空”与“静”的审美境界中获得启悟,从而使个体生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与困厄,完成了超越现实的大建构,走向了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我。
一.空明境界中的生命萌动
佛教强调有中悟空,幻中解空。所谓现实世界所有表象皆是幻象,本质终归为空。空幻观留给王维的艺术观是丰富的,深刻的。在众多的诗篇中,他甚至以“空”字直接入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出塞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积雨辋川庄作》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秋夜独坐》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酬张少府》
实象非象,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探索到事物空幻的本质,并从中形成生命之流,是王维诗歌的一种基调。
以《终南山》为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是一首出色的山水诗,诗人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朝晕夕阴、气象万千的终南诸峰。首联先从地理形势说起,夸张地写出了钟南山的形长势壮。“近天都”“到海隅”极言终南山的磅礴气势,勾勒出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在这寥廓的空间里山势跌宕拓展,从象内延伸到象外,犹如一股无形的生命之流,绵延千里。紧接着,作者描绘如此广廓的空间里那似是而非、瞬间幻变的风云。回首是云,前瞻是雾;乍看似有,驻足却无。通过白云、青霭的飘渺轻盈表现出生命气韵的生动,并以云雾之高远洁净来寄托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即使日出之后云雾消散,终南山恢复其本来面目,那本来面目依然是变换万端,捉摸不定。这就使得这山多了一份空灵,添了一份含蓄。由此推之,在这广袤的时空里,来去匆匆的过程永远没有终极的意义。如此来看,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尾联以问宿作结,仍与山的高大关联。既写出了山的雄浑,亦写出了山的变化,更有人物的活动。在这里,诗人完成了无形的生命气韵向有形的生命实体的回归。诗歌就此戛然而止,生命重又遁入无形之中。至此,诗人有限的生命向无限的生命延伸,达到了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并使得诗人的主体性在追求永恒的本体价值存在的同时,在空明、飘动、清静、恬淡的境界中,获得了充分的阐释与萌发。
二.静谧意象中的生命永恒
王维早年究心佛理,受到北禅宗影响,晚年又接近南禅宗,这使他个人内心进入一种自我冥合的无我之境。他喜欢独坐时感悟,将禅的静空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反映出一种清幽的禅趣。他更善于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超于物外,达到心境的静谧。“静”构成了王维诗歌意境的另一个重要意念,它也是佛家的一个特定范畴。佛教以“寂”作为真理的本体,在瞬间领悟永恒的虚空,用静寂之心去观照万物静寂的本质。由是观之,王维最后的精神归宿是透过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万象常新,领悟到其本质的最终的静寂。
王维《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本诗描述了月夜鸟鸣春涧的幽美境界,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能体验到桂花的飘落,这是怎样的一种静!无言的月出惊醒沉睡的山鸟,一个“惊”字,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喧!然而,禅的本质终究是指向静谧的,诗人无论怎样渲染动态声响,却始终追寻空寂的境界。正如释慧皎在《高僧传》中所说:“禅世者,妙万物而为言,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法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这一思维方式,以“妙万物”为内核,以“寂”为基本途径。其基本特征在于缘法察境,唯寂乃明,犹如渊池鱼石,心澄而悟,则可凝照一切,妙观万物。
无论是桂花飘落,鸟鸣声声,都只在瞬间。瞬间过后,便归于永恒的静灭。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静谧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
王维的作品常常选择大自然中最能表现宁静清旷的景物作为素材,诸如明月、白云、幽谷、苍松、大漠孤烟、远山野水、荒村古寺等等。看起来一切都是动的,但他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动中体验极静,在实景中获得虚境,在纷繁的表象中获得本体,在本体中合而为一,从而在瞬间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生命的永恒。自然界之花开花落,鸟鸣深涧,雨绿月明,然而就是在这对自然的片刻顿悟中,让人感受到的却是那不朽的生命存在,从人事转向自然,再从自然转向空寂,从而获得一种彻底的精神解脱。
三.冲淡情趣中的生命勃发
禅悟是非理智的直觉体验,没有情绪的冲动,追求的是一种绝不激动、平静淡泊的心境。在这种非理智的直觉体验中,将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七情六欲引向空无的永恒,化为心灵深处的对物欲情感的淡泊。因此,“空”和“静”的静默观照,必然带来真正的审美趣味的平淡,从而形成特别冲淡的韵味,并在这种冲淡的纯审美的情趣中凸显人的主体性。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在某种高峰体验中,人与世界相同一而无特定的情感。”王维诗歌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无特定情感的最高体验,在这体验中却又暗含了诗人积极的主体价值诉求。
以《终南别业》为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返期。”这是一首描绘诗境的诗,也是描绘人生的诗,更是充满禅机妙悟的诗。写景,叙情,皆似信手拈来,好不著力,可谓平淡自然之至。它所展现的正是冲和淡雅,清新自然的诗风。在无心无念之中,似乎接近了佛性的神秘本质,若要真正去把握领会它时,却反面不见其踪迹。这就是王维诗歌的冲淡美:极淡雅的情感,极平和的心静,极自然的思虑。
然而这种“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淡而浓,淡而远。既是艺术纯熟的表现,又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诗的形象近在眼前,真实可感,而诗境全在言外,余味无穷,不至于意尽句中。
篇3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读书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是阅读的收获。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在“学海”“书海”之间,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课内向课处延伸。
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教者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有某种需要时,可以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如学习了《巍巍中山陵》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中山陵的建造历史和建筑特点,有目的地阅读有关中山陵的书籍(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端午日》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到相关书籍或者网络上查阅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多读书,读好书。
初中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3、提高读书效率。
对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即所谓的速读又称之为泛读。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信息。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啻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营造环境,促进阅读。
篇4
“以慈善为名,为篮球而战,为中国青少年篮球爱好者提供支持和帮助,是匹克义不容辞的责任。” 匹克CEO许志华表示,作为以篮球为核心定位的中国运动品牌,在过去的三年里,匹克一直与姚基金、姚明一起,支持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向青少年传播积极向上篮球文化,“此次以慈善赛的形式,也是匹克的又一次公益尝试。我们希望与姚基金的合作不再是简单的公益捐助,而是可以将双方资源进行共享,用青少年最喜欢的方式给孩子们提供正能量”。
姚基金篮球慈善赛自2007年,已举办了三届。在2010年及2013年的比赛中,匹克都给予了球员和资金支持。此次,匹克更是在中国行期间,发动旗下众多NBA球星共同参与到姚基金慈善赛中。正式因为匹克一直以来在篮球领域的积累,让此次匹克NBA明星队阵容堪称强大――来华参赛的不仅有姚明的“老战友”肖恩・巴蒂尔,还有今年的NBA总冠军马刺核心后卫托尼-帕克,以及乔治-希尔、卡尔-兰德里、本诺-尤德里、安东尼-莫罗、CJ-沃特森在内的8位匹克签约球星。
同时,匹克NBA明星队还将与姚明、中国男篮明星队一同,参与8月30日的东莞篮球训练营。届时,各方将分别带领30名来自东莞的小球员进行现场训练和指导,最终通过对抗赛的形式,挑选出优胜的20名小球员,代表东莞篮球青少年进入到篮球慈善赛正赛第三节的比赛中,与“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20名篮球少年们同场竞技,共同感受篮球的快乐。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96-01"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普遍心理--对作文没兴趣,害怕作文。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些基础知识题,而不愿做作文。要改变作文教学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1.写作兴趣及其意义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迷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认知、激越的感情和刚强的意志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充分发挥一个人潜在的智能,从而大大增强认知效果,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学生只有把作文当成一种爱好、一种兴趣、一种享受,写起东西来才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而不是畏惧抵触、消极应付,厌恶排斥,敷衍了事。
2.影响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原因
2.1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刁Il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题上。
2.2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农村的学生,平均每人手头能拥有一两本作文参考书就不错了,而且有些还是老掉牙的《小学生作文选》,更谈不上什么中外名著了。另外,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
2.3生活的单调。农村学生大多数是寄宿生,整天在学校里,看不到电视,也没有报纸可看,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更甚者,为了与别的学校竞争升学率,学生一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上课、自习。
3.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
3.1积累材料,厚积薄发。由于农村的孩子获取信的渠道太少了,我主要采用"听、说、读、写、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听",即集华美文章。采名家之长。我每月都会给学生开一•节美文欣赏课,初一、二年级的时候,主要配合课文给他们介绍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作。初三年级的时候,我就重点向他们介绍全国各地历年来的中考满分作文。 此外,我每天都留心时事新闻,当发现有什么重大时事新闻的时候,就会在课前抽一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讲。说",即训练胆量、口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要求每节课上课前几分钟,安排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一段话,内容不限。:"读",即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向横向与纵向积累。我号召班里的学生每人每学期捐出一两本书,成立班级小图书室。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教给学生阅读和积累的方法。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挖掘素材。"写",即多练笔。学习把写作素材加以运用。我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摘抄一段优美的句子,用简短的语言记下一件事。"察",即指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获取第一手感性资料。首先,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农村景色。其次,收集、学习农村语言。再次,体验农村生活。最后,观察农村变化,感受时代脉搏。
3.2教学生学会从课文里"拿来" 。中学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也都是些典范之作。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教给学生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巍巍中山陵》的作者准确把握了中山陵"巍巍"的特点,无论是重点介绍建筑群体规模,还是介绍陵园的地理环境、具置、修建过程,都紧紧围绕这一特征,因而描写准确而又特色鲜明;朱自清的《背影》中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细节刻画;《一厘米》把一件小事写得波澜曲折,空间场景转换更为曲折。老师在传授课文知识的同时又传授了写作手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只有教学生勇于"拿来",并为己用,才能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3.3教学生勤练口语,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辩论活动,举行故事会比赛等。在这些活动的参与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其实,锻炼学生口语的途径不止这些,比如说成语接龙比赛、小品表演、诗朗诵等都是锻炼口语的大好机会。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写作时才能保证语言的流畅,也才能为写作打好坚实的 基础。
3.4创设条件,开展多彩的语文活动。(1)开展多彩的语文专题活动。语文专题活动的形式很多。有课本剧和演讲赛、辩论赛等演说活动;有写童话、写小说、编演故事、作诗等写作活动。(2)发表作品。发表作品的形式很多。例如:①作文园地和黑板报的充分利用。②自编手抄报。③积极投稿。(3)坚持写日记、片段,加强自我训练。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点评,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确实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能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何愁作文教学不活起来呢?作文教学活起来了,何愁作文质量不提高呢?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艺术素养教育; 渗透
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中职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一门或几门艺术。可学生们学习这些艺术的具体目的,就是完成家长的愿望,并把自身的艺术素养提上来。而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对课堂这个主阵地加以应用,积极的在课堂上渗透艺术素养教育,进而使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和素养都得到提升,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步入社会,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艺术素养教育渗透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增加了重视。因此,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使学生们可以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健康成长。可目前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不断升高,同时还要求人才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进而使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得到满足。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渗透好艺术素养教育,使学生们可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学生的鉴赏力以及感受力与创造力都会得到提升,并成为情况丰富、多才多艺、品格健全的人才。因此,应该将艺术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进而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艺术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方法
1.根据教学内容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开展
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积极的开展艺术素养教育。例如:在对《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就能够和同学们一同鉴赏古今中外的一种著名音乐作品,进而使艺术素养教育可以顺利展开。新课改以后,语文教材有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而教师必须把语文课文当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体育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和音乐知识都挖掘出来,并把其当作教学主体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展开,这样艺术素养教育就能够同语文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把艺术素养教育完美的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此教学背景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还会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更好的步入社会。
2.应用视听资源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开展
中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对试听这种资源加以利用。也就是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音频以及视频等内容,进而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感知艺术对自己的熏陶。譬如:在学习《格列佛游记》时,教师能够在教学课堂上播放影视资料。这样学生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就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小说主要讲述的内容,同时还能够积累众多影视艺术文化,进而提升自身的影视艺术素养。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应用众多的网络资源,进而将艺术素养教育有效的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对艺术素养教学的方式进行探究
在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积极的开发和探索艺术素养教学的方法,进而使学生们可以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首先,中职语文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们去参观艺术馆或者博物馆,进而在顺利地将语文教学完成的基础上,使每名学生都可以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譬如:在学习《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山陵,还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去参观,在参观的时,学生就会被陵区中的环境所熏陶与感染,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与艺术的情况。此外,教师还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将艺术素养教育和李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譬如:在学习《火把节之歌》时,教师完全可以同学生一起学习“朵乐荷”舞蹈,进而让学生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精神,并提升学生们的艺术素养。
4.对语文教师进行艺术素养教育
从本质上而言,中职语文教学都是由教师负责的。因此,想要把艺术素养教育合理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而想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中职院校开展艺术素养培训,并倡导语文教师积极的参加。首先,中职院校能够开展统一的培训,对那些具有非常高艺术素养的教师进行培养。如果培养的时间较为短暂,那么教师的艺术素养将无法大幅度提升,这时就需要学生长时间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进而让每一名教师都可以自觉地参与到艺术素养培养培训当中,使自身的艺术素养逐渐提升。其次,学生应该组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让语文教师参加其中。例如:歌唱大赛、书法比赛、运动会等。这样语文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多种艺术文化,积累大量的艺术知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进行艺术素养的渗透。总之,将艺术素养教育合理的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应用视听资源把艺术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除此之外,中职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开发艺术教养教育的方法,并把艺术素养教育完美的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晓华.试析艺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
[2]张彩红.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平台构建研究[J].青春岁月,2015
篇7
据上海青浦教改经验论述:“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园地,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
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荔枝蜜》《小麻雀》两课是讲读课文,《猫》与《挖荠菜》是自读课文,《榆钱饭》是练习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线索上都是以对小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美猴吗?为什么喜欢?你认为美猴具备哪些做王的条件?这个问题牵动了全文的主线,学生从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现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怎样写读书笔记》一文可让学生以读带练,以练带读,读练结合,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画蛋,练功》一文可设计从《画蛋,练功》谈成功的问题。这样根据教学自读文知识点,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仅突出自读重点,也强化了自读重点。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干将莫邪》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干将之妻莫邪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为何莫邪的名字要与干将并列?一般学生对课文理解限于表面,认为莫邪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是引起以后人物和情节的联结点,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只能起到陪衬作用,没有分析必要。但通过争议,从故事里人物关系的分析中,学生会得出很有深度有质量的见解。莫邪虽在故事中没有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举,但她嘱儿实现父亲遗愿,命儿报杀父之仇,显然儿从母命后凶多吉少。莫邪已经痛失丈夫十几年,又要舍出含辛茹苦养大相依为命的儿子,面临抉择,她忍痛割爱,宁忍今后孤寂无依之苦,也要报杀夫之仇,忍离子之痛也要铲除暴君。干将之妻莫邪铲除暴君的决心和牺牲精神,不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不能不说莫邪也不失作者笔下的一除暴巾帼。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是当之无愧的,决不是人物陪衬而是作者匠心所在,是表现中心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议论、鉴赏文章的能力。
(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干将莫邪》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试根据故事情节编写莫邪嘱儿实现父亲遗嘱前后的心理和行动语言描写。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作用。
这样,教学人员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文”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文”的关键。
因此,要想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能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之后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自读文课型特点、“自读文”与“讲读文”关系的同时,去搞好“自读文”导读设计,传授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法,这可说是一条提高“自读文”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但问题远不能到此就宣告解决,它的深广复杂性也可说是留给语文教师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
篇8
一、初中语文课本中感恩教育的内容概述
1.感恩父母
父母的恩情是穷其一生都难以为报的,教科书中有很多文章都体现了父母之恩,如《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等。
2.感恩祖国
祖国是人类另一位伟大的母亲,课本中很多内容介绍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祖国,她有灿烂的文化,还有万千优秀的儿女,他们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体现出对祖国的感恩与回报之情,如《七律・》《岳阳楼记》《巍巍中山陵》等。
3.感恩教师
尊师重教一直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之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懂得感恩教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等。
4.感恩大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给予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无与伦比的美丽和神奇装扮着世界,让我们的精神得到美的熏陶,如《济南的冬天》《春》等。
二、寓感恩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1.知恩教育
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课文的认真解读,结合课文的性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恩情。对于表现父母之恩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所叙述的事件及人物形象的解读,来感知其中的恩情;对于体现祖国之恩的文章,则要从文中一些优秀的爱国儿女的精神来细细品悟。
2.感恩教育
学生只有经历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才能在知恩中萌生感恩之心,从而使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诵读具有感恩教育意义的课文中体验。具有感恩教育意义的课文,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诵读中只要认真品味,就会感受到文中的感恩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文章知恩环节的启发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诵读。其一,对具有抒发感恩之情的语句和段落进行反复诵读。如《我的母亲》一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第三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由此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终日劳苦,体会母亲的伟大和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其二,对文中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语句进行反复体味,准确表达,领会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如在《甜甜的泥土》中:“‘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由此使学生感受到母爱是那样温暖,那样公正无私,感人至深。其三,对描写大自然景物的语句及段落,也要反复诵读,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如《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学生只有反复诵读这些语句,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体味作者的愉悦情感。
(2)在对课文内容的想象中体验。对于表现英雄人物的文章,学生通过想象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的闪光点。如对《老山界》这篇课文进行想象,使学生联想到勇敢地翻越“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事迹,感受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中体验。引导学生对一些揭示事物意义的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恩情的深厚。如引导学生对《敬业乐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幸福的生活跟一些敬业乐业的人密不可分,因此要感恩他们,要以敬业乐业的精神去学习,实现生命的价值。
3.报恩教育
篇9
一、利用微课程开展初中语文交互性教学的意义
初中语文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有效破解学习困境,重视微课程的利用,开展交互性教学是必要的,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局限于对基本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整个课堂教学枯燥,缺乏活力。而利用微课程开展交互性教学,能有效转变这种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例如,《社戏》这篇课文学习时,单纯地对社戏进行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热情,而利用微课程巧妙引入教学视频,将社戏的内容搬入教学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讨论社戏的特点,甚至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观看社戏的经历。这样不仅推动交互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还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微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获取教学信息的需要,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进而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迢迢牵牛星》学习,可以结合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利用微课程进行辅导讲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学习效率提升。
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结合课文内容合理引入微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也有利于推动交互性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下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并且还能方便任课教师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有利于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W效果提升。
二、利用微课程开展初中语文交互性教学的不足
虽然在初中语文交互性教学中,微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满足教学需要,对教学工作开展和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但一些任课老师忽视该项工作,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制约教学效果提升,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微课程的作用不明显
一些任课老师忽视微课程的有效利用,在课堂交流互动过程中,局限于采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对问题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应用不足,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2.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未能将微课程有效利用到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例如,微课程的辅助作用不明显,教学软件应用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未能有效录制视频和音频开展教学活动,情景剧教学模式应用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制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也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提升。
3.实践交流活动不足
忽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足,难以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和知识应用能力提升也带来不利影响。
三、利用微课程开展初中语文交互性教学的对策
为有效弥补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结合初中语文交互性教学需要,实际工作中应该采取以下创新策略。
1.利用微课程辅助课堂交流与互动
开展交互性教学活动,组织课堂师生互动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任课教师应该善于合理利用微课程来辅助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微课程还是学生感情的催化剂,能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教学过程充满愉悦感,促进课堂交流与互动有效开展下去。例如,学习《沁园春・雪》时,利用微课程为学生展示北国风光,将图片、视频、音频结合起来使用,在为学生展示北国冰雪风光的同时,循环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教学课堂。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会被微课程中的图片和视频所吸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与任课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之,利用微课程辅助初中语文教学,学生会被图片、视频、音频所吸引,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他们有效学习初中语文知识。
2.合理应用教学软件开展交互性教学
微课程教学中,除了利用视频和音频、图片之外,其他的教学软件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结合教学需要合理使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进步,幻灯片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将复杂、烦琐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推动交互性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下去。例如,建筑艺术《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等内容的学习,为推动课堂活动有效开展下去,离不开幻灯片等教学软件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将中山陵、凡尔赛宫、黄鹤楼的建筑形态和艺术特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印象。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建筑艺术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异同点?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哪些启示?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调动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开展课堂交流和互动,促进交互性教学活动有效进行,有利于教学效果提升。
3.录制音频和视频进行交互性教学
教学前根据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录制音频和视频,并在课前做好整理工作,进行剪接与整合,教学中将这些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方便学生理解和吸收,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进行,也为学生学习课文知识打下基础。例如,组歌《七律・》《老山界》《草》的学习时,任课老师在课前将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爬雪山、过草地、三大主力会师等制作成视频资料,根据诗歌教学需要,合理引入这些教学视频,让诗歌内容与视频资料有效地交融在一起,相互印证。通过学生反复观看和朗读,再加上任课老师讲解,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体现的精神、诗歌中心思想等进行交流和讨论,推动交互性教学互动有效开展下去。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印象,有效掌握所学内容,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4.采用情景剧模式组织交互性教学
合理利用微课程的辅助作用,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和排练,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表演角色,并进行排练,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搬上舞台。例如,在《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巴萨尼奥等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然后表演情景剧。这样,不仅推动交互性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促进课堂互动,还能使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
5.适当组织实践活动与交流学习活动
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发挥微课程的辅助作用,更好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动物世界《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家乡比较有名的动物进行调查,掌握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还可以制成幻灯片,在班上进行交流互动,推动交互性教学有效进行。这样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实践活动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知识应用技能。
篇10
无需讳言,我们初中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面对中考。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在平常的教学中,就一定要紧扣中考考纲要求来组织教学。就说明文这种文体而言,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考纲的要求,要让他们知道学说明文究竟要学什么;其次,我们还应该针对考纲去研究一些考题,并且总结出一些答题规律去告诉学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才有目的性。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又如何去紧扣考点组织教学呢?
①预习作业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扣住这几个考点进行预习。并让他们把预习的结果写到家庭作业本上。②课堂教学到了课堂上我们就紧紧围绕这些考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让学生把预习的成果拿出来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交流的具体情况再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更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把一些答题规律告诉学生。对于一些规律性很强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背掉。③课后训练尽管课前预习了,课堂上强调了,但是还有很多学生会不以为然。因此,我们还有必要通过课后训练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课堂上讲的重点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让学生去做独立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得不去弄懂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在说明文的各个考点中究竟有哪些答题规律可以告诉学生的呢?对此,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说明对象的特征通常在题目上揭示,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巍巍中山陵》就属于这一类;还有的在文首或文末揭示,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就都属于这一类了。所以在教学说明对象的特征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到题目、文首或文末去找。当然,也要结合自己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去考虑。
2理清说明顺序其实说明顺序并不难把握
因为说明顺序共有三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去做:①抓关键词;②用排除法。应该说,在说明顺序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是比较好把握的。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去找一些关键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找到的一些时间词和方位词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文中所采用的说明顺序了。而逻辑顺序相对来说就难把握一些了。它主要是根据事物或原理的内在规律来安排的说明顺序。因此它比较抽象。因为它并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可供学生去判断。因此,在教学说明顺序时,应把逻辑顺序作为教学难点。在教学逻辑顺序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常见种类告诉学生。如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等。然后再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去强化这种理论。
3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对此,首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常见的说明方法
如: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等。应该说说明方法是很好把握的,但在考试中学生失分并不少。总结下来,主要是两类错误。一类是把字写错。比如“列数字”的“列”、“字”,“举例子”的“子”,“作诠释”的“诠”。这几个字学生经常会写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这几个字的写法,并且可以让学生作适当抄写,以此来避免错误。第二类是概念不清。常把说明方法和修辞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分成两类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去观察究竟两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学生会很轻易地发现:“说明方法”都是三个字的,而“修辞手法”是两个字的。当学生找出区别后,我们在具体教学和训练中再强化这种规律。这样反复训练后,学生基本就不会混淆了。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