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问题范文
时间:2023-03-22 19:2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 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都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一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对目前我国环保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资源环境破坏和社会各种体制的不健全等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现阶段应采取的措施。
1. 引言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然而环境问题却一再为我们所忽视。自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一眨眼35年过去了,我国的环保问题却并不尽人意,很多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其中资源环境破坏和社会各种制度不完善成为环保建设过程中的最大两个障碍。
2. 资源环境的破坏
资源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首先,资源储存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利用又与我们生存的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资源与环境已日渐成为制约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
2.1 资源消耗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人类极大地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需要,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地幅辽阔,各种自然资源在总数上跻身于世界前几名。可是,由于受到传统发展观点的影响,我们认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量的“三高”原则是实现经济技术腾飞的法宝。因而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没有得到改变,掠夺式开发使资源储备量锐减,使资源开发利用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状态。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成为一个自然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国家。
2.2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与治理是中国环境保护最重要的领域。中国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海洋,淡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音,辐射污染等七类,污染面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发达地区扩大到欠发达地区;形成点源、面源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排放叠加,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环保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污染,呈现出逐年加剧的趋势。如果不选择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继续保持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粗放型开发保持不予重视的态度,我们为资源环境问题买的单会大大抵消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效益。环境污染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3. 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3.1 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的有关能源、环境的各项法规制度名目繁多,研究结果政策建议更是林林总总,但是仍然不能扭转我国目前环境恶化、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现状,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首先表现在法律不够与时俱进。《环境法》自颁布以来至今已18年多了。这么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这也给一些污染户们钻了空子却无法予以惩治。
同时法律中一些条款只是制定了基本原则,却不具备实施条件。一些主要的环境法律尚有空白,立法的缺失,使人身健康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2]。
3.2 监管制度不完善
在许多地方,往往因地方经济保护的干扰,一些排污大户同时是利税大户,轻易便能轻易避开法律追究。比起加速实现工业化,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显得不够重视,因此环境保护的法制、体制、机制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环保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当经济发展和环保发生冲突,往往是后者服从前者。或是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利益,使得国家环境政策难于得到有效地执行。许多地方官员为了提高当地GDP而对其污染企业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3.3 缺乏技术支撑
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不强,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还不能适应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需要。而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部门是专业性要求很强的部门[3]。可是我国地方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的人员结构却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所以,即使有了法律作为武器,环境问题依然频频发生,基层环保部门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3.4 公众环保意识薄弱
2006年1月15日,《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正式对外公布。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60.2分[4]。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人民大众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在中国政府才是环境保护的主导因素。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感,认为环境保护仅仅是国家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
4. 现阶段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4.1 完善立法,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必然引起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 在污染治理方面应当反对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 法律的制定要确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在环境资源法律保护方面,应树立整体环境资源观, 用整体观点去看待自然资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司法的力度方面,要健全环境执法责任制,理顺各个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和权限。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而执法不力的, 应该由有关机关予以监督。尽可能地防止行政权力缺位、越位现象的发生。做到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4.2 优化能源结构以提高能效
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清洁、可持续能源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既要继续扩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又要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环保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政府可以鼓励开发和应用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如洁净煤、煤层气利用,绿色照明、再制造等。
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加强环保科技的投入,加速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得强化环保科技内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还大力培养环保科技人才,满足对环保产业发展和执法队伍人员的需求。
4.3 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在推进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工作的同时,还需充分认识到公众在解决环保问题上的力量。首先,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意识,手法,间顿,环保,参与才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其次,鼓励公众与新闻媒体舆论对政府、工业污染大户等监督,施以压力才能使环保政策切实。尤其要指出的是一些环保民间组织的兴起开始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形成与实施,并在引导环保节能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昊婧, 袁绪英. 对资源环境的思考——熵率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7).
[2] 梁从戒. 2005:中国环境危局与突围[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田文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 学习论坛.2007.
篇2
关键词:考古环境;文物;研究对策;自然因素
文物是我们古文明存在最好的证明,也是我们与历史沟通的桥梁,它还反映着我们人类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伴随而来的便是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因此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古文物遗产以及其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尤其是在工业化的现代,其生存环境在逐渐变得糟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保护古文物的实体,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良好的文物环境。因此研究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就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找到合理的考古环境保护方法。
一、自然环境对古文物的影响
1、酸雨对文物的危害
工业化进程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工业化进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由于工业气体的排放,空气中就会形成大量的硫化物以及氮化物,而这些就会引发酸雨的形成。酸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也会对一些文物带来不可恢复的损害。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上的建筑,尤其是对与大理石有关的建筑影响尤为厉害。但是当期渗透到地下时,就会腐蚀一些藏在地下的古文物,比如青铜器、石器等。
2、水质污染的影响
在工业化进程中另一个问题便是工业污水的排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资源的质量。现在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并不是很先进,并不能完全净化工业污水,而且我们也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管理制度,由此就引发了水质污染问题。而这些被污染的水资源就会对尚未开发出土的古文物带来毁灭性的损伤,而且伴随着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位不断上升,其对文物的危害程度就会更大化。
3、光辐射对文物的影响
光辐射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它同时也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众所周知紫外线的杀伤力是非常强的,由于现在环境的破坏,臭氧层也遭到了很大的损伤,这就导致了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强,大气中的一些氮、氢等化合物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而产生具有腐蚀性的污染物,而这些往往就是破会文物的罪魁祸首。
二、现在文物考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考古作业的人员环保意识较弱
一般进行野外考古工作时,都会进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必定会知道一定的生活垃圾,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而由于这些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往往会所以丢弃这些污染物,这就会对考古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并且这些问题还在不断地加剧。
2、野外考古作业导致环境问题
在考古侦查完毕后,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作业,无疑会进行大量的挖掘工作,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中还会进行挖山挖石等工作,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废石等物,有时还会破会山体地势等结构,这就容易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在有些时候还会对原有的地表植被进行改变,这不仅会引发一些自然灾害,还会破会环境的生态平衡。
3、考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经过时间的变迁,大量的文物都是深埋底下的,所以在挖掘这些古文物时就不得不进行深入地下的工作,但是由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地表植被,会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改变,甚至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
三、文物考古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及对策
1、要加强管理规划,制定相关法律
在进行考古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整体规划,在考古中不能只是注重于保护文物,要同时注意考虑文物周边的环境因素,要制定出各级各类的环境区域性保护规划,并且要量身制定合理的文物出土方案,在制定挖掘方案是要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尽量不去破坏。再者要考虑的便是法律法规的问题,我国现在尚没有一套关于这方面的完整法律体系。法律是最好的约束手段,也是最能引起相关人员注意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关于考古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政策才能最大程度上的保证考古环境。
2、要有“因地制宜”思想,尊重自然规律
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多种多样,同样的地理环境也是各不相同,我们在进行考古挖掘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因素,结合因地制宜的思想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挖掘方案。比如在山地进行考古行动时,就要注意挖掘工作,不能因为考古而导致当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地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考古作业。
3、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
我们国家机关的部门有很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考古部门在文物挖掘保护方面无疑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但是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此时我们就应该让环境保护部门发挥其长处以弥补考古部门的短处。所以我们要加强两个部门的合作,环保部门应该先了解地理环境然后在与考古部门合作制定能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考古挖掘方案。加强两个部门的合作一定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4、加大资金投入
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在文物考古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只有有了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采购高科技的具有环保型的考古器材。有了相关的资金才能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方案。还应该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考古相关人员的环保技能与意识的培训,他们在整个考古过程中起到相关重要的作用。再者就是用于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的整治。这些都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才能得以实施。
四、结束语
文物是古代文明存在的象征,是古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所以古文物对我们现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环境因素对不仅对我们的考古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古文物实体的保存影响重大。所以我们在进行考古工作的同时要注意研究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措施,考古环境的保护是文物得以保护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将考古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我相信,在将来我们一定会研究出一套完善的考古文物环境保护措施。
作者:李林轩 单位:吉林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问题与对策
1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环境保护管理单位对建筑项目实施验收与监测时,经常会遇到建设企业管理以及技术手段差等问题。
1.1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企业对环境保护缺乏充分的认识,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建设企业对环境报告书不能予以足够的重视,致使环保设施不能够落实,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工作中抱有侥幸心理。实施建设项目时,环保设施的施工不能够完全进行,不能够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有的企业即使建有废水处理设施,由于处理能力较低,也不能真正实现对生活废水的完善处理。环保管理部门进行检验时,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已经完成施工的废水处理设施与需求之间就不能够很好的协调,也就不能对相关设施进行科学评价。检测验收经常会受到实际建设项目情况与批文不符的影响。很多企业因为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资金欠缺的原因,并想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对环保设施一次建设到位,或者有的企业认为以后如果进一步实施治污设施建设,生产区布局和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会受到影响,因此,有可能出现环保设施处理能力较低与需要处理的污水量较大之间的矛盾,导致环保设施不能够满足排污总量。而进行排污总量批复往往是与最终生产规模相联系的,就会导致验收监测报告很难对总量控制进行评估,这种情况就增大了验收监测的难度。建设单位的验收数据与日常监测数据之间不符。根据验收监测管理相关规定要求,进行现场监测时,生产负荷工况应达到要求的四分之三以上。建设单位根据建设情况,应事先准备操作平台积极配合监测。监测单位应与建设单位预先进行沟通,让建设单位做好准备,避免验收数据与日常监测数据之间不符。
1.2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环保设施在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监督措施不到位。环保设施在其施工过程中,环保管理单位因为单位人员不足以及技术设备力量较差,很难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建设管理部门不仅没有对采样平台进行设置,而且也没有预留监测采样口。这些情况增加了检测验收的操作难度。建设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环保管理制度,没有对企业周边环境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也没有对消耗环保原材料进行研究分析。环保部门进行监测中,对四分之三以上的生产情况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建设企业每天用料以及生产量,各个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缺少记录,没有与环保监测进行配合。环保监测部门在建设企业进行试产的3个月内,没有对其进行实施监测验收。没有根据市场状况对全年实施生产的建设企业进行有选择的监控。监控全年排污企业时,很容易影响到监测报告的公平性与客观性。
2加强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对策
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而提高验收监测质量。
2.1环境保护单位应加强管理与监督
环境保护单位应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所辖范围内有关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对企业环境评价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相关治理情况以及环保要求进行综合分析,加大执行力度。环境保护单位必须认真对建设单位环保设施设计进行审核,使其符合相关标准。并通过专家及有关人员对建设单位设计方案与治理工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与评估。同时,环境保护单位应督促建设单位,把环保设施的施工进度,通过书面方式在规定时间内,交付环保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单位应安排有关人员对其进行评估,并对建设单位施工情况、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2延长间隔采样的时间
环境保护单位应与建设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协商实施监测的时间。采样次数不发生改变时,应对间隔采样的时间进行适当延长,使建设项目治污设施的监测数据趋于稳定,能够准确监测出建设单位治污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
2.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批文应及时修改与补充
环境保护单位应对建设单位在进行新建、改建或者进行扩建的项目中,已经实施建设却与批文中规定不符的环保设施,进行重新认定其排污总量。原有批文应进行必要的修改或补充,并作为以后进行监测验收的根据。
2.4验收监测过程中,必须进行深度调查
环境保护单位应对建设企业施工过程中,每天产品用量、消耗水电量、各种设备运转情况以及生产记录等情况,进行深度调查并作出综合分析。同时,环境保护单位应对企业试生产3个月内各种运转情况及记录进行详尽调查,对其全年排污总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评估。并对企业周围环境实施监测与分析,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因企业的生产而发生变化。调查中可以通过对企业附近居民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
3结语
环境保护单位在进行验收监测过程中,应对管理与技术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要予以重视。环境保护单位应在建设企业环保设施设计阶段,就对其进行正确指导与定期检查。同时,环境保护单位进行验收监测工作时,必须遵守有关制度与标准,应全程监控建设企业的施工质量,并进行深度调查,使验收监测报告的内容能够确保真实与客观。
参考文献
[1]钱云.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4.
篇4
1.1环境保护监测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目前正式颁布并使用的环境保护监测办法还停留在2007年的水平,法律条文太少,涉及的范围比较杂,其中对程序和管理方法的细节深入不够完善,比如一些条文规定的审核标准和审核文件没有对其进行报批和签署备案的规定,这在严禁的法律规范面前属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其次,环境保护监测体系与相应的执行体系连接不够密切,这样监测体系的作用就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从而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再加上管理体系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人员对监测工作缺乏认知度和责任性,从而不利于环境保护监测体系的良性发展。
1.2就污染源来讲,污染物品种繁多
一种污染源中的物品都是多因子的联合产物,每一种因子进入人体都会造成相应的健康损害,再加上多种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影响效果就更加发展,对人体的损害无法预知。有时可能是局部的皮肤损害,有的便是对全身性的过敏损伤。还有的污染物具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造成的损害目前科学水平无法处理。这种污染物的叠加作用给环境保护的监测带来了沉重的责任和负担。而大部分的环境污染是具有持续效果的,例如化学污染源一开始可能浓度比较低,污染效果不够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加长,随着化学污染的积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这种浓度较低的化学污染一般人在生活中很难察觉,再加上其作用面比较广泛,污染效果比较大,这种慢性中毒似的发展也为环境保护监测带来了重大难题。
1.3对于环境保护监测人员来讲其业务水平不足也是对监测造成影响的重要问题
环境保护监测机构配备的相应专业人员水平不够,对监测环节中的一些问题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储备,从主观上进行判断,从而造成对监测工作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人员管理上责任分工不清,人员懈怠慵懒,使业务创造能力不足。对于广泛大众人员来讲,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对环境的主观性保护,是对环境保护监测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不断的开采,由于技术的落后生成的废物比较多,没有很好的措施进行废水、废气和废物的处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和土地污染,这是破坏生态平衡的重点所在,是环境保护监测的重要解决问题。
2环境保护监测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体系
在进行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过程中,要确保整个监测工作的合法性,就必须使其有法可依,在加强法律管理意识的同时,还以完善环境保护法律监测管理体系。创建各部分工作的规章制度,修改相应的管理条目,构建环境保护部门和监测机构的统一管理,里科学的方式提升监测工作的权威性。在利用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时,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实施科学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对接,形成一系列规范的法律程序,强调对监测机构的管理优化,实现环境保护监测的标准化建设,从而有利于增强整个体系的整体化管理。
2.2加强重视力度,发展科学化手段
环境保护监测对于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个负责机构应该强化重视力度,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深入监测。在体质和政策的全面支持下,经费和基础建设上获得扶持,各单位机构要形成一种内在联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并且,要通过科学手段加大监测技术能力和应急手段的建设,做好项目储备能力的建设。在整个实施工艺上,强化技术的科学化运用,利用现代化的监测设备进行先进的监测技术运用,加强精细化管理和监测一起的科学配置。还要在对整个环境保护方面满足需求之后,以人为本,加强对人性化和标准化的科学投入,不断提升环保监测的科学化水平,推进其标准化建设和发展。
2.3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在主观水平上提高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的水平,就要加强队伍水平建设,提升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监测队伍建设的时候,要采用多种培训方式进行培训,加强技能和水平的提高,并通过实践和异地的锻炼加强团队每一位成员的专业技术和责任心,提高他们的经验水平,最终要严格考核制度,对成员的获得和能力进行认真考核,促进成员的不断学习。在对监测队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对人员的整体业务质量管理,对每一位成员每一工作进行综合性管理。严格把握制度要求,认真落实职业道德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的深入,继续通过专业化的考核强化整体队伍的水平,从而全面加强对环境保护监测团队的整天管理。
2.4重点突出环境保护监测网络数据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测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在整体层面上不断通过数字化网络管理建立全国监测网,制定相应规章和规范,促进和完善整个网络管理的交流和发展。继续深入完善整个网络监测体系的监理和运行,进行相应技术、分析方法、评价体系、质量控制以及规范规章的研究,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监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其整体监测水平。
3结语
篇5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ortant origin, must process the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reasonably correctly in th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environment question which in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exists, proposed in th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advanc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1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
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2农村环境的状况
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以山西运城市为例,该市是全省粮、棉、果基地,小麦、棉花、果品等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均占全省的80 %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利用率已达80 %以上,耕垦指数为43.7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与生物种群的稳定,化肥农药施用极不平衡,农药残留量增多,农药中毒人数逐年增加,还造成土壤板结,作物贪青晚熟,淋溶下渗流失,造成水质污染。超标污水的灌溉,大气降落物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污染事故的增多,使土地和作物污染增多。恶劣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 %。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比如运城,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已由单一农业大区发展为门类较全,农工并举的组合区域。环境污染特征是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烟尘和二次扬尘为副的大气污染,以有机物质和氮素为主要污染物质的水质污染,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物污染,且污染趋势趋于加重,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扩展的势头,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3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3.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 kg,而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 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3.2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企业增加较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从而造成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 t,其中80 %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3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治理资金投入较低。目前,山西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同时由于集中供暖建设滞后,居民取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
3.4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70 %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近30 %的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
3.5大量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 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 %以上。
4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4.1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强化农村环保法律手段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法制化建设已取得可喜进步,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3创新环保思路,科学制定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3.1创新思路,切实做到管理到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在还处于相对贫困的情况下,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及法规。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广泛宣讲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乡镇要组建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县、乡、村三级环保管理网络,以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农村环境保护具有分散、面广、量小的特点,必须加强管理,积极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农民建房选址定点、畜禽圈舍的布局、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更好地控制农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3.2制订规划,切实做到投入到位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通过这些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投入。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发动广大群众,增强自主意识,加大自身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
4.4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农村环保是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应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将目标转化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4.4.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统一模式、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制度。
4.4.2科技领先,切实做到技术到位
农村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污染源分散不集中,治理难度大,对治理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运城推广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大力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
4.4.3协调配合,切实做到参与到位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积极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整体性的收效。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4.5结合乡村建设实际,开展环保综合整治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由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污染并重的态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与环保责任状相结合,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绿色创建相结合,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与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4.5.1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
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5.2与绿色创建相结合
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生态村、绿色村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5.3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
4.5.4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使其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解决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结束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和积极应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我们是能够让广大农村真正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的。
参考文献
1 刘耀彬等.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3)
2 王惠彦等.对沈阳近郊城市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03)
3 杨文举、孙海宁.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生态经济,2002(3)
4 任太增、李 敏.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3)
5 石庆武.生产力布局与环境保护[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01)
6 蒋国平.资源节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6(8)
7 喻金富.如何将环境问题消化在我省城市化进程中
8 王玉庆.新时期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与对策[N].中国环境报,2006.11.20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上到国家和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下到普通老百姓都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当今的社会现实却是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的广大民众除了房产、医疗和教育以外,谈论最多的就是环境问题,人们对于现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不满意,相关部门接到的环保投诉也越来越多,民众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环境治理方案,但都无法形成科学的环保策略与体系。本文在总结了以往出现的环保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目的是以环保建设为基础,对经济发展能够向着科学的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
1环境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1.1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过于柔软
目前,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所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规大多是以经济建设及经济发展为基础,这就违背了环境保护的科学规律,环保法律法规的立法基础不够夯实。具体来说,法律法规内容含糊不清,界定违法违规的标准不够具体,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往往遇到落实困难的尴尬现实,另外,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处罚力度不够,都是以罚款的手段进行处罚,例如对于空气污染的处罚金额为五万元,水资源污染的处罚金额为十万元,一些违法违规者报着侥幸的心理进行产品生产、破坏环境,因为即使被处罚的话,可能罚金也就是几天的利润产值。这种单纯以罚金的形式进行处罚对违规违法者难以构成足够的威慑作用。最后,法律没有赋予相关的环保执法部门强制执行的权利,执法人员在进行执法时找不到合适的法律依据。
1.2企业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
资本论中提到企业的核心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一论点很好的被大多数现代企业所验证。当前,某些企业为了削减开支,对生产中产生的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不进行处理就排放到自然坏境中,或者对这些污染物仅做简单的处理,而这些经过简单处理的污染物仍然对整个坏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例如企业将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将垃圾残土肆意抛至人们的生活区,将有毒气体随便排放到大气中,这些做法无不反映出企业淡薄的环保意识。
1.3环保机制问题
执法难是环保部门面临的异常尴尬的问题,导致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保机制的问题。环保部门所处的行政地位较为复杂,它受到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双重管辖。业务上,它受到上一级的环保部门的领导;行政上,它又隶属于各级地方政府。一旦出现比较恶劣的环保投诉问题时,两个上级领导部门往往出于各种目的而无法达成统筹的一致性,这就使得下级的环保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挺不起腰杆子说话,对上不知道该接受谁的命令,对下不知道依据哪一法律条文来进行惩处。另外还有一些基层环保执法部门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养成中庸、渎职的工作作风,执法时只看领导的脸色行事,完全不把法律法规放在眼里,长此以往,环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2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增强法制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法制化轨道
任何法律法规条文的制定都存在一个长期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草案、推出执行以及修订草案等等。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遵循这样的规律。俗话说要有法可依、无规则不成方圆。在环保法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基层环保部门执法的监督力度,不能形成内部腐化的态势。另外,要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环保问题。各级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时严控环保关。对于违反环保法的企业和个人要严惩不贷,惩处方法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例如日本餐饮业,所有餐饮行业的各个环节,无论大小,如果违反了环保法,第一罚款罚到倾家荡产,第二吊销整个家族餐饮行业的资格,这样的做法无疑对违法者有着强烈的威慑作用。
2.2提高公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环保要以人为本,单纯的依靠政府行政机构强制的进行环保控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环保问题能够由始至终都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还需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近些年来,政府和媒体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宣传力度越来越大,宣传手段也多种多样,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比前些年提高了很多。有些地方政府开拓思路,环保意识培养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进行环保教育,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借鉴和学习。
2.3建立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环境监督机制
生态环境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人们生活必须的空气、水、食物都受到了污染,那么别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可能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了。因此,建立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环境监督机制刻不容缓。各行各业都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政府要强制企业和个人明确环保责任制,谁出问题谁负责。要实施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各级政府要严控环保关,争取尽早的解决目前已经出现的环保问题,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3结论
总言而之,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逐渐加强对其重视,因为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经济的良好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然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方面也出现一系列诸如环保法律太软、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体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建立并完善生态监管系统等,以便于全面推进环境保护。
作者:赵永志 单位:齐齐哈尔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参考文献
[1]严煦世,刘遂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15-117.
篇7
[关键词] 畜牧养殖 养殖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X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54-02
目前,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但是因此而带来的粪尿、臭气、药物残留等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不仅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此,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畜牧养殖观念,加大对畜牧养殖问题的重视力度,逐步建立起科学、环保的畜牧养殖体系,实现对畜牧养殖污染的有效规避和治理。
一、畜牧养殖污染中的主要问题
1.粪便污水污染
在畜牧养殖活动中,粪便污水的任意排放很容易造成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在粪便污染物当中,BOD、COD、TP、TN 等污染物都可能会对周边的水源造成污染。例如,粪便污水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威胁到水中生物的生存;在稻田中会使植株徒长、倒伏、晚熟甚至绝收;渗入地下则会可能会影响到地下水的饮用安全。
2.臭气与臭味污染
在饲料中,蛋白质最终会代谢为臭气和氮,这也是畜牧养殖中的一个重要污染源。在畜牧养殖中产生的硫化氢、氨等气体通常带有强烈的刺激性,尤其是在养殖场的周边地区,臭气的长期存在会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畜产品污染
随着畜牧养殖技术的进步,目前的兽药和饲料中有很多的添加剂和激素类药物,这在降低牲畜发病率、提高畜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却也带来了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饲料或兽药中过多的使用抗生素或有机砷等添加剂,将会产生致癌作用,使畜产品通过食物链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安全和人的身体健康[1]。
二、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1.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地方政府部门,还是普通的养殖户,都是过分强调畜牧养殖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粪便、饲料、兽药不当处理所引起的生态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对畜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的全面认识,缺乏应有的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在养殖场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很少会采取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养殖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也相对缺乏,这就导致畜牧养殖上规模后,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很难得到及时、全面的处理。
2.政策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环保法规主要是针对企业生产和城市生活而制定的,在畜牧养殖方面的政策法规则是相对滞后,导致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无法可依,加上地方政府部门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很少会对畜牧养殖单位以及个人进行有效的约束,在平时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评价,没有及时将畜牧养殖污染纳入到我国现阶段的环保体系当中。虽然近年来很多地区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畜牧养殖污染治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但是多为部门规章,其在法律约束力和执行力上都大打折扣。
3.畜牧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畜牧养殖污染问题,国家相关部门虽然陆续出台了《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由于缺乏相对完善的宣传机制和配套管理制度,导致我国现阶段的畜牧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多数养殖业主缺乏相应的畜牧养殖环保意识,“重养殖、轻治污”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贯彻和落实畜牧污染质量措施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少会主动了解养殖污染治理技术,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投入更是无从谈起。
4.畜牧养殖模式相对落后
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的养殖厂不同,我国的畜牧养殖业还处于比较粗放和相对分散的阶段,畜牧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科学化水平还相对较低,这就导致我国畜牧养殖模式相对落后,很多养殖单位的养殖设施都非常简单,没有相应的治污设施,这对畜牧养殖环境问题的解决是相对不利的。例如,很多农村的小型养殖场饲养设施简单,动物粪便随意排泄,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措施,有的业主甚至习惯于用水直接冲刷养殖场地面,从而形成了对周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2]。
三、畜牧养殖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对策
1.提高畜牧养殖的环保意识
要想有效解决畜牧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首先转变行业发展思路,树立生态养殖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各级部门在畜牧养殖中的环保意识。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大畜牧养殖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要从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切实提高畜牧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主动的投入到畜牧养殖污染防治活动中来,减少畜牧养殖污染给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的各种危害。
2.健全畜牧养殖法律制度
随着畜牧养殖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需要借助完善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力加以规范,并逐渐加大法律监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国家要根据我国当前的畜牧养殖情况和环境污染现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做到“依法治污、执法必严”;另一方面,要严格养殖技术规则,对饲料添加剂、兽药添加剂等进行严格监控,确保畜牧养殖的生态化、安全化水平,避免畜牧产品的直接污染,确保食品安全。
3.加大畜牧污染的治理强度
随着畜牧养殖污染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唯有加大畜牧污染的治理强度,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各种畜牧养殖污染问题。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畜牧养殖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畜牧养殖无公害处理中心,实现对畜牧养殖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其实,要充分依靠科技力量来规避和改善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如通过生物手段净化畜粪及其产生的污水,利用先进的科技提高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水平等[3-4]。
4.构建绿色化、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新模式
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会涉及到很多环节,所以只有积极构建更加科学的畜牧养殖新模式,才能提高畜牧养殖的生态化水平。一方面,在畜牧养殖行业中,要积极推广和使用绿色饲料、绿色兽药,降低动物有害、有毒物质的排出量,提高畜产品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对养殖废弃物进行生物净化和再循环利用,积极构建清洁化、生态化的畜牧养殖新模式。
结语
总之,畜牧养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防堵结合,合理规划,强化引导与管理,并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和科技力量,提高养殖污染物的回收再利用程度,实现畜牧养殖生产绿色化、生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荣.畜禽养殖场污染现状及对策[J]. 养殖技术顾问, 2014(3): 80-80
[2]唐静, 曾建华.畜牧养殖过程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4(2): 47-48
篇8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三农”问题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会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安全、影响农村的稳定和谐,加剧“三农”矛盾。因此,在剖析农村环境问题加剧“三农”矛盾根源的基础上,探寻改善农村环境问题的现实路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1农村环境问题加剧
“三农”矛盾的根源追溯农村环境问题加剧“三农”矛盾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基数大,环保素养偏低。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过度开发现象严重。人们在资源需求的过程中,由于使用规划不当,很容易加剧生态环境的污染,导致过度的砍伐、畜牧等,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迅速沙化,陷入过度使用的恶性循环。其中,“五滥”指的是滥伐、滥牧、滥垦、滥采、滥用水资源,这些都给农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三是,粗放式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污染现象加重。近年来,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农业污染问题也日趋严峻,给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四是,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已成重要污染源。农村地区大都建有畜禽养殖基地,大部分养殖基地没有专门的牲畜排泄物处理系统,都是直接排入河流中,导致水源遭受污染。同时,我国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环保意识也很薄弱,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都是随意处理,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五是,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近年来,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城区生活污染开始向农村转移,大量的生活垃圾不经处理就被运输到郊区或农村,随意倾倒或者就地掩埋,导致郊区农村地区遭受污染。此外,随着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许多乡村企业开始兴起,其中不乏很多技术落后、装备陈旧、污染严重的小企业。
2改善农村环境问题的现实路径
2.1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
经营传统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已然不在适应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形势。这就要求现代农业要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新形势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要想发展生态农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就要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进行农村土地确权,让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起来,让想发展生态农业的人有土地来种植或是养殖。具体而言,发展生态农业要挖掘资源优势,巧打生态牌,发展现代农业;要统筹考虑地形地貌、耕地资源、水温气象和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要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进一步推进农、游结合,推广生态旅游农业模式。
2.2控制乡村企业污染,加强污染防治
针对乡村企业的污染问题,必须要从多方面进行防治。首先,要加强乡村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污染集中控制;其次,要强化中小企业环境监管,坚决淘汰污染严重和技术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第三,要因地制宜,从企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建立企业之间物质循环链、发展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等方面出发,大力发展乡村循环经济,实现物质、能源的良性循环和多层次利用。第四,要加快乡村企业设备与工艺的淘汰和升级改造,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第五,要扩大农村地区的环保人员编制,增加农村地区的环境监测机构的布点。具体,可以采取增加补贴的方式鼓励在农村地区工作的环保人员,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农民进行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兼职成为农村的环保人员,从而培养出一批有责任心、有素质的环保人员,以加强污染的监管与控制。
2.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针对农村村民环保意识不高的情况,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应建立乡镇、村两级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采取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环境综合整治意义,避免生硬的灌输,真正地让农民了解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其带来的危害,从而增强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调动村民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印发“致农民的一封信”、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播放音频宣传资料等方式,把深入开展环境整治的重要性、维护环境整治成果的紧迫性、持续开展环境整治的必要性传达给每一位群众。此外,还应建立日常督查、协调调度、考核评比等工作机制,定期对乡镇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工作滞后、进展缓慢的,及时通报,限期整改。
3结束语
农村环境污染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的身体健康以及经济收入造成影响,阻碍农村进步的脚步,破坏农村的稳定和谐。而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从避免粗放式农业生产的形式、多途径有效控制农村企业污染、加强农村各项污染的治理、加强农民环保教育等多方面着手,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农民财产,加快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晓丽,马洪林.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天津市大港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与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5):69-71.
[2]李新阳.农村环境污染对三农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13(26):138-139.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保护监测管理工作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对于净化环境、提升空气质量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并且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提升管理效率,同时,还需要细化具体的管理工作,更好地提升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水平。
一、目前我国主要的环境监测技术
1、3S 技术
3S 技术是一种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以及GPS 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监测技术。该技术的信息获取、处理以及运用能力非常强大,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在水资源的管理中运用3S 技术,可以对水资源的调查、监测以及评价。主要包括流域水文模拟、水资源分析、生态环境变迁分析以及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等。
2、生物技术
目前,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比较广泛,其主要包括生物学、细胞学及微生物学等。生物技术通过与化学、计算机及环境工程等技术结合起来,能够丰富各个学科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环境监测中主要应用的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大分子标记物检测技术及PCR 技术等,前者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预警性,能分析相关的生态问题,能够更好地分析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PCR 技术则具有快速、准确以及简便的特点,对环境监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3、信息技术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PLC 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广泛的应用。前者可将监测到的数据传送到处理中心,监护人员可访问数据中心或向基站发出指令;PLC 技术具有防尘、耐热及抗震的性能,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监测;且能实现对雨水的远程监控,方便农作物做好抗旱或防洪工作;该技术还能对河水的水位、水质及流速等进行监测。
4、物理化学技术
随着物理科学、高分子化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化学科学在目前的环境监测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动态膜压法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实现对受污染水体的微表层进行监测与分析;而DOAS 技术则能有效监测出大气中各种气体的浓度。
二、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环境监测管理者的管理意识不强,且综合水平较弱。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对于管理者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环境监测管理者缺乏管理意识,常会出现思想松懈、管理放松的情况,认为当前环境监测站已经具有一定的承检能力,就忽视了环境监测的管理工作,造成实际管理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加之管理者缺乏一定的技能水平,导致整个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低下,这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2、缺乏系统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在当前情况下,中国的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卫生部门等都有权力进行环境监测,这样一来,多部门监测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需要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够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这一工作进行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规范,也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检测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重复监测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将会造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浪费,在今后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3、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环境监测站主要承担了环境监测、监督性监测、环评监测等工作,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的监测数据,将会影响到环境信息的准确,影响到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当前情况下,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检测领域变化之间存在着不和谐因素,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发展不够完善,这些都是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这也是当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1]。
三、加强环境保护监测的有效对策探究
1、要提升管理者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意识。要想更好地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地发挥管理者的能动作用,为此,需要不断地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意识。具体说来,要以创新管理模式为契机,要切实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提升管理者的意识,这样能够促进其有效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采取有力举措提升管理者的技能水平。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要想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管理者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为此,需要建立起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管理团队。具体说来,首先,要立足于提高中国环境监测管理的业务和技术水平,积极地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规范用人进出机制,这样能够提高整个管理团队水平;其次,需要进行教育,不仅要培养管理者的管理技能,还需要培养他们环境监测的专业技能,并且要创造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更好地提升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水平[2]。
2、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作用,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其能够在机制的规范下进行。具体说来,第一,需要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基础能力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第二,要协调好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统一环境监测分析的方法和技术规范,建立起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第三,要建立起环境监测管理数据的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开放性,这样能够使每个人都及时地了解环境的具体情况,为其它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第四,要明确责任机制,为了更好地提升管理效率,将具体的管理责任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各司其职;第五,要建立起全过程动态监督机制,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系统管理。
在环境监测之初,要制定好监测目标和监测计划,同时要求管理者广泛征求全体监测人员的意见,进一步优化监测管理的目标计划,切实提升计划的可行性,保证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在监测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派遣质量监督人员对采样前的准备工作、采样过程中的工作、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及样品的交接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控制,严格把关,确保监测数据的精确性。
3、要不断提升环境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能力。上文中已经分析到,当前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为此,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提升质量管理能力。为此,管理者需要根据环境监测的基础数据,对区域内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并且深入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把握住潜在的环境风险因子。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确质量管理目标,紧抓管理职责,强化目标考核,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各项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工作这一重点,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水平[3]。
4、引进技术手段,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要想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需要借助技术力量,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以计算机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在确保全过程监督管理基础上提升管理效率,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保证环境监测全过程受控。同时,在管理工程中应用先进设备,也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精确且真实的基础。具体说来,管理者需要明确环境监测管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并且结合实际技术条件,选择最佳监测设备和管理方法,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直接采集监测数据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进而减少数据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出现错误。为了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稳定性,保证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就需要管理者利用质控图观察数据的稳定性,并且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显示出数据的有效性,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失控分布统计和整理,综合分析,进而得出区域环境质量和环境变化情况,达到环境监测管理目的。
结束语
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并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管理。因此,对当前中国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使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确保数据的精确性,有效保证区域的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明.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2):53.
篇10
关键词:垦区 城镇规划 环境保护
一、前言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为加速社会改造升级,全面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通过撤队并区,向场部集中等措施,形成了人口集中、功能完善、社会效益突显的农业小城镇格局。城镇功能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等关系城镇发展和民生问题也逐步显现。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已经引起了很多居住环境的不良反应,威胁到农垦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因此解决城镇中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问题之一。城镇规划以整体规划人手,但是对城镇建设而带来的各种环境的污染等问题都没有详细考虑。出现了环境与城镇功能不和谐问题。因此,如何在城镇规划初期解决环境问题,成为了城镇环境保护重点。
二、垦区城镇规划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垦区城镇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加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农场场部周边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垦区境内大大小小近百条河流中,一半以上受到不同程度城镇污水污染,由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城镇发展的需求,污水处理厂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决大多数污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到周边河流水体,造成水体污染。现垦区内有近一半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一部分地下水体受到污染,如不加快城镇污水治理,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向大城镇一样的供水危机。
(二)城镇大气质量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空气优良的农场大气质量变差。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镇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镇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镇平均值达到83ug/m3。垦区农场座落在广阔的平原上,污染程度较小,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气环境质量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空气质量受到影响,尤其是冬季寒冷,气流流动缓慢,煤烟对城镇影响巨大,一连几日不能散去,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恶化。
(三)固体废物大量增加、垃圾围城现象时有出现
垦区城镇人口已超过100万,接近总人口的70%。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垦区每年产生的工业和生活固废百万吨计,其中有害废物近万吨,每年生活垃圾量为数万吨,并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由于露天堆放固体废弃物,垦区有部分农场场部处于垃圾的包围中。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垦区城镇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监测统计,垦区已有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其中各管理局局直城镇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较农场场部高;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成为主要的噪声源。
三、垦区城镇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
垦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城镇规划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借鉴全国各地城镇发展思路,通过规划将城镇中污染严重的工业污染源,搬出城镇的中心,分配到城镇的郊区,并在区外建设污水、污气、废品废料处理厂等,并严格控制有污染的厂房排出的各种污染物。垦区城镇发展逐步得到合理规划。
(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3、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通过雨水除尘后继续吸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截至2011年底,垦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约为3000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为10%。根据“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1万吨/日,届时城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根据各个城镇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城镇规划将采用下列措施进行:一是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镇居民重复利用废水。二是划分区域用水,对于城镇的每个重点区域都建设废水处理厂,利用各种自然净化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不能让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
(三)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垦区城镇生活主要有两种垃圾处理的方式: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主要以垃圾填埋为主,目前垦区正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注意土地资源的节约、减少填埋场的污染,还要加强填埋气体的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例如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沿江农场,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