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语录范文

时间:2023-03-18 05:4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家语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家语录

篇1

[关键词]企业孵化器 加速器 措施

孵化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依靠不同的动力进行发展,但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障碍,因此必须形成一个促进孵化企业适应市场的服务体系,以承接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收获和巩固孵化成果。

企业加速器理论便应运而生。企业加速器是孵化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指由一般性创业孵化向创业企业的产业化孵化发展的孵化产业发展新趋势。要想促成孵化企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必须有效地衔接好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

一、企业孵化器与加速器

分析如何使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有效地衔接之前,应先熟悉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及二者之间区别。

1.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向在孵企业提供具有战略性的、有附加值的干预控制和商业支持的共享空间设施。孵化器同时还是一个由个体和企业构成的组织网络系统,包括孵化器管理者、咨询机构、在孵企业及其员工、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服务提供者等( Hackett,Dilts,2004)。

企业孵化器有如下特征:一是有孵化场地,二是有公共设施,三是能提供孵化服务,四能提供增值服务,五是有一定的孵化期限和成功标准。

2.企业加速器

企业加速器是一种更有效地组织机构,是在孵化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加速器通过对精心挑选的有潜力的孵化器孵化毕业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及通讯、办公等共享设施的帮助,在培训、咨询、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持,降低一次孵化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孵化器孵化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并最终使高技术成果从产品化转向产业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因此,加速器是将孵化器孵化毕业企业迅速实现产业化,进而实现产业集群的培育过程。

3.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孵化器与企业加速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孵化对象来看,加速器是对己从孵化器中毕业或者有前景的科技企业进行再次孵化或是对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大企业开展新业务的机构进行孵化,孵化器是对初创企业进行孵化;从孵化功能来看,加速器是产业孵化,孵化器是企业孵化;从运行机制看,加速器主要是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孵化器的管理主要靠市场机制,孵化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具有行政色彩;从融资渠道来看,加速器的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孵化器的以天使投资为主,政府投入和风险投资共同参与;从服务内容、层次、特点来看,加速器提供资本运作平台、产业运营平台,内容以个性化服务为主,兼有综合服务,孵化器以综合为主,兼具专业服务。

虽然加速器与孵化器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阶段的不同,但是并不代表它们是割裂的,因为有如下联系:第一,加速器和孵化器都是企业孵化工具,只是助推中小企业成长的阶段有所不同,加速器与孵化器都属于孵化集团;第二,孵化器是企业孵化过程中的起步,属于孵化过程的一级孵化,加速器也属于孵化集团,在企业孵化过程中属于二级孵化;第三,加速器选择的那些有市场潜力但是未被广泛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商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孵化器一级孵化过程中毕业的企业,且加速器与孵化器之间并没有完全的界限。

二、孵化器与加速器的衔接路径

基于上述对企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的分析,本文认识到二者都是孵化企业的工具,但服务企业的阶段和功能定位的不同,其中孵化器可认为是企业的一级孵化,加速器是企业的二级孵化,所以必须使二者进行有效地衔接。

1.内部衔接法

所谓内部衔接法是指企业加速器与企业孵化器同属于一个孵化集团,企业在企业孵化器中毕业之后可以通过申请直接进入孵化集团中的企业加速器进行加速。一方面,孵化毕业企业通过内部衔接法进入企业加速器,在物理空间上可以无需移动;另一方面,企业孵化器对企业已很熟悉,可对其设计进一步加速的战略,为孵化企业提供更好的加速服务。

2.外部衔接法

所谓外部衔接法是指企业在从企业孵化器毕业之后再申请进入另一个企业加速器的过程。这里的加速器主要指专业的企业加速器。孵化企业通过外部衔接法进入加速器,首先需要物理空间需要移动,其次是孵化器和加速器之间的相互磨合,进而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与内部衔接法相比加速器所具备的孵化服务更具有专业性,但成本更高。

三、保障措施

1. 加快孵化企业和孵化器的产权机制改革

孵化器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加速器是以多元化投资主体为主的,所以要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必须完善孵化器的产权机制,使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衔接。

2.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应尽快形成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融资体制,完善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投融资环境。

3.建立孵化信息共享平台

孵化器和加速器之间衔接不畅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加速器不能很好地了解孵化器毕业的企业,所以必须建立构建孵化信息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晓英.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构建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2]Hackett S M,D M Di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4, 29(1): 55-82

篇2

[关键词]企业价值;碳信息披露质量;碳排放量;监管环境;碳减排;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论文

从国际视角来看,碳减排议题具有环境、政治、经济三重属性,这或将重塑世界经济格局。 欧盟、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强制要求企业报告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简写为 GHG)排放情况:欧盟要求其成员国采纳《温室气体监控与报告指南》(Monitoring & Reporting Guideline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加拿大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port);澳洲政府了《国家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法案》(National Greenhouse and Energy Reporting Bill 2007);美国环保局了《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Mandatory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es Final Rule);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关于气候变化信息披露的解释性指南》。 为谋求“合法”的社会地位,自愿披露碳信息的企业越来越多。 然而,资本市场是否意识到企业碳排放量及碳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性?高碳排放企业是否受到资本市场更严厉的惩罚呢? 本文拟通过实证检验对这些问题予以回答。

一、文献回顾

从广义上讲,碳信息披露属于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研究范畴,但碳信息披露属于新兴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关于碳信息披露框架的研究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碳信息披露框架有碳披露项目(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简写为 CDP)的调查问卷、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改进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关于气候变化的披露》、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的《关于气候风险披露的全球框架》、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的《气候变化报告框架草案》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指南》[1]。 上述披露框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企业应披露的碳信息内容,其中 CDP主要调查企业管理者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风险和机会的认识、企业关于 GHG排放的核算和 GHG减排情况,以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措施。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投资者关心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关注企业面临的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形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以及企业 GHG排放可能带来的财务影响,建议企业通过“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上述相关信息。 气候风险披露倡议组织认为,企业应披露历史、现在、预期的 GHG排放信息和拟采取的排放管理战略,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有形风险以及与 GHG管制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该组织强烈建议企业将其所倡导的框架与强制财务报告、CDP项目、全球报告倡议及其他披露方式结合起来使用。 气候披露准则委员会的披露框架涉及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分析、源自气候变化的监管风险、有形风险、GHG排放信息等内容。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建议企业根据所适用的监管路标来确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信息披露的内容。 在国内,张彩平等人和谭德明等人从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管理、碳减排审计三个维度提出了我国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框架[2 3]。 张巧良认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可比性是决定信息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但 CDP(2003—2010年)所提供的资讯在这三方面却不够理想,而且不能反映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以及 GHG减排措施与企业财务业绩之间的内在联系[4 5]。

(二) 关于已披露碳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研究

Doran和 Quinn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碳信息披露规范,投资者很难获得有用的决策信息[6]。 Stanny认为,强制性信息披露更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评估碳管制对企业的影响[7]。 Hesse和 Kolk等认为,签约机构投资者的压力对 CDP问卷的回收有着重要作用,但投资者很难据以评价碳减排措施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8 9]。

Freedman和 Jaggi认为,母公司所在国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企业所披露的碳信息不利于股东了解投资对象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欧盟国家的公司对与气候变迁有关的信息披露明显劣于日本和加拿大的公司,碳排放的变化与信息披露之间并无内在联系,现有的披露并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碳排放管理业绩[10 11]。

(三) 关于碳排放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

Matsumura等的研究表明,碳排放量与企业的市场价值负相关,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与债务资本成本正相关[12]。 Chapple的研究表明,相对于低碳排放企业而言,高碳排放企业将受到市场更加严厉的惩罚,这一处罚力度预计将达到企业总市值的 6. 57%[13]。 Johnston等以美国电力企业持有的二氧化硫排放配额为替代变量,就资本市场对企业持有排放配额的定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放权配额具有资产价值和实物期权价值,但资本市场更看重排放权配额的资产价值[14]。

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已引起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视,但专门针对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还相对缺乏,而关于碳排放强度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

碳信息披露不能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因此笔者随机选取 2010年入选 S&P500指数的 85家企业,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企业的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同时,以是否受到美国环保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简写为EPA)《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的管制为标准,本文将样本企业分为高碳排放企业和低碳排放企业两个亚样本,研究政府管制对企业碳排放量、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 碳排放量与企业价值

随着碳减排监管制度的日益严厉,企业的碳排放量将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最为关注的环境信息,供应链厂商、普通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和劳务的碳足迹信息的需求将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收入。 任何碳减排措施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但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碳减排措施,就要购买碳排放配额并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因此,企业的碳排放量不同,企业所面临的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水平也将有所不同,资本市场对企业碳排放风险进行定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并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1。

假设 1:企业的碳排放总量与企业价值负相关。

(二) 监管环境、碳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价值

相对而言,高碳排放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和更严厉的监管环境。 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企业真实的碳管理绩效具有不可观察性,他们只能凭借所搜集的碳管理信息分析被投资企业可能面临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和机遇,据此来预测被投资者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和评估投资对象的价值,从而决定自己预期所要求的投资报酬。 从实施碳信息披露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碳信息披露质量通过作用于资金成本而直接影响企业对自身投资项目的评价标准,间接地影响企业预期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高质量的碳信息披露可能被资本市场看做是企业将碳减排纳入其长期战略规划和运营系统的一种“承诺”,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篇3

关键词:生产企业;加热炉;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tg155 文献标识码:a

1 生产企业常用加热炉的构造

加热炉所使用的燃料较为低端的是采用固体燃料,较大型的生产企业主要采用的是液体和气体燃料,有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如果将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在经燃烧器喷嘴进入辐射室燃烧,其燃烧速度快,燃烧完全,热效率高,加热均匀,炉管不易结焦与破裂。这种炉子燃烧时无火焰,称为无焰燃烧炉,是一种较高端的加热炉。

2 加热炉火灾危险性的分析

2.1 炉管破裂发生火灾

加热炉炉管损坏,管内物料漏入炉膛发生火灾。炉管破裂的原因有:管壁烧穿,管材腐蚀和磨损,炉管压力高于规定压力等。管式加热炉的回弯头也是容易发生泄漏,管子和弯头连接不严密,回弯头受到损坏,塞在回弯头壳体的塞子贴得不严密,塞子脱落等。

2.2 加热炉燃料管线法兰、阀门泄漏引起火灾

燃料管线由于法兰接头、开关、阀门出现故障或管道受损,造成加热介质流淌出来,燃料管线泄漏出的气体或蒸气会被燃烧器的火焰引燃而着火。

2.3 加热炉炉膛发生爆炸

燃气、燃油的加热设备,其炉膛空间可能发生爆炸。发生爆炸有两种情况:一是发生在点火开工阶段,点火时违反操作规程,可燃物料漏进炉膛,也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二是燃烧器或喷嘴的火焰由于中断供料等原因突然熄灭,熄火后,进入炉膛的燃料蒸发,其蒸气和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4 加热炉烟道发生爆炸

当空气不足,不能保证燃料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加热炉的烟道内可能发生爆炸。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含有的可燃气,特别是氢、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能发生燃烧爆炸。

2.5 加热炉管线结焦引发爆炸

加热炉操作温度较高,有的物料黏度较大,如果物料在炉管中流量较低,停留时间过长,炉管壁温过高,极易在炉管内结焦。结焦一方面使炉管导热不良,引起局部过热,管壁温度升高,严重时导致炉管烧穿,介质大量泄漏,引起燃烧爆炸事故。

2.6 违章操作能引发事故发生

加热炉是采用明火对炉管内的原料进行加热,炉管内充满高温、高压物料,要求工艺系统必须稳定操作。如果工艺参数控制不当,导致炉膛和炉管温度过高,加热炉出口温度过高,炉膛产生负压等,都有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事故。

2.7 加热炉是可燃性混合物的引火源

加热炉是可燃物的引火源。它临近的工艺设备发生了事故,产生的蒸气或气体与空气形成可燃烧混合物与炉子的高温部件接触,即可发生燃烧或爆炸,火焰会很快沿着可燃性混合物向事故发生地蔓延。可燃性混合物还可能被吸入炉膛,在炉膛内着火,并向事故发生地传播。

3 加热炉的防火防爆预防措施

3.1 选择安全合理的位置进行布局

加热炉宜布置在装置的边缘,并且位于可燃气体、液化气、易燃液体设备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加热炉和相邻设备(装置)之间要有安全的防火间距。加热设备的房间应单独设置,其建筑应为一、二级耐火等级。房间的门应为防火门,如确定生产需要设在厂房内,房间门应直通室外,并且应用防火墙与车间隔开。

3.2 严格控制合适的工艺参数

加热炉只靠一般的测量仪表、手动调节或单回路自动调节不能满足安全的要求,宜采用计算机来控制测量生产过程的参数,并按照预先给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实现过程的闭环控制。计算机控制室对加热炉的反应温度、物料稀释比、运转周期等进行控制。发现异常现象将停止供料。

3.3 确保加热炉无泄漏点

加热炉的设计要合理,选材制造要严格,工艺要严谨,使用中要定期检测设备壁厚和耐压强度,并在设备和管道上加装压力计、安全阀和放空管,确保加热设备完好不漏。采取防腐措施,清除加热设备中的腐蚀性杂质,向物料中加进腐蚀抑制剂,清除加热物料中的

硬性杂质。管式加热炉的回弯头塞子应按孔洞磨合好,炉管有过热、变形、鼓胀等管段时要及时更换。对炉管进行水压实验,发现有缺陷和故障及时修理。在离加热炉10m处的燃料管上安装附加闸阀,以便快速地断料停炉。

3.4 加热炉产生高温的部位采取隔离措施

加热炉和高温物料管道应与可燃物隔离,加热炉的外部高温部件应用隔热材料保护,防止可燃物构件与之接触而发生受热自燃。应经常清除高温表面上的污垢和物料,防止因高温引起分解自燃。炉外设置水蒸气幕,发生事故时以便把炉子和相邻设备隔离开来。

3.5 及时清理加热炉炉管避免结焦

调节燃烧器火嘴的火焰,尽量避免火焰直接接触炉管,或采用火焰辐射加热方式,甚至改用热烟气加热方式,以减弱炉管局部受热过度产生结焦。管道、燃烧器和辐射要合理布置,以保证整个炉管长均衡受热。向炉管内注入抑制结焦的添加剂以增大管内物料流速。但这种添加剂加入量过多,会腐蚀炉管,需适量定期清理。炉管结焦时一般出现如下情况:炉管进料量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压力增大,压差增大。从观察孔可看到辐射室炉管管壁上某些地方因过热出现光亮点。投料量不变及管出口温度不变但燃料耗量增加,管壁及炉膛温度升高。上述现象分别或同时出现时,表明炉管内有结焦,必须及时清焦。

3.6 防止混合气体进入炉膛引起爆炸

对燃油、燃气加热炉,在炉子点火前,应检查供油供气阀门的关闭状态,用蒸气吹扫炉膛,排除其中可能积存的爆炸混合气体,以免点火时发生爆炸。在炉膛内应设置自动安全点火控制装置。燃料气应不带水,出去燃料中的机械杂质,定期清洗喷嘴,燃料供应要可靠,防止操作中中断熄火,熄火时要利用燃料线的自动切断系统。

3.7 防止烟道爆炸

燃料燃烧时,要保持最佳的空气供给系数,以保证正确的燃烧过程。采用气体分析仪进行监测,当炉膛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最多,而没有一氧化碳和氢气时为最佳状态。注意砖砌墙的完整严密性,及时检修,不允许空气被吸进烟道。

3.8 设置安全装置和灭火设施

对于有增压危险的加热设备,要设置温度、压力、液位等报警和安全泄放装置。容量较大的加热设备应备有事故排放罐,设备发生沸溢和漏料的紧急状态下,应将设备内物料及时排入事故排放罐,防止事故扩大。在燃气的加热设备进气管道上应安装阻火器,以防回火。加热设备附近应备有蒸汽灭火管线及灭火器材。

3.9 制定应急处置预案

加热炉属于火灾危险性大的消防重点部位,加热炉生产应有完善的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实地演练,保证在发生超温、超压、溢料、喷料、火灾、爆炸等异常情况或事故时能准确、迅速地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事故初始阶段得到控制和解决,防止事故扩大造成更大损失。

篇4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重要性;现状;对策

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适应生产经营管理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起步较晚,制度不够完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路径分析展开探讨。

1.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与企业绩效息息相关的,并且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企业决策者实现经营目标、获得经济收益有着重大作用,而且还能够确保企业内部各项资产完善和安全。另外,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还可以保证企业各方面信息的真实有效。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实施与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信息的基础。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及时、规范决定了其自身质量的高低。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他经济信息有着制约着作用。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的财经法规,是企业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而会计内部控制正是确保它们被切实贯彻执行的主要措施和手段的体现。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就是健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检查、自我制约和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能够对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各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并且,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也能够及时反映和纠正,从而在根本上确保了国家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如实和及时地反映企业状况,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1.3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真实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健全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能够如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和舞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由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无法直接产生经济价值,并且间接效益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因此,大部分企业都将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些领导认为,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就是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会影响办事效率;其次,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大部分企业缺乏知识全面、素质高的会计人才,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企业根本不符合《会计法》中关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的规定,聘请无会计证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再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内部岗位责任制不健全,内部授权不充分,职责划分不明确,致使财务控制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各别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程序不合理,控制重点不明确,管理漏洞也相对较大,从而导致了会计内部控制的作用无法发挥。

3.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建议和对策

3.1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整体机制

机制本来的含义是指机体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这一变化过程的性质。将机制引入到企业的会计管理中,那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整体机制具体指的是企业会计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这些因素间的联系而完成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整体功能的过程和运行方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整体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人员、资金投入、设施、发展计划、规章制度、实施措施以及运作过程等。会计内部控制必须作为总体的系统来进行运作,只有并充分发挥好个因素的职能作用,才能促使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更为高效和规范。在实际的运作上要先落实人员,并组成一定的主管机构确保会计内部控制能偶正常运作。另外,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督促各相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整治会计工作。可以通过人员编制、添置设施、投入经费以及落实措施等,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并使之有效运行,以此来规范会计工作。制度性监督是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必须建立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产清查制度、重大事项监督制约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等,以此来确保制度监督有法可以。同时,还应加强对会计的专业培训,使其业务技能和道德修养有所提高。企业可以通过组织财会人员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搞好业务分析、调研、参观、学术研究和后续培训等工作,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

3.2加强监督,保证会计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运作

企业必须抓好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实现对会计工作的有效控制,并且应重点加强对会计核算等方面工作的监督,确保会计内部控制的过程能够有效运作。就监督工作而言,不仅需要财务人员的自我监督和企业专职人员的监督,而且还要有企业外部审计的监督。监督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监督会计信息,即监督所有原始凭证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以此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其二,监督会计账簿,即纠正并制止变造、伪造、故意毁灭会计账簿等行为;其三,监督款项及实物,即督促建立并执行财产清查制度,一旦发现会计账簿记录的内容与款项和实物不符时,需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于超出企业会计机构及会计人员职责范围的必须立即上单位有关领导进行汇报,请求查明实际原因,并作出相应处理;其四,监督财务收支情况,即对审批手续不齐全的财务收支,需退回并要求其补充更正。对违反有关规定不纳入单位统一会计核算的财务收支,需纠正并制止。对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不予办理。对违反规定的财务收支,应想单位负责人提出书面建议,并请求其酌情处理。对严重违背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财务收支,需想主管部门或审计、税务机关报告。监督财务报告,要求会计人员对强令编造、指使、篡改财务会计报告的行为,要制止并纠正,必要时需向上级主管领导报告,请求依法处理。

3.3开展内部审计,强化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监督企业内部经济的核心内容,它在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企业管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发现并纠正企业的财务收支、会计资料和会计核算以及所有经济活动中的不合法、不准确、不真实和不完整的情况等问题,究其根本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核算资料的真实完整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事前监督主要是督查会计内部控制的有关制度、措施以及实施情况等,以此来推动会计内部控制的正常发展;事中控制具体是对会计业务中的相关问题,通过审计加以遏止,尽可能减少或避免由于企业违规而造成的损失;事后处理主要是将审计的结果以及解决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案,提供给决策者加以参看,并协助其纠正失误、解决问题。这样能够使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更加巩固和完善,从而确保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房青.关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若干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

[2]耿晨芳.浅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有效措施[J].中国商界,2010(12).

[3]王芹.浅谈现代企业会计内部控制[J].现代企业文化,2010(23).

篇5

虽然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了三次重大变革,但通过对我国企业现状的分析,发现在具体实施运用方面仍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

(一)评价指标之间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辅助方法是综合分析判断法。运用这两种方法时要求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必须相互独立。然而,评价指标体系中所运用的财务指标相关性较强,缺乏指标间应有的独立性。我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杜邦分析法,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财务分析是否等同于评价指标分析。事实上财务分析主要是评价企业如何有这样的经营业绩,要求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与评价方法的采用不够配套,缺乏科学性。例如:国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企业想提高资产报酬率,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二是加速资产运转。这两条途径没有优劣之分,所以我们应该确定:主营业务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两指标应处于同一层次。但是,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在同一层次,而主营业务利润率在另一层次上,这显然缺乏科学合理性。

(二)评价指标设置不够详尽完备

在充分总结了国有企业考核方法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新的评价体系的适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有所欠缺。

1、企业偿债能力状况指标不够合理。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企业偿债能力分析采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是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如资产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从这两个指标的运用上,可知其主要反映企业长期负债的偿还能力。虽然在修正指标中的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对企业的短期变现和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进行了评价,但这两个指标在实际运算和分析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绩效评价中首次涉及现金流量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用来分析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越大表明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但并不是越大越好,太大则表示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收益能力不强。通过对该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其分子是经营现金净流量,是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基础计算的,而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生产时期,其现金流量有较大区别。一个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经营较单一的企业与一个主营业务不突出、生产经营多样化的企业,在现金流量的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前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显然多于后者,但偿债能力却不一定强于后者。一个经营稳定的企业和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企业,由于在筹资和投资策略上的差异,其现金流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前者的现金流量一定高于后者,但前者的偿债能力却不一定强。而同一个企业处于不同的时期,其现金流量也会有所差异,处于成长时期时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会比较大,而处于成熟时期其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会多一些。对于以上情况如果一概而论,统统用经营现金流量来分析计算这样会有失偏颇。

2、缺少反映无形资产和知识资产的指标。在新经济时代,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评价企业是否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其拥有的自创专利及非专利技术项数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知识和智力是企业发展潜能的源泉和动力,而无形资产又源于知识和智力。如微软公司的账面资产价值与公司市值之间的巨大差额,以及NCB等高科技公司的股份均高于传统产业企业,这不能不说是知识与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所以缺乏反映无形资产和知识资产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不说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大缺陷。

3、指标权重失衡。鉴于我国企业绩效评价计分方法以功效系数法为主,综合分析判断法为辅,如果指标权重不合理,将会影响对一个企业的评价结果。从整体上看,财务指标权重过高(占整体指标的80%),而非财务指标仅占整个指标体系的20%。财务指标只是定量的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不能了解结果的原因,非财务指标是定性指标,其所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要远远大于定量指标。不但可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还可以纠正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对企业长远利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企业绩效评价更具综合性和导向性。而定性指标权重过低会稀释其作用的体现,所以整体指标比例需进一步调整。在评议指标中,企业基本素质指标权重过高,体现企业基本素质的指标(经营者基本素质、基础管理水平、在岗员工素质)占整个评议指标40%,这项指标权重过高影响了对企业整体水平的正确判断。设置评议指标的意图在于督促和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而体现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却仅占整个评议指标的26%,显然是本末倒置,所以指标权重有待进一步调整。

(三)指标体系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较差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以便为有关监管部门提供考核企业经营者的依据,确定企业收入分配政策,为财务监管工作服务,其设置不但应让高层管理人员易于控制,而且还应易于中层管理者及具体执行人员的理解和实施。而现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不够强,仅局限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直接操作。也只有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向和决策导向,而中层人员及职员则难以理解其行为对指标的影响。因此,这就导致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各行其是,不能协调一致,难以达到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目的。

(四)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存在,使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到的影响。如不可控因素对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影响,不可控因素又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削减其影响,人为对其进行调整,以便达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得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受损。又如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是逆向指标,其比值越小越好,最好是没有不良资产,但是,一般情况下企业都存在一定数量的不良资产,有时企业为了提高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质量,粉饰资产的运营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资产的存在,使该指标不能正确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有鉴于此,在进行计算之前,应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使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五)对处于临界值的财务指标的处理也不尽理想

企业绩效评价计分方法主要是针对正常经营状况下的企业。但是在评价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存在各种特殊情况的企业,无法按正常情况进行分数计算。为了解决这些特殊情况,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了人为规定的方法,硬性给一些特殊指标赋值,这样做会使这些指标失去原有的意义,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如财务指标定量评价计分的有关规定指出,当企业的净资产为零或负值时,不再计算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积累率,这两项指标的评价得分为零。此时,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指标已无法反映所有者权益在期初和期末的变化情况,但由于人为对这些指标的修正系数做出了五种特殊规定,使这些指标在已经没有意义的情况下仍参与计算,这样最终会影响评价得分。

二、健全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应改良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企业发展能力指标

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发展能力,但仍有欠缺之处,为了改进现有评价指标的不足,进一步健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发展能力指标更有效,下面在结合原有指标的基础上从核心竞争力和协调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诠释。

1、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或组织所独具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超越企业持续不断的竞争优势。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还可以从以下四个指标体现:首先是自创专利及非专利技术拥有项数,其主要是评价企业是否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其拥有的自创专利及非专利技术的项数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独具特色的重要标准;其次是人均技术装备水平,企业的知识资产、机器设备和员工数量是企业装备能力的重要方面,该指标表明每个员工占有的生产用固定资产平均净值;再次是新产品销售比率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对产品更新的重视程度及新产品被消费者认可的程度;最后是顾客满意度,该指标是根据价值范围内的具体业绩标准,对产品交货时间、产品数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定性评价。

2、企业发展是企业整体素质的不断更新和提高,是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结果。企业各部门的活动存在一定的联系,只有各部门协调发展才可以使企业各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真正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协调能力指标从企业微观角度来评价,使企业重视财务指标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销售增长、技术创新、成本降低、资本积累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增加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评价指标

知识与智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与保持的支柱。能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并成功把握无形资产是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衡量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指标应作为重要的分析指标,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价一个企业的持久生命力。考虑到企业的现状,可以设置以下反映知识与智力的评价指标。

1、智力资本比率。指企业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所占比率。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对当今企业在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经营机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所占比例日趋上升,甚至出现专靠无形资产、智力资产经营的公司。人是知识与智力的载体,一个企业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该指标通过智力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反映了企业是否重视智力资本以及智力资本对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用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在现有的知识经济条件下能否适应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体现。

2、智力资本投资比率。指企业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占企业总投资的比重。从长远意义来看,对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企业形成持久的生命力。有的企业有助于企业成长的无形资产、智力资产方面投资过少,从而抑制了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企业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揭示了企业对未来成长能力的准备情况。

3、知识与智力资产收益率。该指标是评价企业在知识与智力投资收益方面的重要指标,反映知识与智力资产对企业的贡献规模,也进一步反映不同行业知识与智力资产收益率的差别,以及同行业中对知识与智力资产运用程度。该指标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对知识与智力资产利用得越好,带来的效益也越高。

(三)进一步完善非财务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其中非财务指标可以包括技术创新层面、客户层面、业务流程及职员层面的指标,这五个层面的指标相辅相成,可以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

1、技术创新层面。企业在技术上创新可以使自己的产品独具特色,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可以使企业更迅速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还可以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使企业在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以上分析,技术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以设置如下:首先是反映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与使用情况的研究开发费用率指标;其次是反映新产品研制效率情况的新产品开发速度,该指标越大越易形成竞争优势;最后是反映新产品创利能力的新产品销售率和新产品投资回报率。

2、客户层面。企业所有的业绩必须通过客户才能实现,保持一定规模的客户并不断地争取新客户是企业不断持续发展,实现战略经营目标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通过以上分析,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设置如下:首先是反映客户满意度的客户保持率和客户获得率及产品交货及时率,这些指标越高表示客户满意度越高;其次是反映市场份额的市场占有率或相对占有率指标,这些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优势,竞争力越强;最后是反映企业从客户处获得利润水平的客户利润指标。它集中反映了企业在满足客户需要方面的经营能力和企业财务利益的经营目标。

3、业务流程层面。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产品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对生产过程的评价主要是从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机器设备的生产效率方面进行。售后服务的价值已经普遍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成为产品的一个重要附加值,也是企业争取客户的一条重要途径。海尔集团之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率先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从而取得骄人业绩的。通过以上分析,业务流程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设置如下:首先是反映企业产品生产实践和生产效率情况的产品生产周期率指标;其次是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产品达标率指标;再次是反映机器设备生产率,生产能力利用率;最后是反映企业售后服务质量的售出产品故障排除及时率。

4、职员层面。企业职员的素质与积极性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职工知识水平,才能把无形的理论水平转化为实际技能,以促进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使职员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生产和管理中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凝聚力,使企业健康蓬勃发展。通过以上分析,职员层面的业绩评价指标可设置如下:首先是反映企业职员素质的职员知识水平指标;其次是反映企业职员对企业满意度的职员流动率指标;再次是反映职员参与管理程度的职员建议采纳数指标,最后是反映职员生产效率在一定时期内每个职员平均创造的收入。以上非财务指标的设置因行业或时期的不同可以适当增减,鉴于非财务指标采纳的时间不长,还有很多层面值得进一步讨论,以充实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四)将绩效评价融入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

篇6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费抄核收;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地提升,其从侧面表现了我国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不断地提升。随着人们对于电量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电力管理手段与方法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也逐渐地显露了出来,其相关的抄表、核算、收费等一系列的工作程序十分复杂,同时传统的工作模式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时间与精力的消耗及要求都比较高,给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的负担都不断地加大与提升,进而供电企业的发展状况也在持续的下降。对此,就需要改变目前的发展现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地改正与完善,进而促使供电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供电企业传统抄核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抄核收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

在传统的抄核收管理工作中,其主要依靠人工来进行数据的抄录以及核算的工作。这种方式现今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被其他的方式所代替,但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仍旧在被人们应用。这种手工的抄录与核算的方式在用电量较少的年代及地区是得以开展实施的,但是就现今的状况而言,公共对于用电的需求量在不断地扩大,这种传统式的抄录与核算的方式其在工作时的效率十分的低下,是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与实施。

(二)传统抄核收管理的准确性较低

就现今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在进行抄核收的工作时,其主要是在基层的供电企业中进行运行与开展的。对于基层电力企业而言,相关的从业人员较少,大部分的企业为了能够使得本企业的用电量得到保障,保证企业能够平稳持续的发展,就会在电费的核算阶段,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由于这些员工的综合素质较低,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而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容易出现失误的情况,进而就影响到了电费抄核收的准确性。

(三)传统抄核收管理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传统的电费抄核收的工作由于其完成的效率较低,对于数据进行记录的准确性较差,进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相关客户的具体实施操作的要求,进而就会出现一些质量上的问题,客户们对于电费抄核收的满意度较低,从而影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及其经济效益。

二、电费抄核收管理的创新

(一)改变电费核算的模式

供电企业在进行电费回收时,对于电费进行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对此,就需要对电费的核算模式进行创新与强化,进而有效地提升供电企业的电费回收率。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多数的居民以及企业均实现了使用电卡购电,先买电在用电的模式。同时,进行电费缴纳的途径在不断地增加,这也就对供电企业在进行电费核算的工作加大了任务量及核算的难度。因此,就需要对现今的这种模式进行有效的改善,可以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设备来制定多渠道的电费管理及相关的核算方式来对电费的核算流程进行优化与更新,使其能够方便对电费进行有效地核算。同时,对其中的数据还需要进行严格地审核与计算,进而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科学、有效地解决方法与措施,进而实现全自动化的电量采集以及智能化的电子抄表等。

(二)更新电费抄收的模式

就目前供电企业在进行电费管理时所使用的电费抄收的模式而言,通常情况下所采用的都是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相关的应收及审核的管理工作。这种电费的抄收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手工抄收模式,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电费抄收的效率及抄收的质量,增加其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对相关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准确地掌控与把握,由此就能够对用电量波动较大的用户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使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比传统的手工抄表在工作时的准确性以及效率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同时还能够进行实时的抄表,抄表员可以通过远程的控制系统进行准确的抄表,不需要再像之前一样去到各家各户进行实地的检查与抄表。对于核算、电费的收缴等工作还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模式,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供电公司与客户之间发生矛盾与纠纷。

(三)提升员工服务质量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其在进行抄核收工作的时候,所抄录的数据应该是真实的,同时还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来对员工的工作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变,不断地提升自身服务的质量。对此,在实际的工作操作环节的过程中需要对用户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的转变,进而培养用户养成一种自觉缴费以及按时缴费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对没有按时进行缴费的用户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来予以一定的处罚,进而来对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部分资金紧缺的用户依据实际的情况来延缓其电费的缴纳,进而保证相关的抄核收的完整,保障供电公司的经济效益。供电企业在进行员共管理的阶段,需要对员工建立其全面的企业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与目标,进而促使员工全心全意地为企业进行服务。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各种奖惩的措施与制度来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责任心,依据电费的抄核收的数量及质量来对优秀的员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服务的质量,而在对待客户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进而提升电费的回收率,保证相关的工作能够按照计划按时按量的完成。

结语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也随之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由此,就加剧了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激励程度。进而,电力企业中所应用的传统的电费抄核收的模式已不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中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据此,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需要对相关的电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改进,通过对其中的措施进行优化与更新,进而有效的提升电费的回收率,促使电力企业的经济得以平稳、持续的发展,提升电气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以及经济的效益。

篇7

[关键词]公司治理;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产权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7-0023-03

[作者简介]刘曼琴,广东培正学院经济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东广州510830)

一、家族企业的本质与家族企业发展

(一)家族企业的特点。家族企业被认为是当代企业群体中数量最为庞大、内部结构最为复杂、规模差异最为显著、生存性质最为独特的企业形态。就“家族企业”的定义而言,虽然目前理论界尚无一被广泛认同的表述方式,但各种表述不管其内涵外延如何,对“家族企业”的核心特征刻画却是统一的:从所有权而言,家族对企业拥有全部或主要股权或财产权,即企业所有权主要为家庭或家族所有;从控制权而言,家族企业是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因此,家族所有与家族控制是家族企业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二)家族企业发展三阶段。盖尔希克在《家族企业的繁衍》中提出家族企业发展的三维模型,模式以企业生命周期为中心,从所有权、家庭成员对企业的控制两方面分析家族企业随时间的变迁(Kelin Gemick,1998)。企业从发展角度来划分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相应地所有权表现为由初始的一人或夫妻二人控制、到兄弟姐妹控制和堂兄弟姐妹控制三个主要阶段,家庭对企业控制表现为创业者控制企业、到子女进人企业、父母子女一起工作,再到传递领导权三个主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创业者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控制力度不同,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配状态也各异。家族企业最初是一个家庭企业,然后逐步发展为一个关系紧密的家族企业,其后会演变为成员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家族企业,最后成为社会化的企业。

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与特殊性分析

(一)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是基于成本与效率的选择。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一系列的合约,企业的边界取决于新增一项活动所增加的组织费用与这项活动让市场进行所花费的交易费用之间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或服务由企业内部提供所需要的组织费用,大于让市场提供所花费的交易费用,则该活动应由市场提供,反之则应由企业内部提供。同理,掌握企业经营权与控制权的经营者,是由家族内部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取决于二者成本与效率的比较。

1 家族治理模式的成本优势。在家族企业的初始阶段,企业不具备向社会招聘职业经理人的条件,或者向社会雇佣职业经理人的成本相对于企业的规模、收益而言过高;二是企业管理尚不规范,职业经理人在任职期间,在管理过程与家族成员居多的职员产生较高的摩擦成本;对职业经理人而言,在尚处成长期的家族企业任职,风险大,潜在的风险会影响其经济收益,更有可能影响其今后的职业声誉。而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本身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有效传递职业经理人优劣信息的传导机制。

2 家族治理模式的效率优势。委托理论认为,只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利益相歧,才会产生成本。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其次,家族企业领导具有决策独断权,决策迅速灵活,尤其在成长阶段家族企业面对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家族企业高度集中的控制权提高了决策的效率;第三,创业者在家族中一般拥有崇高家长的声望,家跃权威减少了决策过程、执行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提高了执行效率。

当家族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组织来说能够节约企业的总成本时,家族企业就是有效率的。因此,在家族企业的初创阶段,相对于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是特定企业边界下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制度安排。

(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分析。公司治理是基于关系与契约的治理,由正式治理和关系治理两个部分组成(Macneil,1978)。正式治理是指在企业内外基于契约理论建立的各种正式治理手段,因而也被称为契约治理。通常市场依赖于正式合同(即由第三方如政府强制实施的契约),但契约是不完全的(Williamson,1975)。例如,人的工作性质难以完全程序化、不可完全度量,则无法用明文规定人的所有工作,于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存在非正式的安排,即关系契约。公司治理机制中,基于正式契约的正式治理与基于关系契约的关系治理共同起作用。关系治理与正式治理一样能够使企业中委托双方目标一致,起到减少成本、降低交易风险的作用。在治理功能上,正式治理与关系治理互为补充,但因治理机制外部环境的异质性,各企业主体内在的异质性,故二者的重要程度在各企业中具有差异性。

家族企业因其产权属性,宏观上的融资环境、政策不确定性等,微观上受自身所处的创业阶段资信积累度、客户关系不够成熟,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影响,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更倚重于非正式治理制度安排,关系治理作用显著。相应的,家族企业发展初期,不设立董事会,企业决策过程不规范、不科学,而仅凭企业家经验决策的种种疏于契约治理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关系治理和正式治理构成家族企业治理的全部内容,不单一地强调正式治理的作用,关系治理发挥重要作用是家族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表征。

三、转型为现代公司治理模式是家族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家族企业转型的必要性

从现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演进历史来看,不少成功跨国公司也源自于家族企业,如强生、福特、沃尔玛、宝洁、摩托罗拉、惠普、迪斯尼等。这些公司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家族企业早期为家族所有、为家族控制的模式逐渐被所有权多元化、控制权社会化所替代。

正如前文分析,在发展初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是有效的,但它是具有效率边界的。首先,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一的模式会受到其“自然人”特性的制约,虽然财产可以由家族世袭,但是家族世袭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持续存在和长期发展的问题;其次,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生产、经营技术的复杂化,创业初期的家长式管理难以适应,要求有专业化的职业经营者;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要求有更广泛的融资渠道,迫使企业改变原有单一的产权结构,促成家族

企业的产权开放。

家族企业所有权多元化,控制权社会化,家族企业模式向现代公司模式转变,被称为“家族企业转型”或“家族企业社会化”。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转型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即财产所有权社会化,管理控制权社会化,企业文化社会化(郭跃进,2003)。

(二)家族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1 产权社会化。产权的社会化是指打破家族所有制的束缚,引进外部股东,实现从自然人产权制度向法人产权制度的转变。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从家庭所有,到家族所有,最终社会化,表现为企业财产所有权不再仅为特定的家族持有,而是由血亲关系淡化,甚至完全没有血亲关系的人们共同持有。就理论上而言,产权基础的转型一般有三大模式:家族成员内部分配产权模式、部分产权转让或增资扩股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模式、产权整体转让给外部投资者模式。而现实经济中,部分产权转让,即公开向社会投资者发行股票的方式最为常见。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当企业的控制权发生转移,公司治理机制将会发生变动。家族企业产权的社会化必然引致家族企业经营权、企业文化的社会化。

2 经营者职业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重叠是家族企业在创业阶段的主要特征。如前文分析,这解决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存在的委托问题,经营者不会有偷懒动机,也不存在“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但其选择管理人才的范围只能局限于家族成员,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当家族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任人唯亲”用人原则不合时宜。家族式管理应向专业化管理转变,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专业化程度就会越高,就越需要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经营者的社会化,它是在原有家族控制的基础上的“改革”,是对企业的管理权力的重新配置。在短期内,这种经营者的转变,是家族企业内的利益或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如要让部分企业初创时期的功臣让出自己的权力,交由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企业原主要管理人员要超越私利,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企业能较低成本实现经营者的职业化。

3 企业文化契约化。家族企业能够创建与发展,必然有英雄式的创业者。当企业发展壮大,家长权威也随之建立。家族企业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家长个人价值观与偏好,表现出“家”文化的特征,而非现代公司治理的“契约文化”特征。“家文化”注重亲情,追求“父慈子孝”、“长惠幼顺”等,同时也体现出了家长的权威。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中的管理靠权威,而非制度化,是典型的“人治”文化。家族企业的关系型治理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血缘、亲缘或地缘的信任和默契基础上的,进而建立于契约和制度的基础上。当家族成员间利益发生冲突时,契约和制度的缺失使得这种信任与默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使企业遭受损失,影响企业发展。因此,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要规避“家文化”这种低信任度、软约束文化带来的弊端,必须规范企业制度、实现“法治”,并最终建立契约型企业文化。

四、家族企业公司治理转型的障碍分析

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转型是一个涉及企业所有权结构、控制权配置结构和治理机制等多个层面的全方位制度变迁过程。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模式转型从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而言可能遭遇以下障碍。

(一)发育迟缓的资本市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具有直接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直接决定企业产权结构,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市场、债权市场,控制权市场是公司治理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1 中国现有的股票市场是一个高度分割的股票市场,而且同股不同利,难以实现竞争;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相对不充分,市场有效性不足,股价的高低甚至不能体现公司的业绩,更谈不上体现出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在发达市场中,竞争的金融市场,即融资结构的治理,它为债权人有效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场所和渠道。2 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债权约束是一种硬约束,在公司面临金融困境时,债权人将会获得“相机治理”的控制权。但中国家族企业由于政策上的对产权属性的歧视,创业阶段家族企业融资尤为困难,因此,债权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大多数家族企业来说,存在与否尚且需要探讨,更难说有效性。3 控制权市场,是指当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公司外部的并购者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对企业进行并购,获取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实现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治理作用。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控制权的转让,意味着“家族”所有企业的真正终结。控制权市场对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外部有效性要优于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有效性。但控制权市场有效性要依赖于股票市场与金融市场,正如前文分析,我国此两市场的发育不完善将影响到控制权市场有效性的实现。

(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在有效而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职业经理人自身流动性强,职业经理人经营能力、既往业绩等信息获取成本低,他们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在市场竞争中被证明有能力和对出资者负责任的经理人员,就会被高薪雇佣,且在经理市场上建立他们很好的声誉,提高他们人力资本的价值;反之,则会被贬值甚至失业。

目前,中国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首先尚未形成合格的职业经理阶层经理市场;其次,市场不能为双方提供互相所需要的充分信息;再者,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制度缺失的环境下,还处在一个低信任度的阶段,各个方面信用危机事件时有听闻。在这种市场环境与社会条件下,中国的家族企业就可能更愿意使用家族自己的成员管理企业,而放弃那些虽然有能力,但是可能给自己带来道德风险的职业经理们。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企业极高的信用风险和成本。西方企业制度变迁史上曾经出现了“经理革命”,即大规模的企业控制权转移运动,它是以合格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前提的。

(三)中国文化浓重的家族情结。与西方众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尊崇“个人主义”经济伦理不同,中国经济伦理体现为“集体主义”,在家族企业里表现为重视亲情与血缘关系“家族至上”的家文化。中国人浓重的“家”观念,厚重的“家”文化,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客观存在,影响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转型过程。

家族文化会影响经营者的职业化。家族企业常见的“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导致排他性用人,使家族企业的人才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对外封闭性。在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转型时,它可能会成为引人职业经理人的障碍,限制了委托关系的形成,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在企业经营权的代际传承上,可能出现非理性安排。严重的家文化意识,还可能影响家族企业产权的开放,因为家文化的作用,创业者可能顾忌企业的控制权旁落外族而拒绝企业产权开放,错失良好的战略投资引入时机。

参考文献:

[1]李新春,陈灿 家族企业的关系治理:一个探索性研究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郭跃进,论家族企业社会化转型的动力与模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3)

[3]宋而丽,中国家族企业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障碍分析[J]兰州学刊,2007,(4)

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高速公路企业属于国有重点企业。高速公路企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基本建设的需求,更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目前,高速公路企业多属于扩张性企业,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不够,预算管理程度不高,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科学发展。高速公路企业多属于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管形式,国家将这些优质资产交由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管理,一方面是希望发挥国有资产的生产效能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其更新改造资金来源,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速资金的周转。为此,本文从资金预算管理角度对对高速公路企业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以期共同商榷。

一、高速公路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预算受制于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存在明显的 预计工作目标后估算资金计划现象,预算编制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这种资金预算编制方法以企业利润为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收入和支出预算的编制,进而编制出资金预算。在经营业绩下滑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利润,往往采用倒压的方法来实现经营利润,这种“鞭打快牛”的方法容易导致和实际经营资金状况相互脱离,难以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编制预算中“粗编制、重分配、轻管理”现象较为突出,对资金预算往往是粗线条的编制,编制的精确度不够。资金预算的分配可能会成为各个部门的利益均衡,很难完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制,而实际工作中突发或变更事项又较多,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及时,影响预算调整和财务决算工作;预算编制后管理工作落实不够,跟踪问效落实不足。

2.资金的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速公路企业由于规模大,资金项目繁杂,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很难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形式进行资金统一管理。在资金管理的体制方面,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管理主要还是交由财务部门分级管理,和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较差。这种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的资金管理方法,导致资金预算管理统计数据来自各个业务归口部门,难以形成良好时效性、精准性的管理机制。虽然资金预算编制最终通过财务部门来办理,但由于各个数据来源于不同部门,财务部门很难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相互协作,导致财务决算时才能够了解资金使用情况,最终也就变成了资金数据的统计工作,没有形成资金管理的合力,影响到资金管理效益和效率。

3.资金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部分高速公路企业按照国资委的要求,逐步建立起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资金预算管理的广泛性。但在具体的全面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往往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薄弱,资金预算的编制准确度不高,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虽然高速公路企业都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往往还是采用了各个部门报送的方法,也没有采用OA办公系统进行部门编制的协调。在预算执行方面,往往资金预算过于死板,不能根据进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控制,导致预算考核工作往往脱离经营实际,就数字考核数字的形式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人为因素导致数据不准确甚至失真。

二、提高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管理的对策思考

1.合理编制和执行预算

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国有企业的全面推行,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速公路企业需要从更新预算管理的理念,强化预算管理的意识,从预算编制和执行角度全面深化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不断提高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一是进行资金预算的合理编制,目前,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较为单一,主要是由于财务部门单一的进行资金预算的汇总编制,这种单一的做法往往导致预算编制的准确度不高,应采用综合的多部门联合编制的方法,采用公司主管统一管控,各个部门参与编制,并将预算编制工作交由专门的部门进行办理,而财务部门主要是负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通过专门的资金预算编制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财务部门编制工作中“内部人”现象的发生,充分发掘各个部门参与资金预算编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预算编制的全面性,真正实现全面预算全面编制的要求。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资金预算工作不仅仅需要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更需要在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来提供支撑,资金预算工作具有高度的严格性,一经批准,就需要在高速公路企业内部严格执行,不能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或借口而对预算进行“打折”执行。在资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逐级上报,经过预算审批部门汇总后,根据具体执行中所遇到的现实情况进行统一调整,以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

2.强化资金预算管理的动态性

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间差,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对资金预算工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资金需要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而不能僵化的进行资金预算管理。可以采用滚动预算调整的办法,及时的进行预算数据的调整,不断提升高速公路企业资金预算的整体灵活性。

3.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首先,要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的资金预算管理责任部门,要吸纳其他经营管理以及相关部分的参与,在高速公路企业集体领导的统一管理下,全面负责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资金的统一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还可以通过资金预算管理来调整内部资金的管理,强化资金的时间差管理。对于具有一定规模较的高速公路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岗位,负责资金预算管理、资金运营管理等工作,以达到统筹管理的目的。二是加强高速公路企业管理者资金管理的意识,不断规范高速公路企业的资金管理行为,树立现金为王的思想,强化对闲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不断提高高速公路企业资金管理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它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以达到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向环境、基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日益深入民心,达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可行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监控。本文对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和运行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作为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采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利用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企业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在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同时,兼顾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

2.科学考核企业经营绩效。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考核绩效时,常采用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的基本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绩效大小。导致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资源的大量耗费为代价,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方式,以便将考核、人事任免、奖惩制度等作为企业实现循环发展的原动力。

3.减少物质的投入量。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的,是以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通过循环经济指标的监测、考核及其监督作用,督促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以物质投入量最小化(低开发)为目标,达到既定社会经济目标。

4.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许多企业仍存在着排污不达标,乱排、偷排、超标等现象屡禁不止,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超过水和大气环境容量的60%和80%;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遏止。通过循环经济思想的灌输、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强调以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为目标(低排放),实现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的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

5.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循环率。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中的Recycle,即以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最大化为目标,要求通过发展减物质化和再资源化技术,构筑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企业)共生组合,提高物质、产品之间的转化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使用率,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降低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二、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层次高、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在对其评价时,要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环境效益的内在联系。既要避免指标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因指标过少而遗漏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总指标逐层分解,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达到系统最优化,有利于各级部门对企业的发展、资源的配置进行调控。

2.科学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实质与内涵,要求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合理地涵盖事物的主要性质、特点、内在的运行规律,能够客观地反映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消耗与利用、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不只是从经济效益,主要从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概括的反映了企业绩效的全貌。根据这一原则,要求指标的概念要明确,内涵和外延要清楚,统计和计算方法要科学。

3.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在我国目前的或根据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将要改进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和会计报表制度中,直接或间接获得资料,如企业环境效益中的绿色能源使用比例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清洁生产所带来的额外利润增长等等。而且要力争评价指标体系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的选择,尽可能与现行计划口径、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一致。

4.可量化与可比性原则。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对定性指标应有一套科学方法将其量化,对专家评判法中采用的一些指标尽可能准确、简化,将定性与定量的数据应要统一计算口径,将其综合平衡。在指标的选取和设置上,要达到企业内的纵向比较和企业间、行业间的横向比较,以此来科学、合理解释说明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使评价指标体系起到应有的作用。

5.独立性原则。在设置和选择评价指标时应尽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度低,避免使研究对象的某一面得到夸大或缩小,这需要在对各评价指标选取中,认真分析相互间的关系;在计算方法上可以采用数学方法如模糊数学评判法、层次分析法进行过滤,尽可能减少指标间的重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

三.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

关于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报道。本文在参考仅有的少数研究和最近国家环保局下发的宏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的再循环,结合工业企业的运行特点,认为建立工业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四大部分构成。

资源产出指标。该部分是指消耗主要矿产资源(如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矿、稀土矿、磷矿、硫矿)、土地、能源、水资源所产出的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出来的GDP)。该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自然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资源消耗指标。该部分是指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重点产品单位能耗、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重点产品单位水耗,该类指标反映了节约降耗,推进“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该部分是指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等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程度,体现了废物转化为资源,即“资源化”的成效。

废物排放(或处置)降低指标。该部分是指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该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定主要解决了工业企业内数据来源的收集便利性,并能在国家环保局、各级地方政府已实行的其他传统评价指标数据和体系沿用基础上,重点对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状况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结构简单、内容较全面、操作简单可行,收集后的量化数据通过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计算最后总分,结果能够作为工业企业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有力说明,指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四、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运行保障

健全法律法规。要研究建立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对我国原有的环境法律、资源管理法律、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环境标准进行完善、改进,形成对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具有指导意义和监督意义的法律法规体系。

转变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工业企业经营思想、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应转变为自觉地关注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综合发展,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把3R纳入到生产核算体系中,并作为对经营者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风气和发展模式。

加强政府和企业对相关数据的管理工作。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真正运行并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工业企业对评价指标体系所要求的数据进行准确、完整的记录、收集、整理、分析、计算,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证数据的规范化,避免数据的造假、缺损、遗漏等现象发生。

形成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为使循环经济工作在工业企业有效落实开展,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优惠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严格贯彻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可作为示范企业在行业中推广学习,对结果较差企业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罚、约束政策。

提高公众、社会媒体的关注意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与保持是关系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工作,还需要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为此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对工业企业运行情况给予监督、举报,从社会各界力量督促企业真正将循环经济思想落实、贯彻。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突变理论;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34-02

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市场的主流方向,我国2011年铁路投资将达到7 500亿元,2012年将达到7 000亿元。与发展机会相对应的则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困境,表现在价格管制、快速发展和资金短缺的矛盾等方面。因此,企业须要进行经营变革来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而确认经营效果如何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处理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尽量减少在决策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对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利用突变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

一、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突变理论是由法国数学家Rene Tho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Zeeman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突变论, 并把它应用到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 产生了很大影响。突变理论主要用以研究系统初等函数的突变现象,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势函数将其临界点分成几类, 然后研究各个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性变化特征。

Rene Thom证明了初等突变的基本类型主要由控制变量的个数r 决定:当r≤4时,只有折迭、尖点、燕尾、蝴蝶、椭圆、双曲、抛物型7种基本的突变模型和相应的势函数形式。常见的基本突变类型见表1,f(x)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以x为状态变量的势函数;x,y为状态变量,表示系统的行为状态;u,v,w,t为控制变量,表示影响行为状态的因素。

二、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步骤

突变评价法是在突变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系统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设计的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三层: 第一层为总目标层, 反映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价目标值;第二层为准则层, 由盈利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构成;第三层为具体指标层, 盈利能力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铁路运输量、销售净利率指标构成,发展和创新能力由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企业创新能力、铁路运输周转增长率、员工满意度、技术投入比率指标构成,经营能力由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运输事故发生率、顾客满意度构成,偿债能力由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构成。各层控制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

2.确定指标值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根据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值,在突变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数据转换为0~1的突变级数,指标标准化过程包括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和数据的无量纲化。

3.按基于突变理论的归一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计算,得到系统的总的突变隶属函数值

利用突变理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要考虑“互补”和“非互补”原则。若系统的控制变量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作用,则应按“大中取小”的“非互补”原则计算;反之,则遵循“互补”原则,取平均值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值。

4.综合评价

对各评价对象按其总评价的大小进行优劣排序,最终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越大越优。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大秦铁路、铁龙物流和广深铁路三家企业作为分析评价样本,对它们2009年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将突变评价理论应用其中,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1.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实证评价体系

前文的理论评价体系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包括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考虑到非财务指标三家公司没有公布具体数据,如果将这些非财务指标纳入实证评价体系,其分析结果难以避免分析评价的主观性,分析结论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不纳入实证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的分析,筛选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并得到以下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实证指标体系。

盈利能力A:净资产收益率A1、总资产报酬率A2、销售净利率A3

发展和创新能力B:营业收入增长率B1、净利润增长率B2、净资产增长率B3、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B4

企业创新能力C:总资产周转率C1、净资产周转率C2、应收账款周转率C3

偿债能力D:资产负债率D1、速动比率D2

2.确定指标值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选取三家企业2009年度公布数据,具体指标值如下:

综合评价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我们这里采用对指标值均为正向指标,转换时选用x/xmax来消除量纲的影响。标准化数据如表3所示。

3.根据归一公式求出各递阶层模糊隶属函数

利用归一公式由下向上逐步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归一公式逐层递归运算,求出总的突变隶属函数值。第一层指标无明显关联性,按“非互补”原则进行选择,如表5所示。

4.突变综合评价

根据总突变隶属函数值排序,铁龙物流>广深铁路>大秦铁路。因此,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服务商评价结果为:铁龙物流是经营绩效最好的铁路运输企业。

四、结论

总之,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是一个多准则决策问题。本文采用突变理论结合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决策,对各个评价要素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摆脱了主观权重对状态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好地处理了底层指标的初始隶属度问题,同时应用突变理论容易实现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计算与实施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 Rene Thom.突变论:思想及应用[M].周仲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