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纪事范文
时间:2023-04-08 06:0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学纪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春天到来啦,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担任幼儿园大班主任,在新的学期里,我可能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为了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有计划,更有目标的去解决这些问题完成好工作,我本学期的计划如下:
一、增进师生关系
本学期有几个新生来我们班,我不了解他们的一些学习、生活习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我将重点了解新生的孩子,用爱心、耐心、细心,去感化他们接纳我溶入我们班集体。
二、常规教学方面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自理能力强,并且能够学会关心,帮助别人,能够熟练的掌握所学知识,但是,由于我班有几个新生,自制力较差,所以需要加强常规方面学习方面、写字方面的训练,努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注意力,为小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我们班幼儿的英语最让我担心,xx老师英语方面教学还不是很熟识,所以我要加强我的英语,教材不懂的请教老师。
三、孩子的成长方面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因此,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好孩子,所以,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要努力学习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知识专业水平,勤练多看,多学,多念,多想,多思考,多问,不断的追求创新意识,言教不如身教,使我班孩子受到最良好的教育。
四、环境创设方面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也要为孩子创造精神环境,为孩子提供与主题相关资料,渗透到活动区和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不断的探索知识。和谐社会,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为孩子创造条件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五、家长工作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孩子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努力做好家长的工作,及时和家长沟通,以电话,网络,家园联系的形式与家长探讨,及时反映在园情况,了解在家表现。请家长及时了解园所教的知识,配合收集相关的主题资料,丰富相关的知识,及时指导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篇2
好不容易熬到了暑假。一天,爸爸说让我去学游泳,妈妈也赞同,可我一听就糟了,因为胆小一直怕水。所以我大声反驳道:“凭什么?万一我不小心溺水了,长大怎么挣钱管你们?要是……”爸爸打断了我的话,说:“不要怕,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勇敢努力地去做,就一定会成功的,不信这次你试试?”我听了爸爸这么一说,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答应了。
七月二十三日,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爸爸去杜桥游泳场报名,买了游泳裤、泳镜、鼻塞、耳塞,然后他对我说:好好学,你一定会成功的!
七月二十四日,正式上课,教练让我们学换气、吸气、漂浮等动作,刚开始一下水,我有点胆战心惊,怕溺水了,可是我看见别人那么轻松自如,就决定“背水一战”,教练让我们抓着池沿练习,我想到离教练近的那边池沿,谁知滑了一跤落入水中,喝了一两口水,不过这一滑让我感到这池里的水有很大的浮力,所以我就不怕溺水了,慢慢的我就学会了换气、吸气、漂浮,还得到了教练的表扬呢,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后来,我渐渐学会了蛙泳、仰泳,还能在深水区游了,哈哈哈,真高兴!
短短的二十天游泳课,让我深深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不气馁、不放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篇3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感到,应以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努力完善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幼儿的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好老师。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并在学习工作中得到成长,特制定教师自我成长计划,并在计划实施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一、现状分析:
1、优势:
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经验,让我对教育孩子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让我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少了一份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的担心和无措。
随着上半学期家长工作的开展,在家长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我和班中家长的关系比较融洽,家长也很体谅、配合老师的工作。
有好学精神,敢于接受新事物的挑战,乐于接受教学新理念的冲击。
2、不足:
因为我是一名新教师,工作只有半年时间,工作上还缺乏经验,面对一些问题还不能圆满解决。
二、个人发展总目标:
1)尽快提高自己对小班幼儿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认真学习、钻研业务,能更熟悉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
3)继续加强家长工作的开展,做到与家长适时、有效的沟通。
措施:
1)多向富有教学经验的搭班老师学习,注重榜样借鉴、内化,争取尽快提高自己对小班年龄幼儿的管理和教学能力。
2)自从幼儿园网站建立以来我与家长们的关系更进了一步,本学期将继续努力。除了及时关注论坛外,还要加快家园联系窗内容的更换频率,为家长提供更优质服务。除此之外,我还必须做到每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经常了解家长的需求,努力使自己做的更好,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3)主动关心国内外学前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并通过多种途径:幼教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等,吸取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篇4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旅游学学科基础研究的背景
不少学者在文章中均探讨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在略论旅游学的理论体系一文中,王德刚提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是以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所谓的三体说。把旅游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综合层,分支学科层, 在分支学中把旅游分为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开发规划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史学,王德刚先生认为旅游学的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开发规划学,社会学,史学。在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探讨一文中,翟辅东把旅游分为动力系统层次,主体系统层次,支撑系统层次,在支撑系统层次中提到了相邻学科和相关部门,在提供系统中提出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文化学和其他,这是一种初级的划分。龙江智在从体验视角看旅游学旅游体验研究一文中,把对旅游的研究分为旅游场管理研究,旅游影响研究,学科共性研究,在旅游体验研究中,分支学科有旅游体验学,个体旅游行为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分支学科有旅游地理学,群体旅游行为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在旅游场管理研究中,旅游企业管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开发,旅游体验设计和管理,旅游规划学,旅游行为管理学,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地形象策划,旅游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管理学,在旅游影响研究中,旅游生态学,旅游效应研究,在学科共性研究中,包含有旅游史学,旅游研究方法,旅游伦理学,从中我们可以归结中旅游学的学科基础是地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营销学,生态学,史学,伦理学。谢彦君在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一文中,在探讨旅游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以旅游为核心,把旅游分为空间行为,社会交往,商品交换,审美意识,文化交流,身心体验,从而导出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是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
(二)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下考察旅游
与此同时,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探讨旅游学的学科属性。
在社会学框架下的旅游学学科属性定位分析一文中,陈才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认为从学科的认知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学科,从学科的组织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度较低的学科,旅游学这些学科属性的确定,为我们解释旅游学发展现状提供了基本依据,能够使我们明确旅游学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旅游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学研究的时空视角:一种概念性理论框架中,左冰从哲学的视角考察了旅游,提出了“旅游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形式”的思想,旅游表现为特定时空状态下的社会地域活动,从微观层面考察,个体旅游者每完成一次旅游活动即实现了一次旅游体验,从宏观层面考察,旅游系统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同所有涉及的因子或成员组成的一个时空关系统一体。在基于伦理维度的旅游研究综述中,文章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旅游进行了综述,王寿鹏,高天好提出对人文关怀取向的研究加以重视,文章从旅游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等方成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这一新研究范式将改变以往只注重旅游的“事实”方面而忽视价值方面的片面性,为旅游研究注入了人性的因素,有助于旅游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王寿鹏,高天好,2011)此外,还有不同的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的视角来研究旅游中出现的某种问题。如在“塌陷”背景下中部旅游发展的地理学透视一文中,马晓龙,保继刚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了在“塌陷”背景下中部旅游发展的问题。在基于管理学视角的旅游规划失灵分析及对策分析中陆相林则从管理学的视角研究了旅游规划为什么会失灵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综上所述,尽管有大量学者探讨旅游学的学科基础,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仍然不明朗,有必要撰文来探讨旅游学的学科基础,以备进一步研究之用。
二、浅析旅游与 “体验”的亲缘性
(一)体验的心理学的定义
体验到的东西使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印象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觉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二)体验的旅游定义
从体验所具有的性质谈把旅游定义为“体验”的合理性
体验具有如下的特征使“体验”一词运用到旅游定义中的合理性
1、体验的亲历性:体验意味着亲身经历,实地领会,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指出,“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从中可看出体验的亲历性。旅游也是必须要亲身经历,用体验来描述旅游恰如其分。
2、体验的真实性: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何不真实,与此同时,旅游也强调真实性,体验的真实性契合着旅游的原真性。
(三)从旅游的性质谈把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
从性质方面看,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的,旅游的内核是文化。以前对旅游概念的误区认识,因为觉得旅游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故从表象来看表现为经济活动,但所有的经济性质的东西都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内心需求,而从体验的概念来说,体验的概念首先是在心理学学说提出,体验着重强调人的内心活动,体验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生物,人在旅游中更多地体验一种文化,故体验一词可以用来体验旅游的文化性。
(四)从旅游和体验的相关性谈把旅游定义为“体验”的合理性。
人从出生到现在也是一种旅游,是一次长长的旅游,这种长长的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用体验一个词来形容伴随人生的旅途,成功或者失败,体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体验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的特性,使体验带有超越自我的特性,带着自己的情感,使体验成为自己独特的记忆与经历,带着自己独特的烙印。
三、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把旅游定义为体验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旅游与体验具有相当的亲缘性,由旅游学学科基础研究的背景和旅游学研究的不同学科的视角,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同时也给我们启发,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本文尝试从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和旅游学所涉及学科的重要性来划分旅游学学科的学科基础。
(一)从与体验的的亲缘性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
旅游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由于旅游的核心是体验这一说法已得到学界的基本认同,笔者也尝试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由此笔者尝试从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角度来划分旅游学学科基础,从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来看,体验是通过人心来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人们体验到的是美和一种文化,故旅游学研究的重点是心理学,美学,文化学,旅游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审美需求, 愉悦需求,上述学科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点是合理的。要满足人的旅游体验的需求,需要扩展到异地与人交往和与物交融,故社会学,地理学出现在旅游学的学科基础中,在异地交互过程中,从马斯洛的基本层次出发,人需要基本的吃喝以维持异地交往,故酒店,饭店,旅游社出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带出了旅游的经济性,需要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去支撑这个心理现象。最后再扩展到开发出千奇百态的旅游目的地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引致出生态学,景观学,营销学的研究。用图1表示如下。
(二)从旅游学所涉及学科的重要性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
从与旅游学的学科基础的重要性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的构成可分为基础,核心,一般,边缘学科。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旅游学也要以哲学为指导,故哲学处于基础学科地位。旅游学是人学,首先研究的是人,故心理学,文化学,美学属于核心,在旅游学的研究进程中,经济学为表象,但人在旅游中又涉及到大量的经济现象,还要进行管理,故经济学,管理学也位列其中。在旅游中涉及到人的空间位移,旅游目的地资源,故地理学很重要。此外,旅游学的研究还边缘涉及到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故从旅游学的学科基础的重要性来划分用图表表示如下。
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设计;声乐
基金项目:2008年怀化学院科研资助项目“高校声乐技巧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HUY2008-50。
有效教学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有效教学的研究。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声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声乐教学的重要课题。
声乐有效教学是指声乐教师遵循声乐教学活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科学的方式方法,成功促进学生的声乐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声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获得积极的教学效益,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实施最佳的声乐教学方案,实现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最大积极性,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和表现能力发生预期的变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由于通过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和克服声乐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声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因此笔者认为,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是实现声乐有效教学的前提。本文根据“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优化声乐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试图为实现声乐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认真分析学情,把握真实状态
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高校的声乐课堂教学,多以单人课和小组课为主,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个性、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以及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增强声乐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学情分析不仅要了解声乐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需要、能力水平、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还要研究学生对声乐课学习的期望、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等。此外,声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声乐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差异地适应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发展平台和发展渠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供适切性的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准确性和明确性,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评价性。首先,声乐教学目标应该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表现与创造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声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撰写,以声乐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当然,三维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在每一节声乐课上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其次,声乐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一定的层次。声乐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但也必须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制定面向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定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的,即声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拟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之分别适合于好、中等、一般三类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在各自声乐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三、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的选择是优化声乐课堂设计,实现声乐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声乐课堂教学存在单人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形式,再加上学生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情况千变万化,因此在选择声乐教学方法时,应该根据本节声乐课教学的任务、内容、对象、方式、手段、条件等诸多因素,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使用示范法的时候笔者认为,对于程度较浅的学生,在布置其演唱新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完整示范是有必要的,因为通过教师规范的示范能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使学生明白该如何去演唱与练习;而对于程度较深的学生,教师可以尝试先通过一些语言解释或分析乐曲,启发学生对乐曲有所理解之后,让学生自主练习,但在练习过程中也可通过示范给学生一些提示和帮助。在声乐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示范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反思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式教学法等,如果教师在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单一的一种或两种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会感觉教学单调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在一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既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又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它既有预设又有生成,是两者有效的统一。在以往的声乐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预设,忽视了教师的经验与风格、学生的认识与体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则完全一样,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千人一面,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例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弹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创造性的空间和时间。其实声乐教学的设计不仅存在于教学前的备课环节,还存在于声乐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临时发挥、声乐教师的即时表现也构成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声乐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学生声乐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临时调整教学万法或改变教学策略,教师的这些行为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新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声乐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坚持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与预设有机统一,既要重视课前预设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一种积极的动态设计的能力,这样才能提成课堂教学质量。
实现声乐有效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是前提。声乐教师要具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展”,认真分析学情、把握学生的真实状态,深入吃透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声乐学习的最大积极性,使学生的声乐知识和演唱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增强和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沈 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j李宗堂.引导学生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J].中国音乐,2001(2)
[3]沈建民.论基于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4]龙宝新.陈晓瑞.有效教学概念的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5]程 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作者简介
篇6
A.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
B.熔点低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不含氢的化合物也可能是有机物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2.人们一向把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看作无机物的原因是()。
A.都是碳的简单化合物
B.不是从生命体中取得
C.不是共价化合物
D.不具备有机物典型的性质和特点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物是同系物
②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是同系物
③若烃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它们必定是同系物
④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差别,但化学性质必定相似
A.①②③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①②③
4.聚丙烯酸酯类涂料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墙面涂料之一,它具有弹性好,不易老化、耐擦洗、色泽亮丽等优点。聚丙烯酸酯的结构简式为 ,它属于()。
①无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 ③高分子化合物 ④离子化合物 ⑤共价化合物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5.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效、低毒、对昆虫具有强烈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其中对光稳定的溴氰菊酯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对该化合物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芳香烃
B.属于卤代烃
C.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不能水解李伟
D.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加成反应
6.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是木材化工产品的世纪,利用木材得到纤维素,用纤维素不能得到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玻璃纸 C.苯酚 D.葡萄糖
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单糖的是()。
A.
B.
C.
D.
8.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白色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A.食醋
B.面粉
C.菜油
D.海带
9.为了测定一种气态烃A的化学式,取一定量的A置于一密闭容器中燃烧,定性实验表明产物是C02、CO和水蒸气。学生甲、乙设计了两个方案,均认为根据自己的方案能求出A的最简式,他们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图中的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实验前系统内的空气已排尽):
甲方案:燃烧产物 增重2.52g 增重1.32g 生成CO21.76g
乙方案:燃烧产物 增重5.60g 增重0.64g 增重4g
试回答:
(1)根据两方案,你认为能否求出A的最简式?
(2)请根据你选择的方案,通过计算求出A的最简式。
(3)若要确定A的分子式,是否需要测定其他数据?为什么?
10.激光有很多用途,例如波长为10.3μm的红外激光能切断B(CH3)3分子中的一个B-C键,使之与HBr发生取代反应:B(CH3)3+HBr长为9.6μm的红外激光却能切断两个B-C键,并与HBr发生二元取代反应。
(1)试写出此二元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6g B(CH3)。和9.72g HBr正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物中除甲烷外,其他两种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一。
11.某烃能与Br2反应生成3种一溴代物。8.6g该烃进行溴代反应完全转化成一溴代物时,将放出的气体通人500mL O.2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恰好完全中和。该烃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请写出该烃可能的结构简式和名称。
12.写出下列各烃的名称(采用系统命名法)。
13.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抗菌素――氯霉素合成步骤如下(方程式未配平):经多步反应
反应④: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简式是
,B的分子式是
,C的名称是
。
(2)反应①的类型是
,反应④的类型是
。
(3)氯霉素能否发生水解反应?
。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D 6.AC 7.AC 8.A
9.(1)甲方案能够求得A的最简式。
(2)CH4。
(3)不需要,因为最简式中,H的含量已经达到最大,实际上最简式就是A的分子式。
12. (1)3,5-二甲基庚烷
(2)2-甲基-5-乙基辛烷
(3)3,3,6-三甲基辛烷
(4)聚2,3-二甲基-1,3-戊二烯
(5)4,6,6-三甲基-1,4-庚二烯
(6)3-甲基-2-乙基-1-丁烯
13.(1) H20甲醇
篇7
[关键词] 有机稻 栽培 有机肥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41-01
在稻有机栽培过程中,对于土壤的培养并提高土地肥力最有意义的行为是增施有机肥,同时这也在有机稻生产中,增快可持续性发展的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重要的、无法替代的。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繁殖的情形有以下几点:一是,有机肥不仅肥力较强,而且肥效还可以更久的维持;二是,土壤中包括着很多的大量元素,例如N、P、K等,不但养分健,全而且还可以持续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三是,还有很多的必需微量元素,例如锌、铁、铜、钙、镁、硼、锰、钼等,对水稻的生长发育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四是,土壤结构方面,有机肥起到了很好地改善作用,而且还对团粒结构的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等等相关能力和使土壤中有机质增多,最后达到降低存在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目的。
一、根据有机肥特性进行施肥
有机肥具有的特点有:广泛的来源、繁多的种类,在日常中包含的有人畜粪尿、作物秸秆、厩肥等等等,为了使土壤的土质提高和为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我们需要做的是科学施用肥料,对肥料的不合理使用则会降低作物的生长发育的良好态势并最终会使环境污染。
在一般情况下,各类有机肥都是先充分腐熟而后再使用,但在这其中不包含还田的作物秸秆和以及相应的绿肥,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营养物质、减少碳氮比以及最大程度上的杀灭病原菌、寄生虫卵和杂草种子。在水稻种植以前,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加入,主要是为了尽量减少和秧苗接触并降低对苗的灼烧作用,而这一点在施用高热量有机肥时,例如饼肥,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追肥中,最合适的速效有机肥是人的粪尿,因为它的长时间的使用不会对土壤产生破坏的作用。而这主要是因为它的一些特性:一是,相对较高的含氮量;二是,含量相对较低的有机质而不会在土壤中积累;三是,在钠离子含量上,也相对较高。所以想要增加在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我们应该将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料(例如厩肥、堆肥等)和含有人粪尿多的土壤配合起来使用。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的是一些农家肥,例如堆肥、沤肥、沼渣及厩肥等等,这些肥料的特点是含有相对较低的易分解能源物质,而以稳定形态存在的是大部分的有机氮。在各类土壤和作物中,因为大量腐殖质的存在,在一般情况下它们都被作为了基肥,这对于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肥力的提高具有很显著的作用。
秸秆类肥料使用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它们和适量的高氮物质一起使用,因为它的碳氮比较高,作物早期生长发育和它对土壤争夺速效氮的效应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做就可以使碳氮比降低并加快秸秆腐解速度。除此以外,矿化过程会在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后出现,这样会使土壤缺氧紧接着的是植物毒素的产生,而在种子萌发和秧苗生长方面,我们需要将这些层面避免,具体做法是及早的对秸秆进行翻压,而这个时间应该是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
在草木灰中是氧化钾的含量为5%~10%,所以在农村所使用的钾肥中,它也是最为普遍、最常见的。但是草木灰的缺点是还有的碱性较强,很经常的会因为氨的挥发而使肥料效果降低,所以在贮藏和使用中,最好不要与腐熟的粪尿、厩肥等一起。
二、根据作物品种及生长发育规律培肥
对各种在养分的需要量和比例上,不同种类作物也是存在在大差异性的,而对于养分的吸收方面,在不同生育阶段,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对养分的吸收也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在养分数量和比例方面,我们只有依据不同作物的实际需要来处理,才会获得真正有意义而又合理的高产结果。
化学肥料的使用过程中,想要简单的控制数量和比例,我们就必须明确营养元素以及各自的含量;对于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要求,我们需要根据有机肥的营养成分和养分含量进行合理地搭配使用。所以,在作物生长发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差异的营养成、合理的使用有机肥方法、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具体条件。所以在有机栽培施肥的计算中,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确定肥源的氮、磷、钾含量以及各个季度的使用情况。而作物生长发育主要依据的是有机肥中的含氮量,骨粉、草木灰的添加则对喜磷钾作物是实用的。
肥料的使用,不仅要满足作物的需要,而且还需要做到的是施用肥料的合理时机。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两个重要的营养时期,它们分别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发育初期只会出现的是前者,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充足的矿物质营养,则会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而在作物生长发育中期通常发生的是后者,在这一阶段作物需要较多的肥料,而作物的生长发育将直接受到的矿化营养物质的影响。所以,在有机肥施用的过程,我们需要考虑下面几种情况:处于各个阶段作物营养特性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作物对养分有很大的区别,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有三种方法可以采用,他们分别是以固态有机肥作基肥、种肥以速效有机肥为主还有追肥。
三、根据土壤性质合理施肥
土壤的特性包括下列几点:酸碱反应、通气性、土壤的水分、温度、供肥保肥能力以及微生物的实际情况,这些都会在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上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在土壤中加入有机肥以后,微生物存在着一个矿化一固定过程,而这个过程则与有机肥中能源物质的分解情况、有机氮的含量,土壤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肥力状况方面,不同的土壤所能供给的养分的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在有机耕作时,有机肥料的增大是必须投入的,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的一些气候所决定的,例如较高的气温高、较多的雨水、这也就导致了土壤中的养分较多的流失,氮、磷、钾等含量较低,还有含量较低的有机质。
除此以外,在培养有机耕作土壤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两方面条件,即土壤在保肥上的性能和土壤本身的酸碱反应。在保肥性上砂性土表现的较差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固态有机肥使相应的保肥能力得到保证;对于酸性土壤来讲,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结果改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种植豆科绿肥的手段,目的在于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在有机栽培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合理安排的有作物的深根、浅根问题,以及肥量多和需肥量少关系。对于酸性土,我们可以使用石灰进行改良;而对于碱性土壤,我们可以使用石膏来减轻。
四、合理轮作复种
为了使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增加,进而达到增加土地肥力和防止病虫草害的目,我们需要在有机农业中实行合理的轮作复种和间作套种技术。在土壤中进入根部的深度及其养分情况的差异上,我们对浅根、深根作物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前者吸收的养分是土壤上层的,而后者吸收的养分则是土壤深层的。在土壤肥力的保持和土壤养分的调整上,深根、浅根作物轮作正好可以起到很好的相互补充作用。所以对于土壤持续肥力的保持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系统观和整体观上增多有机耕作培肥。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17-03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就像一盘散沙,难记、难学。另外,该选修教材中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知识,如杂化轨道知识、手性分子等,空间想象力稍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很难适应,大多数大学教师也并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2007)与大学《有机化学》(曾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以供中学、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参考。
一、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对比
由上表可见,大学与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和延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大学要求更高。如第一章有机物的分类中,大学增加了杂化化合物、硝基化合物、胺、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硫醇、硫酚、磺酸;第三章对醇的学习,大学增加了醇的命名等。
(2)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学习,大学要求更细。如第二章烷烃的化性(氧化、热裂、卤代)、炔烃的化性(亲电加成、水化、氧化、炔化物的生成及还原),第三章醇的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亲核取代,与卤化磷、硫酸、硝酸、磷酸等反应,脱水,氧化,催化脱氢),第四章氨基酸的性质(两性,等电点,氨基酰基化、烷基化,羧基反应,与茚三酮反应)等。
(3)大学对有机物结构特点的学习更复杂,如第一章对碳原子成键特点的学习,大学结合轨道重叠图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图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甲烷的SP3杂化等。
二、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得知,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点较多,其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沉没式。在高中教材简单介绍而大学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的衔接方式可称为沉没式。《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编写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板块会补充一些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内容,这不仅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也使教材更有广度。如在科学史话中介绍碳价四面体学说的创建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介绍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的方法,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性等。这些内容考试不作要求,学生浅尝即可,却能拓宽知识面。
2.接近式。高中有些知识点在理论解释上已接近大学水平,但在练习上大学要求更高,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接近式。《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如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的SP3、SP2、SP杂化等,其难度已接近大学程度,将这些内容提前放在高中学习,让学生更早了解,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生长式。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知识点的外延,增加其内涵,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各方面的属性,或进一步抽象出更为本质的属性,这种知识衔接方式称为生长式。如在高中通过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来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而在大学则是结合轨道重叠图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图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在苯的同系物命名时,高中简单介绍二甲苯的“邻”“间”“对”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大学则拓展到三甲苯的“连”“偏”“均”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分散学习上升到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以便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够灵活运用。
4.跳跃式。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是高中未曾涉及的,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跳跃式。如有机物的构象、构型,烷烃卤代反应和烯烃反应的历程及其规则,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的解析等。这些内容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更扎实。
三、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联系实际,激活沉没式知识。沉没式知识在高中教材中所占比例少,涉及的内容只作补充性材料,对后续学习并无深远影响,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很低。而大学教材缺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学习起来稍显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知识,激活高中所学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2.练习巩固,强化接近式知识。接近式知识在高中教材已作详细介绍,但涉及的练习难度不大。在大学阶段,对于接近式知识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复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等方法,并逐渐加大练习的难度,强化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如学习烯烃命名时,可先让学生回忆烯烃的命名方法,完成一些简单的烯烃的命名,然后着重学烯烃的命名,使学生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3.注重本质,整合生长式知识。生长式知识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的介绍,但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的限制,高中学生对这些知识还不能全面理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融入新知识,并通过列举各种不同的实例,从不同侧面进行解释,抽象出这些知识的本质属性,整合所学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如学习单烯烃时,学生通过分析单烯烃官能团(双键)的形状及其电子云分布特点,知道烯烃容易给出电子,也就是容易被缺电子(如卤素、路易斯酸)的物质进攻而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反应取向符合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但有过氧化物存在时,氢溴酸与不对称烯烃起加成反应时,反应取向是反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烯烃的本质。
4.巧妙拓展,掌控跳跃式知识。跳跃式知识在高中并未涉及,所以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全面分析,归纳出该类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例、故事等,逐渐呈现知识点,再利用形象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深入的解释,使知识的陌生程度掌控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进而得到拓展和深化。
篇9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改革;设计性实验
近年来,为应对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学生就业水平,我校开始向应用型大学转型[1]。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化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我校化学、精细化工、环境工程和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主干实验基础课之一,有机实验操作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2-3]。然而,在近两年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老师和课本产生很大的依赖性和惰性,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看重,因此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多方面总结了我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有效的改善教学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
1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我校有机化学实验的课程教授方式主要是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先讲解原理,实验具体步骤和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依照实验指导书描述的过程进行实验操作。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会机械的操作,对每个步骤的原因了解不深,不能独立的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敷衍了事的情绪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校有机化学实验是在大一或大二开设,这些学生入校时间不长,还没有很好的适应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觉,在没有高考压力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花时间认真做好实验预习,预习报告往往是直接照指导书机械抄写,没有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直接给学生提供解决方案,这样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了非常强的依赖心理,从而失去了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1.2有机实验课程模式化,内容陈旧
目前,我校有机实验课开设了9个实验,其中,物理常数的测定和验证性实验占了8个。每个实验课程在实验指导书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讲解,从而增加了学生对课本的依赖心理和降低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最后一个虽然是设计性实验,但也是非常经典的有机实验,学生可以很快在网站上找到具体步骤。这种课程设计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有机课程设置中一些内容过于陈旧,没有更新与现阶段科技接轨的内容,有的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在日常科研和生产中早已淘汰。比如熔点的测定这个实验,在熔点仪已经普遍使用的情况下,实验中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熔点管测定法,这样的实验设置难以提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今后的工作需求。
1.3开课时间不合理,有机实验所涉及的仪器设备较少
对于有机物而言,合成与结构表征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根据我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有机化学基础课中结构表征部分的内容由仪器分析课程教授。根据课程安排,仪器分析一般在大二或大三开设,这就导致学生在上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时候对仪器的知识了解甚少,而无法对实验中合成出的样品进行结构分析。所以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只强调合成部分,对于结构表征的仪器设备基本不会涉及,从而造成学生有机化学学习不完整的现象。其次,有机化学是我院一门传统课程,已经开设多年,部分仪器设备老化现象严重或者已经损坏。又因为科技的发展,很多老型号的仪器市面上已经很难购买到,造成补充的仪器与原有仪器操作步骤不同,从而给上课的老师和同学造成困扰。所以部分涉及使用仪器的实验,会面临仪器不够的现象。往往是多名学生共用一台仪器,很多学生整个实验过程中都没有具体操作仪器,只是最后记录了几个实验数据,使得学习效果不佳。
2解决措施的探索
2.1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数量
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实验目标,自主拟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相关器材并且独立完成具体实验操作并得出结果的实验[4-5]。这种实验方式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没有老师具体指导或者老师少量指导的情况下相对独立的完成实验。这就迫使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减少了对课本和教师的依赖性。设计性实验能否顺利开展,选题至关重要。课题即不能够太难,超出学生所学知识范围,又不能太容易,失去设计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在选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在选择设计性课题时要符合大一或大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2)所选课题的实验方案应尽量避免唯一,即不管是从原理上还是实验使用的仪器设备上都有多重选择的内容,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3)考虑到具体课时和实验室管理要求,所选课题应避免长时间进行的复杂实验,实验时长最好是在3~4小时。(4)实验课题要尽量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切实有效的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可以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更新教学内容,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科研并重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高校教师在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本专业前沿性的研究方向,从而让学生了解更多对今后继续深造或者工作有帮助的知识。因此,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1~2个与授课教师科研相关的课题。具体的实验方案由授课教师制定,但实验结果应该是开放性的,没有确定答案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实验现象。针对不同的实验结果,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课后查阅资料,解释在实验报告中,这个过程类似于一个部分设计性实验。通过这类新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开展,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自己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更新部分设备,改善实验条件
为了减少多人合作时同学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惰性,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机实验室最好能根据学生人数,为每位学生或者最多两位学生准备一台仪器设备。另外,在实验室管理上,应针对具体情况,对现有的年代久远的仪器设备进行更新和淘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内容的时效性,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结语
本文以我校有机实验教学为例,指出了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针对有机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程序化和实验仪器较少等问题,依次提出了增加设计性实验数量、更新教学内容和淘汰部分仪器等建议。期望通过这些有机实验教学上改进,可以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继续深造或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鸥.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4(23):88-89.
[2]解正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28-129.
[3]王静.“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6,18(1):74-75.
[4]孙婷,李静,侯旭锋,等.综合性、设计性有机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0(1):49-51.
篇10
【关键字】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技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改造,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有所变化,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技校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有机化学课程需要更多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以更适应当今社会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成职业教育所承担任务的关键问题。
2.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第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无论是有机化学,还是其他学科,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往往是忽视的。在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阶段。现代教育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尤其在有机化学这样需要自我动手自我思考这些课程上,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二,应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教学观念。职业教育本身是一种注重能力的教育类型,不同通过上课看书、下课背书的方式来学习,教师应帮助和培养学生由知识型人才转变为能力型人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在有机化学课堂中学习到知识应用到生活和课外实习中去。第三,有机化学虽然非德育类课程,但学习爱国主义等德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和不折不挠的科学态度,加强有机化学的学习韧度,对于学生以后在其他学科和工作的道路是帮助非浅,提高教育实效。
3. 适当精简课程内容
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是具备较强理论基础的实用型人才,对于学科知识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理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有机化学这门涉及面较大、内容较深的课程,对于职业教育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适当精简课程的内容,适当减少理论的论述与分析,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有机化学实验类的课程可以有较大的比例。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较为庞大,必须遵循大纲的基本要求,对课程内容和设置上做了必要的改进,以更符合当前社会对于有机化学职业教育的需求。而在理论上,可以尽量简化较复杂的反应机理和推导,追求内容精和课程的实用性。在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中,选择一些校外实习基地,把学校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习,加深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无疑是学习有机化学的最大动力之一。在无机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从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来结合有机化学的原理,发掘现实生产和生活中有机化学的应用,以展示有机化合物的好奇世界和有机化学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结合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图片事例和影视展示来反映有机化学世界的神奇,以及有机化学工作对于改善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用途。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学生一开始接触有机化学这个学科,就对这个学科产生好奇和对从事有机化学工作能带来成就感到兴奋,以至于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兴趣。
5. 精讲多练及时总结
有机化学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结构较为复杂。各种有机化合物千差万别和有机化学反应变化多样,以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眼花缭乱茫然无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精讲内容,授课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力求详略得当。属于了解层次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及时总结每学完一章,都要让学生写出总结,明确该章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中存在问题,以及对老师授课情况的反馈与建议。
6. 采用形象有效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技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环境。以往在黑板板书和靠教师的讲述很难使学生产生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联想,学生对教学内容就很难产生较强的理解。但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一些只能通过图像影视来表达的,比如变换角度旋转等这些立体结构等。使用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把一些非常抽象为具体形象的表达,把书本上枯燥的内容转变为有趣的图片视频等,能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站交流平台等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更多交流,也为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提供一些方便的途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可以建立一些有机化学实验室,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相关试验的认识。如下图所示,单纯看图片比较反应装置和蒸馏装置给人的印象往往不深刻,如果能真正动手操作,那带来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所以利用现代化教学仪器,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总结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适当精简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验教学,精讲多练及时总结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都是践行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重要方法,但这些技校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举措需要广大教育者更多的努力付诸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敏,袁先友,蒋海明等. 开放式有机化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8,29(1):37-38
[2] 赵丽娇,钟儒刚,甄岩. 计算化学软件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8,25(8):1035-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