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7 22: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有哪些传统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篇2
我一直尝试着观察和看待这样的现象和问题。记得在五六年前的北京,我看过一场紫禁城里的服装秀,具体是哪位设计师我不太记得了,但在他的设计中就已经很明确的运用了中国的符号。可以说,服装是设计潮流和方向的风向标,它预示了将来设计的节奏和价值观。于此同时我印象较深的便是在欧洲的跳蚤市场看到很多二手物品,他们还是很深的展现了西方产品发展的轨迹,从包豪斯现代设计的标准化到追求个性差异的当代设计。那么,随着中国物质经济的发展,我们势必要和西方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促使我们进行文化对接,学习西方文明与文化。中国不是像西方循序渐进的发展,中国有着过往长久的断层期和现在飞跃的追赶期,我们无法做到“先文明再文化”,因此就出现了允许个体体验路径的存在。茶道、香道的盛行,可以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寻”的发展阶段,我们在经历了“断”“联”之后,需要更多的取舍,它们的出现是一段路径,一个形式“门”,能让我们更好的找到中国设计的态度和方式,以及更为重要的“价值观”。
这种文人雅集对当下的生活形态,以及设计形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可能出现传统文化在生活层面的复兴?近几年大量的中国设计师开始研究传统,并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进行融合,您认为这样的创作方向会否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中国设计的时代?
我在给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今年1月会刊的卷首语中,有这么说过一句话“复古更像是种描红状态”。现在很多人在甄别茶道、香道的“正宗”“派别”,我觉得这些不是重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时空点,它们是时代和生活的选择,我们似乎更应该尊重当下,当代。
这里要提及的便是“中国设计当代性”这个话题,我觉得说到当代性,一定要规避两点,一点是设计仅仅是西方当代产品式样的copy,点是设计仅仅是将老祖宗的东西进行修改,真正的“中国当代性设计”应该是有自己的观点,物的背后是有一定的逻辑,解决当代人的问题,不是为做而作。
最近您在设计上关注那些话题,或者说您在研究和思考的方向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我是有意识的将自己脱离了西方设计这个圈子一段时间,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在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的前提下,我们所关注的“小”已经足以代表大众了。因为作为设计师品牌,我的生活需要和状态呈现。足以代表了“半木”品牌产品的定位“小而美”,我们的宗旨一直是在解决部分当下都市人群的问题,让他们在我们塑造的产品和空间中得到入世的从容。
我最近在腾讯会有五节课的视频,主要还是呈现了我做“半木”以来设计上的一个“体系”,从混沌时空,闷骚聚气,到寄情,再到造物与塑人,半状态的禅意,应该算是我做设计以来研究和思考方向的个初步整理,之后我还会充盈这个体系,让它得以形成一种模式探讨。
您认为当下中国生活层面有哪些变化会对未来的中国设计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当下的设计有哪些积极的因素,这些积极的因素有可能将中国设计导向何方?
影响可能更应该以“格物”来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我们最终是要“造物”,所以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
有时候我们对“文化,文明”都会有些误读或误解,但这种不准确,正代表了有疑义,从而去探求它的真实性和可能行。
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体系对当下中国设计的不同影响,现阶段这些影响将对中国设计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西方设计更像是几个弱智在做设计,但他们却形成了很好的设计氛围,得以让设计更有意义的发展:中国设计更像是几个智者在做设计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但却无法形成更为包容、交叉的大气候。现阶段大家都开始尝试,就像我之前说的,它是一个门和路径,关键看有多少人得道。可以浅入深出,找到中国设计本真的方法。
您是否认为中国设计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文化寻根和文化定位的时代?(您是否认同“中国设计开始了自己的”这样的一种说法?为什么?)
我觉得说是“”似乎有些大,新文化是运动,或许我们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文化复兴”或许是更为准确的说法,我们是寄情于中国设计所带来的新变化,新精神。
篇3
近年来,西青区按照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的工作思路,投巨资建设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崇文尚武为两翼的旅游文化,大刀阔斧地向旅游强区迈进。日前,本刊记者在西青区采访了负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区委副书记燕连玉。
商务旅游:目前,西青旅游业有哪些经济发展策略、方向,来提升西青区的整体实力?
燕连玉:近年来,西青积极实施民俗生态旅游品牌带动战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机遇,积极搭建平台,出台了《西青区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设立了文化旅游业专项扶持资金,完成了《天津市西青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旅游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目前西青区的经济发展仍然以现代工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文化旅游却是一个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产业发展的附带价值是不可比拟的。西青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中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所以旅游业势必是今后的发展重点。我们将努力提升旅游质量,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值上实现新突破。目前已经投入巨资,以大力度宣传为手段,保护性开发民俗文化传统景点并开发建设新兴旅游景点,努力使文化旅游产业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尽快提高旅游业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例如目前不断完善建设的精武门・中华武林园、具有代表性的杨柳青崇文书院等,都得到了各方的支持与鼓励,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大旅游筹码,争做旅游标兵、产业的先驱者。
商务旅游:西青区将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建设要求?
燕连玉:依托“民俗文化看西青”的品牌战略,西青区初步形成了以千年古镇杨柳青为龙头,集民俗,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感到发展方向更加明朗清晰化,即以民俗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尚武”为两翼,把挖掘传统文化和创造现代文化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努力构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同时,积极打造民俗文化游、生态旅游、尚武文化游、红色教育游、宗教文化游五大品牌。做好市场细分,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抓好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并注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各次产业的融合,形成旅游竞争力强,旅游管理服务佳、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使西青区尽快由旅游资源大区成为旅游产业强区。
商务旅游:西青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什么?锻造了哪些旅游项目?
燕连玉:为了壮大旅游产业,区委区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上半年,我们已经制定完成了《西青区2010―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以杨柳青民俗文化为龙头,以“崇文”和“尚武”为两翼,着力打造民俗文化,尚武文化,红色旅游,生态休闲农业和宗教文化五大旅游板块的新格局。同时明确了中远期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使西青区成为环渤海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成为旅游功能多样、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使文化旅游业成为西青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二是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培育旅游新亮点。按照完善提升、投资改造、新建开发的基本思略,对已有旅游景点进行深度挖掘开发,积极推进杨柳青精武门・中华武林园、杨柳青院、杨柳青元宝岛等新景点的规划建设,实现一年有新亮点,两年大变样。依托西青独有的古镇、运河、年画,精武,大院等特色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杨柳青年画节、世界精武英雄会,中北热带风情节,辛口沙窝萝卜节等主题旅游活动,打响西青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强化旅游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餐饮、购物、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开发具有西青地域文化特色的年画、风筝、剪纸等旅游纪念品和特色餐饮小吃,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精心设计旅游线路,把分散的景点串联起来,把游客吸引到西青、留在西青。
颇具代表性的石家大院、杨柳青文昌阁、崇文书院和即将落成的精武门・中华武林园等重要标志性景区,自近代以来就形成了西青重点发展的旅游项目,其文化精髓已经产业化。石家大院的建筑别具一格,既有北京四合院方正规矩的建筑格局,又融合了山西乔家大院典雅端庄的风格。其建筑风貌,真实地反映了运河文化的历史环境,体现了南北文化交融,彰显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千年古镇杨柳青的缩影。作为文明中外的尚武精神的代表霍元甲,其强烈的爱国精神和高深的武术造诣为世人熟知。在此背景下,西青正在打造精武文化的旅游品牌。另外,我们同时也建设农业休闲旅游圈,热带观光旅游园等多元化旅游项目。全面提升旅游竞争能力。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军人 影响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在国防实力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代革命军人文化素养,作为我军战斗力的重要源泉,植根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沃土之中。充分运用各种文化资源,努力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大力倡导和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文化素养,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为其主体内容。那么中国传统的、受儒学长期影响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将之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天体运行,永无止时,君子效法于天,故应努力不止;地势平顺,养育万物,君子效法于地,故应兼容并包。其中的“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奋斗,积极迎接自然与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拼搏抗争、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精神。而“厚德载物”,就是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宽广胸怀和容忍精神。中华民族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两种精神,才能在长期的发展中,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生生不息,努力向上,始终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而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对当代军人有哪些影响,我们又学到了什么精神呢?
一、精忠报国,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由于家庭本位的社会结构和重视文治教化的传统,培养出一种群体主义的精神和由此逐步凝固起来爱国主义情感。《诗经》中说“夙夜在公”,《尚书》中提出“以公忘私”,《墨子》强调“举公义”,贾谊《治安策》倡导“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都在强一调一种为群体、为国家而献身的精神。因此,我们当代军人历来就把“廓然大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由此,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国历来就被看作是一种“大节”,并进而培育了当代革命军人崇尚气节、讲求情操的正义感和是非感,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一些包含着对祖国深情厚爱的名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下,我国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从先秦华夏民族的形成,到近代抵御列强的反侵略斗争,中华儿女谱写了无数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乐章,在青史上留下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感人至深的事迹: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豪情;苏武威武不屈、执杖塞外的气节;祖逖闻鸡起舞、江中击揖的壮志;张巡、许远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壮举;岳飞精忠报国、重整河山的气概;文天祥大义凛然、从容就死的丹心;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四海平”的志向;郑成功英勇抗清、的义举。还有林则徐,关天培血染虎门,冯子材誓死抗法,邓世昌壮烈殉国……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民族危机,处于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但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粉碎了列强、的迷梦。所以,我们当代革命军人一定要继承爱国主义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兴中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筑起新时代爱国主义这道心灵的长城。
二、重视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修养践履的精神。中国道德传统特别注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比如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力行近乎仁”。荀子甚至认为:“口能言之,身能行,国宝也;…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除其妖。”老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讲“养性”、“养身”、讲“良知”、“良能”,直到宋儒们主张“尊德行”,明代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等,都特别注意道德的实践性。较之其他民族,中国人民最注重“行”、“实践”、“身体力行”,这是中国儒家的一个重要待征,对当代革命军人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要求人们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努力向上,积极进取。《礼记・大学》中提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中提出的“明生者强”等,就是上述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上力,孕育了当代革命军人自信、自尊、自立的品质。
四、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离不开改革创新,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管仲的改革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楚国的吴起变法为以后楚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秦国的商鞍变法,改变了秦国被诸侯“戍狄视之”的历史,为秦王朝统一天下做了历史铺垫;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以后隋唐统一准备了条件。实践证明,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使中国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因此,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创新理论的学习载体、传播渠道。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当代革命军人的政治理想信念。面对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以及敌对势力的渗透、不良思潮的影响、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始终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主线,把筑牢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要求融入到部队文化建设的各个力面和全部实践之中。
篇5
东方艺术·大家:面对来势汹汹的新水墨热潮,传统是否会有被“误读”的可能?时下盛行的新水墨又是否反映了传统的真实面貌?
陈琦:“传统”其实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传统在它被最初创作出来的时候,可能也是一种非常具有创新性的艺术形态。我从来不认为时下画“新水墨”的艺术家是在刻意地做什么,其实他们同样在做着一种非常自然的关于传统的承接工作。但仅以水墨媒介来作为区分传统与当代概念的准则,就显得很僵硬和武断了。
东方艺术·大家:那您又怎么理解“当代”这个词?
陈琦:我从来没有试图去界定或是理解所谓“当代”。包括几年前所说的当下,这些东西我觉得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它们应该交由理论家和批评家去定调更为合适。我们没有必要刻意把自己划在传统或者当代的范畴之中。
东方艺术·大家:如果说“过去的每一秒都是传统”的话,这时当代艺术该如界定呢?您的创作中是否考虑过传统与当代性的关系呢?它们是如何切入的呢?
陈琦: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有“一小撮”艺术家并没有跟着潮流走,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逻辑去完成一个线性的发展,你很难把他们归结到什么思潮或者流派里面。决定他们创作的往往是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对人文价值系统的个性化认知有关,这和中国古代传统的文人画家非常相像,我们知道那时的画家多有独特的教育或者仕途经历,以及他们的游历背景,都会对他们作品的最终呈现产生极大的影响。
1989年的时候我在做明式家具,那个时候中国的艺术思潮如火如荼,那时我认为做艺术不能一直跟在别人的后面,一定要去寻找一个创作中的源动力,要去寻求文化上的渊源。我的学生就说,老师你很传统。而现在再看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又觉得我很“当代”,所以我认为传统和当代的定义有的时候是一直在变化的。就像刚才我们说到的第一个问题,传统在当下越来越被重视,就慢慢变成了一个很流行的东西。
东方艺术·大家:你认为今后基于传统的创作在未来的可能性都有哪些?
陈琦:艺术家在保持自己特性的同时一定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表现形式上来讲,外在的介入形式要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视觉经验,包括我做的这些交互媒体,就是完全基于现代移动终端的一种新媒体的表现形式。
东方艺术·大家:如果除去各种视觉、媒介的表现形式,您觉得支持当下这类创作背后的因素还有什么?
陈琦:艺术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讲,它的意义和实质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我会经常问我的学生:你为什么要从事艺术?艺术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这个答案,或者说一个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的反思,往往就会决定他今后会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作品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面貌。所以,这个问题的个体性非常强,具体到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
篇6
惊叹的东方美感
FC:您心目中的东方气韵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风?
Bianchi:东方女子的女性魅力与独立的性感气质,在日本,中国或其他区域都没有分别。我们对这方面的亚洲文化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更进一步地将我们对于内衣的想法与一种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生活方式。
FC:您觉得如今各大品牌纷纷推出中国风的原因是什么?
Bianchi:今年西方奢侈品牌所推出的新品都强烈地受到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的灵感影响。因为今年是龙年,象征着积极的,强有力的,难以置信的“好运”和机会。它们成长于亚洲,并代表了一种对于未来的希望。欧洲和美国地区都因为经济危机压力俱增,今日的亚洲代表着未来。
FC:LA PERLA 推出的“东方的芬芳”系列中,主要采用的面料有哪些?是否有中国传统面料的运用?或者说是传统工艺?
Bianchi:东方的面料是非常奢华的,是触感、质量的象征。我们在此过程中用了很多丝绸缎子,像JAQUARD女士面料加上厚重并色彩鲜艳的典型刺绣的灵感都来源于东方饰品。
FC: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士在选择穿着中国风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做一些元素的拼凑,您觉得如何诠释中国风才能够体现其精髓?
Bianchi: “中国风”的定义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有时增添在东方调色盘中的一抹亮色即可。在普通意义上的搭配,有时就是一件装饰品,一个小小的丝绸缎子包,一件东方剪裁方式的夹克,一件和服式样的大衣。它的精髓有时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不同的构成方式。
FC:一提到内衣会让人联想到性感,而东方传统风格却比较保守,我们可以将这次风格的撞击理解为一场性感与传统的结合吗?
Bianchi:这种东方美的性感并不是指透明,的肌肤,或一些低俗的趣味,这就是我们有兴趣探寻这种感性领域的原因。在西方世界,我们已经在逐步失去想象力,失去了不同种性感表达方式的能力。因此我们为2012秋冬季准备的新品是对于东方女性的优雅与性感并存的最好诠释方式。
FC:东方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您在LA PERLA的“东方的芬芳”设计主要是汲取了哪些东方元素?
Bianchi:我们试图去保持这种东方的“芬芳清新感”!而那个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并不要试图去按照我们对于款式的概念而改变;我们的灵感之一跟随了有20年代的一对夫妇MR & MRS BURNS 所创作的书,书名叫“艺妓,关于摄影的一段历史”。书中的人物摄影作品让人为东方美感而惊叹!
FC:在本次中国风的创作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Bianchi:其中最困难的部分,也是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就是要将款式做得更加超乎想象,不是简单跟随流行趋势,而是让每一片面料都能创造情感。在这么小的面料上创作是非常困难的!
FC: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东方元素”运用中的一些奇思妙想。
Bianchi:我们设计的其中一款是一件内衬裙完全透明的衣服,在皮肤上用薄纱,与蕾丝剪边相配套,扇形散开,呈现着黑色缎子所有细节的艺术品。
FC:内衣和女人有着特殊的联系,注重品位与细节的女人对内衣的挑选是非常慎重的,您怎么看待内衣与女人之间的关系?
Bianchi: LA PERLA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内衣品牌。这是一种文化关系,与细节的关联,是一种对于手工作品的展现,是一种真正优雅气质的体现。它永远不会成为粗俗的事物,但永远都在最好地呈现着女性的独有气质。
郭培: 寻根中国风
郭培在近三年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服饰的探索,她将其称为职业生涯上的回归,最近她在“亚洲高级定制服时装周”上获得了“中国高级定制大师”的奖项,从而使她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她说时尚就是一个时代的崇尚,作为中国人,她将对传统文化的崇尚看做是一种骄傲。
FC:作为一位资深的中国设计师,您觉得目前中国人在时尚方面的理解与以往有何不同,以民族元素为主的作品在国际上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郭培:服装具有非常广的包容性,是大面积的展现。除了着装以外,人们也越来越看重配饰的搭配,比如珠宝,其所能呈现的工艺与文化,是否与服装的基调相符合等等。所以我觉得时尚是在完整的服装搭配基础上形成的。当然,这只是很窄的一方面,现在时尚的概念已经非常广泛,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最近我带着“龙的故事”这一系列到新加坡去参加“亚洲高级定制服时装周”时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以前出国,觉得外界只是把我当做一个设计师,得到的赞许只是对一个设计师的聪慧和才华的肯定,而这一次我不仅获得了本次时装周的“中国高级定制大师”的奖项,也感受到了外界对于我们民族的认可,我作品中强大的民族呈现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这些赞许是不同以往的。所以对我而言,不同的时间会对时尚有不同的认识,我现在觉得时尚就是一个时代的崇尚,一种精神也是时尚。中国人今天更崇尚我们这个民族,并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
FC:您怎么看待中国人自身对于传统服饰的态度?
郭培:我在上海推出“中国嫁衣”这家店就是想为中国新娘做中国嫁衣,这是我多年来基于一定情感,并发自内心地想去做的事。前不久有一对母女来我这里订做结婚礼服,女儿是80后,母亲是50后,女孩无意间说了一句话:“妈妈,我比你更热爱传统文化。”我听到以后很感动,并觉得我做的事情是受大家认可的,同时也是市场需要的。
其实和这位母亲同龄的人,都经历了一些社会和历史的变迁,对传统文化的感情也在这些变迁中有所消磨。所以我觉得80后比前两代人对传统文化更有感情,她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加纯粹,是发自内心对传统之美的追求。
FC:我们提到郭培时就会想到中国风的服饰,您怎么看待大众对您的这个印象?
郭培:我做了近三十年的设计, 之前有很多作品都在呈现西方的文化,“拿破仑”、“童梦奇缘”、“一千零二夜”等系列都是源于西方,而目前的状态是心的回归,就像一个游子的归根。刚做设计师的时候我并不喜欢传统,感觉很土,对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特别不能接受,我说:“民族的就是民族的,世界的就是世界的”,但现在重新理解这句话了,因为当代表了一个民族时我得到了世界的尊重。
设计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你去尊重了别国的文化,那谁去尊重你呢?所以我们中国的设计师非要设计那些看不出中国痕迹的作品时,别人也许会赞许你是一个设计师,而不是赞许你是一个中国的设计师,你都没有根。其实我觉得最近三年的时间都是在回归。
FC:很多国外的设计师会运用到中国的元素,比如龙与凤,包括我们传统的中国红,这是否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分享一下您在运用这些中国元素时的不同理解。
郭培:我觉得这个是过程,运用是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但能够看到的一点是,当国外设计师发自内心关注到了这些元素时,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他们已经形成了影响,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们会去自我调整。
我在运用这些元素时不愿意局限自己,比如说龙纹,我会在龙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我喜欢史瑞克里的那条龙,涂着红嘴唇,驾着铁驴,很有意思。这就是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加之我喜欢开心地生活,所以我的龙呈现出来的状态很多,在曾经为巩俐设计的一套礼服上我就运用了九条形态不同的龙,有女龙,有男龙,有红嘴唇的、有双眼皮的,包括麟片也有不同状态。
龙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帝王、权势的象征了,我对我的设计师们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龙,都有自己对龙的理解。包括花朵也不一定是世界上有的,你可以把牡丹、玫瑰融合到一起,创造一朵属于你的花,没有局限的设计让我变得没有压力。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完全代表中国;也没有哪一个单独的民族能够呈现整个中国的文化,但每个朝代与民族都有其最美的精髓,我们什么都不用去想,只要把最美的拿来就好了。
蒋琼耳:“承上启下”的中国情怀
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至自己的文化根基,寻找一种平衡,和谐的高品质生活方式――绚烂而低调,热情而宁静。 现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历史、文化、手工艺的传承与复兴的重要性。
FC:早在18世纪、19世纪,中国风就传入欧洲,现如今中国风在欧洲的时尚圈占有怎样的地位?您觉得如今各大品牌纷纷推出中国风的原因是什么?
蒋琼耳:“中国制造”的形象在近二十年来被误解为一种比较便宜的、质量低廉的批量生产。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其实是被其他世界各国所推崇和向往的。过去的中式生活中有许多优雅而精致的细节,手工制作的精美生活用品,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想象。通常大家都觉得“奢侈”是西方传来的理念,其实中国早就有了“奢侈”生活,“丝绸之路”就是将东方的贵族式“奢侈”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传到西方的通道。当今,中国力量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体现在方方面面。中国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喜爱。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我们深厚的文化、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将我们所推崇的绚烂而平淡的生活方式传播给当代的中国人,以及世界。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寻找和返回到我们自己文化的根基。
FC:我们会看到一些人士在选择穿着中国风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做一些元素的拼凑,您觉得如何诠释中国风才能够体现其精髓?
蒋琼耳:复兴传统工艺要“取其神,去其形”。我们想要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神韵,将这种精神融入设计中才是最关键的。 FC:我们在很多场合也看到您本人在穿着方面会选择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服饰,能和我们聊聊您在平时着衣方面的心得吗?
蒋琼耳:就像最好的设计是看不到设计,生活方式也一样:放轻松、做自己。同样地,我最喜欢的衣着方式就是穿让自己最放松、舒适的衣服。
东方的服装有着深刻的东方哲学精髓在里面,飘逸、优雅,充满着人与衣物、与自然的和谐对话。这些衣服看上去内敛、低调,却在细节处给你会心一笑的惊喜。它简单却优雅,不追逐流行,却永远恰到好处。它用上好的材料,手工精心制作,因而可以陪伴你很久。它柔软、细腻,温柔的手工制作,让它带上了时间和情感的印记,似乎有了生命。
FC:您如何将中国传统工艺与国际化的时尚相结合?
蒋琼耳: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自豪和热爱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植根在我血液中,渗透在我的艺术设计中。我感觉自己是中法文化的混血儿,中国文化构成了我的艺术灵魂,法国艺术则成为血管中流淌不休的血液。
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工艺精神是低调而精致,寓绚烂于平淡的。为使传统手工艺作品活在当下,我们与手工艺人们必有一个新与旧的对话。千百年传承而下的技法,需运用在具有当代美学精神的设计中,这对手工艺人而言,几乎是种全新演绎,有时甚至是颠覆。这是时间与情感的磨练,而结果,不但是情谊的增进,更产生出优秀的作品。
为了营造“绚烂而平淡”这样一种气质与精神,“人物、时间、情感,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很多人会问我:如何选择手工艺人?有何标准?我说:“我不是在‘选择’。我们的确花费大量时间,在全国甚至全球各地走访手工艺名匠,但我们与手工艺人之间并非不近人情的商业合作关系,我们亦师亦友,我们的相识即是美丽的相遇。”
我曾写信给制作紫檀家具的顾师傅,希望他可以接受将传统繁复的雕花家具改造成现代极简的风格。做了一辈子雕花的顾师傅一开始非常反对,后来经过耐心沟通,他终于写来回信。信中老先生说自己已近晚年,愿意将余生的精力都与我们合作,唯一的要求就是将来能够带他去一次法国,亲眼看一下维克多.雨果和戴高乐将军的雕像。
篇7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征信国家之一,其征信业务的突出特点可高度概括为“民营”,美国的征信机构完全采取市场化的第三方独立运行模式,由私人或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设立征信机构,按照客户的委托,为其提供征信报告和相关咨询服务。美国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是商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出售给需求者或委托人。
在企业征信方面,由于法律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信息批露的要求不同,企业征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法律对上市公司规定了其信息批露范围、内容和时间等,交易客户对上市公司一般无须“信用报告”,但对上市公司通常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的高低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此,上市公司对自己的信用会受到法律和市场的双重压力。而对非上市公司,法律通常不要求其公开财务报告,征信就显得必要,征信公司可以提供企业概况、企业高管人员相关情况、企业关联交易情况、企业无形资产状况、纳税信息、付款记录、财务状况以及破产记录、犯罪记录、被追账记录等。企业征信机构一般提供12个月内的企业信用信息。
在个人征信方面,征信机构对需求者提供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偿付其债务的历史记录。一般包括:鉴定信息、当前和以往的贷款清单、公共信息。在征集了上述个人信息后,征信机构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信用评估,最终形成信用产品。征信产品可以销售使用,美国的个人征信机构数量庞大,竞争激烈,出现了并购重组。
在监管方面,美国征信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其运作完全市场化,政府和中央银行不干预其日常运作,但必须受相关的法律约束。美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征信机构、数据的原始提供者以及信用报告使用者等自然人和法人的法律。美国国会于1971年制定并于1997年修订的公平信用报告,旨在保护所有消费者的基本权利,确保信用报告的准确性。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国家律师总局被授权实施该法案。该法案规定了消费者报告机构即信用局、信用报告使用者、信用信息原始提供者的行为准则。到征信机构调用其他人的个人信用资料要得到被调用者的同意或司法部门授权,目的是防止个人信用资料被滥用。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市场经济建设,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工程中,包括征信体系建设在内的信用体系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么,美国征信体系建设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启示之一:美国征信得以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以法治和诚信为基础,而我国的征信体系建设基础性制度环境远不如美国。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尽管重视诚信,但重义毁信时而有之,事实上,多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是法律元素,而法治和诚信恰恰是现代征信体系建设的基础制度。
启示之二:建立高度的社会信用,加强法制建设,是今后我国建设征信体系的十分重要的制度基础。我国必须建立严格的失信惩戒法规,修改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对提供不真实数据者的惩罚做准备,同时,尽快出台征信数据开发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新法案,制定关于数据保密的法律法规,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数据源的同时,确定保密范围以及征信数据的经营方式。
篇8
提升文化软实力,关键是创新驱动,在创新的理念、思路、平台、手段和举措上,文化软实力才能获得快速提升。在“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多选中,6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在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中开发文化服务力”,66.1%选择了“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中壮大文化硬实力”,69.4%选择了“在丰富和繁荣文化市场中增加文化吸引力”,41.9%选择了“在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中扩大文化传播力”,50%选择了“在传承城市文化记忆中扩展文化影响力”,43.5%选择了“在创新营造浓烈艺术氛围中增强文化感染力”,43.5%选择了“在实现‘走出去’战略中提升文化竞争力”,50%选择了“在整体打造文化人才高地中提升文化引领力”。
一、发展文化生产力。当前,文化与经济、科技等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生产力已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着眼于适合国际大都市特点的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文化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能力建设等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和重塑中的核心要素,从体制机制和法制入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壮大和成熟起来。通过改革使文化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允许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逐步进入、形成多元产权结构,允许文化企业的产权自由流动,促进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是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主要着力点,应聚焦突破,形成亮点。同时,应围绕上海城市的功能定位,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准入和管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对各类文化市场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建立完善文化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文化市场始终处在可控状态。二是发展新的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理念,在融合其他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构建产业价值链,实现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大力推动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与并购扩张,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促进新兴业态规模化发展。三是创新融资方式。有效利用国家出台的金融政策,不断探索金融支持手段,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方式。政府应抓紧制定和完善规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流转和托管的管理办法,培育流转市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相关金融机构应制定和完善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信贷政策,丰富融资品种,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融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文化企业应积极与有关商业银行合作,通过组织洽谈会、推介会等形式构建文化产业项目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保险介入力度,降低文化产业项目运作风险。四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应在政策上继续扶持发展势头良好的骨干企业,制定文化企业上市的特殊政策,利用创业板扶持文化企业在境内、境外上市;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成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文化投资公司;引导其他效益良好的国有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探索打造中外合资合作的文化产业集团,引导合资企业参与国际并购。五是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上海文化影视传媒创意产业基地(佘山)、上海浦东国际高新技术影视产业基地(临港)、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紫竹)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推动上海77家已授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可创造多种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如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支柱产业关联配套的发展模式、文化主题公园与文化产业集聚区互动的发展模式、交易平台支撑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大型项目带动的集聚发展模式等。产业集聚发展应洞察市场和产业集聚的特点与规律,以新业态、新市场为发展方向;所认定的园区要有核心性旗舰企业和完整而良性的产业链体系,突出特色,避免陷入低水平、同质化发展。
二、增强文化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认识和研究,同时紧密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好通俗化、大众化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鲜活话语和生动故事;做好“融入”和“结合”的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中;抓住重点人群,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突出抓好青少年群体。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进一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力度,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注意民间艺术、民间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特别应在城市拆迁和改造中注重保护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采用编写通俗读物、拍摄电视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设专栏等形式宣传民族节庆和民俗传统,让更多人了解、尊重、喜爱优秀传统文化;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性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科技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多提供能丰富生活、提升品位、有益身心的文化产品,多开展人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关注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努力向全社会提供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上海各类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严格落实免费开放制度,积极发挥为民服务的主阵地作用。
三、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在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一是加强文化交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提供更多既容易被世界理解又充分体现我国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特性的文化产品,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我国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大力推动民间文化团体的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民间交往中树立亲和友善的国家形象;通过建立中外城市之间的友好关系,扩大城市之间的国际文化交流;继续办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影节、电视节等重大文化活动,提升品牌效应,扩大国际影响力。二是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应探索建立“市场运作、企业营销、政府扶持”的海外营销新机制,大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集团;精心打造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特色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重点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文化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走出去”,分享产业链的高端价值;培育大型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一批经营文化产品的跨国公司,借鉴和利用国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使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三是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应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形成与上海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重大作用。善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推动更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上海文化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增强文化引领力。致力于文化软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区域文化合作,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等机构以及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土壤。营造政府支持的政策环境,制定《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长期战略》,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并且制订文化产业目录,列明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的具体行业,方便国内外投资主体;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成立上海市领导牵头的文化软实力领导小组,由相关委办领导组成;提高财政性资金的投入比重,设立上海城市文化专项资金,下设文化产业专项扶持基金,鼓励和扶持新媒体、新兴文化产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大文化市场活动。营造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创业成本和运营成本,放低门槛,简化手续,减少管制,营造社会尊重民企、争做民企的氛围;积极培育文化中间组织,提高中间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筹建有全国影响的民间团体和基金会,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中介机构、文化经纪人和文化经理人;进一步支持文化创新,鼓励全社会崇尚创新、参与创新,营造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营造灵活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引进高端文化人才,制定《上海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办法》,对国内高端文化人才和海外归国人才视个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办法,集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掌握高科技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国际市场规则的文化管理人才;建立宽松的创业平台,为文化艺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建立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上海高等院校众多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优势,在高校设置相关课程,培养适应上海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创作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篇9
[关键词]动画创作;规律性特点;目的原则
一、动画创作的目的原则
(一)要有明确的创作定位
学习动画的目的就是最终创作出适合的动画影片,所谓适合,就是要满足创作目的。比如创作商业动画片,无论是创作定位还是生产进度日程安排,都要符合商业动画创作的规律。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不能产生品牌效应,更不可能进行衍生产品的销售。
就拿我国引以为自豪的60~80年代国产动画来说,这个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动画片形式,如水墨动画、木偶动画、泥塑动画、剪纸动画、折纸动画等;还创造出了许多妇孺皆知的动画影片,如特伟导演的《骄傲的将军》、王树忱导演的《天书奇谭》和《哪吒闹海》、阿达导演的《三个和尚》等,当年捧回了多个国际大奖可谓辉煌一时。然而,由于这些作品并没能通过市场的检验,尽管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市场效果不好,这已经是被市场所证明了的。
我们暂且以我国经典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与日本动画影片《小和尚一休》为例作一个对比。这两个作品均是“和尚”题材,年代又相近,进行比较很说明问题。看一下有哪些不同之处。
首先,我们分析阿达导演的经典动画影片《三个和尚》。《三个和尚》从诞生起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可以说是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从剧作层面讲,《三个和尚》节奏舒缓,充满哲理性;画面以灰色调为主,以三原色区分主体人物,充满构成性元素,体现出稳重的艺术气息。虽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从商业角度来看就会暴露很多不利因素,例如:节奏缓慢,戏剧冲突弱,再加上没有台词,观众会产生不耐烦的感觉;颜色灰暗,背景单调,角色调度少,难以突出。
反观日本动画影片《小和尚一休》,虽然故事简单,没有深刻的道理,但却容易被观众接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即受众广泛。《小和尚一休》画面颜色鲜明,节奏紧凑,戏剧冲突明显,并且通俗易懂,是非常典型的商业动画片。从两者对比来看艺术性动画影片与商业性动画影片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的,而且这两部片子都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小和尚一休》为代表的日本商业动画影片进入中国市场并取得如此好的收视效果和商业成就就不足为奇了。
(二)要正确看待原创的原则
动画片的创作是创造性劳动,要创作出好的动画片,最重要的是原创,但是又要遵循创作规律。而我国现今对原创的概念也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由于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就应该沿袭传统,尽量避免与国外动画作品雷同,应当突出我国传统文化和我国独特的艺术风格,甚至主张封杀美、日、韩动画。
而笔者却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公允,而闭关锁国更加不是良策。了解日本动画史的人都知道,日本在动画产业发展的开创期,都大量借鉴了当时的动画大国美国的经验。在技术上,在创作思想上大量运用美国模式,甚至连角色都大量运用西方人形象。但经过多年沉淀之后,日式动画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并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须要注意的是,日漫风格是在开放和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检验所得到的,而并不是在所谓“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闭门造车而成。
笔者虽然不支持目前中国原创动画“重模仿,轻创作”的现状,但也不同意把外来动画一棒子打死的做法。风格特色是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在本国发展还不成熟的前提下,适当学习先进国家的创作模式和创作经验,特别是先进的思想文化是有必要的。
二、动画创作的规律
(一)动画创作要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优秀的动画形象,一般都有鲜活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它就像具有生命一般真实。而要创造出如此真实的角色就需要真的把它当“人”看待,了解他的生活,体验它的疾苦,把它当你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宠物”。动画主创人员在创作的过程中赋予它的“生命”,其实是来源于大家生活当中的真实体验,这就需要我们热爱生活,不断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
创作灵感可以来源于你对身边客观对象观察,也可以来自头脑中存储的对客观对象的形象记忆。对当前对象的直接反映是知觉映像,而对头脑中存在的对过去所感知对象形象的再现,则称之为表象也就是记忆表象。表象是高于知觉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来源于人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触觉等带给人的印象。我们在构思活动中,将要对这些记忆表象进行加工与整理,通过我们所掌握的卡通绘画技巧表现出来,形成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的创作过程——是对过去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新的结合过程。
(二)动画创作必须要有爱心和情感
动画创作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多炫目的画面和精细完美画工,而最重要的是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真正的动画,画面只是肌肤表象而情感才是骨骼灵魂。动画的创作者实际上是借动画角色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想感动观众就要先感动自己。
(三)动画创作必须要特别注意媒介的作用
动画创作脱离不开艺术创作规律的范畴,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很多的。国画家用毛笔和宣纸表达情感,油画家用颜料和画布,文学家用文字表达。那么动画家在创作时就要必须要特别注意媒介的作用了。
(四)动画创作的虚拟性
动画创作的虚拟性是记录人类在虚拟实境中所创造第三人生的艺术,同时也是存在于所有电子媒体和数码世界的第四度空间。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情境激趣启思
与旧课程相比,现行的新课程在许多地方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但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新课程更加注重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注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如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与政治新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的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渐建构、生成的。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按照“情境导入——情境分析——情境回归”的三步曲进行教学,我发现这一做法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相比,确实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游戏,模拟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虽然高中生已经不再是儿童,但是他们的童真未泯,玩游戏,冒险闯关仍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因此,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好地领悟学习内容,落实教学目标。如在讲高二《生活与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框时,教材本身的内容枯燥无味,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备课时,我费尽心思,曾设计了多种方案但仍不满意。最后,我根据哲学本身的逻辑体系,创设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把哲学比喻成一座大厦,老师的身份是导游,学生的身份是游客。由扮演导游的我带领学生参观哲学大厦,但是每到一个景点,学生都必须回答有关问题,层层闯关,才能顺利游完全哲学大厦的全程。
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我先介绍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然后进入正式的游戏环节。
在哲学大厦的门口,贴着一张《游客须知》,上面写着: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游客必须发挥聪明才智,层层闯关,答出有关问题,才能顺利游完全程。祝你成功!”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接着,我带着学生进入大厅,在大厅上设了第一关的问题:
校长问两个学生:“如果你们做了一件好事,你们愿意校会表扬,还是愿意接受物质奖励?”
学生甲:“愿意接受物质奖励。”
校长:“为什么?”
学生甲:“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
校长问乙:“你呢?”
学生乙:“我愿意接受精神奖励。”
校长:“为什么?”
学生乙:“因为我是唯心主义者。”
问题:你同意这两位学生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为什么?
这一关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明白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及其根本观点。如果学生答对了。这时,在大厅的两边就会露出两个楼梯口,于是,按国际惯例,我先带领学生走右边的楼梯口,在右边的楼梯口上出现了第二关的问题:唯物主义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第二关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学生答对后,就可以进入一楼的房间参观。这里设了第三关的问题:
这间房里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哲学家,他们正在发表自己的见解:
范缜(南北朝):“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王夫之(明):“气者,理之依也。”
《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古希腊):世界万物皆来源于水,又复归于水,水是万物的本原。
思考:
(1)上述观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2)简要说明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这一关,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观点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学生答对了,就可以上二楼的房间参观,在二楼房间设了第四关的问题: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伽森狄
“自然不是别的,它是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物质事物的总和。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霍尔巴赫
(1)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2)简要说明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这一关,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代表观点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学生答对了,就可以上三楼的房间参观,在三楼的房间,设了第五关的问题:
猜一猜:唯物主义中最彻底、最科学的形态什么?
这一关,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
参观了右边的房间,回到大厅,接着走左边的楼梯口,在左边的楼梯口上,设了第六关的问题:
⑴王守仁(明):“心外无物”。
⑵贝克莱(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⑶宗教: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认为神灵创造了世界,决定着自然的变化,支配着社会的发展,操纵着人的“命运”。
⑷:“我总以为人生在世……无论你有否,也无论你对宗教的观念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宇宙之中,是一位神在冥冥中为之主宰的。”
上述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答出第六关的问题,就会出现两个平排的房间,房间的名字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两个房间之间,设了第七关的问题:
考考你: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这一关,一是要考察学生能否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明白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二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最后,在大厦的后厅设第八关的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话
辩证法:老哥,我跟你斗了几千年,可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相比,它们是老大,我们还是老二呀!
形而上学:可不是,这太不公平了,我们去找参观的同学评评理去。
同学们,你能讲清楚,为什么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具有从属的意义吗?
这一关,主要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即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当时,这节课是作为对外教学开放日的公开课来上的,上述的设计理念,得到了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新颖的设计形式,也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因为,通过创设游戏闯关的情境,环环相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紧张而刺激的思考状态中。闯关的过程,既是学生的知识掌握、合作探究、提升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
二、展示实验,导入情境
也许有人会问:政治课也能做实验?答案是:当然可以。看起来,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似乎与实验毫无关系,但是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在有些教学内容上,巧设实验情境,也能使政治课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如讲《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这一目时,我做了一个“筷子插入水中”的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这一实验在初中的物理课上做过,很多学生明显地流露出这样的一种心态:真是小儿科,拿这个实验来考我们,真是小瞧我们了。因此,在观察时往往粗心大意。我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这种心理,把实验过程在全班巡回展示完毕之后,抛出以下的一系列问题:
师:你注意到筷子插入水中的变化了吗?
生:注意到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来象断了。
师:那你注意到杯子外面有一个什么图案了吗?
生:……(都怔住了,然后互相询问:是什么呀?)
师:(这时,顺势引导)大家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会注意到一些东西?又会忽视一些东西?这说明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生: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
师: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筷子在水中看起来会象断了吗?
生:因为光的折射导致的。
师: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感官的眼睛”看到筷子在水中象断了,又通过“思维的眼睛”分析其象断了的原因。那么,“感官的眼睛”和“思维的眼睛”在对事物的反映上有什么不同?
生:“感官的眼睛”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而透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这说明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师:据《考古纪原》记载:陕西扶风周原60号西周墓发掘出土阳燧(铜凹镜),据此证明中国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已经掌握了光的直射、折射原理,并应用于制镜取火。人们能根据历史文物、古书记载等方式了解过去。这又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生:这说明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师:根据光的折射等原理制造的哈勃望远镜,帮助人们深化了对宇宙的认识,如证实黑洞、暗能量的存在。尽管如此,诸如“暗能量的性质和成份是什么”等问题对人类来说目前依然是个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宇宙中的这些难解之谜终将为人类所认识。
那么,为什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宇宙中的这些难解之谜终将为人类所认识?
生:因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师:单靠个人的力量能全部解开这些难解之谜吗?为什么?
生: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是可能的。因为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是无限的。
从上述实验情境出发,既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又一个问题串在一起,把知识点讲清讲透;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欲望,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媒体,营造情境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左脑偏重于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形象思维。平时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偏重于左脑的使用和训练,往往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情境,就能把教材抽象的文字化为十分具体化的形象,起着启动形象思维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有如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中领悟知识,启发思维,提高觉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的“文化塑造人生”这一框时,我播放了《千手观音》的视频,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发出了“哗!哗!”的赞叹声,显然他们已经陶醉其中并深受震撼。趁此机会,我提出了这些问题:“你知道表演这一节目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演员吗?你了解这一节目背后的故事吗?谈谈你欣赏完这一节目后的感受。”经过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交流,学生对教材中所讲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体验式的直观教学,是老师单纯的语言描述所无法相比的。又如在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框时,我通过图片展示“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字”、“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播放中国、德国、俄国等国不同风格的民歌等方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领会了课本的知识——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又接受了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充分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学科特色。
四、联系生活,分析情境
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说的,政治新课程不再单纯地注重学科本身的理论逻辑,而是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立足于社会生活,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课本理论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讲到《文化生活》的民族节日的有关内容时,我先布置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组收集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其起源和庆祝方式如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样,讲到传统文化的继承时,我也要求学生先分组收集和调查我们东莞当地有哪些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在课堂上交流与分享,进而引导学生在含义、地位、影响、表现等方面对上述传统文化进行比较。讲完后还把学生的成果贴到报栏上公开展览。这种处理方法,既锻炼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又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做好生活经验上的铺垫,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建构中的“同化”与“顺应”过程。
又如,在讲高二哲学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知识点时,我以学生都熟悉和关注的东莞“禁摩”行动为背景材料,提出了这些问题:(1)结合材料一分析,东莞为什么要“禁摩”?这体现了什么哲理?(2)你认为东莞“禁摩”后可能会产生哪些新问题?(3)请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为解决东莞禁摩后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建议。可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际,体会知识就在身边的道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