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原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咬文嚼字原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你看,宽宽的喷水池荡漾着一池清水。在池子里,还有鱼苗在欢快的游泳,在水中还有水管相互连接,密密麻麻,星如棋布。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晚上,喷泉随着音乐和色彩喷着,如同张飞燕在跳舞,特别是中间那喷泉喷出的水,足足比一座楼房还高,洒出池外的水三四米远,经常有人躺在喷泉旁,让水拨在身上,享受着春天的惬意。
喷水池两旁,有绿油油的草坪,草坪中有一丛丛鲜花,五颜六色,有的火红,有的橘黄,有的浅红,还有的粉红。它们的形状各异,有的全开,有的半开,还有的含苞欲放。老远,游人就闻到了浓郁的花香,在花上,还有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
喷水泉对面,是一个很大的湖,湖面上,有一艘艘船在航行,远处有三座桥和一个假山,桥的形状是“n ”形的,便于船在下面通行。在桥上,刻有远古时代的图案,桥倒映在水中,美极了;假山里有一个洞,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冒险”一次,简真在穿越隧道。
篇2
1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从近代戏曲学研究大师吴梅先生,到现如今在戏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山大学康保成先生等,成为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典型例证。郑传寅先生说:“戏曲表演必须再现生活场面。”[1]因而,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就教改功能角度而言,具体如下:
(1)地方戏曲资源可利用性。首先是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这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戏曲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较具传统特色与典型的剧种不下二百种,为高校提供了就近取材的可贵资源。如安徽与湖北两省的高校引黄梅戏、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引昆剧、四川高校引川剧等的教改实践成功的例子,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戏曲资源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可利用性。
(2)地方戏曲表演艺人与戏曲品牌资源的示范作用与价值。戏谚说“说不如讲,讲不如演”,即说明戏曲文学教学过程中引进艺人表演示范的作用。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的审美价值,更是教改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尤物。一方面,将艺人引入课堂教学,有寓教于乐的效果,也有现身说法的直观功能,更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正如易中天所说:“事实上,演员、观众、角色是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少一个就不成为戏剧了。”[2]
(3)大学古代文学课堂的严肃性与地方戏曲表演的活泼性。严肃性与活泼性的相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也是课堂教学普遍遵循的规律。往往大学课堂中因为强调口头和书面语言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形体语言的谑趣性所带来的特殊性教学效能,因此,此类的教改实践必然突破传统教学的格局而趋于一种更综合性的教学形态,这符合大学课堂教学走与社会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发展趋势。
(4)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以高校学子为依托传承戏曲文化是近年来文化领域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的事情,而高校教改中就地取材并因材施教的努力,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衷与关注,进而造就戏曲文化的一大批具有成熟审美能力的青年群体,这恰恰解决了当前戏曲文化界对观众群体后继乏人的困境,必将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
2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大学课堂在操作方案上也有它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其中除了就近方便性之外,还表现在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传播优势等三大方面。
首先是人才优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各省市所培植的一大批专业戏曲演员目前已趋于离退休层面,大量的戏方戏曲人才从专业演出场院下来,这便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专业高素养与表演高技能的准教学人员储备,这种人才优势持续性虽不十分长久,但却十分宝贵,因而在地方戏曲艺人与高校的联姻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今天,其操作方案的可行性中又有紧迫,这似乎成为时展的必然。
其次是品牌优势。由于地方戏曲资源的独特唱腔、保留剧目、特殊技能等方面专长,造成某些方面的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对于高校引进教学资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者由于高校所处的人文语言环境的亲和性吸引力因素,二者戏曲品牌资源的展示性魅力效能,三者国情与乡土教育的大环境发展趋势所要求等,因而决定了其可行性与必然性。
再次是传播优势。引雅入教方式的多样性要求传输渠道的多向性,而地方戏曲资源由于占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在传播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就地取材、随时取材、多选项取材等的传播途径优势,必然给高校戏曲文化教学环境提供及时与便利的保障,这种地沿性带来的传播优势因而便成为引雅入高校的可行性增添必然性的趋势。
上述三方面从理论上为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提供了可行性与必然性的依据。笔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近二十年,近年来在引雅入教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微弱的探索,兹引列几条心得体会作为佐证。
首先是人才方面。笔者所处的高校地处江西临川,这里的戏曲资源十分丰富,戏曲人才的储备也十分丰厚。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上的古代文学课与戏曲文化课程中,长期聘请抚州采茶戏一级演员、多次获国家级戏曲奖项的潘凤仙女士来校进行教学活动,并聘请了三名离退休京剧演员与胡琴伴奏师傅亲临课堂教学等,由于东华理工学院地理环境的优势,一大批离退休戏曲界艺人长年在校园内的牡丹亭旁休闲与表演唱自娱自乐,因而为教学所需的演艺人才提供了及时与非常大的便利。
其次是品牌方面。江西临川戏剧品牌资源有三大块,一是专业文人戏剧创作,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二是傩戏资源,如南丰文傩、乐安武傩等,三是古声腔的遗存,如宜黄戏和广昌孟戏中保存的古海盐腔因素等,此三大块品牌资源的合理运用,利用其文本、图片、演示现场与实况录像等方式,以乡情乡音为媒介,从地域特色角度进行解读等,使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拓展并取得独特的效能。
再次是传播方面。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与校园内牡丹亭旁的艺人学习演唱,主要学唱古代文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与章节,结果一大批学生通过与老艺人的接触后,每人都能唱上一段名曲名段。同时,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成果,笔者专门聘请了本校戏曲票友宋秀珍老师到课堂上指导演唱,并检验学生学唱的成效业绩等。学生通过学唱能够熟练地运用在班级文艺表演上,甚至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均有良好的传播效能。
3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设计与实践
以古代文学中的明代传奇文学教学为例。如汤显祖戏剧章节,由于“汤显祖是把他的愤激之情渗透于《邯郸记》的曲调唱腔艺术中。”[3],所以对曲牌的教学尤其重要,兹以此为例。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为六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讲解法,主要讲解汤显祖生平与思想、代表作品内容与特色、影响与价值等三方面内容。梁伯龙说:“表演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创作方法和训练阶段相吻合。”[4]本人根据教改思路采用“读、示、唱、演”四字教学法,使雅曲走入课堂,达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表演相结的教学效果。
(1)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共三课时)。解读文本:汤翁生平简介、汤翁戏曲理论与创作成就分析(共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戏曲理论基本知识。用多媒体演示《牡丹亭》戏曲几个片段(下载白先勇青春版):开篇———闹私塾;发展———游园惊梦;———幽媾和送别;结尾———团圆)(共二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汤翁戏曲作品的表演情态与戏曲风貌特点。下载片段、布置课外视唱练习作业:[皂罗袍?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诸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昆腔版本和采茶腔版本)。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模拟昆腔和采茶腔的声腔演唱能力,并能至少运用一种声腔模式学唱《牡丹亭》中的一段精品唱腔。
(2)演唱文本与戏曲鉴赏(共三课时)。聘请地方戏曲名家教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名段(一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与专业戏曲艺人互动,认知戏曲表演的独特魅力,并加深前期学唱效果,以达到真正掌握一种唱腔演唱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达到以演唱的形式熟练记诵教学大纲的背诵篇目的要求。戏曲名家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的表演特色与审美心理(一课时)。童庆炳说:“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的的又一原因。”[5]因此,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领略专业艺人与文人讲解戏曲作品的区别,并能全面理解戏曲作品鉴赏的不同层面与不同方法。学生分组模拟表演戏曲的身段、步履、出腔、运腔、念白等内容(一课时)。这是教学课堂实践环节,采取录音形式对学生分组演唱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教学目标———通过录音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戏曲唱腔艺术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戏剧表演中的叙事能力,如于平所言“在我看来是指人体动态来叙‘事’的方式与特性。”[6]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 计算机 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农村远程教育的管理者,我自认为更应该走在所有教师的前面,做他们的表率,合理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农村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远程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具。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课堂教学的优化改革,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且展现出了其共有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引进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地学习,发挥他们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已成为发展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计算机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
计算机这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其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而是在一定的影响下调动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活跃学习气氛,在短时间里充分利用多途径的信息传递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何很好的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进去。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张家界的一个主要景点――索溪峪,然后向同学们介绍:"闻名中外的索溪峪在我国湖南省的西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里山野,水野,人野。现在请同学仔细观赏索溪峪到底"野"在哪里?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迫切想知道索溪峪"野"在哪里,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计算机教学生动形象,降低学习难度
不单一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宽广的途径,因为多媒体课件是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而设计的,教学时它将通过多种的表现手法,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地展现到学生的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它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解决疑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很难将这个形成过程表达得很清楚,而多媒体却可以很生动,很形象的体现这一过程,在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眼前出现了一株株茂盛的大榕树。起初周围一片静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游客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此时游客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有的唱歌,此时的大榕树仿佛一下变成了热闹的集市。整个动画可以创造出原文的意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在看动画中就很容易地理解了全文。
三、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来源于兴趣,学习效果取决于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的浓厚程度。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便是调动学生兴趣。当远程教育走进课堂后,我深刻认识到了它在此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麻雀》这篇课文时,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了解。我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原文动画情景再现课件,进行引导教学。当学生看到猎狗一步步接近小麻雀时,便异口同声地和着音乐诵读道:"小麻雀呆呆的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随着动画的播放,猎狗露出锋利的牙齿准备吃小麻雀,老麻雀从空而坠。看到此画面,同学们又不约而同地将声音抬高八度朗诵道"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短小的动画情景已经播放完毕,可同学们仍注视着电视屏幕上那幅插图继续背诵着课文,从学生的眼中我知道他们已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并不急于打断他们,而是站在一旁静静地倾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习兴致异常高,激情高涨地同我一起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远程教育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避免单调教学形式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教育模式也在推陈出新,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不过,有的教师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字和句式的解读和分析上面,而不太重视语文中阅读这一环节,这就导致学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薄弱,不利于语文阅读的学习,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
1.在阅读文章中掌握其中心思想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环节重在“读”,想要掌握细读文本的精髓就需要大量阅读做为基础。为了学生能够对文章所描述的场景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就要大声将文章内容读出声来,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情感有着同理心,在M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时候,应该为他们制造出安静的环境,教学语文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口到心到,并带领学生进入到文章中描写的环境,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比如,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背影》的时候,指引学生细读文章内容,在细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深层次的意思以及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情感。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质量,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多方式进行阅读,比如朗读、分角色阅读、全班一起阅读等,变化的阅读形式能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也能够身临其境文章的环境当中,移步换景中感受文中人物的悲喜,从而准确掌握文中的中心思想。
2.咬文嚼字重点词句,细读文本
想要吃出食物的味道,就必须细嚼慢咽,反之,就难以品出食物的优劣。阅读也是一样,想要深刻领悟文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思想内容,就需要咬文嚼字,细读文本,从而获得感悟与回味。为了使学生爱上阅读,感受语文的魅力,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咬文嚼字重点词句,在细读文本中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回味无穷。大部分优秀的文章在细节上面的语言处理得很好,通常着字不多,言简意赅,却能将人物、风景、事物等传神刻画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对关键字词的讲解,让学生领悟文中未说出的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挖掘出文章中深层次的价值。例如,《孔乙己》这一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子短小精炼,却让人有无穷的想象空间,细节之处的刻画让人领悟其中未说明的深意,让学生在咬文嚼字重点词句过程中,领悟细读文本的精髓。
3.课外阅读相似文章,拓宽眼界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材是根据学生年龄、阅历、理解程度来进行选择的,不过如果想要学生在语文阅读上获得好的成绩,就需要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材相似的文章。由于所读的课外读物与教材相似,就不会造成学生的阅读障碍。学生细读课外读物,可以巩固已经学习的阅读知识点,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不仅如此,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对他们自身知识进行重新塑造及认识的一个过程。例如,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对《二十年后》进行文本细读,文中别具一格的构思,出人意料的结局,语言诙谐且充满嘲弄讽刺意味,让读者在欢笑中陷入深深的沉思。从细节之处着重阅读并分析,让学生更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在课程结束以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带家具的出租屋》等,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还能拓宽视野。
4.尊重原文,保证阅读质量
文章为了使读者获得无穷的回味和感悟,会在细节之处做出铺垫,环环紧扣,以环境来烘托气氛。在语文阅读的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在尊重原文的情况下,对文章展开想象,身临其境去感受,做到可以通过文章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层次,从而保证了阅读的质量。例如,在学习《观潮》一文中,教师让学生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观潮的场景,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阅读文中的观潮场景,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想象文中观潮的场景,再让他们结合实际所见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对《观潮》这一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阅读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学生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上取得较为出色的成绩,那么就需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以培养语感,并且着重讲解文章中重要的字句,从而带动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如此一来,文本细读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极致,使学生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陈发强.基于“文本细读法”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7):107-107.
篇5
小明的爸爸爱打鸟,今天他又背上了他的那杆猎枪,准备去打鸟,小明看到了,连忙去劝阻。
小明说:“爸爸,你又要去打鸟啊,别去了,那些鸟多可怜啊,而且它们对我们还有很大的益处呢!”
“这有什么事啊,不就是打几只鸟吗,有不会怎么样,世上的鸟多着呢,打一辈子也打不完,有些人打的比我还多呢。好了,别吵了,我的那几个猎友还在等我呢,听话啊。爸爸说道。
篇6
一、词义重心与句意中心的切合
近义熟语虽然词义相近,但其含义的重心总有些细微差别,因此我们必须 “咬字嚼字”,细嚼出其意义的侧重点,然后根据整段文字中心意思或该词前后文句的表达重心来选择最切合的熟语,完成熟语与文段的准确对接。如(2012天津卷):我们相隔的不是几小时的车程,而是一整块大陆,就像歌里所唱的,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但是_______也隔不断彼此的思念。(A. 地久天长 B. 山长水远)我们可先从字眼上揣摩这两个熟语:A含义指向“久”“长”,B则侧重“长”“远”;然后放大其差异处,A重点在“久”即时间的长久, B则落脚点在“远”即距离的遥远。我们再来看整个句子,从“相隔”“车程”“隔不断”这些词语中,我们不难得出全句意思明显在表明“空间的遥远隔不断彼此的思念”。所以B项与句意最为切合。
再如(2013湖北卷):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星斗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_______。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A. 如梦如幻 B. 如诗如画 C. 诗意盎然 D. 诗意朦胧)
“咬字嚼字”:A重心在梦一样的幻境,B强调如诗画一样美丽动人,C 重在表明诗意很浓,D则表示既诗意又迷离。
揣度语境:前文所描述的景致“夜空,星斗满天,斜月晶莹”,景色很美,意境也极具诗情画意,但并没有不真实的“幻”觉,所以,B、C、D都可形容它,但“薄雾似轻纱漫卷”表现的正是月光笼罩下的朦胧夜色,所以,D承上文,显得更全面也更准确。
二、适用对象与陈述主体的一致
很多时候,我们“咬文嚼字”辨析词义时,很容易发现此词适用于哪类对象。据此,我们可以很快从文段的陈述主体上来判定句子与所选熟语是否搭配得当。如(2013福建卷):威尼斯是一座摇曳多姿的城市。泻湖里梦幻般流动的水波簇拥着它,将它浸泡在_______(A变幻莫测 B千变万化)的光影里。清晨的雾气,阳光下的浮尘,任何一点点色调的变换都会让美丽的景致增添另一番风情,恰如一位绝美的佳人随心更换着_______(C出人意料 D风格迥异)的霓裳。
很明显,C与霓裳搭配不当,第二空只能选D。我们再来看A,从“幻”“莫测”来看,此词适合“没有规则的变化,且人难以猜测、预料”的对象,B仅指变化“千”“万”即“多”,适用范围比较广。而此句的陈述对象是“光影”,明显,光影的变化是人无法捉摸的,所以此空应选A。
对于考场上出现的某些熟语,当考生对其词义把握不是很精准,一时很难辨析出其细微差别时,要学会调动平时的用语习惯,看看熟语的适用对象与文段中陈述的主体是否一致。如(2013江西卷):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_______,人民苦不堪言。(A青云直上 B扶摇直上)分析词义,两个词侧重点都是“直上”;从句意上看,此句表达的是物价上涨过快,过高。而“青云”似乎比“扶摇”更“高”,但如果联系用语实际,我们常常说某人仕途亨通时,惯用“青云得意”“平步青云”来形容。不难看出:A一般适用于地位、名声等的上升,不适合用来形容物价的上升。
三、熟语色彩与情感文风的相融
我们在“咬文嚼字”揣摩词义的时候会发现,熟语本身是包含着表达色彩的,这种色彩涉及情感和语体两方面,我们可以从某一角度,用心体会文段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从而选择与文意最相谐的熟语。如:(2011江西卷)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 的人。(A. 深孚众望 B. 深负众望)分析词义:“深负众望”,深深辜负众人的期望。词语色彩上明显是贬斥意,与文句中“憧憬的丈夫”“是卓有成就的”在情感上明显不相谐;“深孚众望”是非常令对方信服,在感彩上符合语境。
再如:(2011重庆卷)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俗语在感彩上是中性的,因为骆驼本来就比马大很多,即使这个骆驼是饿死瘦死的,骨架子还在那儿,还是比马要大。引申为在一方面有特长的人,即使在这方面突然到了穷困的地步,也比一些在这方面刚出道的人强。本句显然对“他”的行为是贬斥的,所以此句熟语使用不当,应改为“打肿脸充胖子”。
有些近义熟语的含义基本无差别,适用对象也大体一致,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其语体色彩的不同了,从文段的语言风格来确定与之相融的最佳熟语。如:(2012湖北卷)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滋味,且将它_______地挥洒出来。这便是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的起来,踱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A. 痛痛快快 B. 淋漓尽致 C. 兴致勃勃 D. 尽情尽兴)
从词义侧重点与文意切合点来看,A、C与原文中“闲流水”、“要人慢下来”、“不慌不忙”、“悠闲”表达的意思不切合。此体只能选B和D, “淋漓尽致”比喻尽情酣畅,与“尽情尽兴”意思一样。所以我们只能从语体色彩上来选择,原文段文风优雅,D项显直白,与文风并不相融,“淋漓尽致”应为此题最佳选项。
练习
请在下面文句中横线上选填最恰当的熟语。
1. ①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们今天参加游行集会就是明证;他们的自由与我们的自由是_______ 的。我们不能单独行动。
②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_______ 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③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汉字与年号、谥号、庙号,汉字与姓、氏、名、字,汉字与避讳等,都有着_______ 的联系,值得深入探讨。
A. 千丝万缕_______B. 息息相关 C. 休戚相关
2. ①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_______,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②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条身材,俊眼修眉,_______ ,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A. 左右顾盼_______B. 顾盼神飞
3. ①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_______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
②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_______ 的鲤鱼所陶醉。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
A. 五彩斑斓_______B. 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
1. ①B ②C ③A
篇7
关键词:余姚黄家埠面塑?美术教学?开发与应用
余姚黄家埠面塑是以米粉作原料的造型艺术,其中包含了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门类。更重要的是在面塑教学中,在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手眼的配合能力与艺术造型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塑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余姚历史与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尝试将黄家埠面塑作为美术课堂资源来开发与应用,在美术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探索:
一、探寻黄家埠面塑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黄家埠面塑的发展历史与相关知识。同学们在课前通过上网搜索、走访黄家埠面塑艺人等方法与途径,收集了许多黄家埠面塑的图文资料。在课堂上我用实物展示、电脑投影,先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然后分别介绍收集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和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深刻体会到黄家埠面塑文化资源的厚重积淀,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历史。
同学们了解到黄家埠面塑来源于民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黄家埠面塑技艺代代传承,有何培生、何云昌、何来根等技艺高超的艺人,期中以何来根艺人最为突出。现年94岁的传承人何来根,16岁就开始做面塑,技艺精湛,手法精妙,他还将原先的单色面塑创新为彩色面塑。他的面塑作品2003年获得余姚市民间造型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后《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曾作过报道,2008年还上了央视七台的《乡村大世界》节目。黄家埠面塑这项传统手艺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生们从黄家埠面塑的渊源探究中,不仅了解到黄家埠面塑的悠久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同时加深了对家乡文化、人文精神的认识与理解,还萌发了强烈的自豪感和对家乡余姚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习黄家埠面塑的热情。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发掘黄家埠面塑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在了解了黄家埠面塑的发展历史后,我结合面塑原作和图片开始让学生欣赏黄家埠面塑的艺术特色,通过这一教学过程,深入发掘黄家埠面塑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黄家埠面塑的表现内容实
黄家埠面塑源于旧时的余姚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黄家埠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表现内容非常朴实,所做的面塑作品富有浓郁的余姚地方特色。
2.黄家埠面塑的表现形式美
黄家埠面塑简洁浑厚,朴实雅洁,色彩妍丽。早期黄家埠面塑不讲究修饰色彩,其蒸馍的白色和质感,形成独具一格的拙朴纯美。后期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造型一般是外形简洁、概括、略有夸张、内蕴饱满丰富,既有抽象几何形式,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动物等形象。黄家埠面塑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形式上极具美感,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3.黄家埠面塑的表现技法精
黄家埠面塑大都用粳米发面,蒸熟后上色彩。制作简单,用揉、捏、掐、刻、粘等万法造型,用剪刀、小竹刀、梳子灵巧地点、切、刻、划,完成细部及装饰,制作步骤“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缺一不可。现在的黄家埠面塑色彩丰富艳丽、除了大面积的品红、黄、绿以外,还用少量的白粉、钴蓝柞点缀,整体感觉活泼跳跃,绚丽多姿,又不失民间艺术的纯朴气息。
三、实践黄家埠面塑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美术技能
在欣赏了黄家埠面塑的艺术特色、挖掘黄家埠面塑的艺术价值后,我开始尝试让学生动手制作面塑作品,来实践黄家埠面塑的制作过程,传承地方文化,激发创造的热情,提高学生美术技能。
首先结合美术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与米罗游戏》、《清晨》等课与面塑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展开面塑教学。在面塑的制作过程中,从内容的构思、面料的加工、捏制方法的探寻,既要动脑筋思考又要动手操作,从头到尾的各个环节都是艺术的创造和才能的施展,处处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习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课外拓展等学习形式,让他们尝试研究练习性学习,面塑这个雕塑形式的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另外,我在将黄家埠面塑带进美术课堂,开发黄家埠面塑教学课例的同时,将美术课程资源利用、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起来 。如组织全校师生在艺术节期间举行面塑作品展,邀请面塑艺术何来根来校做面塑技法和知识的展示,在校园宣传窗设立“余姚面塑艺人”等栏目,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因地制宜营造具有浓郁校园文化,全方位搭建学习平台,激发师生学习黄家埠面塑的热情,最终使校园成为学生感受黄家埠面塑文化,得到精神感动思想愉悦的场所。
在黄家埠面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相关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使孩子们对家乡的自然、人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既让学生认识了地方特色美术文化,提高美术学习的热情,萌发强烈的自豪感,还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上对黄家埠面塑的传统特色、艺术价值、艺术含量和时代精神等的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美术学习中过意注重知识接受和技能传授的倾向,让学生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体和美术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余姚黄家埠面塑文化资源为美术学习服务;在面塑制作过程中学生找到了乐趣,在获得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审美价值观;黄家埠面塑文化资源在美术课程中开发与应用,还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促进了美术教师的自身发展,培养和提升了他们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的业务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篇8
论文摘要:高校课表编排工作是一项基本而又重要的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建立稳定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科学、合理编排课表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统筹协调课程、教室、教师、学生、时间等各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效率优先,注意效益的原到,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准确落实教学任务,确立良好的排课顺序,合理、有序、系统的安排好排课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德定教学扶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各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与教学资源设施相对不足的矛盾更加明显的显现出来,其中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排课工作难度的增加。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表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依据和重要保障,是解决现阶段高校规模与质量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合理、有序、系统的安排好排课工作的各个环节,使高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及其它相关工作能够有序、规范地进行,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表编排的基本要素
课程表编排是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时间等要素。要编排出科学、合理的课程表,要求编排者在排课前充分掌握课程表的各组成要素。
1.1熟悉教学计划
了解并熟悉全校各院系、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及其特点,了解每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性质、总学时、周学时、学分、开课学期等内容,了解和掌握各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了解和掌握全校各专业各教学环节之间的的衔接情况等。
1.2掌握教学设施情况
对全校所有教室的信息、各教室的配备情况以及分布情况要了如指掌,熟悉其它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语音室等各种教学活动场所的可利用情况。只有全面掌握了教学场地及教学用房的实际情况后,排课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及教学要求进行综合协调,使各种类型的教学设施达到最大的使用率。
1.3了解教师和学生基本情况
了解教师基本情况,如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师,教师所在院系、职称、学历、身体状况、进修情况等,了解并掌握全校学生人数,学生所在院系、年级、班级人数、学生分布等情况。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表编排时才能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合理编排,为师生教学服务。
1.4熟悉教学时间
排课前要熟悉学校校历安排情况,了解各学期的教学周数,实习起始周数,一周中可排课程的节数,教师集体活动的时间,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等。
2.课表编排的基本原则
2.1课程表编排要体现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原则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学的核心与主体,课表编排要体现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原则。编排出的课表既要方便教师授课,又要方便学生学习。这就要求排课人员要充分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要,尽最大可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各种需求,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2.2课程表编排要体现效率优先原则
课表编排应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应注意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和大脑调节功能的生理特点合理编排课表,应当能使学生在一天和一周内始终保持上课的高效率。在课表编排中应坚持在每天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的原则。每天上午和下午鉴于师生注意力和精力的区别,科学地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在课表编排中应坚持非相关科目交叉排课的原则。排课时注意将不同性质、不同层次课程适当搭配,以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3课程表编排要注重效益的原则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设施和设备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多媒体课件在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对多媒体教室的需求急剧扩大,这些都给排课工作带来实际的困难。合理的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助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因此,排课既要考虑“人”的因素,又要考虑“物”的因素,编排课表时既要考虑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又要使教室、仪器设备、场地得到充分运用,减少闲置和浪费,为学校节省开支。通过课程表的调节,使人、财、物等诸多要素相互促进,发挥最大功能,以最经济的投资获得最佳效果,提高办学效益。
3.课程编排的基本要点
3.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准确落实教学任务是科学合理编排课程表的前提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是编排课程表的直接依据性文件,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因此,课表的编排必须紧跟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功能的具体承担者,必须严格督促和检查课表排课工作执行教学计划的力度,凡是有变更的必须履行正规程序,严格审批方能变更教学计划。
3.2科学、合理的排课顺序是排好课程表的关健
为了保证课程表编排工作的顺利进行,应本着先难后易、先多后少的顺序,科学、有序地进行。在排课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排课的优先级别,以保证课程编排顺利进行。校区优先:先排教室和教学仪器设备资源相对紧张的校区的课;公共必修课优先:先排公共体育、大学英语、政法两课等受场地限制、同一时间上课班级多、教师多、占用教室多的课;合班课优先:先排跨院系、跨专业的合班课或班级人数多的课;特殊教师优先:先排有特殊情况需要照顾的教师或外聘教师的课;需使用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教学的课程优先:先排必须全部使用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教学的课,后排可部分使用教学仪器设备进行教学的课;课程多的教师优先:先排跨系(院)、跨年级、上课班级多、周学时多的教师的课;课程优先:先排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然后排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学时优先:先排周学时、总学时多的课;年级优先:先排低年级的课。
优先级别及排课顺序的设置不是固定的,排课人员可根据每学期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教学软件设施的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但均需以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
3.3课程表初排后进行检查、核对、调整是编排课程表的最后保证
篇9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分析准确性的语言,培养“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得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o这是针对创作而言,同时也适用于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仅限于“大致可以”的话,就不会体会课文表现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深入领会作者是如何使用准确的语言表情达意的。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咀嚼品味。编人课文的大多是名篇,语言都是经过作者认真锤炼的,所以教学中必须把咀嚼品味语言放在重要地位。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有一段文字:“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通过“咀嚼品味”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一般情况下,文章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写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改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由此及彼又引导学生认识在《最后一次讲演》中也有改变人称的现象,那是表达愤怒感情的需要。有了这两例的语言品味,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例子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且会运用了。
2.替换比较。有些词语通过替换比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其妙处。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能否换上“传”、“飘”、“交”?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才明白:用“飞”,体现轻捷、欢欣、联翩而至,富有生命力和感彩;而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了诗意。又如“她对我的接近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接近”与“爱好”能否调换位置?显然不行,因为先“接近”产生感性认识才会“爱好”,若调换次序,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填词练习。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上,往往一个词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事物的性质、状态和色彩。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百草园的描写,“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中的“碧绿’’、“紫红’’、“光滑’’、“高大”形容词的运用,从色彩、性质、状态上描绘了夏日百草园之美,若让学生填空练习,会加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又如写冬日百草园捕鸟的一系列动词“扫开、露出、支、撒、系、牵、看、拉、罩”等,把捕鸟的一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学生仍可填空体会其准确性。
4。模仿造句。如:一些关联词语就可以通过造句体会其关系,好词好句以及好的段落就更不用说了。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学生通过模仿原文造句会更加深入领会这种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的好处了。
看来,如果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语言的妙处,久而久之,学生会克服浅尝辄止的毛病,体会“咬文嚼字”的甜头,严谨治学的习惯将会逐渐养成。
二、体会形象性的语言,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课文,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语言尤具形象性。作者展示人物性格,描绘生活图画时,总是选择具有形象性的词语,把客观事物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受,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形象性的语言,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大有裨益o
1.体味景物描写的语段,领会其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景物描写,对于渲染气氛,交待背景及人物身份,衬托人物心情等起很大作用,引导认真品味,能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笔下烈日的酷热,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刻画,表现样子拉车的痛苦,以揭示主题。如果不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品味,是难以体会其用意的。又如《故乡》中,“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引导品味,便会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对于交待以来农村日趋衰败没落、经济凋蔽的时代背景十分必要,由此学生领会了文章写景是有其深意的。
2.体味人物描写的片段,领会其刻画人物的匠心。凡是写入记事的记叙文体中的人物,大多有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性的语言,如果引导学生很好地分析体会,对提高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是不言而喻的。如学习了《孔乙己》,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就十分必要。“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抓住人物外貌特征,概括地交待了其特殊身份、身材、脸色、皱纹、伤痕、胡子、长衫等,用简练的笔墨,逼真、具体地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的没落知识分子形象。《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个性化语言:“噫、好了、我中了!”道出了他一生追求功名的“心声”,引导学生分析领会,能够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科学制度的罪恶。《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最精彩的动作描写是“三拳”打死镇关西。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明白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出了鲁达这三拳打得痛快淋漓,从而反映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对于这些精彩语段还可让学生抄在本子上,作些积累。
三、读写结合,培养实际运用的表达能力
读写结合是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方法是仿写。如学了《老山界》半夜冻醒观山景一段时,可让学生学写“以声衬静”的片断;学了《白杨礼赞》时,让学生写一段“欲扬先抑”的话;学了《第二次考试》后,可让学生练习正面和侧面描写。这样仿写,有范文可看,有方法可依,既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又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实在是一举两得。除仿写之外,还可以改写、扩写、缩写、续写、结合作文训练写作等。
篇10
要想语文素养高,培养咬文嚼字的阅读习惯很重要。每个方块字不仅好看,更有着独到的意味,切不可囫囵吞枣。读书时需要逐字逐句认真揣摩,斟酌文字的分量,才能品味文章的意境。
例如我在带学生读《红楼梦》中贾政发怒要打宝玉的片段,探讨原文是否可以简化成:贾政气急,发誓打死宝玉。仔细阅读了文章后,有学生说“拿宝玉”是打的对象,“拿大棍”是打的工具,“拿索子”是要把宝玉捆起来打,不让挣扎,“把各门都关上”强调所有门都关上,不让人来救;“有人传信往里头去,立刻打死”这是怕王夫人特别是贾母来干涉。学生再仔细读一遍,有学生说原著描写了“喘吁吁满面泪痕的神态和直挺挺的坐姿”,刻画了贾政又急又恼恨铁不成钢的怒气。学生再静心咀嚼一番后,发现原著一连用了五个感叹号,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且五个都是极短句,节奏感很强,写贾政的暴怒很到位。经过这一番琢磨,同学们一致认为,改文简洁是简洁,却缺少了原著丰富的意味。还如读孙犁的散文《亡人逸事》时,就有学生问:作家是不是也会用字不当啊?男女第一次相识,女孩子怎么好“盯”男孩子的?我们运用比较法一起品味原文,发现文字的力量,也探究出女孩子对未婚夫满满地中意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其实已经慢慢开始咀嚼文字了。
学生读书时有的地方看不懂是理所当然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学生有了收获,阅读的热情才会不减。为此学校周一、周五各安排一节课让老师解答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如在读《围城》时有学生问,方鸿渐为何不拿文凭?我表扬了他问得好,然后让他看杨绛的《我们仨》中写到的由英国去巴黎的部分,看完了学生说方鸿渐是不屑于拿这个文凭。学生接着追问,既然钱钟书喜欢方鸿渐,为何又让他好几次失了业,水平不如他的人反而好好的拿着薪水?班上的同学也一起参与讨论,争论异常激烈,一派认为方鸿渐不懂社会规则,不懂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一派认为钱钟书写《围城》,其实是借尸还魂,是对社会进行讽刺鞭挞。这次大讨论,让不爱看书的同学也悄悄地喜欢上了阅读。有学生在读贾大山的《花生》时问,小女孩明明说自己吃饱了,看着簸箕里的花生为何又哇哇大哭?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现在的学生都不熟悉,我就让他们阅读莫言的《丰乳肥臀》,书中到处都是饥饿、浮肿、挖草根等描述,因为生活所迫,母亲只能含泪把金童的三个姐姐颈上插根禾草,带到集市上卖了。然后告诉学生,到别人家里做客,礼节性的吃东西但不能可着劲儿吃是一种教养,学生恍然大悟。
- 上一篇: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
- 下一篇:国庆手抄报一等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