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类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8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亲情类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亲情是多么平凡,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萦绕在我的周围。
3、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则永不褪色的话题。
4、亲情,是人类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也是人类难以割舍的一段情缘。
5、人活着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滋润,有了这样的情愫,便有了一个完美的人生。
6、亲情是什么?她是思念起始,但,又没有终点,是一种对家的留恋,一种对团圆的渴望。
7、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守爱,是母爱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亲,长者对幼者的疼爱……
8、当我忧伤时,亲情给我抚慰;当我迟疑时,亲情给了我鼓励;当我欢愉时,亲情给了我祝愿。
9、亲情似水,淡淡的,只有用心去品,才会发觉其个中滋味;亥亲情似酒,愈久弥醇,会让人陶醉。
篇2
一、巧妙的构思,深刻的主题
文章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为表现出文章的“亲爱之爱”这一主题做好了铺垫或者说打下了伏笔。当时父亲失业又加祖母去逝,家境衰败,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变卖典质”,又借钱办了丧事。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凄凉”中,然而父亲没有因此沮丧消沉,怨天忧人,更没有因此而忘记父亲之亲情,而是加倍呵护着儿子,体现出的是一个父亲所承当的责任与爱心,更体现出一个男人所肩负起的重担与胸怀,使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即便是天塌地陷,只要有父亲,这世界就还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从容。就是这个父亲,在办完丧事,奔走他乡谋生即将分别之时,虽嘱托茶房照料儿子,但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到车站为儿子送行,嘱咐之余又拖着较为肥胖的身子,从火车道轨间爬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桔子等。这些小事串连起来,虽然父亲为儿子所做的这一切,看似寻常,然而表现出的是一个父亲貌似体贴入微实则是割舍不下的一片爱子之心。作者就是通过细致描写,对父子间亲情之爱作了深刻体现与内心世界的刻画。
作品引人入胜之处正是通过这几件小事使我们看到了人生中父亲伟大的爱子之心,看到的是父亲的博怀,更看到了人间最珍贵的无私亲情。困难再大,世道再艰难,父亲总能在艰难困境和沮丧心情下,依然能够撑起一片天,肩负那种责任;仍然对儿子照料得那么周到,呵护得那么细致,这是极为可贵至上的亲情所在。文章选择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背影作为刻划的重点,正是作者独具匠心之所在。这一背影,并非是普通的背影,而是凝聚着父子深情的背影,是体现着人类高尚情感的背影,是让人铭刻于心的背影,更是催人泪下的背影。当儿子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时,当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儿子的眼泪再次流下时,此时儿子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一片爱心。作者在文章中对一连串“小事”的描写叙述,特别是对父亲穿过铁路给儿子买桔子时对背影作了如此刻画:“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以及爬月台的情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活脱脱地把一个身体略为肥胖,行动不便的父亲爱子之心呈现在读者面前,更把一个内心痛苦但还以坚强挺住为爱子操心的父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文章的主题一下子得以升华。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得知父亲身体不佳,儿子自然想到了饱经忧患、在生活的困境中挣扎的情景。因而儿子又为之伤心落泪,在泪光中又再现出父亲的背影,把作者真挚感人的思父之情表现得情真意切,使我们学习起来总觉得文章余意未尽,深切感人。在《背影》这对父子亲情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勾起对自己父亲的回忆与思念,是啊,天下哪一个父亲又不是为自己的子女如此奉献爱心、关爱有加的!他们的哪一个背影不是让我们长想长思长念的呢!这个背影会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奋斗,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升华自己。这种亲情的感染与感动,正是《背影》所兼备的文学影响力与感情再现。
二、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
篇3
2、感恩的心中有对你的牵挂,感恩的心中有对你的关怀,感恩的心中有对天下所有人的问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愿天下所有人开心快乐。
3、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
4、驾一辆友谊之车,承载着最美丽的心愿向你驶来,造一艘感激之舟,乘风破浪向你驶来。无论你身在何方,请接受我发自内心的感谢!
5、亲情,是一盏明灯,给浪子回头照亮了道路;亲情,是一个避风港,给飘泊的游子一个平静的港湾;亲情,是一碗心灵鸡汤,给受伤的心灵一声呵护;亲情,也是一把利剑,给不知悔改的人一招力劈华山。
篇4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联词。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邀请父母参加班会活动。
4、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三、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甲: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乙: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
合:上新街小学五年级一班“拥抱亲情”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我名字的故事
(1)甲:我的降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未来的曙光。我的名字是父母理想的编制,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名字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自己名字中蕴涵的意义。
[孩子的名字融入了父母多少的期望!学生通过向父母了解为了给自己取名字花的心思和名字中蕴涵的期望,从而感受父母深深的爱。]
2、我成长的足迹
(1)乙: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的成长离不开您呀——亲爱的爸爸妈妈。
(2)课件出示一组家庭照片,学生讲述他们成长过程中自己遭遇疾病和挫折时,父母为之作出的牺牲和为之付出的血汗。
(3)诗歌朗诵《妈妈的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凝聚了父母无穷的爱;感人的生活场景能勾起孩子的美好回忆,真情交流使他们再次体会朴实的亲情,引起情感的共鸣。]
3、父母写真
(1)甲: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父母操劳的见证,是爱的涓涓印痕,是亲情无偿地演绎。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你关注过父母的变化吗?
(2)以《爸爸(妈妈)的————》为题,演讲自己眼中的父母。
(3)舞蹈《烛光里的妈妈》
[通过观察,感受父母的辛苦,利用演讲,表达亲情的无私,激发学生回报亲情的动机。]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1、亲情赞颂知多少
(1)甲:亲情是一种血脉相通的默契,是一种无法割裂的存在。
乙:因此,酬劳不是她的目的,收获不是她的动机,她是人性闪耀的光辉。
甲:多么质朴的情感啊!古今中外,有多少赞颂父母的歌、词;有多少演绎亲情的故事;有多少歌颂母爱的名言。
乙:让我们尽情地用歌唱,用朗诵,用故事来拥抱亲情吧!
(2)学生自由地歌唱或朗诵赞美父爱、母爱的歌曲和诗文,讲述古今中外关爱父母的故事,课件展示关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收集相关材料、讲述故事,在准备过程中就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2、母子了解知多少
(1)甲:我们的生活,父母总是牢牢牵挂,那我们又对这些关爱自己的长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请到场的几位同学的妈妈和孩子共同上台做个游戏。测试一下对对方的了解有多少。请到场的爸爸作评委。(互相猜对方最爱吃的菜、最爱穿的衣服;母子共同写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检验默契度)
(2)请孩子做扮演孕妇的游戏,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劳。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体会父母辛苦生育和抚养的无私付出,感受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不易,激发回报父母的情感。]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确定回报方案
(1)甲:记得老一辈革命家驻德爷爷在抗日前一年得到妈妈病逝的消息十分悲痛,他写下了这样一片感人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请班主任老师给我们讲讲这篇文章。
(2)班主任讲《回忆我的母亲》
(3)乙:故事让我们感动,榜样为我们引路,名言伴我们同行。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呢?
(4)学生讨论交流,并确定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方案。
2、实施回报方案
(1)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洗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
(2)帮父母做家务事
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
(3)陪父母聊聊天
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
3、倾听父母的感受
(1)甲:听了大家的回报方案,我们的家长十分的感动。下面请妈妈、爸爸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爸爸、妈妈谈感受。
(3)乙: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您对我们的肯定,您放心吧,感谢您对我们的爱,我们也一定把爱回报,回报给你们,回报给亲爱的社会,回报给伟大的祖国。
(4)合:最后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旋律把手中的红花献给在座的家长。
(5)齐唱歌曲《爱的奉献》。
[积累是亲情书写它独特魅力的过程。利用讨论使学生明白: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回报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要有一颗孝心;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中。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做起,培养爱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去爱我们的祖国。一、活动目的: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16-02
长期以来,“学语文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的中国学生。如今,中国教育界不断探索、创新语文教学,启发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从而从更广阔、全面、多样的角度审视、理解、感悟语文。在新课改的旗帜下,语文教学注重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群体性的社会经验、历史经验的视域融合,激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共鸣,较好地解决了本文开头的问题带来的困扰。
一、生命体验的基本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突出通过联系个人的生命体验,从丰富多样的生活中感受、理解教学篇目中传达的情、义、理、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是情的生命体验。“情”属于感性认知方面的内容,包括爱情、友情、亲情,对大自然之美的赞叹,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高精神的礼赞等。教学篇目大都选择那些描述日常生活事件、语言朴素的篇目,并在单元提示中提示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动个人的生命体验来感悟文章,激发初中生的兴趣。如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作者以自身的日常生活体验为例,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较易引起学生的共鸣。《风筝》中鲁迅描述儿时经历的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羚羊木雕》中张之路描述儿时因为送礼物给好朋友而与父母产生分歧,感受到无奈、伤心,最后好朋友对自己的理解;《散步》描述一家人在田野很平常的一次散步,过程中的细节体现出长辈对晚辈及晚辈对长辈的单纯温馨的爱;或者泰戈尔、冰心用形象而细腻地笔书写的伟大、温馨、亲切的母爱;或者朱自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的父亲那笨拙却又感动的背影。当然,不仅亲情如此,对弱者的同情与大爱亦显得朴素、亲切、感人,无论是鲁迅对儿时保姆阿长琐碎生活的回忆,无论是杨绛笔下的生活艰难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老王。这些文章生活气息浓厚,贴地气,初中生很容易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个人的感性生命体验逐渐上升到理性认知的层次,陶冶了个人的情操。
其次是义与理的生命体验。“义”主要是道德方面的内容,“理”主要是理性认知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相互交错影响。编写者选择了那些侧重以真实、朴实的日常故事去启发学生对其中的义、理内容的认知的生活事件,从感兴趣逐步上升为认知认同,不断熏陶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指导思想。比如,关于人生这个话题,古今中外无数智人在探寻生命意义的道路上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智慧之花。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用亲切、朴素的文字和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个人童年时代以来的那个“朦胧而美好的”人生之梦;《白兔和月亮》运用童话的方式,写到“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白兔)毕竟童心未泯”,最后请求众神撤销了那个决定,重新“感受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实质就是想告诉世人“人类的占有欲会让人失去很多生活的美好”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在讲述战争带给人类巨大灾难的文章中,也是选择那些侧重讲述战争中发生的那些具体的、感性的事例,以事例、情感激发学生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深刻体悟。这些文章中,义、理与情水融,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无疑更为深刻、难忘。
再次是美的生命体验。“美”属于审美方面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从审美的角度融入生命体验的其它内容似乎显得更为必要。作家们笔下的亲情,运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真切而感人的细节,诚挚温馨的亲情带给人真切的美感;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神奇、壮阔……众多熟悉的自然现象,千姿百态的物种,神奇的地理现象,仿佛在我们面前铺开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画卷,促使我们驻足欣赏不已;作家笔下的生命意义之旅,总是在不经意的一次日常生活细节中开启,也许是海边捡到的一只贝壳,也许是漫步树林时看到的一种植物,也许是自己养的一只小动物,也许是儿童时期的一个小玩具……身边的生活成了领悟人生大智慧的不竭源泉,新鲜、亲切、灵动、丰富,如诗如画一般的美妙。
二、生命体验的对话兴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生命体验、创造力、人格塑造通过思维语言去交流、培养、创造。从教学篇目的选编、教学单元的设置上看,编写者不仅试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生命体验的基本内容,还试图激发学生实现多角度的生命体验的对话兴致,拓展生命体验的宽度和深度。
(一)社会经验与个人体验的对话
初中生要有效地从复杂的社会群体性经验中吸收营养,丰富个人生命体验,办法之一就是编选部分内容简单、生活气息浓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在展示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的同时实现学生个人体验与其视域融合,通过情、义、理、美的相互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虽然反映的生活时代离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但其中反映的世态人情在现实中却是如此的熟悉。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等介绍民俗的文章时,有写地方节日风俗,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这些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中既可以拓宽视野,也能在兴趣中体悟其中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之美,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悄无声息的影响。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关爱;陪伴
一、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理念的概述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工作,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儿童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使这些幼小的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亲情化产品设计,即设计具有亲情特征的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尤其适用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是指产品设计在造型、功能上,运用以亲情作为纽带的各种元素,如父母的关心、问候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是父母和留守儿童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能使留守儿童在使用产品时感受父母的关爱,体会亲情的温暖。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感情,是所有爱的起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狄更斯说:“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父母的爱,不仅需要物质的供应,更需要心灵的陪伴。一件好的产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留守儿童设计亲情化产品,增加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补充残缺的亲情,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留守时期,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理发展问题的新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需求趋势
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其中不乏有心理健康问题者,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越严重,这不仅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给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儿童产品市场是一个富有生机、极具商机的巨大市场。特别在我国国情下,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的父母未来的希望。父母外出工作,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他们往往自己省吃俭用,却在儿童用品的花费上毫不吝啬。优秀的设计不该只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更要关注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如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残疾人、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等。然而,国内市场上少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关注人文情怀的、重视亲情交流的产品,我国儿童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尚不全面。留守儿童区别于一般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其特殊性,他们容易自卑、内向、孤僻,这些都是留守儿童产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儿童产品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智力成长、心理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将儿童的亲情需求赋予产品,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以满足其情感的需求,增进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城市生活毫不相干,可是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及其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方法
1.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交流沟通渠道单一,造成感情缺失,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不仅在空间上的距离遥远,而且形成心灵隔膜。能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成了他们朴素却又遥不可及的愿望。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即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远距离交流的通道,提供情感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即便是分隔两地,也能轻松、便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如,可以设计具有语音对讲、短信互动、定位检测等功能,并能与手机APP互动的儿童手表,缓解留守儿童思念父母之苦,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彼此更贴近,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让父母见证孩子的成长。另外,一款名为Frebble的模拟牵手触感产品,它能在视频聊天中模拟与对方牵手的感觉,通过蓝牙无线连接到电脑,它能检测挤压并把压力传送到另一端,实现模拟牵手的感觉。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通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觉、多维度的设计手段,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提供远距离的情感交流体验,有效解决他们难以互动、渴望互动以及对亲情的需求问题,这也与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2.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人们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价值与产品的功能是同样重要的。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产品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其功能,其背后的情感价值显得更为重要。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是指产品在造型和功能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娱乐、学习认知过程,通过加减、替换零件的方式进行升级和变换,满足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从而有效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留守儿童对产品的情感寄托,在于父母是产品的共同使用者或购买者。在儿童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产品的功能不断快速地转变,但很多产品由于功能单调,很快就因为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而遭到淘汰,而其父母又因为不在孩子身边,不能及时为他们更换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让父母只需购买一件产品,便可适应留守儿童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这样的产品能伴随他们成长,充当父母派来的小伙伴的角色,可以创造宝贵的亲情价值。
3.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
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就是以产品作为寄托父母关爱的载体,在设计产品时,先预留一部分空白的空间,待父母购买产品后,再“填充”关爱,把产品补充完整。如,可以植入声音的电子产品,父母可以将“宝宝,今天期末考要加油哦,爸妈永远支持你”“宝宝,天冷要注意多穿衣服,不要着凉了”“宝宝,别复习太晚,该睡觉了”等话语录入,再设置播放时间。除了声音,还可以将照片、视频等进行填充,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实际的、个性化的需求。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记不清父母的模样和声音,通过设计可寄托父母关爱的产品,可以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时光,让他们留守却不孤单,随时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幸福。
四、结语
让设计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设计出能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爱与关怀的产品,是设计师的责任。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以亲情作为切入点,运用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打破心灵的隔阂,使交流不再是奢望;运用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赋予产品生命力,也能使留守儿童获得不可估量的亲情价值;运用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将是推动儿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重拾自信,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关注弱势群体的暖心设计是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研究,传达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并为今后留守儿童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
作者:李晶晶 单位:广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爱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1).
篇7
关键词:亲情教育;感恩之心;亲情行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51-01
作为教师,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亲情的培养需要教育提供平台,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来实现。中学生有一定的文化,情感容易波动,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亲情,点燃学生感恩的心灯。
一、剖析亲情理念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要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关爱,要引导他们学会感恩。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告诉学生,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话,又怎能对他人、社会感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子不嫌母丑,时展的今天,父母的观念固然与子女有矛盾,但这不是父母的错,有社会这个人环境的因素。但不管如何父母对于女的爱是由衷、执着、真诚的。教师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实施亲情行动
l、作亲情观察。我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将会使他们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中去。
2、作亲情沟通。父母与子女产生代沟,很大程度上是两者缺少沟通,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主动与父母沟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爱好等,了解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每天跟父母说说学校发生的事,也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积累情感,缩小代沟。
3、作亲情体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为子女付出了多少,这样可以让学生与父母互换角色,如:在假日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捧,使学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
4、作亲情回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该子是永远报答不了的,但可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作为对父母亲情的点滴回报。如:给父母一份惊喜,在父母生日时送上自己自制的贺卡,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父母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歌: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为父母做一件他们早已忽略的事:帮父母做家务:每天在家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位,分担家务劳动。另外,让学生明白,取得优异成绩是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关爱父母要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是我们要培养的。
三、进行亲情熏陶
篇8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è,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篇9
【关键词】人性 道德 善恶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54-02
一、人性的内涵
有关人性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具体来说,人性的内涵应当包括生存、尊严、亲情、合群、自由等需求倾向。
1.生 存
人都希望生存,既希望自己能生存,也希望他人能生存,这是最基本的人性。没有生存,人类就无法进行任何活动。在人的幼年,生存是一种本能,饿了就想进食,进了食就会生长。过了幼年时期,人的生存欲望就超越了本能,总是带着一项或多项“任务”生活着:报恩或复仇,创造或占有,奉献或享受,爱情或金钱,理想或现实……生存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有多少颜色,生存就有多少目的。
2.尊 严
人都需要尊严,尊严就是把人当作人看待,使人能以人的方式生活着。康德说:“有理性者被称为人,这是因为人在本性上就是作为目的自身而存在,不能把他只当作物看待。人是一个可尊敬的对象,这就表示我们不能随便对待他。”把人当作目的就是要把人当作人。尊严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它如同空气一样,不引人注目,却非常重要。
3.亲 情
人都渴望亲情,亲情是人对其关系密切的人的眷恋和关爱。亲情有父母子女亲情、夫妻亲情等。父母子女亲情是亲情的核心,以血缘为基础。夫妻亲情是亲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性为基础,但不止于性,还包含着互相尊重、互相依恋、互相关怀的道德情感。
4.合 群
人都渴望参与和友情,合群感是与亲情相关的基本人性,马斯洛称之为“归属的需要”。人是一种喜欢合群的高级动物。正因为人有合群行为,才形成了人群和人类社会。人在自己生活的群体中与别人结成朋友、战友、同事、同学、学习团体、宗教团体、政治团体等,这些组织的共性是一定数量的人因某种共同利益集合在一起,这个集合体就是这些成员共同生活的平台。一旦离开了这个群体,人会因孤独而疯狂。人类曾创造出一种残酷的刑罚,就是让人孤独寂寞,见不到亲人、朋友,如拿破仑二逐孤岛,苏轼三贬偏隅。
5.自 由
人都向往自由。自由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原义是指从束缚、虐待中解放出来,获得自主和自立。追求自由是人特有的天性,卢梭说:“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去做人,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补偿的。”
二、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如硬币之正反两面,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这一话题的争论十分激烈。
1.性善论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他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并认为水如果向上流,就如人之向恶,那并非水性与人性之本原。很明显,孟子是继承了“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观念。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主张性善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具有一种自然美德“怜悯心”,这是人性善的基础,是人类优良品德产生的根源。孟子说,怜悯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如果没有怜悯心作为理性支柱,纵使他们具有一切道德,也不过是一种怪物而已。正是这种怜悯心,使人不假思索地去援救所见到的受苦之人;使健壮的野蛮人在寻找生活资料时不会去抢夺小孩和老人艰难得到的食物。这种怜悯感情,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中代替了风俗、道德和法律。
2.性恶论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在《性恶》篇中驳斥孟子性善论。他提出“不可学,不可事而为人者,谓之性。”人性之所以恶,源于人“好利”本性。人“生而好利”、“生而恶恶”、有求而不让则会相互争斗并引起骚乱。同样,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是主张性恶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人最大的善是保全生命,最大的恶是死亡。在自我状态下,人为了保存自己,不择手段去占有一切,使人处于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像狼一样互相吞食。
3.性无善恶论
以告子为代表。告子所说的“性”,指的也是人的自然本性,他认为这种自然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告子再以水流为喻,认为人性如水,往哪个方向引就往哪个方向流动,人性引向善的时为善,引向恶时为恶,都是后天使然,本身没有善恶。在告子看来,一切都是环境在起决定作用。再善的人也有恶的时候,当某个人出于某种原因生存不下去,为了生存难免会滋生恶的念头,人们即使是在选择了“恶”的时候,心灵中仍有“善”的客观存在,当一个人的灵魂被某件事触动的时候,也许会在不经意间激发他的善念。当然,人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某个时期某件事情上可能“恶”会占主导地位,而另一个时期同一件事情上“善”可能又会占主导地位。
三、建立弃恶扬善的社会机制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所以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信任的群体;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的机器之所以能维持正常运转,并朝着正确轨道前进,是由于人类自身拥有一个抑恶扬善的“机制”,建立起了一套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是法律和道德。
1.法律惩恶
法律的主要职能是惩恶。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核心内容在于规定人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行为自由。义务是指法律规定人们必须履行的某种责任或行为界限,人的行为超出这个界限,就要受到制裁。法律依靠国家强制手段,约束人们的“越轨”行为,惩罚各种恶行。法律这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前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道德扬善
道德的主要职能是扬善。道德是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通过内在良知、社会舆论起作用。因而有人说:法律是一种“硬约束”,道德是一种“软约束”。法律的约束是直接的、刚硬的、立竿见影的;而道德的约束是间接的、温和的、长久的。由于道德主要通过内心的良知发生作用,所以衡量人们行为的善恶,往往是以人的行为动机为准绳。这样,道德中“善恶正邪”的标准主要通过一种价值判断来决定。而道德行为中的良知、动机、价值又同人的教育紧密相联,故在道德规范问题上特别强调对人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有关人性善恶的讨论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在谈论“人之初,性本善”的时候,要看到人性的另一面;在面对人性邪恶一面的时候,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性的可塑性,尽可能地使人远离罪恶,走向良善。我们要善于运用道德法律的手段,去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标本兼治。只有这样,人性的邪恶才能得到抑制,人性的良善才能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 [法]卢 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德]康 德、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篇10
【关键词】小儿疝气;术前;亲情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87-02
小儿疝气是儿科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胚胎期腹股沟处的鞘状突关闭不全,导致患儿腹腔内容物通过此突进入阴囊或,形成疝气。 该病发生率一般为 1 ~ 4%,男性患儿较多,一般是女性患儿的十倍左右[1]。小儿疝气可以影响到儿童的消化吸收和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发生嵌顿时,还可引起剧烈腹痛、肠梗阻、肠坏死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小儿疝气应该及时治疗,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患者年龄小, 渴望安全与信任,担心与家人分离,害怕陌生的环境,害怕进医院,更害怕动手术。当患儿住进医院时, 会哭闹不止,不肯吃东西,不肯睡觉等。过去有些护士对这些患儿采用恐吓训斥的方法,结果患儿更加恐惧,看到医护人员就会大声啼哭甚至打骂医护人员,给实施治疗和手术增加很大的困难,从而影响患儿的康复。亲情护理就是将亲情服务运用于护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把患者当亲人,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角色适应支持及生活照顾全程服务的工作模式[2]。我科以儿童生长发育为基础, 根据各年龄儿童心理特征, 采用心理学知识对不同年龄的疝气患儿开展了不同的亲情护理干预。用良好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等使患儿消除焦虑、紧张、恐惧情绪, 减轻负性心理, 使患儿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状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 2013年 3 月―2011 年 5 月在我院实施腹疝气手术患儿40 例,随机分成 2 组,观察组20 例,男 14 例,女 6 例,年龄 9 个月 ~12 岁,平均年龄(5.9±1.3)岁;对照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 11 个月 ~11 岁,平均年龄(6.3±1.2)岁。2 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护理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小儿疝气高位结扎术术前的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和一般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前亲情护理干预。①接到手术通知单,巡回护士即到病房巡视患儿,与患儿沟通,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对年长患儿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思想负担。对于年少的患儿可代替父母的角色,搂抱、患儿,增加与患儿的亲密感,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3]。采用正确的诱导和耐心的启发、教育、鼓励、表扬等方法。主动热情地与家长交谈, 同患儿一块做游戏, 或让患儿玩弄从家中带来的熟悉玩具。让患儿亲眼目睹从手术室推出的其他术后患儿并没有痛苦表情,而是很甜美的睡着。及时表扬术后患儿勇敢,同时鼓励他们能做得更好,使患儿紧张、恐惧的心理得到放松[4]。
1.3观察指标[5]
①患儿进入准备室的配合程度,如的哭闹程度、建立静脉通道的配合度;②副损伤比较,如头皮上肢的针刺红肿情况;③儿家属对手术满意度以及护理投诉率的比较。
1. 4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数据采用 SPSS 10. 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
3讨论
行疝气手术的患儿由于住院后生活环境、健康状况、作息制度等发生改变,而且儿童处理应激的应对能力十分有限,尤其幼小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伤害[6]。观察组患儿信任医护人员,带离病房进入准备室后,大多数患儿情绪稳定,仅有少数哭泣,基本能够顺利建立静脉通道。 对照组患儿哭闹情况严重,甚至挣扎逃跑,打术前针时常需数人配合,针刺损伤大,偶尔还需改用吸入麻醉。 可见术前亲情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儿能够最大程度地配合手术治疗,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和心理伤害,有利于促进了患儿的康复。从手术满意度调查不难发现:亲情护理显著提高了家属满意度,降低了护理投诉率。亲情护理更是在医患之间建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在儿科护理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亲情护理干预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与服务, 使患者更放心、更满意。让患者感到温暖如家,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声誉,使整体护理得到了升华,护理工作基本达到了患者满意、家属满意、医生满意及领导满意的总体目标。良好的亲情服务不仅有利于患者就医与康复,还有利于医院品牌的建设,直接推动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缓解持续紧张的医患关系。 因此,术前亲情护理值得在医疗工作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晓琳.438例小儿疝气手术前后的观察和护理[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9(22):1129-1130.
[2] 陈谷霖,李才平.全程优质亲情护理工作模式的构造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52.
[3] 王群芳. 舒适护理对小儿疝气手术患者康复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12 ,16 (6):742-743.
[4] 袁丽菊. 小儿疝气手术前的心理护理[J].家庭护士,2008,6(8B):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