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怎么读范文

时间:2023-03-29 16:1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惊蛰怎么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怪味多嘴街”就是给“花粉”们一个畅所欲言、七嘴八舌、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总之就是让大家放开了说说心里话的地方。这地方是咱们小“花粉”的地盘,不用计较老师啊、家长啊怎么想,因为我们就是要听大家最真诚、最迫切的想法。如果你有什么古灵精怪的奇思妙想,成竹在胸的伟大计划,放在心底多时的独家秘密,或是只是想参与每一期小树哥哥给出的话题,那就赶紧对我们倾诉吧,小树哥哥最喜欢听“花粉”们说话啦。如果你想参与,那么把要说的话写信邮寄过来。邮寄地址:哈尔滨市阿什河街11号《小雪花》编辑部“怪味多嘴街”收,也可以发电子邮件哟:e-mail:

“怪味多嘴街”就是这样一个舞台,发表你的观点,说说你的妙计,秀出多样的你,秀出智慧的你,秀出与众不同的你!

小贴士 “怪味多嘴街”总是热闹非凡,但却有一些同学错过了我们的最新话题,结果精心准备的发言就不能刊登出来了。因为杂志周期的原因,我们一般都要提前3个月编稿,就是说,如果想在杂志上看到你的名字,你就得选3个月以后的话题来参与。记住了吗?“怪味多嘴街”随时欢迎你的到来!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该爱护它,不滥砍树木,不随意扔垃圾,从我做起,做环保小卫士。

——哈尔滨市方正县

实验小学六(3)班 程星源

看到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我决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乱扔矿泉水和饮料瓶,少用或者是不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

——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农垦分局

二九一农场小学四(5)班 李薪宇

看着那一张张受污染照片,我真的觉得我们人类要多多爱护自己的家园,我想以后要少用餐巾纸、一次性纸杯……为地球妈妈多留一点绿色。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

陶堰镇中心小学二(2)班 陶恩源

我要在自己的家里贴上一些环保标语,提醒自己和家人来保护环境,让我带领更多的小朋友一起来保护环境。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陶堰镇

中心小学二(2)班 王 彬

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随便扔垃圾,爱护地球妈妈。

——哈尔滨市

大同小学五(6)班 金世博

我打算让爸爸骑自行车上班,不开私家车,少排放尾气

——哈尔滨市

大同小学三(4)班 张明涵

地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少用塑料袋,多用环保袋,少用纸巾,多用手帕……

——浙江省杭州市

育才实验小学303班 丁俊杰

我决心和我的同学一起宣传环境污染的危害,并号召爸爸、妈妈以及周围的叔叔、阿姨,少开车,减少尾气污染环境,多步行或者骑车,既保护了环境,又锻炼了身体!

篇2

——题记

我喜欢墨,而且格外地喜欢水墨丹青,莫名地偏爱挥毫书法,没别的,仅仅是喜欢。

我喜欢它什么呢?是喜欢淡淡水墨的交融?还是喜欢深浅不一的墨痕?或者喜欢若有若无的墨香?都是,却都不是。我想,我最爱的仅仅是墨。

墨,是清淡的。墨,只有一种颜色,多单纯的色调,它并没有西洋油彩的华丽和花哨,也没有古埃及壁画的神秘和莫测。古代文人雅士,用墨画天画水画苇塘,画人画物画沧桑,写景写情写惆怅,写花写月写离殇。用水与墨的调配,绚烂出梦幻的景色,绽放出自己的心绪,铸就震惊世界的千古绝唱。这一块简单的墨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变革,目睹了几代人的兴衰,又踏过几次花落月缺的离合,才走到了今天,凝成了墨。滴滴墨色写往事,点点清痕纸上驰。墨,仅仅是墨。

墨,是神奇的。墨的醇香是在岁月的酝酿和耐心的烘焙下,漾出的。没有这两样,墨,便不是墨了,只是一块比较离奇的石头罢了。市场上卖的调好的墨汁,哪里还有昔日的芳香,别说岁月的酝酿了,就连磨,谁舍得浪费时间给你磨墨呢?打碎成粉再加入水即可。这“速成”的墨,外表没有什么不同,但它的骨子里,可还有墨的执念与淡漠?这自来水,可有小池清泉的灵气和甘甜?正统的墨,渐行渐远,正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转角。

倘若将一块好墨持在手中,便有种莫名突兀的满足,轻摁砚中,细细,缓缓,顺时针研磨,觉得时光好像停止了,随着墨在原地打转而已。当你目睹着墨块在手中,漾出别样光华,墨汁渐渐浓郁,此时墨香便随着这墨汁的流出而飘逸了。那一瞬间,在尘世的喧嚣中,一定有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惬意感觉注入四肢心肺。也许这便是水墨的魔力吧?谁说水墨无情?它也会看世间百态,也会品岁月如歌,如若你没发现,那就只能怨你不懂墨。细细研磨调空灵,缓缓低吟世间情。墨,仅仅是墨吗?

墨,是窈窕的。在寒冷的北方,简单快捷的中性笔,水彩笔,油画棒,随处可见。相比这新时代妖媚洋气的“娇小姐”,墨,这朴实优雅的江南女子,实在不怎么受人注意,挤在小小的角落,陪着中国千年往事黯淡着追忆。只是偶尔几位老者来看看,再摇头叹息着离去罢了。年轻的孩子,谁会注意这样的“老古董”呢?可是,在南方,这本是窈窕的水土上,几场春雨婆娑,水墨渐渐漫开,晕染出一片美丽的水墨丹青。画既是景,景既是画。不知是水墨丹青一朵朵开在江南这明媚的春光里,还是江南风景绽放在水墨中。窈窕着,震撼着人们的内心。水与墨,简单的交汇,便氤氲出一派淡雅江南。水墨,水墨,仅仅是水与墨吗?它寄托了多少愁思,几多心事,花落迷离;它铭记了几朝历史,镌刻了几代江山,风过尘嚣;它目睹了几缕残阳,留恋了几帘幽梦,恬淡往事。轻触素笺,起舞蹁跹,窈窕水墨,惹人空思念。思思怨怨孤舟泊,悲悲喜喜淡水墨。墨,不仅仅是墨。

墨,是飘逸的。狼毫笔几番勾挑,如梦江南就呈现在小桥流水的宣纸上,静静地望着你。这水墨色并无简笔速写那般形象,也没黑白素描那般立体,还没斑斓油画那般妖娆,仅仅,呈现了宁静恬淡的心境。速写,素描,油画,是可以临摹的。但是,你可曾见过谁临摹水墨画的?有,那也只是学名家笔法,品名家底蕴罢了。水墨色,是一种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源于本真的呐喊。那磅礴心境,是常人学不来的。

我在看画,看画的山清水秀,看画的云雾缭绕,而画亦在看我,看我本真心境,看我心中风景。那一汪水墨色,画人,画骨,画心,那几丝水墨痕,画景,画情,画境。在尘世喧嚣中,这水墨色恐怕是我最后的精神净土了。花花叶叶点相思,岁岁年年不了情。墨,仅仅是墨罢了。

墨,江南墨,水墨,花落惊蛰,水墨色,只字渐消磨。唉,世俗喧嚣中,让我魂牵梦绕的水墨,难道只能在梦中重见了吗?

墨香依旧,水仍清澈。但是一切,变了太多,太多。

心中的水墨,故乡的水墨,远远的,可望,不可即。这满腔的思念,便引起了文中的第一句话:我,喜欢墨。

篇3

“九斤黄”是上海人记忆中的一个符号, 往往会在前面加上“浦东”两字。因为这正是在浦东川沙、南汇、奉贤乡间散养的绝佳食材, 黄嘴、黄脚、金红色鸡毛,有时皮也会有点黄。由于乡下放养,吃谷吃虫,吃野草,喝清水, 个头长得大,肌肉紧实,无论公鸡、新母鸡、老母鸡、镦鸡(阉鸡)、童子鸡,味道都非常好。往往一家炖鸡汤,整条弄堂皆香。

重提这个记忆符号,是因为记忆又变为现实。不久前收到一封信,用牛皮纸制作,中间的方框内有一只剪影鸡。鸡上从右至左横写“老浦东鸡”四字,鸡下有英文“AUTHENTIC SHANGHAINESE CHICKEN”, 据说这是161 年前在纽约世博会上得奖的“九斤黄”的英译。方框内还有四行竖写的字:“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家・不可使鸡知”, 以及“圣华出品,必属精品”。原来,这是“浦东‘鸡’忆,老浦东鸡产品会”的邀请函。开会那天,会场上放着九斤黄标本,真是可爱至极。由此知道,这是浦东一家鸡繁育公司恢复此鸡后,由圣华副食品有限公司(加工经营冷鲜鸡)出品的。我在会上讲了自己的感受, 还有一位自称市民代表的朋友说没尝过,不知道是不是老浦东鸡。圣华公司副总经理姚轶轶告诉他,每位来宾都能带只冷鲜镦鸡回家,慢慢品尝。临走时我告诉姚总,有位大厨在我家等鸡下锅。他马上说:“再送您一只,回家好好尝尝。”

小友顾先生的“快马”在高架上飞奔,李强来电说,已快到我家了。到家一看,李强已等在楼下,马上提了鸡上楼。李强出手很快,不多久几道菜都已做好。先喝(因为太滑,近似入口即化)云吞,云吞皮是李强从广州飞回上海时买的,肉馅是李强在广东自制的,冷藏了两天,真所谓“广东人不吃冻肉”。第二道菜是鸡排,李强称之为“姜葱煎九斤黄”,鲜香有嚼劲,是鸡带骨头的部分加上李强带来的鲜猴头菇以及我家的鸡枞菌烧汤,非常鲜,好似用桂圆、荔枝所炖的那种香味。喝第二碗汤时, 煎对虾也已上桌。李强用广东年糕在平底锅里两面略煎,再打几个鸡蛋下去,在年糕外层也两面煎黄,叫它“鸡蛋葱花煎年糕”, 那香、鲜和糯,真是“呒没闲话”!

李强第二天打来电话说,这鸡用上海人传统做法,烧熟后焖一焖,真比西塘的“白切油鸡” 还好吃,因为鸡肉质好,咬口比西塘的土鸡还好。其实,剩下的一只鸡我也同时烧汤,那汤黄灿灿的,入口一点不油,肉是鲜、香、嫩,又有嚼劲。浦东“鸡”忆又回来了。

偶尝南宋菜

那年,我在报社的国内记者部工作,奉命前去杭州采访,画家谷安兄同行。一日正在“知味观”吃饭,只见服务员穿梭往来,却不是往我们这桌上菜。郁闷中只见一位服务员端着一盘菜,那是码得齐齐整整的一盘鸡腿,但鸡腿上怎么会有红红绿绿的一团纸花呢?

我截住服务员问:“师傅,这是什么菜?” 服务员笑盈盈地答曰:“炸鸡腿。”我说:“菜单上怎么没有这道菜?”她笑着说:“这可不是卖的,这是开封北宋菜来杭州交流的。”开封古称“汴京”, 系北宋故都。杭州古称“临安”,是南宋故都。近年来,两地分别对北宋菜和南宋菜进行大量发掘、研究工作,并相互交流。是时,开封的9 位特级厨师和领队一行10 人来杭回访,这天是在表演北宋菜和开封名菜。

正说着,有服务员又送去一道北宋菜“熘鱼焙面”。南方人多不知鲤鱼可做菜(可能西湖鲤鱼有泥腥味),而黄河鲤鱼肥嫩,又讨口彩,深得北方人青睐。那黄河鲤鱼烹得恰到好处, 又香又嫩又甜。面呢,抻了又抻,拉得长长、细细的,放到热油锅里去炸,炸得细如发丝,又香又脆盛出,再将刚烹好的糖醋黄河鲤鱼连卤浇上去,那个好味道真没法说。这时,炸鸡腿撤下来了,饭店的胡经理告诉我,红绿纸花除了装饰外,还可用以捏着鸡腿,以免手上油腻腻的。

那天的交流宴席极为丰盛,除了北宋菜外,还有10 来道开封名菜。可惜我无福得尝一脔,胡经理叫我们两天后再去, 他要亲手做两道南宋菜让我们上海来的客人尝尝。

两天后,我们二赴“知味观”,在座还有当地烹饪界的几位老前辈。

一道“酒蒸鳜鱼”,是将洗净的鳜鱼放上葱姜、火腿片等调料, 用上好的绍酒代水蒸。此鱼鲜、香、嫩,色泽也很好。还有一道“五味焙鸡”,是将鸡块加上等绍酒、葱、姜、酱油腌渍后,炸至八成熟,盛起,并用砂仁、豆蔻、桂皮、茴香、草山五种香料及葱、姜、酒、酱油烤,再将鸡块拼成整鸡形,淋上麻油即成。这两道菜都盛在仿宋碎瓷釉食器中,色、香、味、形、质、器俱美。

出得门来,谷安兄说:“江兄总得说上两句概括这一宴席吧 !”我说:“套一句《红楼梦》中形容贾雨村妻娇杏的话说‘偶因一回头,便为座上客。’我们不虚此行了。”

请你改错

解 读

1.“蛰”指动物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时的状态,如“入蛰”、“惊蛰”。“蜇”指腔肠动物“海虫宅”,其伞部隆起呈馒头状, 胶质较坚硬,可供食用。故“海蛰”系“海蜇”之误。

2.“杨州”系“扬州”之误。风鹅是腌腊制品,“凤鹅” 系“风鹅”之误。

3.“罗卜”系“萝卜”之误。

4.“鸭珍”系“鸭胗”之误。

5.“皮旦”系“皮蛋”之误。

6.“莴笋”是“莴苣”的俗称, “乌笋”系“莴笋”之误。

7.“缸豆”系“豇豆”之误。

8. “烤”是在明火上加热, “” (kào)指小火慢慢收干汁水。“葱烤”系“葱”之误。

9. 基围虾是在海水、淡水交界处围起来所养之虾,跟“尾巴”没关系。“基尾虾”系“基围虾”之误。

10.“墨鱼”之“墨”是因为它有“墨袋”,会放出墨汁以迷惑天敌。“目鱼”系“墨鱼”之误。

11.“豆鼓”系“豆豉”之误。

12. 宫保鸡丁系清代山东巡抚(后调任四川总督)丁宝桢首创,丁宝桢人称“宫保”, 故“宫爆”系“宫保”之误。

13.“昌鱼”系“鲳鱼”之误。

14.“里脊”是猪脊背上的肉, “里肌”系“里脊”之误。

15. 炒木樨系鸡蛋炒肉丝, 色如桂花。“木樨”系桂花之别称,故“木须”系“木樨” 之误。

16.“面巾”系“面筋”之误。

17.“鱼园”系“鱼圆”之误。

18.“盖浇面”是“浇头”盖在面上的意思。故“盖交面” 系“盖浇面”之误。

19.“哈密瓜”系新疆甜瓜的概称,那是因为当年哈密王辖地就是甜瓜集散地。故“哈蜜瓜”系“哈密瓜” 之误。

长期以来,餐饮店菜谱中错字、别字屡见不鲜。甚至于许多文化人参与编写的烹饪书籍中也有不少明显的错字。例如脍炙人口的青鱼尾巴叫“划水”,但很多我很尊敬的前辈也爱写成“甩水”。仔细想一想,水怎么“甩”?“划水”则比较形象地描述了鱼尾巴划水的情景。不管如何,坚持不懈地纠正错别字,总是可以慢慢见效的。

改错答案

菜 单

冷盘

陈醋海蜇 扬州风鹅

松脆萝卜 五香鸭胗

皮蛋豆腐 凉拌莴笋

酸辣豇豆 葱 鲫鱼

热炒

椒盐基围虾

雪菜墨鱼 豆豉扇贝

宫保鸡丁 干烧鲳鱼

糖醋里脊 炒木樨

冬菇面筋

白菜鱼圆砂锅

点心

风味盖浇面

篇4

一段课程,让我走过诗意四季

乙未年(2015年)的冬至那天,我们终于走上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农历天空下的古诗词”之旅。这是我和雨滴班的孩子们向往的一种生活。

我们从姚合的《冬至日》开始――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是啊,这一天,太阳将向着我们回归,

白昼渐长。于是,我们一起绘制“九九消寒图”,为生活增添一抹温暖、幽香与期盼――当梅花怒

放的时候,春天也便来到了我们身旁。

立春,我们约定“从今克己应犹及”;雨水,我们探寻“最是一年春好处”;惊蛰,我们相遇“向风却是最先迎”……于是,有很多的期许,有很多的愿望,有很多的梦想就这样破土萌发!

粉面桃花,绽放在我们的心中;国色牡丹,惊艳于我们的眼前;劲挺翠竹,摇曳在我们的思里;映日荷花,吐芳于我们的指

间……还有端午“竞渡争先”的精神,也一并带给我们更多信心与力量。叩问、理疗、成长……是啊,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从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暑假后,我们从“白露”继续航行。中秋月,我们唱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伴着这样的吟唱,这皎月也便活在了孩子们的生命中了吧。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十里飘香。直到今天,桂花的幽香似乎依然在鼻尖萦绕。转眼间,霜降节气到了,万物萧瑟,唯有傲放。饮菊,画菊,仿写菊诗……于是,我们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啊,“不是花中偏爱菊”只因“百草摧时始起花”。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谁言冬日最萧条?于是,我们一同走入了“可怜冬景似春华”的冬天。与“冻笔新诗懒写”的李白不同,孩子们仿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于是,“冬天”“雪花”便成了一首首的诗行绽放在我们眼前。

冬之韵

云凡真

菡萏已残菊消容,

西风吹响杜蘅薨。

最是一年寒冷季,

孤僻之心无人懂。

清之雪

云凡真

■白清寒如璨冰,

苍山之顶地之灵。

梅必退让三分白,

但却胜出一段香。

难忘“小雪”节气里应景的雪,的《沁园春・雪》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壮美河山的豪迈,更有对于人生、对于明天的思考与憧憬!

“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节气,我们读起了“离别”主题的诗词。八首“离别”,不仅仅让我们重温着一段段醇厚、真挚的友情,也让我们想起了这一年的“春夏秋冬”,这一年的“风霜雨雪”……

于是,我们在丙申年(2016年)的冬至,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穿越二十四节气,我们彼此生命陪伴,一同描绘着一段别样的风景,书写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熟悉的教室里,孩子们唱着李叔同的《送别》,我看到有不

舍、有留恋、也有欣然与微笑。是啊,离别意味着开启,我们告别了一年的“农历天空下”,因为编织――和当下、和生活、和生命的编织,这些诗词,已成为一粒粒种子,一定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

真的要说再见了――

难忘每个周日下午,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完成一周课程资料后的喜悦;难忘每次晨诵后,将孩子们的生活编织进仿写小诗,和孩子一同分享的惬意;难忘将班级的故事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看到孩子们悄然成长的那份欣慰――

一段课程,我们整整走了一年。

由此,我和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个人,让我遇见成长之美

“我想取的,是在时间的流里沉淀下来的一些东西。也许,它们相对于自己来说,更有珍藏的意义与价值,更耐品味,滋味悠长。”这是我在5月“乡村新教育专题研讨会暨全国新教育焦作开放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一段话。

从接到硕果老师的短信开始,我便在心中装下了这件事――“探寻乡村教育的突围之路”焦作开放周活动。从研究室秦老师那里得知给我的报告设定的主题是“x和写”的时候,我便开始构思,列出简单的提纲,并从自己的“行走”中陆续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

这个任务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头。直到抽时间开了班“夜车”,将初稿写好,发给了秦老师之后,才稍稍感到了几分轻松。

很快,我接到秦老师的短信,让及时和飓风大姐联系,因为飓风大姐要在出发来焦作之前给我们简单说一下稿子,然后是我们的自主修改,并希望可以在她周日晚到后,看到我们修改过后的二稿。这样,在周一和我们一同磨稿的时候,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拨通飓风大姐的电话,略带沙哑的声音,陌生却又熟悉。“好有诗意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那亲切的声音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我耳边,铺展于我眼前。

“这是你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你最大的缺点。”飓风大姐上来便一针见血。心头瞬间的阵痛之后,我很快便镇定下来,跟着飓风大姐的思路走着。“稿子中少理性的东西,教室里的东西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传递给孩子们的。”飓风大姐希望我将稿子中的诗性收一下,增添理性的思考与概括。比如,读书节后的启发,家长卷入共读方法的提炼,激励孩子们持续阅读的策略,孩子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孩子们的行动有什么样的变化?阅读过程中,读写如何与生活结合,与生命成长结合?如何实现生命在场?师生共写的东西是如何“活”出来的?

……

说实话,听了飓风大姐的建议,感觉要对这个稿子动“大手术”了。于是,一块石头再次压在心头。

理性的思考、凝炼与提升。于是,我把记录了飓风大姐建议的纸条放在电脑旁,反复地看,对照着自己的稿子,一点点试着修改。

为了更安静地工作,周日我到学校。安安静静的办公室里,我独自一人再次修改自己的稿子。直到对稿子比较满意,并完成了PPT的制作,将二稿发给了飓风

大姐。

周一早上,我如约找飓风大姐磨稿子。风尘仆仆的飓风大姐一边让我先坐下休息一会儿,一边忙着给我温水沏茶。

飓风大姐肯定了我的二稿。然后我们坐下来,一点点开始说稿子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读的过程中写,就要解决写什么,如何写,何时写的问题。显然,我的做法是“少而精透”的,是教师的示范,是“心发感动”与“生命契合”时再写。而这些都需要在稿子中呈现出来,便于大家借鉴学习。

比如,当自己的书写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之后,孩子们、家长的变化是怎样的?也许,没有刻意地追求,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家长、老师,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些,也应该交待清楚。

……

就这样,从9点多,到11点半,两个多小时,飓风大姐再一次领着我对稿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推敲。

中午,再次对稿子和课件进行调整!晚上,继续找飓风大姐试讲稿子。飓风大姐又针对三稿中不足的地方逐一梳理,切磋琢磨。比如,节奏有些快,板块之间的停顿应该再清晰些;几个生命故事内容呈现的方式,“每周期语”和“一周飞鸿”课件的美化……课件制作遇到了拦路虎,飓风大姐便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一点点教,为我演示,帮我完成。那样谦和慈爱,那样精益求精,那样激情澎湃!

飓风大姐反复提醒我要将最终的文字稿给她,她第二天的点评时要用到的。好一个尽责、守业的飓风大姐!

离开宾馆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街上,灯火阑珊,我却没有丝毫困意。回到家,对稿子、课件进行最后的完善,当我将最终的四稿以及课件拷贝到优盘里,合上电脑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5点半起床,再次将稿子检查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洗漱后,便忙赶到车站和硕果老师会合,乘车到武陟会场。

路上和同样找飓风大姐磨稿子的毛莹老师聊天。毛老师说,飓风大姐对她太好了。

我说,怎么个好法?

“从来不着急,不认为我什么都不会……”

我忽然想起去年在种子研训营学习时,在讲台上那个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的飓风大姐。台上、台下,昨日、今朝,真是判若两人。

会议间隙,飓风大姐见缝插针,给我们谈高年级的共读问题。飓风大姐建议我们读《草房子》和《影之翼》。一本书,一学期的精读恐怕都不够呢。“时间很宝贵。”飓风大姐一直对我们说,“有时间大家就坐在一起,我们可以多聊一会儿。”可是,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凑,话题未曾深入,便需要乘车到学校参观了。

回来的途中我还在想,要不要找飓风大姐继续我们的“共读”题。我知道,对于飓风大姐来说,她一定是欢迎的。可是,我又实在是不忍心,因为听毛老师说,昨天,飓风大姐也就是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也许,没有了我的讨扰,飓风大姐晚上可以稍早些休息。这样想来,也便打消了去找飓风大姐的念头。

对于工作,飓风大姐是挚爱的,近乎于狂热,一谈到工作便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这就是一个生命的真实,是生命的一种在场。因为在思维模式与表达方法上与飓风大姐的不同,这次开放周稿子的打磨总是磕磕碰碰的,好在有飓风大姐帮忙。

直到我读到了飓风大姐2015的年度叙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姐要将自己重新打碎,零落成土,化为春泥更护花。

飓风大姐是新教育的贵人,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一本书,让我沐浴教育微光

一本书对于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它见证着一种可能,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可能。正是这样的可能,使得我们不再迷惘,即便今日雾霾纠缠,我们依然目光如炬……

从2016年8月21日接到新网师韩老师的电话开始,我便着手准备共读。中间和花王老师交流了几次,并尝试对我负责的“养育孩子”这一章撰写授课稿。

我在网上购买了《夏山学校》《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夏山学校毕业生》等共读书籍,撰写了万余字的备课资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是如此,在3个月的时间里,反复阅读着《夏山学校》,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游历与涤荡。

对于自由,对于自由孩子的养育,我越发觉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虽然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因为我知道,任何改变都不是等待而来。

于是,我不觉地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一间教室开始,“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我希望孩子们的“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那天,再次收到韩老师的短信:“齐老师,您好!明晚19:30在新网师课堂恭候您。”我心里暖暖的!我想,这就是新网师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智慧的分享,还有朋友的彼此慰藉。

2016年11月29日,终于在新网师《夏山学校》共读课程中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7:30,在大家

的问候中,我们准时开始了“夏山

之旅”。

可以看出,大家对于阅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书中谈到的一些话题,努力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对于自己尚未觉醒的地方也能够积极进行反思。虽然我一直在注意着授课的时间,努力做到张弛有度,但是,在授课的后半段,时间还是有些紧张,于是不得不及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授课的节奏也有些“手忙脚乱”了。

好在大家都是怀着一颗包容的心而来,21:30,当我们结束授课的时候,鲜花与感谢齐飞,掌声共赞扬一色。于是,几个月的惦念终于暂时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

我始终认为,阅读是打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很多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总可以通过作者的记录与思考实现与自己认知的及时对接。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营养的补给。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呆在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封闭的校园,营养的贫乏造成了我们成长中养分的补给不足。因此,读书、思考,特别是集体的共读,更能够帮助我们在“众人拾柴”中,看到智慧的火焰,汲取心灵的温暖。

“我们没有书,也没有金科玉律,更没有权威。我们只有对孩子有信心的少数家长、医生和教师,决心不以错误的干扰阻止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我们也只是卑微的人性真理的寻求者。”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践行。关于“养育孩子”,关于《夏山学校》,更多的智慧在民间,在你我手中,在大家心里,在我们新教育人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求索之中。

感谢这次难忘的共读之旅!

用“一段课程”“一个人”“一本书”来记录自己一年的经历,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可是,我们的教育生活原本不就是简单、从容的吗?

如果说,这一年自己还幸运地拥有哪些故事,捡拾了哪些美好,也许,下面的这些也可以算作自己生命留下的印迹:

雨滴班开启了“挑战不可能(2)”的征程,“万条成语”的诵读与积累;参加新教育晨诵读本“思与行”的部分编写;我被评为2016年度新教育榜样教师;生命叙事剧《夏洛的网》终于和孩子们相

遇,孩子们自己完成剧本的编写与演出道具的准备、排练,最终将一个隽永的故事化为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依然在“想象节”中创造着,玩陶泥巴、设计门票、创意纸条、拼图大战。

新的学期,我们将继续挑战“万条成语”,做事有始有终;重温“唐诗三百首”,实现温故而知新;完成《影之翼》《草房子》的共读,真正“把一本书活出来”。

篇5

女医生拍“立春”节气受追捧

2010年2月4日上午,杭州市西溪湿地。走近时,青简嗅到了梅花的香气,是那种清芬的,淡淡的香。枝桠上,一朵朵梅花悄然开着,不声张、不显眼。粉红的、雪白的,花蕊处留着一抹红,上面还沾着露珠。举起相机,她把这一组梅花傲雪图拍摄了下来。这组照片,她取名“立春”,是专为记录“24节气”拍摄的。

青简是她的网名,她本身是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医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小时候,当美术老师的父亲作画,她在一边看。画面里,一条小径,蜿蜒着伸向山里……青简冒出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父亲一脸惊讶:“咋看出来的?”说对了,青简开心地笑了。诗是从小读的,意境是诗里写的,当然说得出。

工作后,她喜欢上了摄影。开始是按自己的感觉拍摄,后来是随“驴友”边走边拍,走到后来,人走疯了,也拍摄出味道了,边关的雪,江畔的渔火,都在她心中留存着。现在,春姑娘来了,是从西园走来的,迈着轻盈的脚步,衣襟上还沾着露水。她要把这个画面拍下来……

24节气,是中国人创造的,用以指导耕种,记录寒暑。节气不同,气象万千。早在1月初时,一天中午,几只小燕子欢快地叫着,飞到了她家的窗台上。父亲见了,高兴地说:“是喜燕,春来了!”一句春来了,让青简怦然心动。她决定跟着小燕子,去捕捉春的气息。“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这俗语中,隐藏着节气时令。燕来了,河开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念头在心中冒出,跟着节气走,用诗词、用民歌、用民俗的意境,把不同地域的节气时令拍摄下来。一年有24个节气,中国有31个省区,每个地域拍摄一张照片,诗配画……

在西溪拍的照片,被青简贴在了自己的微博上。枝头上的梅,屋檐上的雪,树丛中的老屋,情与景,交融在一起,一派清新。照片一贴出,立即赢得网友一片好评。有发感慨的,有怀旧的,也有人想交流:是专业摄友吧?

青简受此鼓舞,紧接着,她又在清明、立夏、夏至时节,分别去了浙江的余杭、富阳、郭庄等地,连续拍摄了几组照片,并为之写下了六七首《忆江南》词:“杭州好,雨后深山碧,千树烟云千笔画,九弯溪水九张琴,宣做梦中吟。”……

拍上瘾了,也拍疯了,从春天到夏天,再到秋天。她拍,网友也跟着拍,鲁西南的秋色、滇西北的夏日雪山,立夏时节,草原上的云朵奇观……青简的微博,一时间成了各地网友交流、拍摄家乡风情的地方。

有网友的鼓励,青简拍摄的热情更高了。9月初时,她来到了福建霞浦。“蒹霞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霜”是白色的沙滩。渔排是黑色的,滩涂是白色的。小船上,站立着撒网的渔民,人与景融合在一起,像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早6点,青简和其他摄影爱好者们一起,拿出相机,准备拍摄。可等了半天,渔民们只撒网,不捕鱼。有人试图抢拍时,渔民们把身子转了过来,伸出手说:“拍照费100元!”青简不禁哑然失笑,一旦沾上钱字,连风景也会失色了。可又怨不得人家,于理讲得通,景是大家的,可以拍,人是自己的,拍照收费……可付钱拍摄,又有些不甘心。犹豫之际,有人上前讨价还价,之后,又悄悄塞上一张钞票,是一位职业摄影师给的。

日出的景色最美,不能错过。钱收下,网撒出去了,是给摄影师摆拍的。动作优美,此时太阳正从海面跃然升起,晨光洒在鱼网上、小船上、人身上……瞬间,咔嚓声响成一片。往后退了几步,青简也第一时间按下了快门。照片拍完,她人也离开了这片滩涂。回到岸边,她安慰自己,人家是摄影大师,自己是小字辈,跟着蹭景拍,可以理解。

结果,这一张蹭拍的白露图,成为网友们最喜欢的图片。画面上,白色如银的滩涂间,点缀着3个渔人,脚印、弯曲的河道,桅杆……构成一幅水墨画卷,既体现了白露的节气特点,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看着自己的“杰作”,青简笑了,选景不如蹭景。“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般渡入江溪。”这画面,配得上杜甫的诗……

往北再往北

去感受雪乡的“大雪”

2010年12月5日,大雪节气的前一天,青简来到黑龙江省五常市山河镇北凤凰山一侧的“中国雪谷”。当天气温,零下25度。人下车了,脚也冻麻了,寒风吹在脸上,像针扎……在上海时,她准备了羽绒服、雪地靴、户外手套等装备,可穿在身上,还是觉得冷。

跺着脚、呵着手,一双眼睛却不够使了。虽然冷,可她心里很兴奋。这是她第一次来东北。眼前,一片白茫茫的雪景,一眼看不到尽头。树枝上,屋檐上,山野里,到处是积雪,踩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用手攥一把,冰凉刺骨。

外面很冷,屋里很暖和,桌上更是热气腾腾,是主人端上来的小鸡炖蘑菇。鸡是家里养的,蘑菇是山上采的。大通铺、热炕头,下面热,上面冷。晚上,人躺在炕上,青简怎么也睡不着,是不习惯。雪谷的夜,静得出奇,月亮真大呀,清澈得像在窗前,伸手就够得着。走一天了,同行的伙伴们累得打起了呼噜,可她还在翻来覆去“烙饼”……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青简和驴友们出发了,目标是15公里外的羊草山。出门不到一分钟,她的脸上就感觉到疼,是冻的。山谷里,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一阵旋风刮来,她感到后背像被人猛推了一把似的,两只脚情不自禁往边上挪了一下。边上是雪坡,坡下的雪,足有两米多厚,一旦站不稳,滑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前面的路更加艰险,还往前走吗?回去,可以躲开危险,可是拍摄目标无法完成。往前走,风险是一方面,体力也成问题。心里犹豫着,脚步也慢了下来。一位驴友见了,以为她走累了,伸出手,将她的背包接过来,扛在自己肩上,又鼓励说:“坚持,别拉下!”青简心头一振,是呀,别拉下,今天是大雪节气,得去拍!

很快,她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不知不觉,一行人已登上了山顶。此时,一轮太阳,正从山下升上来,慢慢与她的肩持平。天气寒,空气清,一望无垠。迎着寒风,青简端起相机,把这张大雪节气的照片拍了下来。

从雪乡回来,青简一下子变勇敢了,也变成熟了。她是女人,是从雪堆里爬出来的女人。以后,再危险的路,她也敢走了。她由衷感受到,走出去,才能真正感受24节气的真谛。同一节气下,江南一片绿色,而北国却已是满目风雪。

2011年7月初,靠着节假日不休息和替班攒够的假期,青简走进了最艰险的川藏线。越野车在路上行驶着,海拔在一点点向上伸展着。她的头有些晕,呼吸也变得吃力起来。虽然已是7月,可一阵阴云闪过,天上却忽然下起了冰雹,砸在车窗上,啪啪响个不停,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人在车里,心惊肉跳。小心行进了3个多小时,直到天快黑时,车子才到了色达。这里海拔3893.8米,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发祥地。猛然间,前方一块石头垫了车轮一下,车子噌的一下蹿了出去。司机大喊:“快,把住了!”

青简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手下意识地抓紧了扶手。不远处就是湍急的那曲河,人在车里,眼看着滚滚浊浪,正向眼前冲卷过来,越来越近了,想喊,来不及了,电光石火间,车子一下子冲进河堤,又咣的一声,撞到了水边的一处土堆上。这一刻,青简只觉得自己的心魂飞了出去,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然后掉进了浊浪里……

停了好一会,车内有人说:“大伙没事吧?”是同行的一位驴友。闻听,她的眼泪流了下来,是庆幸,逃过一劫。车里有人问:“还往前走吗?”是指去林芝,从那里到拉萨,是必经之路。沉默一会,青简坚决地说:“往前走!”7月7日上午,太阳在林芝雪山上升起时,青简拍下了小暑节气的图片……

12月13日,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的图片选定后,青简把这组图片,结集到自己的博客上,标明为“24节气图”。24个节气,不同的拍摄地点,不同的风情画面。行程上万公里,历时两年。使用的是《康熙字典》字体,图片上分别标注着冬至、立春、白露等节气名称。从图上看节气,各地风俗,一目了然。下面是诗配画:“露重霜轻古道斜,秋山爱看暂停车……”是她给“霜降”节气配的诗。这组图片获得了网友追捧,被誉为年内最美组照。几天之内,被转载了十几万次。

给孩子送一份“免费午餐”

第二季最美节气图在路上

24节气图火了。一天上午,一位媒体记者找上门来。原来,在报上,她看到了一个公益项目:“免费午餐”。是给孩子们吃的,在筹款。当即,她打电话给对方:“我想把24节气图的使用权,免费送给孩子们!”想法获得了回应,对方开始操作。一个月后,24节气图印出来了,在各地举行的义卖会上,销售一空。她的24节气图,义卖所得5万元,可以让1.6万个孩子吃上一顿可口的免费午餐。

吉林省临江市花山镇松岭村。2014年2月3日,大年初四,青简来到了这里。在网友们的鼓励下,她决定去拍摄第二季的24节气图,再去走24个不同的地域……

“牛扒犁”在雪地上行进着,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两边是山峦,越往上走,牛越是吃力。到后来,青简索性跳下来,呵着双手,跟着扒犁走。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海拔1200米。山里气温低,大约在零下28度左右。

傍晚时分,牛扒犁停在一户农家的院门前,是宿营地。第二次来东北,她已不再是那个喜欢雪,又怕在雪中迷失的女人了。这一晚,她胃口大开,坐在炕头上,每样都品尝了一点。

2014年2月4日早6点,穿戴整齐,青简走到一处小山坡上,端起相机,她拍摄了第一幅照片。今天是立春,山上是雪,房檐上是雪,地上是寒霜。悄然走来的春姑娘,就是她自己……双脚与心,总有一个在路上。这组图片,在网上贴出后,小村一时名声大噪。

5月初的一天上午,微博上有人留言:“听说过大港头镇吗?”没回复,她人赶了过去。从上海到丽水市大港头镇,400公里的路,她走了一天一夜。是坐船走的。“立夏”时节,她想拍一个牧归的画面……

晚饭时,她问小饭馆的女主人:“还能过江吗?”女主人肯定地说:“能!”说着,站起身,热心地去给找人。几分钟后,摆渡者来了。看了青简的相机,对方开口说:“是来拍照的吧?包船150元,拍撒网,再加50元……”青简听了,一伸舌头,村民过江,只要两块钱,陌生人来,也不会涨百倍吧?虽说钱不多,可热情没了。不坐船了,去街上看景。人走了,女船主也怔住了,才200元……

郊外,一位耕作回来的老者,戴着草帽,手中牵着一头水牛,正慢悠悠向这边走来。青简赶上前,端起相机,咔嚓一声,她把这个场面拍了下来。见有人在给自己拍照,老者不好意思了:“脚上沾着泥巴,能好看?”她忙点头说:“好看!这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