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物理学家范文
时间:2023-03-14 11:2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著名的物理学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笛卡尔: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费玛:法国数学家,对现代微积分的建立有所贡献 。
达朗贝尔: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拉格朗日: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尊称他为“欧洲最大之数学家”。
富里叶:法国数学家。
篇2
核酸的秘密是怎么揭开的?是谁首先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被视为达尔文学说诞生以来生物学上的第二个伟大里程碑。可是取得这一成果的,不是生物学家,而是物理学家。1944年,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物理学家薛定锷,首先提出了生物遗传密码的理论。不久,青年物理学家克里克与两位生物化学家合作,把物理学原理运用于生物学,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秘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又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人忽视的无人区。”维纳说的“部门之间”,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科学的边缘”。
有科学的边缘,就有边缘科学。那么,这个边缘科学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是“移植”,即把一种学科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另一种学科中去。比如,把物理学中的电子技术、微波技术、光谱技术等用于天文学的研究,便出现了新学科——射电天文学及光谱天文学。把激光技术用于生物学、化学和医学的研究中,便产生了激光生物学、激光化学及激光医学等。二是“杂交”,将原来不相同的两种学科融合成一种新学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量子化学等。这种杂交产生的新学科,特别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意义。
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边缘学科又分为几种。例如“多边缘复合式”,它突破了邻近两门学科结合的局限性,变成了多学科的边缘科学。物理生物化学就是边缘学科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还有“大边缘学科”,它横跨学科上的幅度更大,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互相渗透所成。如技术经济学,社会医学,环境科学,宇航心理学等等。
现在,著名的哲学家卡尔·鲍波尔与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艾克尔斯合作,写出了《自我及其大脑》一书,这件事在全世界引为美谈。它标志着在科学的边缘将会有更多的新成果诞生。不是吗?电子计算机被用来研究莎士比亚的名著,美国也有人用电子计算机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进行分析。自然科学的一些新概念也被引进了社会科学:不仅热力学中“熵”的概念进入了经济学,控制论中的“信息”、“反馈”等,也已经变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的名词术语。这表明科学不断走向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
篇3
欧内斯特・索尔维(E.Ernest Solvay 1838-1922)是比利时工业化学家。1861年他发明了氨碱法于1863年创办了一个正式的制碱工厂,实现了氨碱法的工业化,使索尔维制碱法在世界上获得迅速发展。
索尔维是一个很像诺贝尔的人,本身既是科学家又是家底雄厚的实业家,万贯家财都捐给了科学事业。用助召开世界最高水平学术会议――“索尔维会议”。 1912年在布鲁塞尔创办索尔维国际物理学化学研究会。此前于1911年秋天他通过严格筛选的邀请方式在布鲁塞尔举办了主题为“辐射与量子”的第1届国际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原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但是不久就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直到1921年由索尔维家族接手,开始重新恢复了定期3年举行一届的系列会议。每次会前经严格挑选,邀请当时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学家,讨论物理学发展的重大的关键性前沿问题。由于前几次索尔维会议适逢20世纪10-30年代的物理学大发展时期,参加者又都是一流物理学家与化学家,使得索尔维会议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会议的召开对促进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著名的一次索尔维会议就是1927年10月召开的主题为“电子和光子”的第5次索尔维会议。如前所述,在此次会议上,世界上顶尖的物理学家聚在一起,讨论由不同途径创立的量子理论。参加这次会议的29人中有17人已经获得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从1911年以来,索尔维(Solvay)物理会议一直在塑造现代物理学,它如同一个历史舞台,见证着物理学历史上这一重大的革命性转变。
第25索尔维物理会议于2011年10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会议主席为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D.Gross。在这次会议上庆祝了这一辉煌系列会议创立100周年。在索尔维会议的历史上,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应用一直是一条主线,因此第25次索尔维会议汇聚了许多量子力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会议的重点在于物理学领域中的一些紧迫的未解决的问题。
本书是该会议的一本文集,其中包括了一些“指定报告人的谈话”,在这些谈话中这些声名显赫的科学家以独特的洞察力给出了各种前沿论题的评述。
该文集列出了本届索尔维会议7次全体会议的全部内容。各次会议的主题分别为(括号内为会议主席):1.历史与反思(M.Henneaux);2.量子力学基础和量子计算(A.Aspect);3.量子系统的控制(P.Zoller);4.量子凝聚态 (B.Halperin);5.粒子和场(H.Geotgi);6.量子理论和弦理论(J,Polchski); 7.一般讨论和结束语(D.Gross)。
秉承索尔维会议的一贯传统,这个会议文集还包括了一些对于每个邀请报告的评论以及与会者的讨论,讨论中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经过仔细编排,这些热烈讨论的场面被完整地记录在了会议文集中。
本书对于那些对量子理论的深刻含意以及量子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包括理工科高年级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特别是从事物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人员,都是一部难得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篇4
柴郡猫是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一个古怪的动物角色,它是一只咧嘴的猫,拥有能凭空出现或消失的能力,甚至在它消失以后,它的笑容还挂在半空中:
“好的。”猫答应着。这回它消失得非常慢,开始是尾巴梢,最后才是那张咧嘴的笑脸,那个笑脸在身体消失后又停留了好一会儿。
“哎哟,我常常看见没有笑脸的猫,”爱丽丝想,“可是还从没见过没有猫的笑脸呢。这可是我见过的最奇怪的事儿了。”
如果把笑容认为是柴郡猫的一个属性,那么只留下笑容而身体消失,意味着柴郡猫的位置与它的属性分离,而物理学家发现这种位置与属性分离的柴郡猫还真的存在。在2013年,以色列物理学家指出,量子世界中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它的属性是可以分开的。比如实验者可以在一个地方检测到粒子的位置,而在另一个地方检测到它的自旋性质。这听起来太奇怪了,比那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还怪异。那么物理学家是如何制造出量子柴郡猫的呢?
弱测量方法
根据量子力学,一个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在多种状态之下,例如光子可以同时穿过一块板上平行的两个缝隙,这种状态被称为叠加态。但我们去测量光子具体的状态时,会使得光子在多种状态下突变为唯一的一种状态。不过有一种测量方法可以“温柔地”对微观光子进行测量,虽然测量最终得到的结果包含的信息很少,但不会使光子在多种状态下突变为一种状态,这种方法被称为弱测量方法。例如光子在干涉仪中的反光镜上反弹时会引起反光镜微弱的移动,测量这种移动就是弱测量,虽然获取的信息很少,只能推测出光子是否刚经过反光镜,但这种测量不会使得光子在多种状态下突变为一种状态。
至于量子柴郡猫的情况,你可以对粒子进行弱测量,这种弱测量虽然没有破坏叠加态,但也会影响部分属性。具体地说就是弱测量使得一个电子位置在第一个地点里被保留,在第二个地点里被破坏,而对于它的自旋在第一个地点里被破坏,在第二个地点里被保留。所以电子在第一个盒子里输出其位置的信息,在第二个盒子里输出其自旋的信息。这样量子柴郡猫就诞生了。
真的是量子柴郡猫?
篇5
1、主要贡献有狭义相对论的创立、光电效应、能量守恒、宇宙常数。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
2、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的理论,最初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就连当时一些著名物理学家也对这位年青人的论文表示怀疑。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才一跃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成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与黑洞有关的四次“豪”赌,霍金逢赌必输
1997年,霍金同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尔打赌时坚持自己的“黑洞悖论”,黑洞会摧毁它们吞噬的一切信息,后者则认为黑洞不可能使其内部物质的信息丧失,赌注则是一本《棒球百年全书》。霍金于2004年7月21日当众表示输掉了这场科学史上著名的赌赛,并送给普雷斯基尔一套棒球百科全书。
在历史上关于黑洞的著名打赌已经有了四次。第一次是已故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德拉和索恩关于旋转黑洞的稳定性问题打的赌。结果是索恩赢了。于是索恩要钱德拉订购了《听众》杂志。第二次是1975年关于天蝎座X-1(X指X射线源,1代表天蝎座中最亮的星)是否包含黑洞打的赌。霍金说,他对黑洞做了很多研究,如果发现天蝎座X-1中不存在黑洞,一切关注黑洞存在的研究都将是徒劳。在这种情况下,索恩不得不为他订购4年的《私家侦探》杂志。后来,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天蝎座X-1中存在黑洞的观测证据,这些发现证明霍金实际上错了。霍金也只好认输,国索恩订阅了1年的《阁楼》杂志。第三次打赌是在1991年,霍金又与索恩、普雷斯基尔赌上了,这次赌的是裸奇点是否存在。霍金认为奇点只存在于黑洞围绕的时空奇点。1997年2月5日,霍金承认,在特殊的情况下裸奇点是可以形成的,结果输给了索恩和普雷斯基尔两件可以用来“遮蔽”的T恤衫,上面写着“自然界憎恨裸奇点”。第四次打赌也就是前面叙述过的霍金与普雷斯基尔关于黑洞是否会摧外来信息的赌。有关黑洞的四次“豪”赌,霍金参加了三次,次次皆输。
霍金“赌性”难改
霍金新理论认为黑洞不是吞噬一切的恶魔。1975年,霍金以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黑洞由于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的(也即所谓“活动水平线”的物体)都会被其吞噬而永远无法逃逸。黑洞形成后,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最终将因为质量丧失殆尽而消失。然而在这种所谓的“霍金辐射”中并不包含黑洞中有关物质的任何信息。一旦黑洞消失,所有信息也将全部丧失。换言之,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黑洞里面是什么样子。这便是所谓的“黑洞悖论”。而该理论与量子物理学的理论背道而驰。量子物理中认为类似黑洞这样质量巨大物体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丧失的。当时霍金认为,可能是黑洞强大的引力场打破了量子物理定律。
霍金在2004年7月21日于都柏林举行的“第17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提出了新的理论。面对世界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说,30年来,自己一直在思考不同形状、体积各异的黑洞在无数年后会出现何种变化。他通过计算证明,黑洞内部最初的信息量与最终的信息量相等。他说:“黑洞里面不会发展出新宇宙。黑洞只是看上去处在形成之中。后来,它就会向外辐射其吞噬的物质的所有信息。不过,这些信息已经被黑洞撕碎、打破和重整了。”
霍金还向来自50个国家的约800名科学家说:“黑洞里面不会发展出新宇宙,这和我以前的想法相反。这些信息仍存在我们宇宙里。我很抱歉让科幻小说迷失望,可是既然这些信息保存下来,就不可能利用黑洞前往其他宇宙。”
霍金的“新黑洞”理论不再和现有量子理论矛盾
次原子理论拥护者坚持物质不灭定律,也就是物质会改变形式,可是绝不会消灭,在这种情况下,物体如何能够完全消失在黑洞里,丝毫不留任何痕迹?而形成整个现代物理学基础的量子理论宣称所有信息都会以某种形式保存下来。而霍金以前的黑洞理论则认为,黑洞会吞噬物质及其相关信息。因此,老的黑洞理论和现存的量子理论相矛盾。斯坦福大学理论学家苏斯坎曾经说,霍金原来的理论会导致大部分量子量论瓦解。霍金自己也曾经为两种理论之间的矛盾而苦恼,然而,他这次大胆提出的新理论终于结束了纠缠了他30年的苦恼。
黑洞是太空里的某些看不见的星体,那里的引力大得惊人,包括光在内的一切东西都难以逃逸出来。过去,宇宙学家一直认为,对于宇宙来说,黑洞纯粹是一种破坏力量,现在霍金最新理论说明,黑洞在星系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建设角色。霍金现在所说的黑洞不同于传统的黑洞,它没有将里面的一切隐藏起来。反之,在经过长时间辐射后,它们最终会将里面的信息释放出来。这个新理论将使有关黑洞的理论研究进入新的阶段,科学家们也许有一天能够真根据地揭开黑洞的秘密了。
篇7
霍金否定霍金
在当代最著名科学家排行榜上,肯定会少不了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大名。他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被称为“宇宙之王”,也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不过霍金并没有因自己头上的光环让自己理智“眩晕”,他一直坚持不断检验过去自创的学说。
1976年,霍金称自己通过计算得出结论,黑洞一旦形成,就开始向外辐射能量,但这种辐射并不包含黑洞内部物质的“信息”。最终黑洞将因为质量丧失殆尽而消失,而那些黑洞内部的信息也就不知去向。霍金的这个理论与量子物理学的理论背道而驰。量子物理学认为,类似黑洞这样质量巨大的物体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丧失的。霍金对此解释说,黑洞巨大的万有引力场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量子物理学的理论。霍金的这一理论,便是著名的“黑洞悖论”。
事隔29年以后,在2004年都柏林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霍金公开了自己多年坚持的黑洞理论,认为黑洞不会将其内部信息淹没,而是将这些信息撕碎后释放出去;不过,这些信息是被撕碎以后以不可能辨认的形式释放出来的。他还对为此而使他的科学粉丝感到失望而深表歉意,他说:“我很抱歉让科幻小说迷失望。”
否定自创理论还让霍金输掉了同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尔的一次“豪赌”。1997年,普雷斯基尔向霍金发起挑战,认为黑洞不可能使其内部物质的信息丧失,并提出赌注是一本棒球百科全书。为了告诉世人他真的是认输了,霍金在2004年都柏林的这次大会上表态:“我在英国很难找到这样一本书,所以,我只能用一本板球百科全书代替了。”
美国一位科学家对霍金此举评价道:霍金是第一个去思考很多非常难解的物理问题的人,因此最初的答案出现错误是不足为怪的,但作为权威人士,他敢于否定自己,敢于公开认错,完全体现了一种高尚的科学精神。
洛夫洛克认错了
具有霍金这种高尚科学精神的著名科学家,在英国还有一位,他就是已经年近百岁的英国环境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
洛夫洛克曾在1997年获得了号称环保界“诺贝尔奖”的“蓝行星”奖;2003年,英国女王又授予他荣誉勋爵封号,表彰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洛夫洛克就提出了“盖亚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地球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大地女神盖亚那样,是个生命有机体——地球上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单一的自调节系统,这个“活系统”自动控制全球温度、大气中的氧量、海洋盐度以及其他因素。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人类活动已经逐渐破坏了这个“活系统”,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洛夫洛克认为地球的“活系统”将会“失灵”,到了2040年,欧洲的夏季温度会高到让植物无法生长,从此失去粮食来源;欧洲中部地区——巴黎和柏林——将变成沙漠;由于海平面上升,英国人将不得不逃离家园;中国将变成一个不适于居住的国家;美国佛罗里达州可能从地图上消失。面对未来的灾难,人类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坐等噩梦来临……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引起了很大轰动,并被不断丰富,也让众多科学粉丝对他格外推崇。
篇8
关键词:因果论;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近代物理学
Abstract: the classical causal theory is a kind of experience, but the causal theory has a mor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most of th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also left a deep mark has a causal theor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to talk about in the process of causal theory.
Keywords: Causal theory, Classical physics, Modern physics, Einstein
因果论也称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则,是指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永无休止的。
而因果论该词则是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但是在西方哲学中很少讲因果,往往喜欢将因果割裂开进行研究,早期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详细分析了事物存在以及发生的原因。讲因果在佛教中却是普遍的。
相信一提及因果论,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也一定不是陌生的。几乎每个人从小就在自己生长的环境中去了解因果性,甚至已经在潜意识中成为了因果论坚定的支持者。
而早期许多的物理学家们的看法,和我们大家是一致的,都不曾对因果论产生过怀疑。特别是当牛顿发表了力学三大定律,确立了经典力学后,物理学家们就对因果论更加深信不疑。因为在这时,只要你为他们提供一颗炮弹的发射速度,风阻等一些所需数据,他们就能足够精准地计算出炮弹会击中哪里。多么地神奇!多么地伟大!仿佛他们自己已经成为了上帝。因为有着因果论,这个世界在物理学家面前仿佛变得有规律可循。
这个时期的物理可谓发展到了巅峰;凭借着伟大的牛顿三大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座物理学大厦拔地而起并且坚不可摧,它发出的光芒是那么地耀眼,那么地令人神往至今记得,当拿破仑问拉普拉斯为什么在你的演算中为什么看不到上帝时,他回答到:“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
然而,这么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黄金时代”,终究随着那著名的“两朵乌云”而一去不返。
第一朵乌云,主要是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第一朵乌云后来导致了相对论的产生,第二朵乌云后来则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
一提到这两个近代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发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不得不提及一位伟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只在1905年,他就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就是这么一位伟人,最终却站在了反对量子力学的对立面。 爱因斯坦的挚友埃伦菲斯特都直言不讳地当着爱因斯坦的面发牢骚:“爱因斯坦,我真为你感到羞耻!想不到你居然也扮演了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的角色!”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思想开明的爱因斯坦要反对量子力学?是他对于因果论的坚持。
对于因果性,爱因斯坦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把作为指向理论的一个公设的因果性和指向可观察量的一个公设的因果性区别开来。后者这一要求始终得不到满足――经验的因果性并不存在――而且以后还将仍然如此。把因果性看成现在和将来之间时间上必然的序列,这样一种公式是太狭窄了。那只是因果律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惟一的形式。……在四维空间的世界里, 因果性只是两个间断(breaks)之间的一种联系。”他指出:“我一如既往地坚信,把自然规律加以几率化,从更深邃的观点看来,是个歧途,尽管统计法获得了实际上的成功。”
然而,直到现在却有许多的事实在证明,他,爱因斯坦,确实错了。因果论真的在微观上是不存在的! 上帝真的就是在掷骰子!
按动力学意义上的因果论说,量子力学的运动方程也是因果律方程,当体系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被知道时,可以根据运动方程预言它的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但是量子力学对决定状态的物理量不能给出确定的预言,只能给出物理量取值的几率。在这个意义上,经典物理学因果律在微观领域失效了。
其实有许多的物理学家都在对量子力学进行争辩。争论的本质是哲学的争论,即微观世界到底是否遵守因果律的问题,放弃因果律,本质上等同于承认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而经典物理学家因为深信物质世界是可知的,才作出不断探索的努力。
对于爱因斯坦在此的失败,我们真的只能感到非常的惋惜。他的失败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更大的程度上是因为量子力学本身过于光怪陆离。量子力学真的非常神奇与让人很难理解,就像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说的:“ 谁如果在量子面前不感到震惊,他就不懂得现代物理学;同样如果谁不为此理论感到困惑,他也不是一个好的物理学家。 ”以至于让许许多多曾为量子力学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在后来又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像爱因斯坦,像薛定谔等。
因果论,这个我们大多数人一直以来都深信不疑的观点,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开始受到了怀疑,甚至要变得“生”“死”难测了。近代物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玄妙,越来越深奥,在哲学意味上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但这,却也给了我们更多机遇和挑战,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必要;也使得我们对于物理学的未来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
参考文献
篇9
具有小草精神的名人:
1、海伦凯勒:生于1880年6月27日,卒于1968年6月1日,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在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但不放弃梦想,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贝多芬:生于1770年12月16日,卒于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双耳失聪却凭借顽强的毅力谱出了世界名曲《命运》。
篇10
倒茶助瑞利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瑞利小的时候,每当有客人登门,他母亲总是沏好一碗茶,放在小碟子里,端到客人面前去。由于母亲上了年纪,她端碟子的手老是哆嗦打颤,茶碗也就不停地在碟子里滑来滑去,有时候滑动得连茶都洒了出来。可是当茶水溢到小碟子里以后,茶碗反而不那么滑动了。瑞利反复观察后,开始了对摩擦力的探索研究,并于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母子对话促成“拉曼效应”
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在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地中海!”“为什么叫地中海?”“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在一旁饶有兴味地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因为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陷入了沉思。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他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于是决心重新进行研究。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发生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是使海水显出蓝色的原因,这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原理完全相同。随后,他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他的研究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题,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使拉曼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