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脚印范文

时间:2023-03-16 05: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长的脚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成长的脚印

篇1

白白的小脚丫

童年的脚印就像可爱的小花到处开放。在那池塘边,洗过了的小嫩藕一般的白脚丫在柔软的泥上,陷下一个个小巧的脚印。水从脚趾缝中钻出来,弄得脚直痒痒,好舒服!伴着天真无邪的笑声,小脚丫在池塘边跳啊、蹦啊,留下那最初的回忆。在那麦田里,一群小伙伴在找青蛙,看他们跷着小屁股,跟在青蛙的后面一蹦一跳,突然一把抓在淤泥里,不顾脸上溅起的黑色淤泥,高兴地叫着:“抓到了!抓到了!”脚丫子陷到麦田里,留下了童年的游戏。

山间的铃铛响

长大几岁后,要到山那边上小学。每天早晨上学,小伙伴们还是喜欢脱下刚穿的新鞋,光着脚丫子走过那田间的小路,越过可爱的小山,让小脚感受大地妈妈的抚摩,感受小石头的坚韧和小草的亲切,留下一串串可爱的小脚印。一路欢声笑语,犹如那山间的铃铛,清脆、响亮。

飞翔的少年梦

上了中学,有了坚毅的脸庞,有了飞翔的梦想,不再让脚贴着大地妈妈不放,而要跳起来――飞翔。绿茵场上看得到跌倒的印迹,篮球场上听得到飞起又落下的声音,更看得到那走上演讲台的坚定脚步,感受得到那印在心底的信心。飞驰的少年带着飞翔的梦,一步又一步地走来,带着坚定的信心,留下梦的脚印。

来到人生的花季,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待到花、雨已过,春天离去,留下一串串生命的符号,串起回忆,系着心灵,留下人生的脚印深深,陪伴着我,鼓励着我,一路走去。

满分揭秘:

篇2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苦涩,或悲伤,或开心,或坎坷……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踩下了一个个脚印。它,是我们成长的标志。

——题记

【1】

曾记得在我7岁时的那年夏天,我便与大我两个月的晴成为了密不可分的好友。

那是一个天气十分闷热的日子。下午,我乘父母不注意,悄悄跑出了家门,跑入了一片幽静的小树林中乘凉。

我背倚着树根坐下,闭上眼睛,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那遮天蔽日的树叶带给我的清凉。

正当我感到很是心旷神怡的时候,忽地,听到了几许轻微的脚步声。我从树后悄悄探出头来,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

“做个朋友好么?”她笑着对我说。

我望着她微笑的面庞,点了点头。

“你叫我晴吧。怎么称呼你呢?”她依旧笑。

“嗯……叫我琴吧。”我也回给她一个笑容。

那一刻,我认识了她;那个夏,我与她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2】

又是一个夏天,我与晴来到了那片小树林。

“呵呵,这里真是个世外桃源啊。琴,你说对么?”晴倚在树根上,闭着眼睛,满脸满足地对我说着。

我憋着笑,悄悄地起身,蹑手蹑脚地跑向另一个方向。可我还未跑出几米,便听到了晴清脆的笑声:“呵呵,不要再想什么鬼点子了。你是不是又想整我?”

我停住了脚步,转身,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又被你猜到了,不好玩。不过,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呵呵,因为你的脚步声。这次又想整我了吧?”她淡淡一笑。1年来,她真的很了解我。她通过我的一举一动可以知道我心中所想,仿佛我肚子之中的蛔虫。

我见被识破,只好乖乖地坐下,躺在她的腿上。她抱着我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青丝。柔柔的,如三月的和风,慢慢吹过……

那一天,我们就那样坐在小树林中;那个夏,无言,却胜有声。

【3】

今年的夏天,我与晴,又应约来到了树林之中。还是昔日的树林,但我们已成了两位落落大方的女孩。

我与她背倚在一棵树上,坐着。

沉默,无言。

我知道,晴永远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死党,我的,知己。

晴明白,我永远都会守在她的身边,不会,分离。

心中纵是有千万句话想向对方倾诉,然,话到嘴边,却无法说出。

良久,我选择了打破沉默:“晴,我们会,永不分离的,对么?”

晴点点头,嘴中喃喃自语:“永不——分离……”

篇3

13岁,一个充满欢笑的年龄,一个细雨纷飞的季节,回首着往事,用心思索着流逝的岁月,试着从模糊的记忆中摸索着足迹……

在我第一天上幼儿园时,父母把我送到哪里,刚刚离开时,我哭了,父母心疼,但还是无奈的把我放在哪里。——那年我2岁半。

又到了上学的年龄,我跨进了美丽的校门,惊奇地发现,在这个六年制的学校,我仿佛就是海洋中的一条小鱼儿,游进了浩瀚的知识领域,吮吸着养分。我成了一名小学生。——那年我5岁半。

篇4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做你所爱做的,爱你所做的”自然乐此不疲。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收获积极地心理暗示,这才是恒久的写作动因。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一次容易,让学生持之以恒就要让学生尝到写作的成就感。人往往不仅是因为兴趣而成功,也因为成功才有兴趣,这是辩证地。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疏导恐惧心理而积极主动地去写作呢?

首先,让学生的习作成绩看得见,品尝成功的快乐。诱发写作动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出于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而对于点滴的进步,要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妨放大优点。用优点去克服畏惧心理,用每一次的进步去培养自信心,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班级作文展览。如优秀句子展、优秀片断展、优秀习作展、优秀作品连载,优秀作文小组展、班级展、年级展等。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向各类报刊投稿:如《校园文学报》《关心下一代周报》《语文周报》等。甚至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墙壁办每周作文展、每组作文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自然有喜悦,因为他们文中的佳句妙段而参展,在收获喜悦中激发了兴趣。

其次,放手让学生写日记,体验成长的快乐。通过指导督促,让学生把日记当成朋友,有高兴事与它同享,烦恼事向它倾诉,与之同喜同乐,同悲欢。可以写想象日记、绘画日记、摘抄日记……从而让日记不仅成为平时生活的记录本,也成为心灵的记录本,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再有,指导编自己的作文集,定格快乐。数年来,我教语文,总让学生们自己出版我班的优秀作文集。这些作文集封面设计精美,里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自己得意之作成为展示成果,对于编撰自己的作文集感兴趣,以后在写作中兴致就高,写的作文就越来越吸引人。

二、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源头活水

1、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让学生有生活的积淀。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常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结合观察及时写下观察日记,组织学生定期交流观察日记的成果。如人物写作之前,可以提前布置好话题,指导学生去观察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人的言谈举止,然后在作文课上汇报观察日记,再交流写作方法,续写就轻车熟路。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敏锐洞察力,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发现自然奥秘,体察社会风情。久而久之,学生生活积累丰富了,表达自然充分细致。

2、积累写作素材还离不开间接生活经验。我们的生活再丰富,也不能够无所不知,也不能够事事亲历,这就要我们有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我每当新接一个班,就和学生们一起商量后制定课外阅读计划书:包括每次阅读笔记,短期目标一周中期目标一学期长期目标初中三年,每周课外阅读不少于三个小时,即平时一小时周六周日共两小时,并且制定自我督促方法和班级小组督促方法,适当奖罚。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的学生经过长期的系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在文学名著的熏陶下,提高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视角触及更广阔的空间,间接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锤炼了语言表达,写作起来就不再只言片语,而是得心应手地续写着生活,写作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细化写作指导,让学生在写作中锻炼创造性思维

篇5

我,能读懂。

用手遮住晨曦的一缕阳光,吹开一层薄薄的灰,我看见了一个清晰而又稳重的脚印,它是有生命的。

我,能读懂。

他记叙了我第一次做饭的时候。

那天骄阳似火,许多小草都晒弯了腰,父母因有事外出工作,我无聊的呆在家里。起了床,草草的吃了几口饭,便打开电视,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

中午,我饿得咕咕叫,没法子,只好硬着头皮做了。

我从冰箱拿出两个鸡蛋,学着妈妈的样子打蛋。可毕竟不专业,蛋汁洒了一地,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打好了蛋。接下来是入锅了,我把蛋汁搅一会,倒入热锅中,再撒些盐,就OK啦。吃着自己第一次做的饭,我心里美滋滋的。

脚印有生命,我能读懂。

篇6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正是这样吗?过去的一点一滴都会成为一个一个的脚印,在走的时候也许会很累,但当你停歇往后看时,他将会成为你最珍贵的回忆,你每走一步,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不是吗?

瞧,那是我幼儿园时的脚印,当时懵懂无知的我整天无忧无虑的跟朋友们玩拍皮球、抢轮胎,当时的脚印是开心的,是无忧的。

呶,这个是我上了小学的脚印,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也在增加,脚印也从深黄色变成了棕色。但是,我也常常和同学一块在花园里玩捉迷藏,藏到这个树窝里,躲到那个草堆里的。虽然那时会有些烦恼,但那脚印是快乐的!

就在我跟前的这块脚印是我上了初中留下的,在这里,我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识,当然,我对我未来道路也更加信心百倍了。

老师曾告诉过我们:“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于是我要更努力、更刻苦的学习,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认真努力,力争上游。

脚印,我们应该让它留在正途上,不走邪路,不走弯路,人生的道路就是这样,有时会是平坦宽阔的大道,有时也会是泥泞坎坷的小路,当然谁也不愿意放弃大道,谁也不愿意走小路,但有些时候,我们迫不得已走到那条泥泞小路时,我们也不能退缩,要用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奋勇前进!这样我们的脚印才会更坚实!

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人生的道路一定会留下一串串美好的脚印……

篇7

首先,教育期刊要确定好刊物的定位。刊物要为教师读书学习提供优秀精神食粮,应以能指导教师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更新为重。刊物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编辑出版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类文章,增强对教师的有效指导,为教学服务,为教改服务,促使教师理念的更新与策略的改变,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其次,教育期刊应重视刊发高质量的教学反思。自我审视教学过程和剖析教学效果,可以形成对教学现象和问题的积极思考和深刻反思,有效地转变教师自身教学观念以及纠正教学行为,提高自我修正能力和觉察反省水平。教师只有积极地进行实践与反思,并主动探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使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期刊在这中间就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先进教育理念的作用,通过编辑出版典型教学反思,为教师总结经验和反思提供范例,进而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1.选择“教后记”,帮助教师学会反思。教后记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经验总结,涉及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改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教育期刊可以把教师写成的教后记编辑出版,供教师学习借鉴,使他们学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切入点进行分析,及时分析和评价一节课的优缺点,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课堂低效的具体原因,从反思中及时得出改进的措施。

2.通过刊发群团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教师个人反思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往往比较肤浅。有条件的学校要创造和利用条件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集体交流更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期刊社要紧贴教师需求,多刊登优秀的群团反思成果,供广大教师参考,为基层一线教师群团反思提供思路,指明方向,使广大教师通过阅读群团反思类文章和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创意和思路。通过群团反思活动,促使教师不断矫正个人认识上的偏颇,获得更加清晰的思维,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育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使群团反思的效果得到提高,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力,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再者,教育期刊应致力于推广教师课题研究成果。当前,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同时,教育科研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态势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也越来越依靠教育科研的支撑来为教育决策服务,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题研究从选题到论证、从具体实施步骤到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小结、撰写结题报告等在内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参考同类的研究成果和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而期刊汇集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已有成果、最新进展等信息,指出了存在的未解决问题,这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了新的视角,是教师搜索教育科研参考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最后,教育期刊应积极参与一线教改实践。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通常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期刊上,因此,期刊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不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通过阅读期刊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研究动态,是把握最新研究成果的一种比较可靠和便捷的方式。传媒的导向性和引领性要求教育期刊必须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步,甚至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才能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因为教育改革与教育科研的蓬勃开展必须依托教育期刊的理论引领、经验总结、成果推介,如果没有这个阵地和平台,教育科研的普及和提高将受到严重影响。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初中生;成长;影响

随着我国的文化政策越来越开放,人们对于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初中生成长的意义,才能转变我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

1.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音乐是传递思想和感情的有效方式,至今为止,我国的陕北还有通过音乐来进行对话的传统。这种悠久的表达感情与传递感情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对各个时代的人们都起着滋养的作用。而在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上,它也表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舒缓学生的压力。初中生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日常需要完成的功课非常多,这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释放的话,就会使他们出现敏感、自卑等情绪,这对于其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而音乐作为一门能够交流情感的艺术,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学生压力大、情绪大、思维混乱的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心理压力。而一些歌曲具有引发欢快情绪的作用,诸如《茉莉花》《让世界充满爱》这样轻松舒缓的音乐,能够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有效地减缓心理的疲劳。

(2)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现在很多学生在运动的时候,都戴着耳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来进行运动。这样不但能够使其在运动的时候能够保持一定的节奏,同时还能转移注意力,减轻身体的疲劳。现在的学生课业压力大,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适应不了这样繁重的课业负担。而音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但增加了体育锻炼的趣味感,对于学生心理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也有一定的调节。

(3)音乐教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音乐不但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要,还能使人从音乐的旋律中获得启迪,从而陶冶人的情操。不同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例如我们在听《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我们就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振奋,使我们自觉肩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通过听音乐不但能够舒缓我们的压力,还能传递给我们必要的精神和情感,使我们能够将之与我们自身的经历相结合,以此来提升我们自身。

2.音乐教育能促进初中生的学习

(1)开发学生的智力。现在学生的左右脑开发不平衡,很多学生更倾向于语言分析,从而使自己的左脑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但是对右脑的使用却比较少。面对这个现状,一些人就主张通过音乐教育达到学生的左右脑的共同开发。通过音乐教学能够使右脑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就避免了左脑长期高速运转,而右脑长期被压抑的状态得到了改善,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左右脑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左右脑发育更好,这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2)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记忆本身就需要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音乐的节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并且能够使学生的记忆过程保持一定的频率,这样不但有利于大脑对知识的记忆,还减轻了大脑的压力。很多学生喜欢听音乐的时候背诵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音乐节奏不但能够使学生平静、提高注意力,还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听觉记忆,这样的记忆效果往往比只看要好得多。

(3)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能够传递情感、体验美感,而初中生有着良好的想象空间,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使其调动想象力,产生画面感,这就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传递美的形式,其通过与学生的情感结合、旋律共鸣、和音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受到音乐的滋养。

(5)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因此一些体育运动开展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但是现在的MP3、MP4已经普及,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这样不但能够使自己的时间安排更加健康合理,同时还能使学生在繁重的课程中找到情感依托,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总之,音乐教育不但能够减缓学生学业过程中的压力、陶冶学生的情趣,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加强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对于提高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安排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艳讽.初中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04(5).

篇9

一、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空间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不仅仅包括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教师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随着现代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师所要掌握的有关教育的知识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内容也不断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发展更是层出不穷。这些内容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教师所要接受的将是终生教育,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当前,崂山区正在全力打造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国际性旅游度假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由数量扩张带动向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的战略性转变。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机遇,也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可以说,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信息社会背景下教育的结果。无法想象在新时期缺乏信息素养的教师是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如何探究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

二、骨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分析一: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们大都持肯定态度。近几年来,我校以承担的省级课题“信息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龙头和带动,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硬件配置和软件建设两手抓,两方面见了成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目前,全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意识明显增强,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有了不断的提高。特别是骨干教师人人会熟练使用现代教育设施和设备,电脑和网络已成为他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在课堂中随处可见。当问及:“您是否理解‘多媒体’一词的确切含义?”时,有94%以上的教师表示“理解”;对于问题“您是否学习或了解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或法规?”的回答情况是:“是”73%;“否”27%。在“你认为网络信息技术与资源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的调查中,回答很重要的占96%。由于信息量激增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的资源地位日益提高,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骨干教师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与学生分享信息资源的意识、沟通整合及收集整理信息资源的意识较为强烈。在课题研究的带动和骨干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推动下,我校骨干教师团队不断成长壮大,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分析二:骨干教师应用信息资源促进教学的能力较强。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互联网络应该成为教师检索和获取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重要途径。信息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频率和效果,信息化教育要求就是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方面都能够很好地运用教育技术。在一项关于上网目的的问卷调查(可以多选)中,运用网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技能”、“丰富教育教学情趣”、“了解社会”、“游戏娱乐”四个选项分别为95.55%、81.03%、90.22%和4.03%,可见骨干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面也比较重视,上网的首要目的是查找教学资料,网络成为大部分教师了解教育动态、学科教学前沿的窗口,网上大量的教育资源使上网教师成为受益者。

分析三: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政策是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学校骨干教师的特殊性,将其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四个方面具体为信息意识的树立、自主学习与思考、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教育教学情趣的丰富、教育教学实效等五个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信息素养与骨干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这个评价促进了骨干教师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营造了积极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氛围,成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一种措施,对骨干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分析四:大多数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伦理和道德,能够负责任地检索、处理、传播信息,能够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方面的引导。对商业性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具有一定的警觉性和辨别力,并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也愿意在同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间互相分享备课或课件的信息资源。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在运用网络资源中,教师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对网络中出现的不健康信息的态度调查中,63.17%的教师表示非常反感,但也有一些教师表示无所谓,认为“再不健康也对我没有影响”。问及如果“把自己更新下来的电脑,转给陌生人,该怎样做到自己信息的安全?”97.19%的教师认为“删除文件”即可,错误地认为“删除了就不可能恢复了”,对磁盘格式化及重新分区的意识几乎为零。89.04%的教师不知道在电脑上设置用户密码的重要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信息污染、知识产权等知识掌握得都比较好,但对计算机犯罪及网络安全法规这几个知识点的了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分析五:在信息素养培训方面,大多数骨干教师认为现行的培训体制需要改进,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更加有层次,信息素养的提高应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不是短期培训可以完成的。学校也期待在培训愿景上,建立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及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富于教育教学创新精神和能力,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教师掌握新课程、新标准、新技术,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设计、课程开发,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

三、强化信息素养,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增强中小学教师提高信息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教师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但是,在信息时代,学生积极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增强提高信息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学习,不断自我成长,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把自己塑造成为教育信息时代所需的新型教师。

(二)改善学校的信息装备硬件条件,为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撑。要在现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信息网络配备的力度,建议普通课堂需配备多种常规教学媒体,尤其需保证计算机的数量和质量。学校要加强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包括教学、课件实例与精品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等资源的建设。加强校园网络防火墙管理,利用防火墙来防御网络中的各种威胁,过滤不健康信息和垃圾信息。废止现行的学校网络定时开闭的时间规定,或者设立教师上网的公用办公室,以保证教师的教学科研需要。

(三)坚持“四结合”原则,提高骨干教师的信息素养。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要按照《骨干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把所学新理论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丰富课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以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素质教育的相关规定为指导,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二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根据教师的学科、年龄、职位等情况,在培训的内容、课程形态、时间、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教师做出不同的安排,按需施教,讲究针对性。三是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增强教师间的联系和互相学习。四是计算机媒体与其他现代教育媒体相结合。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应该仅仅是学习计算机媒体的教育应用,还应了解其他现代教育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根据需要合理的选择媒体进行组合。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的整合,做到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尤其是应用信息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学生的信息技能,从而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提高骨干教师信息素养,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很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何高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

[2]马颖,刘芝.“反思性教学”研究述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篇10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平均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32-03

作为农村教师,说实在,我们的专业成长客观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们不像城区学校的老师,常有机会与专家近距离接触,得到众多名师的专业引领,参与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也很难像城区的老师有较多锻炼展示的机会。因此,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并不平坦。那么,如何找到属于我们自身专业发展的突破口?依托校本教研,坚持"磨课",在不断反思与改进中提升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平均数》这节课的磨课历程给我的专业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记得那是我们学校搞《叩问课堂 磨砺精彩》的主题教研活动。要求每个教研组通力协作,打磨一节精品课。力求"磨"出问题,"磨"出实效。那时我们教研组正在研究统计课怎么上?于是我选择了《平均数》一课。

第一次教学预案:

预设材料与教学路径预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汇报课前调查的数据学生可能会调查家里一星期的开支、每月的用水、用电情况、小组体重、身高等学习素材由学生自主搜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方法,明晰概念1、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2、凭着已有的理解,求出各组数的平均数。反馈。3、在讨论交流中明晰"平均数"概念(1)把平均数和统计的每个数比较,平均数有什么特点?(2)课件出示判断题,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说得出平均数就是一样多的数之类。小组合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想到:总数÷份数=平均数,如果学生没想到"移多补少"的方法,则作适当引导。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争辨了解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学生讨论、争辨、交流中,逐渐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1、根据一周的气温,计算一周内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2、记录小组内同学的跳远成绩,算一算小组的平均成绩。再和其他小组比较一下。3、已知某种玩具八月份、九月份销量和八~十月份平均每月销量,求十月份销量。学生汇报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平均数对事物作简单的推断。变式训练,培养学生

逆向思维能力。

上完后,教研组老师们的意见:

"这节课前半节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揭示平均数的数量关系,

后半节通过大量变式的练习设计,使学生辨析、记忆和强化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及计算方法,与我们传统的上法并无大的区别。在课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应对平均数的各种问题,对于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等缺少积极的'体验'"。

"这节课把平均数教学仅仅定位在对数量关系的把握上,而不是把它

定位在对平均数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上,关注了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多样,却忽视了平均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自然也忽视了平均数概念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

"在我们看来,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形地隐

藏其中。如果平均数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捕捉现实生活中蕴涵平均数的现象,能够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教学就不再只停留在'数学问题+生活情境'这种表面形式上的改革,而是有可能在更深的层面上实现平均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真正沟通。"

……

听了各位老师的见解、意见,我思考着。中午先把课堂作业改了,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得还可以。然后,拟了份调查问卷: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能够代表什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反馈上来大部分同学确实说不出个一、二。攥着调查问卷,我陷入了深思。

传统的统计课往往关注平均数的计算、统计图表的绘制等,那么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还让平均数的计算、统计图表的绘制占据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呢?我想不。这些事情现在计算器、计算机就能做得很好。那么现在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什么?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这已经成为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所以我揣摩,现在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应当为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基于上述思考,我把原来的教学目标:明确平均数概念,会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平均数,会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简单地推断。改为:

(1)感悟"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对数据的代表性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比较、推断与预测。

第二次教学预案:

预设材料与教学路径预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开展活动,产生需求 (材料:玻璃弹、筷子等)1、讲清游戏规则,进行夹弹游戏。2、分析统计表,定胜负。3、那怎么比出倒底哪个队夹得快呢?引入课题

玩夹弹游戏,并统计。学生习惯用总数分胜负,但部分学生会发现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个别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比平均数。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兴趣。在解决问题中体验产生"平均数"

的必要性。

二、探究方法,明晰概念(课件)1、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2、凭着已有的理解,求出各队的平均数。反馈。3、在讨论交流中明晰"平均数"概念(1)把平均数和每人夹弹的个数比较,平均数有什么特点?(2)课件出示判断题,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说得出平均数就是一样多的数之类。小组合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想到:

总数÷份数=平均数,如果学生没想到"移多补少"的方法,则引导:还有其他办法使每个杯子的弹一样多吗?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争辨了解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学生讨论、争辨、交流中,逐渐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预设材料与教学路径预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课件、3千克水)1、给课前统计的一组生活中的数据算一算平均数。2、根据晓洁家1-4月份每月的用水量,预测5月份的用水情况。

3、已知乙种玩具八月份、九月份销量和八~十月份平均每月销量,求十月份销量。与甲种玩具比较,哪种玩具的销量好?比什么?如果你是玩具店老板,你会怎么做4、根据自己求出的平均数,进行推断或预测。5、人均月收入问题学生汇报自己统计的数据及平均数。学生说说自己的预测,并说说为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并验证。学生讨论、交流。说说招聘广告上人均月收入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反差大的原因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体验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平均数进行比较、预测、推断。

体验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以及平均数可能带来的误导。

课上完,老师们的评价总体是肯定的,但是有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问题1:学生探究出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的方法:(1)总数÷份数=平

均数(2)移多补少。是否应让学生体会移多补少方法的局限。如果数据比较多、数字之间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不适宜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问题2:学生求出小组夹弹的平均数,有的是5颗……2颗,有的是4

颗……3颗,那学生应该比平均数的商还是余数部分?余数可以再继续平均分吗?

问题3:人均月收入问题[课件出示公司内部工资结构表]

A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职工总经理副经理职员1职员2职员3职员4平均工资

工资(元)700030001500150015005002500

B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职工负责人职员1职员2职员3平均工资

工资(元)21002000200019002000

两张工资一览表,是否可用图解的形式呈现,学生解读起来会更直观、易懂?

问题4:根据晓洁家1-4月份每月的用水量,预测5月份的用水情况

还是预测全年的用水量确切些?

……

对于老师们的质疑,我一一琢磨,问题1和4,就作如上修改;问题2,我打算把问题抛给学生:我们应该先比平均数的商还是余数部分?如果商相同再比哪一部分?余数还可以继续平均分吗?(并说明以后我们学下去,余数是可以继续平均分的);至于问题3,我把课件作了如下改动:

打算进行第三次试教,教研组里的老师们建议给我录像。一方面利用电脑可以定格、跳置、回放、循环等功能,针对教学环节、课堂提问、教学语言等可以作更深入细微的分析,执教者作为"旁观者"后,也更能发现自身更多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收集学生参与回答、解题、合作等课堂表现,走"近"学生。我欣然接受。上完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反复看摄下的录像,真的又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教态欠大方、自然;口头禅"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太多;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过于单一;玩过夹弹游戏后,得请学生及时整理好学具、板书设计欠简洁等;其中一位老师还看出了"新"的问题:夹弹比赛这个环节,教师安排每组人数不相等,一组是5个人,其余都是4个人,通常情况下5个人夹的弹会比4个人来的多,两次试教的结果也是这样,从中引起学生情感、认知上的冲突,顺利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那么如果出现意外:5个人夹的弹比4个人的少呢?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虽然低,但不能保证不会出现。此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引出"平均数"呢?总不能为我的教学设想再来一次游戏吧?还需再思考。

回顾三次的教研活动,对同一节课的打磨,我感觉到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样的螺旋式过程中,个人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是平常上课所无法体会到的。也因此让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磨课的过程体验,并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条件,有时在自己的平行班中对比磨,有时在自己的教研组中磨……深深体会到磨课这种研究方式给我们专业成长所带来的益处。

(1)磨课,敦促自己"走近"学生。一堂课,经过一遍遍的试教、调整,再试教再调整,应该说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越来越能预料,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你觉得学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就在下一次课堂中出现了,同样你觉得能生成的信息也许并不在你所希望生成的情况下生成。这就敦促自己不断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同时也需注意在教学预设时,要更充分,考虑学生各种可能的情况。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能避免我们的教学走入死胡同。

(2)磨课,促使自己不断反思。每一次磨课,总会发现有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这些不断产生的"新问题"促使我们对课堂一次又一次反思,一次又一次去突破,循环往复,无休无止。回顾磨课过程,每一次否决是"放下"的痛苦,每一个新的突破是"上升"的幸福。

磨课的过程,如凤凰的涅磐重生,在不断反思中前进,不断追求完美中完善自我。

(3)磨课,警示自己提升数学素养。数学功底不深在日常的教学中是意识不到的,而当你投入到磨课过程中你就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记得磨《圆的认识》一课,关于圆里面的概念:圆心、半径、直径、对称等,在它们的揭示上总找不到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程序有些混乱。调整了好几次,试教了好几次,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通过查阅数学专业的有关书籍,才知这些概念有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之分,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此时,我真正体会到数学专业功底对一个教师的重要性。数学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特殊的数学领域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地学习;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缜密地运用数字、符号、图形等引领学生一起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