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速度范文
时间:2023-03-18 02:2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阅读速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快速阅读法指的是一种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
1. 快速阅读要默读,不要朗读。
默读是不出声地阅读,只用视觉扫视文字来理解内容,省去了发声器官的活动,不用考虑停顿、重音、声调、节奏等。默读是加快阅读速度的基础。
2.快速阅读要逐句逐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由于我们平时养成了逐字逐词读书的习惯,所以视觉感受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在快速阅读中,我们采用逐句逐行读书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视觉感受的潜能。逐句逐行读,是一种概念阅读法,即抓住句子的主干。这有利于我们抓住句子的主要信息,提高我们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对句子理解得快,段落也就理解得快,阅读的速度自然会加快的。
3. 要注意力集中,看得快、想得快。
篇2
大学英语 阅读障碍 教学方法
我们首先从美国人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著名的语言学家凯瑟琳・斯诺负责做的《培养成功的阅读者》项目到后面出版《预防阅读困难》;其次,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一个“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再次,到美国前布什政府又做了一个“阅读优先”计划,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口号;最后,再到英国牛津大学花了20年的时间做了分级阅读研究,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曾在1998年倡导了“全英阅读年”的活动,提出的口号是“把阅读进行到底”。纵观英语发达国家,是从国家的决策角度来确定大学英语阅读的重要性,说明英语阅读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的领域,具有国家战略的意义!可见,阅读能力下降已经导致了整个社会系统运作的障碍,如何提高它已经是举世公认的举措议题。为此,在我国高校当中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结果是很多学生很难学到位,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很大原因是英语阅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最能反映综合能力的一个部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熟练地掌英语阅读能力,笔者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来进行教学,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定位准确,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高标准提高阅读能力在整个英语课程中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掌握此门课程的必要性,通过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而且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但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我个人的经验是:第一,要加入一些他们更感兴趣的游戏题目引入到教学当中来。通过一种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去对另外的一种事物感兴趣,这种方式既照顾到了学生的情绪又使老师运作起来比较方便。第二,把网络引入到教学当中,通过网络跟学生进行沟通。为此,我就建立课程论坛,让学生们加入到论坛里面来讨论,并且论坛的管理和维护也让爱好英语的学生来操作这个平台。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建立论坛的目的,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动力。
二、用典型案例教学,突出教材大纲,加强推理能力
1.用典型案例由浅入深的进行授课,让学生心中有数,“胸怀大局”
首先,本文以获取诺贝尔奖的文章为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猜测案例中出现的生词的词义,教给学生利用定义来猜测生词词义的方法,并告诉学生这是阅读时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猜词方法。还有利用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特指性举例引导词、信号词等猜测词义的方法,来猜测生词词义并理解文章内容。比如,诺贝尔奖是一种什么奖项,何时设立,何人获奖,如何发放奖金等。
其次,加大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力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阅读篇章分专题进行教学,并对每一专题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传授。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专有名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扩大相关文化知识。这样,学生在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达到了学习英语的综合目的。
接着,采用“教、学、做”方法进行授课并与实践论的方法结合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先是老师教,学生学,紧随着老师边教学生边做,最后是学生自己能在做中学,在实践过程中还采用ISO质量管理体系来进行跟踪、管理和测试每个阅读环节,以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再次,针对课本教材中出现的特别是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散、乱、难”的思想情绪的阅读部分进行分析并整合,并针对平时出现的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逐字阅读,出声阅读,回头阅读等进行纠正,告诉学生较好的方法和经验要先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如一般体现在文章的题目、首段、尾段、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有特殊标点符号,比如,破折号之类的句子,有连接词的句子,一些具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虚拟语气之类的句子,等等。这样可以节省寻找有效信息的时间,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最后,务实词汇语法基础。因大学英语教学已不再延续高中以前词汇和语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平时多注意积累词汇并复习曾经学过的语法知识。要掌握一些记忆词汇的技巧,举一反三,扩大阅读量,在文章中巩固记忆高频词汇,并增强语感。系统的做一些词汇语法练习,打牢基础。
2.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讲授课程内容
大纲规定了阅读能力的指标: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和有关事实、情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推理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每分钟7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的语篇时,速度要达到每分钟100词。
3.解决实际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正确的阅读技巧
由于中学应试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始终摆脱不了孤立进行语句分析的习惯。因为他们分不清文章的主次,不重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连接词。做题时往往会主次颠倒或细节句与推理句混淆,致使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题失分严重。应培养通过因果关系,并列、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加以解决。 实践证明,这种解决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思考,同时也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学习;学生真正通过这样的学习,了解到“培养语篇水平上的阅读”的内容,从而加深学习印象。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真正做到老师教,学生能自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的统一性。
三、采取分层教学,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篇3
如何进行成功的阅读呢?当然,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材料的角度来说,难度要适当,主要是控制生词量。国外对母语为英语的读者的研究表明:对一个学生来说,阅读材料的生词平均不宜超过总词数的1%,对将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生来说,阅读材料的生词以不超过总词数的5%为宜。此外,阅读时要注意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中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练程度。语感好的人,理解能力就强,视读的速度就快。阅读时要注意词语的习惯用法,必要时可用笔画下来。成功的阅读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考阅读理解,从另一方面来说考的就是速度,慢读是不行的。因此,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快速阅读的习惯。一般来说,与母语读者比,外语学习者的词汇量及阅读量有限,但却有较强的语言意识。这个因素往往会造成短时记忆中的认知负担过重而影响阅读处理速度,在这种情况下,生词过多将进一步影响阅读理解的效率。要提高阅读能力,应提倡广泛阅读难度适中、并能让读者保持一定速度的“浅英语”。下面是我个人对英语阅读的一些经验和技巧与大家略作分享。
一、阅读时要养成良好的心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恐慌、过分紧张的情绪都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因此,在阅读时要去掉杂念,心绪要稳定,精神要集中。千万不能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失去自控力。
二、阅读时要扩大视野
阅读时眼球总是不断地移动―停顿―移动着,那么理解是在“眼停”的瞬间进行的。普通读者眼睛停顿时可接收
两个英语单词,阅读能力强的读者一眼可以看四个左右的单词,但能力差的读者一眼只能接收一个或者不到一个的单词。因此,在相等的阅读时间里,视野狭窄的读者所看到的单词要少得多,如果再经常回视,读速肯定快不了。
三、阅读时要养成整体识读的习惯
我们在阅读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句子较大的单位上,而不是放在一个个孤立的单词上。要扩大视读的广度,把逐词逐句的点式阅读变成一次扫描一句的线式阅读。并且把看到的东西迅速报告给大脑,形成较快的直映能力。千万不能在难懂的词句上磨蹭,只要全篇理解了,个别难懂的词句可以根据上下文去猜测。
四、阅读时要增强猜词能力
阅读文章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生词。这时,我们不要急于查词典,许多生词的意义都可以猜出来。查词典不但会减慢读速,而且会打断读者的思路,降低阅读效率。猜词义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构词法(如前缀、后缀),同义词、反义词等揣摩某些生词的意思。如果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无多大妨碍,我们完全可以跳过它们,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猜词义上。只见树木而不见树林的阅读方法是不可取的。
五、阅读时要养成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在阅读时,我们不必把英文逐句翻译成汉语,否则将大大地降低阅读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我们对阅读材料的全面理解。
六、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
我们所说的快速阅读,当然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这个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高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掌握能力为前提。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阅读小技巧,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不难发现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几种弊病:
第一,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它的主要弊病就是使阅读速度和效率受说话速度的限制。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左右,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倍。因此,提高阅读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有的学生在读时虽然听不到有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唇或舌在动,说明其阅读仍有不易觉察的潜在发声现象,这仍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在实际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因为正常默读速度几乎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嘴唇的活动无疑会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能够只要看到印刷符号,就能直接获得意思,而不经过声音阶段。”因此,要克服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就要训练自己养成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的视读能力。
第二,在阅读完一个句子或段落后再回过头去重复阅读。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往往过分依赖于回视而养成的一种坏习惯。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毛病。一般来说,回视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
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阅读大量难度适宜的读物,这样就不会因遇到生词或不太懂的短语、句子或段落而回过头来再看,以至养成回视的不良习惯。
第三,在阅读时用手指、铅笔或尺子等指着一个个词进行阅读的习惯。这种指读的单纯机械运用不仅会减慢阅读速度,而且还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一个高效率的阅读者不会注意单词的位置,也不会在每个单词上平均花费时间,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要阐明的思想内容上。
第四,用心阅读是一种很难观察到的阅读习惯,只存在一种说话的内在形式:学生在内心里始终自言自语,清晰地发出并听着每个字音。这种毛病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篇4
关键词:课外阅读;初中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42-01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要求:"7-9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的确,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获得审美体验,挖掘潜能,提高素质,奠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农村初中生中,由于受信息、条件、家庭、观念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极大影响了学习效果。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的现象,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会读的好习惯。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循序渐进,掌握方法,真正实现阅读效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做笔记是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很欠缺的一个习惯,这一点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不能忽略,不仅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且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相关知识要点摘抄下来,并写一写由此生发的感想,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的巨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视野的开阔、能力的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感情将与日俱增,为提高学生素养创造了先决条件。
3、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课外阅读要求
鉴于农村中学的初中学生年龄较小,自觉性差,学习习惯养成不足,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挖掘学生阅读资源
1、家长要配合
由于思想观念等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要尽力地通过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支持孩子买买课外书籍。并要把好选择读物的关卡:(1)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2)符合儿童年龄特点。(3)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
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室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室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图书室建设的力度,创造更好的课外阅读条件。学校不仅要增加藏书量,增加阅览室,还要完善图书室的组织和管理,使图书室有更高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成就感,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丰富知识储备,拓展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志斌.基于“翻转”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课实践探索[J].基础外语教育,2015,17(4):100-106.
[2] 张 丽.价值引领下的初中生课外阅读有效实施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1):54.
[3] 王依平.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时间管理指导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107-108.
[4] 万寒梅.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5):137-138.
篇5
关键词 注重 阅读 提高 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农村的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基本技能及生活实际,探究新的阅读课堂新模式,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阅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粗浅的做法与同行商榷。
一、以兴趣巧引导,为阅读教学铺路搭桥
伟大的教育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是在兴趣中高效地完成的,没有兴趣何为阅读教学,也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阅读教学就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我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阅读的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根据教材的编排、学生的知识结构,精心设计每一节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从一个怕阅读到爱阅读和乐阅读角色中来,学生有了兴趣就乐于质疑、乐于交流、乐于表现,学生的阅读和素养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大大增强了。如在教学人教课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时,我先用课件出示精美的索溪峪图片,接着讲述有关它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后引入走进文本。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口述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那些陈旧教学手段跟不上教学前进的步伐,而先进的多媒体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它以强大的音、形、色、动画等感性资源占据着课堂,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好这一资源,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从无形变为有形,从无声变为有声,从难变为易……只要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想象中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感悟。
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首先抓住课题中的“野”这一字眼,让大家探讨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自己的心目中,你觉得这“野”字怎么理解?有的说:“做事时不受约束和限制的意思。”有的说:“玩耍时忘记了回家。”又有的说:“这里指的是自然景物。”……学生回答后,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分别出示了山、水、动物等四幅自然景物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在返回文中去仔细阅读,把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等会围绕“野”字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看看感悟到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讨论、交流,大家形成了共识,课文从山、水、动物和人这四方面展示索溪峪的野。 这一教学环节紧紧抓住“野”这一重点,采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和交流,体会到了文本的真正内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三、精品细读文本,感受语言魅力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叶老强调了语文学习贵在阅读,作为一名教者要注重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课文的关键和重点处做好“导”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精品细读,品出语言的精妙及魅力,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锤敲打,反复推敲品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遣字用词巧妙的同时,也在不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事半功倍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多数人认为阅读飘忽难定,没有“定法”,但从微观来讲,阅读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一、以纲为本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二、图文结合
小学生的不少课文多数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最后有没有钓到鱼?由于学生在幼儿园时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猫钓鱼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在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我不仅发动学生向班级捐献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利用节日建议家长带孩子买书,建议家长买书给孩子当生日礼物……把班级的四个角落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满了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
激发博览群书的兴趣;学生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也就各有偏好,低年级学生都爱看童话故事,而猜谜、科技、名人传奇、歇后语、寓言等之类的书却极少问津。鲁迅曾说过,读书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尽所能激起学生阅读多种书籍的兴趣。
拓宽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教完书上的一些课文,可介绍学生阅读相应的课外书。如:学完古诗后,推荐学生选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读《安徒生童话》……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读儿童报刊及科普读物。帮助学生随课文选择一些文学性、趣味性强的课外儿童诗、歌、谣、趣味故事、优秀作文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巧设阅读契机,激发阅读兴趣。我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有一种看书的需要。如大部分学生都乐于猜谜,却又没有较系统的猜谜知识,这时,我教学生猜谜的一些方法,告诉孩子老师是从哪一本谜语书中学到的,自然地把谜语书推荐给学生。最后提出两周后将继续开展猜谜,并将要推选出几名“猜谜大王”,孩子果真顺着老师设的梯子争相抢看谜语书,偶尔还会自己出几个较简单的谜面。如《坐井观天》的结尾,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吧!”教到结尾时,我问:“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呢?”这一提问激起了学生想象的浪花。他们经过讨论,个个争着发言。有的说:“青蛙对小鸟说:‘去,我才不信呢!’”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想看一看到底谁说得对,就用力一跳,跳出井口一看,惊奇地说:‘啊!天空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呢!’”同学们想象得多么合理,多么好啊!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既加深了课文的理解,又把作者蕴藏在作品里的意义形象地再现出来,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四、读说结合
篇7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题型。至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了。由于该题型对学生基础知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解题时常常感觉时间很紧、力不从心。
这一题型实际上是“读、写”相结合的“主观型阅读”。英语高考增加主观试题,减少客观试题,是语言测试改革的一大趋势。任务型阅读实际上属于“信息阅读―搜集―整理―输出”式的语言综合运用考查题。这一题型并非简单的阅读理解,而是要求获得与所提供材料相关的信息,同时要按一定的要求,用特定的词汇进行信息输出。不仅考查直接信息的理解能力和获得能力,更考查对间接信息的获得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表达能力。
从2008年开始,该题从形式上讲,基本采用表格式。而2012年该项目采用了树状图式。虽然如此,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对该题型特点和题目有充分的了解,完成这种题目还是有章可循
的。基本解题技巧和表格式大同小异。具体做题时,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目具体要求
无论做什么题目,审清题目是做题的前提,做任务型阅读也不例外。正如上文所述,任务型阅读图表呈现方式多样,填写的单词来源及词数均有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准确理解考试要求和答题规范。
至于阅读的图表的呈现方式,有表格式、结构图式等等。图表中有的要求填入某个细节,有的则要求概括段落的主旨大意等。所
以在解题之前,看清题目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二、观察浏览题目,尽量获取隐藏在内的有效信息
任务型阅读答题时间为10~15分钟。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要在15分之内完成这样一个“读写型”综合能力考查题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提高答题效率。
一般来说,在阅读文章之前,笔者比较提倡先认真观察图表的呈现方式和题目设置。这样不仅能够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结构、大意,而且能够获取许多对答题有帮助的有效信息。
有了这些有效信息和对文章整体结构和中心思想的了解,剩下的只要根据每个空格所在句子中的关键词,有的放矢地到原文找答案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答题效率,选词填空的范围大大缩小,难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三、快速阅读文章,根据关键词有目的地查找相关信息
快速浏览的重点和目的应当是,带着审题时对文章大意和结构的了解以及所获得的问题,以最快的速度到文章相应的位置中搜寻有效信息。
在此过程中,要带着表格或图表中的问题查读文章。目光自上而下、快速寻找与题目相关的词句,找到相关信息后再进行仔细研读、琢磨、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可以在原文中直接找出;有些需要在分析原文句子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特殊要求,填写出相关的不同词性的派生词、同义词或近义词等等;有些则需要推理;还有些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或转述句子,在不失原意的基础上把答案正确表述出来。
四、仔细分析提示句(空格所在句子),判断所填词的词性、词形,提高填词的准确性
任务型阅读在题目设置过程中,提示句的提炼十分精要,所
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因此,根据句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提示句能够使我们很容易地推导出所填词的性、形、数。这对精确填词、准确表述有很大帮助。有时甚至可以不看文章,直接根据短语搭配填出答案。当然,笔者并不提倡贸然填词,还是要在看完文章确认之后再下结论。
五、认真检查,仔细复核,认真仔细地填好答案
完成所有大题之后,还需要再次快速读完文章,注意校对各题的答案。查看各题答案是否前后对应,确保与原文无矛盾,同时查看文中是否有疏忽的重要线索。复读检查是做阅读理解题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一定要趁热打铁,及时复查,发现错误、遗漏及时补充,确保万无一失。
此外,要检查书写是否工整、清晰。将最终答案填到答题卡上之前,先在草稿纸上打草稿。任务型阅读时,主观题要求考生将自己所学的指示和文章中的信息整合起来,并按要求用书写的形式表达出来。任务型阅读的阅卷标准也将会非常严格。因此考生一定要注意书写正确、工整、容易辨认。如果在经过了一番努力后好不容易得出答案,却因为最后没写清楚或者出现笔误而丢了分,
那不管前面花了多少工夫也白费了。
正如前面所说,任务型阅读是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力求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是一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考查题。所以要做好这项练习,靠考前的“突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靠平时加强训练和基础知识积累。
第一,养成边阅读边分析文章结构的好习惯
第二,牢固掌握基础词汇并能灵活运用
对课标词汇不仅要熟记词义,还要能掌握词性、词性间的转化以及相关派生词、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之间的转化。
第三,掌握和灵活使用多种阅读技巧
针对不同的文章题材和体裁,灵活使用粗读、略读、跳读、快读和细读等多种阅读技巧。
第四,调整解题思路和策略
任务型阅读除了表格、图表提供的一些有限的信息之外,一切信息都要通过阅读从文章中获得。所以考生一定要充分利用表格,图表提供的那些有限的信息;平时训练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也要有所提高。考试时争取做到“容易题不丢分,中等题拿到分,难题尽量拿分”。
篇8
【关键词】经典阅读;语文素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罗伊·兰德说:阅读是永恒的乐趣。可见书籍在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而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作品”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心底真善美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和塑造学生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然而,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大家都意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就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对低年级学生的经典阅读,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低年级学生阅读经典的质量也是不容乐观的。经过调查,一般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无阅读兴趣,不想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反观我们的学生,他们内心并不想读书,有的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有位同事曾碰到这样的一个案例:某同学,在家长不在家的时候,一直坐在电视机旁,全神贯注,而等到父母进门时,会立即坐到桌子边装着做作业的样子,所以父母很担心孩子的这种欺骗,而这种假装读书的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无阅读方法,不会读
目前,学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着不知如何阅读的问题,当同学拿到一本书时,他们不知是草草细读好,还是去精心品读好。也有的学生,能够仔细阅读,但又忽视记忆、积累等手段,致使阅读完一本书之后,学生收获甚微。这些不良情况的出现,都说明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对开展学生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无阅读时间,不能读
学生的时间主要分为在校时间和在家时间。在学校里,学生主要忙于各种功课预习、练习和复习,而课后留给学生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有的教师为了年度量化考核,轻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教育停留在应试教育上,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考什么教什么,使学生对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清,致使学生丧失了大量的阅读时间,无法进行富有实效的课外阅读。而在家里,学生的家庭作业又充斥着学生的空间。此外,随着手机、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普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接受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花在电视、网络上的时间太多,给学生阅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低年级小学生的经典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应尽快构建一个经典阅读的指导体系。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提高低年级学生经典阅读的兴趣,将阅读经典与提高语文素养结合起来,切实地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快乐阅读、快乐生活。
第一,征订经典书籍,打开智慧之门。低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慧眼识经典,可以建议家长购买质量上乘的绘本拼音版等书籍,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学生、教师可以共读上述经典书籍,并共同记诵和探讨其中的经典语句,从而使学生从小得到经典的熏陶和做人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选择适当的文本,探寻富有成效的阅读方法,引领低年级学生陶醉在经典阅读的韵味中,长期如此,必耳濡而目染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推介《经典书目》,引导阅读方向。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经典阅读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背诵优秀诗文240篇,其中小学段是160篇。在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35-41页的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里面仅推荐古诗文136篇(段),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其中小学75篇)。那就意味着小学阶段还有85篇的“经典”诗文可以供一线的语文教师自己斟酌推荐。如:一年级第一学期:《江南》(汉乐府) 《古朗月行》(李白) 《鹿柴》(王维)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回乡偶书》(贺知章);必读书目:《猜猜我有多爱你》 《三字经》(国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村居》(高鼎) 《咏鹅》(骆宾王) 《锄禾》(李绅) 《悯农》(李绅) 《江上渔者》(范仲淹) 《长歌行》(汉乐府) 《敕勒歌》(北朝民歌) 《赠汪伦》(李白)。
第三,创设优雅环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能给孩子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宁愿多搬几次家,也在所不惜。对于老师来说,我们要十分重视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从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受在学校的每一刻,让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也要充分利用教室周围墙壁张贴的名人阅读经典的肖像,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性情。教室内的黑板报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可以用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书写学生丰富的知识,张贴学生优美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够表现自我、挑战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篇9
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别的书籍……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这里所说的“精读”指课内阅读,“略读”指课外阅读,也就是说,只重课内阅读教学,把注意力全部贯注在课本上,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半是“课外功夫”,包括课外阅读。魏书生、徐振维等行家的教改实践,把课外阅读摆在一个与课堂教学并重的位置上,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课外阅读与课内“精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只有益处,绝无损害。真正的语文能力必须通过课外阅读这一应用环节才能获取。未见只靠课内阅读而语文能力很高的学生,也未见勤于课外阅读而语文能力很低的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此言不虚!在此,我想就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们宁愿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看电视上、网络上,也不喜欢多读书。这些学生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理思索。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也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二、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引领健康阅读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学生在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教师就应做到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就应做到面要广,选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般来说,对初中生,可以推荐内容丰富、人文性较强、知名度高的《读者》等刊物,然后针对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等。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注意选择读物深浅的适度性。太浅,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读不懂,将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三、教会课外阅读方法。使其善于阅读
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完全而且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也要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四、多背诵。多抄写
学生喜欢某作品,肯定是作品说出了他们想说而又不能恰当表达出来的感受,引起了他心中的共鸣。所以应当让他们把这些句段抄下来并背诵。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饱读诗书,才出口成章的。新大纲也提出了重视积累的要求,而且规定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不仅名篇要背,好的文章、精彩片断都应该鼓励学生背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储存的最佳期。所以在这段时期,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多多背诵记忆。囫囵吞枣也罢,生吞活剥也好,只要吞下去就行。吞得多了,慢慢反刍消化,文化底蕴也就深厚了,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
五、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造成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素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信息如海、书籍成山、新知识层出不穷的局面,强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1.培养习惯,激发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好习惯受益终身是有识之士早已达成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致力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诸如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圈点批注的习惯,提问质疑的习惯,背诵积累的习惯,作读书笔记的习惯,归纳点评的习惯等等。这些都将是提升阅读能力、搞好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自然地纠正了学生盲目阅读等不良习惯。
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而长期的阅读教学又难免重复单调,这就需要老师在培养习惯的同时,还有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阅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支配的。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教学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氛围,巧设问题引发学生兴趣,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法,让语文课不是简单的传授而是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励。怎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以境引趣,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可以凭借电教手段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让学生从真实、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以疑激趣,就是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以辩激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让学生通过辩论,学生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佩服至极。
2.授之以渔 ,加强指导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万不可放任自流、丧失自己的阵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材料常变常新,阅读的方法很多,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准确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和形式,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等等。教师的作用主要应是“导读”,要让学生以自读为中心,但更要靠老师的引导,把握阅读的方向:老师的引导重在指出重点、突出关键、化解难点、要启迪思维,诱发想象,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的归宿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是:一是紧扣课解展开思维,二是理清思路、分析结构,三是抓关键词句、训练思维的准确性。但是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或通过想象再现情境,训练思维的形象性。它是精心设计各种练习、读写结合、培养思维的创造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同时,资源查阅不受时间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备课条件而制作电子教案,如果教师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就能够让文本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内容动态化,枯燥内容形象生动化。从而让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欲望强烈,这样就会把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活了。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导读而不是讲读,要授之以渔、有章可循,要通过阅读教学教会学生自己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达到“不复需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