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范文

时间:2023-03-13 18:3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

篇1

[关键词]《红楼梦中人》电视 选秀 娱乐 动画

在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动画片中。本土文化、民族风格、社会问题皆为热门首选。动画片《红楼梦中人》的创作者灵感突发,兼及三者,以“红楼梦中人”这一选秀节目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山区女孩报名选秀对家庭的冲击。资讯焦虑的时代早就来临,全民娱乐也早已是大势所趋。选秀没有对错,只是面对泛滥的“创意”,煽情的“身史”,甩卖的“星梦”,普通受众真的准备好了么?动画片《红楼梦中人》特我们一起去思考!

一、关注社会热点

作为现代商业元素之一的选秀活动,在商业与艺术联姻的成功案例不绝于耳的今天,已经变得越发不可抗拒。由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肇始的平民选秀热潮尚未退去,北京卫视为重拍电视剧《红楼梦》,作为新版前期宣传举办的“红楼梦中人”全球选秀活动,联姻中国经典名著与火爆的选秀形式,制造了当年度规模最大的一次主流文化事件,在业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和关注。重塑经典的尝试,不仅是一次商业运作,更是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重拳出击!

动画片《红楼梦中人》源于对当今社会电视选秀这一热门话题的思考与探讨。并从具体生活出发,从而赋予作品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在前期剧本创作阶段。主创广泛的搜集了近年电视选秀的相关资料与图片,查阅了社会上普遍对选秀的各类看法。尽量的放大取小,以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选秀活动到底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最终定位为通过讲述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山村女孩欲报名电视选秀而对一个家庭带来的冲击把“选秀”、“民族”及“亲情”等元素连接起来。引发观众的进一步兴趣。

在制作技术上,动画的表现力既是无限的,又是局限的。动画作品的“虚拟性”与实拍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在形式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实拍影视作品里有时根本无法实现的镜头画面,动画却能作出精彩的效果。相反,有时动画作品里颇费周折也难以达到的,实拍影视作品则会轻松完成。动画创作就需要去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展示动画制作自身的优势,回避其技术短处。当然。动画艺术所能表现的文化外延肯定是无限的。因此,即使由于篇幅、技术与精力等原因本片仍有可以完善的空间,也不会影响它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文化思辨力度。

二、展示民旗风情

动画片《红楼梦中人》的制作技术属于二维手绘动画的范畴。主创将故事的环境背景大胆的设置在了一个偏远的南方少数民族山村。抓住民族风格、展示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时下艺术创作的制胜法宝。另外,这也与本片的叙事内容形成巨大的反差。电视选秀这一新兴的都市潮流产物与远离时尚的少数民族村落,把它们放在一起,繁荣与贫瘠、浮华与朴实的对比与冲突将更加强烈。

该片的造型原型是南方的彝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I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等。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本片从人物设定到美术设计都注重了民族特色与风格,场景的设定与故事情节及整片基调保持了一致。片尾出现的比赛现场景象和片中人物生活场景的对比,更有一种让人向往的意境。人物造型设计上,彝族女孩头上的帽子、身上的衣服、手中的葫芦丝,父亲穿的衣服、戴的帽子,主创处处都很花心思。考虑到动画片的特性与具体制作的条件,人物的整体造型比较概括提炼,从而尽量降低了人物运动动画的工作量。在场景绘制上,着力去表现彝族少数民族给大家印象中最吸引的部分,强化其民族特色。为了使动画片更具风格,对于一切可以展示文化底蕴与艺术内涵的其他细节,如挂毯的花纹、墙上挂的斗笠等这些彝族特有的元素。主创都不敢马虎,给与了精心设计与安排。始终遵循的一个核心原则,一定要使整部作品都能弥漫出民族气息,引起观众共鸣的。

三、借鉴经典文本

动画片《红楼梦中人》中没有人物对白,只有配合背景的音效――水声、鸟呜、虫吟、牛叫等。声声朴实而不露张扬,处处恰当而融情于景。本片初剪版本完成之后,不仅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而且主创的信心也倍受打击。自由的镜头画面,松散的叙事节奏,整片略显失控状。这部叙事兼顾议论的动画片,部分竟然难以确定凸现出来,更不用说给观众什么深刻的感受了。初剪的失败让主创重新静下心来思考作品的表现重点与主题中心。经过反复拉片与讨论,主创进行了二次精剪。

在精剪过程中,强化了影视艺术视听语言的核心――蒙太奇的技巧运用。蒙太奇对于影视、动画创作来说,它是编剧、导演等用来架构故事、重塑时空、营造节奏、突出重点、强化感情、深化主题的艺术创造方法。动画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视听交响乐”的创作过程,创作者需要通过巧妙的把握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使听觉要素和视觉要素很好的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自己的创作想法得到最佳的视听表达效果。二次剪辑出的成片可以说是一部听觉盛宴。主创将整部作品的放在了叙事与议论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随着音乐的到来,字幕有节奏的出现,音量和画面呈现同步的递增效果正符合了片子的基调。本片的音乐主旋律来自于电视居峨红楼梦》的主题音乐《枉凝眉》,选择了葫芦丝的演奏版本。主创认真研究了原主题音乐的节奏变化,让音乐的主旋律在片中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主人公手中的葫芦丝也是片中体现心声的细节设计,与背景音乐配合相得益彰。

四、结语

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曾严肃叫停了重庆电视台的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以及其他如“美莱美丽新约”等整容、变性类电视选秀节目。这对那些动辄就赛上半年、每期直播超过四小时、以场外投票方式召唤观众参与的电视选秀节目而言,可谓是致命一击。

篇2

【关键词】红楼梦 ; 人际交往活动 ; 评价方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13-02鉴于我国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评价方式的缺陷,及《红楼梦》巨大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俩者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将红学中关于人物的研究纳入到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评价方式的范畴,从《红楼梦》这个独特的视角来折射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评价方式,为以后更全面及深入的研究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对“自己人”的评价

自己人是关系最亲近、最密切的人,对个体而言,也是最重要的他人。因此在与自己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责任关系,同时还包含着比较亲密的情感。在这种关系中,每一方都对对方具有责任心,取向于向对方负责,竭尽所能做出有利于对方的反应。所以在与自己人的交往中,较少考虑做出某种评价是否会影响到双方既定的关系,大多本着向对方负责的原则而采取一种比较直接的评价方式。即在对自己人进行评价时,个体的评价行为取向既可能是扬,也可能是抑,是扬是抑主要取决于交往对象的实际表现。

《红楼梦》第三回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对黛玉讲:“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又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癫癫”。还有最疼爱宝玉的贾母,一次说道宝玉:“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即仔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投错了胎不成。”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宝玉石王夫人和贾母最疼爱的孩子,但是对于宝玉顽劣和不合时宜也是毫不隐藏,直截了当的给予了负面的评价。因为我们通常认为,自己人的否定性评价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是对自己负责,而绝非故意让自己难堪。总之,在对自己人的评价中,评价的标准及评价行为的选择,其重心都在交往对象的行为表现上。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遵循向对方负责的原则,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你好,是对你负责。”

2对熟人的评价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熟人关系对个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说来,熟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的总原则是人情面子原则。即人们在交往中总是要考虑到给对方留面子。因此,在与熟人交往时,从表面上看,中国人一般对熟人的评价方式取向是,无论交往对象表现如何,都给予正面的肯定性评价。而在心里或者背后,中国人可能并不一定真正扬别人。由此可见,在熟人社会里,对他人的“扬”其实带有很浓重的形式主义的色彩。

《红楼梦》第六回周瑞家的对刘姥姥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从这短短的几句话很明显看出周瑞家的对凤姐的评价倾向于赞扬,这并不代表周瑞家的心里面对凤姐就是一种表扬的态度,给凤姐留着情面也就等于给自己留着后路,她的话只是考虑到凤姐的地位和自己今后的处境而说的。

因此,在对熟人进行评价时,人们更多地依据给面子和人情原则。中国历来就有“多栽花,少栽刺,留着人情好办事”的说法,面对熟人,情面是我们评价他们的唯一依据,尽管这种“扬”可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总之,在对熟人的评价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选择,其重心已不再是交往对象的实际的行为表现,而是如何评价才能维持交往双方的情面。

3对陌生人的评价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个体的评价方式取向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变通性。由于双方此前没有任何的交往基础,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才使不得不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且建立一种临时性的人际关系。因此,双方的交往往往不过多涉及任何情感的成分,也不存在是否要给对方面子或维持双方人情关系的问题。所以,在与陌生人的人际交往活动中,评价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印象整饰以及双方暂时建立起来的关系的融洽程度,如果印象整饰成功,则取向于扬,相反,则取向于抑;如果关系融洽,则取向于扬,反之,则取向于抑。对陌生人的评价是顾虑情面、顾虑关系最少的一种情况。

《红楼梦》的许多章节中,都可体现出中国人对陌生人所采取的评价方式,如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对王熙凤都有深动的描述和概括。第二回冷子兴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是说她好的一面。第六十五回,兴儿对她的介绍,说的却都是她的缺点:“心里歹毒,口里尖锐……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人家是醋坛子,他是醋缸粗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了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

第六十六回贾府的小厮兴儿也演说了一回荣国府,说到宝玉,则是说:“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是外清内浊。”第三十五回,傅家的婆子见宝玉后,评价也是“中看不中用,果然有些呆气”,“是个呆子”。

由此可看出,在对陌生人的评价中,个体往往可以很直接地表达自己对交往对象的态度,做出自己真实的评价方式的选择。

4小结

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陌生人或者对自己人都可以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直接评价,但这两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别。对陌生人的直接评价基于一种利益关系,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取了自己预期的利益,则做出肯定的评价,否则会做出否定的评价;而对自己人的直接评价则基于一种责任关系,无论好坏,大家都是出于一种责任心而做出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总之,由于中国人同自己人交往时形成责任关系,同熟人交往时形成人情关系,同陌生人交往时形成利害关系。而责任关系的交往法则是相互负责,人情关系的交往法则是人情和面子运作,利害关系的交往法则是利益交易。因此,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面对与自己关系存在差别的他人,评价方式的选择的确也表现出内外有别亲疏有别和远近有别。

参考文献

[1]黄光国,胡先缙. 《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1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新版《红楼梦》正在热播,这部投资过亿的大作,自轰轰烈烈的“红楼选秀”后就始终是观众的焦点,如今又在一片争议声中撩开面纱。被称为“文字形成的艺术世界”的《红楼梦》,给每个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用影像表现多少有点冒险,况且有改编在前,要想超越很难。《西游记》运用高科技一定可以超越,《三国》千军万马用资金亦可堆砌,而新版《红楼梦》,却并非物质就能超越,它更需要神韵上的传达。

新版《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犹如一座青春伊甸园,年轻公子小姐们的青春爱情故事在这里上演。剧中那群“85后”、“90后”的年轻演员们,基本没有表演经验,为了寻找“眼神清澈”的宝黛钗,剧组跑遍了各个艺术院校看遍70万人。在开拍前的五个月训练期里,这些年轻人天天琴棋书画,大声朗读着《红楼梦》原著。导演李少红说:“他们把青春原生态地表现出来献给这部戏,把最纯洁的东西留在了荧幕上。”

“宝黛钗”无疑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脱颖而出的“黛玉”蒋梦婕、“小宝钗”李沁和“大宝玉”杨洋是幸运的,但这些幸运背后却夹杂着一些与同龄人不符的苦涩。他们都经历过学习舞蹈、戏曲的辛苦,都自小离开父母去异地求学,骨子里也都有一种异于同龄人的坚毅和独立。

3年前,《红楼梦》开拍,三张清纯的脸带着三个年轻人的自信,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3年后,“宝黛钗”使他们一夜成名,也迎来了无限宽广的星途,但他们并没有过度兴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承受巨大而无形的压力。《红楼梦》在开拍之初就受到了包括专家、学者和观众在内的一大批人的口诛笔伐,从造型到剧本,从演员到专家,仿佛谁都能指点江山。面对“黛玉太肥、宝钗太瘦、宝玉没贵气”的质疑,面对网友们“青瓜、美猴王”的恶搞,他们在记者面前展现出了从容的笑容。

像李小婉说的那样,他们是未来20年娱乐圈的新生力量,是会改变现在娱乐圈格局的。的确,这原本是个断层的时代,“宝黛钗”来的刚好,从《红楼梦》开始,他们将作为娱乐圈的新人,走上一条对他们来说陌生却充满挑战的道路。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为“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关系所写的最后结局。在这场悲剧中,没有哪一方是赢家,黛玉之泪尽而逝,宝玉之出家,宝钗之守寡,固然有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叛逆的宝玉和黛玉、精明世故的宝钗,在封建社会里,都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宝钗的毁灭则是殉道者的悲剧。而“宝黛钗”留给杨洋、蒋梦婕和李沁的,是铭刻在二十岁青春中最宝贵的记忆,和各自事业上最绚烂的启程。

杨洋 和宝玉一样纯净

“在我的理解中,宝玉就是一个非常爱护女孩子的阳光男孩,他很单纯,也有点叛逆,我们只是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但性格相仿的同龄人。”――杨洋

成为宝玉

全靠脱俗的舞者气质

杨洋身材挺拔,气质清爽,性格敏感细腻,眼神中有种区别于大多数“90”后的纯净和从容。自小学习古典舞的他,走路都带着点舞者的姿态。很小就离开父母独自求学的杨洋,在聊到那段生活时,甚至会泛出泪光。

杨洋是《红楼梦》剧组最后定下来的演员,他说自己能够入选,也是因为导演李少红看中了自己身上的这些特质,“青春,还有身上不沾染浮躁和世故的纯净。”艺术学院出身的杨洋没有其他艺术专科学生身上的浮躁,他说这归功于学校的严格管理:“我是军艺的学生,学校管理很严格,一直都是封闭式管理,不让用手机,大家每天就是上课、练功,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想。”

“《红楼梦》剧组的作息很像在学校,拍摄前的训练期我们每天练功、上课、讨论剧本、对台词。晚上,导演会给我们讲剧本,分析角色,让我们向她提问题,如果我们提不出,就她问我们答。有一次,导演问我‘你觉得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答:‘是个非常爱护女孩子的人,是个很青春很阳光的人。’我很喜欢宝玉这个角色,他平等待人,尊重个性,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这个人物不管是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让我特别喜欢。”

感悟宝玉

我们骨子里都挺叛逆

作为现代少年的杨洋,怎样理解遥远的宝玉?

杨洋一边低头思考,一边细数自己与宝玉的相似之处。“之前我从来没看过《红楼梦》,进组后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书。我最感兴趣的有两段,一段是宝玉给黛玉讲耗子精的故事,很有意思。另一段是宝钗嫁给宝玉,宝玉却以为是黛玉,这段比较凄惨。我对宝玉,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宝玉会突然流泪、发脾气,我不会。宝玉很单纯,很维护女孩子,和我挺像,还有叛逆,我们骨子里其实都挺叛逆。”

杨洋自夸记忆力好,看来是能吃演员这碗饭的。“我记忆力很好,一段台词看两三回基本就背下来了。只要把意思弄懂了,背起来不难,也不易忘。对我来说,最难的还是表演,我是学古典舞的,刚开始的表演很程式化和舞台化,但导演要求表演要生活化,后来慢慢改过来了。”

哭戏也令杨洋印象深刻:“夸张一点说,差不多每天都在哭,其中最伤心的就是宝玉大婚那场戏。”杨洋很无奈,“导演跟我说了两个小时的戏,激我,说如果你就是贾宝玉,你被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蒙骗,你会怎么样?于是我越想越伤心,后来都哭晕过去了。”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再三强调,生活中怎么样,就怎么去演,故意想去表达,反而让人觉得做作。

对于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杨洋有自己的理解。“在戏里,黛玉的死对宝玉打击很大,可以说把宝玉的心也带走了。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出悲情戏,但我觉得宝玉和黛玉绝不是悲剧,因为他们很幸福。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够那么认真地去爱另一个人,本身就很幸福了,同样被一个人那么强烈地爱着,更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我是宝玉,当我老了,回想起这段感情,一定会感到非常温暖。”

抽离宝玉

期待无限发展空间

和所有大男孩一样,杨洋也喜欢电脑游戏,喜欢玩枪,在拍摄现场也会大声地跟所有工作人员道谢和打招呼。《红楼梦》过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和民俗产生了极大兴趣。“以前在学校比较封闭式的训练,经过这一年半的拍戏和相处,学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东西。我想以后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

在遇到新《红楼梦》之前,杨洋从没想过演戏,而是全身心地沉醉在舞蹈世界里。“当你一听到音乐,然后用形体去表达,让观众看到你,闭幕时听着观众的掌声和尖叫,那种感觉跟演戏完全不一样。”成为宝玉后,杨洋看到了另外一片广阔的天地,“拍完《红楼梦》后我就很爱演戏,挺好玩,很新鲜。现阶段,练习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持状态,当下事业的重心更偏向于影视。宝玉对我来说,是让我面对镜头,从紧张到慢慢自信。”

因为接拍新《红楼梦》而错失数场国内、国际舞蹈大赛的杨洋,虽不可避免地感到有些遗憾,但也因为能够参与《红楼梦》的拍摄,在演艺事业上获得了一个较高的起点而感到高兴。目前,《红楼梦》成为大热话题,杨洋也成为当红影视新人,面对名利,杨洋依然从容,他说自己只会更加努力,因为在影视方面,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蒋梦婕

黛玉是一个古代先锋少女

“我觉得黛玉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同时又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也是这样,可能前一秒还和大家一起说笑,后一秒就完全沉默,陷入思考。”――蒋梦婕

成为黛玉

疯狂减肥求形似

黛玉一角的选定颇有戏剧性,“红楼梦中人”在全国海选后依然没能确定,几经波折后,确定大小黛玉都由蒋梦婕一人出演。是什么原因让导演如此宠爱她?当年18岁的蒋梦婕很接近黛玉的年龄,她扮演的小黛玉很有灵气,演戏爆发力强,令李少红十分满意,学芭蕾舞出身的她,颇具古典气质,琴棋书画也一点就通。尽管学的是芭蕾舞,蒋梦婕却一直想当演员,刚好《红楼梦》成全了她。

蒋梦婕皮肤光洁,稍带点“婴儿肥”,说话细若蚊蝇。平时喜欢日本漫画与摇滚乐,谈起“朋克”滔滔不绝。这个从北京舞蹈学校的练功房里被导演看中的女孩,说起了和《红楼梦》剧组的第一次接触,“当时我们还在学校训练,然后来了几个姐姐,让我们留下自己的资料,拍了照就走了。后来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说《红楼梦》剧组让我去试妆,我就过去了。我很幸运能一人将林黛玉从头演到尾,可能是导演觉得我长得不像现代人,像画册里面的仕女,很古典。”

因林黛玉是《红楼梦》的绝对“女一号”,蒋梦婕出演的林黛玉也遭遇了板砖横飞、争议不断。有观众赞扬她气质清纯、非常脱俗,很适合当今的审美情趣;也有观众质疑她脸太圆,不适合演黛玉;还有观众批评她把台词念得断断续续,让观众看得不舒服。21岁的蒋梦婕感到很委屈,她说自己为“黛玉”这个角色,付出了很多。

在人们心目,黛玉最大的特征就是孱弱――“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但黛玉的扮演者蒋梦婕却不是扶风弱柳。为体会黛玉当时“病似弱柳”的状态,蒋梦婕每天只吃早餐,大夏天全身裹满保鲜膜,套上羽绒服和帽子,穿上减肥裤,脚踏运动鞋,只将眼睛和鼻孔留在外面做运动,体力严重透支。“作为一个没演过戏的新人,我不能辜负少红导演的信任,以及全剧组上下共同的努力,我必须尽最大努力”。

感悟黛玉

我们都是文艺青年

从没学过表演的蒋梦婕,在拍摄期间,付出了最大强度的努力,如今,面对巨大压力,蒋梦婕很淡定:“我是个乐观的人,不太容易被外界影响,我毕竟还是新人,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只要评论是中肯的,无论好坏,我都会听取。不管观众评价如何,我只想说,感谢这部戏帮助我们记录青春。”

学舞蹈却想当演员,跳芭蕾舞却喜欢听摇滚乐,蒋梦婕骨子里的叛逆不言而喻。“我觉得黛玉就是个文艺女青年,她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也是这样,我们都是‘文艺青年’。但我不太容易哭,这点跟她不像。我觉得黛玉不一定是病恹恹的样子,她表面上柔弱,骨子里却很韧,很坚毅,也很叛逆,是很有个性的女孩。是她的身世和家庭影响了她为人处世的方式,她从小读书写字,也有一种超前的思想。而我的性格里也有种叛逆独立的因子。”很多人认为黛玉是一个弱者,只会“哀悼逝去的东西,不会抓住活的”,但蒋梦婕却持有不同观点。“尤其在感情方面,黛玉的专一甚至有些不管不顾的执着和强势,在很多场戏里,只有黛玉可以甩脸色或放狠话给宝玉,这样明目张胆是其他人做不到,也不敢做的。”

对于蒋梦婕来说,演黛玉一开始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压力,作为没有表演经验的人来说,她要做很多努力。“拍戏时几乎没休息过,我只能强迫自己必须进入角色,像手机、电脑这类现代产品也都不用了,就为了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黛玉’的状态里。最难的就是大量哭戏,第一次哭比较难,导演特别耐心,一直给我讲,终于还是哭出来了。后来慢慢表演经验多了,就很容易哭了。现在再让我演哭戏会比演其他戏还简单。”

抽离黛玉

素颜期待全新挑战

出演黛玉前的蒋梦婕还是个完全没有演戏经历的学生,在别人看来,难免有种“麻雀变凤凰”的感觉。蒋梦婕却说,自己只是喜欢演员这份可以解放天性的职业。

对于新版黛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评定,而对于蒋梦婕,无疑是顺利拿到了做演员的名分,“在我看来,演戏是一份工作,有好角色和剧本都要尝试,能演一些想演的角色就更棒了。我11岁就从安徽到北京寄宿制的学校,很多事都要自己拿主意,所以思想会比同龄人成熟一些,也很独立,但现在的我还是半生半熟的年纪,看上去已经是个大人了,但心理还很幼稚。现在的生活没什么变化,我不喜欢化妆,除了参加活动,平时出去玩还是素颜,我很喜欢现在的样子。”从蒋梦婕的微笑中,你能感觉到她此刻的轻松,或许是黛玉这个角色让这个21岁的女孩承受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她已经从黛玉那个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了,等待她的,是一片更为开阔的蓝天。

李沁

像宝钗一样聪明圆滑

“宝钗聪明圆滑,这就跟我有点像。读书的时候我就想过,薛宝钗一定是天秤座的。因为我平时生活中,就很希望跟周围的每个人都处理好关系,做事也很细致,不喜欢得罪人,希望把一切做到完美。”――李沁

成为宝钗

昆曲少年的演员梦

出自昆曲名门,饰演少年版宝钗的李沁,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学习昆曲,拥有江浙女孩的沉稳、安静与淡定,与《红楼梦》原著小说中描述的薛宝钗非常接近,因为自小学习昆曲,李沁举手投足间都自然散发着优雅的古典风范。

李沁成为宝钗并没经过太多曲折,这多亏了自己学习昆曲的基础。但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童年的梦,李沁的梦想是做演员。10岁的李沁阴差阳错地考入了上海戏校,小小年纪便打起背包离开了家,到上海戏校学习昆曲。天赋与勤奋使她很快也获得荣誉,13岁就凭借昆曲《牡丹亭・游园》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七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金花奖等奖项,也多次与戏剧大师梅葆玖同台演出。

新版《红楼梦》到上海戏校挑演员,李沁被顺利相中。“试妆时我都不知道自己要演谁,”李沁说。当得知自己饰演少年薛宝钗时,李沁也因为没有表演经验,有过不自信,也面临着休学。李沁所在的上海戏校昆曲班,每20年才招收一个班,对于热爱昆曲的李沁而言,是20年才有一次的幸运。况且自己年少时便在舞台上获奖,在昆曲行当中,必定前途无量。一个未经世事的女孩,毅然决定用光明的昆曲前途来换取一个未知的影视梦想。

成为宝钗

乖巧是一种生存方式

在《红楼梦》播出后,李沁扮演的少年薛宝钗,是争议最少的一个角色,也是整个剧中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薛宝钗的分寸感很强,李沁给人的感觉不是在“表演”,而是感觉生活中的薛宝钗就是这样子。她的微笑把薛宝钗的乖巧懂事表现得非常到位。

宝钗让李沁的影视路初获成功,李沁还是将此归功于昆曲,“也许是我学昆曲的缘故,比其他小演员经验多一些吧。宝钗是一个聪明、得体、大方的女孩,处事公平,对姐妹们又体贴。所以宝钗这个人物很讨巧,观众的评价对我影响不大,自己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我觉得宝钗的情其实挺难诠释的,情是内心散发的东西,只有用了真心,观众才能被感染,才虽说是外在的,但如果只是背台词、比划几个动作,也不会表现出她的智慧,才情是连在一起的,情感是诠释人物最基础的。”

通过长时间的拍摄,分析剧本,不断揣摩,李沁对宝钗有了一定的了解。她觉得宝钗不能说是心机重,而是那个时代和那样的环境下的一种生存方式。

抽离宝钗

内心更加成熟

篇4

在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电影《梅兰芳》中扮演青年梅兰芳的余少群日前以千万身价签约海润经纪公司,成为刘烨、蒋雯丽、孙俪等人的同门师弟。签约会上,余少群演唱了他的首支个人单曲《戏梦人生》。这首中国风元素浓郁的歌曲由著名音乐人李健为其量身定做,歌曲曲调舒缓,情感绵长,被余少群称为是对电影《梅兰芳》感情的延续……

戏曲、影视、演唱,经过十多年的磨砺,余少群的演艺之路正式开始。

少年畹华

2006年10月,余少群还是浙江越剧团的小生。《梅兰芳》剧组选演员的时候,北京京剧院的一个老师推荐副导演到杭州来找人。越剧团里的不少人都去了,但都没有给明确的回复。

一个月之后陈红来到杭州,将挑选范围缩减到二十余人。这些人大多是上戏和话剧团的,只有余少群一人是学戏曲的。面试时,余少群本来说唱一段越剧作为才艺展示,但是陈红说不听越剧,问会不会京剧。余少群虽然不会唱京剧,但戏剧都是相通的,他就照葫芦画瓢地唱了一段京剧。

又过了一个月,余少群在上海见到了导演陈凯歌。为了给导演留下良好的印象,余少群特意穿了一件中式的衣服。但那天天气太热,再加上紧张,他就一直不停地流汗,然后不断擦汗。旁边的制片人问,少群你化装了吧?话音刚落,陈凯歌就说,他没化装,要不然装早就擦花了。之后陈凯歌就和余少群很随意地聊天,简单问了一些家里和学戏的情况,都是和电影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离开时,余少群壮着胆子对陈凯歌说,导演,选我演,没错的!

没过多久,让余少群来饰演少年畹华的事就定下来了。后来余少华问陈凯歌为什么会选中他,陈凯歌说,你跟别人不一样,因为男孩子长得像你这么干净的不多。

2007年1月余少群到了北京,3月开始试装,断断续续一直试到7月份。于此同时,由梅葆玖和京剧老师李玉芙亲自教余少群京剧。这对余少群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演了那么多年的武生,架子全在那儿,怎么坐怎么行都是非常阳刚。于是老师们对他“大展拳脚”,既不能这样坐,也不能那样走,全部拧了过来。接下来改造的是手形,小生讲究的是“剑指”,表现气宇轩昂,但花旦讲究的却是“兰花指”,表现一种柔美。余少群的手指被认为太硬,老师要他没事每天就掰着手指往外弯,弯累了再拿热水泡,泡软了再弯。最难的一关则是练眼神。余少群原来那种武生的“剑眉星目”统统不合要求,他的目标是“顾盼流离”。后来陈凯歌给了余少群一本梅兰芳画册,叮嘱他每天看,说相由心生,看着看着应该就像了。于是余少群每天捧着画册,早看、晚看,直到后来连做梦都梦见梅兰芳。于是经过一番“魔鬼式”训练之后,梅葆玖和李玉芙老师才说,差不多,有点意思了。

《梅兰芳》开拍时,余少群的第一场戏就是舞台戏,而且是武戏。余少群当时很纳闷――为什么导演先让我演舞台戏?等拍了一阵子之后对陈凯歌有所了解了,余少群才知道,原来导演觉得他本人是舞台出身,所以想给他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另外,舞台戏很难演,一上来导演就要给他加压。

随着拍摄的进行,余少群越演越顺,而他也从导演的目光中感觉到自己的表现还不错。但很快,他遇到了在《梅兰芳》里最困难的一场戏,就是少年畹华打败十三燕之后的那场哭戏。

排练的时候余少群能哭出来,但等导演实拍的时候眼泪又出不来了。拍那场戏的时候那天特别冷,余少群浑身冻得直哆嗦,情绪怎么都出不来。整个剧组都在干等着,余少群自己心里干着急也没办法。耗了很长时间之后,陈凯歌走到余少群跟前,轻轻地说了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能触碰的角落。就这一句话,余少群对戏里人物的感觉一下就通了,眼泪立刻掉了下来。

可以说,是陈凯歌发现了余少群,捧红了余少群。而在余少群眼里,导演陈凯歌是一个很安静很优雅的人。他的架势和眉眼之间都传达出一种大气,那种华贵、秀美和沉着的确有别于其他的大师;他还是个很善良的人,虽然他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矛盾,而他自己又知道自己其实要什么,但他不会伤害别人,因此每个人都愿意帮他,也很服气。 当然,同其他人一样,余少群对陈凯歌的文化底蕴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跟余少群说戏的时候,陈凯歌很多时候说的竟然是文言文。

记得有场戏讲的是梅兰芳第一次拜访邱如白家。当时邱妈妈不愿意儿子结交“下九流”的男旦,就生生把梅兰芳一个人撇在那里。梅兰芳的感觉有点失落,但并不自卑,他从来都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化别人的人。那场戏里,月光里只剩下一个人,很凄冷。导演为了让余少群明白那个意境,就随口吟了一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在剧组呆了一年多时间,陈凯歌对余少群照顾有加。夏天的时候穿着厚厚的戏服,里面全部汗湿了。一场戏下来,一群人跑过来帮余少群解头套、扇扇子、搬椅子,余少群非常不习惯这样被“伺候”。陈凯歌就告诉他说,你演的是角,受得起。

过年的时候,剧组仍没休息,陈凯歌就把余少群带到家中过年。平时为了拍戏要减肥,导演总要求余少群要少吃东西。但是那天导演说可以破例,能吃多少吃多少。陈凯歌还给余少群做了最拿手的煲鸡汤,而陈红也是不断地给余少群夹菜。临走的时候,陈凯歌又送给余少群很多书和一些获得奥斯卡奖的碟片。

拍完《梅兰芳》,陈凯歌给余少群的劝诫是:要踏踏实实,演戏要先学会做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学会忍耐。

曾经的“离经叛道”

小时候,余少群就特别爱看电视上的戏剧节目。8岁那年,有一天他突然对父母亲说,我要到少年宫学戏剧表演。父母当时很反对,但余少群性格倔强,坚持要学。最后父母只好妥协。

冬去春来六载,苦练换来的是一身过硬的表演功底。但是在13岁那年,余少群个子突然猛长,竟从1.4米蹿到1.61米。这让教戏剧表演的一位老师突然担心起来。他对余少群说,你才13岁,长这么高。如果长到1.8米,其他演员谁敢和你配戏?

余少群听了大为吃惊。为了圆艺术之梦,他在武汉四处寻医问药,阻止个子长高。终于有一天,一位教艺术体操的专家告诉他一个秘方:苦练腿功,减少饭食,增加大腿软度。余少群听后便开始苦练腿功,他经常练得头昏眼花,肚子饿得咕咕叫,还偷偷哭了很多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苦练,到了19岁个子定型时,余少群身高定格到了1.75米。

从13岁到武汉市艺术学校,余少群学了整整6年汉剧。毕业后,余少群进入武汉市汉剧院青年团,2004年正式拜师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成为其关门弟子。

2005年,年仅23岁的余少群在武汉成功举办个人艺术专场。年近90岁的恩师陈伯华大为高兴,认为汉剧后继有人了。这期间,陈伯华将几十年的汉剧绝招绝活全部传授给他。但余少群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为了丰富戏曲知识,他要去上海学习越剧。陈伯华一听气得七窍生烟。但余少群相当倔强,不久他便泪别恩师去了上海。余少群后来被上海越剧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

又隔了一年,他再次辞别上海越剧院,进入浙江越剧团学习。当有人骂他神经病时,余少群说,杭州是越剧的发源地,学习台词更正宗。

很快,他的越剧艺术功底大为提高。2005年底,余少群出演了越剧电视连续剧《杨乃武平冤记》。

篇5

早嫁就是

为了寻找一份安全感

1996年,春妮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

刚报到后不久,春妮就被通知参加一个宣传片的拍摄。春妮觉得特别高兴,刚入学就有这个机会真是太难得了。她到了拍摄现场,学校有关负责人将一个长得胖胖的小伙子介绍给大家说:“这是咱们特意从北京电视台请来的导演蒋虎,他也是从咱们学院毕业的,是你们的师兄呢。”

由于春妮没有表演经验,拍摄时,不是位置没站对,就是表情不自然。她感到很紧张,生怕被导演训斥。而蒋虎却非常耐心而和蔼,一遍遍地给她讲拍摄要注意的地方,而且还鼓励她说:“没关系,谁都有第一次。”春妮心里对蒋虎充满了感激之情,也对这位师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春妮的悟性很强,很快就能按照导演的要求拍摄了。不知为何,蒋虎对温婉秀丽的春妮涌出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有了一种想保护她的冲动。得知春妮是第一次来北京,在北京又没有亲戚朋友,蒋虎便给她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对她说:“咱们是校友,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来找我。”春妮以为蒋虎只是客气一下,也没往心里去。因为在她的心中,比她大8届的蒋虎已经是个成功人士了,自己一个刚上大学的学生怎么能去麻烦他呢?

没想到,不久后的一个周末,春妮就接到了蒋虎的电话:“你逛过天安门和故宫吗?”春妮说:“没有。”蒋虎说:“那我陪你去逛逛吧,当个导游还是绰绰有余的。”

那天,蒋虎陪着春妮把天安门、故宫、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逛了个遍,还给她拍了许多照片。春妮虽然很累,但感到特别开心。当他们坐在天安门广场上休息时,春妮看到蒋虎身上的衬衫都湿透了,她很不好意思,连连说:“谢谢你。”蒋虎憨厚地一笑,还是那句话:“谢什么,谁叫我们是校友呢。”

刚开始春妮和蒋虎在一起时,心里还有些紧张。她总觉得蒋虎能在北京电视台工作,又做导演,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自己对他总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渐渐地,她从心里把蒋虎当成了自己的大哥哥、好朋友。她遇到什么事都愿意跟蒋虎说,听取他的意见,让他帮自己出主意。而蒋虎也真像个大哥哥似的,在工作、生活上对她都非常关照。春妮觉得有这样一个师兄真好,每次回上海时,都要特意给蒋虎带些上海的特产。

蒋虎从第一次见到春妮就挺喜欢她,但又觉得她太小了,对她关照完全是出于一种大哥哥般的爱护。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增多,他发现自己爱上了她。单纯的春妮却并没往那上面想,只觉得和蒋虎在一起很开心。有时,班里的同学会开她的玩笑说:“蒋虎肯定是爱上你了,否则,他为什么对你那么好?”春妮还反驳说:“不可能,我们只是朋友。”然而,这种玩笑开得多了,春妮也不得不开始审视她和蒋虎的关系。尤其是她发现,如果有一段时间没和蒋虎见面了,她还会想念惦记他。她问自己:“这是不是爱情呢?”

春妮上大学4年级时,听说要举行“朵儿”新女性主持人大赛。春妮很想参加,可又没有信心。她去找蒋虎商量,蒋虎鼓励她说:“你一定要参加,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对你将来的分配很有益处。你一定能行的。”蒋虎不仅鼓励她,还给她出了不少好主意。春妮参加了这次大赛,夺得了北京赛区的冠军和全国的第3名。

春妮的出色表现引起了许多电视台的注意,北京电视台也看中了她,特意邀请她主持一档节目。还没毕业就独自担任主持人,春妮感到特别开心。她从内心里感激蒋虎,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她可能就错过了这个好机会。春妮觉得自己对蒋虎突然有了一种依恋,心底涌出一种异样的感觉。

快毕业时,春妮请蒋虎帮助自己进行录像。蒋虎问春妮:“你想好毕业后要去哪里了吗?”春妮说:“我父母希望我能回上海。”蒋虎有些失落地“噢”了一声,在给春妮录像的时候,他的心中充满了伤感,他真舍不得她走啊。录到一半,他突然鼓足勇气走到春妮面前,握住她的手说:“春妮,你能留在北京吗?我希望能永远和你在一起。”面对蒋虎的表白,春妮的脸红了,其实,她也舍不得蒋虎啊。4年了,她已经习惯了有蒋虎照顾的日子。

为了和蒋虎在一起,春妮放弃了多家电视台的邀请,留在了北京电视台,他们也陷入了热恋之中。2001年4月的一天,春妮下班后回到向朋友借住的筒子楼的宿舍,发现宿舍被盗了。望着一片狼藉,春妮吓哭了。闻讯赶来的蒋虎搂住她安慰着,可她仍然感到很恐惧。这时,蒋虎对她说:“春妮,要不我们结婚吧。这样,你就可以搬到我那里去住,条件会好些,我们也彼此有个照应。”

春妮从没想过要那么早结婚,她才23岁,可那一刻,她却忽然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想和蒋虎在一起。有了他,她就有了安全感。于是,她对蒋虎说:“好吧。”蒋虎没想到春妮会这么快答应他,他高兴得一把将春妮抱起来:“太好了,我就要结婚了。”

由于两人工作都比较忙,他们只去领了结婚证,没有举办任何仪式,也没有通知任何人,领证的当天就都去上班了。但他们的心里却是那么的甜蜜,他们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早婚的感觉真好

当春妮的同学和朋友得知她和蒋虎结婚后,都惊诧不已:“春妮,你才多大啊,这不是早婚吗?”“做女主持人的,谁像你这么早就结婚啊,这会影响你的事业发展的。”可春妮却笑着说:“我没觉得早婚有什么不好啊,我现在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还有个疼我爱我的丈夫,有什么事情有他扛着,这多好啊。”春妮并不是对外人故意炫耀,她确实真的体验到结婚真好,有丈夫在身边真好。

他们结婚不久,蒋虎就接到了北京奥组委的通知,说他策划的申奥宣传片中标了。蒋虎和春妮高兴极了,特意到外面庆祝了一番。蒋虎很快投入到了紧张的拍摄之中,由于时间非常紧,他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春妮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于是每天为他准备营养夜宵,等他晚上回家时让他吃。

申奥宣传片的拍摄对是否能申奥成功非常重要,蒋虎的压力非常大,精神高度紧张。申奥直播前,蒋虎和同事们提前到了莫斯科主持申奥节目。那段时间,他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有时还会失眠。由于压力巨大,工作超强度,他觉得自己都快支撑不住了。为了鼓励蒋虎,春妮每天都要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自己在北京等待着他的好消息,默默地为他祝福。2001年7月13日,当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时,在北京的春妮和在莫斯科的蒋虎都哭了。

因为蒋虎在申奥工作中的贡献,他获得了“北京申奥成功特殊贡献奖。”蒋虎回北京时,春妮早早就等候在首都机场。蒋虎出来后,他们紧紧相拥。蒋虎含着泪对她说:“春妮,如果没有你的鼓励,我真不知自己能不能挺到最后。谢谢你!这个奖有一半是属于你的。”那一刻,春妮觉得特别幸福,她第一次体会到了作为妻子为丈夫而自豪的滋味。

“早婚”不仅没有影响春妮的工作,而且,她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结婚的好处。蒋虎比她大,处处都照顾她。有一次,春妮生病了,蒋虎急得在她身边守了48小时没有合眼……

让春妮开心的是,蒋虎不仅会照顾人,还懂得浪漫。他每次出差去外地或者出国,都要给春妮带礼物。随着共同生活时间的增多,春妮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蒋虎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她深深体会到,只要有蒋虎在,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2005年6月,春妮的母亲和蒋虎的父母一起出去玩儿时,在路上出了车祸。3位老人被送到了医院,虽经抢救脱离了危险,但伤势都很重。当时,春妮正在外地出差,蒋虎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他忙前忙后地安顿好3位老人,又托关系找专家来会诊治疗。等一切忙完了,已经到了晚上。

蒋虎本不想把这个消息告诉春妮,可是,他又怕老人有什么意外,还是决定打电话把春妮叫回来。他怕春妮担心,只是对她说:“他们的伤势不太重,你不要着急。”春妮一听说母亲和公公婆婆出了车祸,急得匆匆赶回了北京。到了医院,蒋虎已经在门口等她了。3位老人住在不同的病房,蒋虎带着春妮挨个去看他们,当看到他们的伤势那么严重时,她内心充满了恐惧,真恨不得替老人们去受罪。

站在医院的楼道里,春妮痛哭失声。蒋虎轻轻将她拥入怀中,安慰她说:“我相信你是个坚强的人,在老人面前你一定不能哭,不能表现得那么脆弱,这不利于他们的治疗和恢复。你要在他们面前变得乐观,千万别带给他们不良的情绪,这才是真正爱他们,对吗?”听了丈夫的话,春妮慢慢地安静下来。她擦干了眼泪,说:“我知道该怎么做。”

由于春妮的母亲和蒋虎的父母分别住在不同的病房,3个病房还不在一个楼层,春妮和蒋虎分头在一个病房照顾完一位老人,又要跑到另一个病房照顾另一位老人。有时,这边还没照顾完,那边又需要人去。加上还要上班,春妮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快垮了。

在她觉得坚持不住的时候,蒋虎对她说:“再难也能过去的,有我在,不要怕。”他一边安慰鼓励她,一边努力减轻春妮的负担,把她承担的那部分也全揽到了自己身上。

3位老人终于恢复了健康,出院那天,春妮深情地对蒋虎说:“有你真好,以后无论有什么事,只要有你在身边,我都不会怕了。我知道,什么坎儿都会过去的。”

互助互爱成就事业的辉煌

2000年春妮进入北京电视台时,还是一个青涩的、没有经验的主持人。7年过去了,春妮不仅成为了北京电视台的当家花旦,主持了许多重大的、有影响力的节目,还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春妮充满幸福地说:“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公的帮助。”

春妮进入北京电视台后,开始主持《五彩缤纷》栏目。这是春妮第一次主持综艺节目,她毫无经验,对自己也没有自信。一度,她曾打过退堂鼓。蒋虎首先鼓励她说:“你形象好,口齿伶俐,思维快捷,具有主持综艺节目的先天条件。只要你放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就一定能胜任。我在电视台干了这么多年,你一定要相信我的眼光。”

接着,蒋虎就开始帮她做准备。他陪她看其他综艺节目,然后告诉她主持人哪些方面表现得好,她应该学习,哪些方面表现得欠缺,她应该避免。他还充当她的观众,让她模拟主持。渐渐地,春妮不再那么紧张了,也有了自信。她主持的《五彩缤纷》获得了领导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3年,台里选中春妮主持《中国人唱外国歌》节目。这个节目收视率很高,对春妮也是一个挑战。尽管春妮很努力,但导演对她的表现还是不满意,并准备将她换下。

春妮回家后伤心地哭了,蒋虎问她怎么了,她说:“我要被导演换下来,多没面子啊,我怎么那么没用呢。”蒋虎为她擦去眼泪说:“哭解决不了问题,是吧?咱们来分析一下原因。导演为什么对你不满意?”春妮说:“我总觉得与选手之间好像隔着点东西,主持的时候融合不到一块,很别扭。”蒋虎说:“那是你工作做得不到家,主持这样的节目与你过去主持的节目不一样,你必须要在台下与每个选手都进行很好的沟通。”春妮问:“那怎么办?”蒋虎想了想说:“这样吧,你再去找导演好好谈谈,为自己争取一下,并把自己对做好节目的想法和导演交流一下。”

第二天,春妮去找了导演,提出自己会更好地与选手沟通。导演本来也在犹豫,便决定给她一次机会。春妮激动极了,马上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不厌其烦地与每一位选手联系,和他们相约见面聊天,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性格、特长等,在交谈中发现闪光点,然后又把这些融入到主持中。每次录像时,蒋虎还特意前去用DV拍下来,等春妮回来后,两人一起边看边交流。由于春妮的努力和蒋虎的幕后支持,导演终于认可了春妮的主持。她主持的这个节目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至今仍然担任着该节目的主持人。

由于和蒋虎的感情一直非常好,爱情给了春妮无穷的动力,家成了她强大的后盾,因此,她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事业上蒸蒸日上。她主持的纪念申奥成功大型文艺晚会获彩虹奖文艺类二等奖、星光奖综艺节目三等奖等。2006年11月,她还被北京奥组委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2007年,她和郭德纲主持的《星夜故事秀》更是创下了收视纪录。

春妮的事业红红火火,蒋虎也由于在申奥中的出色表现,进入了奥组委工作。他每天工作非常忙,春妮便努力尽一个妻子的义务,在生活上照顾他。她知道蒋虎身负的重担和承受的压力,自己有什么困难都独自克服,一有时间就和他探讨有关奥运的话题,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