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吸血鬼范文

时间:2023-03-13 18:5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南方吸血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火线警探》的故事发生在被划入“上南方”的肯塔基州。主人公雷兰在肯塔基的一个乡村小镇长大,好不容易混到大城市迈阿密当警察,却因为深入骨髓的南方骑士精神,跑去逼一个即将犯案的杀手决斗,结果在击毙杀手之后,又被发配回肯塔基当一名基层小警员。

雷兰的招牌形象是,牛仔帽不离头,双手插在腰带上,缓慢、摇摆地走着猫步。雷兰的主要对手博伊德,每次都用同样的姿势和步伐接近他,仿佛他们并不是要大打出手,而是打算飙某种土风舞。

从2010年开始播出,如今《火线警探》已经进入了第五季。在对付博伊德的同时,每一季雷兰都会面对一个不同的黑帮。其中主要是雷兰的各路南方乡亲―高举南北战争时南方军旗的白人至上主义团伙、与之水火不相容的村炮黑人帮派(有别于大城市的黑人金链汉子)、南方女性主导的跨黑白两道的家族式黑帮,还有“城市包围农村”的迈阿密黑帮。

南方州“圣经地带”的外号,在剧中也有直接体现。大反派博伊德总是自诩上帝信徒,却时刻担忧他手下的因为信仰上帝而从良。而《火线警探》的英文片名Justified,更是不只意味着主人公执法有“正当理由”,同时也是借用它的宗教含义:“上帝把人从与滔天罪行相连的惩罚中解脱出来”。

真爱如血 True Blood

《真爱如血》改编自畅销吸血鬼小说《南方吸血鬼》,虽然名字变了,但是气质没有丝毫改变,重点仍然在于吸血鬼这种向来在影视作品中被演绎得吊炸天的生物,一旦出现在美国南部,跟南方人混在一起会变成什么熊样。

这套剧集的故事背景是,在不久的将来,由于日本人发明了“真血”这种饮料,吸血鬼以此为人血的替代品,从此不用再猎杀人类,可以走出来毫无掩饰地面对人类。于是你会发现,吸血鬼原来不一定都像传中那样阴郁迷人―因为吸血鬼会保持他被转化时的形象,所以他可能是一个中年发福的同性恋男子;吸血鬼的名字也不一定是古雅的欧洲式人名,而可能是“吸血鬼比尔”―女主角苏琪就曾经愤怒地质问男主角吸血鬼比尔,为什么会吸血鬼会叫这么low的名字。豹人、狼人、变形怪、精灵等传说中的生物同样被玩坏,纷纷以乡土气息浓郁的形态登场。

甚至即便只看《真爱如血》的片头画面:单层的板房、沼泽地里的鳄鱼、公路上被压成肉饼的负鼠、浸信会的仪式、长老教会的教堂……你也能看出,这套魔幻剧集骨子里其实就是一幅美国南部风情画。

南国医恋Hart of Dixie

名校毕业的纽约姑娘佐伊,来到阿拉巴马的一个小镇诊所,做全科大夫攒人品刷经验值。

南方小镇居民过分友善热情的性格让佐伊很崩溃:当好邻居送蛋糕迎接她时,佐伊却说,在纽约好邻居的标准就是互相不搭理;食物也是地道的南方风味,“任何东西都是油炸的,上午十点不到就吃了一大盘自制曲奇”。当地的老太太们看不惯她的短裤,美容店鄙视她“像刚起床一样乱”的发型,南方佳丽嘲笑她的名牌设计师服饰,她为派对准备高大上的分子美食想给大家开开眼界,结果在镇民眼中还不如一盘炸鸡柳,纽约来的闺蜜差点跟她翻脸,因为“竟然为一个戴着腰包轰趴的女土包子辩护”。纽约客和南方镇民互相瞧不上,所有的文化冲突都在剧中成了最好的段子。

音乐之乡 Nashville

曾经的超级巨星瑞娜,被所在的公司要求她跟冉冉升起的新星茱丽叶合作,否则就取消她的巡回演唱会安排。在被誉为“音乐之乡”的纳什维尔,一场新老乡村音乐天后换代的战争就此展开。

篇2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以吸血鬼为主题的西方文学作品由来己久,近年来又广为流行。吸血鬼形象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经历了种种变化,与时代同步。本文在近现代几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吸血鬼题材小说的几个代表作品的基础上分析了吸血鬼的形象及其变化,并讨论了这些变化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 :吸血鬼;吸血鬼形象;西方文学

中图分类号:110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190—03

一、引言

吸血鬼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西方的渊源可追溯到侣世纪欧洲神秘而恐怖的哥特式小说。早在19世纪初英国诗人济慈和拜伦在他们的诗歌中就有对吸血鬼形象的描述,爱尔兰小说家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被认为是近代吸血鬼文学的开山鼻祖,他于1897年所出版的小说《吸血鬼德拉库拉》Dracula中塑造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形象被认为是吸血鬼的起源之一。被誉为吸血鬼之母”的美国女作家安妮·赖斯Anne Rice)自1976年开始所创作的关于吸血鬼家族史的系列小说《吸血鬼编年史》(The Vampire Chronicles)则颠覆了传统吸血鬼的形象而赋予了吸血鬼家族新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近年来吸血鬼文学的风靡又掀起了吸血鬼文化的流行,如美国女作家LJ史密斯(L J Smith)创作得《吸血鬼日记》(The Vampire Diaries)和斯蒂芬妮·梅尔(Sephenie Meyer的《暮光之城》(The Twilight Saga)代表了吸血鬼文学新的走向。本文将在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吸血鬼小说的基础上分析这些作品中的主要吸血鬼形象及其映射出来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代表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

(一)《德拉库拉》

《德拉库拉》被认为是近代吸血鬼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布莱姆·斯托克以书信体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律师乔纳森发现了居住在神秘古堡中外表具有绅士风度的德拉库拉伯爵实际上是一个吸血鬼,专门引诱年轻貌美的女子,但最后被众人消灭的故事。这部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营造了一种恐怖诡秘的氛围,属于典型的英国哥特式小说。小说中的德拉库拉伯爵以中世纪凶残暴虐的瓦拉几亚公国(Valachie)弗拉德三世(VladIII)为原型,作者在对他的外貌进行描述时就有意靠近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吸血鬼形象,如一身黑衣、苍白得吓人的脸、面颊深陷、没有血色的耳朵顶部很尖、凸起的上额、鲜红的嘴唇、尖利的闪着白光的牙齿、鹰钩鼻、呼吸的气味难闻、手掌上还有长长的黑毛……,在他变成吸血鬼后更是面目丑陋不堪,这些都让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冷酷可怕而又血腥的吸血鬼形象。斯托克对德拉库拉形象的描绘虽然与古代传说中的吸血鬼只有丑陋的形象略有不同,但人们对吸血鬼形象的各种可怕的想象在德拉库拉伯爵的身上都有所体现,因此德拉库拉也成为近代吸血鬼的代名词。

(二)《吸血鬼编年史》

美国畅销书女作家安妮·赖斯的系列吸血鬼小说《吸血鬼编年史》展现了吸血鬼家族的起源与发展,对吸血鬼形象的描绘开创了吸血鬼文学一个新的时代。在她的笔下,吸血鬼不再如德拉库拉伯爵一般凶残邪恶如嗜血恶魔一般,也不再只是小说中的负面角色。安妮塑造的吸血鬼彻底颠覆了以往丑陋凶狠的形象,融入了丰富的感情。如《夜访吸血鬼X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中的路易斯是一个庄园主人的贵族形象,内心高贵、善良,最初不忍心吸食人血,虽然后来被同化也开始吸人血,但每次杀人时内心都倍受煎熬和矛盾;克劳迪娅被描述成一个美貌可人、气质如公主般的小女孩,不甘心被管制和奴役,敢于反抗。《吸血鬼莱斯特》(The Vampire Lestat)中莱斯特是一副偶像摇滚巨星的形象:紧身衣、黑皮靴,无不散发着迷人的摇滚歌星的气质。《被诅咒的女王》又称《吸血鬼女王》或《天谴者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中的阿卡莎则被描写成一个高雅、孤傲、皮肤散发着古铜色光芒、己沉睡了几千年后来被莱斯特的摇滚乐唤醒的埃及女王形象。因此《吸血鬼编年史》系列小说中主要的几个吸血鬼身上都被赋予了与传统吸血鬼有着本质区别的特点。他们出身贵族,外形漂亮,举止优雅,与普通人无异;虽然他们也惧怕阳光,需要吸食人血,但内心情感却细腻多变,渴求同伴相伴,害怕寂寞。

(三)《暮光之城》

2005年起,一部吸血鬼题材的小说又掀起了吸血鬼狂潮”,一出版就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追捧、各类媒体的青睐,那就是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作l暮光之城》系列四部曲《暮色》(Twilight)、《新月》(New Moon)、《月食》(Eclipse)和《破晓》(Breaking Dawn)。这一系列小说以人类女孩贝拉和吸血鬼爱德华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为主线,使吸血鬼也能如人类一般拥有美好缠绵的爱情体验。梅尔塑造的爱德华来自一个特殊的吸血鬼家族,这个家族里的成员个个俊美高贵、心地善良,而且是素食主义者”,即从不吸食人血,只吸动物血。这个家族的大家长卡莱尔是个医生,对人血具有非凡的抵制力,是第一个发现并用野生动物血代替人血的吸血鬼,而且性格耿直,非常痛恨暴力。男主角爱德华更是拥有超凡的意志力,控制自己不去伤害心爱的恋人贝拉,即使情到深处,贝拉要求被同化,爱德华也能克制住自己的冲动。梅尔打破了人鬼之间的界限,她笔下的吸血鬼更富有人类的特征,不仅在超能力上有了很大进步,可以在没有太阳的白天出现,并能生活在现实人类社会中,用人类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因此能与人类和平相处,理智与情感并存。

(四)《吸血鬼日记》

《吸血鬼日记》是美国另一个女作家兼编剧LJ史密斯创作的系列小说,她将吸血鬼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里,吸血鬼变身为二十岁出头的外表阳光帅气的兄弟,哥哥达蒙外表冷酷,内心善良,痴情专一:弟弟斯特凡性格善良,努力戒掉人血,用动物血代替。故事由两人同时恋上外表柔美、内心刚毅的女主角艾琳娜展开。与梅尔的《暮光》系列中对吸血鬼形象的刻画相似,在《吸血鬼日记》中的主要吸血鬼形象是正面的、美貌与善良并存,戴上特殊戒指便可以在白天活动,能够与人类友好共处,并产生美好爱恋。因此史密斯笔下的吸血鬼形象本质上也是有着“人心”和人性”的异族群体,虽然生存方式与人类不同,但与人类一样拥有着细腻丰富的情感。由于离奇的故事发生在现代化的青春校园里《吸血鬼日记》吸引了大量年青读者,由此改编的相当于一个魔幻青春偶像剧的同名电视剧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解析吸血鬼形象及其意义

(一)吸血鬼形象的矛盾性

吸血鬼形象本身就是人类矛盾心理的产物,也正是这一突出的矛盾性构成了吸血鬼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对读者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吸血鬼形象的矛盾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外表与内心的矛盾。在近现代的吸血鬼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或是影视作品中,吸血鬼多被刻画成外形俊美无比,明艳动人,身份高贵的群体。然而,他们的美丽外表却是与丑恶内心极不协调的。《德拉库拉》中,德拉库拉和米娜在一起时优雅绅士,温柔善感,穿着打扮也是十足的王子模样,但当他变成吸血鬼后却极其丑陋恐怖,阴森疹人。《夜访吸血鬼》中,莱斯特被路易斯和克劳迪娅丢进沼泽地之后,他只能靠吸食蛇、蜥蜴等动物的血来维持生命,他的俊美外表也随之消失,变得干瘪枯萎。由此可见,吸血鬼的美丽外表只是暂时性的表象,只有在吸食人血的前提下才能维持,一旦失去了这个前提,他们就会变得丑陋无比。

人性与魔性的矛盾。文学作品中的吸血鬼大多是由人类变成的,他们身上的人性与吸血鬼本能的魔性相互对立,互相矛盾。一方面,身为吸血鬼,他们难以抑制住内心想要吸食人血的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内心仍旧留有的人类情感和道德准则,所以他们又不忍心伤害人类,但不吸食人血的话自己又无法生存。因此,文学作品中善”的吸血鬼会为这一矛盾而痛苦挣扎。如《夜访吸血鬼》中的路易斯,一开始不愿意伤害人类就以吸食动物的血为生,但动物血无法维持他的生命,同时又受莱斯特的引诱,不得不开始吸人血。《暮光之城》中,卡伦一家为了和人类和平共处便努力克制吸血的欲望,以动物的血代替。但是,由于这个家族中最晚成为素食主义者”的贾斯帕对人血欲望的抵制还不够彻底,所以当他看到贝拉因不小心划伤手指而流出的鲜血,内心的魔性又被唤起。在他极力压制住欲望后又对贝拉充满了歉疚和自责。这种善与恶的矛盾心理的交织和斗争,构成了现代小说中吸血鬼形象明显的特征。这也是让吸血鬼更受人瞩目、更具深刻魅力的重要原因。

非人非鬼的身份矛盾。吸血鬼向来被认为是被上帝遗弃的,他们的诞生是因为他们亵渎了神灵,受到上帝诅咒,因此他们陷入了一种既不是人,也不是鬼的尴尬境地。如果他们是人,就不会惧怕阳光,只能昼伏夜出,到处寻觅鲜血;如果他们是鬼,就会冷酷无情,觅食人血而不会痛苦不堪。可是,这些小说中的吸血鬼肆意妄为也摆脱不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他们长生不老,没有病痛死亡,却只能生活在黑暗中,永不见天日;他们虽然年轻迷人,却始终孤独寂寞,只能靠杀人并将其变为同类的方法来找到自己的伴侣:他们拥有超自然的奇幻能力,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即使他们不甘愿如此也无法改变这种状态:他们内心充满痛苦却得不到解脱……这些不幸都是因为吸血鬼处在非人非鬼的矛盾境地。

(二)吸血鬼形象的现实意义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吸血鬼是作者们笔下的产物,是虚拟的幻想,但这一形象并非凭空捏造,而是现实社会在文学作品中的映射。

首先,吸血鬼形象是人类内心渴望永生与恐惧死亡的表现。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长生不老,渴望永远不死,因此死亡是现实世界里最让人恐惧的事情。但是任何生命都终将面临这一必然结局,只有在神话传说里死亡才被否定。然而成为永生不死的人又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人类纲常的,因此吸血鬼这一矛盾的形象便被想象和创造出来,既可以保留容颜,长生不老,又拥有普通人类没有的超能力,无所畏惧。但若违反了规则,同样也会灰飞烟灭。

第二,吸血鬼形象是人类意识中本我和超我的斗争的产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潜意识中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实现本我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和快乐,相当于吸血鬼的魔性;自我,是基于现实的外在行为表现;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意识,是基于社会道德准则上的认识,但有时无法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这相当于吸血鬼的人性。吸血鬼出于本能的魔性嗜血如欢,而内心所保留的人性又令他因为自己的罪恶而痛苦挣扎。吸血鬼人性与魔性的斗争其实类似于人类意识中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斗争。人类在受社会道德法则约束的同时,偶尔也难以克制内心中魔鬼般的冲动,因此会爆发魔性做出违反道德、危害社会的事情。但冲动过后,自己又会为所犯下的错误而懊悔不己、矛盾不堪。

第三,吸血鬼形象是人类情绪转移与宣泄的载体。吸血鬼作为具有超能力同时又具有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特殊群体,代替我们在文学世界中宣泄现代人压抑己久的欲望。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巨大,需要精神世界的宣泄。从某些角度上说,吸血鬼小说让读者有着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另类体验,令读者自由幻想并在幻象中实现内心的某种诉求。正如王灵娟在论文中所评论的:“这样,一方面现代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欲望得到释放,另一方面又不必自己承担这种后果,恐怖和痛苦便转化成了。将我们在社会文化中力图隐藏和掩饰的东西,以另一种隐晦的方式展示出来,使我们的情感和心理症结有了一个张扬和释放的空间,使紧张、狂躁的情感在虚拟情境中得到释放,归于安宁和平静”。这也是近年来吸血鬼文学又倍受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吸血鬼文学体现了对社会“边缘人”情感的关注。相当一部分吸血鬼文学作品中部涉及到了同性恋的情节,并且吸血鬼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孤独,如《夜访吸血鬼》中的莱斯特因为害怕孤独,将路易斯也变为吸血鬼作为自己的同伴,为了阻止路易斯离开自己,又将仅五岁的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克劳迪娅变成吸血鬼。但最终路易斯和克劳迪娅还是背叛并杀了他,两人逃往欧洲,寻找同伴,渴求被社会接纳。最后克劳迪娅因谋杀莱斯特触犯了吸血鬼不得杀害同类的规则而被其它吸血鬼处死,路易斯最终还是孤独一生。吸血鬼的这种境遇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非主流”人群那些脱离社会主体价值观念、努力追求自我的边缘人”。他们无法被主流社会接纳,想要寻找自己的同类或者将他人变为自己的同类,可还是难以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因此时常感到彷徨、孤寂和迷惘。而吸血鬼小说用一种隐喻的方式展现了这部分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心也是善良而高贵的,也想要融入社会,但又难以曝露在阳光之下被广大主流人群所接受。

第五,吸血鬼形象是女性主义思想在小说中的充分体现。尤其是现代的大多数畅销吸血鬼小说都是出自女作家之笔,前面提到的安妮·赖斯、斯蒂芬妮·梅尔、LJ史密斯,还有系列小说《南方吸血鬼谜案》(Southern Vampire Mysteries)的作者莎莲·哈里斯Charlaine Harris)。《历史学家》(The Historian)的作者伊丽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Kostova)以及《夜之屋》系歹(The House of Night Series)的作者菲莉丝·卡司特(P C Cast)和女儿克丽丝婷·卡司特(Kristin Cast)都是吸血鬼小说女性作者的突出代表。女性主义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对人物外形的刻画,像安妮·赖斯笔下的莱斯特是偶像摇滚巨星的形象,斯蒂芬妮·梅尔笔下爱德华的完美情人形象,这些主人公都有着动人轮廓和完美身材,这其实是在女性视角下的完美男人形象。其次,在《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中,吸血鬼与凡人之间的另类爱情也被描绘得唯美浪漫,结局美满幸福,这也符合憧憬和向往美好爱情的女性心理。此外,这些作品中的很多对女性角色的描写也透露出现代女性坚强刚毅、敢于反抗和挑战男性权威的精神,如《夜访吸血鬼》中的小女孩克劳迪娅不满被莱斯特变成吸血鬼并被他管制和奴役,想方设法杀掉他;《被诅咒的女王》中的阿卡莎想要消灭掉天下的男人,树立权威《暮光之城》中的贝拉为了追求爱情敢于逾越人鬼之间的沟壑,为了营救爱人敢于同恶势力抗争。这些都展现出新时代的女性独立坚强、用于打破传统枷锁的精神风貌。

篇3

他写过天上飞的蓝鲸,水里游的月亮,草原上跑来跑去的大树,还有坐在井口边唱歌的哑巴女巫。是的,但凡能想到的故事,他都已经写过了,而且不止一遍。

可蓝鲸就是在天上“嗖嗖嗖”飞的呀,月亮就是在水里“哗哗哗”游的呀,大树就是在草原上“呼哧呼哧”奔跑的呀,哑巴女巫最爱做的事情不就是坐在井口边唱歌吗?这么稀松平常的故事,小孩子怎么会喜欢呢?

于是,失落的河马先生改行当起了画家。

他画了云里飞的蜗牛,土里爬的春风,海面上滚来滚去的铁饼,还有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的吸血鬼。

可蜗牛就是在云里“呼呼呼”飞的哟,春风就是在土里“咔咔咔”钻的哟,铁饼就是在海面上“咕噜噜”滚动的哟,吸血鬼最爱做的事情不就是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吗?这么没有新意的图画,小朋友怎么会喜欢呢?

失望的河马先生背起行囊,打算去四处旅行。

他先是在春天的时候,去了南方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南方的小镇,几乎每一天都会有花瓣从天空落下来,落在高高低低的树枝上。第一天是桃花,第二天是梨花,第三天是杏花……

和我生活的地方没什么区别嘛,真没劲!

河马先生嘟哝了一句,赶在夏天离去前,来到了北方的一个小村。在这个北方的小村,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水果从地底下钻出来,挂在长长短短的枝丫上。第一天是西瓜,第二天是柠檬,第三天是葡萄……

和我生活的地方没什么不同嘛,真没意思!

所以,秋天来临的时候,河马先生又回到了家乡。

后来,河马先生又当过半分钟的足球运动员。由于足球是尖的,买不起牢固的豆腐球鞋的他第一次触球,脚指头就受伤了。

再后来,河马先生又当了半天的游泳教练。唉,真是个傻河马,居然连自己不会游泳的事都忘了。幸好,小鸡把他从游泳池里捞上来,送去了医院。

…………

什么都做不好的河马先生, 终于被他们星球的球长开除球籍,一脚踹到了地球,滚到了我的院子里。

替摔得鼻青脸肿的河马先生包扎完毕,我开始不住地问这问那。河马先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倾诉,当然也是不停地说这说那。

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反正我是沉醉在河马先生的故事里了。

“哇!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童话作家。

哇!你是一个不得了的画家。

篇4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前夕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zombie)、女巫、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

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在各式各样的装扮角色中,以女巫僵尸一族最多人扮演,而那些专卖万圣节用品的店铺也特别准备这类衣饰出售,以迎合大众所需;与此同时,生产商每年更会把当年大热的人物造型包括面具及衣物推出市场,务求令更多人投入西方传统节日的热潮里,如在电影《哈 利 波 特》的小巫师造型,已是许多孩子必选的扮演角色。

格林威治村的万圣节巡游(Greenwich Village Halloween Parade)始于1973年,由一位面具工匠兼木偶演员MrRalphLee发起,据说最初他带着朋友和孩童一起在邻居处游 行,后来渐渐演变成整个村的大型活动,而活动中当然少不了大型木偶表演,同时,巡游的目的更希望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所以即使人们只是抱着想看热闹的心态,当你踏进村子里,很快便会被邀请参与巡游,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纽约市的万圣节巡游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纽约人和游客参加,而巡游会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举行,各队伍约在夜晚上七时从第六大道与春天街交界(6th Avenue & Spring Street)起步,一直游 行至第二十三街(6th Avenue & 23rd Street)为止,全程大概多个小时。

无论是来自亚洲、南美、非洲、欧洲,以至中东地区的参观者,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亦可带备简单乐器,即时演奏本土的独特音乐,融合无疆界的风土文化。可能我以前从未参加过万圣节的活动,更莫说这么精彩的巡游,所以特别觉得有新鲜感。

早于十月中,曼哈顿市已开始“闹鬼”了,在繁忙的街道上,已看见四处悬挂起万圣节的鬼怪装饰,很多百货公司也忙着把应节礼品及衣物堆放在橱窗里,吸引不少途人驻足观看,而超级市场及街市亦摆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售卖,供市民买回家布置家园或制作南瓜灯之用,当然嘛,也有主妇烹煮南瓜作菜肴或糕饼,完全依足节庆传统。

扩展阅读:万圣节食物

糖:“不给糖果就捣乱”,万圣节的糖果最经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装,造型以鬼怪居多,不过,这个传统本来面目和糖果没有关系。

篇5

很简单!他要有20岁的容颜和身体,40岁的情商。他要有180的身高,180的智商,以及180套房子。对了,他最好还是。

“全新男人”满足最大的贪念 其实,言情剧的背后,就是女性心理进化历程。以前,女编剧还羞羞答答遮遮掩掩,传统言情剧的男主,主要分为三类,道明寺那种顶级富二代、入江直树那种高智商学霸和李大仁那种妇女之友,女观众在选哪个之间挣扎不已,《来自星星的你》站出来了――把他们仨统统打包,再把超人、吸血鬼放进去,搅拌搅拌,老子送你们一个全新的男人,满足你们最大的贪念。于是,银河系的新物种诞生了,这就是外星高富帅都敏俊。

他的家就是一座博物馆,唯一困扰是价值连城的古董太多了。据不可靠统计,他资产高达2400亿元人民币。他就是比尔・盖茨。他动不动拽文言文,扯什么三纲五常,念什么四书五经,穿着骚包的古装,撩拨万千女性的春心。他就是嵇康。他精通天文、医学、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社会学,知识结构全方位无死角。他就是达・芬奇。他还有瞬间移动、眼神爆灯、让时间停止等花式绝技。他就是钢铁侠。

扯淡的故事接地气、有正确的三观 古今中外全宇宙男性所能拥有的最优秀特质,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下手之狠、用力之猛、口味之重,令人发指……你不觉得很眼熟吗?像不像90后脑残文?但为什么90后脑残文只能被吐槽,而《来自星星的你》被膜拜成神作?为什么?它可以让我这种绝经老少女,看剧的时候,一边说“还能再扯淡点吗”,一边默念,“叫兽干巴爹,不要停”?为什么只有都叫兽,可以激发我们地球女性的兽性?

因为它在扯淡的故事框架之下,阴险地加上了前世今生的设定,它有接地气的生活场景、文艺范儿的台词和正确的三观。

都叫兽不是从天而降的,他在地球上生活了400年,从外星到地球,是地理上的跨越,而从古代到现代,是时间上的跨越。他与女主之间,有前世今生的牵绊。

历史感赋予这个角色以厚度,所以,都叫兽有十足的底气,可以随时随地。他动不动就看书,聊个天引经据典,接个吻都发乎情止乎礼。他绝对是史上最有文化底蕴的韩剧男主。

少男外型、熟男气场 金秀贤长了一张脸,他有少男的外型和熟男的气场。他的禁欲气质,禁的不仅是,还有物欲,他说不上多么时髦,可是他不俗气。这个演员特别神奇,可以上一秒演土挫穷的放牛娃,下一秒演高大上的外星人,在乡村和贵族之间自由切换。

篇6

我们存在过的大地,参天的大树和蔓延的高草,在大火里变成银白色的灰烬。

我们存在过的时间,是永恒的滴答滴答的沙漏。

——郭敬明

我的家乡在一片遥远而天然的大地之上,在那里,有着柳绿江南最阴柔的胭粉,亦有着大漠孤烟最阳刚的汗液,身处青山绿水,恍惚中以为自己身处某个江南小镇,但走出那里,你又会看见那漫漫黄沙的悲情阳关。

乘着火车一路北下,你会发现,随着火车一声声的轰鸣,随着日月一次次的交替,所经过的地方就像颜色的渐变一般,由深至浅,毫无察觉。每至夜阑人静,各个城市就会悄悄的从你的身上跨过,静静的从你的鼻息间溜走。你会从南方的一个个由喧嚣,由钢铁组成的森林里走出来,向中国的北部,那片原始的土地迈进。

有人说:新疆是贫瘠的,是没有生命的,是由一块块荒凉的戈壁和茫茫的大漠组成。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我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只有新疆和才能冠上“天然”二字。纵然是经济落后,纵然是知识贫乏,可是与“天然”二字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新疆有着成片的戈壁,有着无垠的大漠。可是,他同时也拥有着绿意无限的伊犁大草原,神秘莫测的喀纳斯,和纯净冰艳的天山。毫不逊色与江南。那种美,是奔放的,是狂野的,是不矫揉造作的。

来到喀纳斯,你会发现,那里的生活是多么的简单。没有城市里的摩天高楼,没有马路上的滚滚尘烟,更没有“嘀嘀”的喇叭声。去了那里,一切污染一切噪音都遁入了空门之中。

晚上,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你会感觉他们离你很近很近,伸出手来就可以摘下一颗。转眼南方,漫天的星星已被各式各样的工业气体抢夺了地盘,在天空之上肆意横行。我想,之所以新疆的星星那么多,是因为南方的星星没处生存,而集体迁徙到那片没有污染,没有工业气体的天了吧。

新疆的天只有蓝色和白色,他不似北京甘肃的黄色,不似南方城市的白灰色,那是天然的,没有丝毫污染的蓝;那是纯净的,不含任何杂质的白,那是可以净化人类心灵的颜色,那是深邃而浩瀚的天。

转眼10年,当我再望着眼前这块苍茫的大地,贫瘠的内心却被这无声无息的疼痛刺伤了,眼前是一幕一幕的曾经,为什么为什么人类为什么那么自私,我闭上眼睛,不让泪水流下,但张开眼睛,看见这片土地泪流满面。我抚摸着它,现在什么都没了,恶劣的气候,道貌岸然的人类,我赖以生存的故乡,是的,它现在是净土,这,是我们想要的净土?

乌鲁木齐,翻译成汉语的意思美丽的牧场。可是,那已经是十年前的称号了,牧场不再美丽。

如今的乌鲁木齐,一只只高挑的排烟塔从天而降,一辆辆排量大的惊人的汽车扑面而来。地下的石油,那是地球的鲜血,那汽车,轮船,飞机等等这些需要油的吸血鬼,嗷嗷待哺,他们纷纷扑向地球,咬开皮肤,将石油蚕食殆尽。

这片仅有的净土啊,连你也要舍我们而去么?

塔克拉玛干,这个世界第二大恶魔,他渐渐的从牢笼里挣脱出来,扑向人类,把他放出来的是谁?是人类自己!那禁锢着塔克拉玛干的胡杨林,号称千年不死,可是,在人类的巨斧之下,又算得了什么,塔克拉玛干撕开了层层障碍。他狂笑着,他嘶吼着,他马上要自由了,这囚禁了他千年的胡杨林马上就要被他击垮,化作他铁蹄之下的一缕缕亡魂了!

再看看伊犁大草原,那个曾经是草儿的乐园,绿色一望无际,风吹过,棵棵高草化作层层波浪向天边逶迤而去。如今也已渐渐被人类褪去衣裳,出脊梁。

还有那个曾经冰封璀璨的天山,也因为全球的温室效应,而飞速融化,曾经那些生长在天山之上的雪莲花,也因为天山的温度升高,人类的大量采摘而越来越稀少。

更甚的是,喀纳斯也因为旅游者的逐年剧增,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够强而遭到了灭顶之灾。由于游客的增加,先前在喀纳斯生活的那些淳朴的土瓦人也看到了这巨大的利润而大肆砍伐衫林,剥下梧桐树皮,抓野生动物,采摘植物来换取金钱。

这片仅有的净土啊,连你也要舍我们而去么?

污染的手已慢慢伸向那些仅有的净土,而这只怪物,正是有人类自己亲手制造的!瞧,这只怪物身上清楚的印着“made people”他张开血盆大口正向人类扑来,人类若无其事。

温室效应,南极冰川飞速融化,海平面急速上升。哥本哈根会议亦没有撇下各国私利,没有在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

内心的净土,清澈到像水蒸气,干净到像雨后的天空。如今的我可以保持自己内心的一份超脱与淡然,但我无法对割伤我故乡的行为熟视无睹。于是,我冲破了自己内心的净土,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人类要这么做,工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追求,我无法超脱于眼前这片滋养我的土地

人类啊,请你放下正在制造罪恶的手!

植物的确需要二氧化碳,它们尽情的吸允着二氧化碳,然后制造出氧气,这个蔚蓝的星球上得生命生活的如此和谐。可,妄自菲薄的人啊,汽车也许意味着我们优质的生活,工厂也许意味着GDP,但是同时,成片成片的大树在倒下。我们可笑的自以为是摧毁了我们的净土。我们一边说着保护环境,一边却毫无感觉的制造着二氧化碳,可笑的道貌岸然摧毁了我们的净土,我们的净土,一去不返……

没有蓝色的天,是忧郁的,没有绿色的山,是疼痛的,没有透亮的水,是寡欢的。

那片生我养我的净土啊,请你回来,像10年前那样的纯净,天然……

篇7

首先接触到这段历史的人,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东方移民史专家埃拉・M・康迪特(Ira,M,Condit),他在自己的史学著作《我曾见到的中国佬》(或译成《我见过的中国男人》)(theChinaman we have soen)中,这样记述当时的在美华人:“中国人对他们所受到的非人待遇并没有诉诸于抗争。当所有的商贸运转均陷于停顿,众多暴行施加于他们身上时,他们并没有还之以骚乱或流血暴力。他们――凭借平静的尊严和逆来顺受――承受了可怕的不公,在抗争上仅仅安于在法律的范围内。这种对于冤情的逆来顺受,你能在任何国家的国民中找出第二个么?”

唐人街里死了人

康迪特的评议源自美国旧金山的一次莫须有的“鼠疫”风波。1900年2月16日,檀香山的所有华人的家园,都被一根用来点雪茄的火柴夷为平地。事情起因于1899年12月,夏威夷卫生当局偶尔在檀香山华人聚居区发现了两宗淋巴腺鼠疫病例。对于19世纪末的人类来说,任何一种鼠疫,都无异于瘟疫和死亡的代名词。早在14世纪,鼠疫曾肆虐于白人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欧洲人死于此病,其病原体存活在老鼠身上的跳蚤体内,再由跳蚤进行传播。为了“消毒”,当地卫生监管部门一把火焚烧了所有无辜华人居民的房屋。

很快,檀香山针对华人的恐慌,如病毒一般传染到旧金山。旧金山是美国本土往来檀香山的海上门户,这里是在美华人人口最稠密的聚居区。偏偏1900年开春以后,在旧金山华人居住区也发现了“疑似”的淋巴腺鼠疫病例。

1900年新年伊始,1月2日,一艘名叫“维多利亚澳洲”号的美国商船装载着蔗糖从檀香山开出,4天后抵达了旧金山港。按照《华洋新报》的说法:携带着瘟疫病菌的老鼠登上了此船,而老鼠又正好溜进了旧金山市最适宜它的环境――华埠之地。尽管这艘“维多利亚澳洲”号货船也像其他所有进港船舶一样,经过了严格的熏蒸灭鼠的消毒,但当时美国旧金山的公共卫生专家约瑟夫・金源(JosephJ。Kinyotm)对外界的解释是,

“维多利亚澳洲”号商船停泊的码头附近,漂浮着很多垃圾,这就替为数众多的老鼠逃亡到“生活习惯极其肮脏”的华人居住区提供了便利。事实也是如此,到了3月份,那些肮脏之地上很快就出现了相当多的老鼠尸体。这也不难想象:由于美国政府以及城市的市政当局一贯采取的隔绝政策,华埠区域的市政和卫生水平极为落后。那么多华人被迫拥挤在一个特定的街区内活动,能不脏乱么?而且美国人的怀疑也非空穴来风,因为1892年前后,中国西北的甘肃、宁夏等地区,因在捕杀旱獭等动物过程中导致感染,确实爆发过一次为期近一年的鼠疫,尽管范围不大,但影响却不小。

出于对鼠疫的恐惧,旧金山市民宁愿相信,灾祸即将蔓延,并且都是因为华人的缘故,正是那些“肮脏”的华人移民,将灾难性的鼠疫带到了美国,即将把美国通往太平洋的门户――旧金山毁灭掉。这是一座因为1849年美国南方淘金热的兴起,才刚刚走向繁荣的城市,还只是一座年轻的美丽都市。于是,就像中世纪的欧洲借着鼠疫迫害犹太居民一样,美国人响应美国政府的号召,开始对华人实施迫害。

很快,旧金山公共卫生署在华人居民点中发现了“瘟疫”。3月6日,一个名叫王之津的木材商人,死在华人密集的德潘街(Dupont Street)环球酒店的客房里。根据记载,王之津(美国文献称其为“Cheek Going'’或“Wong ChetJing”)时年41岁。也许是出于恐惧,卫生官员不等诊断结果出来,就连夜圈起绳索,隔离了唐人街。但在唐人街内部,公共卫生署既没有将王之津住过的建筑物实施隔离,也未搜寻与其有过接触的人,更没有限制唐人街内的白人商家与外界交往……不难看出,美国当局是准备将罪名推给全体华人居民。

很奇怪,事后根据官方统计,从1900年2月到年底,全美只有22宗死亡病例被确诊并上报为淋巴腺鼠疫;在1901年,至少确诊了30例,1902年41例,1903年17例,到1904年只有9例了,就传染性而言,全美所有的死亡病例都没有关联,也不是在同一区域。全美所有登记在案的死亡病例共119个,根据传染病学的统计,不要说在全美了,即使在一个拥有35万人口的城市中,这也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数字,离欧洲及至世界上历次鼠疫疫情的死亡率相距甚远。当然,事情是复杂的,我们无法排除为了免于给卫生当局制造口实,华人暗中转移病人和尸体的可能性,以及其他族群和个人出于不同动机的隐瞒,但可以肯定地说,大规模的疫情并没有出现,旧金山市民的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人口也没有下降。试想如果真有瘟疫流行,那么不等卫生当局出手,华人也不会在旧金山生存繁衍到今天了。

1900年2月19日的《华洋新报》在头版以《殃祸檀岛》为题,写道:“疫起檀香岛,无良狼庸医者呈端逆之忧;疫散金山,鄙医催之于后。虽未谋却也相合也……”檀香山的华人民居自2月被焚,3月便开始遭受围困和惊扰之苦。卫生当局不时展开旋风式突袭,对房屋或消毒或摧毁,对活人强行接种,对死者强行验尸。

华人说中文,

声音被掩盖

1900年3月,旧金山市议会接到公共卫生署提议,准备在Mission Rock岛建立监管棚户区,把华人强行搬迁到那里。大清国驻旧金山总领事何佑出面对此表示了坚决的反对,说决不会同意把同胞送进隔离营。他知道,这是有关当局谋求彻底驱逐中国人的一步棋,于是,他将旧金山公共卫生署告上了联邦法庭。

对于联邦政府派驻在旧金山的执行医官约瑟夫・金源来说,向华人开刀来祭美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这面大旗,绝对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要知道,在美国,金源可是拥有“把欧洲免疫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引入美国的先驱”之美誉的人物;他曾经在法国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科赫(Koch)的实验室里获得训练。然而在观念上面,他却并没有超脱

当时一般白人的偏执和傲慢。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类似于华埠区域那样缺少卫生设施的环境也存在于其他少数族裔社区,例如当时与中国人的居住区临近的日本民居城。同样,“瘟疫”的病例后来也在“拉丁区”(现在人们则戏称其为“小意大利”)以及其他族裔的街区被发现。

虽然疫情并没有出现扩散,但联邦卫生官员和市卫生当局仍粗暴地对华埠实施强制防疫,骚扰华人达数年之久。

从1900年到1905年,整整折腾了5年,卫生当局预计的鼠疫疫情始终没有爆发,相反,连零星患病个案都在中国人的街区里找不到了,最终不了了之。在州政府微妙的干预下,卫生当局彻底焚毁华人驻地、驱赶中国人的愿望没有实现。

一百多年来,尽管不时有研究者指责中国人有转移尸体、隐瞒疫情之嫌,但一直到现在,猜疑归猜疑,鼠疫与华人社区到底有无直接关联,尚无证据。难怪现在美国也有某些学者,提起20世纪初的那场所谓的“瘟疫”,也开始纷纷表示怀疑,开始对该历史事件里公共卫生处理的失误和主流舆论的非理性进行反思与检讨。

今天的学者在追述这一公众历史事件的时候,能从大量的档案文献里找到旧金山市、州政府、联邦政府和公共部门、新闻界的种种态度和说法,唯独华人,作为最重要的当事人,他们的声音却无法在档案里出现――因为那些档案都是英语的。对于这段历史,华人并不是没有声音,但他们只能用母语一中文,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当时旧金山出版的《华洋新报》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对事态的报道和评论。

由于语言的天然隔膜,在研究1900年瘟疫事件时,美国当局根本不屑于这份报纸上华人的声音。试摘录该报1900年6月1日报道一则:

《思患预防》

昨狼庸医者焚埠之议起,人心惶惶,华人会馆据以示为安人心,并云狼庸医者用心叵测,诚恐变生仓促。凡吾华人之大小生意,宜循照实抄录,以交昭一公所客商会馆存案等语,此思患预防之道也。今岁乃逢美府惯常之十年清查户口,以验民数之期。本埠则由是日起查。依律业已布遍告示,说明来历,非查册纸为故。勿应商民等惊悚等语,然亦思患预防之道也。故并纪之。

“思患预防”这个生僻的汉字成语,在短文中出现了两次,流露出华人战战兢兢的心理。人家要来焚烧家园,自己没有能力阻止,能采取的措施只能是被动的“思患预防之道”。文章号召大家盘点财产,以便有赔偿的一天,还有证据可考。华人一听说要“查”,不管是查瘟疫、查户口还是别的什么,就“惊悚”不已,连本不该扰民,不查“册纸”(移民证件)的人口普查也怕。

当时的中国人称美国卫生当局的医官为“狼庸医者”,可谓形象之至;所谓“狼庸医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狼一样的庸医,其凶暴绝不仅仅出于疫情紧迫,也出于将华人斩草除根的心理。“狼庸医者”巴不得在华人社区与“病源”之间划上等号。中国人的群体煞星――“狼庸医者”,来自联邦政府派驻在天使岛的检疫站以及旧金山“卫生院”。且看其中一位官员在日记中的表白:“华人社区应该被焚为平地。它天生就是疾病的渊薮,是对市政的永久威胁。最好现在就把它摧毁,趁着目前有这个难得的借口。”

对“狼庸医者”们来说,华人病患与其说是需要被救助的疫情受害者,倒不如说是像老鼠一样可恶的祸根,而他们觉得,老鼠是可以捕杀的。华人却只能隔离、驱赶,而他们更希望的就是让华人自行消亡。

百年在美华人的

夹缝生存

根据1900年旧金山人口普查的记录,那时的旧金山,华人总数不到区区1.4万人,竟不到1890年32119人的一半(美国迄今仍以10年为周期,进行人口普查)。这里面只有十分之一是“归化”了的华裔公民。华人人口的下降是美国政府和社会处心积虑排华的结果。1879年,加州宪法明文写道,称华人为“不受欢迎”或“不良人群”(undesirable)的代表。当时的加州法律禁止使用担挑,禁止燃放鞭炮,禁止敲打铜锣,也禁止外籍人员购置固定产业。188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史无前例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Act),明文禁止华工及其眷属入境,华人移民亦没有资格归化入籍成为美国公民。1892年,美国实施延续禁止华工人境十年的《基瑞法案》(GearyAct)。这些法案不但将排华的期限一延再延、内容也愈发严格。1900年春这一场假想中的“瘟疫”,更是被人作为用来铲除华人最大聚居区的好时机。地产商和投资商们,也早就对华人占据的这块处于旧金山中心地段的土地觊觎已久,想趁着瘟疫的机会把中国人迁走,然后重新开发,大赚一笔。

当时旧金山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台山及附近的五六个小乡镇,势单力薄,一旦遇到什么危机,就得依靠设在旧金山的中华总会馆来周旋。中华总会馆是“闽省六邑”会馆的联合,差不多是华人非正式的自治机构了。中华总会馆出钱,雇佣了白人医生和律师进行独立的诊断和调查。他们每每要赶在卫生官员找到病人或尸体之前进行血液检测,否则卫生官员会将病人收走,将尸体解剖,并罗织新的罪名,展开另一轮诬告。虽然外交方面有清廷派驻美国的“外交使节”――时任“使宪”(大使)的伍廷芳和何佑(旧金山“总领事”)出面,可是美国政府压根儿就不拿咱大清国当回事儿,特别是在1900年,国内“”大闹清廷的多事之夏,大清朝廷自身不保。

幸好洋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还包括了被华人们戏称为“佛珠”(佛朗斯-加特利)的几个受华人雇用、为华人说话的医生,还有几个具有同情心的教会人士,以及被华人寄予厚望的“青天大老爷”―加州临时州长亨瑞・笛福德・加格(HemyTifftGage,1852-i924)。其实,加格作为临时立宪州长,远没有特别关照华人的肚量,只是担心破坏了旧金山作为西海岸繁荣的象征。白人商业团体由于害怕他们的商业活动受到影响(而不是因为反对种族歧视),所以也反对联邦卫生官员的做法。

不过,当时的华人的确也拿起了法律武器,控告卫生当局种族歧视。约瑟夫・金源和他的上司――美国公共卫生署总监、预防总医官沃尔特・威曼(Walter Wyman,1848-1911)实施的一些控制公共卫生的铁腕手段,包括隔离措施、强制注射疫苗,最终都被最高法院以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而裁定为种族歧视。直到1904年的2月发现最后一宗鼠疫病例为止,瘟疫风波才告一段落。

美国首家华人

“医馆”开业

在整个19世纪,尽管市政当局一直把华人视为对城市健康的潜在威胁,旧金山华人却不被允许进入旧金山市内的任何一家医院看病。从1870年到1882年,华人总数占旧金山人口比例曾经从5%增加到8%,然而华人在全市医院的

病患求医者比例,却还占不到0.1%。

1900年春,旧金山的萨科拉曼多大街(Sacramento Street)上,华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医院――南华医局。1900年3月3日,南华医局成立,成为在整个旧金山县、市唯一向华人开放的医疗机构,里面既有白人西医,又有华人“郎中”。这不啻于一桩重大事件,《华洋新报》上屡次登出“告白”,开列章程,鼓励华人前去就医寻药。在医师名单里,中国的医师都被称为某某“先生”,洋人医师被唤做“铎打”某某。“铎打”是英文“医生”(doc-tot)的音译,用广东台山粤语念便成了“铎打”。医院明文规定:每出诊一次“支付利市银二毫五仙”、“洋医师每次支银五毫”。也就是说。洋“铎打”比中国“郎中”要“贵”出一倍。

联邦政府和旧金山市的“狼庸医者”却竭力贬斥那几位白人同行,因为他们被华人所雇用;联邦医官约瑟夫・金源骂那些替南华医局效力的白人医生为“吸血鬼”,指责他们贪图中国人的金钱而置公共卫生之“大义”于不顾。“吸血鬼”之一的欧内斯特-S・皮尔斯伯里(Ernest,s,Pillsbury)医生则公开指控约瑟夫・金源,捏造证据以陷害中国人,说金源向旧金山市议会提供的病原体证据并非来自华人居住地,而是偷偷从印度孟买携带进美国的。毫无疑问,

“狼庸医者”们视南华医局为眼中钉,总想借歧视华人的“公共卫生事业”为由,恨不得将其拔除而后快。所谓公共卫生里的公众,指的是白人的公众。

旧金山的南华医局开始有效地服务当地华人社会,一直到1906年那场著名的旧金山大地震,医局毁于地震和火灾,才一度停办。1925年华人在南华医局的原址上成立了“南华医院”。从此以后的近百年中,这家医院一直作为华资的独立医疗机构,为旧金山的华裔人群服务。

篇8

南北战局渐渐稳定,亚尔河上空诡异的浓雾阻挡了诺思帝国南下的脚步。有人说当时帝国长公主贞德以自己的生命祭祀水神,才引发了这场杀人雾。我对传说不感兴趣,但是浓雾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浓雾成为北方军队的梦魇,同时也成了南嘉摩屡钵北上收复失地的障碍。南北双方都不甘心,却都无奈地承认了这个现实。德尔菲城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魔族、精灵和兽人与昔日的人族贵胄一样,夜夜笙歌。

数月后,在小公主珍妮的指导下,我戴着面具去了黑市,将手中最不起眼的几颗珠宝卖出去,换了两袋金币。我从来没想到珠宝这么值钱,想到家里埋的那些真正的珍宝,我就兴奋得两眼放光。

哈姆莱特戴着面具,费尽心思,在酒馆里找到了地下佣兵组织。里边的人收了他四十个金币,答应他,等亚尔河下一次雾散时,护送一个人去南方。

前途看起来那样美好。再等两个月,伊沙贝儿就可以与哈姆莱特成亲,做我的嫂子。我盼望着那一天,干活分外有力气。

在哈姆莱特与伊沙贝儿婚期前的一个月,我陪哈姆莱特去治安官那里申请结婚。“是哈姆莱特和伊沙贝儿啊?”兽人治安官接过他们的功民身份证明和结婚报告,笑嘻嘻地问。这老家伙还能认出他卖出的证明,对我很客气。但他接下来的话就把我打进了深渊,“结婚没问题,我可以盖章。恭喜你们!但结婚前一夜得让伊沙贝儿去劳伦斯老爷家里,他是你们这些功民的主人。”

劳伦斯老爷?结婚前夜?哈姆莱特和我茫然不解。

看见我呆头呆脑的样子,好心的治安官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诺思帝国的法律:在被征服的土地上,被征服民族新娘的权属于贵族。

听了这话,哈姆莱特额头上的青筋一下子就蹦了出来,眼睛里仿佛有把火在燃烧。见势不妙,我用力抱住哈姆莱特,让他保持冷静,然后掏出两个金币放到治安官老爷手里,“麻烦老爷,我们可以用钱赎吗?”

“我帮你问问吧,你们别着急。”治安官看在金币的面子上,答应代为通融。

数天过去了,当一次次收到我们的金币,收得实在不好意思的时候,他才红着脸告诉我,事情没有办成。“你也知道,伊沙贝儿是这里有名的美人,劳伦斯的侄子等这一天等很久了,多少钱都没有用!”看到我的脸色刹那间变得铁青,治安官老爷拍着我肩膀规劝:“忍一忍吧,年轻人。别乱来啊,否则要全家处死的!”

不用我说一个字,从我苍白的脸上,家里所有人都知道了答案。伊沙贝儿没有哭闹,哈姆莱特也没有再次发狂,我们都是在人脚下被践踏过的孩子,我们知道如何生存。

“你们把我交出去吧,这样你们就都可以被封为贵族,就不会被欺侮了。”珍妮难过地说道。不知什么时候,她又换上了那身累赘的公主服,表情很平静,仿佛被交出的不是她自己。

“好主意。”伊沙贝儿笑着拍了一下珍妮的头,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可你是我妹妹,我不会拿自己的妹妹去换自己的幸福。”

“我是嘉摩屡钵帝国的真正继承人,皇后和皇帝唯一的女儿,查理哥哥是侧妃所生。和我去南方吧,我用皇位和查理交换,让嘉摩屡钵不再有贱民这个阶层。”小公主一开口,吓了我们所有人一大跳,“我以天上诸神的名义发誓,此生一定让嘉摩屡钵不再有贱民这个阶层,让贵族承担应有的义务。”

“这是你的梦想吧,小傻瓜。”哈姆莱特拍拍珍妮的头,笑着说道。他相信珍妮是帝国第一继承人这句话,魔族贴在外边的通缉告示当时说得很清楚。但让贱民消失,让贵族承担相应的义务,那永远是一个梦想。哈姆莱特的养父奥兰多就是因为这个梦想,从贵族沦为贱民。我们知道这有多难,不想让珍妮重蹈老奥兰多的覆辙。

在后院里,我们将珠宝挖出来,装到了垃圾车上。我找到了自己过去捡到的那把指挥刀和铠甲、战靴。哈姆莱特去黑市上买来了他需要的东西。在一个肮脏的小酒馆里,我们再次找到了那伙地下佣兵的联络人,经过讨价还价,金币支付到了六十个。六十个金币,雇佣他们护送我们离开德尔菲,潜到亚尔河畔,等待雾散后南渡。

第四章 契 约

在佣兵首领的带领下,守门的士兵收了五十个铜元,就为我们打开了角门。德尔菲城在身后渐渐变成了一个小亮点,夜幕里,它看起来就像颗沉睡的珍珠一样宁静。从小到大,我生活在那里,却从来没有发现它如此美丽。

“再加把劲儿,在太阳出来前我们赶到别山村落脚,然后沿林区到亚尔河边的飞云渡隐藏起来。等明年春天,河上的浓雾散了,就可以过河。”黎明时分,佣兵首领对筋疲力尽的小公主说道。他有一双很亮的眼睛,通过一晚上的观察,我想他猜到穿了男装的珍妮是个女孩子。

“珍妮,走不动就坐到车上来,我推着你。”看着珍妮那筋疲力尽的样子,我大度地说。毕竟她和我们不一样,没吃过什么苦。

“我不累,就是有点困。”珍妮捂住嘴巴,轻轻地打了个哈欠。她倦懒的样子有一股说不出的风情,虽然穿着男装,还是让好几个佣兵呆了呆。

一个络腮胡子佣兵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大大咧咧地说道:“是你媳妇么,小子?真漂亮,怪不得劳伦斯家那个色狼会盯上!”

“不,不,她是我妹妹。”被络腮胡子暧昧的眼神看得心里发虚,我赶紧解释。听了我的话,几个佣兵一齐笑出声来。有一个大个子跳上石块,在晨曦里放声唱道:“漂亮的妹妹,你的眼神让我不能呼吸,你的笑容让我迷茫沉醉!请坐上我的水晶马车,今夜,你将是我唯一的恋人!”

大伙儿一块对着我的破垃圾车笑了起来。虽然伊沙贝儿把它整理得很干净,但只要是嘉摩屡钵帝国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它原来的身份。

伴着阳光与欢笑,我忽然听到了“嘶嘶嘶”羽箭破空的声音,这声音与周围的景色如此不协调。刚才放歌的那个佣兵捂着胸口,血透过他的手指喷向空中,染红了初升的朝阳。二十几个飞马射手在半空中盘旋,弓上的利箭闪着幽幽蓝光。

“佣兵们,把人留下,我放你们走!”带队的飞马射手不愿意起更大冲突,压下马头,开出和解条件。

“达蒙长官,我们是佣兵,你知道佣兵守则么?”大个子佣兵首领长笑一声,抽出弯刀。几个佣兵迅速将我们围在中间,用盾牌护住我们。

佣兵守则第一条,是可以失去生命,不能失去信誉。

轻轻的晨风从南边吹过来,那一刻,我听到了风拂过树枝的声音,如柳笛般吟唱着高高低低的调子。

“你们很勇敢,但德尔菲不能让这几个逃亡者,成为年轻人的榜样。”飞马射手笑了笑,半空中突然拉高,整队飞马拉成一条弧线,远离,盘旋,圆弧边缘,一支支羽箭带着阳光飞来,夺走佣兵的生命。

佣兵们用盾牌搭成一道墙,勉强抵挡着羽箭的袭击。盾牌后,几个佣兵从背上取出硬弩,用脚踩着拉开,一声霹雳,闪亮的箭雨扑向半空。

羽飘,翼折,两个飞马射手惨叫着从空中落下。有股黏黏的液体顺着我的耳边流淌,我用手摸了一把,是血。一抬头,我发现护在我身边的络腮胡子佣兵已经昏了过去,飞马射手的羽箭插在他肩膀上,他的盾牌,却遮挡在我的头顶。

见惯了死亡的我突然觉得有些伤心,相处不过一夜,这些佣兵仿佛已经是我多年的朋友。捡起一个阵亡佣兵的弩,我疯狂地向空中射击。干活干出来的蛮力让我开弩可以不用脚,射击速度比别人快得多。虽然没有准头,但没有飞马射手有胆子赌我下一箭射不到他。哈姆莱特抓起另一把强弩站到了我身边,弩尖随着飞马射手的移动而移动。突然,他扣动了扳机。

“嘭”,半空中落下一团血雾,一个飞马射手不敢置信地捂住喉咙,直直地从马背上落下。失去了主人的飞马落荒而逃。在我身后,小公主珍妮发出低低的吟唱,一团白光包裹住了络腮胡子的身体,他肩膀上那个流着血的破洞渐渐收拢,鲜血止住,他的呼吸也慢慢均匀。

“天哪,那个女孩是治疗法师!”佣兵们发出惊呼,纷纷将受伤者抬了过来。小公主从我的垃圾车里掏出红宝石法杖,低低唱出一段好听的歌曲。白光陆续笼罩住受伤的佣兵,几个伤势较轻的佣兵很快醒转,抓起武器,重新投入了战斗。

这场遭遇战以佣兵们的悲壮胜利而告终,我们付出了七死二十伤的代价,射落了十一个飞马射手。接下来的一整天,大伙都在亡命奔逃中度过。持械拒捕,射杀半个小队飞马射手,这个新闻足以震动整个德尔菲。

傍晚的时候,一小队兽人骑兵被佣兵们杀散,首领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距离林区还有十余里,大多数佣兵和我一样,已经没有力气再跑。遥远的北方,天地间升起了浓浓的烟尘,那是诺思帝国的正规军正在追来。

一个拿着红宝石手杖,会使光系治疗魔法的女孩,在人族中实在不多见。接到溃败回去的飞马射手提供的情报,傻瓜也能判断出佣兵们护送的是谁。

“六十个金币的代价来保护一个公主,损失二十万金币,这笔买卖亏大了!”络腮胡子掰给我半块黑面包,笑着说道,“小子,看不出你胆子还不小。皇宫的侍卫中,我还没见过敢与飞马射手对敌的。”

“我们不是宫廷侍卫,我们是贫民窟的孤儿。”哈姆莱特骄傲地回答了一句。在我们眼里,那些侍卫才是垃圾。

“如果你们反悔,咱们现在可以分开走。如果继续这次的合约,到达目的地后,车里的东西分大家一半。”伊沙贝儿毫不犹豫地将我的一车珠宝当成了佣金。

佣兵们都发出了一声欢呼。早晨小公主掀开垃圾车盖子的时候,有人看见了里边的珠宝。高个子首领冷哼了一声道:“六十个金币,合约还没结束。小费,我们到南岸之后再商量!”

一个有趣的家伙,我和哈姆莱特相视而笑。小公主珍妮坐在我的垃圾车上,拼着最后一点体力,给大家加持祝福魔法。魔法带来的幻觉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疲劳,拼命奔跑,终于在天黑的时候到达了蓝月之森。

长这么大,我从来没离开家这么远。蓝月之森是一片漂亮的落叶林,据说,这里的满月呈淡蓝色。嘉摩屡钵没有灭亡的时候,每年都有诗人来这里寻找灵感。

圆月升起来了,果然是淡蓝色的,周围还带着淡淡的红晕,就像伊沙贝儿害羞时的笑脸。

“又是满月,他奶奶的!”看着天边的圆月,佣兵首领不解风情地骂了一句。

“大叔,你不喜欢这月色吗?”小公主珍妮低声抗议。月光下,她的眼睛显得又大又亮。

“现在是落叶季节,头顶上没有树叶遮挡,圆月是逃命者的敌人啊。”络腮胡子喘息着解释。他的话音刚落,在队伍最后的佣兵已经发出了惊呼声。

篇9

[关键词]文学作品;改编电影,英语教学

随着视觉文化主流地位的不断增强,以传统的文本形式存在的文学能否且将以何种方式与当代强大的视听文化传媒共存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学术界大范围的讨论;在教学方面,相关的文学结合影视的课程也被引入英语课堂,这种新式的文字与声影的互动渐渐地成为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媒介。体现出外语教学的人文关怀。下面就文学作品电影化的意义何在以及改编电影在英语课堂上有哪些作用这两个问题进行相关的阐述。

一、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

改编理论的争论从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止过,A改编的标准是什么到改编的权限界定问题,发展到把电影改编理论拓展到了文化研究领域,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关注电影改编。美国电影理论家罗伯特・斯塔姆在《电影理论解读》中对电影改编理论发展的近况进行了概括:“近来关于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讨论,已经从一种忠实(改编剧本精确呈现原著风貌)和背叛(改编剧本远离原著风貌)的道德评价转移到比较不那么评断式的文本互涉论述。改编剧本明显地在一连串不断回旋的互文转换中,在一连串文本产生其他文本那种无止境的循环、转换及演变的过程中进行着,没有明确的起始点。”随着电影改编理论研究队伍的壮大,评论界近些年对于不断地完善改编的理论有了更新的认识,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一些思想活跃的导演和改编作家发展独具观点的叙事形式。

改编视角的不同决定了改编后作品的风格各异。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提到了从忠实到创新的观点的转变。“当一个电影艺术家着手改编一部小说时,虽然变动是不可避免的,但实际情况却是他根本不是在将那本小说进行改编。他所改编的只是小说的一个故事梗概――小说只是被看做一堆素材。”他认为:“一位电影工作者并不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翻译者,他是另外一位有自己意志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作家。”这里就提到了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创作过程,电影改编者对原著的重写完全可以带有个人见解。

文学作品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凭僧不同的艺术媒介来叙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它们采取的也是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内容深入复杂,富有原创性和想象力,字里行间蕴涵着智慧、感情、经验及生命力。影视艺术以一种迎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出现,符合观众传统的审美趣味,“电影从活动照片发展为述说一个故事的那一天起,便是小说不可避免地变成原料或由故事部门大批制造出来的开始”,电影的―个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叙事的潜质。

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比比皆是,例如,2007年底上映的《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改编自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在2003年的美国《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的同名原著;2008年上映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改编自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的同名小说。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造就了史上最赚钱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仅前5部电影就已超过44.7亿美元的电影总票房。风头直逼《哈利・波特》的美国女作家斯蒂芬・梅尔的《暮光之城》(Twilight Series)系列迅速成为欧美最畅销的小说,使《暮色》(Twilight)一上映就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很多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屏都大获成功,包括风光无限的奥斯卡获奖或提名影片:80届奥斯卡上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其封帝的影片《血色将至》(“ThereWill be Blood”)改编自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的小说《油!》(Oil!);2009年8l届奥斯卡有两部提名最佳影片的改编作品,一部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返老还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另外一部则是德国作家波恩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TheReader)。

影视叙事需要改编过程中增减原著的内容。如2009年初上映的电影《电光冷雾中》(In the Electric Mist)只是从詹姆斯・李・波克同名原著中截取了一个段落进行改编,在情节的连贯性上给导演和编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2008年HBO制作的《真爱如血》(True Blood)剧集改编自纽约时报畅销作家莎莲・哈里斯的《南方吸血鬼》(SouthernVampire)系列小说,为了叙事的需要和拍摄的方便,剧集中插入了小说从没提及的几个人物和情节,并打乱了原著的叙事顺序。也有颠覆原著而备受争议的改编,如华盛顿・欧文的《睡谷传奇》(TheLegendofSleepyHollow)在1999年被蒂姆・伯顿搬上银幕时变成了《断头谷》(SleepyHollow),情节几乎同原著背离;1992年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The Last 0f the Mohicans)改编自费尼莫尔・库柏的同名小说,电影的结局让原著的追随者至今仍难以释怀。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改编方式就是Retold文学作品,也称戏仿或“戏说”作品,这种改编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气息,通过另类的叙事方式彰显改编者独特的风格。如2005J~BBC以现代视角改编的《再现莎士比亚》(shakespeare Retold)系列及2009~NBC的《列王传》(Kings)灵感则来自《圣经》中经久不衰的经典《牧羊人大卫与歌利亚巨人》,传奇故事被放到了一个虚构的架空的现代社会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了再释的视角多样化,改编还存在反复性的特点。这种反复改编反映了不同的故事叙事者对原著的各异的理解,弥补了之前不足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和影视技术的发展变化。莎剧的反复改编就最具说服力。再如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被数十次地改编成影视作品;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曾在1981年被改编成ll集的电视电影,而2008年又被重新以两个小时的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时候,让我们体会到了文学作品以电视剧的形式和电影的形式再现的异同。这种艺术再塑的受益者还是读者和观众,丰富的视角给了我们多种体验。

改编和文学作品是一种合作关系,二者不分高低轻重。就读者和观众而言,电影和原著的互动促使电影的爱好者去阅读原著小说,提升了文学作品在观众中的影响, 普及了人文教育,提高了文学作品对他们的熏陶;对于原著阅读者们来说,对小说的热爱也增添了他们对改编电影的期待,在了解了电影人的视角后他们对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对比评论也成为评论界和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种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文学作品和改编电影达到了双赢,改编电影的创作实践以及电影繁荣时代的文学作品创作具有双向的理论意义。

二、改编电影与英语教学

文学作品和改编电影这两种艺术的交错共存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充满声影的动态媒介。文学作品提供给学生一幅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光辉画卷,通过阅读和分析不仅深化了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了其对英语文学及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强化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感受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互补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他们对文本美学和视觉美学的感悟。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课程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电影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导演以及编剧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视角再现文学作品,让我们以不同的阅读文本作品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多元的文化处理必将赋予文学作品更多大众化的因素,如今的这个思想开放的世界需要学生们用更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各种丰富想象力下的文本作品的再现。

(二)影音结合的形式普及了名著,以更为直观的视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动态的影音艺术形式相对于文本模式更具普及性。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人记忆深刻。难以忘怀。视觉教学方式对于人类学习过程有着积极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课堂上单纯地“听”老师讲课是消极的知识输入方式,单一的声音只能激起大脑少部分神经活动,而影视这种媒介中活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经典的配乐,这一切更能多方面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