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8 21:2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地理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篇1

教者:时常武   毛丽菊 

日期:2006年2月13日

课程安排:

 

周   次章     节课时

第一周第一章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2

第二周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2

第三周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2

第四周第二章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2

第五周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2

第六周第三节 城市化       问题研究2

第七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2

第八周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

第九周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2

第十周复习第一章到第三章内容2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五一假期 

第十三周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2

第十四周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问题研究2

第十五周第五章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2

第十六周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2

第十七周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

第十八周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题研究2

第十九周期终复习2

第二十周期终考试 

 

 

 

实施过程: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一、教学目的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差异

2、人口迁移的形式和原因

3、人口的发展如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三、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农民工现状

2、分析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3、探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教学目的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3、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4、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城市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内部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3、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

4、城市化所要经历的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特点

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市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人们选择不同住房位置的情况

2、分析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3、提出你选择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选择恰当位置的住房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4、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的特点

三、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是什么样

1、分析资料,了解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理念。收集当地的气温、降水、日照等基本数据,了解适宜在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

2、为家乡的农业园区选择适宜的农业种类

3、根据所给的地图,描述出农业示范区的蓝图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的: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3、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

三、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焦作市概况

2、分析焦作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潜在的优势

3、探讨对策,寻求解决焦作市城市转型的途径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教学目的: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1、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自行车现状

2、分析北京市交通拥堵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3、发表意见,探究北京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空间分布特点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篇2

一、 展示案例:直观再现课改不同时期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演变(表1)

二、分析差异:纵横向结合分析课改不同时期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的变化

1.课堂导入设计凸显直观性、情境性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始,好的导入能起到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和激发求知欲的作用。表1显示:地理新课程改革前,地理课堂导入是以教师平铺直叙式的讲授导入为主。案例中的教师虽为学生例举了学过的“美化、磁化、公式化”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但依然是从知识到知识,创新性不够,学生积极性和好奇心未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够活泼。随着新课改推进,课堂导入发生了变化:2005年采用文字与图片、影视结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参与性,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而开放的基调。这一特点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愈加明显:2011年教学设计中,课堂导入选用当下“民工潮”、“春运”等相关图片展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经比较发现:地理课程改革后,课堂导入部分更加注重直观、新颖,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参与性,凸现学生主体地位。

2.新课讲授设计明显发生变化

(1)教学内容:“教教材”导向“用教材教”。新课程改革前,教师课堂教学更多依赖于教材,以知识学习为主。研读案例发现,2001年以阅读课文回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方式;在2008年教学设计中,实现了教材与图表的结合;在2011年教学设计中,教师为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认识,在教材学习基础上配合投影教学等。可见,新课改实施后,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了由教教材向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建构认知的转变。

(2)教学方法:讲授法导向多法并用。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选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2001年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授法传授新知识,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主导性强,学生主体性不突出。新课改之后,地理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如在2005年教学设计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采用启发式教法等;到2011年,案例显示地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科学性,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3)师生地位:教师主体导向学生主体。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明显,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之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就较为突出。新课程改革前,地理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倾向明显,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被弱化,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一现象在2001年教学设计中体现明显;到2005年,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图表与教材结合,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主体性开始凸显;2011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在学生回答、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纠正、解释,并补充说明,可见,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则“退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辅助者。

三、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变化的启示

1.关注情感教育,注重情感培养

地理新课程推进后,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一体,即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知识掌握与技能习得,强调学生体验和感知的方法与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对人、对己、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以及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教学中应更加注意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把学生认知上的“会学”与地理情感上的“乐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导知,知趣相融。

2.目标渗透过程,过程中实现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活动的灵魂,对地理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地理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就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学过程设计环节,应将教学目标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合适媒体与方法,开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上首先设计三维教学目标,保证目标的全面性;其次注意目标的陈述。目标表述要具体、完整,同时还应可测量、可评价,并在教学中能够进行评价和反馈。

篇3

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工具,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快速掌握教学内容,因此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高中地理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因此,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改变教学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 思维导图 课堂

思维导图又称思维地图,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新加坡甚至将思维导图列入学生学习的必修科目。思维导图是英国头脑资金会的总裁、“心智文化概念”创始人东尼・博赞先生创建的。我们国家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才开始引入,最开始只是为了帮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克服一些学习障碍,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将思维导图引申为“学科思维导图”才在全国各地的学校进行广泛的应用。高中地理重点难点比较多,再加上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联性比较强,思维导图的引入,可以很好的将教学任务中一些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有效地串联,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整体,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运用思维导图,把握教材大纲

地理这门课程是集地域性、综合性为一体的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地域文化、自然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因此,地理老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将整个地理学习任务的脉络理清楚,分清楚主次,不要过于强调某一个知识点,而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地理学习知识构架,然后在这个知识架构上,进行细化,将每一个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串联,这样就能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地理学习的体系。特别是高中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而且有些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差别不大,学生很容易混淆,而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让教材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

二、利用思维导图,制定教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事先制定计划,教学同样如此。思维导图虽然能够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和掌握学习的知识点,但是并不是代表,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在高一地理中,大气运动、地球运动、气候和气候变化等知识点对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等方面的要求很高,而且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这一部分的内容就适合思维导向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高二地理关于地区、国家、人口、城市、文化、交通、农业等一些人文地理知识,这一部分都是理论性的东西,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考学生的记忆力,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就不适合思维导图的教学。所以地理老师首先应该对整个教材进行熟悉,在熟悉的基础上,判断教材中哪一部分的教学任务适合用思维导图,哪些不适合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知识教师教学的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否则,课堂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而且还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因此,我们的地理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利用思维导图,对整个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设置教学计划,确定哪些课程和知识点需要引入思维导向,明确教材大纲,并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及时调整,这样不仅能提高备课的水平,同时也能帮助老师和学生了解整个教学进度,更好的规划学习步骤。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认真的听,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高。而利用思维导图,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及时将自己学习的情况,反馈到老师这里,然后地理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我们常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各种电子设备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他们不再记笔记,而是利用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直接将老师的思维导图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上,但是这样的方式,学生完全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只是一味的拷贝。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只是老师的一个思考,老师应该鼓励并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构建一份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样的方式不仅利于学生复习阶段的查漏补缺,而且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结 语】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比较多,学生不仅同时学习七门课程,还要面临高考的压力,学生学习的时间紧迫。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磊.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5(8)

篇4

关键词:期末复习;效率课堂;地理学科

目前,地理学科在高一的教学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在高考语数外为主要考察内容的阶段,在高二文理分科未进行之前,高一地理(包括其他必修学科)似乎显得有些多余。可是,既然开设了地理学科,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地理,重视地理是每个地理教师努力的方向。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拙见。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避免各科“撞车”

临近期末,各科对于学生的要求日增益长,有些教师抓学生心切,经常在课堂之外安排大量的复习题,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复习自己的学科,达到提高分数的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听到某些学生抱怨某某学科的课后作业是抄写复习提纲。我想,这位老师本意是好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抄写知识点从而潜意识地记忆知识。但是,如此盲目地抄写提纲是否有些眉毛胡子一把抓呢?学生的时间是固定的,兼顾不得。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复习的时候也不应当单单注重本门学科的进度,还要兼顾其他学科。

对于高一地理来说,学生并不会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里。因此,如何合理地安排每天的复习计划十分重要。在我所任教的3个班级中,我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课后复习方式:地理课每周两节,A班我将课后作业放在每节课后,每次约半小时。B班采取每天布置一点课后作业,每次约10分钟时间。经过几周的观察,B班效果明显,进步显著。

究其原因,我认为知识应当是连续不断的,A班的学生完成半小时的课后复习后很难再花时间去体会理解,因为他们还有其他课程需要学习,同时一周仅有两次作业,使学生写了这一次早已忘掉上一次的知识,效果很差。而B班虽然每天只有10分钟复习地理,可能是几个选择题,也可能是一道综合题,但是由于每天都有,知识延续不断,因此效果更好。

笔者认为,在期末各科紧锣密鼓地安排复习时,不妨少布置点单次的作业,多一点知识的延续加强,这样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又能起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二、前紧后松,前详后略

期末复习的时候,很多学科都会遇到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时间不够”。很多教师遇到时间不够,往往会将既定的教学计划压缩,一节课的时间讲了两节课甚至三节课的知识。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课,由于时间紧张,教师将本来应该由学生回忆的知识直接投影让学生记忆,表面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笔者认为效果非常差,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记忆如此多的知识,而且很多旧知识可能已经遗忘,那么这样的知识罗列对于学生更是雾里看花,只能看不能记。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所记忆的知识在中长期时遗忘得最多,所以,复习应该就针对学生遗忘最多的知识进行复习,即学生期中考试前所学习的。以地理为例:本学期的地理课程,第五单元较为特殊,它是上册课本的最后一章内容。课本、作业本的不同,使学生经常忘记携带,记忆效果也较差,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笔者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看书,划书,相反,我使用投影将本章节的知识点投影在黑板,有课本的学生对照课本记忆,没有课本的学生根据幻灯片记忆,并且留足时间给学生复习记忆,最后两组学生进行记忆知识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既不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又达到了复习记忆的效果。

而针对课时少,课程紧的现实情况,笔者大胆地压缩了后几章的知识点,同时对后几章的知识点进行了一定的归纳合并,如:笔者将农业与工业的区位选择两章节内容合并,列出表格归纳农业,工业的区位因素、类型等,同时对这两个区位的选择进行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课堂狠抓效率,打造有效课堂

相对于课外复习,课堂45分钟时间是完全属于本科教师的,如何使用好45分钟,将其效益发挥到最大,也是令许多教师头疼的:复习课必须要给学生时间思考回忆,5分钟不算多,10分钟不算少,但是这么多时间给学生思考,有些教师多多少少有点舍不得,认为这么多时间是“浪费的”,还不如多讲一道例题。

“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句话用到课堂上再恰当不过,给学生时间思考是让他们对这个知识点加深认识,达到过目不忘。如果这点时间不花,学生记忆就不牢固,根基不稳,那么处于上层的实际练习也会摇摇欲坠,整节复习课就成了无用功。因此,课上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记忆。

提高效率,扩大课堂容量,学生这端不能省,必须压缩教师这端,我认为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总结:语言简练不拖沓;牢记中心不偏差;从简从易多鼓励;教授方法不对题。

语言简练不拖沓,即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语言应当简单明了,就笔者课堂教学而言,我秉承“能不说就不说”的原则,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同样也能带动课堂气氛。

牢记中心不偏差,即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知道,本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学生要知道什么,不要知道什么,什么知识可以给学生补充,什么知识不能给学生补充。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心里有数”,自然就不会出现在讲解某一个话题的时候“扯远了”的尴尬。

从简从易多鼓励,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生源较差,在日常课堂上,对于作业课本上的习题笔者大胆地删减,剔除较多较难的练习以及与考点无关的练习,将有效的练习给学生做,让他们会做,能做,从而爱做,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授方法不对题,题目内容千变万化,如果教师单单教授某一题的解题方法,难免有学生会了这题却不会类似的题目,因此笔者在课堂上试着只讲授方法,而不说出答案,让学生自己跟着老师的思路顺藤摸瓜,自己解出答案,增强学生的信心。

篇5

布置作业:设计自己的家用智能型电脑

(四)观测记录

通过收集学生填写的“DIY电脑计划表”和网站上保存的模拟组装方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检测。课后以简单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五)教学效果的反思

通过对网站上保存的模拟组装方案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上课的学生60人,提交的方案60个,所有的方案都能通过评估,组装方案从理论上来说都是正确的。其中,有16人能综合考虑到性价比、实用性和扩展性,设计组装的方案比较合理。有35人能根据自己事先计划的用途设计组装方案,实现预设的功能。有11人所设计的方案不能完全实现自己计划的功能,但组装方案仍是可行的。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全体学生的亲身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实践,能有效地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课后简单问卷的调查情况如下,所有学生都表示喜欢这种形式的教学,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教学的内容,3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12%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有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有38%的学生认为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有把握能完成真实的组装任务,有48%的学生认为在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指点下,能完成真实的组装任务,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能完成真实的组装任务。从问卷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强,都认为自己能从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有较多的收获。这种形式的教学,比较受学生的欢迎,认可度高。

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完成任务,虚拟了一个真实的环境,但这个环境下,没有充分考虑到师生、生生的及时沟通,交流互动,不能充分体现专题学习网站的功能。为了寻求有效解决上以上问题的途径,为了将成功的研究模式作进一步的实践研究,我们开展了第二轮行动研究。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设计方案

研究目标:进一步探索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

教学内容:高二物理课,课题为“力学问题与热学问题的比较研究”[18]。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及思想方法

2.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

3.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训练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技能,提高信息养。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得出力学问题、热学问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相关思维活动

[教学平台]: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设计思想]:

1.课题说明:这是一堂高三年级的物理复习课,在以前新知识的教学以及旧知识的复习中,往往由教师进行对比分析给出结果,教学限于知识的被动传授。“气体性质”一章是高中物理热学的核心内容,具有典型性,教师期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这一章的知识复习后,自主地对力学问题与热学问题的比较研究,对“知识背后的知识”进行总结复习。以专题学习网站为平台,以网络教室作为交流沟通的技术环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学科思想方法:现象描述的概念概念间的关系(规律)既解决旧问题又解决新问题。

2.学科能力培养分析:本节课通过对力学、热学两类问题的比较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理解两类问题,从而不仅能更好地解决力学问题、热学问题,更有利于解决力、热综合问题,为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打基础。

3.体验“研究思路”,增强“方法”意识

(1)通过对力学问题与热学问题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具体问题的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现象描述的概念概念间的关系(规律)既解决旧问题又解决新问题。

(2)通过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

A、通过对一般思路中“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并结合问题的分析,突出理想化的思想方法(对象的理想化、过程的理想化)、科学推理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综合的思想方法等。

B、通过对规律建立过程的认识,突出实验研究的思想方法。

C、通过对典型问题的认识,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强化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感悟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增强学生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深刻性思维品质的目的。

(3)策略的运用

A、运用“问题”调动“自主活动”,由“自主活动”促“自主发展”的策略。

B、运用“反思过程”激发元认知活动策略。

C、以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通过反思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活动,将所有活动情况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展示,然后全班讨论,共同感悟出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体会学科思想方法。通过策略的运用,学生亲自参与产生新因素,由亲身体验产生愉悦心情,进一步知道反思对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应用网络等信息技术学习的技能,进一步了解到信息技术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资源

在专题学习网站上提供教学需要的相关资源,提供成果展示空间,提供教师在线辅导功能:

1、力学和热学问题知识介绍及相关现象的资料

2、研究结果上传空间

3、学生互评

4、教师在线辅导

(三)、教学实践的过程(课时2节)

1、引入:展示问题,学生进行力、热分类

2、第一课时,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上查看力学和热学问题知识介绍及相关现象的资料,在独立反思比较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并制作成电子文稿,上传到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中指定的栏目。

3、学生登录专题学习网站查阅他人报告,进行评析,并将评析内容上传。通过BBQ软件,教师在线辅导学生完成报告,实现师生的交互活动。

4、第二课时师生共同对个案进行研讨,并结合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感悟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

5、决新问题,突出一般思路,强化学科思想方法。

6、师生共同总结,进一步体验、感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流程,并将结果上传到网站。

a) 研究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

b) 研究中的学科思想方法。

c) 应重视知识背后的“知识”。

6、布置作业(略)

(四)观测记录

教师课堂上在线辅导时从学生的留言记录;学生对他人报告的评价记录;学生上传的研究报告;解决教师提出的新问题的作业提交。

(五)教学效果的反思

从学生的留言记录、学生对他人报告的评价记录来看,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上传的研究报告中,有35%的学生报告叙述全面准确,分析条理清楚明了,掌握了。有43%的学生报告比较准确,分析较清楚,但不够全面。有23%的学生报告中有错误的地方,条理不是很清楚,没有完全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及思想方法。在学生提交的课堂作业中,有87%的学生能正确完成作业,仅有13%的学生作业中有错误。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能感悟出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从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通过师生的共同评析总结后,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并能运用此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这堂课通过对力学问题与热学问题的比较研究,并结合具体问题的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该课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让学生体验和掌握。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通过体验得到的知识也是不能直接灌输的,教师很好地应用了专题学习网站这一平台,顺利地实施了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本轮行动研究解决了师生、生生的及时沟通,交流互动的问题,并进一步证实了课堂教学中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施教学的有效性,确定了相应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发现,在网络教室所提供的环境下,不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要解决此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寻找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将前两轮行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其它学科教学中,证实其有效性和通用性。操作过程略。

3.2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施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研究性、协作性学习往往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仅用网络虚拟的环境实施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利于提高学生真实生活环境的应变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我们通过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尝试开展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施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下面以高一地理教学中的一项课题的开展为例。

[课题名称]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19]

[教学目标]:(课堂内2课时,课堂外4课时)

1.通过课程单元让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运用专题学习网站与地理学科有机整合的策略,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学会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纳、综合、重组、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及运用

[教学平台]: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设计思想]:

地理学科有两大特性,一是地域性,二是综合性,人地相关的综合性研究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地关系思想贯穿了现行地理教材的始终,是地理学科的主要思想方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具体化。本课程单元的内容以观念——认识—

—实践——观念、认识的过程展开:由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得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形成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由观念和认识去引导、改变我们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使观念和认识落实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的体验、感悟,又反作用认识和观念。上述过程经以后学习的多次循环,可逐步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在学生头脑中生根而提高地理素质。本课程单元运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平台,在网站所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条件下进行学习,初步形成人地关系的观念。通过展开分组分课题的实地考查等实践活动,进行同学间的合作,完成综合性的研究和学习。课堂上由各小组将形成的考查报告提交专题学习网站,由组长进行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评价,由此完成实践——观念——认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共6课时)

(一)、观念的形成(1课时)

1、环境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

教师组织讨论,反思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师用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联系历史知识进行有关讨论、分析、领会“人类通过反思寻求新路”结论产生的必然性。

(1)崇拜自然 (2) 改造自然 (3) 征服自然 (4) 谋求人地协调

2、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原则

教师组织学生查看专题学习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并及时点拨,使之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3、让“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2)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可持续发展到人口、资源、环境是否能协调发展。同学们从各方面都能体会到“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需要全体公众一致努力,让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学生分为五个大组,自设专题及活动方案。

(二)从观念到实践

教师审批学生的活动方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查。(此步骤用了4课时)

(三)从实践到观念

1、学生分组形成考查报告,并上传至专题学习网站。

2、课堂上分组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评价,实现实践——观念、认识的过程。

(四)成果推广

将考查报告上传至专题学习网站,由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同评价,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此课题运用创新教育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平台,将课堂内外的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展示交流的平台,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是应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研究性、协作性学习的有效模式。

3.3应用专题学习网站实施课外专题协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应用专题学习网站作为平台,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研究性学习、主题协作学习、课外主题活动等。学校的学生机房中午和下午课后都对学生开放,学生在网站上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可以报名参与各科的研究性课题,可以设立论坛,也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见解,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

第四章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经过近四年的实践研究已经结题,并通过中央电教馆和四川省电教馆的评审。回顾研究所取得的成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4.1专题学习网站应用于教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