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范文
时间:2023-04-09 21:2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道德 会计 教育 途径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促使会计人员正确履行会计职能,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施加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影响,促使会计人员形成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的活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和引导会计人员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目前,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涉及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时,常见的是“两难”问题。当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有些会计人员受利益驱动影响而出现严重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违法犯罪;多数会计人员违反了职业道德规范出具失真的会计信息”。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能力正常发挥的保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从业者维护其职业威信和正直观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重塑会计职业道德形象是会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享乐主义膨胀,会计职业道德沦丧,如故意伪造、变造会计凭证;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串通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等。因此,通过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我国的会计环境与会计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形势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当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于会计职业活动之中,引导会计人员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会计目标是指为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背离了会计目标,而且会造成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规范约束会计人员职业行为,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会计目标。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教育
普及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涉及内容广泛,覆盖面广,包括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关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会计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国际会计职业道德的比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相关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会计职业道德监督和建设等方面。多途径、多形式地对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会计人员基本专业素质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步。
(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通过学习会计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树立“会计人才不仅是技术专家还应是道德专家”的观念,道德比技巧或知识更重要,特别是会计人员在遇到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技巧或知识都无法给出结论,唯有道德才是解决冲突的选择。《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应广泛宣传会计职业道德基本常识,使广大会计人员懂得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它对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质量有哪些重要影响;要把观念教育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采取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普及会计职业道德知识,形成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光荣,不遵守职业道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指对会计人员开展以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能力、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等核心内容,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以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四)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警示教育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合适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违反会计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和剖析,给会计人员以启发和警示,以达到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会计人员辨别是非能力的目的。
三、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职会计人员主要包括会计从业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两大类。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注册会计师是单位会计从业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监督者,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目前,一些会计从业人员不重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培训考核时弄虚作假,使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必须加强在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力争使在岗会计人员每年参加一次培训;将职业道德列入会计职称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和规划;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会计职业道德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树立诚实守信的会计新风尚,利用反面典型进行具体的警示教育;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研讨和宣传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还不够完善,使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与惩戒遇到很多困难。我国针对单位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分别出台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这些规范和准则只是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会计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而对会计信息失真及会计师事务所的“低价竞争”、“支付佣金”等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失信行为,缺乏处罚的可操作性。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提高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首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根据单位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其次,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结构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等。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主要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循的基本内容、要求和方法等;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是有效实施会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重要保证,它主要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估与考核,对失范者进行惩戒。
(三)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就是人们或组织根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表明褒贬的态度,这是一种十分有效和可行的方式。通过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衡量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并把衡量的结果反馈给行为人本身,使其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新时期会计人员应该满足的基本道德素质,从而促使会计人员养成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助于调整会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改善行业作风。
(四)健全会计职业道德奖惩机制
我国《会计法》第六条规定“对认真执行本法,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做出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通过监督和检查、规范化验收、督促和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检查中发现的自觉遵守会计行业道德规范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会计人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具体可以采用给予一定数额的奖金、晋升工资、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为了解决物质奖励的资金问题,应探索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补偿基金。通过对优秀的会计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营造抑恶扬善的道德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惩戒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将会计职业道德惩戒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全国从业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建立道德行为档案。第二,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加大道德的谴责力度、不予办理或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行业禁入等。第三,对于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课不及格者暂缓发放毕业证书,待成绩考评合格后才可颁发毕业证书。第四,将会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考评不合格者调离教师岗位。
参考文献:
篇2
1、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2、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诚实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实守信是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
3、办事公道,是指对于人和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所称道的职业道德。它要求人们待人处世要公正、公平。
4、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是社会全体从业者通过互相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幸福。服务群众是一种现实的生活方式,也是职业道德要求的一个基本内容。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它是贯穿于社会共同的职业道德之中的基本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国际化形式日益凸显,各种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给各项事业带来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也给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带来机遇和挑战。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因而事业的发展和会计人员自身建设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提高素养,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要有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抵制住各种各样的腐朽思想的诱惑,所以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一)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的主要表现是会计职业道德缺失,而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是会计造假
在现实生活中, 成本效益原则是至上的决策标准, 只有收益大于成本, 经济行为才有运作的价值。会计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受制于投入产出规律的经济行为。会计信息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引路人”,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也正是它的这种功能推动着人们去制造真实或虚假的会计信息。
(二)现代企业制度两权分离,导致信息不对称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实现了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分离,由于投资者一般不参与企业的经营,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和其他内部人员比外部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公司当前财务状况和未来经营前景的信息,使得证券市场上的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及其财务人员可能利用信息优势为自身谋取利益,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三)会计监管不到位,从业人员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屡禁不止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法规指的是《会计法》、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和各行各业的会计制度的总称。而这些法律法规只是开展会计工作的指南,并没有具体的职业道德准则。而且会计职业资格的准入门槛过低,正常教育和继续教育也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内容,有效的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一)发展的经济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不但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改变了人民生活水平,正是这样的机遇强烈地冲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传统文化,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二)不健全的法制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有关会计的法制并不健全,会计职业道德仍然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以及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基本上是非强制性的,因此它的执行力度较弱。所以说,会计法律规范是维护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不完善的行业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影响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制定特定的规范要求,只是在《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中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基本要求。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策
(一)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树立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先要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起,人无信则不立,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准绳。行业或部门通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班、研讨班甚至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职业道德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培训磨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志,强化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使得诚实守信成为会计人员的自觉行动,帮助计人员真正做到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二)建立会计道德评价体系,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发展
会计道德评价体系是他律的重要组成,应该以会计职业道德为基础对会计人员进行评价,在其基础上,对会计人员进行道德层面和物质方面的奖惩,通过客观的评价来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三)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业继续教育不仅是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还要加强对其职业道德的再教育。使得会计人员养成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技能,用科学、先进的会计理论和职业技能武装自己,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
(四)建立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工作要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要求会计人员会计方法、会计手段和会计资料对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事前监督以财政政策与企业制度为根本,对企业经济计划的合理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事中监督以企业经营中的资金使用、成本消耗严加控制;事后监督将生产完结后的会计资料全面检查、作出评价。会计监督工作者要根据党和国家对经济工作的要求,抓住重要环节,开展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律从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在从事法律活动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各行各业都在遵循一定职业道德的约束,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法律职业者也当然要受到法律职业道德的约束。在法治建设的时代,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治”和“德治”的共同要求。法律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涉及国家法律的实施,为社会活动提供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保障,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是否遵守和体现了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关涉到国家法律尊严的维护、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公正解决、社会正义的弘扬。正如孙晓楼先生所指出的:“法律伦理的重要,大概是人所共知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么他的学问或技术愈高,愈会危害社会。学法律的人若是没有人格或道德,那么他的法学愈精,愈会玩弄法律,作奸犯科。”法律职业道德规范体现在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范中,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样,“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法律职业者从事的具体工作不同,所适用的道德要求当然也不同。如法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法官行为规范》等,检察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试行)》律师有《律师法》《律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虽然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所有“法律人”必然需要遵守的一些最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是相同的,比如说公平、正义、忠诚、廉洁等是法律职业者需要遵守的首要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现代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地位的忽视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高校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一直没有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因为人们常常持怀疑论,认为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没有办法直接教,单纯在法学院校的学习经历和专门的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课程无法对法科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发挥有效作用。而且持怀疑观点的人根据经验证据认为“,无论是第一学年的法律实践,还是一学期的、独立的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都没有影响。”一方面法学教育不能缺少它,另一方面法学教育又没有恰当有效的途径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素养。这就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在法学教育中被淡化或流于形式,使其在法学教育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史、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资源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但这其中没有“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纵使它不能跻身于“核心课程”,作为一般课程来设置也有困难。因为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多所,但专门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却为数不多,如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些院校,但这与庞大的基数不相符合。
(三)考核方式的教条化
目前,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的院校,一般还是都采取传统的试卷考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大批的法科学生之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往往在于为了应付书面的考试,而机械性地识记一些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这有背开展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初衷。始于2002年的国家司法考试现已成为法科学生走向法律职业的必备选拔渠道,在国家允许在校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大部分法科生在毕业前都加入了司法考试的大军。在司法考试四卷600分的考试中,除了16门法学专业课程外,还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统一的司法考试对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及选拔法律精英都确有重大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准入”法律职业的一道“门槛”,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在选拔法律职业人员方面更多的是关注选拔对象对于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及理解应用的程度,却无从关注选拔对象的实际道德素养,因为仅仅通过几个选择题是无法真正考核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的。难道关于法律职业道德的选择试题都做对了,就是道德良好,都做错了就是道德不合格吗,显然这样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正如张文显教授所指出的:“司法考试再怎么考,只能考出知识和部分能力,但考不出人的信仰、人格、修养。”因此,法律职业道德素养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培养和考核出来。
三、现代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国家建设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法律职业者的推进,那么法律职业者的道德素养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的进程。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是法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系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的形成有助于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以培养“法律人”为使命的法学教育必须实行改革,才能寻求长远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合格的法律职业者,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早日实现法治中国。
(一)更新法学教育关于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受“道德无法教”“教育无用”的观念影响,通常认为法律职业道德只是一系列的规范,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把这些规范的具体规定当作条文知识传授给法学专业学生,使法学专业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职业道德,记忆法律职业道德都包含哪些东西,便于应付国家司法考试中法律职业道德的考核性试题。但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种法律职业信仰的培养,它所要求的远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一种对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态度、观念的培养。因此,在现代法学教育中必须抛弃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无用论的观点。
(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培养法律职业道德认知为前提
在法学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是法律职业道德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有一句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只有通过对法律职业道德知识本身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对法律职业道德认知更充分,才会对法律的正义、公正有更深的理解。人们常说:“知之深,则爱之切”,这句话很有道理。在心理学理论中,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情感体验又随着认识的加强而增强。法学专业学生在法律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地认识和了解了法律职业道德,才会对法律职业者维护公平和正义这一使命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才能增强法科学生对法律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才能培养法科学生“用法律拯救人们于苦难的情怀”,法律职业道德信念也更容易在他们内心形成和产生认同感。
(三)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法律职业道德教学陷入了概念化、教条化和形式化之中,而忽视了对“法律人”正义价值观的教育、缺少了一些对法律职业道德的终极关怀,仅仅是局限于讲授法律职业的道德规范,还停留在教科书的“说教”层面。然而,作为法律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主要应当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感悟和相信所授内容,让他们形成情感体验。而不是教什么道德知识和学生学会什么道德知识的问题。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对于阐释法律职业道德的原则、具体规则及要求可能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对于使法律职业道德要求向法律职业人格的转换可能作用就不会很明显。“讲演式教学法除对一些有限的教学目标会起作用外,在课堂上的这种苦心规劝不是培养律师对个人行为负责的责任感的一种方式。这种单纯说教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职业道德涉及的是法律职业活动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法官、律师和当事人等不同角色的伦理关系。大量的职业道德规范需要法律职业人员通过亲身经历的关系才能形成。这就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寻求一种能够让学生体验角色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场所,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养成。体验式职业道德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通过组织学生提供法律咨询、观看案件审判、开展模拟审判、法律诊所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提炼职业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形成优良职业道德的结果。
(四)考核方式的转变
篇5
论文关键词 仲裁员职业道德 公正 忠实 勤勉
“仲裁的全部价值在于仲裁员。”这句国际、国内仲裁界广为人知的名言正反映出,仲裁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对于仲裁职业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而是由各地仲裁机构以仲裁员守则、管理办法的形式零散地作出某些规定。从仲裁职业的长远来看,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我国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当包括:忠实诚信、公平正义、清正廉明、勤勉敬业。
一、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概述
厘清相关的概念内涵是研究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基础。
(一)职业道德
社会分工孕育出职业,职业正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因此,为了长期的利益和信用,各类职业群体依据日常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步形成了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 “全部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任职目标、职业与从业人员、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连”。职业道德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特定性。职业道德只在特定范围内适用。二是稳定性。职业道德是职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稳定性。三是多样性。职业道德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因行业而异。四是纪律性。职业道德表现为对职业群体的约束,因此有强烈的纪律性。
(二)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仲裁是指当争议产生时,当事人协商签订或按照争议前达成的约定,自愿提交于中立的第三方来裁判的争议解决机制和模式。仲裁具备如下要素:(1)仲裁协议;(2)中立第三方;(3)居中裁决。由此可知,仲裁员是指由当事人选取或被仲裁机构指定,负责审理、解决纠纷的人。因此,仲裁员的素质和职业操守就显得尤为重要。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可以描述为仲裁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仲裁员的职业道德除具有其他职业道德的特征以外还具备自身的特性。首先是司法性,仲裁员虽有别于法官、检察官,但是也是运用相关法律解决纠纷,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仲裁员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其次是强制性,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的,是仲裁员必须遵守的。再次就是民间性,仲裁的基础是仲裁协议,仲裁人员的选定以及仲裁程序的运作都有别于诉讼,体现了仲裁的民间性。
(三)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道德规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运用伦理观念、社会风俗和人的心理来调整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的关系。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与道德规范的作用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道德规范在仲裁职业中的体现。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规范作用:首先,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树立了行为的标杆,使得仲裁员在行为过程中自觉抑制自己的私欲,节制自己的行为。其次,在职业文化中明确了主流意识,如果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不仅使仲裁员在良心上受到谴责,严重的甚至会受到行业内的制裁,这样可以促使仲裁员在行为中形成一种自觉的压力。再次,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职业道德规范为监督仲裁员的行为提供了可以明确参照的标准。引导作用:首先,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并确立了公平、诚信、正义的标准,引导仲裁员积极追求正确的职业理念和信仰。其次,有助于提高行业信誉和形象。信誉和形象是一种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通过提高每个仲裁员的职业素养,最终获得仲裁职业的发展。再次,可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仲裁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能够促进全社会道德的发展,亦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国仲裁员道德规范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一)现行规定
目前,我们国家仍然缺乏专门的全国性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已经制定了全国性的一体适用的《中华人民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等规定。然而却没有这样一部法律统一规定仲裁员职业道德,只有各地方制定的“仲裁员守则”或“仲裁员管理办法”中有零星规定。《仲裁法》第十三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这为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构提供基本的参照。《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明确定性该规则是仲裁员道德准则。第二、三条明确规定仲裁员应当具备勤勉、公正、诚实信用的道德品质。《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第三条规定仲裁员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第四条至第十一条规定了仲裁员应当认真勤勉等等。另外《深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管理办法》、《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中对仲裁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也都做了相关的规定。
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各个地方仲裁机构制定的仲裁员守则或是仲裁员管理办法虽然内容也很详细,但是规定相对分散,不够全面。还有一些规定并不是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只能算是一般的工作规定或要求。
(二)建立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仲裁员都是在专家中产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公正地作出裁决,认真履行职责。但是,由于人所存在的私欲导致自我约束的放松,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仲裁员违反职业道德枉法裁判的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是目前缺乏统一的全国性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各地方的仲裁员守则或管理规定零碎、分散,往往只能成为摆设而执行力不够。缺乏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依据,各地方与仲裁员职业道德相适应的后续制度及行为准则的设立就会出现混乱,缺乏可操作性。
另外,现在建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条件已经具备,各地方在具体规定上不尽相同,但是有关仲裁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例如都规定了仲裁员应当公平中立,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仲裁员的选任条件中注重仲裁员的道德素质条件比如诚实信用;仲裁员应当积极学习,认真勤勉地完成工作;必须回避的各种情形等。这些规定可以为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提供有益借鉴。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可以将所有仲裁员纳入规范系统,有助于增加社会对仲裁员的信赖和对仲裁的认可,提升办案质量。同时,也减轻了诉讼所承担的压力,有利于解决纠纷,节约司法资源。
三、我国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
(一) 忠实诚信
忠实诚信可以说是仲裁人立身之本,忠实诚信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二是仲裁员自身具有的诚实信用的品质。仲裁虽然具有民间性,仲裁员能否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人长期以来也饱受争议,但忠实于宪法和法律,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实践来看,都应当是仲裁人忠实的信仰。《仲裁法》第七条规定: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由此可以看出,符合法律的规定是仲裁的界限,是仲裁员在职业过程中所应坚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是保证仲裁裁决效力的前提。若是没有这个道德底线,不仅当事人对仲裁的信赖会消失,而且仲裁员自身也会迷失方向。诚实信用是作为一个仲裁员所应当具有的品德。诚信的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 “人无信不立”,仲裁就是双方当事人基于对仲裁员的信任,而将纠纷交由其裁决,这就有赖于仲裁员应当具备的值得信任的品质。
(二)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应当是仲裁追求的最终目标,仲裁员居中裁决的目的就是产生正义,所以仲裁员的个人品德和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平正义是指公道正派,不偏袒徇私。仲裁员要做到公平正义,首先要能够独立,独立的行使职权,裁决纠纷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涉。《仲裁法》第八条规定仲裁具有独立性,仲裁员进行仲裁不受其他个人或团体的干扰。其次,仲裁员要公平地对待双方当事人,公允不偏私。当事人是基于信任而选定仲裁员作为第三方来裁决纠纷,如果仲裁员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会造成结果的不公正,这样即辜负当事人的信任,也损害了整个仲裁行业的信誉。再次,仲裁员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决。如果说忠实于法律是仲裁员的信仰,那么依据法律裁决纠纷则是仲裁员的职责。
(三) 清正廉洁
《楚辞·招魂》中说:“朕动清以廉兮”。王逸注释为“不受曰廉,不贪曰洁。”可知清正廉洁的含义是指不收受贿赂,不滥用权利贪污。清正廉洁,不只是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各单位都应当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到仲裁员的清正廉洁是指仲裁员不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枉法裁判。仲裁员清正廉洁是保障仲裁裁决公正的前提,只有仲裁员保持清廉才能抵御来自当事人或者其他方的任何诱惑,才能独立公正地裁决纠纷,保证裁决的效力。《仲裁法》第三十四条第四款规定若仲裁员有私自会见当事人、人、或者接受请客送礼的情形,则必须回避。巴尔扎克曾说“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只有将清正廉洁作为一项道德规范,时时警醒仲裁员应当保持清廉的高尚品质,才能保证其做出公正的裁决。
(四)勤勉敬业
篇6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199-02
“仲裁的全部价值在于仲裁员。”这句国际、国内仲裁界广为人知的名言正反映出,仲裁员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对于仲裁职业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们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而是由各地仲裁机构以仲裁员守则、管理办法的形式零散地作出某些规定。从仲裁职业的长远来看,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我国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应当包括:忠实诚信、公平正义、清正廉明、勤勉敬业。
一、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概述
厘清相关的概念内涵是研究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基础。
(一)职业道德
社会分工孕育出职业,职业正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因此,为了长期的利益和信用,各类职业群体依据日常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步形成了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 “全部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任职目标、职业与从业人员、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连”。职业道德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特定性。职业道德只在特定范围内适用。二是稳定性。职业道德是职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稳定性。三是多样性。职业道德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因行业而异。四是纪律性。职业道德表现为对职业群体的约束,因此有强烈的纪律性。
(二)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仲裁是指当争议产生时,当事人协商签订或按照争议前达成的约定,自愿提交于中立的第三方来裁判的争议解决机制和模式。仲裁具备如下要素:(1)仲裁协议;(2)中立第三方;(3)居中裁决。由此可知,仲裁员是指由当事人选取或被仲裁机构指定,负责审理、解决纠纷的人。因此,仲裁员的素质和职业操守就显得尤为重要。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可以描述为仲裁员在执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仲裁员的职业道德除具有其他职业道德的特征以外还具备自身的特性。首先是司法性,仲裁员虽有别于法官、检察官,但是也是运用相关法律解决纠纷,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仲裁员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其次是强制性,仲裁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的,是仲裁员必须遵守的。再次就是民间性,仲裁的基础是仲裁协议,仲裁人员的选定以及仲裁程序的运作都有别于诉讼,体现了仲裁的民间性。
(三)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道德规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运用伦理观念、社会风俗和人的心理来调整社会成员之间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的关系。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与道德规范的作用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道德规范在仲裁职业中的体现。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规范作用和引导作用。规范作用:首先,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树立了行为的标杆,使得仲裁员在行为过程中自觉抑制自己的私欲,节制自己的行为。其次,在职业文化中明确了主流意识,如果违反职业道德规范,不仅使仲裁员在良心上受到谴责,严重的甚至会受到行业内的制裁,这样可以促使仲裁员在行为中形成一种自觉的压力。再次,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职业道德规范为监督仲裁员的行为提供了可以明确参照的标准。引导作用:首先,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并确立了公平、诚信、正义的标准,引导仲裁员积极追求正确的职业理念和信仰。其次,有助于提高行业信誉和形象。信誉和形象是一种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通过提高每个仲裁员的职业素养,最终获得仲裁职业的发展。再次,可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仲裁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能够促进全社会道德的发展,亦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二、我国仲裁员道德规范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一)现行规定
目前,我们国家仍然缺乏专门的全国性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已经制定了全国性的一体适用的《中华人民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等规定。然而却没有这样一部法律统一规定仲裁员职业道德,只有各地方制定的“仲裁员守则”或“仲裁员管理办法”中有零星规定。《仲裁法》第十三条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这为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建构提供基本的参照。《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明确定性该规则是仲裁员道德准则。第二、三条明确规定仲裁员应当具备勤勉、公正、诚实信用的道德品质。《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第三条规定仲裁员应当公平公正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第四条至第十一条规定了仲裁员应当认真勤勉等等。另外《深圳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管理办法》、《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守则》中对仲裁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也都做了相关的规定。
从以上规定不难看出,各个地方仲裁机构制定的仲裁员守则或是仲裁员管理办法虽然内容也很详细,但是规定相对分散,不够全面。还有一些规定并不是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只能算是一般的工作规定或要求。
(二)建立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仲裁员都是在专家中产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公正地作出裁决,认真履行职责。但是,由于人所存在的私欲导致自我约束的放松,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仲裁员违反职业道德枉法裁判的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是目前缺乏统一的全国性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各地方的仲裁员守则或管理规定零碎、分散,往往只能成为摆设而执行力不够。缺乏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依据,各地方与仲裁员职业道德相适应的后续制度及行为准则的设立就会出现混乱,缺乏可操作性。
另外,现在建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条件已经具备,各地方在具体规定上不尽相同,但是有关仲裁员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例如都规定了仲裁员应当公平中立,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仲裁员的选任条件中注重仲裁员的道德素质条件比如诚实信用;仲裁员应当积极学习,认真勤勉地完成工作;必须回避的各种情形等。这些规定可以为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提供有益借鉴。统一的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可以将所有仲裁员纳入规范系统,有助于增加社会对仲裁员的信赖和对仲裁的认可,提升办案质量。同时,也减轻了诉讼所承担的压力,有利于解决纠纷,节约司法资源。
三、我国仲裁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
(一) 忠实诚信
忠实诚信可以说是仲裁人立身之本,忠实诚信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二是仲裁员自身具有的诚实信用的品质。仲裁虽然具有民间性,仲裁员能否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职业人长期以来也饱受争议,但忠实于宪法和法律,无论从法律规定还是实践来看,都应当是仲裁人忠实的信仰。《仲裁法》第七条规定:仲裁应当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由此可以看出,符合法律的规定是仲裁的界限,是仲裁员在职业过程中所应坚守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是保证仲裁裁决效力的前提。若是没有这个道德底线,不仅当事人对仲裁的信赖会消失,而且仲裁员自身也会迷失方向。诚实信用是作为一个仲裁员所应当具有的品德。诚信的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 “人无信不立”,仲裁就是双方当事人基于对仲裁员的信任,而将纠纷交由其裁决,这就有赖于仲裁员应当具备的值得信任的品质。
(二) 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应当是仲裁追求的最终目标,仲裁员居中裁决的目的就是产生正义,所以仲裁员的个人品德和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平正义是指公道正派,不偏袒徇私。仲裁员要做到公平正义,首先要能够独立,独立的行使职权,裁决纠纷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涉。《仲裁法》第八条规定仲裁具有独立性,仲裁员进行仲裁不受其他个人或团体的干扰。其次,仲裁员要公平地对待双方当事人,公允不偏私。当事人是基于信任而选定仲裁员作为第三方来裁决纠纷,如果仲裁员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会造成结果的不公正,这样即辜负当事人的信任,也损害了整个仲裁行业的信誉。再次,仲裁员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决。如果说忠实于法律是仲裁员的信仰,那么依据法律裁决纠纷则是仲裁员的职责。
(三) 清正廉洁
《楚辞?招魂》中说:“朕动清以廉兮”。王逸注释为“不受曰廉,不贪曰洁。”可知清正廉洁的含义是指不收受贿赂,不滥用权利贪污。清正廉洁,不只是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各单位都应当恪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到仲裁员的清正廉洁是指仲裁员不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枉法裁判。仲裁员清正廉洁是保障仲裁裁决公正的前提,只有仲裁员保持清廉才能抵御来自当事人或者其他方的任何诱惑,才能独立公正地裁决纠纷,保证裁决的效力。《仲裁法》第三十四条第四款规定若仲裁员有私自会见当事人、人、或者接受请客送礼的情形,则必须回避。巴尔扎克曾说“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够有金钱的廉洁”。只有将清正廉洁作为一项道德规范,时时警醒仲裁员应当保持清廉的高尚品质,才能保证其做出公正的裁决。
(四)勤勉敬业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在独立审计规范体系中的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重要法律,是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根本大法,也是其他一切注册会计师法规制度的“母法”。因此,《注册会计师法》是制定所有独立审计规范的依据。
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
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由独立审计技术规范、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构成,四种规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独立审计技术规范
独立审计技术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技术行为,由独立审计准则、其他鉴证准则、其他非鉴证服务准则构成。独立审计准则又称独立审计标准,是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作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其体系由《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基本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条件、执业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制定《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的基本依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也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特殊行业、特殊目的、特殊性质的审计业务的具体规范。《执业规范指南》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制定的,是对《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审计业务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从权威性而言,《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属法定要求,注册会计师执业必须遵循,《执业规范指南》不具强制性。其他鉴证准则是针对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审阅、商定程序业务所进行的规范。其他非鉴证服务准则是针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咨询业务、务咨询业务以及其他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所进行的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行为,由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是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关于注册会计师各项职业道要素的具体规范,旨在为注册会计师履行职业责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
独立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主要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行为,由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质量控制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具体规范和具体要求。
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
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规范主要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活动,旨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它由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是后续教育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形式与内容、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考核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规范。独立审计职业后续教育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设计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的具体规范,旨在为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独立审计规范体系“金字塔”结构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将中国独立审计规范体系列,如图所示,以帮助读者理解。
随着中国审计业务不断地多样化、复杂化,我国的独立审计规范体系也存在不断完善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政府的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对规范体系进行研究调整,以应对新形式,解决新问题。
篇8
关键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48-02
一、社会公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主要分析两种社会规范:道德和法律,两者相辅相成。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职业道德与法律》将法律定义为“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行为规范”。从法律的角度而言,我们国家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强制性地要求公民在危急情况下做何选择。这也就意味着,范美忠在地震来临时率先逃跑未对学生施救并不是一起法律事故,而是基于在危难时期个人选择的道德事件。《职业道德与法律》明确规定了社会公德的定义: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道德准则。我国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并且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中强调:遇难相帮,见危相救。如果说,在地震时,范美忠率先逃跑可以理解为本能反应,但是他在博文中强调的“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显然与我国提倡的社会公德中的“助人”、“相救”的理念是严重相背离的,从这一角度而言,范美忠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具有公德心的人,他的行为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在社会中生存的,都需要他人的关心、爱护、支持和帮助,在接受的同时也需要给予他人爱护与帮助。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要热情帮助,为其排忧解难;在别人遇到恃强凌弱、意外险情时,应该见义勇为,弘扬正气。社会公德是作为公民的道德底线而存在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社会活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
通过道德与法律的对比分析“范跑跑”事件帮助学生掌握法律与道德本质的区别在于法律具有强制性。道德主要是借助于教育宣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非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的。对于个人而言,只有从内心真心诚意地接受道德要求、规则,并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良心和信念时,才能够作为行动指南,规范言行。对于中职生来说,只有了解并认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公德等基本规范并自我内化,同时掌握好提升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才能够在进入社会后继续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明辨是非,懂得取舍,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心的人!
二、职业道德与自由选择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行有行规,业有业德,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具体要求有乐于奉献、诲人不倦、教书育人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榜样性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转变,在情感上有所升华。汶川大地震时,“范跑跑”的职业角色为教师,在地震来临时,其置学生生命安全于不顾,率先逃跑的行为首先有损自身“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以身作则的职业形象。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而教师在思想上和作风上必须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由此可以看出,“范跑跑”在地震中丢下学生率先逃跑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也成了教师行业中的负面教材;其次,有负教师爱护学生的职责。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基本要求。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有相似之处,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但是教师职业与其他工作又不一样,他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他们的劳动在于培养、塑造一代新人,其一切行为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除了热爱自身的工作岗位之外,更应当热爱工作岗位对应的群体――学生,而这种爱的根本应当是爱护学生的生命!显然在地震中,“范跑跑”对于学生的爱、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捍卫是缺失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作为单一角色而存在的,在具体环境中,个人必定要受到特定角色身份的规范与约束。“范跑跑”的身上拥有多种角色:公民、儿子、丈夫、父亲、教师等。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在课堂上课的“范跑跑”最主要的角色是教师,如果说其在博客中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为公民在危难来临时的自由选择,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其职业角色、职业性质决定了“有意识地扶助弱者”、“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应当是其作为教师的良知与职业道德所在。
三、总结与反思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上运用“范跑跑”事例分析,从学生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了德育课教学的“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对实现有效教学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朱力伟,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德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必要性;具体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使会计人员有效地贯彻会计法规;能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有效地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高防腐败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能促使会计人员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解除会计诚信危机,提高会计的公信力,重塑会计职业形象;能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指出:“道德的力量十分重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有其局限性,两种调节都有其局限,两种调节之后仍会留下一部分空白,这个空白只能依靠道德调节来发挥作用。”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综合教育,构建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职业道德素质是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素质、纪律和法律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政策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种内容的综合教育,全面推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敬畏法度、遵守纪律的教育,使会计人员在道德教育中,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规定主要有中注协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这些规定的内容都比较宽泛、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重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已成为会计界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美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标准、财务经理道德规则、内部审计师道德规范等构成,甚至会计学界、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研究之列。其中,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分为职业道德概念、行为守则和职业道德细则三个部分,具体说明行为守则在特定情况下的运用。
其次,应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净化会计工作环境。当前,要转变重法规、知识讲解,轻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观念。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理所当然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容量。会计人员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道德品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影响。因此,应加大对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为会计人员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应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法规标准,对会计人员及职业团体的职业行为作出的善或恶、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形式有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具体可采用考核评定的办法,由会计学会或注册会计师学会设立的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组织进行。考核办法一般分为个人鉴定、集体鉴定、社会鉴定和综合鉴定四部分。其中,个人鉴定是由会计人员对照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集体鉴定是由单位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审定;社会鉴定是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或证券主管部门组织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评价;综合鉴定是由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在上述评定的基础上总结评比,并运用奖惩手段、示范榜样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显现“法德法庭”的威力。
最后,应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转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是一个内外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伦理学研究表明,现代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时期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以会计职责和义务为核心,是社会对会计的防范、理想对欲望的束缚阶段。自律时期的职业道德则是以职业良心为核心,即会计人员履行义务时已把应有的职业责任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自己的职业良心。在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他律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以下几点内容: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而这种转化主要依靠外界约束和他律来实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并不一样,这就需要一定的他律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的一种保障;他律唯有转化为自律后,职业道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可以说,没有自律就没有他律,但自律以他律为基础,同时也是他律的高级阶段,是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会计人员才会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从灵魂深处对自己“立法”。
篇10
关键词:诚信;职业道德;养成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同时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诚实守信不仅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这一规范要求每位从业者在职业活动要诚实无欺,讲究质量,信守合同。
一、诚信与职业道德的内涵
诚信包含“诚”和“信”两个方面,它们有一定的区别。在早期的儒家著作中,“诚”和“真”“实”等范畴相关联,《中庸》中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这里阐述的观念是“诚”是天地之根本,是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事实和规律。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诚信最初作为一种道德活动而存在的,伴随着人类对合作关系的诉求早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作为一种隐约的、零碎的思想、在周初开始萌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精彩阐释和大力提倡,诚信思想基本形成,并在后世儒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下日趋成熟,成为传统伦理文化中一个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诚”的意思指不有意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人们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歪曲了自己主观意图的本来面貌从而没有遵循客观规律。人对自己的主观意图都有准确的把握,但直接的表达出来有的时候需要些代价。那么“诚”的内涵就要求我们要忠于自己和客观规律,不因畏惧代价而扭曲事实的原貌。“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也特别重要。“信”字初指在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后来在春秋时期经过儒家学者的倡导远离了最初的宗教色彩并最终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由此可见“信”指代人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人要信守承诺。综上所述“诚”指的是人思想上的主客观统一不歪曲事实是静态的;而“信”更强调的是对自己诺言的的遵守是动态的恪守。诚信既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德性修为又是一种外在的确认与表达意指诚实无欺,恪守信用。但诚信的内涵也是有条件的,它服从于更高更重要的价值。
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种体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指人类生活中,由经济基础决定,用好坏、善恶、荣辱标准去评价,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实现的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综合。而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行为要求、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人在工作中信守对所从事工作的承诺。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职业道德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含义是指从业者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狭义的职业道德仅指在特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特定职业特征的、调整特定职业关系的特殊的职业行为准则。从两方面综合考虑来看,所谓的职业道德不仅指人们展工作时应该遵循的行为规则,而且是对社会承担的道德层面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不尊崇职业道德或不信守职业承诺的人,不管其职业技能再高,都不可能成为有素质的人。相反,职业道德技能高超而品行低劣的人,只会给所从事的工作及社会带来危害。可见职业道德的养成,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诚信缺失的危害
第一、职业道德诚信缺失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诚信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在经济生活契约化的今天,诚信成为经济生活展开的基本条件。诚信的缺失将导致市场失效。诚信是市场主体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之本。诚信的缺失,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就失去了基本的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会缺少前进的动力;在互相猜疑的情况下将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对外开放及对经济建设的脚步加快,职业道德诚信的缺失造成近年来烟酒、化妆品、书刊、音像、食品、药品等出现了严重的制假,售假现象,民众的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职业道德诚信的缺失影响企业开拓市场、降低信誉、损害企业形象。只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吻合。没有职业道德诚信这个基础,市场经济就不能正常运转。第二、职业道德诚信缺失降低企业信誉度。信誉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信誉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在企业市场开发、品牌塑造、客户资源等多个领域比有形资产更可贵。由中外成功企业可见,信誉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将付出成本。信誉的降低将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事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减少交易成本,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反应速度和灵敏度,企业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信誉是消费者认可的保证,这一保证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失信的结局将会使企业极快的走到生命的尽头,例如安然能源公司倒闭,安达信公司解体,世界通信公司破产等等。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企业诚信可以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员工是企业的基本元素同时他也是社会的分子,家庭的成员。通过对员工企业诚信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能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同时能够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对于社会而言企业诚信建设可以优化社会风气,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有些成功的品牌都是经过时间积淀的成果,享有极高的信誉。培养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企业的信誉度才会有保障,并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信誉之战。而职业道德诚信的缺失将会使企业不战而败,甚至加速企业走向灭亡。第三、职业道德诚信缺失破坏公民价值观。改革开放后,受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人丧失了个人理想信念,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趋利性、自发性的负面影响,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职业道德诚信缺失同时也扭曲了公民的价值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不良之风盛行。使失信现象蔓延,让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世间的和谐,致使人的道德的下滑,干扰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最终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修养越高,其行为表现就会越好、越高,反之道德修养越低,行为表现就会越受限制、约束。公民道德水平的下滑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缺少重要的保障。公民是社会构成最基本的元素,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营造文明和谐的环境,维护社会各方面的融洽关系。
三、诚信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作用
第一、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树立个人价值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西方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也不断的影响着公民个人价值取向。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拜金主义、极端主义这些腐朽的思想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糖衣炮弹”。而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能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正确方向。公民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方向以及事业上的成败。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可以增强个人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可以划清真善美、假恶丑的界限培育崇尚、追求道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为商之道,国家运行之规已深入人心。诚信作为社会公众日常的伦理底线,具有全社会普遍认同和全面遵守的基础,这种认同感使得诚信具备了大众价值观的条件,于此同时随着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它又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时俱进,使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通过对诚信价值的认知,体验和信仰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道德诚信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规范,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且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职业道德诚信的养成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信誉和品牌是建立在企业诚信基础之上的,失去了诚信,就没有信誉和品牌可言,就难以赢得客户,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未来长期发展的可能。企业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观能够促进企业自觉的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使其竞争实力增强,为更广泛的进入市场、扩大市场创造了条件。培养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才能保证企业的信誉度,同时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竞争有序的进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信誉和品牌的较量,而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观正是这场较量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企业诚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观为企业树立诚信形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推进社会道德发展。社会道德的进步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影响社会发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本构成与具体体现方式。通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诚信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员工事业心、责任感,同时职业道德诚信培养可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职业道德诚信培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诚信是维护行业秩序、规范从业人员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方式。职业道德诚信既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公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观将会促使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结语:笔者对诚信和职业道德的内涵的进行论述,并对职业道德诚信缺失的危害加以分析,最终论证出诚信对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也为诚信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用诚信养成职业道德修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松,《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2] 李松,《诚信中国社会的第一项修炼》,新华出版社,2013
[3] 孟华兴,《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 刘鹏,《企业诚信建设读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