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6 19:4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品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商品生产、经销及其有关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下列行为均属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
(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或者伪造注册商标的;
(二)伪造或者假冒他人的质量认证、生产许可证、名优质量标志的;
(三)伪造或者假冒产地、厂名、厂址的;
(四)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旧充新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五)商品质量与其包装、说明书等标识明显不符或者商品名称与其质地不符的;
(六)用不合格原材料或者零部件生产、组装商品的;
(七)商品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
(八)违法生产、经销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商品的;
(九)经销失效、过期、变质商品的;
(十)生产、经销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的;
(十一)生产、经销其它假冒伪劣商品的。
第四条下列行为视同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
(一)没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的;
(二)应标明中文产品名称、使用说明、厂名和厂址而未标明的;
(三)应标明产品标准代号、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份名称和含量,而未标明的;
(四)限期使用的商品,未标明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涂改或者伪造日期的;
(五)实施生产许可证的商品,未标明生产许可证编号、批准日期和有效期的;
(六)容易造成商品本身损坏或者商品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应标明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而未标明的;
(七)不合格商品按处理品经销时,未在显著部位标明“处理品”字样的。
第五条生产、经销者必须严格执行下列规定:
(一)不得从事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所列的行为;
(二)制定符合本行业特点的制约制度,规范生产、经销活动;
(三)按要求提交被检验商品及有关情况;
(四)按规定报送质量标准。
第六条严禁向畜禽体内注水。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销注水肉。动物检疫部门应加强对肉类检疫。未按规定检疫的畜、禽肉不准销售。
第七条对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制止、举报。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并为其保密。
第八条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滥用权力,限制或者阻碍依法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
第九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医药、卫生、农业、畜牧、盐政、烟草专卖、酒类专卖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分管行业生产、经销行为实施管理和监督。
消费者协会应对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进行社会监督。
第十条行政执法部门应及时向生产、经销者和消费者提供有关假冒伪劣商品的信息及识别方法。
第十一条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中发现已受理的案件不属本部门管辖的,应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受移送部门应予以立案查处;对移送案件有异议的,报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管辖,对同一案件均有管辖权的,由最先受案的部门查处。
第十二条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定权限和程序,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时,需要对生产、经销者的帐目、库房、商品进行检查或者查封、扣押、登记保存时,生产、经销者应主动予以配合,不得擅自解封、转移、隐匿被扣押、查封、登记保存的物品。
第十三条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案件中,需要对有关商品的质量、商标标识及其它标志进行检验、鉴定时,商品生产、经销者应提供必要的样品。经检验合格的,其费用由送检的行政执法部门承担,不合格的,由生产、经销者负担。
第十四条行政执法部门对查扣的假冒伪劣商品应妥善保管,并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容易腐烂、变质的物品,通知行为人后,可先行处理。商品所有者在规定期限内不认领的,可按无主财产处理。
第十五条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假冒伪劣商品时,可对违法者进行挂牌警告,其期限可根据违法者的改正情况予以终止,被警告者不得擅自摘牌。
第十六条行政执法部门应建立假冒伪劣商品档案,对影响较大的或者重大案件应通过新闻媒介公开曝光。
第十七条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一)、(二)、(三)、(四)、(五)、(六)项行为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封存假冒伪劣商品,消除商标标识及其它标志,对违法所得及作案工具予以没收,并处未售出商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已售出商品违法所得三倍至五倍罚款。对封存的商品,经检验确有使用价值的,批准后,可标明“处理品”字样进行处理;对无使用价值的商品,予以没收。
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七)、(九)项行为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没收商品和违法所得,并处未售出商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已售出商品所得三倍至五倍罚款。
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八)项行为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没收商品和违法所得,并处未售出商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已售出商品违法所得四倍至五倍罚款。
属于本规定第三条第(十)项行为的,责令停止生产、经销,没收生产的商品和规定期限内未售出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至五倍罚款。
第十八条属于本规定第四条第(一)、(二)、(三)项行为的,责令改正,并处未售出商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已售出商品违法所得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罚款。
属于本规定第四条第(四)、(五)、(六)、(七)项行为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未售出商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已售出商品违法所得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罚款。
第十九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屠宰、经销注水畜、禽肉的,没收注水肉及违法所得,并处商品货值金额五倍至十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依据《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规定,吊销其营业执照。
屠宰、经销未经检疫畜、禽肉的,处商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罚款。
第二十条对有下列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依照本规定从重处罚;情节严重的,可处违法金额六倍至十倍罚款。
(一)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农药、农作物籽种、化肥、饲料、建材、药品、食品等危及工农业生产和人身健康的;
(二)无证、照从事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活动的;
(三)屡罚屡犯的。
第二十一条有本规定第三条行为的,除按本规定处罚外,对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二条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拒绝、阻碍行政执法部门查封假冒伪劣商品的,处二千元至一万元罚款;擅自解封、转移、隐匿被扣押、查封商品及违法所得的,处被扣押、查封商品的价值或者违法所得三倍至五倍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明知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而为其提供生产经销场所、物资、资金、运输等条件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至五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千元至一万元罚款。
第二十五条对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除按本规定处罚外,对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者,处五百元至五千元罚款,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六条对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当地人民政府查处不力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应追究其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对举报或者查处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人,进行打击报复的,有关部门应按有关规定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生产、经销假冒伪劣商品当事人拒绝、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实施行政处罚,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条件的组织对违反商品生产、经销管理秩序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
篇2
第一条(目的)
为了规范市场经营管理和场内经营行为,维护商品交易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经营管理者、场内经营者和商品购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含义)
本办法所称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指由市场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现货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
本办法所称的市场经营管理者,是指依法设立,利用自有或者租用的固定场所,组织场内经营者集中进行现货商品交易,从事市场经营、服务和管理的企业法人。
本办法所称的场内经营者,是指在市场内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现货商品交易的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产自销的农民及其他组织。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经营管理、场内交易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部门职责)
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规划和规范的的协调、指导和管理。
本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对本行业商品交易市场进行指导和管理。
各级工商、卫生、税务、质量技监、公安、消防、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卫生、价格、城市交通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区县、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责)
区、县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的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和设置进行协调和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的周边环境和秩序进行管理。
第六条(原则)
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应当遵循活跃流通、方便市民和合理布局的原则,符合设置条件;重要商品交易市场应当实行规划调控、择优授予经营权。
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管理应当实行提供服务与实施管理相结合,明确经营管理者的市场管理责任。
场内经营者在商品交易市场内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应当信守承诺、合法经营、正当竞争,不得侵犯商品购买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
第七条(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条件)
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市场选址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并达到环境保护和市容环境卫生的要求;
(二)有与交易的商品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固定场地和配套设施;
(三)有一定数量具备管理资格的市场管理人员;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设置商品交易市场不得占用道路和绿地、林地,不得给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设置的具体条件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征求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意见后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管理)
本市对食用农产品市场等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实行规划管理。
其他需要实行规划管理的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确定后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市场布局规划的编制)
市场布局规划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或者协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市场布局规划应当包括商品交易市场设置的数量、区域、方位、规模和功能等基本内容。
编制市场布局规划,应当征询相关行业协会的意见。
第十条(市场经营权的公开招标)
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经营权,应当依照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
公开招投标的具体操作程序,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取得的市场经营权不得转让。
第十一条(食用农产品市场的规划管理)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规划,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卫生行政部门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以零售为主的食用农产品市场的布局规划,由区、县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区、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市级商业中心不得设置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其他商品交易市场名义开办的市场内,不得从事食用农产品交易。
第三章市场经营管理者
第十二条(登记注册)
申请从事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应当在其筹备设置的商品交易市场具备本办法规定的设置条件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市场经营管理者在登记注册地以外从事市场经营管理活动的,应当在其筹备设置的商品交易市场具备本办法规定的设置条件后,向市场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三条(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
市场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名称中,行业部分应当标明“市场经营管理”字样。
不从事市场经营管理的企业,其名称中不得使用“市场经营管理”的字样。
第十四条(申请开业登记应当提交的材料)
市场经营管理者申请开业登记,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提交的材料外,还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符合消防、卫生、治安、环境保护等要求的证明材料;
(二)符合规定用途的房地产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三)符合规定的市场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
(四)法律、
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食用农产品等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申请开业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市场经营权中标通知书。
第十五条(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
市场经营管理者变更企业名称、住所、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经营期限等,应当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市场经营管理者歇业、宣告破产或者其他原因终止营业的,应当及时向登记主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六条(制订和实施市场管理制度)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制订各项市场管理制度,定期在本市场组织检查市场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第十七条(维护经营场地和设施)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维护市场内各项经营设施以及消防、卫生、环境卫生和安保等设施,确保相关设施处于完好状态。
第十八条(进场经营合同的规范指导)
市场经营管理者在与场内经营者订立进场经营合同时,可以参照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双方依法规范经营的有关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以及纠纷解决方式。
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订并推荐使用。
第十九条(督促场内经营者依法经营)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核验场内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各类经营许可证。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督促场内经营者履行有关法律规定和市场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服务、文明经商的服务意识,倡导良好的经营作风和商业道德。
第二十条(场内公示)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显著位置悬挂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各类经营许可证,公布市场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机构的地址和电话。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对本市场内的违法经营行为、获得表彰奖励的情况以及经营活动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公示。
第二十一条(配置计量器具和协助计量检定)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配合质量技监部门对场内使用的、属于强制检定范围内的计量器具进行登记造册,并组织场内经营者向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督促场内经营者依法对计量器具进行日常维护。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市场内配置复验计量器具。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为场内高价位的商品提供计量器具规范服务,统一出具量值数据。
第二十二条(市场交易情况的统计)
市场经营管理者负责统计市场交易情况,填报统计报表,定期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第二十三条(专用区域的划定)
以零售为主的食用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划定不少于本市场营业面积5%的专用区域,用于农民出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或者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人员经营食用农产品。
第二十四条(对场内经营者进行监督)
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得为从事非法交易的场内经营者提供场地、保管、仓储、运输等条件。
场内经营者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立即制止和督促改正,并向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配合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调查处理。
第二十五条(纠纷处理和赔偿)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建立市场交易纠纷调解处理的有关制度。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建立消费者先行赔偿制度。场内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无法从场内经营者获得赔偿的,市场经营管理者有义务根据市场管理制度的规定,对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负有赔偿责任的场内经营者追偿。
第二十六条(商品交易市场的终止经营)
市场经营管理者歇业或者其他自身原因终止经营的,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场内经营者,并与场内经营者结清有关财务手续。
实行规划管理的重要商品交易市场终止营业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提前一个月向授予其市场经营权的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委托市场管理服务)
市场经营管理者可以委托专业的市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市场管理服务。
受委托的专业市场管理服务机构从事市场管理服务的,不免除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承担的市场管理义务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行业协会)
鼓励市场经营管理者自愿组成市场经营管理的行业协会,实行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服务、自律和协调。
第四章场内经营者
第二十九条(依法经营)
场内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遵守市场管理制度,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十条(亮证经营)
场内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悬挂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依法应当取得的各类经营许可证。
农民在市场内出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或者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人员从事经营活动的,不受前款限制,但应当持有有关证明,并在市场经营管理者划定的专用区域内经营。
第三十一条(经营范围)
内经营者应当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不得超越经营范围。
第三十二条(进货凭证的保存)
场内经营者购进商品的,应当检验商品质量,并保存能够证明进货来源的原始发票、单证等,但农民销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的除外。
特约经销品牌商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向进货方索取授权证明。
第三十三条(购货凭证的开具)
场内经营者出售商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商品购买者出具由本市税务部门监制的统一发票或者其他购货凭证。
第三十四条(重要商品销售台账的建立)
经营下列商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建立购销台账:
(一)豆制品、肉类、粮食及其制品和电器产品等与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
(二)钢材、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等属于重要生产资料的商品;
(三)属于驰名商标或者地方著名商标的商品。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擅自设立市场的处罚)
未经注册登记擅自设立、经营商品交易市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三十六条(超越经营范围的处罚)
未经注册登记擅自设立、经营商品交易市场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市场经营管理者超越经营范围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七条(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履行管理职责的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未履行下列市场管理职责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并可视情节轻重给予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制订各项市场管理制度的;
(二)未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的。
第三十八条(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履行监督职责的责任)
市场经营管理者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并允许不符合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组织或者个人进场经营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并给予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市场经营管理者为从事违法经营的场内经营者提供场地、保管、仓储、运输等条件或者采取纵容、隐瞒方式予以庇护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予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场内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场内经营者不履行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义务,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按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条(适用的例外)
法律、法规、规章对有关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部门、布局规划、设置条件和监管职能等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商业企业租赁柜台的经营行为,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一条(现有市场的过渡条款)
篇3
第二条凡在我县行政区域内从事新建商品房销售业务或在我县注册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简称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下同)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商品房,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开发、销售的商品住宅和非住宅商品房。
第四条县物价局是全县新建商品房价格管理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新建商品房价格管理、监督。
同级建设、国土、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做好新建商品房价格管理工作。
第五条实行新建商品房价格备案制度。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必须将拟定的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向价格主管部门申报备案,经价格主管部门认证、备案后,方可办理新建商品房销售的其他手续。
第六条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进行新建商品房价格申报备案时,须认真详实填写《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申报备案审批表》,如实申报新建商品房价格及影响房屋价格的有关因素等项内容。
第七条新建商品房的总价款由预算成本、利润、利息、税金等部分组成。影响房屋价格的因素包括房屋位置、户型、面积、建筑结构、朝向、设备配置、环境、建筑质量和格局等。
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在价格申报备案时,可将预算成本、利润、利息、税金等分别列明申报,也可以按“一价制”或“成套价”形式申报。
第八条供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单元防盗门、门牌、高档门窗、阳台等设施费用,应列入房屋预算成本中,不得单独在价外收费。
第九条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计算,公用建筑面积的分摊,要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否则按价格违法行为处罚。
第十条价格主管部门应在接受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价格申报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对其申报进行勘验、审核、评议、批准备案。审查不合格的,不予批准备案,并书面告知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
第十一条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在新建商品房预售、现房销售时,必须通过明码标价、发放售房说明书等形式进行价格公示。价格公示的形式必须经价格主管部门监制。价格公示的内容应包括经批准备案的内容及其他有关承诺。
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进行价格公示、广告宣传及签订销售书面合同时,所包含的房屋价格及其它相关内容,必须与经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备案的房屋价格及其他相关内容一致。
第十二条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除向购房者收取经批准备案的房屋价款、代收的住宅房屋维修基金外,不得向购房者收取任何费用。
第十三条新建商品房价格经批准备案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因国家政策调整或其它原因确需调整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单位应及时向价格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新建商品房价格备案变更手续。
第十四条房屋拆迁补偿实行政府定价。拆迁补偿户回迁时,拆迁人除与被拆迁人结清被拆迁房屋和拆迁补偿房屋差价、向被拆迁人收取房屋维修基金外,不得向被拆迁人收取其它任何费用。
第十五条新建商品房交付购房者使用后的取暖费,由购房者缴纳;拆迁补偿房屋交付被拆迁人使用后的取暖费,由房屋所有人缴纳。交付使用时间以房屋验收合格后购房人、房屋所有人领取房屋钥匙的时间为准。
篇4
第一条为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工效,减少城市噪声和粉尘污染,改善市容市貌,降低能耗,根据《*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和商务部等七部门的《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预拌商品混凝土,是指按工程施工标准和要求,将水泥加入其他建筑辅料,经集中拌制后,以商品的形式供给建设工程使用的混凝土。
第三条在本州行政区域内从事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经营、运输和使用的单位和个人,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州预拌商品混凝土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省、州关于发展预拌商品混凝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预拌商品混凝土在全州的推广和应用;
(二)编制预拌商品混凝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预拌商品混凝土发展的宣传教育、职工培训、信息交流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四)依法制止和查处违反本办法的行为。
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本县、市预拌商品混凝土的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环保、国土资源、*、工商、交通、质监、物价、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做好发展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工作。
第二章预拌商品混凝土的使用和供应
第五条本州县、市城区范围内的下列建设工程,应当全部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
(一)按规定纳入施工许可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和道路、桥梁等市政建设工程;
(二)砖混结构建筑工程的混凝土基础部分,以及上部结构中一次浇捣混凝土量在10立方米以上的部分分项工程;
(三)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以及一次浇捣混凝土量在10立方米以上的构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工程。
第六条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应当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建设工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现场搅拌混凝土,但建设施工单位应当事先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一)因不可抗力因素无法满足使用单位需要的;
(二)因道路交通原因,运送预拌商品混凝土的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
(三)因建设工程的特殊需要,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无法生产的;
(四)其他确需在施工现场搅拌的。
第七条按规定应当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建设工程,设计、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在拟订计划任务书、扩初设计、编制概算、上报计划、确定投资、编制预算(标底、标函)时,必须以预拌商品混凝土的价格为依据。属招标的工程,还须在招标文件上予以明确。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将此类建设工程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的情况作为监理内容。
第八条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市场指导价格,由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价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参照国家、省、州有关部门的计价标准、现行的材料预算价格和预算定额等有关规定,适时拟订。
第九条对于应急工程所需的预拌商品混凝土,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服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保障供应。
第十条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对原材料、半成品进行检验,向使用者出具产品合格证明。建设施工单位必须使用具有合格证明文件的预拌商品混凝土。
第三章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设立
第十一条凡在本州从事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的企业,应当先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再到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资质初审,并经省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后,方可从事预拌商品混凝土的生产经营活动。
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按核准的资质等级和经营范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规划、环保等有关部门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的设置,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第四章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监督
第十三条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承担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运输环节的质量责任。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承担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运输环节以外的浇筑、养护、检测等环节的质量责任。
第十四条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按有关规定,将样品送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
第十五条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建设工程,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仍以现场取样、制作、养护的标准试块和同条件养护试块为依据。
第十六条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必须接受质量监督机构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散装水泥管理办法》的规定,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第五章罚则
第十八条对应当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的建设工程,擅自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由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施工企业进行处罚。
第十九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资质管理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取得预拌商品混凝土专业企业资质证书而从事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经营的;
篇5
1.1采伐制度的适用性原则
在采伐的过程中,不断的制度改革就是要采伐制度与时展相适应,与社会现实发展相适应,在采伐的管理方式和采伐技术的运用上,要体现时代性的特征,森林采伐实行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制度、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木材运输证制度、木材检疫制度等。在采伐管理的制度中,不仅是对于采伐量的控制、整体数量的把握,还要对于商品林的开发价值有所了解和合理使用。一般情况下,商品林的种植都是采用材林木和经济林木混种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考虑混种可以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而且全面规划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所以在采伐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共同开发经济林木,主要就是实现开发商品林中的经济林的经济价值,这样可以节省人力,也能提高采伐的效率。在采伐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注意采伐用材林木,分别采取择伐、皆伐和渐伐方式。一般用材林木使用是树身和主干的粗壮部分,对于树根和树枝的需求量不大,所以在采伐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树根切割法,将树身的粗壮枝条提前清理干净,保证在采伐过程中林木运输的便捷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采伐的过程中要有选择的采伐即择伐、有间隔性地采取即渐伐,不能大面积的一次性皆伐,这样会损害林区的林木生长环境,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损失。
1.2商品林的自主经营权
商品林的开发、管理、采伐是由法律规定的,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对于基本的林业管理制度和条款都是政策性文件,所以在商品林的采伐过程中,要根据商品林的自主经营权的管理和使用来进行采伐。比如说,采伐商品林要经过商品林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同意,而且采伐的数量和采伐队伍组成人员所代表的采伐企业要有政府的管理文件,只有出示这些管理文件,才能采伐商品林林区,否则就是违法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严惩。在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改革中重视商品林自主经营权,也是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林农的经济效益。只有利用政策和法律文件对于商品林的自主经营权落到实处,才能促进林农对于商品林种植和开发保护的责任心,同时对于农业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商品林的自主经营权主要是商品林的承包者和土地所有者对于林木资源的自主开发和管理,这是时展的需求,而且也是中国商品林林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制度改革的策略
在对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对制度改革系统的论述,可以总结出2条重要的建议。第一是建立完善的采伐管理制度,通过全面统一的采伐管理制度能够对于中国商品林的开发管理实现重要的控制,以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将整个商品林资源开发结合在一起,保证中国商品林开发管理的不同。第二是要有法律的保障,前面虽然提过有政府文件可以作为依据,但是文件有不确定性,所以只有规范和明确文字的法律才能真正保证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
2.1建立完善的采伐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采伐管理制度主要是2个方面,
(1)以系统合理的规范对于商品林采伐管理的工作细节实现整理和规划,以完善管理制度对于采伐工作实现统一控制。在建立完善的采伐管理制度过程中,以采伐的目标、采伐的需求、采伐的原则、采伐的问题、采伐的措施、采伐的管理工作等等方面,有条理性的对于采伐管理制度实现分层次的总结和归纳说明。
(2)重视网上采伐管理系统的建设,通过程序设计将商品林林区的基本信息建构模型,利用模型实现对于采伐和开发的管理,及时更新模型里的数据,增加模型的实用性。在网上采伐管理系统的辅助之下,能够合理实施采伐的范围和面积,并且通过互联网上的采伐管理交流网络,实现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的交流和融合,为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献言献策。
2.2有关法律的依据和保障法律的保障是维护采伐管理制度的重要保证,不管是林区自主经营权的红头文件,还是采伐证明这些都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和管理,有了法律的借鉴以后,政府的审批管理就能够有依据性的进行,而且在商品林采伐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合法地开发和经营,维护林农的经济效益。在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的法律建设过程中,主要是林业部和司法机关合作,针对采伐管理制度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土地经营权的问题还有开发管理的权利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协商,从法律的层面上为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实现一层基本的保障。有了法律的保障,就能够对于采伐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和违法的现象实现司法的管理和惩戒,保护基本权利的使用。
3结语
篇6
一、解决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后样品管理、处置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的问题。以往,由于《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工商总局对监测样品的管理和处置没有明确的规定,对监测样品的管理和处置随意性大,容易速成国有资产流失。吉林省工商局制定出台了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细化了对监测样品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规范了监测行政行为。
二、明确了监测样品取得分类问题。《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对食品进行抽样检测所需样品应当购买取得,而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非食品样品的取得必须购买,只有国家工商总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中规定:“监测所需检验用样品,按被监测人进货价格购买。检验不进行破坏性测试且对样品质量不造成实质影响的,经被监测人同意,可以由被监测人无偿提供。”据此,吉林省工商局将样品的取得分为购买样品和提供样品。购买样品包括食品类样品、经检测造成破损无法恢复原状的样品、被监测人拒绝提供的样品等,其他情况下工商机关可以按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有关规定,由被监测人提供样品。
三、明确了样品的处置权归属问题。吉林省工商局《暂行办法》申明确规定根据样品的取得方式和检测结果的不同,监测后样品的处置权分别属于被监测人、实施监测的工商机关。
篇7
10月1日,《广州市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有效期3年。《暂行办法》主要有三大创新点:一是将容易出现过度包装,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茶叶、酒类等日常消费品和月饼、粽子等节日商品列为重点监管领域,并对其包装标准进行了细化;二是明确规定了“分开销售,自主选择”的机制,要求在广州市范围内销售的商品,实行商品与包装物分开销售,消费者对是否购买商品包装有自主选择权;三是建立包装物的强制回收制度,明确赋予了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回收包装物的义务,增加其处理包装物的成本,从而促使其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包装物。
多项包装相关国家标准获批公布
9月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第21号公告,批准259项国家标准并予以公布。其中包括GB/ T 31122-2014《液体食品包装用纸板》、GB/ T 31123-2014《固体食品包装用纸板》、GB/T 15425-2014《商品条码 128条码》(代替GB/T 15425-2002)、GB/T 31005-2014《托盘编码及条码表示》、GB/T 31006-2014《自动分拣过程包装物品条码规范》,这几项国家标准将于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两项不干胶标签相关标准10月1日起施行
10月1日,机械行业标准JB/T 9111-2014《不干胶标签印刷机》(代替J B/T 9111-1999)和化工行业标准HG/T 2406-2014《通用型压敏胶标签》(代替HG/T 2406-2002)正式实施。其中,JB/T 9111-2014适用于对各种卷筒不干胶材料进行印刷、以感光树脂版或PS版为印版的卷筒料不干胶标签印刷机,还适用于连线烫印、覆膜、模切、上光等功能单元的卷筒料不干胶标签印刷机;HG/T 2406-2014适用于以各类纸张、薄膜为基材,一面均匀涂有压敏胶的通用型压敏胶标签。
广东省工业标准《光栅立体图像印刷品要求》通过审定
9月3日,广东省质监局召开《光栅立体图像印刷品要求》省标准审定会。由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标准的内容和格式逐条进行了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标准的审定,建议省质监局以推荐性标准批准。
专家组认为,该标准体现了该项目技术进步的特点,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该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广东省光栅立体图像印刷品的质量提升,也为广东省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填补了省内光栅立体图像印刷品技术标准的空白。
篇8
药品质量,重于泰山。药品是治病救人,保健身体的物品,它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院药房应对药品的质量高度重视,可以成立专门的药事管理部门,对药品的使用、审核、不良反应监控、上报、药品质量分析等问题进行管理、指导、监督。建立药品合法资质标准。药品质量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职业药师技术职称。药剂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药剂士以上的技术职称。任何与药品有直接接触的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明,并且每人建立健康档案。
2、管理制度及操作记录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等管理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拆零药品管理制度,特殊药品购进、储存、保管,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药品质量事故处理与报告制度,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首供企业”和“首用品种”质量审核制度,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退换货药品管理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人员健康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中药饮片购进、验收、储存、养护和出库复核等20项管理制度。操作记录主要包括:每批进购的药品具有真实完整的购进验收入库记录,品使用记录、温度记录、拆零药品记录等。
3、药品的采购与验收
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药品因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质量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因此,就药品的采购来说,我们必须把好关,选购药品时,要采用集中招标,从合法的供货单位购药,以此来保障药品的质量。对供货单位的合法资格要经过仔细认证,保证万无一失,特别是对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规定,从具备相应药品生产资格的供货商处购货。此外对首次合作的企业以及首次进购的药品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对购进的药品,管理人员需要逐一验收,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特殊药品要进行双人或是多人多次检验。
4、药品的储存与养护
药品的储存与养护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要求药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大细致、认真,同时也要求医院要及时配置相应的各种设备,冷处需要配置冰箱、冷柜。为保障药品的质量,应建立阴凉库,阴凉库中需要配置空调机、除湿机以及温湿度计。同时要定制木质柜架来存放药品,保障药品防止离地面低于10cm,离四墙、屋顶超过30cm以上,同时在保障房间通风透气的前提下也要保障房间的避光。每月要定期安排专人对药品进行清点、整理,为节约成本以及保障药品的使用质量,要对保质期在6个月内的药品进行登记上报,避免过期失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药品的调配与使用
药房调配使用药品必须严格按照执业医师的处方和医嘱中的内容进行,特殊药品的调配使用必须要以专用处方为凭证,并及时、准确的做好记录,在药物的调配使用时,药剂人员首先要:查处方、,对科别,对姓名,对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对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在药品发放中,处方鉴定人员和药品调配人员需要及时签名,处方要按照相关规定保存,药品用量要按照相关规定配置,一般用药配置1日用量,急诊用药配置3日用量,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用药的时间配量。同时,对药品的不良反应要收集记录,并及时上报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6、重视药房信息化管理
网络是现代科技的产物,药房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对药房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及时对全院的医生、护士、以及病患提供最新的药品信息,药品信息主要包括:各种新型药品;各种药品的相关质量信息;药品搭配的各种禁忌;各种药品使用的不良信息;以此来减少医护人员以及病患在药品使用中的错误做法,实现医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
篇9
关键词:药品 医疗 市场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47-01
1 我国药品市场上的管理制度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管理制的法律与法规国家、国务院发改委、医药卫生部、各药品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药品管理制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
1.1 综合规范药品管理制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
1.2 分环节具体规范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如《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1.3 分散在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药品管制的法律法规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
2 管理机构及职责
中央药品管理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发改委、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家医药食品监督管理局承担并对药品的生产、研究、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的职能。国家、国务院承担着制度有关药品的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卫生部的职责是主要研究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制定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并监督。药品的管理在药品生产开发和流通的过程中包括市场准入管理制,质量管理制,价格管理制,流通秩序管理制。
2.1 市场准入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
2.2 质量管理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管理。
2.3 价格管制,观我国药品市场竞争性对药品的价格不能全以市场进行调整,必须对药品价格实行国家政府管理制,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4 流通秩序管制,我国的药品一般都由厂家、商再到医院最后到消费者。
3 我国药品市场混乱剖析
制造伪劣假冒不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打击查处多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反应了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在深入的打击制列品的专项斗争,但还存在着一些不法分子制造假劣药品和无证经营等厂家,未按国家要求生产,导致事故反复发生。
4 完善我国药品市场政策
4.1 完善的药品市场信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依法行政公平公正执法建立晚上的信用法律法规,制订了信用信息公开保护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形式杜绝欺诈惩罚不良动机的投机商。
4.2 药品流通完善在确保药品流通安全性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药品市场透明度,推进药品标准规范化,大力发展医药连锁营销方式保证安全用药,保证药品的质量,减轻消费者负担,维护正常的药品流通。
5 我国医疗市场现象成因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医疗市场的重要特征。由于医疗技术独有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使得医疗服务的供给方代表——医生具有独特的优势地位。与患者相比,医生对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医疗服务的适度性等更为了解,实际成为需求方人角色。而患者则具有“无知性”的特点,且其信息搜索成本高,不可能通过市场的力量评价和监督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这势必导致医生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从而引发道德风险。而在当前按服务付费的制度下,医生往往利用其信息优势,对患者进行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等,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些行为显然都是基于医生的利己动机做出而又与患者利益不符的,所以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是医疗市场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垄断性是医疗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医疗系统90%以上都是国有医院,国家行政事业的单位的基本医疗定点也都在国有医院,所以国有医院具有天然垄断条件。而且由于医疗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医院提高医疗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并不会失去消费人群,这进一步加重了供给方医院的垄断性。不仅如此,我国医疗市场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垄断问题,各级政府掌握着医疗市场的各种主要资源,如用地的审批、医疗设备的引进,医疗资金的分配等。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指引下,他们用这些资源来设租,人为地设置障碍和门槛,扶持本地的体制内医院,排斥外地医院,最终导致病人不能合理分流,医疗服务区域间的竞争不足和医疗资源配置失调。我国医疗市场的行业垄断和区域垄断的双垄断性,为医疗市场提供了外在条件。
医疗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后,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逐步被推向市场,成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比量逐年下降。目前,政府预算拨款和专项补助两项合计占综合性医院收入的比量不到10%,政府为了补偿对医院财政补贴的减少,开始允许医疗机构通过药品经营的差价以及高科技诊疗项目收费来获得经济补偿,即所谓的“以药养医”。这种医疗机构价格补偿机制使得医院收入更多来自于药品的差价收入和检查费用,而医生的个人收入由于医院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在目前我国主要实行后付费的付费制度下,必然导致医生“开大处方”、“用高价药”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个人收入的诱导需求行为。
6 结语
在某些医疗发达的省份,医疗卫生机构密度过高,远远超出当地人们的实际需求。且其中大部分省份为经济发达省份,在竞争压力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收入需要,只能选择利用自己在医疗信息上的优势,诱导病人的医疗需求,创造消费。因此,早日打破这种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状态,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静.药品市场的政府监管与有效市场的建立〔J〕集团经济研究2006(15)
[2] 杨立人.邱仲琴,药品市场价格研究〔J〕价格与市场2004(6)
[3] 苏顺泰.朱与杰.王慧萍,整顿药品市场促进规范发展〔J〕医药导报2003(SI)
篇10
[关键词] 医院;药品管理;采购;保管;使用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145-03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of medicines in the hospital
WANG Peiqing ZHOU Youting ZHANG Zhenxia
Department of Pharmacy of Coal General Hospital in He'nan Province, Hebi 458000, China
[Abstract] It has provided a guarantee for hospitals to improve health care quality and to ensure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patients by strengthening drug management and ensuring the quality of medicin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 of the med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harmacy in the hospital and to control procurement, storage and usage and so on strictly, a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Drug Administration Law and Hospital Pharmacy management approach. To achieve the goal that it is effective, safe, economical and convenient for the hospital to use drugs, by strengthening the quality of hospital medicines management,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high quality, reasonable usage,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nsumption.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hospital to ehance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of medicines in order to develop in the healthy and stable state.
[Key words] Hospital; Drug administration; Purchase; Storage; Usage
药品是医院为开展正常医疗业务工作,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一种特殊商品,是医疗业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和重要手段[1]。药品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近年来我国药品市场比较混乱,假劣药品时有出现,给用药安全造成威胁,且在医学科学日益发展,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药品消耗占医院各种物资消耗的比重最大,药品的储备和周转是医院资金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流动资产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鉴于药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需要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严格控制药品采购、保管、使用等,促进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2]。
1医院药品管理的具体任务
(1)采购药品,做好药品的保管、供应及账卡登记。(2)调配处方,摆发药品。(3)配合临床,积极研制中西药品的新制剂。(4)药品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药品的监督和检验制度。(5)开展临床药学、用药监护工作,做好药物咨询、治疗药物监测、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研究。(6)配合临床做好新药临床试验以及药品疗效再评价工作。(7)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及时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提出需要改进或淘汰药物品种的意见。(8)开展用药趋势分析及药物经济学研究。(9)承担医学院校学生的教学任务、在职人员培训和基层单位技术指导工作。
2 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的具体内容
2.1 药品的采购管理
为提高医院药品采购的合理性,科学性,利用ABC分类数学模型,对药品进行分类,再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找出医院药品采购计划的最佳方案。结果本方法设计制定的医院药品采购计划在保障供应、资金周转、采购成本、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是比较合理的,制定的医院药品采购计划有利于提高医院药品的质量管理[3]。
2.2 药品的验收管理
我国《药品管理法》及《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对购进药品执行验收制度作出了强制性的规定。医院应根据法律及法规建立切合医院实际的购进药品验收制度,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然而,目前医院购进药品验收工作现状还不十分令人满意。主要缺陷表现在:医院领导对购进药品验收工作不够重视、验收制度不够完善、验收人员素质低、职责不明确、验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验收记录不全面等。文章提出医院应通过明确医院药品质量管理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建立考核制度、提高验收人员素质和建立多环节验收制度等措施加以改进,验收购进、调进或退库药品,由药库的采购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验收[4]。认真核对药品名称、数量、规格、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批准文号、有效期限、外观质量、包装情况、进价等项目,确认准确无误后再逐项认真的填写药品验收入库记录本,核对原始单据。采购人员、保管人员双方签字后才可入库,交相关领导签字后方可办理转账付款。
2.3 药品的保管管理
保管药剂的工作人员需严格执行药政法的相关规定。严格保管医疗用毒性药品、品,、自费药品、贵重药品。存放药品的库房需干燥、通风、坚固。易燃易爆的药品必须保管入危险品库内。防火设施要齐全。库存药品按剂型、性质分大类、再按药理作用系统存放。做好防潮、防霉、防虫害的措施。完善的药品账、卡统计,定期清查盘点,做到账物吻合[5]。
2.4 药品的调配及使用管理
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负责处方的审核、调配工作。医疗机构用于调配药品的工具、设施、包装用品以及调配药品的区域,应按照相应的卫生要求及调配要求执行。建立最小包装药品拆零调配管理制度,药品质量做到可追溯。本单位配制的制剂只限于本单位使用。加强对使用药品的质量监测。发现劣药、假药,必须马上停止使用、就地封存和妥善保管,并及时向所在地有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决定之前,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处理。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必须立刻停止使用,并通知药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实现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清,并与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对接。
调配配方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收方后执行查对制度,核对处方内容无误后,方可调配。处方调配要认真、准确、迅速,核对双签字。对医疗用毒性药品,品、精神类药品的调配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审方、调配。发现问题后需及时和医师进行联系,确认后方可进行调配,药剂人员不得擅自更改。对急救抢救用药随到随配随发,不得延误。药剂人员严格把好对毒性药品、品、精神类药品、贵重药品的使用关,严格管理自费药品。杜绝滥开大方,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药剂人员可以拒绝调配[6]。
2.5 建立药品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的具体措施
2.5.1 药品购进管理制度
2.5.1.1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购进。
2.5.1.2进货人员须经专业和有关药品法律法规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2.5.1.3购进药品要有合法票据,并依据原始票据建立购进记录,购进记录载明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货日期、生产企业、药品通用名称、商品名称、规格、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票据和购进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后1年,但不得少于2年。
2.5.1.4购进进口药品要有加盖供货单位质管部门原印章的《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随货同行,实行进口药品报关制度后,应附《进口药品通关单》。
2.5.1.5按照“首营企业与首营品种审核制度”的规定执行首营企业与首营品种的审核,填写“首营企业审批表”和“首营品种审批表”,并进行相应的质量审查,经审批合格后方可经营。
2.5.1.6购进药品的合同要有明确的质量条款内容。
2.5.1.7定期对进货情况进行质量评审,至少1年1~2次。
2.5.2 药品检查验收管理制度
2.5.2.1质量管理人员必须根据《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药品验收程序,以防假劣药品进入本企业,切实保证本企业药品质量完好,数量准确。
2.5.2.2本企业设验收员,检查验收人员经过专业或岗位培训,由地市级(含)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试合格,获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且不得在其他企业兼职。
2.5.2.3依据药品购进单,对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准文号、注册商标、有效期、数量、生产企业、生产批号、供货单位及药品合格证等逐一进行验收,并对其外观质量、包装进行感观检查。发现质量不合格或可疑,应迅速查询拒收,单独存放,作好标记,并立即上报企业负责人处理。
2.5.2.4验收外用药品,其包装的标签或说明书上有规定的标识和警示说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按分类管理要求,标签、说明书有相应的警示语或忠告语;非处方药的包装有国家规定的专有标识。
2.5.2.5凡验收合格的药品,必须详细填写检查验收记录,验收员要签字。检查验收记录必须完整、准确。检查验收记录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后1年,但不得少于2年。
2.5.2.6进货验收以“质量第一”为基础,因验收员工作失误,使不合格药品入库的,将体现在季度质量考核中。
2.5.3 药品储存管理制度
2.5.3.1仓库要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正确选择仓位,合理使用仓容,“三距”适当,堆码合理、整齐、牢固、无倒置现象[7-8]。
2.5.3.2根据药品的性能及要求分别存放。
2.5.3.3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做好温湿度管理工作,坚持每日两次观测并记录“温湿度记录表”,并根据具体情况和药品的性质及时调节温湿度,确保药品储存安全。
2.5.3.4药品存放实行色标管理。待验品、退货药品区为黄色;合格品区、零售货称取区、待发药品区为绿色;不合格品区为红色。
2.5.3.5库房的安全及分类储存工作,药品实行分开摆放。
2.5.3.6库存药品要按批号顺序存放,不合格药品要单独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2.5.3.7保持库房、货架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扫除和消毒,做好防盗、防火、防潮、防腐、防污染、防鼠等工作。
2.5.3.8仓库必须建立药品保管卡,记载药品进、存、出状况。因保管员未尽职责,工作不实造成药品损失的,将在季度质量考核中处罚。
2.5.4 处方调配管理制度
2.5.4.1处方调剂人员必须经专业或岗位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2.5.4.2审方人员应由具有执业药师或从业药师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
2.5.4.3审方人员收到处方后,认真审查处方的姓名、年龄、性别、药品剂量及处方医师签章,如有药品名称书写不清,药味重复,有“相反”、“相畏”、“妊娠禁忌”及超剂量等情况,应向患者说明情况,经处方医师更正重新签章后方可配方,否则拒绝调剂。
2.5.4.4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
2.5.4.5单剂处方中药的调剂必须每味药戥称,多剂处方必须坚持四戥分称,以保证计量准确。
2.5.4.6应按规定处理需特殊处理的饮片,需另包的饮片应在小包上注明煮煎服用方法。
2.5.4.7调配处方时,应按处方依次进行,调配完毕,经核对无误后,调配及核对人均应签章,再投药给患者。
2.5.4.8发药时应认真核对患者姓名、药剂贴数,需要特殊处理或另外的“药引”药品需向患者认真说明煎煮方法、服法等。
2.5.4.9处方药中的粉针、大容量注射剂、小容量注射剂必须凭处方销售,并做好记录,处方留存二年备查。
3 小结
医院药剂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贯彻优质、合理、高效、低耗的原则,使医院安全、有效、经济、方便地使用药品,使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促进医院健康、稳定的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 如何加强医院药品质量管理[J]. 安徽医药,2001,5(1):74.
[2] 朱立勤,张蓓. 医院入库药品质量验收中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药房,2003, 6(6):346.
[3] 宁俊红,李虹影. 浅谈医院的药品管理[J]. 中华当代医药,2004,2(10):86-87.
[4] 赵鑫鑫,孙丹. 加强医院药品管理--制定有效的药品管理制度[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03.
[5] 初炜,贾佩福,刘英伟,等. 我国药品监管实践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思考[J]. 中国药事,2010,24(1):11-13.
[6] 李志琼. 以病人为中心 加强药品管理[J].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11):23.
[7] 高广利. 基层医院药品保管措施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