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7 06:0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两小儿辩日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两小儿辩日课件

篇1

文言文二则

【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来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

2.朗读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读中背诵积累。

3.阅读理解

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射、俱、弗、矣”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家了。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

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

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4)正音:“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口、动脑、诵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

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

(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①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板块四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

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一词。

③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

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1)指导写字。(课件田字格中出示:援、射、俱、弗、矣)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展示评价,再次练写。

4.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育意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

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板块四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拓展活动: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l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l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l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l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过程,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文言文知识宝库的钥匙。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激活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故事、名句导入的方式,拉近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指导读书。比较长的句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才能理解正确。

篇2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多媒体手段之所以深受学生青睐,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与“学”的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可感的立体化环境—让学生借助它抛开时空的羁绊自由穿梭。故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时段的需要,通过音、视频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从不同侧面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主动探求的激情。

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由于许多学生没有参观过故宫,而从课本插入的故宫简图中所能观察到的景象又与课文描述的景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若单凭语言描述不仅比较烦琐,而且也较为困难。如果教师能够运用Flash手段,把宫中的实景图片组合起来,按照一定的参观路线,围绕中轴线自南向北或自北向南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下观看故宫的景致、布局特点,会令学生产生亲临亲历的感觉,对故宫宏大壮观的规模、精致辉煌的太和殿等景致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有时,一个好的导入可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或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对大气的污染,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对航空运输及城市交通造成的影响以及2006年4月9日和2012年5月10日在新疆发生的狂风吹翻行驶中的列车的视频(组合)片段,自然地引发学生对因土壤沙化致使气候恶化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土壤沙化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治沙……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有了这样的导入做铺垫,会使学生带着深沉而又理性的思维、带着对所学内容急切的探究心理迅速进入课文。

有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会使抽象的内容变得较为简洁明了,便于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如,在学习华罗庚写的《统筹方法》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文中提到的甲、乙、丙三种完成“洗水壶、烧开水、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泡茶”的过程用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观看三种劳动流程的不同过程和结果,学生会轻松地选择出其中最节省时间的办法,迅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课件的演示就可以省去教师许多不必要的口头讲解,大大加快课堂节奏,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果就多媒体的功能始终与所学内容、学生实际、课堂需要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就会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需求产生共鸣,达到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

从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而言,语文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桎梏、锐意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或办法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让学生能够在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思考,充分挖掘多媒体的潜能,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在学习《马说》时,每一位教过这篇课文的教师都会遇到学生质疑作者韩愈所说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将作者的观点和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通过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即把文章内容按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间的关系,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不饱,力不足”与“才美不外见”之间的关系,“天下无马”与“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之间的关系按照观点和思路之间的对应关系设计成课件呈现给学生,让课件以建筑框架的形式引领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和思维的碰撞,学生会在生生、师生互动碰撞中轻松地解除疑惑,较为透彻地理解作者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感叹、憎恶的思想感情。

又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初一的学生因还缺乏必要的天文知识,学起来难免会有困惑。教师可以借鉴《马说》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对“日初出时—沧沧凉凉、大如车盖;日中时—如探汤、如盘盂”与“近者热而远者凉;远者小而近者大”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碰撞(尽管学生会因缺乏必要地理知识的支撑,犹如在没有生物进化知识支撑前提下论辩“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难,但是教师可以在必要时给学生补充相关理论),但这种形式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碰撞中得以快速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近几年来,中考升学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能力,绝大部分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已脱离书本的范围,而是从能力考查方面进行了延伸和拓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时,要借助多媒体平台以身示范,引领学生展开多角度大胆质疑,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努力寻求新见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他”。

如,在《愚公移山》拓展教学中,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引领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进行评判。教师可以就愚公的“愚”与坚定信念之间的关系,智叟的“智”与不为不可为之事之间的关系,看待“愚”与“智”的角度,应该怎样避免“愚”(学会“智”)等相关的议题与理由之间的关系制作成幻灯片,以动画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就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各自的分析、阐述(教师不做对错诱导和评判)。这样,学生独具一格的创新性思维就会被充分打开,相互之间碰撞的客观效应或意义就会实现最大的生成。

此外,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充分给学生以“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空间;在写作教学中大力提倡“一题多解、一材多用”;在说话训练时多鼓励学生像达·芬奇画蛋一样多转换角度。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结束语

多媒体手段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方式和实施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师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课堂从根本上提升了学习效益,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12-06-11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活动刺激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电化教学展示范例,解决学生说话“难”

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孩子爱说会说,是很多语文老师的困惑。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一提到正确说话就头疼,大喊“难说”,苦于无从说起;对于教师来说也苦于“难教”。这“两难”似乎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口语交际)的一大困境。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师生共同轻松进行口语交际的乐园呢?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孩子往往对生动、直观的画面感兴趣,而对于抽象文字的理解、运用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更能使孩子们易于理解和运用。

三、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1.突破重、难点,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突破重、难点,直接关系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而合理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鸟的天堂》时,我把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景象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们一下子理解了人们为什么大榕树叫做“鸟的天堂”?对课文动态、静态的写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詹天佑》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的方法,演示“人字形”线路火车头推拉上下坡的过程,观看过后,学生们对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佩服得五体投地……生动而形象的演示,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一下子就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深入扩展,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扩展,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呢?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如教学《鲸》一课,我还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在新课结束前几分钟,生动、详细地向学生们介绍其它种类的鲸的外形特征、现有数量及分布情况。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我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观察不同蟋蟀的图片和活动的情景。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的兴

趣,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学科知识。

四、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得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1.创 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乐德指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不能。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时,要开动脑筋,巧妙设计。如教《火烧云》一课,我用电化教学手段演示书中所介绍的火烧云之后,趁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火烧云,并让他们在电脑上试画,学生们画出了各种种样的火烧云。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我选取了一些素材,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布置一间更好的办公室,学生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设计师,所设计的办公室极具特色,令人惊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增长了见识,

而且培养了创造的能力。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古诗文是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文阅读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入诗情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运用其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诗文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教W《两小儿辩日》时,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首页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摄影作品,屏幕上一轮巨大的红日正欲跃海而出,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无法不去注目,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了,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引领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由于诗中蕴含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山路弯弯,林中垂柳成荫,山花绚丽耀眼,一条山路穿林而过,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的动态画面,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说出诗句之意,进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古诗文学习注重的是意境的形成,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否则传统文化精华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意境的形成需要应用多媒体,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具体如何做,还有哪些意境空间可资拓展,需要继续探讨。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说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普及与应用,说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级组织的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比赛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比赛活动活跃教学研究的气氛,促进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质量必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整合课到底该怎么说呢?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的说课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一 说课的价值与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说课主要是向大家展示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上课时所用的信息技术元素,如图片、声音、视频、flash(动漫)、网站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阐述在上课时是如何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结合起来,分析这样的结合对教学有怎样的促进作用并且探讨这样的结合为何会有效、如何将更为有效。说课,具有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二 说课前如何选教材

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说课应该与普通的说课有所区别,除了平常说课需要的内容外,整合的说课的重点是在说课时突出整合的目的、整合的过程以及整合的优点。选材时注意:

1 可以找到的信息素材较多的内容。

2 要选择最能体现出信息技术优势的内容。

三 说课的一般步骤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 说学情

说清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能力,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及差异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状态和智力水平等实际出发,说清本课知识与技能的要求。

3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也可以兼顾不同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不同的表述形式。

4 说教学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说课要说清楚使用什么技术手段突破重难点。如:有位教师在《两小儿辩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11册)第一课时说课过程中是这样说的:借助媒体,突破难点。

对“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这一问题,学生最难准确理解。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的难点,说课教师演示了动画课件,首先分别出示早晨、中午的太阳,并设置动作路径,让两个太阳重合,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的视觉误差所致,而误认为早晨的太阳更大;然后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图画,让学生理解之所以人会产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至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看法,属于人的直觉错误。这样利用课件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在耳目一新的画面演示中,较科学地解决了“辩日”之谜。

(二) 说教法

要说出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一要说运用什么教法,二要说为什么运用这种教法。例如: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所采用的手段和理由;为处理某个环节教师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但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和手段,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性”的原则。同时说该课时如何使用教具、学具或电教手段。

(三) 说学法

“说学法”是说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说课活动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检测教师在备课时是否摆正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手段。“说学法”要求教师既说学生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方法和怎样运用方法,也说在课堂上怎样实施学法的指导,怎样使学法的指导渗透在学习活动中。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以各教学环节标题为基本框架,把教学基本过程用图式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其中各教学环节的小标题要推敲、提炼,能表达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基本内涵,最好能有点对仗或者至少比较整齐,读起来比较上口。比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等。流程图要简洁、凝练,立意鲜明、重点突出。

(二) 教学过程设计

主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意图。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以书面语言为主,说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

2 教学结构要清晰,层次要鲜明,逻辑关系准确;

3 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4 做好“整合点”设计,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应明确媒体的形式、题目或内容。

“整合点”设计的建议:在一节课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各种教学条件拿掉,只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情况,并假定教学条件只要想到就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构思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构思了教学过程之后,分析每一个教学步骤有效的支撑方式,系统分析信息技术、常规教学手段两种支撑方式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出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确定了一节课的所有整合点之后,针对每一个整合点,系统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整合点困难的方法;根据一节课中每一个整合点的解决方法,选择或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并将为一节课中所有整合点所开发或选择的教学资源及软件集成为该节课的课件。

五 说媒体设计

说明你在上课过程中在哪个环节你使用什么样的媒体手段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要求老师们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关键是要选择恰当,有效使用,为教学提供支持。务必牢记“正确选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适时适量,熟练操作”这20个字要求。

六 说板书设计

应说清楚根据课题的哪方面去设计本板书内容的, 这样的板书达到什么效果等。对说课中的板书的总的要求是简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生动直观又新颖大方。

七 说课后反思

1 反思成功点。教师上的每节课,总有自己满意之处。如某一应变得当的措施,师生活动开展成功之处,某些教学思想渗透与应用巧妙之举等。

2 反思失误点。即使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的某些环节,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败笔之处。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5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流传的却很少,当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知之甚少。为了让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能够传承下去,新课标规定,让语文教学来承担这一重任,因为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索的话题。

一、学习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比于枯燥的学习,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会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初中阶段是汲取知识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中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习传统文化,体会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策略

(一)汉语传承在诗词

初中生是承接小学和高中的纽带,初中阶段,既是对小学阶段知识的补充,又是为高中语文的学习打基础,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因此,初中生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不能少。这要求初中学生要在课外大量阅读古诗词,理解并背诵。学生可以在背诵熟记的情况下理解、感悟诗词大意。除了学生背诵理解之外,语文教师的教学也至关重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媒体教学,把诗转化成图片或动画,再播放朗诵声音,让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送别友人的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再配以乐曲,让学生感悟作者和离别人的心情。这种相当于再现情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作者感情,也更能体悟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在离别时的不舍。

教师还可以根据我国的传统节日教授古诗词。古人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并且在节日期间,他们会作诗留念。对于九九重阳节,古人有相应的诗文记载,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当今人们在节日期间也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除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活动,通过比赛,也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阅读教学紧密联系传统文化生活

阅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熟悉,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内外读物,增加阅读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用板报的形式在“学生园地”规划一块,作为语文小知识的天地,让学生轮流布置,每隔三天换一次,要求不能重复。这样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那么为了不重复,学生会关注每一期的内容,这无形中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量。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来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礼节和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比如: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在学生讲出这个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联系孔子的回答,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让学生要有平和的心理,与先哲靠近。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四)文化在课外教学中传承

语文教学不仅仅只在课堂,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教学是课堂和课外的结合,教师在课堂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理论,在课堂之外,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感悟。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模仿一些电视节目,在学校开展活动。像“中华好诗词”节目,将文化以节目的形式展现,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无形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学校可根据这个节目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或“成语书写大赛”等,以不同的方式举办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中,比如学生玩“我说你猜”游戏,一个学生描述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或书中的角色,另一个学生猜,在“我说你猜”游戏中,要求学生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游戏又有竞争性,输了的同学为了下次赢得比赛,他们会再次学习。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篇7

关键词:教学情境;培养兴趣;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8-0033-0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教学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就会自觉进入情境,开展探究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他们就会挣脱思维的桎梏,思路自由驰骋,思潮自然奔涌,乐于大胆表达,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由此可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问题是新旧知识连接的纽带,贯穿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情舒畅,他们就会打破习惯思维的定势,使思路豁然开朗,容易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课堂学习。如一位教师教学《凡卡》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凡卡在鞋匠阿里阿希涅家当学徒的悲惨生活。看到此情景,学生陷入了沉思。这位教师把握好学生情感变化的瞬间,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对凡卡的学徒生活有了初步了解,你们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渴望解决的疑问:凡卡为什么要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给爷爷写信?学徒生活十分悲惨,凡卡常常挨打、挨骂、挨饿,他为什么不设法离开莫斯科?凡卡为什么常常回忆乡村的美景和与爷爷一起生活的快乐?凡卡满怀希望地寄出一封信,他的爷爷能收到吗?这位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共同解决学习疑难。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畅所欲言地谈了自己的见解,精彩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在探究学习问题时,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师的预设,或者有些问题背离了课文的主题,教师应先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可贵精神,然后通过巧妙引导,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使探究性教学继续深入。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真诚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共同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精彩导入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就会在老师的引领下自然走进文本的世界,自觉感知文本的内容,接受情感的熏陶,从而与文章的作者和人物产生思想共鸣。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让探究学习顺利开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古诗三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唐代,涌现出无数著名诗人――诗中有画的王维,浪漫飘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白居易……他们才华横溢,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读着这些作品,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中描述的情境,领悟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随着教师的叙述,诗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探求诗人的奥秘、寻求理解诗人的欲望,为开展探究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一位教师这样导入:我们可爱的祖国地域广阔,江山如画,有峰峦雄伟的泰山,有水平如镜的西湖,还有孕育着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桂林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桂林,荡舟漓江,领略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这样简洁明快的导入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迫切阅读课文的欲望,根据学习需要展开探究。

三、借助电教媒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电教媒体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电教媒体图像逼真丰富,声情并茂,给学生以听觉和视觉的美好感受。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为学生创设了较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的思维就会冲破束缚,突破时空界限,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还可使知识传授由抽象变得直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一位教师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大江奔涌东去的壮观场景、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和雄浑激昂的朗读融为一体,激起学生去阅读课文的激情。教师创设的情境深深吸引了学生,他们快速进入文本,希望了解故事的内容,为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名著名篇,这些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其中的内容,不仅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受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四、挖掘课文“空白”

(一)课文中略写的内容

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有些内容作者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留白”,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如一位教师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创设情境:同学们,让我们侧耳倾听,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时说了些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展开丰富想象创造了条件,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教学《窃读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中用了“急忙、饿狼、贪婪”,针对这三个词语,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据此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积极发问:“贪婪”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用“饿狼”打比方?作者为什么要“急忙”打开书?在这堂课里,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教师创设的情境充分激活,探究学习层层深入。

(二)课文中省略的内容

课文中有些句子用了省略号,有的省略了人物要说的话,有的省略了要列举的事物,有的省略了故事情节,有的省略了人物的想象……这些省略号,就是课文的“空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空白”,创设问题情境,稍加点拨,让学生发散思维,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探究,把这些“空白”补写出来。如教学《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时,一位教师抓住第一自然段“很久很久以前,人间还没有火,人类的生活非常困苦。没有火烧烤食物,就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没有火时人类生活的困苦,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先说后写,把省略的内容写出来。这样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五、编演课本剧

课本剧是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的剧本,剧情和人物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和表演。学习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后,教师如果能创造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深入掌握课文内容,研究人物性格特点,然后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再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把一个用文字叙述的完整故事在舞台上表演出来,学生心中就自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发展成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为了把故事表演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他们就会反复研读原文,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展开深入探究,希望准确把握。因此,编演课本剧缩小了教与学的心理差距,使教材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学生心中的动态信息。如一位教师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两个小孩子和孔子,把这个故事演绎出来。学生表演时,模仿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惟妙惟肖,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但明白文中陈述的自然现象,还体会到知识博大精深、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出色的老师》一课时,语言文字浅显易懂,教师也可指导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

学生表演课本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教师转变了角色,把对知识问题的发现权、探索权交学生,在表演中渐渐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表演中自我探究,在探究中走向新知识的建构。

六、抓住课文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能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一位教师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他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踊跃举手提出问题:我想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我想知道詹天佑做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教师看到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因势利导,便用激励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的提问精神让我感到欣慰,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学生有了希望解决的问题,只见学生专心读书,深入思考,时而反复默读,时而独立思考,时而互相探究,学习气氛十分活跃。经过探究,这位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成果。在发言中,学生紧紧抓住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解决了上述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不够成熟时,其余的学生抢着补充。在这堂课里,学生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人,个性得到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