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知识范文
时间:2023-03-13 19:4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星空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探究氛围 发散交流 书本底蕴 想象翅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滚滚向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革新也日新月异。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从客观上开辟了英语教学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在此前提下,广大一线教师与时俱进,充分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创新的平台,并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成功。笔者在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创设自主探究氛围,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苗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而且可以提高质疑创新能力。譬如,我在执教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5 Birdwatchers的Reading-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安排他们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文本大意;其次,鼓励学生进行热烈讨论和大胆质疑,并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内容;最后,激励学生以“how to protect birds”为话题进行自主学习思考,从而进一步理解、感悟文本的内涵。再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牛津初中英语8B的时候,要求学生说出相应的一段话。诸如Say something about water’s journey. Make a poem about our class. 或者Introduce the famous cities in the worl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rees. What must we do to save electricity? ……以此来进一步锻炼学生语言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火花得到了自然迸发,其安全感也同步倍增。诸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只有让学生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忱。由于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见解独特,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环境,从而为学生大胆创新保驾护航。
二、注重应用发散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标新立异的见解和表现,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合理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一般而言,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往往对事物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拥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实,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的,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将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挖掘、展现出来。我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上通过发散式交流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多角度进行横向拓展和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途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与创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众所周知,一问多解既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又是拓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比较容易产生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鉴于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再到集中,在此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同步得到发展。譬如,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其次,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中筛选发散点。当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非智力因素,灵活采取相应的策略促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的火花。例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Mount Tai”时,点拨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No, I haven’t.”一定要广开思路,让他们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从而得到以下富有生活气息的精彩回答:①Yes, I have. It’s very exciting for me to be there.②Yes, I have. I’ll never forget it.③No, I haven’t. How I wish to go there.类似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个性。
三、巧妙利用书本底蕴,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初中英语新课标强调,学生使用的教材应遵循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而牛津初中英语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原则,比较适合师生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B Unit 4 Reading中讲述了Neil Armstrong从小就对飞行项目产生兴趣,他锐意进取,大胆创新,面对挫折永不言败,坚持不懈地向自己的梦想迈进,最终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的故事。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此内容时,先让学生自己把握相关内容,然后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善于驾驭想象翅膀,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篇2
1、司空见惯的司空是指一种官职。
2、司空见惯,形容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司空是指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刘禹锡《赠李司空妓》一诗。相传唐代司空(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李绅请卸任和州刺史(古代一州的行政长官)刘禹锡喝酒,席上叫歌伎劝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定温控制;空调系统;舒适性;节能
中图分类号:TU83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是目前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据总能耗的30%左右,而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据了建筑能耗的30%-60%。随着空调的发展,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也在逐渐增加,所以,节能的要求是必然的。
1、定温控制空调系统舒适性分析
以两间相通,朝向不同的房间为例,对向阳面与背阳面的平均辐射温度进行比较,阐述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的舒适性问题。
1.2不同方向房间的舒适性比较
分别选择相同大小,不同方向的两个房间,向阳一间南墙为外墙,背阳一间北墙为外墙,墙内外均抹灰,各有一扇大小相同的窗户。温度计放置在房间中央,距离地面一米五处,房间自然通风。则两间房的平均辐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平均辐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
根据图1 可知,这两个房间的平均辐射温度相差1-3.5℃。所以可知,在温度相同时,由于平均辐射温度的差异,两个房间的舒适度也是不同的。
1.2不同湿度房间舒适性分析
湿度是人体对外界环境感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定温控制下的湿度往往对人体舒适度有影响,在夏季,相对湿度增加10%,空气温度就会降低0.4℃。因此,在温度相同时,湿度越大,夏季人会感觉越热,而冬季会感觉越冷。我国北方由于湿度相对比较低,南方湿度相对比较高,因此如果采用相同温度的定温空调,在夏季的话北方会感觉较为舒适,而南方就会出现偏热的现象。
1.3不同建筑用途的舒适性分析
不同的环境下,人体的代谢率也是不同的,在同等温度条件下,不同人体的热舒适度是不同的,例如办公建筑、酒店等,人体能量代谢相对较低,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相对能够接受,而对于超市、餐厅等服务性建筑,由于室内人员的人体能量代谢比较高,人体就会感觉到过热,舒适度也就降低。而在冬季的话,情况正好相反。
温度只是人体舒适度的一个影响因素,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的温度相同时,会存在其它影响热舒适度的因素,因此统一的温度设定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会出现一些满足不了用户舒适性需求的现象。
2、定温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性分析
随着热舒适性指标控制空调系统的发展,逐渐把空调控制目标从单一的室内温度转变为对人体综合热舒适指标的控制,在保证人体最佳舒适感的基础上,对空调系统的参数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降低能耗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定温控制空调系统与定PMV指标控制的空调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的节能性。
通过对定温控制与定PMV指标控制的空调系统的节能差异进行对比,在定PMV时,所有的环境要素都可以变动,为了简单的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本文假设房间风速0.2m/s,湿度50%,只有室内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进行改变,房间条件与上文相同,通过对夏季与冬季典型工况进行分析发现。在夏季定温如果是26℃时,对各参数进行测量,PMV的平均值为0.33,通过迭代计算,得到各小时的空气温度,从而实现定PMV控制。对空调的负荷进行计算,和定温26℃进行对比;冬季与夏季的方法相同,PMV=-0.5,温度设置在20℃。则夏季与冬季的空调能耗变化如图2、图3所示:
图2夏季空调负荷随时间变化图 图3冬季空调负荷随时间变化图
由图2、3可知,夏季,在舒适度可接受范围内,定温26℃时的能耗与定PMV=0.33相差不大,降低了0.04%;而冬季,定温20℃的能耗与定PMV=-0.5相差也不大,降低了0.28%。由此可以看出,夏季控制温度26℃、冬季控制温度20℃的定温控制和PMV指标控制的节能效果基本一致。由于节能效果和舒适度与PMV控制空调系统差别不大,甚至PMV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效果更好,因此,可以看出以热舒适指标控制的空调系统不但满足舒适性的要求,节能效果也比较理想。
结束语
通过对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的舒适性及节能性进行分析,可知在夏季定温26℃,冬季定温20℃的控制时,都存在舒适性和节能性的问题,通过与PMV值控制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两种空调系统在能耗方面差别不大,而对PMV值进行控制要比定温控制空调系统的舒适性更好,因此是保证节能与舒适兼具的最佳选择。随着空调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舒适性和节能性控制方面,定会有更好的控制系统出现。
参考文献
[1]许朝阳.热湿独立控制的复合空调系统能耗分析[J].流体机械,2008(7).
[2]李申,沈嘉,张学军,郑幼明.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的优化控制与性能模拟[J].制冷学报,2012(1).
篇4
关键词:城市实体空间;环境质量控制;技术指标控制
一、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中控规涉及城市设计的内容较多。由于当前控规编制缺乏城市设计研究,造成了控制指标制定不尽科学、控制手段执行不力等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失控的危机。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控规的顺利实施,同时对城市空间环境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众多规划的一个层面,直接作用于市场,对其科学性和完善, 程度应该在时间中予以提炼。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
1. 控规中的城市设计因素。控规中的几乎所有控制指标都与城市设计有关,所以控规与城市设计两者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性,深入的城市设计研究,能对控制指标做出有效指导和起到完善作用。
2. 城市设计中的控制性因素。城市设计成果不仅包括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内容,同时更加强调制订城市设计准则、指导纲要等管理控制性要求。控制引导越来越成为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策略制定、信息反馈、控制调整的重要手段。控规为各规划地块的综合管理和对控规的顺利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3. 控规与城市设计在内容上的密切联系。控规所采用的规定性指标与城市空间环境密切联系;控规中形成建筑外观特征的引导性指标与建筑体型环境紧密联系。城市设计研究内容与控规内容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控规内容的科学性建立在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之上,城市设计研究是控规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控规的完善和深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指标控制
1. 城市环境容量控制指标
(1) 容积率控制。在城市设计指导下进行容积率分区控制。控规应以成熟的城市设计方案或设想为根据,确定容积率指标。不同区域根据不同的城市设计构思,就会有不同的容积率分区。在城市滨水或靠山等环境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需要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城市传统保护区或有保留价值的城市旧城区域,由于考虑保护规划区城市肌理和整体空间格局的需要,也需要将其设定为一个容积率较低的区域;对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大型商业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较为集中,可以将其设定为容积率较高的区域。
(2)绿地率控制。深化地块绿地率控制,规定地块绿地率控制标准和要求,提供绿地一般的植被配置参考,根据不同用地性质地块公共空间和景观的需要,提出特定的绿地布置要求及绿化建设的时序原则。如城市滨水地区地块强调通过绿地建设将自然水景引入规划区域;城市中心区地块则应考虑绿地布置结合城市开敞空间、道路系统的建设,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2. 城市实体空间控制指标
(1) 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在常规的操作下,一直是以二维平面建筑密度的限定来控制城市三维实体空间,忽视建筑空间密度的存在,且常以这样的一条规律作为建筑密度界定的依据之一,即在容积率确定的情况下,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小;建筑层数越低,建筑密度越大。但关键是,当建筑物垂直投影总面积确定下来时,建筑密度就己经成为定值,不会因为建筑层数的改变而变化。这样的规律只有在建筑的各层平面不发生面积变化的情况下才适用。我们所要控制的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的平均楼板面积有关,即建筑空间密度=平均楼板面积/用地面积。
(2) 建筑空间密度与建筑密度综合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空间密度控制内容没有必要在整个规划区域内强求统一,用地性质不同,控规的控制重点和两者的控制力度应该允许有所区别。商业金融应该严格控制建筑空间密度,适当放宽对建筑密度的限定。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上相对充裕,只控制建筑密度就可以满足城市空间的要求。因此,城市实体空间控制应该针对用地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以建筑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影响程度为判断的依据,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控制手段。
3. 建筑形态控制指标
1) 建筑高度控制
a.从街道空间角度控制建筑高度。在街道空间D/H 值控制研究中,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认为1≤D/H≤2 是空间的最佳比例,这是个值得借鉴的经验数值。在高层建筑投影面积控制研究中,上海市的作法值得借鉴:
A≤L×(W+S)
其中,A-建筑以1:1.5 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
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距离。
b. 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街道空间宽高比与建筑最佳高度协同控制的方法是:先通过城市设计整体研究,对规划区进行分地块建筑高度控制,提出各个地块建议的建筑最佳高度。然后将地块建筑最佳高度值与沿街建筑高度控制值进行比较,修正沿街建筑高度控制数值。
(2)建筑体量控制方法。对于低层、多层建筑的体量进行控制,首先需要明确与建筑体量相关的控制要素。控规可通过建筑最大外墙面宽分类控制的方法实施小尺度空间格局地块的建筑体量控制。
对于高层建筑体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控制:第一,高层建筑塔楼外墙控制线;第二,高层建筑塔楼平均楼板面积和建筑高宽比;第三,高层建筑裙房的位置及高度。
(3)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指标
a.选定参照建筑。参照建筑的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艺术性原则,要丰富城市空间环境;代表性原则,它应是某一时期特定风格的代表作;历史性原则,它应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或与重大人物、事件相联系;延续性原则,它的存在应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历史沿革上的延续感。具有以上特征的这类建筑是城市特色的载体,可对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建筑的形态设计产生影响。
b.分级确定控制区域。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应在规划范围内根据不同的用地性质和所处的不同位置有区别的对待。根据控制对象的重要性差异,可进行如下分区:重点控制区,它要求控规对建筑形式和色彩做出较详细要求,并严格执行;一般控制区,在整体统一协调的前提下,由下一层次规划或建筑设计自由决定;自由选择区,控规对这类区域在建筑形式和色彩方面无具体控制要求,设计可自由发挥,展现城市设计的灵活多样性。
c.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引导内容为表现在各地块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等,通过这些手段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提高城市的设计品质和整体形象。
4.交通引导性指标
(1) 机动交通组织。在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控规中合理组织规划区域的交通线路,包括货物装卸线、公交线、市政交通线,保证人们集散方便、货物顺畅运输,并能满足消防、防震等抗灾应急的需要。此外,城市面临自行车、自备车、外来车、公交车的停车问题,控规中需要保证数量充足的停车泊位,同时注意停车场库设施使用的方便性和视线掩蔽。
(2) 步行交通组织。在控规的相关图纸中需清晰表达重要步道系统的具置和宽度设置。步行交通组织还需重视交通转换点的设置,包括自行车与行人、公交车与行人、地铁与行人的交通转换以及不同高度层面上的步行交通的衔接。
(3)道路交通设施控制。在控规中加强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控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交通设施与人行活动相关的部分应具有人性化的尺度。加强交通设施绿化建设,在交通设施上设计一定的绿化空间,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设施形象大有益处。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 成本控制 时效性 存在问题 整改措施
事业单位相比与其他的企业,有很多特殊因素。其运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社会福利,从而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就是说事业单位是一种社会公益性企业,背后有国家政府支持,使得事业单位人员对成本控制的意识非常薄弱,对资金的使用效率明显比不上企业社会企业。本文通过在事业到位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查找,就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做了如下探究。
一、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本控制作用越来越突出,成本控制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事业单位的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时效性,不但能促进事业单位更快发展,还能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在事业单位多年的工作经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市场竞争力
自从国在2001年加入WTO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能促使事业单位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事业单位开展业务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公共事业的需求,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是只要有经济活动就需要有成本和收入。随着近几年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越来越重视,成本控制的实效性在此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成本核算能优化支出,减少资金浪费
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时效性主要针对内部成本控制,通过成本控制能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通过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成本进行控制,能直接反应出目前事业单位的财政状况,为财务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支出预算提供数据支持,合理的财政支出,既能实现资金的最大化利用,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为事业单位更快更大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三)能扩大事业单位的运营规模
由于事业单位是一种公益性的事业,通过成本控制,减少下的资金可以扩大事业单位的经营项目,更好的为人民服务。通过成本控制,发挥事业单位自身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扩大经营项目。
二、成本控制时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业单位要想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但是由于国成本控制起步比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在事业单位中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成本控制的时效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意识淡薄,成本控制理念不强
事业单位受到国家政府支持的影响比较大,其主要的运管资金是通过国家政府获得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事业单位中就形成了运行效率低,人员对成本控制不重视的理念。很少那精力放在经济收益上,以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力之一。但是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离不开事业单位的帮助。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员工对成本控制的理念认识不足,甚至有的员工认为,事业单位不是社会中其他中心型企业,没有市鼍赫压力,我们是国家政府支持的单位,背后有国家支持,就不需要成本控制。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我国事业单位一直停滞不前,严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运行[1]。
(二)成本控制薄弱,对资金缺乏有效控制
一些事业单位中资金管理比较混乱,开支随意性比较大,没有通过调查研究和财务核算就进行开支。在他们心目中重要能够获得资金,不管是国家政府拨付的经费还是专项资金。都可以用来开支。私自挪用公款的现象经常发生,财务管理部门通过仔细分析,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评估未来的资金结构,导致事业单位收支出现严重失衡。没有从成本控制的理念出发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导致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成本控制缺乏有效的管理目标和考核机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对单位领导缺乏有效的约束,导致领导不够重视,以至于全民都怠于成本控制。
(三)成本控制体系比较落后
事业单位从是否具有自主经营能力上可以分为业务事业单位和非业务事业单位。这两种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在核算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非经营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过程中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部门不进行成本核算。而经营性事业单位选择的是权责发生制,成本核算比较困难。无论那种方式,和其他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相比非常落后,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的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发展。
三、加强成本控制时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意识,鼓励员工节约成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进行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要提高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意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以前传成本管理模式,转变成科学、合理、规范的成本管理体制。要想成本控制意识在事业单位中落实的更加彻底,首先要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同时是事业单位的广告栏中张贴关于成本管理的好处,把每个成本意识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身上,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意识,另外,还要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对做的好员工进行奖励,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领导要以身作则,对成本控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的成本控制意识。为成本控制在企业中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基础[2]。
(二)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
预算管理在成本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成本管理发挥实效性的关键所在,预算管理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和操作性,需要从经营活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预算。通常情况下预算编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预算编制,另一部分在预算实施。预算编制必须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同时当预算编制完成以后,各个部门和科室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计划和方案执行,尤其是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和现金流的监督。实行统一结算制度,并加大预算编制审批和执行监督考核的力度。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需要把预算工作细化分解和跟踪考核,逐步加强内部控制措施和管理。比如:把年度预算编制分化到每个部门和科室,相互协调发生共同完成预算管理目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选择一种双向矩阵的成本预算管理办法,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第一,借助KPI绩效考核标准和360度考核方法,促使预算管理制度能得到顺利落实;第二,加强各个部门和科室的沟通交流,最大程度上降低各自部门额外开支,从宏观控制和微观协调实现成本控制的实效性。不但,能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责任,还能降低出运行成本[3]。
(三)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机制
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财政预算支出体系,对上每项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同时借助会计的力量把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和公共资源进行联系,从而保证企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制定系统科学的成本控制运作体系和成本核算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成本管理体系,最常用的是最低成本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中最低成本法是为了达到一定标准效益所需的成本,属于绩效考核的方法,此方法并不是以货币单位来衡量取得的经济效益,只是计算各种开支的有形成本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成本效益法是将事业单位的总成本和总效益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事业单位总成本和总效益之间的关系,如总额、效益率等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估。应用此方法,一般要对开支和效益进行详细的计算和成本效益分析,其中社会效益进行估算,其他实在难以进行数字量化的效益则暂不考虑[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时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意识,鼓励员工节约成本、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机制三个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希望对我国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发展有一定帮助,从而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英.如何加强事业单位成本管理与控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9:174.
[2]徐利霜.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及创新[J].现代商业,2013,30:263-264.
篇6
和今天的大多年轻艺术家一样,受过严格的学院派教育的王玺也练就了熟稔的绘画技巧和语言招数。画面告诉我们,他所处理的更像是风景绘画的问题。但显然,与西方传统风景绘画不同,他更在乎的是面对真实风景或自然景观时候的即时性及其“新鲜感”,或者说,是对其视觉乃至整个身体的反应和刺激。在这个意义上,尽管单从画面,的确很像写生风景,但实际上,与其说是风景写生,不如说是一种“内心的风景”。
在王玺的绘画中,我们既看不到纯粹的形式主义,也看不到全然的后现代话语。与现代主义不同的是,他的形式自觉更多体现在对于画面空间、风景层次的分隔与安置上,特别是他对于大片块面的拼贴式处理,实际上也是为了将纵深的透视空间平面化。同样,他更没有沿袭写实主义那一套。很多时候,他通过一种虚构和想象的空间设置将原初的层次打乱。
不过在我看来,其画面的视觉效果并非源自形式与空间,而是独特的光感。我不知道画面中的这种独特的光感源自哪里,但有意思的是,这种蓝色的基调背后,光感不是一个确定的自然存在,它既像是一种月光,也像是一种日光,包括近作中的灰色调,亦复如此。对此,我宁可解释为,正是这种处理方式,“模糊”了两种自然光的边界,也“模糊”了我们对自然本身的认知。
看似风景,实非风景。毋宁说,王玺处理的是空间虚构意义上的一种地景叙事。不同于沦为风情的风景绘画,也不同于被意识形态化的“大地艺术”,“地景”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相对中性意义上的地表景观。换句话说,之所以称其为“地景”,也是为了与前面两者区分开来,而更强调内在于其中的个体意识。
篇7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国的历史、政治背景和经济基础不同,其内部控制制度也各有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不断建立完善法规体系,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修订更新。由于过去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比较片面,更主要的是观念、体制所限,我国普遍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范围比较狭隘,基本以内部牵制制度和“一支笔审批”等形式出现。许多单位虽然建立了名称各异、以财务会计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部控制只针对基层员工,而管理决策层不受约束。重大事项处理程序不规范,导致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大股欺小股”现象时有发生。甚至管理决策层故意违规,编造谎言欺瞒广大投资人及债权人,使经济秩序遭受严重干扰,同时产生诚信危机。二是由于对单位内外部环境未做深入全面的调研,目标不明确,任务与岗位未做针对性的细分或未能随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操作性差,造成权责不清,大事小事推诿扯皮,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切实有效地得到落实。三是对规则的执行程度、效果未作认真严肃的督察,执行不执行一个样,或不能善始善终,或习惯于老套路及迁就个人意愿,把个别人情关系及利益置于广大公众利益之上,损公肥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制度本身未适当融入激励和约束机制,缺乏精神、文化的凝聚力,未形成诚信实干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五是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对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缺乏预见性,不能及时应对。
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理解
内部控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其实质的认识及重视在管理中的作用是什么?不同体制试验者、不同阶层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什么是内部控制实质?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针对资本市场暴露的弊端,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并公开披露内部控制制度。早在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就指出了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的区别,提出两套不同的控制内容及程序。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我们认为,应将会计控制视为一个在一定环境下可独立控制的系统,但它又不能离开管理控制单独存在,否则其控制效力无法保证。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紧密关联。会计控制是管理控制的子模块之一。以会计控制为主的控制模式,其独立性、控制力度是受管理决策层制约的。战略目标及其实施途径一经确定,会计控制并无选择的余地。所以应更注重管理控制及管理决策层在内部控制中的主导、决定性作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这种规定是有中国特色的,责任明确但在实践中缺乏互动性。这就为个别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企业管理决策层提供了可乘之机,其会以利己的控制模式来取代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必须抓住实质性环节和关键性人物,其责权设置必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及不可替代性。
从微观控制即单位内部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单位为保证自身对社会的有用性、为实现单位的战略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内外风险而设置的,在日常运转中应遵循的管理质量标准。它具有权威性、公开性、公正性,从单位最高层至最基层都无一例外地要遵守。从宏观控制角度讲,内部控制制度能保证社会公德、各项法律规范被遵守,保障单位披露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维护单位正常秩序,它是微观管理通向宏观管理的第一道闸门。这就是内部控制的实质。
三、内部控制规范实质重于形式的宏观治理及微观对策探讨
从宏观上讲,要取得改革的成功,要提高各类单位的管理水平,首先要规范政府官员行为,突出法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地位,摆正法与权的关系。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的,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一步改革完善决策机制及行政管理体制,从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制度创新,加强宏观综合治理力度。由此可看到中央对正本清源、改变政府作风,引导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健康发展的决心和措施。发展经济与政治战略目标相互协调,保证社会稳定,让公众从发展中看到希望。这些措施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完善的前提,而规范的、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又是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具体化,填补了我国微观管理制度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是规范单位法人行为的迫切需要。
篇8
关键词:街巷空间;院落;均质型;景观空间叙事
Abstract:The public space of homogeneous pattern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street space and courtyard of the living model to divide the level of space. Analyze the element of landscape narrative in the public space of homogeneous pattern of, and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o find the story took place in residential zone, and to bring new energy in residential zone.
Keywords:street space; courtyard; homogeneous pattern; the space of landscape narrative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6-0067-04
在住区公共空间景观空间叙事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空间的特性、从人的交往需求角度出发考虑、利用不同的元素,建立层次分明、尺度合理的空间,我们将住区公共空间分为四大类:海景式的住区共公空间、高低错落型住区公共空间、内聚型住区公共空间、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本文着重讨论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大多是由多层或低层的住宅,以传统街巷院的居住模式划分空间层次,形成居民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传统街巷院的居住模式
中国传统住区中由街巷院组成的居住模式就是居住空间层次划分的典型实例,这种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发展演变成的空间层次结构体现了空间层次与该环境内人群活动的适应性,反映了由外至内、从动到静的行为、心理过程在空间形态上的对应。通过研究传统街、巷的现代阐释,以及院落的现代运用,使城市中的传统元素焕发新的活力,同时给现代城市带来新的生机。
1.1 传统街巷的现代阐释
在传统城镇中,街巷形成城市的基本骨架,街市勾画出城镇的轮廓,描绘了市民的集体活动;居住巷道揭示出城镇的细部,展现居民的邻里生活。街、巷具有双重功能:一是组织交通,二是提供一个社会生活的场所。街市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购物、娱乐、游憩等多种功能,充满生活情调。巷道是邻里生活的舞台,市民可在此小憩、游戏、滞留交谈等,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图1)
传统的街区提供了街道和里巷多样化的群体生活场所,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依,生活上相互协作,长期的共同生活使邻里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除了城市扩张外,宜人的街巷空间被宽阔的马路所代替,院落式的住宅变成了多层和高层的单元式住宅。 结果,马路变成了交通通道,丧失了昔日的功能。邻里空间领域感的丧失,严重地影响了邻里的共同生活,现代城市在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孤独和冷漠,人们开始怀念富有人情味的传统街巷空间。但是,人们总不能回到过去,过着农耕时代的生活,抛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去步行,毕竟,现代化的交通提高了效率。可见,让世界停止下来适应人们的生活是不现实的。难道城市的成长一定要以邻里感的消失为代价吗?
1.2 院落的形成
除了街巷空间外,院落也是传统城镇的一大特色。院落民居采光充足,环境宁静悠闲,在这个小天地之中,人始终与最亲近的人保持着近在咫尺的联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它使人们既隔离于嘈杂的生活环境,又不脱离自然,“庭树跳松鼠,院花闹蜜蜂”,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院落是当地人们与自然适应的结果,它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如果说院落门前的街巷具有公共空间的性质,那么院子则具有半公共空间的性质,在此空间中,它的私密性有所增强,但还保持有相当的开放性,便于在闲暇时邻居之间的交流,增强邻里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单元式住宅。它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的体现,也是对新材料、新结构和新技术的积极反映。从某种意义说,新的单元住宅比传统的居住模式更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是单元式住宅的任何地方都比传统住宅优越。相反,单元式住宅在发展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它的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院落住宅特有的东西恰恰正是单元式住宅所缺少的,我们可以借鉴院落住宅在处理居住空间上的经验对单元式住宅进行改造,使它更适合人们居住。
2对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空间叙事要素分析
张楠教授在《城市故事论》中提出,人对环境的印象和记忆分为三个层次:物场事,并总结出城市叙事的四要素: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宏大叙事要素。
我们通过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均质型公共空间的住区,分析其公共空间的叙事要素,挖掘发生在其住区的街巷院的故事。
2.1图表分析
采取了图表分析法,对观唐・中式宅院、上海九间堂、万科润园进行分析,挖掘其住区公共空间的特色要素。
2.2 均质型公共空间的叙事要素提炼
从以上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总图模式大都中轴对称、方格子形、布局平整、分区明确。
2)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院落文化,以现代的方式加以阐释。
3) 体现传统的街巷式,注重人的交往活动。
宏大事件:可以是原有的历史文化情结,这个一般在厂房改造的住区比较多见,例如:万科润园;还有就是它的院落精神,如北京观唐别墅、九间堂、万科润园;再就是受风水观念的影响,如北京观唐别墅。
创意的空间:即人工要素,主要指人交往活动有特色的空间,包括街巷、胡同、院落。
人文:大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心,用现代建筑理念渗透于形。
自然元素:包括水系,植被(如有中国特色的树木),假山石,南方园林的造园手法等。
3景观叙事空间分析――以观唐・中式宅院为例
3.1 以传统街巷院布局为模式
观唐别墅(图12)与其它别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街巷式布局、院落式空间、中式建筑风格。与北京城以十字轴布局、环路相通相联的大格局一样,观唐・中式宅院的规划也以方方正正的十字轴加环路形成明确的街巷式布局:主街宽、胡同窄、内庭院又豁然开朗的空间序列连续变化,使观唐・中式宅院一层层变得更加私密,街巷在空间序列中起着由开放到私密的过渡作用。
其规划设计沿袭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讲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遵循“街道分割”和“方块居住”原则。依据城市街道规划“端直形”,即“九经九纬”的原则。规整形城镇传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城廓方正,街衢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周礼考工记》所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城市基本模式,以及井四制经济模式的影响作用,基本形成方格网的城建型制:“以‘夫’为基本组合网格,而田间阡陌转化为王城的经纬涂,中经中纬作为坐标系统的主轴线”。由此,规整型城镇至少具有十字方城和中轴线的特征。云南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重镇、汉移民开拓的城镇多属此类型,例如:大理古城(图11)、祥云古城、沪西古城(图10)以及巍山古城。
3.2观唐别墅叙事要素的整合
宏大事件:别墅区北端,采屯土造山的手法,营造一座屏档北向寒风的缓坡小山,别墅区南侧,掘湖为景,营建水景主题公园(图13),结合东西两端入口处的景观,四至景观暗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象的吉祥寓意。
创意空间:高墙大院、在院落内部,专门建设了一个“轩”
人文:中国文化;院落文化
自然元素:整个别墅都是柳树,房间里种了一些很中国的树――石榴;水景主题公园;屯土造山。
3.3分析法
以观唐中式别墅为例,用图底分析法分析它的总图模式。
Mapping分析法:图底分析法。就是解读地图,对地图进行分析和叠加,完善地图所不能表达的意义。
4结语
以传统街巷院为模式的均质型住区公共空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需求的提高,通过对其叙事空间要素的提炼与归纳总结,为我们研究住区公共空间提供的新的视角。有这样的人居环境里,大家尽情享受一份生活的恬美,也享受着一切艺术文化的滋养。
参考文献:
[1] 张楠.城市故事论.城市规划.2004/5.
[2] 张高源,杨红芳.杭州传统街巷庭院空间探析.浙江建筑.2007/6.
[3] 苏宏志,陈永昌.城市成长中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10.
[4] 末末.观唐别墅:中西合璧下的卖“梦”工程.商业文化.2006/11.
[5] 魏闽.中式意境,现代感受.时代建筑.2006/3.
篇9
大型龙门起重机主梁为钢箱形梁,并采用全焊板系结构,即将钢箱梁划分成若干类纵横加劲的板单元构件在工厂预制,然后分段组装焊接成箱梁,现场总装合拢场地逐段吊装上胎架焊接成整体,因此钢箱型梁的几何精度要求极高,而几何精度取决于焊接收缩变形的控制。
2主梁结构
我公司承接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船坞上方800T×185M龙门起重机制作和安装工作,主梁为双梁结构,主梁跨度为185m。①主梁采用梯形双梁结构,梁高:12000mm,上翼缘板宽11960mm,上翼缘宽度4660mm,下翼缘板宽3000mm,为了利于减轻自重,翼缘板及腹板在长度和高度方向上采用不同厚度的钢板。主梁由36段标准段组成。②主梁主要用材料为Q345C的钢板制造。
3变形因素
3.1焊接方法。钢结构的焊接连接通常采用手工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埋弧自动焊等焊接方法(包括针对不同焊接接头形式选用的施焊工艺参数)。因这些焊接方法输入的热量不同,引起的焊接残余变形量也不同。钢结构焊接常用的几种焊接方法中,除电渣焊以外,埋弧焊热输入最大,在其他条件如焊缝断面积等相同情况下,收缩变形最大,手工电弧焊居中,CO2气体保护焊最小。
3.2焊缝截面积的影响。焊缝截面积越大,冷却时收缩引起的塑性变形量越大,焊缝面积对纵向、横向及角变形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而且起主要的影响,因此板厚相同时,坡口尺寸越大,收缩变形越大。
3.3接头形式。在焊接热输入、焊缝截面积、焊接方面等因素条件相同时,不同的接头形式对纵向、横向、角变形量有不同的影响。例如T形接头和搭接接头时,其焊缝横向收缩情况与堆焊相似,其横向收缩值与角焊缝面积成正比,与板厚成反比。对接接头单层焊时,横向收缩比堆焊和角焊大,在单面焊时坡口角度大,板厚上、下收缩量差别大,因而角变形大。双面焊时随着坡口角度和间隙的减小,横向收缩减小,同时角变形减小。
3.4焊接层数的影响。
3.4.1横向收缩:在对接接头多层焊接时,第一层焊缝的横向收缩符合对接焊的一般条件和变形规律,第一层以后相当于无间隙对接焊,接近于盖面焊道时与堆焊的条件和变形规律相似,因此,收缩变形相对较小。
3.4.2纵向收缩:多层焊接时,每层焊缝的热输入比一次完成的单层焊时的热输入小得多,加热范围窄,冷却快,产生的收缩变形小得多,而且前层焊缝焊成后都对下层焊缝形成约束,因此,多层焊时的纵向收缩变形比单层焊时小得多,而且焊的层数越多,纵向变形越小。
3.5热输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热输入大时,加热的高温区范围大,冷却速度慢,使接头塑性变形区增大。
3.6焊接顺序。对于一个立体的结构,先焊的部件对后焊的部件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拘束,其焊接变形也不相同。
4焊接残余变形控制措施
4.1龙门起重机设计跨度大、结构复杂、板厚、焊接量较大,为了减少焊接应力,尽量减少焊缝截面积(指熔合线范围内的金属面积)。因此,除设计时尽可能避免焊缝密集、交叉,还要考虑在施焊时尽量减小焊缝截面积,在得到完整、无超标缺陷焊缝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小的坡口尺寸(角度和间隙)。
4.2厚板焊接时尽可能采用多层焊代替单层焊。
4.3在满足设计要求情况下,纵向加强肋和横向加强妥的焊接可采用间断焊接法。
4.4双面均可焊接操作时,要采用双面对称坡口,并在多层焊时采用与构件中和轴对称的焊接顺序。
4.5T形接头板厚较大时采用开坡口角对接焊缝。
4.6采用焊前反变形方法控制焊后的角变形。
4.7采用钢性夹具固定法控制焊后变形。
4.8采用构件预留长度法补偿焊缝纵向收缩变形,如H形纵向焊缝每米长可预留0.5~0.7mm。
4.9对于长构件的扭曲变形,主要靠提高板材平整度和构件组装精度,使坡口角度和间隙准确,电弧指向或对中准确,以使焊缝角度变形和翼板及腹板纵向变形值与构件长度方向一致。
4.10在焊缝众多的构件组焊时或结构安装时,要采取合理的焊接顺序。
4.11应遵循纵向焊缝同向焊接,同类焊缝对称焊接,先中间后两边,先里边后外边的焊接原则,多人焊接时采用分段退焊的原则。
4.12焊接前及打底焊接时,不可随意切除固定马板。
4.13优先选用CO2气体保护焊接,以减小焊接变形。
5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
构件焊接时产生瞬时内应力,焊接后产生残余应力,并同时产生残余变形,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一些本身刚性较大的构件,如板厚较大,截面本身的惯性矩较大时,虽然变形会较小,但却同时产生较大的内应力,甚至产生裂纹。因此,对于一些构件截面厚大,焊接节点复杂,拘束度大,钢材强度级别高,使用条件恶劣的重要结构要注意焊接应力的控制。控制应力的目标是降低其峰值使其均匀分布,其控制措施有以下几种:
5.1减小焊缝尺寸:焊接内应力由局部加热循环而引起,为此,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不应加大焊缝尺寸和层高。
5.2减小焊接拘束度:拘束度越大,焊接应力越大,首先应尽量使焊缝在较小拘束度下焊接,尽可能不用刚性固定的方法控制变形,以免增大焊接拘束度。
5.3采取合理的焊接顺序:在焊缝较多的组装条件下,应根据构件形状和焊缝的布置,采取先焊收缩量较大的焊缝,后焊收缩量较小的焊缝;先焊拘束度较大而不能自由收缩的焊缝,后焊拘束度较小而能自由收缩的焊缝的原则。
5.4降低焊件刚度,创造自由收缩的条件。
6T形钢焊接变形的控制
6.1为了控制焊接的变形,将两个T型梁的剖面板相靠卡到一起,放到一个可转动的胎架上施焊。
6.2施焊前检查一下T型梁腹板的垂直度,如果附合公差要求,就采用两个焊工在两侧同时施焊两条角焊缝,在1、2的部位上每焊完一遍检查一下垂直度,直至完全焊好,然后旋转180°再焊另一个T型梁,施焊前如果发现腹板的垂直度超出公差,则先焊一些角焊缝,将腹板的垂直度校正好后,再同上述一样进行焊接。
6.3两个T型梁全部焊好,待完全凉透后,再将卡具全部拆除。
6.4专职检查人员在T形梁的施工过程中,对上述的各个工序随时进行抽查,修正施工误差,待T型梁凉透拆除卡具后由检查组人员对每个T型梁进行检查记录,附合公差的打上标记予以检收,对超差的亦打上标记,进行下步的热校,对长度方向翘曲的超差在正中间处加垫,校正好后验收合格。
7片单元焊接变形的控制
7.1对于单侧有纵肋的板单元采用反变形焊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控制焊接变形的方法。
7.2通过以往的生产实践表明,我们设计的反变形胎,实现了板单元焊后基本能够达到技术要求,只要稍加火焰修整,板单元的平面度就能完全符合内控标准。
7.3对于单侧有纵肋及球扁钢的板单元,焊接时从中轴线附近先中间后两边,先里边后外边的焊接原则。当焊缝分布对称时,应有偶数焊工对称地施焊;当焊缝分布不对称时,应先焊接焊缝少的一侧,多人焊接时采用分段退焊的焊接方法控制变形。
8段单元焊接变形的控制
8.1通过合理的焊接顺序来控制焊接变形,在胎架上不再做反变形设置,具体焊接顺序按下图试行,首制段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再作调整。
①1、2、3#为下侧板在平台两两相拼后上胎架后拼接成整个侧板的拼接焊缝。②4#为隔板组件和下侧板的角焊缝。③5、6、7#为上侧板在平台两两相拼后上胎架后拼接成整个侧板的拼接焊缝。④8#为隔板组件和上侧板的角焊缝。⑤9#为隔板组件和上侧板的角焊缝。⑥10#为隔板组件和下侧板的角焊缝。⑦11#为上板和下侧板的角焊缝。⑧12#为上板和上侧板的角焊缝。⑨13、14#为侧板内和二层板的角焊缝。⑩15、16#为侧板外和底板的角焊缝。
8.2梁段焊接顺序:为保证梁段的外形和几何尺寸,防止产生过大的内应力,梁段的焊接应分步进行,并根据焊缝分布规律,以中轴线为基准,遵循先内后外、先下后上、由中心向两边的施焊原则。优先选用CO2焊方法,同时尽量采用陶质衬垫单面焊双面成型的焊接工艺。
8.3片单元组对时,采用陶瓷衬垫单面焊双面成形的焊接工艺,根据片单元拼板板厚预留间隙6~8mm,并做相应的反变形控制措施,然后用马板固定好,粘上陶瓷衬垫后迅速焊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收缩变形和角变形。
8.4组装顶板时,必须精确预留横隔板焊接收缩量,控制箱体高度。
8.4.1焊接工艺控制:底板:采用二道CO2气体焊打底,平焊;二道埋弧自动焊盖面,平焊
顶板:采用二道CO2气体焊打底,平焊;二道埋弧自动焊盖面,平焊
斜底板:采用二道CO2气体焊打底,平焊;二道埋弧自动焊盖面,平焊
横隔板:CO2气体保护焊2~3道,平焊
8.4.2焊接横向收缩变形的补偿:根据测试经验及分析,钢箱梁制造过程中采取一定措施对焊接横向收缩量予以补偿:顶板、底板、斜底板等单元下料宽度比设计尺寸放宽3mm,即纵基线两侧每侧放宽1.5mm。横隔板单元件长度放长2.0mm;考虑焊接收缩变形的离散性以及顶板、底板总拼时多道焊缝引起收缩变形误差的累积,在面板和底板边缘处各留一块板单元件配切宽度。大拼装焊接变形的控制
9其它控制措施
除了以上工艺措施外,在施工中,还应控制好焊接之外的影响因素,如组装精度,坡口大小,环境温度,吊装、翻转等人为因素。
9.1组装精度:组装质量直接影响结构质量和变形大小,因此,施焊前应认真检测各部位尺寸,特别是各道焊缝的坡口组装质量必须符合图纸要求。
9.2为了防止吊装、就位和翻转时产生变形,必须增加和加长组装焊点以及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支撑。在焊接上下翼缘T形接头时,应使其处于自由状态,并要防止因自重而产生扭曲及角变形。
9.3焊前应根据环境温度和接头形式进行予热,并保持层间温度,焊后注意缓冷。
9.4焊接时,应及时用风锤锤击焊缝,以消除应力,减少变形。
10焊接变形矫正
焊件制作过程中,尽管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和减少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但少量的残余变形再所难免,变形的程序也不一样。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简单的矫正方法。
10.1使用锤击法矫正T形接头及拼板接头的角变形,即通过锤击焊缝来延展焊缝及其周围的压缩变形区域的金属,从而达到缓解焊缝残余应力变形的目的,操作简单,方便灵活,即可消除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密度,提高焊接接头的强度,改善焊缝性能。
10.2合理地选择矫正部位,如翼缘板T形接头部位及上下翼缘板、腹板拼接对接接头的角变形。
10.3矫正区域的划分与矫正顺序。矫正区域的划分一般以焊缝中心向两侧各50mm的区域为宜,矫正顺序横向以焊缝中心向两侧连续平移;纵向焊缝一端向另一端连续平移。
10.4拼板对接及板面不平度矫正时,锤击应选在凹面,T形接头视其变形方向合理选择。
篇10
关键词:新风温度;风压;补偿
1 温湿度控制机组现状、缺陷及原因分析
1.1 温湿度控制机组现状、缺陷
蚌埠卷烟厂1#~4#空调机组的补偿新风是由南北通道跨度较长(85m)的新风管囊引入,新风管囊只有北侧开有百叶窗,在实际运行过程检测发现:北侧新风口的空调机组与管囊内侧的机组新风温度近7℃温差(如图1)。
图1 K1、K4机组(新风管囊南侧机组)新风温度对比
实际运行中在夏季及过渡季节车间南北两侧平均温度相差3℃,见图2。
图2 K1、K4机组空调温度对比
通过对现场的温度抽查结果显示:探测点温度最大极差为6℃,不能满足车间环境温湿度要求,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并且由于补偿新风温度较实际室外温度高,增加了制冷机能耗,不利于节约能源。
1.2 温湿度控制机组缺陷的原因分析
1#~3#空调机组的设计送风量为100000m3/h,4#空调机组设计送风量为120000m3/h,总设计新风量为75000m3/h。新风夹道现有的新风百叶面积为17.71m2,当地夏季室外平均风速为2.5m/s,新风百叶净面积系数为0.7,考虑新风百叶局部阻力的影响取系数0.8,则通过新风百叶的风量平均为17.71×2.5×0.7×0.8×3600=89260m3/h,应该可以满足空调机组的需求,但由于新风管囊过长且末端密闭,空气对流效果不良,先端进入新风的温度符合使用要求,空调机组仅仅依靠自身负压自吸从通道内引入室外新风,吸入新风量不可调节和控制,新风通过管囊之后温度逐步升高,且补充量不足,待进入南(内)侧空调时,温度升高后的新风已经起不到温湿度控制的作用,造成位于管囊南北两侧机组控制的区域温度出现偏差。因此原新风补偿系统缺陷是造成新风温度存在差异及卷包车间温湿度偏差大的主要原因。
2 新风辅组送风系统的方案选型、优化设计、实施及验证
2.1 新风辅组送风系统方案选型
通过对温湿度控制机组缺陷的原因分析得出原新风系统缺陷是造成补偿新风温差及车间温湿度偏差大的主要原因,为此进行了补偿新风系统优化的方案选型(如表1)
通过对两种方案优缺点的对比可以看出,方案二可以使得送往机组的新风温度能够得到保证,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增设降噪和减震的技术手段得到优化解决,且增设降噪和减震的投入不高,故确定为最终选择。
2.2 新风辅组送风系统优化方案的设计
2.2.1 新风辅助送风系统风量
考虑到1#空调机组距新风百叶较近,实测数据也符合技术标准要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投资,对1#机组送风仍采用自然吸风;对2#~4#空调机组进行辅助送风。2#、3#空调机组总风量各为100000m3/h,4#空调机组总风量为120000m3/h,三台总风量320000m3/h;新风量为总风量的20%~30%,即64000m3/h~96000m3/h,由于受场地限制,并考虑到节约投资成本,项目采取新风总风量的下限设计即为64000m3/h。
2.2.2 压损的计算
绘制送风系统轴测图,并对各管段编号,标注长度及风量。
送风系统轴测图
2.2.3选定管段1-2-3-4-5为最不利环路,逐段计算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
(1)管段1-2
风量64000m3/h,各段长L=48.2m,摩擦阻力部分:因场地限制,风管尺寸不能太大,初选风速为16m/s,风量为64000m3/h,,算得风道断面积为:F′=64000÷(3600×16)=1.111m2。将F′规格化为1400×800mm后F=1.12m2
这时64000÷(3600×X)=1.12m2得实际流速为X=15.87m/s;流速当量直径为DV=(2×1.4×0.8)÷(1.4+0.8)=1.018m;根据流速15.87m/s;流速当量直径1018mm,查通用管道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线介图,得到单位长度摩擦阻力Rm=2.0Pa/m。
管段1-2的摩擦阻力Pm1-2=LRm=48.2×2.0=96.4 Pa
局部阻力:a:查单个消声器阻力为50Pa,2个消声器阻力为100 Pa
b:查局部阻力系数表:弯头阻力系数ξ=0.55则
局部阻力Z弯1-2=0.55×1.2(空气系数)×15.872÷2=83 Pa
c: 风机箱突缩节局部阻力系数ξ=0.55
风速V=64000÷(3600×12.4×1.2)=6.17m/s
则:Z突缩节=0.5×(1.2×6.172÷2)=11.4 Pa
(2)管段2-3
通过风阀调节,2#空调新风量20000m3/h,2-3段总风量为64000m3/h-20000m3/h=44000m3/h,
则风速为V=44000÷(3600×1.12)=10.9m/s,
流速当量直径为1.018m。查通用管道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线介图,得到单位长度摩擦阻力Rm=1.1Pa/m,2-3段长度为18m,则Pm2-3=LRm=18×1.1=19.8 Pa
(3)管段3-4
通过风阀调节,3#空调新风量20000m3/h,3-4段总风量为44000m3/h-20000m3/h=24000m3/h,则风速为V=24000÷(3600×1.12)=5.95m/s,流速当量直径为1.018m。查通用管道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线介图,得到单位长度摩擦阻力Rm=0.3Pa/m,3-4段长度为10m,则Pm3-4=LRm=10×0.3=3Pa
局部阻力:查矩形弯头阻力系数ξ=1.7则Z3-4=1.7×1.2(空气系数)×5.952÷2=36 Pa
(4)管段4-5
总风量为24000m3/h,则风速为V=24000÷(3600×0.8)=8.33m/s,查通用管道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线介图,得到单位长度摩擦阻力Rm=0.8Pa/m,4-5段长度为1.2m,则Pm4-5=LRm=1.2×0.8=1Pa。弯头:查矩形弯头阻力系数ξ=1.7
Z弯头=1.7×1.2(空气系数)×8.332÷2=70.8 Pa
单节送风弯头
经过计算:
1-2段阻力:96.4+100+83+11.4=290.8 Pa
2-3段阻力:19.8 Pa
3-4段阻力:3+36=39 Pa
4-5段阻力:1+70.8=71.8 Pa
最不利环路阻力为:290.8+19.8+39+71.8=421.4 Pa;
出口动压=(ρ×v2)÷2=(1.2×8.332)÷2=41.6 Pa
全压=421.4+41.6=463Pa
2.2.机参数的确定
通过风量及压损的计算,确定离心式风机相关参数为:风量66000m3/h、600Pa
2.2.5 控制系统选择设计
考虑到为了不影响机组的现有阻力平衡,送风送到各机组新风入口附近,每个送风支管设风量调节阀。新风辅助送风机采用低噪声柜式离心风机箱(风量66000m3/h,全压600Pa,转速600rpm,功率22kW),落地式安装,下设橡胶减震器;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启动冲击电流,控制系统采用星-三角启动的方式。
送风机箱控制原理
3 新风辅助送风系统实施及验证
3.1 测绘出系统风管、消音节、风机箱的图纸并逐个加工,安装。
3.2 安装调试(如图3、4、5)
图3 三新风口机组 图4 管囊内送风管道
3.3 优化后新风辅组送风系统效果验证
3.3.1现场测试情况
完成安装调试后,进行了现场连续运行测试,测试显示:靠近新风百叶窗的K1空调新风温度平均在17℃,而安装在管囊里侧的K4空调新风温度在未采用新设计的新风补偿系统时,基本保持在近30℃;在10:00至17:00启用新风补偿系统后,K4空调的新风温度呈下降趋势,基本保持在20℃运行,降温幅度达到近10℃,此时的新风温度起到了温湿度调节的作用(如图6、图7)。
图6 K1空调实测新风温度 图7 K4空调实测新风温度
3.3.2 投入使用情况
在新设备投入使用过程中,由于新增的新风辅助送风系统前期始终在运行,管囊内侧的温度下降到理想的区间,可以看出,两部空调的新风温度基本保持在20℃,温差在2℃以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图8、9)。
图8 K1空调实测新风温度 图9 K4空调实测新风温度
3.3.3 温湿度控制情况
由于空调补偿新风温差的大幅度减低,车间空调温湿度稳定性得到提高,最大平均温差为小于1℃(如图10、11),温度抽查显示探测点温度最大极差为2.8℃,满足了工艺标准的要求。
图10 K1空调平均温度 图11 K4空调平均温度
4 取得的效果、项目意义及推广价值
4.1 项目的意义
通过对原有的新风供给方式优化改进,设计实施的“新风补偿及气流控制系统”运行效果显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以下几个创新点:(1)4台机组新风温度基本保持在2℃以内,且送往各机组的新风量实现人为调节和干预,过渡季节此系统的运行,可以满足环境温湿度的控制要求。(2)车间南北平均温度差值降为0.8~1℃,实现了南北两侧新风温度和新风量的精确控制,实现了进入各机组新风的均质化,消除了卷接包车间南北温差,提高了车间温湿度的控制精度,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统一性、稳定性。(3)机组新风补充量的增加,提高了作业环境的空气置换效率,进一步改善了生产环境的空气品质。(4)缩短了制冷机组的运行时间,年节电40余万元。
4.2 推广价值
通过项目的成功实施,保证了车间温湿度合格率,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通过项目的方案选择、理论计算、设计安装,提高了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的信心。
5 经济效益测算
制冷机组通常要运行至11月上旬,通过此项技术措施,制冷机组只要运行到10月中旬即可进入间歇运行,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按照机组停运20天计算:2台制冷机组共计574KW×2=1148kw,20天节约运行费用=(1148kwh-22kw)×24小时×20天×0.75元/kwh=405360元,节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庆宜.通风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乐志成.通风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