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简介范文

时间:2023-03-13 17:2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死亡诗社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死亡诗社简介

篇1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医学专业 病理解剖学 网络课程

    “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和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虽以形态学为基础,却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抽象,理解和记忆难。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针对军队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结合医学学员的专业特点,我们在“病理解剖学”网络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 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

    现代远程教育指的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工具和途径进行的教育,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结合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1s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其特点体现在教育环境的虚拟性、面向社会的开发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育形式的自主性上。教学对象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享用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双方可以即时讨论,实时解答,激励学员参与意识,有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网上,教育对象之间还可以协同攻关,共同提高,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2-3]。

    2 网络课程的建设实践

    网络建设涵盖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改革内容,具体内容包括:①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内容突出教学目标要求,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提供相应知识的图像、动画链接,图像配有文字说明和热键提示,图像资料除教学内容外,还提供临床典型病例和症状、体征以及基础学科的相关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检索,有利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②网上讨论。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病理解剖学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在线讨论。网上答疑则为学生向教师提问,由教师每天定期回答,学生可以指定教师回答,为学生学习和学生与教师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③网上自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遵循有效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设计每一章学习内容的复习思考题及自测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和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者,有助于授课者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依据。④教学文件。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习指导、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参考内容。通过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定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通过网上教学日历,以方便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及时预习和复习。教学课件和教学动画可实现下载和播放,有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⑤网络资源。把与病理解剖学相关的资源网站链接到网络课程网站上,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到相关的网站进行学习。

    3 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制作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相关通信设备、线路及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而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它具有存储空间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效应好、监管力度强、无时空限制等优点。根据网络的运行特点,主要从文字、图片、视频三方面收集、整理与制作[4-5]。

    3.1 仪器设备 硬件环境:①赛扬处理器2.5Hz;②256MB内存;③INTEL原装-845GVSR主板;④80GB硬盘;⑤CD-ROM驱动器。软件环境:①windows XP操作系统;②Micorsotf office2000的安装(含Frontpage、Access);③Dreamwaver MX的安装;④Flash MX的安装;⑤photoshop 6.0的安装;⑥Powerdirector Pro.视频处理软件的安装。

    3.2 制作过程 ①根据各章节教学大纲、病例讨论、习题集;②采用数码摄像机、计算机扫描仪制作病理教学图库和绘图模版;③运用Powerpoint、Authorware6. 5、Photoshop7. 0软件制作病理教学课件;④利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MX、Cutepage网页编辑器v2. 0,借助校园网并管理多媒体辅助教学网页。

    4 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

    网络课程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网络技术制作的通过网络传递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材料。网络课程是由主页、目录、导航、界面和交互等多个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和教学管理都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的,所配置的网络学习环境能为校内外一切学习者提供适应不同需求,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来学习。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网络课程创造了良好的交互协同的学习环境,通过E-mail、BBS等方式建立学习者之间或师生间的交流,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学习者的协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随时加入讨论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学习者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课程为远程学习者创造了虚拟的课堂学习气氛和及时解决学习中问题的条件,可显着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来储存、传输、处理多种学习资源,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习者在愉快的氛围中直观地从形、声、色中感受信息。网络课程的多媒体性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5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网络课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各学校的网络课程大多处于初建状态,缺乏相对统一的考核标准,也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目前的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库内容积累尚少,还需要对相关内容不断进行增补。由于计算机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尚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没有对网络课程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的网络课程教学还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兄弟院校之间网络课程教学经验的相互交流,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增补更能吸引学生的形式的课件,加快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培训,才能够更好地把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其能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综上所述,《病理解剖学》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为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平台、广泛的学习机会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渊.医学网络课件制作模式的探索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2):134-135

    杨定友.网络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环节[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20(4): 327-329

    李凤慧.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关键问题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 2006, 6(2): 153-155

    王德盛.外科学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制作[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医学院学报,2002,24(3):180-183

篇2

>> 电影《死亡诗社》的教育启示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反抗精神 电影・死亡诗社 《死亡诗社》中体现的美国浪漫主义 从话轮转换角度解析电影《死亡诗社》中尼尔的悲惨结局 《死亡诗社》:涅磐重生的青春祭奠 从《死亡诗社》的悲剧反观教育的深层本质 《死亡诗社》:教育浪漫主义的悲壮 《死亡诗社》异化主题下的情感因素解析 浅析《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的主题思想 影片《死亡诗社》中的大学理想 从《死亡诗社》看教育的目的:为了未来,还是为了当下? 《死亡诗社》:自由和希望的信仰及诗歌的真谛 解读《死亡诗社》主要人物思想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观点 美国冠心病死亡率下降的启示 从《死亡诗社》谈人生和教育 美国电影《忠犬八公》热播的启示 论美国奇幻电影的启示意义 美国动漫发展对中国动漫电影的启示 美国电影中美国梦的变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 叶海智.信息技术与情感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4.

[4] 王澍,段啵升,姚玉香.论成长电影中的人性假设及其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启示――以《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05).

篇3

[关键词] 话轮转换;父子关系;悲惨结局;《死亡诗社》

电影是会话和情节相结合的动态文学作品,电影对白也是会话的一种形式,跟日常会话不同的是它是由编剧写成的,编剧决定谁说话、说多长、跟谁说、怎么说,然后由演员说出,观众来体会、欣赏。

话轮是会话中的一个重要单位,每一个说话者从开口说话到停止发言为一个话轮。对话轮进行分析可以充分展示说话人的相互关系和性格特点,话轮转换揭示的是会话的动态特点,表现了会话行为的潜在规则,反映了会话人之间的关系,也折射了会话参与者的性格特点。电影中的对白是体现故事情节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冲突的最重要来源。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对白也蕴含着话轮转换模式的各种特点。因为在电影人物的对话中,话题的控制,发话的长短,谈话中的打断、停顿、沉默以及谈话中的合作与否等都可以反映人物关系、社会地位和人物性格。本文将使用话轮转换理论来分析电影《死亡诗社》中的三段父子之间的对白,希望通过对对白进行量化统计分析揭示出人物间隐含的权势关系和人物性格,使读者能有意识地通过电影对白中的话轮转换特点更好地解释、欣赏影片的主题。

话轮转换是戏剧文体学理论应用于戏剧批评时涉及的一个范畴。由李华东完善后的话轮转换定量分析模式由五个方面构成:(1)话题提出和控制情况;(2)话轮长度;(3)话轮类型;(4)话轮打断和独白现象;(5)话轮控制策略。话题控制指在谈话中,说话者保持现有话题或改变话题的情况;话轮长度指谈话中交谈各方谈话时间的长短,在戏剧文本的分析中,通行的做法是以字数来计算话轮长度;话轮类型指谈话中的发话、反应、反应后发话、打断和独白等,其中话语打断和独白现象指谈话中,谈话者在没有到达会话的“转换关联位置”(TRP)时发话。根据话语分配规则,话语控制策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会话者选择下一个谈话人或出让话题控制权的策略;另一类是会话者抢夺话题控制权并延续自己话轮的策略。

电影《死亡诗社》的剧情及文本选取

拍摄于1989年的《死亡诗社》以一所传统乏味、刻板严厉的学院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顽皮淘气、青春飞扬的学生在才华洋溢、卓尔不群的基丁老师的引领下,发掘并追逐梦想,在与现实和学校的反抗中成长的故事。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地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然而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与自由、生命及传统有关的教育片。影片通过尼尔、查里、卡梅仑、托德四个典型的人物对成长与秩序的不同选择,探讨了自由的可能性。尼尔,一个品学兼优,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好儿子,在父母和理想之间,在传统和自由之间,踌躇徘徊,艰难地进行着抉择,在确定自己无法与父权与传统相抗衡,注定实现不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时,最终选择了提前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与传统和父权相抗争。尼尔之死,让人心痛,然而仔细想来,尼尔的死是有铺垫的,学校里众多的学生,众多的学生家长,唯独只凸显了尼尔的父亲。而且,尼尔父亲的每次出场,气氛都是沉重的,即使是欢快的,遇到他也会急转直下。他的话是不容置疑,不容反驳,没有一丝丝回旋余地。尼尔父亲与尼尔之间不像是父子关系,更像是军官与士兵的关系,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尼尔在回答他父亲的话时用的是低低的嗓音,说的是“YES,SIR”。

电影中尼尔和父亲的对白并不是很多,只有短短的三次对话。然而三次简单的对白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尼尔的命运,导致尼尔这个孝顺而内心脆弱的孩子选择了拒绝成长来逃避为传统所安排的命运。第一段对白是尼尔的父亲发现尼尔课外活动安排较多时,自作主张,擅自做出退出校史编辑工作的决定,并将这一命令当众向尼尔宣布;第二段对白是尼尔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的实现与父亲的谈判;第三段对白是尼尔自杀之前与父母的争吵。

1.父亲命令尼尔退出校史编撰工作。第一个子话题中父亲完全占据了谈话的主动,控制了话语权。在他的7个话轮中,有4个话轮都是在发话,分别有一次是反应和反应后发话,还有一次打断。在儿子尼尔的8个话轮中,只有1个发话话轮,而反应话轮和反应后发话话轮却分别有5个和2个。此外,在话轮平均长度上,父亲的平均话轮长度为16个单词,而尼尔平均只有5.5个单词。这表明这段对白,父亲完全占有控制权,处于强势地位。墨守成规,望子成龙的父亲,丝毫不顾及尼尔的个人感受,自作主张,做出退出校史编辑工作的决定,直接当众命令尼尔立即退出校史编撰的工作。言辞生硬,毫无回环的余地。对此,内心充满理想、浪漫激情的尼尔试图反抗,以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面对尼尔的再次请求,父亲勃然大怒,斥责尼尔挑战自身的权威,全然不顾尼尔的解释,断然打断尼尔的讲话,再次以父亲的身份逼迫尼尔,让尼尔毫无辩解之力,只能隐忍着内心的真实想法,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并试图通过自身的发话话轮以缓和气氛,消除父亲的怒气和担忧。从这段对白我们可以看到表面洒脱、激情、富有理想的少年尼尔内心的怯懦与软弱。他作为优等生,来自于家教十分苛刻的中产家庭,习惯于隐忍着自己的思想与意志,屈服于父亲的权威。矛盾貌似小,却为尼尔的悲惨命运做下了铺垫。

2.父亲命令尼尔退出戏剧演出。第二个子话题中尼尔和父亲共有11个话轮,其中父亲5个话轮,尼尔6个话轮。其中尼尔的发话话轮和反应后发话话轮分别为2个,反应话轮为2个。父亲的5个话轮中,3个为发话话轮,另外2个为打断。此外,此次对白中,父亲的平均话轮长度为30.6个单词,而尼尔的平均话轮长度为7个单词。由此可见,此次对白,父亲仍然掌握着话题的控制权。虽然此次对白中父亲仍然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然而从上述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尼尔试图打破逆来顺受的“好儿子”的形象,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主动与父亲沟通,以获得父亲的理解和许可。首先,历来逆来顺受、遵从父母意愿的尼尔为了他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实现,鼓足勇气,在父亲责难之前,首先发话,试图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以说服父亲同意他参加“仲夏夜之梦”的演出。然而,一心一意盼望儿子早日成才,并为儿子规划好一切的父亲愤怒地打断了儿子的话,将话语的发言权强抢过来,严词斥责尼尔欺骗父母,参加“荒唐”的话剧表演,并将矛头直指基丁老师。面对如此强势的父亲,听话顺从的好学生尼尔并不气馁,试图以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平息父亲的怒火,从而获得继续参加演出的许可。然而盛怒之下的父亲没有留给尼尔任何机会,继续发泄着自己的不满,指责尼尔的“过错”,并命令尼尔退出戏剧演出。面对父亲严厉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逃。最终尼尔放弃了与父亲沟通的想法,然而其内心追求自由、渴望表演的欲望迫使其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瞒着父母参与他梦寐以求的话剧演出。父权的压力可以阻止尼尔与父亲的交流,然而却不能阻止尼尔追求理想的脚步,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三)父亲命令尼尔转学。第三个子话题中尼尔和父亲共有7个话轮,其中父亲4个,尼尔3个。父亲的4个话轮中,发话、反应、反应后发话和打断分别为1个,尼尔也各有1个发话、反应和反应后发话话轮。父亲的话轮平均长度为27.75个单词,尼尔的仅有6个单词。父子之间的最后一场对白中,父亲仍然占据着谈话的主动权。一向听话顺从的儿子尼尔竟然背着父母参与了所谓的话剧演出,严厉冷酷的父亲始终无法理解。困惑盛怒的父亲再一次做出了毁灭儿子一生的决定,那就是退学和转学的决定。寥寥数语决定了尼尔的一生。尼尔本能地挣扎反抗,内心深处再次燃起与父亲沟通交流的欲望,必须要让父亲了解真实的自我, 可怜的尼尔心如死灰,无奈地背负着现实生活的压力,在父亲和梦想之间,在传统和改造之间艰难地做着抉择。叛逆的血液在他的心中燃烧,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传统与父亲的压迫。终于,在一个飞雪的寒夜,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了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以一个自由而鲜活的生命的姿态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

尼尔的死就是唤醒人们的一剂苦药,让人隐隐疼痛。那样一个翩翩少年,品学兼优,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心中的好儿子。但在严厉的父亲命令下,他退出了校报编辑,在父亲与梦想之间、在传统和改造之间艰难地做出抉择。在他的身上我们既看到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荡,也能看到背负着现实生活压力的被束缚者的无奈和。当尼尔戴着精灵荆冠站在舞台上时,他是那么出色的一位演员,所有的掌声都为他响起,所有的赞美都送给了他,但是帷幕落下,他却不得不面对盛怒的父亲和含泪的母亲――他没有听从基丁老师的建议,再跟父亲说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再次隐瞒事实、偷偷参加表演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他是那么孝顺的一个孩子啊!他不愿让父母失望,不愿看到父母伤心的泪水,但他又怎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在他深爱的父母与他渴望的梦想之间,他无从选择,更无力选择。是呀,年少的他,怎能承受生命如此之重?最终,他只能选择逃避,选择放弃。在月光中,他脱下了自己所有的衣服,除去了这个压抑的现实世界对他所加的一切禁锢,在戴上了那个精灵荆冠向着自己的梦与理想行礼后,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只剩下床上那套父母为他准备好的睡衣和窗台上渴望自由的荆冠在孤独地哭泣。

他的梦想,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不过是他死去的那个寒冷的大雪之夜中的一场“仲夏夜之梦”。其实无论尼尔怎么选择,这都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参考文献]

[1] 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李华东,俞东明.戏剧文体学的话轮转换量化分析方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03).

[3] 王德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 李华东,俞东明.从话轮转换看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2).

篇4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性格;文学评论

林黛玉,《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小说中,她一出场就为整部小说注入了一股优雅灵动的青春气息,“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观至后文,我们还会发现她自尊自爱,娇俏聪慧,同时,她又才华横溢,博学多才。这使得她的美丽气质冠压群芳。她与贾宝玉相遇、相识、相知与相恋的爱情故事,是贯穿整个红楼,推动情节发展的主线与灵魂,然而到了最后两人却还是劳燕分飞,天人永隔,令人扼腕。黛玉是书中极力讴歌的正面形象,是作者最为赞美的人物之一。

一、黛玉的生存环境及其爱情悲剧

黛玉出身显贵,世袭侯爵。父亲林如海,科举出身,官居“盐政”要职,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监察盐官政务和盐商的生意买卖。母亲贾敏,豪门千金,贾母宠爱的掌上明珠。“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

黛玉幼年时,父母亲先后离世,遂北上都中寓居于贾府。在贾府中黛玉深得贾母宠爱。“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到且靠后”。一向注重生活品味的贾母喜欢美丽聪慧、能说会道的女孩子,凤姐、宝琴、晴雯都是如此,而黛玉更是个中翘楚。在贾府中,黛玉除了每一位小姐固定的二两银子月例外,还可从贾母那里得到一份不菲的特殊补贴。生活宽裕,可以大方地打赏下人。住地“潇湘馆”是大观楼中的重要地方,和宝玉享受同一级别。春天过芒种节,放风筝,葬花;夏天没事,睡个懒洋洋的午觉,“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天气热了喝香糯饮解暑;秋天和姐妹们开诗社,吟诗作画;冬天吃烤肉赏梅花。春花秋月的美丽风景,黛玉一样也不曾落下。正是源于显赫的家世和贾母无微不至的溺爱,使得黛玉在贾府中拥有优越和丰厚的物质生活环境。

更为幸运的是,黛玉在贾府遇到了她生平唯一的知己――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贵族少年宝玉是贾府的异类,他憎恶等级礼教,尊重年轻女性。他的性灵只留给懂他的人,而黛玉就是这个人。她被贾宝玉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追求的是执着、专一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在小说的前八十回中,贾母、凤姐一心一意地为宝玉、黛玉的婚姻得谐保驾护航。宝玉、黛玉吵了架,是贾母在做和事佬,发出了“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感叹。贾府中上下众人也认为这是一段美好姻缘,“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再过二、三年,老太太一开言,就再无不准了”。

尽管身处富丽华贵的贾府,极受年迈祖母的疼爱,尽管得遇生平知己,远离故土的黛玉却得不到来自于贾赦、贾政夫妇等亲人的温暖与关爱。初到贾府,黛玉就明显感到了亲舅舅在感情上的敷衍和搪塞。王夫人和凤姐说到衣料一节中,有条脂(即脂砚斋,据考证为曹雪芹的合撰者)批:“余料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紧接着黛玉去拜见贾赦、贾政,却被两个舅舅以“连日身上不好,见了恐到伤心”或“斋戒去了”等理由,使黛玉未能见到两个至亲。如此尴尬的场面,同后文薛氏一族进贾府的热闹景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孰亲孰疏初显端倪。而黛玉与王夫人的矛盾更是跃然纸上。这个矛盾就集中在“宝玉婚姻对象的选择”问题上。王夫人、贾妃、薛姨妈不喜欢身体瘦弱、性格敏感,没有家族后盾的黛玉,力挺温柔敦厚、富态展样的宝钗,渴望通过家族的强强合作来使王氏一族的势力垄断贾府,挽救逐渐走下坡路的贾府。这是造成宝玉、黛玉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于是黛玉“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如她在《葬花吟》所描写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种强烈的悲剧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自己明知无果的爱情的哀叹。在贾母病逝后,宝玉、黛玉二人的婚姻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最终在“抄检大观园”一回中达到了悲剧的阶段。在这场灾难中晴雯、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陪葬的牺牲品。美好的爱情理想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纯真的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她短暂的生命里,没有父母之疼兄妹之爱,因此她向宝玉投入了她所有的情感,爱得深,爱得苦,把爱情看成是生命之所系。最后当她的爱情也失去时,她选择了死亡,“玉带林中挂”,“冷月葬花魂”。在她的诗里,隐隐地预示了她的结局。

二、黛玉的自尊自爱

自幼年始黛玉就生活在勾心斗角的环境中,“一个个都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她被压抑了开朗热情的天性,而不得不长出浑身的刺来保护自己。在贾府中,一旦有人轻视自己,她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王夫人的陪房仆妇周瑞家的,一日从薛夫人处带回几支宫花,要送给贾府中的凤姐、林黛玉、迎春、探春和惜春几个人配戴。按照以客为尊的基本礼貌,在送完凤姐后,应该是先送黛玉,再给贾府的另三位小姐。这位周瑞家的自恃身份,看不起寄居的黛玉,送完所有人最后才给她送来。黛玉当时就批评这个势力眼的仆妇,“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呀”。我心中的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坦诚率真的女孩子,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陷渠沟”的人生道路。正是这样的一个追求人格自由和爱情平等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心目中真善美的代表。

三、黛玉的博学多才

黛玉在《红楼梦》中一出场,贾母就曾问她念的书,黛玉谦逊:只刚念了《四书》。这时候的黛玉年龄幼小,就已经念完了《四书》。聪慧博学,可见一斑。

另外书中多处描写黛玉写诗作文都是才思敏捷,一挥而就。海棠社开设之初,以一支三寸长的梦甜香为限,宝玉、宝钗、探春等人都凝神苦想,“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与丫鬟们嘲笑”,待众人都写好了,“黛玉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一气呵成,格调熟练;第三十八回中,黛玉一人独凭《咏菊》、《问菊》和《菊梦》三首诗勇夺魁首。更令人绝倒的是黛玉的《葬花吟》、《桃花行》等作品,词风婉转,意境风流。同样黛玉还有许多诸如“铁甲长戈死未忘”、“岂得羁縻女丈夫”这样潇洒豪放、自信从容的作品,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方面,也表现了她驾驭多种题材的能力。

四、黛玉的爱心与热情

小说中的主要悲剧代表人物之一香菱,原名甄英莲,乡绅甄士隐之女,是薛家一个半妾半仆人的身份。脂批言到:香菱根基不让迎、探。香菱因幼时被拐买,最后沦落到了薛蟠的身边成了奴隶,打骂随心,身世可怜。就是从这个可怜、可爱的香菱身上,黛玉看到了她孤苦无依的影子,对她格外照顾。后来香菱学做诗,求教到了黛玉的门下。黛玉认真辅导,先是让香菱观摩李白、杜甫等前辈的经典诗文,接着实战训练,把香菱高兴得不亦乐乎,兴致勃勃地学起了做诗。在黛玉的精心指导下,香菱终于独立完成了一首绝妙的咏月诗文。每个人都觉得香菱有足够的能力加入诗社。但是很遗憾,我们在后文中就不曾发现她有加入诗社继续写诗的情节。依薛家的商家作风和保守的家庭传统,是不会允许一个“屋里人”和贾府的小姐们学习玩乐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黛玉的深情厚谊也不能挽回一个鲜活生命的凋零。

五、黛玉清新高雅的气质

黛玉是高贵的,充满了贵族气质。刚进贾府,她通身的气派就受到凤姐的赞赏。黛玉的祖上袭过四世列侯,家族显赫。相比起出身商人家庭的宝钗,她更具有贵族气质。她收拾屋子的品味获得了贾母的认可,院外“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是月夜下读书的绝好场所。她的号叫潇湘妃子,书中比喻她时用的都是西施、飞燕和比干等皇族。她冬天穿“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身披大红羽纱白狐里大褂,腰系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亮丽华贵!

同时她又极具诗人般的清雅气质,如同一朵午夜怒放的兰花,散发着优雅醉人的香气。住地潇湘馆是整个贾府中最为清幽别致的,千百竿翠竹遮映着数楹修舍。她在给大观园中的几处出色馆所命名时别出心裁地用了“凹”、“凸”等新雅字眼时,老案牍贾政颇为欣赏,“一字不改,都用了”。

另外黛玉还很诙谐幽默,活泼可爱,和凤姐、湘云一起成为娱乐贾母晚年的开心果。表现黛玉幽默的内容集中在第四十二章,一环扣一环,迭起,笑声不断。刘姥姥到贾府来打秋风,这对于不肯折节下腰、特立独行的黛玉来说是不屑为之的,用“春秋的手法,撮其要,删其繁”,一针见血地总结刘姥姥为“母蝗虫”,言简意赅。让湘云笑得差点连人带椅子摔到地上。相比起凤姐的“世俗取笑”,黛玉的幽默和诙谐闪烁着源自其热烈天性和洞悉世情的智慧光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和丰满。

据红学界的观点之一认为,林黛玉的原型人物系熙朝年间任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名李香玉。曹雪芹和李香玉自幼青梅竹马,感情无猜。自康熙末年起李曹两家先后败落。香玉孑然一身,长期寄居曹家,忧思难平,数年后香消玉殒。另一说,香玉与曹雪芹两情相悦,却被选入宫中,为清雍正帝“香玉皇后”。李香玉的离去使曹雪芹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为纪念自己早年的红颜知己,贫病中的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其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著,脂砚斋批评.《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上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 杨美.冷月葬花魂――浅析红楼黛玉[J].神州文学,2010(7).

[3] 李艳敏.质本洁来还洁去――红楼梦悲剧人物林黛玉之个性因素评析[J].文学研究,2011.

[4] 曹小晶.素心奈何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5(3).

[5] 苏岑.非常品红楼[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篇5

“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由Schumann在1978年提出,其为从环境及情感因素的角度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效果取决于其对目的语言社团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站在英语教学的角度研究,所谓“社会距离”是指英语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接触的紧密程度,其主要包含社会优势、融合策略、社团封闭、团结紧密度、文化相近、彼此态度、预留居留时日这七个方面。下面本文分别从上述一些方面对“社会距离”的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社会优势(Social Dominance):社会优势是指与英语语言社团相比,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地位是较强还是较弱。双方国势的高低强弱将影响英语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接触和学习愿望。双方国势越平等则社会距离就越小,英语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接触和学习的愿望就会越强烈。

融合策略(Integration strategies):融合策略是指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社团的文化所采取的融合策略,一般有:同化(assimilation),适应(acculturation)或保留(preservation)三种。其中,采用同化策略的英语学习者的社会距离最小,而采取保留策略的学习者社会距离最大。

社团封闭(Enclosure):社团封闭指的是英语语言社团与英语学习者在生活、工作或者社会设施的使用上的共用程度。双方越是各自封闭,则社会距离就会越大;而越能共融,则社会距离就会越小。

团结紧密度(Cohesiveness):团结紧密程度指的是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言社团里的团结紧密程度。英语学习者的群体规模越大,则社团之间相互接触也就越少,社会距离就越大。

文化相近(Similarity of Culture):文化相近是指英语语言社团与英语学习者之间的文化越相近,则融合也就越容易,社会距离就越小。

彼此态度(Mutual Attitude):彼此态度是指英语语言社团与英语学习者彼此对对方的态度,态度越正面,社会距离就越小。

除了上述社会心理距离因素以外,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认为还有一种“心理距离”因素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尤其是当上述社会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上不产生影响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因素就将发挥影响。“心理距离”是指英语学习者与英语语言社团由于情感因素而造成的距离,心理距离对英语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其主要包含四项情感因素,分别是:

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语言休克是指英语学习者在学习或者使用英语时所感到的挫败感和恐惧感,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越害怕被批评,被嘲笑,则其出现的心理障碍也就越大,与所学习的语言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就越远。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英语学习者在进入英语语言社团后,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与英语社团交流时所产生的焦虑和抗拒情绪。焦虑越强,则出现的心理距离也就越大。

学习动机(Motivation):是指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所存在的融合型或工具型学习动机。带有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愿意融入英语语言社团,其心理距离较小;而带有工具型学习动机者为了某种目的需要学习,其融入英语语言社团的兴趣较低,心理距离也就相对较大。

自我渗透(Ego Permeability):是指英语学习者越能与英语语言群体接触则越能扩大自我疆界的渗透力,因此,对英语语言社团的心理距离也就越短。

文化适应模式中,“社会距离”就是“群体距离”;而“心理距离”即“个体距离”。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其学习效果因人而异,其中有如年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个体性非语言因素在发挥作用,但是由于这些个体差异不一定都很特异,因此,决定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还是社会性因素,即使是最个人化的因素,如学习能力,在英语学习中也往往与社会性因素相关。

二英语教学中创设语言环境的方法

(一)运用浸入式教学方法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浸入式是指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学习者在校园的全天或者半天浸泡在目的语的环境中,教师以目的语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浸入式教学模式以“直接学习,类似习得”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突出目的语言的工具作用,将目的语言的学习和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有效结合,在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中以形象、生动、直观有趣的呈现方式来提高目的语的可接受性和应用性。

英语学习者年龄越小,则其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窘和心理抑制问题就越小。英语学习者应当以互动的方式开展英语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是在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自然而然获得语言的能力。有效的语言学习应当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语言的交流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应当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语言交流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流利的说话能力并非直接从教授和句法形成的训练中获得,而是在有意义的互动交流中自然习得;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应当有机结合,英语教学应当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互相融合;英语学习应当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英语学习应当给学习者带来愉快的体验,而非仅是痛苦的经历。创设浸入式教学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关系;其次,要开设形式多样的课程,为学习者创设全英语学习环境,追求教师不教而教,儿童不学而学的佳境(此主要针对专业的外语学校而言);再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肯定、赞赏并鼓励其有效语言的回应;第四,要运用直观、形象和形式多样的教具如多媒体、录音带、教学光盘等来辅助教学;第五,创设生动、活泼、多样的情景活动,增强语言的学习趣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英语教学

英文原版电影语言真实、诙谐幽默,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一部好的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既能涵盖英语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等要素,又能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反映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文原版电影欣赏有助于为学生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技巧,使学生从自我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综合语言的自主学习和运用能力。

在实施英文电影赏析这一情景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影片。英美电影作品繁多庞杂,但并非每一部都是精品,也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适合英语教学。当然,所有的英文原版电影从故事情节上都具有休闲娱乐功能,但是,若忽视了选择标准,则最终只会停留在休闲娱乐的层次上,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按照内容是否健康向上、能否忠实反映英语国家主流文化、是否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等几个标准尺度来对影视作品进行筛选,选择语言多样化、文化内涵丰富的影片,如《勇敢的心》、《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辛德勒名单》、《肖申克的救赎》等等。此外,为了使学生对影片能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教师应在上影视欣赏课之前将准备播放的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人物简介、重点生词、难句、俚语等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为观看电影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多样而灵活的练习活动,如角色扮演、自主提问等,继续深化观影感受。课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英语技能训练,如小组讨论、写影评、学生自主推荐喜爱的影片供下次欣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课后学习效果。

英文原版电影教学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开展此教学活动切忌从头到尾放映电影,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电影教学与正常听说教学的矛盾,仅仅围绕英语教学目的,恰如其分地推进影视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三)准自然语言环境的创设

语言是交际工具,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获得。对于母语习得者而言,在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其可通过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并熟练运用语言。而对于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第一语言环境,多是在母语环境下学习第二语言,缺乏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给第二语言的学习造成了重大障碍。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小语言学习的障碍,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主动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自然而真实的“准自然语言环境”。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英语授课,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减少母语所造成的负面干扰。二是根据每个单元特点和主题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并对其精心安排。三是结合课程内容,开展角色扮演以及点菜、纹路、看病等现实生活模拟活动。

总之,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我国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过程中的确存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并明显影响着学习成绩。由此看来,排除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距离”就会提高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语言环境,降低社团之间的优势差异,打破社团间的封闭状态,提升融合策略将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而学会接纳英语文化。作为非现实社会,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不怕犯错误、透过错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的愉快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失为当前值得广泛借鉴的英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竹林.对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邵红红,黄根良,王兰.金属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5).

[3]陈洁.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