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短诗范文
时间:2023-03-22 16:5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小短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现代化 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掌握更多的知识。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巧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巧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能接收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视觉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巧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软件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如教口语交际《皮球掉进池塘了》时,可先让学生说说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两幅图的内容,然后出示一幅空白的画面,同时放出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有了前面两幅说话内容作基础,又有情境,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将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能完善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抓住课堂教学这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合理调动各种感觉和分析器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不断寻求师生关系新的同位点的过程中,使师生关系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计算机辅助小学低年级进行识字学习。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记忆能力,还要加强对写字的指导。传统教学中,教师出示卡片或图片适当地讲解,让学生口头读读、说说,机械地朗读、记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处理得不好,整堂课就会呆板枯燥、单调乏味。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长时间单调枯燥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低年级教学应尝试将计算机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利用“怎样写汉字”识字教学软件、“趣味识字”、“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光盘,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不足。
首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读音,理解巩固字意,为学生讲解操作演练,使学生的眼、口、手、脑多种感官综合利用,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学生喜欢这种学习形式,兴趣明显比传统教学要浓厚。
其次,在解决读音的练习方面,从带拼音生字到去掉拼音的生字循序渐进,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巩固记忆的目的。在巩固练习中,通过练习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计算机对每个学生的练习作出评判,并给学生修改的机会,最后计算总分。
最后,计算机可以加大练习量,增加一些同等难度或高难度的练习,使做得好的、快的学生就可以多练习。由于计算机会作出评判,因此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做这样的练习,达到自学自练的目的。
三、计算机辅助小学中年级进行句段学习。
1.句段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说话和写作的基础,不能把句子写具体是学生在说话与写作中常见的通病。段是从句到段、段到篇章的过渡,段的学习既是中年级学生学习作文的起步,又是学生开始从句到段的重要转折。段的教学的成败,决定了学生作文起步的成败,成为学生将来写作方法、写作手段、写作手法能否多样化和艺术化的关键。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必要、重要的。
2.中年级计算机辅助句段教学,重点放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通过观察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动画,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使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及相互间较复杂的空间关系,形成初步的联想能力;能说完整、连贯的话,并遣词造句、连句成段,从而通顺、健康、真实,有想象力。在实际动手操作中说通顺的话、说健康的话、说真实的话、说富有想象力的话,养成观察思维表达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把要学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解决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认识规律与学习心理问题。学生通过计算机显示直接阅读,清晰明了,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量大、显示速度快的优点。教师的讲解,学生的阅读,师生的共同分析、理解,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中形成新的概念、新的知识。从学生的心理讲,动手动脑,手脑并进,不仅牢固地巩固了学习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计算机操作能力。
篇2
关键词:现代办公 设备运转 监控体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machinery branch in order to strengthen equipment management, improve equipment maintenance leve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t of equipment ope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Introduced the equipment ope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peration method, operation effec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defect. This system is based on the" equipment running account" as the core, using the means of modern office, reach maintenance management more clear and efficient purpose.
Keywords: Modern office technology Equipment operationMonitor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3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机械分公司针对分公司大部分车机老化严重,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现状,推出了一系列设备管理的新举措,其中建立设备运转监控体系是机务管理工作的一项新内容。该体系以《设备运转台帐》为核心,依托机械分公司的局域网,完善并整合了一整套设备管理办法,实行初步的资源共享和网上办公。通过近两年的使用和不断完善,该运转监控体系已初步显示出它的清晰准确智能高效的优点,不仅达到了对设备运转情况的有效监控,而且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降低分公司运营成本有一定的帮助。
2 建立设备运转监控体系的背景
机械分公司现有机械设备的新旧系数不足0.2,有近半数的骨干车机的使用年限已在20年以上。这些老旧设备在机械分公司全体职工的精心维护下仍然活跃在公司生产施工的第一线,为企业创造着价值,其中个别设备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着24小时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安全有效运行,是摆在机械分公司全体职工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中,准确掌握设备的运转时间,保证关键部位、关键机构得到有效的和清洁,对于车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在计划维修向动态维修的转变以后,机械分公司原来对设备运转监控的办法已逐渐不再适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常常形成监控不到的死角,无法确定各车机各部位油品滤芯的准确使用时间,提前更换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滞后更换就会增大设备安全运转的风险。机械分公司就曾发生过因大型吊机液压油滤芯使用时间过长,而发生爆裂的现象,给施工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痛定思痛,针对这种情况分公司领导和有关人员认真研究后决定建立一个以设备运转台帐为核心的设备运转监控体系。
3 建立过程
3.1 设备运转时间的采集记录;
设备的运转时间是设备维护保养的主要参考数据,数据的准确与否对于机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为了准确地掌握每台设备的运转时间,分公司在两年前,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投入专项资金,对所有设备的运转计时器进行了恢复或重新安装,并要求司操人员将计时器数据记录在每天《运转日志》上,机务系统加大检查力度,机务员定期检查计时器的运转和数据记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掌握的设备运转时间真实准确。每月25日司操人员将记有计时器数据的《运转日志》交到机务员处,机务员进行登记汇总。
3.2 《设备运转台帐》的形成;
3.2.1 《设备工作计时台帐》:主要记录每台设备每月的运转时间并将其汇总,以备观察设备及其部件运转时间时使用。该表格由机务员每月根据《运转日志》的记录以及机务检查实地观测的情况输入数据;
3.2.2 《各种油品滤芯更换周期表》:记录各种设备油品滤芯的更换时间,需查阅设备的说明书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然后进行汇总确定;
3.2.3 《设备油量表》:记录各种设备每种油品的使用量,以便于油料发放时掌握发放数量。
3.2.4 《油品滤芯更换情况表》:该表为《设备运转台帐》的核心表格,它是利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将设备的工作时间转换成设备油品和滤芯的工作时间,然后通过设备单元格的条件控制,设置单元格的提示条件(即更换或检验周期),使之达到提示条件时通过单元格变黄或变红达到提示的目的。相关人员只需查看此表即可知道哪些车机的哪个部位已到运转周期或达到更换的条件。
3.3 其他相关工作表格
《滤芯发放记录表》和《油料发放记录表》:库管人员根据局域网共享的《油品滤芯更换情况表》进行发放工作。发放后填写该表,以备有关人员查询发放情况。《作业指示单》:机务员根据设备运转情况及检查情况,通过此单通知分队技术人员,由其做进一步的鉴定与实施。
4 操作流程(可参见附表一)
4.1 机务员对每月设备《运转日志》上的计时器数据进行汇总并登记在《设备运转小时表》。利用EXCEL的数据编程功能和单元格的条件控制功能,对于到期的油品滤芯,程序会自动地将其所对应的单元格在《油品滤芯更换情况表》里显示出来。(现设置为显示成黄色)
4.2 对于呈现为黄色的设备的油品或滤芯,机务员将通知油质检测人员或技术员对设备的该部位进行检验鉴定,如不需更换,机务员将根据技术员意见进行延时处理,将其对应的单元格由黄色变为无色(下次到期后,再进行检验鉴定);如需更换,机务员将其对应的单元格由黄色变为红色。
此环节操作中所采用的表格是《作业指示单》,分三部分进行,分别由机务员下达通知、检测人员检验油品质量和技术员确定处理意见,然后转到处理意见实施的环节,《作业指示单》记录由机务员汇总归档。
4.3 油库或仓库根据显示的情况进行发放工作,油库油品发放的数量可在《油品容量表》中查到,根据分公司油品发放制度严格发放,超量的需审批;发放之后填写《油品滤芯的发放记录表》,机务员可根据此项将更换的项目数据归零,重新计算。
5 运行效果和实际意义
该设备运转监控体系在建立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工作,如:计时器的安装、各种数据的查阅汇总以及由于系统的不完善和操作者的不熟练而带来的困难。但是通过近两年的使用和不断完善,此监控体系已在机务管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5.1 设备油品滤芯的更换时间得到良好的控制,从而为设备的安全施工作业提供了保证;
5.2 通过局域网实行资源共享和网上办公,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前修理工拿领料票找人签字的情况没有了,发放与否电脑说了算,无需人为过多干预;
5.3 提高了职工节约的意识,降低了成本。同时为降低设备燃油成本提供了数据支持;提高了职工管理创新的意识和网络办公的能力;公开、高效、资源共享,绩效明了清晰。
6 存在不足:该设备运转监控体系是机械分公司在加强设备管理工作中的新内容,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
6.1 职工利用局域网的意识和计算机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6.2 对外地的车机管理存在滞后和监控不利的现象。
我们会继续做好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设备管理中的细节,坚持高目标导向,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发 李术彬 黄朝阳。《excel2010操作技术与技巧》 电子工业出版社
2:姜金三编著。《现代设备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外聘教师 现代化技术手段
1、外聘教师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外聘教师的聘任是指各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改变人事管理的组织界限,从企事业单位,其他高校等单位,按照一定的程序,引入在某专业领域或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并以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担任本校非专职教师,以补充与充实本校师资力量。[1]外聘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是民办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队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外聘教师在办学和总的作用。外聘教师的存在“有利于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学术交流;有利于开放办学,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有利于新专业开设和教学秩序的文档;有利于扩大学校影响,提高学校声誉;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2]另外,专职教师因为与社会联系较少,相对于企业来说,实践知识更新比较缓慢,慢慢难以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也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正是因为外聘教师来自于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刚好能够填补目前专职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他们给学生讲学,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学校的科研能力,同时这些外聘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甚而在学生毕业时向本单位或业务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将外聘教师与专职教师两种人事力量相结合,能给教学添加更多的活力,缩短校园与社会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适应社会,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我国民办高校外聘教师队伍现状
我国各大民办高校的外聘教师主要有以下来源组成:高校教有余力的教师;高校或者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或学者;具有相关专业的自由职业者;在读研究生。民办高校对外聘教师需求量比较大,部分院校的外聘教师及专职教师人数比例甚至达到了4:6。外聘教师缺口较大,最主要体现在一些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一些专业学科理论课程。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中,外聘教师需要一些具有高学历及资历的专家或者学者,但是基础学科教学的外聘教师队伍中,外聘教师的选择及管理就显得相对薄弱。主要体现为在校研究生占很大的比例,应该说当前研究生在校期间,进行教师兼职工作,已经慢慢成为一股趋势。
3、外聘教师队伍管理中的不足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外聘教师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就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外聘教师的管理来看,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外聘教师的管理信息无法与专职教师管理同步化、一体化。部分高校对之认识不清,而且疏于管理,导致外聘教师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3]从聘用上看,部分高校没有采取严格的选聘制度,民办高校为了解决任课教师不足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经常要通过多种渠道聘用外聘教师,如通过熟人朋友介绍,在校研究生导师推荐等直接进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考核及预选机制,直接上岗任教。高校与外聘教师签订任课协议后,着重强调的是外聘教师的到岗到位,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及教学效果没有足够的重视,对教学计划安排及教案没有名细的要求,如此造成外聘教师备课不认真,上课也不够负责。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另外一种硬性伤害就是外聘教师,特别是无法自行安排时间的在校研究生,在与自己本校排课冲突或者有论文任务的时候,会轻易的要求调课或者直接换教师,打乱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叫教学管理及监控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由于对外聘教师队伍的重视不够,激励机制相对也会欠缺。外聘教师只有固定的课时费,上多少节课拿多少课酬。正因为是固定的,不少外聘教师就会选择用尽量少的努力来获取这份报酬。其次,教学管理部门除了教学安排,没有其他方面的人文关怀,专任教师也跟外聘教师没有任何的教学交流活动,在学校方面,外聘教师没有方便的渠道更轻易的了解学校的概况及发展规划,自然就无法融入学校的环境。
4、网络互动平台的构思
针对以上种种高校与外聘教师双方都存在的不足问题,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外聘教师队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网络教务系统能够使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通过不同的途径登录,满足各自的功能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及信息的有效率。现行的现代化技术工具,如邮箱、QQ,MSN等交流工具能够有效地与外聘教师的联系。而网络环境下的有序化管理,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因此,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外聘教师的管理将会成为趋势。
5、网络互动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外聘教师网络互动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外聘教师信息库。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里,外聘教师的管理也相对比较先进。他们拥有相对完善的外聘教师管理体系,部分高校就已经把这一系统建立在自身学校的网站上,实现对外聘教师与专职教师同时同步一体化管理。外聘教师信息库可以视为一个初步评价体系,里面应包含外聘教师的个人详细资料,专业方向,学生的评价或者同行、院系导师的评价等。外聘教师信息库的建立及及时更新对外聘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库的公开化,用人高校可以有目的选择和聘用所需专业的教师,不会出现即时即用的盲目现象,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及学生的负责。同时,外聘教师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甚至是互相只讲建立合作关系,外聘教师甚至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库联合起来向所在学校提出合理可行的改善自身环境的要求。
外聘教师网络互动系统的另一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教务管理模块。用人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快速地各个专业及学科外聘教师的需求信息,聘用的程序,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学校针对外聘教师所建立的奖惩制度以及外聘教师的薪酬标准等等。外聘教师通过登录网站,可以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学校相关的教学制度及管理制度,还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安排或者其他的教学活动。
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监控模块是网络互动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明确的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有助于合理、公正有效地去评价教师的工作。[4]学校建立自己的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估系统,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对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越来越重视,但是,不少高校还只是停留在学生评教,专任教师或者专家进入课堂听课打分。这些手段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测评或打分的结果滞后,甚至有些外聘教师教授一个学期都得不到任何反馈结果,得到结果的教师仅仅是在数据公布后拿到总分或者平均分,无法得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或者受学生欢迎的部分。因此,外聘教师也无法及时地改进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用人高校建立一个自己的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估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对外聘教师教学过程实施实时监控,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估。如学生的评教过程及评教结果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专家或者专任教师的听课结果也可以通过这一体系在网上公开化,这就使评教更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对种种数据及评价进行汇总比较,继而将相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从外聘教师的角度来讲,可以通过网上查寻直观的每个子项目的评价信息,及时公正客观的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优缺点。除此以外,教学管理部门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监控,外聘教师在各个教学阶段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学生或者教学信息员的反馈。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教学环节进行经常性或者随机性的监督和指导,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快速地发展离不开多方的互动交流,教学交流体系,与外聘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这一点尤为重要。外聘教师需要什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有何意见,对学校的发展有何建议,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有所了解,听取建议,并及时改进。同时,学校想做什么或者准备怎么做也应适当的让外聘教师知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会使外聘教师能更好的融入学校的大家庭,对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外聘教师与外聘教师的交流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上有更多的沟通,能使教师们在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方法上少走弯路。传统的交流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想组织一个教师交流会,往往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而网上交流体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能够让教师更集中的讨论某个主题,交流更加深入持久。外聘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及时交流信息,讨论教学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更教师讨论自己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心得及体会,向老师提出问题或者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资源或者学生的进步情况直接记录在网上,以便于学生的查询。
外聘教师激励体系。公开的奖惩措施能够提高外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校对外聘教师实行一刀切,只要是教学能够按时到岗到位,不追求教学质量,就能够拿到课酬。这一结果只能导致很多外聘教师备课马虎,上课随便应付,从而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如果能够实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考核,把教师的课酬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挂钩,那么外聘教师自然也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及压力,外聘教师自然也会重视高质量的课堂效果。如果用人高校在用人制度上,比如说在校任教达到一定年限,与学校形成了稳定的聘用关系的教师,可以考虑在职称评选、劳动保险方面都与专任教师接近。而在履行合同的同时,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有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措施都将大大提高外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6、结语
鉴于外聘教师在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展好外聘教师管理工作是必要的。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手段使外聘教师管理更简洁有效,而且更能突出高校对外聘教师的人文关怀。外聘教师信息库的建立有利于高校选聘优秀人才,也使外聘教师就职途径更直接。外聘教师网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让教学管理部门实时监控各个教学环节;而教学交流体系也使多方得到有效沟通;外聘教师激励体系突出了对外聘教师培养及规划。总之,相比传统的外聘教师管理模式,计算机网络平台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外聘教师管理,能够使教师资源相对更好的实现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周明侠.新版本科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7,(1):2-3.
[2]童国尧.民办学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6):21-22.
篇4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基础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202-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是各专业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有很多是比较抽象的问题,而“黑板”、“粉笔”、“嘴”的教学模式难于达到教学目的。为使学生更直观更快地理解重难点,将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象、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在信息时代日渐到来的今天,数字德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当传统遇上现代时,最重要的是敢于尝试,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卓有成效地开展教学,这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以下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
一、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模式是加强“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使课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从而把有关的知识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具有生动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按章、节、目、知识点层层深入,通过问题的研讨引导学生分析多媒体课件里提供的案例、文献、影视录像等材料,结合理论体系对基本概念、观点进行讲解。广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广泛采用影视录像、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服务于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视觉和听觉并进的优点,把声音、动作、图表、环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教材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将形、声、色于一体的案例展示给学生,不仅加大了课堂信息量,而且也增强了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可根据教学需要经常不断地更新视频音像资料,动态跟踪采录《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感动中国人物》、《艺术人生》、《百家讲坛》、《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心里访谈》等相关节目,及时采录相关专题节目如:十六大专题片《辉煌》、十七大专题片《复兴之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专题片《敢问苍穹》、《中华道德启录》、《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等,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里以影视为例,影视以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形式,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可以在无声中激励大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难以达到的。
二、延伸第三课堂,开辟网络教育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阵地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第三课堂”。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需求,深化网络教育、建设网络阵地、培育网络文化、管理网络信息的思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打造由专职网络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网管员骨干力量等三支队伍组成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校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站空间为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互动空间,通过网络互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及时引导,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文化建设。同时,通过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及时掌握,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与传统形式的德育教育相比,数字德育教育给学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学生们说以前的德育形式让他们觉得是老师“要我学”,现在则变成“我要学”的主动心态。他们认为通过网络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没有隔阂,更能发挥自如。 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网络教学体系中各个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教学目标出发,到教学效果之间形成闭环,及时反馈信息,诊断教学当中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及时做出调整。对经常发生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要及时发现,总结其规律性的东西。由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课题设立应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其研究结果应对网络教育水平的提高有指导意义。 只有准确的把握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上升到理论,教育技术中心才能冲破狭义“技术”的圈子,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从宏观上把握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
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革教育的面貌,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尤其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得到沟通,创造了一个充分开放的教育环境。因特网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学的重心也将发生彻底变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即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 这种改革的大趋势对人才的思想观念和信息素质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校园网是网络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在校园网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教育技术中心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而教育技术中心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也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教学实效性是否成功和有效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我一进门就高兴,空间小,才忽然感觉人和人离得那么近,亲密无间就是这个意思。我说今天真好,这个教室真好,它让我们挤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学生们都笑了。那天风大天气冷,铃响的时候,分别有人起身去关了教室前后两扇门,教室里立刻显得更封闭紧凑,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围炉夜话”。
我还没开始说话,有学生高声说:老师,我们家乡下雪了!
这个班有44个学生,其中三分之一人的求学生涯并不是在父母身边度过的,他们曾经是乡村的“留守儿童”,现在又考到这个偏远的海岛上来读书,我感觉他们也需要一间小教室内临时营造的两小时温暖。
这天的课结束前,给他们读了一首只有六行的现代短诗,是年轻诗人麦豆的《荷》,没做任何讲解就下课了,我不主张解读诗歌。课后,三个学生发来电子邮件,都是他们自己写的小诗。在小教室上课的“荣幸”再没出现,因为学生越招越多了,一个班一百多人,温暖的情景很难再现。每个新学期开始,我都先公布信箱,接收他们发来的东西,现在我这儿什么都有,诗歌、散文、剧本、书评、影评、感想、批评、意见、求职信、策划书、失恋信。
蒲晋松已经毕业了,一个晚上他来听课。下课后,他递给我一张碟片说,帮老师拷了一张碟,都是自己喜欢的电影。蒲晋松还说,今后要什么电影,我都能刻,只要老师告诉我一声。这是蒲晋松带给我的温暖。
2010年的教师节,上诗歌课。从张朗朗在70年代的一段回忆讲起:在“”的监狱中,一群百无聊赖的人又照例围拢起来,听他编造故事,正讲到关键地方,突然被一个年轻人的高声朗诵打断,他在背诵诗歌。大家赶紧问这是朗诵的什么诗?朗诵者说:你们这些井底之蛙,这是著名诗人食指写的《相信未来》。
篇6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前半期在西方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自诞生以来,这种批评方法就一直是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英美新批评所提出的一些诗学范式,都与诗歌文本的审美构造极为契合。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文学内在的意义结构具有“张力”“悖谬”“反讽”以及“戏剧化”等特性,而诗歌文本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拥有着新批评所指出的这些结构图式,所以才呈现出驳杂和繁复的审美意蕴,有着难以穷尽的阐释潜能。新批评所指出的上述美学结构形态,在我看来是强调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某种“审美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着的事物与关系进行艺术的组合和编织,从而创生出具有极大弹性的诗意空间。当我阅读马知遥的一些诗歌时,也惊奇地发现了他的作品中对于矛盾着的诸多事物的巧妙处理所凸显出的“审美辩证法”,我认为对这种审美辩证法的解析,是能估衡出知遥诗歌的艺术成色和美学质地来的。
知遥的诗歌首先艺术地处理好了“小”与“大”的关系。在四种文学体式中,相对于小说、戏剧和散文,诗歌可以说是最小的文体,用语最少,篇幅最短,这是诗歌最明显的“身体”特征。然而,诗歌并没因其个小,就注定比小说、散文和戏剧承担的文学使命少,就应该比这几种文体的艺术含量少。“小”诗歌同样可以折射大内涵,反映大主题,深深震撼读者的心灵。当我们读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春》、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曾卓的《我遥望》等名篇时,我们收获的心智启迪和审美愉悦丝毫不比其他文体的少,这就是说,“小”诗歌同样可以构建出“大”的审美世界来。马知遥的诗歌自然是一种小文体,有趣的是,知遥所创作的这些诗篇,又多为短诗,极少长诗,真可谓小之又小了。不过,知遥的诗歌篇幅虽小,但视野并不狭窄,用语不多然而境界仍然开阔,短短的几句诗行,有如集束手榴弹,蕴满了感人的情绪和力量。如这首《人群》:“人是群居的是热闹的/因而是孤独的/你看着满世界热闹的人群/就看到了满世界的孤独/那还盛开的重阳菊/因为过于孤独已经死了/尽管主人还在”,七行之间,就将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生命主题彰显出来,生动地敞现了这个人潮汹涌的地球上,每个个体藏掩不住的心灵孤独。世界在表面上是热闹的,但在内里却是紧张而孤寂的,现代人之间难以察明的心理黑洞,只能一再地将个体锁闭在自我的禁地里,人与人之间很难达成一种自由往来的交往与沟通之桥。诗歌是小文体,抒情诗一般篇幅很短,但诗歌的容量又不能因此而狭小,诗歌的情感也不能因此而局促,而必须小中见大,四两拨动千斤,这自然就出现了小与大的矛盾。如何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从而在短的诗章中传达不短的韵味,在小的篇幅中描画大的世界,也就成了当代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知遥在不少诗作中都轻巧地化解了小与大的矛盾,如《白云》《叶子》等,篇幅虽小,余味无穷。自然,以书写“小”事物来折射“大”主题,也可划归小与大的关系之中,知遥的《灰烬》一诗只两行:“他只是用很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失望”,写的很显然是一个小事物——“灰烬”,但折射的却是现代社会里弱势群体的生存窘境以及对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总而言之,小与大的矛盾冲突,是诗歌创作中恒久存在的一种诗学关系,诗人要想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必须在社会的广度、历史的厚度和哲学的深度上做文章,下工夫。
其次,知遥的诗歌在素淡与深隽的诗学表里关系中找到了恰当的接洽点。知遥的诗歌主要属于口语化写作的一路,口语化写作可以给口语进入诗行大开绿灯,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语进入诗中就不需要照顾诗歌的深层内蕴,从诗学规则上说,口语尽管可以在诗歌中随意植入,但诗歌的审美韵味丝毫不能因此而受影响,而打折扣。口语一般使诗歌显露出素淡的风格,但诗歌又必须在素淡之中敞现深隽的意旨,传达高妙的风味。而口语因为来自人们的生活用语,往往又不会携带太多的美学能量,这就给口语化写作带来了无形的挑战与压力。如果处理不好素淡与深隽的关系,语言和内涵都很平素和浅淡,没有更多的生命启示,那样的口语化写作就将显得表达失效,并会被人赐予“口水”化写作的标签。如《叶子》一诗:“走在路上/尘土飞扬/我躲开迎面来的车/是为了躲开更大的尘土//我看见那些腾起的土开始弥漫/总得找个地方落脚//我屏住呼吸转过脸去/我要从尘土中过去//一片叶子砸下来/她刚刚离开高处/像一个离家背井的流浪汉/她砸了我一身的土”,在诗中,诗人以极其闲淡的方式来述写在公路上躲避“车”与“尘土”的日常经历,他写叶子掉落在头顶的情形也是司空见惯的,但诗歌的主题却是深刻的,是隽永的,它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样的诗造语平淡,但意义不凡,是很能打动读者,引人深思的。我总认为,口语化写作易写难工,说它易写,就是只要有点小情绪小感受,就可以采撷一些平常的字句将其敷衍出来,这一点是稍有一些文字功力的人都能做到的;说它难工,就因为口语总是原生态的,相对诗歌写作来说是不纯粹的语言,有许多非审美的杂质,如果诗人没有一个蒸馏和提纯的阶段,没有将那些非诗的语言过滤调,而是随意为之,什么话语都纳入笔端,只要能将意思说清楚,不顾诗歌表达力主简洁凝练的审美特性,那么诗歌最后的成品必定是粗糙的,是达不到必要的美学高度的。在口语化写作中,素淡与深隽的表里要义,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关系,只有将这一矛盾进行有效的化解,口语化写作才能取得创作上的成功。知遥的许多诗歌是妥帖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的,自然也有少数诗作因为没有恰当处理,而流于平淡,缺乏韵味。
再次,知遥的诗歌也在平实与奇崛的审美表现中颇费心机,达到了一定的理想境地。口语化写作是伴随着后新诗潮而出现的一种表达策略,它是当代诗歌为了纠正从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到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惯于大词、格调奇高的政治化和书面化表达所具有的浮夸和伪饰的流俗而应运而生的。经过第三代诗人大面积的试验,口语化写作在当代诗歌的领地里结出了一定的硕果。这些成果凸显了口语化写作平实可信、和蔼亲切的诗学形象,一时间赢得了大量的读者。然而,“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更加不能容忍平素到底,一览无余的语言表达,它必须于平实中见奇崛,于静谧中孕波澜。知遥的《回到阿克苏》前面几节波澜不惊,平实写来,但最后三节却异峰突起,“我呆在阿克苏的宾馆里/很久以前我的家在这里//像一个被拒之门外的人/热情地呼唤她冷漠的名字//我只能住在宾馆里/住在阿克苏的中心/冰冷而孤寂”,在这里,“家”和“宾馆”的置换,城市“中心”与“冰冷而孤寂”的对举,使诗歌立时具有了千钧之势,令我们内心产生剧烈的摇颤。再如《病》:“母亲急病/高烧不退/我给她量体温/给她喂药//我一直不能忘记/当我走近她/她捂住嘴和鼻子/小声说快走开/别传染你//小时候/我们高烧时/就在母亲的怀里/听她小声说/孩子妈妈和你在一起”,我个人觉得这是知遥诗歌中最感人的一首。整首诗语言平实,写的生活细节也很朴实平常,但通过母亲在两个生命阶段对孩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将人间真诚而伟大的母爱鲜明地揭示出来。表面上是平实的用语,但流露的情感和表达的深意却是奇崛而深峻的,这样的诗歌足称优秀之作。
知遥诗歌的审美辩证法远不止上述三种,还有诗形建构的整与散、意象的多与少、语言的庄与谐等等。因为诗人艺术地处理了诗歌表达中的诸多矛盾,他的作品才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因而具有了不平凡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能力;心理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帮助学生克服“怕”的心理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所有的学生都是
来自农村。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接触的事物比较有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胆子小,他们上课回答问题都不敢大声说话,更谈不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表个人的见解了。所以,如果不解决学生“怕”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就难以开头了。
我常常在课外书刊中找一些好的作品,在学生中间朗读,或者就某个问题发表一段演讲,以此来熏陶触动学生;其实,那些伟大的演讲家和著名的教授,在开始讲话的时候,常常也是非常害怕
的,只有经过反复地实践,才能达到“不怕”,而且列举了许多演讲家的例子和我自己的切身体会。通过以上的做法,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好像是作战前的一个动员。
二、开阔学生的视野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生阅读量的扩展不能仅靠老师的督促,让学生“厌读”,必须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乐读”。我平时有意识地讲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然后推荐给学生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在我的引导下有了一些改观,有许多学生变得“乐读”。
2.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边远山区学生手中的书籍少得可怜,有的学生除了课本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所以学生的阅读量是非常有限的。我通过学校的图书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每周我坚持让学生借阅一本书,并且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许多书上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3.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虽然在边远山区,可网络普及了。我借网络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对残疾人的认识,我通过网络把《千手观音》播放给学生看,把张海迪的事迹做成课件让学生感受,这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
野,另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形象直观,能最及时地把世界各地的信息传达给我们,学生不再是“井底之蛙”,学生只要想了解,他们可以了解世界。
三、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
1.逼上讲台
人有时候是一种既懒惰又胆怯的动物,你不逼他往往是不行的。在做好思想动员以后,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不管怎么难以发动,都要千方百计逼他上台,只要能站在讲台上,说上几句话,就要给予肯定。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做好了,就会给后来的练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求举止大方、从容不迫
在把学生逼上讲台以后,不要忙着让他们开始讲许多话,而是要训练他们的行为举止,要他们做到大方雅观,从容不迫,这一步也非常必要。根据我的经验,被迫上台的学生往往是行为不雅,洋相百出,如果不纠正,养成习惯就难以改正。一般情况下,通过两三次的练习,不正确的举止均可得到纠正。
3.要求吐字清晰
这一步要求学生站在台上读或背别人的作品,在读背的过程中,主要看他的吐字是否清晰。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纠正一些发音上的语病,纠正一些字词的不正确发音,注意方音与普通话的区别,练习发音的技巧,多读一些短诗、短文、绕口令。
这一步是承上启下的部分,既是举止行为练习的一个延伸,又是对下面具有实在意义的口语表达的一个准备。
4.朗读响亮流利、动听,富有表情
这个练习阶段要求在上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再提升一步。就是说,不但能让人听清楚,而且要优美、生动,表情丰富。在做这一步练习时,首先教师做示范,再引导学生看一些语言效果好的电影、电视剧等。接着,让那些读得好的学生上台表演,给读得不太好的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及努力的方向。
5.撰写演讲稿并进行演讲
这一步是具有实在意义的口语训练。在形式上,首先我让学生写字数较少的稿子,写下后经老师修改再进行登台演讲练习,逐步过渡到字数较多的演讲。从内容上,由自由演讲过渡到半命题,命题演讲,最后进行演讲比赛。
通过以上的阶梯练习,学生的口语水平往往有较快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卡特写诗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1994年12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他即将问世的诗集:“我写诗多年,发现在散文中无法表达的思想和内心情感却能在我的诗歌中传达。”他想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来传达他对生活的审视,故此,他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总是估算及其它诗篇》(或译《总是审视》),这本诗集传达了他对政治、家乡、周围的人们和个人生活的情与思。
这本诗集不同于专业诗人的作品,这里没有现代主义的技巧炫耀和玄奥哲思,也没有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断裂感和碎片化。在卡特的诗歌里,我们发现了英语诗歌传统的回归:朴实而极具口语化的语言,平凡生活事件的再现,直率务实思想的表达和深切感情的流露。卡特的诗歌也许不会在文学界引起轰动效应,但是,读者读诗时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诗人不是作为总统和文学家,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坦诚地向读者披露自己的心声。
这本诗集收入44首诗,涉及他生活中的人和事,描写他家庭生活的诗篇占的篇幅最大,因此,这本诗集是读者了解卡特个人情思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书。
卡特出生在美国佐治亚州普兰斯县,父亲是一位善于“估算”的花生农场主,曾任州议员。卡特5岁时便开始了“挖花生煮花生”,然后进城卖花生的经历,并从中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但重要的是,这些经历使他“学会判断整个社会”,了解形形的人_白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他懂得了社会的不公,富人对穷人的歧视,了解到商人的欺诈,客的虚伪,某些白人的种族偏见以及普通工匠的朴实。所有这些都在短诗《花生》中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显然,从小时候起,卡特就开始依照人的诚实、善良、勤劳等美德,而不是依照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和种族的肤色来判断人。诗集的第一首《蕾切尔》如实地反映了卡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卡特满腔热情地赞扬了他的邻居蕾切尔。她“个子小,文静。/她棕色的皮肤固定在/我们的种族隔离的世界”,但她却有着“出类拔萃女人的气概”。她自尊自爱,决不会听从白人对她居高临下的使唤,但是在得知他们需要帮忙时,“她便默默地欣然地自愿去帮助”。她乐意助人,“决不停留在口头上”,经常通宵达旦陪护病人;她勤劳能干,“干任何农活没有谁能同她相比”,这位伴随着诗人成长的黑人妇女多年未一直是诗人的良师益友,在诗人赢得总统选举后,她依然不忘向卡特提出建议,告诉他“应当在华盛顿做些什么”。毫无疑问,卡特成年后对下层人民和有色人种的帮助和关怀,与他同蕾切尔多年的交往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卡特诗集中,有描写诗人父母的诗作。在《莉莲小姐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中,卡特描写了母亲对麻风病人从恐惧到关怀的变化过程。她对病人的悉心照顾和关爱消除了病人的“焦虑”,赢得了病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在《莉莲小姐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中,我们体验到他母亲对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关心他人的情怀,在诗的结尾,卡特表达了对母亲去世的深切悲痛和失落感,以及他对未来的思考!“她死了/把我们大家留在身后,如今我们怎么办?”
如果说蕾切尔和卡特的母亲对卡特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父亲则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父亲是一位节俭、谨慎的农场主,对儿子要求严格,不时地对儿子的“过失”进行惩罚。尽管这种“惩罚”曾在父子间产生了一些隔阂,却培养了儿子坚毅的性格。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中,我们看到在卡特成长过程中他父亲的作用:“父亲的触摸将结束我孩子气的梦,/断断续续的梦。这次承蒙/他带我去狩猎,/把我引进成人世界。”
然而,儿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父亲一天天的衰老。在父亲身患癌症,不久于人世的时候,卡特深切地感受到血缘关系的久长。他因未能理解父亲而深深懊悔和痛苦,对父亲的去世表达无限的哀思。这种情怀在《富裕不适合每一个人》和《我父亲的癌症和他的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卡特的生活中,他的夫人罗莎琳是生活对他的恩赐。在诗集的“题献”中,卡特十分动情地说:“她最舒展我的心胸,让我知道耐心、爱和分享的含义。”人们常说,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位伟大女性。罗莎琳正是这样一位女性。她使卡特的人格更为完善。在与卡特的共同生活中,她充分理解丈夫,支持丈夫的事业。在丈夫失意时,她给他以安慰;在丈夫卸职后,她同丈夫一起创立了非营利的卡特中心,并随着丈夫奔波于世界各地,矢志不移地从事消除贫困,维护人权,推进民主,促进和平的伟大事业。在《罗莎琳》一诗中,卡特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感激和深深的爱:“当她降低的声音澄清我糊涂的思想/如同阴暗的天空闪电时,/我将容光焕发,浑身透亮。//当她来和我相依在一起时,/在她超然地占据我的灵魂里,/什么也不会变得傻乎乎的充实。”
最令诗人难忘的是妻子动人的微笑。这微笑从诗人与罗莎琳初次相见便A伴随着诗人,这微笑增强了丈夫克服困难的勇气,鼓舞他孜孜不倦地“处理那些对我们来说一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并分享着他成功的喜悦。难怪在半个世纪的共同生活之后卡特仍然无法忘情于妻子的微笑:虽然“头发变白”,但“她的微笑依然使鸟儿忘记歌唱/依然使我忘记听见鸟儿的呢喃”。
当然,政治也是卡特诗集所关注的内容。在诗集中,有描写他首次参选时窘境的诗(《我的首次参选》),有对穷人简陋糟糕居住条件深表关切的诗(《它可以糊弄太阳》),还有他谴责不公正的国际贸易的诗(《为什么我们从利比里亚获得便宜的轮胎》)。在这些诗中,他没有从本国利益的角度,而是从人类整体来审视发生在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事情。《我们用话语学会仇恨》一诗以辛辣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世界强权政治的批判和愤慨:“我们在和平时代杀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却声称一些人已经/丧失了权利生存。/我们每次用好话/为我国的战争辩解,/证明为道义的事业厮杀……/当其他人不同意我们时,/我们便又仇恨起来,竭尽全力/开战,用难听的名字咒骂,/证明我们完全是正义。”
篇9
田禾近年有一首令人难忘的诗,名字就叫《江汉平原》,他写道:
往前走,江汉平原在我眼里不断拓宽、放大
过了汉阳,前面是仙桃、潜江,平原就更大了
那些升起在平原上空的炊烟多么高,多么美
炊烟的下面埋着足够的火焰
火光照亮烧饭的母亲,也照亮劳作的父亲
八月,风吹平原阔。平原上一望无涯的
棉花地,白茫茫一片,像某年的一场大雪
棉花秆挺立了一个夏天,叶片经太阳
曝晒,有些卷曲。平原人隐藏在下午四点
的棉花地里,露出来的几顶草帽
像路边几间平房的黑窗户。我顺着
一条小河来,逐水、追鱼,像携带流水
黄昏,夕阳如水中游走的活鱼,游到
七孔桥拐半道弯就消失了。这时候
远处村庄里,点起了豆油灯,大平原变得
越来越小,小到只有一盏油灯那么大
豆油灯的火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我感觉黑夜里的江汉平原也在轻轻摇晃
“往前走”,这是诗人的视觉印象,“过了汉阳,前面是仙桃、潜江,平原就更大了/那些升起在平原上空的炊烟多么高,多么美/炊烟的下面埋着足够的火焰/火光照亮烧饭的母亲,也照亮劳作的父亲”。我们假如有从武汉乘长途大巴到荆州,路过这些县治的旅游经验,是不难看到这一带醇厚最美的乡村景色,以及原野上近于油画的人物形象的。小说家池莉就是这一带的人,可惜她很少用这种诗意浓厚的笔调写到这些风物。就我而言,即使经过千百次,也不会有这么动情的感受。我虽然做过两年知青,但缺少田禾这种出身乡下的诗人那种切身的生命体验。想到这只是十几年前、或许二十几年的旧日景象,今天的乡村已人走楼空,只剩下老弱病残还在那里无望的痴守着中国文明的最后一块净土的事实,恐怕不仅是我,还有许多善感的人,都会为被全球化和城市化所抽空的古老的乡土而黯然落泪罢。
这种深挚的感情,在田禾近年发表的短诗中随处可见,例如《葡萄架下》、《流水》、《我的乳娘》、《避雨》、《回家》、《今夜的月亮》等等。80年代以饶庆年、张中海和庞壮国为代表的乡土诗,多少还夹杂着伤痕文学的某种痕迹,到了雷平阳和田禾这里,则基本是以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问题的思考为轴心的。最近二十年的当代诗坛,一直是被先锋诗统治着的,而且似乎给人越走越偏的印象。这就是写小人小情调多了,写朴素人间的情感反倒显得格外的离奇,田禾的诗,正是在这里打动读者的。例如,看他的《葡萄架下》,表面上没有太多吸引人的地方:“满院子都是葡萄的味道/葡萄架悬在头顶,细密而/嫩绿的藤叶爬在木头上”。闻捷和张志民50年代的《天山牧歌》、《西部剪影》,在这方面都曾有精彩生动的描写,饶庆年的《山雀子衔来的江南》中,也有非常细致的记述。它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这是诗人记忆中的传统乡村的景象,它们在90年代后已不复存在。诗人依然那么固执的坚持着这种古旧的记忆,在我看来这就是打动人的地方所在。诗歌除表达诗人自己的感情,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以诗意的方式为我们留住逝去的历史生活。田禾写诗,靠的是朴实的情感,是对乡村乡土的固执的热爱,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明衰落的感叹。他对乡土,有一种赤子般的忠诚。从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乡村文明的坚守者,就像60年代台湾的乡土诗,3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一样,虽然历史的发展远远把这些东西摔到了身后,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却是越来越醇厚感人的。
田禾自然也知道,对乡村文明的挽留,在现实层面上完全是徒劳无用的。他知道在感伤之余,还应该用现代眼光对之加以理性的审视,在一个更高的思想台阶上来思考这些过去的东西。他的e='text-align:center'>作者:程光炜 来源:文艺新观察 2013年2期
"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_first + prnhtml; window.print(); window.document.body.innerHTML = bdhtml; } 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 ContentBigImageControl('zoom', 650); })
街道两旁的农家菜馆一个挨着一个
为寻找那家八角村农家乐
我误入了一条老街。一个卖桃子的妇女
指给我,走过前面的那家老张肉铺
再穿过一条小巷,拐弯就是
晚餐是清江鱼、苞谷酒
这是典型的湖北小镇景色,带着南方意味的生活习俗和状物特点,就这样一一进入读者的眼帘。如果每天路过此地,大概不会生出陌生化的幻想,但对于从未到此的游客而言,却是无比新鲜的。最富诗意的是下面的句子:
今夜我要在这张吱嘎响的床上安睡
现在,清江在低处,高坪镇在高处
我像一只半悬的吊锅,煮着心事
窗外偶尔一道农用车的远光灯
在我挂着蓝布帘的窗口上一闪
算是小镇一日里投给我的最后一瞥
作者在这里暗藏了他的“本地人”角色,似乎是以游客的感受写出了一种十分客观的身居异地的感觉。不过仔细一看,最后这几句,恰恰暴露了一个经过修饰隐藏的已赴外地工作多年的本地人的浓重的乡愁。这种乡愁之所以绵长无期,是因为它实际超出了一个具体人的生活感受,是因为这是所有中国人的乡愁――在全球化城市化历史进程中――每个人都在失去、或说永远地失去自己的故土。这个进程也许是缓慢的,不易觉察的,但是它被诗人敏锐的诗笔捕捉到了。与此我想说的是,田禾还有一些表达苦难的作品,这种过于实在的诗作反而不如像《夜宿高坪镇》更具艺术魅力。因为它产生了一种必要的距离感。有距离感的事物对读者的影响,可能要远远大于那些非常写实的东西。像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朝花夕拾》、周作人的《乌蓬船》、沈从文的《湘西散记》,它们由于有了距离感,反而使人对那些逝去的东西更为怀念,生出更大的想象的空间。我理解田禾作为农家子弟的感情,但是作为作家更重要的则是要经常克服这种感情,将所要表现的东西加以升华。他的《夜宿高坪镇》、《江汉平原》都是这方面的佳作。它们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有意识地拉开了与它们的审美距离,感情的距离,由于拉开了距离,这些东西就变成了不止是他一个人的,同时也包括了所有人的感受。
篇10
一,写作及其语言的憩居:躯体写作的定位
二,黑夜意识:黑暗浸染的心
三,雄化的歇斯底里:抗争与理解
四,灰暗里飘摇的心:苦难与不安
五,女性视角的定位:男人、女人和世界
关键词:女性诗歌女性意识诗歌写作
在现当代诗歌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总潜藏着艰辛和困惑,在自己走出自己,自己追逐自己中,女性诗歌中女性意识总飘摇着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雾团。于青说:“女性文学从昨天到今天,都没有走出这抹雾气所笼罩的怪圈”,①女性诗歌也一样,也未能幸免这种失重状态。诗歌作为心灵的一种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透露了意识的流变历程。在当前后现代主义甚嚣尘上的文化氛围里,女性诗歌一反过去女性话语缺席和半缺席的僵局,女诗人们自白,呐喊,抗争,勇猛地拆解着以男性话语中心的模式,在现当代诗坛中竖起了自己的诗歌大旗。然而要在诗歌中寻找到自我的言说方式亦如女性要在生活中寻找到自我的言说方式一样困难。女性诗歌里的女性意识在步履维艰的迷茫中,同样凸现了女性生活中心灵的困惑。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生理等的原因,女性比男性面临的更多。她们不仅要与男性共同面临一个苦难莫测的世界,还得面临一个由男性主宰操纵的世界。女性的心理不仅要承受来自客观世界的风霜雨雪,还得更多地承受来自男性世界的困惑和隔膜。面对世界的多重压榨,女性意识中的苦难体验和不安全感弥漫开来。这种苦难和不安来源于“女性对自身命运的困惑和对未来前程的莫测”,②它渗透于女性的主体意识中,对女性意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男性主义的历史中,女性本身并无历史,她们仅有的历更也是被男性界定的历史,“历史是一副男人面孔男人心思男人意志”,③在如此“男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女性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包括文学创作),没有坚实的生活作基础,她们的历史也相对悬空。由于女性对生活体验的相对缺乏,女性诗歌中的苦难和不安意识就更多地集中于女性自身所熟悉的情感体验,甚而至于过份关照女性自身的身体体验和自身的命运。她们借用适合自我表达的“自白话语”,并将审视的目光转向女性的内心世界,从女性心理世界的探寻和思考中,生发女性本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渴望获得女性的自尊;渴望女性能得到整个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渴望女性也能与男性一样在人生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当然,由于女性意识的特别和女性经验的独到,使得女性诗歌的写作有了女性独特风格的同时,有了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茫。我们随便翻翻翟永明、唐亚平、伊蕾,海男、张真、伊果,蓝色马蹄莲,伊俨,咕咚,小舞,桃子,flyingkite,黎阳等的诗,感受莫不如此。
写作及其语言的憩居:躯体写作的定位
“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写作是一个人终之一生一刻也不能放弃对生命的观照问题”。④文学写作是男性的事,也是女性的事。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用写作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往往不被提倡,甚或受到压制。“就是一些开明的士大夫,也只允许女性写一些风花雪月的短诗小令”。⑤因此,历史上的女作家女诗人就那么屈指可数几个。即便在讲求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里,女作家女诗人也是不多见的。女性由于渴求世界,男性的认同和理解,或者作为抗争的一种手段,或者作为对世界介入的一种方式。她们苦苦寻觅一个切入点,写作便是她们找到的其中一个突破口。蓝色马蹄莲在谈到自己的体验时说“诗歌偶然闯入我的世界,以其特有的美让人感觉到精神世界的一切盈盈在握,一个空中楼阁,让我忘乎所以”。⑥于是乎,女性开始迷恋语言文字,写作意识强烈起来,女性由被讲述者,而成为讲述(写)的主体。女诗人在语言文字中遨游,把写作当作主动自觉的行为,当作生命中应有的部份。一如男性,写作成为了一种使命和责任。妇女与写作就这样深深联系起来,它使得作为男性特权的写作也成为女性的权利,尤其对知识女性来说,对写作的介入就成了女性寻找自己寻找世界?恼蟮亍!澳ㄈズ鹤值闹逦?在语言的荆棘中匍伏前行”(唐亚平《自白》),诗人对写作的介入是不畏艰险的,对唐亚平来说诗歌己成了她“生命存在的形式”。“我写世界/世界才低着头出来/我写你/你才摘下眼镜看我”,“我还要写诗/我是狭隘房间星的固执制作者”(王小妮《应该做一个制作者》),“我拿自己的诗歌和母语/控制了外面的汽车声,频繁的干扰和失恋”(海男《我们拿它怎么办》)。写作作为女性进入世界的钥匙,成为女性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飞行》(赵琼)、《阴影己经来临》(海男)等也都表现了女性在写作意识里对自己,对男性,对世界的把握介入。
女性要以写作对世界进行把握和介入,必须寻找到一个语言的憩居点,也就是语言必须寻找到一个适合自我乘载的主体,以便更好地对世界进行把握和介入。汪剑钊认为对女性生理特征的关注已成为当代诗歌中建立女性话语的一个据点。⑦这里的“生理特征”,其实就是“身体写作”的具体说法。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女性处在一种失语的状态下,“她们还没有自己的话语,还没有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笔”。⑧在世界和男性世界的双重压榨下,女性写作被逼回了自身,甚至逼回了肉体。诗人们撤退到女性最熟悉的,最易直接感受的“自己的肉体上的体验”上(伍尔芙语)。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里认为女性写作的实践是与女性躯体和欲望相联系的,她说“妇女的身体有一千零一个遁向激情的门槛。”唐亚平把躯体当作“世界的依据”,当作“个人完美的所有”,“世界的所有”。她说:“当我有了怀孕的体会,当我有了儿子,自身的觉悟便一一体现”。⑨女性对自我身体体验的关注导致了身体写作诗歌的大量涌现。我国的女性诗歌在80年代后“自我发现”,“自我抚摸”(谢冕语)的诗学形式也就是身体写作的表现。《你原意得到赞美吗》(伊蕾),《出梅入夏》(陆忆敏),《人生在世》(翟永明),《?テ?唐亚平),《流产》(张真),《病因》(flyingkite)等都是对身体生长、发育、月经、怀孕等身体体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