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22 23:1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民陪审员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各位陪审员、同志们:
在全市人民陪审员中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是人民法院今年第一季度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这次培训会议得到了市委、人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经过精心准备,今天如期举行,在这里,我代表人民法院对各位陪审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培训的日程安排紧,培训内容多,形式灵活多样,相信各位陪审员经过培训后一定会有收获。在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人民陪审制度的重要性
陪审制是我国重要的司法制度。人民陪审员肩负人民的重托,到人民法院与审判员一起行使庄严而神圣的审判权,其意义非常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和法治国家司法民主化的要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第二,它是强化司法监督的重要保障,通过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对法院是一个直接的监督;第三,它是法院公正高效审判的保证,就法院现实而言,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陪审员可以缓解审判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第四,它可以提高法院的社会公信力,在当前法院在社会上公信程度不高的情况下,请陪审员参加陪审,对司法公正能够起到很好的证明作用,让陪审员亲自参加审理案件比法院作许多解释管用得多;第五,它是法院与社会及群众联系的桥梁,它会起到宣传法院司法公正的效果,促进人民群众接受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二、人民陪审员队伍的现状
实践证明,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后,大大促进了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司法改革和队伍建设。人民陪审员在审理各类案件期间,依照法律,与法官一起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调节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里,我代表人民法院向那些为法院审判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人民陪审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而,近年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运作并不很理想。主要表现在:一是陪审员量多面大,参与审判活动机会很少。这就造成一部分陪审员有意见,认为法院对这些陪审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二是陪审员分散四处,出庭以及参加合议案件较难保证。大多数的人民陪审员都是村干部或是企事业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的人员,都有各自所从事的工作,很难脱身从事要求随叫随到的陪审工作。三是待遇问题无法解决。人民陪审员在法院陪审工作中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许多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陪审,而目前财政上对于陪审员的费用无法解决,只能靠法院自己解决。但法院经费紧张,即使给陪审员陪审补助费也偏低,加上所在单位劳动纪律关系,陪审员的交通费、食宿费等因没有支出的依据,直接影响了陪审员的积极性。四是陪审员也与法官一样面临着业务素质的提高问题。审判是专业性极强的司法权力的行使,特别是当前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审判方式改革亦在不断深化,对审判工作要求日趋提高。与之相对应,必然要求人民陪审员也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三、人民陪审员应强化三种观念
一是法制观念。人民陪审员参与合议庭审理案件,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人民陪审员有很多的社会经验,他们与法官可以进行互补。我们虽然不能象要求法官那样,要求陪审员具备很高的法律知识,但人民陪审员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在参与合议庭之后,就很难与法官进行深入的法律探讨,承办人员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审理案件的全部责任。作为人民陪审员,有时即使意见正确,可能也很难将意见从法律角度进行阐述,去说服法官,有的由于不懂法律,又不敢随便发表意见,久而久之,使陪审员变成了“陪衬员”,使合议庭形同虚设。因此,人民陪审员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涵养,这样才能和审判人员一道,共同把好案件审理关,真正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
二是大局观念。人民陪审员行使审判权,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意志,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因而不能以个人的喜好发表审判意见,要从大局出发和考虑。首先是要有政治意识。法院的审判工作是在党领导下的审判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牢记党的宗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我们的审判工作才不会偏离方向。其次要有稳定意识。发展是当前党和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也要紧紧围绕这一工作中心,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而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因此,人民陪审员在参加审判活动中要本着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宗旨,主动协助人民法院做好沟通、调解工作,化解矛盾,平息纠纷。再次是要有宣传意识。人民陪审员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群众基础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具有做好法制宣传的优厚条件,陪审员在参与法院审判的同时,要多向群众宣传法制、宣传法院、宣传法官,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法院的裁判能受到群众普遍的接受。
三是监督观念。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参与监督的过程。大部分人民陪审员由人大选举产生,他们代表人民群众行使审判权,同时负责监督法院和法官依法审判。因而陪审员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履行监督职能。除对案件提出意见和建议外,对在陪审过程中发现法官有违反法定程序或其他违法行为,可直接向法官指出,提出纠正意见,也可以向法院领导或其他部门反映,从而促进法院公正司法。
最后,为圆满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保证这次培训工作能取得实效,我提几点要求:
⒈各学员要从维护人民陪审员形象的大局出发,自觉参加培训学习,服从安排,积极参加培训班组织的各项活动。
⒉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到课,不迟到、不早退;不在教室内交谈;不在上课时使用手机。
⒊在培训期间,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确需请假的需经批准,不得无故旷课。
⒋要遵守作息制度,按时就餐,按时休息。
篇2
提高陪审员选任年龄,并降低学历要求,体现陪审员选任的广泛性、随机性和权威性
记者:此次改革主要针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哪些问题?有何意义?
李少平:长期以来,人民陪审员制度在促进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底,全国人民陪审员共约20.95万人,普通群众比例为70.2%。2014年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219.6万件。但是人民陪审员制度也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一是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不足;二是陪审案件范围不够明确;三是随机抽选流于形式,人民陪审员职权与职责不相匹配;四是人民陪审员退出和责任追究机制缺乏;五是与人民陪审员制度相适应的履职保障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这次改革就是要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着力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提升人民陪审员制度公信度和司法公信力。
记者:此次改革提高了陪审员选任年龄,降低了学历,有何意义?
李少平:方案对人民陪审员选任条件“一升一降”,一升是指将原来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年龄从23周岁提高到28周岁,一降是指学历要求从大专以上降低到一般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学历。这主要是考虑到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能够广泛吸收和代表社情民意,提高年龄要求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陪审员熟悉社情民意和对生活经验事实判断的优势。而降低学历要求,则更加强调应突出陪审员道德品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广大农村地区有更多的人有机会能担任人民陪审员。同时我们还特别规定农村地区和贫困偏远地区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的人不受学历要求限制。而选任程序也将过去单位推荐和个人申请,改革为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每5年从符合条件的当地选民(或者当地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抽选当地法院法官员额数5倍以上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这就体现了人民陪审员选任的广泛性、随机性和权威性,有利于提高选任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
重大案件3名以上陪审员合议:陪审员有权参与案件共同调查、庭审发问、调解等
记者:一些地方出现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现象,此次改革如何改变这类现象?
李少平:针对司法实践中一些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现象,方案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例如合理确定每个人民陪审员每年参与审理案件的数量比例,要为每个人民陪审员每年参与审理案件设定上限,防止“专职陪审”“驻庭法官”现象;要探索重大案件由3名以上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机制,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合议庭”,这样对案件事实问题的讨论会更加充分;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安排人民陪审员阅卷,为人民陪审员查阅案卷、参加审判活动提供便利,要保障人民陪审员在庭审过程中依法行使权利,经审判长同意,人民陪审员有权参与案件共同调查、在庭审中直接发问、开展调解工作等;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评议程序。人民陪审员的意见应当写入合议笔录,规范人民陪审员及合议庭其他成员发表意见顺序和表决程序,保障人民陪审员评议时充分发表意见。
首次规定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一审刑事案件,实行人民陪审制
记者:方案提出合理界定并适当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具体包括哪些案件?出于何种考虑?
李少平:方案提出要合理界定并适当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要让应当实行陪审制审理的案件尽可能陪审,保障更多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又要避免滥用陪审制度,浪费司法资源,增加司法成本。方案规定涉及群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原则上实行陪审制审理。这类案件让人民陪审员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在裁判中尊重和听取民意,提高司法裁判的公信度。方案首次规定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原则上实行人民陪审制审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陪审制(参审制)主要适用于刑事重罪案件,中国也可以探索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案件中原则实行陪审制。此外,第一审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当事人、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可以实行人民陪审制审理。
明确人民陪审员权利义务清单,完善退出机制,为陪审员履职提供相应便利和保障
记者:方案就加强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有哪些举措?
李少平:目前我国对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作出了一些规定,包括经费、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内容,但有的落实不到位,有的还不够完善。此次方案提出:一是要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明确公民陪审义务。公民经选任为人民陪审员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履行陪审职责。建立对人民陪审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陪审职责,有损害陪审公信或司法公正等行为的惩戒制度。明确人民陪审员退出情形,完善人民陪审员退出机制。进一步明确人民陪审员权利义务清单。二是加强对人民陪审员个人信息和人身安全的法律保护,对危害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行为建立相应的处罚规则,维护人民陪审制度权威性。三是人民法院及各相关单位应当为人民陪审员履职提供相应便利和保障。人民法院应当会同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改进对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和管理,充分调动人民陪审员履职积极性,提高履职实效性。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不得因人民陪审员履行陪审职责而对其实施解雇以及减少工资或薪酬待遇等不利措施。四是明确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所需经费列入人民法院业务费预算予以保障。
记者:方案提出的试点将在哪些地区开展?如何保证落实?
篇3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制度 司法民主 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就是由人民群众的代表与法院的审判员共同审判案件、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一种制度,是公民参与司法活动的重要形式。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的发挥是实现司法民主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 我们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我们应从程序公正的价值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国情,吸收两大法系陪审制度先进合理的内容,总结我国实行陪审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注重效率的提高,重点应从立法的角度完善与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坚持以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和司法监督为指导原则对现行陪审员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使其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按照这一思路,笔者就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构想和建议:
一、恢复和确立《宪法》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规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和完善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陪审制是一种关于司法民主的基本制度,必须在宪法中有相应的立法依据。然而我国现行宪法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欠缺,从而致使该制度的合宪性遭到质疑。所以,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第一步,应该是恢复这一制度的宪法地位,为完善我国陪审制度立法提供强有力的宪法依据。
二、制定独立的《人民陪审员法》
改革和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程序公正的陪审体制不仅涉及《宪法》的修订,还涉及《人民法院组织法》、《立法法》、《法官法》、《选举法》和诉讼法等诸多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修改与修订。就以上法律进行单独修改或者修订,或作新的司法解释,都很难达到完善和统一的效果。制定单独的《人民陪审员法》,以专门法的形式来规范人民陪审员制度,对人民陪审员的职责、产生方式、权利义务进行科学、完整、统一的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必将得到较大的完善和发展。
三、明确陪审案件范围,适当扩大陪审案件范围
最高院应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范围做出明确界定。人民法院审判以下案件应当采用陪审制: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当事人、行政案件原告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案件,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限制适用或不宜适用的案件有: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上诉或抗诉案件;案情简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
四、立法上放宽对人民陪审员任职文化程度的限制
人民陪审员的任职条件应从设立陪审制度的初衷来确定。我国设立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通过群众参与审判来实现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因此,陪审员的选任应强调其广泛性、代表性,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做法。法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凡年满23岁,具有读写法语能力,享有政治权利、公民权利和家庭权利的男女市民,且无法律所列举的无资格或不能兼任的情况的,可以担任陪审员职务。”
五、缩短人民陪审员任期并禁止“连选连任”
鉴于人民陪审员任期时间过长,又能够连选连任,导致出现“职业陪审员”。“职业陪审员”与法官过于亲密的关系,不利于对法官进行监督制约。 因此,应当缩短人民陪审员的任期,并且明确禁止“连选连任”。对不遵守陪审纪律,履职能力差的陪审员不必等任期届满,而应及时清退出陪审员队伍。对人民陪审员还应按不同行业领域建立陪审员信息库,人员调配以随机选择为主,由专门机构具体负责,规定每名人民陪审员最高陪审案件数量,从根本上杜绝“陪审专业户”现象的发生。
六、切实落实人民陪审员的物质待遇
为保证人民陪审员不因参加陪审而影响其经济利益,从而影响履行职务的积极性,应建立人民陪审员保障制度,明确他们在执行职务期间,除其所在单位的工资、奖金等福利不受影响外,还应给予岗位津贴,由人民法院按统一的标准支付,经费的来源应由国家财政部门专款拨付。
七、细化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义务,加强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和监督
人民陪审员除在执行陪审职务期间享有合议庭组成人员中的审判员的同等权利外,在任陪审员的期间任期内还应享有接受法律知识培训、业务提高的权利。同时,为保障人民陪审员客观、公正地严格依法履行职务,还应对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给予同审判员等同的人身保障,对于陪审员因参加陪审而实施打击报复的,应按妨害执行公务处理。明确人民陪审员履行陪审职务的义务性,对人民陪审员怠于履行职务的行为做出必要限制。
陪审制度的价值功能之一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从而实现司法民主。如果参与审判活动的陪审员出现腐败,那么陪审制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按照“谁任命谁监督”、“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以及《决定》关于中、高级法院抽选使用基层法院陪审员的规定,对人民陪审员监管的主体既包括人民法院,还包括各级人大常委会。因此,应建立基层法院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共同管理监督为主,上级人大常委会、上级法院管理监督为辅的工作机制,形成对陪审员管理监督的合力。当然,在构建人民陪审员的管理监督机制时,应顾及陪审员的相对独立性,保证陪审员在履行审判职责时不受法官或者管理职能部门的消极牵制,以充分发挥陪审员的司法监督作用,从而更好地完善司法大众化,实现司法的真正民主。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思政部)
注释: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N].法学家,1999(3).
怀效锋.人民陪审员制度初探[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胡玉鸿.”人民的法院”与陪审制度―――经典作家眼中的司法民主[J].政法论坛,2005,(4).
篇4
[关键词]陪审制度司法公正人民陪审员
一、当今世界陪审制度概况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审判案件的一项司法制度,目的在于通过民众的有效参与来实现司法民主。现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起源于11世纪初的英国,但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是以美国为模型的“陪审团”模式。
这种陪审团又分为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两种。
而大陆法系的陪审制度采取的是“参审制”。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由两名外行人与一名专业法官组成合议庭或所谓混合法庭来审理案件。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外行人与专业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并同时参与对案件事实的判断与对法律加以适用的各个环节。陪审员有权与职业法官共同主持庭审活动的进行,共同解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问题,享有与职业法官平等的表决权;在当今的德国对各类案件均实行参审制。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更类似于这种参审制。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革及现存价值
1951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规定:“为便于人民参与审判,人民法院应视案件性质实行人民陪审制度。”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了陪审制度,当时的人民陪审制通过吸收普通民众参与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一步巩固政权、团结人民、共同抵御外敌而采取的一项措施,让人民有了当家作主人的感觉,成为我国实践司法民主的先声。当前坚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审判工作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
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不再仅仅是一种诉讼制度和审判方式,更重要的它也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主要理念内容是中国人民陪审制度是与中国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司法民主制度。人民陪审制度作为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声音,其政治作用具有格外的重要性,是公民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可以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方面,应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陪审制度的现存价值:一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正。二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民主。三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公开。四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独立。五是陪审制度有利于司法廉洁。六是陪审制度有利于普法教育。
三、现行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
1.陪审员职责不明,角色错位。根据2005年5月1日颁布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制度的决定》及相关诉讼法律规定,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时享有与职业法官同等的权利。但陪审员参审时享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决定》及其他相关法律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实践中,一些法院为了解决陪审与日常工作的矛盾,一批退休干部、下岗工人等成了专职陪审员,他们主要承担诉讼手续、送达法律文书等事务性工作,这种角色错位现象背离了陪审制度的本意。法官职业化后,这些工作将由法官助理专司,陪审员必须真正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履行陪审制能。
2.陪审案件范围不够宽泛。我国的《诉讼法》规定陪审制度适用一审案件的审理,却没有规定二审和再审程序中。再者,从审理阶段看,陪审制度仅限于审判环节,却没有运用于立案和执行阶段。事实上,立案环节涉及到当事人诉权的保护,是启动审判的前提,而执行环节则关系到当事人实体权益的最终实现,将这两个阶段排除于审判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显然不利于陪审制度司法民主功能的全面实现。
3.对陪审员责任追究不到位,不利于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实践中陪审员有的违法审判有的枉法裁判,但在《决定》中可以免除其陪审制度职务,构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按照这一规定,对陪审员不履行或不当履行陪审制度尚未构成犯罪的,只能免除其陪审员职务,而不能追究其经济或行政责任。
4.“陪而不审”现象突出,影响了陪审功能的充分发挥。作为不懂或不精法律知识的陪审员,在庭审中往往不能正确认定证据问题,也不能正确认定法律问题,因而在合议时只能是盲目附合,听任审判员作出决定,“陪审”是只“陪”不审。这种“陪而不审”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庭审过程中,多数陪审员只是静坐,始终不说一句话,庭审完全由审判长进行。另一方面,在作出判决时,虽然法律赋予了陪审员与职业法官平等的表决权,但由于陪审员介入案件时间较晚,加之其对职业法官存在趋同心理,在表决时一般都会痛快地举手同意职业法官的意见。
四、我国陪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明确责任,发挥实效。人民陪审员享有与法官同等的权利,在实践中,应该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职责,使陪审员的权利得到落实。同时,应该限定人民陪审员一年中参加审判的次数,以及每年法院应针对本辖区有过陪审记录的陪审员考核,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专职陪审员的产生。
其次,逐步推进,扩大范围。鉴于陪审制度的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陪审制度在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司法公正、司法廉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扩大陪审的范围,将陪审制度扩展到二审和再审环节,以及立案和执行程序。可以在民主氛围浓,法律意识强,普法工作好的地区先进行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可以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确实效果好,有了成熟的制度措施之后可以普遍实行。
再次,承担义务,切实负责。陪审员在享有权利同时也应承担同等的义务,如果陪审员在审判案件中有徇私枉法情况,应当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比照职业法官承担相应的责任。规定相应的法律后果,陪审员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改善消极被动的陪审现状。
最后,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加强对人们陪审员专业知识的培训,这样不但能保证案件的公平公正的审判,同时也是很好的普法活动。受过培训的陪审员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就能快速的抓住案件重点,参与案件中,提高审判效率,用专业的眼独立分析是非曲直,避免职业法官“一边倒”的现象。
参考文献:
[1]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法学家,1999,(3).
篇5
根据早晨乡镇菜市场人员比较集中的状况,去年三和镇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利用早晨在菜市场开设“法律早市”,以法律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
镇妇联主席定期参加,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与妇女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从xx年起,“法律早市”在全市各乡镇全面铺开,极大地提高广大妇女的法律知晓率。
2、全面建立“巾帼维权站”,维权工作深入基层。
去年我市在##镇茅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了首家“巾帼维权站”。建站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下半年我们将在全市各社区全面建立“巾帼维权站”,为社区妇女,特别是外来妇女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引导妇女学法、守法,提高妇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举办专题访谈节目。
针对家庭暴力居高不下的现象,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国际日”为契机,举办一期访谈节目。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向人们展示妇女受家庭暴力的情况,由相关的法律专业人士和妇联干部从法律和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共同对案件进行评述,并围绕案件展开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通过采用案例的再现与深入浅出的谈话相结合的方式,使广大妇女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4、组织“法庭进农村”活动。
针对农村妇女“谈法庭色变”的现象,和法院联合组织“法庭进农村”活动。选择典型的婚姻家庭案件,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把法庭设在当地村委会,让广大妇女通过观摩整个庭审过程,通过对身边的典型案件的了解,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使妇女更好地应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
篇6
【作者简介】刘锡秋,江西省长江律师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江西刘锡秋律师事务所律师,江西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陪审制度概念问题的由来
1.陪审制度概念问题的提出。陪审制度的概念问题对于普通法系国家的学者而言,特别是对英美的学者而言,应该是不会成为一个研究重点的,因为普通法系国家本身就是陪审制度的诞生地或输出国,是被竞相仿效、学习的对象。因此,对陪审制度概念研究的热情和成果,一般是在借鉴型的国家。老牌的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目前也不会把陪审制度概念的研究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这些国家已经深入地借鉴、移植和尝试过了普通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并且根据普通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创造了适合自身法系特点的陪审制度的新模式,已经淡出了学习和借鉴型国家的行列。
陪审制度的概念问题,在中国大陆时下的实践当中,存在着对陪审制度概念的使用杂乱和不规范的情形。这种表面似有的乱象背后,其实潜藏着国内学者对陪审制度或陪审制度概念理解和认识上的不一致。如果学界在陪审制度的概念问题上长期不能达成广泛的共识,必定会对陪审制度的深入研究产生影响和障碍。只有先解决陪审制度的概念问题,或者只有先预设一个陪审制度的概念,才能够确定在人类社会漫长的法律史上有哪些史料是可以作为研究陪审制度历史的资料而被尽悉放入陪审制度的“历史大筐”之中。
于是,如果欲对陪审制度的历史进行研究,那么,对陪审制度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展开研究,并对这些以前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进行强调,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意孤行。无独有偶,随着国内对陪审制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致,在陪审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长期惯用或约定俗成的基本名称也开始面临需要重新定义和挑战的问题。如有学者就认为,目前使用的“陪审员”这个称呼是有问题的[1],且邻国日本就已经将“陪审员”改为“裁判员”了。可能是基于同样的疑惑或为了解答疑惑,有的学者开始对将“Jury”在近代中国被翻译成“陪审”或“陪审团”,以及将“juror”翻译成“陪审员”的由来进行了历史考察[2]。还有的学者在对“Jury”在近代中国被翻译成“陪审团”和将“Juror”翻译成“陪审员”进行了一番历史考察之后,认为应当将“Jury”翻译成“决认团”,应将“Juror”翻译成“决认员”,而不应翻译成“陪审团”或“陪审员”[3]。应当认为,此类新情况的出现,以及类似陪审制度概念问题等情况的出现,盖因陪审制度的研究在国内已逐渐步入到了“深水区”。
二、研究陪审制度概念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至少从对陪审制度的历史进行研究的目的出发,对陪审制度的概念进行研究、定义或规范,有如下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国内学界似乎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默契,读者一般都要从文字使用的语境来判断笔者使用的“陪审制度”所指为何。
“陪审制度”,经常可以用来指称“陪审制”“陪审团(制度)”“参审制”或“人民陪审员制度”,既可以指称其中一个,也可以指称其中几个甚至全部。此外,“陪审制度”与“陪审制”“陪审团(制度)”“参审制”“人民陪审员制度”等概念之间也经常被互换使用,特别是,“陪审制度”与“陪审制”被作为同一种概念使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当然,“陪审制”“陪审团”“参审制”“人民陪审员制度”等概念之间也经常被混用,且往往没有一定的成规。因此,“陪审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也不够确定,在具体使用时,经常是根据笔者的个人喜好,使用比较随意,读者往往需根据概念使用语境进行分析。
如:“不难发现,职业法官与陪审员知识储备上,互有优劣。陪审制尤其是大陆法系国家实行的参审制,让职业法官与陪审员合组一庭,目的正在于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法官知识的优越性排斥人民陪审,实难成立。”“陪审制度因让普通民众参与司法的审判过程,确保人民对于司法的主权,从而使判决获得更为坚实的合法型基础。”[4]
很显然,笔者这里使用的“陪审制度”既包括的普通法系的“陪审制”,也包括的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并且“陪审制度”和“陪审制”“参审制”之间可以互换使用。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再如:“陪审制和参审制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究竟如何?这既是比较法学者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重构陪审制所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5]
这里的“陪审制”,既是指普通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又是指“人民陪审员制度”或“陪审制度”,而肯定不是指重构“中国的陪审团(制度)”。
众所周知,在对某一社会科学理论研究领域进行研究或写作时,本着科学研究的精神,应尽可能地使用明确、严谨和统一的概念,至少对于一个特定的如陪审制度的历史研究课题而言,使用明确、严谨和统一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以往陪审制度研究中对陪审制度概念的理解,一般都是从英国陪审团制度演变出来的陪审制度为概念和蓝本来进行认识与理解的;研究陪审制度及其起源问题,一般也是从1066年诺曼征服不列颠之后的阶段为起点展开的。一般不会将此前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陪审制度或陪审现象,如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古代社会曾经出现过的陪审法庭或民众会议集会式审判的方式作为陪审制度的重点来研究;诸如雅典的陪审法庭制度等,一般也只是作为普通法系陪审制度概念或现代陪审制度的陪衬性知识来谈论的,几乎没有认真地将其作为典型的、“正宗”的或有价值的陪审制度来予以对待;在陪审制度的概念中,如果不做特别说明,一般不包含这 些古代陪审制度或陪审现象的内涵。如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的陪审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二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6] 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持此一观点。这种已经成为习惯的对陪审制度概念的理解,主要是因为时下对陪审制度的研究,更多的是要解决陪审制度在引进、设计和运行中的具体问题,即应用问题,自然而然的必须以目前世界上正在实行的、成熟的陪审制度为研究的对象或蓝本,一般不会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缺乏详尽史料的陪审制度或陪审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蓝本,除非是研究与之有关的专题问题或基本理论问题。而目前世界上正在实行的、成熟的陪审制度,就是从英国普通法时期发展或演变出来的现代陪审制度。但是,陪审制度有一个重要特点或者说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其与民主政治关系密切,而民主政治的起源和研究至少必须追溯至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时期,那里是人类社会民主政治的摇篮和重要发源地。特别是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存在我们今天一旦谈到陪审制度就往往会谈论到的古希腊的陪审法庭或民众会议集会式审判的陪审现象,许多学者也认为古希腊是陪审制度的发源地。如果要研究陪审制度的历史,不能不研究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而研究陪审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就不能无视古代社会曾经存在的陪审制度、陪审现象或被学者们认为的陪审制度源头,必须在对陪审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说明,绝不能置之不理或搁置一旁。所以,至少应当将那个时期的陪审制度或陪审现象纳入考察和研究的视野,或是在探求到共同内涵的基础上,在陪审制度的概念的范畴中纳入这些制度和现象,或是在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论证之后,不得不将这些制度或现象别除在陪审制度概念的范畴之外。否则,对陪审制度的历史研究或对其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考察和研究,或者可能会出现空白或遗漏,或者可能会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和论证。那么,这样的陪审制度的历史研究成果至少可以说是不全面的,是不具有最起码的说服力的。
第三,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时期开启以后,在英国普通法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陪审团制度,就开始了它在全球的传播历程,在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主要大陆法系国家都留下了普通法系陪审团制度的足迹。但是,原产于英国的陪审团制度在最先引入其的几个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德国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异,最后演变为大陆法系模式的陪审制度即参审制。对此,有许多学者很自然地将参审制纳入陪审制度概念的范畴[7],但也有学者反对将大陆法系的参审制纳入陪审制度概念的范畴[8]。这就为如何定义陪审制度的概念又提出了问题。
诸如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参审制不但是由英国的陪审团制度转化或变异而来的,因此无法予以忽视和回避,而且,这些国家也是经历了由封建专制国家逐渐过渡到了民主体制的国家。基于对待古代陪审制度或陪审现象相同的理由,对陪审制度历史的考察和研究,自然也要对大陆法系的陪审制度或参审制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但要研究陪审团制度如何变异为参审制,还要对大陆法系的陪审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考察和研究。因此,如果要全面考察陪审制度的历史,如果要研究陪审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也需要将大陆法系迄今为止曾经出现过的英国陪审团制度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纳入考察和研究的范围,并在寻找到英国陪审团制度和参审制共同内涵的基础上,将参审制纳入陪审制度概念的范畴,否则,也同样会出现研究的遗漏或空白。
第四,如果陪审制度的历史及其与民主政治关系的研究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陪审制度或陪审现象,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远古时期的陪审制度与我们现在理解的陪审制度的经典概念在表面上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同理,大陆法系参审制的概念,与原产于英国的陪审团制度的概念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如果说将它们统统纳入陪审制度的历史考察和研究的范围是一个不可避免和无法逾越的客观事实或研究任务,那么,在考察和研究陪审制度的历史时,如何使这些相隔上千年而且在司法运作或司法技术层面上不尽相同但又明显存在某种客观联系的制度或现象,在概念层面上产生逻辑上的共同联系,或者在某种定义的程度上达成概念使用上的统一,或者说寻找到各自概念共同的“鼻祖”式概念,则是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欲研究陪审制度的历史,还要解决一个概念范畴能够涵盖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陪审法庭制度和陪审现象,并且同时能够涵盖普通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大陆法系的参审制的概念工具问题。这个概念工具要保证我们在考察和研究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各种与陪审有关制度和现象时,我们始终能保持概念论述上的明确、严谨以及使用上的统一和便利,并且能够据此无一遗漏地解释和论证历史上所有与陪审有关的制度或现象。
笔者认为,要对陪审制度的历史或者其他有关陪审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陪审制度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历史研究,首先就要对既有的陪审制度概念重新进行定义或界定。
二、陪审制度概念的分野
根据笔者所能找到的资料,目前国内学界对陪审制度概念的理解或定义,根据对陪审制度所包括的模式、形态或种类认识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情形。
第一种观点,是将陪审制度的概念仅仅限于普通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即陪审制。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陪审制度的“一分法”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例证如:
“陪审制与参审制,都是近现代人类社会选择的国民参与司法审判的审判组织方式,都起源于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黑暗统治的大革命之际。两者之间,相似之处甚多,联系密切。因而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理论时,往往将其混淆。例如,我国从清末引进继受西方先进法律文化至今,无论是法学教育、司法实践还是法学研究,人们一直把参审制当作陪审制。不仅在介绍国外审判制度时,把大陆法传统的参审制同英美法传统的陪审制一样称谓,而且司法实践中始终把人民参加审判的制度统称为人民陪审。”事实上,参审制不等于陪审制,陪审制也不是参审制。两者从概念到实际运作,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到社会效果,区别明显,各成体系。把两者混淆,相提并论,既不利于科学认知,也有碍司法审判实践及其改革”[9]。这里不但将陪审制(度)完全等同于普通 法系的陪审团制度,而且完全排除了将参审制及其人民陪审制度纳入陪审制(度)概念范畴的可能。
此外,普通法系国家对陪审制度概念的定义以及某些学习、移植普通法系陪审制度的国家的学者,对陪审制度概念所下的定义,一般也应当属于一分法概念的范畴。如:“陪审团,英美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一批非专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解决诉讼案件。”[10]
再如:“所谓陪审制度,就是随时请来几位公民,组成一个陪审团,暂时给予他们以参加审判的权利。”[11]
第二种观点,认为陪审制度包括了普通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之为陪审制度的“二分法”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例证如:“世界各国的陪审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分工式陪审制度’,即英美的陪审团模式;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无分工式陪审制度’,即大陆法系的参审模式。”[12]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普遍,其原因,一是这是世界上目前两种最主要的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模式或陪审模式;二是出于时下引进、批判和借鉴的需要,目前对陪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这两种模式上。当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虽然不会同意陪审制度一分法的观点,但并不等于说这些学者否定陪审制度的概念还可能包含其他的陪审模式或形态。
第三种观点,认为陪审制度除包括了普通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还应当包括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我们对此权且称之为陪审制度的“三分法”概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如:“在现代社会,陪审制度作为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的民主形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受到了众多国家的青睐。目前,陪审制度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即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及我国的人民陪审制。”[13]
第四种观点,认为陪审制度的概念除了包括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大陆法系国家的参审制及我国的人民陪审制,还应当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曾经出现的陪审制度,我们将其称为陪审制度的“四分法”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例证如:“现代陪审制度是国家司法机关吸收普通民众参加审判活动的重要制度,是现代司法民主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古老的雏形最初是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经过两千年的生长,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法律传统、文化影响下,发生很大变化。现代陪审制在西方国家运作各具特色,从中不但可以发现源于不同法律传统的司法制度的差别,而且还能看到法律移植和本土文化之间产生耐人寻味的结果。今就陪审制度的古典形态、陪审制度的典型形态、陪审制度的变异形态、陪审制度的中国形态做一论述。”[14]
应当说,这种“四分法”概念的观点已经比较接近本文研究需要得到的有关陪审制度的“大一统”概念,它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民众集会式审判制度纳入了陪审制度概念的范畴,虽然它没有直接提出一个能满足本书研究需要的陪审制度的概念,但是它为产生这样的一个“大一统”的概念提供了准备和方向。
应当说,上述四种概念的划分代表着国内大部分学者对陪审制度概念不同的使用、理解和认识。其中,持“一分法”的比较罕见,持“四分法”观点的也不多见,大部分学者或持“二分法”观点或持“三分法”观点。但上述划分方法对一部分学者而言可能不是绝对的,并不是他们对待陪审制度概念根深蒂固的观点或看法,因为,有时会出现在这个场合使用“两分法”,而在另一个场合可能使用“三分法”或“四分法”的现象,对这部分学者而言,究竟是用哪一种分法,经常取决于使用者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因此,在这些不同划分的背后不完全是观点的截然不同,也可能存在出于研究目的、需要的不同或学术上不够严谨而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划分,因此往往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有关陪审制度的概念。
三、对陪审制度概念问题的基本认识
根据上述对陪审制度概念四种划分方法的分析,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得出三个关于陪审制度概念问题的重要认识。
1.陪审制度的概念是历史的、动态的和发展的。且不论古希腊、古罗马的陪审制度或民众会议集会式审判的陪审现象,仅就从普通法系国家发展出来的现代陪审制度而言,在其八百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陪审制度的形态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期间,在大陆法系国家还从普通法系国家原生的陪审团制度发展出了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的陪审制度即参审制,以及后来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因此,应当认为,任何关于陪审制度的概念都是历史的、相对的、特定的和动态的,都是反映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学者对已经发展和变化了的陪审制度的研究和关注。也就是说,陪审制度应当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即不同时期的陪审制度,有着不同的特定模式或含义。本文对陪审制度四种概念的划分,既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特定时代对陪审制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汇总,客观上也是迄今为止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对陪审制度概念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的总汇。随着陪审制度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还将会出现对陪审制度概念更新的认识和看法。如果将陪审制度的概念固定为某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对陪审制度的理解上,谬误的情况就会出现。因此,将陪审制度看成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但有助于正确看待陪审制度的历史,也有助于全面、透彻认识陪审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2.对陪审制度四种概念的使用状况,一般可以反映出研究者对待陪审制度的基本观点或学术态度。上述对陪审制度概念的四种认识、理解或四种分法,基本上反映了学界目前对于陪审制度概念问题研究的现状。在学界对陪审制度概念存在至少四种以上的理解和认识的背后,其实往往都蕴含着学者们根据自己对陪审制度概念所形成的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倾向性观点,并在使用陪审制度的概念时,因本着学术独立的态度而采取自说自话方式,所以才呈现出众学者在使用陪审制度概念时似乎是随意、不规范和没有成规的各种情形。特别是从引进、批判和借鉴的角度对陪审制度进行研究时,即在进行应用研究 时,学者们的这个特点就更是明显。
3.陪审制度概念问题的重要启示。有一种观点应当为学界所认同,即对陪审制度概念使用上的随意和似乎表面上的混乱,但也恰好是现阶段学界对陪审制度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在许多基本问题上仍没有达成基本共识的一种折射或表现。因此,对陪审制度概念的研究、讨论和尝试进行重新定义,十分有助于各种不同观点的亲近、弥合并最终形成广泛的共识,尽管这个必经的弥合过程可能充满了争议。
四、对陪审制度概念的定义方法
通过对这四种陪审制度的概念及其定义方法的比较,可以为我们获得因对陪审制度的历史进行研究而必需的陪审制度的概念,提供一个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下面逐一分述和比较如下。
1.“一分法”的概念。除了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的陪审制度仅仅应当指普通法系国家的陪审团制度之外,普通法系国家对陪审制度概念的定义,以及致力于学习、移植陪审团制度国家的学者对陪审制度概念所下的定义,一般都是陪审团制度的概念,应当属于“一分法”概念的范畴。
如:“陪审团,英美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一批非专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解决诉讼案件。”[15]又如:“所谓陪审制度,就是随时请来几位公民,组成一个陪审团,暂时给予他们以参加审判的权利。”[16]等等。
基于前述对陪审制度概念问题的基本认识,“一分法”对陪审制度的定义显然不包括定义者身后的历史中发展了的陪审制度概念。因此,仅就“一分法”概念而言,其形成本身是一个特定历史的产物。实际上,在“一分法”概念中,理应还有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的区别、发展及演变,远非上述引用的定义这么简单。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一个特点,即在对陪审制度概念定义的同时,一般都要辅之以一些对陪审制度运作过程的描述,甚至还会有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似乎非如此不足以将陪审制度的概念说明白。这个特点似乎也很好地佐证了陪审制度鲜明的历史性特征。但为了突出重点和主题,本文在引用相关概念时做了省略。
但上述引用的简短定义都提出了一个共同的也应当是最核心的内容,即都是由“非专业人员”和“随时请来(的)几位公民”参与解决诉讼案件或参加审判。
2.“二分法”“三分法”的概念。“二分法”的概念是在“一分法”概念的基础上,涵盖了大陆法系国家基于所移植的普通法系国家陪审团制度模式而发展出来的参审制模式,而“三分法”的概念则继而涵盖了我国或前苏联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有学者认为,人民陪审员制度,从性质上说,也可以归入“二分法”中的参审制概念,但由于不同学者的学术观点不同,因此是否将人民陪审员制度划入参审制,完全取决于学者各自的观点。
从“一分法”概念演变至“三分法”概念,期间延绵了近千年的漫长历史,“二分法”和“三分法”概念的陪审制度无例外也仍然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并进一步呈现出陪审制度鲜明的历史特征。“一分法”“二分法”“三分法”的陪审制度概念,也经常被统称为现代陪审制度,以区别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陪审制度。如:“现代陪审制度是国家司法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活动的重要制度,是现代司法民主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制度”[17]。
在这个定义中,其实已囊括了“一分法”“二分法”和“三分法”三种陪审制度的概念。这个定义或类似这样的定义,其共同的或核心内容强调的仍然是由“普通公民”和“非专业人员”参加审判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定义几乎与“二分法”“三分法”在历史上出现之前的“一分法”的概念如出一辙,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可能仅仅在于历史背景不同和司法运作技术不同。在接下来的考察中我们会发现,“一分法”与“二分法”“三分法”三者尽管相隔了近千年的历史,三者的区别仅限于参加审判活动“普通公民”或“非专业人员”的任职资格不同、人数规模不同、选人方式不同、享有的司法权力不同或参加裁决的范围和事项不同而已,而由“普通公民”或“非专业人员”参加司法审判活动的特征始终未变。
3.“四分法”的概念。所谓“四分法”的概念,就是在现代陪审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加入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陪审制度或民众会议集会式审判制度的作为概念的外延。
已有学者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陪审制度或民众会议集会式审判制度是现代陪审制度的“雏形”或“源头”。而古代民众会议集会式审判制度也是由享有公民权的普通民众参加司法审判的制度,其主要特征也是“普通公民”或“非专业人员”参加司法审判活动。如:“公元前六世纪,雅典时期著名政治家梭伦领导了一系列改革,其措施之一是设立了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三十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然后按照一定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十分之一。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这大概是西方国家最早出现的陪审制度。”[18]
可见,古希腊的陪审法院也是有“雅典公民”组成。
根据上述,对于参加司法审判的民众,在现代的陪审制度中,英文通常称之为“Juror”即陪审员,而担任陪审员的人,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则有多种称谓。如“普通公民”“非专业人员或外行人士”(Lay People)、“一群普通人”(A body of persons)等。对于将能够担任陪审员的人称作“普通公民”或“一群普通人”应该不会有大的争议。这里需要加以注意的是“非专业人员”的称谓。
所谓“非专业人员”与“专业人员”的区别或说法,也是历史的和相对的,这种区分,只有在法律规范相对完善、法律职业阶层 已经形成的历史背景情况下才具有意义。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在古代的英国,或在法律不发达的历史时期,几乎所有参加审判的人员均是“非专业人员”或“外行人士”,这也是古代民众会议集会式审判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果需要借用“四分法”的概念作为本文希望获得的陪审制度概念,笔者认为使用“普通公民”“公民”乃至于“平民”或“民众”等来代替“非专业人员”或“外行人士”的说法比较恰当,因为它们能够涵盖更久远和更完整的陪审制度的历史。
显然,对陪审制度的历史研究,必然要包括了陪审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关系范畴,而人类社会的陪审现象和民主政治,有据可考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而那个时候也恰巧存在着无法忽视的“现代陪审制度的雏形”。因此,笔者认为采用“四分法”的概念更能够满足陪审制度历史研究课题的需要,更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文明长河中的一部完整的陪审制度历史,应当是比较恰当的概念。所以,从对陪审制度的历史研究的视角和需要看,所应当使用或预设的陪审制度的概念系指:
篇7
××*区人民法院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审判职能,对来院的妇女儿童、侵害妇女合法权益以及未成年人权益等案件,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做到快审快结。从200*年共审结涉及妇女儿童案件××*余件,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妇女儿童维权构筑了坚固的司法防线。
在刑事审判中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大打击力度,对拐卖妇女儿童案、案,做到快审快结。如东高皇乡农民杨中生将一名乞讨流浪痴呆女带回家同居,在该女怀孕后,杨多次找李富山让李找买主把该女卖掉,后两人以3000元价格将该女卖到叶县一农民为妻。杨、李二人无视国法,拐卖妇女,其行为已构成拐卖妇女罪,二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和五年。又如,被告人封文显不到15周岁的刘某,并将其当作包袱卖掉,其行为已构成罪,拐卖妇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
在民事审判中,充分发挥妇女儿童维权合议庭作用,由具有丰富婚姻家庭案件审判经验的民事法官、妇联特邀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帮助,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引导广大妇女运用法律武器自主维权。加强妇联人民陪审员队伍建设,发挥人民法院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合议庭作用,加强对妇联特邀人民陪审员的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庭审案例分析,提高妇联人民陪审员的庭审水平,将法院的司法优势与妇联工作特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法院与妇联在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中的优势互补。
二、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开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宣传教育。
为加大维权工作力度,我们还建立了维权示范岗,使涉及妇女儿童的案件均得到快速高效公正处理,为妇女儿童维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是要求立案接待人员热情接待,耐心细致,针对来访妇女缺乏法律知识,文化水平不一的特点,要求工作人员对来访群众耐心认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答,达到群众满意。二是要求审判人员依法审判,在遵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准则前提下,维护弱势主体权益,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依据法律规对当事人做耐心细致的解答,悉心劝导,帮助来访妇女儿童树立正确的法律观。三是要求审判人员公平调处,维护稳定。充分发挥调解职能,努力化解婚姻家庭纠纷,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四是要求审判人员释疑解难,切实帮困。在审理案件时充分考虑,为妇女儿童排忧解难,做到合情、合理、合法。
为提高广大妇女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维权的能力,在每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我院组织干警走进社区、走向街头义务宣传《婚姻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开展“迎三·八”法官法律咨询活动。为表达对儿童的关爱之心,我们响应号召积极开展了“向失学儿童献爱心”捐款活动,“捐资助学”等捐款活动。
三、发挥审判优势,深入农村开展“以城带乡帮扶工程”。
××*区妇联牵头召开了全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联席会议,我院和东高皇乡辛南村签订了“以城带乡帮扶工程”协议书,发挥审判优势,深入开展“以城带乡帮扶工程”。我们根据辛南村地处城郊结合部的特点,结合妇女的实际需要,组织现场开庭、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农村妇女学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引导农村妇女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稳定大局服务;开展“送温暖、三下乡”活动,为农村妇女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办实事。为进一步落实帮扶工作,我们以促进维权工作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家庭相结合,切实把帮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全区人口、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通过开展帮扶活动,辛南村被帮扶户刘遥灵等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比上年增加10.2%。
四、强化责任意识,做好本院妇联工作。
作为法院妇联组织首要工作是做好妇女工作,为女干警解决后顾之忧,使女同志真正能够顶起半边天。针对女同志的思想和家庭的特殊情况,为了减轻女同志的生活压力,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我院妇联组织在每年的妇女节期间都会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在去年的三八节期间,就组织全院女同志来到宋朝古都开封进行参观学习,特别是去了著名景点“包公祠”,游玩后大家都一致评价说心情倍感轻松,并在工作中也更为积极主动,得到院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篇8
关键词:合议制度;缺陷;完善
我国的合议制度,是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实行的一项集体审判的制度。其核心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合议庭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对案件进行评议或就案件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作决议时,合议成员应各抒己见,共同商量,以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合议庭的决定,同时允许少数人保留意见。然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该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以至执行该制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已不容等闲视之。下面笔者就合议制度的缺陷与存在问题进行说明,并就如何改革与完善合议制度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合议制度的缺陷
合议制度,是指一种实行多人参与、共同裁判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一制度“具有多人参与、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和独立审判四大特征”。但在多年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合议制度的缺陷和弊端,恰恰就表现在对合议制度的这四个主要特征的否定上。首先,在于以“形合实独”取代了多人参与,使合议制度流于形式;其次,审判长选任制对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构成破坏,使其它合议庭成员平等参与合议庭更为困难;再次,表现在承办人或主审人制度对合议庭成员共同决策的制约中;最后,体现为报批制度导致的“审而不判”现象的发生,颠覆了独立审判原则。
(一)陪审制度规定不完善。陪审制度在三大诉讼法均有一定程度的规定。如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民事诉讼仅对第一审案件可以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组成合议庭审理作了规定,而对陪审员任职资格未作规定,人民陪审员的遴选程序未作规定,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未作规定,陪审员办案的错案追究制度未建立。
(二)评议案件流于形式。合议庭评议案件旨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行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但是,目前的合议庭往往流于形式,不看案件材料,只听主审人介绍案情;有些主审人故意隐瞒案情和证据材料,错误导向;相互关照,你同意我办的案件,我支持你办的案件;或者各自代表一方当事人,充当当事人在合议庭内的代言人。评议意见肤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意见少而不深,以至在最需要听到正义声音的时候沉默起来。
(三)合议庭成员并非“精英化”、“最优化”。目前我国合议庭准入门槛极低,不论资历和素质,只要有法官资格者均可进入该组织,甚至毫无法律专业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的也可以进入。虽然有些法院对案件实行了繁简分流制,但是,实践中的做法仍然是全体法官吃“大锅饭”,几乎从不考虑针对性配置审判力量的原则,审判权基本上处于无序和分散状态,难以保证案件高水平的审理。
二、我国合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针对目前合议制存在问题的诸种原因,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公正和效率为基准,建立公正、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新型合议制度,笔者认为宜采取如下对策。
(一)完善陪审制度。关于陪审制度存废,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废除说”。其认为陪审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在我国实行缺少宪法依据,同时其价值与功能在很大意义上是象征性的;其如果作为保障公正的措施,即通过陪审员来实现审判组织内部的制约与配合,在日渐专业化的诉讼过程中,这种作用也愈显微弱。一是“保留说”。其认为,实行陪审制度,有利于保证审判质量,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有利于保证司法廉洁,有利于普法教育,还可以弥补法官力量的不足。
(二)健全监督机制。首先要设立外部监督机制。这主要是设立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或群众举报制度。为了使案件得以公正、高效的处理,并严格执行合庭制度,有效发挥合议庭功能,人民法院有义务通过多渠道接受来自当事人或其他群众或人大的等方面的监督。
(三)真正实现合议庭独立,充分发挥合议庭的积极性。法官的最高职责是通过司法过程实现社会正义,司法独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合议庭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应有之义。合议庭独立意味着审核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作出裁判,应当忠实于宪法和法律,仅仅依照法律的规定、法律的原则和法律的精神,并且凭据良知,独立自主地进行,排除法官人格依附和法律观点依附。否则,合议庭就不成其为合议庭。正为此,笔者认为,合议庭在履行职责时首先应当对外独立,避免受到来自法院外部和内部的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媒体、当事人以及其他个人的不合程序的非法控制和干扰。其次,应当独立于自我,使审判活动不受自我偏爱、喜好和情绪的不良影响。
(四)保障合议庭的精英化和最优化 。既然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现状是有待相当长时期的提高,而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一般又是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无疑应当相应的保证合议庭成员是较高素质或者资深的法官,走合议庭精英化的道路,使审判权向高素质法官手中集中,以保证案件得到高水平的公正审理。
为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合议法官选拔制度,提高合议庭准入门槛,选择学历高(一般要求本科法律专业以上)、司法品行佳(诸如耐心而不急躁易怒、礼貌而不庸俗粗鲁、谦虚而不傲慢专横、开放兼容而不自大、理智坚定而不主观轻浮)、司法良知感强(《法官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法官必须具备惩恶扬善和弘扬正义的良知)、司法职业经验丰富(起码要有八年以上的司法实践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合议庭,将其他法官排除在合议庭之外,并逐步演变为法官助理或其他司法行政人员。结合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对一些涉及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知识产权、金融票据、证券期货、环境保护、工程质量等方面的案件,吸收相关的专业人士进入专业合议庭。疏通进出渠道,将效率低下、品行恶劣的合议庭成员及时更换。此外,对合议庭法官应当加大培训力度,持续地进行严格意义的法律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左卫民,汤火箭.合议制度基本特征论析[J].云南大学学报,2002,(2).
[2]左卫民,吴卫军.“形合实独”:中国合议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
篇9
人民法院申报省二等功事迹材料
省法院辖区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流动人口约4万人。该院现有干警101名。近年来,该院牢牢把握“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和司法能力建设、提高司法水平这一主线,抓管理强素质,实践司法为民,抓审判强执行,彰显司法公正,抓改革强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了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审判工作有新进展,司法改革有新突破,服务水平有新提高,物质装备有新改善,司法为民有新的举措。今年以来,该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679件,审、执结案件1355件,结案率达到80.7%,同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共解决涉案标的额6400余万元,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4500余万元。
一、以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度为龙头,队伍建设规范化
法院党组充分认识到,要抓好法院工作,实现工作进步,首要的是抓好队伍建设。而抓队伍的前提,又必须建立一套长效制约激励机制。为此,该院在总结过去队伍建设和审判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04年初实施了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度。从制度运行情况看,该项制度使该院从立案、审判到申诉、执行都有章可循,从行政管理到思想政治工作都有纪可依,从每个岗位到每个单位和干警都有目标任务都有制度约束,从而将全部工作纳入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已经促使全院形成“团结协作创满意班子,从严治警创满意队伍,开拓进取创满意业绩,司法为民树良好形象”的良好局面。在队伍建设上,干警人均学习笔记达到10000字,学习心得人均4篇。同时,鼓励干警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2004年有49名干警参加了学历教育,52名干警参加各类培训。目前,该院本科以上学历的干警达到55%。两年来,该院共有18篇调研文章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另外,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实施,结合审务公开、监督电话、公开承诺等制度,在廉政建设方面形成了“不能为的监督机制、不敢为的惩处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的廉政监督网络。
二、以“阳光审判”为平台,审判工作流程化
法院把司法公正作为生命线,努力构建确保司法公正和实现社会正义的“阳光审判”的平台,让“阳光执法”贯穿于法院全部执法工作。今年以来,该院的立案、送达、排期、开庭、举证、质证、审判、执行等全部公开并实施流程化管理,用微机跟踪每个环节,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公开率达到100%,判决案件公开宣判率达到100%。审判工作的流程化,使该院的审判工作出现了“七高两低”的可喜局面。今年上半年该院的结案率达到80.7%,解决涉案标的额6400余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共执结案件378件,案件执结率达到96.7%,标的额2476万元,同比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民事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92.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刑事自诉案件调解率达到89%,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民事案件调解率57%,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该院上半年共发生上诉案件66件,发改16件,案件发改率0.953%,较市要求3%的目标低2.047个百分点;而社会各界关注的涉诉案件数,则下降了48%。
三、以提高司法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司法改革纵深化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前进的阶梯。为此,该院以提高司法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了各项改革。针对因没有专门的机构而导致一些案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的问题,该院报请县编委批准成立了办公室,对于进一步抓好工作,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减少上访案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立案改革上,推行了全部案件由立案庭审查立案,从而统一了立案标准,把好了审判的第一关口。推行了由立案庭直接将案件分到主审法官试点工作,由立案庭负责将受理的案件直接分到各业务庭的主办人,解决了个别干警“挑案件”的现象。认真落实了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抓好选任、培训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两个月来人民陪审员已参审案件4件。在执行改革上,进一步完善了执行债权凭证制度,上半年共发放债权凭证18件,涉及标的额19.3万元,有效地保护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了“执行110”的作用,今年已接警86次,出警86次,执结案件44件,部分执行39件,执行标的额53.6万元。
四、以适应现代化审判需要为目的,基础建设规模化
现代化审判不仅需要有一支政治业务双过硬的法官队伍,也需要强有力的物质装备来保障。为此,通过多方协调争取上级法院和县有关部门的支持,跑国债、打报告,争取资金抓好基础建设。针对基层法庭建设相对落后问题,该院于2004年开始建设榛子镇法庭和小马庄镇法庭。两个法庭共计投资185万元,预计今年可投入使用,将极大地改善基层法庭的办公条件和诉讼环境。同时,根据车辆较少且老化,不能满足办案需要的现状,该院于今年新购入办公用车3辆,有力地解决了交通工具紧张的状况。另外,还针对档案管理和办公、信息宣传现代化的需要,共投资7万元,新上档案专用密集架三组,购置了全新的卷宗用品。并新购置微机1台,打印机3台,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各1台,新上办公电话1部。:
篇10
一、 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现行基层法院审判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官晋升以行政职务晋升为体现,由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副院长,逐级提拔。二是对案件操作进行行政化管理,体现在案件裁判的逐级审批与汇报制度上,造成审案者不判、判案者不审的局面,不能充分发挥合议庭与独任审判员的作用。这种审判机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与现代法律制度追求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相违背
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是一个国家中两个不同的权力执行机关,其权力动作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审判权力的动作表现方式最通常的是合议制,行政权力的动作表现方式则是首长制。首长制体现的是长官意志,强调服从,暗厢操作往往多一些,难以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而合议制体现的是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能更好地体现司法制度强调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现行的案件裁判逐级审批与汇报制,在法院内部管理上一定程度地体现了司法裁判权的行政化,我们强调行政机关和其他团体不能干涉司法机关办案,这是就整个社会的执法环境所作的要求,在法院内部同样也不能允许以行政命令去干扰合议庭的裁判权。且层层审批也人为地繁琐了办案程序,造成审判效率降低,也使得合议庭成员责任心不强,模糊了职与责之间的统一,难于保证案件质量。
(二)、与全面提高审判队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上面已经谈到,现行审判机制对法官的晋升总与一定的行政职务挂钩,法院的中层领导干部大都从优秀的审判人员中选拔,而这些人员晋升到一定的行政职务,由于其从事行政事务的增多,参与审判就相对减少,特别是副院长这一级,表现尤为突出。这就造成了实际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队伍素质相对降低,使得全面提高法官业务素质没有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渠道。
(三)、与审判资源的合理配置不相协调
由上述(二)引申出来的一个问题,即审判队伍相对不稳,浪费审判资源的问题。一方面,是优秀法官晋职后,参加一线审判相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法官初任资格司法考试的开展,法官任职的门槛相对提高,造成新任法官的断层现象。所以,有必要改革法官队伍的管理体制,建立审判长选任制或主审法官制,进一步稳定法官审判队伍,合理配置审判资源。
二、 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机制改革的内容
(一)、缩小行政编制,充实审判队伍
1、院长、副院长应亲自担任审判长,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基层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按现行法官等级,为四级高等法官、一级法官,其职称要求其应承担办案职责。院长、副院长同时又身兼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委员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研究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所以,笔者认为院长、副院长对案件的指导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参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二是从办案中总结经验,写出高水平的调研文章,指导审判实践。此应形成一种制度,不能流于形式。
2、对庭长实行竞争上岗制、轮岗制管理
庭长是基层人民法院中最重要的中层领导干部,受院领导委托,既要对所在单位人员进行行政管理,又要对审判业务直接进行指导,一岗双责,既管人又管事,责任重大,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打开工作新局面,重在用人。在法院内部要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局面,激发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对中层领导干部进行动态管理。实践证明,庭长竞争上岗制和轮岗制是对中层领导干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机制,它对庭长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所谓庭长竞争上岗制,是指符合庭长任职条件的人员,经民主推荐,其人选与庭长名额形成一定差额,进行业务考试、民主测评、竞职演说,然后综合院领导意见,确定庭长。参与竞争人员在竞职前可拟定自己所竞选的职位,考核合格确定该庭长资格后,根据其业务专长,并参考其所竞选意向,确定其任职所在庭,报人大任命,并报组织部门备案;庭长任职期限为每届三年,最多在一个庭室只能连任两届,在任期内无法定事由不得被降职、撤职或调离,但每届任期内应根据工作任务目标,对其政绩进行考
核,考核不称职的,应免去其庭长职务,并在三年内取消其竞争庭长的资格,考核合格的,自然可在下一届留任该庭庭长。 所谓庭长轮岗制,主要是防止庭长在一个庭室任职时间过长,易产生司法腐败现象,也不利于庭长个人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在两届任期届满后,该庭长应重新参加竞争庭长程序,如其再次竞争到庭长职位,原则上不得在原庭任职,应改到其他不同业务的庭室任职。在庭长职位上干得优秀的,考虑提升或交流到异地法院任职。
3、取消副庭长的行政编制,副庭长级干部参加选任审判长
基层人民法院的副庭长,在其工作中,较少履行行政管理的职责,主要是从事审判业务工作,基本上是各庭的业务骨干,其工作性质与其行政职务名不副实,实际上履行的是审判长的职责。再者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长配额有限,如按《最高人民法院选任审判长办法(试行)》的规定,副庭长参加合议庭的自然担任审判长。这样,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参加合议庭是自然的审判长,则审判长在基层人民法院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综合上述因素,我们须转变“官本位”的观念,丢弃名利思想,大胆去进行改革实践,让副庭长级干部通过正当程序变为审判长。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挫伤业务骨干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政治进步。笔者认为,只要转变了观念,在干部提拔制度上措施配套,这样做在实践中是可行的,制定庭长从优秀审判长中选任制度就是一个得力措施。
4、精减行管人员,调研宣传人员也不能脱离办案
精减行管人员,充实审判工作队伍,是近几年改革所取得的成果,这里不再赘述。宣传、调研人员不能脱离审判业务,这是由其宣传、调研的对象决定的;宣传、调研主要是针对法院的各项工作,业务工作是法院的重头戏,其他工作都是为审判工作服务的,不精通审判业务,也难于出色地完成宣传、调研任务,所以宣传、调研人员应主动地、有选择地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积累相应的第一手资料。最高法院规定这些人员中符合条件的,要任命审判职务,就是这个目的。
(二)、对干部队伍分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1、业务审判庭中充分贯彻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制
业务审判庭,顾名思义,就是从事审判工作的机构,应由专职法官组成,所以业务审判庭应由庭长一名、审判长若干名、独任审判员若干名组成。为配合庭长的行政事务管理,可由一名助理法官担任内勤,负责司法统计、档案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但不得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
审判长、独任审判员实行选任制,即助审员职称以上、从事审判业务工作满三年的人员,可报名或由庭长、主管院长推荐为审判长、独任审判员人选,通过业务考试,庭审观摹、民主测评等程序,根据独任审判员配额,从中择优确定独任审判员,再从独任审判员中根据配额从优确定审判长。合议庭只能由独任审判员参加,案件质量由审判长负责,除法律规定必须经院长、主管院长签发的法律文书外,其合议庭承办案件的法律文书一律由审判长签发。对审判长、独任审判员实行动态管理,二年一届,一年一考核。考核侧重工作实绩,如结合其所办案件的公开开庭率、结案率、案件超审限率、案件被改判或发回重审率、当庭宣判率、法律文书质量、调研情况、违法违纪情况等来考核。考核不合格即行免去,随时启动选任程序递补。
审判长与庭长、主管院长的关系,行政上是隶属关系,业务上是指导关系。庭长从立案庭接案后,指定审判长承办,审判长选定合议庭组成人员报庭长批准,非回避事由,庭长应同意。庭长、主管院长在案件程序上,对案件进行监督,可随时督办案件;在案件处理上可提出自己意见,如和合议庭意见不一致,可提请院长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是否进入审判委员会,由院长决定。庭长、副院长对审判长、独任审判员有建议任免权。
审判长与合议庭成员的关系,业务上要坚持合议制度,少数服从多数,但也要积极行使指导职责,在案件操作上,对合议庭成员享有指挥权,可指派合议庭成员进行庭前准备工作和做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合议庭成员如不听指派,审判长可建议庭长将独任审判员调离该业务庭。
审判长、独任审判员优秀者,得优先晋职、晋级。其岗位津贴待遇视其办案的数量、质量,分级别享受,审判长可略高于独任审判员,并且享有优先培训的权利。
2、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分类管理
未选任上独任审判员的法官为法官助理,由立案庭统一管理,从事以下工作:第一,审查立案;第二,会同书记员送达受理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等;第三,排期开庭;第四,协助庭长做好卷宗检查、案件监督工作。
书记员统归书记官处管理,可分为刑事组、 民事组、行政组、执行组等,根据立案庭的开庭排期和各业务庭审判长的指定,由书记官处指派到各庭完成庭审记录工作或协助合议庭成员完成庭前调查、取证工作。
法警由法警大队集中统一管理,现有的法院法警大队已提格,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法警大队应成立专门的刑事组,负责刑事案件的案犯押解工作,其他人员根据各庭业务需要,由大队长指派到各庭完成相关任务。或者完成本院的安全保卫工作。
上述人员的待遇,根据其参与审判工作的多少,在案件审理中其配合作用的好坏,来享受岗位津贴、晋职、晋级。
3、执行局由于其业务特殊,可参照审判业务庭来组织执行员考试,选任执行人员
现有的执行局改革有两个特点:一是内部权力分工,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即执行裁决权、执行命令权与执行实施权分离。二是垂直领导,统一协调。执行局在法院内部机构中提格,同时接受上级法院执行局对执行工作的统一调配与部署。从目前运行情况看,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尝试。
通过上述三点做法,有如下好处:第一,可促进法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岗位津贴和其工作实绩挂钩,不同岗位享受不同的岗位津贴及晋职、晋级待遇,使提高个人素质成为自觉。第二,便于促进“立审、审执、审监”三分立,增强案件诉讼过程的透明度,促进公开、公正。第三、各个诉讼环节有各自的诉讼流程管理,提高了诉讼效率。
(三)充分利用人民陪审员制度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借鉴英美法系陪审团司法制度的一个成功范例,曾在我国司法体制运行中发挥过良好的作用。在现阶段,充分利用这一制度,有着良好的如下现实意义:第一,是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原则在司法领域的最好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人民陪审员参与具体案件的审理,既体现了人民对司法权的行使,又体现了对司法权的监督。第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对法官选任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专职法官如上所述,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人数要精,素质要高,素质法律专业化。而人民陪审员,可在医疗、
会计、审计、建筑、鉴定等各种人才中选任,一方面,弥补了法官人数之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合议庭成员的知识化结构更趋合理。第三,增强法院判决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对法院审判队伍的一种补充,更是对法院审判工作监督的一种有益形式。对于审判工作的宣传,他们比法院自身的宣传,更有说服力和群众的认同力。 (四)对现行人事财政体制进行配套改革,真正提高法官的政治、经济待遇,稳定法官队伍
前以述及,现行的法官晋职、晋级制度有行政化倾向,不能适应法院审判工作的需要。法院内部对法官队伍任职的改革,如审判长、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庭长竞争上岗制、轮岗制,以及其他人员的分类管理,离不开组织、人事部门配套改革措施的支持以及人大相关任免程序的改革。
另外,现行基层法院的办案财政保障及人员工资依赖于地方财政,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地方财政就是工资财政,所以对法院办案的经费保障和法官工资的保障不力,造成法官队伍的不稳定。在这个问题上,可以由省级财政与省高院统一管理办案经费,以及根据法官等级对法官工资、福利作以保障,值得摸索。
三、 基层人民法院审判机制改革的目标
(一)、近期目标:上述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就是改革的近期目标
(二)、远期目标,即对改革远景的展望
1、 彻底摆脱对案件操作的行政化管理。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庭长、审判委员会都要取消,法院审判庭逐步专业化,分为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等审判庭,各庭由若干法官组成,与国际上法官的管理模式接轨。取消审判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优秀法官组成法官委员会,负责对案件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落实错案追究制度;同是负责法官的晋级、晋职,向上级推荐优秀法官。
2、法官晋级、晋职渠道进一步畅通。法官晋级根据其审判实绩来考核,以《法官法》规定的法官等级来表现,而不以行政职务来表现。上、下级法院之间、各地区法院之间法官得以交流,上级法院的法官从下级法院中的优秀法官中选任,不同地区间的法官得以互换,便于熟知各地情形。法院系统之外的优秀法律人才,如知名律师,高校法律专家可到法院任审判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