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早年生活范文
时间:2023-03-22 00:3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的早年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杨绛的一生,低调是出了名的。她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能把她忘记。
家中常练“八段锦”
早几年她会经常早上下楼到小区的院子里散步,每天坚持走七千步。有时她漫步树下,低吟浅咏,流连忘返,吸取清爽宜人的新鲜空气。但近几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她主要在家中进行锻炼。每天她都要在客厅里慢走七千多步,甚至还发明了一种独特的锻炼方法——“八段锦早课”。因此,杨先生虽已百岁高龄,仍是头脑敏捷,走路轻快。
杨先生每天都把八段锦作为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她原来练大雁功,但由于动作幅度太大,老年人并不适合多练习,这些年来便改练八段锦。老人一直将口诀清晰地记在心里,“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颠百病消。”
好习惯加有规律
令人感到惊异的是,101岁的杨绛,身体的各项指标竟还都很正常。纵观杨绛先生的百岁长寿经,正应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杨绛的身体能够如此长寿和健康,其一是源于杨绛早年身体底子打得很好。由于杨绛出身的家庭境况较好,不但使杨绛接受了很好的家庭熏陶,而且养成了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之杨绛早年生性活泼,注重全面发展,她在中学时代就曾当过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而且还非常调皮,甚至爬过学校的大树。
其二是杨绛晚年的生活规律,注意养生。饮食方面,杨先生平日生活很清淡,爱吃些时令蔬菜、水果,喝点牛奶,有时蒸一点鱼。平衡营养,控制油腻。生日之前,朋友拜访杨绛,老人的精神很好,脸色也很红润,一点也不像一位百岁老人。
除此之外,杨绛还经常翻阅报刊、看电视、练字、抄诗、重读旧书,这些都可以提升她对大脑思维的锻炼。
从今年年初开始,她再次用毛笔练小楷,抄写钱钟书的《槐聚诗存》,一天写几行,到6月19日的凌晨两点,她又全部抄完了一遍。
心静如水,没有烦恼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的痛楚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杨绛的写作果真如她自己所说,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此,全身心地投入超然忘我的境界,烦恼和痛楚也就无从生起了。
篇2
热线开通第一天,小编们早早地守在电话机前,等待着。14点10分,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接到第一个打进来的热线电话,小编的心情又激动又忐忑。
“你们能不能帮帮我,我快要发疯了!老公成天在外面喝酒,喝了酒就打我,女儿也不听话,处处跟我做对,我恨不得杀了她……”
事关重大!小编立即第一时间启动了我们的专家团,了解情况后,专家指出:第一步要判断危急程度,确保母子的生命安全;然后再听她倾诉,了解原委,同时安抚情绪,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几番劝说,对方情绪终于平静下来,断断续续地向小编讲出了她的故事――
我姓章,出生在鲁中偏远农村。我是在父母的争吵和打闹声中长大的。后来懂事了,才知道原来母亲是在前夫去世后带着姐姐嫁到我们家的,再加上母亲的腿小时候受过伤,走路一瘸一拐,父亲非常看不起她。特别是我出生后,一心想要儿子的父亲非常失望,对母亲常常非打即骂。在我读到初一时,父亲不愿再供我读书,我只好辍学四处打零工维持家用。25岁那年,我经人介绍草草嫁给了现在的丈夫。
婚后,我发现老公是一个娇生惯养、又懒又馋的男人。他们家是三代单传,上面四个姐姐,只有他一个男孩,从小父母就惯着他,什么也不让他干。
新婚第三天,我早早起床做好饭,却怎么也叫不起老公,无奈,我只好自己到田里干活。回家时,我到商店买盐,商店老板告诉我,老公从他这里赊了很多账,催着我还账。我窝着一肚子气回了家,看到快中午十二点了,老公竟然还睡得正香!我生气地把他叫起来,他说以前从来没起这么早过!
看着老公这么懒散,我气就不打一处来。我不能让他就这样混下去了,一个大男人,成家了总不能让女人养着吧。我劝他出去做工,挣钱养家。开始他还算听话,到砖厂里给人家帮工,挣了些钱。可自从女儿出生,他就又犯了老毛病,不好好干活不说,还四处欠债,经常有人来要账。我说他,他很不耐烦,后来就经常整天整天地不回家。有一次,他从外面喝了酒回家就找我要钱,我不给,他就抄起根棍子狠狠打我。
那是他第一次动手打我,我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可出来后我才发现,我根本没有地方可去。回娘家?怕母亲操心;找朋友?又怕人笑话。加上舍不得年幼的女儿,在街上逛了几圈,我又回了家。
从那以后,他每次喝完酒回家,一不高兴就动手打我,而我也只能一次次地逃走,再回家;再逃,再回家。那些年,我觉得自己像一只无家可归的老鼠。
后来,儿子出生了,他有所收敛,主动提出和亲戚一起买辆小车跑短途客运。开始,每个月都能按时拿回钱给我,酒也喝得少了。但这样的日子只维持了不到两年,他又旧病复发,不仅不按时把工资拿回家,还找各种理由糊弄我。在我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也总和我唱反调,一味地纵容孩子,我们的争吵越来越频繁。后来,他干脆把车卖了,整天在外面吃吃喝喝,把家当旅馆,吃了就睡,醒了就走,连吵架的机会也不给我。
老公这样,孩子也不争气。特别是女儿,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从来不做作业,一问她,就说老师没布置,也从不往家里拿考试成绩。有时候还带着弟弟从家里偷钱买吃的玩的,说话做事的方法简直和她爸一模一样。一看到她我就一肚子气,忍不住动手打她,孩子吓得浑身发抖,我又后悔又自责。
去年上半年,母亲去世了,我的心情更加糟糕。白天老公不在家,孩子也去上学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心里憋闷得要爆炸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发现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想掐死女儿的冲动,我好害怕,我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
听了章大姐的讲述,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必须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她进行心理干预。在我们的努力下,章大姐来到了省城,走进了心理咨询师李京的工作室,在与她交流后,李老师对造成她心情抑郁的原因作出了初步分析。
初步的判断是,章大姐现在的状态是双向情感障碍,即狂躁与抑郁交替发作。这一切缘于她的个性特点及早年生活经历。
父母的关系是自卑的根源
章大姐的童年有太多不快乐的回忆。残疾、再婚的母亲,殴打妻子的父亲,母亲的无能为力、逆来顺受,都给她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她的意识中,女人在家庭中是卑下、无能的,而男人则是暴力的角色,但在经济上又是主导的。这种偏见对章大姐的婚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怨恨男人,她难以理性、平等地与老公交往,而是与他保持一种紧张、对立的关系;另一方面,因为父爱的缺乏,她又渴望寻找一个“好父亲”、理想的男性来弥补早年的缺憾。但现实婚姻中的老公又如此让她失望,让她有了“改造”老公的想法,这更加剧了她与老公的对立情绪,破坏了婚姻的和谐。其实,她在潜意识中延续了父母的互动方式,也学习和继承了母亲在婚姻中的角色。
依赖丈夫不成心生怨恨
带着早年生活经历的阴影走进婚姻的章大姐,在生活上极度依赖丈夫,这从她婚后不再外出打工、十几年来只靠丈夫的收入维持生计就可以看出。
在现今的男权社会,女人理直气壮地将自己的生活依附在男人身上,这对男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尤其是老公是一个从小被父母过分呵护,心理上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能力又不足的男人,章大姐的依赖会让老公因为不能达到妻子的要求而感到歉疚。
在章大姐的不断施压下,老公的内疚终变成恼怒,然后是爆发。之后,社会舆论、传统观念的压力又会发挥作用,于是又返回到压抑状态,等待下一轮的爆发……
章大姐的依赖令老公感到歉疚,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老公的控制,也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但是这种控制是以自己心理发展的停滞为代价的。当所依赖的老公无力支撑,自己又因为早年生活经历而不能够从情感上给自己的男人以温暖、深厚的支持时,章大姐对老公的控制就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对男性的依赖与对男性的恐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依赖不成而产生的怨恨,使她很难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老公,处理夫妻之间的矛盾,而是将老公一步一步推出家门。
女儿成了 “替罪羊”
在章大姐眼中,女儿像极了爸爸,这让她非常讨厌女儿,进而想掐死女儿。其实,在潜意识里,她是把对老公的怨恨强加到女儿的身上,由于自己无力对抗老公,只能靠“打”女儿发泄,以报复老公。
另一方面,章大姐内心对于自己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卑下的女性”,有着本能的抵触与厌恶。由于女儿的出生,老公对她态度的转变,她认为这是女儿带来的,这又是一个她无法忍受的“卑下的女性”。于是在女儿那里找到了发泄愤怒的目标:自己和母亲婚姻如此不幸,凭什么让另一个女孩得到快乐?恶性循环就这样继续……
破茧需要自身成长
从以上分析可见,章大姐婚姻的症结首先在于从心理到物质两方面的“依赖”。如果她本人不能走出“依赖”的困境,她就很难打破婚姻的僵局。
要想走出“依赖”,也同样要从心理、物质两方面入手。前者是指努力克服早年生活经历对自己心理的不良影响,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可以借助心理咨询的帮助实现;后者是指生活上的自立,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心理层面的成长会唤醒自己的潜力,增强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生活能力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提升自信和自我价值感,进而获得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的能力,减少对老公的依赖和压力,重新审视老公,审视自己的婚姻,思考自己对老公有哪些能接受的地方,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婚姻的变化也许就会出现新的转机。
章大姐有过打工的经历,因此她是有自立能力的。只要她能够在审慎的判断后勇敢地走出自立的第一步,也就走出了把握自己命运的第一步。只要一个人能够走出停滞,重新开始成长,随着自信心和决断力的提高,相信她一定能走出抑郁,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征求了章大姐的同意后,我们把她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用了化名),主要是为了让所有和她有着同样困惑的朋友,能够有所启示:有时候,冰山下的十分之七其实是你的潜意识在做怪。
篇3
白天她问我,现在没课了,能不能来她那里。我从她说话的语气能深深切切地感觉到她是多么殷殷切切地期盼着我能到她身边。可是心为形役,人世间的事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我只是觉得我对不起她,让她挺着大肚子承受着这聚少离多的煎熬。
我们相识相知已有十个年头了,结婚也有两年了,她是我的高中同桌,和很多80后一样我们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到结婚为生活而奔波。几经起起伏伏才走到一块的。我知道她比我爱她还深的爱着我。上大学时我们不在一个学校,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我们都信仰这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爱情,我们坚守着互相的承诺,用信笺互诉着各自大学的点点滴滴,哎!世幻,岁月催人,想想几年前的那些日日夜夜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大学毕业后结婚了又在不同的地方上班,我们只有用手机倾诉着彼此的相思之苦。哎!在此,我只能有无限的唏嘘才能到明我的心思。
恋爱那会子,她总是问我,我喜欢她什么。我就说我不知道,我说她的哭好,凄凄切切总能搅碎我的心扉,我说她的笑好,咯咯咯得像个孩子。她说她喜欢我,是因为我帅,我是最优秀的,我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我很是感激,这份感激在多年以来总能温柔我的心灵,让我在面对人世道路上的平坦与崎岖时平心静气。
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的词。多年来她一点都没变,像一张白纸一样,没有被世俗的污笔涂染,还是和刚认识时一样,哭时能哭得疼彻心扉,笑时能笑得开怀畅然,生气时竟然还能用尖酸刻薄的语讥刺你。她和其他的女人一样也总是唠唠叨叨,天冷了,让你多添衣服,到吃饭时间了,总是要你多吃,衣服脏了也要你换,周末要骑摩托往返于两地之间时,总是调皮地说:“张疯疯,你骑慢点,时间还早”。可她最与众不同的是,从来不要求我戒烟戒酒,我是个烟鬼,每天就要消耗一盒尼古丁,她只说少吸一些,吸得脸都变黑了,有孩子了,她只是让我别在屋子里抽,说那样对孩子不好。我亦是酒鬼,喜欢独饮,亦喜欢群酌。喝多了宛如死猪一般倒在床上,我知道她生气,但她总能照顾得无微不至,酒醒后,总是咄咄絮絮让我以后少喝,我满口答应,可过后还是老样子,她还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她的训令。
我的妻子是个单亲家庭出身的女人,早年父亲就离她而去,每每当她说起此事,总能勾起她苦难的童年生活,她那脆弱的眼泪就来了,我总是安慰她,说冥冥之中有一只无形的手,操纵这人世间的每一个人,作为人只能反抗却无法逃出它的魔掌,她就含着泪花感叹她曾经不堪的童年,说嫁给我让她很幸福的话。
篇4
>> 蒋方舟:荒谬是不负责任的情感 蒋方舟的梦想 莫高窟的挣扎蒋方舟 蒋方舟的独身想象 不“单纯”的蒋方舟 蒋方舟:撒谎是父母的天职 蒋方舟:从小当我是大人 蒋方舟和她的另类历史 蒋方舟:作为读者的谦虚 不负责任的盲目 不负责任的小象 蒋方舟是高考改革的良好“范例” 蒋方舟:最希望的还是当个“写小说”的 “天才少女”蒋方舟的高中生活 蒋方舟“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 【蒋方舟】“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 “大便弟”是谁不负责任? “不负责任”的叙述者 他不是不负责任的爸爸 糟蹋身体,是对爱你的人最大的不负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蒋方舟:荒谬是不负责任的情感 蒋方舟:荒谬是不负责任的情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蒋方舟,自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著有《打开天窗》《第一女生》《正在发育》《邪童正史》。
01 这一年过完,你觉得最为愉悦的瞬间是?感到最不爽的是什 么?
2016年我断断续续在日本游学,生活很轻松。最愉悦的瞬间是在濑户内海丰岛的丰岛美术馆―
称美术馆也许不够准确―它唯一的展品是水。流线型的白色建筑,地上有无数小孔,涌出无数水滴,因为不易察觉的地面倾斜度,水滴自然而缓慢地流淌到一处,渗入地下,再涌出。我在那儿看了四五个小时,觉得有点像我这一年生活的一个隐喻:水可以这样,生活也可以这样,简单又丰富。最不爽的是雾霾吧,出门需要给自己做半天心理建设。
02 什么是你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怀疑的东西?
早年觉得世上所有的争斗都是善恶争斗,现在觉得是恶与更大的恶之间的争斗。
03 要生活得文艺一些,需要一些什么条件?以目前自己的文艺度来说,你觉得这种状态可以保持多久?它有可能被什么改变?
我觉得生活得文艺一些需要勤奋和自律。因为我是不用上班的,每天在家工作,所以每天规定自己写六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保证我的工作量能养活自己,捍卫不早起挤地铁的权力。还有就是要有拥抱真实生活的能力吧,随时放下手机而不为此感到焦虑的能力,独自享受美食美景而不必分享的能力。最后那个问题,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只可能被生孩子打断吧。
04 眼下你个人最关心的三件事是什么?
1.自己手头写作的进展。
2.中国什么时候会有大的社会变化,哪种形式的社会变化。
3.我什么时候生孩子,找谁生孩 子。
05 男性和女性,各推选一位你欣赏的人士,你会推选哪两位?为什么?
都选活着的吧。
男性,活着的就是阎连科老师吧,觉得他写作上的创作力很持久,人格上温暖勇敢,无可挑剔。
女性:凯瑟琳・毕格罗。《猎杀本拉登》《拆弹部队》的女导演,喜欢她作品里的冷硬。
06 假如死人可以活过来并且回答一个问题,你想问谁?
想问去年选择自杀的江绪林老师,为什么选择去死。虽然我觉得自己模糊地知道答案,可还是想问。
07 第一次感觉到荒谬是因为什么?最近一次呢?
第一次感到荒谬是十一二岁第一次上电视,被现场观众大姐骂和质疑吧。最近没有感觉过荒谬,荒谬是很不负责任,一劳永逸的情感。悲观如加缪,也在发现世界荒谬之后,努力找到与之对抗的方法。
08 最近听到(看到)比较有启发或者觉得有趣的一个观点是?
赫尔岑的《彼岸书》:“正是因为害怕真理,许多人才宁愿受苦。受苦能让人分心,还能给人安抚,它能阻碍一个人遁入自己内心深处,遁入生活。”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逃避自己,一站稳脚跟就会放声大喊,为的是掩盖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09 假设开一个“个人厌恶清单”,你排行前五的是什么?
1.我自己的弱和对自己的不诚 实。
2.势利和热爱名利场的人。
3.两性关系里的冷暴力。
4.志得意满的人。
5.网络流行语。
篇5
王勃出身书香之家,少时便有神童之誉。《旧唐书》本传称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王勃作诗前不喜欢冥思苦想,而是先磨墨,然后饮酒,大醉方休。之后蒙头大睡,酒醒后直奔砚台,挥笔直书,一气呵成,诗成后一字不改。《新唐书》本传中这样记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他的传世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这样得来的。
张若虚被窝构思
唐代奇人众多,但像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确立不朽地位的,却绝无仅有。张若虚写作并不勤奋,贪睡是他的嗜好。他作诗时,喜欢先用厚厚的被子捂着,在被窝里构思,一身大汗后翻身而起,然后挥毫疾书。天气越热,效果越好。他作诗从不打草稿,总是一气呵成,一字不改。《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从这首诗来看,张若虚绝对是创作天才,不愧“以孤篇横绝全唐”之誉。
孟郊作诗忘事
孟郊是苦吟诗人的代表,有“诗囚”之称。他早年生活贫困,46岁终于考中进士,50岁任江苏溧阳县尉。在任时以作诗为乐,达到了忘我的地步。他作诗不出门,有时会放下手头的事务,闭门谢客。有时候,他则外出饮酒作诗,一天不归。其“不事曹务”的做法被人告发,让县令很不高兴,于是罚他半俸,然后花钱雇人顶替他。这样一来,孟郊的生活更为拮据,于是干脆请辞。他去世时一贫如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韩愈等友人凑了100贯钱,安葬了这位诗人。
李贺驴背拾句
李贺仕途失意,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有“诗鬼”之誉。他长相怪异,双眉相接,体瘦指长,韩愈调侃他指长所以能写长诗。传说他写诗常常骑在毛驴上,背着锦囊外出,得到句子就投入锦囊内,晚上回家完篇。据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名句,就是这样得来的。难怪他的母亲说,李贺要“呕出心乃已”。
篇6
新年伊始,上海地铁2号线上出现了一列与众不同的列车,列车车厢内张贴着系列连环画《老上海360行》,乘客们兴致盎然地欣赏着这些老上海市民生活百态图,其中91岁高龄的著名连环画大师贺友直也乘坐在这列“文化列车”上,作为这些连环画的创作者,他欣喜地关注着乘客们脸上的表情。
贺友直,1922年11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北仑新西街,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他的《山乡巨变》问世,成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式杰作。由于贺友直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的重大贡献,他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然而耀眼的光环下,这位泰斗级的人物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却谦虚地说,“我只是个‘草根’画家。我的画,只是根据生活经历来画一些好玩的东西。”在贺友直看来,老上海的东西还有很多可以挖掘,一旦有了灵感,年龄从来不是障碍,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贺友直仍笔耕不辍,又新创作了一组《孩时玩耍》系列风俗画,生动地再现了几乎销声匿迹的老上海弄堂游戏。该系列共有54幅,打乒乓、斗鸡、跳木马、自制万花筒、乌贼骨做船、弄堂运动会……贺友直或根据自己的体验或根据细致观察,生动地呈现了一系列纯朴而富有童趣的玩耍片段,让玩过的人找到温馨的回忆,让未曾经历的人感受父辈们曾拥有过的童真。贺友直不无眷恋地说道:“孩时的记忆是我留恋的,也是值得留恋的。”
年初,这54幅新作在徐汇艺术馆 “孩时玩耍――贺友直原作展”上亮相。开展当日,贺友直宣布全套作品捐赠给中华艺术宫,由后者永久收藏展出。无论是作品被做成公益广告,还是无偿地将画作捐赠给社会机构,贺友直一直有着奉献社会的精神。正如贺老所言:“作品被社会承认,并且为社会服务,是我一直以来最在乎的。”2011年初,贺友直荣膺“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获奖后,他当即决定将10万元奖金悉数捐赠于自己的母校――新小学,用来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贺友直一直很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之前就曾把早年创作的儿童连环画作品赠给母校,贺老表示,家乡的童年生活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家乡多作一点贡献,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今,连环画失去了当年的辉煌,且后继乏人,如何振兴连环画?是要先培养作者还是先培养读者呢?贺老认为,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来的。这个叫做文化生态。有的地方发展文化就是投入很多钱去造剧场、造音乐厅。但是造好了谁来演?以前一个大舞台上,只有盖叫天一个人在演,但我们觉得整个舞台是满满的。现在一个舞台上有好多人在表演,我们却觉得舞台很空。现在很少有盖叫天那样的艺术家了,但同样也已经没有以前捧盖叫天的那批观众了。”同时他强调:“文化要繁荣,必须先改善文化生态,才能为作者和读者的成长提供条件。”说这些话时,他的眼神温和,又不乏锐利,充满了生活的哲学。为此贺老不单执着于自身的高超技艺,更愿意开着公益的“文化列车”,载上更多的乘客开往文化的春天。
篇7
邓瑞征于1950年高中毕业,随即参军,在江西省军区干校任文化教员。1955年转业,她先后在南昌市八一中学、江西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事行政和教学工作。说起上老年大学的原因,邓瑞征深有感触地说:“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由于早年家境不允许,高中毕业后便参了军。退休后,正好遇上了老年教育兴起,使我圆了少年时代的大学梦。”
俗话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一些朋友对邓瑞征上老年大学很不理解,问她:“你上大学有文凭吗?谁承认你?”她总是笑着回答:“文凭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追求的是精神的充实,至于谁承认,自己承认就行了。”老年大学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邓瑞征吸引住了。从此,开始了她的第二个青春期。兴趣广泛的她先后选学了中国文学、摄影、交谊舞、绘画四个专业。“我不是十年寒窗苦,而是二十年读书乐。”谈起学习经历,邓瑞征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学习古典文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意境常使她陶醉,领略到文学中真善美的独特魅力;学摄影,她被这光和影的艺术迷住了,大千世界有多少感人的瞬间等着她去捕捉,她白天外出拍照,晚上一头扎进暗房冲洗扩印,成功的喜悦、浓浓的情趣是旁人难以体会的;学绘画,水墨丹青,线条、色彩、构图都令她着迷,对笔法美、墨法美、气韵美、意境美的不懈追求,令她锲而不舍,乐此不疲;学舞蹈,她常和同学们一起切磋技艺,翩翩起舞,愉悦了心境,锻炼了身体,令生活充满了乐趣。
在老年大学,邓瑞征感到越学越愉快,越学越知不足,越学越想学;几个专业的交叉学习使她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各门艺术手法的相互借鉴使她在诗、词、散文、摄影、绘画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艺的提高,邓瑞征自然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她时常用诗词、散文、摄影、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和谐社会的赞美,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仲夏时节,她挎上相机,遍寻荷塘捕捉荷花倩影,其中一幅《孕育》的荷照,获省建设厅系统摄影赛一等奖。随后,她又为此填词《渔歌子・采莲》在《江西诗词》上发表:“荷藕香中晓露 ,画盘珠闪任风翻。长发辫,短花衫。歌声荡出满盆鲜。”数年前,邓瑞征到珠海旅游,途中她在游船上遥拍澳门美景,后来祖国,她即填词《浣溪沙・喜赋》一首,作为摄影配词。
篇8
1954年生,安徽蚌埠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幅作品在全国美展中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收藏。
我的学习与创作 方贤道
1982年春夏,我因为画了一幅反映北方农村题材的作品《夏憩图》,被黄胄老师看中,参加了由他亲自主持的中国画研究院首届人物画研究班,我当时28岁。对于一个刚走出浙江美院不久的青年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个过去似乎很遥远虚幻的大师,如今走到了他的身边。中国画研究院建院之初的临时院址在颐和园藻堂,在那段时间里,黄胄老师忙于院里的各项工作,但他几乎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作画。他作画不用参考和依靠他自己的画稿,许多生动的形象在笔墨之间,呼之欲出,这是他几十年走进生活记录下的画稿,已深刻的储存在大脑里。他画百驴长卷,动态无一重复,复杂的结构透视转换,自然而生动,气韵畅达。点虱几块墨点,随即演变成几只毛绒绒的小鸡。各种人物动态徒手意写“真(客观现实)识(主观感觉)相触,如镜写影”《黄胄语》。黄胄老师曾对我说:“画家要到生活中去‘摔打’,磨练自己的能力,发现记录生动的形象。”从写生到创作,从发现到创作,从记忆到创作,这是他的创作方法和众认的成功经验。
中国绘画史延续至今,成功的大师各不相同,成功的经验也不尽相同,但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经历却大抵一致,殊途而同归。六朝宗炳栖丘饮壑三十年,西涉荆巫,南登衡岳,结宇衡山,当其老病俱至,名山难行,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五代大画家荆浩,隐居太行洪谷,宏观天地之壮雄,赞美松石之品格,作写生画稿上万,“搜妙创真”;元人王蒙隐居黄鹤山三十年,过着芒鞋竹杖,高卧青山而望白云的生活,得江南溪山林木之润泽,葱郁深秀,独写青卞神髓;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参禅学道的“高土”,后半生中的二十余年,“扁舟箬笠,往来湖泖间”,太湖坡岸竹柳、山峦、茅屋,意境清幽疏简;明人渐江,身居歙县西郊五明寺,往来黄山,“常以凌晨而出,尽酉始归,风雪回环,一无所避”,数十载如一日,以禅者之心体悟山川性灵,冥心玄化,画风冷俊。
与古代文人画家、遗民画家不同,黄胄老师直面现实生活,热爱普通劳动者,画面中充溢着蓬勃生机和美好情境。作品中有他熟悉的部队边防生活,有能歌善舞性格豪爽的新疆少数民族,以及与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相关连的各种动物。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在中外美术史记载的画家中为数不多。
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家,我的创作之路深受黄胄老师影响。近四十年来,坚持经常深入北方农村,赴太行山、沂蒙山、陕北高原等地写生,吃、住在山乡百姓家,享受阳光,相伴风雨,呼吸乡土气息,记录农民“日出而作,日息而归”的生存状态。近距离速写生动质朴的农民形象,以笔墨和心灵触摸劳动者的形质和神质,寻找中国农民的特有品格。随着对农村生活的不断积淀和心里厚积,挖掘当代农民与土地、自然的深刻情结。时代在变化,农村在变化,农民也在悄然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在这块土地上造就的纯朴厚重的性格。
我用笔墨记录了我对当代农村和农民的理解,记录了三十多年来阶段性的感悟和艺术表现取向。《故土》是我和黄少华早年创作的农民与历史时空的延续;《夏憩图》侧重于劳动后的农民休闲状态;《六老汉笑春图》表现农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享;《阳光岁月》意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山歌》体现农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优羲塬山民》是农业文明下的当代情境;《胜利》则是以农民形象为载体的抗战胜利军事题材。
篇9
2014年12月4日,在浙江教学月刊社和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创会、江浙沪儿童文学教育联盟学校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儿童文学教育研习”活动上,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方卫平教授做的《那些让我欢笑、落泪、沉思的故事——<最佳儿童文学读本>的选评与思考》的讲座,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引领。诚如方老师所言,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当触及到了关于童年、人生、人性、社会、命运等最基本的价值命题,具备相当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度,从而展现儿童文学的纯真和质朴,幻想和幽默,玄思和深邃,丰富和大气……这不只关乎儿童的语文,更关乎儿童的精神发育和生命的陪伴。他认为:让童年有文学的陪伴,这是社会的文明,教育的文明,它展示自身的高度和尊严的这样一种基本的姿态,也是文明的一种重要的自觉……在今天,首先是儿童文学的陪伴。儿童需要文学的滋养和熏陶,这也是儿童文学自身存在的和介入他们童年生活的最大的一个理由,也是存在的最高意义。深邃的文化学视角,诠释着童年和儿童文学应有的姿态。充满着使命感的话语方式,让我们相信儿童文学在人早年阅读中的塑造,相信今天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用文学来浇灌,不是为了明天和未来,而是为了今天和现在;让我们相信,教育应当首先是一种陪伴和滋润,这是基本的文明伦理。这样的童年情怀,实在值得我们这些天天与儿童打交道的成年人深刻反思。现实中的童年危机,需要我们警惕:童年有其独特的、自我的存在价值,失去童年,也就意味着失去未来。
童年需要儿童文学的陪伴,不仅是文明的需要,也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需要。方老师在讲述时聊到自己和儿子小时候的一段生活小插曲:不足三岁的孩子洗完澡光着身子在床上跳,还哼着自创的歌谣,在词穷处自动地加上了“嗯嗯嗯”。职业的敏感让他觉得虽然孩子语言还不丰富,表达还不老练,思考也很瞬间,但孩子自动地用“嗯嗯嗯”的音节来替代,说明这时候的孩子已经完全感受到儿歌是富有韵律之美的,是富有独特格式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相信孩子对语言、对文本样式有着天然的感受力,有着敏锐的把握和捕捉的能力。其实稍作观察,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和日常教学中十分常见。幼虫破茧而出,视力十分微弱,但是它能够随着光线的指引,朝着明亮的方向,寻觅到生命中的第一片嫩叶。这就是本能。我想儿童也是如此。“他们天然对儿童文学充满了敏感,天然地拥有对语言韵律、趣味的感受力,这种敏感与生俱来,可能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方卫平语)
在合适的时间让孩子读合适的儿童文学,我想这就是儿童文学教育的不二法门。就像方老师所说: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召集起来与童年相伴。开卷有益对高阅读阶段更是真理;但对孩子来说,开卷有益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谬误,因为他们的辨识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我是怀着对童年的谦卑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做着这一切。对于童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口号,更需要这样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
“相对年龄幼小的孩子,成人的陪伴就变得非常重要。”(方卫平语)这让我想起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这世界上的每一个夜晚,因为父母的朗读和讲述而让幸运的孩子内心安宁、温暖,蓄满着向上生长的力量。这让我想起雷夫,想起他在中国之行中的一段话:阅读是最重要的,过去一本书、一支笔的老时光已经不再了。现在面临很多干扰的因素。但是我每天花90分钟和学生一起阅读,读文学著作,让他们自己读,学生就不感兴趣,我就和学生一字一句一起读,身体力行。孩子天天看电视,从不阅读,如果我们强行把电视关了或者搬出去,这是欺负人,教育是教孩子主动把电视搬出去。我经常带学生旅行,他们在宾馆可以看电视,但是他们喜欢阅读,这是因为我始终陪他们一起读。这同样让我想起我的工作地绍兴,想起自己主持推动的儿童阅读力工程,自2008年至今,有没有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成人和儿童文学的陪伴。
篇10
一、巧用幽默出生气
看小品,大家喜欢诙谐有趣的;周围人中,会调侃的最有“人气”。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幽默的语言能让读者忍俊不禁,让阅卷老师也情不能已。宋代诗人黄庭坚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确,文章用幽默的语言写生活、诉真情,可以引人入胜。
例如我们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中,“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段自传的语言诙谐幽默,充满轻松的调侃和自嘲。“领地”“蛛丝马迹”“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等大词小用、庄词谐用,幽默风趣地写出威尔登博士慧眼识人。
二、多用修辞出华章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在作文内容中巧用比喻,就好比给人披上一件华衣锦衫,定会光彩照人,风姿绰约。修辞用得好,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贫瘠为丰满,化粗略为细腻的效果。运用拟人,文字亲切活泼;运用排比,语句韵律和谐;运用夸张,内容不失幽默……这样,文章就平添了几分与众不同的意趣。
例如朱自清在《春》中写到“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红艳的桃花比作火焰;把粉红的杏花比作霞光;把洁白的梨花比作雪花;把分散在草丛中的野花比作成一闪一闪的眼睛和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繁多以及颜色的亮丽。这样,一幅生意盎然的“春花图”便展现在眼前,那简直不是花儿了,完全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燃烧的火焰,彩色的霞光,晶莹的雪花,迷幻在一双双欣赏春光之美的眼睛里,令人心醉神怡。
再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用比喻来写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三、精细数据添姿采
作文中有意使用精细数据,在语言创新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先比较两个句子。A: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B: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A句中“一万次”显然没有B句中“一万零一次”显得幽默。B句的幽默效果在于高明的作者出人意料的使用精确的数据,出奇制胜,造成某种独特的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做精细。精细的修辞手法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有意而为"故意把数据说得十分精细,以追求表意和刻画人物形象上的独特效果,使语言增色。如:
(1)“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不畅快”。这是《老残游记》里描写王小玉绝妙的演唱艺术带给人的畅受。人身难以记数的毛孔,作者故意用精确的数据营造出一中别具一格的语感,使语言幽默、形象、真实可感。
(2)鲁迅《社戏》中写平桥村绝大多数人不识字:“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用精确的分数来表述,既给人以真实感,又幽默风趣。
四、善用名言增文采
名言警句,经历了时空的检验,具有鲜明的表达效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运用,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如写勤奋之类的文章时,可以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谈理想时,可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佳句,要颂扬人物的品质,可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以此增添文采。
五、机制答辩求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