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流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4 21:0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度流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健词]:基础、分立、结合、突破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法院都在推行审判流程管理模式的经验和做法,还有一些法院进行了其他有益的尝试。这些改革一扫以往重实体、轻程序的流弊,高举程序公正的大旗,将整个审判活动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以公开保公正、以公开促高效,是在当前体制下从法院内部解决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径。由于司法公正本身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部分,如何使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程序公正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实体公正,是当前法院审判改革急需解决的。
一、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存在的价值基础
实行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是在法院内部实现立审、审执、审监分立,特别是在立案权与审判权分离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审判程序的动态管理与控制,从而使审判工作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监督,达到分权制衡、权责统一,以促使审判公开、公正、高效、有序、文明、廉洁地进行。
这种改革模式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实现司法的公正,笔者认为有以下的基础:
第一、立案权与审判权的分立。在立审不分的情况下,一个案件能否受理,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尤其是实体因素的,比如案件的事实和证据、案件审理的难易程度、案件当事人的背景等方面,而不完全取决于案件是否符合受理条件。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不一定都能被受理,有些案件被排除在法院的大门之外,从而排除了司法管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司法的公正也就无从谈起。实行彻底的立审分立,有助于立案标准的统一,能够改变当事人有冤无处伸的状况。只要符合法定的立案条件,从事立案审查的法官就应依法受理,而不应也不需要去考虑审判案件的法官如何判决的问题。这样就解决了“告状难”,防止了“踢皮球”现象,减少了上潜在的矛盾,为当事人有效地解决纠纷铺平了司法道路。另一方面,立审分立也是出于保障案件公正审理的需要,防止审判案件的法官在审查起诉时形成主观预断,或产生某种偏见,或不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至于对以后的判决产生不良的影响。
以立审分立为基础和中心,进而实现审监分立、审执分立这三个分立,是减少和遏制诉而不立、立而不审、审而不判、判而不执等司法怪现象的有效措施。
第二、程序性权利与实体性权利的分立。我们通常说,实体公正是相对的,而程序公正是绝对的,说明程序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实体,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实体还要重要。只有保持程序的正当性,使案件的实体审判始终处于程序的有效控制之下,成为程序的必然,才能确保司法的公正。要想杜绝审判过程中法官办案的随意性,就需要用程序加以控制,使程序成为约束法官行使审判权行为的准则,而不是法官用来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比如说,关于延长审限的规定,应当属于案件在特殊情况下不能审结的补救措施,而不是法官在正常情况下怠于行使审判权时所寻求的藉口。因此,将法官原本享有的部分程序性权利从审判权中剥离出来,使审判案件的法官对案件的进程(比如开庭日期的确定等)失去决定权,只能在他人为其设定的程序轨道上被动地前进,而没有停止或后退的权利。这样一来,法官审判权的行使便有了紧迫性,案件的审理情况将随时受到跟踪和监督,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如果进一步削减办案法官的程序性权利,比如将判决的时间也予以相对地确定,要求一定的当庭宣判率,那么纵使当庭宣判可能造成极个别案件的错判,案件裁判总体上的公正性仍将进一步增强,因为它大大减少了从开庭到宣判期间对于判决结果的人为干扰和影响因素。
第三、当事人与承办法官的分立。出于公正、公平、中立的需要,当事人与法官不得单方接触的原则是一条最基本的诉讼准则。在过去的审判实践中,当事人与承办法官因案件的送达、调查取证、财产保全等工作所形成的频繁接触曾经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这种接触使法官在心理上、感情上对案件的一方当事人产生了倾向和接近,以至于最后作出了不公正的裁判。即或作出的裁判是公正的,另一方当事人也会产生不公正的感觉。为了消除这种状况,确保司法的公正,有必要运用程序设立某种限制对二者加以隔离,以尽量避免或减少案件承办法官与当事人不必要的单方接触,使案件承办法官除了在开庭时与双方当事人同时接触外,没有单方接触某一方当事人的机会。为达到这一目的,案件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如立案审查、送达、保全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从承办法官的审判权中分离出来,而将这些权力交给另外一些不审理该案件的法官,使承办法官与双方保持同等的距离,从而在程序上和实体上利于案件的公正裁判。
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完善的基本方向
目前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在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应当看到,审判流程管理制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有些制度的设计在施行过程中已明显地违背了初衷。另外,审判流程管理各环节之间在衔接和配合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从案件的审查立案、排期开庭、到案件的送达、财产保全以至开庭审理和判决等,就象一条流水线,需要由不同的人员来完成,而每一个人对自己面前工作完成的好坏,都直接影响下一道工序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只在自己控制的那部分时间内对案件享有部分程序或实体上的决定权,而在行使这部分权力时还要受到相邻程序享有者的制约。因此,一个案件在程序流转过程中,需要众多人员的参与,他们之间怎样配合,如何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某一环节在程序上出了问题,不仅将导致程序上的混乱,增加诉讼成本,更容易造成效率的低下。
篇2
二、办理木材运输放行证明,一律要凭“木材检验尺码单”,方可办理木材运输放行证,未检尺打印的木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承运。
三、转办木材运输放行证时,原有效证件不得超过半年,凭当地林业站验证盖章,方可办理木材运输放行证。
商品林木材采伐报批程序
由林权主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申请采伐理由,报当地村委会同意后报林业站,林业站根据申请理由派员实地踏查,查清是否有资源,权属有无争执,是否符合林木采伐规程、采伐范围、地点、树种、规格,报镇政府提意见后将申请及有关单位意见上报林业局林政股,由林政股派员到现场调查核实,写出踏查意见,报林业局领导会审批准后,发给林木采伐许可证。
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工业部审批程序
一、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后,用地单位向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办使用林地审核手续,填报《使用林地申请表》一式五份,同时提供如下材料:1、建设项目批准文件;2、被使用林地的权属凭证;3、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4、与被征占用林地单位签订的林地、林木补偿和安置补助费协议;5、被使用林地的平面图;6、用地单位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的银行收款凭据。
二、受理。最初受理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派出专门人员到被使用林地现场进行实地核查,填写《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最初受理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材料:1、《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2、恢复森林植被具体措施的书面说明;3、需要征占用生态公益林地时,请示调整生态公益林籍小班位置的书面报告。
三、缴费。最初受理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初步审同意后,同时通知用地单位按财政部门、*林业局文件(财综[2002]73号)规定的收费标准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四、上报。经最初受理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初步审核同意后,将有关材料逐级上报地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审核和审批。
五、审核,审批。对上报项目的审核、审批,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初审和会审制度,每月会审1-2次。
临时占用林地办理程序
一、临时占用单位向林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并附送下列有关材料:1、临时占用原因、依据;2、被占用林地单位和个人的林权证;3、占用林地的地点、面积,四至范围的说明及有关资料。
二、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用地单位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临时用地协议书。
三、按规定支付林地损失补偿费。
四、经批准产交纳费用后,到申请的林业主管部门办理临时占用林地手续,无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即可。
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程序
一、经营加工者筹建经营加工企业。
二、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提交经营加工许可申请,并附有关材料和证书,包括木材来源承诺、经营加工规模、种类,期限等内容。
三、林业主管部门审核,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发放《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
四、经营者凭林业主管部门领发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以及工商部门需要提交的胡关资料,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木材加工营业执照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申请驯养繁殖许可证程序
一、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向所在地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申请表》。
二、凡驯养繁殖*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凡驯养繁殖*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由受理的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有权审批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经审查符合有关条件和规定的,审批部门作出批准决定,经批准驯养繁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
山林权属纠纷调理处程序
一、立案。根据当事人的投诉、登记、收集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资料,填写立案登记表,报行政负责人批准立案。
二、调查。查清争议主体、标的、地点、四至范围及个人时期权属历史变革情况,调取相关书证、人证、物证等。
三、综合。对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写出情况综合报告,并依照法律、法规提出处理意见。
四、调解。在查清事实基础上,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协商,并做好调解笔录,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
五、裁决。调解无效后,依据法定程序由县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六、送达。将处理决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
七、复议。当事人不服裁决向中级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时,应协助制作行政复议答辩书,畹同案件卷宗移交上级政府审查。
八、应诉。当事人不服裁决或行政复议决定向人民法院是起行政诉讼时,应协助制作行政诉讼答辩状,并出庭应诉。
篇3
关键词:仓库 财务管理 制度流程
仓库是企事业单位对物资进行保管和存放的建筑物或场所的统称。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仓库的职能范围已经由传统的物资存储和发放场所转变为对物资的性能了解,对材料进行接收类、计量、配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部门。因此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仓库的管理,使其在企业产业链条中发挥更佳的作用就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者普遍关心的话题。
一、仓库财务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仓库财务管理指的是对仓库材料收发存业务的集中管理、管理经费、仓库事业费、预算外经费等。作为确保仓库各项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资金保障,同其它部门相比,仓库财务的来源更广,核算也更加独立。目前本企业的仓库财务主要是对材料收发存业务的集中。
完善的仓库财务管理方案,可以优化仓库的科学合理化管理,增强管理仓库的计划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仓库的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仓库财务管理还能够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降低企业的物资管理成本,使企业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而要想切实地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是仓库的财务管理不断向科学化和合理化方向迈进,在管理的过程中积极融入最前沿的理念,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
二、企业仓库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一句耐人深思的话:“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段话形象地阐明了规章制度对于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驾护航作用,仓库作为单位物资的重要集散基地,就更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严格地遵守。
仓库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要为更好地进行企业仓库物资管理而服务。首先从入库管理来看,主要的管理任务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对入库的物资先核对是否有请购单,然后对来料物资进行仔细清点,在物资入库的时候,仓库管理人员需要核对物品的名称、数量、单价、品牌、生产日期及型号等等是否与请购单、供货单据一致,确认无误之后方可在入库单据上进行签字。其二是做物资入库时要确认送货单上的数量、单价等重要信息无涂改,送货单上确认有供应单位的送货专用章、有质检人员出具的物资检验合格单后方可做系统入库。其三是对材料入库的存单管理,必须由负责该物资采购人员进行签名,以便在今后对账时能够准确找到当事人,在出现问题和纠纷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其四是对一些特殊问题的管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出具发票但是实际已经入库的材料,库管人员应该在清点之后填写临时入库单,并做出“暂估入库”的标示,并对此类物品设置专门的台账进行记录,待收到发票之后,库管人员应及时予以冲销,并填写正式的入库单据。
其次从仓库物品的保管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是为仓库内的各物资都确定台账,仓库的库存物资按照物品的种类来设置,管理人员同相关的财务负责人员进行通力协作,对仓库内物资的出入库单据进行科学的分类编号,并以此为根据设置台账,以便随时进行查找与核对。其二是对物资的归类管理,做好物料的防潮、防碰、防燃、防变质等工作,同时将不同性能物资按不同区域分别放置,做好物资的明确标识及收发存管理卡,以确保物资的先进先出。其三在台账的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设置与书写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规范来进行,力争做到字迹工整,数字明晰,尽量杜绝随意涂抹更改。其四是结账问题,每月按时进行仓库财务结账,结账的方式也要参照会计规范执行,并作出明确的标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库管人员的台账只是记录库存物品的数量,而财务台账则需要对物品的金额也作出明确记录[2]。
最后是从仓库物品的出库来看,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步骤:其一是领料人详细填写领取单据,并交由部门负责人或授权人签字生效后进行物资领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核对需领物资的成本对象、品名、型号、数量。其二是物品由领料人员严格对实物的品名、数量做好当场和库管一一核对,以免有物品出仓库后数量上出现出入的现象。其三是在物品由领料人领取出库之后,仓库的管理人员应及时将材料的出入情况登记在物料收发存卡上及物料台账上,所领取物品的领料单在月末进行汇总装订,并制成一式三份的领料汇总单,一份留用,一份上交财务部分,一份上交到领用物品的部门,以便在年终进行结账核对。
三、企业仓库财务管理流程的完善
要想使仓库的财务管理进一步奏效,还需对财务管理的流程进行完善。首先要改变过去仓库被动进行物资存储的局面,加强物资采购的计划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成本的控制。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计划,加强对物资管理全过程的监督。其次要不断完善仓库的财务预算。制定财务预算的最大目标是减少物资的积压,因为物资积压不仅会占用企业的资金,一些价格较贵的物品例如电脑、扫描仪等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这会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无形中得到贬值。第三要注重提升仓库管理人员的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仓库财务管理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可以使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因此要注重培养仓库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通过培训加强其职业责任心,使其能够在仓库管理岗位上尽心尽职地工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仓库管理员要以经济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仓库物资管理工作,积极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来实施管理,使仓库的财务管理能够得到不断地完善,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白自华.DS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韩文国.中国家族企业制度理论分析[D].吉林大学,2012
[3]艾志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EVA最大化[J].上海会计. 2002(04)
[4]李秉成.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体系[J].上海会计. 2001(06)
[5]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03)
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建设工程;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在经营活动中,人们追求企业和项目的经济效益,通常是通过项目管理与控制来实现。而项目的经济效益通常通过盈利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实现,因此,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而受到各行业管理者的关注。
一、物流的起源及发展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二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的需要,建立了军事后勤理论,即Logistics(后勤) 对战争期间的物资生产、采购、运输和配给进行管理。对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保障作用。
1973年,石油危机风卷全球,石油价格扶摇而上,导致石油消费量占20%-30% 的运输业兴起步维艰。在物流方面采用强有力的措施,以大幅度地降低商品流通费用,使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原材料、燃料、人工费用上涨而失去的利润成为可能。
物流费用的节约对许多国家,在石油危机后稳定经济、防止危机的扩大直到了巨大作用。节约费用就是创造利润的观念成了人们的共识。因此也使物流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原则及意义
市场经济中企业具有效率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中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成本和收益的管理与控制。
建设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原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施工项目部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1.项目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目的需要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降低施工成本,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目标值的确定是成本核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决不能片面追求低成本从而降低施工现场的设施和工程质量标准。
2.项目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三全”一个也不能少,才能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3.项目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在动态中落实,施工准备阶段是构想和预计,而竣工阶段则已基本定局。
4.项目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应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以此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项目工程成本目标明确,奖惩分配明确,使降低成本与职工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可以极大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降低成本的意识,使成本控制人人从自我做起,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建设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成本控制问题归纳起来可分为:组织方面、技术方面、合同方面及经济方面。本文主要的任务是要根据所分析的问题,运用所学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有针对性的解决成本控制中的问题。
1.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对解决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非常重要,同时对纠正成本目标偏差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运用技术措施,就是提出技术方案,并且对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要避免仅从技术的角度进行方案的选定而忽视了经济效果的分析论证。
2.组织措施
织措施是从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方面采取的措施,如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落实施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成本管理人员的任务和职能分工、权利和责任,编制本阶段施工成本控制工作计划和详细的工作流程图。施工成本的管理不仅仅是专业成本管理人员的责任,各级的项目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控制的责任。
3.经济措施
经济措施是最易为人接受和采用的措施。管理人员应编制资金使用的计划,确定、分解施工成本管理目标。对施工成本管理目标进行风险的分析,并制定防范性对策。通过偏差原因分析和未完工程施工成本预测,可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将会引起未完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对这些问题应以主动控制为出发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总之,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可以促进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合理补偿施工耗费,保证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不断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它对促进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职能的实现和项目经理对成本指标的实现以及强化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具有特定意义。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1]齐宝库.工程项目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1999,(7):47-48.
篇5
【关键词】流程再造;管理机构;目标分析;流程步骤;控制点分析
在油田开发后期,随着开采、开发难度日益加大,投入产出矛盾日益突出,成本控制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些日益增多的问题和矛盾为油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油田企业必须全方位地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作为占油气生产总成本20%左右的人工成本越来越成为制约油田企业科学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油田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对人工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经济效益增长的前提下,寻求人工成本投入最佳的途径,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为实现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将人工成本管好、用好,发挥人工成本在生产经营中的激励、约束和保障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行的人工成本业务流程实施再造,以扭转人工成本管理无序的局面。
一、建立人工成本管理机构
为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实施有效的人工成本控制,更好地与集团公司对接,保证人工成本指标在预算内运行,油田企业成立了人工成本管理项目组。人工成本管理项目组主要负责人工成本管理办法的制定,人工成本预算(计划)的编制,核定下达人工成本计划,定期进行人工成本分析,监督、检查各单位人工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等工作,同时,为避免对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还需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分工、职责和工作流程。
二、进行业务目标分析
业务目标分析,主要包括经营目标分析,财务目标分析,合规目标分析。经营目标分析主要分析企业是否根据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任务,制定合理控制人工成本和提高人工成本使用效率的措施,企业的员工结构、数量是否与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企业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因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人工成本使用效率低下,影响员工积极性和队伍稳定等风险;财务目标分析主要是分析财务部门对人工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对人工成本概念、范围理解是否有误,以及未按规定核算导致信息失真,可能造成人工成本失控等风险;合规目标分析主要分析工资、福利、保险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中石化、油田的规章制度,劳动报酬的支付是否建立在劳动合同的基本之上,劳动合同是否符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以及违反工资、保险、福利等法律、法规受到处罚和违反合同约定,引起劳动争议及法律诉讼导致赔偿、遭受处罚等增大企业人工成本、影响企业声誉等风险。
三、进行业务流程步骤与控制点分析
在对业务目标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要实现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还必须对本单位人工成本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理清控制点和责任部门,并对人工成本业务流程的步骤和控制节点进行分析,明白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点在什么地方,以做到有的放矢。人工成本业务流程步骤包括:
1、用工计划制定与下达。用工计划是实施人工成本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根据法律、法规和油田发展战略,油田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及年度用工计划。各单位根据油田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工计划,制定本单位的用工管理办法及用工指标具体分解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用工计划制定与下达业务流程中主要包括用工计划编制、用工计划分解、用工控制三个环节。
2、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薪酬福利政策的优劣是吸纳员工、留住员工、减少劳资纠纷、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好的薪酬福利政策能增强员工的归宿感和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和支持。因此,制定和落实好薪酬福利制度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业务流程中主要包括建立完善分配制度、制定薪酬支付办法、制定社会保险、住房等福利制度四个环节。
3、实施人工成本管理。人工成本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围绕劳动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界定、核算、支付、调整等一系列管理行为。对油田来说,人工成本管理基本原则是:细化人工成本统计范围和口径,规范相关费用支出标准,完善统计分析制度,增强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按照分级管理、分类调控的原则,明确人工成本管理部门和职责,建立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人工成本预算管理,健全年度预算、统计分析、监控预警、年度考核的管理制度,增强各单位人工成本调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实施人工成本管理业务流程中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考勤管理、编制人工成本预算、工资发放与核算、进度控制、统计上报六个环节。
4、人工成本分析与考核。人工成本分析是按照企业规定的人工成本统计范围和口径,准确、完整地统计、填报人工成本统计报表,并采用特定的指标对企业的人工成本运行状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反馈监管信息,为企业进行人工成本控制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各单位年度人工成本总额及其工资总额、劳务费总额等构成项目应分别控制在油田下达的控制数以内。人工成本分析的基本原则是时效性、针对性、真实性;人工成本考核,是对各单位人工成本管理工作一个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人工成本总量指标、人工成本结构指标、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人工成本水平指标、人工成本水平指数等,人工成本考核不是为奖励而考核,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各单位人工管理水平,提高人均人工成本水平,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在这个环节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控制要件主要包括人工成本分析报告、人工成本统计表。
篇6
[关键词] GlideScope视频喉镜;直接喉镜;肥胖患者;气管插管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7-0100-03
The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GlideScope video laryngoscope and direct laryngoscope in hemodynamics and exposure of glottis in obese patients during orotracheal intubation
GAO Jieyan XIAO Chun LU Yaping SUN Jianlia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axing(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xing College) in Zhejiang Province, Jiaxing 3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GlideScope video laryngoscope and direct laryngoscope in obese patients orotracheal intubation. Methods Sixty obese patients, ASA physical status from Ⅰ to Ⅱ, scheduled for elected operation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requiring orotracheal intub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GlideScope videolaryngoscope,n = 30)and control group(direct laryngoscope,n = 30). After a standard intravenous anesthesia induction, operated,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s (NBP) and heart rate (HR) 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anesthetic induction, at glottic exposure, at intubation and 1min after intubation, respectively. Cormark-Lehane grade, orotracheal intubation time, onetime success rate and intubation complications such as pharyngodynia and hoarse voice were also recorded. Results The rise of NBP and HR in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bservation group at glottic exposu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bove Ⅲ 1 person) achieved better glottic exposure view than contrastive group (above Ⅲ 8 persons) (P
[Key words] GlideScope videolaryngoscope; Direct laryngoscope; Obese patient; Orotracheal intubation
GlideScope视频喉镜是一种新型的视频气管插管工具,其优点是可清晰显示喉部结构,从而降低气管插管的难度,且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1,2]。本研究拟对肥胖患者采用视频喉镜经口气管插管,观察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时的不良反应,并与普通直接喉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临床观察得到嘉兴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选择2011年11月1日~2012年5月30日入住嘉兴市第一医院、BMI指数超过28 kg/m2[3]的拟择期在全麻下手术的肥胖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其中男32例,女28例。除外合并明显困难气道、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心律失常、内分泌疾病及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和β受体阻断剂的患者。将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GlideScope视频喉镜组,n = 30)和对照组(直接喉镜组,n = 30)。
1.2 方法
患者入室前行Mallampati分级评分(Ⅰ级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Ⅱ级可见软腭、咽腭弓、部分悬雍垂;Ⅲ级仅见软腭;Ⅳ看不见软腭),并采集、记录其他气道困难问题。患者入室后平卧位予心电监护,记录3次心率和无创血压取平均值作为基础值。加压面罩吸纯氧去氮3 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丙泊酚1.5 mg/kg、芬太尼4 μg/kg和维库溴铵0.1 mg/kg全麻诱导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全部患者插管操作均由同一医生完成。观察组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在气管导管内套上金属管芯,将前端折成60°,左手握视频喉镜镜柄将镜片沿舌右侧插入患者口腔,待镜片大部分进入后将其摆为正中位,然后一直保持镜片位置缓慢向下滑至咽部,此时观察显示屏,在实时影像指导下将镜片前端置于会厌谷上提镜片前端显露声门,此时调节镜片位置(必要时可喉外压迫操作)尽可能将声门显露在显示器的中央,然后在显示器监视下将气管导管前端对准声门,利用插管芯为支撑向前轻送气管导管,待套囊完全进入声门下(同时后撤管芯)即可。对照组则采用中号普通中号镜片行常规气管插管操作,暴露声门(必要时可联合应用喉外压迫)后直视下插入气管导管,待导管过声门后拔出金属管芯即可。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的标志均为插管后在双侧腋下部位听到清晰对称的呼吸音并同时出现6节个以上规律的PETCO2波形。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后机械通气[术中将PETCO2维持于(35±5)mm Hg]。术中予丙泊酚(4~6) mg/(kg·h)泵注和2%七氟烷持续吸入、维库溴铵按需间断静注维持麻醉与肌松。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诱导前(T0)、诱导后(T1)、暴露声门即刻(T2)、气管插管即刻(T3)和插管成功后1 min(T4)时的心率和血压。同时记录插管过程中的Cormark-Lehane分级、插管时间(镜片置入至明确导管位置与深度恰当的时间)、插管次数、有无其他辅助操作(如喉外压迫动作)和插管损伤(包括牙齿、舌体和口唇损伤)等。术后第2天随访并记录有无插管相关并发症(口咽部损伤、咽痛和声音嘶哑)等。
1.4统计学分析
患者性别、年龄、BMI指数以及血流动力学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患者术前ASA分级、Mallampati分级、插管时Cormark-Lehane分级、两组患者插管时间、成功率和其他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BMI指数、ASA分级等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前Mallampati分级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1,P > 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n = 30)
2.2 两组患者插管时Cormark-Lehane分级的比较
见表2。观察组Cormark-Lehane分级Ⅲ级以上有1例,对照组有8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47.82,P
表2 两组患者术前Mallampati分级与插管时Cormark-Lehane
分级的比较(n = 30)
2.3 两组间各时刻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变化
见表3。两组间各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与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础值(T0)相比,全麻诱导后(T1)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2.31,2.64,2.76,3.14,2.97,2.87,P均< 0.05);在声门暴露即刻(T2)和气管插管时(T3)均较诱导后(T1)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31,2.76,2.45,3.01,2.21,3.22,2.01,2.43,3.17,2.65,3.57, 2.83,P均
2.4 两组插管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有无其他辅助操作、插管损伤、并发症比较
见表4。两组间插管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100%,插管时无需其他辅助操作,插管损伤和术后咽痛均未发生,而对照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93.3%,6例需辅助喉外压迫来完成插管,2例患者发生口唇损伤,3例患者发生咽痛。两组间一次插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对照组需辅助喉外压迫比例明显增高(χ2=47.86,P < 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前患者Mallampati分级类似的情况下,GlideScope视频喉镜可显著改善声门暴露程度即Cormark-Lehane分级下降约一个等级,与直接喉镜相比可提高一次插管的成功率[4],减少插管并发症如口咽部损伤、咽痛等,与Cooper等[5]及Hsiao等[6]的结论相似。但就插管时间而言,视频喉镜与直接喉镜相比并无优势,与薛富善[7]等认为视频喉镜插管可使插管时间延长的结论不同,可能与本研究利用导管芯将气管导管前端塑形弯曲为60°,与视频喉镜镜片60°弯曲相一致,使气管导管更易进入声门,且所有插管操作均由熟练掌握两种气管插管技术的同一操作者完成,排除人为因素对插管时间的影响有关。
GlideScope视频喉镜在镜片置入和气管插管的全过程均能通过显示屏清晰看到镜片经过的所有口腔咽部结构,加之其镜片的设计符合人类口咽部生理弯曲(60°),插管时无需过度后仰患者头部就可清晰直视放大的喉部结构,且摄像头距离镜片前端为3 cm,喉镜到会厌下方时摄像头恰好正对声门,操作者无须低头弯腰经患者口腔直视声门而是在显示屏上观察清晰放大的声门结构图像,避免了直接喉镜前端的盲区。从而降低气管插管的难度,且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1,2]
视频喉镜是否可降低经口气管插管所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副反应尚有争论。有学者[8,9]研究认为视频喉镜可降低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而薛富善等[7]报道视频喉镜不能减轻心血管反应。一般认为,经口气管插管应激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上提喉镜显露声门对口腔和喉咽组织的刺激;二是气管导管插入对气管表面的刺激[5]。虽然视频喉镜因其镜片独特的60°弯角设计使显露声门所需的上提用力明显低于普通喉镜(研究发现前者所需的上提力仅0.5~1.4 kg,而后者约需5.4 kg)[10],从而减少了对舌根部和咽喉组织的刺激,理论上心血管反应较直接喉镜轻,但本研究发现气管导管插入气管时应激反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可能原因是:①不管何种喉镜显露,导管进入气管对气管表面及机体的刺激是相同的;②既往研究报道与本研究患者诱导插管期间血液和效应室的浓度并不相同,无可比性。
肥胖患者颈粗短,软腭和舌部明显加厚,致咽腔狭窄,常潜在有上呼吸道梗阻风险,此类患者多合并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肥胖患者围术期最大的风险是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困难和/或不能进行有效通气,若不及时有效处理可致患者严重缺氧甚至死亡[11]。有研究表明,全麻患者心肌缺血多为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所致[12],因肥胖患者氧储备少,咽喉显露困难,诱导插管时更易并发低氧血症和气管插管所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综上所述,对于潜在有困难气道问题的肥胖患者,虽然GlideScope视频喉镜不能减轻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但可提高声门的暴露程度与插管成功率,从而相应降低了气管插管的难度,最大程度降低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对于对于肥胖患者使用视频喉镜气管插管显得更有优势,应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You JS, Park S,Chung SP,et al. The usefulness of the GlideScope video laryngoscope in the education of conventional tracheal intubation for the novice[J]. Emerg Med J,2009,26(2):109-111.
[2] Neustein SM. Advancing the endotracheal tube smoothly when using the GlideScope[J]. Can J Anesth,2008,55(5):314-315.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J]. 营养学报,2004,26(1):1-4.
[4] 徐振东,张军,李琼,等. GlideScope视屏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在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中的比较[J]. 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36(2):159-162.
[5] Cooper RM,Pacey JA,Bishop MJ,et al. Early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a new (GlideScope) in 728 patients[J]. Can J Anesth,2005,52(2):191-198.
[6] Hsiao WT,Lin YH,Wu HS,et al. Does a new videolaryngoscope (GlideScope) provide better glottic exposure[J]. Acta Anaesthesiol Taiwan,2005,43(3):147-151.
[7] 薛富善,李玄英,许亚超,等. GlideScope视频喉镜不能减轻经口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J]. 中国医药导刊,2007,9(1):15-19.
[8] 谈珊柏,刘存明,王灿琴,等. 比较GlideScope视频喉镜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应激反应的影响[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2):1287-1291.
[9] 汪小海,王丽君,许波. 视频喉镜与直接喉镜气管插管血压和心率的变化[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4):314-315.
[10] GlideScope. Operator & Service Manual. Saturn Biomedical Systerms Inc,2003.
[1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M]. 第3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64.
篇7
关键词:中国企业 流程管理
一、引言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绝大部分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企业内部业务运转不流畅、组织结构臃肿、部门之间协同作业困难、官僚气息日益严重等等,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教授提出了业务流程管理理论,引发了新的管理革命浪潮。
所谓流程,迈克尔·哈默教授将其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流程的最本质的两个特征,一是流程是一组活动,企业运营本身就是一组将投入变为产出的活动,例如我们购进原材料,经过初加工、生产装配、包装,最后才能输出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得到报酬,所有的活动再循环反复。企业内部的所有业务与工作也是遵循这个原理;二是流程是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如上面提到了企业输出产品的过程,所有经历的活动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与关联,我们要首先购进原材料,才能对原材料进行初加工,初加工后的半成品再经过装配,再包装,之后才能输出我们最终的产品,再通过物流将产品送达客户手中,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活既是上一个活动的输出,又是下一个活动的输入,层层相扣、首尾连接,才能使企业有秩序的、高效的运转。
流程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不仅是企业日常运转的基础,更是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极大改善,同时对组织的官僚作风、企业文化也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对于开展跨国业务的企业来说,流程管理更是与国际商务接轨的必然要求,它是企业规范化管理、职业化素质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利于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业务流程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各大企业中应用广泛,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如IBM、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均推行业务流程管理,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导入流程化管理理念,十多年来,在先行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下,流程管理逐步与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相结合,具有了中国特色,而中国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了解了流程管理的意义与好处,企业管理现状也有相当改善。但由于中国企业导入流程管理时间较晚,又经历了很长一阶段的适应、调整、改良的过程,所以中国企业的流程管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目前的应用情况也差强人意,多数企业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未真正领会流程管理的核心内涵,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或涉及跨国经营业务的企业而言,更是至关重要。因此,中国企业亟需加强改善业务流程管理工作,从观念认识到操作实践,深入领会流程管理的精髓,并贯彻到位,将流程管理工作上升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企业的管理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企业流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未真正理解流程管理理念内涵,流程管理流于形式
中国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导入流程理念,至今流程管理思想还没有形成,企业仍保留着金字塔式的权利控制模式,企业内部也仍以组织职能职责为基础开展工作,流程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且应用的不彻底。绝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仅仅是将流程管理做为一种口号,对外宣传、对内强调,但事实上企业内部只是画出了流程图,形成了书面文件,然后束之高阁,员工仍在各自岗位上按职责开展工作,遇到跨部门、跨业务的问题,只能隔着厚厚的“部门墙”,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去沟通解决,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成本的极大浪费和运营管理效率的极其低下。
2.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在具体实施层面面临严峻挑战
(1)流程参与度严重不足,导致流程合理性、科学性、适用性较差
由于流程管理理念簿弱,企业自上而下对于流程的认知度均较低,企业员工参与流程管理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往往对于流程相关工作应付了事,管理流于形式。
(2)流程管理部门专业化程度较低,导致流程从起点处就不被重视,管理不规范
流程管理实质上是一套专业化的企业管理体系,而目前,大多数企业未设置专门的流程管理部门,或设置了部门却未配备专业的管理人才,如一些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兼职推动流程管理,或者企划部门设置流程管理科室,但却没有专业管理人员,一般均为兼职,等等,这种非专业化部门和非专业化管理人员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深远的,首先从形式上,流程管理在企业中就得不到重视,潜移默化的使员工忽视了它的意义;从本质上讲,这必然会直接导致企业的流程管理工作不系统、不专业、不规范,更进一步使管理者和员工丧失对流程管理的信心,后续,企业开展流程管理工作时,会陷入被动处境。
(3)流程管理思路不清晰,体系未搭建,导致流程管理工作不系统,有效性较差
流程管理工作应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但首先是自上而下的理念导入和体系建设。然而在许多企业流程管理过程中,往往直接从最基础的操作层面的流程开始开发,直接将流程应用于具体的作业活动,流程数量之多、周期之短,而这些流程之间又相互孤立,导致业务不连贯、不顺畅,同时自下而上的流程开发,容易造成流程活动的缺失,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系统管理。
(4)流程设计不合理,导致流程应用性及效果较差
流程设计不合理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无法打破常规思维,仍是事事以组织职能职责为出发点,未能从业务整体运营的角度去设计流程,导致流程管理失去改善管理的本质意义;二是流程设计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展开,仅仅由企业的一个部门或一个员工负责业务流程的开发,而非召集流程中利益相关部门和业务专家参与到设计讨论中,设计出的流程具有局限性,甚至出现利益偏颇,导致流程适用性较差,缺乏有效性。
(5)重制度、轻流程,也是流程管理未能很好贯彻执行的一个原因
中国企业的制度管理观念很深刻,多依赖于制度去管理企业,同时以罚为主的考核导向,也决定了制度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而企业对流程的内涵理解又不到位,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人对于流程存在的意义要打问号,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程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6)流程执行监督机制不健全,也直接导致了流程管理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的流程管理工作既是以流程开发设计为始,亦为终。流程设计后,无人去理会流程是否有效执行,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有问题向谁反馈,等等,没有流程执行监督的机制,在流程管理本就未能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就越发导致流程变成一纸文件,流于形式。
3.中国企业对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估能力严重不足
(1)缺乏科学有效的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流程的有效性及效率的评估,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国企业的难题之一,而其中最大的难点是流程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即流程KPI的设计,为了确保流程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我们要求评价指标尽量量化,然而,现实中很多流程的绩效是无法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企业采取访谈、定性描述等方式去进行评价,其结果又不尽人意。
(2)缺乏科学有效的流程绩效评估机制
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套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却未跟进后续评估的运营机制,对于流程责任人、流程评估周期、流程优化改善机制、组织部门都没有详细规定,也将流程绩效评价变成了口号和书面文件,“仅供观赏”。这也是导致流程管理流于形式,未能持续改善的原因之一。
4.流程管理支持体系簿弱
(1)信息化管理水平簿弱,无法支撑流程管理需求
流程管理多依赖于信息化系统,而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由于文化和技术的限制,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都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制约流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开放的企业文化和职业化精神缺失,不利于流程管理的贯彻落实
在流程化管理思想的导入和落实过程中,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影响颇深。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和职业化的素养是企业任何变革或改善的前提,也是企业持续改善的动力。中国企业在导入流程管理理念的过程中受文化制约较大。
三、中国企业流程管理改善的几点建议
1.坚定不移的推进流程管理,深化流程管理理念,剖析流程管理内涵,将流程管理提升至企业管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搭建流程管理体系,优化流程管理方法,提高流程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企业内部要建立专业的流程管理组织体系,对流程进行集中规划和管理,并且搭建自上而下的流程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流程优化改善体系,同时在流程设计和流程执行过程中优化管理方法,将流程管理落到实处。
3.建立流程评估指标体系,以绩效为驱动,持续改善流程的效率、效果,实现流程系统化管理
搭建流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规范的监督评价机制,对流程运行效率进行周期性的科学检验和评估,持续改善流程,保障长期发展。
4.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培育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为流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企业要通过开发和集成建立统一的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对流程进行集中管理,并将流程管理与信息系统集成联动起来,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流程应用和管理,避免“信息孤岛”。同时应注重培育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和职业化的作业精神,为流程管理理念的导入和深化培育环境土壤,持续推动企业流程化管理工作。
企业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管理改善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尤其是对中国企业而言,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更应做到持之以恒。流程管理经过实践验证,是企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中国企业应客观认识、辩证运用,并坚定不移的的践行,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李慰之.浅析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9期下供稿文.
篇8
【关键词】流程管理 企业 OA协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早已不适应激烈竞争的要求,企业在运营中需要更高的效率。因此通过OA协同平台来实现各部门、各级横向纵向工作流程处理的自动化,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相对医药行业的现代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及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而言,加强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尽管医药行业被认为是一个资金雄厚的行业,但调查显示,大多数医药企业对信息化投资比较谨慎,整个医药行业的信息化而言,总体上仍属于低层次应用的水平,并没有达到很好的应用效果。
在OA协同平台管理中,建立各项管理和业务流程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使OA协同平台惯性运行的保障。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对流程的认识不足,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不制定制度流程,或制度流程制订了而实际工作不彻底执行;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流程意识的缺失和对制度流程的不尊重。
在业务流程的建立和优化过程中,身为一名医药企业OA协同系统管理者深深认识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企业之前没有制定流程,工作也照样进行,有没有流程似乎对工作影响不大;流程就是约定俗成,制度出来没有实际意义;流程制定得再好,关键在人的执行,如果人的工作不到位,再好的流程也没有用;领导认为有了流程,就分散了权利,领导的权威与价值就不能体现了;业务工作很复杂,遇到的特殊情况很多,没有办法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有许多流程只是形式主义,直接找领导签字最简单,效率最高;公司流程执行了好几年,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不需要优化;企业现行流程与实际不相符,时常修改,不符合制度;虽清楚通过建立和优化流程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和保障执行一致,但不知道从何入手;每年都会按照部门的要求进行优化,却发现效果不明显。
由于存在上述认识问题,医药企业在流程建立上常常困难重重,建立的流程流于形式。在企业中流程的存在,是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的工作效率。所以必须解决以上问题,有几点:要认识流程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不沉淀工作经验,不能传承复制,不制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不能保障实施效果一致;不论领导还是下属都要养成尊重流程的习惯,且不能让权力大于流程,让习惯大于流程,让经验大于流程;要学会优化流程的方法,具备优化流程的能力,不可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缺乏创新。
流程管理在企业中相当重要,它可以不断提升内部运作效率。流程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效果和效率,没有效果的效率是没有价值的,就像是“洗煤炭”,甚至让企业的制度管理更加凌乱,当然没有效率的提高也是不可能保障有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通过业务流程管理来优化内部运作,具体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来:让高层减少工作压力,通过事情分级处理手段来减少审批环节,让制度和流程来保证企业业务的运作,使“人治”转向“法治”。根据流程理顺结构,明确角色及职责,使业务有序运作。使流程中没有空白地带或重叠区域,真正做到职责明晰,分工明确,消除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明确流程的责任人。在很多企业,我们看到的普遍现象是:部门有人管,而流程没有人管,或者部门内部的流程有人管,跨部门的流程没有人管。根据流程运作的要求,不仅要明确流程的责任人,而且应打破部门界限,赋予流程负责人对跨部门流程从头管到尾的权力。权力尽量下放,让最明白的人最有权。流程优化要求管理重心下移,即职责和权限要下放,真正让最明白的人最有权。流程优化的结果可能会使一些主管觉得失去了权力,这是因为以往很多需要他们发号施令才能得以推动的环节,在流程梳理顺畅之后能够得到自动运行,很多需要他们审批才得以通行的事情现在不需要了,使他们失去了权力感。实际上,这正是流程效率提高的表现。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主管们可以更多地,承担组织及流程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推动组织能力的提升。
从对人负责转变为对事负责。流程优化不仅要求主管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也要求员工的思想从传统的对上司负责,只要完成上司交待的任务就行的观念,转变到对流程和结果负责,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上来。当然从对人负责到对事负责的观念转变,需要流程导向的考核和报酬机制的牵引才能实现。
关注灵活与规范的平衡。首先,流程应有适度的多样化,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对于流程的不同分支要充分考虑,避免当特殊情况出现时,流程中角色的不知所措。其次,应使流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每个员工都可以超越流程去完成工作,就会导致流程文件成为锁在文件柜里一堆废纸,失去流程管理的意义。
提升员工主动性,基于流程的目的建立员工的评价体系。再优秀的流程也需要人来操作,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论何时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向流程管理需要落实到考评体系上,牵引员工为整个流程的效率负责,而不是局限于传统职能部门的有限的职责范围内。
篇9
关键词:内部控制;业务流程管理;信息化
一、引言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虽然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在不断寻求深入,但从国内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看,因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企业倒闭或面临危机的事件却时有发生,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其有效执行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随着管理思想、手段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应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手段来解决内控体系无法有效落地实施等问题。
本文将将从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简称BPM)及其信息化应用的角度来浅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最新途径。
二、内部控制建设实践分析
为降低商业欺诈、提高财务信息可靠性、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6月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又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为确保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财政部等五部门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型集团内控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即使被普遍认为管理更为规范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仍处于较低水平。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作用的认识仅局限于理论层面,与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还有较大差距;
第二、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或虽有建立,但与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管理活动契合度不高,内部控制建设成果被束之高阁,这也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
第三、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内部控制建设与落地实施更多地维系在企业管理层的觉悟上,而没有建立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从而导致一些企业的内部人或控股股东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自觉不自觉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进而企业内部建设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主动执行、维护及改善内部控制的热情缺乏,控制执行效果不佳。
第四、内控体系成果的应用情况不佳。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沿袭了政府的做法,通过检查规章制度等执行情况进行内部控制。但在企业管理角度,流程永远比制度重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有效、可落地实施,已经成为置身于日益开放的市场和激烈竞争中的企业的迫切需要。而业务流程管理及其信息化是解决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落地实施的关键途径。
三、业务流程管理及其信息化是内控体系建设成功的重要保障
按照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教授的理解,业务流程是某一组活动,这组活动有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一个或多个结果,这些结果对客户来说是一种增值,简言之,业务流程是企业中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的组合。业务流程管理是企业最基础的管理行为,是企业战略、理念、策略和有效内部控制的载体。即内部控制解决方案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应以流程管理为基础,做到规范流程、优化流程和再造流程,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更加有效和便于实施。因此,内控体系建设必须通过业务流程管理来落地实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耦合程度日趋紧密,脱离信息化完成流程管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业务流程管理将打破企业内部甚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将多层次的纵向传递模式转化成一种少层次的扁平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简称BPMS)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又促进了业务流程管理的形成。因此,信息化已经成为业务流程管理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是确保业务流程管理真正落地实施的难点和要点所在。
BPMS是一套达成企业各种业务环节整合的全面管理系统,从流程管理作为切入点去改善企业的管理,其目标为改善灵活性和运营绩效。完整的BPMS覆盖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流程定义、业务构建、业务流程定义、业务服务定义和编排、业务执行和监控、业务流程优化改进以及战略调整等等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从信息化角度说,BPMS所集成的一系列软件和专业技术将实现业务生命周期的落地。最重要的是,这些软件和专业技术必须是面向业务人员的。BPMS的实施将由业务来驱动,由业务人员来主导整个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由IT来驱动。
四、结论
实现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需要从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贯彻业务流程管理思想,提高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程度和控制;第二、确保业务流程管理成果落地实施,提高企业业务运作的透明度,即要靠BPMS等信息化系统来实现。(作者单位:1.广州南沙信息港有限公司;2.广东粤海控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牛成喆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中文版)
[3]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指南》,国资委统计评价局课题组,2008年
[4] 对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潘秀丽,2001,会计研究,6
[5] 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00,会计研究,5
篇10
“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临床医生此时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将失去最佳抢救机会。随着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检验“危急值”的作用已日益凸现。流程管理的核心是以流程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目标进行科学管理[1]。为了规范危急值的管理,降低环节过程中的隐患,我院2008年开展实施危急值的流程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评估原有流程,列出目前存在问题
1.1 原有应用管理存在问题 医院有关部门对“危急值”不够重视;实验室与护理部未建立或完善“危急值”制度;“危机值”报告时间要求不明确、报告记录不全等。原有管理流程责任未明确,血标本放置时间长。
1.2 医务人员责任问题 血标本姓名、床号、住院号不符合,患者进食后,服药后采血。
1.3 护士技术问题 护士采血技术不过硬,反复穿刺导致组织损伤过多引起溶血;摇匀抗凝剂方法不正确;在输液的血管通路采血,导致假性“危急值”结果[2]。
1.4 其他 真空采血器管内负压大,血液以较大流速冲入管内或抗凝血用力震荡,造成红细胞机械性破坏而溶血。
2 流程的落实与管理
2.1 设计危急值管理的监控流程 护理部与医务科联合组成危急值质量控制小组,以护士长、化验室主任、后勤保障组长为主要成员,针对危急值血标本抽取、送检过程中溶血、抗凝血凝固、标本成分改变、血标本稀释及患者进食后采血等问题,负责设计危急值管理过程中危险因子评估表,制订危急值管理监控流程,对全院检验标本进行监控管理和提供技术指导。
2.2 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 明确危急值管理的目标,制订与之配套的奖惩制度,并严格落实,逐渐使护理人员不折不扣执行流程并养成工作习惯,确保流程中每个环节落实到位。
2.3 临床应用 危急值管理流程实施如下。
2.3.1 建立责任明确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包括检验室的危急值管理制度,病区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组危急值管理制度,三个制度互相渗透、互相约束。
2.3.2 病区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记录登记本》,眉栏内容:日期、时间、床号、姓名、住院号、项目名称及危急值、报告者的姓名、接电话的签名、被通知的医师的时间、姓名等。
2.3.3 当班护理人员对接获的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危急值”以及其他重要的检验、检查结果,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进行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2.3.4 “危急值”接获登记后必须立即通知相关医师,记录通知时间与医师姓名。
2.3.5 各护理单元妥善保管《危急值报告记录登记本》。
3 小结
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运作结果,预计将是今后医院管理评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3]。护士通过了解危急值的界限值;采血前了解患者病情、用药情况;接到通知后立即报告医生;护理部与化验室建立联系机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通报;建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等是保障患者的危急值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发挥最大效能。患者危急值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对医生的正确诊断、制定疾病的下一步治疗计划极为重要。医院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的工作,重点追踪危重患者救治的变化,提出“危急值报告”持续改进的措施。这应该成为医院一项长期的管理制度,以提升医疗安全水平。通过流程管理,使各项护理工作环节实行无缝隙管理,有效的避免了工作中的疏忽,护理质量显著提升,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医院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而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 考 文 献
[1] 杨红叶,邓卓霞,杨苏萍,等.流程管理在护理科研管理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2):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