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小品功夫范文
时间:2023-03-18 09:0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赵本山小品功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75年4月17日,张猛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父亲张惠中为影视剧及小品导演,母亲陈佩云是专业演员。早在赵本山出名前,张惠中夫妇就同他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有一次,张惠中夫妇出差外地,要一个星期才能回来。当时张惠中家里没请保姆,谁来照看年幼的儿子呢?赵本山得知此事后,停下手头的工作,住进了张惠中家里。两个人玩游戏,下象棋,唱“二人转”,玩得不亦乐乎。
等张惠中夫妇赶回家中,张猛已同赵本山成了难分难舍的忘年交。赵本山打趣地说:“小猛要是我的儿子就好了,他好缠我呀,我一说话他就乐。”张惠中哈哈大笑着说:“这叫有缘。你就把小猛当作自己的儿子好了,反正我又不会吃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张猛长大了。1995年高考前几个月,张猛突然萌发了考电影学院将来当导演的念头。张惠中不愿“子承父业”,为此征求赵本山的意见。赵本山当即表态:“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成功的概率就会高些。”张猛打听到中央戏剧学院舞美设计专业对外招生,他凭着过硬的书法、美术功底,叩开了这所学院的大门。
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期间,张猛开始尝试着创作影视剧本,因没有名气,他只能当。他与一帮同学冒着严寒酷暑拍摄了多部DV电影,代表作《耳朵大有福》被柏林电影节选中参展。每次放假回家,张猛都主动帮助张惠中修改剧本。赵本山得知这些情况后,打电话给张猛:“好好干,年轻人不要太计较报酬,年轻人就要多吃点苦,老天看得见。”
1999年,张猛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电视台,担任舞美设计总监。干了一段时间后,他不满足于当“熟练工”,想停薪留职去北京打拼。张惠中夫妇同儿子唱起了反调,赵本山却站在了张猛这一边。他语重心长地对张猛说:“马厩里跑不出千里马,年轻人就要多出去闯荡。如今这个年头,有两种东西有钱也难买到,一是后悔药,二是经验。”在赵本山的激励下,张猛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北京闯荡的日子里,张猛一边攻读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一边创作出了《今天是个好日子》、《冰峪沟》、《家和万事兴》、《我的新郎》等剧本。赵本山经常对张惠中说:“后生可畏,不服不行啊。”
延续经典,“父子”携手练《功夫》
2004年12月23日,张猛陪着父亲张惠中到赵本山家研究2005年春晚小品剧本。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赵本山感叹道:“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了,春晚这台大餐不好对付啊……”张猛从未写过小品剧本,他认真听着众多高手的发言,不时地歪着脑袋思考着什么。在回家的路上,张猛对父亲说:“研究会上,没有一个我认为很好的作品。”“你是局外人,不懂春晚小品的门道。”“没有更好的本子,就可以延续过去的经典啊!”父子在车上辩论几句后,就闹得谁也不搭理谁了。
那几天,张惠中家里朋友不断。张猛同这些朋友聊起春晚小品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续写《卖车》、《卖拐》,像“无间道”那样的,弄出一个“卖心眼”、露功夫的故事。看到这样的小品,观众不笑得前仰后合才怪呢。
张惠中对儿子的高谈阔论不以为意。没想到,这些朋友当天晚上就把张猛的话一字不漏地传给了赵本山。第二天一早,赵本山亲自驱车赶至张惠中的家里,问张猛:“小伙子,你说的‘延续过去的经典’是什么意思?”张猛说:“就是让老品牌焕发出新魅力……”赵本山兴奋地紧紧握住张猛的手说:“小猛,你就根据自己的想法拿出本子吧,叔等你。”
当天是圣诞节,张猛要赶着去北京电影学院准备硕士毕业论文,赵本山亲自开车送他去机场。上飞机前,赵本山说:“到了北京后,你就安心地写本子吧。写砸了,叔不会怪你。”坐在飞机上,张猛就开始构思了,感觉越来越好。到了首都国际机场,他已对这个本子有了大致的框架。
当天晚上,张猛谢绝了同学“狂欢圣诞夜”的邀请,一个人呆在集体宿舍里不停地想啊写啊,熬了一个通宵后,他拿出了初稿。然后战战兢兢地把定名为《功夫》的本子传真给赵本山。赵本山看完后,打电话给张猛说:“这个‘忽悠与反忽悠’的创意不错,脑筋急转弯、苦肉计、反间计等三个片段基本成形,但还不够抓人。你要记住‘笑死人不偿命’这句古话,如果这些包袱能达到‘把人笑死’的地步,那这个小品想不火都难。”在赵本山的点拨下,张猛的语言“鲜活跳跃”起来,于是整出了这样的开头:“听说他不当厨师,改防忽悠热线了,竟敢扬言再不上当受骗了……”赵本山对这样的开头很满意。
小品《功夫》中的“脑筋急转弯”涉及猪、驴这两种动物,无论张猛怎么改,赵本山都不认可,认为张猛缺少农村生活经验。张猛通过了毕业论文,有些空闲时间,就决定去偏僻农村体验生活。赵本山知道后,大加赞赏:“对,小品就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要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出精髓。”
于是,张猛带着小品《功夫》的本子,深入到铁岭农村。他吃住在农家,不仅对乡土风情有了更多的感悟,而且对猪、驴等牲畜有了感性认识,制造出了一系列精彩的包袱:“我家有一头老母猪,黑地白花的。早晨一起来打开家门以每小时80迈的速度向前疯跑。‘哐当’撞树上,死了!”“撞死了?这头猪的视力是不是有问题呀?”“两眼都是1.5的。”“会不会有什么心理疾病啊?”“心理可健康呢!”“那怎么会撞死呢?”“那头猪脑筋不会急转弯呗!”
张猛把这个融入更多生活经验的本子交给赵本山审阅。赵本山看完后,先是说“后生可畏”,接着抖出了本子中的最后一个包袱:“自学成才!”
2005年春晚,小品《功夫》大获成功,被亿万观众评为“最受欢迎的春晚语言类节目”一等奖。赵本山认为自己的这一步棋下对了,他在公开场合表态:今后的小品创作应以年轻人的机智幽默为主,而不能靠东北方言取胜,小品内容应上一个档次。去央视领奖回来,赵本山把《功夫》所得的3万元奖金全部给了张猛。张猛不肯收,赵本山说:“听我的,你的劳动值这个价!”
干爹搭台儿子唱戏,婚礼上的另类祝福
2005年4月初,赵本山正式聘任张猛为本山影视传媒公司副总裁。在颁发聘书仪式上,赵本山对大家说:“现在,我们的圈子里多了个年轻人,他就是张猛。张猛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是个特别能干的小伙子。我没别的要求,就是希望他在这儿干得非常舒心……”说到这里,赵本山紧紧握住张猛的手,动情地说:“干爹所能做的,就是给你长袖,由你去舞吧。”
出任副总裁后,赵本山给张猛配备了专车,月薪近万元。张猛负责本山影视传媒公司的广告宣传及艺术节策划、网站运行、本山艺术团的日常事务等方面的工作。赵本山还给他布置一项任务,那就是给自己创作小品本子。张猛的工作非常投入、认真。赵本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一次次告诫张猛说:“不要有给我打工的想法,你这是在给自己打工,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前程。”
进了本山影视传媒公司工作后不久,张猛经人介绍与沈阳建委记者站站长、本山影视传媒公司原总裁办秘书李丹相恋了。漂亮温柔的李丹小张猛两岁,父亲是抗敌话剧团团长,与张惠中和赵本山都是朋友。赵本山经常过问张猛的恋爱进程,再三嘱咐:“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事业才是爱情的根基。”
2005年11月5日,是张猛结婚的大喜日子。
当主持人宣布:“下面请新郎的干爹赵本山致词!”话音刚落,赵本山兴冲冲地走上主席台,说:“张猛是我从小看到大的,他父亲也是我的多年挚友,新郎新娘的两个父亲都能喝酒,喝多了就侃,一唠就半宿,两个妈妈也有共同特点就是都能聊,有时候还能聊急眼,不过没两天就好了,所以我说他们两家真的很投缘。”
随后,他把目光投向满脸幸福的新郎和新娘,开始“戏说”起婚礼来:“新婚的开始就像一部戏,结婚的这个仪式就像为这部戏拉开的一个序幕,你们都要认认真真演好这出戏。今天会是你们人生难以忘记的一个新起点,但婚礼再豪华都只是一个过场,新婚无疑是明媚、灿烂的,婚后就是从蒙走向了成熟,对老人孝敬、好好工作这才是重要的。”
见新郎和新娘显得很严肃,在场的嘉宾也陷入了沉思,赵本山开始逗乐了:“婚礼完事明天赶紧上班,公司还有很多计划都没完成呢……”
婚宴尚未结束,赵本山因赶着去拍戏,就悄然告退了。张猛一遍遍地咀嚼着赵本山在婚礼上的另类祝福,心里涌起了澎湃的激情……
“相当”流行,“父子”春晚《说事儿》火爆神州
蜜月尚未结束,张猛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作为赵本山智囊团中的一员得力干将,张猛开始为小品本子而忙碌起来。在小品剧本研究会上,赵本山深有感触地说:“全国观众对我的期望值太高了,既要逗大家开心,又不能无聊,要高雅,小品这几年越演越难,我真有一种挑着鸡蛋筐走钢丝的感觉。”
张猛向赵本山提出了一个问题:“明年春晚,你准备和谁搭档?”赵本山愣住了,自言自语道:“范伟?不行,他要和家人一起过年。宋丹丹?可以,她顶替高秀敏,再合适不过了。”
张猛发表自己的看法:“请宋丹丹上场,就可以搬出崔永元,他现在主持《小崔说事》,全国人民都知道小崔患上了抑郁症,以此为由头,拿崔永元开涮,延续6年前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如此沧桑巨变,该有多少信息容量啊,自然是包袱不断……”
赵本山拍着脑门说:“又是一个姊妹篇?”张猛点头说:“对。延续经典,也是创新啊!”赵本山说:“好,你快拿出本子。”很快,张猛创作的小品“说事儿”与何庆魁、宫凯波等王牌编剧创作的本子一起呈送赵本山的案头。
赵本山看完了几个本子后,当即敲定狗年春晚与宋丹丹和崔永元“说事儿”。“用张猛,就是想给小品加入新的元素与营养。张猛是个年轻人,他思想敏锐,能给我们这些‘老人’带来很多时尚、流行的东西,这样肯定能笑倒观众一大片。”
为了春晚小品尽善尽美,赵本山要求张猛一定要扎根到群众中去,这样本子才鲜活,“原创,才会经典”。于是,张猛带着本子再次回铁岭老家体验生活。他深入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与父老乡亲不停地唠嗑、找感觉。当张猛带着“专机,运砖的拖拉机”、“女人啊,对自己下手要狠一点”、“没心没肺的人睡眠质量都高。小心眼儿才睡不着呢”、“过去那张脸就哭笑不得的,现在跟紧急集合似的”等包袱满载而归时,赵本山看后大加赞赏,认为这些原生态的东西很对观众的胃口,但容量还不够。于是,张猛又把禽流感、沙尘暴、签名售书等流行语加进去,赵本山认为抓住这些流行语做小品是对的。
张猛随即展开了另类思维,整出了“撕书糊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等老掉牙的词汇。赵本山称赞说:“不错,相当不错!”张猛深受启发,把“相当”这个修饰词穿插到本子里,说要让“相当”成为春晚之后的流行词,让大家说什么都“相当”一下子。
张猛原本给小品《说事儿》的结尾,采用了戛然而止的定格方法。赵本山征询智囊团成员的意见,认为还是余音绕梁的效果好些。
于是,张猛又一次带着小品本子深入铁岭农村,与民间歌手广泛接触,收集到大量自娱自乐的民歌。在此基础上,他终于整出了别具一格的“新民歌”:“正月里来迎春花儿开啊。白云黑土来到了电视台呀。说起了以往的事儿,唠不到一块儿。他说黑我说白,她装相我拆台呀。当着小崔抹不开啊,实话不敢说出来呀……本来都挺实在的,为啥你出点小名儿,人就飘起来啊……开水它不响, 响水它没开呀,捅破了窗户纸把嗑儿唠明白。本本分分,实实在在,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不能倒过来呀……”
本子基本定稿后,张猛随父亲和赵本山去央视排练春晚小品《说事儿》。赵本山与宋丹丹、崔永元聚在一起,抠台词、对眼神时,张猛也没闲着,他跟在父亲张惠中身后,只要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就喊停修改。结果是反反复复排练,马不停蹄修改。
篇2
以我两次与赵本山的促膝交谈和对赵本山舞台表演的仔细琢磨,我觉得,赵本山在喜剧小品的表演上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
一是真。我们知道,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艺术虽然必须高于生活,但务必反映生活真实,特别是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舞台表演艺术更要真实。如果游离于生活真实而人为地拔高,那么,即使你立意再高远,情感再强烈,也是白搭。赵本山表演的小品之所以有戏,之所以好看、耐看,让老百姓百看不厌,就是因为它从剧本的创作到舞台的表演都非常真实,非常地贴近生活。早在19世纪,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说过“美是生活”。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赵本山的舞台表演就特别生活化,特别富有生活气息。看他的表演,就仿佛置身于生活现场,想起生活,想起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甚至想起自己本身。譬如,他在《昨天、今天、明天〉中扮演的黑土大叔,在《老拜年》中扮演的老艺人,在《如此竞争》中扮演的卖报瞎子,在《小草〉中扮演的老太婆,在《老蔫完婚》中扮演的老蔫,在《牛大叔提干》中扮演的牛大叔,在《三鞭子》中扮演的三鞭子大叔,等等等等。赵本山演谁像谁,从舞台着装化妆到一举一动,从神态表情到内心世界,无不准确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有人说赵本山应该改名叫“赵本色'我觉得这意见是中肯的,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赵本山的表演为什么这样真?这样实?这样酷似?这样传神?究其原因,还是那句老话: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这话一点也没说错。赵本山太有生活了,他太熟知他所扮演的那些人物了。他从小在东北农村长大,对农民的生活境况和内心世界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在我同他的交谈中,他告诉我,他总是习惯于把生活中那些典型的有趣的细节收集和珍藏在头脑中,一旦要用,便派上用场,而且形神兼备。譬如说,当今社会上流行的那些顺口溜,他就收集和背诵了很多。他说:“当代民谣生动、形象、幽默而且深刻,很能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的本质,是我们小品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作为艺术家,应该多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吸取养份。的确,艺术家应该多向老百姓学习,多向生活学习。古今中外,凡是表演传神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生活积累的人。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谓“功夫在戏外”,所谓“人艺俱老”,我想,这些理论命题大概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俗。俗,只要不是流于庸俗和低俗,那就是美的。通俗,高度地生活化,这不仅是一种美,而且还是艺术创作中一种难得的大美。赵本山的小品表演就具有这样一种通俗的大美。由于赵本山的生活积累深厚,所以,他表演起来就能够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在高度生活化的一举一动中传达角色的神采,给人以强烈的生活现场感。有人拿学院派的戏剧表演理论去批评赵本山,说他太俗。而我却认为赵本山就是因为他的“太俗”才成其为赵本山的,否则,他的表演也会因故作高雅而丧失喜剧性和丧失观众。关于“雅”和‘俗”的关系问题,赵本山本人有独到的见解。在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俗,就应该大俗。大俗就是大雅。艺术这玩艺儿不怕俗,怕就怕你俗也俗不下去,雅也雅不起来。赵本山的见解确实很深刻。这说明赵本山对艺术雅俗问题的思考是理性的、自觉的,他是在自觉地追求着一种“大俗”的艺术之美。唯其如此,所以,赵本山的小品表演能够大俗之中见大雅,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境界。我常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艺术家们演出的话剧《雷雨〉〉和(〈茶馆》是美的,赵本山表演的喜剧小品同样也是美的。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大雅之美而拒绝大俗之美。老蔫、黑土大叔、牛大叔、卖报瞎子,这些土里土气的小人物,经过赵本山传神地摹仿和演绎,一个个都栩栩如生地活在观众的心中,赵本山大俗之美的表演同样赢得了与高雅严肃的话剧艺术异曲同工的审美效果,不仅如此,在某种程度上更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我觉得,我们没有理由说他的那顶破布帽子太俗,也没有理由说他的顺口溜太俗,更不能说他在小品《面子》中一边吃水果一边演戏是“俗”。恰恰相反,赵本山就是通过这种真实的“俗”来给观众以美的享受的。
三是逗。正因为赵本山善于把现实生活中那些凡俗的,但却是生动有趣的典型细节珍藏在自己的记忆之中,所以,每到表演的节骨眼上,他都能恰到好处地‘抖包袱(相声艺术用语,意指逗乐)”。“逗”是喜剧小品的基本审美特征。喜剧小品是搞笑的艺术不管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倾向和什么样的审美判断,你首先都必须把观众逗乐了,否则,一切都是枉然,无济于事。逗,就是要有戏,就是要好看,要有诙谐滑稽的矛盾冲突。黑格尔早就说过,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对喜剧小品而言,我觉得“有戏”才是硬道理,有喜剧性冲突才能把观众留住。赵本山深谙这一喜剧原则,他用他的表演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剧本创作。在表演过程中,赵本山很擅长根据剧情来制造悬念、着力渲染、适时反转,然后再出奇地突变,因此,在他的表演中,包袱总是不断,精彩总是不断,观众的笑声也总是不断。我细心地计算了一下,1999年春节晚会上他和宋丹丹、崔永元合作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节目长度不到15分钟,观众的笑声就达30次之多。直到今天,大家说起这部作品,仍然津津乐道,兴趣盎然。再比如,他表演的小品《卖拐》、《卖车》、《如此竞争》也是这样。赵本山的表演擅长逗乐,观众也接连不断地用笑声和掌声来回应了赵本山的表演。我觉得,在观众的审美意识与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和走向成熟的今天,作为一个演员,能够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准,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宁愿说赵本山是当今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喜剧表演艺术家,而不愿只把他看作是小品表演舞台上的一颗“笑星”。也许我的评价有过高之嫌,但纵观当今中国喜剧小品表演舞台上的众多“星星”,我们不能不承认,赵本山的表演是赢得笑声和掌声频率最高的一位。在喜剧艺术的表演舞台上,赵本山的确算得上是一个天才。不仅如此,赵本山本人对喜剧的“逗”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记得他对笔者曾经讲过“逗”的分寸问题,他说:“逗要有个度,不逗不行,但过犹不及。‘包狱既要出乎意料之外,也要都在情理之中。”这话很有哲理,说明赵本山对喜剧艺术在“逗”的问题上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是自觉的。我们有很多小品为了把观众逗乐,演员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方设法地矫揉造作。可是弄巧成拙,效果总是适得其反,观众不但不乐,反而看出了破绽。可见,喜剧的逗乐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把握不好,就会索然无味。
四是深。如上所述,喜剧小品的表演必须有戏,首先必须把观众逗乐了。但是,只是用滑稽和幽默
来取悦观众,那还不能算作喜剧艺术顶多只能叫做“笑料”而已。鲁迅说过,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它必须在笑料之中隐含正确的价值判断,张扬真善美,贬抑假恶丑,让观众在笑声之中或笑过之后明白一个道理,即:笑的对象不是演员表演本身,而是通过表演所‘撕破”了的东西,是生活当中的“丑”,这是喜剧小品艺术创作和表演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赵本山以自己准确恰当的表演,实践了喜剧艺术的这一美学法则。他的小品表演亦庄亦谐,在逗乐和搞笑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在〈牛大叔提干》和《三鞭子》中,赵本山用直观可感的情绪变化警示了党内的腐败现象;在《老拜年》和《如此竞争》中,他又绘声绘色地演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失衡的畸形现象;《卖拐》和《卖车》表面上虽然是骗子骗人的闹剧,但赵本山的表演却演活了一部内涵丰富的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让人在笑过之后思忖良久;即便是短得不能再短的小品《小草》,赵本山也在真实准确的表演中,形象地刻画了老人内心深处的微妙变化,看过之后也耐人寻味。有识之士指出,小品应该以小见大,应该寓教于乐,鲁迅在谈到文艺作品的“立意”的时候,也讲“取材要严、挖掘要深”,赵本山的表演在骨子里就很深刻,他能使小品剧本的思想更加形象,更加鞭辟入里,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讲就是:“调侃中要有东西,笑声中要有思想。”的确,优秀的小品创作和小品表演应该是一本形象化的哲学教科书,它要引导观众在笑声中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偶然可笑的人和事来把握社会生活和人生的必然逻辑。在我看来,赵本山的小品表演在这一点上是比较出色的,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篇3
摘要: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它特有的语言特色吸引众多表演艺术家将它作为表演语言。东北人的迁移和流动也促进方言交流与沟通。东北方言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认可。
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是我国7种地域方言之一。东北方言简洁,开放,生动,响亮,幽默,豪放和富于想象力。在中国,这种方言广泛用于艺术表演,如:小品,相声,评书,二人转。这样的表演在给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传播东北方言。越来越多的非东北人开始熟悉并接受东北方言,使东北方言上升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产生了大范围的“东北方言热”。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语言不只是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反映它的各种娱乐,信仰和偏见…”本文主要研究东北方言的文化传播媒介以及文化接受。
一、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是通行于的一种官话方言。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面积为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3%,人口1.06亿,占全国的8.4%。历史上,的汉语主要来自与的移民,以及其他地区的移民;并且受到东北当地的,的影响;形成。东北方言内涵丰富,最具活力和亲和力,并直接反映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晴、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
东北方言具有幽默风趣、活泼俏皮、直白辛辣、语义丰富等特点。“刮鼻子刮脸”的北风,风趣地表明北风很大,使我的鼻子和脸很疼。即使是悲伤的哭泣,也说成“抹眼掉泪”、“掉金豆子”、“挤猫尿”、“漏粉儿”,说得轻松俏皮,满不在乎。贬义词“的色”,用在直白训斥别人做错事情时,可以理解为“瞎逞能”。“的”发四声,“色”轻声。举例:不在家呆着,上这儿的色啥?在东北话中,“贼”可意为“特别”。例如:他功夫,贼厉害。
二、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媒介
东北方言主要通过跨区域人口流动,小品,歌曲,电影,电视剧,二人转及互联网等媒介在全国广泛传播。
随着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不足,东北农民大量短期或长期迁移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群体讲着纯正的东北方言,在与其他区域的人进行交流中,也推动东北方言的传播。
东北本土艺术家在推动东北方言传播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潘长江,赵本山和他的徒弟们。赵本山被评为“小品王”。他的央视小品创造东北流行话,如“马甲”,“太有才了”,“忽悠”。“忽悠”比“欺骗”更形象和反讽。赵本山创立本山传媒集团,该集团主要以展现东北艺术文化精粹为宗旨。本山传媒产业主要分四大块:演出业、影视制作业、电视栏目业和艺术教育业。《刘老》是赵本山拍摄的电视剧系列,生动地展现出东北文化现象的各个层面,如东北农民鲜活、可爱的形象及东北人处世之道。
雪村的经典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体现东北饮食文化、地域特产和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东北人喜欢以喝酒来展示好客和友好之情。“俺们那嘎”意思是“我们那个地方”。“高丽参”和“珍蘑”都是东北丰富物产中的代表。东北人冬天喜欢吃“酸菜”和“猪肉炖粉条”。
潘长江的电视剧体现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他的电视剧同名歌曲《别把豆包不当干粮》也是一首东北方言之歌。“虽然我长得不咋样,但是我有副好心肠。”中“不咋样”和“好心肠”分别是“长得丑”和“心地善良”的意思。
在2004年,刘老根大舞台当选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2008年,赵本山当选为戏曲类东北二人转国家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在赵本山绿色二人转促进下,二人转不再被冠以低俗,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刘老根大舞台给二人转艺人创造了展现其才艺的舞台。
互联网拥有丰富的东北特色娱乐资源。人们在网上可以很容易地欣赏或下载到自己所喜欢的东北艺人的小品,电视剧,电影或二人转表演等。
(2)文化接受
东北方言特有的语言特征吸引了许多喜剧演员把它作为表演语言。这样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无数笑声。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了解东北方言。
赵本山在推动东北方言走出东北上,不愧为最杰出的代表。除夕之夜,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与赵本山的小品一起度过的,从1990年的《相亲》,到2010年的《捐助》。每一部展现东北风貌的小品都获得极大成功。《刘老根》,《马大帅》和《乡村爱情》都曾是中央电视台播映当年的收视冠军,并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益。一些东北特色的经典歌曲,我们耳熟能详。
二人转是东北人的骄傲。绿色二人转天真,活泼,大方,优雅,但有点野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具有高雅品味观众的喜爱。人们开始对这一东北艺术文化精粹抱有更加积极、欣赏的态度。其他地域文化的人开始走进二人转剧院来欣赏,来寻找快乐。
篇4
早在14年前,我还在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见到了刚刚受到社会欢迎的赵本山。看了几个小品立即作出了判断,因为审美直觉是启动理性判断的第一因素。当时就有人问我:“有人说本山还必须到大学深造,能不能让他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几年?”我说不,他现在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们必须研究的对象。 在我看来,赵本山作为当代杰出的喜剧表演艺术家,是受到全中国数亿观众评判的,而且考验时间长达十几年。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曾经接受过这么大的时空范围的评判和考验呢?
在这充满欢笑的年代,你可以无视赵本山,却不能无视几亿人民对于欢笑的选择。
在喜剧表演学上,赵本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宏观的喜剧判断能力。他熟悉人类产生笑的基本机制,这一点,世界大多数戏剧美学家都承认,比引发观众流泪更加艰难。难能可贵的是,赵本山又充分熟悉中国民间社会,知道其中哪些机制特别适应广大中国观众,例如,对于智慧幽默的运用,一般中国观众快速接受的极限在哪里。不仅如此,他还充分地感知每一个历史阶段广大中国观众最能感应的喜剧因素和荒诞因素是什么。这种对喜剧类既有整体把握又能具体伸发的表演艺术家,在国际间也并不太多;
二、准确的角色心理塑造。这往往是很多“搞笑专家”的败笔所在,却被本山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他不管演什么角色,心理图谱都是准确的、完整的、连贯的,因此也必然是叠加的、鲜明的、强烈的,而不是破损的、枝蔓的、自我消耗的。他在表演上的极大夸张,都以准确为基点,正像优秀漫画家越夸张越让人感到逼真。应该说,他演过的那么多作品,就文学剧本而言有高低精粗之分,有的也不一定非常适合他,但他只要接手,一定能给自己的角色一种连贯的心理、准确的夸张。这不是一般的表演艺术家都能做到的。
三、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俄国著名表演艺术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对自己早期过于强调内在体验作出了重要修正,充分强调了“表现”的极端重要性。其实,任何“体验”都会有“表现”,但当“表现”作为一个重要命题被独立研究的时候,就要求演员具有超乎寻常、醒人耳目的体态造型,这在喜剧中尤其重要。赵本山来源于角色心理体验的体态造型,不仅是夸张的,而且具有独立的形式感,为属于美学范畴之内的“丑”,增加了一系列中国现代下层社会的典型范式,从举手投足、脸部表情到整体神态,莫不如此。这一点其实是继承了东方表演艺术的优良传统,既不管文学旨意如何,也必须“把功夫做到家”。如果文学剧本好,赵本山的这点体态功夫是画龙点睛;如果文学剧本弱,那么赵本山的这点体态功夫就成了精髓独具;
四、灵动的舞台行为节奏。对很多喜剧演员来说,找到成功的外部体态造型本不容易,一旦找到就会一直固守,处于僵滞状态,结果体态造型反而成了他们自设的障碍。赵本山没有这种障碍,他在表演中对于每一个喜剧因素的收纵来去,都灵活多变,节奏徐疾自如,绝不端着一个既定的姿式应付不同的情节。在一些关键性的“戏眼”上,他有迅雷不及掩耳的爆力。人们可以模仿他的姿式腔调,却很难复现他那种即兴的节奏张力。
篇5
但私下的小沈阳自称无趣之人,并不爱嬉闹喧哗,逗乐他人是工作,观众笑得满足了,他见好就收。生活和小品,他分得很清。
采访小沈阳并不容易,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活得像只陀螺,不是转到剧组里,就是在自己小品的剧台上,近来尝试转型,还拿起了麦克风活跃到歌手的领域中。旁人关心问起,他只憨笑,说还好、还好。在《情圣》的会后场,四周的人围着他转,把他的时间截成一段段,他百般忙碌,但依然抽出时间来与记者时不时唠嗑一句,会像北方的邻家大哥一样唤道,“妹妹,你说吧。”
自2009年春晚走红以来,“小沈阳”仨字就成了一块招牌,每每提起,就会溢出一串不言而喻的喜感。他曾在《鲁豫有约》上说他本性害羞,评点自己的幽默是慢悠悠的冷幽默,“没那么炸”,这可能并不准确,因为自小品《不差钱》开始,每逢出场,他都能引起观众极大的轰动与追捧,抖落的包袱也能在第一时间被观众稳稳接住,少有冷场的时刻。
在微博上,小沈阳大多数自拍都有丰富的表情,是会嬉笑怒骂的生活中人,少会耍帅,十分符合一个喜剧演员的自我定位,而不是一个明星。但很多媒体都知道,他私下里话不多,常带有一种接近沉默的理性,“我平时是挺无聊的一个人,台上呈现的幽默,可能是骨子里潜在的。”谈起自己的工作,他更愿意给出诚恳实在的教科书式解读,“一切为观众服务”。
这大概也是很多喜剧人惯有的反差与共性。
《不差钱》:不差戏
2009年,在经历了此前的“三进三刷”之后,小沈阳终于带着《不差钱》上了春晚,裹着一身白色丝绸和一条红格子围巾,再配上一条他自诩的“苏格兰裙子”,随赵本山登了台。造型的新颖与突兀,让“娘们唧唧”的小沈阳一出场就迎来了观众的欢呼,迅速被定位为“长得挺委婉的纯爷们”。小沈阳演技娴熟,一举一动都不差戏,把观众的视线都吸引得牢牢的。在小品尾声,毕福剑还被安排了一句台词,特地问了小沈阳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小沈阳变着调子大声答曰:“我的中文名字是小沈阳,英文名字叫Xiao Shenyang(小损样)!”一阵哄笑后,全国人民就此记住了他的名字。
赵本山对小沈阳的走红是有绝对的把握和预感的,在上春晚前,他对小沈阳说,“你上完了春晚,所有媒体都会一拥而上,然后你的情史、家里的所有情况都会被挖出来,一大帮的粉丝会拥着你。”小沈阳一开始并不信,满脸是疑云,说能那样吗,不就上个节目。因为对于徘徊在春晚大门三次都没能真正进入的他来说,早就习惯了临上台还在砍节目的春晚“惯例”,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闯到最后一关。也正因如此,小沈阳表演时很放松,犹在自家门前,也没意识到席卷而来的名气即将重重压在他身上。
小沈阳是赵本山的第25个徒弟,私下里,赵本山叫他的徒儿“儿子”,小沈阳也唤他作“爹”,师徒两人感情很深。小沈阳曾说他们这些弟子,每天去陪师傅的时候,都是他最乐呵的时候,“他在厨房切葱段,收拾鱼,那时候看这个老人,感觉就跟农村老头一样,不是什么大腕与明星。”说起这些,小沈阳很动情,眼神里全是疼惜。
时至今日,赵本山对他说过最为重要的一句话是:“要对得起观众”,小沈阳把它奉为教条,时刻揣在心上。今年1月,小沈阳悉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推出了当年让自己火爆全国的《不差钱》的续集《不差钱2》。但这次他的苏格兰裙是穿在了妻子身上,他自己则穿上了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装”阿拉伯服,再次展现当年的“小损样”。他不希望人们觉得小沈阳没有以前好玩了,一逮着空闲,就让自己来一次“回归”。
“二人转”:注入东北的幽默因子
北方的小品其实存在了很多年,但自赵本山之后,他手下80后的弟子能造成这番轰动效应的,小沈阳可以算作第一人。王蒙甚至称他们师徒二人的表演,是在进行一场文化“革命”。但小沈阳能一炮走红,应该归功于他多年的舞台经验,在拜师于赵本山之前,他与妻子沈春阳,一直在小剧场上表演“二人转”。一开始因为“特别没有能耐”,在猪圈一样的场子里也表演过,两人还挨撵了一年,每次上台心里都发怵。
东北有一句老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小沈阳坚持着,后来在表演逐步成熟后,就往自己的戏剧里注入了诸如男扮女装、作小丑态等幽默成分,变成“团柱”。东北人身上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幽默,著名艺术家李健曾开玩笑说过,因为“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啥也干不了,只好聚在一起扯犊子。”抑扬顿挫的一腔一调戏剧感极强,一张口就能绘声绘色,小沈阳因此走红,不无道理。小沈阳说自己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不妄谈雅与俗,“只要老百姓高兴,观众高兴,那就行了。”
有人曾说小沈阳让东北“二人转”走向了现代化,也让南方人对这种民间文化有了认知,尽管有些传统的老人,对它在娱乐形式上的被改造并不认同。但那时候的小沈阳没有过多的选择,无论是“二人转”还是后来真正的演员,纯属意料之外,让自己在舞台上扭捏作态,于他而言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其实小沈阳是个真爷们,他小时候做过比较大的决定,是去武术学校“练武功”,一方面是想强身健体,日后当警察,另一方面,是当时特别喜欢武打明星李连杰。但他只上了一年,功夫还没打扎实,便因为交不起学费退学了。“现在来一个武打角色的话,也不想尝试了,因为打不动。没有真功夫,都是骗人的。”
《情圣》:老实人客串“老司机”
出道7年,小沈阳陆陆续续接过很多戏,忙碌之余,也有过很多迷茫,特别是他说从前选剧本时没有太多的标准,借着好奇心,可能都接过来看看。他自嘲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也不自怨自艾,说有空就“看看通史,学一学成语,从小学抓起”。
尽管小沈阳说自己平日不常逗乐别人,但说话出其不意地还是充满了欢乐感。因此他还是爱接喜剧,看到能给大家带来欢乐,他就很有成就感。这次接的跨年爆笑喜剧《情圣》,小沈阳也是豁出去了,首次尝试饰演撩妹无数的“老司机”,领衔“五贱客”中的风流浪子。这次合作,于小沈阳而言就像是一场老朋友的相聚,导演宋晓飞是在小沈阳接拍《一代宗师》时就相熟,配合起来相当默契。从拍小沈阳在《一代宗师》里那张拧巴着又带有星星泪花的脸,转而拍摄一张调情高手“老司机”的脸,从王家卫式的黑色幽默,转而拍摄纯欢乐主义,宋晓飞没有过多调教小沈阳如何去演绎一个情圣,都是让他自由发挥。
篇6
陈某有两家公司,以投资、贸易为主的浙江缘信实业有限公司和杭州雅缘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其中,注册于2008年的浙江缘信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2000万元,总资产达5000多万元,年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于2010年注册的杭州雅缘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2800万元。影视公司2010年开张,最早投拍的电视剧曾邀请了黄圣依、朱孝天等明星。就是这样一个乍看“腰杆”很粗、手可摸天拥有两家企业的老板,怎么会走上绝路呢?
一种说法是投资失败,债主找上门,走投无路;另外一种说法来自网名“明月君”,他在微博中说:“……自杀的陈某赌博输钱借了高利贷!”陈某的好友证实:“他确实有这方面的生意,在澳门一家酒店经营了一间赌厅,但他本人绝对不参与赌博,因为多年前他曾在赌博上吃过亏。”好友表示,陈某的公司一直运作得不错,也确实赚到了钱,他想把事业做得更大,萌生了很多的投资计划。他投资影视行业,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失败了……
确实如此,2011年初,陈某在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就曾阐述过自己进军影视行业的原因,他说:“我以前对影视业只是感兴趣,但看到政策扶持力度大,还能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就决定试试。”在陈某投拍的《富二代》中担任主演之一的娱乐圈资深人士杨子表示,陈某与自己、黄圣依二人合作的时候,对影视剧的拍摄显得“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影视剧开拍需要开会。杨子表示,外行投资影视剧的风险是极高的,“演员片酬过高,很多老板投资一千万拍一部戏,有九百万都花在了演员身上。他们仰慕演员身上的光环,觉得跟人家吃顿饭之后就可以出去炫耀,所以就办了‘钱多人傻’的事儿……”
据新闻媒体披露,浙江缘信实业有限公司是由多位股东合资的公司,其他股东并不支持陈某进军影视业,但他还是去做了。他先后以合资的形式参与了两部电视剧的制作,共投资数千万元,但这两部剧最终都没有播出——意味着投资完全失败,没有任何回报……
不管陈某出于何种想法饮弹自尽,他的“客观死因”是:进入了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并因此折戟沉沙,负债累累!真正理性、成熟的商人做熟不做生,是不会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探险”的。那么,商人、经营者和创业者怎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包括熟悉的地方发现商机、聚集财富呢?
一、坚定“熟悉里有富矿”的信念,功夫下在刀刃上
很多人对国内娱乐大亨赵本山的发家故事耳熟能详。详解赵本山从家徒四壁到亿万富翁的发财之路,不得不承认这么一个理儿:商机在熟悉里蕴生,财富在深挖中聚集。
不妨结合陈某的不幸,回过头来看一看赵本山的发财之路:当许多明星上过央视春晚到处“走穴”赚钱时,赵本山却凭借着央视春晚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另辟蹊径,搞起了影视剧,并通过影视剧再度成功地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使“赵本山”这个名字不仅仅成了“小品王”,更成了“影视王”。2002年,他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刘老根》在央视一套播出,极大地增强了他做强做大东北方言文化的信心。也是从2002年开始,赵本山租用沈阳中街上的大舞台剧场进行二人转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2007年12月,赵本山以2269.72万元的价格,购得沈阳大舞台剧场的所有权。如今那里已成为沈阳生意最火的“刘老根大舞台”,年收入超过5000多万元。此外,由赵本山打造的“刘老根大舞台”,还在沈阳其它三个场子里天天演出,“日进斗金”已没法概括赵本山财富路上的吸金速度。
别看赵本山没念过几年书,基本上是文盲,但他是本山艺术学院的校长,并策划成立了本山传媒集团,自己担任董事长。集团下设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影视基地以及实习基地。赵本山的生意从头至尾都由他自己掌控。从演员的培养,到最后的产品影视剧和演出场所,形成了一条龙。目前,这个“产业链”的“集约效应”已经是他财富累积的挖掘机。
由此可见,“熟悉”这两个字里商机多,财富挖不完。
实际上,赵本山也有“背时”的时候,那是因为他脱离了“熟悉”进入了“陌生”——赵本山曾投资辽宁足球队,让他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吃了大苦头,赔了不少钱。还好,他还算聪明人,果断甩掉足球继续在他熟悉的行业、熟悉的地方,大挖特挖财富资源。
当然,靠在熟悉的行业、熟悉的地方发了大财的,不止赵本山一个,应当说,多得不胜枚举。
二、走专业化,不走或少走多元化
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业,80%以上都是一业为主。比如在乳品这个行业里,每一个产品都有一个世界5000强企业在做,牛奶有帕玛拉持,奶粉有阿拉·福兹,酸奶有达能,冰淇淋有和路雪……一个企业如果什么都想做,就意味着企业必须有孙悟空豆子点兵那两把刷子,否则,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难敌竞争对手。
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总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醒的话,他说:“一个普通人集中于最有效的一点,将比一个在无数处分心的天才更容易成功。”这与我们的先贤所说的“术有专攻”道理是一致的。
篇7
不过,话说回来,笔者还是觉得营销理论诞生了近百年,应该有一些大家公认的理念或认识,若非如此,恐怕大学里营销专业的学生就只有到真刀真枪的商海里去培养了。因此,关于“赵本山‘卖拐’是不是营销”的话题,笔者还想凑凑热闹,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需求是不是可以创造的?
有人认为,赵本山“卖拐”是在没有需求的条件,凭着自己的“忽悠”功夫创造了需求,单从小品的情节来看,的确如此。但诸位不要忘了,小品毕竟是一种夸张的艺术,在现实生活里,小品中所表现的情节是很难发生的。
以前看推销方面的书,记得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能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推销员,才是高明的推销员。这与“把拐杖卖给腿脚健全的人”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想之下,发现这种说法确有不妥之处。首先,按照营销学中选择目标市场的理论,一个生产梳子的企业是不应该把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在没有头发的和尚身上的,同样道理,拐杖的制造商也不会总瞅着腿脚健全的人去找市场。其次,即使在非常出人意料、非常高明的推销大师忽然有了神来之笔的情况下,的确把梳子卖给了和尚,把拐杖卖给了腿脚健全的人,这也不过是意外收获而已,如果营销人把偶然当必然去守株待兔的话,可能饭碗就不保了。
那么,需求到底可不可以创造呢?这就是个复杂的问题了(真的不是卖关子!)。凡搞营销(包括理论和实战)的人大概都知道一个关于需求与需要的关系的公式,即需求=需要+购买力,换言之,需求就是有购买力的需要。可见,有没有需求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没有需要,二是有没有购买力。比如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就是由无限的需要与有限的购买力结合起来的结果。所以,要创造需求,就是要创造需要,或者是创造购买力。
创造购买力的情形比较简单,如房产和汽车,当有需要的买者购买力不足时,商家可以通过分期付款去“创造”买者的购买力,以实现销售。
而创造需要就比较复杂了,虽然复杂,却正是营销人可以大做文章的机会。需求可不可以创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要可不可以创造。笔者在这里借鉴国外研究消费心理学的专家的观点,把需要分为两大类来具体分析。一类是基础性需要,即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在内心深处为获得美好人生而产生的最基本的需要;另一类是选择性需要,即在基础性需要形成之后,为满足基础性需要而具体指向某种对象(产品或服务)的需要。举例来说,男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是成就感;女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是更有魅力和吸引力;芸芸众生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是活的更有味道,更安全、安逸、幸福、快乐。这些基础性的需要是人性本来的取向,是不可以创造的。但是什么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基础性需要呢?这就是营销人和商家可以大作文章的机会了。
比如,男人普遍把成就感看的很重,商家就推出形形的产品和服务,如西装、皮鞋、酒店、高尔夫、会所等,告诉你这是“成功男人的选择”,于是那些自认为成功的男人的需要就被创造出来了。同样,女人总希望自己永远漂亮,永远有魅力和吸引力,商家看到了这点,就开发出林林总总让女人更漂亮更有魅力的产品和服务来,让广大女士看了欲罢不能,钱包瘪的速度比男人喝啤酒的速度还快。试想,如果不是市场上有那么多花样翻新的化妆品、时装、美容店、SPA等等等等,女人的生活可就没这么丰富多彩了。这就是精明的商家创造了女人的选择性需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活得更幸福快乐,商家也会替你着想的,诸如保险、教育、旅游、房子、汽车、酒吧等。雅客V9开创了维生素糖果的先河,也是在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的基础性需要之上创造了选择性需要。笔者曾听过一位富人说自己什么都享受过了,除了挣钱简直没有欲望(需要)了,我就问他去过月球没有?他说没有,这不,已经有人开始策划去月球旅游的项目了。
所以,从基础性需要(需求)来看,是不可以创造的,可以创造的是消费者的选择性需要(需求)。营销人的任务就是正确地把握人最基本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选择性需求,这中间的商机已经是源源不绝的了。那么,赵本山的“卖拐”是在创造哪种需求呢?
二、推销的过程是否等同于营销的过程?
赵本山“卖拐”是不是营销?还要看看过程。从小品的情节来看,赵本山一出场就是抱着一对拐杖满大街找“需求”,看到“范伟”以后,先是以“叫喊”引起注意,以“猜出来历”引起兴趣,以“同病相怜”产生信任,再以“跺脚”、“有病”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激发购买欲望,以“高秀敏”的“捣乱”烘托气氛,并抓住时机立即成交,整个过程完全符合“AIDA(注意、兴趣、欲望、行动)”法则。
但是,大家都清楚,AIDA法则最先是用于描述广告效果发生过程的,后来被引用到推销技巧中,把推销的过程也概括为这几个步骤。笔者认为这都无可厚非,这里要讨论的是,推销的过程等同于营销的过程吗?
推销的起点是产品(服务)已经存在,在没有主动需求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把产品(服务)卖给被动的买者。而营销的起点是发现需求,或者发现人的基础性需求,创造选择性需求,然后开发合适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使用合适的分销渠道、利用合适的宣传推广方式,发掘买者的购买欲望,“成功的营销会产生主动的购买者,营销的目的就是使推销成为多余”(彼德·德鲁克语)。可见,营销的过程完全不同于推销,赵本山“卖拐”即使真的可以发生,也不过是一次成功的推销,而不是成功的营销。
三、如何正确理解“体验营销”?
近几年在营销界新思维层出不穷,这应该是好事,因为营销本来就是实践性学科,在营销实践中理论不断发展和修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在营销新思维浪潮中,“体验营销”就是一朵迷人的浪花。但到底什么是“体验营销”?赵本山“卖拐”的过程是不是“体验营销”,看来这真是个问题了。
笔者前些年曾顾问过一家医疗保健器械的公司,其所采用的营销方式自称为“体验营销”,具体做法就是让顾客先来公司的测验室利用专业设备检测自己的身体,看有没有问题(血脂粘稠),如果有(检测过的人几乎都有,包括笔者本人)就当场使用这种产品进行半个小时的治疗,然后再做相同的检测,从电脑屏幕上可以清楚看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不怀疑这种器械的效果,只是在想这是不是就是“体验营销”?
体验一词英文中叫“Experience”,可能大家都知道Windows XP中XP的含义吧,就是Experience的缩写。微软开发这一版本操作系统的出发点,就是希望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自己的真切体验,所以在系统功能上留有相当大的余地,重点是给予使用者一个高效的操作平台,然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增加或减少某些功能,从而使Windows XP成为微软和用户共同开发的操作系统,用户的使用体验自不必说。这才是“体验营销”,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就把顾客的使用体验作为导向,就像汽车制造商在新车出厂的时候故意留下一些非关键部位让车主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安装一样,也是为了用户的体验,也是一种“体验营销”。
而目前在实践中被称作“体验营销”的情况,大致与上述的医疗器械的情形相同,如卖汽车的让人试架试乘、卖按摩椅的让人亲自躺上去感受、卖浴缸的在大街上让美女当众洗澡、搞培训的让人先听(看)上一小段等等。其实这种种情形准确的讲应该叫“体验式销售”,换句通俗的话叫“先尝后买”,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更难称得上是“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更加重视顾客导向、更加关注顾客利益和满足感的营销进步思想。很明显,营销的起点是从发现顾客需求开始,那么,“体验营销”的起点也应该从发现、研究顾客的需求开始。同样,“一对一营销”也不是面对面的推销,而是为了满足每一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的“定制营销”,比如你需要在做饭的时候看电视剧,我就专门给你生产带电视功能的冰箱,这也是一种从产品设计开始的“体验营销”。总之,“体验营销”的精髓可以概括为:我卖给你的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务营销大多属于“体验营销”。回过头来,赵本山“卖拐”卖的是一种体验吗?
四、“卖拐”故事可能影响营销人的思维方向
“卖拐”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小品,依笔者拙见,小品的主题意义在于抨击现代社会越来越缺乏信任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教我们大家如何做推销,更不可能是给我们上营销课。当然,在“卖拐”的整个过程中,当事人所表现出来的推销智慧有很多地方的确值得营销人借鉴,如把握顾客心理、取得顾客信任、激发顾客欲望、抓住成交时机等。如果做推销的朋友能从中悟出些道道来,也不失为小品“卖拐”对营销界的贡献。
篇8
[关键词]《乡村爱情》 农村题材 塑造 角色 乡村爱情
电视剧《乡村爱情》是第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它突破了以往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束缚,以“爱情”为切入点,描写了发生在农村中离合纷扰的爱情故事,传递了一种青涩、传统、朴素的爱情观。开播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收视率,以至于不断推出续集,截至2012年已经播出了五部170多集。这部电视剧用一种崭新的目光看待农村生活,塑造了众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方法上,也采用了赵本山式的特有艺术手法,正如倪学礼教授所言“创作者应该懂得如何强化和放大某些人物特征,电视剧的观赏模式与播出方式要求剧中人物能够准确而迅速地辨认出来,而适度的强化与放大对于刻画人物的主要特点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手法将使人物从环境与人群中跳脱出来为观众所牢记。”[1]整体说来,《乡村爱情》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夸张但不虚假,真实而又典型,从而成功地勾勒出一幅乡村群像图。
一、个性的人物设计
《乡村爱情》是以主人公谢永强与王小蒙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当村里唯一的大学生谢永强毕业归来,父亲的殷切希望导致他与青梅竹马恋人之间出现了种种矛盾,也引出了王香秀与李大国、刘英与赵玉田、王长贵与谢大脚等人的爱情故事。随着故事的外延不断扩大,人物渐渐增多,又增加了王大拿、王天来、刘大脑袋等人的爱情经历。最后也开始反思老一辈人的爱情,将父母辈例如刘能夫妇、谢广坤夫妇的婚姻故事也展示出来,使小角色不再走过场,更加立体生动。
主人公谢永强既有大学生的知识眼界,又带着农村出身的好面子与执拗,所以与同样好强、执着的女主人公王小蒙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坦的爱情道路。在《乡村爱情》中,男女主人公起到了生发矛盾、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但是使这部剧深入人心的原因却在于塑造了形形的喜剧配角,这些小人物的“小”思想有时可气有时可爱,增加了故事的可看性和幽默感。
“给予每一个小角色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征,使这个角色值得让扮演他的演员在出现于银幕上的那一时刻进行表演,但是有这一个特征就足够了。”[2] 《乡村爱情》中的配角性格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特点如有点小心眼、小自私,都是使角色呈现出“人性化”面貌的必要特征。同时,《乡村爱情》重视赋予配角的典型性格特征,使每个角色都有了自己的鲜活个性。例如村中四个中年男人,都是父亲却也都有各自的典型特点。谢广坤爱慕虚荣,为了利益他可以固执也可以善变,固执与善变的矛盾做法就导致了一幕幕可笑、可悲又可叹的闹剧出现。刘能斤斤计较,好使诡计却又屡战屡败,而在当村主任的关键时刻懂得放弃,却使这个人物多了几分大气和务实。赵四表面上性格软弱,但他其实也有狡黠之处,以四两化千斤的技巧应对刘能的欺负从不肯吃亏。王长贵有着当官的刻板,也有农民的朴实,当二者同时出现,笑点就不期而至。
《乡村爱情》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和语言风格。谢广坤弓着腰,牵着驴,高傲地在村中走来走去,生怕别人看不起他。刘能说话磕巴,但语句中凝聚着农民的小幽默,比如“我不是草船,你的箭别往我这发”、“你的矮是终身的,我的胖却是暂时的”、“我不是骨头,不能让每条狗都追着跑”等等。王长贵背着手打官腔经典语如“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将小人物的装腔作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二人转式小品化表演风格
《乡村爱情》使用了带有夸张成分的表演风格,并没有使该剧的观感受到影响,相反,将二人转式小品化的表演风格引入到电视剧中,这是赵本山剧组塑造人物的必胜法宝。早期赵本山凭借个人的小品化表演,塑造许多成功的荧屏人物,使他意识到电视剧可以使用小品化的表现方式。而后电视剧《刘老根》大量使用二人转元素,刮起一阵“东北风”,使东北的二人转火遍南北。在观众已经接受了二人转式小品化表演风格的基础上,《乡村爱情》将这种表演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在台词风格上,当人物大段叙述时,语言被设计成二人转式一套一套、琅琅上口,配合演员夸张的表演,既充满智慧也十分幽默。在每个场景中都如“戏”般做足功夫,一场戏里你方唱罢我登场,从不冷场。在人物的追逐打闹中又如同小品般表演,将二人转风格与小品化表演结合得不露痕迹。
采用合适的演员也为人物塑造的成功提供了保证。除了少数客串明星外,赵本山剧组采用的演员基本上都是二人转演员出身,多年的二人转表演风格已经浸入骨髓,表演起来驾轻就熟。可以说在此之前,从未有一个创作团体像《乡村爱情》一样,从投资到编剧、导演、演员,都是出身二人转的演员,对二人转艺术形式深深热爱,并能做到与电视剧表演艺术形式的转化结合。或者可以说,正因为骨子里的二人转气质,使得角色采用了小品化的表演风格。观众觉得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新鲜有趣,所以有时剧情拖沓,观众也能从演员精彩的表演中获得娱乐。
三、稳定的演员阵容
可以说,稳定的演员阵容是维持稳定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一旦在剧中变换演员,必然会破坏观众对角色的印象,有时严重还是促使原有的观众群体放弃观看。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一部连续剧中原先熟悉的角色换了一个演员,会产生不真实感,这种抵触心理必然影响对电视剧的欣赏。《乡村爱情》作为一部长达五部,愈百集,拍摄时间跨越6年的电视剧来说,不可避免地遇到演员换人问题。作为赵本山旗下弟子的演员团体,《乡村爱情》已经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了演员阵容的稳定性。其中扮演王天来的小沈阳在出名之后依然坚持出演,对于《乡村爱情》的收视率提供了极好保证。随着时间流逝剧中的演员有的在形象上变得“发福”,但是也不会替换掉,而给予了最初的粉丝一种共同成长的时间感。当然,《乡村爱情》中三位主要人物的扮演者换人——第二部起赵四、王云的扮演者换人和第三部起王小蒙的扮演者换人,都是从人物塑造的角度出发,换得巧妙,丰富了情节,增加了新矛盾。
在第一部中的赵四并不出彩,穿着打扮、性格与小蒙的父亲王老七有重合的地方,不能制造出喜剧效果。从第二部开始赵四的演员换了,赵四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改变,脑袋上多了一顶蓝色的歪帽子,嘴角还时不时一撇,从形象上就给人一种不安分、狡猾的感觉。王云演员的更换也使人物更加泼辣、性格鲜明,使得情节有了新看点,矛盾冲突也增多了。
而在第三部的时候,王小蒙的角色突然换了一个演员,小蒙的形象从之前的那个土生土长的乡间女孩,变成了现在这个看上去清新貌美、成熟稳重的王小蒙。尽管这个形象少了一些质朴的味道,但是也符合之后的剧情发展,因为之后的王小蒙不仅是属于乡村的,她的生意渐渐城市化,生活品质也不断提高,新的形象更适合人物日后的生活环境。
但是这部剧也存在着违反喜剧传统之处,就是剧中男女主人公的角色设计。绝大多数喜剧的喜剧效果都是通过主人公来完成的,例如《憨豆先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很少有一部喜剧中的主人公是完全不搞笑的,但是《乡村爱情》中却正是如此。男女主人公谢永强与王小蒙行为端庄、语言平实,甚至连一句玩笑都不开,经常显得沉重压抑,与那些偶尔犯小错误、出丑的配角不同,过于完美不真实。好在瑕不掩瑜,《乡村爱情》的人物塑造理念取得了成功。
农村题材电视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的薄弱环节,数量较少,而超长的《乡村爱情》则是其中的特例。这部剧没有多少教化味道,从第一部到第五部,家长里短、插科打诨的小品表演渐渐淹没了反映乡村发展的宏大主题。但是能欣赏到山青水绿、风景秀美的乡村风景,而不是被都市的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晃花了双眼,博得会心一笑足矣。赵本山说,只要还有观众想看,《乡村爱情》就会一直拍下去。这些“屯里的人”,村里的故事,嬉笑怒骂、开心快乐,每当想起那些可爱的角色,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这就是《乡村爱情》的魅力所在。
注释
篇9
[关键词]相声 小品 动漫
听相声、看小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一些经典的小品相声,大家更是早已熟知。有时,电视中,小品相声演员的声音一出。只要说上几句,观众就马上能够“对号入座”说出这些相声小品的名字,并反映出它们的主要内容。一些经典老相声,从演员的衣着打扮,就能猜出是七、八十年代甚至年代更长远的老相声,对于现在求新求变的观众没等相声演员把“包袱”抖开就会换台。久而久之,如果我们的电视节目总是重复播放名为“精品相声小品赏析”的这类节目,观众会产生疲劳感,不愿再看。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相声小品久看不厌呢?CCTV3的《快乐驿站》为我们找到了一种答案一一用动漫来演绎相声小品。
《快乐驿站》是CCTV3在2004年10月推出的一档娱乐节目。该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动漫与传统曲艺相结合,用动漫演绎经典小品、相声。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把相声、小品中的背景具象化。并在借鉴版画、水墨、皮影、年画、泥塑等美术形式的基础上,将时尚元素融汇其中,老少皆宜。笔者认为,《快乐驿站》的这些动漫相声小品,在策划和制作方面有以下几点新意:
第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动漫本身对人物外貌特点准确的刻画和夸张,为相声小品增添了喜剧效果。它不仅拓展了观众想象空间,还增加了作品幽默的表现力。如赵本山的“猪腰脸”,巩汉林的小眯眼、干瘦,就单独拿出这些人物漫画都会让人忍不住一笑,经过漫画的表现使得小品人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为小品锦上添花。
第二,表现人物内心思想方面。相声小品中,向观众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是不易的,漫画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如《超生游击队》中宋丹丹对不再过漂泊生活,回到村后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员要用表情、动作等多种舞台表现手法都不一定能展示,而动漫作者只用了一幅乡村田野农户和谐的画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如:真人版《昨天、今天、明天》中,表现崔永元听到宋丹丹、赵本山所饰演的大爷、大妈把“暗送秋波”解释为“偷偷的送秋天的菠菜”时的感觉,如果没有现场配乐的调节,观众很难察觉到崔永元的内心感受,这个“包袱”也不易抖开。而动漫版中,作者只需将漫画背景调暗,就立刻让观众体会到了崔永元的惊诧。
第三,解释方言俚语,便于理解节目内涵。在相声小品的表演过程中,尤其在中早期的相声中,经常会有一些方言俚语。这些俚语往往是节目的亮点,如果观众不理解这些词语,节目的精彩指数就会打折。如:马志明的相声《大保镖》中“念坎、炮闪”这两个词的意思为“拉屎”。如果不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观众是无法理解老镖头让马志明展示一下功夫,而马志明白知是个花架子,于是找借口说要去“炮闪”,这段台词的意思。动漫作者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将“念坎、炮闪=拉屎”这几个字写在整幅画面的左上角,并与画面中央马志明准备溜到厕所的形态结合起来,让观众一目了然,立刻就明白了。
第四,不拘一格,添加音乐,大胆更改背景形式。在动漫版马季相声《金刚腿》中,作者多加入了一个小书生,并套用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四大才子在桥上以模特步亮相这个经典场面做背景,再配上电影有的原声音乐,为相声增添了笑料。马季的另一个相声《劳动号子》则采纳了《超级变变变》的形式,使原作中不为年轻人熟悉的劳动号子,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第五,画面色彩鲜艳,吸引眼球,在保留发扬老相声方面作用巨大。特别是一些传统相声段子,影像资料遗失殆尽,很多老艺术家都没留下形象,有的只有声音,有的甚至连声音都没有。如马三立、林宝瑞、郭启儒的一些经典相声。《快乐驿站》对这些经典相声、小品作品的重新演绎,具有抢救发掘意义。还有,在改造七、八十年代老相声的方面,《快乐驿站》电有一定的贡献。如姜昆、唐杰忠的相声《虎口遐想》录制于八十年代,背景为春节晚会,受当时拍摄技术所限,现在重新播放时,总感觉片子色彩昏暗。动漫版的《虎口遐想》把虚化的背景具象化,设置成动物园,使得观众感受真切,鲜艳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增添了新意,吸引观众在早已熟悉内容的情况下还愿意继续观看,使老的相声得到新生。
当然《快乐驿站》的作品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篇10
王龙雪
“当,当……”八点了,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打开了电视。把饺子摆在了客厅的茶几上,准备一边吃饺子,一边看春晚。爸爸笑眯眯的对我们说:“每年的春节文艺晚会都是全国人民传统节日里的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啊!”
随着一阵欢快的音乐声响起,专业的舞蹈演员跳起了优美 的舞蹈。她们那婀娜 的身姿一会儿转圈,一会儿跳跃,看得我目瞪口呆。我再看爸爸、妈妈 也看得如痴如醉。啊哈!我最喜欢的小品也开始了。《五官新说 》真搞笑,尤其是“我还敢酒后开飞机”的歌词,逗得我们一家三口笑得是人仰马翻 ,我和妈妈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还有赵本山师徒表演的小品《不差钱》那更是一绝。其中有一段台词特逗。小沈阳说:“我的中文名字叫小沈阳。” 毕 老师问 :“你难道还有外文名字?”小沈阳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中文名字改变了声调“扫笋样”。我听了后差点从沙发上滚下来,爸爸、妈妈也都笑得前仰后合。成龙和几个人合唱的《站起来》也实在是太有趣了!后面的节目一个接一个,精彩更是连续不断。
在欢乐之余,我想了许多。这些著名演员的才艺都是苦练出来的。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使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下苦功夫,才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