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范文

时间:2023-03-27 02: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篇1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条鲨鱼当作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鱼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败。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会常常失败,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是胜利的吗?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

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篇2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象征艺术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来诱 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 ,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 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 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的象征性。

一、标题的象征

《老人与海》这一标题以人和自然的完美衔接展示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一位老人(Santiago),孑然一身在汹涛澎湃,浩渺而深不可测的大海里款款驾着一艘小船,这随时都将迎来肆虐狂风的袭击。老人能抵抗严酷灾难吗?然而,Santiago并不单纯是一个渔夫,他是整个人类伟岸品质的象征。出海捕鱼是与大海抗争、不屈于命运、积极奋争的象征。

在为生存而斗争中,老人的自信和勇敢表现地淋漓尽致。你可窥见他额上的血迹,却永远看不到了眼眶中的泪水。每个人都会像老人一样经历惨败,但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他就会在斗争中变的更坚强伟大。Santiago在长期的斗争中,永不言弃,就算离成功遥遥无期,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下来,不断地向成功靠近。这正是作者一直所赞扬和追求的,同时也是《老人与海》这篇文章标题的真实蕴意所在。

二、鲨鱼的象征

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 ,制造灾难 ,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 象征。文中鲨鱼的出现并非意外,而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他将大马林鱼视如生命一般重要,他总是呆呆地直视着大马林鱼,在确信自己的胜利而洋洋得意时,鲨鱼突然出现并分享他胜利的果实。鲨鱼体魄强健在水里游的速度快、武装精良、以致于它在海洋中没有敌手。鲨鱼前后共五次攻击老人,当鲨鱼袭来时他迅速准备好了鱼叉和粗缆绳,并将受伤的手放进咸海水中浸湿让头脑保持清晰。最后,他杀死了鲨鱼。这些鲨鱼无疑是冷酷和可怕的异端世界的象征。他们恶贯满盈,他们以海中的鱼为食。他们代表着社会的邪恶力量。冷酷、邪恶,缺乏人性是他们显著的特征。他们擅长毁灭人类美好的事物。恰恰相反的是,老人是整个人类的美好象征。人类对邪恶势力毫不畏缩,竭力与邪恶斗争。

三、大马林鱼的象征

大马林鱼象征着老人理想的追求之物,而老人对大马林鱼的征服,则表明了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克服许多困难和阻碍。老人唯一的目的是能捕到一条鱼,他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尽管这样,他还是决定继续第八十五天的航行。他从未放弃过心中的信念,当他看到一条又长又是漂亮且神奇的大马林鱼跳起来的时候,老人立即决定降服它。尽管他有坚强的意志,但没有强壮体质。相反,这条大马林鱼年轻又强壮。大马林鱼曾发怒似地拍打老人的脸以至于想把老人脱下船,并在他的眼皮底下划了一条口子。“Fish”他大声地喊道,“I’11 stay with youuntil I anl dead.”如此的一个信念支撑着他继续斗争下去。狮子和the great Dimaggio的梦想和他自己在这场搏斗中的必胜的信念鼓舞着他。

四、马林鱼骨架的象征

马林鱼骨架代表老人精神上的胜利,是敢于面对失败和死亡的象征。圣地严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捕到鱼了,但他还是决定再次出海。这次经过两天的激烈搏斗,老人杀死了巨大的大马林鱼。他胜利了,在凯旋的路上,一群鲨鱼闻到了死大马林鱼的鱼腥味,它们快速地朝着老人游来且欲吞食老人的战利品。他为保护大马林鱼同这些疯狂的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光了,仅留下一具巨大的骨架。老人又一次无功而返。然而这次几乎以他的生命为代价的搏斗显然已经超出了老人的本来意图,发展成为对一种精神的追求。

虽然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具骨架只是一堆有待清理的废物,对老人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成功――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他不可动遥的意志的象征,是敢于面对失败和死亡的象征。他杀死马林鱼和鲨鱼正代表着一种与死亡抗争的过程,这是对有限的生存空间作出的挑战。同时也反映了文章潜在的意义,只有这样来理解海明威的写作意图,我们才不会夸大骨架的象征意义。

五、结语

《老人与海》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老人圣地亚哥、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小男孩、老人那抽筋的左手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简练的语言风格使人于平淡处感到新奇,从一粒沙中看一个世界,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所谓“言犹尽而意无穷”,让读者透过纸面表象去努力追求、解释、咀嚼。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 Ernest Hemingway[美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老人与海;硬汉精神;形象;解析

1.人类精神的塑造

海明威小说塑造的硬汉形象,象征着一种人类精神,一种永恒并切超越时空的存在,把现实生活与哲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人类尊严、即在困难面前不弯腰的硬汉子。桑地亚哥是个老渔夫,独自一个人驾舟出海打鱼,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的困境中,他没有放弃,并再度出海,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在返回的归途中又碰到了凶猛鲨鱼,经过殊死搏斗,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用老人的话来说:“人并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就是打不败他。”这就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想揭示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与鱼的较量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了。老渔夫敢于挑战,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老渔夫这样的英雄,不管他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的。?因为,他给我们带来的是自信,是勇敢。只要我们勇敢地去迎接挑战,正如小说中小男孩所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 "He didn’t beat you. Not the fish."(from the Old Men and the Sea)。

2.硬汉精神

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桑地亚哥的形象,一个象征性的硬汉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敢、坚强和永不放弃。 在桑提亚哥的背后是一种人类永恒的自信、自强和自尊,是一种永恒的人类精神,他激励人们向困难和死亡挑战。在海明威传奇小说中都塑造了一系列打不垮的硬汉英雄,我们解读海明威的作品时,要从硬汉精神和他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他的生存环境、人生阅历等,都给人以极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男子汉精神。《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代表着生存环境, 依赖的环境,也代表着与大自然角斗的竞技场。海明威塑造出一个个的硬汉形象,永远也不会衰败。老人与鲨鱼搏斗体现了作者心中决不屈服的生命力。 桑提亚哥希望钓到大鱼的时候,可以使人联想到他渴望创造的奇迹。“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烘托了桑提亚哥对力量的向往和对黑暗临危不惧的精神。象征着老人追求勇敢和搏击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小说《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己,以勇敢顽强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他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他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老人与海》作为名著,有他深刻的一面,都透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使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呈现的壮观景象,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是人类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大自然,征服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老人是人类的代表,他那抖擞的精神,和鲨鱼进行搏斗,最后是空着双手而?凯旋。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这就是征服的力量。从而验证了“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的真正意义。

3.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

《老人与海》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在他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作失败者的时候,可是他却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尽管鱼肉都被鲨鱼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从而揭示了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精神,体现的不仅仅是条硬汉,从他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精神价值,是人类永远不变的永恒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人的自信。

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不用与他人比较的自信。在桑提亚哥的生存哲学中,即使遭遇到了极大的不幸,人也只能自信。在面对困苦甚至死亡的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依靠,唯一支撑人们生存勇气的,只有自信。因此,我们活着就必须有自信,在海明威小说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人的精神上来讲,所得到的自信,是从人勇于和命运的抗争得来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就是这样取得了胜利。总之,人的真正胜利就是最终战胜了自己。

海明威的人生哲学,本来就是一场斗争,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虽然不是什么大英雄,但为生存下去,始终保持着一种观念,一种原则,即做人的尊严。他们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表现出了高度的自制行和忍耐行。桑提亚哥在危难中所表现的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最典型的“硬汉”形象,这就是彻底的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也是海明威晚年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

4. 现实意义

海明威作品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海明威式的英雄,在今天,也具有普遍性意义。在生活困境中,做到自强不息。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使人感到精神压力,疲惫不堪,要做到精神不倒,就要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以不垮的精神,使自己成为强者。面对困难,仍然需要有海明威的精神,即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永远不可战胜。

海明威是塑造那些在强大的压力不屈不饶的人们,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哲学。《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典型。常年的海上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记,铸就了他的“硬汉”性格。这就是彻底海明威式的人生哲学。这也是海明威晚年时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这种斗争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海明威的创作人生哲学反映了当代的现实,特别是时代的精神。同时,海明威也在宣扬一种人生哲学意义,即爱可能战胜死亡。海明威是钢性的汉子,他的作品中所阐(下转第20页)(上接第19页)述的思想和海明威式的英雄,在今天,也是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5.结语

海明威对死亡主题如此关注是和他一生的生死经历分不开的,他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作品向世人展示他的死亡意识,显示他对死亡的见解。海明威的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可以说,海明威死亡意识是在他对死亡主题理解中形成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死亡更是对生命的肯定。海明威提倡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以硬汉子精神去面对死亡。《老人与海》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是作家创作的总结,都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性,这在美国文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最高体现,即冰山能够移动是它八分之一浮在水面――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参考文献】

[1]陈主编 《外国文学名著精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2]海明威著 吴劳译《老人与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3]董衡巽编 《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三联书店,1985.

[4]陶洁.美国文学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任敬著 《20世纪美国文学史》[M]. 青岛出版社,1999.

[6]张伯香.英美文学选读[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接下来请欣赏:海明威日记。

海明威日记1今天,我读了一本书《老人与海》。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他有一个小助手,马诺林,因为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没钓到鱼,孩子(马诺林)父亲就不让马诺林跟他出海了,孩子父母也说渔夫的坏话,但他仍然不肯认输,充满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了一条极大的马林鱼。大鱼拖着船走,老人却紧拉不放。老人在没水、食物、武器、助手,而且左手抽筋的情况下,他也毫不灰心。经过了两天两夜,大鱼被老渔夫杀死了。但有些许多小鲨来抢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把它们杀死,但大鱼却被吃光,老人精疲力尽地拖回一副大鱼骨……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我们要像老渔夫那样怀着乐观的心,充满着奋斗的精神。即使失败了,依然有人喝彩,因为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很多……记住它的题记:“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海明威日记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太大了,把他的小船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最后渔夫把它杀死了绑在小船边上。可想而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呀!渔夫在返程的途中,又遇到了一只鲨鱼,他没有畏惧,与鲨鱼殊死拼搏,回港时,鲨鱼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在《老人与海》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人生来就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困难时难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地面对,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回想自己,每当遇到一点困难就不耐烦、退缩,失败了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我要想渔夫学习,学习他那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海明威日记3今天,我又看了两遍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被老人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出海捕鱼两天三夜的故事。他因为捕鱼的运气不好,常常被同行的人嘲笑,但他坚持不懈,最后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虽然大马林鱼在老人返程时被一群鲨鱼围猎,只剩下骨架,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把鱼运回来,令同行投来羡慕的目光。

每当我读《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时,都会想到我参加校运会的跳绳比赛,当时口令一出,我就飞快地跳了起来,不一会儿,我的脚全麻了,我真想放弃,但这时我想起了《老人与海》的故事,我坚定地一次,两次……地往下跳,虽然我只得了第五名,但我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比赛。

通过跳绳比赛,我深刻地理解到《老人与海》所讲述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

海明威日记4我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非常震撼。我现在给你们讲一讲它的内容吧。

他讲了桑地亚哥的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夫。已经过了84天了,可是连一条鱼都没逮住。他的好朋友小男孩在对他职业自豪的支持下,冒险乘船到了更远的墨西哥流湾。他在那里熬夜了几天,终于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他成功了,精神饱满的准备回家。归途中,他受到了一条鲨鱼的袭击。这条鲨鱼长得极其凶猛,让人心生害怕。

但老渔夫他百折不挠,敢于跟鲨鱼搏斗。终于,鲨鱼被赶跑了。但是只留下了一具马林鱼的骨架。因为它闻到了马林鱼的血腥味,就撕掉这条鱼的肉。回到村子里,虽然只钓到了一具骨架,但依然有人喝彩。大家都把老人带到酒吧,和他一起喝牛奶和加糖的热咖啡。

这本书主要描写老人去流湾冒险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老人坚强不屈的硬汉子形象。我很佩服这位老人。

海明威日记5今天,我和妈妈到图书馆里借书,突然看到了这本书——《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这本书的作者是海明威,我以前没有读过海明威写的书,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就让我感到大吃一惊。在故事里,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被作者描写的淋漓尽致。

故事中的老人八十四天没打到鱼了,在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仍然独自出海,在海里终于遇到了一条大鱼,老人和鱼整整拼搏了三天两夜,终于把这条比船还大的鱼捉住了。再回去的路上,因大鱼的血腥味太大,引来了六只巨大而又凶残的鲨鱼,他使出浑身解数跟鲨鱼搏斗,最后终于杀死了这六条鲨鱼。虽然这条大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了鱼骨头,但是它还有大约800磅重。

这就是《老人与海》,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压服,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这永不言败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海明威日记6这天早上,我拿起《老人与海》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把这本书读完后,我很佩服主人公桑提亚哥。

《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叫桑提亚哥的人出海打鱼,他不畏艰险,终于在海中打到了一条大马哈鱼,在回去的途中,不小心进入鲨鱼带,他一直在守护着这条大马哈鱼,但大马哈鱼还是被鲨鱼啃成了一副骨头架子。桑提亚哥回去后,把骨头做成了渔具。

在书中,桑提亚哥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输,但绝不能被打败。”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知道了一个人不管怎样,都不能服输,不能气馁,不能放弃。

我觉得我发挥了这句话的道理。那一次,我考得没有同桌好,她骄傲地嘲笑我是一个笨蛋,我不服气,下决心一定要超过她,于是以后上课时认真听讲,写作业一丝不苟,后来的考试终于超过了她,在她面前昂起了头。

我要学习桑提亚哥,成为一个不服输的人。

海明威日记7读完《老人与海》后,我深切地感受到圣地亚哥老人那百折不饶的拼搏精神,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无论面对怎样的危险逆境,老人都保持着人的尊严与勇气。命运对他不公平,可他无怨无悔,不灰心丧气,从失败中站起来……

这本书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这一位普普通通而又可敬的老人让我懂得了: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打倒,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打败它。我认为人可以消灭,但决不可以被打败。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挫折,有的人不愿意挑战,他就永远都是失败者,而有的人勇敢的去面对,乐观向上,最后走向成功之门。在这本书里像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赞扬的。因为,老人带给我们的是人类中最为高尚的品质。

篇5

走在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巷子里,自己的青春岁月更是让我想到了海明威这位文学巨匠,他的故居就隐藏在那些明亮简洁的房子里。

海明威的一生中有过四次婚姻,前三次都以离异结束,只有最后一位女子玛丽陪他走完了生命的历程。

海明威的故居并不难找,基韦斯特最有人气的博物馆当属这里,大多时候人们都在排队等候进入。他是在1931年与第二任太太宝琳一起搬到这里的,此时,这所由船舶建筑师阿萨建造的房子已经足足80岁了。他一直在此居住到1940年与宝琳离婚。宝琳1951年去世后,整个院子连带着家具出租给别人。1961年海明威过世,基韦斯特的一位女商人迪克森买下了这幢房子,并一直居住在里面的主屋内。商人的敏感度常人难比,1964年,整个院落被改建成海明威博物馆对外开放。直到今天,房子的所有权仍在迪克森家族名下,以成人每张13美元的门票接待海明威的追随者。

据说,砌成海明威故居院墙的砖原本是从巴尔的摩运来铺街道的,因海明威不想被人向内窥视,便用砖堆砌成现在的墙,取代了原来的篱笆。院落外,那位酷似海明威的老人先是坐在椅子上悠闲地吸着烟,许久后才缓缓站起,不紧不慢地支起了画板。看到站在街对面的我,他笑了。或许他每天都这样以红砖为背景,描出基韦斯特,绘出海明威与海。

厄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直到1961年以自杀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当真是多姿多彩:加入红十字救援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地记者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非洲狩猎过,在墨西哥湾流里捕过鱼,在阿尔卑斯山滑过雪,在古巴定过居。记者出身的海明威,“新闻体”的文字被不喜欢的人批评为过于直白简单,但正是这种简洁无比的风格,让他以《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马车库二楼的写作间,原来被海明威建成一条通道与主屋相连。海明威习惯在早晨写作,起床后可以直接从通道来写作间,后来通道在一场暴风雨中倒塌掉。现在这里有上下楼梯,游客们排队参观。写作间还保持着当年的老样子,古巴人做雪茄时坐的椅子、海明威使用的打印机以及他收集的纪念品,都在原来的位置。《午后之死》、《非洲的青山》、《胜者一无所获》、《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都是在这个写作间创作的。

马车库前的游泳池是基韦斯特第一个居民游泳池。按照海明威的设计,宝琳于1937至1938年在他奔赴西班牙内战的战场时负责了游泳池的建造。当他从西班牙回到家后,听到总共两万美元的建设费用后,当时就震惊了。海明威从口袋中掏出一个便士扔给太太,笑道:“你索性把我最后一个便士也拿去算了!”现在,泳池边绿色柱子前的玻璃下面,就埋着海明威的“最后一个便士”。

当年的马车库的一层被宝琳装修成居室,现为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和办公室。海明威与宝琳离婚后,便定居古巴,直到1959年后离开。《老人与海》就是在古巴完成的。宝琳去世后,海明威和玛丽经常探望这座老宅,来时就住在这个居室,最后一次是在1960年。

主房共有两层,通过一个狭窄的楼梯相连。一楼是起居室和主餐厅,二楼是主卧室、孩子们的房间以及保姆房。走廊书柜里的书都来自当年海明威的书房,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他都喜欢读些什么样的书。

起居室内的家具,都是宝琳在巴黎居住期间购回的。想想当年,连同院内的游泳池,这幢房子在基韦斯特曾经是多么显赫。其实,直到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后,他的经济状况才真正好转起来。许多小说中的灵感都来自海明威的真实生活,就像《永别了,武器》中的人物关系,就有他在意大利战场中与安格妮修女之间的一段有始无终的感情的影子。海明威一生中唯一创作的大型剧作是《第五纵队》,起居室里的红色椅子就曾在百老汇戏剧《第五纵队》里粉墨登场过。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作品,一部巅峰的完美之作。小说共用8周时间完成,根据他的古巴老朋友格雷戈里奥的真实经历写就。海明威曾经讲到:“更深的东西是在懂了以后看到的东西。”老人、小孩、出海、捕鱼、鲨鱼、袭击、骨架,无一不是有其更为深刻的象征象义。看到墙上的《老人与海》的海报,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看过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直到少年派在电影快结束时的大段独白,才让人猛地想到,海上生存并不是看上去只与猛虎为伴那么简单,实际过程可能更是一个恐怖得不能再恐怖的故事。

墙上猫的画像,让人想到海明威和他的六趾猫的故事。在基韦斯特的邋遢乔酒吧,海明威结识了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救捞船船长。正是他,送给了海明威第一只六趾猫。据说现在在海明威故居看到的猫,都是当年他钟爱的那些六趾猫的后代。这些猫并不怕人,定期有兽医照料它们的健康。猫们都有自己的名字,死后都葬在院子内的猫墓地,就在主屋与马车库的旁边。

墨西哥式双层橱柜上面,有一只非常有名的雕塑猫,当年毕加索送给海明威的礼物。不过,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真品已经被小偷打碎。1974年,海明威的第一任太太哈德莉参观这里时,确认在地下室发现的就是这只雕塑猫。

海明威与宝琳在基韦斯特的故居内共育有两个儿子,帕特里克和格雷戈里。他们的卧室就在主卧室对面,现在这里展示的是海明威一生各个阶段的纪念品和照片。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都可以找到海明威当年的故事,从芝加哥附近的出生地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各种勋章。

移步出来,满眼都是青翠的热带景色,元月的寒冬原本只出现在距离这里遥远的北方。无花果树的枝叶正盛,据称是在建造这座房子时就种下的。

对面的灯塔建于1847年,并一直使用到1969年。现在想来,多少个夜晚,海明威在邋遢乔酒吧与好友斯坦利·德克斯特酩酊大醉后,都是灯塔的灯光给他指引着回家的方向。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个人并不是为被打败而生的,肉体可以被摧毁,但绝不能被打败。海明威始终在他的书中讲述这样一个思想,特别是在小说《老人与海》中。他遭遇挫折无数,甚至连飞机失事都经历过两次,但都没能被败打。或许是宿命难以改变,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一支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前,他的父亲也是自杀身亡。在这之后,他的孙女同样自杀辞世。《老人与海》的原形、古巴渔民格雷戈里奥,活到104岁。

篇6

    关键词《:老人与海》;海明威;生态和谐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人与海》被很多人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该部巨着的问世在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学术界也掀起了对其作品的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说的硬汉形象、悲剧意识,虚无思想和艺术特色等,但是从生态视角进行研究的则较少,这势必造成对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个缺憾。本文试图以生态视角为观照,对这一巨着进行剖析,探究其生态学层面上的意义。生态批评(eocriticism)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以研究文学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作为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对大自然的关注是海明威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大自然中莽莽苍苍的森林,奔腾不息的河流,波涛汹涌的大海,树木葱郁的青山,为海明威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对自然的酷爱又使他一生酷爱打猎、钓鱼、游泳、滑雪等这些接近大自然的活动。他去过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班牙、东非、基韦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国西郊的落基山等地,他用心去贴近自然,欣赏自然,关注自然,努力做到回归自然。甚至他的住处———橡树园、华隆湖畔的避暑茅舍、基韦斯特了望田庄、太阳谷、凯彻姆等,都是贴近自然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旅居过法国和古巴,到非洲打猎,到西班牙看斗牛,还当过救护车司机,受过伤,得过勋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其辉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更加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文明的失望。可以说海明威一生都在寻找未遭破坏、未被开发的自然,并希求从中找到慰藉。然而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虽然发现了一些生态和谐的画面,但更多的则是一幅幅生态失衡的画面,我们似乎听到了画面背后海明威老人一声声的叹息,似乎又看到了海明威老人如同书中的老人一样在生态遭到破坏的环境中挣扎着,思考着。那么他在思考什么呢? 

    一、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

    老人圣地亚哥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他不但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且受到了当地一些渔民们的白眼。为了不服输,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曾经获得的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的称号,他决定冒险,把船划进大海的深处,把陆地的气息抛到身后。圣地亚哥知道大海的深处是一个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在他和他的小船到来之前一直保持着自身的生态平衡,构建着自身的生态和谐。他的到来必将破坏它的生态和谐,尽管他也爱着朝夕相处的大海,因为在老人圣地亚哥看来,自然界应该是人类的朋友、兄弟,甚至是母亲。他常梦到“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峡和褐色的大山…,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发生过的大事,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某些地方和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戏耍着,他爱它们,如同他爱这男孩”。(参见海明威《春潮·老人与海》,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面引文同出此书)。他非常喜爱飞鱼,因为“它们是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鸥…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这老人总是拿海洋当女性”。可见他梦中的狮子不再是凶猛的草原之王,而是像小猫一样可爱,于是在梦中他和狮子的关系不是猎杀和被猎杀的关系,而是像伙伴一样地相互嬉戏,而他和大海的关系也就像母子关系一样。既然他和大海相依为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理论上来说他得保护大海,不能伤害大海,包括里面的大马林鱼,这样他才能和大海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然而现实迫使他放弃了原先的信条,侵入了大马林鱼的活动领域,准备破坏既有的和谐,而大马林鱼也在无意中中了老人的圈套,生态和谐进一步走向失衡。尽管在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之间出现了如下的一些和谐画面“:鱼儿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再吃一些吧,美美地吃吧…鱼儿,我爱你,非常尊敬你…我巴望也能养那条大鱼,他想,它是我的兄弟…你觉得怎样啊,鱼啊?拖着这船吧,鱼啊…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但这种人鱼一体的画面背后总是充斥着即将到来的血腥屠杀,而老人也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他对大马林鱼的态度“,鱼儿,我要奉陪你到死…不过我今天得把你杀死…我不得不把它杀死,而且得保持精力来这样做…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于是无辜的大马林鱼便从不知不觉地中计、全力以赴地逃跑、难以忍受地疲惫、困兽犹斗地反抗,而逐渐走向挣扎,无奈,绝望和毁灭。最后这令人揪心的一幕彻底把人鱼生态的和谐毁掉了“,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他感觉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从水中高高跃起…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大马林鱼虽然死掉了,然而它并没有失败,它在和老人的搏斗中很有风度地、优雅地离去了,它没有放弃自己的尊严与抵抗,它已经为自己和谐的生态环境负了应尽的责任,它让老人吃尽了苦头,使他浑身是伤,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最终一无所获。大马林鱼失去了生命,赢得了尊重,老人圣地亚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打死了大马林鱼却得不到它,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大马林鱼都在实践着书中的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大马林鱼虽然被毁灭了,但没有被打败,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毁灭了大马林鱼,但没有打败它,也没有得到它,他们之间没有胜利者。 

    二、没有胜负———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

    大马林鱼和鲨鱼是和谐的海洋生态圈的组成部分,他们能否和谐相处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海洋生态的平衡。在《老人与海》中,他们却和睦不再,可怜的大马林鱼虽然悲壮地死了,但凶猛的鲨鱼却并没有放过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海域,不同的鲨鱼群向已经丧失抵抗能力的大马林鱼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规模也越来越大,大马林鱼在默默无闻中任人宰割,身上一块块肉被无情的鲨鱼撕下,在悲壮、惨烈、血腥的屠杀中变得体无完肤,最后只剩下白骨和长刺,生态和谐再次被杀戮替代。但鲨鱼并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鲨鱼被老人圣地亚哥打得死的死、伤的伤,老人圣地亚哥的行动虽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用生命拼来的大马林鱼,但却以另外方式为已经死去的大马林鱼报了仇,可见在这场战斗中,鲨鱼不是胜利者,而大马林鱼也不是失败者,因为老人圣地亚哥替它报了仇。同时我们不难发现,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打死 第3期一场没有胜负的战斗打伤了一群又一群的鲨鱼,但却无法保住他的战利品大马林鱼。对鲨鱼来说,老人圣地亚哥是它们业已生活许久的海洋生态环境的侵入者、破坏者,对其战利品大马林鱼的攻击就是对老人的有力反抗,最终它们以死伤为代价消灭了整个大马林鱼,可见老人圣地亚哥和鲨鱼之间的战斗也没有胜利者。 

    三、没有胜负———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

    老人圣地亚哥是一个打鱼技术顶呱呱、恪守传统捕鱼技术的倔强老人。在八十四天没有捕捉到一条鱼的情况下,人们认为他倒了血霉“,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没钱买吃食,得靠原来的徒弟马诺林给他送来;而曾跟他一起捕鱼的男孩马诺林,迫于父母的压力最后也离开了他,于是他被剥夺了代教徒弟马诺林的权利,而马诺林是他身边唯一的伙伴和助手,可以说支撑着老人圣地亚哥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又被抽掉了一根。马诺林到了另外一条船上,头一个礼拜就打到了三条好鱼,当地渔民们又怎能不对老人白眼相看呢?在物质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他的精神与心理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那些诸如圣地亚哥冠军称号的辉煌历史,物质上已陷于困顿、心理上也陷入了绝对孤独的老人不顾一切地要到远海去打一条大鱼。在漫长的三天里,他拼尽全力并且用尽所有技巧却仍像以前一样一无所获。他痛苦地挣扎到自己的棚屋中后,生命体征都已经大幅下降,鱼具也基本被全部毁坏,他虽然向社会证明了自己不屈的精神和高超的捕鱼技术,但除此之外却一无所得,物质状况和身体状况的恶化还将继续下去,心理承担的压力也不会减轻很多,因此也不能说他在和社会之间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同样,他一无所获的回来虽然不能让社会的人对他完全认同,而只能换来人们的一丝同情,但当时社会上对他白眼的人会因为他三天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捕鱼技术而认为他有别于从前,因此社会在和老人圣地亚哥的战斗中也没有获胜。应该看到,尽管男孩马诺林决定不顾父母和社会上的反对回到老人圣地亚哥的身边(似乎老人占了上风),尽管老人准备改善捕鱼工具,弄一支好钢做的长矛(似乎老人下次会获胜),但再好的钢做的长矛也不能掩盖捕鱼工具上的落后,和当时已经被很多人采用的先进捕鱼技术已经无法相比,其后果必将是下一次捕捉大鱼的失败,徒弟将再次离开他,他将再次面临上一次八十四天捕捉不到鱼的困难局面和尴尬境地。可见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之间本应该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却因双方种种原因而被破坏,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分胜负。  

    四、没有胜负———海明威与社会

    评论界普遍认为海明威和当时他所生活的社会之间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这是因为海明威《老人与海》之前的作品《丧钟为谁响起》既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遭到评论界的批评,不少评论者认为此书和他先前的《有钱的和没钱的》缺乏海明威原先那种凝炼、白描、控制、纯净的艺术风格和冰山一角的写作原则,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直露,认为海明威在创作上开始走下坡路的人不在少数。《过河入林》毫无节制地表现了一位身患癌症的退休美军上校追思昔日恋人、顾影自怜的伤感情调,更加深了评论界的这一推断(参见李公昭《20世纪英国文学导论》第139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很多学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海明威像老人圣地亚哥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也急于向社会证明自己不朽的创作力。而他沉寂十多年之后并且于1952年发表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则让评论界眼前一亮。他们普遍认为这部文笔优美、风格纯净、思想深邃的巨着恢复了他在《太阳照样升起》等作品中的自律、优雅、紧凑、凝炼的写作风格,将他的叙事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也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并获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于是很多学者说,这证明了海明威在与社会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然而笔者认为,海明威在长期的写作生活和坎坷的人生体验中应该对他和社会的这场战斗持无所谓的态度,一种平和的态度。正如前文所阐述那样海明威是一个迷恋大自然的作家,是一个重视生态和谐的作家,他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社会,早已把自己和社会看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一部分,并且把维护这一整体关系的和谐作为自己终身实践的目标。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最后一方净土》、《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以及《丧钟为谁响起》等。既然他根本就没把社会作为斗争对象,又哪来的胜负之说呢?而《老人与海》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评论界再次掀起了研究海明威的热潮,正如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该书留给社会一个说不尽的海明威,海明威似乎俘虏了社会,但社会每时每刻的不停变化又何尝不是海明威以后的写作素材呢。此时他似乎又成了社会的俘虏,这似乎告诉我们相互俘虏才是他和社会之间生态和谐之所在。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依据真实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圣地亚哥,一个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又不断表示后悔的老人,老人不断说的那句“我原不该出海这么远的,鱼啊,对你对我都不好啊,鱼啊”,不就是海明威本人观点的真实流露吗?可见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的胜负无从说起,也就无法分出高低了。正如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我们又何尝不能有说不尽的《老人与海》”呢?自从《老人与海》这部博大精深的巨着问世以来,它激起了一个又一个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或者是相同视角的不同认识来阐述他们的观点。为了丰富与补充这些学者们的观点,本文从生态视角全面阐述了老人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鲨鱼,老人圣地亚哥与社会,海明威与社会之间的战斗是没有胜利者的战斗。笔者相信在以后有关《老人与海》的生态视角的研究中,还会有许多全新的观点,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1.海明威(Hemingwvay,E.)1春潮·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何树、苏友先.美国文学导读与应试指南[Z].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海平、王守仁1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

摘 要:随着世界性生态问题的出现和加剧,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老人与海》这部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描写了老渔夫圣地亚哥生活态度以及他与大海和大自然的关系。本文以生态批评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老人与海》进行了分析,从而呼吁人们保护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关键词 :《老人与海》;生态批评主义;自然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169-02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人们也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生态批评主义也应运而生。1978年,威廉·鲁克特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的概念。生态批评就是指研究自然环境和文学之间关系的,并以保护生态为目的的文学批评理论,从而确定文学、大自然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被重新解读分析,从而了解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意义,进而唤醒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本文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成功塑造了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这一硬汉形象,并在文中阐述了渔夫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和大海和大自然的关系。其实,海明威何尝不是将自己写进了作品中。海明威是一位喜爱自然的伟大作家,因此,大自然成为了他作品的一部分。狂奔的河水,浪花飞溅,波涛汹涌的大海,古老而茂密的森林,悬崖峭壁这些都成为了海明威创作的源泉。滑雪、钓鱼、打猎等更是成为他一生用来接近自然的活动。海明威,一位厌倦了世俗生活和战争的勇士,开始从大自然山水之间寻求慰藉。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保护大自然生态的意识。他在文中阐述的生态意识思想主要是指人类仅仅是自然界组成部分的一个群体,并且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因此,人不仅要与人建立联系,还要在此基础上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与万物相互联系。

二、《老人与海》体现出的生态意识

通过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研究分析,大致可以将该书体现的生态意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一)批判人类征服自然的行为

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威力,人类是不可能真正的征服自然的。即便人类征服了自然,那也只是暂时性的而已。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说,就是批判人类对自然无情的征服。为了使人类在自然界中生长繁衍下去,就要更好的融入自然界中去。首先,要建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即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所谓的生态美就是指人类和自然界之间是相互关联并且相互影响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他虽然想要征服大海,但同时他也不吝对大海进行赞美。这说明他对大自然的规律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而在认同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他同样的热爱大自然。在文中还写道老人睡着后梦见狮子们在海滩上嬉戏的场景,并爱着它们。即使老人征服了代表大自然威力的鲨鱼和马林鱼,但他仍对大自然存在着深深的爱和崇敬。但是,老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利用他自己的力气和智慧打败马林鱼。在战斗前,老人将马林鱼看做自己的亲朋,并对它进行赞美。战争时,老人将马林鱼看做自己强大的对手,并坚定不屈的同它进行战斗,并通过两者的对比,找出把彼此之间的差异。这无不体现着作者海明威对人类征服自然愚蠢行为的极大的讽刺,更坚信人类没有武器的帮助是战胜不了大自然的,即使运用武器战胜了自然,也是不能长久的胜利下去。因为人类无视自然地规律,盲目的改造自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去的更多,甚至导致人类的灭绝。老人虽然战胜了马林鱼,但是却被鲨鱼打败。虽然老人对自己征服自然地欲望进行了反省进而自责,但是最终还是选择杀死马林鱼。老人就通过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自我安慰,最终,自己被自己打败,而不是自然。

(二)批判人类中心价值观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地手段也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以至于人类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大自然威力的生态意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人类中心主义分为三个层面:生物学层面、认识论层面以及价值论层面。而生态伦理学反对的价值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中心论。在《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这篇文章中对人类中心论进行了阐述。简单来说人类中心论崇尚的价值观就是人类根据其对人类自己的了解以及对人进行全面的关心而构建成的意义世界,它是人类塑造自我形象,并确认还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在这种价值观下,认为人的利益或好处是道德原则的唯一的起始点。在这种观念下,人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将自然规律弃掷一旁,不予以理会和观察,对自然肆意的征伐和践踏。海明威认为随着征服自然的物质化欲望一直膨胀,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人类文明被完全的毁灭。并隐晦的阐述着人类在征服自然,获得精神胜利的同时,还要实现人类的自我价值。而这种硬汉式的精神上的胜利却违反和背弃了精神生态。而生态的价值观则是指从道德或宗教类的角度出发,促使人类在人性培养的过程中形成对大自然的憧憬和热爱。换句话说,就是降低甚至是放弃人类过度追求物质的欲望,并从精神上接受并融入到自然界中去。而海明威将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完全寄托在实现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中去,忽略了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胜利,反而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和胜利,这种观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价值观上的体现。老渔夫圣地亚哥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一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歉疚,转而又对自己进行催眠式的安慰,认为他自己天生就是从事这种活动的。老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捕获了马林鱼以及凶狠的大鲨鱼,从而确定了老渔夫自己的社会价值,完成了上帝赋予人类的职责和使命。并把那场与马哈鱼和鲨鱼的斗争看做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令老渔夫感到格外的骄傲和自信。而这场人鱼大战,就像老渔夫自己说的,他是为了赢得自己的尊严,最终他战胜了马林鱼,杀死了鲨鱼。而也正是这样让更多的人明白和相信只要勇敢前行,你永远都可以的。也让大自然领悟到,人类是多麽的有能耐,多么的能将磨难化为前行的力量。然而,坚持人类中心论却必然会导致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以至于以空前强大的规模和速度作用于大自然,从而取得生存所需,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随着近两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在人类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的时候,人们开始尝到了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果。大自然开始进行反抗,向人们敲响警钟:温室效应、冰川融化、臭氧空洞、紫外线增强、资源减少甚至枯竭,河流污染等情况逐渐出现,并越发严重,严重的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生态批评主义将批评的焦点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逐渐转变到人与自然的研究方向上来,并同时将存在于社会关系中人类归结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此时,生态批评理论不断的思考、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断地提出改善措施。格伦·洛佛也认为海明威这篇《老人与海》体现出了生态意识,并提出了以下观点:首先,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既存在对立的一面,也存在同一的一面,对立中包含着统一,统一中又含有对立面。因此,我们要平衡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长远的发展下去。而生态文学批评的最终理想就是重返大自然的怀抱。在人类出现之处,人类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彼此之间维持着和谐的关系。此时,随着但前世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与大自然重新建立里和谐统一的关系,人类才能继续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就是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原始居民的化身。他是生活在墨西哥海域的一位撑着古老渔船的,拉着古老的纤绳的老渔夫,正是古老的原始渔夫的形象。他不仅对大自然充满热爱,还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多次描绘了渔夫在杀死马林鱼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当渔夫和大鱼首次较量时,渔夫对大鱼说:“很敬畏你”。其后随着加量的继续,老渔夫对大鱼的敬畏之情愈来愈浓烈,对他的赞美程度也愈加的深厚。他将大鱼看作是自己的兄弟、朋友,不断地赞美它的伟大、美丽、从容、崇高,并且与大鱼的厮杀愈加的无畏,说道“来吧,杀了我,我不在乎咱们谁杀谁”。老渔夫拥有最原始的自然观,而自然又是高尚伟大的,生物物种之间是平等的,它通过与人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维持着人的生存和繁衍。因马林鱼那无畏的勇气,在它死后老人却觉得没有人配的上吃大鱼,也没有人配得上毁灭大自然。老人为杀死大鱼而感到罪过,但有为自己开解,自我安慰。老人通过辩解使得自己的内心不再受到良心的谴责,心理逐渐平衡。随着文章达到结尾,老人出现了梦境,而梦境也充分的表达了老人希望回归自然的渴望。老人梦见自己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完全的融入了自然。这不仅是老渔夫圣地亚哥的梦境和心愿,也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想所在。而要真正的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就要摆脱社会关系所建立的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对异己力量进行征服所涉及到的一切实现方法的价值观。

三、结论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们开始对生态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改善措施,保证人类长远的生存发展下去。本文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了解到该篇文章的生态思想意识以及观点。总的来说,《老人与海》是一片蕴含着生态意识,可以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进行评论了解的书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海明威主要的生态思想是人类应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美化自然,而不是按照人的主观意愿进行。除此之外,通过对利用生态批评主义对该文进行分析,从而唤醒人们保护生态文明的意识,促使人们保护大自然,避免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来获取经济利益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毕海荣.生态批评视野中的《老人与海》[J].大众文艺,2009(2):113-114.

(2)卢超群.《老人与海》的人类与自然解读[J].管理学家,2011(8):782.

(3)王霞.生态批评视域下《老人与海》和《白鲸》比较研究[J].学术探索,2013(10):76-80.

篇8

小岛面积只有1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万余,岛上建有基韦斯特国际机场,基韦斯特有大桥连接佛罗里达半岛。小岛如今成了旅游胜地,岛上有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度假行宫、加勒比海盗遗迹等名胜。小岛远离都市喧嚣的地理位置,在作家们看来无疑是一个适合自我放逐的“伊甸园”,基韦斯特是美国人均出产作家最多的地方,许多作家或长住或暂居,而最有名的当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海明威在基韦斯特居住了大约七年多时间。

1928年,海明威回国转机时邂逅了基韦斯特岛。基韦斯特岛的灿烂阳光、咸湿的海风和自由热情的民风,似乎都有助于开启创作的灵感,他被深深地吸引了。第二年,海明威住进了基韦斯特塞蒙顿大街314号的一所房子,在此完成了他的旷世名作《永别了,武器》。1931年圣诞节,海明威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波林告别了阴沉寒冷的北方,买下了现名为“海明威之家”的怀特海大街907号,开始了在基韦斯特岛的定居生活。这是一栋西班牙风格的两层别墅,被热带花草簇拥着。海明威一生喜欢猫,他的房子里到处都能看到猫的踪影。他甚至花了在当时无疑要被视为“巨资”的2万美元修建了基韦斯特岛的第一个居民游泳池,这个65英尺长的游泳池迄今也是岛上最大的。

海明威在基韦斯特尽情享受着大海的乐趣,常出海捕鱼,一走就是好几个月。1934年初,他干脆自己买了一艘渔船,命名为“彼拉”(Pilar)号,并经常驾船往返于基韦斯特与哈瓦那之间,俨然畅行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的一位老船长。

打渔和写作,是海明威在基韦斯特的日常生活。他通常早晨起床,直奔二楼的写作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左右,他站着写作——这是海明威保持了一辈子的标志性的写作习惯,每天一般只写300到700个字,然后午休或游泳,下午3点或3点半左右,他就会径直奔向“邋遢乔酒馆”喝酒放松。阳光明媚的基韦斯特海滩也是海明威常去的地方,加勒比海的瑰丽晚霞无数次地撩拨过他的文思,在大海的波涛声中他让反思战争与和平的文字深邃无比。基韦斯特还有个很诗意的名字——“落日的故乡”(Home of Sunset),美国人认为基韦斯特是全美日落最美丽的地方,看落日是游客的必游内容,如今岛上还建有落日广场。

在基韦斯特岛,海明威迎来了创作上的旺盛时期,他创作了《死在午后》、《非洲的青山》、《一无所获》等长篇,并且写出了《乞力马扎罗的雪》、《弗兰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等著名的短篇。

对海明威来说,居住在基韦斯特,与隔海相望的古巴首都哈瓦那(La Habana)结缘是迟早的事。海明威第一次到哈瓦那是在1928年,他与波林下榻在老城区的阿姆鲍斯·孟多斯旅馆(Hotel Ambos Mundos)。此后在1932年至1939年七年间,海明威难以计数地到过哈瓦那。有一次,他从基韦斯特出海捕鱼,本打算两个星期后返回,但被墨西哥的暖流带到了哈瓦那。被哈瓦那充满激情的夜生活吸引,他干脆在此呆了一个多月。但凡到了哈瓦那,海明威都会入住阿姆鲍斯·孟多斯旅馆的511房间。这家旅馆已成为四星级酒店,但511房间依然属于海明威——它被辟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

1939年,海明威在哈瓦那写出了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同时也敲响了他与波林婚姻的“丧钟”,小说出版后几天,他和波林便离婚了。不久,著名的战地女记者玛莎成为他第三任妻子。大概是基韦斯特岛留下了太多他与波林之间酸甜苦辣的记忆,海明威决定定居到哈瓦那。当然,也许不仅仅是逃避,海明威本人也非常喜欢古巴这个国家。他曾深情描述道:“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这里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

由于玛莎不喜欢住饭店,1940年,海明威买下了位于哈瓦那东南郊芬卡·拉·维希亚镇(Finca La Vigia)一座名叫“望山庄”(the Finca Vigia)的庄园。海明威一开始有点嫌望山庄离市区太远,但经过玛莎的精心装修,他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小庄园,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庄园里,与古巴总统卡斯特罗的会晤也选在了庄园里。海明威自杀后,望山庄被保护起来,成了一个供游客凭吊的海明威博物馆,馆藏了2.2万余件海明威生前的物品,他心爱的“彼拉”号游艇也被搬到了这里。

至于为什么选择哈瓦那定居,海明威说那里有清爽明亮的早晨,有西班牙情调的街道和纯净,有黑眼珠里激情四射的混血女郎。哈瓦那有“加勒比海的明珠”之称,碧海蓝天,椰风细沙,更有雪茄、朗姆酒、海鲜大餐和充满混血激情的狂欢之夜。哈瓦那老城区的古建筑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徜徉于古老沧桑的老城区,至今似乎都能感受到海明威狂欢后的那些怀旧与忧伤。

哈瓦那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区的兵器广场、大教堂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以及老广场附近,散落着大量西班牙式的古老建筑。位于城东部的圣玛利亚海滩,白色沙滩绵延近20公里,不但风景如画,还是有名的避暑胜地。当然,最能读出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风格的,莫过于那些与工事体系、民居古建筑融为一体的古城堡。建于1538年的拉富埃尔萨城堡,是古巴最古老的城堡,也是美洲第二座最古老的城堡。哈瓦那是著名良港,在港湾入口处的峭壁上,耸立着建于1587年至1597年的莫罗城堡,这曾是哈瓦那城防止海盗袭击的要塞,是哈瓦那城的重要古迹之一。此外,还有建于1763至1774年的拉卡巴尼亚堡、建于16世纪末的拉篷塔堡、建于1763年的阿塔雷斯堡、建于1774至1794年的王子堡等。

海明威在哈瓦那始终保持着每天早晨起床后写作五六个小时的习惯,然后到墨西哥湾出海捉捕金枪鱼,鲜有例外。海明威在哈瓦那收获了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他写出了《老人与海》、《移动的盛宴》和《海湾的岛屿》等7部小说,其中《老人与海》获得了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写作并非海明威生活的全部,他钓鱼、打猎、航海、喝酒、抽雪茄、养猫、喂狗、拳击、骑马??哈瓦那的生活其实很丰富多彩。海明威承认“写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长居哈瓦那,海明威享受的是快乐生活本身。

除了笔和枪以外,海明威手上最喜欢拿的恐怕就是钓竿和酒杯。

在哈瓦那的很多著名酒吧,如“深巷小酒馆”、“小佛罗里达餐馆”等,仍能看到海明威留下的印迹。“深巷小酒馆”的莫希托鸡尾酒,是海明威的最爱,他酒后大笔一挥的留言被摆在了吧台酒柜的正中央,上面写着:“我的‘莫希托’在‘深巷小酒馆’,我的‘达伊基里’(另一种鸡尾酒)在‘小佛罗里达餐馆’。”海明威喜欢去小佛罗里达餐馆写东西,他曾在此破了一个喝17杯“达伊基里”的纪录!

篇9

关键词:乐观;自信;硬汉

一、引言

作为“迷惘一代”代言人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评论界受到将近十年的冷遇与攻击。为了挽救江河日下的声誉,海明威推出了他坚信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老人与海》。这是海明威的巅峰之作,小说的发表曾在当时的美国和欧洲文坛引起了轰动,创下了48小时售出530万册的记录,成为人类出版史上的一个神话。被威廉・福克纳誉为“这代人最优秀的一个单篇”的《老人与海》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作品中的那位孤独、背运,却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始终保持尊严,乐观而自信的硬汉桑提亚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展示了人类面对强大的异己力量表现出来的肉体的疲惫和精神的不屈。它表现的主题是“一个人生来不是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贫穷而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倒的失败者”。

二、《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的性格分析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通过对主人公及周围环境的描写,揭示了丰富的主题和内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主人公的各种精神,最终把他那种乐观、自信的硬汉性格表现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给我们展示了桑提亚哥的:

1.硬汉性格

海明威在小说中分了两种不同的成功,即外在物质世界的成功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成功。而桑提亚哥明显缺乏前一种成功,但却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屈不挠的,一个打不败的硬汉形象。正如小说一开始所描写:“But after forty days without a fish,the boy’s parents had told him that 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ely,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 .”(Hemingway,2003:1)这句话说明桑提亚哥正在经受着贫苦的生活,并因此受人轻视。尽管如此,但他决不认输,在与鲨鱼的打斗中,桑提亚哥说:“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the old man said,“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Hemingway,2003:209) 当他筋疲力尽,一批又一批的鲨鱼出现时,桑提亚哥却毫不畏惧,他相信一切总会柳岸花明的,我们可以从他在文中的独白看到:“Don't think,old man ,”he said aloud . “sail on this course and take it when it comes .” (Hemingway,2003:205)最后,当鲨鱼成群袭来,而老人明白自己的搏斗是徒劳的时候,他并不是放弃搏斗,而是誓死保护他的鱼,“He clubbed at heads and heard the jaws chop and the shaking of the stiff as they took hold below .He clubbed desperately at what he could only feel and hear,and driving it down again and again .”(Hemingway ,2003:237)他朝着它们的头砍下去,听到上下颚“啪”地咬住的声音,他看不清目标,只能感觉到,就不顾死活地挥棍下去。他又打又砍,双手一次次朝下戳去。作品通过对强大暴力世界的描写,表现出人注定要失败的悲惨命运。然而,作者通过对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又表现了人类勇敢地面对失败,永远保持精神不败的主题。

2.乐观的性格

桑提亚哥的孤独和命运在所有人看来几乎是悲哀的,可他不那么认为,他始终是很乐观的。作者在文中的正体现这一点:“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Hemingway,2003:206)在战斗的相持阶段,他依然很乐观,总回想以前的愉快的事,如年轻时和黑人比力气的情形,他和小男孩一起的愉快时光等。

在战斗的激烈阶段,他并不悲观失望,而依然很乐观,“Think about something cheerful,old man”,he said.(Hemingway,2003:206)当一群鲨鱼争相抢食时,老人的左手正好抽筋,他只能用右手、木棍等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鲨鱼,但大鱼已被吃了一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笔者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折服。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有着乐观、自信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精神。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3.自信的性格

桑提亚哥的自信是绝对的自信,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自信,是他人不能与之相比的自信。在他的哲学中即使遭受了极点的背运,人也只能自信。“He hasn’t much faith”,but we have,haven’t we ?”(Hemingway,2003:224) 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话,那么支撑人生存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作为一名精神胜利者,他很自信,如超人一般,以充盈的生命力战胜一切挑战,终于在茫茫大海上杀出一条血路。因此,人活着就必须自信,不自信是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我们应该学习老人的自信、乐观,与命运进行不屈斗争的坚硬性格。

三、结语

自小说发表以来,桑提亚哥成了世人心中的偶像,激励了一代人及后世读者。老人说的一些话:“痛苦在一个男子汉来说不算什么”,“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也成了许多人激励自己的格言。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我们这个世界无处不存在矛盾,因此,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爱情上总会有种种遭遇,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逃避是不现实的,只有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与之搏斗,才有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由此可见,人是打不倒的。

参考文献:

[1]董衡.海明威谈创作[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社,1985.

[2]海明威.老人与海[M].拉萨:人民出版社,2003.

[3]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篇10

海明威(1899~1961),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老人与海》,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乃至世界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选摘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既沉着又美丽,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会儿,鱼的身子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它竖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来。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趁鱼还没来到船边,还很远时就动手,使出全力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身子游开了。

“鱼啊,”老人说,“鱼,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吗?”

这样可什么事也办不成啊,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

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只间歇地看得清东西。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它游到了他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帆船的船壳。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尽可能举高,使出全身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一侧斜戳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赏析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这位伟大小说家最富盛名的作品。自诞生之日起,它就获得了广泛的赞誉。1953年,海明威因它而获得了美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主要由于它的成就,海明威又获得了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自己也曾说,《老人与海》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与海》的全文仅仅两万多字。这区区两万多字,为何会有如此大的成就与魅力呢?正如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这不是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的,加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在此只说说个人认为《老人与海》的最大魅力所在。

观看魔术表演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魔术师们手中的道具往往是十分常见和简单的(至少表面看上去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让越简单、平常的事物变幻出越不同寻常的现象,便越能展现一个魔术的神奇与魔力。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个作品中,就如同一位杰出的魔术师用再简单不过的道具取得了极为震撼人心的效果。

《老人与海》的人物与情节再简单不过。人物只有两个:老人和一个小男孩。而真正被海明威搬上“舞台”的,只有老人一个。其情节主要是老人乘着一艘小帆船出海捕鱼,结果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那鱼实在太大,拖着老人的小帆船游了三天才精疲力竭,最终被老人杀死绑在了小船边(小船装不下它)。在归程中,那条大鱼遭到众多鲨鱼的咬噬,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鱼尾以及一条脊骨。

尽管人物和情节都如此简单,这个作品却富含深远的意蕴,其中最鲜明的一点,就是展现了人所具有的尊严与力量。老人像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代表,被作者安排到大海这一“战场”上,孤独地与一条大鱼较量――“他想,它正使出所有的力量,而要对付的仅仅是我的意志和我的智力”――是的,老人的体力与大鱼比起来,简直不堪一击,他所依赖的,唯有自己顽强的意志以及多年捕鱼的经验和智慧。在与大鱼对抗的过程中,老人克服了炎热、饥渴、受伤、抽筋等多种不良状况,最后与大鱼“决战”的时候,他早已精疲力竭、头晕目眩。但他一次次地劝服自己“熬下去吧”――“他又试了一下”、“我还要试一下”、“我还要再试一下”――在老人眼里,大鱼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他甚至亲昵地称之为“兄弟”。“可是我要把它宰了,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因为他想“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在与大鱼的“战斗”中获胜后,老人接下来面对的则是他不可能战胜的鲨鱼,因为它们前仆后继、杀之不尽。尽管如此,老人还是为保护大鱼而坚持到了最后,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便把短刀绑在桨把上作武器,刀子折断了,便用短棍,短棍也丢了,便拆下了帆船上的舵把……只要还能做出一丝努力,老人就决不放弃,因为他怀着这样一个信念:“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海明威通过“老人”表达出的这种“硬汉”精神,成了他个人形象的一个标志,并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