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7 01:0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敬畏自然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敬畏自然教案

篇1

关键字:自然风景现实国情 社会环境自然和社会条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我们留心西安当前公园建设的情况时会发现利用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进行公园建设是其鲜明特色。但是作者认为随着西安城市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和公园建设活动的深入,城市郊野自然风景园将成为未来西安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促使我做此预测有以下三点:

一、自然风景园魅力独具

以自然风景为景观特色的郊野公园富有魅力,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即是一个典型。人有热爱自然的天性。英国的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曾说,人们对于未经人手玷污的自然有一种崇高的爱。与规则式园林相比,自然景观要美得多。即使是皇家园林中创造的美景,也难于同大自然中粗糙的岩石、布满青苔的洞穴、瀑布所具有的魅力相比拟[1]。人们对自然风景的热爱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它超出了民族、语言、年龄等的界限。自然美景让游人的身心得到彻底放松,她的魅力独特而强烈。

二、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未来的社会环境将给城市郊野公园提供适宜其发展的肥沃土壤

自然生态环境

中华民族先民们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原是比较优越得。但是经过几千年来过度的开发利用,已遭到了严重破坏。建国以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很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得到足够的改善和发展,不少地区甚至严重恶化。西安周边的山西省、陕西省北部和内蒙的鄂尔多斯等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长期以来环境污染状况严重。2005年中国十大污染城市为临汾、阳泉、大同、石嘴山、三门峡、金昌、石家庄、咸阳、株洲、洛阳。西安周边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可见一斑。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原本习以常见的自然风景成了稀缺的资源。因此未来我国将会日益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而在城市周边建设郊野自然风景公园作为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开发的切实可行的手段之一,必将得到鼓励和推广。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可占有自然资源量少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制特点也决定了不可能像一些国家靠建大量设私人宅院和庄园,而只能大力建设城市郊野公园。

2.山水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具有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悠久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然山水文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国古代仕人厌倦世俗烦杂羁绊的生活,追求在自然山林原野之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爱好自然,比德于山水,希望回归自然,陶冶情操。“ 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古人将人本身和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互感应的崇高境界。“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古代仕人以渔樵隐逸为适,以林泉烟霞为友,以游遍名山大川为极乐之事,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发挥到了极致。[2]

中国古代仕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促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诞生。他们通过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讴歌自然山水的美。诗歌绘画等山水艺术又促进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追求天真野趣,自然天成。以“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创造出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宜情宜景的园林景观艺术。

近代以来尽管我国的传统建筑理论受到了西方建筑理论的冲击,但中国古典园林和山水绘画仍焕发着生机,不断被发扬光大。以自然风景为景观审美特色的城市郊野公园,易被广大国民所接受。

3.社会心理需求

调查表明,在中国精神疾病发生数量已超过心血管疾病,跃居疾病发生率首位。城市郊野公园可以提供一个供城市居民暂时逃避城市的烦杂暄嚣,得到片刻闲适安宁的理想场所。漫步在城市郊野公园之中,人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眼前的自然的美景所吸引而转移,而那些静谧的树林,舒缓的草坡,平静的水面,自由而流畅的湖岸给游人提供了梳理情绪静心思考的绝佳场所。

4. 繁荣经济发展

城市郊野公园所需要的用地多位于城市的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良好的区域。这些区域多属于交通不便,不利于城市建设发展的用地,经济上也相对落后。将此类地区收购用于郊野公园的建设将既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城市周边后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整体的繁荣稳定,增加城市竞争力。

例如香港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香港政府十分珍惜利用自己有限的土地,已发展土地少于25%。而将大量山地湿地水域等作为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目前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全港总用地面积多达40%,为全球最高。而这些郊野公园吸引了大量的游人,促进了香港旅游业的繁荣。

三、西安本身具备发展城市郊野公园的优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西安建设郊野公园的地理条件优越。西安北靠渭河,南依秦岭。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水流量变化大,夏季河水暴涨,河岸有较宽广的河滩。可结合防洪和河岸绿化建设有自然气息的滨河绿化带。西安南面有绵延的秦岭。从秦岭流出的溪流从西安周边环绕而过,历史上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很具开发潜力。这里自古即被历代帝王辟为园囿区,繁育草木,放养鸟兽,筑台掘池,供帝王狩猎游乐。西安的东侧还有浐灞、骊山等自然生态较好的区域。西侧有沣水,汉武帝曾在此凿昆明池,“周回四十里”。西安城外还有白鹿原、少游原等几条地势高耸的塬地似条条巨龙深入到市区周围,形成了一些陂陀起伏,曲水萦回的优美地貌。这些都是西安建设郊野公园可资利用的优越的自然地形条件。这种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在西安周边地区也是一种稀缺资源。

其次,看西安发展城市郊野公园的社会条件。

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外来人口有强烈的旅游需求,如学生、游客等。但是多年西安向他们展示的大多只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缺乏对其赖于生存的优美自然环境的展示。西安也有着数量较多的高素质高收入的城市人口,他们也有着强烈的旅游需求因此西安市具有发展城市郊野自然风景园的广阔的市场需求。

西安在其周边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目前西安市的旅游和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预计未来经济将得到新的发展。因此西安将具备建设城市郊野公园的雄厚的经济基础。而西安的旅游业是西安经济发展的一项巨擎,为西安经济发展带来了切实的收益。未来为促进经济的继续发展,西安将会增加新的投资,进行新的旅游项目的建设。城市郊野自然风景园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安是我国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沉淀深厚,历史文化氛围浓重。有着较强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西安的教育事业发达,活跃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职业艺术人群和文化名人。其中许多有较深的传统文化修养。这些人将对西安城市郊野自然风景园的发展起文化宣传和推动作用。

西安是有着比较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和水准较高的设计力量,具备建设城市郊野自然风景园的必要的技术支撑。最后未来西安市的城市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距离周围的自然生态区域将愈来愈近。伴随着西安市地铁线路的建设,西安市中心城区到周边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郊野公园将具有比较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使她的建设显得更有可能。

综上原因,作者认为城市郊野自然风景园将成为未来西安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甚至有可能形成与历史遗迹公园并驾齐驱,互相竞争发展的态势,给西安市民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丰富多彩的品质生活。在这股建设浪潮中园林景观工作者也将大有可为,而我们也必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篇2

来这所学校以前,我只是从各种辅导资料上看到李老师的名字,第一印象就是他很有才气。来到这所学校并接触了他之后,我才明白“师魂”的含义。

开学第一天,我和父母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但由于不熟悉学校情况,我们三个全都迷了路。这时一个身穿白色衬衣、黑色西裤的人向我们走来,听着爷爷声调奇怪的普通话,他笑了笑,就开始给我们带路,边走边向我们介绍学校情况。这是我与李老师的第一次接触,就让我感受了他对我们的欢迎。――这亲切淡雅的绿色的爱。

第二天在食堂吃饭,我又看到李老师来检查食堂服务。一进门他就从第一张桌子问起,时而询问饭菜质量,时而劝诫同学们不要浪费。每当有人向他提出意见时,他会认真注视说话者并连连点头,欣然接受。“青菜是很有营养的,要把它都吃了。”听着这像是命令又饱含着爱意的话,我的心暖暖的。看着大家吃得很香,他会心地笑了。――这热情深厚的红色的爱。

一星期后,我们迎来了他给我们上的一堂演讲课。他讲了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声情并茂,带着一股必胜的气势。他还不时地告诫新一代的老师要努力学习。――这给人以凝思启示的蓝色的爱。

他教了我们一学期古文字学,每节课他都要备上厚厚的教案,笔直地站立在讲台前。那一个个形象的古文字至今仍留在我的脑海里。他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背影让我怀念,那整齐有序的板书让我敬佩。再难懂的知识他总是用最易懂的话讲解,那些都是我闻所未闻的知识,让人不禁觉得他真是一个学识丰富的学者。――这如金色盾牌般饱含责任的金色的爱。

学期末,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拿到一张关于学校宿舍管理、食堂饭菜质量的意见反馈表。我不禁想起了“以人为本”的校训,也佩服李老师竟想得这么周到。――这代表着完善与追求的紫色的爱。

粉红色的爱,青色的爱,橙色的爱……所有这一切,共同串联成我们有爱的生活。

如果真的要给老师的爱下个定义,我认为是七彩的、永恒的、无言的大爱。

同题PK

篇3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着,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师再适当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孩子阅读的书刊并提出读书要求,先“放”后“收”,让学生一个适应过渡期,有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保证课外阅读数量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其阅读的“质量”。在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必须在质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导学生学会真正的阅读。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关于通用《守望教育》读后感优秀范文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篇4

2011年秋季我校进行高效课堂建设,至今已两年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3年11月,白银市高效课堂推进会在我校举行,并将四中的高效课堂在全市推广。两年多来,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笔者通过调研、实践,对我校高效课堂进行反思,已飨读者。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深入,课改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也有很多不足;表现在:

1 亮点展示

高效课堂打破了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出现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良好态势;课堂上是以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的特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亮点一: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才华,增强自信心的主阵地。以往的课堂,虽有很多鼓励、评价,但以教师为主体时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养成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和依赖,往往易产生一些自卑、不自信。而高效课堂则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使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平等互助的探究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即使考试成绩不佳,也能尽最大努力地去和同伴钻研,形成了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亮点二:小组合作探究;以前的课堂注重教师的讲授,学生个体的理解;而高效课堂则是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预习、探究、交流、合作、小组展示,使大部分知识在组长组织下很快讨论清楚;即使部分潜能生,在小组的群学、对学中,有时虽不能完全理解,但都能努力地去想去做,体现了高效课堂使全体学生提升的课堂。

亮点三: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展示,能力提升是高效课堂的又一亮点;原来的课堂,往往是师问群答,或是个别学生的回答,课堂关注程度不够。而高效课堂通过交流展示,使学生在有序的抢答或争论中或自由回答中获得知识,增加了自信,锻炼了口才,增强了能力。

高效课堂中即解放学生、又解放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由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进行中,充分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了解课堂,有效点拨,同时又很轻松地进行课程。

2 课改的不足之处

课改进行时,关键是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课改理论支撑不起来,加上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干扰,使很多教师无法理解高效课堂,从而阻碍了高效课堂的落实,甚至在课堂上无所事事。

导学案的编写上流于形式,不是以题的“习题集”,就是以原来有的教案的复杂的学案,造成课堂进行不流畅,出现学生学习无从下手,教师一着急又回到讲授的传统课堂。

导学案在使用中的个性修改跟不上去,也是造成课堂低效的一个方面。一个使用起来顺畅自然的导学案的形成,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形成,而是需要不断重复实践、不断完善补充才能完成;我校虽使用了两轮导学案,每次应根据学生的变更、学情的变化、对课改的新的认识做出对导学案的个性修改、补充;细细分析比较、补充修改的不扎实,影响了高效课堂的形成。

一节完整的、连贯的高效课,不仅仅在课堂,课后反思非常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没有反思,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然而,检查发现,部分教师的课后反思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从而使整个课堂不能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灵魂,而小组建设成为高效课堂能否成功的一个瓶颈;虽各班都有小组,但无建设,如小组长的培训建设、组内各成员的协调培训、各组的展示培训等等,阻碍了课堂的知识生成、课堂气氛不活等现象。

由于应试教育追求成绩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再有人听课时极力表演,而平常课一如既往的进行讲授,把教师讲的口干舌操,而学生听得无精打采,出现教师不会教,学生不学的情景。

语、数、英的科目,天天有课,天天有作业,天天检查,且作业量大,使绝大多数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做作业上,甚至抄作业,从而对整个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到位,偏科等现象,

3 改进不足的有效措施

用模式引领课堂。因为大部分教师才学着走的时候,各种姿势都有,久而久之使教师感觉无从而终;一旦模式引领,就会使大部分教师很快成长起来,等应用成熟后,自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

多在导学案的编写程序上、课前的个性修改、课后反思上多把关,多引导;在课堂上多诊断、多评价以一定的格式打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小组建设是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如何搞好小组建设,是摆在各教师面前的很棘手的重大问题。建议:(1)除了学校奖励小组外,更重要的是各科教师在课前将这节课的任务分配给各小组及课堂“小老师”,即对小组长的课前培训;让这节课的各环节、流程、重、难点能在课堂上可操作地、有起有伏、有序的进行。课间能及时地精点、引领学生质疑;即课中能有效的培训,课后让各组反馈、汇总,及时进行有效的课后培训。(2)除了培训小组长,还要把各组分批地进行整组的调整和培训,是各小组成员都能感受到小组的吸引力,更感到学习离不开小组。只有达到这种程度,小组的作用才能有序地、有目的的展开各项学习任务。

篇5

[关键词]生命教育;“两课”教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邓刚宏,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淮阴工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赵锦玉,淮阴工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江苏淮安223001

[中图分类号]G41;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49-03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因此,我们在讨论如何在“两课”课堂中实施生命教育这一问题前,首先要对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弄清楚,才有可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实施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生命教育?我们认为要从五个层面去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第一,从生命教育的理念看,生命教育就是要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认知生命的可贵与尊严,认知到整个教育过程是塑造与实现教育活动参与主体的生命价值的过程,是其生命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命的本质是真、善、美。因此,生命教育应该具有这样的内涵,教育者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可贵,懂得欣羡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进而敬畏生命,而且教育者自身也要认识到教育活动是其自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而珍惜、尊重学生的生命,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而不能漠视学生生命,甚至阻碍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第二,从生命教育的内容看,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知自我,孕育积极的生命情感,培养生命个性,实现自我,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从而为共同生命体的存在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应当是培养完整人的活动,教育过程不应当只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而应当注重学生生命内容诸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整体发展的能力。第三,从生命与教育的关系看,生命教育就是要实现生命与教育完美结合的社会活动,是展现教育价值的基本平台。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育为了生命、关注生命、依据生命的操作层面上,而应当把生命作为教育活动的灵魂来看待,贯穿于渗透于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和各个环节,这是实现教育价值的唯一路径。第四,从生命教育的方法看,生命教育就是要以生命为本,注重生命的参与、感悟、体验,使学生主动生成积极的生命情感,而不是被动接受生命规则的容器罐,从而使学生真正把握生命的价值,拓展生命的精神空间。第五,从生命教育的空间看,生命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狭小学校教育空间,拓宽生命教育的渠道,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要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服务社区、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回到生活世界,架起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桥梁,探究并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重新成为教育生活的主体,找回失去的生命主体意义。

从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实施将使教育带来一场新的革命,整个教育理念要从漠视生命走向欣羡生命,教育内容要从强调理性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走向理性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教育方法要从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走向体验式的主动生成,教育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完美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二、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两课”教学

生命教育在价值层面上以人和人的生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认识自我,培养对自我的肯定,孕育生命情感,珍爱和关照生命,理解和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两课”教学在高等教育中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两课”教育中对生命的关注和尊重的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两课”课堂教学氛围应当是温馨的、人性的,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互动、体验、参与、鼓励。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课”课堂教学目标应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是传统的教学论思维的局限性的突出表现。尽管现代教学论开始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情感、情趣、意志、交往、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不够,至多把它们作为教学的手段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服务,而不是把它们作为教学的目标来看待。这显然与生命教育的目标是相悖的,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两课”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能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情感、情趣、意志、交往、合作等诸方面的有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作为生命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两课”课堂教学过程应当体现教学组织的生成发展。正如前所述,“两课”课堂教学组织的计划性是当前教学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成为既定的教案的牺牲品,缺乏对课堂生活的真正体验。实际上,课堂教学生活是学生和教师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体现学生与教师的生命价值的重要场所。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的发展和成长。我们很难想象,在学生长期完全处于被动、缺乏体验的课堂会培养出对生命孕育着积极的情感的学生。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其人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体验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教学的效果。同样地,我们很难想象,机械地按照教案照本宣科的教师能体验到职业的崇高,能体验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两课”课堂教学组织应当注重教学组织的生成发展,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之间言语、行为、思想以及教学内容等都处于双向的互动的交流之中,在交流互动体验中实现课堂的生成,以体现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体验到人的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体会到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理念,教师也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体验到教书育人的乐趣,体验到教学活动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是自己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从而寻找到各自生命的精神家园。

(三)“两课”课堂教学应当创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师应当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应当是处于支配的地位。人格的尊严与平等是生命的应有之义,人格的尊严与平等具体到社会交往中,人应当成为社会交往的主体,而不应当成为社会交往的客体,因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应当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应当是民主的,这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课堂作为培养人的场所,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社会交

往活动,就应当体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要体现民主、平等,又要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塑成的牵引作用。

三、走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要真正实现“两课”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整合。

(一)转变“两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前提。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前提。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一方面要理解学生生命的特殊性、多样性以及完整性,尊重、欣羡学生的生命是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其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生活也是其自身生活价值实现的过程,从而影响教师职业的态度和职业体验,激起教师的创造欲望。其次,教师要树立认知能力发展和生命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目标理念。教师要摒弃把学生对课堂生活的情感体验仅作为教学手段的传统教学观念,要确立对学生生命情感的培养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符合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才能够培养适应社会生存的人才。最后,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开放的教学观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当是开放的,它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都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多向的而不是单一的,以体现对人性的关怀为其最终价值取向。

(二)优化“两课”教学的组织过程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基础。我们知道,生命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认知能力发展和生命情感发展相统一的。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学组织过程实现的,无论是学生的知识智慧的发展还是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学组织过程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化教学的组织过程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基础。我们认为,优化教学的组织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传统的计划性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具体要做好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教学组织的生成性。教师要从既定的教案中跳出来,不要把学生预设成知识的容器罐,而是要关注学生对课堂生活的真实体验,提升课堂的生活价值,架起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桥梁,使知识与学生的直接生活相联系,让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二是要创设互动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是生命教育的根本要求,在互动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价值引导使学生的知识发展和对生命的体验自动生成,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设计使学生对生命活动的直接体验、实践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充满人文的气息,从而尽可能拓展课堂的生活空间。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应用

一、开放式教学思路概述

开放式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而开放式教学恰恰就是改变以往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层次化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模式。初中语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与语文本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谈话、思考、表达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语文的影子,并借此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但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提供大量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吸收、积累,才能最终实现厚积而薄发的语文学习境界。开放教学主要是说用知识教学做为载体,将关注人的发展作为主要宗旨,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它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初中语文中开展开放式教学是由语文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个与生活紧密练习,包括日常的写作、交流、表达都离不开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语文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

二、开放式教学思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应用的主要思路

(1)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向生活延伸。任何脱离生活的知识,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脚点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来往、公文写作、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把语文知识在课堂基础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朗诵、演讲等活动。并积极要学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感悟语文的地方,给语文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寻觅知识,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在开放的大课堂中阅读、观察和写作,从而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尤其学习写作的时候,这种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方式,对于学生收集素材、组织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2)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任何教学方法也无法改变学生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的初衷都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为目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对知识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学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不单纯是课堂地点的开放,还包括教学思路的开放。在以往的教学思路中,教师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创设学习的民主,比如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考核的设计,包括作业批改、学习小组的互评等环节,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发现哪些方法能更加适合学习。

(3)开放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完善考核体系。一种机制会引导一种潮流,这是必然的,好比一种行动都可以得到全班同学、全校教师、家长的认可和赞扬,那么学生必然会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反之,如果做的事情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可,还可能得到别人的训斥,那么这种行动肯定不会有人去做。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注重学习知识,应对考试,就是因为我们的考核机制就是以卷面考核为唯一标准,而实际上很多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所获得收获不一定是在卷面上可以反映出来的。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必须配合开放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们能在一种多元化的学习与评价模式下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个人能力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这次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以学生课后作业的开放式探索为例,让学生写日记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有限度的开放,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挥,比如日记可以规定为“家庭日记、校园日记、社会日记”,要求各备一本,间天一次,这样经历不同的学生各自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毫不感到无内容可写。

篇7

【关键词】德育;渗透;校园

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从整体优化育人环境入手,让德育活动渗透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为培养全面、优秀的社会接班人而奠基坚实的品格、灵魂基础。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熏陶学生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作为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暗示性、持久性、全面性、长效性的特点和功能,充盈着学校生活与活动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集体的意志和作风,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巨大的导引作用。学生每时每刻无不受到它的“熏陶”、“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使其置身于其中,使学生的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情感高尚化。

1.注重外显校园文化,提升学生高雅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对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每一堵墙壁,进行科学的规划,如:①书法走廊;②绘画走廊;③手工艺走廊;④办学方向发展厅;⑤科技系列之窗;⑥生物世界;⑦礼仪走廊;⑧名人名言;⑨教室文化;⑩办公室文化。这些文化彰显出校园里“每堵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在传情”、“每个景点都在启智”,学生们生活在其中,拥有家一般的舒适和安逸,折射着学生高雅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收获美丽人生。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 “快乐成果袋”,里面记录着孩子点点滴滴的成果,动态地展示着孩子成长的轨迹。孩子们在欣赏、比较,进步过程中,内心世界也就丰盈着、收获着,喜悦着……他们心中的目标会渐渐明朗起来,他们的潜能会慢慢开发出来,他们的个性也会飞扬起来。因为它已经悄然地告诉了孩子那些是应该做的,那些是应该坚持的品质,目标在哪里?良好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这些对孩子的个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自我规范的行为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控制性、管理性,这种控制性的校园制度文化,学生是“必须”、“被动”、“迫使”、“主动”遵循的, “迫使”校园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主动”地领会它的意义,无条件地遵守,自觉维护和保护。

3.建立师生和谐关系,促进发展学生良好人格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与结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应当是情感上的朋友。教师要通过“爱”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蹲下身子,敞开心扉,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构建。

4.组织多样文化活动,用丰富的集体生活感化学生

校园文化活动要求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体优化班级集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用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提高责任意识

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不能靠灌输,更不能靠说教,要靠集体活动。在开展班集体活动中,要注重启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重视每个学生的价值,让他们做集体的主人,在集体活动中唱主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适应,实现自我教育。

2.用正确的集体舆论,引导学生自我矫正行为

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在开展一系列有益的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要建立班级舆论阵地,充分运用学习园地、手抄报、专栏等,开展教育宣传,强化舆论氛围,促进舆论发展。

3.用和谐的人际关系,陶冶学生的个性品质

实践表明,在一个以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与人为善为荣的集体里,人们自律、互律、互助、共进;孤独者得到温暖,缺陷者得到补偿,愚者因而变智,弱者因而变强,人的内在积极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4.用科学的班级管理,规范学生的主人翁思想

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以此为依据,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全体成员的参与下,制订若干合理而且可行的具体条例与规定,如班级公约、课堂常规、学习纪律、卫生公约等,以引导和规范集体成员的日常道德和学习等行为习惯。

5. 通过“选、培”班干部,提升学生民主责任意识

一批好干部可以带出一个好的班集体;反之亦然。因此,选拔和培养好班干部,使之形成坚强的集体核心,是班集体建设的一件大事。

6.用教师的自身形象,感召学生健康发展

一个班集体的凝聚力,首先来自教师的自身形象。教师的形象越完美,越能吸引学生,越具有感召力。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良好的德才学识和情感人格,对中小学生的心灵来说,是最直接最有益的雨露和阳光。

三、抓住教学育人的根本,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的根本属性是教育,教学本来就包括“教书”与“育人”,“教书”与“育人”原本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求:

1.教师以“真”为本,以“真”教好书,以“真”育好人

教书育人的基点应放在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上,放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上, 以“真”育人,即以真理育人,以真诚育人,以真心教人,实际上是科学育人。

2.教师要拓展学科的育人功能,使知识产生育人的力量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内容体系和特点,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内容,运用这门学科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对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做到自然而然地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创造课堂生活,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专业发展;历史教育;实习;多元综合评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035-06

教育实习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沟通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也沟通了大学课堂与中学讲台。有鉴于此,学术界重视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就教育实习的理念、模式、内容、评价体系等问题做了广泛的探讨,以期推进教育实习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其中,关于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研究也不少。纵观近二十年来关于高师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研究,其侧重点在于对评价指标维度及权重的探讨,意在促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这些研究对于指导我们开展实习定量评价无疑大有裨益。但笔者认为,由于大多数研究没有跳出以评定当前“技能”等级为取向的窠臼,使得教育实习评价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教育实习的评价而言,明确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是确定当前已具备的技能的等级,还是引导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教育实习作为教师专业持续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终极取向无疑是引导专业发展。

一、“专业发展”是教育评价的根本追求,是历史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规定

教育评价即是对教育效果的价值判断。它所追求的目标不应当仅仅是对当前状况的说明以及确定相应的成就等级,而应当是引导面向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正如美国研究教育评价的著名学者斯塔费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也就是说,评价不是要证明当前怎么样,而是要实现“改进”。我国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谈到评价问题时就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这里,我们看到“纲要”为教育评价改革所指明的方向即是“发展”――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即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而作为教师专业化重要一步的教育实习,其评价的价值追求也只能是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过程――从选择师范院校开始,直至职业生涯结束。在此过程中,教育实习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笼统地说,通过教育实习要完成从大学生向中学教师的角色转换,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仔细审视这个转换过程,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美国学者傅乐所言的“三个关注”的发展转换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这种复杂性。他提出,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要经过三个转换:从关注自我(Concern for self)到关注作为教师的自己(Concern about self as a Teacher)再到关注学生(Concern for Pupils)。其中,从关注作为教师的自己到关注学生的转换是比较难的,它要求教师努力从掩饰自己的不足转变到能够认识自己的感受、长处与限制。在教育实习中,实习生要完成从关注自我向关注作为教师的自己的转换,并逐渐向关注学生发展。为此,实习老师应该通过教育实习为专业发展做好三方面准备:一是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二是感受并获得积极的专业情感体验(澳大利亚的实习实践被定名为“专业体验”,意即在突出实习生进入特定的教育情境后体验到“真实的震撼”,而积极的专业体验能带给教师更持久的专业发展动力);三是学会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及教育研究能力。这实际上告诉了我们,教育实习评价在检查基本技能掌握水平的同时,更应重视职业情感和反思成效。如果这个评价的价值取向只是静态地确定学生目前技能水平的等级,那它不唯不能保证前述转换目标的实现,还可能助长教育实习的急功近利;唯有立足于动态的、发展的教育实习评价取向才能真正观照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

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历史教师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如果不能表现出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就可能会让人错误地认为谁都可以胜任历史课程的教学――无论其专业背景是什么,因为有人误认为历史课就是讲讲故事,背背时间、地点、人物、意义而已。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赫尔巴特说:“历史应当是人类的教师,而假如历史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青年历史教师应当负起大部分的责任。”赫尔巴特在赋予历史以“人类教师”这样高的地位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历史中所潜藏的丰赡智慧让其无愧于人类的老师,它教我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引导学生体会、汲取历史智慧正是历史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能教出历史智慧的老师才是真正专业化的历史教师。教育实习要为实习生成长为能教出历史智慧的历史教师做准备,而评价理应在其中起好调节、激励作用。

二、“专业发展”视野下当前历史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专业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历史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考核限于试教试作,部分内容在评价中被边缘化

一般而言,高校对教育实习的内容规定是比较全面的,除完成听课、授课、评课及班主任工作这些传统的实习任务外,还要求记实习日志,写教育教学反思,开展教育调研,尤其是要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的专业发展确定方向。这样的规定基本称得上尽善尽美。然而,教育实习评价和这一规定却有些出入。事实上,大多数实习单位只将课堂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纳入评价体系中。学校下发的实习成绩评价表通常只有两张:分别是考察历史教学技能的试教评作表和考察班主任T作能力的试作评价表。尽管这两张评价表上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可能都比较精细,但毕竟只能评价实习生的试教和试作表现,其他实习任务在评价中被边缘化了。相应地,这些被边缘化的任务在实习过程中变成软要求,进而被一些实习生或束之高阁,或应付了事。

(二)突出“量化”、“定等”,但又难以保证其客观性

评价本应是在定量的测量与定性的分析相结合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教育实习评价基本呈“量化”一边倒之势。这主要表现为实习生最后见到的就是一个分数或等级,而这个分数或等级所代表的含义却不甚了了――不能从分数或等级中明了自己有哪些优势可以作为未来持续专业发展的基础,有哪些不足是需要弥补或规避的。实际上,同一个分数或等级对于不同的实习生来讲,意义并不相同。

众所周知,凡是通过量化考核方式确定等级都必须保证客观、公正、合理,这样的结果才具说服力,而实际上教育实习中的量化考核很难做到这些。

首先,等级确定要依据某些评价指标,而很多指标都是难以客观量化的。如实习生一共上了几

节课可以量化,上课的实际效果却很难量化。虽然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出客观指标,但在操作层面上仍难以客观执行,如类似下面的“备课”等级指标:

优――分析、组织教材能力较强,制定教学目的明确、恰当;能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教案质量较高。

良――分析、组织教材有一定的能力;能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编写教案,教案质量尚高。

中――分析组织教材能力一般;编写教案符合要求。

及格――分析组织教材能力较差,编写教案勉强符合要求。

不及格――在教师指导下不太会分析组织教材;编写教案有太大的困难。

粗一看指标层次很清楚,但细推敲,类似于“较强”、“较高”、“一定”、“一般”、“尚高”、“勉强符合”这样的词语实际上是模糊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依据这些指标所确定的等级自然说不上有多客观。此外,有关实习态度、教育调查、实习日志等内容的评价更是难以量化。事实上,笔者目前所见到的实习评价指标都存在难以客观量化的问题。

其次,由评价指标的难以量化进而衍生出了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主观随意性问题。指导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实习时,往往依据两点:一是自己对评价指标的理解;二是自己对某个实习生的总体印象。评价指标的弹性太大不足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教师的总体印象则因受制于教师全方位深度参与实习的时间、精力及个人好恶情感而更具有主观色彩。

有人统计,曾有指导教师将实习成绩评定为优等的比例高达80%。这样的成绩评定虽然取悦了多数学生,但却有失公允。为此,有些学校通过限定优秀比例来解决该问题,如笔者所在单位即规定教育实习成绩中,双优(试教和试作均为优)不能超过20%,单优不能超过60%。这样的规定虽可以让指导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适度斟酌,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评价的客观性问题。基于客观性有限的指标量化而定的成绩等级,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促进意义是有限的。

(三)实习评价重点关注知识的准确流畅与师范生技能的熟练程度,实质上是以“胜任”取代“发展”,从而弱化了实习的教育意义

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实际上只是考察实习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胜任”教师职业。它所鼓励的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所传递的潜台词是“只要掌握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就能有效地工作”。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胜任”教育淹没了“发展”教育。通过实习训练,我们可能造就很多技能娴熟的“匠人”,而不是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知识和技能是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还取决于教师(准教师)“对学生、对自己、对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以及他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和批判反思能力”。

历史实习教师既是站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解历史、传承文明的教育者,更是一个成长中的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实习生一方面要通过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弥补知识缺陷,从而能“胜任”历史教师这一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大都立足于这种“胜任”层面。然而,另一方面,对专业发展具有更重要价值的是实习生的自我教育。实习生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我主动感知领悟具体教育情景、自我反思检省教育行为、自我澄清建构教育观念、独立探究思考教育问题。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实习生积极主动将外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追求、以教育者的自觉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过程。自我教育的实现无疑会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不过,如果实习评价没有纳入自我教育这一内容,则许多学生就可能未意识到其价值。

(四)试教评价表各学科通用,不能彰显历史学科的教育特点

这个问题在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就研究领域来说,人们试图构建出一个在指标和权重上都更合理的各学科普适的评价体系,基本没有针对具体学科的体系构建;在实践中,一般学校都有一个各学科通用的统一的评价表。但实际上,各学科教育教学都有自己的特点。通用评价表只能评价教学中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无法考核课堂上那些与学科特点融为一体的特色因素。就历史教学而言,最有魅力的地方即在于:点线面有机结合呈现历史过程、恰如其分揭示历史的纵横联系、史料运用匠心独具(史料选择精当、观点切中肯綮、运用方式科学)、历史分析独具纵深感和启发性、情感触发平实但深刻。而这些因素在笔者所接触到的评价表中基本难觅踪迹。这样的评价表对于促进专业发展作用自然有限。

三、历史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出发,确定教育实习评价的层次

早在1966年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所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已确定了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的地位。专门化的职业地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持续发展的专门知识、技能、情感。当实习生站上讲台时,即已意味着他必须努力达到专业化的要求。

为使教育实习评价有效地促进实习生向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教育实习评价应同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评价现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水平,侧重于教育教学技巧熟练程度;第二层次是评价实习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研究水平,包括对新角色和具体内容教学的反思与研究,要求实习生通过反思、研究,构建起自己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第三个层次是职业情感和职业信念,侧重于评价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职业价值的认知、认同和热爱情感,以及与此相应的责任意识。

在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关注的是当下的“胜任”,技能技巧娴熟者有望成为优秀的“匠人”;加上后两个层次后,关注的就是“发展”,是在实习生心中埋下通过持续专业发展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种子。

(二)历史教育实习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兼顾定量与定性。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用量化成绩来体现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认为只给出一个分数或等级就万事大吉了,则意义不大。我们建议指导教师在依据多方意见及评价指标给出量化成绩的同时,还能同时提供定性的分析描述供学生的专业发展参考。定性描述最好能够围绕该实习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优势、不足、未来发展建议三方面展开。当然,对指导老师来说,要提供这样的分析描述,具有挑战性,但并非不可行。

下述是笔者在实习指导中提供给某实习生的一个评价分析,现录于此,供参考:

实习生:×××

实习成绩:试教:优试作:良

分析与建议:

优势:(1)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吐字清晰流畅,情感饱满;(2)重视对知识结构的揭示,能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较好地将内容组织成结构严谨的整体;(3)读了很多书,知识积累不错,因此,教学内容的展开显得游刃有余;(4)重视以历史的细节感染学生,激发兴趣。以上优点请继续发扬。

不足:(1)补充材料的选择有点泛而不精,有堆积之嫌;(2)历史分析有些拘泥于教材观点,缺乏有深度的独特的分析,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关注学生的学不够。

发展建议:在将来的专业发展中能否真正优秀,取决于四因素:一是知识积累是否足够广博――建议继续多读好书,重点阅读专业著作,同时其他方面的书也读一些。二是能否敏感地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建议坚持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有教育家说过,从来不反思的老师,一辈子

都只能做个教书匠;若坚持反思三年,即可能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三是心里是否总是装着学生――建议每次备课都设身处地想想学生的学习,思考你的教学准备符合学生实际吗、学生愿意听吗、学生学后会有什么收获、学生可能存在什么疑惑。四是怀着敬畏之情感教历史。你在本次实习中已有出色表现,但希望你将来在上述四个方面更进一步。

当然,这个评价有诸多不足,但与仅仅提供分数或等级相比,对实习生的专业发展应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兼顾现状与潜力。现状是对现在效果及此前努力结果的描述,但评价的发展功能却是指向未来的。建议指导教师在描述现状的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细观察及日常交流,帮助学生找到其发展潜力,并评价其潜力。所给出的评价成绩既体现当前的表现,同时也要反映发展的可能水平。

兼顾一般技能与历史学科特殊性。这里的一般技能指的就是学校下发的实习评价表中所列出的各学科实习生都需达到的要求,它因为要兼顾各学科,因此往往比较空洞,缺乏针对性。考虑到各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建议在依据学校的实习评价表对一般技能进行评价的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历史学科教学的特殊要求予以补充。

(三)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上走综合多元之路

评价内容上要突破“试教”、“试作”两部分的局限,将凡是有利于实习生专业发展的内容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上提倡综合多元化。具体的改革建议参见下表:

高师历史教育实习综合评价表:

该评价表除关注基本技能外,还特别通过突出职业信念、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合作精神等,引导学生在历史教育实习中将目光从完成当下任务移向追求未来的持续发展。此外,有关上述表格,还有三点需说明:

第一,六个评价项目的权重分配上,建议职业信念、试教、反思能力各占20%,因为这三项既体现当前学生在历史教育教学方面的水平,又与将来的职业发展联系极为密切;研究能力占15%――虽然教学研究能力对任何一个历史老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对于刚踏上讲台的实习生来说,这个要求还是显得偏难;试作占15%,班主任工作当然很重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校一般不会让实习生独当一面开展班主任工作,因此,绝大多数实习生的试作工作大同小异,没有根本差别;合作精神占10%。

第二,评价方式中的定量评价应本着尽可能客观、公正的原则,综合采纳多方意见。在大学指导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实习中的前提下,建议在权重分配上,大学和中学的指导教师各占35%,同组同学评价占20%,本人的评价占10%。实习班级学生的意见列作为重要参考。建议在定量评分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实习结束时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份建设性的评价报告。

第三,应特别重视评价依据中的认识层面的内容,这在以前的评价中常常被忽视,但它对于说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潜力特别有说服力。

(四)评价改革还需关注反馈环节

据笔者所知,实习成绩一般不公布,多数学生要等到毕业时才正式知道自己的实习成绩。也就是说,实习评价几乎没有反馈环节,这使得教育实习评价失去了激励和发展功能。

教育实习评价不仅要有反馈环节,而且还要讲究反馈的科学性。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及时反馈。实习结束后的一周内就应组织学生总结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以便学生有效地将评价结果与自己的实习表现联系起来,再次反省检视实习,明确努力方向。如果我们数周乃至数月后才告知学生成绩,那时,实习的记忆已渐趋淡忘,那么,对许多学生而言,成绩就仅仅是一个数字或一个等级,没有了其他意义。二是在反馈时淡化等级,突出定性评价。建议由中学合作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根据前表中的内容,通过讨论协商形成对每个实习生的实习反馈报告,有针对性地具体指出其长处和不足,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评价用语以有助于增强自信心的激励性语言为主,并克服公式化的“八股”文,突出针对性。三是允许学生就评价结果提出异议。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学生有权对评价结果提出不同看法。这时教师应理性看待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与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平等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使学生了解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如果学生提出的意见正确而已做的评价有不当之处,通过适当的程序,也可对评价做适当调整,使评价更符合实际,并显示出评价的公开与公正。这将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教育实习评价没有可资借鉴的客观标准答案,而且,教育实习本质上也不是一种考试,因此,与其不厌其烦地构建在实践中很难客观量化的定量指标,不如换一种思路,以质性评价为主,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方式,为学生实现“实践――反思发展――再实践――再反思发展”的专业发展进路提供参照,助推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免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杨秀玉,实习教师的关注研究及其对教师教育实习的意蕴[J],外国教育研究,2009(6):20-24

[3]吴琳玉,谌启标,从教育实习到专业体验: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改革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37-39

[4]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23

[5]李月琴,中学历史教育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5

[6]邹迟,高师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刍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96(1):24-27

篇9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生成性资源;运用

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也可称为动态生成性资源。幼儿园教学具有启蒙性、生活性、活动性等特点,3-6岁幼儿又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因此,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更为丰富的生成性资源。当前幼儿园教学中,由于教师受观念、方法等方面因素的制约,间接或直接导致了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资源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的发展。本文结合幼儿园的教学,谈一谈对生成性资源的特点、意义、运用方面的认识。

一、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特点

1.生成性资源具有潜在性

生成性资源的潜在性是指它出现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处于潜伏的状态。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无法预设和确定。发现及利用好生成性资源并使其具有教育作用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应变能力。

2.生成性资源具有短时性

生成性资源的短时性是指它发生和存在是短暂的,随着教学情境的发展而随时发生变化。生成性资源往往转瞬即逝,要求教师做出“即时”反应,如果当时没利用好,可能再也无法出现。

3.生成性资源具有亲和性

生成性资源的亲和性是指其内容和表达形式上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有兴趣并能满足其需求。生成性资源来源于教学真实情境,如学生的兴趣点、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议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可视为生成性资源。因此,这些资源对学生具有较强的亲和性。

二、有效运用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实施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在教师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进程而进行的动态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对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2.有助于落实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教学应“以学定教”。要求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幼儿身上,关注幼儿的需要、兴趣点、行为表现。对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运用正体现了这一要求,它能更好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丰富意义,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主要途径。对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运用能促使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如本次教学出现了哪些生成性资源?哪些没有利用起来?怎样利用会更好?这将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促进其专业成长。

三、有效运用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策略

对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涉及到教师的观念、方法手段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运用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策略包括以下二方面内容。

1.正确的观念是有效运用生成性资源的前提

一个人的观念影响着其行为方式。同样,教师的教学观、师生观等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有效运用动态生成性资源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新型的教学观、师生观。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师应认识到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教学是有预设性的,但不是不可改变的、封闭的计划;教学具有生成性,但也不是一种无目的追随幼儿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教学是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不断生成的活动,它是师幼共同建构的过程。对此,瑞吉欧课程方案对此有深刻的阐述:即“课程是教师与幼儿在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当前,一些教师仍受传统教学观的束缚,重视教学的预设性,表现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及步骤,设计好每一个提问,担心教学不能按预期的计划进行下去,一旦幼儿不按照教师的思路走,就马上将幼儿拉回设计好的程序中。如某一幼儿教师在美术剪纸活动的导入部分讲到:“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剪紫荆花,紫荆花是香港的市花”,这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去过香港”教师说:“不要插话,听老师讲”。幼儿的插话是很自然的,但是老师却一下制止了他。在这样的教学观下,谈不上教学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定位:“教师应成为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强调了教师和幼儿的平等关系。瑞吉欧课程方案中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幼儿是富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如果教师以高高在上的权威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势必造成幼儿对教师的敬畏。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遇到问题或沉默不敢发表见解,或人云亦云没有新意,教师就听不到来自幼儿内心深处的“声音”,更谈不上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了。

2.善于发现及引导恰当是有效运用生成性资源的关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在教学中,与教学相关的生成性资源会不断涌现,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巧妙加以利用,使其转化为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

(1)发现幼儿兴趣和需要――顺应支持

教学中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是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来源之一。例如:在一次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老狼”报出整点后,扮演小动物的幼儿们则四散奔跑,老狼追赶小动物。可是,教师发现很多幼儿不奔跑,而是面对“老狼”说:“我们不怕大灰狼,打大灰狼”,游戏如何进行下去呢?老师关注到幼儿这一兴趣,调整了游戏原有的规则,改为小动物追打灰狼。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发现幼儿有新的游戏需要时,就顺应了幼儿的需要,即实现了发展幼儿奔跑能力的活动目标,又有效进行了教学。

(2)关注幼儿的问题――引发讨论

在教学中,幼儿往往会产生 “为什么?”“怎么办?”的疑问。幼儿的疑惑往往是可以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如:某中班正在进行“认识鸟”的科学活动,有个小朋友说“老师,我知道企鹅也是鸟”,其他幼儿一听,纷纷反对说:“企鹅不会飞,不是鸟”。教师说:“企鹅到底是不是鸟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幼儿热烈地讨论开了。上述案例中教师关注了幼儿提出的一个问题,没有放弃这一问题,而是引发幼儿思考,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3)利用偶发性事件――转化引导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预设的活动常常因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而受到影响,这些教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就构成了生成性资源。例如:教师正在组织幼儿观察“金鱼”,有一组小朋友挤着看本组的金鱼,有个幼儿猛一抬胳膊,一下把桌子上的小鱼缸碰到地上,鱼缸碎了。幼儿乱成一团。这时,老师沉着冷静的对幼儿说:“不要让玻璃扎住你们,都到边上来”,孩子们听老师这么一说,很快安静下来。接着,教师马上把小鱼放到另一个鱼缸里,说:“小朋友,刚才小鱼掉到地上,它怎样了?”幼儿说:“它嘴张得很大”,“它不能呼吸了”,教师接着问:“小鱼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我们接着来观察”。幼儿又兴致勃勃投入到了观察活动中。本文案例中教师看到幼儿打翻了鱼缸,把这一偶发事件情景转化为让幼儿观察鱼的呼吸的教育场景,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以上从幼儿的角度和教学外部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一些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运用策略。当然,生成性资源不止这些,如教师本身也是生成性资源的来源之一,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

总之,教学活动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叶澜教授指出: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生成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活动,能根据幼儿的当时需求,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有效运用教学生成性资源来推进教学进程,促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迎春,呼小明.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课资源程的发掘与利用.《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3月,24卷1期

[2]埃德华兹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篇10

    三年来持之不断地学习学科教育知识和一般性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除了了解“教育是什么、学生怎么学习”这些根本问题外,还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提高自身的师范技能。然而,这些来自文本阅读、个人思辨和微格培训的教育信条、意识取向和行为习惯,在面对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能够适用吗?我们难道真的明白什么是教育吗?以往或许只是凭借对教育的一时热情而努力拼搏,但是在这个夏末初秋也该真的为自己日后的教育事业路途做好筹谋。在不觉间,我们实习队来到了河源市和平县和平中学。

一、实习学校

    根据了解,河源市和平县和平中学(简称和中)建校于1919年秋,由和平县知事何一鸾提议创办。XX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10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认定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在实习队初进学校与教师举行座谈时,主管教学的领导即提及学校这两年在扩招,高一高二分别有20个班,重点班各有8个。普通班学生德育基础、纪律观念薄弱。多数学生成绩基础处于中等或者中下层次,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实习队实习的是高一年级的普通班,我负责的是12班,作为实习班主任对其日常事物进行管理。

    在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里,我一直以教师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注意言行和仪表,热心爱护实习学校和班级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力做好实习工作;同时,作为实习生一员,一直紧记实习守则,遵守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学校领导和老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学习他们的经验,主动完成实习学校布置的任务,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给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都留下了好的印象,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对此,本人甚感欣慰。在这短暂的实习期间,我主要进行了教学工作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

 

二、教学工作方面

  1、听课

    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是整个实习过程的重点。刚开始的一个礼拜的任务是听课和自己进行试讲工作。在这期间我听了3个课任老师共8节课。在听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如果是习题课,则事前认真做完题目,把做题的思路简单记下,并内心盘算自己讲的话会怎样讲。听课时,认真记好笔记,重点注意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思想及与自己思路不同的部分,同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吸收老师的优点。同时简单记下自己的疑惑,想老师为什么这样讲。

  2、备课与上课

    一周时间转眼即逝,在科任指导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开始进行备课。备课不是简单地看教材,而是认真地梳理教材的内容和想方设法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单是这个重新复述的过程就已经很考验我们的能力。要用严谨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来描述枯燥的数学知识,颇让我觉得头痛。

广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试点,已经全面铺开各种实验活动。对于老师而言,最大的疑惑应该是“教师要教到什么程度”。以前作为学生听课,目的是学习知识;现在作为教师上课,是为了学生学习。目的不一样,我们的注意点就不一样。刚看教材的时候,觉得40分钟怎么就说一页书;后来备课,发现要讲解的问题很多,一节课能说完几页书就已经很不错了。或许是知之越多,越是觉得难以着手。由于缺乏经验,在华南师大的时候也缺乏必要的训练,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对讲授内容的把握做得并不到位。对于科任指导老师陈文华老师的提示,我像是如获至宝,尽量根据陈老师的安排来备课。陈老师对教案进行反复修改,我也经常与另一位数学实习老师互相提问题,大家都期待真正上课那一刻的到来。

    带给我们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讲台下坐着的不再是与我们一起在微格教室训练的同学,而是真正的学生。他们不会像自己的同学那样随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思考和等待着我们的解答。他们在听不明白的时候会突然提问,或者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看书和睡觉。

    课堂上若学生对我的提问有所反应的话,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注意学生的反应。我认为,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原因,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确立教学内容。

    教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管理课堂纪律,并且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刚开始时因为心情特别紧张,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教学思路不流畅,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陈老师老师会细心讲解哪些是重点,怎样突破难点,怎样自然过度,并提议要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多研究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并且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他态度温和,经常面带笑容,即使是批评,我也能欣然接受。

    过几次实战的磨练,现在的我已经基本能够驾驭课堂,胜任教师的角色了。虽然我还有很多做的不是很好的地方,但这次实习真的让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工作的辛劳,也深刻理解了教学相长的内涵,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成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它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等都是很重要的,站在教育的最前线,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我更加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1》

三、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积极负责,认真到位,事事留心。从早晨的卫生监督,仪表检查,作业上交,早读到课间纪律,课间操,课堂纪律,午休管理,眼保健操,自习课等等,每样事物都负责到底,细致监督。当然,在监督他们的同时不忘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也是学校管理的中间力量和骨干分子,对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一个班主任又怎样使自已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上档次呢?实习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有这样一个认识,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一个与学生实行心理沟通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有的放矢,方法得当,才能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配合支持的目的,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切合学生心理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本人在实习班级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1、奖罚适当。

    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时刻应该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课余诚恳的交谈,有时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你爱的奉献会得到爱的回报,但我们细想一下,这样的学生有多少,真正能感悟到你老师的爱的学生,绝对孺子可教也。常有的是你对他的宽容增加了他的放纵,淡薄了纪律的约束,这在实习中我也是有所体会的。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几个学生,而是65人的班级,没有严明的纪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风?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惩罚特别要慎重,我认为当我们惩罚学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一错百错,全盘否定;②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学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惩罚而惩罚学生,而是为教育学生而惩罚学生,换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2、组织开展活动的魅力。

    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依靠活动来实现,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密切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这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健康的竞争心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我班,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和我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小记者的报名与舞蹈班训练与我都亲身参与当中,开动员大会,一起与学生训练。告诉他们不用把名次的好坏,放在第一位,只要我们尽力了就行了。心理学等理论告诉我们:在竞赛活动中,一个人的目标期望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只有中等水平的期望值才能使参赛者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讲,活动的目的不是拿名次,而是看我们如何对待竞争,是否有参与意识,是否全身心投入了,是否能做到问心无愧。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同学们易于接受也能很快转化为行动。抓住“活动”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机,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3、主题班会

   在实习期间,我一共开了两次主题班会。 经过一天的准备,我主持了我实习的第一次班会,这也是我第一次主持的班会。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学习态度”。在班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让我深深的体会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安全常识。例如,上体育课的注意事项,交通安全,地震、台风来袭需要注意哪些等等,他们都回答的头头是道。这不仅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更让学生在学期初就定下新学期的大体计划,更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也培养了学生上讲台的心态。虽然没有每一个学生在班会上都发言,但是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新的计划、新的打算。每一个学生都对上台发言的同学都深有感受。

4、师生间的关系

    当看见那些十六、七岁青春活泼的学生时,我们都感觉自己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四年前的高中时代。高中的学生还不失去童真,善于思考问题,但是在道德、情感方面还有待发展。也许我们的年龄与之相近,他们既把我们当作老师,还当作朋友,许多心里的问题都愿意与我们交流。

 

四、几点思考

    面对着真实的教学场景,个人有如下几点思考:

   (1)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主要关注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教育,但是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进行整合。国外的教师本体知识研究提出,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育(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会逐步形成一种特有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教学顺序的设计、各种教学策略的使用、多重表征的呈现以及学生认知结构的了解。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和深化对教师发展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而它的获得,也就是说,教师专长的获得至少要有五年教学经验,或10000小时的课堂教学时间。对于这个目标,我们实习生无疑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对于教学的过程,我们都以尽可能有效的逻辑思路来设计,进行的教学也是以这些线索来联系的。队员们组织课堂教学大多以完成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像有教师专长的教师那样合理性地、随机性地根据与学生的互动来调整教学内容。换而言之,队员们遵循预设主义的线性思路,忽视突发的提问和意外;有教师专长的教师更多地遵循生成主义的非线性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的高明之处,似乎不在于他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地完美,而是他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这真的是值得我们实习生细致观察和揣摩的地方。  2  

   (3)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建立要满足三个条件,除了学习内容是有逻辑意义的,还要求学习者能够联系新旧知识和对学习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强烈动机。有些队员在做个别辅导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存在认知困难;这既有原理性的认知困难,也有符号性的认知困难。习以为常的有价值的知识是高度形式化和价值无涉的,而且可能远离学生的生活。我们存在着疑问,学科教育原本应是学生对知识的享有,但是现在却无可奈何地沦为对知识的占有,而且还是粗浅的占有。教育应该要怎么样做才能让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思考和敬畏自己的生命,乃至于满含诗意地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