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9 02:4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相思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2、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篇2
《乡村爱情故事》中的长贵是在第七部《乡村爱情圆舞曲》死的。在《乡村爱情圆舞曲》第二集中,王长贵带着小梁等人去水库去了解工作内容,一行人来到水库顺着河道向前走,王长贵一边走一边提醒一个手下教小梁如何开展工作。
王长贵带着小梁来到一处河岸边检查河道情况,小梁一时不慎失捉掉入河中,王长贵见状二话不说跳入河中搭救小梁,小梁由于不识水性非常慌张,不顾王长贵的劝说在河中不停地扑腾挣扎。
虽然小梁不配合王长贵营救,但王长贵还是成功将小梁推到了岸边,小梁在岸上站定从慌张中恢复过来,发现王长贵沉入河中不见之后,小梁才意识到了不妙,赶紧高声站在河岸边喊叫。
二个工作人员闻声赶了过来,二话不说脱掉上衣跳入河中搜救,找了半天终于从水中找到了溺毙多时的王长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论文内容摘要] 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历来为士人所赞许咏叹。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似乎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它们突破了传统的竹子意象性格,与诗人本身经历具有密切的关系,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和艺术意志。
作为生于修林之中,长于幽泉之畔,集潇洒风度和妩媚之态于一身的竹子,它的经寒不凋,坚韧挺拔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在自我意识很强,喜自然山水的唐代,竹子更是作为一种体现士大夫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和某种心理寄托的意象在数百首诗歌中为人们所歌咏。就是素以虚幻荒诞,喜以瘦蛟、枯兰、鬼雨、碎蚁、秃襟等诡异意象入诗的李贺也写下了数首咏竹之作。同是咏竹,在传统的竹子意象之外,李贺独特的“竹笋”意象群与唐代的普遍认识和而不同,显示出了诗人自我价值追求。尤其是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反映出诗人在性格特征、人格操守、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上既有传统竹意象之理又有与众不同之处的特点。
一、自诩龙材质,笑揽凤来仪
关于竹子的传说最引人遐想,“化龙招凤”的传说久已有之。传说竹茎可以化龙,竹实可以招凤①。孤竹待凤生发自《庄子·秋水》中的“非练不食”一典②。这是中国古典诗人潜意识中浪漫思想的强烈投射,给竹子建立了一个无穷瑰丽的世界,用龙之吟声显示作者高贵鸿志,以凤之屈驾光临寓意诗人追求人生理想,希望“凤”的举荐和提携。这种求得自我满足和外人认可的相互作用,使竹子在唐代人心中兼有了认可自我价值和求得权贵赏识的表意特征。
李贺的《北园四首》亦有涉及到“化龙招凤”的典故,不过却是化龙相同而招凤心异。
《新唐书·李贺传》写道:“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③李贺对这一王室宗人的出身颇以为荣,他在诗中写道“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其一),表明自己的出身高贵,以龙材自诩,因此可以傲壮豪气到“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以一夜千尺之气势,可见作者志向高远,而别却一句干净利落,给人以瞬间变化之感,以新生之势,成升天之业,可见龙之英姿豪气。同时以千尺与数寸作对比,两个数量词的比较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状况的比较,可见作者自诩不凡。纵观全诗,作者夜抽千尺,直上云霄的信心并非凭借外物,而是自信自己有龙吟之质,因此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自信心。
而在另外的诗句中我们却可以看出作者对外人的眼光有何见地。在第四首诗中,作者先以司马相如自比:“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由此可见此时作者想说他贫病无聊,家无长物。可是后两句“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回锋急转,不但化了前两句的黯淡景象,还把整个诗引入了一层新的境界,更给招凤传说添了一种新的心理期待。孤竹待凤本是一种追求孜孜功名的孤苦期待,孤竹就是怀才不遇的意象,以仰视的态度观凤待凤,希望自己可以引来凤的提携和举荐,因此更多的人表现为一种执着的痴情和希望幸运降临一夜拔千尺的侥幸幻想。
作为已经自诩为龙材傲视千尺披靡寸泥的李贺来说,他虽然热衷功名,也迫切希望加官晋爵,但是却多了一种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自信和乐观。诗人自诩为龙材,凭着强大的自信心,在千亩竹林迎雨而啸中怡然自得,因为他有把握那栖息着凤的一枝竹定会映入自己的酒樽,因此反而举重若轻,把苦等变为信心满怀的笑纳,李贺的龙章凤姿赢便赢在这种自我意识的突出和强大的自信心上。
二、硬羽偏折翅,怨节化恨啼
李贺虽自视出身高贵,但他引以为豪的出身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由于父亲名字的避讳,他看得等若生命的进士前程却还未开始就画上了句号,这无疑相当于雄鹰折断了翅膀,再也无法翱翔于天宇。作为一个“士不遇”悲剧的主角,此时的李贺心中的悲愤之气和原本对自己的完美评价恰也促成了一种士人多有的霜骨傲节,但是他既没有王维的淡泊,也没有李白的旷达,更没有杜甫的悲悯,他的无奈在于内心完美的自我认定和跻身于士大夫阶层的愿望不可放弃任何一个,但是却要眼睁睁地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此在对自我的挣扎与否定中,他没有选择去做一个以竹砥砺自己的高风亮节的寒士,也没有以竹为友成为移情大自然的隐士,而是完全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中,咏竹的诗作也呈现出一种凄冷幽邃的独有之病态色彩。
李贺这种抑郁后的不正常心态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迷雾,他消极怪僻的性格反映到他的诗中去便有了诡异的意象和跳跃的思路,为他赢得了鬼才之称。看起来满怀凄怨的第二首《北园新笋》也历来为批评家看好。诗的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诗歌。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写竹之柔美婵娟;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写“楚辞”之触目惊心。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本身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可是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
这首诗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这种哀怜、凄婉又怀有强烈激愤,格调阴冷的诗句舍弃了一般咏竹诗的意象规范而赋予竹子情恨;舍弃竹子高风亮节傲骨坚贞的品质而用楚辞蒙上一丝怨毒;舍弃那竹节挺拔秀美的谦谦君子形象而取其哀婉凄惨的女性情怀。同样是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气节,但是这首诗表达的方式却因李贺独特的审美而有了差别。
三、咏笋我化物,师心神领情
同样都是咏物诗,李贺的《北园新笋》较那些借写竹子风貌引申出意象特征的诗,则不以毕肖事物形貌为终极目的,而是在诗中把主体感受摆在了第一位,万物皆师我心,非以我观物,而是以我化物,以神取景,使整个诗篇好像有精灵鬼魅穿梭其间,使竹子有了与其他人所咏之竹不同的神韵,可以与人进行最直接最彻底的情感交流。同时,由情领物的艺术意志使他的咏竹在笔法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修饰的突出和感情的概念化。李贺本满怀着一腔热血和胸中成竹,但却最终只能是饮恨而逝,他不断地被希望和绝望所折磨着,只有靠诗歌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种可怕的激情去创作。诗人愤懑满怀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修饰上的叠床架屋。《北园新笋》其三:“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作者字斟句酌,用“家”“石”“阴”“紫”“春”“新”等等修饰各种意象组合,纵观全句,几乎无一物无修饰,无一事有闲字。他把相关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联用的字联用,加以修饰再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了通感、移情的写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茎,仿佛用诗句串联起装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倾泻,而是字字雕刻而来。此时作者诗中的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绮丽诡异又有异域风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时,把石眼、阴根等不为竹所常用的意象与竹子相连缀,更见作者的匠心独用,研磨之工。
李贺在造语奇险的同时把竹子意象感情进行概念化处理。虽然中唐以后更多的赋予意象审美价值,但作者更多的是以我情度物情,反而架空了竹子意象本来所代表的审美理念,再加上对修辞造句的过度重视,使竹子所代表的感情变为一种墨守陈规的概念。竹子的形象从诗中淡化,整个诗歌流露出的是作者的感情线索。如他描写竹笋清雅高洁、坚韧不拔和萧瑟凄苦,都不过是点到为止,借题发挥。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借用竹子倾泻而出,而非以竹为已,崇尚竹子的风骨气韵;李贺的鬼才鬼在修辞设色,而非竹子的意象;他是在师心,而非师造化。
2.个人感情的过度介入。李贺一生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生平经历又不甚丰富,在书斋中经历了大半个人生,可以说书斋的事物对他来说无物不含情。对于书斋中的竹子,李贺难免所歌咏的多是自己的感情。德国著名学者立普斯曾经说过:“在我们自己的心灵里,在我们内心的自我活动中,有一种如骄傲、忧郁或期望之类的感情,把这种感情外射到一种表现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对象中去,在这种对象中,精神生活正确无误地找到了它安顿的地方。”④我们观李贺之竹,更多的看到的是李贺的化身,而非竹子本身。
第一,是强烈的生命意识。《新唐书·李贺传》载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⑤这种纤瘦的长相和他的短寿正好印证了他孱弱多病的健康情况。面对初生的竹笋,诗人一面感到自己寿期不久,一面又渴望能够有像竹笋一般可以“一夜拔千尺”的生命能力。在他的笔下,竹笋可以青云直上,拔地而起迅速成长;可以春粉敷面,香汗淋漓虽纤纤细枝却别有一段青春少女的风韵;可以生长于嫩青的新篁中拥有春光大好的新鲜世界;可以在雨啸中千亩簌簌而动,在莺啼燕语中轻盈起舞翩翩如画。他把各种美好的生命活力和意象赋予了笔下的竹笋,透露出作者自己本身对于生命的强烈向往和对于生命有力向上的歌颂。
第二,倔强的生存形态。竹子一直是人们心中雅节君子的形象,但在李贺的诗篇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对于竹子倔强顽强生存形态的铺张描述。在作者手下,温文尔雅的竹子多了一丝壁立千仞的刚强,多了一分隐忍独立的风骨。就生存环境来看,“家泉石眼两三茎”,李贺笔下的竹子生存在“石眼”之中,但是仍然可以晓看紫陌,复有出者。在“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中,竹子新发就被刮去竹皮,流露着嫩香春粉,给人一种病态的美感,后文又用黑色的墨汁与春、粉相对比照,加强了色彩对比感,用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刺激,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残缺疼痛的美,也写出了竹笋虽嫩却顽强的形象。作者身体心志敏感脆弱,却在世上饱受打击,在种种困境中,他对于自己的困境反而形成了一种欣赏的心理,以写痛苦诡异为情趣,因此,才特意描写在生存形态上有缺陷的竹子。
李贺士不遇的遭遇和他的短寿铸成了他的悲剧生命,他有着诗歌创作的冲动和对诗歌几乎狂热的追求,这种宣泄自己和切磋琢磨的创作行为,使李贺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成就了艺术表现力最瑰玮奇异的诗歌风格。《北园新竹》这四首诗集中的体现了他的创作风格,赋予普通的意象奇特之处,迥然于传统借竹抒怀的咏竹诗,而是以我为中心,使竹子成了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令这谦谦君子变成了峻刻讥峭又新生柔弱的新的性格形象。
注释:
①韩秀琪、刘艳丽:《历代花鸟诗》第27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②《庄子新释》外篇《秋水第十七》第401页,原句:“夫宛刍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练实:竹笋。
③⑤《新唐书·李贺》卷203,第5787、578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刘银光:“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咏物诗漫议),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年。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出版社1984年版。
2.傅璇崇、蒋 寅:《中国古代文学史通论》(隋唐五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孙学堂:《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王 琦注释:《李贺全集》,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
5.廖明君:《李贺诗歌的哲学解读》,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关键词:投资 改造 热电厂
平煤股份四矿矸石热电厂于1995年正式投产,总装机容量2×6MW,设计年发电量7200万千瓦时,每年供热达40万吉焦。200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上大压小”的政策,规定“单机5万千瓦及以下的火电机组、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下且运行满20年的常规火电机组,以及其他未能达到节能环保标准、供电煤耗明显偏高和运行已达设计年限的火电机组,必须关停”。四矿矸石热电厂属于关停对象,企业如何发展、员工如何生存,是企业关停,还是投资转产,成为了困扰平煤股份四矿党政和全矿干部职工的大事。
四矿矸石热电厂主要以发电为主,发电产生的富裕热量都排放至空气中,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热能,还给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为谋求企业下一步的生存和发展,四矿党政转变发展思路,提出了利用热电厂的余热蒸汽代替锅炉蒸汽供暖,并将热能转化实施为矿井降温的电-热-冷联产全新工作思路。此举不仅可使四矿原有矿用锅炉停运,还可解决矿井高温问题,。
一、平煤股份四矿矸石热电厂投资供热系统改造
为整合蒸汽资源,优化热电产业结构,在上级政府和集团的科学定位和大力扶持下,确定四矿矸石热电厂为矿区中西部集中供热的一个热源点,实施凝汽机组背压改造,承担所覆盖矿区的生产生活供热及溴化锂井下降温供汽生产任务。实施背压机组改造,就是将原有的抽凝机组改为背压机组。可以实现既供电又供热,一方面可带动发电机向电力用户提供电力,同时又利用它的排气向热用户提供热量。其发电热效率、供热效率、热电比为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在综合煤耗方面将大大降低,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效益的综合优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项目确定后,该厂委托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机组背压改造及供热管网实施方案,通过对国内多家汽轮机制造和改造厂家的详细考察,在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原有设备的前提下,优选采用了郑州振豫汽轮电机技术有限公司背压机组改造方案。机组背压改造分为机组拆卸、基础改造、管道对接、主机本体改造、机组安装、机组调试六个环节,整个改造工艺以及试运参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顺利通过了集团和市发改委联合专家组的验收。背压改造项目,得益于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补偿政策,该项目总投资150万元,其中机组改造110万元,土建工程10万元,管道及配套阀门30万元,此改造方案较更换新机节约资金300余万元,成为中平能化集团自备电厂首台凝气背压改造机组热电联产的成功典范。
自背压机组投运以来,运行稳定,指标经济,根据2010年背压机组生产运行及成本指标分析,其发电热效率为40.6%,供热效率为80%,热电比为1220%,尤其在综合煤耗方面,由原凝汽机组700克/kwh降低到背压机组的350克/kwh(其中发电标煤耗200克/kwh,供汽标煤耗41.67千克/GJ),有效降低了燃料成本,充分体现了背压机组的节能效益。
背压机组改造与集中供热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在采暖期,该厂所覆盖的一矿、四矿、三矿、七矿四个矿区热用户稳定,在非采暖期,又有一矿、三矿、四矿、五矿、六矿、七矿职工浴室、洗衣机房、食堂、开水房以及四矿溴化锂井下降温和地面制冷等稳定的供汽负荷,并且拥有良好的居民热用户开发空间。背压机组改造后,取代了覆盖矿区的25台燃煤供热小锅炉,不仅有效节约了煤炭资源,而且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根据环保检测有关数据计算,仅在2009年至2010年冬季采暖期内,就减少二氧化硫产生量42吨,氮氧化物52吨,烟尘1621吨,减排二氧化碳5275吨,该项目符合集中供热a、以热定电、节能减排产业政策要求,具有良好的企业和社会效益。
二、平煤股份四矿矸石热电厂投资矿井制冷系统改造
平煤股份四矿建矿50多年,矿井最大垂深超过800米,部分地点由于受高地温和高温水的影响,夏季工作面温度高达36℃,平均湿度96-97%,现场工作的多数职工出现了湿疹、呕吐、中暑现象,并有个别晕倒,矿上虽采取了加大风量、优化通风系统等措施进行降温,但效果不理想,生产效率及职工出勤率大幅度下降,如不采取降温措施,个别头面夏季将无法正常生产。
如采用当时国内外矿井降温所采用制冰降温方法来解决问题,投资大、运行成本高,总投资达4360万元,年运行成本达600余万元。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利用四矿矸石热电厂富余热源投资热-电-乙二醇低温制冷降温系统,总投资只有2800万元,年运行成本为450万元,可大大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热―电―乙二醇低温制冷降温技术借助电厂余热蒸汽,利用国内成熟的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和国际上成熟的螺杆乙二醇低温技术来实现降温,两个成熟的技术叠加,产生的是成熟的、独创的余热制冷利用技术和矿井降温技术的新工艺,开辟了国际能源利用技术和矿井降温技术的新途径。
该方案是在四矿热电厂院内建立余热制冷站,井下-320设换冷硐室,采掘工作面安设空冷器,由高低压两个回路构成降温系统。高压侧冷媒采用25%~30%质量浓度的乙二醇防冻液,低压侧冷媒采用普通水。制冷设备由1台溴化锂机组和3台乙二醇机组及配套冷却塔、冷却泵、冷冻泵及供配电设备构成。-320换冷硐室由7台高低压换冷器、2台冷水泵、回水箱及供配电设备构成。工程总装机制冷量7055kW,利用热电厂蒸汽余热,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一级制冷制出5.2℃的低温水,再由压缩式制冷机二级制冷使冷媒温度进一步降低到-3.4℃,然后由主斜井送到-320m水平的换冷硐室内的高低压换热器的高压侧进行冷热交换,乙二醇水溶液放出冷量后返回地面循环使用。高低压换热器的低压侧循环水吸收冷能后,由冷水泵将3℃左右的低温水输送到安装在综采工作面机巷的空冷器进行冷热交换,使工作面进风流温度降低,达到治理热害的目的。热―电―乙二醇制冷降温工程正式启动后,成功对井下“一面三头”进行了降温,平均降温幅度6℃- 8℃,降温幅度为目前国内最好,深受职工欢迎。本系统已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四项,国内多家媒体对本项目进行了报道,大屯煤电公司、徐州矿务集团公司等多家单位前来考察学习。
三、平煤股份四矿矸石热电厂投资改造转产的思考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投资转产的前提。企业投资转产要符合国家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的相关政策,不能盲目、不能跟风,资金投入不仅要产生经济效益,还要产生社会效益,只有如此才能拓展企业生产和发展空间。
2.发展思路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保障。发展思路决定发展的路径、反映发展的方向、影响发展的成效,在投资转产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敢于跳出旧框框,敢于挑战旧思维,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篇5
4月27日,上海航运交易所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报收于点,较上月上涨11.3%,其中:日本航线824点,上涨1.1%;欧洲航线点,上涨14.8%;美西航线点,上涨8.7%;美东航线点,上涨6.4%。
尽管美国经济有所复苏,但由于欧盟经济持续衰退,4月份,我国进出口数据低于预期。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9%,环比减少1.5%,经调整后同比增长实为7.2%,远低于10.0%的市场预期和第一季度9.8%的增长水平。港口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与美国之间往来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仅增长4.3%,而我国与欧洲之间往来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6.3%,整个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5%,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放缓。
尽管集装箱需求增长比较乏力,但班轮公司的提价热情依旧高涨,4月份,主要干线运价又有较大幅度上涨,其中:上海至欧洲航线已升至美元/TEU,较上月上涨13.5%;上海至美西航线已升至美元/TEU,较上月上涨18.9%。虽然5月初的涨价计划已推迟执行,但并未放弃。鉴于目前集装箱运输市场的良好表现,以及下半年外贸出口即将来临,班轮公司纷纷推出400~600美元/TEU不等的旺季附加费,准备从6月1日起实施,并对涨价预期充满信心。由于目前的运价水平已超过盈利平衡线,一些班轮公司在扩大盈利的冲动下,悄然增加运力,更多的新增运力及闲置运力开始释放,参与分享市场的“蛋糕”。Alphaliner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球集装箱船闲置运力约为60万TEU,占全球集装箱船总运力的5.3%,较3月初下降1.9个百分点。同时,今年前4个月,已有26艘运载能力超过1万TEU的新船投入市场,且绝大部分进入远东至欧洲航线市场,并且预计在未来8个月内还将有29艘同样规模的集装箱船下水。在全球经济尚未明确复苏之前,如此大量的运力下水致使市场难以承受,原定于5月初的涨价计划不得不延迟,而且造成运价和舱位利用率的松动。5月11日,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欧洲航线船舶平均舱位利用率已从前期的95%下降到80%,运价也从前期的美元/TEU下降到美元/TEU。经过一轮快速拉升,集装箱运价已达到相对高位,其中欧洲航线已逼近历史最高水平,在全球经济尚未明确复苏之前,运价再被拉升的空间已经不大,市场顶部特征逐渐显现。
被视为我国外贸出口“晴雨表”和“风向标”的春季广交会已落下帷幕,其累计出口成交仅360.3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分别下降4.8%和2.3%,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滑,显示外贸前景并不乐观。其中,我国与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美之间的成交金额分别下降5.6%和8.1%,而新兴市场的成交额也仅增加4.1%。外贸环境的疲软正在考验班轮公司的提价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第二季度集装箱运价全面提升,全行业的业绩大为改善。相对于目前国际干散货运输、油船运输等仍在历史低位徘徊,集装箱班轮运输有望率先走出困境,迎来扭亏为盈的好兆头。
2 巴拿马型船领涨,国际干散货指数站上千点
4月30日,波罗的海交易所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报收于点,较上月上涨23.7%,其中:海岬型船点,上涨6.0%;巴拿马型船点,上涨64.0%;超灵便型船点,上涨6.9%。
经过15天持续上涨,4月份国际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终于勉强站上千点大关,这也是今年1月中旬指数进入下降通道以来的最高点。尽管如此,由于燃油价格高企,运价仍处于底部区域,干散货航运业的经营并未走出阴影,亏损仍在持续。4月份,各大主流船型运价普遍上涨,特别是前期表现欠佳的巴拿马型船,受谷物、煤炭等大宗商品平稳增长的利好影响,市场表现突出,其4条航线的平均日租金最高接近1.4万美元,尽管还未达到经营成本线,但已是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特别是跨大西洋航线和欧陆至远东航线,日租金分别达到1.7万美元和2.3万美元,双双创出年内新高,终于实现经营正收益,成为BDI冲上千点的主要贡献者。在运价跌无可跌的情况下,海岬型船也小幅反弹,结束持续下降,但日租金仍未达到美元,与巴拿马型船和灵便型船租金严重倒挂,揭示了该船型运价的低迷程度,也拖累了国际干散货整体运价水平。灵便型船市场虽然继续反弹,但涨势乏力,该船型月底日租金报收于1.1万美元,尽管是今年1月中旬以来的最好水平,但较上月仅增长6.7%,对比上月45.0%的增长率,涨势明显趋缓,并且仍未摆脱大幅亏损局面。
4月份,BDI自底部逐渐提升,主要得益于粮食、煤炭等大宗货物持续升温,推动巴拿马型船运价上涨。特别是南美地区进入收获季节,谷物出口呈现增长预期,不但推高了大西洋地区的运价,同时吸引了太平洋地区的船舶前往,船舶运力稍显紧张。以运输粮食、煤炭为主的巴拿马型船日租金从4月4日的美元上升到月底的美元,不到1个月的时间租金上涨了66%。加之中国和印度对进口煤炭的需求热情不减,对太平洋地区的超灵便型市场形成较大支撑。第一季度,我国进口煤炭万t,同比增长62.1%,其中从印尼进口万t,同比增长62.6%,也就是说,今年我国煤炭进口的增量全部来自印尼,印尼的出口和我国的进口对稳定太平洋地区的灵便型船市场运价功不可没。海岬型船市场虽然低位反弹,但力度明显不足。受恶劣天气影响,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装货受阻,加之印度资源出口下降,以及国际矿石价格处于高位,对矿石贸易需求产生一定遏制作用,导致全球矿石贸易不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石1.88,同比增长6.02%,而环比下降3.25%,货量已出现下滑。然而,新增运力却仍在不断涌出,克拉克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1年时间里海岬型船运力增长18%,运力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导致今年以来海岬型船市场持续低迷,至今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4月30日,与我国相关航线的运价涨跌互现,其中:巴西、澳大利亚至我国的铁矿石运价分别为20.8美元/t和7.5美元/t,分别较上月上升4.5%和下降4.0%;印尼到我国的船舶日租金为美元,较上月下降11.5%。
3 供需严重失衡,沿海市场陷入二次探底
4月27日,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沿海(散货)运价指数报收于点,较上月下降7.9%,同比下降23.8%。
篇6
学术讨论百家争鸣,符合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笔者认为:就共性而言:人类对水资源利用平衡与失调,必导致积水成患或干旱为灾。在绿洲生态环境中过度开发,滥砍滥伐破坏植被,则势必导致干旱加剧,沙漠扩大绿洲消失。但作为楼兰这样迅速消失的个性问题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本文根据最近几年我国沙尘暴的频发,国际对自然灾害研究的新成果,提出"绿洲楼兰古城毁于沙尘暴"新说,就教于专家学者,有待于考古论证。为了说清这个观点,拟讨论下列三个问题:
一、楼兰古城兴起与消失的大体过程;
二、楼兰消失过程是渐变还是突变?
三、论证楼兰迅速消失是极端特异突害气候--沙尘暴所致的依据。
(一)
楼兰古城的兴起与消失,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即起始期,兴起期,鼎盛期,消失期。
第一阶段起始期:1997年在楼兰地区发现距今3800年古墓沟六座古墓,陪葬品极简陋,仅有一包黄麻,一个草编小篓,篓中有10多粒小麦。墓主人都是男性,以麻布裹身,头戴尖顶毡帽,帽上插有羽毛,没有陶器金属等陪葬品和工具。考古学家王炳华认为:"当时生活相当原始、贫困、生产力不高"。(1)1980年春孔雀河尾闾铁板闸,出土一具距今3380年保存完好的女尸,也未发现其它陪葬品,说明时间推进了约500年,楼兰社会生产力,社会文明没有提高。2001年1月考古工作者重新找到了得而复失达60年的小河口墓地,内涵极为丰富,墓葬跨度由距今1600年左右到4000年。不论古墓沟墓群,还是小河口墓群都反映出楼兰地区居民起始于距今4000年上下,发展非常缓慢。
第二阶段兴起期:历史上最早出现"楼兰"这个地名是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在给文帝信中说,匈奴军队"定楼兰、乌孙、呼揭及旁二十六国……"。(2)这里虽然说明楼兰已是一个国度,但不明确它是大国还是小国,是"居国"还是"行国"以及它的军事、政治地位。过了半个世纪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在向武帝会报中说到"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3)回答了楼兰是一个绿洲城郭居国、临近水边,虽然"兵弱易击",但位置非常重要,影响王朝对西域的开发,"楼兰、姑师当道,苦之"。(4)要开发西域首先要打通通往西域的要道口楼兰。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其时楼兰是一个小国,介于汉王朝与匈奴王之间,到昭帝元风四年(公元前77年)汉王朝势力控制了楼兰,"更其国为鄯善国"。(5)应鄯善国国王尉屠耆之请,派遣伊循都尉镇守离城不远的伊循,驻军屯田保护鄯善国政权。从屯田起楼兰进入了兴起时期,然发展并不快,到元帝时(公元前48-33年)楼兰在西域几十个国家中仍是一个小国:户口1570,人口14100,胜兵2912人,职官有辅国候、谷阝胡候、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1人,译长2人。(6)在昆仑山前7国中,户口、人口均排在第4位,胜兵人数排在第3位。把楼兰兴起时间定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叶,也许不会离谱。
第三阶段鼎盛期:随着东汉魏晋与西域、中亚交流,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西文化、贸易往来频繁,楼兰古城亦由兴起逐渐达到鼎盛。1999年12月在离楼兰48公里地方,发现一座魏晋时代古墓彩棺。彩棺集合着东西方文化特征,既绘有代表东方文化象征日、月的"朱雀"、"玄武",又覆盖着代表西方文化罗马风格的丝纹栽绒毛毯,死者为男性老年,着棉、绢质地的长袍。小河古墓群中亦发现彩棺,图案以黄、橘红、绿等色,绘有铜钱花卉纹,并以斜线分格。楼兰遗址出土的汉简,亻去卢文简,建筑遗存和《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记录,都证明古城文化、经济在公元一世纪中叶至4世纪30年代,逐步达到鼎盛,跨度300余年。第四阶段消失期:破译楼兰消失的确切时间,目前依据只有三条:①楼兰遗址发现的用亻去卢文写的有年代的简片卖:上书"兹伟大国王上天之子都伽·伐色摩那陛下在位十一年七月,诸民远离国境"。(7)伐色摩那国王于公元321-334年在位,按此推算11年应在公元332年,即东晋咸和七年。亻去卢文公元二世纪中叶至四世纪后半叶流行于于阗、鄯善一带,明显接受楼兰语与伊兰系诸语的影响,现在偶见于古佛经中。②楼兰遗址中,所发现的亻去卢文简、汉简,其年代记载都止于4世纪30年代,没有发现明确署有四世纪中叶及其以后的遗存。③公元399年即东晋安帝隆安三年高僧法显去印度求法,路径楼兰,这里已经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如所拟,唯以死人枯目为标耳"。(8)以上三点完全可以认为楼兰消失在公元332-339年之间,时间跨度很短很短,具突变特征。
(二)
楼兰古城的消失是突变不是渐变。西汉初年张骞通西域时所见到楼兰经济,是"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民随畜牧逐水草"。(9)当时农业经济很不发达,粮食依赖邻国。公元前77年驻军屯田,开始种植粟(即黍)、大麦、小麦耐旱作物。经过两个多世纪开发经营到晋初,这里已是"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地,驰节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10)这些记载虽然是古人写的,也许会有谥美之嫌。现代人经过考证对古城面貌描绘为:森林茂盛水草丰,七里十万家,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繁荣景象。(11)楼兰农业开发经济繁荣,交通繁忙,当政者已看到了保护生态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楼兰废墟中发现一份"森林保护法",规定:树活着时如将树连根砍断,罚马一匹;若砍断树枝,则罚母牛一头。(12)以上表明三点:①当代人研究两汉在楼兰常驻有屯军一万多人,最多时达一万五千人。(13)据此推算出垦耕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比罗布泊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大三分之一,是不可能的,罗布泊地区也没有被垦遍。②楼兰总气候没有过大的向对人类生存生产严重不利的方向发展,或出现制约经济繁荣的不利的自然因素。③楼兰国当政者,包括汉晋派驻的使臣,已经注意到树木对保护生态的作用,有意识地保护树木,从这个侧面反映出楼兰地区没有因过度开发农业,而砍光伐光植被。
就沙漠化扩大成因一般理论而言,如果因人类活动,农业过度开发,植被遭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等成因,势必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渐变过程,或呈阶段性。小河口墓地时间跨度2000多年,既有距今4000年的木乃伊,也有魏晋时代的彩桧棺,说明它们周边沙漠基本稳定,最起码在最后一批亡灵进入这座墓地时,沙漠没有较大或很大变化。如果沙漠向墓地推进,楼兰王国贵族成员绝不会仍埋到这里,也不会彩绘巨大木柱,建精美的木栅栏,醒目的享堂。假若是特殊极端异常自然灾害所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毁灭掉一切文明。世界地球史上,古生物曾遭过五次大灭绝,每次起因都是突变的自然灾害引起的。
楼兰古城在4世纪30年代,并没有反映出因过度垦耕,生态非常恶化臣民难以生存,弃城他迁的迹象,或已分批他迁的记述。相反,这一时期有不少出土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述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对控制楼兰的斗争实录。如沙漠兵临城下即将弃之,争之有何意义?余太山《西域通史》根据亻去卢文简片卖论述:大约在公元270年以后,晋势力似乎撤离了楼兰,鄯善国王安归迦(在位时间3世纪50-90年代)和重要官员到楼兰视察活动,并在楼兰地区设立州、县、百户、十户等行政机构,各署长官审理案件、收税,管理官方籍账,且从鄯善腹地向楼兰移民,土地都沙漠化了移民干什么?安归迦还接受晋王朝授予的"待中"、"大都尉"之职。
楼兰遗址发现西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西域长史李柏为了抗击高昌与焉耆国搞统一战线,于五月七日致焉耆国王的文书,"善言问候,甚表关心和尊重,以示绝无敌意"。(14)此时略早于楼兰国王伐色摩那十一年。楼兰的消失就在于"突然"这个症结上,我们要弄清楚的也就是这个"突然"的原因。
仅仅过了半个世纪90年代高僧法显依然走楼兰这条路线去印度,所看到的楼兰已经是一片荒凉了。但鄯善等国在内的广大楼兰地区并没有被沙漠吞食而消失,丝绸之路没有完全关闭。到公元8世纪唐代军旅诗人岑参仍留下一首过楼兰的诗句:"官车西去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当代考古也证明,罗布泊不是在4世纪因沙漠浸蚀而干涸的,而是经过10多个世纪的渐变才消失。1931年有人实测罗布泊南北长170公里,东西宽40-90公里,仍有较丰富的水生动、植物。1942年《申报地图》描述罗布泊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15)罗布泊的消失与楼兰古城的消失,是两个不同成因的结果,也就不能简单化,用一种理论来解释"突变"与"渐变"两个不同的现象。
(三)
我们认为楼兰消失的直接原因,是异常特大频发的沙尘暴。楼兰所在地干旱生态、风沙、高温高寒,从本质上说是地壳运动形成的自然现象,无人为痕迹,并非始于两汉对这个地区的农业开发。因此说楼兰迅速消失,实质应归咎于自然,但绝不否定人类不科学的开发活动推波助澜作用。2002年3月21日中科院叶笃正院士向媒体说:"我们要重新认识沙尘暴",沙尘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虽然可在减轻其危害方面有所作为,但不能彻底根治"。2002年4月24日媒体报导:我国首次发现西汉时期敦煌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汉简。我国史书也有沙尘暴气候的记载:《诗经·邶风·终风》有"终风且霾"句,《后汉书·郎岂页传》有"时气错逆,霾雾蔽日"。"霾",《辞海》解释为:"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即夹着沙尘飞扬的沙尘暴。古籍中把沙尘暴写成"黄雾"、"飞沙走石"、"黑气"、"黑雾"等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氵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日或一时,雨不沾衣而身有土,名霾,故曰天地霾,君臣乖"。《晋书》记载:从公元249年,即三国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到公元402年即东晋安帝元兴元年,153年中记录了15次严重灾害性沙尘暴,其中有一年两次的。录之如下:
魏齐王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壬辰,西北大风,发屋拆树木,昏尘蔽天。
孙休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一月甲午,风四转五复,蒙雾连日。十二月丁卯夜有大风发木扬沙。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十二月,黑气四塞。
西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5年)正月己已朔黑雾,着人如墨,连夜五日乃止。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八月,雾埃氛蔽日。
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正月癸已,黄雾四塞。二月又黄雾四塞。
东晋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三月,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6年)三月,朔,暴风迅起,飞沙扬砾。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八月乙未,暴风扬沙石。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癸未,黄雾四塞。
东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十月酉申,朔黄雾混浊不雨。
就以上不完全资料统计:3世纪3次;4世纪9次,其中311-315年2次,321-323年3次,351-383年4次;5世纪1次;总计13个年度15次。非常清楚表明:4世纪属于"沙尘暴百年多发期",一个世纪中有两个多发高峰,第一峰期出现在20-30年代,第二峰期出现在50-80年代。这与文字记载的"诸民远离国境","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完全吻合。由此认为毁灭楼兰绿洲古城直接原因,是4世纪多次出现的特大沙尘暴,祸首在蒙古国和我国西部大沙漠。对这个观点我们不妨用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国出现的沙尘暴天气作历史反证: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沙尘暴出现的次数呈下降减少趋势,90年代逆转,21世纪上升,2001年1-5月频繁,规模和频度都超过以往,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罕见,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扬沙日数达24天。专家说"近年我国强沙尘暴陡增,是因为处于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提出"我国已进入沙尘百年多发期"的警告。2002年3月19、20两天新疆、甘肃、北京、天津直至长江以南18个省市区,出现近1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一般在500米以下,有些城市路灯自动开启,甘肃东部还出现特强沙尘暴--黑风暴,伸手不见五指,绘昌县能见度为零。近年来我国已出现因沙尘天气,沙丘逼近迁村、迁乡、甚至要迁县城的事。
本文讨论的内容,不是沙漠化和沙漠化扩大化的成因问题,而是楼兰绿洲在不到半个世纪中迅速消失的直接原因问题,探讨它有助于认识自然灾尊重自然法规。
2002年3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报导:俄罗斯远东濒海水文中心主任鲍·库巴说:"濒海地区出现的特大沙尘暴天气,是俄罗斯远东地带百余年来从未有过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雨量和蒸发量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悬殊太大,同样出现了沙尘暴。我国科学家刘纪远说:2002年"3月20日这样强度和规模的沙尘暴是百万年尺度全球变化的结果"。所以探讨楼兰绿州迅速消失的原因不能停留在总结列祖列宗"过度"开发农业的"错误"方面,而要扩大视野。 转贴于
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发展的,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始森林,狩猎充饥,不食粮食的原始水平。开发农业是永恒的主题,今后还得开发,问题是开发规划全面不全面实际不实际,违不违反自然法则,牺牲不牺牲长远利益等科学含量。我们希望积极加强对自然灾害预测、防范、减少灾害损失的研究。
注释:
(1)转引自1999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南香红文章。
(2)(3)(4)(5)(9)(10)见《汉书·西域传》。
(6)见余太山《西域通史》P59。
(7)(8)转引自1990年10期《读者》王伟群文章。
(11)(12)引1997年12月24日新华社乌鲁木齐电讯: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语。
(13)见1990年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方英楷著《新疆屯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