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3 11:3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进步过程
世界范围内,对现代化的研究有经济特征学派、政治特征学派、科技特征学派、思想心理学派以及多维综合学派。要准确地把握现代化看来不可专注于某一个角度。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英格尔斯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内也认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是由不同的系统构成的;整个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社会服务四个基本方面。一个社会是否是现代化的,要用系统的观点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我国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中阐述道:“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乃是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高度发展的文明形式,它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的全部特征”。总而言之,社会现代化虽然是个综合的社会体系,但它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
社会的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具体地说,主要有如下十点: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英文中在educa-tion(教育)前面所冠的形容词obligatory,其含义为义不容辞的、必须的、义务的。所以这里的义务应当理解为带有强制性的,也就是必须实施接受的意思。义务教育准确的定义为:“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顾明远主编《教育辞典》第1卷,第69页)。1619年诞生于德意志魏玛邦的义务教育,到19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实行,尔后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目前义务教育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教育制度,年限一般在5年到12年之间,可见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建立起现代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之上,构筑起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完整体系。
(3)职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系。
(4)成人教育高度发展,终身教育思想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贯穿整个教育体系。
(5)教育事业法制化,实现依法兴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也就是说,从教育思想到办学、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的标准,以教育法制化为手段推进教育现代化。
(6)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高等教育走向“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之路,职业教育走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之路。
(7)教学内容丰富而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各有侧重地设置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组成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8)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采用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声像教学与电子计算机教学。
(9)在教育教学管理上,采用现代管理理论与管理制度。
(10)形成完整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社会现代化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十点要求,大多与教育体制相关,特别是前五条的内容,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2.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教育现代化,一般是指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的国家,采取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政策,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争取达到现代教育水平的过程,以及最终使得教育高度发展,满足本国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教育向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的转化。教育现代化的水准并无一个绝对的尺度。由于教育本身具有较为复杂的属性,如有社会性、生产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等等,因而有的教育规律具有世界性,有些规律依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因社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区别,不可能划定全世界统一的教育现代化的标准。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现代化,现阶段可以参照经济中等发达国家教育所达到的教育现代化水准,结合我国物质、观念、制度、传统等若干层面的实际状况,确定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各个主要项目的内涵,在实践中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
具体地说,教育现代化给现代教育提出如下七点要求:
(1)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要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起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为教育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矗。
(2)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要使社会成员具备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人所应有的素质。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
(3)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功能齐全,效益优良,结构优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4)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要建立完善教育法规体系,加强管理手段与制度的现代化建设,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法律上与条件上的保障。
(5)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反映现代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建设优秀的教材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6)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视听工具和信息传播工具进行教学,扩大施教范围,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7)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现代化。以先进的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实验手段,揭示出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育现代化对现代教育的七点要求,涉及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思想基储价值观念、管理原则等问题,故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1.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机构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这两个概念是隶属与包容的关系。教育体制是指教育机构设置及其管理权限与有关制度的总合,而教育制度是指整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教育体制包容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隶属于教育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但是教育制度改革有其自身具有的更深刻的内涵,教育制度的创新必须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条件。教育机构指的是进行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场所和从事教育管理及研究的机关。教育应当做广义的理解,所以教育机构应当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如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职工学校等)、学前教育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辅导站)、成人教育机构(如职工大学、干部管理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考试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如国家教委、省市教委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如教科院、教科所、教育教学研究室等)。我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就是符合我国国情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为实现现代化教育服务的教育机构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篇2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安全教育意见,结合本校实际,
特制订安全教育措施和制度如下:
(一)安 全 教 育 措 施
一、遵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以校长任组长,
各部门负责人等同志为组员的安全教育组织网络,负责学校师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
1、学校坚持三检查制度(开学、期中、期末统一检查)。
2、各部门坚持平时常查、常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汇报。
二、建立安全意识,组织安全讲座,落实安全措施。
1、各校每学期要制订好安全教育工作计划,用“请进来”的
办法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
2、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
安全教育网络。
3、建立放学排队护送制度(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负责排队护
送过十字路口)。成立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路队小组,学习交通安全常识,开展安
全知识竞赛。
4、学校规定凡十二岁以下的儿童一律不得骑自行车上学,十
二岁以上学生须家长打报告学校同意后方可骑自行车上学。
(二)安 全 教 育 责 任 制
为确保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明确安全职责,增强安全防范意
识,特制定岗位责任。
一、校长职责:
1、对学校安全工作负总责,制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
制度;
2、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督促检查,落实安全制度;
3、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有关安全工作新情况、新问题,
保障学校安全,做到警钟长鸣;
4、切实解决学校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建立严格的外出活动
报批制度(班主任、辅导员向校长报批)。
二、总务处职责:
1、及时进行校舍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2、加强对小店、食堂等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禁止无证
经营,严把食品卫生质量关;
3、经常对教育设施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安全可靠,无安
全隐患,同时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财产和经费的安全管理,严防失窃;
4、加强学校用电安全,定期组织对用电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
;
5、加强对学生外出用车的管理,保证学生用车的安全。
三、教导处职责:
1、认真组织开展有计划的安全教育活动,做到内容落实,如
“安全教育周”、平时的安全防范意识等;
2、贯彻落实学校安全教育规章制度,并进行督促检查;
3、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并使安全工作落到
实处,做到谁组织谁负责;
4、建立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做到及时、准确。
四、班主任职责:
1、班主任是班级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学生进行
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做到常
抓不懈,警钟长鸣;
2、加强对班级学生及活动场所(包括校舍、设施、用电、饮
食卫生等)的安全检查,注意活动安全,不组织存在安全隐患的活动;
3、加强班级管理,重视课间管理,杜绝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
;
4、做好排队放学的组织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安全规定;
5、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信息。
五、教职工职责:
1、严格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课周密考虑安全因素,注意设施
安全;
2、严密注意学生动向,切实履行安全教育责任,杜绝自己管
理范围内的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3、严格遵守值周值日的注意事项,注意师生、校园的安全;
4、文明执教,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对
由此造成学生死、伤、残、走等后果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三)常 规 制 度
一、校内安全:
1、不带与学习无关的物品进校,进校后即进教室学习。
2、坐姿端正,学习用品和教室用品摆放整齐,自觉维护安全
的校园环境,爱护公物,不拿公物玩耍。
3、文明行走,不奔跑,不跳跃,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扒护拦
和其他不安全处所。
4、课间文明活动,不大吵大闹,不追逐奔走,不做不安全的
活动。
5、在校时间不得离开校园(午膳生包括午后休息时间),有
特殊情况要离校的必须向班主任老师请假,同意后方可离开。
6、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不骂人、不打架,有问题及时向老师
报告。
7、学校食堂、小卖部工作人员均须持“健康证”上岗,师生
食用品应保持清洁、卫生,杜绝“三无”食品和不洁食品出售。
二、校外安全:
1、不玩火、不玩电、不玩水、不玩游戏机,外出游泳与伙伴
同行。
2、谨慎用火,野外不用火,严禁参加火灾扑救。
3、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期、霉变食品,不喝
生水,饭前便后勤洗手。
4、在家听从父母长辈教导,不做不安全的事,离家外出要告
知家长。
三、交通安全:
1、上学、放学各班实行排队放学,由老师带出校门。路上自
然排成纵队,靠右行走,不闲荡,不奔跑,不争挤,不抄近路。按时到校,及时
回家,不在途中做不安全游戏。
2、学生自行车刹车、响铃、车锁完好,经常检查,骑车不带
人和其他有碍安全的物品,不骑快车,不显本事,不并行,不追逐,安全行驶,
12岁以下学生不得骑车。
3、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过马路走人行横道,自觉遵守交通
规则。
4、过铁路“一停、二看、三通过”,自觉听从道口管理人员
指挥。
四、师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
1、建立学校师生集体外出活动报告制度,外出活动均须提前
向上一级行政单位报告审批同意。提倡徒步远足,严格按规定使用证照齐全的车
辆,保证活动绝对安全。
2、学校在活动前须对活动的地点,设施,交通等安全措施周
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五、校舍、设施安全:
1、学校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各班主任及指导
老师要时刻注意教室及周围环境的安全,一旦发现隐患,立即采取措施。
2、建立校长具体负责制,各班特别是各班主任,应时刻对教
室保持高度警惕,一经发现险情,果断处置,及时报告。
3、建立假期值班制度。
六、幼儿接送安全:
必须加强对幼儿的安全常识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要求上
学、放学均须家长安全接送,老师安全护送;不接送的家长须签订安全责任书。
七.建立事故报告制度:
各班对偶发事件和事故均须对事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情
况及时向校长报告,切忌不闻不问,更不允许隐瞒掩盖,逃避责任。
以上制度望各班、各教师贯彻执行,凡制度不全或执行不严
篇3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发展;教师成长;教育制度创新
本文从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方面论述教师发展体制创新问题。
一、教师职前教育制度创新
针对我国目前教师职前教育现状,教师职前教育制度创新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由师范院校培养教师到综合大学培养教师:教师培养场所拓展
目前我国中小学任课教师大部分来自师范院校,而研究表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与综合大学毕业的教师相比,其专业水平上并无优势,甚至处于较低水平。这就使得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受到质疑。师范教育要摆脱专业水平低这一困境,师范院校在加强学生教育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因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进行知识传承,如果不精通所教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前沿信息,教育科学的种种理论知识就难以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
一流的教师需要通过高水平的大学培养,这就要求人们改变培养教师仅仅是师范院校任务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资源和优势,扩大教师培养的场所,使教师不仅仅是“师范生”,同时也是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这样不仅可以扩大教师来源,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我国目前的许多综合院校已经设立了教育科学学院这样的教育研究机构,但这些学院往往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而没有发挥好培养教师的职能。这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综合大学不能在教育领域袖手旁观,但具体操作还需要理论研究及国家政策上的肯定。
(二)通过职业因子分析遴选生源:招生制度急需变革
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理论界多有论述。但很少从教师的源头──学生这一角度思考教师素质问题。教师作为一种专业人才,在生源上就应该要求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最基本因素。国外的能倾理论研究为教师职业因子分析和职业筛选提供了有效依据。
能倾研究取向认为,能倾(能力倾向)归根结底是指适于从事某种职务的潜能──现实或潜在地拥有有效履行某种职务的能力和特性。根据国外的研究,能倾可以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并无履行该职务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技能、性格性能倾;社会适应性能倾,即个体是否拥有人人都能接受作教师的社会标准;生活信念和使命感。这种研究取向是一个更加客观现实的框架,如果将各部分细化可以作为指导我们选拔教师的标准。
根据能倾理论,对有志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应进行能倾测试,使之具备履行教师职务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以分数为惟一依据的招生办法,对每个学生进入教师领域前进行多方面检测,这对于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意义重大,并且,这种遴选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三)变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扩大非师范专业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机会
目前,在我国师范院校中,与师范专业同时并存的还有大量非师范专业。非师范专业开设的本意是增加生源,扩大就业途径,提高师范院校的竞争力。但由于专业之间没有互通,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即使想当教师,由于没有学习相应的教育课程,也难以与师范生竞争。这在师范院校内部造成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鸿沟。为扩大非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机会,学校应该为之提供教育课程。
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学分制实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实行学年学分制,在课程设置上规定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内容,学生必须在规定的四年内学完教学计划中所有内容,且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学生对于自己所学课程具有很少的选择权,不仅院系、年级之间不能互选课程,在本学年本专业内部,也只有少量的选修课可自主选择,并且,选修课的开课质量较低。在学制上学生也无权向学校申请延长或提前毕业,只能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制年限学习。这种制度不仅限制了非师范专业学生进入教育领域,实际上也极大抑制了所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这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宗旨大相径庭。所以,要变学年学分制为学分制,扩大非师范专业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机会。
(四)由单科教师向多科综合型教师转变: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极为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目标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等进入中小学课堂并成为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师范学校面对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师范院校设置的院系是以学科为分水岭,不同院系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以至出现这样的情境,我们要求学校开设综合课程时,却找不出一个能教综合课程的教师。师范院校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教师。为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院校要打破原有的院系设置体系,去除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病,实现相关学科和院系的联合和统整。这是使教师走出只能教单一学科,缺少必要的综合知识这一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为定位于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院校应做好中小学教师需求分析,适时对院系和学科专业做出调整。以理科为例,各师范院校可以先打通各院系的基础课,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一个院系的学生完成两个院系以上课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当然这要与学术性区分开来,不把某门课程开得过深,使许多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选择其他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要精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课的比例,使教育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回应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职后教育制度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职后教育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现行教师职后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达到教师培训的预期目的,也没有真正反映教师职后教育规律,急需进行必要调整,教师职后教育制度需要创新。
(一)走出学历与知识本位培养的误区:凸现校本培训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师培训是一种以学历补偿和学历提升为主的“学本”培训模式。在有相当数量教师学历未达标,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对未达标教师进行学历补偿教育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随着我国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开始由学历补偿向“实践能力”补偿和学历提高转变,并逐渐转向侧重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这时传统的“学本”培训局限和弊端便逐渐暴露出来,单一的学本培训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多元的教师培训需要,特别是难以完成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任务。这就要求产生一种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一种典型的侧重教师实践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师培训模式。它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程方案》指出,“完善和加强国家—省—市(地)—县—乡—校各级培训机构建设。”这就以文件的形式承认了中小学校作为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这也说明国家把校本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师培训形式确定下来。相比之下,我国关于校本培训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微观理论的探讨却显贫乏。我国校本培训的实践发展和校本培训的理论现状都要求我们对校本培训进行理论研究,以推动校本培训实践的发展和填补理论上的空白。关于校本培训实施应注意以下问题:(1)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规划、领导和指导下进行的。不能庸俗化地理解为完全把培训权交给中小学校。(2)校本培训的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或附近学校,不能教条化地理解为每个教师必须在本校接受培训。(3)校本培训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主的,是教师拥有相当的学历水平后进行的。(4)在校本培训中,教学与培训相结合,不是为培训而培训,而是为改善教学而培训。(5)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校本培训的重要方式,但研究的目的不是为发现理论,而是为改善教学。
(二)重视教师的发展:强调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行动研究是目前国内较受关注的教师培训方式之一。行动研究不仅是一种研究类型、方法和策略,也是教师教学和工作的方法。行动研究的理论和它所倡导的实践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方法论。它的提倡在某种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
当今行动研究的提倡者艾略特(J.Elliot)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行动研究者”,使研究与行动真正合二为一。这是对“研究者”与“实践者”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前者以“发展理论”为己任,追求“科学”理想,后者以“发展实践”为己任,追求“职业”理想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分离状况的一个否定。行动研究者认为,研究者与实践者,科学理想和职业理想的分离阻碍了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为了克服这一弊端,行动研究不仅提倡研究者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更提倡教师对自己的具体教学实践情境进行研究。行动研究将职业理想和科学理想统一起来,使教师开放性地改进教学实践,又通过批判和修正实践提高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理解水平。行动研究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对教学的反思又促进了教师实践知识的系统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当然行动研究不是教师自发能够进行的,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的培训。校本培训中,专家和名优教师进入到中小学,和广大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帮助广大教师进入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产生理论,而是为反思和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以科研促发展:促进教师教育科学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换
有关研究将教师的知识分为:(1)本体性知识(subject-involved knowledge);(2)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3)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属于条件性知识,这种知识只有放在教学过程中考察,才能真正考察到教师是否掌握。传统的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可以让教师知道几条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但无法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地运用这些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艺术的运用教师经验积累和教育教学知识完成教学的知识。教师只有掌握了实践性知识,才真正掌握了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理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教育科学知识向实践性知识转换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以一种科学研究意识对待他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用教育科学知识实质性地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学校要指导教师树立科学研究意识,教师要认识到关系学生发展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课题,一个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教师要主动地培养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主体性地捕捉教育教学中有挑战性但又能通过自己努力得到某种程度解决的问题,把它确立为自己的研究课题,通过科学研究,提高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
(四)营造适合教师发展的校园人文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学校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分享的,无意识运行的和在一个基本的想当然的方式下定义的对自己组织的观点和对它的环境的更深层次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惯性。对学校文化保持敏感特别重要。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缺少促进教师进修培训的学校文化。教师对培训缺少主体意识,往往是在学历进修完成之后,不再主动进修。教师的培训都是由上级教育部门下达命令,学校要求教师执行而已。在学校内部,特别是非重点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被看作是完成任务,实现教育达标的手段,而培训的实际效果却不被重视。
作为学校领导者,如何缔造一种适合教师发展的文化成为当前教师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要想使教师在学校层面得到发展,就要改变传统的学校组织文化观,以一种全新的学校组织文化观为指导来建构学校组织文化。全新的学校组织文化就是不仅把教师的发展看成一个简单的培训过程,而且把教师发展看成是一个“培训+支持+提供条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发展需要一个一致的、具有合力的组织文化,这就使得不仅培训是教师自身所必需的,而且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校方和学校提供的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建立教师校际交流:实现各校优势互补和扩大优势学校的教育影响
建立校际间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校际间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差的学校得到较快发展,提高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水平。即使处在相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不同学校之间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长,校际的教师交流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思想的创新需要交流碰撞出火花。通过校际交流,教师接触不同的学校文化、教学情景,融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这对于丰富教师经验,提高教师素质是极其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各校优势互补和扩大优势学校的教育影响的校际间交流在全国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有些地方在本地城乡学校间进行了一些校际交流的尝试,但都是自发的,而不是制度化的日常化的,收效也非常有限。我们认为,在中国优势教育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努力扩大优势教育资源的辐射影响,这是全面提升我国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教师教育既不是教师成长的开始,也不是教师成长的结束,教师教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以上为了陈述的方便,把教师教育划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其实教师教育只是对具有教师潜质的人追加特定时代所需要的教育素质。我们认为当教师职业变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职业之后,所有选择这一行业的人必须通过职业因子测试,遴选出具有教师职业获得优势的人,进行教师教育。教师进入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后,也并不意味着教师成长的结束。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就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境和基本内容。教师成长过程一分为二,前半段学习而后半段简单地从事教育教学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教育将成为伴随教师成长终身的过程。
注释:
[1]钟启泉:《关于能力倾向与择业教育的思考》,《教育研究》,1994年第7期。
篇4
关键词: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01-01
一、教育制度、体制、机制的内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的国家教育管理的基本构架,是一个全方位的管理的骨架,是形成教育管理的基本结构。从宏观角度看,教育基本制度的框架可以包括几个部分: 坚定正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学制系统,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领导模式,法治化的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的科研机构和信息网络。从微观角度看,我国的教育制度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民办教育制度,学生升学制度,学位制度,考试文化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等等。
教育体制,是为了保证实现教育基本制度功能的要求,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管理层级的关系,管理运行的保障,以及管理人员配置等方面制定的相应的管理制度。简单的说,教育体制就是教育机构、教育规范和制度的统一。
教育机制是指在教育现象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教育的层次机制。包括宏观的教育机制,中观的教育机制和微观的教育机制。第二,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行政计划机制,指导服务机制,监督服务机制。第三,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制约监督机制。
二、教育制度、体制、机制三者的关系
1、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制度和教学的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说,两者的功能和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服务的。其次,两者的社会属性一致,都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决定的。第三,法人的意识,都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制定的。但是,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又有明显的区别。一个区别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决定了内容是一致的,形式可以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必须要相互吻合才会发挥它的功能作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也体现于我们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需要解决的内容和形式不吻合的问题,形式不够丰富,形式表达的方式不足以体现教育功能等问题,这也正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第二个区别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就决定了目的应该是一致的,但是手段是多样的。目的和手段只有在相互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制度的功能。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手段还比较单一落后,正是讲过的“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问题。第三,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教育制度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能随便改变。而教育的体制是相对灵活的,它是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应该变化的。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就是不能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变化,同时通过这种变化来实现目的的要求。
2、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的关系
教育体制和教育机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他们同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从联系来说,首先,教育的体制和机制的运行是浑然一体的,不存在一方面是体制的运行,一方面是机制的运行。所以,它们必须在一个系统中有效的配合和融合。第二,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功能和目标都是一致的,不可能存在体制是一个功能,机制是另一个功能。第三,教育体制和机制都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从它们的区别来说,两者又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第一,教育的机制决定于教育的体制,换句话说教育的体制决定教育的机制。建立什么样的体制就能形成什么样相应的机制。第二,两者建立的内容不同。教育体制的关健词是机构,权限,层次,人员。而教育机制的关健词是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和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各个部分之间运行的动力。第三,两者的设计要求不同。教育体制要求设计是科学的,而机制要求运行是良性的。第四,两者运行的状态不同。体制要求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机制的要求运行相对的可持续性。
三、对于体制机制改革的启示
对于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探讨有利于把握我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内容、规律和思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在教育体制改革中,首先应在改革的顺序上健全体制,然后再完善机制。
第二,应按照体制机制的不同内容来分别进行改革,而不能把两者混淆起来。体制主要是从机构,权限,层次,人员的角度考虑,而机制主要是从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推动各部分良性运行的动力考虑。
第三,应注意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配套和衔接。要实现两者的高度融合,既不能出现体制阻碍机制,也不能出现机制阻碍体制。
第四,教育体制机制的健全的关键要素是经过时间检验并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如果说我们建立出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并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就可以证明我们体制机制的改革成功了。
参考文献:
[1] 王德清.学校管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5).182-183.
[2] 陈孝彬,高洪源.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80-82.
[3] 王长乐.论教育体制改革思想向教育机制建设思想的转化[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6),40-42.
[4] 王振杰.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5-27.
篇5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协调工作机制,由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宣传、教育、公安、交通、农业、司法行政、安全生产监督、政府新闻办等部门参加,具体组织实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条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协调机构履行以下职责: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总结、推广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经验。
第五条各级公安机关要主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与宣传、交通、农业、教育、司法行政、安全生产监督、政府新闻办等部门建立联系制度,沟通情况,协调行动,全面抓好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落实。要及时向社会道路交通管理措施、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和重要道路交通路况信息等。
第六条各地每年要组织专门力量,创作一批与道路交通安全有关的挂图、招贴画、读物、文艺节目、电视专题片、公益广告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第七条各地要组织协调新闻单位,在电台、电视台黄金时段和报刊、杂志的重要版面,固定设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专栏,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对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企业和单位,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
第八条各地要在公路沿线建筑物墙体、护坡、跨路桥、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等地,刷写道路交通安全标语和警句,悬挂宣传横幅,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引导和警示功能。
第九条各级交通部门和客货运输企业要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认真落实客货运输企业所属驾驶人和从业人员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农机监督管理部门要结合农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条各级教育部门要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在中、小学生课程中增加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内容,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一条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把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作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第十二条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监督制度,定期对各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第十三条机关、驻滇和武警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有车单位要建立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制度,定期组织本单位人员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四条每年5月为****省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月,各地要组织开展上下联动、内容丰富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宣传教育的社会覆盖面和公共影响力。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安排必要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六条各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和工作责任,切实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
第十七条各级领导小组要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对工作成效明显的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力的要给予通报批评。
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教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教育是指企业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环境中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均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活动。
现代企业教育与传统企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对象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以全体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换取企业的全面进步,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存在很大的局限睦;在形式上,现代企业教育长、短期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企业内部正规培训与企业外部的非正规培训并重,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市场、立足企业员工增强能力、完善自我的实际,因此,它尊重员工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教育内容既买用又丰富多彩,而传统企业教育则显得较为空泛;在方法上,现代企业教育采用个别化教育思想,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多采用集中灌输的粗放式教育方法;在手段上,现代企业教育力求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成果来提高企业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传统企业教育的手段则较为落后。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企业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企业教育已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企改革却使企业教育陷入困境。
首先,国企领导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致使企业教育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企领导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代,只重生产,不重开发,看不到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教育在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增量”作用。
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教育的真实价值不能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只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企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对企业人才素质提高的严重忽视,企业教育在此氛围中苟延残喘,消极被动,不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分忧解愁,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把企业的教育培训任务当成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命令程序,既不考虑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质量,也不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致使企业教育丧失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断送了企业对企业教育的支持基础。
第三,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外环境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的法律环境是企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我国已陆续颁布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对劳动者的素质鉴定和技术业务培训做了强制性法律规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教育法”,当国企发展困难重重之时,就易使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弱化”企业教育。
二、国有企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有企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标明了航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伴随着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教育发展重现生机。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虚位”,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企业经营者外无压力、内无动力,随处可见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自然对具有效益显示滞后特点的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到底起何等作用不感兴趣。一旦企业经营确立了法人主体,经营者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术考虑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当经营者抛弃短期行为、审慎思量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企业的百年大计还是以企业教育为本,谋求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巨大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将愈发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员工只有初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等都亟待提高。显然,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的,加强企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人为本,还要求现代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员工单纯看作是劳动者,而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求知、探索、自我实现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人才,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者,又为兴企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主旋律。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完成由粗放型量化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的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企业生存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所创造的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经济结构正在向更高级、更优化方向迈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企业教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所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尽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77.2%,但其中只有1.4%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为此,在国有企业的各级备类员工中普及并提高管理科学知识,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有力支点。
应当看到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确实为企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教育大发展可能的实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如同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困苦、步履蹒跚一样,企业教育在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中是辉煌的期盼,更是挑战的颠峰,我们期待着企业教育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三、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建立国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国有企业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具备依托企业、服务企业、辐射社会并且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特点的企业教育制度。
依托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都受制于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不能将企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既不能把企业教育“企业化”,成为脱离企业“母体”、自负盈亏的办学主体。更不能将企业教育“产业化”,成为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服务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培养规格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类建设人才。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发展贴紧、贴近、贴实。企业教育也只有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
辐射社会即指企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员,不能自我封闭,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回报社会、关注社会冷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崇高意识,这样,其发展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机制灵活是指企业教育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激励和制约机制,高效运行的企业教育机构。能对影响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做出敏锐反应的决策体制,适应社会经济波动发展的收缩自如的应变预警防护体系。机制灵活也是指在企业教育的运转中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操作的完美统一。
功能完备是指企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质地精良、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现代企业教育再也不是过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整齐划一、一成不变、让人生厌的老框框,而是从企业的现实出发,以企业员工的求知需求为中心展开的个性色彩浓烈、不断调整变化、长短结合、脱产与在职形式并存的“点菜”式综合性教育。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以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入探索企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稳步提高企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密规划、设计涉及企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课程体系,研制能够极大提高企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企业教育行为有效规范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使企业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以个体化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即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等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企业教育赖以为生的重要市场。“差距”时时都有,因此,企业教育的市场将永远不会消亡。与此同时,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还意味着企业教育要更加关注企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关心企业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服务并满足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加强企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企业教育立法是现代企业教育行为规范的总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这些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它们均有涉及企业教育的法律条款,但这些只言片语客观上对处于特殊低迷时期、情况异常复杂的企业教育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尽快出台“企业教育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长官意志的人为干扰,减轻由于企业效益波动可能对企业教育带来的负面震荡,真正建立起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企业教育组织管理体制、有约束力的企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这样就能确保企业教育按照法制化轨道发展。
篇7
9月开学啦!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英美的教育制度吗?本文将满足你的愿望,向你介绍英国的教育体制,请看下文: September is traditionally the end of summer and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in the UK. It is also the month when children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their long summer holidays; but what do you actually know about British schools?
Well,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chool in England. State-run schools are paid for by the government, so are free to attend. Independent schools are private, which means you have to pay to attend. The school day usually starts at nine in the morning and finishes around four, with breaks for lunch of course! In many schools, you have to wear a uniform[校服] too.
Children start school when they are five years old. This is called primary school[小学], and lasts until the child is 11, when he or she will go on to senior school. Secondary school[中学] is compulsory[义务的] from 11 until 16 years of age. At 16, students take national examinations called GCSE’s注1. After this, students can stay on at school for another two years and take A-Level注2 examinations. These examinations are necessary if they want to go on to university at 18.
Some universities start in September, but others begin in October. Courses normally last three years, but some, such as languages, engineering or medicine, can take much longer to complete.
Students usually go to university in a different town, so need to get used to living alone, paying bills and washing their own clothes! For many, this is a difficult time, but everyone soon becomes used to it!
Universities in Britain used to be free, but many students now have to pay for part of their course. Similarly[同样地], students used to receive a grant[助学金] ?money from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live. Nowadays, they have to borrow money from banks or the government, called a student loan[贷款], or take part-time jobs. Either way, it can be difficult and many students have money problems.
School and university life are not just about studying, however. Many students take part in drama[戏剧] productions or play music. Others, of course, take part in a wide range of sports, such as football, rugby[橄榄球] and cricket[板球].
Many of the friends British people make at school and university remain friends for life, so it seems true to say that your schooldays really are “the best days of your life.” 1:GCSE全称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是英国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中等教育所参加的主要会考。
注2:A-Level全称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证书),是英国的全民课程体系,也是英国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主要测试课程。
在英国传统上,9月正值夏末秋初。这个月份也是孩子们放完漫长的暑假后重返校园的时候。然而实际上,你对英国的学校了解又有多少呢?
英国有两类学校。国立学校由政府拨款,所以学生是免费入学的。独立学校即私立学校,学生要缴纳学费才能入学就读。上学日通常是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当然,一天当中还有午休时间!很多学校还要求学生穿着校服。
儿童年满五岁就开始上小学。直到他们年满11岁,就得升读中学。11-16岁是接受中学义务教育的年龄。到了16岁,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即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之后,学生可以在中学再读两年书,然后参加高等水平考试(A-Level)。如果他们想在18岁时继续上大学读书,这些考试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大学在9月开学,有些则在10月开学。大学课程通常为期三年,但某些专业,比如语言学、工程学或医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学业。
学生上大学通常要离乡背井,所以他们要习惯独自生活,自缴账单和洗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日子很难熬,但每个人很快就会习惯了。
以前在英国上大学是免费的,而现在很多学生要缴纳部分学费。同样地,以前学生可以获得助学金―这是一笔来自政府的生活补贴。如今,他们就要向银行或政府借钱,这叫做学生贷款;或者从事兼职工作。无论是哪个办法,他们的生活还会困难重重,不少学生要应付资金问题。
篇8
1.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1.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1.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1.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1.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2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2.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2.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篇9
关键词:弹性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考核办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的人员配置机制越来越市场化,一旦员工不能胜任新技术,不具备综合能力,又及时给自己充电,那么往往就会被淘汰,所以企业需要作为技能人才输送的高职教育必须同时兼顾企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为此,教育部适时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在办学方向、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和政策措施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而这里指的政策措施就是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本文将结合高职教育的一些教学实际,浅谈弹性学习制度的实施思路。
一、设置弹性的教学计划
要想真正在教学管理中引入弹性机制,首先就应该制定弹性的教学计划。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计划是有弹性的呢? 首先,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毕业生标准,明确需要传授给学生哪些专业知识、培养哪种专业技能,怎么样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教学计划应该能调整或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能做出最迅速、最准确,并行之有效的反应,保证应有的教学质量。例如,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中,由于受到企业接受能力及环境场地各方面的限制,一方面不可能完全做到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把学生带到企业,另一方面,当企业有项目,需要学生参与时,又会打乱常规的理论教学安排。因此,建立常规与动态相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计划才能使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又比如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行业标准不断推出,这要求要随时增加本学科领域中新的科研、 科技成果的有关内容,也可能要修改教学内容,剔除过时的东西;还可以允许学生依据实际需要半工半读,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可以不按照课程进修顺序来实现教学安排等等。总之,制定和实施弹性的教学计划,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走以就业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
二、建立弹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弹性是学分制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体系的弹性是指学生选择学校教学计划中规定及开出的各类课程的空间大小。
(一)从课程比例上体现弹性
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众所周之,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一般是专业的深化与拓展,由学校规定选修课科目,选修办法;任选课则是指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为扩大知识面、自我提升等需要设置的课程。如果高职学生可以选择在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修满学分,那么,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除了必修课还选择更多对自己有利的课程,所以,弹性的课程体系要求拓展专业面向,挖掘专业内涵,通过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增加课程体系的弹性。
(二)从课程层次上体现弹性
课程体系应该适应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升学或就业)及不同专业要求。例如根据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和专升本要求开设必修课基础英语(针对英语三级)、选修课提高英语(针对英语四级)和拓展英语(专升本);又例如根据数学课的难易程度及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开设必修课高等数学基础(大一开设),开设选修课水利应用数学、电力应用数学、经济应用数学等应用数学(大二开设)。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发展方向和就业岗位的学生的需要。
(三)从课程开出的频率上体现弹性
课程开设周期越短,学生的可选择性越大,学分制弹性也越大。所以改变以往学年制一年一个开设周期的做法,在师资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做到每学期都开设所有课程,甚至可以做到“全天候”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可以提前修完课程或者延后修完课程。
三、建立弹性的考核制度
弹性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学分制下的弹性考核标准,要体现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企业用人标准以及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在具体的科目考核中要综合过程与结果、校内与企业、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评价等评价方法;考核可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可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转为重修,重修不应该限制次数,,如果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导致没有及时参加重修考试或者重修没有通过,可以按照学校规定用某些课程或者参与的某些企业项目代替;若学生对某课程所取得的考分不满意也可按有关规定交费重修,最后以最高分记入最终成绩;学生在全国的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资格认证等考试中合格的课程,学院应该批准免修,并制定一定的替代标准,按标准折算成绩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综上所述,实施弹性的教育制度,最终受益者还是职业院校自身,所以学院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使弹性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把高职教育改革推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马永春,李洁,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0(03).
[2]李懋洲.建立高职教育弹性学制的学籍管理模式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1).
[3]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1(01).
[4]袁静.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下弹性学制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12).[5]娄玉琴.高职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1(12).
篇10
近日,“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全国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和层次结构、职业资格制度、发挥行业在职业资格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规范校企合作制度和新学徒制度等问题提出建议。从多维度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可以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更新教育理念,引领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四个方面。要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就必须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切入点,通过破除思想障碍,进而破除制度障碍,才能创造职业技术教育良性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需要以开放的目光,借鉴外国的先进理念,增强对外交流。例如,近期在广州举行的粤德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会,不仅加强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而且对广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的参与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建设,要体现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国家工业化的要求。行业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水平、质量、力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因此,职业教育布局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职业教育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的需求。校企合作模式是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例如,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继在广东省首创“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办学模式之后,开创性地提出了“岗位学制”校企合作的新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实战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打造了东莞乃至全省校企合作的新亮点。
完善职教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制度调整。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需要,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当前,中国职业教育正在由比较注重规模扩大转入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三步走” 战略:第一步,2011至2012年实现“十个衔接”,重点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10个衔接。第二步,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力争“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步,在十年内形成“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完善体系,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制度调整。
总而言之,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