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教育孩子范文

时间:2023-04-05 22:0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么样教育孩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么样教育孩子

篇1

我一同学,去了三年美国,回家后整个人就变了,在她眼里,似乎我们中国有好多事情就是无法和人家外国人比,她结婚的时候,我们就取笑她怎么不找个洋鬼子做老公啊。曾经引起满堂哄笑。

她婚后生了个儿子,好久不见她了,昨天我特意抽空去看看她和她的宝宝。她的宝宝已经四岁多了,长的人见人爱。特别聪明,只是我觉得很奇怪,这孩子,我和他说什么,他总会说一句,我不信,阿姨你一定是骗我的,弄得我好不尴尬。我不太明白,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是说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吗?他怎么会想到别人去骗他呢?

没有想到我心底的疑惑我同学就帮我解开了,令我目瞪口呆。想不到她崇洋到这样的地步。

她让孩子站在一个小凳子上,叫他跳下来,口中还叫着,跳吧,妈妈接着呢。

孩子跳下来了,可是令我诧异的是,她竟然躲开了,孩子哭了。虽然不是很高,摔倒了也总有点疼吧,可令我更诧异的话却从她嘴里说出来了。

她很严肃的对孩子说,妈妈不止和你说了一次了,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话都可以相信的。

孩子边哭边回答,妈妈,我知道了,以后,不可以相信妈妈的话.

看着这一切,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懂的,而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的时候,她竟然这么教育孩子,我很想听她的解释。她解释了,而她解释我听的理由似乎很充足,我啼笑皆非。

她说人家外国人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她说她在美国的时候,给一家美国人家里做家教,当时那家女主人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她说,我就是要叫他记住,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相信的,以后他踏入社会就知道怎么样保护自己了。听到这里,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和她交流了,按说她也是高材生,学的知识该可以用车载了吧,可在教育孩子上怎么可以这样?外国人在你眼里就这么好啊,我忍不住问她了。

那当然,人家外国人的孩子出来就是能够独立。她回答我的口气也很理直气壮。

篇2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然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幼儿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而且此时培养良好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二、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幼儿园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幼儿园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如果幼儿园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幼儿园的计划安排,那么幼儿园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2)沟通。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如果幼儿园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幼儿园,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幼儿园。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园合作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等,对这些家长,幼儿园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幼儿园就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幼儿。

(4)组织。幼儿园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幼儿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采取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2.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生活得怎么样、表现得怎么样,对幼儿园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园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①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②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生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了解 走进心灵 案例 教育思想 自身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礼记》有: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就是说要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如何知其心、长善救失?近十年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如今采撷一束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既可爱又讨厌的男孩

班上有个男孩叫陈矿宝,成绩非常优秀,可是他自私心较强,不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常常因为一些小事、琐事引起大家的不满。他没有克制力,老师很难管住他。假如老师批评他,同学指责他,他会变本加厉。在课堂上很随便,要么在老师讲课时插嘴、顶牛,要么转过头讲话、戏弄同学,要么在课堂上玩得旁若无人……对老师的批评,他置若罔闻;哪个学生丢了东西,在他那儿总能找到,责问他,他还总有理由:“我就是拿着看看。”

原因剖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陈矿宝的种种表现,我找到了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交流与沟通

陈矿宝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有周末或假期才与父母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少了。他喜欢看电视,读课外书。很少主动与同龄一起玩,更谈不上要与别人分享快乐了,就是在学校也不积极参与活动,有时下课自己坐在教室独自看课外书或在室外站在旁边看别人玩。从不愿意与他不喜欢的人说一句话,即使说话都带刺儿。于是,他慢慢地疏远了父母和同学。

二、漠视别人,自己更孤独。

正因为他不与同学交流、沟通,虽然他的成绩优秀,家庭条件又好,同学们不但不羡慕他,反而更疏远他。这使他更加漠视周围的一切。有时他看到别人玩得开心,自己很想参与,但又怕别人拒绝,只好退到远处,静静地观看。

三、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矿宝的父母是医生,比较好强,开门诊,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但整天忙于门诊的事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即使周末回家总还是免不了门诊的一些琐事。平时缺少沟通交流。陈矿宝的父亲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陈矿宝若做得不够好,轻则骂,重则打。陈矿宝在棍棒面前常“虚心”接受教育,事后却没有丝毫改正。慢慢地他也看不惯老师对某个同学好。

四、老师、同学缺乏宽容

老师的“你有点烦”、“你真不可救药”、家长的“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和同学的“他是我们班的坏小子”、“别端起你的臭架子”这些话深深刺激着他。在没有宽容与尊重的环境中,他能做到的就是:反正我比你行,你把我怎么样。 在没有宽容和关爱的环境里,他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不成器,我就越不成器。

转化策略与成果

一、相信他,给他一个机会

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一定要给他的机会。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冷言冷语中,陈矿宝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要转化他,首先要有爱心,“持之以诚”、“动之以情”,在师生心灵深处疏通情感交流的渠道。对学生冷酷无情、漠不关心的老师,是根本不可能将自己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的。只有把满腔热忱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宽容、关心、爱护,学生才有可能在其内心深处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才有可能出现改过从善的契机。有一次,值日生不小心把田晓琴的数学本发在了陈矿宝同学的桌子上,陈矿宝生气的把她的本子扔到了教室外面的阴沟里。听过数学老师的讲述,我让同学们找来陈矿宝问清事情的原因后,我换位思考地问他,如果他的本子发在别的桌子上,别人扔出去,他会怎么样。他自己站了一会,眼泪流出来了。我没再说什么,就说你认为现在该怎么做,他说感谢老师的帮助,不应该随便乱扔别人的东西。他想了想说:“应该给田晓琴道歉”。于是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让他去做该做的事,他高兴地跑出了办公室。后来我发现他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仇视田晓琴了。

二、齐心同化

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学生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环。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怎么样样的家庭塑造怎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把胡广科同学教育成为一个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我经过与他的父母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家长在孩子面前做表率,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家长会上,我选了陈矿宝的家长发了言,他的妈妈表示积极配合班级做好工作。他也一样,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运动会期间出力献策,办英语报、画画、参加文娱节目等。同时也常常鼓励他,能将正确的行为延续下去。作为班主任我组织和发挥班级的力量,发动全班同学来关心他,选班干部,他落选了,看到他失望的眼神,于是我临时又增选了科代表,这时有人提议他当语文科代表,我问那位同学选他的理由,那位同学说陈矿宝语文成绩连续几三学期都是第一名,作文也写得好,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这几周的表现也非常好,能按时收发语文作业本,能积极帮助其他同学画小报插图,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他了,并主动与他一起玩耍游戏,他也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

三、 尊重与鼓励

“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教育会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会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思想的净化与提高。对学生的进步常常鼓励让他认识自身的价值。 目前,陈矿宝同学的不良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能积极参与活动,与同学和睦相处。更可喜的是他今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语文全班第一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真诚的关切,是和谐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他强调的是教育需要真诚,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须从“心”开始,改变必须用“心”为之。

参考文献

[1] 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第一版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253-0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而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孩子的发展。孩子成长的好坏、健康与否,直接取决于家长的教育。

1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1.1 家庭教育理念的不同,导致幼儿缺乏自我

不同的家长对教育的理念都是不用,有些家长比较注重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他们会要求孩子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包括乐器、舞蹈、英语等,他们会觉得孩子学的越多,就能比别的孩子更优秀,还有些家长是看见别人都在学习,就盲目的为自己孩子报了很多课程。作为家长根本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只认为孩子应该要做这些,这就是家长一贯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没有判断的能力,所以家长就理所当然地帮孩子来决定各种事情,其实从另一面来看是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作为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随心所欲的玩,不想被束缚和压制。

1.2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幼儿专制、霸道

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们的家庭结构大都以独生子女为主,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吃饭、睡觉都由大人一手包办,孩子只要张个嘴就什么都有了。家长觉得给孩子这些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其实恰恰相反,家长越是溺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毒害”。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对我言听计从,等到长大以后就会缺乏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缺乏自理能力,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

1.3 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幼儿极端、缺乏安全的心理

家庭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一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也就是家长为幼儿提供好的生活环境,比如现在家庭都为孩子买各种好的、大的房子,在装修方面更是豪华,让孩子整天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显得比较娇贵,吃不得一点苦,直接导致的就是看不起穷苦人家,总认为自己很好,很强大。但有一天当受到一点风吹雨打时,他们脆弱的内心就会受到很沉重的伤害,他们会选择逃避,甚至当他们内心的情感、伤害得不到宣泄时,更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除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也是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幼儿能不能健康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他们有没有健康、阳光的心理,而这些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大多来自家庭。试问一个整天生活在吵架、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怎么可能有一个完全健康的心理呢,因为他每天耳濡目染的就是争吵,他会愤怒,心理会扭曲,久而久之也就潜移默化了这些行为,当他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不和谐事情时,他就会像父母一样用争吵和暴力来解决,其实也就说明了幼儿缺乏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残缺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对幼儿也是一种伤害,其中以离异家庭居多,家庭的离异对孩子是直接的伤害,不管缺少的是父亲还是母亲,幼儿的人生已经不完整,比如缺少的是母亲的话,这个孩子的成长会缺失母爱,正所谓母爱如水,母亲能给孩子无限的关怀和爱,她教会孩子什么是爱,如何去爱别人,这是一种情感上的教育。而父爱如山,父亲给孩子的感觉就是坚强、勇气,是一种正面的能量。所以说母亲、父亲缺一不可。

2 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2.1 育理念

在教育孩子方面全家人应该坚持一致性和统一性,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孩子小时候大多都是爷爷奶奶带的,他们对孩子是过多、过度的宠爱,就算孩子犯错了,爷爷奶奶也不会责怪孩子,而是息事宁人。而有些父母就觉得应该要严格批评,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但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多数的爷爷奶奶就会跑出来“解救”自己的孙子、女,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大,越来越没有礼貌,他们会觉得有爷爷奶奶撑腰,就什么也不怕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大大害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两代人之间必须统一想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应该在父母一边,支持父母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做错了,就应该要改正,通过两代人共同的教育,引领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2.2 树立模仿榜样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而大多数的家长却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幼儿园老师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人物,把一切责任都归于教师,往往忽视了自己作为家长的重要性。家长某个不经意的动作、言行举止,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形象,如善待长辈,和善交往,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长此如此,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去做这些事情,这也就能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2.3 注重全面发展

篇5

关键字:幼儿园活动;家长;参与

第一,幼儿园要充分了解家长的需求,这是教师经常忽视的一点。“幼儿园的哪些情况是家长最想要知道的?”“家长对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有兴趣吗?”在组织活动前,这些问题必须搞清楚。例如,在小班开学之前,教师如要组织家长活动,就要知道家长对于孩子的老师怎么样、幼儿园环境怎么样、孩子的吃住条件这些问题迫切想了解清楚。老师利用甲方的机会,有针对性的向家长提供这些信息,那么,教师组织家长活动将会顺利很多,可能家庭成员全部到场,甚至会出现三代同堂的情况。

第二,幼儿园要让家长参与活动时有所准备。如果教师只在活动的前一天通知家长的话,那么家长往往会措手不及,无所适从,教师不妨提前一段时间通知家长,让家长能充分准备活动。教师要在学期末开展家教论坛,可以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就通知各位家长,让家长心里有个谱,在学期即将结束的前一个月,不断提醒家长期末的活动,这样,期末的时候,家长都可以提交出详尽的关于孩子的学习报告。

第三,积极举办知识讲座,转变家长的一些错误教育观念,引领家长走出教育误区。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要让孩子早早的学会写字,学会计数,进行读写活动。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认识却很匮乏,家长没有掌握充分的幼儿教育知识,教育孩子也只是摸索着前行,有的甚至把打骂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幼儿园是专业教育幼儿的场所,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具有多年的幼教经验的专家。这时候,就需要专业的教师和专家举办一些普及知识的讲座,在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面给家长“洗脑”。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理念和主要思路,幼儿园教育孩子的目标,如何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如何让孩子具备责任感,如何让孩子尽早摆脱任性,父母的哪些教育方式要改变等,渐渐地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走出以前单一枯燥低效率的教育无趣误区,了解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重要性。

第四,幼儿园要努力拓展思维,学会换位思考,进行双向反思。幼儿园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最起码应该了解家长所想,理解家长所行,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全过程。教师要学会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来思考问题,这样,解决家长的问题的方法就变得灵活多样。对于放心型家长来说,教师要让他们感觉到,家长不能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就万事大吉,孩子的教育需要他们全力的参与;对于茫然型的家长,教师要教会他们参加幼儿园活动的方法,给予他们指导,使他们逐步拜托茫然的、不知所措的状态,并在参与的过程之中,感受到自己参与带给孩子教育的伟大意义,提高他们参与的动力;对于谨慎型的家长,教师要积极主动和他们交流,关注他们的需求,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让家长感受到教师乐于和他们沟通孩子教育中的问题,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并且重视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当家长觉得平等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之后,教师工作的局面就展开了,以后的工作都会事半功倍。

最后,家长开放日是幼儿园活动的最佳形式 如果家长感觉幼儿活动没有什么意义,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那么他们参加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会大大消减。因此,教师要让家长保持参加幼儿教育的兴趣,就要举办高水平的家园活动,家长亲身的感受和体会到自己参加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之后,家长的参与意识随即被激发。让更多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在群体之中的表现,这是家长开放日的最主要目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举办之初,家长可能只是旁观着热热闹闹的孩子和忙忙碌碌的教师,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盯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这时候的家长如果听见教师提问别的孩子而忽略自己的孩子,会出现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感觉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孩子聪敏伶俐,活泼外向,心里会窝火。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师要把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交代清楚,也要指导和教会家长观测自己孩子表现的方法,科学对待孩子之间差异的态度,这样一来,家长在观察时知道要对自己的孩子多进行纵向比较,避免横向比较,家长要善于体会自己孩子的优点,自己的孩子只要进步了,哪怕只是细微的进步,哪怕和别的孩子相比尚有不足,也要好好的赞美。切忌拿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有点像比较,这样会严重挫伤和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们了解观察、评价自己孩子的方法后,就能可观的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了。

另外,家长开放日也是家长换位思考的契机,家长们可以充分体会教师的辛苦,教师和家长往往有一定距离,家长不了解老师的工作性质,不明白幼儿园组织活动的难度时,总觉幼儿教育很轻松简单,有的甚至幼儿教师就是在哄孩子,家长开放日之后,家长了解到:幼儿教师这一行非常的辛苦,很不容易,并且责任重大。用家长的话说:“幼儿园的工作太不容易了!”,“幼儿园的老师担负的责任太大了!”,“幼儿园的活动真不简单!”家长同时也知道了幼儿教育单单依靠教师是完全不行的,他们知道了要去积极配合教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和一致性。经过调查发现,家长对类似这样的活动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因为这样的活动能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能增强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优质空间。这样的活动也是易为家长接受的、容易做到的、能引发家长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活动。

参考文献

篇6

是啊!我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文化水平有限、经济实力“馈乏”,使我们无法给孩子很好的启蒙教育,能做到的就是不给他太多的压力。当孩子长大成人后,我才明白“不给压力的启蒙教育,竟然也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教育手段。”

4岁男孩和拆烂的收音机

儿子小的时候,家里买了一个收音机。儿子对它非常感兴趣,经常将收音机摆弄来摆弄去。有天下班回来,我发现小华手中拿着一把螺丝刀,正在专心致志地“肢解”收音机。我等他过完瘾了,才走上去以轻松的语调询问情况,肯定了他求知的态度,看到孩子天真的笑容,我心里很欣慰。毕竟,孩子好学的态度是最为宝贵的,那是无价的,是用多少台收音机都换不来的。如果我责怪或惩罚他,他的兴趣很可能就会被打击掉。

儿子4岁那年,可怜的收音机终于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小华扯断了所有的电线,连磁石都卸了下来。一开始我并没肯定是儿子干的,这项“工程”对他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作案”手法“残忍”,又很像是他。于是我开始“突击审问”。儿子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矢口否认动过收音机。于是我欲擒故纵,先跟他聊一些不相关的事。等他高兴起来,放松警惕了,再出其不意地问:“磁石好玩不?就是收音机里那个。”

“好玩!”

“好玩你就把他拆了?”

儿子发现上当,一下子傻了眼。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我狠狠打了儿子一顿。我告诉儿子,一时糊涂淘气过了头,不是打他的主要原因,但是绝不能向妈妈撒谎。我不反对他拆收音机,但反对他撒谎。

4岁的儿子,能够把收音机拆烂,其实挺让我自豪的。那时候,小华的淘气是出了名的,可我们并没有对他的活动加以限制。总觉得应该让孩子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因此,小华的幼年是在近乎自然的状态下度过的。

“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这就是早期教育。”一位叫木村久的日本教育家这样说。

孩子的成长需要美丽的谎言

我们平时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但有时候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美丽的谎言,孩子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需要,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孩子。

儿子爱好画画,但毕竟年龄小,耐性差,有时画着画着,把猫画成了虎,把鸡画成了老鼠,左看右看都不像,气得摔笔撕纸,不想再画了,我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刚学画画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要妈妈来画,还画不好呢。在我的鼓励下,儿子又拿起了画笔。一次幼儿园选几位小朋友参加全市绘画比赛,儿子落选了,十分沮丧。

怎么办呢?没有什么高招,我只得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对他说,我刚好遇上了你的美术老师,老师说,你的画画得很好,只是名额有限,那几位被选上的小朋友天天坚持画画,若你也能每天画一幅画,进步肯定会比他们快,下次肯定能选上。于是儿子坚持画了下来,后来,也终于如愿以偿了。

美丽的谎言不能滥用,更不能歪用。面对孩子的陋习,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在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美丽的谎言才能真正美丽起来,带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力量。

美丽谎言,其实就是一种教子谋略,在孩子遭受挫折想放弃的时候,不是给他压力,指责他,强迫他坚持下去;而是给他动力,用巧妙的方式引发他的兴趣,激起他天性中那些不甘失败的意识,让他鼓起勇气自己去争取,去努力,这样往往可以使孩子扬长避短,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飞翔的汽车和绿色太阳

儿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在一次美术课上“闭门造车”,埋头画了一个绿色的圆,上面漂浮着一个橡皮似的东西,老师很奇怪,问他是什么,他说是太阳和汽车。

“太阳和汽车?这太阳怎么是绿色的?汽车连轮子都没有怎么跑到太阳上面去了?”

儿子傻笑不答,低头继续画。

放学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告诉我这件事,我一开始很奇怪,想到儿子不至于这么笨,但很快就高兴起来――儿子开始“创画”了。美国孩子画完后,只问“好不好”?而中国孩子喜欢问的是“像不像”?

“好不好”意味着问你创造得怎么样。“像不像”意味着表面的摹仿思维,问你“抄”得怎么样。两者高低立判。

可儿子居然能画出绿色的太阳,没有轮子的汽车和错乱的空间关系,真让我刮目相看。我让老师在第二天表扬了儿子。尽管从老师的角度看这幅画糟糕透顶,表扬儿子只是为了鼓励一下这个全班最小的小朋友。

我由此深信儿子是有创造力的。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每个孩子天生就具有的,只要你肯去鼓励、培养。可悲的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将孩子的创造力当作“异端”、“不正常表现”加以否定和压制,以至于孩子逐渐流于平庸。

后来儿子渐渐长大,在做很多事的时候保持头脑的灵活,挑战了常规,并“造”出了符合实际的新途径和方法,在整个学生阶段,儿子表现得卓尔不群,个性斐然。感谢那辆“飞翔”的汽车和绿色的太阳!

儿子和他的“小胡桃壳”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我每天送他到电车站,这段路程大约有十几分钟,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试试儿子的创造力,就让他讲个故事给我听。他略想一想,就开讲了:“我给你讲一个《小胡桃壳历险记》。

……从前,在一块绿绿的草地上,孤零零地长着一颗胡桃树,树上只剩下一颗小胡桃了。小胡桃是个奇怪的孩子,他的壳一心想去探险,他的仁偏偏哪儿都不去……”

真不能小看孩子,他居然坚持了好多天,越编越长。他的创作绝对是现实主义的,在学校里学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故事里就会有田鼠爸爸批评小胡桃壳不学习《规范》的情节,他到医院去看过牙齿,他的故事里就有了胖头鱼在挥舞着两把钳子的螃蟹大夫诊室看牙齿的情节,而护士全由虾小姐担任,她们每人都拿着两把纤细的小钳子。

故事的最后,儿子让小胡桃壳回去找到了小胡桃仁,跳进去给她讲自己的故事。第二年,在那块地方,长出了一棵小胡桃。胡桃树妈妈知道是自己的孩子,以后会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后来,我把这些全都用笔记了下来,不为发表,不为炫耀,只是记下儿子的创作,免得他讲过就忘了。写完一算,居然有万余字。我想,等儿子17岁生日的时候,我要把这本手稿送给他,让他阅读自己宝贵的童年。

这一天终于到了,他接过手稿,满脸疑惑地翻开来,念道:“《小胡桃壳历险记》?什么?这是我的作品?我还编过这么幼稚的东西?真是我的?”他的神情转为惊喜。

“是呀,这是你的第一个长篇?那时你还不会写这么多字,妈妈就帮你记下来了……”

“哎,妈妈,为什么当初你没拿去发表呢?”

“我想等你长大了,成了家,自己把它画成动画片、连环画……你的理想不是要让中国的漫画超过日本的吗?从编好故事开始。”

就在那次生日后不久,儿子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篇7

不过今天她有谱了,她刚听了一场关于“赏识教育”的讲座,她热血沸腾、脑袋发热,迫不及待地要把刚学到的“教育新理念、好办法”用在儿子身上。

儿子正在家忙着画画,爷爷马上70大寿了,他想创作一幅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这是件大事,马虎不得,他要拿画得最满意的一张送给爷爷。第一张,不满意,撕了,第二张,还是不满意,又撕了。正打算撕掉第三张时,妈妈回来了。

妈妈看见儿子在画画,只扫了一眼,就扑上去眉飞色舞地夸上了:“我的儿子是小画家!我儿子画的画就是好,就是棒!谁的画也比不了我儿子的!”

这就是妈妈今天学到的:孩子是夸不坏的,只要可劲夸,就能夸出一个自爱、自信、有担当的孩子。

妈妈夸完之后,看到的却是儿子疑惑的脸。儿子问:“妈,你今天这是怎么啦?”妈妈平时对儿子可不是这个态度,总是没完没了地批评儿子这,数落儿子那,没有一处满意的。

妈妈傻眼了,说好的“不看广告看疗效”呢?

其实,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而只简单地夸“孩子你真棒”了事,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孩子你真棒”这话,说给还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小孩子(0~5岁)或是弱智尤其是残疾的孩子,可能有点效果,不管妈妈是如何不顾事实,如何夸张都可以。而对于已经上初中的正常孩子,他已经具备自我评价能力,知道自己哪行哪不行,再去如此无原则地“吹捧”,孩子肯定反感。

“赏识”二字,辞典上的解释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者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个被夸,至少是先有被夸的“资本”。但是现在鼓吹、推销所谓“赏识教育”的人,是要家长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都得“不吝啬”地说“你真好”,“你真棒”,“你是天底下最好、最棒的孩子”,一味奉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不是“教育”孩子,这是在“哄孩子”。是把懂事的孩子看成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把正常的孩子看成是不正常的“弱智”的孩子,十分不尊重孩子。

没错,家长要多肯定、赞扬孩子(但不是百分百哦)。这样,孩子会很开心,内心得到满足,从而受到激励,孩子可能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这远远不够,在表扬孩子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弱势。

肯定、赞扬孩子,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真棒还是假棒,坚决执行无原则、无边际的夸赞,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吹捧中,就会心浮气躁、眼高手低,孩子永远学不会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这样长大的孩子,挺危险。

在家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进入社会生活,看到比自己棒的,孩子很难适应,但是又不肯沉下心来好好工作学习。一个孩子行不行,好不好,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最公正、客观、权威的评价。何况,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最棒,只有更棒;没有全棒,只有某个微小、局部棒。但是,孩子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故意跟自己对着干,看哪儿哪儿不顺眼,最后只能“逃离现场”。现在有很多硕士博士“啃老族”,就是因为不能适应现实生活,回家里养着的。一路吹捧,一路凯歌,落这么个结果,再重新教育就难了。

早年间,人们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经常打骂孩子,唯恐一表扬,孩子骄傲的尾巴就翘上天,没有鼓励的教育当然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而现在,家长走另一个极端,以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夸奖,也是片面的,同样不符合教育原则,自然也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那到底教育孩子是夸,还是批呢?

篇8

在晓晓12岁以前,我也是个爱操心的妈妈。我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班就是在家围着晓晓转,操心晓晓的吃喝,操心她的冷暖,一天到晚将自己忙得团团转,就在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教育晓晓的好办法的时候,我从乡下的表姐那儿找到了灵感。表姐有一个与晓晓年纪相仿的儿子,与晓晓不同的是,这个名叫壮壮的孩子自理能力超强,且特别懂事。小小的他,常常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课余时间,在田里帮大人忙完农活,回到家还帮妈妈忙家务。那晚表姐在厨房忙着做饭,壮壮一会帮妈妈剥葱,一会儿帮妈妈擦餐桌,摆碗筷,吃饭的时候,像一个小大人一样,给我夹菜,招呼我多吃。壮壮的善解人意让我有点呆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感叹之下,我便向表姐取经,问她是如何做到让孩子这么优秀的?

表姐笑了笑说:“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是因为我农活忙,顾不上他。妈妈懒了,孩子就会相应地勤快、懂事了。你想啊,妈妈什么事情都不为他打理,他不‘自力更生’还能怎么样?‘自力更生’久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就锻炼出来了。不是有一句俗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说的就是这个理。”

表姐的话让我心里豁然开朗。从表姐家回来,我便对晓晓说:“从今天起,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妈妈工作忙,可能顾不上你,每天早上你自己起床,妈妈不再叫你,起床后自己穿衣、吃早餐,妈妈同样不会帮你。如果因为你贪睡或者动作慢,导致上学迟到,后果自负。”

晓晓对我态度的转变起初不太适应,懒散惯了的她因为赖床迟到了几回,接受教训后的她,便渐渐有了改变。

有次,我生病躺在床上,晓晓一个人在自己房间做作业。到了午饭时间,晓晓看到我还没做饭的意思,便开始喊饿。我说:“妈妈在病着,自己找东西吃吧。”结果晓晓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可以吃的零食,于是便去厨房找,在厨房找到了早上剩的稀饭,但稀饭是凉的,晓晓不知怎么办,便过来问我。

我说:“将稀饭放在微波炉里热一下就可以吃了。”于是,在我的指点下,晓晓将饭放在微波炉里,按照我教她的操作方法,将稀饭热好后,又按照我教的方法,炒了一个西红柿炒鸡蛋。虽然炒得样子不怎么样,但味道还算可以。

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晓晓开心极了。她去楼下买了馒头,然后便喊我过来吃饭。吃着女儿做的饭,欣慰之余,我也没忘夸奖她一下。得到了我的夸奖,晓晓很高兴也很自豪。

篇9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片面的,真正的感恩应该从小抓起,懂不懂感恩与一个人的文化是没有很大的关系的,这类人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在这里我就不一一明说了。

之所以那些有文化的人会变成这样的一个人,我认为与这个人从小受到的家庭、学校的教育有很大关系的,例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怎么的强调,没有给予很多的引导,家长自己总是顾着打麻将,或者自己根本就不懂得感恩,甚至还在孩子的面前骂自己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如此的家长怎么会得到孩子的爱戴与尊重呢?你叫他以后怎么不好好学学你的做法呢?平时没有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到了自己老来的时候却反过来指责自己的孩子,说什么孝顺的词语,而且还言辞激烈,如此之人,我认为就是罪有应得!子不教,父之过!

我们中国的父母总是很注重孩子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只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例如:随便许诺孩子东西,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是自私的,因为孩子没有感觉到父母的用意,总认为这是应该得到的,不能得到东西就认为父母的无能。作为家长,从来就没有教育孩子要怎么尊重父母,怎样孝顺父母,并且身体力行,在孩子的面前树立高达的形象。作为父母,总是让孩子记住孩子自己的生日,不愿意告诉自己的生日,总以为等孩子长大了,就会明白,等孩子有钱了就会记住自己的生日,可结果呢?有几个孩子能明白父母的用意?“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悲的中国人啊!为什么要等到自己的孩子也“养儿”那个时候呢?现在就不行吗?

我看行!作为老师的我,现在就让孩子去感受感恩的意义了。我做的例子也许可以借鉴一下。

在我任教的七(5)班,我就让学生在花名册上写上自己父母的生日贴在墙上,并且在花名册上面挂上挂历。让每个学生关注本班同学父母生日的日期,如果到了,我要求学生写一些祝福语给生日的父母。我不知道那些受到全班学生祝福的家长是怎么样想的,最起码我认为我的这种做法绝对是对的。而且应该发扬光大!试问谁不想让他人记住自己?

后来,我接到了学生家长的电话,说我的做法很好,他从来都没有想到在他生日那天收到了全班同学签名并有祝福的一张纸,很是高兴。

昨天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由周龙生老师的感恩教育课,当他用很多的例子说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辛苦时,我看到很学生的头低低的,眼睛红红的,似乎是受的了很大的委屈一样,到最后,周老师叫一些学生上讲台去时,更是有很多学生哭了出来,甚至有一些家长也哭出了声。为此很多老师或者父母就认为这场感恩教育课讲得真好,总算没有白来,孩子总可以改变了吧?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效果是不会长久的,否则我们做老师的就白做了,试想如果这样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话,我们老师就不会那么受委屈了,你看看,在办公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批评学生,批评得学生眼泪直流,甚至痛哭流涕,可是没有多久,这样的学生又会重蹈覆辙了。于是再找他,他还是这样。这可是老师单独找他谈话的啊!效果应该不会比那个周老师去全校的大会上讲要好得多吧?

我经过了十几年的总结,我觉得要想学生懂得感恩,只能靠长期的培养,要学生经常地感知父母的辛苦,老师的辛苦,要从根本的源头上寻找答案,如父母的生日,亲人的一些重要日子,要学生记住,要经常地身体力行,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表现孝顺,经常地在父母面前做一些感恩的事,例如经常回家看看,平时买一些父母需要的物品,多一些时间陪陪父母,不要脑袋里只有钱,为了钱不顾家人的感情,从来不懂得理解家人的需要,甚至还把自己在工作上烦恼带到家里,对孩子发火,对父母发火,经常这样的话,就会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教育好,你赚再多的钱又什么用呢?

父母那么的辛苦,而孩子不懂得感恩甚至还要硬生生地跟父母作对,跟父母比武功,直至头破血流,作为父母的,没有好好的检讨自己,还好意思在他人面前诅咒自己的孩子,想从他人的嘴巴里得到一丝丝的同情,我看用得着吗?你这样的结局活该!气死你。善良的人们喜欢用“可怜天下父母心”来去形容,可是这样有用吗?

总之,作为家长要想孩子懂得感恩,就得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身体力行,平时要用行动去感化去引导孩子怎么去学会感恩,怎样才算感恩。

作为老师我们也要在课堂上多去引导,不要死教书,教死书,以致学生根本就不卖你的帐。以后学生见到你时故意躲避,你就说学生怎么样的不好。我看这与我们教师本身平时的教育不无关系。

纵观周龙生老师的课,我觉得他的课讲得非常好,对孩子学会感恩的培养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这种效果没有得以继续,学生会很快忘记的,感恩的教育不是靠你一两节课就能够从内心领会,它必须要长期的感知,长期地培养的结果,否则,感恩就是一句空话。

篇10

这样的场景在家教中很常见,中国的家长总有“威胁”孩子的习惯,并以此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孩子说话时,老以“警察”、“大灰狼”来恐吓孩子,让孩子乖乖就范,虽能收到短期成效,却非长久之计。恐吓语句表面上看起来,父母有极大的权威,其实并不具备实质意义,只是在“吓”孩子。下面3句,就是父母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再哭就把你扔给叫花子

解析:不论父母是否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只要说出这句话就会让孩子没有归属感,就连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能被父母丢弃。人都有情感表达的需要,父母应该先了解孩子哭的原因,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拥抱孩子表示支持。若孩子不愿意谈,则允许他发泄情绪,等他哭完后再好好讨论。若父母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哭声,也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像:“你一直哭会让我觉得心烦,我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你要不要跟我说?”父母不妨先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以引导孩子说出原因。

再不听话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解析:警察、医生或等职业,往往成为父母管教时的利器。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孩子即使长大后,看到警察还会有惧怕感,这都是因为长辈从小为这些职业加诸权威所致。这样的恐吓话语会让孩子对这些角色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警察、医生是不好的,等到孩子真正需要看医生时,便怎么样也不肯去了。

一直看电视会变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