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范文
时间:2023-03-30 14:0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8.3;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4-0070-06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个共识。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在辽宁、江苏、安徽、湖北、山西、广西、云南等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随机抽取1100名中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的方式,针对抑郁、自尊、人际交往、学习及择业心理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8份,其中有效问卷10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生占48.7%,女生占51.3%;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9.5%,来自城镇的占15.4%,还有15.1%的学生来自城市。数据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1.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是当前对人的自尊乃至整个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1]。个体不能应对挫折或者长期处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时都会形成抑郁倾向,对学习、生活都感到没有意义,导致夸大的无助感和失落感。本调查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编制于1965年,是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应用颇广。量表共20题,包括10道正向评分题和10道反向评分题。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把每个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抑郁评定的临界值为T=53,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分,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由表1可以看出,1060名中职学生中有60.6%的人没有抑郁倾向;存在轻度抑郁的占30.4%;中度抑郁的占7.7%;重度抑郁的占1.3%。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抑郁心理并不显著,无抑郁倾向和轻度抑郁的学生占90%以上,中度及重度抑郁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0%。这个结果让人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在目前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作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职学生能保持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不仅对个人的进一步成长有利,而且对社会的安定和整个社会精神风貌都有益处。忧的是还有近10%的中职学生存在中度或重度的抑郁倾向,这一部分学生要引起注意,他们因抑郁引发的心理疾病及极端行为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可大可小,一旦发生意外将是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应该覆盖全体学生,使目前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得到帮助,同时抑制有潜在抑郁倾向的学生产生抑郁心理。
在对数据的显著性分析中发现,中职学生的抑郁状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2.自尊心理
自尊是指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个体维持其心理平衡的精神防线和心理免疫系统[2]。中职学生刚脱离家庭,开始学校的集体生活,学校生活的性质决定了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经常进行相互比较和评价。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处在16~19岁,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外界的评价和议论十分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对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容易接受,自我评价高;反之,对消极的评价和议论容易产生较强的情绪波动,或沮丧,或抵触,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尊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本研究采用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自尊是个体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一种个人判断,它一般包括对自己在身体、社会性、心理、道德、能力上的总体评价;对自己总体的积极感觉,喜欢或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呈现结果:15分以下表示自尊水平很低,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没信心,对自己的表现失望,需要引起注意,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自尊心。由表2可以看出,只有1.1%的中职学生自尊水平很低。15~20分代表自尊水平比较低,难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够正确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回避挑战,自尊心不足,有2.9%的中职学生处于这一水平。20~30分表示自尊水平正常,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交往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超过75%的学生自尊心处于这一正常水平,这对所有职业教育界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另外30分以上的学生占18.5%,表示这些学生自尊水平较高或很高,做事情都很有信心、不受别人影响,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生活有快乐感,有爱心,乐于帮助别人。
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最早始于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临床观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尊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有关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倾向。Harter等人的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与低自尊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自尊与抑郁标准分的相关性检验,发现二者确实存在显著性相关,如表3所示。
3.学习心理
近些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自己不如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自卑感强,上中职只是为了学一项技能以立足于社会,根本谈不上理想和抱负。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表现出厌学情绪。再加上中职学校有些专业课过难,难免会对本身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3]。当被问及目前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哪方面时,有6.2%的学生回答来自教师的期望,35.8%的学生回答来自家长的期望,58%的学生回答来自自身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时,有36.5%的中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52.5%的学生表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极少自主学习,还有1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学习,表明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如表4所示,有21.2%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没有兴趣;有45.7%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有一点兴趣;对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占27.8%;很感兴趣的只有5.3%。58%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7.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34.7%的中职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乐趣。抱有知识无用论观点的学生占10.3%;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很少有用的学生占61.3%。当考试失利、学习遇到挫折时,有15.6%的学生表示情绪波动很大;40.0%的学生表示会和以前一样,没有情绪波动;表示会更加努力的学生占35.8%;有8.6%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很无能,对自己慢慢失去信心;另外还有62.2%的中职学生存在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学习就能超过别人的想法,期望不用努力就能成功。
4.就业心理
就业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对比大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就业优势相对较弱。针对这一情况,本问卷设计了10道关于就业择业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择业心理,以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调查发现,有61.1%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7.6%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清楚,还处于很迷茫的状态;3.9%的中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前途一片渺茫;另外还有8.3%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由于年纪小、没主见或是家庭原因,很多中职学生的专业都不是自己选择的,当问及对当前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如表5所示,有57.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31.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感觉,另外还有11.4%的中职学生不满意目前所学专业。当问及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对口的问题时,有15.8%的中职学生认为工作必须要与专业对口;另外有49.2%的学生认为应该先工作,再慢慢向自己的对口专业发展,先就业再择业;还有35%的学生认为专业不重要,对不对口没关系,只要有个舒适的工作就行。关于就业渠道问题,有27.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推荐;25.7%的中职学生希望依靠父母亲戚的关系得到工作;40.4%的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理想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问及学生是否有过职业生涯规划时,如表6所示,有10.5%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1.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点模糊的规划;还有25.1%的学生从来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22.6%的学生很想做职业生涯规划,但不知道该如何合理规划,似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面对就业竞争,有12.3%的学生害怕竞争,认为自己没有优势;45.9%的学生想竞争,但害怕失败;还有41.8%的学生相信在就业竞争中自己一定会成功,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如表7所示,目前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工资要求相对合理,没有表现出盲目高工资的愿望,16.0%的学生只要求工资在1000元以下;64.2%中职学生的理想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19.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能在2000元以上。有29.7%的学生认为面临就业自己最缺乏的是人际沟通能力;36.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面临就业时最欠缺的是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25.9%的学生认为在面对就业竞争中,自己最欠缺的是专业技能;认为自己最欠缺承受压力和解决困难能力的学生只占8.1%。
5.人际交往心理
中职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网络包括父母、同学和老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与父母、同学和老师都能融洽相处,也有少数学生处理不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需要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关爱、关心和疏导帮助。在关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如表8所示,有3.5%的学生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14.7%的学生经常认为很多人是不可信的;66.2%的学生偶尔会觉得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还有15.6%的学生愿意相信别人,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而在问及学生自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时,有46.8%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怎么样,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太满意;有36.3%的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好;16.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很满意。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学生占60.6%;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不重要的学生占5.7%。从调查数据来看,人际关系问题是中职学生身上反映较多的问题。
多数学校设有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咨询中心,以帮助有困惑的学生早日回归健康快乐的生活。调查发现,有29.5%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25.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还有45.5%的学生犹豫不决,不清楚自己是否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心理咨询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学生仍希望通过面谈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28.1%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还有20.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书信或电话寻求帮助,来纾解自己的心理困扰。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目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心理辅导师资力量缺乏、德育与心理教育概念混淆等。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而应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和承担,不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对中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起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有扎实心理学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并持证上岗,学校要不定期组织心理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班主任专门负责班级大小事务,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了解,中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中职学校还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深远,针对性强,工作难度大。要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康情绪、有和谐人际关系、有良好自我意识、与社会协调一致和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合格人才[4]。
(二)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中介环节和桥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过程正是对各种有关价值观、教育观等进行审视、选择、认同、整合并不断体系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建构,它强调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策略和全部中职教育因素的有效组合[5]。因为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提倡多种心理教育模式的互补和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最大程度地开发中职学生的心理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内容与环境,不能照搬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因此,在心理测量和心理辅导的基础上,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对中职学生的学业焦虑、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人格发展障碍、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专门剖析,摸索出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校情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建构、不断超越、整合互补的过程,要从科学整合的视野去推动心理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方整合资源,形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融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涵盖多个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家长、学校(包括领导机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体系既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其发展性任务,又可以融合在一起发挥预防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应该完全把他们拘束在学校的课堂,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让他们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中职学校可以与各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组织中职学生亲身参与一些社区机构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提高自我认可,同时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劳动观念,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开展家庭心理辅导,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家长逐步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除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让学生、教师、家长面对面交流外,可利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
第三,中职学校必须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心理工作者负责,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心理治疗机构,通过辅导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确立全局观念,促进所有中职学生心理的全面和谐、自主发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采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首先,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环境适应问题,这一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会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重要隐患。因此,在入学之初,要积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为入学新生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及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登记备案,并适时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其次,对于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和人际交往心理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学校可开展各种学习小组或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
第三,中职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心理危机和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多数学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择业状态,甚至进一步发展为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向工作,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工作的期望值,坚定信心,树立职业理想,脚踏实地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外,中职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广播、校报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大型心理咨询校园行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心理互助的功能,使中职学生在主动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冰洁,黄凌云.大学生自尊与精神症状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5):100-101.
[2]秦启庚,陈勤.“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2(4):495-496.
[3]何红.试析新时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09(26):50-51,57.
[4]容振勤,王喜德,丁玎.中等职业学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0):40-42.
[5]朱小蔓.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6]李一辉.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127.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th Probl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Sample Surve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7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LI Meng-qing, XU Yan-p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Industr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游戏 安阳市中学生
1.引言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指依据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定一系列游戏并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创新,使之系统化、逻辑化、形象化,达到改进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使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游戏。心理游戏作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一部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但是在国内的使用才刚刚开始。很多一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了心理游戏,对于心理游戏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获得了众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检索国内学术期刊却未发现关于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的,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因为游戏可以让人在无压力环境中自由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它是打开人们心智枷锁的重要方法。心理游戏进入中学校园,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通过各种游戏,学生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打开自己的心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相较其他方法更为有效。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巨大,没有时间参与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中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个体的人生价值观。
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有关心理游戏的实证研究,因此开展此研究对于确认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有好处的。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初测时在安阳市随机选择初中与高中各5所,其中各包含有1所重点中学和4所一般中学,每所中学选择4个班级(高三除外),共1480名学生进行测试。其中男生701人,女生752人,初中生792人,高中生661人。再次施测时测试了139人,男生61人,女生78人,全部为高一学生。
2.2测试工具
采用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该问卷共60个题目,包含10个分量表,分别是: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采用5级计分,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总分和各分量表因子分
调查中采用匿名自填问卷的形式,全部由讲课组中具备问卷调查经验的心理教师主持调查,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时间为20—25分钟。
剔除无效问卷后,初测有效问卷1443份,再将有效问卷数据全部输入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
3.1安阳市初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测试结果看,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完全正常者737人,占51.07%,轻度心理问题的有579人,40.12%,中度心理问题的72人,占4.99%,重度心理问题的55人,占3.81%。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看,女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比男生稍高,但统计上差异不显著。而女生在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敏感这几个因子的得分上要比男生高,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更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
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会发现,10个因子,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要比初中生高,且统计上差异显著。说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2心理干预后三个班的测试结果
我们在初测后的结果中选择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初测时心理健康水平接近的三个班级,三个班级全部都属于高中一年级,分别在三所不同的高中。在三个班级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实施心理干预的两个班级都是每周三下午上一个课时的心理辅导课。第一个班级进行以各种心理游戏为主的团体活动,第二个班级的心理辅导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第三个班级以心理健康教师生病为由不进行任何干预,学生上自习。三个月后,再次进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个班级初测与再测结果
注:表中数字全部为人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初测时相比,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和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班级心理健康水平都有明显改变,而未做任何干预的对照组班级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要好于以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
4.讨论
4.1安阳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安阳市大多数中学生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其他研究基本符合[1,2],但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全国来看处于较低水平[3,4]。而且女生更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与有的研究不太一致[1],但女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与情绪有关的方面,这显示女生相对男生更情绪化一些。在对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对比中,发现高中生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很多研究的共识[5,6]。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高中有着明显更重的学习压力,学习的竞争,父母的期望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诱因。
4.2心理游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游戏对心理健康的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7],这早已在国内外取得共识。只是有些学者对此还认识不足。要强化心理游戏的治疗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游戏,比如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就适合于增进大家交往的心理游戏;对于有自卑感的同学适合于“优点轰炸”等这样的心理游戏。要发挥心理游戏优越性,在做游戏时就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同学之间的相互“找优点”要真诚,要是实实在在的优点,不要说假话恭维别人。
5.结语
本研究发现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效果是最好的,要比讲授为主的心理辅导效果好得多,这提示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别于一般文化课,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多搞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应用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这样效果最好。本研究显示心理游戏效果好还有一个原因是样本班级的心理问题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极少,几乎没有。其实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心理游戏是不能代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特别是重度的心理问题。对于轻度和中度的心理问题,心理游戏有着巨大的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健等.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3(03):310-312,316.
[2]崔建平,孔礼战.河南省济源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4):13-16.
[3]马丽,辛秀娟.银川市示范和非示范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08):761-762.
[4]邓厚才等.贵阳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10(01):55-57.
[5]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76-79.
[6]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5):759-761.
篇3
关键词:篮球运动;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59-0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下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自信心不足和早恋问题的困扰等。篮球运动是青少年学生最热衷的运动之一,本文试图通过中学生对篮球课的学习后,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为中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
以桂林市十七中学兩个篮球班100人作为实验组,两个综合班100名中学生作为对照组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登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归类分析,为本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数理统计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2.0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学生参加篮球课后,各症状的因子分值普遍低于参加活动前。实验组在实践第一次测试的分值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关系、偏执症状三个方面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P
2.经统计学处理可知,实验组参加实践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各症状因子的分值普遍比参加实践前测得的因子分值低。由实验组与对照组作对比,实验组参加实践第一次后测量的各症状因子分值普遍比在测评时间相同的对照组第二次测量值低,实验组参加实践第二次后的测量普遍低于对照组第三次的测量值,参加实践后第一次和第二次测量的各症状因子的分值普遍低于对照组的三次测量值。(见表1和表2)
注:*有显著的差异性 P
四、结论与建议
1.篮球课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参加篮球运动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篮球运动能改善中学生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力量素质和反应能力方面的素质;篮球运动有明显的对抗性、集体性规律和统一性规律,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体力和精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较好的心态去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2.篮球课的学习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保证中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一个主要基础,.篮球运动中要求中学生必须克服困难、遵守比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行为,队员们都要发挥自己所能,为球队尽自己的责任,为自己负责,为球队尽力,在篮球比赛活动中要勇于承担进攻端和防守端的职责,发扬团队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风格,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胜与败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篮球运动的这些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性格具有显著作用,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个性心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3.篮球课的学习提高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篮球运动中要求队员之间相互配合默契、交流和鼓励,发扬集体凝聚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比赛中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最终获得胜利。因此篮球运动能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相互鼓励、互相进步、共同提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4.篮球运动有助于减轻中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表2显示:对照组在第二次测量中的各症状因子分都高于第一次测量值。这说明:参加篮球运动对于中学生的焦虑、抑郁具有缓解作用。对那些情感怪癖、不愿与人交往的中学生来说,在篮球运动过程中,通过自然的相互交流,产生了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增进快乐、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增强中学生自信、自尊和自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篮球运动是根据人的心理开展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从不同角度影响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篮球运动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能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议进一步完善,在中学多开展篮球课,不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症状自评测量表(SCL-90).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
[3]王婷,马寅生.近5年来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67.
[4]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5]黄忠.太极拳运动对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科技信息,2011,06(25).
篇4
[关键词]耐力项目,SCL-90,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28-01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他们得到的期望和关心越来越高,因此他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而过重的心理压力会严重影响他们健康心理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虽然各个高校都已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也开设了相关心理课程,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参与耐力项目的恩施市小渡船中学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共计发放100份,回收94份,回收率为99.3%。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大量关于耐力项目、心理健康、心理学以及SCL-90(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list,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等涉及此方面的文献资料。
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m checklist,90),简称SCL-90,是当前心理咨询门诊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该量表有90个评定项目,分属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大因子及1个“其他”因子(用F所示),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能较好地反映被试的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
任何一个因子的分数超过2分则是阳性,说明你有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问题。每一种心理问题的阳性因子个数超过2个,说明你在该心理问题上存在问题。
分析评定指标:SCL-90的分析统计指标主要为2项,总分和每个因子分。总分:90个项目得分之和,分数描述着病症的严重程度,总分的变化描述病症的演变。
总均分:总均分=总得分/90,从整体情况看是在A-E中的哪个范围里。
阳性项目数:指评为2-5分的项目数量,指病人在那几个项目中呈现“有症状”。
阴性项目数:是指评为1分的项目数量,指病人在那几个项目中呈现“无症状”。以上因子中包含的项目如表1所示:
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1.全国常模同耐力项目SCL-90测试结果相比较
通过调查问卷将学生的SCL-90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全国常模比较。如表4所示。
从表3可以得知,除了F3(人际关系)F4(抑郁)F6(敌意)F7(恐怖)F8(偏执)之外,参与耐力项目运动的群体的平均值都低于全国常模均值,通过T检验,F1(躯体化)p=0.045
而F3、F6、F7、F8的这几个因子的平均值都比全国常模水平的要高,而且P>0.05,说明差异性不显著。这就意味着通过参加耐力项目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症状中的、强迫、躯体化、精神病、焦虑几个因子有着显著性的干预能力,但是对于抑郁、人际关系、偏执、恐怖、敌意就没有那么显著的干预能力。
通过以上调查表明:耐力项目对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耐力项目对于普通中学生来讲是最不愿意去进行并且坚持的一个体育项目。因为耐力项目所需要至少30分钟以上的锻炼时间,并且单纯的进行跑步学生们又会觉得枯燥和乏味,因而很少会有学生养成一个进行耐力项目锻炼的长期习惯。而耐力项目对于学生养成对于坚持不懈、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大的影响力。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耐力项目能对躯体化、强迫、焦虑、精神病有防御和治疗效果;耐力项目对人际关系、抑郁、敌意、恐怖、偏执没有显著的干预效果。需要中学生通过参加其他项群的项目来加强对这些因子的干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心胸宽广,乐于与人交往,其人际关系网络业比较广泛,在通过体育活动愉悦了自己的身心,拓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耐力项目对于中学生形成坚强、认真、坚持的性格都有良好的促进。对于中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波.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9(3):103-105
[2] 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1):18-19
[3] 付奕,于芳,刘定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05):120-122
篇5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桐乡市两所中学370名初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测评,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敌对、焦虑与抑郁等;女生恐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城镇与农村及男生与女生各因子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评,城镇中学生受惩罚因子分显著高于农村(P<0.05),丧失因子及健康适应因子分显著低于农村(P<0.05或0.01);男生受惩罚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人际关系因子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激总分和各因子分呈正相关。 结论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SCL90;生活事件
Researches on psychoproblem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 Mental health stat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and the Adolescence Life Event Scale(ALES ) in 370 grade 2 students of 2 middle school of Tongxiang city. Results Except that phobia score was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emale than in the male students(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ach factor sco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tudents or male and female ones(P>0.05). 5.67 percent of the students had obviuos psychoproblems which were mainly compulsive symptom, interpersonal relatiuonship sensitiveness, paranoia, hostility,anxiety and de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ALES, punishability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and deprivation and healthy adap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or very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or 0.01) in the urban than in the rural students. Punishability score was very significantly higher(P<0.01)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ore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in the male than in the female students. The SCL90 total scor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ALES stress total and each factor score.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poor and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and supported.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ntal health;SCL90;life events
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为探讨家庭、社会等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笔者对桐乡市两所中学初二学生进行了问卷式调查,并对影响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桐乡市同福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180名和求是中学初二年级学生19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76名,女生194名。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测查前由专门培训的医师按统一指导语予以说明,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对两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施测。由学生不记名集体完成测试。
1.2.2 调查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入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分析。SCL90包括总分以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按1~5分5级记分法统计。判定标准:因子分≥2分提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定学生6 min内的应激量,共27项,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每项按5级评分;评定标准: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度;累积各事件评分为总应激量。并进一步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6个因子进行综合分析。
1.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 结果
2.1 SCL90测评结果 370名初中生SCL90测评总分为(130.59±37.50)分,阳性项目数为28.33±19.28,阳性项目均分为(2.26±0.55)分;阳性项目均分≥3分者21(5.67%)。其他各因子分测评结果见表1。
表1 SCL90测评结果(略)
注:因子分≥2分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分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篇6
【关键词】 症状自评量表;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A Study on Mental Health of Different Nationality Students. Ku Musi, Dang Haihong, Zou Shaohong, et al. Psychosomatic Departmen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Vighur, Hazakh and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Methods A total of 831 students of Xinjiang were administered 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Results Many scores of Han nationality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hinese norms (P
【key words】 SCL-90; National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中学生正处在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年龄阶段。中学生由于心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加之缺乏对外部压力适当的调适方法,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适应困难,影响其心理健康,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据有关调查发现,有16.79%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少年(初中生)为13.76%,青年初期学生(高中生)为18.79%,并且随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1]。面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如何使中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已成为摆在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希望了解和掌握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针对不同的民族学生开展以自信、自强和自律为主线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新疆喀什、阿克苏、伊犁州、阿勒泰、石河子等地区的维吾尔族(简称维族)、哈萨克族(简称哈族)、汉族13~18岁的中学生。维吾尔族285人,其中男141人,女144人;哈萨克族199人,其中男101人,女98人;汉族347人,其中男170人,女177人。南疆(包括喀什、阿克苏)395人,其中男190人,女205人;北疆(包括伊犁州、石河子、阿勒泰)618人,其中男319人,女299人。
1.2 调查方法 统一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2]对上述新疆南部(南疆)及新疆北部(北疆)维、哈、汉族13至18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症状的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至5(极严重)分为五级。评定前对评定者(精神科主治医师以上)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学习和细致而严格的培训。由评定者向受试者详细讲解评定的目的和方法,统一指导语,对由于语言障碍理解量表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由教师用本民族语言给予翻译解释。受试者以自评的方式在评定者的指导下集中填写问卷。所有问卷填写后当场收回,由研究者逐一检查,要求受试者及时对填漏项目进行补充,全部用计算机分析报告。
1.3 统计学方法 在SAS建立数据库,南北疆维、哈、汉族3个民族中学生SCL-90结果的比较用均数±标准差(±s)。
2 结 果
2.1 维、哈、汉族3个民族中学生SCL-90结果比较 不同民族组与中国常模比较时:汉族组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
2.2 北疆男、女中学生汉族组与维族组SCL-90结果的比较 北疆汉族组男中学生SCL-90各因子分除恐怖因子分外,都显著高于维族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2.3 南疆男、女中学生汉族组与维族组SCL-90结果的比较 南疆汉族组男中学生焦虑、恐怖因子分低于维族组,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民族组中,汉族组SCL-90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以强迫症状、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突出。说明汉族中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他们接触外界社会活动及新鲜事物多,普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大,学习及就业竞争压力大,不论面临中考还是高考的要求比其他民族高,竞争更大,其紧张的学习作风,高强度的题库训练,对汉族中学生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非正课及业余时间文体活动的安排相对较少,不利于更多的消除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是影响个体心理卫生的基本因素之一[3],故汉族学生普遍感到心理压抑。这一发现提示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汉族中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其他少数民族组与中国常模比较时发现,哈族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维吾尔族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偏执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锡伯族组抑郁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说明哈萨克族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依次为维吾尔族、汉族。说明哈族、维族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心理素质相对比较稳定。这也许和喜欢交际、能歌善舞、豪爽、奔放、乐观、开朗的民族性格有关,这表明不同的习俗与性格对人的心理状态是有一定影响的。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维、哈2个民族的恐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说明少数民族大多数来自偏远的县、乡、镇,他们从民族聚居的地方到民汉杂居的地方学校上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还尚需提高适应能力。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其心理卫生的现状,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咨询与教育方案,能更有效的作好新疆地区不同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研究显示,新疆不同地域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差异:北疆不论男、女中学生汉族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维族,以躯体不适、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突出。说明北疆不论男、女中学生汉族都比维族的心理素质差,对北疆汉族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加强心理卫生的教育。另一方面,本资料显示:南疆男汉族中学生焦虑、恐怖因子分低于维族组。说明南疆维族居住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较贫穷、落后、封闭,学生较自卑、自我价值感低,更易产生负性情绪。这与国内卢晓琼[4]研究发现的自我价值感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的稳定成正相关一致。南疆女中学生汉族以强迫症状、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突出于维族,说明对于来自南疆偏远地区的女中学生,更是把中考、高考等机会当作人生的转折,对自身的期望值比较高,然而有限的名额难以满足她们的需求,激烈的竞争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心理素质尚不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这些无疑都是较强的精神刺激。以上资料表明不同地域的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影响[5];表明北疆地区经济较发达,文化教育及所处大环境的特殊性使学生的人际敏感性相对较高。我们应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性别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便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在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工作时应有不同的侧重、采取不同的策略等方面的信息。针对不同的民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加强心理问题的指导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应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卫生的宣教,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克服“闭锁心理”,开展社会的适应性训练。建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及精神卫生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心理卫生的普及并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健康档案,而了解和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好心理卫生的预防和指导。
4 参考文献
[1]蒋传发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1):38-39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4-106
[3]沈渔村等.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3-72
[4]卢晓琼.高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7
篇7
摘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评分的分析结果
在对河南省13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后,按个人特征中父母任意一方的最高学历、父母是否长期在外地工作、父母是否离异或去世、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四项分做心理健康总评分的方差齐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看出,以父母学历划分的组当中,父母学历为高中的总均分略高,但与其他两组差异很小,无统计学意义。以父母工作地划分的组当中,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总均分显著高于父母在当地工作的,差异达到统计学及其显著水平。以是否完整家庭划分的组当中,父母一方离异或去世的总均分要明显高于完整家庭的总均分,但两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以父母教育方式划分的组当中,漠不关心型的家长教育方式总均分最高,专制型排第二,这两种不良教育方式的总均分显著高于民主性教育方式,差异达到统计学极显著水平。
以家庭收入划分的组中,以月收入五千元以上总均分最高,各组之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这说明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是否在外务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二、家庭环境与 中学生心理健康分量表得分的分析结果
虽然调查数据显示在各个健康因子上的得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
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的学生和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相比,敌对因子、人际敏感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情绪不平衡因子的得分都显著偏高,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父母是否离异或离婚的学生心理健康因子的比较,各项均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水平。但父母离异或离婚的学生除了学习压力因子比正常家庭学生略低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均超过其他正常家庭的学生。
父母不同教育方式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十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均达到统计学上的极显著水平。父母教育方式为漠不关心型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因子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以及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而父母教养方式为专制粗暴型的学生的偏执和敌对这两个因子上得分还要略高于漠不关心型的教养方式的学生。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家庭因素的分析
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都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及焦虑问题。
1.留守子女问题
很多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会使子女缺乏应有的关爱从而导致子女心理不健全[1]。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务工会使中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或寄居别处容易受到冷落,产生自卑和遗弃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2.父母的期望水平
父母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在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情绪不平衡以及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都低于其他父母学历水平的学生。这可能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有关。由于父母自身学历低,他们对孩子的干涉和不切实际的期望都要比其他两个水平的学历的父母要少,因此孩子会较少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干扰,表现出较稳定的心理水平。
3.父母教育方式
现在的中学生独立意识都很强,加上知识的增加带来的成人意识和自尊感,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不当会造成子女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人格异常[2-10]。专制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中叙述叛逆性增强,脾气古怪、烦躁。从而导致偏执和敌对。而父母对孩子的冷漠造成的亲子关系疏远,学生感受不到深刻的爱造成的孤僻、厌世、冷漠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4.家庭结构
父母离异或去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会暂时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但这个影响并不是长期的,也不是不可去除的。在孩子遭遇这类事件之后,往往父母或亲人会用更多的爱来补偿孩子。加之现代社会人们对离婚事件的认同感提高了很多,孩子对这类事件接受程度也提高了,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明显了。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9.
[2]刘桂臻,钱铭怡,肖广兰.宁夏地区汉族与回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3):156-159.
[3]刘建容,刘金花.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0,
23(6):659一663.
[4]崔哲,张建新.中学生家庭教养模式及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3(2):180一181.
[5]Ora peleg-popko,Reuven Dar.Riru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mothers’perception Of family Parterns[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3,17:667一681.
[6]RuchkinVV,EisemannM,HagglofB.parental rearing and problem behaviors inMale delinquent adolescents versus controls in northern Russia.SocPsyehiatry Psyehiatr Epidemiol.1998,33(10):477一483.
[7]黄悦勤,云淑海,石立红等.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教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84-87.
[8]刘宝花,黄悦勤,刘肇端,等.北京市高一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24(4):328一330.
[9]王秋英.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76-277.
[10]高艳华,王敏.影响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3(4):235.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在逐年增加。针对这一现象,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运动的属性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对于挖掘体育课教学的内涵,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模式建立的依据
1.体育教学的特点
以运动为媒介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其它学科不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般是教师在教室讲课,学生进行反应的反复过程,双边关系就是如此。而体育教学方面,双方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通过体育活动,互相之间可以打破隔阂,进而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活动,通过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往来的过程,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从而实现有效调整学生心理的目的。这是体育教学过程所特有的属性。
2.体育运动的属性
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形态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早已被人们所认同。但是,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不同的项目对从人体的机能和心理环境的调节作用,产生不同效果。
3.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其心理以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为主要特征。其中,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的骤然增强是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并且由过去的被动调节转为主动调节,因而其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波动最大的时期。但是,中学生的行为发展尚不成熟,所以渴望成才的还必须进行良好的教育和锻炼。
二、建立模式的教学方法
1.区别对待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自身学生身体素质基础之上的
前面说过,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运动实现的,群体中个体之间身体素质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决定了学生自身运动能力的不同。实际教学中,应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课成绩一刀切的状况,依据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差异,确立不同的目标,区别对待,避免出现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学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体现学生成绩的增加值。教学中应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全面的了解测试,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从动作的学习到动作的完成过程,产生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这是建立模式的前提。
2.充分发挥非语言交往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非语言交往,贯串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身体的接触、身体的位置、手势、姿态、表情眼神等活动)。教学应从动作的讲解示范、保护与帮助、站立动作的姿态以及完成示范动作的面部表情等方面充分展示给学生,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语言的表现也要注意非语言动作的发挥,那就是,语音长度,谈话的速率,间隔、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尽量缩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交往。
3.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体验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对教师本人形象、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人格魅力的情感体验,自身学习动作过程的情感体验,对教师的情感体验。主要体现在,对表象的认知理解上,而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学习过程中,体育动作的实践上,动作完成与否,质量高低,教师的评价、同学的反映等。教学中,应注意动作结构的分解和组合,适当改变动作的结构,降低一定的难度,改善练习方法,运用游戏组合、竞赛等形式,增加练习方法,强化动作过程的内心体验,如球类项目适当增加一些组合比赛,田径项目增加一些两三人对抗等。同时,加强器械的安全性和动作保护帮助,创造一个轻松的、完成动作的外部环境。这是建立模式的有效补充。
4.暗示、诱导、鼓励的应用
暗示、诱导、鼓励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教师时机的选择和态度体现优为重要,如一个眼神,一次击掌,一声叫好,都要恰如其分,让学生产生一个亲切的感受,否则就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如背越式跳高的完整动作练习,无论哪一位同学过竿与否,教师都要做出及时合理的反应,加以鼓励,然后,准确地指出一点主要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另外,教师要重视团体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及协作关系的建立,特别是对一些体质较差一点的同学,应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同学们给一些鼓励,以此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建立模式的有效方法。
三、模式建立的具体步骤
1.建立任课班级学生身体素质档案
测试50m,铅球、立定跳远,以此作为对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进行初步了解,并作为学期体育成绩的基础评价指标。
2.绘制气质类型评价表(共20题)
评定每位学生的气质类型,以此对学生气质类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补充。
1~5题可以反映胆汁质气质;6~10题可以反映多血质型气质;11~15题可以反映粘液型气质;16~20题可以反映抑郁质型气质。
3.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游戏内容,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娱乐性;竞技类项目,对难度较大的项目,应突出完成动作过程的规范性和动作的美感。
四、小结
体育教学本身就有改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任务,建立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模式,目的在于扩展体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实现亲合性教学并结合体育运动的属性,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改善自己的心理环境,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松田岩男.体育心理学参考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2]体育学院本科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精神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只有当这三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此概念指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其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体、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总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前,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如下:
1.学习带来的压力大。
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厌学、考试焦虑的心理状态是其反映。
2.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的交往对象,包括教师、家长、同学都各自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和家长不理解学生、不善于与学生打交道,同学关系不融洽等问题,都导致中学生常常感到孤独、寂寞,人际关系敏感。
3.自信心不足。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理想化成分多,现实性成分少。当他们的主观愿望与社会实践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理想的脆弱,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
4.独立意识增强。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他们的潜意识里开始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干预。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和家长、教师干预冲突的结果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被激化,导致中学生和家长、教师的对抗。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依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摆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人才观、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能够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2.心理教育课程化。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目前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应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3)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3.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文体活动,这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充实感,可以有效避免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解除学生焦虑、烦躁、极度紧张等不良心境。如组织运动会、拔河比赛、春游等,即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同学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参加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升国旗仪式、各种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生动有趣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文艺汇演、演讲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报刊等,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能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即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让性格内向的学生敢于向教师交流,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5.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2)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3)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4)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5)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为配合学生的家庭心理教育,学校要定期开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教育者,教师应当不断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长联系卡、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以便做出正确引导。
6.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