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5 10: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敬父母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孝敬父母》由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刘一祯表示:“这首歌语言平实,让人们知道孝敬父母其实就是这样简单。在中秋节到来之际,我也要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健康长寿。
2、“父母的一颗心围着儿女转,孝敬父母,让老人笑起儿女就满足。孝敬就是陪父母唠唠家常散散步,赶上长假多带父母去旅游。星期礼拜常跟父母住一住。”这首《孝敬父母》通过淳朴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中秋佳节唱响,《孝敬父母》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三个家庭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们在家中倍受大人的关爱和呵护。像蜜一样生活着的孩子,集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从小就感到“至高无上”、惟“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把别人的对自己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引导孩子学会关爱,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3~6岁(幼儿期)是孩子情感发展和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情感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它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一种良好品德。《指南》其中对关爱情感的阐述是:“爱父母,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针对这一点,我们有机的将其整合,将培养孩子的关爱情感融入到主题活动之中,为他们创设视觉环境、心理环境,打造爱的环境氛围,为他们搭建平台,培养他们的关爱情感。让幼儿在欢快的节日中,学会感恩——感激父母、关心父母,让关爱的情感在幼儿心中升华。
1 “三八节”节日主题活动——“我爱妈妈”
三月,春回大地;三月,阳光和煦。为了让幼儿学会表达爱的情感,增进母子亲情。我们精心组织了“三八节”主题活动,让妈妈和孩子在说说、笑笑、玩玩中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让孩子们学会感恩。主题活动以“我爱妈妈”展开—谈话活动:“介绍妈妈”、“我和妈妈的小故事”、美术手工:美丽的花仙妈妈”,邀请舞蹈:“我的好妈妈”等一系列的活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1.1谈话活动,感受母爱
谈话活动—“介绍妈妈”。孩子们都积极踊跃的介绍妈妈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性格、爱好以及对妈妈的爱。孩子们声音洪亮、吐词清楚,词语丰富、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浓浓的爱意,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谈话活动——“我和妈妈的小故事”,孩子们都深情地讲述:妈妈在自己生病时、孤独时、学习时、对自己无私的爱。锐锐小朋友更是热泪盈眶的讲述了自己生病发高烧时,妈妈请假在家,熬夜照顾自己的小故事。望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凝视着孩子们充满渴望表达的眼神,我们的心里被感动着。这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无私的爱,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心,也让妈妈们知道孩子对自己纯真的爱。看到孩子都其乐融融地积极参与着, 妈妈的心里被感动着、充实着,感动于孩子的进步,满足于活动带给自己节日的快乐。
1.2亲子手工,促进情感交流
亲子手工:“美丽的花仙妈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增进了亲子情感交流。妈妈折纸、孩子粘贴的方式,共同完成作品,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剪着、撕着、贴着……把对妈妈深深的爱都融入到这朵朵美丽的花朵中,整个场面温馨感动。看到和妈妈共同完成的作品被布置在教室主题墙上,孩子们既兴奋又开心,拉着妈妈的手,笑得很开心。
1.3邀请舞蹈,增进感情
欢快的音乐响起了,随着音乐的节拍,孩子们满脸微笑的走到自己的妈妈面前,邀请妈妈们跳舞。妈妈们在孩子的带领下,开心的舞动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喜悦,释放着快乐,妈妈们的笑容更灿烂了……
2 “清明节”节日主题活动——孝敬父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让孩子们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正含义。主题活动以“孝敬父母”展开:《黄香扇枕温席》故事,理解“孝敬”的含义---设置情景:说说“如何孝敬父母”——“制作孝心卡”—舞蹈“我爱我家”,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学会孝敬父母。
2.1聆听《黄香扇枕温席》故事,理解孝敬的含义
出示多媒体课件,聆听故事《黄香扇枕温席》,了解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孩子们都很认真的聆听故事,回答老师的提问,感受黄香的孝心,知道黄香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并理解孝敬的含义,知道孝敬就是用自己真诚的语言和行动,去关心、爱自己的父母,让父母感到开心、感到快乐!
2.2设置情景,说说“如何孝敬父母”
出示多媒体课件“图片”—设置情境: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到家的时候、父母生病的时候、当惹父母生气的时候、当父母过生日的时候,让幼儿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孝敬父母?有的说: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到家时,给父母拿拖鞋、捶捶背、揉揉肩、拖地、扫地等;有的说:父母生病时,给父母拿药、喂药、端水、一直守护在父母的身边;有的说:当父母生气时,及时的给父母说一声对不起,让父母知道自己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等;有的说:当父母过生日时,给父母唱生日歌、自制小礼物、给父母跳舞,献上真诚的祝福等。在活动中,孩子们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要如何孝敬父母,看到孩子都地积极参与着, 笔者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2.3制作“孝心卡片”,感受儿女孝心
让孩子们将自己想为父母做的事情,用图加文的方式制作成“孝心卡”,送给自己的父母。小朋友在制作孝心卡时,都很认真地画出了自己的想法,仿佛将对父母的爱融入这张小小的孝心卡,要让父母感受他们的爱,感受儿女的一份孝心!
2.4“亲子活动”,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在活动中,孩子们主动地走到自己的父母身边,说出自己对父母的爱:“我爱您,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我永远爱您爸爸妈妈”,“谢谢您们爸爸妈妈”等感恩的话;有的孩子“抱一抱,亲一亲”父母,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给父母倒杯水”让父母感受儿女一片孝敬之心!
2.5温馨舞蹈,感受亲情
篇3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事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多的人。你可能知道《百事孝为先》,其中一句话使我印象特别深,一直在脑海里回荡,“二复蓼我思二亲,亲恩天地无比伦。生我鞠我长育我,出入腹我何艰辛……”是的,孝,首先要孝父母,如果世界存有爱,那么首先爱的应该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地关护我们,使我们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在世上的许多爱中,至深至纯的是母爱和父爱,是无私的,永恒的,无微不至,不求回报……如果母爱如水,应该是温柔细腻的;那么父爱就应该如山,往往是深沉而严格的。父母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他们不顾一切的呵护我们,我们应该回报他们,让他们同样得到我们的孝敬,我们的爱!
我们都是裸而来,没有谁天生富有,没有谁天生贫穷,人生旅途中,是选择放弃,是拒绝接受,在于父母的指引,心灵的选择!
如果你是雄鹰,就选择敬老;如果你是沙鸥,就懂得赡养;如果你是麻雀,就会自觉服侍长辈;如果你是一个人,就更应该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
关于“孝心”有许多的故事,名言、诗、词、歌……《二十四孝图》“孝字处处那么显露,近期,一部电视剧《暖春》隆重上演,难道你没有被小花的孝心所折服吗?
在生活中,“孝“并不只存限于家庭,并不只针对于家人,它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等着有心人去发觉。同样,生活中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你,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父母,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
感恩,并不是宣扬了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方式!学会感恩,不要去记恨对你不好的人。只有学会感恩的生活,才会宁静,祥和。
篇4
记得那是在2009年没过春节之前的一天下午。我婆婆来我家让我给她认真假钱。因为她刚卖完玉米,钱是怕让那些坏人给骗了一年下来种庄稼也不容易。我不想一个人去。于是就让我二姐和我一起去,我叫她,她不去接着我就有催了她几遍她还是不去。顿时我就生气的走了,等走了没多远的地方,于是我也不去了。这时姐姐看我生气了便难为情地说走走走和你一起去还不行骂个不停。妈妈这时生气地说;“你俩看谁能打过谁就打”话刚落,我俩打的更是如此了。不久之后妈妈看见我正在打姐姐,妈妈就把我的手一拉,一不小心把我碰到桌腿上了,不久之后我像鬼哭狼豪般的喊叫着站了起来,那哭声真是震耳欲聋,妈妈看见我在哭的如此伤心就跑来安慰我,我不但没理她反而连正眼看她都没看。妈妈气急了随口说:“那你活该谁要你俩爱玩,”听完这句,我的火气更大了便大呼小叫的说:“不是你叫我俩打的吗、而且你还说还是谁能打过谁就打你看我打小红(也就是我二姐)你就拉我不允许我打。”这世界上还有没有王法接着,我让妈妈向我赔礼道谦。
这时爸爸正赶上回来了,妈妈像爸爸把刚才的事阐述了一遍这时我以为妈妈已经跟爸爸说我让她给我给她道歉的事。于是我不打自招的有说了一句:“你快给我道歉”爸爸听这话有点不大对劲于是就又盘问妈妈。妈妈这时看纸包不住火了就向爸爸说了真话,当我在看爸爸的时候,爸爸气得满脸通红,不久之后爸爸大发雷霆的对我大吼。爸爸说你还让你妈妈给你道谦,你长这么大我们问你要过什么,当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眼圈有点发红,我不知道爸爸是为他有这么一个没大没小的傻孩子而悲伤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这时我又一次哭了,这次的哭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我后悔我刚才所说的那一番没大小的话,我真的该死,我后悔我刚才所说的话太可惜的就是:“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我飞奔的跑出门外,来到了田边放声大哭了好一会儿。
哭了一会儿之后心情变得舒服多了。
然后我一个人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家门口,开门的竟然是是爸。爸爸笑着对我说快进来吃吧只叉你一个人了面带微笑的对我说。这时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小妮吃饭了,我听这声怎么这么熟悉,哦,原来是妈妈。这时我勉强的露出一丝微笑。我猜想爸妈可能已经知道后来我也知道错了,所以回来才没说我什么,但是大家都在吃饭的时候我再一次的哭了我想到爸爸下午所说的话。
自从那件事的教训之后,有时要发脾气我就尽量克制住自己要么就会想起那件事来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现在已经开学两个星期了和妈妈一次架还没吵过。我真高兴。
但是我还是时不时会想起爸爸所说的话和那件事来。正如同爸爸所说的我现在吃他们的穿他们的,但为家里什么也不创造。而且时不时还给他们送气。所以现在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孝敬父母、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就是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我们孝敬父母就要做到日常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如果我们想来回报他们的话我们先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现在好好学习用成绩来回报,以后用事业和成就来回报。母爱无私,父爱伟大。我们一定要时刻记住他们。不能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想让他们相信,我们就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前程似锦,勇往直前。相信自己,战胜自己。
篇5
文:李馥彤(抚松外国语学校六年二班)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父母在生活中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或许你曾注意过可你却没有深深的体会这"抽象"的爱。我读完《来一斤母爱》这篇文章后,眼眶不禁蒙上了一层水雾。
孙宇从小就在母爱的包围下生活着,但他爱调皮、爱撒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变的更叛逆,也许一点小事就能跟妈妈闹个天翻地覆。直到母亲弥留之际,他才顿悟想回报母亲那无私的爱,想向母亲道歉,给她画一幅画像。
可是,天空中的天使却不苟地把时钟上拨向了永久别离,母亲只能在天堂中温柔地注视着孙宇。孙宇也只能望着夜空中的星星思念着妈妈。
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孙宇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想起孝敬母亲,我觉得孙宇这份孝敬来得太迟了。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才能了解这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当你伸出手想挽留失去的他时,你留住的只是脑海中她的音容笑貌与眼前的一片空白。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依赖━叛逆━疏离━回归,回归到父母的双翼之下。
孙宇那时已经二十一岁了,不会再被输液而吓倒,但早已没有任何人能给予他像妈妈那样的安慰。我想,孙宇在输液时看到别的妈妈给孩子安慰的时候会在眼前浮现出妈妈的身影、妈妈的温暖笑颜,妈妈温柔的给他安慰……当孙宇伸出手抚摸妈妈的脸颊时,妈妈转身离去。
篇6
当看完课文《三个儿子》这篇外国作品时,被文章中老爷爷风趣、幽默的话所深深感悟―――“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从文章中体会到,无论古今中外,孝道永远是永恒的话题。所以,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提出质疑:文章内容里明明是讲了三个儿子,可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让学生带着质疑继续走进文本,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铺垫。
【教学设计及说明】
(一)设计思路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另外,语文学习讲求的是学生直面语言教材、自读自悟自主构建的过程。读,永远是阅读的教学主旋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通、读透,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受文本带给他们的感染和熏陶,并在生活中提高认识。
(二)学习目标
教学中,课上面对的是年龄尚小的二年级学生,他们抽象思维、理解问题的能力不强,但形象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朗读、表达,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排。根据图和课文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既(jì)、嗓(sǎng)、拎(līn)、桶(tǒng)、晃(huàng)、甸(diān);会写9个生字:拎、桶、停、聪、甸、胳、膊、晃、荡。
2.分角色朗读课文,准确体会文中不同人物的说话语气,鼓励孩子个性化朗读。
3.欣赏课文,理解老爷爷说的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畅言交互式智能教学系统授课文件)。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重视积累
1.复习生字词,巩固读音。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儿子》一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还记得吗?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老师来报听写。
(2)写好了吗?大家对照大屏幕看看写得是否正确(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刚刚听写中的词语),写得正确的,举起你的小手告诉我,写错的也不要灰心,看看自己错在哪,并在旁边及时纠正。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这些词语?
(设计意图:小学低年段的教学任务中“识字”是一个重要环节,听写生字更是检验、提高并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生字的最佳方法,也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学生如果掌握了识字、写字,那么他们就可以进一步扫清阅读障碍。)
(二)创设情境,自主交流
1.从刚才的复习中,不难看出,你们已经把上节课的拦路虎变成了乖乖虎,接下来,我们学习课文也就轻松多了。在这里,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的表现,给你们朗诵一首小儿歌好吗?听听儿歌里的小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师朗诵儿歌――《写给妈妈的摇篮曲》,激发阅读兴趣。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我精心准备了一首紧扣文本主题的小儿歌《写给妈妈的摇篮曲》。创设这一环节,希望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渴望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也为接下来引出文本做了必要的铺垫。)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评价儿子的话,用“_____”画出来。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反馈。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通过白板聚焦,出示三个妈妈的不同评价语。目的是让学生对句子的呈现能做到记忆犹新,提高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3.从三个妈妈的话语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创设情境,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在情境表演中,我反复地点拨指导学生朗读三个妈妈说的话,运用以读代讲的策略,让他们读出味,读出情感来。课上通过课件的辅助,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了抽象思维,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无疑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抓住重点,深度对话
1.三个妈妈打完水走回家,她们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
2.从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看出水很重呀?(相机理解“沉甸甸”)
3.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告诉大家,妈妈们拎的这桶水沉甸甸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上黑板操作,用电子笔帮大家在电子书上找出相关内容的句子。这样做可以让他们经常在实践操作中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4.创设情境,体会妈妈提水的辛苦。
(设计意图:在理解和处理妈妈手中的水桶沉甸甸,妈妈们拎不动这个环节中,用不着教师过多的讲解和提问,只需要学生细细地品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学生就会对文本内容得以升华。)
5.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1)出示课件:“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说话训练:以“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句式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出示三个儿子的画面,让他们用“一个……一个……另一个……”句式介绍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进行说话练习,引导他们把这样的句式带到生活中去说一说,并继续拓展到试着使用“一只……一只……另一只……”这样的句式练习表达。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和依托,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资源,所以,课上要积极拓展新领域,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延伸,在这个教学设计环节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导,学生在练习语言表达的同时,也体会其中所承载的知识、承载的思维,这也正是我们语言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有效的体现。)
6.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1)课件播放三个儿子的行为。
(2)朗读句子。
(3)讨论: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设计意图:在课上,因坚持以“读”为主线,用朗读放飞情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了文本内涵,所以,孩子们深刻懂得了老爷爷的话――只有那个帮妈妈拎水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儿子。课上也顺利地达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五)回归总体,升华感情
1.讲解“孝”字的演变过程,并从中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2.诵读《三字经》里部分关于孝敬父母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成功地将课外资源用于课内语文教学,通过对“孝”字的历史和文字的演变,对《三字经》中孝的精神的阐述,将语文学习延至课外,在体会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对课外知识有了一些积累。)
3.联系生活说说你该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完成说话练习。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89-01
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若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
一、激趣,引导学生“寓学于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过程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关系的反映。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人就会产生欢快的体验和积极的思想情感。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寓学于乐”。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生活,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融入生活中,才会具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从“教教材”的误区中走出来,转向“用教材教”,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关于“拒绝白色污染”与环保问题的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们通过上网、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材料,最后在班级中进行活动情况的汇报和交流,开展集体研讨。又如,教学“关心与互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小悦悦事件”,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认识社会、评价社会,并尝试解决自己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思想品德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永远是朋友》,激起学生珍惜朋友的情感。这时,教师再对以下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什么是友情?进入少年期后,我们为什么会特别渴望友谊?如何建立友情?朋友的作用有哪些?怎样才能交到朋友?这样教学,先“动之以情”,然后再“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启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把学生放在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学生成为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而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对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使其学会自主学习,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使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有关“孝敬父母”的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我们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笔者又问:“你们知道父母的生日吗?”教室里立即静了下来。过了好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的生日。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关心程度远远比不上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笔者启发学生:“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要怎样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呢?”接着,笔者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该如何在行动上孝敬父母,并提出具体方案。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深刻理解了本课的学习重难点,自主产生了孝敬父母的愿望,较好地达成了三维教学目标。
三、导行,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牢固掌握课本理论知识。
例如,教学“坚强战胜挫折”的内容时,笔者组织了“坚持到底”活动,要求学生起立,两手向前平伸握拳,将大拇指向内握再向外握,不断重复这个动作,持续3分钟。活动结束后,笔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们纷纷表示意识到了意志坚强的重要性。又如,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劳动世界”时,笔者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劳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篇8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不会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埋怨父母,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针对这种现象,作为德育工作管理者,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先从感恩父母做起。现结合教育实践,探讨中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专题教育,唤醒良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心灵鸡汤》这部畅销书的作者马克?汉森说,一个人的意识一旦被重新唤醒,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重新的表现。为了唤醒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专题活动。例如,在“开学第一课”专题教育中,教师制作了形象、直观的flash课件,呈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剪脐带到十二三岁的成长历程。在慢慢呈现图片的过程中,在音乐营造的深情氛围中,在教师适时的语言启发中,学生们明白了一个事实: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从呱呱坠地起,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养育,是不会一天一天健康成长的。这一专题教育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热泪盈眶。让学生说说感悟的时候,一个学生说道:“我们平时不懂得感恩父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我们认为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不停地索取中漠视了父母对我们不求回报的爱。”另一个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的爱渗透在琐碎的生活中,却被我们所忽视,这种伴我们慢慢长大的付出是世界上最平凡而伟大的爱。”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我们慢慢长大了,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他们辛苦操劳的见证,是他们对儿女无偿的爱的印痕,在这十几年中,你们谁关注过父母的这种变化?谁了解父母的爱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了心里的感受,表示心有所愧,觉得自己对父母的关注太少,从父母那里索取的东西太多,说“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因为父母无私的奉献”。通过这次专题活动及教师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起了感恩父母的意识,最后一致表态:面对父母对自己这份深深的恩情,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回馈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情。
二、通过实践教育,付诸行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行为
在感恩父母的教育中,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从中有所感悟和体会,才能增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和决心。为此,教师可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和实践活动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形成感悟。例如,在母亲节及父亲节来临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有学生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歉意;有学生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了小小的礼物;有学生给父母洗了脚、做了饭,等等。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体活动渗透感恩教育。例如,学校组织学生阅读关于感恩父母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的演讲比赛,开展以“感谢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另外,在每天的晨会中,班主任要求学生回家之后,一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多和父母沟通。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教育之后,教师进行了一次家访调查,走访了几个起初和父母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家长,家长都高兴地说,“孩子现在懂事多了,回家后话也多了,能自觉地做一些洗碗、擦地等家务事,也学会关心人了。”
三、通过家校合作,专家讲座,提升学生感恩父母的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由于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或者过分追求成绩,一味付出,不求回报,忽略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具有感恩意识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重视孩子的品德发展。父母应让孩子明白:爱应该是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关爱父母的双向互动,而不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孩子不但要学会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会反馈和回报给别人爱。总之,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睿智地教育孩子、打动孩子,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进而提升孩子由感恩父母到感恩一切有助于他的人和事的素养。
篇9
关键词:高校;德育;“孝亲”意识;责任;义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86-03
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孝”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提出要在高等院校中增设“孝亲”教育,主要是针对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德育偏差和大学生自身的状况而言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孝亲”教育,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我们在对传统孝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孝亲”意识的要求,并倡导我们的高等院校借助一定的方式督促学生把现代“孝亲”意识落实到行动中。
一、“孝亲”教育的提出
1.大学生的现状要求我们要进行“孝亲”教育。“孝亲”教育的提出源于中国大学生的现状,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对象大多为“85后”、“90后”,又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小生活在四加一甚至六加一的家庭环境中,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他们为中心的圈子中。使得他们在“溺爱”中成长的,曾一度称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由此导致了他们“单边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和心理,即只有父母对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没有他们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在电视“摇篮”中成长的,受现代文化媒体的影响,“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强调个性与自我,由此所形成的后果就是“自我中心”意识和心理。在这种意识和心理状态下,与父母在“亲情”方面就出现“隔离”状态,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们某些方面要求,就会从“自我”出发,与父母对抗,极端的事例很多。而在通常情况下,则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因要求不能满足而“埋怨”父母。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通常是四个大人甚至六个大人围绕其一人,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特别是在物质上给与了极大的满足。父母及亲人的这种做法一是缘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家庭有能力满足子女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很多父母、祖父母辈对孩子非常溺爱,认为无论如何不能苦了孩子,更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我们的学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习惯于提出要求并得到满足,养成了“单边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和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拓宽,其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当家庭不能满足其要求时,他们心理上就会很难接受,进而对父母心生埋怨,认为父母没有尽到责任。如有的学生刚一进入大学就要求父母为其购买手机、电脑及一些电子产品,当父母不能或者不愿满足其要求时就心生不满,与父母产生矛盾。
二是只从“自我”出发而不体谅父母的感受。当代大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强调自我的感受,忽视或者很少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当他们和父母发生矛盾磨擦时,往往会认为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父母思想陈旧,无法而且不愿与其沟通。这使得父母担心、忧惧,不知如何与子女沟通,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如偷窥子女日记、偷听子女电话、查看子女上网记录等。这种情况一旦被子女发现又会使父母子女间的矛盾升级,磨擦加剧,父母子女俱皆陷入痛苦的境地:父母为不能深入子女的内心领地而痛苦,子女为自我受到侵犯而痛苦。此种结果固然有代沟的影响、有父母处理方式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的感受、强调自我意识,不能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不无关系。
三是很少考虑父母的“难处”。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即在家庭中养成“单边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和心理以及强调自我的感受,导致他们的要求不能满足或者与父母发生矛盾争执时,很少考虑到父母的情况,一味地认为父母有责任有义务为子女奉献,父母之所以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是不肯尽力,太“自私”或者没本事,有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埋怨父母、轻视父母。所以才会有大学生甚至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要求父母给与生活费并将父母告上法庭的事例。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看到要解决学生的“自我中心”问题,“孝亲”教育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德育中孝亲教育的缺位也要求我们及时引进孝亲教育。
2.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求我们要引进“孝亲”教育。现在的德育中亦有“责任和义务”的内容,但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方面,在道德层面来说,离学生实际较远,易于成为抽象的教条,很难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而从“孝亲”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是“孝亲”意识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形成学生的“共鸣”。两代人之间的磨擦和矛盾对父母和子女都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虽然强调“自我意识”,但也希望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能享受到可贵的亲情。因此“孝道”的教育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响应。二是易于通过实践改善学生与父母的“紧张”关系,产生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我们在课堂上曾向学生发放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父母的生日、父母的喜好、作为子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等问题,调查下来许多学生面带愧色,意识到自己没有很好地去了解父母、关心父母。教师再加以引导,能够有效地树立起学生对父母家庭的责任感,并进而扩充到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古代由“孝”而“忠”即是此意。三是学生易于接受“孝亲”教育。“孝”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至今仍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虽然大学生强调自我,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内心深处仍然认为孝敬父母理所应当。当我们说某个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时,他可能并不在乎,如说他“不孝”,就会有强烈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孝亲”教育 不仅是培养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对父母承担“责任和义务”,从而和谐家庭,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担当社会“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手段,是德育的重要补充。当然德育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孝亲”教育仅仅是整个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环节或补充,不能取而代之。
二、孝亲的古今内涵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对于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作用,对国人的影响较大。中国传统孝道的内涵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能养、无违、传宗接代。
第一,“能养”。能养即物质赡养,这是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孝经》中说“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即作为子女要尽己所能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让父母衣食无忧。《孝经》还进一步阐释人们赡养父母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中国古代典籍中同时还强调侍奉父母要“敬”,但却被世人忽略,对此现象孔子提出批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指出对待父母要恭敬,但也同时反映出当时人对孝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了物质供养的层面上,所以孔子才会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的感慨。
第二,“无违”。孟懿子曾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曰“无违”,并进一步向他的学生樊迟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可见,“无违”首先包含侍奉父母要以孝为本、以礼为节,父母在时要依礼奉养,父母去世要依礼而葬、依礼而祭;其次“无违”还含有听从父母之命,不能违背之意,如《论语》中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这里孔子对子女应秉承的父母之命给出了一个标准,即要“合于道”。对父母不合于道的言行要委婉地劝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但在后来的发展中统治者为了愚化百姓,巩固统治,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进而强调臣民对君主的绝对忠诚。
第三,传宗接代。古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朱熹引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 [1] 可见,在古人心中,不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为大不孝,为人子女者必须保证香火的传续,自己如没有儿子,可以采取“过继”的方式延续香火。
从传统孝道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孝道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与自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权利的精神武器。当然传统孝道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强调个人对家族、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这对家庭的和谐、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孝亲意识就需要对中国传统孝道有破除,有弘扬、有发展。
三、现代“孝亲”意识的内涵
现在所说的“孝亲”与传统孝道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在内容上有原则区别。所谓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主要是指子女对父母和家庭应尽“责任和义务”,进而担当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即古代所说的“在家孝”,才有“为国忠”,这是古今都强调的精神,但在内容上是不同的,古代是小农社会,因此有了根植于农耕社会的传统“孝道”,今天的社会是公民社会,经济上的“能养”,已不再是主要问题,传宗接代也已逐渐淡出人们的思想。现代社会更注重以亲情为依托,树立新型的现代“孝亲”意识,试阐述如下:
一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义务,主要是精神上的抚慰。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是古今都强调的内容,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累积,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发展、完善,物质上的养老将逐渐由社会承担。在此前提下,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更多地表现为精神上的关心照顾。人到老年,在思想上经过积淀,逐步走向成熟,但在心理上则是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比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更重要的就是精神上的安慰和愉悦。因此,孝敬父母就要求子女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顺从父母多年的生活习惯,主动关心体贴父母,经常和父母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近况,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帮助他们找到精神寄托,使他们保持愉悦的心境和情绪,真正做到颐养天年。
二是贯穿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天然的情感联系。中国社会是一个关系型社会,每一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同时通过这种关系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中国著名学者曾用“差序格局”描述这种关系,他说,“中国社会的格局就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和现在的人。”[2] 父母子女的关系无疑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而这种核心地位来源于血缘联系。正是因为父母子女间的血亲关系,才有了父母对子女的抚育、慈爱,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敬爱,即父母子女间的责任义务关系的确立,深厚情感的存在皆源于血缘的联系,这是人之本性所然,也是孝的开始。这种情感的巩固除了先天本性的生发,还需要后天的维护。这就要求为人父母者能放下身段,不摆家长的架子,耐心教育子女、引导子女,与子女多沟通、交流;作人子女者能感知父母养育之恩,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做到尊亲、养亲、爱亲。这不仅有利于人们情感的深化、家庭的和谐稳定,还有利于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联系纽带――孝。孝敬父母是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对父母赐予生命、抚育生命的感恩与回报。虽然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养老必将发挥其重要功能,但其主要作用将是经济、物质上的替代。孝敬父母,与父母共同享受生活,共享天伦之乐对老人的精神满足和心灵抚慰的功能是任何社会赡养都取代不了的,这对于亲情的维系,家庭的和谐,甚至是人们自身人格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孝敬父母也是中国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法律的外在强制性,能够有效地解决在道德缺位的情况下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道德和法律这两种手段,借助“孝亲意识”把父母与子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对高等院校学生如何践行孝亲意识的建议
为了敦促学生实践孝亲意识,学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如利用大型的入学教育,课堂内容的跟进和一定的奖励手段等。
1.入学初的“孝亲”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新生入学的场面一直是非常壮阔的,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家人陪同来校,作父母的无一例外地都提着大包小包,而有些学生则双手空空,自在休闲地跟随在父母身后。对此种情形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习以为常。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采集父母送子女入学的场景,制作成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发学生对孝亲的思考。组织学生观看、讨论的时间可以放在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首次授课上,这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时间上都非常适宜。 时间上距离新生入学已近一月,大多数学生都是首次远离父母家人,对父母的思念非常强烈,此时向学生强调对父母应尽的孝心,在感情上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内容上由对父母应尽责任的探讨,帮助学生树立起对社会、对他人应有的责任意识,合情合理,学生容易接受,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这种全校性的教育活动,最好是由学校组织,以思想政治课老师为主体进行开展。
2.孝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思品课程,但在我们的相关教材中涉及到“孝亲”教育的内容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认为,“孝亲”内容在教材中应设专章讲述,如“孝道”的内涵、“孝道”的历史发展、现代“孝亲”意识等内容都要有所体现;为了增强教材的生动性,还可以将古今孝子的典型案例编入教材。“进课堂”对学校要求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工作,能够保证充足的课时,给相关教师创造良好的授课条件和环境;对教师要求他们在讲授课程时要花一定的课时讲述有关“孝亲”的内容,讲述时不能照本宣读,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好是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讲授。
3.实践孝行、设立奖励措施。“孝亲”教育不能止于思想层面,更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如学校可以在放假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假期里为父母做几件事;学校还可以利用有特殊意义的节假日(像中国的中秋节、重阳节,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向父母写封感恩信,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有力的奖励手段引导学生践行“孝道”。如,学校对孝敬父母、友爱家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为典范,在学期成绩考核中适当加分,并列为学期评优评先的考虑对象;通过这类奖励手段可以在学生中起到较好的引导、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新闻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例如,在2009年的《感动中国》中的湖北武汉的《暴走妈妈割肝救子记》的故事,笔者就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了观看,记得当时,很多学生在看的过程中,都留下了眼泪。当时课堂很安静,能很清楚地听到一些学生的抽泣声。看完片子,我没有说话,同学们也很安静,当时的氛围其实不需要我说什么,感觉同学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很多。从此,每年我都会在班级组织学生观看上一年的《感动中国》。广告在现代社会充斥我们的生活。笔者前几久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广告,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看到他的妈妈在工作了一天之后为奶奶洗脚,然后自己也端出一盆水来给自己的妈妈洗脚。针对这则广告,笔者组织学生在班会上进行调查并讨论:在咱们的班级中,有多少学生的父母给自己洗过脚?有多少学生为父母洗过脚?调查的结果是班级40名学生中,只有5名为父母打过洗脚水,但是几乎每个学生的父母都为孩子洗过脚。我问大家为什么?教室里沉默了许久后,几个学生回答:父母爱自己。父母因为爱,所以愿意为孩子付出。而子女,也应该学会去爱父母,学会感恩。
二、抓住一些特殊日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过节,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一些特殊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教师节,母亲节等。在教师节,学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文章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在母亲节也可以组织学生每人自己制作一份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笔者一直在班级里开展这样的活动:在每学期开始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然后,在每个学生生日的当天,我都会在当天的早自习结束的时候,向全体同学宣布当天是某一位学生的生日,让大家一起为其唱一首生日歌祝福他。同时,也让学生自己记住自己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每一位母亲为了孩子的出生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样做,一方面表达了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借此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三、可以通过不同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平时老师的言行,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看到,甚至模仿。平时班主任对学生的无私付出,为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努力,学生都会看到眼里,因此班主任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班主任也要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借此对学行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例如,《语文》和《思想品德》都是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其责任感,并鼓励学生将这种感情运用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增强其作为主人翁的感情。
四、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感恩的实践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孩子对父母的孝敬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产生于自己心中对父母的感恩。他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亲眼见到了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的辛勤付出,懂得了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他们才会产生感恩之心,才会将这种感情付于实践,孝敬父母。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感恩之心,在课后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如回到家中,认真完成作业,不用父母操心;多和父母说说自己在学校生活中的趣事为父母解乏;.多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父母下班回家,给父母倒一杯牛奶……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感恩父母。同时,老师更要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这种感恩之情扩展到社会,让学生学会感谢亲朋好友,感谢为自己的成长辛勤付出的老师,感谢在自己学习中与自己一起共同成长的对手或伙伴,同时,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为将来有能力回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工作,笔者前不久在一次家长会上了解到,现在很多学生回到家中,与父母的交流也多了起来,说话的语气也比上小学的时候好了很多,在家时,也常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作为老师和父母从孩子那里得到的最大的安慰。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