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执着范文

时间:2023-03-30 01:2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为爱执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震击耳膜的巨大引擎声,响彻天地的呐喊声和口哨声,无数只赛车在风驰电掣中只留下一道道五彩缤纷的幻影。

这里并不是赛车的比赛现场,这里只是一个昏暗而拥挤的车库。一台发出白光的老旧电视机在播放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赛事,而观众只是一个若不仔细辨别几乎很难发现的名叫特伯的小蜗牛。

此刻的特伯正顶着一个笨重的外壳,在电视屏幕上缓缓地移动着,但属于它生命中的彗星却在刹那间燃起那片黑夜,绽放出无数缕光彩夺目的光芒。

也许看到这儿,会让人莞尔――“难道世界上跑得最慢的蜗牛也梦想着成为赛车手吗?”

不过,这还真是特伯当时的梦想。

“梦想再大也不嫌大,追梦人再小也不嫌小。”电视画面出现的正是特伯最崇拜的赛车手盖提耶,他的这句至理名言正一遍遍回荡在特伯的耳边,让他坚信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如愿!

然而在现实中,特伯被蜗牛家族视为笑柄,甚至连他唯一的哥哥查特也劝他:“他们能不笑话你吗?你能不能别老想着当什么赛车手?”

可是特伯丝毫不去理睬旁人的不解和嘲笑,他只说:“我忍不住,这是天生的。”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马斯洛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想获得最终的自我平静,一个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个画家必须画画,一个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能是什么,他就必须是什么。”

很显然,小蜗牛特伯就必须成为一个赛车手。

他注定要为梦而执着

以爱之名

其实刚看到这部由梦工厂动画公司制作、二十世纪福克斯负责发行的动画片名――《极速蜗牛》,我们就不难想到最后的结局,最终特伯如愿以偿,实现了他的赛车梦。然而在励志之余,影片中细腻刻画的哥哥查特对弟弟特伯的亲情却更为打动人心。

在特伯偶然间获得超能力,变为赛车蜗牛后即将参加大赛时,当别人都在欢呼雀跃兴高采烈时,他的哥哥却在为他担心,因为别人只想着钱啊,成功啊,只有最亲近的人在担心着他的安危。

“我没有办法站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我唯一的弟弟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追逐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

在你遭遇风雨时,永远用爱为你遮挡起一个避风港,对你不离不弃;在你春风得意时却担心你,因此泼冷水来打击你;不求你功成名就,只盼你一世平安……这个人难道不正是最爱你的亲人吗?也只有亲人才会如此。

在影片结尾,特伯终于赢得比赛的第一名时,当山呼海啸般的掌声还有漫天缤纷绚丽的彩带都向他袭来时,他真的在乎这些名利吗?并非如此,相反,当他的哥哥查特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发自肺腑地冲上去拥抱他的那一刻,才是最珍贵的,也是特伯内心最渴望的。

篇2

中医学虽无“胃癌”这一称谓,但对其认识可谓源远流长,历代文献中“胃脘痛”、“噎膈”、“反胃”、“翻胃”、“积聚”、“伏梁”等多种疾病中均有与胃癌相似的描述。中医认为肿瘤是怎样发生的呢?《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正气”是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防病抗病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正常,外邪就不易侵袭人体;反之,外邪就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所以,中医认为正气亏虚是胃癌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上海市名中医邱佳信教授就提出了“有瘤体必虚”的观点,这非常符合千余年来中医对胃癌发病的认识。

中医治疗胃癌非常重视扶正,也就是使人体亏虚的“正气”恢复正常,这是治本的方法。讲到“正气”就不得不提到“脾”。中医“脾”的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脾脏”,它囊括了多种消化系统的功能,如肠道、肝脏、胰腺、唾液腺等多种消化腺的功能等。因此中医一直将“脾”视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人体的物质基础。我们讲到的防病抗病能力的物质基础均来源于“脾”,只有“脾”的功能正常了,人体才能得到各种营养物质的补充,防病抗病的能力也随之提高,“正气”才能恢复正常。

胃癌发生在消化系统,也会影响消化功能。手术治疗,如胃的部分切除,会影响消化功能。某些化疗药物的不良作用更会抑制消化腺分泌或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的消化功能异常,就得不到很好的营养补充,其它的器官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患者往往会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腹泻、恶心、呕吐、舌边有齿印、脉细软无力等,这些表现中医都称之为脾虚。

通过健脾益气的中药,比如黄芪、党参、山药、太子参、茯苓、白术、扁豆、芡实、黄精等,可以纠正胃癌术后患者的脾虚状态,改善症状。临床研究也发现以健脾为主的中药配合化疗、生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此外,健脾益气的中药也可提高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恶心呕吐,改善失眠、夜寐不安等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调整生活方式,注意生活规律、饮食合理。平时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中纤维素、抗氧化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量,控制烟熏和盐腌食物的摄入,不吃霉变食物以及避免饮酒、吸烟。如果经常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s白、脉软无力、舌淡、舌边有齿印、容易感冒、自汗等症状,应适当多进食乳鸽肉、腐竹、猪肉、糯米、粳米、白扁豆、鲫鱼、鲤鱼等,经常出现面色苍白或暗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行经量少、延期甚至经闭等,可适当进食动物血、动物肝脏、动物脊骨、黑芝麻、黑木耳、红糖等。

门诊时间:

篇3

【关键词】 晚期胃癌;晚期食道癌;临床治疗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0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61-01

胃癌和食道癌均为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在我国发病率高,预后差,对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晚期胃癌和食道癌患者多有远处转移[1-2],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同时患者常伴有明显营养不良和多种并发症,对于手术、放化疗的耐受差。目前多采用手术联合化学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但患者的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我们对我院2011——2013年间收治的180例晚期胃癌、食道癌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2013年间收治的180例晚期胃癌、食道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晚期胃癌患者104例,晚期食道癌患者76例。

104例晚期胃癌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其中58人接受综合治疗,作为观察组1;46人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不允许,接受姑息性治疗,作为对照组1。观察组1中男性33人,女性25人,年龄范围35-81岁,平均年龄为50.3±9.3岁;对照组1中男性28人,女性18人,年龄范围37-80岁,平均年龄54.6±12.4岁。

76例食道癌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其中接受综合治疗患者43人,作为观察组2;33人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接受姑息性治疗,作为对照组2。观察组2中,男性23人,女性20人,年龄范围29-76岁,平均年龄48.3±9.4岁;对照组2中,男性17人,女性16人,年龄范围31-82岁,平均年龄49.6±10.4岁。

观察组1和对照组1、观察组2和对照组2之间年龄和性别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1和观察组2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和病情进展采用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以及中医治疗的综合治疗。而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患者由于身体条件或病情进展,不能够耐受或不适宜采用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3],临床上给予缓解症状的姑息性治疗。疗效评价标准为:病灶消失或减小75%以上,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指标接近正常,无转移为显效;病灶减小25%-75%,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指标好转,无转移为有效;病灶无减小或增大,临床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实验室指标无变化或提示病情恶化有新增远处转移为无效。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结果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规定P

2 结果

观察组1经过综合治疗后显效的有14人,有效29人,显效和有效均算作治疗有效,即治疗有效43人,治疗无效15人。经统计学分析,Χ2=47.548,P

3 讨论

胃癌和食道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目前,临床上对于晚期胃癌和晚期食道癌[5]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4-5],通常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进展制定包括手术,放化疗及中药治疗等手段在内的综合治疗。本研究中观察组1和对照组1、观察组2和对照组2之间年龄性别有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中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大部分有明显好转,达到显效标准的1人,达到有效标准的29人,只有15人治疗无效。而对照组1中患者经过姑息性治疗后只有3人达到有效标准,其余均无效。两组之间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得Χ2=47.548,P

研究结果证明,晚期胃癌和晚期食道癌患者接受临床综合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瑞华,滕开原.晚期胃癌化疗进展[J].癌症,2009,28(10):1108-1113.

[2] 薛永飞.氟尿嘧啶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3,19(2):32.

[3] 李玫,刘艳秋,唐立民.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顺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13,20(5):41-44.

篇4

关键词 食管;胃;肿瘤;胃肠手术;肠内营养;

中图分类号R656.6.1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胃癌和食管癌是最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 患者手术后处于分解代谢旺盛期。因些,术后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功能恢复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术后肠内营养供给价廉、简单、安全,符合机体正常生理需求,技术要求不高,在基层医院容易开展应用。我科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间,胃癌和食管癌根治手术328例,其中,102例手术后静脉输液维持,226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两组结果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胃癌和食管癌经手术根治共计328例,

其中,胃癌110例(贲门部22例,胃底部16例,胃体部24例,胃窦部48例),食管癌218例(胸上段18例,胸中段97例,胸下段103例)。年龄39岁~78岁,均位年龄63.2岁。328例术后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226例和静脉营养对照组102例,肠内营养组术后第1d起开始经鼻肠管内滴注营养制剂,7d后进流质。对照组术后常规静脉输液,待排气及胃肠道功能恢复后进流质。本组病例中,267例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表现为纳差、消瘦、贫血、脱水、皮肤弹性差等,血常规分类中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生化检验中主要为低蛋白血症,个别病例为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1.2 营养管置入方法 我科选用一次性鼻饲管(胃管+液囊空肠导管),手术前打开

包装,取出导管,从导管前端向末端涂上石蜡油,将导管前端经病人一侧鼻腔缓缓插入胃腔,操作方法同普通插胃管,用胶布将鼻饲管固定在鼻尖上。若因肿瘤梗阻无法插入胃腔,仅需置入梗阻上段即可固定,待手术中调整。术中将液囊鼻饲管和胃管分开,在鼻饲管囊内注入2~3ml盐水,用液囊用引导,在消化道外用手将液囊推入空肠内(距屈氏带15cm处),将空肠管固定于鼻部。胃管置入残胃内,若全胃切除,则将胃管置入食管空肠吻合口处,将胃管固定于鼻部。

1.3鼻饲方法 术后第一天起,先用生理水500ml接营养管缓慢滴入,确认空肠营

养管通畅,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同时也可以刺激肠道,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第二天起滴入能全素或瑞素等成品的肠内营养液,量500ml/24h,温度为38~400C,注意控制滴入的速度(20~30滴/min)和营养液的浓度[1]。术后第三天起,可适量加入鱼汤、米汤、牛奶、果汁等无渣流汁,保持每日总入量2000~2500ml。

1. 4 营养状况评估 两组病例于术前1d和术后7d分别观察体重、血糖、

白蛋白、前白蛋白、Hb、GPT、总胆红素、BUN、Cr、免疫指标(IgA、IgG、 IgM 和淋巴细胞数)、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观察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2 结果表1示,术后 7d两组比较,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三项指标,营养组高于对照组,两者有差异显著性(P0.05)。 表2示,术后 7d两组比较,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四项指标,营养组高于对照组,两者有差异显著性(P

表1两组体重、血糖及生化指标测定结果(x±s)

指标 组别 术前1d术后7d

体重(Kg)营养组63.01±7.6259.30±6.62

对照 61.81±8.03 52.01±8.12

血糖(mmol/L)营养组5.31±0.93 6.22±1.10

对照 5.71±0.606.35±0.90

Hb(g/l) 营养组112.31±15.63 125.11±13.20

对照 109.01±16.01 122.38±14.42

白蛋白(mg/L)营养组33.01±4.17 37.89±4.54

对照 33.41±4.33 33.82±4.23

前白蛋白(mg/L)营养组203.22±37.61 281.55±59.32

对照 207.34±41.58 211.29±51.78

GPT(u)营养组23.66±8.63 26.86±8.64

对照 24.09±7.98 28.35±7.15

总胆红素(mmol/l)营养组18.04±7.35 18.30±4.34

对照 17.88±6.69 16.99±5.01

BUN(mmol/L) 营养组4.13±1.445.54±1.12

对照4.53±1.535.24±1.02

Cr(mmol/L)营养组75.31±37.1077.12±22.34

对照73.01±37.6375.24±19.41

与对照组比较, p

表3 两组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观察结果

组别 恢复排气时间(h) 住院天数平均营养支持治疗费用(元)

营养组 32 ±5.112±2.5600.50

对照 61±7.5 16±4.12509.41

与对照组比较, p

表2两组免疫指标测定结果(x±s)

指标组别 术前1d 术后7d

IgA 营养组 201.01±57.62 281.30±55.24

对照 199.81±48.03 235.11±42.89

IgG 营养组 1242.31±256.93 1447.19±331.02

对照 1145.71±220.60 1387.44±301.47

IgM 营养组 102.31±25.63 168.31±63.45

对照 119.01±26.01 122.48±60.78

淋巴细胞计数营养组 1533.01±402.17 2359.56±547.41

对照 1493.41±422.33 1625.67±567.11

与对照组比较, p

3 讨论

胃癌和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每年需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众多。由于患者术后需长期禁食,容易导致肠内黏膜萎缩、肠道细菌易位[2],而相关实验研究证明, 术后胃肠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 术后6~12h小肠就有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因此,有学者认为应早行肠内营养支持[3]。肠内营养液进入消化道后,不仅可提供机体需要的营养素,而且可维持消化道的运动功能及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发挥机体免疫作用,符合机体的生理状态。肠内营养供给价廉、简单、安全、易于管理,符合机体正常生理需求,操作技术要求不高,在基层医院容易开展普及,已越来越多地被基层医院临床外科所应用。

本文报道了328例手术,102例术后常规肠外静脉营养支持,226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术后 7d两组比较,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营养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生化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营养组术后患者排气或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 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主要并发症多为腹胀、腹泻、恶心等,这些不良反应与滴速、温度、溶质有关,只要根据病人的耐受力进行调整,可以减少上述相应并发症的发生[4]。

4 参考文献

[1] 叶向红,倪元红,王新颖,等.外科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和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3,10(4):250~252.

[2] 黎介寿.营养支持应用于胃肠外科的经验[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3) :

172-173.

[3] 秦环龙,吴肇汉.肠内营养在外科临床中的应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0,

篇5

【关键词】 胃癌;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113-02

胃癌患者术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手术产生的应激反应和胃切除后营养摄入障碍等原因导致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迅速恶化,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1]。术后良好的营养状态对减少并发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2]。笔者所在医院对39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营养支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胃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肝硬化,已发生肝、脾、胰转移,幽门梗阻,胃穿孔、大出血,术前进行放化疗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9例,A组患者,年龄40~68岁,平均(56.73±5.35)岁;体重50~72 kg,平均(60.54±6.33)kg;其中男24例,女15例;病理分型包括腺癌30例,黏液癌2例,未分化癌1例,小细胞癌6例;临床分期为Ⅰ期5例,Ⅱ期15例,Ⅲa期12例,Ⅲb期7例。B组患者,年龄42~70岁,平均(57.21±5.62)岁;体重49~74 kg,平均(61.02±6.20)kg;其中男22例,女17例;病理分型包括腺癌28例,黏液癌3例,未分化癌1例,小细胞癌7例;临床分期为Ⅰ期6例,Ⅱ期14例,Ⅲa期13例,Ⅲb期6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胃切除手术治疗,A组患者术前3 d进食无渣流质饮食,术前12 h禁食,4 h禁水。术晨清洁灌肠,行胃肠减压。术后7 d内禁食,经静脉行肠外营养支持。待排气后进食流质饮食,之后逐步恢复至正常饮食[3]。B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营养支持。术前晚嘱患者口服温热10%葡萄糖液1 L,术晨胃部放置三腔喂养管,术前2 h喂服温热10%葡萄糖液500 ml,术中将喂养管头部调整至空肠屈氏韧带下或吻合口下方20 cm左右部位。手术当日经喂养管给予温开水500 ml,无不适反应后经喂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液,滴速维持在50~60 ml/h。2 d后逐步过渡至120~130 ml/h,如出现恶心、腹泻、腹胀等伴随症状,减慢滴速[4-5]。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能量供应,按照热量125 kJ/(kg・d),氮0.3 g/(kg・d)供给[6],对比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后体重下降幅度的差异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与A组对比发现,B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手术后体重下降幅度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胃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方式,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性,胃癌患者较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营养不良,加之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可导致术后感染、体重下降、康复缓慢,甚至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7]。

传统的围手术期干预方法为术前禁食12 h,禁饮4 h,术后7 d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长时间禁食禁水可引起患者脱水、饥饿、烦躁、血容量不足、低血糖等反应。术后长时间肠外营养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发生肝内淤胆、肠黏膜损伤、肠道细菌移位、内分泌失调等并发症。肠外营养虽然可以保持正氮平衡,减轻体重下降,但不能缓解免疫功能低下状态,也不利于减轻术后炎症反应[8]。

胃癌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处于衰退状态,且大多合并不同程度的基础性疾病,更易引起营养不良,对外科手术没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同时肿瘤对机体的营养消耗也造成了对机体组织消耗的增多,导致低蛋白血症、贫血等症状,机体常出现负氮平衡状态,再加上手术创伤所引起的应激性高程度消耗,进一步加重了营养不良以及负氮平衡,因此围手术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9-10]。

本研究中采取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改变了传统方法,在术前2 h给予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缩短禁饮时间减少脱水、饥饿、烦躁、血容量不足、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遵循少量多餐、逐渐加量的原则,可减轻高分解代谢状态,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并可促进肠蠕动,促进肠功能恢复,并可保护肠黏膜屏障,减轻术后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症状[11];同时稳定内脏血流、降低肠道内细菌与内毒素出现易位等情况[12]。

本研究中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处理者,手术后体重下降幅度也更小,提示围手术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促进胃癌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并有助于保持正氮平衡,减少体重丢失,对胃癌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有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在胃癌手术治疗中可加速患者康复进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今后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方玉,杨锐,王艳莉,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现况调查[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1):16-20.

[2]李萍,邹宏文,王昱,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8-10.

[3]张剑,王昆华,龚昆梅,等.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1):68-69.

[4]张云飞,李文亮,珠珠,等.有营养风险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治疗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2):49-51,67.

[5]迟俊涛,宋振兰,高凤莉,等.北京地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及营养支持应用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1,19(5):298-301.

[6]唐云,武现生,卫勃,等.快速康复与营养支持在老年胃癌围手术期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0,18(3):137-140.

[7]印义琼,刘春娟,覃清梅,等.胃癌围手术期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下的综合治疗及护理[J].西部医学,2010,22(6):1140-1141.

[8]李忠,巴哈提,李军,等.围手术期部分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1):29-32.

[9]谢小平,揭志刚,李正荣,等.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老年胃癌病人临床预后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2,19(1):43-45,49.

[10]方立艳,沈爱君.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8):3158-3160.

[11]李晓辉,易善永,赵静,等.围手术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2,2(9):121-122.

篇6

【关键词】乳腺癌 护理 康复指导

乳腺癌是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一大杀手。随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年龄日益趋向年轻化。随着诊疗水平的发展,乳腺癌的疗效不断的提高,患者在延续生命的同时渴望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做好术前护理,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现对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接受手术治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59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35岁,均为乳腺癌II-III期女性患者。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119例患者接受了乳腺癌根治术,143例患者接受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97例患者接受了乳腺癌扩大根治术。

1.3 结果 3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术后4例出现局部切口出血、感染,经换药及护理后痊愈,2例出现上肢水肿,经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后,症状缓解。359例患者随访1年,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感染、皮瓣坏死、上肢水肿、神经损伤等其他并发症。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是经过手术才确诊为乳腺癌的,因而术前通常存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能幸免于患上癌症这一可怕的疾病。她们一方面迫切的希望能够通过手术治疗来拯救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因为手术切除使躯体功能得完整性受损,使其作为女人的感觉和自尊心受到威胁,因而心理上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产生激烈的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向患者进行系统的术前宣教,解除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的恐惧和顾虑。

2.1.2 术前指导 术前禁食、禁水;告知患者手术后伤口留置引流管的重要意义,以及手术后如何妥善保护,并保持其通畅,防止牵拉、扭曲、打折等;手术前教会患者做功能锻炼以及如何循序渐进,强度适中,以防止过早活动影响伤口愈合,而逾期锻炼会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告诉患者患肢抬高的意义,加强患者对患肢的保护意识。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注意血压、心率变化,防止休克的发生,血压平稳后可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2.2.2 伤口护理 乳腺癌术后需要胸带加压包扎,如压迫过紧可引起皮瓣、术侧上肢的血运障碍;包扎松弛,易出现皮瓣下积液,所以要定时调整胸带的松紧度,皮瓣下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持续性负压吸引,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一般术后1-2天,每日引流血性液体50-100ml,以后逐渐减少,术后4-5天创腔无积液、创面皮肤紧贴方可拔管。

2.2.3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 手术后24小时鼓励病人做腕部、肘部的屈曲和伸展运动,但避免外展上臂,48小时候后可下床活动,术后一周开始进行肩关节活动,10-12天后鼓励病人用术侧的手进行自我照顾,如刷牙、梳头、洗脸等,并进行上臂的全关节活动,方法如爬墙运动、转绳运动、举杠运动、滑绳运动等,积极防治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2.4 家庭康复指导 注意保护胸部不受外力的直接碰撞,天冷时要注意胸部的保暖,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在医院的治疗仅限于围手术期,术后的后续治疗及康复都在家中进行,乳腺癌患者出院后首先面对其家庭角色的变化,因此家庭成员要对其倾注更多的关注,让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其他活动,与患者一起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帮助患者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告知患者术后预防水肿的方法:避免予患肢任何外界压力,如穿紧身衣或紧袖衣,患肢佩戴首饰,背较重的包,提重物,测量血压等;避免患肢长时间下垂,长期静态工作时应将患肢适度提高,以增加淋巴血液的回流,睡觉时尽量避免患肢受压;避免患肢受伤及患肢的任何皮肤破损,包括各种注射、抽血、烫伤、蚊虫叮咬等。

2.2.5 饮食指导 对乳腺癌患者而言,饮食和忌口是大多数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一要忌食油腻,二要忌食含致癌物质的食品,三要忌食含有雌激素、生长激素的食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饮食可分为扶正和祛邪两类,扶正食品中肉类以猪肉为主,少吃牛羊肉,可饮用西洋参、白参,不易服用红参。祛邪食品分三类,其中软坚散结类可选用橘核、橘皮、海参、海带、紫菜等;活血化瘀类可选用螃蟹、山楂、鱼等;清热解毒类可选用豆腐、丝瓜、绿豆、西瓜等。

2.2.6 心理护理

篇7

【摘 要】 目的:探讨艾条灸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胃脘痛病人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艾条灸治疗;对照组19例,只进行综合治疗,进行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78%(P

【关键词】胃脘痛;艾条灸;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10-01

胃脘痛,又称胃痛,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唆气、吞酸、呕吐等症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临床分型有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饮食停滞证、淤血停胃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肝胃郁热证7种[1]。我院从2012年7月开展艾条灸治疗胃脘痛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且方法简便,现将治疗方法及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2年7月-2013年8月的病例中现随机抽取40名胃脘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男9例,女13例,年龄在20~72岁,对照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在18~76。

1.2方法 治疗组是在进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了艾条灸治疗,对照组是只进行综合治疗的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患者从治疗效果、住院天数、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

1.3两组比较结果

1.3.1采用艾条灸治疗组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8%(P

1.3.2采用艾条灸的患者解除疼痛时间较未采用艾条灸的患者明显缩短且效果明显,并且避免了口服药对胃肠道的刺激。

1.3.3采用艾条灸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较未采用艾条灸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1.3.4采用艾条灸时患者未产生任何不良反应而采用654-2等东莨菪碱类药物缓解疼痛时患者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口干、面红、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其中最严重的是导致1名老年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现象,因此艾条灸在对胃脘痛患者治疗中值得推广。

2 治疗方法

2.1采用艾条温和灸法

2.2常用穴位

中脘、足三里、内关穴。

2.3取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足三里:在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2]。

2.4用法

患者取合理,暴露艾条的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遮挡屏风,点燃艾条,先灸中脘5-15分钟,再灸双内关穴5-15分钟,再灸双足三里5-15分钟。以患者自感温热为度,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5日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对急性发作的疾病多数1~2个疗程可愈;慢性者则需3~5个疗程。

2.5禁忌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 护理及注意事项

3.1做好告知

3.1.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3.1.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1.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3.1.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3.2护理操作中注意事项

3.2.1治疗室或病室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并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通风换气。室温保持在22-25℃,必要时关窗或屏风遮挡病人。

3.2.2施灸部位一般先上后下,先腹部后四肢。

3.2.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碘伏消毒后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2.4施灸时要先摆好,随时弹去艾灰,以防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

3.2.5施灸时要集中精力,注意观察施灸的部位,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严防烧伤。

3.3饮食护理 [3]

3.3.1寒邪客胃证:饮食宜温软,忌食生冷,坚硬之物。

3.3.2肝气犯胃证: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忌烟酒、咖啡、浓茶等刺激之品。

3.3.3饮食停滞证;暂禁食,必要时刻予以催吐;症状缓解后逐渐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服食山楂、莱菔子粥以消食化滞。

3.3.4淤血停滞证:流质、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3.3.5脾胃虚寒证:饮食宜温软、少量多餐、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3.3.6胃阴亏虚证:易消化、高营养饮食,可给木耳、鲜藕、牛奶等乳制品,或给玉竹、麦冬等煎水代茶饮。

3.3.7肝胃郁热证: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4 讨论

4.1灸法属中医治疗学中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外治策略,根据经络与脏腑关系,经络是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系统,腧穴就是经络上的反应点,灸法就是通过腧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胃肠运动的机能状态,从而起到温通经络,调理肠胃,缓急止痛的作用,使疾病得以痊愈[4]。艾灸是灸法的一种,艾灸使用的艾条主要成分为纯净的艾绒,具有温中、逐寒、除湿的药性,气味清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对穴位产生温热作用,达到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4.2选择中脘、内关、足三里艾条灸的原理:中脘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位下正好是胃体中部,具有调理脾胃,化湿降逆(在于升降、燥湿的调理),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合治内脏,有升清降浊、培补后天、益气升阳之功,为治胃病之要穴且具有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消除疲劳、延年益寿的保健作用,还有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故刺激该穴对因受寒或饮食所伤引起的胃痛可起到缓解或止痛的效果;内关穴归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为治疗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所致胸、胃、肠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能调理胃腑气机,和胃止痛。艾条温和灸三穴,可协同起到疏肝理气,温胃散寒,调中降逆,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之效。 综上所述,艾灸中脘、内关、足三里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具有安全性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华中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责任编辑.中华中医药学会:ZYYXH/T1.1~1.18―200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0(2011.3重印) ISBN 7-80231-114-4 .

[2] 贾春华.中医护理学第2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ISBN 7-117-07381-0.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男47例,女39例,平均年龄52.6岁。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纳差、消瘦为主要症状胃癌患者78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胃癌患者3例,以幽门梗阻为主要症状胃癌患者4例,以上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胃癌患者l例。术中肉眼观肿瘤大小不一,质硬,切面苍白或鱼肉状。病变部位:病变位于胃窦部(A区)胃癌患者43例占全部病例的50%,病变位于胃体部(M区)胃癌患者25例占全部病例的29.1%,病变位于胃底部(C区)胃癌患者18例占全部病例20.996。肿瘤大小:肿瘤直径小于3cm的胃癌患者为17例占全部病例的19.896,肿瘤直径在3-7cm的胃癌患者41例占全部病例的47.7%,肿瘤直径大于7cm的胃癌患者28例占全部病例的32.5%

1.2 手术方式 全组86例胃癌患者均获手术切除,手术均为经腹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62例,姑息性切除24例,根治性切除组为全胃切除后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42例,切除范围包括全胃、大小网膜、横结肠系膜前叶,食道下段3―4cm,十二指肠球部,胃周淋巴结清扫至少至第二站淋巴结。14例胃癌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后行毕II吻合,本组研究中有6例胃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术其中包括3例为联合胰尾脾脏切除,2例为联合脾脏切除,横结肠切除1例,所有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淋巴结清扫至少至第二站,术中均行热蒸瘤水腹腔冲洗。本组研究中行姑息性胃癌切除术的患者为24例,其中行姑息性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为8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的胃癌患者为12例,仅行胃空肠吻合术的胃癌患者为4例。

2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l3.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回归法分析,组间差别采用x 2检验。

3 结果

3.1 胃癌手术切除术式与生存率关系本组研究8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根治性切除l、3年生存率分别为80.7%、62.9%,根治性全胃切除l、3年生存率分别为80.9%、63.896,姑息性切除组术后l、3年生存率分别为20.896、0%,姑息性全胃切除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25%、0%,根治性切除组l、3年生存率高于姑息性切除组,经卡方检验根治性切除组与姑息性切除组其1、3年生存率差异有意义(P

4 讨论

进展期胃癌治疗的手术方式50年代有不少作者认为全胃切除应该是胃癌首选手术,但与胃次全切除比较全胃切除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的增高与生存率的提高并不相称…。可是近年来由于麻醉技术及手术技术提高,经验的积累,全胃切除的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梁刚等研究表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者具有熟练的解剖知识和操作技术,安全的麻醉,有效的抗生素,术后营养支持,以及吻合器的应用,己大大减少了全胃切除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本组研究中对于进展期胃癌手术方式多采用全胃切除术,全部病例中有55例采用了全胃切除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8例占14.5%,死亡3例占3.12%,其余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与上述文献报道相符,说明全胃切除术对于进展期胃癌治疗是安全,同时因本组病例中多是中、晚期胃癌肿瘤组织多已侵及浆膜或有周围淋巴结的转移,为了有效的清除淋巴结以及减少肿瘤复发因而多采用全胃切除术。黄伟民等就认为胃大部切除有时造成淋巴清扫不够,上下切缘残留癌细胞,达不到手术根治,全胃切除往往能完全清除原发病灶、胃周淋巴结,减少切缘残留癌细胞,减少残胃复发,减少小胃综合征,且使手术野清楚,便于其他部位清扫,同时减轻肿瘤负荷,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有利于术后化疗。本组研究显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全胃切除,故对胃恶性肿瘤治疗应力求根治手术达到彻底清除肿瘤的目的,而对于姑息性的全胃切除以往认为既然肿瘤已无法根治者也就不应再行姑息性全胃切除。但是詹文华”的研究发现对于近侧部胃癌、巨大胃癌及远侧向近侧侵犯的胃癌,姑息性部分胃切除和单纯的胃空肠吻合等减轻症状的姑息性手术往往无法施行。为了减轻梗阻的症状,可采用姑息的空肠造口肠内营养办法或是行胃空肠吻合。

参考文献

[1]Kamangar F, Dores GM, Anderson WF. Patterns of 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Prevalence across Five Continents: Defining Priorities to Reduce Cancer Disparities in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of the World[J]. J Clin Oncol. 2006;24(14):2137-2150.

[2]孙秀娣,牧人,周有尚等。中国胃癌死亡率20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 测[J].中华肿瘤杂志。2002; 24: I O 1-1 O5.

[3] Wu Chun-xiao, Zheng Ying, Bao Ping-ping. Pattern of changing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and its time trend in Shanghai[J].J sur Concepts Prat. 2008; 13(1): 24-29.

篇9

关键词:普通精神障碍者;处遇;司法制度;强制医疗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28-02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提供的数据,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 600万人。”[1]可见,精神卫生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成为中国甚至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精神障碍者处遇①制度的关注也随之增多。

一、普通精神障碍者处遇的司法现状和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精神障碍者处遇的司法制度的缺位使得这类社会群体在司法领域乃至社会治理领域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家庭监管缺失、行为能力判断标准错位、强制医疗程序不健全以及权利救济制度缺乏四个方面。

(一)家庭监管的缺失

长期以来,政府对安康医院的设施投入有限,立法也不健全,“多数精神障碍者游离在社会当中,处于政府、社会与家属三不管的状态下”。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患者需要长期的系统治疗,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从实际情况来看,精神障碍者的治疗主要靠家庭支持。据调查显示,“一个病人一个疗程(一般为1-3个月)的治疗费用约为3 500元,几个疗程下来就是数万元。”[2]这对多数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们迫于生存压力也只能放弃对精神障碍者的进一步治疗,以致出现精神障碍者被家属长期禁锢、或被遗弃而流浪街头、或被直接杀害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即使可以负担这些费用,家属大多也都缺乏必要的医疗护理知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其进行严格的看管,使得单纯通过这个渠道所发挥的救治作用十分有限。精神障碍者经常被喻为散落在社会中的“不定时炸弹”,威胁他人和公众的生命安全。

(二)行为能力判断标准错位

在精神病医学实践和精神病收治行规中,往往通过医学标准“自知力”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自知力曾作为一个判断精神障碍者患病程度轻重和病情好坏的重要标志,具体是指先由医生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自知力,然后把不具有自知力的人推定为精神障碍者,再以此来认定该精神障碍者没有行为能力。这样一来,是否具有行为能力就演化成由医生来判定了。这就造成了行为能力判断标准的错位。“如果以医学标准来取代法律标准进行行为能力的判断,就会使医生成为判断行为能力的主体,使医院僭越司法权,这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做法。” [3]一方面,这样做不利于对精神障碍者人权的保障。医生能够很容易限制精神障碍者的人身自由,易产生权力的滥用并导致腐败,破坏我国法律体系对公民权利提供的实体保障和程序保障。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所言:“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和道德界限的诱惑。”另一方面,这样做也不符合制度设立的目的。设立判定精神障碍者有无行为能力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这类弱势群体的利益,防止其因不具有相应的意识能力或判断能力而在民事活动中受到损害。

(三)强制医疗程序不健全

精神障碍者一般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较差,不愿意主动去求医,使得其入院诊治大多都需要通过强制方式实现。因此,出于保护社会公众的安全和患者自身利益的考虑,必须对精神障碍者实施强制医疗。然而,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缺乏与精神障碍者数量逐年上升的巨大反差使得医院在强制收治程序方面不规范,很多患者被强制医疗时没有履行严格的手续。由于法律对做出强制医疗决定的主体没有严格的规定,部分医院在未做出诊断甚至从未见过的情况下,就直接派人将当事人用“绑架”的方式收治,导致很多正常人“被精神病”。例如,发生在重庆巴南区的被精神病者“周荣焱案”[4],当时的医院并没有对周荣焱进行任何检查甚至都没有见过其本人就对其进行了强制治疗。

(四)权利救济制度缺乏

“精神疾病只是一门经验医学。”[5]对精神疾病的判断具有较强主观性,对医生经验的依赖程度也较高。而目前我国精神障碍者在住院期间没有直接的纠错机制,投诉、申诉、也较为困难。换句话说,一旦被收治,当事人抗议的结果一般都是无效,甚至会被有的医生解释为是一种患病的临床表现。即便是侥幸出院,也因被否认诉讼能力而无法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外,目前医院在病人出院时,遵循“谁送来、谁接走”的原则,即便医院明知是出于利益冲突而将当事人送来,也坚持只有送治人才能办理出院手续。换言之,医院只对支付医疗费的人负责。这种制度不仅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保护精神障碍者的权利,而且也是与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人权保护的趋势相背离。

二、普通精神病人处遇司法制度的完善

针对普通精神障碍者的处遇司法制度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完善意见。

(一)完善精神障碍者社会保障体系

精神障碍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指一种以国家为主、家庭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精神障碍者尽可能早地最大限度地接受治疗,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精神卫生资源的匮乏和投入经费太少。因此,我国应当充分正视社会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巨大需求,形成比较完备的服务体系。具体可以通过三个渠道获取资金:第一个来源是医疗保险。相对而言,医疗保险机构所具有的理论比较系统,技术比较成熟,完全有能力支付此类服务项目所需要的费用;第二个来源是政府资助。政府或部分慈善机构通过管理机构、医疗机构或康复收容机构向精神障碍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或者通过社会保障等手段将其医疗费用予以部分报销;最后是自费服务。部分患者或患者家庭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欲通过使用高于一般定价的药物进行治疗的,将由其家庭自身来承担费用。

(二)严格落实行为能力制度

精神卫生机构中的医生依据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医疗经验对患者是否患有精神病进行判断,而法官则是运用其扎实的法学功底和多年的判案经验对患者是否具有行为能力进行判断,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事项。医生无权进一步对精神障碍者的行为能力进行判定,法官也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来对患病与否进行判定。尽管在部分精神病鉴定时,鉴定机构会邀请法律专家参加,但此时他们只具有专家身份,不具有任何司法意义。而法官在对行为能力进行判断时,也只是将精神病医生的诊断作为重要参考,最终的决定权、宣告权仍然在法院。

(三)完善强制医疗程序

强制医疗决定实施的过程中举行听证是十分必要的。有时人民法院仅通过书面材料无法获得对精神障碍者的直接印象,对精神障碍者是否具有潜在的社会危险性无法准确判断,对其家属或者监护人对精神病人有无监护条件,是否愿意监护也很难做出正确评估。但进行听证有助于从其陈述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确保判断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明确法院是强制医疗程序的决定主体。司法鉴定意见和医生的诊断证明虽然作为法定证据存在,但其能否产生必然的作用,需要取决于司法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审查判断,只有查证属实的鉴定意见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查证不属实的鉴定意见当然地不能被采信。

(四)确立精神障碍者权利救济制度

西谚云:“无救济即无权利。”诉权是当事人向法院寻求法律救济的一项权利,包括权、上诉权和申诉权,意在保障当事人的人权。“对个人来说,诉权是保障其他权利的权利;对社会来说,诉权更是重要的权利,没有诉权,就根本谈不上法治。”法律应该明确规定“精神障碍者依法享有诉权”,并同时规定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法院不予受理,应当告知精[3]神障碍者或其法定人并书面说明理由”。这样可以有效保障精神障碍者的合法权利,防止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否定精神障碍者诉讼能力而不受理案件,最终被违法强制医疗的正常人都无法进行索赔。

三、小结

精神障碍者处遇司法制度的构建已经成为完善精神障碍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问题亟待解决。保障精神障碍者的权利,包括他们从家庭、社会、政府等方面获得救治服务的权利,以及在救治过程中基本公民权利不受侵犯的权利保障机制。精神障碍者及其处遇司法问题在实践中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深远、波及范围广泛的一项社会问题而广受社会关注。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使精神障碍者医疗体系逐步走向制度化和法治化,早日建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周宇.大陆千所精神病院调查[J]. 凤凰周刊,2009,(6):20.

[2]张立璞,黄艳. 广州7天发生5起精神病人伤害亲人及路人事件[N].信息时报,2007-05-31(A03).

[3]任雪.精神病“强送”行规僭越司法权亟待修正[N]. 法治周末,2010-10-12(A06).

[4]连继民,王健.一个“被精神病”公务员的“自赎”[J].民主与法制.2012,(3):10.

篇10

时光匆匆,转眼间已经走过了八年的从教生涯。回望过去岁月的点点滴滴,细数往昔的故事,长叹:生活原来给了我们那么多感动,为了真情付出得到的感动,我们追求,我们执着……

刚刚工作,信心百倍。然而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第一次,我满怀欣喜的到教室宣读作文比赛通知,学生们被奖品诱惑着,他们高声议论着,谈笑着,逗闹着,不管我是多高分贝的叫喊,也不管黑板擦敲击讲桌的声音有多刺耳,他们自顾自的说着,笑着,我无计可施愤然拂袖而去,出了教室门我的泪潮水般涌出,看来让我来爱他们真难。老教师抚着我的肩膀,安慰着倍感委曲的我:“他们都是孩子,我们也都从那时候过来的,谁那时不淘气?”仅此使我茅塞顿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因而,我懂得了教育孩子要从爱开始。从此,我以大姐姐和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交流,当年气我的大男孩如今都是我的朋友,很多父母都不知道的心事愿意倾诉给我。每逢寒暑假,教师节,他们成群结队地来看我,他们始终惦记着我,而他们也成了我一份不变的牵挂。不可想象的是:我只是教了他们两年的科任教师,然而我们心灵相通,他们是我从教伊始的收获与骄傲。

每天简单重复的忙碌或许使我们遗忘了身边小事的影响,忙忙碌碌间错失了很多生动。一次小考试,杨婷抄袭同桌的卷子被我抓了个正着,当时我什么也没说。下课后把她叫到走廊,她红着脸,低着头,紧张的等待着我的严厉批评。我说:“这是个小问题,教师上学时也有过这样的错误,相信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重重的点了点头,深深的给我鞠了一躬。后来她在一次题目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的作文中写到:“可就是这次认错,我的心中搁下了这位年轻老师的位置。”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可能我们无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会改变孩子的性格,影响他的一生。我深刻的体会到:成功的教育缘于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和发自内心的爱。

一点点学着爱学生,慢慢的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是学生充实着我们原本简单的每一个日子,升华着我们的思想。1998年二十六岁的我得了卵巢囊肿,五月初就发现左下腹有硬块,但工作忙没当回事,挨到放暑假去医院检查时当即就留住院,肿块已达17×9cm了,第二天就安排了手术,医生担心的说:“再晚就有生命危险了。”手术拆线后的第二天正逢学校返校,我捧着肚子浑身是汗地搭车赶到学校,艰难地爬到楼上班级看学生,还没长好的刀口因运动张裂,炎炎烈日下,虚弱的我汗水活着血水渗透了薄薄的上衣,回来后伤口便化脓发炎,很久不能愈合,时至今日肚皮上仍留着这份纪念。秋季开学,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很庆幸我没因个人小事耽误过学生,包括我人生中最大的喜事——结婚。我是明天的新娘,今天上午却还站在三尺讲台上,而我的婚礼要在外地婆家举行,自己的人生大事,我还什么也没来得及问,什么也没来得及想,包括远道而来的同学都没能好好安排,而妈妈却是一身疲惫,满嘴大泡地出席了我的婚礼。婚礼过后便一身素服赶来上班,我的学生们还不知道他们那么渴盼的老师的婚礼已经成了过去。我也想用这个机会好好休息一下,和新婚的爱人卿卿我我几天,或者到什么地方旅游一次,但我手中托着87名同学的命运,他们即将开始他们人生的第一次抉择,旅游的机会很多,孩子们的中考只有一次,我耽误不起。我知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行为上的神圣。

是啊,老师是灯塔,指引学生夜航的路,纠正他们偏离的航向;在他们成功时,用殷殷教导使他们认识到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他们失意时,帮助他们重拾旧梦,自己的孩子病了,我们顾不上,自己的父母面前,我们很难尽孝,花前月下的留连中看不到我们的身影,苦了自己的一个孩子,照顾了几十个别人的孩子,在我们这个光荣的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难处,但是,只要我们一踏进校门,面对那么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对未来的希望,家里再大的事也成了小事,学校再小的事也成了大事。满腔豪情绽放在我们脸上的是始终不变的笑容。在我们教师的心灵深处,始终有对教育事业的满怀忠诚,对学生的滚烫爱心,为了爱的执着,我们坚韧,我们刚强,我们付出,我们奉献,我们无怨……这便是教师的灵魂。我们用青春,热血,生命铸造着祖国教育事业的辉煌,书写着我们平凡而壮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