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之约范文
时间:2023-03-28 19:5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蒙娜丽莎之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王克难, 学历:台大外交系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出版书籍:《离乡的孩子》小说1979 、《生日礼物》散文集1993 、《雾里的女人》散文小说集1994 、《雾里的女人》散文1995 、《诺言树》散文小说1999 、《离乡的孩子》、《流浪者之歌》、,散文集《生日礼物》等;绘画作品曾在美国参加特展;出版音乐带《天涯若比邻》等十卷。现居台湾。《蒙娜丽莎之约》选入新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几年来,我县一直致力于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改实验所提倡的“三环一式”教学法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互动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当学习的主人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很多好处的,但也不能滥用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小组合作学习都能取得好的效果。因为,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在一节课中,开展小组化合作学习全面提升小组学习质量要恰当把握时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运用在整个教学当中,它应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独立学习情况和教师的点拨相结合。因此,我认为在下列情况下更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学生个人学习无法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个人学习无法完成时,这是采取小组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时机。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生生互动“形式展开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我在教学《白杨》这一课,在学生进行自主先学阶段,我引导学生完成“你知道文中的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无法自己完成,我相机组织学生形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采用以“生带生”的学习形式。通过各小组的优生带领小组成员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直到讨论爸爸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
二、在学生意见不统一,存在争议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差异和自身思维方式、学习经验也有所不同。在解决课堂自学问题的过程中便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式和策略,因而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各抒己见,对题目的理解、分析不同,甚至出现因彼此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认为自己的见解更好等问题而发生争执。这时教师可及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并深入到小组中参加交流和讨论,进行必要的点拨与启发,引导学生合作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如在六年级语文《索溪峪的“野”》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那么索溪峪的“野”体现在哪?为什么说索溪峪是“野”的?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及时作出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从山、水、人、动物四个方面来具体描绘索溪峪的野,并体会山“野”、水“野”、游人“野”三个方面中“野”的不同含义,但对于第四自然段动物“野”他们的认识不同。有的学生认为猴子很“放肆”,有的认为猴子很“调皮”,也有的认为猴子“野蛮,粗野”……在大家争论不休中,我认为这正是学生思维碰撞火花的时机,于是,我组织大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质疑激趣:猴子如此“放肆”,作者写它们,是不是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厌恶之情呢?为什么?通过小组进一步学习交流,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很多学生从“亲热”、“恶作剧”、“调皮”、“快活”等词语体会。就是在学生思维碰撞火花的时候,我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这上形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深层的、全面的理解和感悟,从而享受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三、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全面,存在漏洞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存在漏洞。这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有意义的讨论和共享,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让学生从小组成员那里学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使学生能全面分析问题,扩展解题思路,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学生在学习被捕后在法庭上受审的片断。学生在体会人物描写的句子“我看到了他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我这样引导学生: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从“平静而慈祥”你又想到什么呢?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以淡定的态度与敌人作斗争,表现他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对于这两个神态描写词语,学生只是从敌我双方交锋去思考是不全面的,但我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提纲:此时此刻,父亲心里会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现在你从“平静而慈祥”体会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小结出: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自然而然,学生对于人物理解更加深刻。
四、在学习课文的重难点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效率,就必须把握好课文的重难点。要突破课文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吃透《课标》和教材这只是前提,教师还应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篇3
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课文既相对独立,又与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我们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越是高年段就越重视学生略读能力的培养。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尝试性安排略读课文,三年级上册开始才正式安排略读课文,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课文,占总数的25%;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恰好道出了教材重视略读课文编排的原因。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在精读中认真习得方法获得经验,就不会有在略读中的技巧训练与应用。如果把略读课文教学提高到应用与检验的地位,它就不会是可有可无,而被忽视了。
二、略其所略,重其所重
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提了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所以,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摒弃过度的设计,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课堂。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显得比较简约、粗线条,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的时空,做到略其所略,重其所重。2011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第四期的辩课内容是略读课文《珍珠鸟》,我觉得张宝川老师的教学设计值得学习。请看:
问题:读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信赖的。
师:你们打算用哪把“金钥匙”来打开这个问题之门?
生:我想针对课文主要事件画情节线。
生:我想圈画出重点词句。
生:我想作批注。
师:针对课文的主要事件画情节线是我们新学的“金钥匙”,圈画出重点词句、作批注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现在可以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了。开始吧!
(学生自学时间充足,教师巡视指导。)
……
叶圣陶先生说:“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需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适应,所以叫做‘略’。”张老师以上的教学片断,正是叶老先生这一段话的写照,在略读课堂上,做到了“略其所略,重其所重”。略老师的“纤屑不遗”,重学生的“熟能生巧”。张老师的教学紧扣课文的“连接语”进行设计,把教学流程简洁地分成了四个部分:默读―思考―交流―拓展。教学注重学法迁移,课堂上给学生开辟了大段自主阅读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驰骋,自觉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真切的自主阅读经验,教师检验到了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当然,略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有精读课教学的良好铺垫。没有精读课上的“苦心经营”,学法传授,就没有略读课上的学法应用与迁移。
三、略读课文教学应更重视课外拓展
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孟峰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蒙娜丽莎之约》中如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感受绘画艺术的魅力:
师:这幅画的作者是达・芬奇。(多媒体出示画像)他具有多样的才华,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杰作,我们一起来看。(配乐展示画作)
师:今天的作业:第一,搜集《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的资料,欣赏这幅画作;第二,选择一幅画作进行介绍,可以是《蒙娜丽莎》,可以是达・芬奇的其他画作,还可以是我们喜欢的画作;第三,搜集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感受艺术魅力,办一期手抄报;这三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项完成。
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孟老师以《蒙娜丽莎》这幅画为拓展点引领学生欣赏了画家达・芬奇的一系列作品,这是对学生的艺术熏陶。最后布置的作业拓展延伸性强,学生不管选择哪一项作业去完成,自主阅读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篇4
对学习者来说,教师的教育幻景是客观的不容怀疑的“他”世界;而“我”的学习世界鲜活而丰富,但常被“他”打断和否定,被“他”告知不正确,不合理或不合逻辑。在“他”的优越感和权威性的压迫之下,“我”背负着原罪接受所谓的教育。然而,在自卑、恐惧、压抑和紧张的气氛中,不但真正的学习活动不可能发生,而且这些“被教育者”将来不是权威主义者,就是权威的驯顺者或屈服者。
康德认为,人的理性思考能力是天生就具备的,一些人没有释放出来而屈从于接受他人居高临下的引导,不经他人指导便无力运用自己的理智能力,这是权威主义态度导致的。而启蒙,就是引导他们摆脱“未成年状态”即“个体无能状态”而走向理智思考。这段话让我们意识到,权威教育不仅妨害真正的学习活动的发生,更严重的是它阻止智慧的觉醒,阻止思想的启蒙,阻止心灵的成长。权威主义在教育中的危害在于它用成人的社会经验包裹儿童,使他们驯服于环境,迎合世俗,顺应经验,让他们成为众人而不能成为他们自己。由于儿童在最初的学习活动中就未能得到足够的尊重,没有养成“尊重自己”的习惯,他们长大成人后就会表现出对强者谄媚阿谀,对弱者蛮横欺凌。权威教育的结果即是大量的处于“未成年状态”即“个体无能状态”的成年“被教育者”充斥知识界,他们因循、懦弱,且能为此找到充分的理由。这是引起知识界腐化、整个社会退化的最为深刻的根源。
教师的权威——“我告诉你应该怎样理解和感受”,直接破坏了教育的启蒙性和完整性。它不仅带来教师和学生在认知、情感、伦理判断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而且使得学习内容只剩下了一堆知识、信息和技术,不可能融入真实的生命与感情的世界。教育者这种主观的权威主义意识渗透在当今教育的各个方面。当我阅读基础语文教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发现这种“我告诉你应该怎样理解和感受”的权威意识无处不在。
六年级语文课文《蒙娜丽莎之约》中有这样一段话:“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几分钟,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我相信,以后孩子们会在自己的习作中用到诸如 “璀璨”“明珠”“光辉”和“永不磨灭”这些华丽的词语,但当他们运用这些词语时不会有任何感觉,就像他们在这里读到这些词语时没有任何感觉一样。我也想起自己在中学学习鲁迅的作品时,老师让我们背诵大段有关中心思想和字词句段理解等方面的标准答案。这些标准答案使得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鲁迅的作品没有也不敢有任何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受。语文课的教育为什么使人丧失了对文学作品的思考能力和欣赏能力?后来我意识到,是这些标准答案扼杀了读者的真情实感,切断了文学作品与它的读者间的交流和感应,葬送了真正的文学艺术欣赏,也破坏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扼杀真情实感就意味着模仿、依循和进行欺骗,这是心灵麻木和腐化的开始,是反启蒙教育的开始。
再如,六年级语文课文《索溪峪的“野”》中写道:“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城里戴眼镜的姑娘……年过花甲的老人……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我们注意到,新教科书的内容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是很好的意图,但选编的文章都不是为孩子而写,而是为编教材而写,所想所感都不是孩子的,也不是作者的,而是作者主观“告诉读者要这样理解和感受”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返璞”和“归真”的感受究竟与本就纯真的孩子有什么关系?阅读这样的文章,好比吃了坏东西,食而不化,即开始厌食。这也许就是很多小学生放弃对这类矫揉造作的所谓文学作品的“深阅读”,而转向武侠、漫画、言情这类书籍的“浅阅读”的原因——虽没多少营养,但至少食而能化,不会引起不适和消化不良。
教材中还选编了季羡林、钱学森等著名学者身处异地,怀念祖国的课文,目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显而易见的。“爱国”是公民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爱”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感情,不是我们告诉一个人要爱,他就真的能爱起来。旅居海外的游子思念眷恋祖国,这种感情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乡愁,必须是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阅历的成年人才能体会得到,这种非常沉重的情感与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可以说毫无关系。孩子也有爱,有思念,那都是因他身边的人、物或环境而起的,比如对父母亲,对兄弟姐妹,对自己喜爱的宠物、玩具、玩伴,还有家、集体、学校等。他们的读物应该描述属于他们的爱,属于他们的感情。美好纯洁的小爱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大爱有一天才能自然生成。自然生成的爱才是真实的,不可动摇的。
爱的教育不是告诉孩子要爱什么,而是让爱觉醒,让爱成长。从自然的爱——父母爱,到国家爱、民族爱、文化爱,而后进步到抽象的对理想和信仰的爱,这是一个思维认识提高的过程。教育不能违背“自由”的原则,所以教育不可能承担塑造灵魂的重任,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大量的社会经验和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成就一颗心灵的过程中,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让爱、让智慧和美德在一颗心灵里觉醒、发展、强大起来。当孩子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时,我们不能告诉他们答案,我们的责任是让爱、智慧和美德指引和帮助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
篇5
【关键词】考试改革 口试 笔试 综合试
One cut-in dot and three basic forms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exam content and method in th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Lu ShizuoTao ShengliHou Yu’eLiang Yumin
【Abstract】Whether the actualization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s successful or not, the exam reformation is the linchpin. Under the precondition that the exam content is suitable for the course reform idea, it seems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put the reformation of the exam form into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we treat the class as the cut-in dot. In the past, the rural elementary written examination is very simple. Now we trea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ral examination, written examination and general examination” as our exam reform direction and also substantiate, improve the elementary mathematics, Chinese and English. As a result, we have collected some experience and found out one exam mode, one cut-in dot and three basic form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have got a new thought and topic about the exam reformation.
【Keywords】Exam reformationOral examinationWritten examinationGeneral examination
实施素质教育,考试改革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考试内容合于课程改革理念的前提下,实行考试形式的变革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因此,“八五”以来我们一直以课堂为切入点把改革农村小学形式单一的笔试为“口试、笔试、综合试”三结合形式作为我们的考改工作方向,并在小学数学、语文和英语学科中不断进行充实、改进。我们的这个以专题形式出现的校本研究,“十五”在我市教育科研所专家的指导下,被确立为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考试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到2006年1月结题时,还获得了辽宁省“十五”普教系列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这也是大连市农村县区中小学唯一获得的奖项。“十一五”为深化其研究,又继续申报为辽宁省课题。对于这个课题,应该说,我们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出了一种较为可行的“一个切入点,三种基本形式”的考试模式,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有关考改的新思路和新话题。
在“口试、笔试、综合试”研究这一方面,我们主要总结了以下主要经验,这里仅以语数学科为例,加以说明:
1.口试:抓表述的连贯与得体。口试采取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形式,保证每个学生每一学期测试一次,数学、语文测试时间分别为10分钟。重在突破学生的口语表述,以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弥补单一笔试的不足。在表达中,首先做到思维连贯,进而要求做到简明得体。
数学学科的口试分为“速算”、“概念的理解”、“应用题分析”三个方面。“速算”包括口算、估算、简算等内容,以考查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概念的理解”尽量减少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增加辨析、公式推导过程等内容;“应用题分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解题思路,提出问题,采取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进行多角度思维。比如:
①概念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一定记得很清楚,能不能说一下你是怎样把计算公式推导出来的?
②应用题分析:一个圆柱形水桶,从里面量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25厘米,现在要使这个桶正好装半桶水,你能想出哪些好办法?
而语文学科的口试则分为“听”、“说”和“读”三个方面。“听”包括听记主要内容、转述、回答有关问题等,以考查学生的听记能力和随机处理实际问题等能力;“说”要求学生说普通话,促进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读”主要指朗读课文内容,重在考查学生的规范语言表达能力。
这里仅以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学期“口语交际”质量评价标准为例:
1.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①学会与人交流时,不抢话,不插话,注意倾听。
②与人交流时,要看着对方,不要心不在焉。
例:《回顾•拓展(五)》中“可以讲同鲁迅先生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交流时要尊重同学个性和独特的阅读感受。
1.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例:当你看到记者拍到的2006年伊朗大地震市民流离失所的一组照片,尤其是看到地震中孩子那无可奈何和痛苦的目光的时候,想说些什么?
1.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①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听他人说话时要注视对方,不能东张西望,抓耳挠腮,似听非听。
②听他人说话时,能抓住要点,能根据人物的语气、身份的不同,进行简要的转述。
例:将老师布置大清扫的讲话转述给没来的同学。
1.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度。
①表达时有条理,能够根据事情的先后、地点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运用恰当的关联词来表达。
②根据表达的需要,确定恰当的语气、语调。
例:学完了《蒙娜丽莎之约》,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幅作品。
1.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例: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中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办的以“祖国建设新成就”为主题的手抄报。
1.6在交际中,使用规范的语言,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例:《回顾•拓展(一)》中“交流平台”,“可以评一评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或者跟同学相互评一评,以便达到相互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评议的过程要文明、公正、客观,不进行人身攻击。
语文、数学两科口试采取学生小组自行填写积分卡形式进行评定,做到了民主、公开和公平;同时记录学生学期成长记录袋。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采取师讲评,同伴互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下面是数学的口试评价卡:
①“速算”评价卡
每项测试,教师都出多套试题,并编上序号,学生在答题时,自己抽签决定要答哪套题,如果学生对抽取的试题在解答时有困难,可以再抽一次,继续解答。由于这种测试方法是随机进行的,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便于进行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学困生,可及时进行弥补。
口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笔试能力的提高。仅近5年统计,通过测试班,95%以上的学生克服了交际心理障碍,绝大多数学生能演课本剧,并且笔试马虎率降到了3%-5%。
2.笔试:抓结果的梯度与准确。笔试每学年测试一次,数学、语文测试时间均为40分钟。数学笔试卷的命题我们采取了这样的几个原则:①再现性知识。繁杂或纯技巧的计算要少考或不考,试题要体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等解决问题能力因素。②重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以引导和加强过程教学。③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性。④体现试题的开放特点,促进探究和创新的学习风气的形成。⑤增加基本能力,如读表、读图、阅读文字材料能力的考查。⑥注重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检测,积极引导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梯度,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义。
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百分数的应用”为例:
①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进而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例:一家商场开展促销活动,对服装打“八五折”出售,表示现价是原价的( )%,比原价便宜( )%。
②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例:一条路甲走完要12分钟,乙走完要16分钟,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百分之几?
③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例:同一种商品原来每件25元,后来商品降价促销,甲店按原价的“七五折”出售,乙店买四送一。如果要买这种商品5件应选择哪家店?
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并学会合理理财。
例:一位老爷爷打算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已知年利率分别为:一年期2.79%,二年期为3.33%,请你帮这位老爷爷算一算,采用两种储蓄的利息相差多少?
语文笔试题除保留一定量的能体现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外,加大了体现语言积累和运用,以及能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题量及题型。比如:
①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缺乏,在节约用水方面,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不少于4条。
②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6个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这些字是:发扬、荣誉、夺取、升起、勇敢、奋斗、成绩、努力、学习。
③把下面的力、末、化、水、开、千6个字,各加上两笔使每一个字变成一个新字,写在方格里,看谁加得准,写得工整,不少于5个。
笔试我们仍然采用密封阅卷的办法。笔试的最大优点是准确、清楚,也不乏公允,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因此我们一直很重视考查结果的使用,较好地保障了小学阶段的“面向全体”和甚至于延伸保障了初中低年级阶段的控辍保学,较好地实现了中小学衔接。近5年我镇中小学入学率一直为两个100%,不仅教学成绩好,社会家长满意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3.综合试:抓过程的参与与体验。综合试每学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测试一次,测试时间数学和语文两科,或与其他多学科结合起来,一般为20分钟左右。综合试题多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既能体现综合应用知识,又能体现创新思维的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程度均达到100%。
测试主要采取小组共同参与研讨同一题目的课题进行。让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充分动脑思考,动口发表见解,动手操作,以达到“体验――深化――运用”的考查目标。综合试由任课教师组织,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3.1布置测试课题:每次测试都由教师和学生出与课题相关的若干个题目,把班级学生划分成几个兴趣小组,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测试;综合试题一般要提前一段时间布置给学生。比如,有一个小组抽取的试题是:沙尘暴离我们有多远?
3.2搜索下列资料:
①近年来我国有关沙尘暴的报道;
②我国的疆土面积和受沙尘暴侵害的面积的数比;
③沙尘暴的成因;
④防治的措施和现状;
⑤沙尘暴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3.3要求:
①小组内每一个或两个成员承担其中的一个问题,查阅资料;
②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大家整理这些材料;
③小组集体分工大家共同完成课题。
④小组长汇报本课题分工、协作和完成情况。
3.4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采用填写“评价卡”的方式给予评价。比如:
综合试评价卡
综合试成绩以小组平均的形式记入个人总评成绩,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既鼓励团队精神,又利益均摊。不论是单项测试还是综合测试,我们一直很重视考查结果的使用,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予以补课,并与家长及时进行沟通,以期家校共同教育学生进步,同时促进教师及时改进教学。
口试、笔试和综合试,我们都采取了双分制度,即100分制和AB等级制度。有些考试我们是随机进行的,因此在实验研究中,没有发现增加学生负担的问题。
课改中期,大连市对优秀成果进行表奖时,考改专家评价说:“一说到考试,我们已经习惯了‘纸笔测试’的考试方式,习惯了以试卷上那个客观而权威的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其负面效应之大已经很难用‘应试教育’来涵盖。因此,考试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中呼声最高的。但一般的考试改革往往关注试卷命题方式和考试内容考查点的重新调整,试图以一个能反映全面发展要求的完善试卷来发挥考试评价的良好导向作用,而元台镇中心小学所进行的考试改革,不仅继续完善纸笔测试的内容和命题方式,而且尝试采取‘口试’、‘课题作品综合试’等新的考试方式。表面上这只是考试技术的改变,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新的评价观。以往单一的纸笔测试是与‘甄别’、‘选拔’的评价目的相联系的,而新课程改革倡导把评价当做诊断学习行为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在小学考试中采取口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符合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此外‘课题作品综合试’有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尽管在具体的操作方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方向已经对了,终点早晚要到达,相信元台镇中心小学会在考试改革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005,6;大连市实施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成果丛书,评价改革)
农村小学考试内容与方法改革课题研究,不仅使我们实现了农村小学考试模式的变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打破了考试这一瓶颈,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之路,而且也为我们锻炼了一批青年优秀教师,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截至2007年1月,我们自己编辑了两种有关课题研究的经验资料《我们的考试改革思路》(1-2);我校有10名教师被评选为省市县三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11名学生被评为市县两级三好学生;学校被我市评为德育基地校,《辽宁教育研究》(2003,8)、《人民教师》(2007,2)杂志分别刊发了我校考改的经验和信息,学校还被国家中小学基金会授予教育科研示范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