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五规划范文

时间:2023-04-02 09:1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二五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二五规划

篇1

今年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编制下一个“十二五”规划的部署之年。如何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超前谋划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为此,就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就是编制下一个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关键在是否符合地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并切实可行。为此,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我市“十五”、“十一五”规划编制和规划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使“十二五”规划编制更为科学,更加切实可行。

2、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主线。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务院支持**建设决策部署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我市今后五年的发展主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的调整,使我市在全国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较好的可持续发展。

3、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不应忽视我市已初具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具有世界市场需求、高科技支撑、有**特色的制造业。如近年来我市通过自发培育逐步形成了眼镜制造、中高压电器制造等尚不被很多人注意的产业,它们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地。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发展后劲综合考虑,“十二五”规划中要处理好这些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关系。

4、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上要力求错位竞争。“十二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针对有些区功能设置重复、相互过度竞争、有限资源浪费、区与区之间利用优惠政策相互争夺招商资源、争夺税收落地等同构竞争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在结构调整与产业布局上错位竞争。

5、要充分吸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影响的教训,积极培植壮大本土民营经济。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外向依存度高,容易受制于国际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更加重视发展内生性经济,改变我市经济成分中外资、民营资本长期“一腿长、一腿短”的现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6、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国务院支持**建设赋予先行先试政策的契机,围绕壮大我市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拓展对台产业对接和交流合作等重大工作中,加强体制、机制和战略创新,要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思考政府在大发展、大开放、大变革中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努力提高政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篇2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

市场流通规模。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突破87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到13%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12万亿元,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比重达到13.8%。

  贸易总量规模。上海地方进出口总额5400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8%左右;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1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10%左右;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总量规模45亿美元,年均增长达到30%。

  服务竞争力。专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15%以上。取得国际认证的注册会计师、律师、咨询机构及人员大幅增长。初步形成十大服务全国的贸易和投资促进平台体系。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0个以上。在虹桥商务区建成国家级大型会展场馆。

《上海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新闻出版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 化

《上海市新闻出版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新闻出版业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市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达1700亿元。国家一级出版社由目前的7家上升到10家。到“十二五”末,90%以上的优质传统出版纸质资源实现数字化,50%以上的传统出版企业拥有开展全流程数字化出版的能力。到“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

《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发展“十二五”规划》

打造形成“全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先城市”,在全国率先开拓出在较为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体制新模式;打造形成“具有广泛影响、文化氛围浓郁的公共文化服务便捷之都”,充分发挥上海社区文化繁荣的优势,以实现全市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为着力点,在完善“硬件”基础上大幅提升“软件”水平,建成与上海文化大都市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形成“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机遇与优势,加快文化产业要素集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交融创新与做大做强,努力加强上海文化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建设;打造形成“全球城市体系中重要的文化交流国际平台”,通过加强环境氛围打造和体制机制建设,为全球各种文化形式和资源提供展示、融合与创新的平台;打造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文化艺术创作与创意中心”,努力集聚文化人才,鼓励各种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促进文艺原创作品数量、品质不断提升。

篇3

在此基础上,新兴际华集团领导班子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研讨形成了2012年 “调结构、抓改革、保增长、促和谐”的工作方针,以推进“十二五”战略规划为引领,提出要协同战略战术,提升战风战力,打好应对欧债危机攻坚战和持久战,努力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落到实处,为确保明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理清战略思路。我们进一步明确了“1257831”战略思想,其中的“8”就是做强做优球墨铸铁管、制造用钢、双金属复合管、军需品、职业装、职业鞋靴研发生产基地,创建新材料、新能源等两大新兴战略性产业基地等基地,“3”就是确保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人均收入三个翻番,并从打造以“一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运营效率、一流的科技创新、一流的国际化经营、一流的品牌形象、一流的管控模式、一流的企业文化、一流的人才队伍”为特征的国际一流强企。

二是配套战术组合。好的决策在于好的落实,好的思路要有好的方法实现、好的要素支撑、好的机制保证。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董事会治理、业绩考核、风险管控三大基本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年度预算计划以及重点战略项目两大督导机制,进一步健全内部模拟法人实体运行机制和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反应机制两个运营机制。着力推进“调结构、保增长、抓改革、控风险、严管理、降成本、强科技、树品牌、带队伍、促和谐”等十大重点工作。

篇4

围绕这一目标,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接受记者专访,解读“十二五”卫生发展蓝图。他表示,“十二五”期间,要以群众受益为“标尺”,攻坚克难,不断把医改推向深入。

不执行零差率销售。就没有真正实行基本药物制度

记者:今年卫生工作将“突出抓好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列为第一项任务,请问完善这一制度的重点是什么?

张茅:近两年来,基本药物制度已在近6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实施地区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约30%。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招标采购和补偿机制的建立,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到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效果。今后要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特别是要推进包括人事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在内的综合改革,形成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长效机制。

201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已下发有关通知,在基本药物采购平台建设、招标投标规范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量价挂钩”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关于补偿机制,从监测督导情况看,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然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但没有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关键是补偿不到位。没有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就不是真正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就不能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减轻群众用药负担。落实补偿,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的必要条件,要发挥财政基本保障和兜底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实现。

公立医院改革不加快推进,群众就难以深刻感受医改成效

记者:“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请问这项改革有哪些亟待突破的难点?

张茅:公立医院改革对其他改革任务有重要的制约和支撑作用,如果它不能与其他改革同步推进,群众就难以明显感受到医改的整体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步伐,以形成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是在试点城市开展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要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要实行上下联动,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等。其中,要突出医药分开,这是缓解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补偿机制,在总额控制前提下,调整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支付制度等方式,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二是在全国推行惠民便民措施。普遍开展预约诊疗、优化诊疗流程、普遍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和医保费用即时结算等改革措施,争取在人民群众得实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促进制度创新,形成激发内在动力的长效机制。

三是以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突破口。县医院服务的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提升其能力有利于解决广大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同时改革的复杂性相对较低,可以为大医院的改革作出探索。今年要以改革以药补医、形成维护公益性的补偿机制为重点,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

新农合筹资水平和基金监管水平要同步提高

记者:当前,群众对门诊报销、大病报销、异地报销等问题反映突出,请问我国在完善医保制度方面有哪些措施?

张茅:“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医保支付限额,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到“十二五”末,争取把卫生总费用中个人承担的比例降至30%以下。

在完善新农合方面,提高筹资水平和基金监管运行水平要同步进行:

今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力争建立动态筹资增长机制。

“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门诊统筹全覆盖,同时,提高对门诊特殊病种和住院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通过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不断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

随着新农合保障范围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和支出压力增大,保障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特别需要高度重视,必须用新手段下大力气实现有效监管,杜绝漏洞。

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均衡推进

记者:请问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我国有何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茅:未来5年,我国要继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步扩大服务内容并确保覆盖全民;要将干预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等。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高度重视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从监测情况看,公共卫生服务不同项目和地区之间都存在进展不平衡的问题,且差异较大。一些地区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传统项目基本按原有模式运行,而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新增项目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尚未普遍开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关系国民长远健康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级卫生部门要切实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使制度尽快惠及全体城乡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并重

记者:人才短缺一直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请问将如何突破这一制约?

张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软硬件”并重,特别要把培育高素质卫生人才放在优先位置。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有关文件。

“十二五”期间,要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制度,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多渠道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力度,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2015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要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落实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实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记者:“十二五”规划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作为经济社会主要指标,请问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重点工作?

张茅:人均预期寿命是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人均预期寿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这个指标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首次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五年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人均预期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必须围绕这一目标,从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入手,切实深化医改,落实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具体任务有三项:

一是关注重点人群。研究我国过去15年预期寿命的增量,48%归因于5岁以下儿童包括婴儿死亡率下降,34%归因于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因此,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继续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同时,关注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可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预期寿命。

篇5

一、教育概况

1、学校与学生情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126所,在园幼儿23558人;小学61所,在校生35262人;初中21所,在校生8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生9838人;综合高中2所,在校生936人;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6900人;电大学院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社区学院1所,社区学校15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小学生素质培训中心1所。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84%,巩固率99.99%,初升高比例99.14%,普职比例1:1.02。学前幼儿入园率93.25%,全县十五年教育普及率94.12%。

2、教师情况

全县共有教职工5987人,公办教职工4769人。幼儿专任教师697人,合格学率达90%,大专以上学历占46%;小学专任教师1840人,合格学率达98.95%,大专以上学历占79.95%;初中专任教师1446人,合格学率达98.9%,本科以上学历占82.2%;普通高中(含综高)专任教师872人,合格学率达96.79%,研究生学历占2.7%;职业学校专任教师310人,合格学率达87.79%,双师型教师占48%。全县教师具有中学高级职称600人,具有中学一级职称954人,小学高级职称1017人。

3、优质教育资源情况

全县15个乡镇(街道)中有12个省教育强镇,7所普通高中中有省一级重点中学2所,二级重点中学1所。职业中专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有省示范学校14所,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0所。名师名校长队伍不断壮大,有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5人,省市县名师名校长99人,省市县教坛新秀140人。1月13日,顺利通过教育强县复查验收。

二、教育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强化教育管理,着力破解教育难题,在夯实教育基础、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中心幼儿园,积极鼓励幼儿园上规模、上等级,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3.2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乡镇中心校战略和初中发展联盟战略,积极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努力改造薄弱学校,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全县有小学61所,初中21所,校均规模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公办综合高中全部调整到位,6所普通高中形成二大层级竞争梯队。严格按照普高、职高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开通重点职校绿色招生通道,连续5年实现普职比1:1。

——职业教育跨越发展。全面完成职业中专二期工程,顺利创办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职业中专为龙头、第二职校和民办职校为两翼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功组建县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成人教育持续发展。在化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积极创办社区学校,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教学为网络的成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双证制教育全面实施,群体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教育总投入19.08亿元,其中基建工程投入2.8亿元,全县新增教育用地110亩,新增建筑面积182700平方米,完成危旧校舍改造48000平方米。中学、职业中专、洪畴小学实现整体搬迁。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加强教师培训,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认真实施领雁工程,大力开展校本研训。进一步健全优秀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实施“(来源:文秘站 )名师名校长工程”,健全农村学校新录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和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县公办教师全部实行绩效工资。

——教育科研蓬勃开展。全面完成教研区调整,初中、小学全部按东片、中片、西片三大区域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蔚然成风,教育局被评为浙江省重视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继续实施“生态德育工程”,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读经诵典活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处于全市前列。

——扶贫扶弱工作扎实有效。在全面实施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施特困生生活补助制度。这一制度自实施以来,共支出资助金600余万元,受惠面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3.94%,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率100%,全部由公办学校接收,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三残儿童入学率98.6%。

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师资仍然紧缺,满足不了群众“读好书”的强烈要求,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学校内涵不够丰富。与硬件设施相比,学校内涵建设明显滞后,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风格、办学特色不够明显,校园文化气息普遍不浓。三是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我县学前教育布局零乱,条件简陋,是我县基础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四是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学校债务负担沉重,全县学校共负债3.7亿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负债1.5亿元,化解债的压力十分巨大。

三、教育十二五展望

(一)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期间,坚持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总战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广大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1、区位均衡。在教育投入、硬件配置逐步均衡的基础上,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好差距,充分发挥教育普惠性。

——城乡均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在资金、师资、教学设备等要素保障上继续向农村学校倾斜,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实施城区校网布局调整,按照“扩大教育资源总量,方便群众就近入学”的总体要求,通过新建、迁建、扩建一批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满足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需要。

——区域均衡。继续实施乡镇中心校战略和初中发展联盟战略,加强教研区、中心校建设,加大学校捆绑力度和区域整体推进力度,积极组建教育发展共同体。鼓励龙头学校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托管、培训和结对等形式,支持带动薄弱学校,使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方法影响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孩子。

——校际均衡。深入实施内涵提升战略,更加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管理、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面实施学校发展性评价,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风格,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2、结构均衡。进一步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

——学前教育。进一步确立学前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公益性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集体举办的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加强上规模、上等级幼儿园建设,切实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义务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牢固确立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进一步夯实义务教育发展基础,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继续向高标准、高质量目标迈进。

——高中段教育。坚持普高、职高、综高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中考招生政策改革,促进普通高中两大竞争梯队的内部竞争。鼓励高中段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力争更多的学校挤身市内一流、省内知名行列。

——职业教育。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就业的办学模式,加强职业培训,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资源共享、学生实践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成人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和成人培训。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着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3、群体均衡。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继续推进扶贫助学工作,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和民工子弟学校建设,让每一个学龄儿童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扶困助学。继续实施贫困生资助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和特困生生活补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困生和家庭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机制,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特殊教育。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办好特殊教育中心,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隐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

——民工子女。进一步加强民工子弟学校建设,在城区和中心镇建成几所较高水平的民工子弟学校,确保外来民工子女100%入学,并同等接受良好教育。

(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质量的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的期盼,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坚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积极探索推动我县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校园建设和教育质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1、德育工作。坚持德育首位原则,大力实施融安全、法制、心理健康、品德素养等为一体的生命教育工程,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珍爱和发展生命,加强团队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探索并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现代德育体系。

2、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办好素质培训中心。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努力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3、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挂职锻炼和结对帮扶活动,切实提高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继续实施“领雁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工程”,加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及特级教师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建设,积极搭建优秀教师成长平台,努力培养一批在全市知名、全省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型教师和学习型校长。

4、现代教育装备。根据教育发展需要,添置或更新现代教育装备。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基本建成具有特色、符合新课程要求、满足全县教育教学需求的新课程资源库和教师专业交流平台,继续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书香校园工程。

(三)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1、迁建赤城四小。根据《至2020年赤城街道校网规划调整方案》,在沙坑地块 新建赤城四小,规划办学规模48班,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2、新建福溪街道中小学。在南区开发时,优先启动福溪中小学建设。福溪中学选址在水南路以北m1-1-2地块,规划办学规模48班,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福溪小学选址在始丰路以南n4-d地块,规划办学规模48班,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3、扩建始丰中学。始丰中学向西征地扩建,规划办学规模48班,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扩建完成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力争把始丰中学办成城区龙头学校,以缓解老城区的招生压力。

篇6

近日,通化市二道江区人大常委会在本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对区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进行了审议,审查批准了十一五规划的调整报告。

会议认为,区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区政府充分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拉动,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围钢经济,使全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工业经济支撑点单一的问题,使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2007年末,十一五规划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接近和超过十一五规划末期目标,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十一五规划更具科学性、发展性,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编制中长期规划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进行审议是适时和科学的,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会议对区政府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调整后的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出建议。一是要在经济总量上不断扩大;二是要在项目建设上发展高新产业,多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化解风险,均衡发展;四是培育财源,加强征管,节约开支,增强财政实力。(刘敏)

创新审议方式 提高监督实效

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是《监督法》确定的重要监督方式之一。长春市二道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审议方式创新,提高了监督实效。

篇7

一、把握巴彦淖尔市“十一五”规划的时代背景,确定规划的指导纲领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准确把握未来5年至20年我国经济社会阶段特征,是研究巴彦淖尔市发展战略和制定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在650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650―――2555美元的为中等收入国家。我国人均GDP在1996年就已超过650美元,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时期,是一个国家的“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时期”,总之,是一个关键的历史发展阶段。

“黄金发展时期”主要是指处于该阶段的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此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会推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就巴彦淖尔市而言,土地相对比较宽裕,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源蕴藏丰富,口岸经济前景看好,经济增长潜力较大。所以,能否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我市的经济腾飞,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关键就在于未来5―10年的发展。2005年将要开工的临河―策克铁路和2005年争取开工的五原―甘其毛道铁路,两条铁路的开通和哈磴高速的全线通车将对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近期从策克口岸过境的煤以及其它矿产品最佳的加工点在我市,其它地区受水、电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水根本无法解决,我们较丰富的水资源将在未来发展中占绝对优势。铁路延伸到新疆后,新疆的大量资源通过1000多公里的运输,可以到我市加工减重后再进入市场。到北京、天津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汽运到天津港也只用10多个小时。其次,随着口岸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蒙古国南戈壁省煤、铜等资源的开发最佳加工点也在我市。第三,我市乌拉特中旗煤的储量也相当丰富,这些资源的开发将大大拉动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集群快速形成。

“十一五”时期同时也是“矛盾凸现时期”,科学发展观不仅使我们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要关注资源的消耗。由于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消耗强度、污染的排放程度也进入高增长时期,人口、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安全等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因此,巴彦淖尔市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兼顾改革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点在“十一五”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

因此,巴彦淖尔市“十一五”规划的指导纲领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与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同物质环境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降低消耗、防治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转变规划编制理念,强化规划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

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这次“十一五”规划不仅时代背景不同,而规划本身的编制与要求也有了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十一五”规划最突出的一个变化就是将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尽管只有一个字的变化,但意义深远。”

规划的核心由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全盘计划制定转变为将政府协调指导部分与市场调节部分分开,规划重点体现政府指导协调的内容,更好地尊重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此外,规划期也可以灵活调整,主要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确定。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编制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从以单纯增加GDP为规划出发点转变为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设计规划内容,从偏重经济增长率变为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并重,不仅研究GDP指标体系,更注重GDP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带动作用,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空间协调。

(三)面向社会,借用“外脑”编制“十一五”规划,一些专项规划甚至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这也是政府落实完善政策,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民主化、科学化决策的具体体现

巴彦淖尔市以往的计划通常是由政府的主管部门组织人力和安排时间进行编制,成为一种程序化的工作,规划中的发展思路和指标体系主要是根据领导和上级要求制定,缺乏系统的各方面专家参与的研究论证和科学的编制方法。这一次我们面向社会,广为咨询,成立了以东北财经大学专家为主、相关学者和政府主管部门参与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小组,在充分研究我市发展背景以及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规划的编制期为一年,分为情况调研、指标论证和文字撰写三个阶段,并加强了对规划的论证、评审等环节,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正确处理规划中的各种辩证关系,加强规划的实施力度

(一)把握好规划中现实性与前瞻性、超常规发展与合理增长速度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落后或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区域或城市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提高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如国家通过重点项目的投资拉动,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实现合理的均衡发展和空间经济一体化。另一种是采取点轴开发再到网络开发方式,即选择几个区位条件好,增长潜力大的极点,通过极点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我市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属于不发达地区,资源空间配置的条件不理想,因此,选择后一种发展模式比较适宜,可以通过确定增长极点和主导产业来拉动地区经济,实现超常规或跨越式发展。2006年―――2010年,巴市的GDP保持在20%左右是可行的。这主要是基于巴市未来发展增长的极点是在资源产业的开发与规模扩大上。通过发展巴市的主导产业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方面继续加速巴市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对我市“九五”和“十五”计划执行情况作全面分析,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好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把握好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我们认为:地区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递增速度不会低于20%,到2010年GDP达到54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7000元左右(33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期间累计达到905亿元以上;财政收入,2010年预计突破6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25%;农牧民人均收入,2010年预计达到730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预计达到14300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3%左右;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达到1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万人;城镇化水平,2010年达到52%以上,“十一五”期间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

我们将以上目标与全面实现小康的十项发展指标进行了对比,预计2010年,我市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和接近全面小康指标,其难点是增加城乡人民收入。

(二)把握好城市功能定位中大经济圈与小区域环境、主体功能与辅助功能的关系

巴市采取的点轴开发再到网络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极点开发是指选择一些区位条件比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进行重点开发,使之构成区域的增长极或增长点,进而产生较大的地区乘数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如沙德盖、金泉、苏独龙、青山等几个极点。点轴开发是指选择重点开发的轴线,采取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渐进开发模式,配置一些新的增长极或增长点,或对轴线原有地带的增长中心、城镇中心进行重点开发,逐步形成产业密集地带,如沿110国道、五―甘铁路、临―策铁路、临―赛线的几个重点集镇。网络开发是指经过前两种开发,经济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通常是国家经济重心区所在,发展中心是整治与开发并行。进行产业、技术调整与开发新区,与原有的点轴进行渐进扩散与经纬交织,形成区域的经济网络体系,达到经济发展的空间均衡。

从这一发展思路考虑,巴彦淖尔市虽然是内蒙古西部河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其城市功能定位的范围与层次必须跳出河套地区甚至内蒙古的范围,将其置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圈中。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考虑,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巴彦淖尔市所处的河套经济圈内,构筑小循环的经济发展带,形成以临河为中心各旗县政府所在地和几个园区为极点的经济增长极,以极点开发的模式发挥其辐射效应,带动巴彦淖尔地区经济发展和周边小城市及集镇的扩容,扩大我市城市化的比例,提高我市的经济实力。第二,构筑内蒙古和宁夏西部地区城市群的流通枢纽。这些地区的一些新兴工业城市,如石嘴山、乌海、鄂尔多斯等地,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较大的、极有成长潜力的消费市场,可以发挥我市农畜产品及加工优势,满足这些城市由于工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消费需求,并由此向西部和全国市场辐射,带动我市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巴彦淖尔市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中心。第三,使我市融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循环圈,利用土地、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重化工工业,建设和延伸重化工业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我市在西部经济圈中的辐射力。到2010年,我市的经济容量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应有极大提高,与我区的包头、呼市,西部的西宁、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形成优势互补、产业相关的城市经济带。从2005年初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内容看,巴彦淖尔市地处这一公路网的西部中心节点处,是北京至乌鲁木齐,北京至拉萨公路网的交汇点,加之临―哈铁路和五原―甘其毛道铁路的开通,从新疆到天津港的距离缩短了800公里。这一交通优势将为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极为有利条件,同时也昭示了我市有希望跻身于西部经济循环圈的大中城市群中。

(三)把握好产业结构调整内容与比例的关系,利用主导产业拉动经济增长

巴市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的内部调整以及调整的措施都是这次规划的重要内容。要做好这部分文章,不仅需要对多年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梳理,探寻经济难以有较大突破的成因,同时还要参照与我市相似的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或城市的产业状况,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的东西。

“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稳定优化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调整提高第三产业。利用5年的时间将我市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现在的32:34:34到2010年,力争调整为一产小于15%,二产大于50%。(其中一产中畜牧业增加值占55%以上,二产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占GDP50%以上),三产中新三产比重要有较大的突破。要实现这一比例,重点应确定巴市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及由主导产业决定的工业增加值。

在产业理论中,一个城市主导产业的确定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即产业的市场潜力、产业的关联度、产业的贡献度和产业规模。从我市的具体情况分析,高载能的重化工业应该是重点产业之一,其市场潜力大、产业链之间关联度高、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比较好。但从目前看,发展规模和速度都不够,这是“十一五”规划重点应该解决的。大力发展工业,可以这样概括:疏通瓶颈,调整基础,重点突破,突显特色。重点打造农畜产品加工业、矿产加工业、电力工业、化工业(重点煤化工),塑造工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在具体做法上,应该在未来的5―10年内,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开发和利用我市丰富的矿产资源,重点发展能源、电力、有色金属工业和硅化工业,建设好天然气输气工程的我市项目,形成至少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造就和培育一批年产值过亿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70亿。此外,巴市具有传统优势的羊绒、农畜产品的加工行业都要有一个全面提升,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生物制药、房地产、物流、旅游和信息等新兴产业。

(四)把握好引进内资与外资、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关系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城市和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但对于不同城市来讲,机遇并不平等,有时甚至是压力。新一轮的开发,是资源的再次分配,地处西部的大城市如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等,由于城市容量大,集聚效应好,大开发会促使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加速向这些地区转移。而乌海、石嘴山、鄂尔多斯等我市的周边城市,由于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国家重点投资的倾斜等,其经济可能会出现超常规发展,从而拉大与我市的距离。这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期间,都会对我市形成比较大的压力。

篇8

一、我区开展排污权交易的条件和优势

目前,我区已具备逐步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条件,而且我区开展排污权交易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一是土地面积大,1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3%。绝大部分地区少雨多风,环境容量大,环境质量优良。二是近年来自治区发展速度较快,GDP增速已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显,改善环境质量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自治区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加速产业机构调整,改变发展方式,选择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创新减排环境管理机制是重要应对措施之一。三是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2007年《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内党发[2007]5号)明确提出:实行排污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制度,逐步健全促进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增强各级政府保护环境资源的经济调控能力。2010年自治区政府批转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要求研究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办法。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四是近年来我区投入大量资金,使环境监测和管理能力建设取得迅速的发展,全区在线监控中心已建成并联网,所有热电厂、国控重点污染源均已完成了在线监测建设,形成全国首个将企业在线监测、视频监测、工况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各盟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也均获得突破性进展。五是我区积极推进总量控制制度,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已按总量控制要求实现定量化,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进展顺利。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已经实行总量前置审批。六是通过几年来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为我们带来了数量可观的碳汇资源,试点成功后可为自治区碳汇交易奠定基础,并可加速延伸区内现有产业链条,推动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七是2010年9月份财政部、环保部批准我区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财建函【2010】80号)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

二、我区开展排污权交易的目的和意义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手段,在我区开展排污权交易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质量目标为总约束、政府对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前提下,排污权交易会产生巨大动力,污染治理趋势转变为主要由治理成本更小的企业完成,最终实现全区总的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和产值的最大化,有效促进环保治理技术重大进展和产业结构良性调整,实际的污染物排放量会降低,降低的排放量就为大量新企业的进入留出了发展空间,从而可以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排污权交易有利于政府对污染物排放的宏观调控

排污权交易使得政府从单一行政分配排污指标手段转变为行政手段与排污指标买卖的经济手段双管齐下。有了排污权交易,政府机构可以发放和购买排污权来实施污染物总量的控制,影响排污权价格,从而控制环境质量,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排污权交易在增加了政府调控能力同时,有益于尊重市场的差异性。如果所有的污染源采用相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做法,掩盖了不同地区环境容量的差异,不同厂商污染治理成本的差异和不同行业污染治理的技术可能性的差异,那么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排污权交易不需要事先确定排污标准和相应的最优排污费率,只需确定排污权数量,并找到发放排污权的一套机制,然后让市场去确定排污权的价格,通过排污权价格的变动,排污权市场可以对经常变动的市场物价和厂商治理成本做出及时的反应。

(三)排污权交易激励企业的技术革新

老企业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减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出售排污权获利。新企业进入时采用“低排放”的技术也可以减少购买排污权支出从而节省成本。由于排污权交易使减排变得有利可图,客观上产生了对于污染治理技术的需求,使得此类技术的开发变得现实可行,促使环境保护产业迅速发展。

(四)排污权交易可以筹集一定资金,加大污染治理、生态恢复、提高环境监管能力等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的目的

三、我区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以建立反映环境资源稀缺性和经济价值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污染减排和提高环境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积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配办法和排污权使用方式,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市场,逐步完善排污权有偿取得及交易制度。

(二)试点原则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社会监督的原则;坚持国家指导,结合自治区实际、努力创新的原则;坚持稳步推进,逐步扩大污染物交易种类的原则;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三)试点范围和主要污染物种类

1.试点范围

自治区境内的所有排污单位,环保部和自治区环保厅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排污单位。

2.主要污染物种类

主要污染物指“十二”环境规划要求减排目标的四项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

(四)配套政策、制度和监督管理

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印发排污权交易有偿使用和交易的试点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从自治区层面指导和规范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试点工作。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并加强自治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

1.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工作,加强对排污权交易和交易机构的监管,及时掌握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负责对排污单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查,对申购主要污染物排污权进行审核。

2.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各排污单位的监管。对超过排污许可证内容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责令其限产、停产等或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3.排污权有偿使用的交易所得,属政府非税收入,应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物价部门加强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和交易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

4.监察、审计部门加强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审计。

5.排污单位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开展排污权交易,不免除环境保护的其他法定义务。

(五)排污权有偿获得和交易条件

1.排污单位必须有偿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方可向环境直接或间接排放主要污染物。

新、改、扩建项目需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排污指标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通过有偿购买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现有排污单位和已获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但未正式运行的排污单位,其排污量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后,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已领取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待排污许可证到期换证时,有偿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权。

2.排污权交易必须以满足环境质量和总量控制要求为前提,以排污许可证为基础,排污权出售方和购买方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交易申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权指标进行审核,审核确认后方具备交易资格。

3.对在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区域或流域,环境污染重点整治区域,限批区域的排污单位以及环保信用不良、环保挂牌督办、污染源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实行限制易。

4.排污单位因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物超标排放等原因被关停、取缔,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由排污权储备管理机构进行收储。

排污单位获得排污权后,实际运行出现节余指标,超过规定时限没有进行排污权交易的,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由排污权储备管理机构以不高于其购买价回购收储。

5.交易必须在政府确定的排污权交易平台上进行。

排污权交易原则上采取竞拍、挂牌交易方式进行,当购买方只有一家时,采取协商方式交易。采取协商交易时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和监督。

6.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和交易基准价格的确定。由自治区物价局、财政厅、环保厅根据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测算的实际治污成本及自治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确定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基准价格和交易初始基准价格。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基准价格原则上每五年调整一次,第一次交易以初始基准价格起点竞价,第二次起的交易以上一次竞价平均成交价位基准价格起点。

7.排污权有偿使用所得主要用于环境质量改善、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收储以及交易平台运行。

(六)组织分工

试点工作在自治区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环保厅牵头,财政、物价等有关部门参与,负责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并加强运行监管,确保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环境保护厅负责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核定,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用的征收,排污指标的收储,排污权交易的监督管理以及负责搭建和运行排污权交易平台。

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资金使用管理、税收优惠政策等相关办法,提供资金保障。

物价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基准价格和交易初始基准价格。

(七)工作目标

1.启动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6月底)

自治区环保厅牵头,会同财政、物价等部门制订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管理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储备管理办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规定。组建排污权交易管理机构,搭建自治区级交易平台,制定排污权指标分配等技术支撑体系,启动交易试点。

2.运行阶段(2011年7-12月)

自治区级交易正常运行,建立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进自治区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

篇9

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在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在推进兵团先进文化建设、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上取得突破。车俊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关键是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交流是最根本的交流,是我们民族团结传承的基因。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化、打造现代文明聚集地,倡导现代城镇文明生活方式,探索先进文化示范引领,涌现出十四师皮山农场“十个起来”、一师“四个一起”、三师五十一团青年连建设等好经验。新时期,我们要从加强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从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角度,规划实施重点工程,在凝聚人心、巩固阵地、抵御渗透、筑牢根基上下工夫、见成效,切实发挥好兵团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

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党的恩情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开展党史国史、新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兵团发展史教育,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要广泛开展兵地文化共建活动,各师团要积极主动与周边县、市、乡村共办文化体育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不断提升兵团的影响力、辐射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要结合“三化”建设,引导职工群众积极追求现代文明城市生活,并影响带动周边各族群众。

兵团要率先行动起来,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抓手,以开展文明共建为平台,从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的点滴抓起做好,教育兵团干部职工群众热爱祖国、热爱新疆、热爱兵团、热爱各族人民,争做促进兵地团结、民族团结的模范。要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兵地共建、联谊、结对子活动,着力在双语教育、文化引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等方面做好试点示范,推动形成兵地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维稳、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要继续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增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群众的示范带动效应。

声音

七师一二五团政委 孙洪波 今后,我团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文化、娱乐设施投入力度,丰富文体活动形式,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朱雪萍)

三师托云牧场一连指导员 何仁华 要配齐文化娱乐设施,为高原牧民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让职工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李中飞)

九师一六七团电视台台长 李新平 兵团文化工作者要深入职工群众,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创作出他们看得明白、听得进去、影响力大的作品。(刘 明)

九师一六三团五连职工 田 永 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兵团干部职工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维护民族团结的局面,引导广大群众接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陈 崎)

篇10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

从需求方面看,“十二五”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一是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增长。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和加工需求扩大带来的增长。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日益多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发生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迹象。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逐步扩大,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十二五”时期,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难度加大。一是依靠农业发展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受国内农产品供求状况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变化的影响,“十二五”时期通过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较大。二是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趋势。三是依靠政策性因素促进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今后随着补贴规模的扩大,增速下降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全国规划内仍有1.7亿左右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农村部分地区农民出行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相当部分农户仍在危房居住。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公共卫生服务条件仍较差,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城市带动农村作用不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迫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呈快速发展趋势。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质量不高,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首先,城镇人口增长滞后于城市空间扩张。其次,我国的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第三,城市产业发展对农村带动能力不足,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够,城市化的成果没有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目标任务

根据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到“十二五”末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任务。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条件显著改善,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

――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增转移就业总量达4000万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达到8000元;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居环境更加和谐;农村文化事业、教育水平、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民利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实现统一规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实现有序流动,城乡产业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农民工权益得到切实保护。户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二)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仅为48%,中低产田比例高达67%。“十二五”时期,要把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提高耕地质量,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随着大中型水利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已成为改善农田灌溉条件的制约因素。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一要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形成各方力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二要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业灌溉工程运行

管理财政补贴机制,健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

部分地区土壤退化、养分失衡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要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二要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机制,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实施范围,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稳产高产农田比例。

以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十二五”时期,要围绕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又要“立地”一方面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加大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二是农技推广要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项目,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技推广新格局。三是农民培训要以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快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努力克服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对农业科技应用的不利影响。

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当前我国农业产业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优质品率不高。“十二五”时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二是要突出产业发展重点。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要继续推进高产创建,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水平。蔬菜、水果、花卉等园艺产品要推进集约化、设施化生产,提高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畜牧、水产等养殖业要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支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加快良种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率。

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十二五”时期,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位置,发展节约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开发推广节能技术,鼓励生产使用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加大节水和排灌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二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循环农业试点,探索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模式。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原建设和保护、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建设。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定居,农业从业人员逐步下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二是引导一部分农户退出承包地,增加人均土地占有规模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首先,要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和抵押等更加完整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利,加强对农户承包权的物权保护。其次,要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第三,探索建立经营权流转补贴制度。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服务规模,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一要抓紧制定和落实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技术应用、信息搜集和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的基础作用。二要在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倡导龙头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带农增收的骨干作用。三要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使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村公共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十一二五”时期,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公共管理体制。

(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鼓励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支持企业与各类研发机构联合开展重大关键加工技术的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四是制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一是抓住城市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转移、技术扩散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工业发展。二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围绕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工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项目用地审批管理,解决农村工业发展用地问题。四是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含量高、低碳环保的农村工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二五”期间,要着眼于兴县富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是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强化扶持政策,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发展。二是促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切实减轻农村中小企业负担。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

放贷款的政策,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加快农村区域发展。“十二五”期间要在粮食主产区、石山地区和草原牧区取得突破。对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加大粮食战略工程实施力度,全面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支持力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力度,支持发展以粮食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石山地区要通过国家支持和自身努力,着力加强交通、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草原牧区要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加大草原生态补偿力度,促进牧区生态环境修复并不断改善;逐步完善适合牧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和观光旅游业,促进牧民增加收入。

(二)创新农村公共管理机制

完善农村公共品投入管护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虽有较大进展,但投入不足、管护机制不完善。“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着重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设施管护机制。

建立农村公共品长效投入机制。一是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二是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突出建设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四是建立有利于社会资金向农村投入的激励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公共品投入机制。

完善农村公共品管护机制。一是健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专家评审制度,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二是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农电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三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县乡财政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县乡财政和行政体制改革,已成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在继续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县乡行政体制改革。

一是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二是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探索试行省直接管理县(市)的行政体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三是按照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四是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农村社会自治功能。五是顺应农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化的要求,做好乡村建设规划。

五、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呈加快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必须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式,优化城镇布局、大力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化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一)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要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县城及中心镇,使之成为本地区集聚人口、经济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要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着力提高人口和经济聚集功能。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