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专院校范文
时间:2023-03-24 08:1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南京大专院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Dialysis & Transplantation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298X
国内刊号:32-1425/R
邮发代号:28-22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很快的学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既有传统的核心课程(本次有2门属于这一类),也有新的技术和跨学科的应用(本次有1门属于这一类),这就给计算机教学不断带来新的挑战。业界普遍认为,现行计算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加以改革。本次导教班的鲜明特色是课程改革实践,希望通过“改革先行者”的深度示范教学和研讨活动启发学员对教学改革的思考,进而积极开展相关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计算机问题求解”属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是南京大学陈道蓄教授经过对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深入思考,融合“计算概论”、“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等5门基础课程的内容,创建的1门新课。该课程的时间跨度为4个学期,在南京大学的几轮实践表明效果良好。同时,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大幅度改革,通过深度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计算机系统”属于计算机专业课,是复旦大学臧斌宇教授借鉴国际上高水平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经验,从2002年开始实践的1门课程。该课程从程序员的视角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最初打通了“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和“操作系统”等3门课程的内容。2010年根据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将该课程内容扩展至“网络”、“分布式系统”和“信息安全”。该课程的时间跨度为3个学期,分别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网络、群体与市场”属于学科交叉的选修课,是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基于同名教材(译),于2011年开发出来的1门面向计算机类专业和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专业低年级本科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训练学生用计算思维探究社会科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自2011年秋在北京大学首度开设以来,其影响在全国高校中逐渐扩大,已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出或者已列入教学计划。
这3门课程的改革力度都很大。导教班强调这些课程的“思想引导性”,不追求各校全盘照搬,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深度的教学示范,展示一种切实的可能,从而增强教师们思考与实践课程改革的信心。
尽管导教班的时间比一般的教学研讨活动长很多,而且每门课都有作业要求,但是参加导教班的学员普遍表示很值得,很有收获。
篇3
同样的句子,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意思可能就会截然不同。时期,日寇在沦陷区搞“强化治安”,在墙上写了这样一条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标语的本意是: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企图饿死八路军,但写标语的人没有加标点。第二天一早,这条标语被人加了一个逗号,变成: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只是加了一个标点,就使句子的意思完全相反了。
标点符号还能表达出一些特定的思想感情。
1949年4月1日,南京大专院校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对假和平运动。特务血腥镇压,打死两名学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四・一”事件。几天后,在一个大礼堂举行了追悼会,会场四周挂满了挽联,其中有一副全由标点写成的挽联:??????;!!!!!!。上联的问号表示震惊,下联的叹号表示愤慨,均表达出非常强烈的感情。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不太重视标点符号的作用。19世纪德国作家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时,曾收到一个青年寄来的几首拙劣的诗。青年在信上说:“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请您费点时间自己填上吧。”冯达诺很快就把稿子退还给那个青年,并附信说:“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您只寄些标点来,诗由我自己来填好了。”对那些不重视标点的人来说,这个回复无疑是一种辛辣的讽刺。
下面这几句话,你能调整一下标点符号,读出完全不同的意思吗?
1.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2.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3.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贺占强/供稿】
参考文献见下期
第5期参考答案
《展现语言魅力彰显大国风范》
1.示例:我们两国之间应该保持和平,而不应该有战争(或者:“我们应该和平对话,远离战争。”“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示例:(本报讯)今天下午,太白中学的篮球健儿来到我校,同我校篮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经过40分钟的紧张较量,在现场无数球迷的助威声中,占尽主队优势的我校篮球队以较大比分战胜了太白中学队。通过这场交流比赛,我们两所学校的友谊进一步加深了。
《导读》
一、1.《狗・猫・鼠》
散文 十 2.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二、1.从每日喝酒讲笑话到突然转变,“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刻画了他对革命的欢迎;又说不喝酒了,要去看“光复”的绍兴。2.持怀疑态度。“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
《一年又一年》
1.提示文章内容,创设悬念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富有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通过对一些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往事的眷恋和对亲情的赞美之情。
3.渲染烘托,营造气氛,为下文写温馨的亲情作铺垫。
4.略。
《称赞》
篇4
关键词:政策评估对策信息公开
关于政策评估的概念至今学术界未能达统一的共识,有的学者认为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政策方案的评估[1]。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政策评估视为一种分析过程,其目的在于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及其优缺点;也有的学者认为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也包括对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终结以及政策结果的评估[2]。还有的学者认为政策评估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政策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鉴定人们所执行的政策在达成其目标上的效果,确认政策实施对于政策问题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笔者认为:政策评估就是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或者效率所进行的综合认定、分析。
一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评估主体单一,缺乏独立性的政策评估组织。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方为主,缺乏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使得大多数政府在公共政策评估实践过程中,只是根据总体安排或以部门为单位,或以系统为一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总结报告等形式对本部门或本系统工作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由行政机关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估和评价,致使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只重视自身评价,忽视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导致进行意愿表达以及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化。
(二)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因此,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规范分析。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可分[3]。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观念较之过去有所淡化,道德是非标准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更为突出的是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
从而必然引起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评价方法的改变。
二完善政策评估的几个措施构想。
(一)建立多元评估主体。
针对目前评估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官方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党的组织、权力机关(人大)、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其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参与以及专业评估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他们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结论的公信力。专业评估组织(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人士,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专业评估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其观点和看法不受政府利益和本位主义影响,能更好地保证评估结论的客观真实性。
(二)确保评估有关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就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把公共政策制定、执行等各方面的情况作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无疑有助于公众了解并科学地评价公共政策。为消除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分析,以满足公共政策评估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公开机制,除了国家法律规定应该保密的信息之外,公共政策过程应做到公开透明。另外,还要依法构建相应的问询制度,作为社会组织和公众有权依法问询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不需要保密的所有信息,而被问询的机构和成员必须依法根据有关制度和程序作出回应,并且也要对所公开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评估的依据。没有真实、详尽的资料和信息,政策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将无从谈起。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拓宽政策评估的信息渠道,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决策中心、评估组织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的截留、失真,以保证政策评估组织能够获得真实、详尽的信息。为此,我国各级政府和决策机构除了法律应予保密的信息之外,其他一切有关公共政策制定的背景、执行状况、评估结论等情况应通过公告、网络等各种形式及时向社会传播,增强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杜绝“黑箱”操作。对于政策评估组织来说,将有利于其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降低评估成本,有利于评估方法和评估结论的传播,便于及时了解政策效果。对于公众来说,可以借助各种信息渠道,发表自己对有关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三)完善政策评估的制度保障,实现政策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
制度是政策评估的保障。为实现我国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应朝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实现政策评估工作的程序化。通过制度规定除象征性或符号性的公共政策外,各项政策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应进行程度不同的评估。评估者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求评估系统、全面、公正。评估结束后应及时撰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论公布于众。其次,要建立评估基金。政策评估是一次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长期深入到实践中去收集各方面的信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因此,必须建立政策评估基金,以免政策评估成为“空中楼阁”。最后,要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必然涉及到社会资源的分配,为防止决策者随意决策,执行者,必须通过制度将评估结论与有关人员的奖惩直接联系起来,真正实现政策过程的权、责、利相统一,使政策评估在我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科学地运用政策评估的方法。
要选择恰当的评估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评估结论的可信度。政策评估决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工作,要求评估者应熟练地掌握各种评估方法和技术。目前常见的评估方法有前后对比法、对象评定法、专家判断法、自我评定法等;政策评估的技术主要有计划评估技术、重要路径法、成本利益分析、成本效能分析等等。这些方法的内涵、使用的方法、演算的程式、成本利益折扣的原则均须精练。应该说每种方法与技术都有其优缺点,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因此,评估者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的加以选择和运用,必要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评估结论的可信度。
注释:
[1]詹国彬。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困难及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高富锋。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缺陷及对策分析[J].求实,2004.1
[3]雷洁。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环境科学;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周宏仓(1972-),男,安徽六安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
1972年6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大会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education)的名称确定下来,明确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成为环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环境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兴起。[1]在此背景下,1973年我国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我国环境教育开始高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已形成一个具备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如何培养环境类复合型拔尖人才是开设环境类专业各高校和环境教育专家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为国家、地方环保和气象部门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环保人才。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先后被遴选为校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中国气象局与该校共建品牌专业。然而,在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前述的问题。
一、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瞄准国际上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充分了解国内同行的教学状况和侧重点,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及响应学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方针,启动了“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紧抓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学生能力三方面建设,提出了“两个加强”和“一个延长”,具体地说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延长教学时间(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和实践
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国同类高校一般均为通识教育、环境科学专业基础教育、环境科学专业教育这种模式。学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环境科学专业教育基础上,根据环境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修订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以特色专业气象学和大气科学为依托,在高年级灵活引入大气环境专业方向教育、环境气象专业方向教育和环境生态专业方向教育,突出环境科学专业知识与大气科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将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成为我国环境、气象和生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方向设置程序如图1所示。
2.课程体系创新和实践
依托该校环境科学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中国气象局与学校共建品牌专业,深入研究环境科学专业学科发展的特点,通过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的理性思考,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应遵循学科平台原则、理工结合和文理渗透原则、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构建一套“立足基础、突出特色、贴近现实、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群体系。重点在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相关的大气环境、环境气象和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案例,训练学生对大气环境、环境气象和环境生态研究的综合思维能力;设置大气环境、环境气象和环境生态三个专业方向课程;在具有多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培育国家级精品课程,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环境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并执行一套“四级课程体系”,分别是:第一级——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群,主要涉及基础课程群;第二级——专业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群,主要涉及环境科学专业各学科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以及学科交叉专业基础课程;第三级——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群,主要涉及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方向课程群以及由学科交叉所生成的新课程;第四级——专业前沿教育平台课程群,主要涉及环境科学专业各学科方向最前沿的学术动态的追踪与研究。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创新体系设置方案如图2所示。
3.教材建设创新和实践
学校始终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在本专业各专业方向上全面推进高水平教材的建设,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教材体系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构建一套具有先进性、特色性、影响大的教材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实践特色、气象特色、时代特色”的指导思想,积极展开与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合作研究,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教材的内容之中,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高水平教材。同时,积极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教材,选用21世纪应用型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作为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教材。
4.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
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构建一套“互动式、研究型、网络化、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包括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10多位国内外著名环保学者来学校讲课,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了他们把握学术前沿问题的能力。
5.教学实践创新
实践教学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又能使他们从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中学到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学校高度重视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以“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强调动手能力的教改思路,科学合理地建立了符合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出“三个层次和六个类型”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即分层次进行实践教学,做到既能完成教学计划,又能因人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贯彻“一个贯通”和实施“四个一”实践教学法。“一个贯通”,即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可以互相兼任,实现两类教师与教学的融会贯通;“四个一”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四年的实践教学学习,能够做到:学习掌握一批基本操作技能,自我设计一个综合实验,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完成一次论文答辩。
篇6
喜欢跨专业学生
虽说术业有专攻,但还是有些专业在培养“杂家”,比如新闻、管理等,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把专业做好。电影学也是一个“杂家”,而且是其中最文艺的一个。很多专业的导师不喜欢跨专业的学生,因为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但电影学专业非常欢迎跨专业的学生,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多元的知识背景非常重要。
笔者本科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学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大二时学校开了DV课和剪辑课,一向对纯理论比较反感的我终于有了动手的机会,于是疯狂地热爱上了拍片和剪辑,并希望日后可以读个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艺术类专业,于是打算报考数字电影技术方面的研究生。经过仔细地查询与对比,最终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数字电影技术方向,并如愿以偿。和其他专业一样,电影学的专业方向里有的侧重实践,有的侧重理论,这些都在学术型的项目中有所体现,而非专业硕士(艺术硕士MFA)。
电影学相当大的一部分方向重视理论,这些重理论的方向其实也是交叉学科的“杂家”专业,非常适合跨专业的有复合知识背景的考生报考。如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等,与历史学有所交叉;电影批评、视听文化研究等,与文艺学有所交叉;国际电影文化传播、电影文化研究,与传播学有所交叉;影视制片、电影市场营销,与工商管理学有所交叉……从理论方面看电影学,这也是个“大杂烩”。
如果你想做演员,读电影学专业也是非常合适的。即使是从事理论方面,多角度的知识积累能让你更深刻地了解电影,能让你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电影,通过学习和解析优秀的作品,能知道哪种风格更适合你,该如何去表演。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三年研院生活一定会让你更有气质,更懂得表演的内涵。而在艺术学院的大环境里,你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导演、制片人等,进入这个圈子的概率更大。
如果你喜欢动手,选择实践类的方向一定非常适合,因为你的读研生活绝不是只坐在屋子里埋头苦读,更多的是通过实践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得成就感。这类方向包括电影摄影创作及理论、电影声音创作及理论、影像视觉效果研究、电影表演创作及理论等,如果你有音乐乐理知识、摄像基础等,学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你喜欢在片场跑,喜欢背着摄影机在大街小巷穿梭,那这类专业对于你来说最适合不过,将专业和爱好结合起来,是件幸福的事情。
说电影学是最文艺的“杂家”专业,一点也不为过。笔者的读研生活无比文艺:上午有时候会去上一节课,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导师、同学真正走进片场实践。下午常常与几个同学聚在一起,一人一杯咖啡或奶茶,一起看电影,边拉片子边说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常常会引起争论,甚至吵到面红耳赤。导师会在这个时候奇迹般地出现在门口,微笑着看着我们争执,然后缓缓地说:“思想要碰撞才能有火花啊!”然后和我们围坐在一圈,一起谈电影。而最激动的时刻,就是从片场回来,带着满满的素材坐在电脑前剪辑了。从零零散散的片段,到连贯流畅的小短片,也许要耗费几个小时甚至一个通宵,可当那些美好的瞬间呈现在眼前时,满满的都是幸福感。如果你觉得这类专业只是不务正业地整天跑场子,剪片子,而不需要看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虽然这类专业非常重视实训,但是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审美素养,即使技术方面再精湛,也很难做出好片子。
无论你选择电影学的哪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都会涵盖以下这些内容:中国电影史论、影视学基础理论、世界电影史论、经典影片解读、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影视造型艺术、影视评论写作、影视营销策划、影视文学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视听语言、DV实践、纪录片剪辑等。从创作到理论,都有所涉及。
就业:痛并快乐着
经历完2到5年文艺的唯美的研院生活,大家都要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业。电影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五花八门,也很有文艺特色。笔者将以五位师兄师姐的真实就业情况为例,来分析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
大师兄在电影制片厂的拍摄室工作,每天都扛着摄影机实操,笑称自己是“片场民工”,过得非常充实,自得其乐。电影制片厂一般包括总编室、导演室、拍摄室、美术室、音乐创作室、制片室、编刊室以及美工、照明、录音、化装、服装、道具、剪辑、特技等车间,甚至还有自己的洗印厂和电影乐团,吸引了很多电影学专业学生,专业既对口,又有挑战性。但是这份工作的获得往往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非常不易。因为更偏实操技能,所以研究生学历未必是个加分项,甚至因为年龄原因受到限制。很多制片厂喜欢年纪偏小的求职者,因为精力旺盛,体力也更好,学习新技术上手快。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大专院校等开始开设影视制作相关专业,学生毕业时年龄小,动手能力非常强,是研究生在职场上的有力竞争者。此外,这份工作对体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有时候需要彻夜的拍片或剪辑,作息极不规律,常常会黑白颠倒,不太适合女孩或者体质不太好的人从业。
二师兄在影视公司工作,同时做剧本的筛选和后期剪辑,收入颇丰,而且如愿泡在了剧本堆里,感觉良好。但与之相随的是常常会头痛,视力也每况愈下,因为要长期对着电脑工作,从写作到剪辑,都很耗费视力。这类工作和销售的性质有一点相似,就是底薪不高,多劳多得,一般承接电视台一期节目就能赚一万元左右。所以二师兄偶尔会感慨:虽然现在拿了高级白领的工资,但都是拼命赚来的!当然,找到这份工作也不容易,一般公司不太喜欢应届毕业生,也不是很看重硕士学历。这是个纯技术活,只懂理论的人很难胜任。
三位师姐的工作时间和性质相对稳定,也比较符合大部分女孩的理想。
大师姐在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从事文艺理论工作,专业也非常对口。这类研究所一般有创作研究室、理论研究室等。工作往往比较清闲,甚至实行弹性工作制,不用天天坐班,但是因为是普通的事业单位,收入并不高,一般毕业时的工资在两千元左右(三线城市),在一线城市会相对高一点。因为是事业编,招聘的人数非常少,很多三线城市的艺术研究所都出现过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参加应聘而未能如愿的现象。
二师姐在艺术学院做行政。即使是行政,应聘时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因为即便是艺术学院的行政人员也对专业没有硬性的要求,所以相当于你在与所有专业的本硕博毕业生竞争。在高校工作的最大优点就是工作稳定,而且有两个假期,相对悠闲,但收入不高。二师姐正在努力考博,希望可以做老师。有电影学博士点的高校和研究院并不多,如果读到博士,不太挑城市和学校的话,到高校任教还是不难的。主要的问题在于,每年各大高校委培博士的指标少之又少,往往要论资排辈,何时可以读博难以预料。所以如果想以做行政为跳板,转行到教学岗,难度非常大。
另一位师姐在杂志社做编辑,做影视评论方向,多年的积累使她工作得如鱼得水,朝九晚五的工作也很惬意。各类与电影相关的杂志社、报社每年吸纳不少硕士生。编辑的工作时间还算稳定。收入方面,在北京刚入行的硕士薪资在4000-5000,但每年增幅很小。尤其是娱乐记者,要经常在各种会和片场之间奔波,生活极度不规律,有时还要看明星和助理的脸色行事,不过收入较高。
此外,电影学这类专业也可以选择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有一部分人在机关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上手也非常快。或者到各类企业从事文秘、行政等工作的也非常多,通过几年的专业训练,本专业学生往往领悟力极强,文笔也不错,能胜任很多岗位,竞争力一点不比行政管理和中文、新闻的学生弱。
院校推荐
1.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优秀电影人的摇篮,也承载着太多文艺青年的梦想,如果你有志做电影这一行,那么能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便是最大幸事。该校电影学专业开设国际电影传播、影像视觉效果研究、数字电影技术等14个方向,分设在文学系、表演学院、摄影系、录音系、管理系、电影学系、影视技术系、动画学院、基础部等。近年来日本动画火爆,动画学院的日本动画理论研究方向吸引了大量考生。而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国外影片的引进,基础部的电影文化传播(电影翻译)方向也将成为报考热门。
2.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是文化部部属科研单位。如果你向往科研单位的学术氛围,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个不错的选择。2013年招收全日制艺术学学位硕士研究生81名,全日制艺术硕士(实践类)专业学位研究生43名,有明确的参考书目供大家复习。需要注意的是,考取该单位的硕士生应交纳研究生培养费,每人每年18000元(不含食宿费),艺术硕士每人每年20000元(不含食宿费)。
3.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电影学专业隶属于文学院,这也是其特色。南大电影学分为戏剧影视理论与批评、戏剧影视文学、电影理论与批评、电影史等方向,招生人数很少,所以含金量非常高,毕业生广受好评。本校也有该专业的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所以外校考生竞争非常激烈。
4.上海大学
在上海的众多院校中,上海大学并非一流名校,却以文科专业见长,有自己的特色,是“211工程”大学。该专业分为电影理论与批评、中外电影史、电影制片管理、电影导演研究4个方向,2013年招生12人,特别欢迎有实践经验的考生报考。
5.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虽然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其报考热度不是很大,这一点值得考研人注意。电影学专业隶属于美视电影学院,是重庆大学和香港美视电力集团合作办学。不要被公司冠名所误导,它是重庆大学26个学院之一,和其他二级学院没有任何区别。招收电影表演创作及理论研究、导演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影视摄影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电影编剧理论及研究硕士研究生。
2012年、2013年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
全国各院校排名及分数线
分区: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篇7
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争点在于该类实习生的身份界定,他们到底是属于学生还是劳动者? 显然,如果试图在劳动法律制度框架下实现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他们应当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然而,这个问题在相关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中都存在巨大的分歧与困惑。
学生与劳动者身份是否兼容
实习期间,由“实习生”这一特殊主体构成的法律关系是复杂的。该法律关系的主体牵涉到高校、实习单位、高校学生,内容上涉及各自的权利义务,客体包含实习生的行为、智力成果等。在缺乏相应规范支撑的情况下,对该类法律关系的性质认定和处理都还相对模糊,争议集中体现在对高校实习生之学生身份与劳动者身份之关系认知,理论上有“兼容说”和“不兼容说”两种对立的观点。
“身份不兼容说”的基本观点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于学生而非劳动者身份,故高校实习生之权益受侵害不应简单纳入劳动法律制度的保护,而应寻求新的、多元化保护机制。该学说的主要依据是:
1.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不能将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简单引入劳动法范畴,否则会导致劳动法调整对象无限扩大。实习本质上仍然属于教育的组成部分。高校实习生所有的档案、户籍关系都在学校,其组织管理归学校,其行为自由受到限制,很难获得劳动者的身份。另外,实习生在实习单位实习并不会签订劳动合同,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并不属于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
2. 有学者通过对相关法规的解读认为,根据 1995 年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12 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显然,劳动法强调的是因就业形成的劳动关系,实习只是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根本不可能视其为就业。据此,该学者认为“这从根本上排除了( 高校实习生) 适用劳动法的可能性”.
3. 另有学者基于劳动法律体系的保障措施进行分析,认为劳动法包括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劳动合同制度、基准工资制度、休息休假制度、保险福利制度等。如果将全日制大学生也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势必牵涉到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将大学生纳入并不合时宜,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现行各劳动法律规范也都没有将学生纳入进来的考虑。④“身份不兼容说”从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出发,从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保障措施等若干方面,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学生身份”而非“劳动者”身份,大学生因其主体资格的特殊性无法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除通过传统的民法规范,例如违约、侵权的路径进行保护外,可采取的措施还有: 尽快出台规范高校实习生的单行法规; 地方教育部门应履行职责,督促实习协议的签署; 推行责任保险。⑤持该学说的学者还认为,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必要时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定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实习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建议等。⑥与“身份不兼容说”相对应的是“身份兼容说”,持该学说的学者们从宪法及劳动法律法规的角度,分析认为高校实习生应属于“劳动者”身份。其主要观点是: 1. 有学者从宪法确认公民劳动权的角度、平等权、大学生弱势群体地位以及利益冲突平衡等角度出发,阐述高校实习生劳动者身份的合理性。⑦该观点认为,大学生实习期间劳动权益受《劳动法》保护不应存在障碍,高校实习生作为宪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与其他劳动者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其在校生的身份在劳动法律的具体适用上存在特殊性。
2. 有学者根据我国劳动法律的规定,分析认为成为劳动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年龄条件,即最低就业年龄为 16 周岁; 二是具备劳动能力条件。我国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包括在高等学校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明显具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满足最低就业年龄 16 周岁的要求; 从完成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来看,也具备了相应的劳动能力。而且,前述《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下称《若干意见》) 第 12 条并未排除大学生适用劳动法律规范。“高校学生实习”不视为就业,只是表明其在法律上不视为“就业”,因为客观情况特殊,或者在立法时不便于法律调整,从而将大学生的实习行为调整为暂不由劳动法规范的状态。规则条文中“不视为”、“可以不”等表述,均预留了未来可以立法补充的空白。
3. 另有学者分析《劳动法》第 2 条的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 以下统称用人单位) 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认为该条表明,我国现行《劳动法》并没有把学生排除在该法的保护范围之外。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中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处于弱势地位,如果依据《若干意见》拒绝给学生以保护,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精神。而且《若干意见》颁行于 1995 年,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已与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不符,应进行适当调整。
4. 还有学者认为,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5 年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 1 条的规定,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从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构成要件分析,高校实习生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服务,符合“从属性”劳动法律关系的特点,已经具备了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实习生劳动争议案例分析理论上的争议必然反映到法律实践之中。尽管高校实习生权益侵害案并未多见于法院审理,但有限的法律文书,既真实反映了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困境,同时,也清楚地表明司法实践对其身份认定的基本态度,并且,高校实习生身份分类识别的解决思路渐行渐近。
2007 年发生的郭懿诉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 下称益丰公司案)和 2009 年审理的北京恒紫金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劳动争议案( 下称恒紫金公司案),均历经劳动仲裁和法院审理,对高校实习生身份识别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上述两案对高校未毕业学生的工作身份在劳动仲裁和法院审理中均经历了几乎一致的劳动者身份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最终其劳动者身份得以肯定,法院文书中体现的理由是:
1. 劳动者主体合格。实习生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具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第四条,并未将在校学生排除在外,故学生身份并不当然限制其作为普通劳动者加入劳动力群体。
2. 签订劳动合同或存在事实劳动合同。实习生均按照规定或约定内容为相应公司付出劳动,公司向其支付劳动报酬,并进行管理,完全符合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3. 明确了在单位的具体岗位和职责,劳动时间也是确定的,不是单纯的大学生兼职或学习劳动技能。
4. 两案中的高校学生均明确表示了就业求职的意向,并得到了相关公司的认可。这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隐瞒事实或胁迫等情形,也没有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规定; 双方利益也不存在重大失衡,不应视为显失公平。 但是,前述两案中的仲裁文书均表明,未取得毕业证的在校生,未完成学业并取得学历证明,在校期间到公司从事工作,仅作为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不属于《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劳动者,不是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并建立劳动关系的适格主体。该仲裁意见虽然最终经法院审判得以纠正,但其反映的对高校实习生劳动者身份分类识别的思路值得借鉴。
前案表明,即将毕业的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就业为目的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且接受用人单位管理,按合同约定付出劳动; 用人单位在明知求职者系在校学生的情况下,仍与之订立劳动合同并向其发放劳动报酬的,该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应当认定双方之间形成劳动合同关系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很多情况下高校实习生并不能完全达到前述案件具备的劳动者身份确认条件,应当客观地认识“实习”的一般含义。一般认为,实习是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辞海》中将实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之一来解释。2007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中也明确了实习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
所以,本文认为,为此要明确特定的高校实习生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基本条件,高校实习生的劳动权益也应当得到保护,为此应建立完善的制度。概言之,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应考察其实习目的及具体实习行为的实质,将其身份识别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并构建相应的二元法律结构。
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二元法律构造
正确判断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定位,需要恰当厘清高校实习生的行为演化。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实习是学习的延续,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工作经历,往往难以达到熟练员工的程度,但是,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实习已成为一个必须的环节,同时,当今的大学培养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已初步具备合格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以实习的名义低成本地使用在校学生已被很多企业乐此不疲地采用,实习生的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客观上,实习生越来越接近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但是,由于法律规定的欠缺,需要恰当的解释方法,形成合理的法律构造,以保护高校实习生合法权益,并兼顾用工企业的利益。法律保护的二元构造可对权利的“侵害或限制之间达到衡平性的目的”.
目光在事实与法律规范间“来回穿梭”是法律适用的普遍特征。
其中的法律解释应遵循使法律适应时代精神的客观目的标准,一是需要以“法的客观目的,如平等保障、公正裁决、根据最佳地考虑现有利益的原则对规则进行‘衡量’”; 二是应推动任何法律都追求“‘符合实质的’规则”.判断高校实习生的身份特点,需要立基于实习目的、实习约定、实习保障等具体情形,并通过对实习生和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利益衡量”得以实现。
在符合年龄等条件的基础上,实习生能否具备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身份,本质上是由其行为内容决定的,也反映了用工单位和实习生的实习目的,当实习目的、实习约定、实习保障等得到细致分析,实习生的身份归属将逐渐清晰。
前文郭懿诉益丰公司具有一定的标本效应。作为高校实习生的郭懿在实习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郭懿自身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作为药学专业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与用工单位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在专业上是相适应的,也有证据表明,益丰公司是以招聘员工的名义使用实习生的,郭懿也明确表达了求职的愿望,故从双方而言,求职作为实习的目的是清晰的,这样的实习可以认为就是入职前的培训。
二是郭懿与益丰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该合同横跨郭懿的实习期及毕业后,明确规定了岗位、报酬、福利待遇等内容。裁判文书中亦未见对郭懿劳动能力、劳动事项等方面的否定性评价,故可认为这种情形下,实习生具备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实习生都符合前案郭懿所具备的特点,故统一判断其劳动者身份存在障碍。客观地说,不应对所有实习生都一味坚持其符合现行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身份,这也是对实习生和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利益衡量”的结果。
“利益衡量”作为法学思考方法,以价值相对主义为基础,注重双方具体利益的比较。利益衡量论的首倡者加藤一郎教授指出,“对于具体情形,究竟应注重甲的利益,或是应注重乙的利益,进行各种各样细致的利益衡量以后,作为综合判断可能会认定甲( 或乙) 获胜。”
法的价值实际上是法所蕴涵的目的和使命,是人类、立法者认为法律能够体现、能够承载、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或者追求。在所有法的价值中凸显着多方面的意义,体现了法的基本精神、法的终极使命、法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决定着法的作用。
最终,法律落实到对权利、义务的调整。衡量高校实习生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利益,并非仅指二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而是指其应有法所保护的权益,当然,二者的现实利益也是应当考虑的一个部分。前文指出,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否认实习中很强的学习成分,很多情况下,高校实习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续,将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操作能力。这种情况下,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还承担实习费用、有些还支付实习工资,故一味强调高校实习生的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身份,可能会伤及企业的利益,间接地也会减少高校学生的实习机会,最终伤害的也是高校学生的利益。
所以,就解决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的路径而言,有观点提出应采取平衡性保护的方针,既体现大学生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应有的利益,又不加重企业的负担,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 既要明确高校在大学生维权中的责任和义务,转变高校对于大学生实习的认识,明确目标和定位,又要使用人单位认清人力资源的价值,切实负担起社会责任,避免在大学生权益受损时因归责不当导致无人负责的消极结果。
故而,本文提出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应采二元法律构造,正是基于利益衡量的考量。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保护进行二元法律构造设计,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高校实习生的身份归属进行区分,划分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两类,并分别纳入不同的法律保护范畴。将高校实习生区分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其标准主要是考察实习协议、实习目的以及具体的实习工作。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代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很多时候,实习生对企业的贡献并不弱于正式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应倾向于对高校实习生的保护,认可其劳动者的身份。有调查表明,无论是高校推荐的实习单位还是大学生个人联系的实习单位,高校、大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极少约定实习期间所产生的智力成果的权益问题,这也为后来引起争议留下隐患。现实中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创造出具有一定价值的智力成果并不少,例如编写的软件、做出的发明创造等。只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是因为大学生处于劣势无法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导致这方面的问题没有突显。
此类情形下,一旦产生与高校实习生相关的劳动权益纠纷,应认可其劳动者身份,这也符合权益保护倾向于弱者的法解释原则。将高校实习生身份归属分类为“劳动者”和“准劳动者”,系基于实习生的实际工作内容而定。对于“劳动者”显然应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而对于“准劳动者”,则需要借助劳动法的理念,通过相关政策关注并以细致的实习协议予以保护。“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权利的保障只有依赖于法律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所以,从维护劳动力市场有序这个角度出发,
地方政府的政策性文件、规章以及高校构建的实习协调平台应该对高校实习生劳动权益的保护发挥法律的“护航”作用。 1. 地方政府颁行规范性文件扶持高校学生实习,广东省 2010 年颁布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2010 年 3 月 1 日施行)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实学生,《条例》本着学校组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 3 条) ,突出学校的组织责任和全社会保障学生实习的责任,且将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由先前的社会责任上升为一种法律义务( 第 8 条) .《条例》的另一突破是采取措施缓解企事业单位组织实习的经济压力( 第 6 条和第 5 章) ,从而激发其接收实学生的热情和动力。就反对将大学生认定为劳动者的观点而言,其主要出发点在于这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当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进行制度上的激励时,就容易形成企业和实习生双赢的局面。
篇8
[关键词]江苏省;民营企业;成本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118-02
一、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国内和国际双重竞争的压力,控制和降低成本已成为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虽然,现阶段民营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许多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还影响和制约着成本管理的深化,但是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占有一席之位,获得成本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民营企业必须不断更新成本管理观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了国资、外资、民资三足鼎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两翼齐飞的局面。特别是民营经济,2000年以来,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逐年上升,2010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6万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2.18%。江苏A股市场上市企业截至2010年底已达187家,其中八成是中小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从表1可知,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增加值跃升至全国第一位,而且从民营经济的外动力来看,广东省是外源性的依赖经济,浙江省是内源性的独立经济,而江苏省是两者兼而有之。江苏民营经济在成长过程中成为政府投入少,但取得成效大的经济模式,具有环境政策好、科技含量高、发展空间大,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等优势。
三、江苏省民营企业成本竞争优势
(一)企业规模优势
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产品成本就会降低。近年来,江苏省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地壮大,2004—2010年,全省超百亿元的民企从9家增加到52家,超50亿元的民企从25家增加到98家,2010年,江苏省百强民企第100位企业的营业收入由13.4亿元提高到49.07亿元;百强民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由4696.7亿元提高到16320.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7%。规模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
(二)物流成本优势
江苏省境内现有“两纵一横一点”四条铁路主干线和数十条铁路专用线,可直达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2010年末,全省铁路营运里程已达9.1万公里,其中已经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达到8358公里。目前,铁路已经承担了省内95%的过境运输业务。江苏的公路网络也十分发达,2010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59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6公里,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初步达到世界发达地区高速公路发展水平。江苏省航道总里程达到2.4万公里,高居全国首位,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28亿吨,同比增长14.2%,总吞吐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以上情况表明,江苏省交通运输十分发达,有利于企业运输方式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输,从而造就江苏民营企业成本竞争优势。
(三)劳动力成本优势
从表2可知,江苏省只有20%的企业工资涨幅超过15%,而四川省比重接近1/3,湖北省和吉林省也分别高达25.2%和23.6%。相比之下,广东省的比例虽然也高达27.3%,但工资涨幅超过20%的企业比例仅为8%,为5省最低,江苏紧随其后为8.6%。这说明江苏民营企业尚具有一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三、江苏民营企业成本竞争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观念的落后
成本管理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成本,还有人力资源成本和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非物质产品的成本。当前许多民营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依然停留在降低物质产品成本上,降低消耗是基本的手段,强调的是控制、节约开支,而且仅限于对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的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一味降低成本,不仅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退货率增加,而且会使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效益,使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因而这是一种消极的成本管理方式。
(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江苏省民营企业主要分布于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等传统产业,占到了民营企业总量的80%,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省规模以上的民营工业出现了增加值增幅的回落的现象。受外贸出口下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加上省内资源“先天不足”、节能减排刚性加强、原材料价格上涨,决定了民营企业仍然延续低价竞争,拼劳力、拼资源消耗、拼土地等传统发展的路子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政策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信息化为动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进而降低企业成本。
(三)融资成本高
民营企业资金需求量大,但由于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机制不够健全等原因,融资艰难,因而资金需求缺口大。根据对江苏省非公企业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融资方式较窄,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资金主要以自有为主,来源相对单一。融资成本过高,使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提高江苏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建议
(一)引进新理念,增强全员成本观念
企业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少数管理者的任务,必须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全民化。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摒弃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打破家族制思想的桎梏,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聘用制度,以人为本,任人唯贤,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同时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员工应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学习和了解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保证与成本管理部门的良好配合。应引进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如在进行成本决策时,可以使用目标成本决策、质量成本决策、资金成本决策、作业成本决策等方法。
(二)加快战略转型升级
为了改变全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于传统产业的现状,需要全面加快战略化转型速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合作,把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到传统产业和生产中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二是民营企业积极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企业成本竞争力,争取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实现提效降耗,消化成本上升压力;三是深入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强势推进工业园区化建设,引导项目合理布局,形成规模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三)降低融资成本
有关方面应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利用资金,加强对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民营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国家在2010年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应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贷款监管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小微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同时银行方面应该建立间接融资体系,发挥与地方民营企业的互动和长期合作关系,改进信用评级标准,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企业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规范财务制度,提高信用水平,主动争取银行的信赖和支持。政府方面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制定相应的配套扶植政策,同时引导民间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六、结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者追求的首要目标,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现代成本效益观念,争取以最小的成本付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江苏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成本竞争上下大工夫,做好增强全员成本观念,引进新思想降低融资成本,不断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引入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同时建立民营企业战略联盟,推动江苏省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侯立军.江苏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70.
篇9
2002年10月22日-23日,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了我国首届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正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并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应“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谭寅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3):13-17)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高等院校均以保护、继承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地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如中央美术学院于2002年5月率先成立了我国首个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将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列入大学艺术教育体系。此后,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建立起相关的科研机构或是课程体系。
与美术类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快速发展相比,音乐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脚步稍显迟缓,无论是在相关科研机构还是相关学科的创建方面都处在起步阶段。不过,尽管没有创建相应的科研机构,但大多数音乐院校仍不遗余力地运用手中的资源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的工作。其中,以音乐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即是这方面特色较为鲜明的一种方式。下面,笔者以自身参与创建的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例,试谈音乐院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色之处,以及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创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009年,“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等等)这一源自唐代、绵延千年,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珍贵乐种,正式列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一时间,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团体到高等学府,都在热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西安鼓乐的问题。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西安鼓乐研究的音乐专业院校,西安音乐学院在此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更为难得的是我院图书馆内就藏有大量珍贵的西安鼓乐文献资料。那么,在全社会都在讨论如何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能够发挥音乐院校图书馆的优势,在保护、传承和开发西安鼓乐文化资源方面突出我们的特色?我们在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之后,选择了创建数据库这一形式,其原因有下几点:
首先,数据库(Database)作为一种数字技术集成模式,已成为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最为常用的多介质文献资源整合手段之一。通过将纸质文本、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等传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我们可综合海量的信息用于呈现某一事物的全貌,并用储存、检索和研究。作为高校图书馆而言,运用数据库技术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有助于形成某一学科的专项科教资源库,一方面也可使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和学术科研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数据库是国家所提倡的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技术手段之一。2005年,我国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所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雷国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三峡文化研究,2009(00):528-538)因此,使用该手段对西安鼓乐资源进行整合,也符合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
第三,创建“西安鼓乐数据库”,既可突出学院学术科研特色、发挥学院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又可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遗产的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别强调:“大学现行教学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继续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服务。”作为音乐类专业院校,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天职,建立与之相关的学科或专业方向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目前现行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还未形成相关学科或专业的情况下,通过音乐院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形式在大学中普及、传播以及进一步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种多赢的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辅职能的作用,一方面又可为未来相关专业的形成做好文献准备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亦可为学院乃至国内外同类研究提供科研文献服务。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刘荣弟教授为主持人的研究团队,在2011年以“西安鼓乐数字资源整合应用研究”为题申报了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并于同年顺利通过立项审批,项目编号为2011KRM89。该项目已于2013年3月通过验收顺利结题。
二、构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基础与结构
(一)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组织数据库内容
构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第一步,便是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研究馆藏文献、整合文献资源。经过检索我们发现,目前我馆藏有西安鼓乐文献共计五类,其中西安鼓乐乐谱35种,9525页;研究论文142篇;专著2种;视频文件85个,总长7554.960分钟,约126小时;音频文件63首,总长851.84分钟,约14小时。这些文献资料中,既有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院相关研究者的采风资料;也有目前最新出版的西安鼓乐研究文集。
在乐谱方面,我馆藏有20世纪70年代由本院研究者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合作辑录的油印本《安来绪古乐谱》《僧派鼓乐曲集》《俗派鼓乐曲集》和《城隍庙鼓乐曲选》等早期研究文献,还有一部分是直接从西安的各个鼓乐社中复印而来的明清手抄本,如何家营乐器“古韶乐”抄本和东仓古乐社“福寿堂”抄本等等。此外,由我院早期西安鼓乐研究机构存留的老艺人手抄谱也收入我馆藏内容当中,如余铸先生传承的清代鼓乐手抄谱等等。尤其是我馆近期收藏的已故西安鼓乐研究领域巨擘李石根先生的鸿篇长卷《西安鼓乐全书》(1-5卷),更使本数据库的规模和价值得到提升。
在理论专著方面,褚历的《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和程天建、李宝杰编撰的《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作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西安鼓乐研究文论,也纳入了本数据库的资源整合之列。
视频与音频文件方面,更是本数据库建设的最大亮点及价值所在。在总约164种(首)音视频文件中,囊括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量西安鼓乐表演、采访和曲目演出的珍贵图像和音响,是不可多得研究西安鼓乐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突出的科研价值。其中不乏李石根的采风录像,余铸的教学音响,关于西安鼓乐的电视纪录片,西安音乐学院赴海外演出西安鼓乐曲目的珍贵视频等等。
(二)从文献类型入手,构建数据库框架
在拥有大量实物文献的基础上,本数据库开发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出于保护版权的目的,本数据库所有的实物文献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均由本馆人员完成。与此同时,关于本数据库的框架与模块设计也进入了实验论证阶段。
本数据库是在ASP技术上构建的动态网页式数据库。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和Web应用程序。使用该技术可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ASP可以使用服务器端ActiveX组件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例如存取数据库或访问文件系统等;
第二,由于服务器是将ASP程序执行的结果以HTML格式传回客户端浏览器,因此使用者不会看到ASP所编写的原始程序代码,可防止ASP程序代码被窃取;
第三,方便连接ACCESS与SQL数据库。
由于ASP技术可实现动态网页效果,因此对于音乐类文献的展示就带来了更为优化的条件。本数据库开发者,根据收集文献内容的不同,将其框架和模块设计为六个板块,具体如下:
1.简介
1.1 关于本数据(本数据库的简介)
1.2 西安鼓乐小知识(关于西安鼓乐的入门知识,包括概念解释、具体性质等等)
1.3 西安现存鼓乐社(以地图的形式展现西安市内目前仍在演出和发展的民间鼓乐社)
2.文苑集萃
2.1 新闻报道
2.2 学术论文(涵盖1980年以来以西安鼓乐、长安古乐、西安古乐为题的论文)
2.3 学术著作(以西安鼓乐研究文论为主的专门著作)
3.音乐资源
3.1 乐谱资源(含有出版物、油印本、手抄本和复印资料)
3.2 音频资料(含有出版物和采风录音资料)
3.3 视频资料(含有出版物、出访演出录像以及采风资料)
4.专家学者
4.1 我院专家(以我院冯亚兰、焦杰、程天建三位学者为主,内含其个人简介与学术成果)
4.2 知名学者(以李石根、余铸、马西平等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为主)
4.3 西安鼓乐传承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公布的西安鼓乐传承人为主)
5.读者留言
5.1 读者留言(读者可通过此处,留下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5.2 文献预约(研究者可在此留言预约相关研究文献,来馆进行阅览)
6.西安音乐学院学术成果专栏
6.1 学术活动与掠影(含我院西安鼓乐研究方面的学术活动图片)
6.2 出版物与论文(由我院专家学者编著、撰写的相关出版物)
6.3 西安鼓乐讲堂(由超星公司采录的我院教授程天建先生主讲的《西安鼓乐》学术视频)
6.4 西安鼓乐进校园(西安鼓乐民间社团在我院的演出视频)
该数据库本数据各个板块均能够实现在线阅览。在音乐资源板块,各子栏目还有更为具体的目录呈现。
三、结语
西安鼓乐数据库于2012年底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目前仅针对校园网用户开放试用。截至目前,该数据库点击量已达8320次,按人均点击率计则两倍于西安音乐学院的在校生总数。其中,读者关注和点击率最高的是“音乐资源”板块,尤其是音视频资料的点击率占总点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文苑集萃”板块,点击率达到2000余次,在线浏览人数最高时达到同时80人在线阅览。从目前该数据库的运行状态来看,各项工作指标正常且反馈良好。
篇10
【关键词】 MOOC 地理信息科学 Coursera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38-02
一、全球MOOC的发展
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主要致力于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无限制和公开的在线学习[1]。MOOC起源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2011年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免费的网络课程,吸引了全球十万多人的注册学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4]。
2012年是MOOC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纽约时报称之为“MOOC之年”[5]。若干有着雄厚资金并且和全球顶尖大学合作的MOOC平台开始出现。其中,Couresa、Udacity及Edx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大MOOC平台[6]。Coursera平台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是目前全球知名度也最高、用户最多的课程平台。汇集了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在内100多所名校的MOOC课程,国内的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在Coursera平台上课程。Coursera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平台,涵盖各种学科,主要以英文课程为主。2012年5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Edx平台,超过70多家大学、非盈利机构及公司在Edx平台上课程。截至2016年5月份,超过7百万学生在线注册学习了700多门课程。Udacity是一个私立教育组织,主要从事线上学习,Udacity网站于2012年2月推出,课堂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且以计算机课程为主。不过,Udacity也开始尝试向职业教育培训方向转型发展,对课程的学习进行收费。
随着美国高校主导参与的MOOC的蓬勃发展,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自己的MOOC平台建设。英国主导的首个MOOC平台FutureLearn于2012年12月成立[7]。截止目前,共有83家英国和全球合作伙伴。不同于其它MOOC平台,FutureLearn除了合作高校外,还包括了一些非大学合作伙伴,包括:大英博物馆、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图书馆等众多机构。Open Universities Australia (OUA)是位于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机构,其Open2Study在线平台于2013年3月份正式上线,已有超过60万的学生注册学习。此外,还有法国的FUN平台、西班牙的MIriadaX平台、日本的Gacco平台等,都各具特色。
在全球MOOC发展的浪潮中,我国高校和相关机构也积极展开在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的早些时候,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宣布加入MOOC,成为国内率先试水的高校[8],目前,我国MOOC平台主要有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在线等。2013年10月10日,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堂在线MOOC平台正式向全球。学堂在线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和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以及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紧密合作,学堂在线将不断增加课程的种类和丰富程度。中国大学MOOC是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于2014年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其宗旨是让每一个有意愿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好大学在线(CNMOOC)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导,是中国高水平大学慕课联盟的官方网站。旨在通过交流、 研讨、协商与协作等活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向成员单位内部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MOOC课程。其愿景是让所有人,都能上最好的大学。
纵观全球各国的 MOOC平台,它们均提供学习课程的网络平台,全部教学资源,定期开课,按时布置作业和测验,强化师生互动等。这些海量、优质的教学资源对我国开放课程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同时也可以成为高校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9]。
二、MOOC 平台GIS相关课程
GIS 作为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的技术和工具,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有 200 余所大专院校设立了 GIS 本科专业,在校学生上万余人[10]。虽然,我国GIS本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MOOC平台GIS相关课程的出现及发展,为我国GIS本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由于MOOC平台上现在主要以公共课为主,GIS专业相关的课程并不多。通过检索发现, Couresra上有GIS直接相关的专业课程数量最多,质量也最好。因此,本文以Coursera平台为主,介绍该平台上的GIS相关课程。
在Couresa平台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于2016年推出GIS专项课程,该专项课程是全球MOOC上的首个GIS专项课程,包含“GIS基础”,“GIS 数据格式、设计与评估”,“地理空间和环境分析”,“影像、建模及应用”4门课程和一个“地理空间分析毕业项目”。
通过该专项课程,学生将学习到怎样分析空间数据、利用制图技术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培养与GIS相关专业人员协作能力。在毕业项目中,将会利用空间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空间分析技术,创建一个专家级的GIS毕业作品。该专项课程提供付费和免费两种注册学习机制,两者区别在于是否最终可以获得课程证书,如果不需获得证书则免费注册学习即可。
下面将简单介绍该专项课程中每门课的基本情况。“GIS基础”(Fundamentals of GIS)是专项课程的第一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3-5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基于ESRI公司的ArcGIS平台学习ArcMap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怎么安装ArcMap软件、空间数据的导入及基本操作、数字制图和结果的共享。“GIS 数据格式、设计与评估”(GIS Data Formats,Design and Quality)是专项课程的第二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2-3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进一步学习栅格和矢量两种空间数据类型、结构、质量和存储等,包括:空间数据模型和结构、创建矢量数据及基本操作、ArcGIS数据存储机制、探索空间数据库,并评价数据质量及不确定性。“地理空间和环境分析”(Geo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是专项课程第三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每周需要3-4个小时。课程内容主要是将已经学习的GIS知识应用到地理空间分析中,重点关注于分析工具、3D数据、栅格数据处理、投影以及环境相关变量的分析等。本课程的学习将基于一个完整的项目,从投影开始、通过数据检索、元数据管理、数据处理以及最终的分析产品,完成空间分析的完整流程的训练。具体内容包括:ARCGIS工具箱的运用、栅格数据的操作、3D分析、投影及坐标系统的深入学习、数据的符号化等。“影像、建模及应用”(Imagery, Automation,and Applications)是专项课程的第四门课程。本门课程共四周的学习时间。课程内容主要利用已学到的知识完成技术性任务,比如栅格计算和适宜性分析等。具体内容包括:高级栅格分析、DEM分析、适宜性分析、水文分析、空间建模工具等。“毕业项目”(Capstone: Geospatial Analysis)中,学习者将独立设计和完成一个基于GIS的完整分析项目。该项目可分为四个阶段: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生产产品阶段和最终展示阶段。项目计划阶段,主要写一个简单的计划,内容包括:项目描述、所需数据、时间安排、怎么完成项目等。分析阶段,利用所学的方法构建一个实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生产产品阶段,获取并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进而运行构建的模型得到初步结果。最终展示阶段,生成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图、数据及方法提交给指导者进行评价。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GIS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Coursera平台上,全球顶尖的斯坦福大学GPS研究实验室开设了一门,“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导航入门,使用智能手机与全球实验室互动”(GPS: An Introduction to Satellite Navigation,with an interactive Worldwide Laboratory using Smartphones)的课程。课程主讲教授是斯坦福大学Per Enge教授和Frank van Diggelen教授,Per Enge教授是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斯坦福大学GPS研究实验室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本课程主要介绍了GPS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介绍卫星导航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同用途。通过生动的在线讲课,以及利用支持GPS的智能手机或平板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学生将能够把在线学习和现实中的实践联系起来。该课程内容分为6个模块,包括:GPS如何工作、伪距、卫星轨道和信号、接收机设计基础、辅助GPS、GPS现代化及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地图学和地理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GIS学科的发展。2015年春季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Coursera上开设了“地图和地理空间的革命”(Maps and the Geospatial Revolution)课程。该课程结合了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思维的核心概念并用现实世界的例子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高级别的地理知识。同时探索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独特性,如何创建空间数据,如何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如何设计地图等。同时在课程中,使用了最新的地图和分析软件来探索地理问题。该课程总的学习时间为五周,每周需要学习6-9个小时。由于目前该课程并没有开设新学期教学的计划,Coursera平台上的学习资源现已不能访问,不过幸运的是国内网易公开课有该课程视频的镜像备份。
GIS技术在国防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理情报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将GIS功能与地理空间情报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技术地理空间智能(Geospatial Intelligence,GEOINT)。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Coursera上也推出了“地理空间智能分析和及其影响”(Geospat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Geospatial Revolution)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GEOINT在商业、执法和国防中的应用。在这门课程中,学习者将体会到GEOINT的价值,将学习如何通过使用GEOINT工具和谍报来设计和执行地理空间分析项目。这门课程专为想要学习GEOINT基础知识的人士而设计,但并不适合地理空间智能分析专业的学生。
此外,Coursera平台上还有明尼苏达大学于2014年开设的“从GPS和谷歌地图到空间计算”(From GPS and Google Maps to Spatial Computing)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空间计算的概念、算法、编程、理论和设计,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Google地图、基于位置服务(LB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学习如何收集、分析和可视化自己的空间数据集,开发更好的位置感知技术等。同样由于目前该课程并没有开设新学期教学的计划,Coursera平台上的该课程学习资源现在不能访问。
除了Coursera平台上提供了GIS相关的课程,Udemy平台也了一些GIS课程。如“利用开源工具创建企业级GIS” (Using Open Source Tools to Create an Enterprise GIS)、“GIS入门”Introduction to GIS、“提高你的GIS技巧”(Sharpen Your GIS Skills)等,这些课程主要由个人制作,多面向专业职业教育,并且多数都是收费课程。
国内MOOC平台现有的GIS相关课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仅在中国大学MOOC上搜索到中山大学将于今年9月份开设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计量地理学”和南京大学开设的“走进地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有的脱胎于原有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甚至是仅仅对原有精品课程视频和素材的重新剪辑和整理,与国外MOOC课程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总结
MOOC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我国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而MOOC平台上的国际名校开设的GIS相关课程为国内高校GIS专业教师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在GIS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入相关MOOC课程,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但由于我国GIS相关MOOC课程缺乏,国际MOOC平台的GIS课程又主要以英语授课为主,如何解决本科生学习MOOC课程的语言障碍也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考虑的问题。可行的措施有,对国外课程进行翻译,加大国内GIS相关MOOC课程建设等。总之,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预见这种传统GIS课堂教学和MOOC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是未来GIS本科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Kaplan Andreas M, Haenlein Michael (2016)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About MOOCs, SPOCs, social media, and the Cookie Monster, Business Horizons, Volume 59.
[2]田超. 网络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牟占生,董博杰.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探究―以Coursera平台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4,05:73-80.
[4]胡安珍. MOOC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5]Pappano, Laura. "The Year of the MOOC"[N].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4-18.
[6]程璐楠,韩锡斌,程建钢.MOOC平台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及其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58-66.
[7]包正委,洪明.英国 MOOC 平台: FutureLearn 创建原因与主要特点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4,(6):65-68.
[8]陈竹.北大清华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N].中国青年报,2013-05-23(3).
[9]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Coursera评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2:39-41.
[10]程朋根,聂运菊,夏元平,何海清,许俐俐. 对地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的探讨[J]. 测绘通报,2014,0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