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04-05 06:1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生产的发展重心主要为城市,农村人民迫于生计纷纷到外地打工,而留守儿童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产生了严重的教育缺失问题。我校位于兴仁县城西面六公里处,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九年制一贯制学校,全校留守儿童较多,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留守儿童缺乏良好教育的问题,逐步提高农村儿童的教育质量,更好的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农村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劳动人民开始大量的转移,农民廉价的劳动力也被很多城市所接受,流入到城市中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如果仅依靠务农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去外地打工后能够提高生活的水平。外地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和家人也带到城市中,不得不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2、社会发展与法规政策存在很大的矛盾
在城乡教育方面,城市教育工作由政府部门提供保障,相对农村来说,县级政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但是教学资源设施、师资等方面仍有待完善[1]。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质量也就相对较低,儿童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对农村户籍管理也有很高的要求,农民工子女无法同城市户籍的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教育,留守儿童不得不在农村学习,这就体现我国户籍制度的严重滞后性,也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大根源。
3、留守儿童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
很多农民虽然担心儿童的成长,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无暇顾及儿童是否正常的接受教育,只是偶尔询问一下儿童的状况。留守儿童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随着自己的性子学习,在学校课堂中不认真听讲,存在很多不好的习惯,经常逃课、打架,而学校教师也无法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再耽搁,很多留守儿童因得教育工作的不到位最终误入歧途,偏离的正常的发展轨道。一些在城市打工的家长由于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看到儿童学习态度不认真、成绩不理想,也就不再要求儿童继续学习,“读书无用论”思想得到滋长和蔓延,导致很多留守儿童长大后也走上外出打工之路。
二、学校班主任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1、呼吁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在繁荣景象的背后,农村经济发展仍处在落后的地位,城市和农村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老师要做的就是向社会呼吁,希望社会各界要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要发挥社会力量为农村儿童教育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完善农村教育环境,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高质量的师资资源,将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到实处。社会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大的关系和爱护,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还有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成长。社会各界要对游戏厅、网络等场所进行打击和处置,推广和宣传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协同作用下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搭建一个保护模式,确保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呼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生产力发展落实,农民收入低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所以在解决和处理的过程中也要从此下手。应协调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将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更高的福利,给予农民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支持,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政府部门一定要强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控制,在农村建立一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吸引众多的农民从城市回归到农村,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农村[2]。农民在享受政府有待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同子女分居两地的状况,彻底从根本上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事业也会不断进步,儿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更有利于农村的发展,这样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3、强化班主任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感
学校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缺少良好学校教育的环境下,儿童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也就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埋下很大的隐患。学校要强化班主任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感也是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大举措,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同儿童进行沟通,给予儿童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填补留守儿童与父母接触的时间短的空缺,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定期到儿童家中进行访谈,处理留守儿童生活中的问题,帮会留守儿童做人做事的方式,使儿童在离开校园后也同样有良好教育的氛围。
4、班主任要善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身管控能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儿童自身的约束和管理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仅仅依靠社会、学校和家长做出努力,而留守儿童却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则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工作必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付出力气和真爱,创新方法,要多渠道加强留守儿童的自身管控能力,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锻炼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按照社会准则来限制自己的行为。在学生发挥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留守儿童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具有较高的思想认知能力,主动的反省和检讨,纠正自身的不良习惯,获得积极、健康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背景下,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缘由,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应对和处理,同是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希望政府、学校和家长三者联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的手段来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保障农村儿童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作者:赵猛 单位:贵州省兴仁县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35—02
一、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或外出经商,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的生活成本使得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只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当地,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的复杂的教育和社会问题[1]。
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在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19%,平均每班9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不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就全国而言,据2009年全国妇联统计,农村留守儿童中14周岁以下的有4 000多万人。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将近7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留守儿童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主要表现为:(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极易出现辍学现象。统计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要比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6分。(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3)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道德面临集体滑坡的趋势,安全问题成为隐患。
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受到极大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生疏,缺乏有效沟通。例如,在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有个孩子叫妈叫不出口,还多次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班主任在孩子书包里发现她用歪歪扭扭的钢笔字在一沓练习纸上写道:“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受伤,妈妈就回来了。所以,我要经常伤我,但是,看见妈妈,我就是说不出,其实我很想妈妈。”类似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监管。年迈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文盲,他们只能从生活上满足孩子需求,不会从心理上去感受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及经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条件。但总体上看,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使得留守儿童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恒心,产生忧郁焦虑自闭等症状。这对孩子未来的人格、道德的全面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
部分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导致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难以留住人才,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监管。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更加难以管理,造成部分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孩子父母身上。学校教育的疏忽,导致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个别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与学生又很少有课外交流和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政策调控不足
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缺乏公平性,社会上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极少,不能满足需求。在公安管理上户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设施不完善,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衔接不到位,无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四)社会组织作用有限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农民工大多产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村级组织的作用越有限。据调查,许多农村每个月由一名村干部在家值班,其他的都外出打工。由于机构萎缩,农村基层组织往往只能应付上级的会议、检查和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资料显示,在几次座谈会上,当问及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2]。因此,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无论是职能上还是实际功能的发挥上,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能是听之任之。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1]另据笔者对安徽省安庆市与河南省信阳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2]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心理学大辞典》中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常青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3],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稳定、适应但是消极适应型占了18%。留守儿童对于权力需要、爱情需要、归属需要方面的愿望比较强烈,他们的需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差最大是在尚未满足的需要所属领域中的家庭和爱情需要,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而在权力需要等其它21个方面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
4.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4]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政策实施的乏力。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3.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4.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5],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如可以考虑设立协商机制和代偿机制等,只有完善了制度,才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安庆的姥山社区就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陶行知家乡——安徽歙县创立的“家长”制度,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6]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Blunrind.D和Ainswirth.M的研究,还是国内孟育群、刘金明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Ruttre.M等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俞国良等的研究得出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资源、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因果关系的模型”,他们认为,对学习不良儿童而言,家庭资源对其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学习动机对认知水平也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环境、父母关系和父母简单化策略对认知水平有轻微的影响;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学习动机和认知水平有因果性的影响作用。
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忍受农村贫困、落后的状况,纷纷涌向城市打工。但是,由于受中国二元结构的限制,农民到城市作为工人工作时,其身份依然是农民,只是不再依附土地。同时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户籍及各种限制,无法负担高额的借读费用,而且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因而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委托他人代为抚养。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既可以促进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沁阳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状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下面是对沁阳市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根据调查数据等资料做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表。
(二)与父母的联系情况
从对沁阳市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父母与孩子每个月联系超过四次的仅占40%左右,大多数孩子与父母的联系都在四次以内,而父母在与孩子联系时没有较多地涉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这些父母眼里,孩子只要在爷爷奶奶那里吃得好、穿得好,不出去惹事就算是很听话的孩子了。这往往对孩子产生一种误导,使这些孩子在心理和学习方面出现问题。同时,在这些留守儿童家庭里,父母都出去打工,他们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他们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失落,他们也渴望父母的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没人帮助学习又要做比较多的家务事,心中缺乏安全感。
(三)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于受家庭等各种情况的限制,留守儿童一般吃的都是自己家里种的蔬菜,而很少去集市上买肉来改善生活和补充营养,所以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遇到感冒、发烧之类的疾病,他们并不是积极地去医院看病,而是尽量拖延过去。此外,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爷爷奶奶已上了年纪,在家务和农活之间有点力不从心,所以一部分家务活落在了孩子身上,他们放学回到家要帮助爷爷奶奶洗碗、扫地或者下地干一些农活,必然挤占一部分学习时间。在零花钱使用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生活状况比以前好转,父母为了弥补其不在身边的愧疚感,会给他们数额不等的零花钱。但是,留守儿童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比较差,只有极少部分人将零花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而其他人主要将钱用于购买零食或者去网吧等地方玩耍,这样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不良的消费观。
此外,父母在外打工挣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了意义。由于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加之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有时孩子得不到较好地保护,甚至会发生意外或者死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成绩下降是从父母外出打工后开始的。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他们可以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帮助孩子及时解决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辅导出现了空缺,而作为监护人的亲戚认为照顾好孩子的吃穿就可以了,往往很少有人愿意承担起辅导的责任,自然而然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监护人的监督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很多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并以此为借口,没有尽力辅导孩子的日常学习,将教导孩子学习的工作推给了学校,时间一长,就会使孩子的学习缺少监督,作业完成不及时,甚至出现旷课的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安全感、对孩子的性格成长造成很恶劣的影响,逆反心理严重。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r有失落感,不爱和别人交往,性格孤僻、脆弱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而爷爷奶奶总是非常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使得留守儿童在溺爱的环境中生长,更是对心理健康无益。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家庭方面的原因。父母外出打工,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爱。父母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孩子照顾,却很少能在学习上帮上忙,因而,出现了对孩子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由于监护人的负担过重,当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与其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这些不利因素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是学校方面的原因。由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学负担很重,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关心这些孩子,因而,也没有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所以,学校应该拿出更多的教育资源倾斜给留守儿童,更好地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另外,农村学校的各种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教师队伍也比较匮乏,所以一个老师要同时给几个班的孩子上课,使其教学负担加重。加之国家财政给农村学校的投入相对较少,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城市教师相对不足。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限制,不能很好地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政府的财政应该有针对性地向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倾斜,保证充足的学校教育资金,进一步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
三是社会方面的原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一部分家务活便不可避免地落在了孩子身上,加之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都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由于受到户籍等的限制或者家庭条件不好、借读费太高等因素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不能将孩子带到打工地上学,使得留守儿童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出现辍学等现象。此外,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自制力,走进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课余时间经常泡在这里面玩耍,如果监管部门不及时排查,很容易使得他们误入歧途。
四是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留守儿童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自身年龄较小又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之,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其联系较少,当他们出现问题或者心情不好亟须找人倾诉的时候,他们只能选择与自己年龄相当的朋友,但是因为年龄较小,缺乏阅历,使得其不能分辨善恶,很容易被骗。
三、解决对策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
第一,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初期最为重要的环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顾和培养。对沁阳市留守儿童的调查表明,孩子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感,如果父母重视教育,孩子也一定会重视教育。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接受全面教育,而不是劝导孩子趁早打工赚钱,应该从长远考虑,不能仅仅局限在眼前。同时,远在外地的父母应尽可能更多与在家的孩子保持亲情联系,使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并且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好好读书。
第二,父母应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氛围。父母都外出打工加大了留守儿童教育的难度,因而其可以选择一个离家较近的地方,比如沁阳市的留守儿童父母可以选择在焦作打工,这样既可以照顾孩子,可以多陪陪他们,从内心上给留守儿童安慰,让留守儿童不感到孤独寂寞,觉得自己生活在有爱的环境,也可以增加其对学习的热爱,并且能够减轻留守儿童的家务负担,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此外,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在平常不工作的时候,努力多学点知识,多看看书、读读报纸,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其进行交流学习,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在学校教育方面
第一,教师应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具体情况。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承担起培育他们成长成才的任务,应该积极承担起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应该调查本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每个班级留守儿童的具体分布,掌握他们家庭的基本情况,号召教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
第二,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从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针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学校应改善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为孩子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学校不能单纯以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来考核教师队伍,而应该鼓励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留守儿童处于较为关键的成长发育时期,而父母不在身边,无法给予他们充足且科学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出现问题。他们很容易出现自私、冷漠、任性、蛮横、难以承受压力和稳定性较差的现象,因而需要学校与监护人双方积极配合,积极引导,合理进行管束。教师应多与留守儿童沟通,让他们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接纳别人,认可别人,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多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从而改变他们孤独忧郁的心理状态。
(三)在社会教育方面
一是加强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国家应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和扶持力度,集中更多资源对农村的教育事业进行政策倾斜,采取照顾政策,使得教师按时领取工资福利,并对校舍及教学设备进行改善,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同时,通过引进年轻教师,改变教师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由于留守儿童还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而社会环境极其复杂,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出入游戏厅、网吧等场所,有些甚至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年的影响,跟着这些人学坏,出现打架、斗殴等情况,严重者甚至会犯罪,受到惩罚。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社会应积极配合,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坚决不允许在学校周边开网吧,对于打架、斗殴等情况应该严厉惩罚。同时,应该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与家长联系,共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留守儿童应加强自我教育
一是?W会自我调节。从心理学角度讲,树立科学的自我观念,才能摆正自己和他人的位置及关系,才能形成正确心态。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养成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他人的依赖,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是积极看待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传统的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应不断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能力,应树立健康积极的意识,勇敢面对生活上的困苦。
篇5
论文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教育对策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走入城市,随之在农村形成了一个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0-17岁)。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和疏于照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人身(生理)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遭受的他人的人身侵害,遭受绑架、害等人身伤害;二是由于安全知识以及自救能力所限导致的意外伤害,2012年5月,江西省宜春市农民王久寿照顾的5名留守孙辈玩耍时全部溺水身亡,这样的悲剧在农村留守家庭中数见不鲜;三是由于得不到及时到位的照顾以及必要的情感支持产生的安全问题,例如2008年2月25日,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各种风险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如果不好好保护这些年幼、脆弱的生命,不仅给家庭带来痛苦,也会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二)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极其突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导致逾四成以上留守儿童感到孤单,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三)学业成绩普遍较差、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无法对其子女给予有效的教育,加之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管教不力,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近乎无人过问的状况,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全国已有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待遇低、居住条件差、流动性大等特点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到打工城市接受教育。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各种制度、政策,更使两亿多农民工成了我国最大的人户分离的群体,使他们成了城市中无“根”的社会阶层,使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长期地、稳定地在城市生存下去,更无法为孩子提供正常的学习坏境。可见,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二元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与错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父母外出打工后,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地教育,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普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品德和生活习惯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近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祖父母对孩子常常是无比的溺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控制力较差,抗挫折能力减弱。许多儿童不听祖辈的教导,我行我素,在学校中也不遵守规章制度,小偷小摸、打架、早恋等问题经常发生,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很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础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需要特别给予关照的。
(三)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村撤点并校的实施使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上下学面临一定安全隐患。
农村学校教师数额少,体育、音乐等教师极少,年龄老化、学历较低显现严重,课程开设不全难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全面发展。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仅局限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之外的活动,则不再关注。学校和老师只顾及学生的成绩,反而会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而忽视他们。农村学校里,基本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学校在工作中普遍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而且很多留守儿童情感比较脆弱,教育的方法和方式稍有不适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以至于引发安全等问题,因此,德育工作者也通常比较消极,安全成为德育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
三、制度规范、城乡互动、多管齐下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大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打破各种城乡壁垒
党的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产物,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做到:
首先,政府应加快改革,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适当鼓励、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上学,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创办乡镇企业,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就近务工,而不用将子女留守在家,去很远的地方打工。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提供资金、税收、手续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优惠,引导他们创业,并通过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农民即使不外出务工,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子女接受正规教育,这是消除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
同时,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投入,通过减免打工所在地学校对民工子女征收的额外费用以及降低民工子弟学校的收费标准等手段,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最终使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一起在外生活,实现最优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创办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农村,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思想,介绍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营养保健常识以及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组织家长交流成功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有助于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要家长科学教育,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关爱下健康成长。
(三)学校应尽职尽责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首先,应全面了解本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去向、联系方式和监护人情况等有关信息,对留守儿童平时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成长状况进行详细的跟踪记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以便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有针对性的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其次,要专门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让心理教育老师给予孩子在心理方面的正确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作为学校的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心才是。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差,影响到教学效果,就用有色的眼光去看他们,对他们置之不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考核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1-0042-02\[作者简介\]韦进红(1973―),男,广西扶绥人,本科,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东罗镇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留守儿童指那些由于生活或经济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省)甚至国外务工,而自己被迫留在家里(家乡)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这些儿童主要靠祖父母、叔伯或其他亲戚照顾。由于直接监护人――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儿童常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以及在学习上的督促和帮助。因而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不论在心理、性格,还是在生活、学习上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家庭孩子不一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家庭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是儿童获得庇护和幸福的港湾,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最初始又最重要的环境。如果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形中造成了这种最基本、最自然又最具影响力的家庭环境的缺失。首先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绝大多数由祖辈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照顾。在这种状况下,父母即使想给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浓浓的爱意却由于相隔百里、千里而不能;而留守儿童想向父母撒撒娇或者亲切地叫一声“爸爸”“妈妈”也因为地理上的隔绝而不能。这种亲情上的极度欠缺会使孩子们在心理和性格等方面出现一些不良的倾向或特征。常见的有:1.自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怜爱,与那些天天得到父母呵护关爱备至的同伴相比,自然觉得孤独、无助、自惭形秽、失落灰心,甚至把自己封闭起来。2.顽皮、任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教育便落在祖辈身上。祖辈对于孩子怜爱多,严苛少。久而久之,留守儿童便容易形成顽皮、任性的性格,甚至逐渐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其次,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照顾,而老人由于自身文化上的局限性,以及年龄问题和身体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多集中在吃饭、穿衣及安全的教育上,谈不上对其内心世界与情感的观察与分析,以及良好习惯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不能引导孩子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学校问题
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所以,学校对每一个学生(包括留守儿童)承担的责任也最大。有时,因为事务繁忙,工作头绪多,学校教师难免疏忽了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就其教育问题进行及时地交流与沟通。现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根本谈不上针对留守儿童做专门的辅导或家访工作。另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还比较滞后,乡镇中心校虽已逐步具备寄宿条件,但条件差,学校教师一边承担教学还需一边承担学生的生活管理,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辅导,为他们提供更精细的教育。
(三)政府问题
从目前看,一些地方虽然针对留守儿童提出"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的要求,但是总体来看,依然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投入,更没有实质性的措施进行管理。
(四)社会问题
由于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督管理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身体疾病的预防和及时救治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同时,当今社会存在着诸多不良社会因素留守儿童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留守儿童有的流连于网吧,有的混迹于赌场,有的甚至跟着社会不良青少年寻衅滋事,等等。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社会群体是国家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容忽视。因此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应该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去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做好家庭的监护和教育工作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细胞,是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最初始、最有效的地方。家庭环境的熏陶、父母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对子女一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家长要充分估量外出务工对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对子女教育的影响。能不出去就不要出去,宁愿经济和生活困难一点。能出去一个就决不出去两个,尽力保持家庭教育及其环境的存在与完整。如果夫妻双方必须都出去打工,最好把孩子带在身边。实在不能带在身边,则务必选择既有一定文化素养又有责任心还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的叔伯兄弟或亲朋好友做监护人。其次,家长一定要与班主任、监护人和留守孩子本人多沟通、多交流,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身体和心理状况,让父母的关心、关注和爱随时都传达到孩子身上,让留守儿童在接近于完整的家庭氛围和完整的父母之爱中渡过他的童年。
(二)学校教师在校内校外都要尽到职责
学校是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机构。它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做好下面几项工作。首先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跟踪管理;二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父母的联系和交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怀和牵挂;三是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及心理辅导小组,及时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或心理有问题的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四是加强家访活动。如此,一是可以加强教师与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和交流,让双方随时掌握孩子的情况;二是让儿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重视;三是可以利用老师的威信,有效震慑儿童不要轻易做出违纪的事情;五是建立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关心与温暖,重塑信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政府要在指导、监督、检查与考核上下工夫
首先,各级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专门研究、制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措施,指导、监督、检查辖区学校的执行情况。其次,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条件。第三,设立监督考核机制,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各地政府官员、农村基层组织以及学校老师的考核指标体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监督和考核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政府、学校和村镇基层组织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若干工作,让留守儿童更为顺利地成长。
(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
调动社会其他方面的力量,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1.加强媒体和舆论在社会中的导向作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爱护、关怀留守儿童。2.执法部门和有关机构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和人身安全的保护力度,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受或少受不良行为和势力的影响。3.发动民间组织和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总之,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形成合力。我们相信,社会力量是多方面的、巨大的,只要我们发动得好,组织得力,他们就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我们的城乡教育就会得到和谐发展,我们的社会就在这样的和谐中得到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7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十分关注的对象。有学者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的22%,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这个比例更高。如此多的儿童远离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教育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引发了广泛的忧思。我们若不及时妥善解决今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二十年后,这批孩子必然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问题
1.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北部,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92%,现辖1个副省级市、1个较大的市、10个地级市、1个地区,以及6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45个县、1个自治县。六普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总人口为3 831万,截至2014年下半年,黑龙江省约有18万农村留守儿童,超过70%的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在中东部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绥化三市。北部的伊春、黑河两市虽然总数不多,但比例较高,占本地儿童的5%以上。
2.留守儿童的情感特性。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长时间没有陪伴,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会感到孤独,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化初期缺乏足够关爱,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引导,亲子关系疏远导致的情感缺位,极易导致其性格发育失常。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少儿期在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至关重要,因为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最为迅速,早期社会化的一些重要认知皆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但由于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农村留守儿童对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容易出现恐惧和怀疑,致使易发对抗情绪,逆反心理较强,出现逆反行为的几率较大。隔代看护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老人的观念认知产生反向心理,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乖张,生活无规散漫,自控力和自觉性变差。
3.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一是辅导缺失。黑龙江省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其中具有高中学历的仅占约18.5%,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及质量低下。二是监管不力。黑龙江省农村儿童留守有三种监护类型:即单亲照顾、监护和隔代照顾。这三种方式中,第三种比例最大,孩子大多留给父辈老人,也就是隔代监护。他们大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没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多认为满足衣食住行和安全需要就是合格的监护,缺少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引导和其他层面的监督。
4.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及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完整,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学校也没有办法得到充分有效的感情照顾,两个重要成长环境的功能缺失容易使其心理发育出现问题,造成心理成长困境,这样既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其早期社会化的进程。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大背景下,农村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有限,致使他们没有有效的办法或先进的观念更多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仅有的术科教学很难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在没有给予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足够心理认知引导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会受到很多障碍限制。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样存在空缺,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制造了诸多灰色地带。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在实施模式上存在问题,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几乎为零,老师与家长间的联系沟通较少,没能及时反馈孩子的在校学习状况。
5.留守儿童制度保障现状及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及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一系列制度壁垒,让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子女想要融入城市生活变得困难重重,劳动力有进城务工生活的自由,但户口限制使其很难享受到真正的市民待遇,要想为孩子提供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受教育的环境更是奢求。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农村儿童进城受教育就需要产生一系列的关联成本,同时学校的正常运转也需要更多的资金,作为发挥辅助功能的社区,其运转同样困难不少。处于农村的学校则由于多方面原因,既不能吸引来优秀的教师,也没条件满足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而对留守儿童教育起辅助功能的农村社区,资金完全依靠财政才能运转,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亦是令人担忧。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建议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从宏观角度讲,包括社会、文化与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性因素。从微观角度来区分,主要指外部生长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农村社区三个方面,他们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三个最主要环境场域,这些因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建议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配合政策调整,从破解制度樊篱出发,采取长期有效的、系统完备的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优化制度环境。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仍需要政府为主导,原因有二,一是社会组织发育还不完善,二是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未来。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提高问题意识,做好规划部署工作,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有针对性地增加财政投入。建议政府在进行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将留守儿童教育投入纳入预算之中,将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融入当地社会民生发展的规划之中。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仍无法达到完全公平,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在发展乡镇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省级财政则要对贫困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黑龙江省应根据自身实际,在贯彻国家相关政策的同时,着重培育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对完全公益性的组织要划拨资金,使其能够正常运转,为农村社会民生的建设提供服务。
二是完善相关服务,提供后续保障。结合省情,切实维护城镇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权益,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提供离户籍地近的就业信息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在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一部分群体纳入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联合相关部门做好其子女的入学工作,同时尽可能简化农村转移劳动力子女的入学程序,并做好入学后的教育跟踪工作。针对黑龙江省工资待遇偏低的现状,存在一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无力支付其子女在城镇的教育成本,相关部门可制定相关政策,依规应给予补贴和减免,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配套的监管服务系统,对拒接或收取议价的情况坚决予以查处,保障随父母迁往城市的留守儿童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
2.发挥社区功能,提升辅助能力。一是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完善其辅助监护能力,弥补留守儿童课外社会化场所不足的问题。农村社区是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辅助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服务职能,就当前黑龙江省实际来讲,可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及其监护体系的有力补充。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基本没有儿童社区教育的相关社会组织,对孩子的补充教育仍处于断节状态,但相对紧密的邻里关系,使得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能够使留守儿童无形中对社区内的邻里有亲近感,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环境,避免其产生不良行为。二是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黑龙江省可根据实际,鼓励当地的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采取市县联动、县域互动等形式开展家庭团聚送亲情、免费体检送健康、亲情讲堂送关爱、快乐成长送帮扶、励志教育送文化等活动,试点建立农村家长培训班、留守儿童教育咨询站等。号召社区内有条件的家长加入到志愿者组织,担当“监护人”,以就近原则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动态给予适当关心照顾。东北乡村较为亲近的邻里关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人力基础。社区还可以不定期组织开展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集体活动,如带他们帮社区居民做些农活等,以培养他们的互助观念。
3.提档学校教育,保障人力资本。一是成立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由小组成员建立留守儿童教育追踪档案。小组成员定期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教育状况沟通,使其监护人能够充分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动向。不同学校主体间的小组成员可以不定期进行经验交流活动,更新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案。需要额外注意的是学校要做好跟踪信息保密工作,在记录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的同时,要注意维护留守儿童的自尊和隐私。当地文化部门和公安部门要联手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绿色校园环境,在儿童自控力弱的时期剔除不利环境因素。二是发挥班主任老师的教学外功能,在学习方面用更多的心思指导这些孩子的同时,可安排班级内同一个村社的学生结成互助小组,平常一起上下学,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的同时,让其从这些日常交往中养成互助互爱的人生品质。在班集体活动中,鼓励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在住校生活中,尽可能地使他们感受到爱和关怀,增加安全感,任课教师还应留心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夸赞,以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班主任还应注意班级内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和交往动态,把他们的心理健康跟踪作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演讲、小话剧等多种形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的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如果一个孩子长期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年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就会被孩子模仿,形成老年人的一些心理特征。长期留守的儿童,有的一年与父母都难见到一面,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温暖,他们的负面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有的形成了心理障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交往。一是焦虑。长期留守与老人生活,父母与孩子难于建立亲子关系,致使这些儿童表现出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容易激动、与伙伴难于相处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有事闷在心里,不轻易向人表露,有时容易冲动。二是抑郁。长期的压抑会使留守儿童性格过于内向,孤独离群,难于适应集体的生活,交往困难;情绪低落,没有开心的感觉,爱发脾气,经常的内疚和自责;行为退缩,逃学、打架、不听话等;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容易转化为攻击行为。三是自卑。自我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自己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美满、不得志、命运不好,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缺少知心的朋友,对学习没有兴趣,生活也不快乐。如果需要父母参加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失去心理平衡,自卑越发的严重。四是孤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儿童感到寂寞和孤独。首先是语言减少,而且说话没有感彩;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是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时间久了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那时后果更为严重,儿童的智力也会受到影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1.与家长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协调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据调查,有问题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特别是一些缺乏现代教育知识的“传统家长”。“传统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必须听从家长的一切指示,孩子稍有犯错,不问缘由就加于责罚,或是棍棒伺候;不与孩子谈心交流。试问,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心理能健康吗?能不成为“问题学生”吗?因此,做老师的应与学生家长经常联系,与家长电话沟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应教给家长一些现代教育知识,改变家长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如今的一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在学校读书,一切都是老师的责任了。做家长的就很少管教孩子。因此,学校也应该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让家长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想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好学校教育。只有二者结合好,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
2.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学生孤独寂寞的心扉。在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的基础上, 班主任要清楚每个留守孩子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定期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定期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用爱开启留守儿童孤独寂寞的心扉。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篇9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了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必须提高全民族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国务院颁布了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有关法规,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学龄儿童得到接受良好的教育机会,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举措。诚然,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出现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文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措施作粗略的探讨。
一、留守儿童的凸现及其基本现状
目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多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一般指6-16岁)儿童。
(一)留守儿童凸现的原因
留守儿童是伴随当今中国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及亲人为了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外出务工,把自己的小孩留在农村,随家人或亲友一起生活,从而使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在广大农村形成一个“特殊未成年人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人们常说的“留守儿童兵团”。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虽然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也为他们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不与儿女一起生活,家长的“启蒙老师”角色没有发挥作用,因而,无疑对儿女的教育和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然而,有的聪明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工作和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续学习深造。诚然,除了经济上的有所改善,而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就是教育上的缺陷。以湖北省枣阳市的三镇十四村为例,抽样调查了17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
与此同时,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的监护,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之中。也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存在着厌世自闭、逆反心理、空虚、自卑、胆怯和没有精神寄托等等。家庭生活感情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当中有的经常逃学、打架;有的行窃偷盗,甚至违纪犯法,给和谐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因其家长外出务工而把孩子留在老家与家人生活,导致父母关爱缺位、家庭教育歉缺、学校教育与管理困难,使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和学校应有的教育程度以致影响其正常成长的过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和存在,既有客观上的原因,又有主观上的原因。笔者就此问题作以下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欠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是就是家长和家人对其小孩的教育过程。是与其家庭的人员变动有直接关联。留守儿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单方照管或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亲属代为照管,这样势必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里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的启发、教育和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二)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
学校是教育人和培养人的特殊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仅成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学校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这种“消耗”中大打折扣,致使留守儿童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缺乏
目前,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教育方面突出问题,是社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帮助机构,其中帮助儿童是重要的内容。我国目前这样的机构系统尚待建立和完善,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专门扶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组织更是空白。另外,受农村社会的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的严重缺乏削弱了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理想 教育功能化为乌有。
此外,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度不够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笔者调查的三个镇政府的社会教育情况,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也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新的不稳定因素。因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改善户籍制度环境,解决留守儿童进城读书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可以随父母进城读书,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学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公平、地区平等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
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改革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
(二)强化政府及教育部门管理职能。支持学校做好流动儿童教育
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的学校加以指导,营造城乡儿童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但是,如有对流动儿童的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不合理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政府还应加大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各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在城市内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予以补贴,提供基本的教学场地,适当拨款扩建校舍,派送高素质的教师,以解决城市学校目前还存在不能容纳流动儿童入学的实际问题。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扶持和督导有办学条件的私立学校参与留守儿童教育活动,扩大教育面,以方便留守儿童就地入学读书,促进各地教育事业的平衡发展。
(三)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为了让留守儿童在接受良好的教育中成长,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落实支农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各农村学校也要密切配合,积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要制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增强办学和教学的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与其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学校还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尽量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中志愿留宿的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这么做既避免家中老人的溺爱又可进行更科学的思想和生活上的引导。配备专门的类似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他们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过这一渠道汇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教育和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团结和帮助留守同学,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选择家庭教育方式,维系亲情交流互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家庭教育。这是因为有家人的激励,亲情的维系,情感的互动。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要选择好监护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尽可能经常回家看望子女,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思想和生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父母在外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以形成一个最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环境,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这就为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然而,值得一提的就是要转变父母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了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之外,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以免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五)建立和完善对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监护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监护体系,是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具体做法可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青年团、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监护体系。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和履行教育孙辈们的职责与义务,从而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教育监护体系,并使之成为人性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
篇10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隔代家庭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性进程中,在中国国土上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的人口迁移,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徙。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的诸多现实问题,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少年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建立起一套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1.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农村在知识文化程度上远远不如城市,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下。农民掌握的知识文化远远不能胜任一些高报酬性的工作,只能以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在一些低技术性的领域从事最艰苦最累的体力工作,而城市昂贵的花销,使他们难以负担孩子在城里的生活。
2.高昂的借读费用限制了农村儿童进城接受教育。农民在城市没有户籍,无法像城市居民那样享有各种优惠,很多权益受到损害。这种权益的损害不仅表现在对其就业的损害上,还表现在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上,如果农民工要想自己的孩子接受城市教育,就得交一笔数目可观的借读费。另外,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无论在经济上、生活上,还是在观念上都与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差别。社会也给农村孩子施加了或大或小的压力,这些都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放弃了进城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3.社会冷漠使农民工“边缘化”。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曾经指出:来自一个山村或是来自于一个小城市中的新来者,经常会被大城市的特殊的冷酷或是大城市的冷漠方式的对待所打击。在社会冷漠的打击下,他们极易在心理、观念、行为层面上产生隔阂,从而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充当着“路人”,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不仅会在城市生活中产生诸多的不适,而且会在与市民的结合和互动中出现种种裂痕,很难融入城市。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日益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家庭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杜鹏教授针对流动人口的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子女中,抚养方式主要为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且隔代抚养的比例最高,这表明隔代家庭教育和单亲家庭教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2.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隔代监护人的知识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多数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状态,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的差距,很难与孩子交流沟通;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略显单一,主要以放任型和粗暴型为主。
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祖辈吃什么,留守儿童就吃什么,吃的花样单一,只能填饱肚子,没有营养可言;二是尽管祖辈很疼爱和关心留守儿童,可是他们一向节俭,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舍不得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三是祖辈年迈,其生理因素限制了其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关注,时间精力上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劣势。
1.在学习上缺乏管教与督促,使得智力开发受到制约。在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农村留守儿童其智力的总体水平在起点上较同龄儿童低,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及生理条件的限制,祖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基本上都采取放之任之的态度,疏于管教或者管教不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2.在心理上缺少亲情关怀,导致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其人格的健康形成和发展与父母对其的关爱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息息相关。父母的关爱是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常年在外,使得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长期缺失,其亲情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就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的状态。大多数隔代监护人重养轻教,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再加上祖孙之间存在代沟,缺乏沟通,孩子在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时,尤其在面临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往往不愿意与祖辈们交流,久而久之在成长过程中就表现出内向、孤僻、不合群、交际能力差、脾气暴躁、易怒及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王玉琼等人的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在安全上缺少必要监护,使得其身心受到伤害。祖辈只满足于照顾其衣食,认为只要留守儿童吃饱了穿暖了就是尽到了监护责任,对其安全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自由放任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儿童的自控能力很差,也缺乏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父母和祖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不够。
4.在价值观上缺乏正确引导,导致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先进经验、技术的引进,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也带了进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农村正遭受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阶段,他们很可能因为得不到父母在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偏离。
5.在亲子关系上缺少有效沟通,导致产生亲子间的隔阂。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其与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见面的次数和时间不多,因此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亲情。也许在物质上父母可以满足孩子,但是情感和安全父母无法给予。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与父母感情疏远,甚至不但不理解父母,反而对父母产生怨恨。
范芳经研究提出,隔代抚养导致亲子关系的缺位,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造成亲子间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这种亲情关系的缺失不仅会导致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代沟”的产生,还会影响到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对自己子女的情感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要注意到这个问题,通过多种渠道与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
1.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及年龄上的差异,祖辈们传统意义上的育儿观念已经明显不适应当代育儿形式的需要。作为父母外出务工后孩子的监护人,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学习一些教育儿童的新知识、新方法,及时转变观念。把关注孩子的吃饱穿暖转向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并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与父母一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祖辈要注意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祖辈要注意塑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在保证孩子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下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祖辈还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为孩子多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祖辈要及时发现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创造好条件鼓励其发展自身爱好,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明白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子女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子女乃至家庭的未来,这是比物质更为重要的东西。只有思想上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在行动上真正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父母选择祖辈作为监护人,要充分考虑到隔代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能仅仅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在隔代监护人确实没有教育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留下一方在家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三)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除家庭之外,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也应该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学校要延伸其教育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还应该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将学校教育从课堂教学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并建立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平台。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比有双亲在家管教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首先,在学校教育中要增设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其次,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最后,要经常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经常走访,及时了解儿童的成长表现并做心理档案记录。开通家长热线,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让家长对其孩子的在校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存在,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各个层面必须密切关注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孩子是无辜的,不能让其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家长、学校及政府责无旁贷,要尽一切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中国德育,2007.7,VOL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