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感受范文
时间:2023-03-22 05: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入学感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怀揣的一种忐忑,来到了这里,校园一片喧哗。每到一处都感觉很新鲜,好奇。报名过后,家长离开了校园,孤身一人在学校里转悠,第一次来就要接着住两天,心中好不舍。
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陌生的教学楼、陌生的楼梯、陌生的课桌、陌生的床。一切都才刚开始,我没有感觉到温馨快乐,一切都是冷漠和孤独。炎热的晚上,我的心中却是寒冷的,在陌生的环境中,我还没有适应过来,仿佛连空气的味道都变了,心中一股搅动。
每当夜晚无眠的时候我就会想家。
想家,这是每个学生的心情,就算没有说出来,没有表现出来,但这也是肯定的。来到学校,才突然发现家是那么的温暖,每天舒舒服服的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吃着零食,现在,那已经成为历史了,洗漱上床睡觉,还要以最快的速度,不然就熄灯了。每个人都说,不适应不适应,是呀,第一天谁能适应过来呢?
篇2
一、化学教学需要“美”的引导
在中国美学中,庄子和惠子在濠上对于“游鱼之乐”的辩论是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庄子的看世界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而惠子看事物是理性的逻辑思维,庄子强调“感”,惠子强调“知”,其实这两种思维在初中化学的内容中都有体现,例如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就考虑到了“感性”和“理性”,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强调化学教学中要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这其实就是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强调了美学上的“感”.美学不是单纯视觉、味觉、听觉上的享受,而是真正的心的悸动.没有美学上强调的“感”,也就不存在“美”,也不存在心灵的满足.
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需求不同,所以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各自有一个美的概念,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来选择、决定自己对事物的态度.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美的概念都不会相同,也正也是因为这个不同,世界上才能存在这么多种的美,也会存在那么多的态度和方式.对于一个初三的学生,他们如果不能看到化学这门学科的美,那么他很难从心底里去认可、喜欢化学,如果他们不能看到化学这门科学的美,那么他的人生会缺少一份美的感受,他的思维里会缺失一部分化学思维,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大的损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美的感受,没有乐趣,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失败的.
二、美学在初中化学科学探究中的体现
在美国某科技馆的墙上写了这三句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科学是探究过程和知识结论的统一,学习科学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做科学”,也就是科学探究.
例如,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Na2O2广泛应用于潜艇的呼吸供氧和CO2的去除.”他们决定探究C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进行实验,请将下图装置进行连接.
学生在解决这个探究的时候,利用已有的试剂和装置,根据实验原理,运用流动的观点,将装置连接起来.在连接好装置,将装置运用到实验室,达到实验目的的时候,学生同样也感受到了化学的“美”、探究的“美”.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言之美,被作为最高的美、绝对的美.化学学科中的美,没有清朗的语音语调,但是化学有它独特的语言,它的语言没有声音.所谓“大美无言,妙契无言”,对于化学来说是完全契合的.在化学的科学探究的“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三个过程中,完全是思维的力量在支撑着探究的进行,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描述,完全可以利用化学语言来描绘.例如“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整套装置,在装置的起始位置开始“进行实验”,随着物质的无声的流动,达到实验效果,同时在“搜集证据”环节完全可以用眼睛去观察、用天平去称量等无声的方法去搜集.即使在“解释与结论”环节也可以部分采用化学独特的语言:化学式、方程式来完成.
三、化学科学探究的教育需要渗透的美学知识
化学的“美”,是无言的.如果要用语言描绘,以上几点绝对是不全面的.科学探究本身就是美妙的科学行为,但是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如果不能将化学美表现出来,那么学生很难自主体会到美感,那么在学生眼里的科学探究就只是很多“兴趣小组”无聊的实验或者就只是题目,那么我们的科学探究的课堂就变成了习题课,就达不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了.学生在化学考试的时候,探究题得分不高,有一部分是基础不扎实,有一部分是探究能力欠缺,于是就会有老师把科学探究的教学分裂开来,分成基础知识课和解题技巧课.这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短暂的效果,但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起到扼杀作用的.
1.探究过程设计讲究“适度美”.美丽的事物不是空中楼阁,美妙的探究就是因为它的实用美、逻辑美,才接上“地气”,探究的基本功是观察和记录、表达,这些都是“无声的美”的表达形式;探究的核心是分析和得出结论,这也体现了逻辑美和创新美;探究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和方案设计,这也是和谐美、流动美、严谨美的表达途径.不同的探究环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美”,美的前提是符合“适度美”,不同的环节难度不同,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对于不同的课堂要适度安排探究活动,将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究分配合理,只有这样各层次的学生才都能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美”.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感知 认识 数学美
一、让小学生认识数学的统一美
统一性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协调。没有哪门学科有象数学这样的严谨与统一,就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借助于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而化归为整数(分子)的加减法来实现的。复合应用题是通过适当的分解化归为若干个简单应用题来解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是通过割补法等方法化归为简单图形的面积来计算的……这一系列都说明了数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让学生感到,学数学就象走楼梯一样,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是很容易学的,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明白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性是指数学理论体系结构和表达形式的简洁,并不是数学内容的简洁。例如乘法是加法(相同加数)的简化。 A+B=B+A则简洁的表达了加法的交换律,比起语文的背诵课文,是多么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啊!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先斯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语言文字,用这10个有限的符号能写出无限多的数。
用字母表示的数量、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定律也具有简洁美,例如:姐姐比弟弟大4岁。
弟弟1岁时,姐姐1+4=5(岁)
弟弟2岁时,姐姐2+4=6(岁)
弟弟3岁时,姐姐3+4=7(岁)
……
这里的每个式子只能表示出某一年弟弟与姐姐的岁数的关系。若用a表示弟弟的岁数,姐姐的岁数用a+4表示,就能简明地概括出任何一年他俩的岁数关系。
三、让学生探究数学的对称美
对称性是指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匀称和对等。现实世界中到处都体现了对称性。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的形体,许多建筑的设计,更有祖国大好河山中漓江山水的到映等等,数学的美融入了整个大自然。这也同时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其他学科往往也要借助数学中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对称是指整体各部分之间的相称、平衡或相适应。它是美的重要特征。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中,从各种动物的形体到众多的植物花朵枝叶;从小到肉眼难以看见的原子结构到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具有奇妙对称性的物体比比皆是。小学数学也同样如此,存在着许多对称美。
例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体现了等式两边对称平衡的美。再看下面的“金字塔”之花。
1×1 = 1
11×11 = 121
111×111 = 12321
1111×1111 = 1234321
11111×11111 = 123454321
111111×111111 = 12345654321
……
它显示了一种有序、对称、和谐的结构。
四、让学生表现数学的直观美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图形和算式。是学生接触得最多和最频繁的。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开发它,让我们的学生觉得快乐,觉得它的重要性,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如数学活动中的拼组图形可以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一方面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图形之间的神奇变化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组成五彩缤纷的造型,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拼摆活动中受到数学审美教育,并初步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实践证明:凭借直观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因此,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享受到喜悦,产生美感,教师就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直观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像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美的情境。真是一幅动感画面激起千层浪,使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展开了联想和讨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已呼之欲出,同学们已经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已然写在脸上。同学们的拼图方法层出不穷,最富有创意的是有的同学拼出了正方形,有的拼出了菱形。
五、让学生去创造美
篇4
一、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时,我动员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丢弃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等,把它们清理干净后带到课堂中来,利用收集的小食品袋、生活用品作为欣赏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同时,我还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广告画,并把它们引入到《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一课课堂教学中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让学生参与某某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另外,我还教学生用收集到的生活用品的包装纸折成了五颜六色的小五角星、纸鹤、小花伞、纸花等手工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极大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二、从生活中寻找材料.创作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我们倡导“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手工制作中,我们会有意识的为方便生活,美化生活而动手动脑,在制作材料上也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让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且创造美。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表现艺术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是手工制作中应手的最广泛的材料,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东西,甚至是垃圾它也可能是表现某些事物的最佳制作材料,如蛋壳贝壳、蟹壳都是很好的装饰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数不胜数的艺术材料,顺手捏来就可以进行艺术制作。 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儿童的眼里,生活中有着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如将牛奶盒作为材料设计成“储蓄罐”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原本生活废弃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小巧手”可以变化成一种有用的小物品,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从生活中寻找材料,是我们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常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手工创作的源泉。这些材料是学生抬眼可望、伸手可摸的,利用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构思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然后老师只需稍加点拨、提示,学生就能创作出有个性、充满童心和灵性的美术作品。
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生活中的美带进美术课堂
诗人柯勒律治说,“大自然对儿童的熏陶远远高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学生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如在教欣赏建筑艺术时,除了可直接让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述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在教学中,我还将这些地方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发到乡村等地实地考察、写生,品味家乡古建筑基石纹样上线条的美感。有的学生试着用纸蒙在瓦当上描摹,有的用速写本写生家乡的古建筑,还有的用手抚摸,感受石刻纹样的凹凸变化,体验古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学生对家乡的古建筑非常熟悉,但从来没有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它,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学会了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又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多彩的生活,真情的表达带入美术课堂
篇5
关键词:快乐体育;趣味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渠道,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之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氛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健康发展。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应认真备课,在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板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快乐指数
(一)教学安排要具有一定弹性。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既要预设,又不要拘束于预设。教学过程中的随机生成有时比预设的活动更加有趣,教师应避免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练习,时间安排得太严。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目的性不强,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像力保持自由发挥,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实践,根据他们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世界。有时我们要放慢教学进度,而不能机械地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以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寓教于乐。传统的小学体育中,田径教学也许是最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效果最不理想,既影响了教师教学发挥,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跑、跳、投这些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造,把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趣味性的游戏中,这样教材便显得新颖些了。比如,许多人认为玩不是技术,现在祖国的民间体育中“滚铁环”,它们都需要有技术,许多体育游戏,如:障碍跑、十字跑等也有特定的技术,即使再简单的游戏活动,只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用于体育活动,便认为它是运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喜欢教,爱教,学生乐学,使学生与教师和谐发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运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教玩结合,提高学习趣味性
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是必要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提倡“教学”和“玩”有机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实现教学目的。如教学二年级的《投掷:持轻物正面投掷》时,可以设计三个“玩”的环节。首先是小游戏:打龙尾。其次是热身操:泡泡操。最后是游戏:“急送鸡毛信”。学生上得非常开心。再比如,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结合跳绳教学,通过“以绳练跳”,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跳绳方法,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叉的单脚跳、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双飞跳、双人跳等,长绳的单脚跳、穿梭交叉跳、集体跳等。
教学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尽情展示自我,展示技术技能,该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一个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达到练习“跳”的目标,既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应注重创新,将绳子的多项功能发挥出来,“以绳代杆”。在跳高教学中,也可以将绳的两端请两个学生握住,在合适的高度,以代替横杆,这样使“绳杆”更安全,携带方便,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实践中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可以用绳设计阶梯,宽度从大到小,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阶梯”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信心。
四、让学生在体育课上战胜困难,体验成功乐趣
篇6
[关键词]学生资源;错误;操作;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66-01
数学学习中,学生会出现思维卡壳的现象,听了教师或者同学的讲解后,他们常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感叹,此时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真正原因,教学便成功了。
一、捕捉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顿悟“原来如此”
教育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认为:“当动物或人类面对新的情境,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应付时,便会运用日常所采取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经验去不断尝试……经过多次尝试,反复练习,逐渐淘汰错误的或无用的行为,保留正确的行为,最后达到学习成功。”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学生在不断的错误和改正过程中内化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知识。
(出示题目:幼儿园购进12箱迷你南瓜,每箱24个。一共有多少个?)
师:请你读一读题目,然后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大家是怎么列算式的呢?
生:12×24。
师:我们第一次遇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你的结果是多少?
生1:48。
生2:288。
生3:280。
师:看着这些答案,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生4:48这个答案肯定是不对的,因12乘4已经等于48了。而12乘24的个位一定是8,不可能是0,所以280这个答案肯定也是错的。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经历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并且有效地借助同伴之间的数学思维帮助错误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短板,让他们顿悟自己错误的真正原因,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组织操作,让学生感叹“原来如此”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为研究某一问题而开展的自主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表象。
如教学 “轴对称图形”时,我这样引导:
(课件出示一组图形:)
师:请仔细观察,你觉得哪几个是轴对称图形?
生1:我觉得全部都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都可以通过对折使两边重合。
生2:第六个不是轴对称图形,它无论怎样对折都不能发生重合。
生3:我觉得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对角线就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这里有一个平行四边形,请生3上来按照你刚才说的折一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沿着对角线对折平行四边形,其他学生观察)
生3:我刚才的想法错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无论怎么对折都不能让这两部分重合。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判断,对于有争议的地方肯花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发现它不是轴对称图形,教给学生“动手实践可以证明事实”的道理。
三、善用学生的发现,让学生理解“原来如此”
数学课堂上会出现很多的意外,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将这些“小插曲”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如教学 “认识时间”时,我发现了学生理解几时几分的不同想法。
师(时钟的分针指着数字1):你们知道现在是几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分针指着数字1是5分,因为分针走1小格是1分,那么走了5小格就是5分。
师(时钟的分针指着数字2):那么现在是几分呢?
生2:10分。分针指着数字1是5分,指着数字2就是2个5分,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就可以知道是10分。
师:大家知道生2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吗?
生3:5的乘法口诀。
师:看来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地计算出是几分。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小结时能够善用学生的发现,让大家感受到钟面知识“原来如此”,肯定了发言学生的新发现,让其他学生获得计算时间的新方法。
篇7
关键词: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
在当代,我国对美术教育的研究只局限在理论领域内,并没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一些旧的教育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使美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色彩课程是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一、让学生了解色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讲清色彩原理
色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也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往往只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而忽视了光源色,而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直接表现在了学生的绘画当中,让物体的固有色受到了影响,这是因为学生对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不准所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条件的物体形成的色彩关系来进行绘画,从中理解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然而,也不能忽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作用。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色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才能在绘画中将准确的色彩关系表现出来,这也是为培养色彩感受能力打下基础。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对色彩知识欠缺,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大自然中色彩产生的原因。可以采用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指导“光是色彩产生的原因,没有光就没有色彩”,五颜六色的色彩都是光发射的结果。搞清楚光与色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色彩奠定好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开拓学生审美观念
艺术的范围是很广博的。音乐、舞蹈、绘画是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和绘画的关联性给了色彩教学很好的启示。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绘画的线条、色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把握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色彩是有较好的作用的。音乐和绘画有着相同的审美功能,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音乐以音响的形式表现,绘画则以色彩的形式表现,在同一空间、同一光源的条件下,就让音乐和色彩之间具有关联性,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的不仅是绘画能力,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三、通过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色彩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忽视为美而教的教育观念。在色彩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利用展览带领学生用专业知识来欣赏组品。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的顺序,还要结合艺术作品来对色彩关系进行分析对比,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随着感受的丰富提升感受能力。党学习融入活动时,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得到放大,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色彩感受力的培养。
四、走进自然让学生感受色彩
大自然是一副美丽的画,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于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而忽视了物体固有色的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能让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感受自然界色彩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光色彩的规律性,在具体应用中通过选择、感情等表达来对外光色彩进行选择性的取舍。在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色彩斑斓的世界,领悟色彩跟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同时教师需要注重让学生在感受自然色彩的同时学会用自我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色彩,让色彩成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
五、色彩教学法的介绍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感受色彩
在教学中,除了一些外在的途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一些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分步骤示范,这是当前在教学中用的最多的方法之一,多以教师示范为主,通过“构图―画出明暗色彩关系―局部深入―整体调整”的过程来实现,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需要在示范的时候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通过在示范中感受色彩。阶段教学法,在教学中将内容分为不同的阶段,教师可通过示范、修改、讲评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面的能力,对学生的色彩整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图示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素描明暗关系的表现手法,用到色彩上来,唯一不同的是表现方法不同,但对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分层教学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也逐渐广泛的应用。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而进行不同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方法,不仅仅限于以上所述,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方法都是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为主体,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领会。
篇8
一、聆听音乐,培养音乐感受力
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听音乐,因为音乐是以声音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具有重要意义。如六年制小学音乐教材中《洗手绢》这首歌,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就已经学会,但有些遗忘,在教学这首歌时,就尽量让学生多听,边听边哼唱,同时教师加以提示,从而让学生再完全学会这首歌,更能深切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劳动的。又例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首先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为学生请来一位“老师”――录音机,在优美的歌声中,学生一边欣赏,一边陶醉在神往的意境中。欣赏之余,我便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欣赏歌曲时想到什么。学生踊跃举手,畅所欲言。有的说:“听着听着,我们仿佛也是少先队员中的一个,在海上划起了小舟。”有的说:“我脑海里浮现出广阔的海洋,葱绿的树林,雪白的塔楼,点点的白帆……”还有的说:“这首歌曲太完美了!”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老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辨析节奏,掌握基本的技能
学生的听辨能力是感受音乐的重要条件。在让学生反复听音乐的同时,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分音乐的表现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学生要感受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同音乐等特点,音乐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形式等基本手段,要完成一定的音乐记忆,想象和创造美的任务,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音乐能力,吸引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听觉、记忆、语言、想象等能力,从而使其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如六年制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向党来唱支歌》就要让学生弄清此歌的各种表现手段,如这是一首变拍子的歌曲,要掌握“×××× |×× × × |”变拍子的节奏和强弱规律,又如音程明显变化,要唱准四度、八度音程,再如演唱这首歌时,速度稍快、热情、奔放,还有要正确理解衬词“赛罗赛”相当于“哎嗨哟”在歌曲中起着使情绪更为热烈的烘托作用等。通过听与辨的练习,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我在教学中还通过按节拍拍手、拍腿、跺脚,按指挥图示划拍等练习,结合歌曲、练习曲的旋律,帮助学生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因为旋律本身包含了节拍的强弱因素,当伴随旋律进行训练时,能跟据旋律的性质和表现情绪,自然的,有感而发地拍击铿锵有力,或是轻快柔和的节拍强弱,不仅更富有韵律感,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节拍和节奏在音乐表现上的意义和作用上的理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拍强弱节奏训练时,首先教他们认识节奏型:× × | × × | × × |,弄清强位和弱位后,告诉他们强拍双掌合拍,弱拍右手指指头拍在左手心中,然后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击拍。除此之外我还教学生强拍合掌拍,弱拍拍在双腿上,或强拍合掌拍,弱拍跺右脚。运用这样的强弱节奏训练,使学生掌握拍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进行练习,边唱边拍,趣味无穷。在教授“三拍子的节奏”时我先让学生看图,使学生懂得在拍子中,每小节有三拍,× × × | × × × |,第一拍是强拍,第二和第三拍都是弱拍,进而明确在三拍子曲调中,是按照强弱弱的规律循环反复地进行的。然后教会学生运用击拍的方法,即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右腿,第三拍拍左脚,来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音乐感受力。
三、自制简易乐器,变知识为能力
器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也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学唱歌曲,还应将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带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的训练,以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多层次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例如,我在教完《八月桂花开》这首歌曲时,进行配乐练习唱。首先,我将学生自制的简易乐器分类,打击乐器一类,响铃一类,同时也将人声分为两类,女声一组,男声一组。女声唱男生配乐,男声唱女生配乐,然后男女声合唱,各自使用自己乐器边唱边配乐。再变换各种方式进行训练,整首歌曲形成了非常热闹而又层次清晰和弦音乐,课堂活跃极了,大家沉浸在自娱自乐的氛围中。
篇9
【关键词】 护理干预;低收入;高血压病;治疗依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2月――2012年9月门诊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32例.其中男72例,女60例,年龄27-96岁,平均年龄66±7.12。根据他们的血压水平以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危险度的分层。其中低危15例,中危41例,高危41例,极高危34例。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措施 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熟悉患者家庭的基本信息,同情和理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等。建立健康档案。给每一位入选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包括首次就诊时个人基本信息和病史信息,每次复诊时血压、脉搏、治疗方案和给药天数等。②健康教育。包括患者和家庭成员:熟悉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并发症、危害性和控制标准。按时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和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除烟酒、限制食盐和脂肪的摄入,以及减轻精神压力和增加体力劳动等。③督导遵医行为。及时提醒和督导患者遵照医嘱服药、饮食调整、运动和改变生活方式,并要求患者及时复诊。
1.2.2 药物治疗和复诊 选取费用低廉(0.3-1.5元/d)且符合药物配伍原则和患者能耐受的药物治疗并发症和合并症。血压达到目标(
1.2.3 依从性判断 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天数大于总天数的80%为依从性好,
1.2.4 统计学方法 平均随访时间62.4 个月,分别于1,3,5年进行疗效统计;失访病例不统计。采用x2检验,P
2 护理干预
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指导患者了解高血压相关知识。③服药干预。④对患者家庭的干预。⑤生活行为的干预:a、饮食指导;b、戒烟限酒;c、运动。⑥心理指导。
3 结果
132例患者治疗1,3,5年分别失访2,6,5例;死亡数分别是1,4,8例;不依从病例分别是15,18,21例。不依从患者到第5年,低-中危组比例从治疗前的43.2%下降到38.1%,高-极高危组比例从治疗前的56.8%上升到61.8%。治疗不依从的患者大多数居住在乡镇或以下的农村,女性和50岁以下人群占多数;不依从前2位原因分别为经济因素和自以为病情好转而药物减量,后者大部分患者是舍不得将药物服完,而自行减少服药次数或剂量。5年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病率9.1%,共计12例,其中不依从治疗病例7例占58.3%,5年总死亡病例8例占6.1%,因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死亡4例占50%。
4 讨论
132例患者中有73.5%的患者治疗依从性满意,该组数据比有些报道的依从性高,可能与本研究的护理干预措施得当和医生所用的药物价格低廉有关。由于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只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熟悉患者的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和督导医嘱行为,才能增加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方法,护士要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建立健康行为。通过健康教育,既要让患者明白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和高血压病是终身慢性疾病,只能控制,不能治愈,需终生治疗,又要让患者明白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合理用药、活动和饮食就能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对工作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向患者传授非药物治疗知识,让患者学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克服不良习惯和行为,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在药物的配合治疗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挑选价格低廉的药物,使血压能降到最理想的水平,让患者认识到来医院就诊比他们自己按广告宣传从个体药店购药所花费用更低,治疗效果更好。
5 结论
通过对本组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地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值得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在一个适宜的高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学生作文的毛病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伤”,一种是“内伤”。外伤属于“技巧”层面的,可以通过诸如“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首尾呼应”之类的技术性指导予以解决。而患了“内伤”的作文看起来“四肢健全”,读起来却是味道寡淡,无精打采――这多半是由于作者对事物理解认识程度不够或缺乏真情实感所致。因此,感受力低下是部分学生作文能力差的关键原因。
所谓感受力,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独特的感知与理解。感受力强的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眼中处处是风景,且易见景生情,善于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内涵与意义,俯拾之间皆是写作素材。感受力弱的人,对显而易见的事物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故而下笔无物;即使勉强写,也是或空洞肤浅,或人云亦云,缺乏对事物独到深刻的领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感受力是习作能力的水之源,木之本,是外部世界通向心灵的桥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首先,根植于日常生活,常做一事一物的剖析,建立孩子们的“注意”意识。谁总是家中第一个起床的?早餐桌上那丰富可口的饭菜要准备多久,意味着什么?小区门口的那个环卫工人今天竟然换一个怪怪的大扫帚,一扫一大片,一定是她自己发明的,真是聪明的人!今天课间们班被表扬了――服装整齐,动作整齐,太牛了!快一个月了,班级窗台上的月季还没有开……所有美丽的元素和令人感动的音符,都蕴藏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只要肯留心,多观察,生活中的美就会像花朵一样盛开在每个人的眼中心中。所以教师要常以一事一物为例提醒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自己的心灵敏感起来。
其次,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与性格特点,唤醒他们的感悟能力。
恬恬家境优越,自小养成了任性、爱哭闹的性格。她不喜欢父亲抽烟,结果父亲真的为她戒了,有时都叼到了嘴上,看看女儿又放下了。她却毫无感觉,依然经常对父亲发脾气――这是她妈妈给我讲的。我放学后约她坐在校园的长廊里,谈父亲打理生意的辛苦,谈长期吸烟的人体内尼古丁含量突然降低时会有的难受反应,谈父亲把烟叼在嘴上又放下的坚强毅力与对她的话的在意……她哭了,如果不分析这些事情背后的涵义,她真的意识不到父亲对自己那份浓浓的爱。此后,她笔下的文章开始逐渐富于一个女孩子的细腻。
小宇父母离异,与爷爷生活在一起。他内心孤独忧伤,还充满着自卑与怨恨。他每周五放学后都要去少年宫补习英语。爷爷怕他饿,就先给他送点吃的,然后在教室外面等他。冬天走廊里很冷,老人在塑料凳上铺张报纸,伴着阵阵的咳嗽,一坐就是一个半小时。下课了,赶紧接过孙子的书包背在肩上。小宇则一个人低着头走在前面,不与爷爷说一句话。一个黄昏,教室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只是换了主人公,我让他帮我分析老人在送饭时、在教室外等候时、在接过孩子的书包时都会想些什么?这个孩子有没有能力让这个同样孤独的老人快乐起来?甚至因为孙子而骄傲起来?此后与小宇还有一些类似的交流,他的变化,同样是明显的。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是没有感受能力,他们的感受力在沉睡,需要被唤醒。特别是在他们的性格还未形成的阶段,他们是容易被引导与改变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与性格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关注身边的事物,使他们明白每个人都不应该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还应该与周围的世界互动起来。
最后,让学生的感受力在阅读中得到巩固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