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范文

时间:2023-04-01 19: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篇1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标准,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做好发展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篇2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Chinese food safety is more serious. Food safety-related incidents have occurred offen, which poses a major threat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umer health. The main causes of impact of food safety as follows: chemical contamination,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using new technologies and food resources. Facing of such severe food security problems, the govenrment need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food safety monitoring system to protect the food safety of the consumer.

关键词: 食品安全;化学品;微生物;新技术与新资源

Key words: food safety;chemicals;microbe;new technologies and food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249-02

0引言

保持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而食品安全则是健康的基础。但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3月公布的信息表明,全球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达数十亿例,其中70%是由食品中的污染所致。疯牛病、禽流感、二嚷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已经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1]。

1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供应数量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食品安全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衡量食品安全状况的直接指标就是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目前,由于监测网络体系不健全,我国尚无确切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统计数据。但从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各国总体情况的评估结果来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至少有1/3的人患食源性疾病。由此推断,我国食源性疾病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

食物中毒报告也是反映食品安全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两千到两千五,中毒人数3万到4.5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1/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以此推断,我国目前掌握的食物中毒数据仅为实际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1]。

2食品安全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食品安全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不容忽视。首先,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导致经济损失。英国发生疯牛病后,因宰杀疯牛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据比利时农业工会统计,1999年比利时二嚷英污染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55亿欧元,加上与此相关的食品加工业,损失超过10亿欧元。我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关于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经济损失的具体数据,但从2006年公布的“多宝鱼”、“红心鸭蛋”以及2004年公布的“禽流感”事件的情况来看,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对我国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制约了我国食品出口,并成为制约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食品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食品国际贸易将受到严重影响,食品行业也会受到沉重打击。目前,我国蔬菜、水产品出口增长乏力。2008年1-2月,我国对日本出口蔬菜14.4万吨,同比下降17.7%,出口水产品4.5万吨,同比下降12.5%。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是我国食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第三,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问题在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民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恐惧,影响到对政府的信任,威胁社会稳定。从2004年禽流感事件来看,食品安全事件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对政府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3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贯穿于食品生产至终端消费的全过程,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化学品(农药、兽药、化肥)污染、微生物污染以及食品新技术和新资源的应用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3.1 化学品污染是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来源化学品的大量应用,对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和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品使用和管理不当,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首先,滥用和不当使用农药是致使食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的主要来源。我国目前农药使用存在以下问题:①农药施用量大。据报道,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亩施用931.39,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特别是蔬菜、水果更是大量使用农药,用量较粮食作物高出1-2倍;②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以销售额计)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H%、除草剂占巧%、其它占2%,其中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虽然我国从2004年开始分阶段实施剧毒、高毒有机磷农药禁用措施,但是由于该项任务艰巨且持续时间长,高毒农药真正从食品中消失尚需时日;③剂型不配套。我国生产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占到60%以上,环保型剂型如水剂、水分散性粒剂仅占10%,这同样使得农药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次,过量施用化肥是硝酸盐污染食品的源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000万吨,仅我国用量就达 1726万吨,占世界用量的 21.6%,大大超出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硝酸盐容易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能使细胞中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无携氧能力的高铁蛋白,从而造成组织缺氧,严重时有使人窒息死亡的危险[2]。更严重的是亚硝酸盐和二甲胺、三甲胺作用后会生成亚硝胺,在已发现的120种亚硝胺类化合物中,75%被确证有致癌性[3]。这种物质一旦进入蔬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可怕的。第三,农业环境污染直接造成了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比较常见的重金属污染包括汞、锡、铅、砷、铬等。许多重金属污染环境后,在食物链中进行生物富集,使食物中某些金属元素含量明显增高。人类食用后,有毒金属进人体内,在人体软组织中代谢和积累过程中产生毒性,这种毒性多表现为严重的慢性中毒。

由污染导致的食物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已对中国食品安全构成明显威胁,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虽然根据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显示近几年我国因化学污染食品导致中毒的事件以及人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是许多低浓度化学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甚至数代人,所以化学物质污染依然不容忽视。

3.2 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的污染[4],其中细菌性污染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环境污染、杀菌不彻底、贮运方法不当以及不注意卫生操作等是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肉毒梭菌、空肠弯曲菌、霍乱弧菌等[5],其中沙门氏菌是世界最常见、各国公认的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发生于家庭、学校、公共餐饮单位等。

除细菌性污染之外,真菌毒素(mycotoxin)也是食品污染的重要源头。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200多种,据估算,全世界每年由于真菌毒素污染引起食品和工业原料的损失达数百亿美元。人或动物摄入被真菌毒素污染的农、畜产品可引发多种中毒症状,如致幻、催吐、出血症、中枢神经受损,甚至死亡[6]。目前国内对真菌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较为深入的集中在十几种对人类危害大的真菌毒素,它们一般同时具有毒性强和污染频率高的特点,其中包括黄曲霉毒素、储曲霉毒素A、杂色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以及属于单端抱霉烯族化合物的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7]。

3.3 食品新技术和新资源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现代生物技术和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在丰富食品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安全和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判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必须以风险分析为基础[8]。目前,受管理、社会、学术诸多方面的限制,很难获得科学的统计数据,因此对转基因食品进行风险分析非常困难的,这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4展望

在分析我国超市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加强对我国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包括设置独立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加大生产基地的培育以及管理力度;制定详细的企业操作标准规范,规范供应链每一步实施的行为;建立超市内控与第三方检验相结合的检测体系;完善食品溯源体系;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媒体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的体系,最终形成完善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邓楠,韩俊等.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Nagasehisamitsu.HealthEffeetsofNitri-nitogen[J].AfinualProeeedingofGifu

PhartnaceutiealUniversity.1999,48:l-8.

[3]J.L.Hirondel.硝酸盐与人类健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Doores5.FoodSafety: :CurreniStatllsandFutureNeeds[M].W血shington,D C:American Society for MierobiologyPress,1999.

[5]谭龙飞,黄壮霞.食品安全与生活污染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裘维蕃.菌物学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篇3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5月4日至13日,我们调研组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食品安全"专题,分别在市农林局、新集镇、谢集乡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组织农林、植保、土肥、畜牧、蔬菜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村组干部和专业大户进行座谈,并实地视察了市农林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新集镇水稻生产现场和谢集乡的茶叶、果品生产基地。通过现场视察和座谈讨论,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本情况

[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实现供求平衡、略有剩余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事件屡屡在媒体曝光,人们期盼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来满足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和省市的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投入品的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部门开始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问题,20__年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进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20__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加强了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没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对此"行动计划",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只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知晓,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统一行动。

二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我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品种28个,面积15万亩,仅占全部复种面积的1/5,尚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而周边的宝应、高邮、江都都已经通过认定,其中宝应县已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谢集乡20__年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尽管品质很好,但由于没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法在大中城市销售,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获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不多。目前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共有18个,主要集中在茶叶和小水果,而关乎市民生活的大宗农产品和蔬菜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较少,且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例如获得"无公害食品"称号的"绿篱"牌系列蔬菜产地规模仅300亩,生产能力仅占全市蔬菜总需求量的2,占地产蔬菜总产量的6,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全。发达国家用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仅制定出风鹅、席草、茶叶、紫菜苔等6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还未制定,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同时,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的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城乡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涉及到环境资源、生产技术装备和政府决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具体地说,还受到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倾向。在农产品市场供应短缺的年代,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第一目标,由此形成完整的生产管理方式,时至今日,这种管理方式仍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导下,农民们更多地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管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产而不食"的农产品的生产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有时明知甲胺磷、呋喃丹等剧毒农药有害,但因其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具有"润色"作用,也要在生产中使用,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还没有摆上位置。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无法弄清。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向相关技术部门咨询,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集镇联盟村有一农户,20__年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先后用药13次,比正常防治至少多8次以上,还是未能治住;八桥村一个农户,种植2.8亩水稻,一次防治用了2斤乐果,1斤甲胺磷、2瓶杀虫双,外加6袋井岗霉素,不仅错用农药品种,而且超出适宜用量的5倍以上,结果造成严重药害;联盟村一个外来种植大户,承包50多亩耕地,在秋播种小麦之前,每亩用半斤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既杀灭土壤有益生物,又加大生产成本,还增加有害物质积累。像这样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的农贸市场,还是乡镇的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 转手倒卖。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和质量失控,既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据农林部门抽检,夏季蔬菜约有60以上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超标,小青菜几乎100超标,由于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菜农照样销售,发生问题无法追踪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缺位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控制盲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体系中,稻、麦、油、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病虫防治和疫情控制预测预报体系。而小宗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由于生产规模小,零星分散,在省内尚未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未能对蔬菜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生产处于无序、失控和自发状态。特别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常常因蔬菜生产周期短而无法得到控制。例如小青菜,从播种到上市30天左右,菜农通常在播种前用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喷洒一次乐果,10天以后再喷洒一次农药,几乎全靠农药来保,100超标也就不奇怪了。

六是多头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开放了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不适当的使用成为可能。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是传统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实需要。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要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为什么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业生产专业户的作用,建议乡镇农服中心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头领型"农户,每次重大农事活动之前集中起来进行技术辅导,并给予误工补贴,使他们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只要运作得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要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由于近年来城区的不断扩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占用,近城区的菜地面积仅剩800亩,比建区前缩小5倍多。同时城郊蔬菜生产的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有害物质超标,已不适宜蔬菜生产。要针对生产条件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蔬菜生产控制区域,不适应蔬菜生产的地方退出蔬菜生产。要借鉴邗江区在沙头镇建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政府投入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做法,在我市中后山区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据检测,我市中后山区耕地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月塘、枣林等水库的水质高于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也比较好,完全符合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地标准,建议市政府统筹使用土地征用出让金中的菜田开发基金,按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筹集的有关政策,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新蔬菜生产基地的补贴,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取代城郊零星分散的蔬菜生产。

篇4

关键词:环保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X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094-01

前言

古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尤其能够看出食品对于人们生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想提高食品的安全性,除了人们自身对其种植和生产进行监管以外,还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降低食品所遭受的污染,并为食品的种植和生产提供良好的保障。虽然我们高中生无法全程参与到食品种植与生产过程中,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确保两者能够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阐述。

一、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近年来,我国频发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人的高度重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食品监管体制不健全等[1]。而食品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主要体现在:(1)种植问题。很多农民在种植食品原材料时,为了追求产量和外观,很多时候忽略了农作物的质量,通常会使用一些违禁农药,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农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没有充分考虑到种植位置等因素,如果在重工业园区附近进行农作物的种植,虽然也能够种植出农作物,但是农作物极容易受到重金属污染,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2)生产问题。很多食品在供人们食用之前都会进行再加工,而再加工的过程若不合格也会造成很多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我国存在很多食品小作坊,这些小作坊当中很少有国家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而且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甚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在这种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食品,极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威胁到人体健康,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各个地方的环境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环境上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安全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生物因素。生物污染是产生食品安全的主要原因,其所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很大危害性,如在我国香港所发生的禽流感事件等。其次,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当前我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最常见的因素。现阶段,我国在种植食品原材料时,有的农户为了能够使种植出来的农作物看起来品质更好,经常会使用一些具有较强污染性的农药,这使得农作物也带有一定的毒性,从而威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还一些食品的生产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会采用质量较次的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材料当中残留很多有害物质,当这些有害物质深入到食品当中,则会造成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后,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根据当前技术无法准确判断出转基因食物是否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其所具有的长期效应。上述种种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需要人们加强对其的管理,来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三、加强环保工作缓解食品安全问题

1.使用环保药剂种植农作物

用大量药剂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使人们开始注重选择和使用绿色农产品。通常绿色农产品都很少使用化学药剂,但是在这种种植模式下农作物的产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且生产成本也较高,不利于规模化种植生产[2]。因此,我国相关企业开始开发生态环保药剂,在保障农作的质量和产量基础上,尽量降低其给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环保作用,还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应当普及使用此类药剂。

2.加强企业环保工作

重工企业是给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源头,其所造成的水土污染和空气污染都会严重影响到附近农作物的种植[3]。所以,企业应当加强环保工作,应当引进先进的设备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物进行处理,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情况下也能够达到我国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农户在选址时,应当尽量避免选择在工业园区附近,以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3.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

政府部门加强在食品生产方面的监管工作,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首先,应当取缔小作坊。政府部门应当对容易出现小作坊的地区进行严格排查,避免更多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流入市场。其次,加强对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其所造成的危害性更大(如三鹿奶粉事件),应当加强对其的管理,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够达到食用的标准。只有政府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我国规定的标准进行操作,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出现安全问题[4]。

总结

总之,食品安全和环保两者之间一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食品在种植、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环境被破坏的较为严重,产生了污染,那么必将产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当加强环保工作,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够促使食品得到安全保障,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对我们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颜易.圣通环保: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J].国际融资,2013,03(07):32-33.

[2]雨生,张琳,梁杰.环保型农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04):32-35+40.

篇5

关键词: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加入了WTO,并且我国的食品和农产品一直拥有丰富的资源,在国外拥有竞争力的优势,这都促使我国加大了食品的出口量。但随着食品产业链的不断延长,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频繁曝出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污染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沈阳“毒豆芽”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以及“地沟油”事件等;出口食品安全方面的诸如“宠物食品事件、毒牙膏事件、有毒鲶鱼事件”等。这一系列的事件逐渐使得食品行业失信于消费者,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因此对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食品安全概述

1.出口食品安全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食品安全的定义也在不断深化与拓展。从广义上讲,食品安全是在维护和改进生态环境的原则下,运用某种生产体系或方式而实现的一种生产成果,它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从狭义上讲,食品安全是对市场环境下的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它是生产进步的体现。

2.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尤其是出口食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社会的和谐安定,也影响着我国农牧业及经济的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会导致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对食品行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障碍;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受损。

三、我国出品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食品的安全问题种类繁多,在出口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出口等环节中都可能出现有关的安全问题,下面将按其可能发生的顺序一一介绍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

1.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在种植的食品中普遍存在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问题;养殖的食品中存在使用瘦肉精、抗生素、激素等问题。这些有害物质都能够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而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的直接原因是滥用或不当使用农兽药等投入品、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根本原因是我国对农兽药使用的限制和监管力度不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仍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兽药在相当广泛的使用;农牧业环境污染造成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重大动物疫病发生,这都直接危害食品的安全和消费者的健康。

2.加工、流通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在加工环节中,大量的小作坊式的小型食品企业根本不具备生产安全的必备条件;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包装、运输、储存等设施落后和方法不当,导致有害微生物滋生繁殖,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这是因为相关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从而使一些企业钻了空子,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择手段非法生产营利;再加上有些人的责任心流失,贪图省事导致对食品的管理不善,产生了食品的安全问题。

3.出口环节中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对出口食品在农兽药残留和生物毒素的检测方面相关的方法和技术水平不够。例如,在农药残留方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可检测251种农药,而我国缺乏同时测定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像这些类似的原因和现象都将使得在最后的出口环节监管不力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

四、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讨论的出口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对策进行预防和解决。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及法律法规

加强出口食物每个环节的监控,在种植和养殖、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大对农兽药、饲料、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力度,细化分工到具体部门,进行专项监管,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相互配合,共同杜绝滥用残留农兽药、有害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完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把好质量关。这是因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食品安全、食品质量的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和安全意识

要想全面有力地解决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只有政府的监管和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还应从源头抓起,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最大化地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诚信、公德等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真正使他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完整完善对出口食品的安全管理和检测体系

对出口食品在国内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安全管理,实施从原产地到出境全过程的监控,严格实行备案制度,保证食品来源;同时健全我国出口食品风险分析制度、预警及信息制度等,保证食品出口的安全。另外,努力提升我国的食品卫生检测技术水平,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技及财政的投入,借鉴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建立自己的检测手段,把好食品出口的最后一关。

五、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着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出口食品更是维系着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因素繁多而复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因此我国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保障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手段,全社会齐心协力,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为军,潘家荣,丁文峰.关于食品安全认识、成因及对策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7(5):73-79

[2]韩涛.我国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研究[D].2010(3)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监管现状;法律建议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

(一)体制带来的监管重复和监管盲点。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就在于对食品安全监管上,主要表现为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重复监管主要是指我国的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由于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要经过很多的环节,而不同的环节监管部门可能就会出现监管重复。也正是由于这种重复即职责划分不明确就可能导致在出现食品引发了重大问题时,在追究监管部门职责时都说这不归自己管的现象。监管盲区主要是指一条食品安全监管链上不同的监管部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而导致的有些环节没有部门管的现象,这既是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我国现有体制所导致的。这种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的体制必然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隐患不断,也必然导致再多的部门也不能保证一个良好的食品安全的局面。

(二)食品安全法律标准滞后且冲突。首先,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有很多制定的都很早,有些标准几十年未作任何修订,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生产方式和流通环节也越来越多元化,一些门槛低、落后的标准已俨然不再能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是否达标了。其次,诸多现有标准体系中各路标准相互矛盾、重复、脱节、不协调的问题。我国现在食品安全标准有几千个,这么多的标准对于各个监管部门来说真正执行起来是有难度的,这同样也会出现各个部门执行各个部门的标准,各部门之间的标准又缺乏协调,冲突就较严重。这也是我国的那么多食品没有一个整体统一的标准所导致的后果。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措施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不足。我国《食品安全法》目前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措施对于那些从生产不安全的食品中获得的高额的利润的违法经营者来说,处罚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这种惩罚性赔偿措施是以钱的数额为标准,要知道再多钱也许也不能挽回消费者因此而受到的损害,所以该规定不但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而且还会纵容那些违法者。其次,违法者的法律责任过于单一。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问题规定的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方面的责任,缺乏民事和刑事方面的责任规定。但是我们知道,真正能够保障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受到损害的人来说民事责任是非常重要的,而真正能够对违法经营者起到真正的威慑力的是刑事责任。

二、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现存问题的法律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构建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究其根本是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有效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以国际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或参考,建立起能直到实际作用的、能科学全面的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套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国务院一定要完善和理顺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问题,这就要求监管体制改革要到位,综合协调机制要健全,各监管部门的职责要细化,技术能力和优化检验资源配置要提高。

(二)建立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那要想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加强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委员会的合作,加快推进对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和针对新的食品生产技术的新标准的制订。并且,要从能够真正保障人体健康的角度,制订出一套统一的具有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之前提到的现存的一些标准间相互抵触或标准盲区进行很好的协调,真正形成一个产业链似的标准,为我国的检验检测部门提供一个很好的检测依据。

(三)明确法律责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更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的具体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明确有关赔偿责任的承担主体;二是要强化行政监管过程的法律责任控制。形成一个整体的机制,包括从责任设定到责任履行、责任监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以此来消除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因主体众多、分段监管等因素导致的法律职责重叠、协调性不足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法律责任,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的更好配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的效能。

(四)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应当以法律为基础,实行严格执法,长效监管,建立一个联运有效的执法机制,而不是只在突击检查时严查,平常松懈不管,给不法企业以可乘之机。并且要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产品的查处力度。另外,对于不法经营者的处罚力度应当在现有规定上进行修改,以消费者实际损害为准,只有使不法厂商对惩罚的预期机会成本加上其他成本超过了其预期收益,才能有效地遏制不法厂商的恶。

三、结语

党的十提出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多年来,各级政府也都在着力抓食品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可安全隐患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体制带来的监管盲点、食品安全标准的滞后冲突性以及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所以要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对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建立统一的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只有这样,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先国.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启示[J].财贸经济,2011(7).

[2] 欧元军.我国食品检验行为的法律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篇7

针对目前国际国内市场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对我公司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审查要求,XX年6月7日下午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公司质管部主讲的《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的培训在公司食堂三楼培训室举行。通过这次培训,对食品安全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从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了解,所谓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及其生产经营和消费等活动不存在对人体健康现实的或潜在的损害。而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其次从食品安全和食品添加剂的现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可是,近几年,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问题食品层出不穷。直到目前,国内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的阴影未散,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花椒、膨化剂却又紧随其后。以上这些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生活健康。

最后,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作为政府,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制定相关的法律措施,对危害食品安全的企业、个人给予坚决的打击。作为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树立诚信意识。作为个人,应该从自身角度,不断提高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知识,为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篇8

本文旨在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企业营销策略相结合,给食品企业提出建议。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泛滥的环境下应该摆正姿态,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经营,食品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食品消费者的生活,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食品安全;企业营销;策略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在增加,随之而来的食品问题也在增加。通过近年来多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并不可观,并且很是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了发生频率变高、覆盖范围变广、涉及种类变多、危害程度变重的特点;二是食品添加剂的“横行”;三是一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差,我国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也不全面,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的原因导致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多发的现象;四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各不相同,使食品安全标准存在漏洞。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

(一)消费者呈群体性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近些年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率越来越高。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受害人数庞大、人群种类集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受害人数越见增长,受害人群年龄趋近集中化。

(二)食品企业经济损失严重

对于食品企业来讲,盈利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目的。食品企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若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产品销量寥寥无几或是被相关部门查封并销毁产品,严重影响消费者购买力,随之而来必然会有大量的经济损失,更严重会则导致消费者放弃该企业产品继而导致企业破产。

(三)食品行业信心缺失

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21世纪,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食品的味道可口、包装精美、价格合理,更多的要求便是食品安全、健康与质量的保证。但是与这更高要求所对应的食品安全水平却远远偏离了消费者的要求。经济越加发达食品安全事件越频发,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使消费者、食用者的身体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三、食品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

(一)认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

企业在追求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为之公认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改变。

2.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作为食品企业不仅仅要履行社会责任,更要知道食品行业具有的特殊性。所以作为食品企业要把食品安全视为企业的生命,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企业发展。企业经营目的是为了盈利,所以要不断的进步发展才有利益的增长。但是很多食品企业为了更快的收获利益,无视了其本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如若打破了规律就注定要付出代价。所以食品企业在追求高盈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社会责任,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只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经营之法。

(二)学会转“危机”为“机遇”的危机营销

1.建立完善的危机信息处理流程

在危机发生之后,立即对危机进行控制,同时查出发生原因,分析原因,找出错误所在,正确的分析危机事故有关主体的责任。根据分析结论找出合理的危机解决方案。用最快的时间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的损失。

2.利用媒体舆论的影响力

在危机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召开新闻会,指定发言人陈述事件过程,做到“统一采访,一个声音”,注意明确意图、言词清晰明白,起到最快速稳定媒体舆论、消费者的作用。沟通是危机营销的核心,通过媒体的渠道正视危机问题,可以最快的面对社会,以主动诚恳的态度安抚消费者。

3.利用权威机构的证明

食品安全问题往往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学会利用权威机构的声明,为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爆发的原因进行正面解释,以权威的力量证明自身的权威,传递信心。

4.企业上下团结一致

要让企业的员工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知情权,企业要懂得透露有价值的信息给企业员工,避免在危机出现时员工处于“忙乱”的状态。员工也要对企业的告知负责,不对外泄露重要情报,这样企业上下团结一致才有助于危机的解决。

(三)利用无形资产———品牌营销

1.树立品牌意识企业要想树立一个好的企业品牌。

就不要为了盈利而不择手段。在食品行业中,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企业间不公平竞争导致了食品企业品牌形象失调。这是食品企业为了盈利忽视了决定着数亿人的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企业有了好的品牌战略之后,就不会在遇到问题后仅仅做的就只有采取紧急措施,还不能给与消费者满意的回答。

2.设计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即指将品牌赋予上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建立品牌定位,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为品牌忠诚。设计者们通过确立品牌的愿景、使命、宗旨、核心价值、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等等,对文化内涵深刻认知,将品牌文化传扬发展。

3.规划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是能够产生品牌积累的一系列的企业管理于市场营销的方法,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战略在内的所有要素。企业在做战略规划前,要知道将企业的品牌与宗旨结合在一起,企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要让消费者产生相应的认知,实现两者互相配合共同发展。

4.品牌核心价值。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伴随品牌成长必要因素,“核心”价值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品牌最为重要以及核心的要素。核心价值一旦确立,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改变,要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一核心价值,便可顺利的表达企业的品牌的价值。核心价值的确立是需要发挥品牌个性化性格的,并且要能被大众所接受,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在品牌的发展中与品牌相辅相成,在品牌的延伸发展中具有包容性。

5.传播品牌文化。

一个企业的品牌文化注定是要为企业服务的,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个品牌的体现。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传播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发展、消费者对文化的感知、并且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当品牌文化发展成形时,具有自己先进、独立等特点,消费者便会因为与品牌文化产生的共鸣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所以,企业要拥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传播品牌文化是拉近企业与消费者距离的最捷径桥梁。

作者:张烨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利益博弈;信任关系;政府监管

一、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食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生物、化学、技术和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本质是食品原料生产者、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营销者、食品物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食品消费者等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其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信任管理和风险监管体系等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但是,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和系统管理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事实上,近5年我国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并不是我国的基础技术落后,主要是因为食品安全的外部监管、服务体系缺失造成的。当前我国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的诸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信任缺失、法规条文不统一,导致食品链条成本和系统风险大幅增加,食品行业道德水平大幅下降,国民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消费者时时处于担忧和恐惧环境中。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整个社会就无法和谐,经济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目前国内学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将目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信任关系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管理等三个方面研究进行了回顾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食品安全的利益演化博弈研究

利益是社会主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外部条件约束和保障下进行存续、发展、实现自我的一种必要追求,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对利益追求和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们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编织全球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根本动力。可以说,没有人们对利益的需求和追逐,就没有了社会的一切。正是利益的存在,导致了利益问题的研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反映着人与其周围世界中对其发展有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赋予了人们行为的目的性和内在动力。而也恰恰是利益,导致了社会各类事物之间具有着复杂性、统一性和矛盾性等特征。

在整个食品安全问题中,利益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它是整个食品链条的剂,也是整个食品链条发展和延续的源泉,更是各类问题和矛盾的聚集体。各种利益主体在谋利活动中,都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并运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强弱双方会不断为各自的利益博弈,在这种利益博弈中,经济冲突和矛盾行为就产生了。有学者认为在这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中,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且对食品需求弹性小,总体上只能属于被动接受者,其对食品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王虎、李长健认为这种看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整个食品供应链的终端,对食品安全存在天然的利益动力,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度最为强烈。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存在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对立和冲突,由此产生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监管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利益博弈现象。但是,由于整个市场信息和个人信息的不对等性和非完全性、政府监管不到位及行政和链条中间环节信任的缺失等,在利益需求的实现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利益相关集团或个人会存在着具有差别性的动机和实现路径。在其路径的实现过程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机会主义等行为应运而生。根据Akerlof和Arrow的研究结果,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食品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安全性差的食品把安全性好的食品驱逐出市场和“道德风险”——生产者隐藏或歪曲和误导食品安全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在市场信息模糊不透明和市场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食品链条中的各方的逆向选择、不道德行为和投机行为会随着各方追逐利益预期的增加而增加,最终会导致市场失灵、监管部门失信、国民恐慌和社会动荡。事实上,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人为因素实质就是利益追逐的结果,生产者明知是有毒有害物质,却为了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用于食品生产。回顾近几年来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绝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道德风险严重。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因此,对于食品链条中的利益分配和行为监控等急需监管部门予以重视。王虎、李长健认为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复杂的利益矛盾运动态势主要表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监管者之间、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为了实现食品领域的利益均衡与和谐局面必须重视对食品领域利益矛盾运动的分析并有效构建该领域的利益冲突与制衡机制、利益产生与分配机制、利益代表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与利益保障机制,实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政府、第三部门、法庭与私人多元共同参与的变迁。食品链条上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制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影响着食品安全中利益矛盾运动态势和市场均衡的变迁,影响着食品链条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利益追求不应该只是单个个体或群体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整个食品链条中所有群体和个人集体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的需求虽无法使个别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最优,但能保障整个食品链条利益最优,使得食品链条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结果。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路径选择,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道德水平和政府对国民生命安全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的热爱程度。食品安全中的利益博弈及其演化路径、方向选择和监控机制关系着食品行业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利益关系分析及其机制设计至关重要,既能为降低食品链条的各种成本和交易费用提供指导,也能为国家行政监管提供理论借鉴。

三、食品安全的群体信任关系研究

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食品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信任是食品安全链条中的关键影响因素,食品安全中的信任关系会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关于信任,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尼克拉斯·卢曼把信任理解为“对产生风险的外部条件的一种纯粹的内心估价”,他认为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是一个对未来的期望,通过信任机制能降低特定情况下的复杂性,最重要的信任因素是个人已取得的正向经验、在获取正向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人际关系桥梁的沟通因素。Doney和Cannon在综合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五大认知过程:计算过程、预测过程、能力过程、动机过程、传递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信任的感知和认可程度将影响着信任关系演化的方向、路径和演变结果。信任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认知过程,它是双方合作的基础。组织间信任是组织间成功合作的不可缺少的前提,这种关系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

在人与人之间利益获取的过程中,个体的信任感知将左右个体的认知或感知结果,影响个体行为和双方合作的可持续性。信任不仅能带来双方的利益分享和价值实现,也能带来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整体利益和资源价值最大化。良好的信任关系,将会节省利益相关主体的时间和交易成本、降低心理风险,进而增加双方的合作意愿,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

四、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规制与模式

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研究;食品安全管制的必要性及政府管制行为研究;食品生产者(供应商)行为研究;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研究;食品安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食品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等等,但对食品安全的系统管理和模式探索研究较少。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市场信息不对称、外部不经济以及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建立有效的信息制度和监管机制。AlanStone认为管制是“政府通过法律的威慑来限制个体和组织的自由选择”,其目的在于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企业食品安全行为、消费者食品安全行为与政府监管关系密切,政府监管法律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是基于对企业和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行为的有效认知。研究表明,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采取的监管方式主要有:诉讼;消费者安全教育和信息提供;发放各类生产许可证;行政法规和命令;进行处罚和奖励。我国国内对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比较方面。朱允卫介绍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3种模式——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加拿大模式,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韩俊分析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现状,按照WHO的分类方法,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体可以分为多机构食品监管体系、单一机构食品监管体系、综合食品监管体系三种类型。分析了分散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利弊,结论指出: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宜少不宜多,应尽快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当前实行的“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职责难以分清以致监管重复和监管空白均有表现的原因之一。当前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体制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其系统管理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文献较少。我国的实践证明,食品安全管理需要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分部门和分级管理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则和文件条款冲突,利益矛盾严重,往往各个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削弱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对食品安全管理进行统一,管理方法和模式需要系统化,法律法规需要高度的一致性。

篇10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与问题

1.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为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增强监管与执法强度,媒体也加大曝光力度。尽管如此,食品安全事件仍是时有发生:2012年,某网站调查数据显示,有80.4%的人对食品没有“安全感”;在十期间关于食品安全调查中有超过九成受访者表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另外,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另一方面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隐蔽,让人防不胜防。

2.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事故最直接的受害者。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消费者在遭遇侵权问题时,其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成为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受害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淡薄,对于较小的损失,往往选择能忍则忍,自认倒霉,而非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受害的消费者即使有心维权,但往往也面临着诉讼无门,诉讼成本高昂的尴尬。而且我国目前尚无成熟的集体诉讼制度,势单力薄的消费者在同商家的博弈中常处于弱势地位,追索赔款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3.食品安全问题已升级为公共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恶性食品问题,已多次在全社会引发群体性的恐慌情绪,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同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也严重损害国内食品生产企业社会形象,引发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诚信危机。以中国的奶制品行业为例,从轰动全国的“大头娃娃”事件,到2012年的老酸奶事件,再到最近曝光的美素奶粉造假,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中国的奶制品行业大受打击,也使得消费者对国内的奶制品行业丧失信心,争相从国外代购或只购买进口奶粉。

4.食品安全风险分散渠道单一。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其善后补偿及监管工作多由政府承担,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过多的依赖政府,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分散渠道单一,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市场中产生的问题还应在市场中解决。因此,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我国应当注重借助保险这一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建立立体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更好地处理食品安全问题。

二、我国大力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1.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本身的特殊优势。所谓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是指“自追溯日起至保险期终止日止的期间内,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列明的经营场所内生产、销售食品,或者现场提供与其营业性质相符的食品时,因疏忽或过失致使消费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或因食物中掺有异物,而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受害人或其人在保险期间内首次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本公司根据本保险合同的规定,在约定的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保险作为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因此,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作为责任保险的一种,可以对食品生产和销售方的侵权行为向消费者提供经济补偿,从而既为被保险人提供了保险保障,也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明显的社会管理功能。

与此同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可以强化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承保前,保险公司要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承保以及承保条件,并有权要求投保企业对生产状况进行整改,以达到要求的参保条件;承保后,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保险人会不定期的对生产卫生条件进行审查,对于审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危险或缺陷,被保险人应及时的采取整改措施。

2.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日益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实质上承保的是生产厂商所面临的法律责任风险。而近年来,为了尽快的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相关部门不断地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法律的监管范围和违法的惩罚力度都有明显加强。

2009年,通过的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可以向侵权人索取10倍的赔偿金。在2013年5月4日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要严惩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由此可见,各项法律的修订与新法规的颁布加大了食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这无疑会增加各食品生产厂商借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来分散风险的诉求。

3.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安全已然成为消费者选购食品的首要考虑因素。同时,网络媒体的普及以及它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使得任何食品安全事件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成为众人皆知的公共事件。因此,作为食品的生产企业,一旦出现侵权行为,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是更加严格的法律制裁,还必然会受到广大社会公众的谴责,使企业声誉受损,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甚至会危及整个行业的发展。社会进步给食品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更加严峻挑战,促使其寻求更加有效的手段以管理风险,从而为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推广提供有利条件。

三、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分析表明,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大力推行具有可行性,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状况并不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

1.食品生产企业的投保率不足。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投保率大约在1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进出口生产商,投保率严重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是因被保险人行为而遭受损害的第三方的利益,投保企业并不会从中直接获利,其较强的外部性使得食品生产企业购买责任保险的动力不足。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运用保险来分散风险的意识薄弱,为了尽量的压缩生产成本,更是极少会主动选择投保。

然而,对于在我国食品行业广泛存在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条件不达标,流动性强,往往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区。中小企业投保积极性不足,使得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保险公司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重点主要集中在企财险,机动车辆保险等领域,食品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不足财险保费收入的4%,仅有少数地区的个别保险公司开办了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供给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食品安全事故一旦发生,波及面广,影响程度深,往往损失巨大,不利于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另一方面,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涉及多个环节,要求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而我国的大多数保险公司难以提供满足其技术要求的产品,从而阻碍了食品责任保险的发展。

3.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监管部门执法不力。我国目前尚无独立的《产品责任发法》,虽然已通过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但对其他大多数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并没有进行修订和完善,致使法规体系陈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管理需要。同时,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两套体系即国家制定法律体系和各部委制定的法律体系,在对食品安全具体问题上存在法律规定的重叠和空白,因此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不足。而法律的执行方面,由于我国的食品监管处于多部门的管理之下,职能设定的缺乏科学性,分工不明,面对具体问题时,缺乏协调,存在责任的相互推诿,监管力度不足且监管成本高。

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监管效率低下,使得违法的食品生产企业难以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面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隐患,往往选择铤而走险。

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有价无市”的尴尬处境,我国可以通过考察其他地区推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借鉴。当前,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将食品责任保险作为单独的险种予以推行,往往是将其作为产品责任保险的组成部分而以产品责任保险的名义推行。因而,其有关内容也多在产品责任法律法规中予以规定。

在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法律责任的确定多采用严格责任原则,因此食品生产企业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尤其实在支持惩罚性赔款的美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极强,生产企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会面临巨额的赔偿金,甚至会带来破产倒闭的危险。因此美国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极为发达。

我国的台湾地区在2008年以前,对产品侵权行为采取过失责任原则,消费者由于索赔举证难度大,所以很少采取诉讼手段维权,导致台湾的食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较欧美国家而言大大降低。因而,此时台湾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也面临着与大陆同样的困境:投保率低,且多以外销为主。2008年,台湾地区为了提升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在《食品卫生管理法》中规定:“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制定一定种类,规模的之食品生产者,应投保产品责任保险”。从而确立了食品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反观我国,保险业及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公众维权意识不足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对产品责任法,侵权法的健全与完善也尚需时日。我国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强制实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做法,以有效缓解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五、关于在我国推行强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为推行强制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我国应当继续修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提升法律法规的系统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法律中对安全责任保险的强制推行做出明确规定。也可单独立法的方式,对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做出明确的程序行和技术性要求,并详细责任保险的投保和理赔程序,赔偿的最高限额的。

要以新成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核心,进一步明细各方责任,建立对食品安全生产的全程监督体系,改变原有机构设置重叠,分工不明,缺乏协调,存在监管漏洞的局面。增强执法力度,提升监管效率。同时,监管部门要与保险公司相互协作,促进强制保险的推行,比如将食品生产企业是否投保作为发放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