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大全范文

时间:2023-04-07 18:4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好作文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好作文大全

篇1

绰号是一种非常以及极其不好不文明的东西,还是一种很郁闷的东西,它会使你难看,或者使你羞愧。而取绰号分2种:第一种是看外貌长相取绰号,如:这人嘴巴尖尖的,那就叫老鹰或狐狸。第二种看体形取绰号,比如是瘦,那就叫猴子。

我也被别人取过绰号,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我的体形逐渐偏胖,班级里的同学老是指指点点的,有的人直接叫我“小胖”,我有点想不通,难道一定要以瘦为标准吗?到了5年级,班级里还有人在叫,什么“胖哥哥”“胖仔”“猪猪”,最后流传到了“猪八戒”郁闷,我有这么肥吗?我有这么色吗?回到家里,我仰天长叫:“天哪,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所谓的‘凡间’啊”

绰 号 大 全

“香肠嘴”金凯达:

想起这个绰号来,还不是我们同学取的,这个绰号可是体育老师御赐的哦。因为那节体育课是自修课,我们在跟老师聊天,而我们全班同学差不都都看不顺他,我们就让体育老师为他取个绰号,老师看他嘴巴很大,很长,就脱口而出“香肠嘴”

“母老虎”赵怡:

她可是班级里绯闻最多的一个,每次在说她绯闻的时候,他脸都涨的特别红,都要去追别的男生,去打他们,我们看她那么雄,就不知不觉的叫他“母老虎”了。

“猢狲”唐加成:

他的绰号可是最形象的了,样子体形相貌都像。有一次上数学课,他把一道题目做出了,就像猴子似的跳了起来,边跳边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金凯达看了,就笑嘻嘻地说:“好象猢狲啊”

“大大王”陈越飞:

她,嘴巴大,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她,脚大,跑起步来飞快飞快的;她,手大,打起来好如如来神掌;她,胆子大,曾经去竞选过学校大队长;她,谓称大,现在是学校大队长。

篇2

韩美权威小学生作文大全五年级:家风伴我成长,更多小学生作文大全五年级相关信息请访问韩美。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的心灵,塑造我的人格。

我家的家风,做人要学会感恩。有一句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父母也从小这样教育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中午吃饭,我说今天的菜怎么这么难吃。妈妈看见了,急忙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说奶奶做的饭呢?”“怎么了……”我感到妈妈在生气,但又委屈地说。“奶奶年齢大了,要做家务还要给你做饭,多辛苦。”妈妈激动地说着,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妈妈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宝贝,你们很多同学都在学校外面吃小饭桌吧?那菜肯定没有奶奶做的好吃对吧”。我点了点头。一个教训,让我明白了做人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爸爸从小教育我,做人要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不然就不要答应。爸爸一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从小到大,他都按照诚实守信要求自己。我们家很民主的,有什么事都可以说出来与家人沟通。父母很尊重我的想法,同时,也经常教育我,要与人为善,诚信是做事之本。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爸爸,养成了守信的好习惯!

父母的一些举动,总能影响孩子。优秀的品质,就是从中培养起来的。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收集、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70-01

进入小学中段高段,有好多学生对语文感觉吃不消了,有一些教师也感觉到很是吃力,究其原因就是这时候开始有了较为正式的、完整的、篇幅较长的作文,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写作文,普遍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无话可说,干巴巴的几句就没有了。这是困扰语文教学以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难题。而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喜欢指导学生做应试作文,形似过去的八股文,讲究什么起转承合,开头、中间、结尾,形式呆板,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作文变得内容空泛,感情贫乏,无病,成为应付考试,应付老师这一痛苦的活儿,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作文基础进行一个好的教育,不注重学生作文素材的搜集整理,就会使学生的作文要么缺少素材,要么材料片面单一,写作文时就会出现上述问题。因而,改变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教给学生收集材料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收集作文素材的习惯,才是改变我们作文教学被动无奈、效果极差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作文教学中,收集作文素材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来自教材资源

一般讲,学生的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几代人的精心挑选,不仅用于传播知识,还运用典型生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像语文、社会、科学、自然等学科,他们集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为我所用。特别是语文教材,不光有经典的素材能够为我所用,还从中学到写作运用、选材、组织材料的方法,细细品味,自然是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技巧最主要源泉。

二、来自平时生活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作文的好材料,也是收集作文素材的主阵地、主渠道,平时生活中的事例,多为学生所亲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是小学生,或者刚刚接触作文,缺少有效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对生活的认识可能不够敏锐,对所见所闻可能会比较漠然,粗心大意,熟视无睹,或者不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事物,只识皮毛,不解本质,印象难以深刻,运用不够恰当。所以,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主动地去生活中寻找材料,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增强有意识记忆,用心去感悟生活,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及时将收集的材料和感受作以记录,方便以后它用。

三、运用资料书、报刊杂志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阅读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当前,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书籍很多,诸如作文大全、话题作文、几百字作文之类,这些书籍中都有大量的学生作文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拿来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好的收集作文素材的好方法。每年可以有针对性地征订一些好的报刊杂志,比如《少年月刊》、《新新小学生》、《读写算》、《少年儿童报》等等,增强学生的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还可以利用开放的图书室资源,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促进学生收集有用的作文素材。

四、社会调查研究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教师可以根据作文实际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根据指定的目标,在相关的范围内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了解,对材料进行归纳分析,找出本质及事物的内在联系,积累素材,为我作文所用。

五、电视网络媒体

篇4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其中之“写”尤其是一名学生基本功之集中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现在许多学生一提到写文章,都感觉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其表现为平时就不愿意自觉去练、去写。到了必须写作文时,有的学生望着作文题目提笔难下,无话可谈,无言可写,真不知从何而起。有的学生先是发一阵呆,然后三言两语,记流水账似的一通完成任务了差事。还有的学生就开始翻找资料,找出类似的文章,来一番加工,就改头换面成自己的文章了。学生都为之感慨,写文章实在是太难了。

这是为什么呢?写作文真的就这样难吗?

从学生的读书历程来说,小学开始学习字、词、句、段,连成篇;进入初中又进行了比较完整的写作训练,对各类文章格式的要求,语言修辞、逻辑等都进行了正规的学习;步入高中后对作文的训练就更加系统化了。屈指一算,接触并练习写作文的时间不算短了吧?该写下不少的文章了吧?然而这中间真正又有多少好的文章出现呢?

回头观望,学生们的书橱中都有一大堆的各式各样关于写作的书籍,诸如怎样写记叙文,怎样写说明文,怎样写议论文,应用文大全,高考优秀作文集以及各式各样的关于写好作文的书籍、资料,各位名家各类体裁的优秀文章。而且还有着这样或那样写好文章的最佳、最快的途径,作文指导迷津,快速提高写作水平的诀窍等等。

可是这所有的一切都难使现在的青年们对写作文产生好感,终而未能使绝大多数的同学写出好的文章来。

中学课文《我的长生果》,写得很好,比喻用得十分得体,希望同学们去细心阅读。我认为该文作者的意图之一就是要求同学们去博览群书,有道是见多才能识广,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语。作者用自身的经验谈及怎样写好文章,从儿时开始就入迷于小人画片,逐渐进入连环画册、童话、神话、小说到大部头的书籍;从课堂的手写作文到铅印的作文再到写成书出版。这些都与作者自身的大量阅读,细心的品味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读写联系起来,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对于写作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可是现在不用说小学生、初中生,单就高中生来说,有多少同学看完过几本小说,阅读过几本中外名著呢?许多同学仅仅限于课堂上所学的那么有限的课文,大部分同学甚至连课外读本都很少去翻阅,如此少的阅读量,再加上阅读时不用心品味,见识又少,思维狭窄,怎么能发挥出想像力呢?又哪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呢?很自然就出现了前面所述的那种提笔难下的现象。即使是成形的作文,也是生搬硬套,淡而无味,枯燥至极。

篇5

1教师领会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是克服作文指导种种误区的利器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和指导方法都作了明确精要的规定,特别是强调了作文指导要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言之有物的好文风,强调了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的批改方法等,只要认真贯彻“新课标”的规定和要求,牢固树立作文教学的课程意识、主体意识,作文指导中存在的弊病是可以克服的。

2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诗言志,文抒情。文章贵在写真情实感,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真情投入,倾情演绎,调动其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指导他们写自己熟知的事,笔锋带着感情去写,抓住了这一条纲,作文与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息息相关、水融了,许多写作的弊病就会迎刃而解了,许多指导的误区都可克服和防范。因此,我们教作文,不仅仅是指导孩子掌握写作的技巧,而是更应该触动孩子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学会感恩。用感恩教育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写作来升华学生的感恩情感。我们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就能在这两方面取得圆满的效果。

3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传授写作规律

学生的写作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师作文指导能力的提高来自实践,来自对成功与失败的不断认识总结,来自对写作规律的逐渐掌握。自己找到的真理最雄辩,自己摸索到的方法最管用,按照写作规律指导作文,是科学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4调整重心,使作文指导由重形式向重内容转变

要摈弃那种偏重“怎么写”的纯技术指导的作文教学方式,多在“写什么”的指导上下功夫。作文教学重在教“写什么”,不是指导在选材范围上画框定调,而是唤起学生对作文本质意义的深刻认识,调动学生体悟生活的情感与主动性,指点学生到生活(也包括书本)的广阔原野中去汲取精神营养。具体来说,可以进行旨在充实自我,提升境界的四个方面的“对话”: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满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与自然对话——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更是心灵的融入,用眼去观察它们的形态,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用情去呼吸它们的气息;与社会对话——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意识,学会与周围人交往、交流、和谐相处,懂得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大师对话——多读关于大师的传统作品,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观照自我,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摆脱“小我”,提高人生品位,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有个性的大写的“人”。

5破旧立新,构建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

篇6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

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

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的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

困惑之五:教学方法在改,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会不会随之而改?

坦率地讲,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已有多年,然而,在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和升学、就业的社会环境重压下,应试教育还是客观存在的,个别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回潮之势.就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究竟是应该以从国家和民许的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呢,还是从个人和学校的短期利益和目标出发,以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行动指针?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疑问说:“难道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二者就不能结合起来吗?”的确,既能在考场上得到高分同时又能在生活中熟练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聪明学生是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种虽然在考场上对答如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见了生人不敢说话,上了台面手足无措,写封书信辞不达意的孩子更是屡见不鲜.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在某些僵化甚至已变成错误的高(中)考题型误导下,在一些教师的题山题海重压和浸泡下,他们早已从原本聪明伶俐的儿童变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标准答案”的打击下,早已失去了那颗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可贵童心,而变成了一个个只知盲从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两脚书橱”.再说说教师们,其实他们又何尝不知道那种狂轰滥炸式的题海训练对孩子们损害很大呢,但面对动辄教学实效(实际就是升学率)与职称工资、评先表模等个人待遇挂钩的压力,他们又能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正如中药之与西药:面对药效缓慢却治本的中成草药和虽有副作用却药效很快的西药,只想早是解除病痛的你会作出什么样的的选择?于是乎,你就不难看到这样种种此类的怪现象:公开课上,大家争着谈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们也争抢着讨论回答教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好一幅红红火火探索新课程教学法的热闹景象.而其余时间呢,大家却是毫不相让的大比内功——你给你的学生做《名题精练》,我就让我的弟子啃《黄冈宝典》,一本不够?那就来两本.时间不够?那就加班补课呗!你中考不是总要考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么,那我就把各册教材中的名篇名段一一点明划出 ,让学生们天天去背诵、默写,直到形成条件反射才算过关;你中考不是总要考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为主的阅读题么,那我就专门找一些历届中考中的精典文段来反反复复的练,还怕他们学不会如何对付这类问题?你中考不是以话题作文为时髦吗,那我就我的弟子们多买几本《话题作文大全》回来读读背背吧,说不定就能碰到原样的话题呢……至于其他方面嘛,那就管不了啦,只要学生们能考个好成绩就行了.如此以来,学生的语文素质怎能真正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又怎能落到实处?这种现状和不明朗的中考命题改革方向,给我们一些准备以更大步伐推动教改深入的一线教师们深深的顾虑和疑惑.毕竟相对于已属纯熟的旧教法来说,新课程的教法探索面临的是更多的未知甚至是失败的风险啊!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感受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就不在班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探索解决的呢?主要的措施如下: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而言,我们始终不能忘了这一点:我们老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前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是此理.在阅读课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叶圣陶语),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想法很荒唐,也许他们的的表达很笨拙,远没有我们心中期望的那样完美,但只要是孩子们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真情实感流露,我们为什么不为他们的真实、坦率和勇敢的精神而喝彩呢?因为我们大人们再多的感受也取代不了他们的自己的体验,终究有那么一天,这些可爱的孩子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还有嘴巴去独立的观察、思考和说话啊!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个什么“标准答案”去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和自由,而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

其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由于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上的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教学中“一刀切”造成基础稍好的学生因要求太低”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要求相对太高又”吃不了”的不利局面,我在进行有关基础知识方面训练时,都会把这些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则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我就要求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词语的读音和写法,还要求他们掌握这些词语的各种常见意思及用法,比如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等.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会在读会写并知道这些词语的基本含意就行了,在学习文言文时也是如此.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地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我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精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常会有意识地针对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会给出不同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为照顾全体学生而句句翻译费时又费力的问题.

其三,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对于综合性学习中涉及到的脱离了农村实际的问题,我们首先统一对新课标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认识,认为这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它科学和合理的意义的,应该积极地实施.而对于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内容不能全面适用问题,我们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学生们的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或增或删,或加以适当变通.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原为“黄河,母亲河!”,考虑到我们襄樊地处秦岭秦岭以南,距黄河相当遥远,学生对之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盲目照搬肯定难以进行.于是,我根据我校地处汉江边的实际情况,将此次活动的主题改为“保护母亲河——关注身边的汉江”,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汉江江水流量与水质的变化,和调查对汉江水造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等具体措施,从自己的身边去观察去发现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使这项活动得以顺利且比较深入的开展了下来.使孩子们在锻炼了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 增强了“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主人翁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