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范文

时间:2023-03-25 07:1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又应该构建怎样的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呢?下面就第十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尝试构建的六步骤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品读重点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地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主的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二、创建情境,激感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运用现代多媒体电脑为学生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录像,让学生欣赏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在一个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畅游青海湖的欲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就及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问题:你喜欢青海湖吗?想不想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课堂上尽可能地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办法,但我觉得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一种更有效的办法。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师生互动,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达到交流的目的,小组筛选后,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简单的立即解决,重要的、难点的地方,经过学习认真筛选,提出重点,让全班同学讨论。由于《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阅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较容易,如: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青海湖的?青海湖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合作讨论,马上就能理解。但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了。”等句子的意思理解还不够到位,就应该由老师再引导学生认真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老师则起到点拨导思的作用。

四、归纳释疑,提出见解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序地发现,自觉地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而,创新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改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以便下一课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就通过让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及谈谈你看到这梦幻般的青海湖时的感受和体会等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实践练习,拓展创新

篇2

沐着无拘无束的清爽山风,经过文成公主的塑像,到达巍巍的日月山。穿过山口,也就越过了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从农耕文化踏入了游牧文明。

沿着青海湖环湖公路前行,一幅巨大的画卷慢慢展开。

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如柔美的锦缎,在绵延起伏的山峦上慢慢铺开。杂陈相间、摇曳生姿的各色不知名野花和片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如巨大的画笔随意地涂抹,绚丽而又率性。

在这绚丽的背后,衔接着一片浩渺无边的蓝色水域——青海湖。

说是湖,其实更像海。

极目眺望,起伏着微微涟漪的蓝色没有尽头。在目之所及之处,蓝色的水和蓝色的天连在了一起,蓝得纯净深邃,蓝得温柔恬雅。

眼前的青海湖有海的广阔和博大,却没有海的凶悍和肆意。湖水安静地一潮又一潮,温柔地亲吻着沙滩,拍打着寂寞的石岸和孤独的码头,将沙砾磨成一个个细小的心事,将一段段岁月的远航雕刻成斑驳的纹痕,似乎在默默见证着这片水域的历史,又似乎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过往。

水天交接处,逶迤着连绵的青山;山顶上,逶迤着连绵的云海。

几乎伸手可触的白云渲染在澄澈透明的天空,云在水中,水在天上,天在云间。

在来到这里之前,从不知道,原来,蓝天可以离我们这么近!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淡蓝色的苍穹,从目光的尽头,从水天一色的地方,伸展,伸展,一直到我的身后,垂向绿野茫茫的草滩,垂向草滩上伫立着的连绵起伏的褐色山峦……

脚下,一条木头铺就的曲径如长长的哈达,逶迤伸向远方。

木径的一边是碧蓝的湖水和绵延漫入湖水的金色沙丘,另一边是绵延起伏的祁连山和山下的高山牧场、油菜花田。

牧场上,成群的牛羊在碧绿和金黄的色彩交织中悠闲地缓缓移动,看不到牧人,但有悠扬的歌声不知从何处传来,在无边的宁静中轻轻荡漾。歌声合着淡淡的青草气息和缕缕花香,让人不由恍然想起王洛宾缱绻的梦,想起“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凝神,始知自己现在正是身在“那遥远的地方”。

清凉的高原风把歌声送往远处,零星散布于草原的尼玛堆上,几处五颜六色的经幡迎风招展,似乎轻轻诉说着来自远古的文化,给这片土地平添了几分神秘的韵致。

这些古老的经幡,在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上已经飘扬了多久了?

当年,远嫁西域的文成公主走到日月山旁,回望故乡,阡陌良田;转头西望,苍茫一片。在那一片苍茫中,可有古老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可是这古老的经幡触动了公主内心深处的柔情,从而留下了公主抛神镜化平湖的传说,留下了汉藏和亲、润泽千年的佳话?

古老的经幡飘扬了几千年,美丽的传说流传了上千年,传说中公主思乡的眼泪汇成的倒淌河也流淌了上千年。

文成公主留下的可以照见故乡景象的神镜化作了这片翡翠玉盘般的湖水,在青山峻岭间,在千里草原上,镶嵌成壮美的风光、绮丽的景色,镶嵌成人们心中的圣地、梦中的天堂。

登上游艇,驶往碧蓝的湖心,浪花叠涌的湖面上,成群的鸥鸟优雅地盘旋,时而俯冲戏水,时而奋力飞翔……

深入其中,青海湖又梦幻般地变幻出与岸上所观不同的景象。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一改碧蓝的色彩,忽儿金鳞闪烁,忽儿银光万顷。浩瀚的湖面跳动着珍珠般光芒四射的金星,波光粼粼成灿烂的云锦,辽阔深厚中蕴含着美丽恬静。

青海湖,在蒙语里被叫做“库库诺尔”,在藏语里被叫做“错温布”,都是“青色的大海”之意。远古时期,这里确实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然而沧海桑田,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成就了这梦幻般的现实,使得人类最终拥有了心中的梦想与渴望。

篇3

要想贴切形容我的家乡——青海,那就是一个字——美。

她,从尘土飞扬的土路到平坦光滑的沥青马路;她,从一个平凡的小镇到一个闻名遐迩的古都;她,从几座矮小的土房到一幢幢高楼大厦,她是谁?她就是我美丽可爱的家乡——青海。

青海,不愧有“时尚都市”、“浪漫都市”、“夏都”之美誉。时尚在于一幢幢高大的楼房、琳琅满目的商品;浪漫在于都市的山水及梦幻般的青海湖,湖水蓝而晶莹剔透,那里是鸟儿的天堂、鱼儿的乐园。此外,神秘而令人神往的佛教圣地塔尔寺更为这座城市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春天,春回大地,各色花儿竞相含苞待放,春风仿佛在唤醒大地沉睡的生物,青海的春天有一片浓郁的春气。夏天,绿树成荫,花开了、草绿了、小树长高了,气温不冷不热,是最适宜人类度夏的避暑胜地。而四面八方的人们也如潮水般涌来,争相观赏夏天这美丽姑娘的花容月貌。秋天,秋高气爽,果实压弯了树枝,树叶如同雨一般往下落,草枯了,树叶黄了,但这不是再为自己的枯死而感到悲痛,那是在启示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呀!天高云淡,果实累累,这是青海的秋天。冬天,万物在沉睡,一切都静了,都静了,酝酿着,为了明年……。

此外,由于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一年一度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及”郁金香节”也将在这里拉开帷幕。淳朴善良的青海各族人民将以醇和绵软的青稞酒、垂涎欲滴的牛肉干和色香味俱全的酿皮招待四海宾朋。

篇4

一、创意设境,激情引趣,快乐走进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巧妙、新颖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越高,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趣、意境,引领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巴东三峡》一文时,学生对三峡的了解是陌生的,无法想象三峡的山水景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首先利用学校有利条件,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峡的幻灯片,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旋律,将图片缓缓出示,再加上简洁明了的解说语,让学生很快的从直观上对三峡的景色有大致的印象;激起学生读课文的欲望。精彩的多媒体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初步视觉印象,唤起了学生对“巴东三峡”这一雄伟奇丽景色的感受和向往。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材料的创造性理解提供了铺垫。看到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于是应顺势而导;“请同学科用心地把课文读一读。”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中。只要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调动自身所有感官,带着好奇,带着情趣,全身心地投入,进行自主、快乐地学习,那么课堂教学已成功了一半。

二、音乐渲染,感受课文的情感意境。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语文也是一首流动的诗,语文教学需要浪漫主义情怀。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再让音乐与文章优美的语言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和激励,在浓郁的情感中想象、顿悟。

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我力图营造一种诗意的课堂,以读为主,通过音乐渲染,让学生体会到从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再领着学生欣赏青海湖梦幻般的景色。当我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的词、句、段时,对学生说:“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些句段吧!”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欢快的音乐,学生被文中的诗情画意感染,深深打动内心。伴着欢快甜美的音乐,读出青海湖的蓝、温柔、幽静、优美,让浓烈的感情浸泡湿润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收到回味无穷的美学效应,给学生一种的美的享受,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到诗一般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情感得于升华,达到“三维”目标。

三、启发思维,释疑解难。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内容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在课堂上,当老师不停地启发诱导,而学生却“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或关键处需要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来解决。因为电教媒体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手段,来加以辅助释疑,解决难题,因为电教媒体具有声、光、像等多种功能,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学生易于接受。

如,教学《纪念白求恩》一文时。由于课文所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白求恩不辞万里来到中国,不知道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面对学生,我精心选制一段录像:屏幕上出现的战场情景。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学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到白求恩的毫不利己、对工作精益求精的精神。体会到"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深厚情谊,使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近距离,为下文的学习理解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

四、画龙点睛,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许多文章,常常含义深刻,一件小事,几句话语,包含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爱。当教学到最后时,往往让人感到言已尽而意犹存。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在教师的诱导下,在学生一遍遍地品读感悟中,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最普通、最平凡、最细微的父子之情。更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小事中体验到这种爱无时无刻不在。此时,我适时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随歌声真情流露,深情地唱起,在激情中结束课文教学,激起了学生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体验,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1、《远程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课程的教学观》

篇5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教师 调整角色 转换方式

教师在观念上调整好角色,教学上改变方式,是建设充满活力语文课程的前提。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教与学结合不紧密,学生思维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偶尔提出不同看法,一般也不会受到重视,甚至被视为异端。试想,这与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创新思维,岂不是格格不入?新课标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为此,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当一位学习参与者角色。要扮好这个角色,实属不易。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关爱学生,有服务意识。其次,在教学中要跳出“本本主义”的机械模式,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应该开怀接纳不同思维,让学生愿说、敢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除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外,还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改进。

一、教学中必须重视处理学科间的联系

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不可分割。新课标改革,要整合科目之间的关系,强调综合性。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素质。例如,教学写景散文《走进纽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热闹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让学生顺着作者思路进行思考:

(1)我们国家今天面貌如何?

(2)你的家乡面貌怎样呢?

(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展如何?

(4)学完此文,你怎样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果的?

经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自然就把作者的情感融入到自我情感之中,又将语文知识和政治知识巧妙对接,拓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语文学习兴趣。

又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作者于文末的情感是复杂的:“我很矛盾,我不敢想象,当千万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今天这青海湖会变成一种什么景象?不,还是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存吧。”对作者内心的矛盾如何评价呢?讲到此,我联接环境话题――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孰轻孰重?问题一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科目之间的知识此刻完全得到融合,教学效果是可以预测的。

二、整合课程资源,将课内教学延伸课外,增强教学效果

传统语文教学照本宣科,不够重视课外阅读,使课内与课外相脱节,甚至将其对立,这是个很大的失误。今天,学校硬件建设不断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室齐全,但使用情况不尽人意。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关键是教师怎样整合。必须做到四点:(1)明确阅读目标,(2)做好阅读指导,(3)保证阅读时间,(4)重视信息反馈。语文课教学信息含量大,要求学生注意积累,并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运用。日积月累,学生便会乐在其中,受益匪浅。例如,有的学生崇拜飞檐走壁的武侠英雄,有的钟爱周杰伦的流行歌曲,有的爱看言情小说。所有这些,教师都应当注意引导,让他们讲讲喜爱之原因,和他们探讨是与非,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生活也是一个大课堂的道理。

三、要让自身观念时刻走在时代前沿,营造创新思维氛围

教师与学生有观念之差异是自然的,但教师要更新观念,避免因此影响教学。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创新思维,肯定多样性思维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回答炯异,而武断判定是与非。试想,一些备受争议的问题,就是成人也难以定夺,何况是正处于思维活跃,身心还未发展成熟时期的学生呢?例如,革命先驱有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设计讨论问题:读书是为己还是为国?讨论时,学生就有多元化评价。如一个学生提出:学习也是为了自己。教师如何评价?显然,不能以一个标准判断。重要的是看学生阐述的理由能否成立,教师不该急于下结论。其实,为己为国都是没有矛盾的,个人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按多样性思维,两者都应肯定。再如教学《范进中举》,总结课文时,教师也可将课文延伸课外:(1)吴敬梓站在什么角度评价封建科举制度的?(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可见,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是靠少小苦读步入仕途的。为此,你对科举考试又有什么评价?两个问题思考之后,学生对科举考试出现了正反两种评价。其实,科举考试的确造就了许多范进式的可悲人物,但是不可否认,也为不少有志之士铺就了仕途之路。

其实,变换新课程语文教学方式,探究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教师潜意识中树立多元思维模式是关键,只要教学时耐心引导、启发、沟通,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新课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态意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教学

G633.3

初中语文教学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表现为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方面。但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中包含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包含了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建设,这些教育价值如何体现出来,值得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将生态意识渗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意识成为优秀公民必须拥有的一种个人品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是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和谐发展、承认自然之美,保护自然环境等行为和意识。

2.生态意识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初中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的个人素养培养,是对未来社会公民素质进行准备性教育的过程。生态意识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有必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另外,生态意识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审美以及环保等积极认知方式,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生态意识的渗透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二、生态意识渗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方法

1.通过体验式阅读促进阅读情绪生态化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体验人在自然的震撼下产生的审美感受,体会自然赋予人的多种情感价值,是生态意识教育的一种方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引起自然场景和学习情绪共鸣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帮助教师创设环境,实现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生态意识相拟合。在对《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青海湖的图片或者电影片段,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感受到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以及生态自然环境能给人带来的愉悦感情。再截取几个其他地方湖泊资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再对课文进行教学,这样,就会较好地加深学生的感受。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青海湖的生态和谐,同时产生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相关环境进行描写,对自然环境进行探讨,使教学所得的感受更加深刻。

2.通过讲座交流实现学习方法生态化

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常,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学习,更容易给学生带来深刻的情绪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生态意识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知模式,教师可以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改进,实现生态意识的深入教学。如在学习《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我所认识的海洋生物”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海洋生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生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海洋生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3.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结果生态化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环境保护主体明确的篇章,在进行这篇文章的学习之后,学生必然会对自然保护这一意识产生明确的、积极的认知,这是生态意识的萌芽。语文教师应在这个时候趁热大打铁,将语文课内教学的结果进行巩固,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使学生的生态意识更加牢固,更能体会到语文学习对自身的环保意识的教育作用。例如,教师可将“自然环境保护”作为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班级内部的演讲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身观点。如此一来,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学效果显著。

三、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丰富教学资源

生态意识是在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大环境中才能够形成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态意识渗透教育要想全面开展起来,必须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大环境,因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开展生态意识教育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家长和学校方面都应该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个角度进行生态环境的营造和生态教育资料的提供,只有这样,生态意识才能够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2._展课外教学

语文教学教会学生从文字的层面领略自然之美,而这种学习结果需要回归到自然之中才能够得到强化,生态意识教育也是如此。初中语文应该将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从课堂转移到课外的开放环境中,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地,通过课外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生态意识教育的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意识渗入教育使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个人素质发展方面,能够进一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用各种方法突出教学材料中的生态性,另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必要的课外教学也是突出生态意识教育之必须。

参考文献:

[1]徐红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J].知识窗(教师版),2016(08):131-132.

[2]张洁.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意识的策略[J].好家长,2016(10):119-120.

篇7

【关键词】青海湖 健身 锅庄舞 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96-02

位于青海湖南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是安多文化的副矿区,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锅庄舞是广泛流行于藏族民间的一种集体舞,每逢节日、庆典、婚嫁之日,男女老少聚集在广场或庭院,围成圆圈随着歌舞和音乐甩手踏步而舞。海南锅庄与其他的锅庄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海南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敏快,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淳朴、勤劳、热情、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而且具有明显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及观赏等价值。为了展示安多文化风采,助推海南藏族自治州“安多明珠”和“文化大州”品牌战略的实施,由海南藏族自治州群艺馆编排创作的《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以VCD、DVD光盘形式问世,曲调悠扬,舞姿优美、独特,很快得到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追捧,全州上下纷纷开始学跳新编的海南锅庄舞,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在海南州各县以及西宁市的广场和公园里,都能看到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跳海南新编锅庄舞。

一 《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的特征

1.背景特征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位于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之南,故名海南,素有青藏高原门户之称。海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河壮丽、民风淳朴,群山起伏、河流绵延、草原广袤,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壮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的背景选自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进藏途经的日月山;有“天下江河皆东去,惟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淌河奇观;有神奇梦幻般的国家4A级景区青海湖;有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坝”的龙羊峡水电站;有“天下黄河贵德清”、“青海小江南”之称的梨花之都贵德县;有神山古刹赛宗寺;有“青海九寨”之称的贵南直亥景区、同德宗日文化以及驰名省内外的同德河北原始森林风景区等名胜古迹和奇特景观。

2.音乐特征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歌曲旋律优美辽阔,民歌高亢嘹亮,听起来就有高原蓝天辽阔的气魄,曲调悠扬,但也是以五声为主,婉转动听。新编海南锅庄舞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由慢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和紧缩,以脚顿地为节,作为乐曲的前奏、间奏及结尾,如第三曲《快乐的跳锅庄吧》,以拍为主,但在前奏、间奏、结尾中常出现变化节拍。多数舞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个别乐曲为六声、七声音阶;有的在慢歌段前加散板领唱,扩大成三部结构。

3.组成特征

4.服饰特征

藏族服饰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在服饰方面充分体现了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体现了安多地区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长袖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袖随舞起,翩翩飞舞,十分好看。特别突出展示了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种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服。羔皮有毛短而卷曲的,有毛长而适中呈稳状的,用各种羔皮缝制的藏袍,是多用各色条绒、缎子、平绒、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的高档服饰,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 《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的体育价值

1.健身的价值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也不例外,它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以步、摆跨、甩袖、缠袖、转、模仿劳动和动物飞行、跳跃等身体动作有机结合,使全身各关节、部位、系统协调配合,套路动作由慢到快、运动量由小到大,最后又整理活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练习者四肢的协调一致,使身体机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舞蹈动作,有的婉转流畅,旋转起伏,形似行云流水,有的刚劲顿挫,潇洒奔放,动静交织;有的步态从容,平稳大方,悠闲轻松;有的轻快活泼,跳跃转动,洋溢着青春活力。这些均使得练习者在舞蹈中获得美的享受与情感体验。通过优美明快的音乐、活泼愉快的练习方式,能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转移和消除。全身的动静结合也能使心血管系统、心肺功能、耐力等多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另外,长期练习可以使练习者形体得到锻炼,起到健美和减肥的作用。与其他的运动项目相比,《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的特色为优美的音乐伴奏,音乐节奏感强,优美而煽情。在音乐的伴奏下,参与者尽情展现自我全身心的投入与放松,能忘却不快和烦恼,具有很好的健身价值。

2.社交的价值

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协作精神。《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是多人参与的舞蹈,不分男、女、老、幼,舞曲节奏有快也有慢,在藏区有千人锅庄舞表演,也有在学校、机关、广场、生活区举办的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小型锅庄舞活动。它不仅为本民族人民所喜爱,也为其他民族人民和外国在华的工作人员、游人所喜爱。在西宁市广场早、晚跳锅庄舞的队伍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人们翩翩起舞,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竞技的价值

《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不仅具有表演的艺术功能,而且还具有极强的竞技性,能对社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体育竞赛,组织团体操表演提供方法。首先,“天上有多少颗星,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桌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桌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内容丰富的锅庄的赞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锅庄舞的编排上具有很宽的创作空间。其次,锅庄对动作的力度、幅度、姿态、音乐的艺术表现具有很高的要求,正如锅庄舞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狮的娇姿。”第三,锅庄舞对舞蹈者的要求非常严,要求动作统一,力度和节奏统一,动作协调,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发掘。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具有很好的竞技性,是一项很好的群众体育活动,值得在全国和学校推广。

4.团结的价值

民族舞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消除民族隔阂,它是一种以身体动作、姿势作为基本语言的文化,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它的传播交流障碍最少,不受语言文字的制约,也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因此,它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一种文化交融形式。在参与锅庄舞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语言上的交流和身体上的接触,能降低人们在心理上的防御本能,起到自然促进不同民族的参与者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认同的作用,同时,在不断的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会不断融合和适应,这不是哪一种文化占绝对优势的同化过程,而是滋生出新的共同文化的过程,也是在彼此之间建立起新的信息沟通渠道的过程,而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共有文化的产生是建立彼此之间信任感的基础。因此,《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对发展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团结,具有很好的作用。

锅庄舞活动历史悠久,是藏民族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具有良好的健身、健心娱乐、群众体育和旅游开发价值。《海南新编藏族锅庄舞》宣扬“舞蹈动作来自自然”这个主题,充分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这个时代精神,并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相结合,既可以作为舞台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又可以作为群众自娱自乐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还可以作为一项丰富单位、学校文化活动的竞技比赛项目。

参考文献

篇8

重视语文积累是对我国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和以中华文化为底蕴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他们儿时在汉语学习上,下过一番积累功夫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强调的就是要多读、多背、多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那么.在小学语文阅渎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呢!

一、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内在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兴趣在各项实践中的重要性,语文积累更是如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主积累语言的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多读、多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动力,如果生硬地强迫学生积累,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积累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各种训练手段,如用儿歌、顺口溜、一字开花扩词,组织手抄报比赛、成语句子接力赛、优美片段欣赏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尝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兴趣。

二、创造阅读条件,丰富学生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名篇名著,好词好句比比皆是,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新的积淀,不论寓理于事的愚言故事,还是意境优美的散文和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燕子》、《春》、《画龙点睛》、《咏柳》等都是学生阅读和积累的名篇佳作。然而,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传递更多的信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和收集信息。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通过订阅课外读物,网上下载优秀作品,创办图书角,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掌握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不断丰富语文积累。

三、理解感悟,深化语言积累

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单纯知识的机械累加。感悟是指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课文,是提高学生积累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会读有所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积累的质量。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求学生划出或摘录好词好句,而且还要写下简要的感受,不求文字多少,多则二、三百,少则五十来字。这样能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并有了情感参与。

篇9

【关键词】多媒体应用学习兴趣突出重点情感共鸣效果反馈

作为一位农村中学一线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投身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语文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中来,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以改变农村学生厌学及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使学生“爱学”、“乐学”,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及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使多媒体更好地丰富我们语文的课堂吧:

一、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语文课堂,以激活学习兴趣

农村的课堂现状始终是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的模式,致使教学枯燥,让许多学生感觉乏味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利用声、图、文并茂的手段,可以有效改变这种教学面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愉悦、轻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巴东三峡》、《周庄水韵》、《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视听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平常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这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研究中,诱发学生观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巧设动画,突出教学重点

作为较为落后的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课文中的重点语段、教学的重点内容往往无法板书出来。有了多媒体,就可以“板书”出来,并且可以用上闪光点,标上重点符号,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以突出教学的重点。这样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石缝间的生命》这一课时,根据农村环境和实际,了解到有些学生不重视生命,“破罐子破摔”之类的现象。为此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课件,除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胚胎发育”――人的生命形成的过程(可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一段胡杨成长过程的动画(可让学生从动画中感悟到生命成长的艰难);有关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通过这此逼真的动画设计,加上老师的引导,师生再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使这堂课的学习,不但让学生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应该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重点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起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读”却又是农村语文教学的软肋。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激发入情入境的情感朗读,以弥补农村语文教学中读这一软肋,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教学《废墟的召唤》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缓慢沉闷的音乐,一边观看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影视资料,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熊熊大火的圆明园,从而激发学生对废墟召唤的要义的理解,增进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从而萌发了“我要变革”的强烈欲望。这样带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理解了全文,朗读兴趣也随之而生。

此外,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且效果显著。如《沁园春・雪》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南方农村学生很难领会到北国雪景的雄伟壮丽,教学时,我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巧妙地达到了育人目的。

四、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加强课堂效果的反馈

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可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使习题的形式变得更活泼、新颖,把习题的内容扩展得更广、更深,这也是课文知识内容的补充。这样学习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使练习部分由枯燥而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时反馈。

经过多个学期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好笔记,不但能够加强记忆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很好地加强了反馈效果的检验。

以上几点,是我无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总结。总之,我认为,让多媒体走进我们农村中学语文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农村教师,只要我们刻苦钻研,恰当运用,就一定能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一定能提高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徐瑛.巧妙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育信息技术,2010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李庆会.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

篇10

临杰

有人说,大学四年,可以这样一笔带过: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的时候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的时候知道自己知道。我觉得这有些道理,但是在我身上好像不怎么适用。我毕业之前好像始终都是“不知道”的。

因为我所报考的这个高校当中学费最贵的专业,所以我只是懵懵懂懂地,选择了一所学费低廉却偏远的大学,不去考虑太多问题。那是中国版图上特别荒凉的一个省份――青海,有着更为荒凉的戈壁、大漠和无人区,当然,学校所在地是相对繁华一点的省城。

我在大学的时光,要么就是结伴或者独自无所事事地东走西逛,骑车或坐公共汽车,随意地拍照,漫不经心地游荡,要么就是呆在静悄悄的自习室,一坐就是一天,看书或者写字。也零零散散地打打工,虽然没赚到多少钱;也试着去谈谈情说说爱,虽然没什么成绩。至于学习,我认为那并不重要,我从不担心我的成绩,那不需要费太多脑筋。我也不去想什么大学的意义,终于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何必把精力放到所谓的意义上面去,被意义绑架可没什么意思。

懵懵懂懂地,我实习了;懵懵懂懂地,我最早得到了工作;然后毫不懵懂的同学帮我把毕业手续给办了,美术系的毕业合影里都没有我。这一切都发生在2008年。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的走;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只青海的牦牛。

如果非要让我说说上大学的感悟,我想我会说:大学不是天堂,也非地狱,上了比不上会好些,虽说好不了多少;大学不看重学习,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重要的;大学不必得到什么,但一定得知道自己想得到的是什么。最后我还要说,我的方式,只是适合我的。

再回首――我的大学

笑笑

四年大学生活,飘然离去,曾经青涩的我们,现在也都已各奔东西……

关于大学,这个话题已经很久没有谈起,只是前不久高考的日子让我又想起了曾经美好的大学时代。不是没有话说,而是,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四年的大学,经历了太多,怎么能是只言片语就能表达得清的呢。时间总是走的很快,我已经毕业一年,还记得昨天的昨天,我就那么悠闲地看着大四的学长们忙前忙后,我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们,我知道她们所经历的我也逃不过……

象牙塔的生活总是快乐多于忧伤的,尽管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但总是有惊喜发生。大学的生活、学习、甚至于爱情总是如梦如幻,现在想起都想重温那时的日子。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大学四年,做了些什么追求了些什么。回想当初初入校园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到即将毕业时的不知所措。四年的时间里,消磨了太多的光阴。因此,平庸的记忆里洒满了太多的年青的无知和太多的自以为是。留恋和顿首的东西太少,而唯一能挽留住的或许就是和朝夕相处的舍友之间的感情,而不管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到最后也要分离,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以怎样的心情踏出大学的校园。而那时想想,却有些害怕离别的感觉。

车站,一个很世俗化的场景,见证了无数人的聚合离散。以前每次去车站都是别人送自己,而在我大学的最后,终于是我送别人,看着渐行渐远的火车,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少,大家各奔东西创造未来,我也该收拾行囊像个大人一样养活自己了,虽然目标有些茫然,但我也该像初入大学时那样,怀着一份激情,因为挑战才刚开始,我终要走出那梦幻般的象牙塔。

大学四年

三虫

上自习的大一

因为刚刚经历了惨烈的高考,还不能很快地从那种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所以面对突然放松的大学生活,一时无法适应,仿佛每天不上个自习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似的。即便是在自习室里睡了一晚上,这心里,总还是踏实的。

自由散漫的大二

大二了,整整适应了一年大学生活,终于从强迫症里走出来,开始了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真正的大学生活。觉是永远都睡不够的,绝大多数同学会不约而同地加入“九三学社”(早晨九点起,下午三点起)。至于上课,还是事先找好“喊到”的替身为好。

忙着补考的大三

猛一睁眼,大学两年的黄金时光已经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因为旷掉的科目太多,所以被老师毫不留情地挂掉了,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好在大学总是给与我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在晚上的自习室里,你会发现在那些尚显稚嫩的大一新生中间,多了几张严重睡眠不足的老脸。

炼狱般的大四

上了大四,你就不再是你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四就像是一场梦,你会经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考研、实习、找工作是大事,四六级和补考也不能掉以轻心。你会突然发现自己被催促着长大与成熟了,不得不面对未知的未来。到最后,毕业聚餐上的洒泪道别或是烂醉如泥,都让你懊悔地发现原来这四年是你最该珍惜的日子……

我的大学我的团

明亮

大学时我的成绩并不好,就连毕业都颇为周折。这自然留下了很多遗憾,然而我却庆幸自己走过了一段更值得怀念和珍视的路。大一下学期,我发起创办了一个学生社团,此后几年我的生活便与这个社团紧紧联结在一起。准确地来说,我所度过的大学生活实际上是社团生活。

社团的宗旨与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关注有关,吸引了以中文系、哲学系以及法学院为主的很多院系的同学加入。每一届会员中都有几名骨干,在我离开大学时,前后几届的骨干会员已经结成一个十分亲密的朋友圈。这些朋友中,有人很有哲学头脑,有人热爱诗歌,有人喜欢摇滚乐和文艺电影等等,大家被社团的宗旨吸引到一起,各自贡献出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彼此间也深深地受到了影响。那个时候,我们出过报纸、演过话剧、放过电影,但更多的是去川味馆喝酒聊天。记忆犹新的往事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我们的据点川味馆,因为经常去所以和老板很熟,以至于饭馆里都贴着我们的宣传单,比较拮据的时候还可以赊账,当然还有经常端上饭桌的红烧肘子,在那些吃肉会稍显奢侈的年头总会激起大家的热情。

大学毕业已经6年了,大学时代的朋友们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来往,这种关系完全不同于同班同学,甚至同一宿舍的也无法相比。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时期,大家用共同的精神追求结成了兄弟般的友谊,在离开各自的家庭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找到了可以栖居心灵的精神家族。

大学,青春在此刻绽放

清扬

如果说青春意味着潇洒和飞扬,那么我的青春在此刻结蕾绽放。没有了学业的束缚和师长的监管,十八九岁的我们终于开始在自由的天地里发展自由的天性。因为自由,散漫也并不是一样坏的品性,怪异也为大家所接受欣赏。形形的人儿,真的不是一个模子一个样,

大一的青涩,大二的轻松,大三的迷茫,大四的清醒。谁不是走过了一段从浪漫到现实的路程呢,这是必经的路程。我庆幸,在这条路上,我一直坦然地走着,完全由着自己的心性,听从内心的驱使,没有迷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大一大二时的我爱吃,爱睡,爱看书,爱看电影。接触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也许某一节课太过枯燥,就相约着朋友去了美术馆。这时,最痛恨的就是点名制了,但还是要尊重每位德高位重的老师,奇怪的是,我最尊重的一位年轻老师竟是高数老师,数学,可是每一位文科生都敬而远之的。这位非常有素养的老师,却是让我们每个人都疯狂地再次爱上了数学,像小学生一样讨论公式,认真完成作业。这实在是件神奇的事。

大三大四,这是大学里的另一个阶段,我们开始认识了一些不再浪漫的事,用我们开始不再浪漫的眼睛。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在久违的书和题的世界里畅游,这个世界,有时是要用考试和成绩来证明一些东西的。我在酸涩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仍不忍放下心爱的小说,也会在烦了累了的时候,背起包出去走走,再次张扬绚丽的青春……

毕业了,青春还在继续,这是件太过幸福的事儿。也许是因为怀念,大学生活在我的印象里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美好。如果,时刻记着大学时的心境和状态,现在的你我,依然是绽放青春的时刻。

我的欲说还休

萧泊零羽

高考结束后,我与家人陷入了短暂的僵持。他们希望我能报一个离家较近的学校,最好是在本省。而那时的我,却一心想要逃离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出于理想主义的澎湃激情,我的第一志愿填报了一所青海的学校,之后,全然不顾家人的感受,义无反顾地去了大西北。

前后30多个小时的火车,我于清晨六点抵达了那方我向往的高地。清冷的空气,陌生的街景,疏离的人群,我撅着屁股挤在来接新生的校车上,向着我的大学进发了。

说真的,在来之前,我考虑的最少的竟然是我要去的这个学校究竟是什么样的。我那时一心想着的都是蔚蓝的青海湖,铺天盖地的马匹和羊群,是它们牵引了我对于这个地方的好奇。与之相比,所谓的大学,反而显得次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