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懂礼貌范文
时间:2023-03-27 11:3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教孩子懂礼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条1:懂礼貌,要早教
多早呢?从宝宝还在子宫里睡大觉的时候,你就可以“自言自语”地教他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礼相待。到宝宝6个月大时,已经开始用手去感知这个世界了,当他抓住你的一撮头发,狠狠地拉过来!千万不要0¨,这个时候,你要轻轻地打开他紧握的小拳头,轻轻地告诉他:“宝贝,轻一点!”他不一定能听懂,但会从你的言谈举止中学习如何温柔行事。
信条2:商行塑造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让孩子们听到“请”、“谢谢”、“不用谢”、“对不起”等等这些敬语。不论是与孩子在一起,还是和成年人在一起,你都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孩子们每天都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知识,所以,举止文雅的父母往往就会培养出礼貌懂事的好宝宝。因此要不失时机地为孩子做好榜样。时刻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比如,带着宝宝去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发现前面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费劲地从购物车里提东西,你是抱怨她耽误了你的时间,还是和孩子一起帮助她减轻负担呢?开车过马路的时候,你是边抱怨,边横冲直撞地冲过红灯,还是耐心地等待行人走过马路?记住!孩子一直在看着!
信条3:不要强迫
偶尔提醒孩子说“谢谢”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孩子当小动物一样来教育,比如“现在说谢谢,我会给你奖励的。”这样会让孩子在真正理解这些敬语含义之前,就厌倦了。礼貌行为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强迫。当你提醒孩子说“请”的时候,你也要礼貌相对,一切以教育为主:“宝贝儿,如果你想让我停下工作,帮你一起找玩具,我想你要是说‘请’的话,妈妈会很高兴的。”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爱上礼貌,真正懂得说“请”和“谢谢”的重要性。
父母的期望是激发孩子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在期望良好行为举止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优良的品质。在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们的榜样,是他们的骄傲,满足父母的期望对他们来说,是值得自豪的。
信条5:餐桌礼貌行为
餐桌前的交流会让孩子知道,当他在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应该如何表现。教孩子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要清晰,尽可能完整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大方、不扭捏作态。孩子们往往不会像大人那样,安静地坐在餐桌旁,所以在孩子已经吃完了,坐不住的时候,可以教他另一种礼仪:“不好意思,我吃饱了,可以出去吗?”
信条6:写感谢信
手写感谢信要传递的信息是:“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你对我很重要。”两三岁的小孩子当然不会写字,没关系,可以帮助孩子一起“画”感谢信,或者让她来说,你来执笔。有人说写信是不是太老土了,其实我们要感受的是写信的过程,孩子不仅仅表现出自己的绘画天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也在不断地加深他的感激之心和同情心,在培养其优秀品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当然,不妨尝试着教孩子在网上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信条7:电话礼貌
大多数孩子喜欢接电话,所以这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教孩子如何去清晰地表达自己,如何正确地传递信息。想像一下接到孩子的电话是一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情:“你好,我是宝宝,是的,妈妈在家的,请等一会。”或者“对不起,妈妈不在家,您有什么事吗?我可以告诉她!”这种特殊的“面对面”沟通,不仅锻炼了宝宝的勇气、语言能力,同时也是培养礼貌沟通的好方法。
信条8:学会尊重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名字,有称呼。不管是亲戚、朋友,陌生人,都要让孩子知道如何称呼别人。除了亲戚之外,如果遇到一些朋友,男的要称呼叔叔或者伯伯,而女的则称呼阿姨;如果知道姓氏,则可以在称呼前面加上姓氏。大家都喜欢嘴甜的孩子,喜欢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当孩子想和你说话的时候,不论你在做什么,都要停下来,看着宝宝的眼睛,认真地听他讲话,让他感觉到受尊重,慢慢地他也会学着尊重别人。
信条9:启用父母提醒
孩子上幼儿园了,你要让他矢口道,在幼儿园里和在家里一样,都要保持自己的礼貌行为。进了幼儿园,孩子的生活氛围一下子拓宽了,突然间接触到各种行为举止,其中不乏一些你所不希望的。所以,孩子需要父母不断提醒:“这才是我们乖宝宝应该做的。”不能责备。父母的耐心提醒会让孩子顺利地过渡,在提醒中要着重使用“我们”这个词:“要记住我们在家说话,做游戏时的方式。”“这样才是我们喜欢的。”还有一个关键句子就是:“在我们家里……”这不仅仅能加深孩子的记忆,同时也让良好的行为举止成为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从属感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拥有这种从属感比让他重新归属新的环境更为重要。
篇2
“照我说的做,但不要学我的样子”是今天父母育儿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常见一些父母用暴力手段去教孩子文明表达,用粗鲁的方式去教孩子懂礼貌,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教育孩子做人要正直,以自己失位或越界的方式教育孩子承担责任和遵守规则,自己情绪失控却要求孩子心态平和……可是,当我们当众去逼迫、责备一个还没准备好的幼儿去打招呼时,想过这本身就是很没礼貌的吗?当我们怒斥孩子的坏脾气时,想过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当我们强迫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时,想过一个从不被我们尊重物权的孩子会懂得尊重他人吗?当我们面对还缺乏表达能力的孩子“打架”施与暴力时,想过他的困惑吗?爸妈能打,我为什么不能?相信每个复印过资料的人都知道,如果复印时发现复印件有错字,需要去改原件,才可以终止错误。可是在育儿中,有多少父母有这份自省和觉知?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最真实的自己。
榜样即为楷模,即为示范,是指值得学习、模仿的人或事物。榜样力的本质是自我管理,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值得尊重、信赖和仿效的。榜样力不是父母角色赋予的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是孩子愿意追随你,和你要求不要求没有关系。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你是我的孩子,我就有权要求你,你就要听我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主要依赖于自身的家长身份,和自己做的如何,有没有威信没有关系。
生活即教育,决定了榜样的示范是父母最重要的育儿力之一。
我常讲,坏的教育比不教育还坏。其实不存在不教育的状态,孩子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就自然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就如同女孩子进美容院,不是整容,就是毁容。父母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自然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父母生活的界限,也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想不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父母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为孩子示范并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行和教养。而一个孩子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他被这样对待过。所以,不要再去责怪孩子为什么和我们期待的不同,希望孩子有什么改变。就让自己先成为那个改变,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自己先成为那种人。
好的榜样示范,是父母获得威信的重要来源,是育儿的前提和基础。
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社会,语言的力量越发变得苍白。当我们一边抱着孩子闯红灯,一边告诉孩子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孩子会信我们吗?当我们要求孩子正襟危坐,告诉孩子要做个正直的人,孩子会想,那妈妈早上送我去幼儿园时,怎么给老师送了一张购物卡?当我们边打麻将,边怒斥站在身后的孩子说:“快去学习,爸爸没本事,咱家全靠你了!”孩子会怎么想?“爸爸,我看你玩得挺开心,我也要过你这样的生活。”苛责孩子去做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或不愿的事,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一个虚伪、言行不一的人,最后连做父母基本的威信都会失掉,到那时候,即使我们能做到的去要求孩子,孩子都不会信服。记得一个小故事曾对我触动很大,说的是一个崇拜甘地的孩子爱吃糖,妈妈带他找到甘地,希望他能劝说孩子。甘地说,你三周后再带着他来。母亲三周后再来,甘地告诉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应了。妈妈问甘地为什么上次不说,甘地说我也很喜欢吃糖,我花三周时间让自己戒掉糖,才有勇气跟他讲。这个故事也正应验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亲的光辉榜样,一切有关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
好的榜样示范,是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和熏陶,是育儿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孩子是通过父母做了而不是说了什么来学习的,告诉他的,他会忘记,示范给他的,他才会记住。一个人的价值观、人格品质、行为准则、修养礼貌、规则界限、习惯态度等,靠单纯的说教和强制要求都无法完成。孩子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和爱戴的父母熏陶,通过模仿来吸收,最终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而当我们自己就是个脾气暴躁,不懂理性表达的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后把孩子、伴侣作为出气筒,摔盘摔碗,非打即骂,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文明表达吗?当我们自己就是个胆小懦弱、消极悲观、遇事总是退缩的人,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是勇敢和自信吗?不会的!真正能给予孩子影响和熏陶的,唯有自己身体力行的示范。我们只能用我们的爱教会孩子关怀,用我们的微笑教会孩子乐观,用我们的豁达教会孩子包容,用我们的担当教会孩子责任,用我们的自省教会孩子思考。而榜样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孩子做一个好的示范,还因为,当我们都不能改变自己时,就不会知道改变需要什么;当我们自己都不具备某种品质或能力时,也不会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能让孩子具备,这时教育就会变得盲目而草率,而坏的教育比不教育还坏。
好的榜样示范,也是父母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因为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正如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一个优秀的父母,不会把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他们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懂得让自己尽量愉悦,传递给孩子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因为他们懂得,所谓影响、熏陶、教育,都只是父母做好自己的衍生品,孩子自然会因为对父母的尊重和信赖,而追随和模仿。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孩子受益只是结果,不是目的。明白了这层道理,我们就不会整天总盯着各种育儿秘籍,忙着去管教孩子,而更愿意多花些时间去阅读旅行、亲近自然、接触艺术、参与社会、体验生活,借助对孩子的爱和教育,而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篇3
关键词:教育;孩子;善良
前言:
早期一名著名的足球明星被媒体采访中问到,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期望,这位足球明星很简单的回答了记者“希望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相信这个回答是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没有想到的,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并不会教育孩子要学会善良,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善良是多余的。
难道一个人拥有善良真的没有意义吗?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那就错了,善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然而,在中国的教育当中,善良的本意已经被抹掉了,而且很多家长认为善良是多余的。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期望,却很少有家长教孩子去做一个善良的人。其实善良非常的简单,就是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对别人表达关心。家长在教育孩子要懂礼貌等方面,这都是需要孩子拥有善良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教会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却要孩子拥有其他的能力,这也只是空想罢了。
我们经常能够遇到中国的家长是这样处理事情的,孩子上幼儿园,回到家后哭着对家长告状,说班级一个同学故意打自己,家长反过来孩子:“自己有没有还手”,孩子的回答是没有,家长对孩子教训中说到“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要还手,如果输了,要回来检讨,打赢了,也不用回来告状了。”相信这样的现象在中国非常的普遍,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很简单,就是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不还手以后还会受欺负,所以,不能太善良。
但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对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及家长处理事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如果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这样处理事情的,对于孩子的未来成长是不利的。孩子在慢慢的长大的过程中,性格会很自私、而且脾气暴躁等,这对于孩子良好的品格养成非常的不利。孩子阶段正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这样就会发生冲突,像这样的情况属于正常,家长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只想着让孩子不吃亏,否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大多数的家长都很着急,一旦发生孩子之间的口角等冲突,家长就会教育孩子要还手,甚至有的家长会在教师面前这样教育孩子,家长们却不知道,孩子与成年人并不同,他们更应该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尤其是要教会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样才更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很多人对“善良”的理解就是这人心特别的好,不会做不利于别人的事情,所以,很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就是以不会做不利于别人的事情为出发点,其实,善良是宽泛的,不只是这几点。例如,由于一些孩子被家长特别的溺爱,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态度很不好,大多数的家长不会想到这与善良有关系。然而,如果一个人各方面表现的不温柔,这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伤害,这已经属于不善良的范围了。有些人由于受到别人不公平的对待,就会想着报复别人,这样的行为是恶意的,已经违背了善良的底线。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善良方面的教育时,应该全面的发展,让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一、尽早教孩子树立善恶标准
要想孩子没有恶行,就要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善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恶的行为。我们首先要告诉孩子伤害别人的事情,比如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物品、破坏自然、抨击别人,都是恶的行为。而爱护自然、尊重他人、爱护别人的名誉和物品、尽可能地给别人带来快乐,都是善的行为。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不断地提示孩子什么样的做法是善的,什么样的做法是恶的。当孩子有了善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他说:“你做得很对!”当孩子有不善良的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对他说:“你不能这样做,这会让别人很难过!”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女孩在外边玩的时候,一位老奶奶不小心踩到了她的裙子,她立刻扯着嗓子喊:“长没长眼睛啊?”妈妈听到了,对她说:“奶奶老了,眼花了,不是故意的。你这样大声很不礼貌。你应该说,‘奶奶,您踩到我的裙子了。’快跟奶奶道歉!”女孩眨巴着眼睛说:“奶奶,对不起!”当孩子有不善良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给孩子指出来,并教会孩子正确的做法,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善行,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教孩子对人态度温和
善良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性情、态度、言语等要温柔和平。那些挑的、找茬的、傲慢的、冷漠的话语,别人听起来都会不舒服,都会带给别人不好的感觉,所以都是不友善的。而礼貌的、温和的话语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们从小就要教孩子对人态度和善,即使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火,而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什么样的分歧,都应试图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发脾气,这样有利于孩子养成温和待人的习惯。
三、常带孩子做善事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最柔软的部分,这是善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带孩子去接触穷苦地方的人、命运悲惨的人、生病的人、遭受意外伤害的人,都能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善良。我们对这些人慷慨地出手相助,表达的是我们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就是善良的态度。孩子习得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在学着做一个善良的人。巴乔说的“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这句简简单单的话,道出了人生最朴素的真理:如果你不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么,所有的知识能力和抱负,对这个社会也没有什么好处。
结束语:
爱,是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感情。它的反义词是“恨”,对于现代人来说,可以解释成另外一个词语“凉薄”,就是没有深挚的感情,对任何事情都比较冷淡,是不利于个人情感发展的,也是人们社会性发展不完整的一个表现。现在的孩子不缺乏周围人的爱,却很少宽容、谦让,也就得不到他人的友情、信任,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爱”,因此,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做一个善良的孩子,才更利于孩子的未来成长。
参考文献:
[1]段丽娟.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2).
[2]李香梅.用爱拨动孩子的心弦[J].宁夏教育,2015(04).
[3]姚晓伟.专业教师形成的基础[J].新课程学习(上),2016(03).
篇4
一、利用情境游戏,为幼儿交往打造“扶梯”
学期开始,一群互不相识的孩子聚集在了一起,面对陌生的环境,你看我,我看你,想说又不敢说,有的干脆哭了起来。这时,情境游戏往往能起到“扶梯”的作用。自我介绍式的“猜猜我是谁”“打电话”“找朋友” 等游戏,往往能使孩子打开话匣子,与同伴有话可谈,从而消除幼儿之间的隔膜。
事实上,情境游戏还能使幼儿掌握交往用语。组织“图书馆”“玩具店”“大家一起玩”等情境表演游戏,不仅能使幼儿边看边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还让幼儿实际模仿了交往的模式和方法。
二、利用教育活动,为幼儿交往供平台
教育活动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要注重综合性和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平时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教材进行具体设计。如幼儿在学习“沉浮现象”时,教师提供给幼儿一些石头、木块、塑料泡沫、小瓶、纸等,让幼儿分组实验,讨论哪些东西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能浮上来。小朋友们边说边做,有了新发现就相互讨论,如果都不会就一起想办法。这样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既学会了知识,又进行了交流,培养了自己与同伴分享喜悦、共同克服困难的品质。
三、利用角色游戏,为幼儿交往搭好桥梁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相互交往的好方式。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他人的感受。比如:教师在带孩子参观医院、超市、银行、菜场后,可以在活动室设立“医院”“菜市场”等模拟区域,扩大幼儿的活动空间。通过师生、生生、幼儿与区域环境的互动,让幼儿逐步了解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同时学习到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在你来我往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从而可以提高交往的技能。此外,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可逐步了解角色的特点与职责,从中知道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同情心和责任感,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爷爷”“奶奶”扶下车,“营业员”会主动说“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随着一些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语言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结合日常活动,为幼儿交往提供保障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技能。教师应树立“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的观念。在一日生活和学习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为他们创造各种交往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技能。如在玩沙子的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善待别人,与小伙伴友好相处;在一起玩玩具时,要教孩子们不争、不抢,主动谦让;进餐活动中,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和为同伴服务的意识。时间长了,孩子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增加同伴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当孩子间发生争执时,教师应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与孩子们一起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解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多考虑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任性、不耍赖。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在交往中懂礼貌、会合作、同分享、守规则,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
篇5
人类3岁以前所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成人花60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而生理学家也发现,3岁幼儿的脑神经发育已经达到成人的60-80%。0-3岁这个时期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
我们平时常常看到孩子身上的许多毛病:懒惰、依赖性强、不懂礼貌、任性、乱花钱、学习不专心等等,总有大人跟在后面说,有些父母有心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可就是不见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在教育中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表不治里,没有把劲使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习惯是什么?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刻意去做,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孩子行为习惯中,家庭教育是渗透力最强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课堂。
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础,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孩子终身受益的东西。从长远来看,这个基础打好了,比孩子学知识、学特长对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从“小”做起最重要,也就是从小时候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家做起。良好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父母要不怕反复。
篇6
一、循循善诱,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老师要明确不同年龄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与侧重。在向幼儿提出每一点要求之前,要事先考虑,根据幼儿能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如小班的孩子在一开始,只要让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如:上课安静地坐好,不影响别人等。在社会行为方面则要求待人要有礼貌,早上来园见到老师要说“老师早上好”!下午离园要会说“老师再见”!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与人讲话要专心,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午餐不掉饭粒,饭菜全吃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做到语言简练、内容具体,孩子们做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我们将要求编成儿歌,教给孩子。如在要求孩子讲文明礼貌时,我们将要求编成儿歌《人人夸我好宝宝》。“小朋友,早早起,进园叫声老师早。见到同伴微微笑,看见长辈问声好。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我们创编了儿歌《样样都吃身体棒》。“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青菜绿呀萝卜红,西红柿呀水灵灵,米饭馒头香喷喷,样样都吃不挑拣,宝宝身体最最棒”。
二、创设环境,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精心设计,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习惯之星”评比栏,每周评出习惯好的孩子十名,将这十名孩子的照片放在栏中,每周更换。有了这个,孩子们对每周老师提出的习惯要求就会尽心去做,效果非常好。为了让孩子们掌握习惯要求,我们将室内的主题墙与良好习惯紧密相连,如本周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叠衣服,我们就将叠衣服的顺序图贴在主题墙内,并附儿歌,让孩子们边看边叠边读,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在室外环境中,我们将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喷绘成一幅幅图片,张贴在孩子们每天都要经过的走廊、楼道等地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游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反复感知、体验、模仿角色的优良行为,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班有位小朋友叫明明,入园好长时间了,每天来园离园从不与老师打招呼,他妈妈叫他也不说,我一想,要是让他担任角色会怎样呢?于是在“娃娃家”游戏中我让他一个人待在“家”里,然后我到他家去做客,我故意将门敲得响一点,他问:“谁呀?”“您请进。”“您要喝水吗?”我一惊,也挺会说的吗,于是我与他聊了一会儿,我起身要走时,他说:“再见!”可是下午放学时他又不与我打招呼了。第二天,我又让他在“小医院”游戏中扮“医生”,我扮“病人”到“医院”看病,他热情地说:“您请坐,哪儿不好受?”我说:“头疼。”他说:“我给您检查一下。”过了一会儿,她说:“我开点药,您吃了就好了”。我说:“谢谢!”她说:“不用谢。”我走的时候还跟我说“再见”。经过几次的反复训练,现在明明能主动与我打招呼,看见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也很有礼貌了。
四、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是以身立教,最直接的身教就是“榜样示范法”,它主要是以教师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去影响孩子,它可以把高深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具体化、人格化、情景化,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形成好习惯、好品行,这种方法更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要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本身的示范作用就尤为重要。幼儿期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及行为习惯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不论是家长或者老师要都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的。记得一次早上让孩子模仿地上爬的螃蟹,因为地面比较脏,我怕衣服被弄脏,因此示范动作做的欠标准,我只是蹲下并没有让手着地。活动不久我马上我收到了我的投诉,“老师,你动作不标准……”是呀,如果老师都没做好,如何教孩子做好呢。从那以后,我也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和他们玩儿得不逸乐乎!
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7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品质培养日常生活思想品德教育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文明的中国,俗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现在好多家长都忽视了这一点。再看看现在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这是结果,原因在哪呢?我想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只有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家长都把他们服侍的好好的,以至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在公共场所和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乱扔垃圾、说脏话、不会文明接打电话、公关接待中的失礼现象。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不仅老师要教,在家,家长也要时时抓住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给幼儿进行随机的教育。
那么,学习礼仪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哪些好处呢?
一、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里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二、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
安静、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的介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那么,当孩子专注了,有秩序了,提高学习质量也是必然的。心里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由此可见,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途径。
三、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情绪对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的,当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中,有烦心事时可以和老师或是小朋友倾诉、分享,那么孩子就会始终保持一种正态的心理状况,这种正态的心理状况会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落实礼仪教育呢?
四、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幼儿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时期,礼仪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幼儿期幼儿的可塑性大,容易养成各种习惯,成人如注意从小培养幼儿文明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如果在这个时期忽视了对幼儿礼仪教育,长大要改就困难了。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一身在家里娇生惯养,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独自玩耍,与玩具交“朋友”,容易形成孤僻、任性。害怕困难,缺乏自制力和坚持性,对人没礼貌等性格,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育的缺失,家里没有大小之分,爱幼之风可是甚之又甚,而尊老不是没有,只是有些老者出于对小字辈的爱而愿意当“孙子”,长此以往,对孩子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甚至可能是霸道、专横、唯我独尊,不如意,对长者甚至是拳打脚踢,不果不加制止,便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在幼儿园我们会对孩子加强礼貌用语的教育,而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教育孩子见了熟人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爸爸妈妈工作、学习和休息时不要去打扰,爸爸妈妈说话时不应去插嘴;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影响了别人要说“对不起”;不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帮忙时应说“请”等等。家长在家也要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礼仪教育。像有的孩子爱跷二朗腿等例子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礼仪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所谓家有家规,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细节中教育孩子。例如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坐,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客人来了又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礼貌和懂事的小孩子。当然这不必要对孩子进行硬式教育,只要回到家,孩子坐到饭桌上,就可以顺带的进行轻松的教育,每天都顺带的进行教育,孩子在礼仪教育方面,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哦。
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注意提醒孩子向其他人问好,看到做得好的幼儿,马上给予表扬。每天每组选出一位值日生,为小朋友服务。并且在课余时间我们老师给孩子讲德育故事,跟孩子讲礼仪,并让孩子上台来表演,让孩子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学,而是没有人教,当我在讲德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听的很认真,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当我在给孩子讲礼仪时,孩子们听的也很认真,当孩子上台表演时,如:如何接待客人,如何跟人打招呼,如何接电话等等,孩子表演的都非常棒,孩子们也学得很开心。在家孩子讲礼貌的习惯就要靠家长坚持不懈的培养。家长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场合让孩子得到练习和锻炼,例如可以主动请邻居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教他们彼此以礼貌相待。千万不能因为怕孩子没有礼貌,就不带孩子去人家作客,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还以让孩子从做家务开始做起。让孩子做家务,第一个,他会感恩。第二个,会让孩子学会养成勤劳的习惯。第三个,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第四个,提升孩子的意志力,做事的承担能力,这也是现在社会当中的小孩最缺乏的,所以家长也要在生活中训练孩子做家务。
六、培养孩子懂礼貌讲文明必须由家长做起
篇8
教孩子礼仪,就是教孩子优雅的过一生!我们现在对孩子施以礼仪品格教育就像在戈壁上捡石子,二十年后我们后悔捡少了,因为这些石子已经变成了孩子最珍贵的钻石。我们从幼儿的发展变化上可以充分的肯定对幼儿礼仪的教育培养是有效的,是符合当今社会所要求的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礼仪教育研究反映了教会幼儿从小“学会做人”这样一个理念,使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得以有机的匹配。从实际效果看,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1 课题背景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幼儿园是一个文明礼仪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幼儿园精神面貌的展现。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幼儿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儿童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进行“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使孩子们从小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幼儿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2 研究概述
礼仪:为使各种人相处在一起能愉快融洽、使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正常进行,交往中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法则、规范。即礼仪就是表示礼貌的具体礼节,包括言行举止的诸方面细节。
幼儿生活礼仪: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公共场所等活动中能够与各种人相处融洽、正常交往,在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文明行为和礼仪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幼儿在生活中的礼貌言行举止,行为习惯。
3 活动意义
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了解,并引起家长、老师、园校和全社会的重视。为切实提高幼儿的文明礼仪水平,我们积极从身边细小处着手,在行动中培养幼儿大方、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4 研究目标
4.1 在《纲要》、《指南》的指导下,以幼儿发展为本,初步探索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礼仪教育内容与实施方法,丰富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实践经验。
4.2 通过礼仪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从而促进幼儿园发展。
5 研究对象
幼儿园在园全体幼儿。重点:小一班、中一班、大一班。
6 研究内容
幼儿生活礼仪养成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我们主要分三方面: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我们将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
7 研究时间
2007年6~2007年12月准备阶段,课题的申报、审批、立项;2008年1~2009年12月实施阶段,并把研究成果上报中央教科所总课题组,参加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会的审核和评选活动;2010年1~2010年7月结题阶段,将全部成果上报总课题组,参加总课题组结题研讨会并参加评选。
8 研究人员的分工
周宏敏园长负责整个研究小组的工作;周建琴园长负责检查工作;蔡月梅老师具体负责资料的收集;周科燕付园长负责后勤工作;斯琴等老师负责一线的实践工作。
9 研究方法
对幼儿进行生活礼仪方面的研究,应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研究时体现“低——要求低”,“浅——内容浅”,“细——措施细”,“活——方法活”四个基本要素。把示范、明理和训练结合起来使之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形象化。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选择适宜于形象思维方式的教育方法,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①启发引导法;②游戏童谣法;③榜样示范法;④情景感染法;⑤行为训练法。
10 研究措施
10.1 专项资金到位。拨出专款,用以购买实验资料(理论书集和活动器材等)、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及参加省内外的专项研究活动,并拿出专项资金奖励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保证课题研究资金专款专用。
10.2 研究人员到位。园长周宏敏、周建琴。副园长周科燕负责后勤,全体教师参加实验,并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
10.3 时间到位。为了确保研究有保障,规定将每月的第三周星期三下午定为课题研究集体研究时间,研究做到有中心发言人,有专题研究内容,任何人都不得挪作他用。另外,定期在期中、期末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实验教师汇报研究成果,交流经验。
10.4 加强管理,及时调控,建立好实验管理制度,保证课题实验的落实。如制定的“实验研究管理制度”、“实验资料管理制度”、“实验教师管理办法”、“实验成果奖励办法”等。强化过程管理,同时要求实验教师整理好实验档案资料,为实验的开展和评估提供真实可靠、准确详细的资料。
10.5 加强学习与培训,为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的育人经验,学校还为教师购买了《礼仪》、《教育科研实验方法》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组织教师参加新教材、新课程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为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增强了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11 研究途径
如何让《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能给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带来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主要抓了三个方面:
11.1 主要抓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
11.1.1 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文明礼仪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养成教育,包括生活卫生习惯、行为规范及文明礼貌。具体措施有:结合本园实际,继续扎实开展“礼仪伴我行”争星活动,把幼儿的仪容仪表、活动(上课、排队、庆祝活动、升旗仪式等)礼仪、尊师重长礼仪、语言礼仪、园内公共场所礼仪等五项做为评比内容。通过班级设文明礼仪争星表,设立“文明小天使”示范岗,每天早上迎接小朋友、家长的到来,激发幼儿个个争当“文明小天使”的愿望。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随时关注幼儿,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11.1.2 把礼仪养成教育融入到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游戏性。游戏活动是指充分满足幼儿玩的需要的一种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不仅需要克服困难,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乐趣,这时向幼儿进行礼仪行为养成教育前获得最佳效果。
我们将游戏活动分为室内游戏和室外游戏。室内游戏共设置了:娃娃家等角色游戏区、积木区、语言阅读区、美工活动区、益智操作区、科学探究区、音乐区等其他区域。区域活动中通过有准备的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自发地学习,满足幼儿礼仪学习的个体需要。户外场地。教师在幼儿礼仪养成教育中,让幼儿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内化的礼仪行为品质。
11.1.3 把礼仪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礼仪教育的综合性。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幼儿施加影响的活动。应该说,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是幼儿年龄所决定的,在实施过程中,它具有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过程操作化(活动化)、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在实施礼仪养成教育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如社会活动的“我与文明手拉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语言活动:“礼仪故事、格言天天讲”,组织每个幼儿与父母一同收集礼仪故事,礼仪“三字经”,并随时给同伴讲,给父母讲,教师可以给幼儿讲,幼儿也可以给老师讲;健康教育,可以为幼儿创编体育活动“争夺礼仪红旗”。教育“富理于情、富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在实施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中,我们不仅在逐周计划表中有具体的礼仪行为养成要求,而且,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为“礼仪月”,开学的第一周为“礼仪周”。同时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了系列主题活动。
11.1.4 将礼仪教育列入教育课程。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的细节抓起。运用多种主题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形式有:①游戏竞赛,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礼仪观。②阅读一些礼仪小故事,使幼儿从礼仪故事中获得相应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自觉接受故事中的内容,认识文明礼仪用语,认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③观看礼仪情景示范表演,帮助幼儿获得礼仪相关知识和强化情感的体验。④抓住节日活动的教育契机,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幼儿巩固礼仪的行为。结合相关节日开展节日礼仪系列活动,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如每年三八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洗头、洗脚)让母亲开心;六一节做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事;九十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十一国庆节向祖国母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由于坚持,幼儿已经形成了定势,每个节日都有付出和收获。⑤利用环境开展礼仪教育。在幼儿园里进行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物质环境包括:公共礼仪环境的创设和班级礼仪环境的创设;b.精神环境包括:教师和家长自身礼仪行为的隐性教育作用。⑥各班结合本年段的主题开展以教育形式为主的礼仪活动。
11.2 主要抓家庭中的礼仪教育。
11.2.1 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活动,是为了将教育延伸到家庭,真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家庭教育方面:对幼儿进行了“家庭礼仪”调查,针对“孝敬长辈、帮做家务”入手,逐步培养幼儿养成不撒娇、不淘气,体贴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的好习惯。我们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路上一起走”活动。利用《家园联系手册》推动活动开展,从“孝敬长辈、帮做家务”入手,带动家长共同进步。小朋友们在校外受到的不良影响大大减少,园内教育更加有效了。在《家园联系手册》中,一位家长写道:“我家孩子,回到家就成了小监督员,不允许我抽烟,不许我出去打麻将,还头头是道得讲着大道理,看到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下讲文明、懂礼貌,我非常高兴,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一定大力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11.2.2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例如: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我们要求家长,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等等。所以要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11.3 主要抓社区中的礼仪教育。
11.3.1 重视幼儿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不仅仅是家长、老师,在幼儿园的宣传、动员下,社区也加入了督促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列中来。2009年12月,我们所在社区针对部分幼儿和小学生乱放鞭炮的现象,对这部分孩子当场进行批评,并给学校和幼儿园来信反映情况,在要求园校继续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还想法设法改变社区面貌,建设文明娱乐广场,与园校联合开展“我是社区好公民”的评选活动,努力为孩子营造出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11.3.2 幼儿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幼儿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为幼儿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组织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如我们在组织主题活动中能过组织幼儿上超市购物,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在购物中引导幼儿碰到困难有礼貌地询问,能与营业员交往,同时引导幼儿心中有他人,购得食物与成人一起分享。在组织亲子春游绿色世界活动中,活动前我们让幼儿一起讨论公共场合的礼仪行为要求,活动中引导幼儿争做文明的旅游参观者,文明对待公共场所的一切设施设备,文明对待小动物,会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督促影响着家长,如有一位小朋友的妈妈随手把擦汗的纸巾扔在地上,孩子见了就说:“妈妈,你这样是不讲卫生的,应该把纸巾扔到垃圾桶里。”这说明幼儿的礼仪行为能影响家长,辐射社会。
12 研究成果
12.1 课题研究带来了幼儿园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新局面。①初步养成了幼儿的礼仪行为,提高了孩子们的文明程度;②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认同,和睦了亲子关系;③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了社会的赞扬。
12.2 我园幼儿礼仪教育的研究、实践,将教育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增强幼儿德育的实效性。
12.3 幼儿礼仪教育通过全方位多渠道进行,事半功倍收效快,结合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影响,提高幼儿礼仪教育的实效。
12.4 幼儿礼仪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个性心理即从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转化为行为。
12.5 编印一套《幼儿礼仪教育指导细则》,包含各年龄段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养成的总目标;一日活动各环节详细的礼仪目标;各年龄段幼儿文明礼仪考核标准;幼儿礼仪之星评价标准。
12.6 分年段编印一套适用于本园大中小班幼儿的《文明礼仪手册》,其中包含:基本礼仪、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
12.7 编印一套关于《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研究集》,包括观察笔记、活动反思、个案记录、论文。
12.8 城北幼儿园被评为浙江省二级幼儿园,市一级幼儿园。二位老师被评为市级先进。
13 分析与思考
13.1 我们再设置教育内容的时候就遵循了适切性原则,充分考虑到了教育对象——幼儿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和人发展水平。
13.2 我们的礼仪教育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将礼仪教育与幼儿生活相结合,讲礼仪教育融解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13.3 人的礼仪素养本身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养成的,每个人,特别是人生刚刚起步的幼儿,都有成为一个受欢迎人的愿望,都具备一定的可塑性。
13.4 虽然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在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后基本实现,但是由于幼儿个体存在的差异和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礼仪教育对每位学生产生的效果还是存在差异的。
篇9
一、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合作环境
和谐的人际环境对孩子的情绪情感、社会性、个性品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感到紧张、恐惧,他们显得开朗、活泼、积极、主动。在培养孩子合作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和谐的合作环境。在户外活动时,可以为幼儿提供两人玩、三人玩的活动器械,如皮球、拉力器、羽毛球、袜子球,呼啦圈等。在一次户外活动时,我只提供给孩子数量一半的皮球,让孩子们自己去找好朋友玩,有的自己找到了好朋友玩球,有的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好朋友玩球,在草坪上他们有的抛球,你抛给我,我抛给你;有的踢球,你踢给我,我踢给你;有的则抱着、踢着球满场跑……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和小伙伴进行合作,享受着合作的快乐。在学习活动设计时,还可以设计孩子两两合作、三人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孩子在老师要求下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活动。
其次,在创设和谐的合作环境时,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成为合作活动的主人。每次让孩子进行合作活动时,我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合作的伙伴。在一次音乐游戏时,我让孩子们自己去找一个好朋友进行合作游戏,有几个小朋友在教室里转了几个圈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于是我把他们随意地安排了一下,这时有一个孩子顿时眼泪汪汪要哭了。我就问她:“怎么了?”她告诉我,她不要和邹子轩一起做游戏。我就问她:“那你想和谁做好朋友,你就去找他。”听了我的话,她立刻高兴地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加入到游戏中去了。
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1.通过诗歌、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早期是一个情感的而不是认知的时期。因此,我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时注重移情教育。小动物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模仿各种小动物也是小班幼儿喜爱的,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我给孩子们朗诵诗歌《小鸡和小鸭》,启发孩子们说出要向谁学习,学习它什么,从而懂得同伴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我还用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如在表演故事《小羊和狼》时,我有针对性地选了几名班内喜欢抢玩具、喜欢独占操作材料的幼儿来扮演小花猫、小黄狗、白马、大象,让他们通过故事表演知道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战胜凶恶的大灰狼了。又如在《拔萝卜》中,让幼儿知道只有一个人的力量是拔不起大萝卜的,大家一起合作力量大,才能拔起大萝卜。
2.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最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好。游戏中,小伙伴们交往频繁,交往中孩子自身就会产生合作的需要,感受合作游戏的愉快,从而在游戏中逐步学会合作。如一次建构游戏中,佳佳在搭房子,彬彬也在搭房子,搭着搭着,俩人为了争抢一块积木吵了起来。我轻轻地走过去,没有批评他们,我轻轻地对他俩说:“老师也想参加你们搭房子,行吗?”他们俩看到我加入很开心。在我的引导下,他们俩一个搭墙壁,一个搭屋顶,不一会儿一座漂亮的大房子就搭建好了,他们俩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就问他们:“你们俩一起搭积木好呢,还是俩人抢积木好?”没等我说完,他们俩就抢着说:“老师,我们俩再也不抢积木了。”就这样,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合作,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一次午饭后散步,一个孩子喊:“老师,快来看呀!”我回来一看,小霏正蹲在一棵大树下。我赶紧走过去,只见许多蚂蚁正抬着一只小虫子往洞口走。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围了一圈又一圈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瞧,它们真能干!”“看,那只蚂蚁真笨,它怎么往那边拉呀?”“那只领头的,快加油呀!”我也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也跟着喊:“加油!加油!”突然,我好像明白了什么,轻轻拨开几只蚂蚁只留一只,小朋友们疑惑地望着我,不知道我想干什么,我告诉他们:“咱们看这一只蚂蚁能不能抬走这条小虫子?”只见这只蚂蚁东拉拉,西拉拉,怎么也拉不动。不知谁喊道:“老师,快让他们一块儿抬呀!”于是我又轻轻地拨过去几只蚂蚁,蚂蚁们立刻抬起了小虫子走了,孩子们都高兴地拍起手来。我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教育,问:“为什么一群蚂蚁很快就把虫子抬走了,而一只蚂蚁却不行呢?”通过这件事,让孩子们知道合作的力量是很大的。
三、教给孩子合作的方法
1.教孩子变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的方法
在合作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孩子主动合作。在一些活动中,因为小班的幼儿年龄比较小,常常不知道如何去与小伙伴进行合作,常常会用眼睛询问老师,这时,就要去教他们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主动合作。如用语言告诉他们:“娃娃区没有妈妈了,娃娃在哭了。”孩子听到后就会主动扮演妈妈的角色去和娃娃一起玩。美术活动中,告诉小朋友蜡笔宝宝没有好朋友了,孩子就会把自己的蜡笔放在一起让他们交朋友。在引导的过程中,幼儿就会模仿老师的行为、语言,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慢慢学会如何主动合作了。一些内向的孩子从不积极参与合作活动,而是消极地等待,等待着别的小朋友去找他,等待着老师来帮助他。这时,老师就需要鼓励他们,让他们敢于、善于、乐于加入到群体的合作活动中去。
2.教孩子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合作的意愿
孩子虽然小,但在集体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就会渴望有自己的好朋友,希望和朋友一起分享他的书籍、玩具、零食等,但他不知道如何去做,去和小朋友们说。如在游戏活动中,津津坐在位置上东张张,西望望,不知道在找些什么。一会儿,他站起来走到潇潇面前,见潇潇不理他,他又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一会儿,他站起来走到甜甜面前,甜甜正忙着玩也没有理睬他,于是他伸出手拍了拍甜甜,甜甜立刻哭叫起来:“津津打我!”津津顿时委屈地也哭了:“我没有打她,我没有打她。”我走过去询问津津为什么动手打小朋友,津津边哭边说:“我没有打她,我只是想和她一起玩。”原来是这样,因为孩子不懂得用什么方式去和小朋友交流,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告诉津津,如果想和甜甜玩,不能用动作来告诉她,而是用语言来告诉她。后来,我用景表演的方式,让全班的孩子一起来学习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与他人合作的意愿。
3.引导孩子在合作中学会谦让和礼貌
篇10
一、认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为孩子入学做好准备。
了解大班幼儿和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差异。家长要意识到,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身体、语言、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身高长得很快,体重增加很多,更加能说会道,聪明点子更多,对人更有礼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理解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不论是目标、内容、形式,还是环境、师生关系、考评,都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每个班级都有保育员和教养员,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小学教育则不然,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孩子在校的主要任务不是游戏而是学习,学期结束时还要参加各种考试。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较大差异,需要家长为孩子铺路架桥,做好衔接工作。
二、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保教人员都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所组织的各种活动都是极有价值的,因此要挤出时间去参与。
按时参加幼儿园的家长活动。幼儿园和班级都会通过家长学校讲座、家庭教育咨询、家园小报、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向家长介绍有关孩子进入小学的一些准备工作,家长应该及时参加,认真旁听、观看、阅读,并利用这些机会,向专家、园长、教师请教有关孩子入学的具体问题。
主动参加幼儿园的参观活动。大班下学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组织孩子参观附近的小学,还会邀请家长一同前往。家长应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前往参加,以深入了解小学的校园设施、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自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创造条件。
愉快参加幼儿园的儿童活动。大班下学期快要结束时,幼儿园、班级都会为孩子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这对孩子来讲十分重要,胜过逢年过节。届时,教师也会邀请家长参与,家长应该抽出时间来观看孩子的活动,最好还能和孩子一起活动,帮助孩子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孩子学会感谢老师的关心和教导,感谢小朋友的友爱和合作,从而为孩子转向小学的新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三、寻找和把握家庭教育的各种契机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育孩子的机会,家长应该把握和利用,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各种准备。
培养孩子迫切的入学心情。
为了使孩子期盼着早点上小学,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从正面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哟,你的裤子又短了,人又长高了;你的鞋子又小了,脚又长大了,你真的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恭喜你”、“我发现你现在变得很能干了,真像个小学生,祝贺你”。千万不要从反面去刺激孩子,比如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上小学了,就会有老师整治你。”这样会使孩子害怕上小学,不愿意上小学。
家长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物品,适时地提醒孩子。比如,在家里的挂历或台历上,标出孩子上学的日期,如9月1日,每天和孩子一起进行倒计时,算一算离上小学还有多少天,既可以丰富孩子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孩子入学的心情。
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小学的门口去看看小学生上学、放学的情景,教孩子认读小学的校名、门牌号,认识小学附近的建筑物、公交车站,以发展孩子的空间知觉,增强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
家长还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玩“小学生上学”的游戏,先由爸爸、妈妈来扮演“老师”和“学生”,用“老师好”、“同学们好”、“起立”、“请坐下”等语言进行对话表演,然后由孩子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使孩子知道怎样才能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
此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上小学的故事,让孩子看看自己上小学的照片,使用过的书本、文具和书包等,使孩子觉得:我也要像爸爸、妈妈一样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孩子好模仿。家长一方面要在家里给孩子树立热爱读书看报的榜样,另一方面还要常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去,让孩子目睹别人看书学习的情景,再给孩子一点零钱,指导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自己排队付款购书。此外,家长还可带孩子走亲访友,让孩子看看小哥哥、小姐姐是怎么学习的,用同伴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孩子。
孩子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给孩子只讲故事的开头和中间部分,结局让孩子自己去看图书,寻找答案,再让孩子在家里做“故事大王”,把整个故事讲给全家人听。
孩子喜欢新奇、鲜艳的东西。家长可以用漂亮的图书、文具、书包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一方面不要让孩子看到、摸到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不允许孩子一边看书一边吃零食、一边写字一边玩玩具;另一方面不要让孩子听到与学习无关的声音,不允许孩子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一边写字一边听收音机,使孩子明白学习时要专心的道理,以培养孩子聚精会神的好习惯。如果家庭住房较大的话,可为孩子准备一间小书房或一个学习区,用孩子的名字来命名,并和孩子一起布置这个小天地,以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孩子学习的干扰。
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入睡、整理床铺的能力。如果孩子单独睡觉时害怕黑暗,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个调光台灯,在孩子刚上床睡觉时,把灯打开,让微光陪伴着入睡。此外,家长还要重视培养孩子自己整理图书、文具、书包、书桌、书架的能力,使孩子能独立生活和学习。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家长可鼓励孩子为客人开门、端水;当家长带孩子外出到超市购物时,可让孩子做向导,提出先到哪个区域去选择物品,允许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决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