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竞赛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9 21:2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英语竞赛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举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缺乏英语思维方式、出现语言僵化现象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参加该项竞赛以及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英语竞赛;综合运用能力;竞赛辅导;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现状
1、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相比以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普遍存在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尤其是听说写能力较弱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学了多年英语,仍然说不出、听不懂,不会写,属于“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绝非仅体现在某些语言技能上。张文霞,罗立胜曾经指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比较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构词知识和语法知识;二是比较全面的语音使用技能,如听说读写译;三是相关的文化知识,包括本族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四是相关策略,包括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对于语言知识,很多学生语音不全,不懂构词规则,虽然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但不会灵活运用。比如,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只注意单词的表面意思,对词的潜在意义,尤其是词的精神及不同语境中产生的不同语意知之甚少;对于语言使用技能,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稍微强些,但听说写译能力明显偏差,比如在雅思考试中,中国考生的口语和写作成绩几乎是全球倒数第一;对于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更是缺乏,很多大学生根本不了解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要想更好地学好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习和交际策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讲究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多年不再接触英语,将会忘得干干净净。
2、缺乏英语思维方式
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和文化中的人所持有的思维方式的表现。社会和文化的差异决定了语言形式和思想表达方式的不同。根据语言学家对语言的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以“客气”这一概念为例,中国人习惯用谦逊的方式来表达,这样就产生了“我没啥好说的”、“哪里,哪里”之类的说法,但英语国家的人却无此类习惯。另外,“笼统”的观念也是汉语有的思维,因而我们就有“差不多”、“还可以”、“马马虎虎”等说法,笼统的思维方式无疑会带来笼统的表达方式,如果用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去说英语和写英语文章,结果可想而知。在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仅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不注重培养英语的思维方式,不用英语思维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导致英语学习效果欠佳。
3、出现语言僵化现象
语言僵化这一术语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在中介语研究中所提出的。这种现象指的是外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他认为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能力的获得上会出现僵化现象。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听说读写等几种语言能力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僵化现象。其中,口语能力僵化最为严重。大多学生无法用英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英语时结结巴巴、力不从心,表达范围和手段狭窄。其次是写作能力。表现在文章主题不突出,内容空洞,篇章结构不合理,逻辑关系不强,语言知识不扎实等。另外两种僵化现象出现在听力和阅读理解方面。听力的僵化表现在大部分学生听不懂快速的句子,阅读理解的僵化表现则是词汇量不够。
二、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试题中的体现
1、竞赛试题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
随着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估也日益科学,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在各个层次中,对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以及词汇量的掌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自1999年创办以来,已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竞赛坚持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目的在于夯实和扩展大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体现对大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在设计思路上与四六级考试进行区分,在题型、题量、语速和词汇量等方面都不仅仅是四六级考试的翻版,目的在于通过比赛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其综合运用能力。竞赛试题很好地处理了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准确性和流利性、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领会能力之间的关系。自竞赛创办十余年来,竞赛试题的设计日益完善,试题的主、客观比例日趋合理,试题的题型不断变化,主观题比重逐年增加,反映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特点和精神,有效地指导了广大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推动了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指导了广大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2、竞赛试题体现了英语教育的内涵
英语教育在字面上可理解为“英国语言教育”,也可理解为“英语文学教育”、“英语文字教育”或“英语文化教育”。但在中国,常常作片面化的理解,把“英语教育”当成“英语教学”,仅仅把英语看做一种工具,也即把英语教育当成工具性教育,不把英语作为一种文化素质来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展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即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大学生英语竞赛试题中,题材丰富多彩,体裁多种多样,有反映英语国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有跨文化交际的,还有讨论学习方法的,还有社会最新热点的话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效果在这部分的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让学生懂得,国与国的文化不同,人们的交际方式也会不同,光学好语言,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是无法有效地交流沟通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绝非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应该涵盖文学、历史、地理等综合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3、竞赛试题体现了对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
正如前面所言,英语学习不仅仅学习其中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19 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特别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文化差异必然伴随着思维差异。所谓“思维差异”,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与中国人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现象深层本质,是属于文化现象背后的,对人类文化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特色,语言和思维不可分割。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
大学生英语竞赛试题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更多地通过题目的设计让大学生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在生活各个层面中的差异。比如在翻译题中,把“老师,您早”翻译成英文,如直接翻译成“Good morning,Teacher”就不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成“Good morning,Sir”或“Good morning,Madam”。再比如,汉语的“雨后春笋”可以借用英语短语“just like mushroom”来表达,因为英国不产笋,英语里“bamboo”(竹) 一词也是外来语。
三、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教师辅导,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1、将大学生英语竞赛辅导寓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大学生英语竞赛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教师得以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对学生的竞赛辅导寓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生英语竞赛可以有效延伸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竞赛辅导和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重在参与”和力争更好的精神,全面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大学生英语竞赛辅导,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可以有效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实现英语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2、在大学生英语竞赛辅导中体现英语思维和文化背景
首先,在大学生英语竞赛辅导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汉语和英语的思维差异,了解英语与汉语不同的思维方式,渗透到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帮助学生了解并熟知在日常交际、阅读理解、英语写作等许多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思维差异。一方面,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注意运用英语思维,注意汉语和英语的思维差异;另一方面,可以搜集一些能够体现思维差异方面的试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英语思维方式。
其次,在辅导过程中,也须引导学生认真领会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一方面,要求学生扩大英语阅读量,只有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地理等文化背景,做到真正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对英语国家概况进行集中辅导,从而对英语国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明确大学生英语竞赛的相关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根据大学生英语的考试大纲,明确大学生英语竞赛的命题范围、命题方式和题型结构,针对各个不同层次,专门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
首先,在大学生英语竞赛考试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及考试测验中寻找各班的英语尖子生,或者在英语俱乐部中选拔适合参加英语竞赛的苗子,鼓励这些学生报名参加考试。
然后,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活跃课堂气氛,也为了英语竞赛试题的训练,适当给学生作一些智力测试以及听力、翻译等方面的试题,使学生能较早地适应大学生英语竞赛的考试。同时,鼓励这些参赛学生参加学校的英语俱乐部,在课余时间举行不同的英语分项比赛,以便让同学们更好地练习口语。在每学期的期末阶段口语测试的环节,对这些参赛学生进行专门的测试,以检验学习的成效。
最后,在初赛结束以后,将参加决赛的学生抽出来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单独辅导,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对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和词汇量的个性化辅导方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其英语水平上升一个台阶,以其在竞赛中能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沈琳,刘建新. 独立学院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 科技信息,2012(25)228-229.
[2]刘晓艳. 了解英语文化,运用英语思维,提高英语交际能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139-140.
[3]陈微. 从全国大学英语竞赛看提高我校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J].中国轻工教育,2006(专刊)110-112.
[4]马君岩.谈大学生如何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J].科教文汇,2008(4)上旬刊.100-102.
[5]李枫.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第二语言的学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增刊)136-142.
[6]李春燕,高静,王东伟.大学生英语学习僵化现象浅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2)8.2.54-55.
篇2
关键词:农业院校;实践技能竞赛;复合型人才;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趋向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这既体现了大学教育的高等性,又实现了大学教育的职业性。尤其是农业院校,不但要求学生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地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做到学以致用,成为农业高端技术型人才。这都依靠平时的点滴锻炼和积累,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培养形式,鼓励采用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新的形式,经过调查发现,竞赛活动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践技能竞赛一般是主办方先给出竞赛内容,选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反复实践验证,确定解决方法,并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在竞赛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查找文献,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反过来,实践技能竞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两者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1 国内外竞赛发展与现状的比较分析
宏观来看,在国内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问题。我国每年大约有5万名大学生参加种类繁多的竞赛活动,比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
20世纪初至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发达国家,通过举办竞赛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始于1985年,至今每年有11个国家,超过700支参赛队参加该项比赛;1998英国开始大学生创业项目,其目的是为18~25岁的在校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一年参与该项目的高校有17所,后来逐渐增加到30多所,许多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从中产生;日本在1998年启动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提倡大学生创业实践,举办从学校到国家各个层次的创业竞赛,深受好评。
分析国内外竞赛发展的现状可知,中外大学生竞赛都蓬勃发展,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以数学建模竞赛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中外大学生竞赛的异同。
从竞赛目的来看,国内外数学建模竞赛都比较注重学生发扬分工合作的精神,通过媒体、书本等方式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创新性的方法,充分调动、挖掘青年学生的能力。国内通常把竞赛活动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竞赛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形成相辅相成的模式。国外举办竞赛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写作的能力。
从竞赛形式上看,数学建模竞赛通常采用团队合作形式,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模型建立,并撰写论文。期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书本、软件等资源,在团队内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指导教师对给定的问题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指导也就以宏观方法论的形式展现。从竞赛过程可以发现,针对比赛的题目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论文总体方法大致一样,对数据的处理手法有着极高的相似性,缺乏创新能力;实际操作上对教学类软件掌握不全面,并未达到专业层次的水平。
从竞赛试题上看,源于生活实际是国内、国外竞赛试题的共同特点,比较切合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如构造汽车自动识别系统、大气污染数据造假等问题都是度极高的话题,常被引用而成为竞赛试题。
从评价方式上看,竞赛选手能够给出一个结论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因为同样的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假设下,采用数学建模中一套成熟的方法,基本上都能得到看似合理的答案。但是竞赛的目的是在完成的基础之上,突破假设、方法上的约束,创新地采用新的方法,多角度分析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简而言之,优秀的论文是有创新的,而不是墨守成规。
综上所述,各式各样的大学生竞赛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各有其特色,但难掩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竞赛目标定位不准;竞赛活动与课堂教学脱节;教师参与辅助不足;主办竞赛主体单一;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脱节;竞赛与实际应用脱节;竞赛看似声势浩大,真正参与者较少,受到启发者更少。所以竞赛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将学生的专业教学与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进行结合与统一,这种有效地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岗位工作能力与实践应用水平。
2 基于实践技能竞赛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构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修正问题,真正体现竞赛活动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扩展教育平台,完善教育机制。
2.1 构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一方面,要在课堂内丰富创新创业的内涵,从思想到方法论上给予学生们综合教育,比如,开展大学生就业、创新教育。也可以开设与竞赛相关的公选课,比如,数学文化、数学建模等选修课程的学分、开课时间、考核办法等。同时,要注重课堂外间接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训练,从前比较重视课堂内的教学,现在要充分体现出课堂外教学的积极作用,其教学活动方式灵活,形式多样,包括从各类实践技能竞赛到针对大学生的各种科研课题,它不仅是对课堂内的补充,更是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迅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课堂内和课堂外不是简单串联的先后关系,应该是一个课堂内到课堂外,再回到课堂内的闭路循环,二者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互相促进。所以能够通过实践技能竞赛这个平台,促进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
2.1.1 调整课程学时构成,侧重实践技能 在教学总学时改变不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相关课程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构成比例,突出实践性比较强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自己主动去补充理论学时,提高学习的方法、效率。
2.1.2 丰富实验构成,增强创造力 实验课的作用不用多说,是教学环节的不可缺少的过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课也不能固守在验证性的层次上,那只能传授一般的固定实验方法,并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所以非验证性的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实验方法和步骤都是开放的,并没有统一的结果,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这样的实验更易于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所以应加大这方面的学时和丰富其内容。
2.1.3 扩展评价标准,突出个性 现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虽然从各方面体现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但总体上是模块化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评价方法,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个体特点的判别,而实践技能竞赛给予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以数学建模为例,善于理论分析的,善于计算机编程的,善于撰写论文的,这样组合的团队更容易出好的成果。
2.2 依托实践技能竞赛平台实施多层次创新教育
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平台机制下,组织不同级别的竞赛活动,从院系到省市、全国各个层次。也可以成立学生的创新活动小组,科技发明小组等,落实“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多层次创新教育过程:依托社团竞赛培育“想创新”的意识;依托校内竞赛树立“敢创新”的理念;依托校外竞赛训练“会创新”的能力;依托竞赛成果提升“能创新”的水平。在整个过程当中,纠正不正之风,要以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师生共同参与,形成比创新、赛技能的积极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把实践技能竞赛变成练技能、练创新的载体和舞台。
此外,为了使竞赛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必须扩大对外交流,从原来的校际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扩展到高校与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这样更有利于找到理论与社会需求的真正结合点,并且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增进二者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尤其在现今的招生、就业形势下,这样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2.3 引入“创新学分”等奖励方法
竞赛的开展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方法,可以引入“创新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形成一个长效的机制。从学分上引导学生,引起学生对创新的重视,发掘创新的乐趣,给予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竞赛活动相应的创新学分,而且这种做法也符合学分制的管理办法,还丰富了教学管理的方式。
篇3
关键词: 四、六级考试 汉译英题型翻译教学
一、 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 & Band 6)是我国最具规模的语言测试之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迄今已举行20年,其测试内容、形式、结果对在校大学生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扮演着指挥棒的作用。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增加汉译英题型的背景
为了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加全面地测量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从2006年1月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英语考试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分数报道方式、考试管理体制三个方面。其中,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的改革措施是: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比例,听力理解分值比例由20%上升为35%;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考查学生的快速阅读技能;词汇和语法知识不再单独列为考项,而是融入了其他各部分试题中考核;增加了句子层面的汉译英测试。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出现的一个新题型,是位于试卷最后一项的汉译英测试,该项目共有5个句子,一句一题,句长为15-30词,句中的一部分已用英文给出,要求考生根据全句意思将汉语部分译成英语。试题设计者希望通过汉译英题型考核学生运用正确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按英语习惯表达思想的能力。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增加汉译英题型的依据有两点:(一)该题型符合大学英语考试“增加建构性试题的比例,减少多项选择的比例”的改革原则。改革后的考试中的建构性试题保留了改革前的写作部分,把复合式听写由选考题变为必考题,并且增加了汉译英考题。建构性试题能够更加准确地考查出考生综合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减少了考生靠猜测和运气答题的机率。(二)该题型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相关规定,该要求对学生的词汇量、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分别作出了一般、较高、更高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中对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所以,汉译英题型的出现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试题设计者期待通过设置汉译英考题引起教师和学生对翻译能力的重视。
三、汉译英题型考查的知识技能
经过试点,教育部分别于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全面实施了改革后的四级考试和六级考试。本文通过分析自新考试实施以来至2008年6月的五次新四级考试和三次新六级考试中的汉译英考题,总结出汉译英考题考查的知识技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该题型。
(一)词汇深度知识
词汇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但非英语专业学生往往只注重词汇的广度知识,即词汇量的积累。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掌握某个词汇就是记住它的字面意思。改革前的四、六级考试也比较注重对词汇广度的测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设置专门的多项选择题来测试考生的词汇量,考生只需要理解题干句和备选单词的意思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题型只会导致学生继续关注词汇量。而新增的汉译英题型则增加了对词汇深度知识的测试,考生不仅要知道某个汉语单词所对应的英语是什么,还需要正确地拼写,并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词性。如:The more you explain, the more confused I am.(我愈糊涂)。这里的“糊涂”应该使用形容词“confused”并且和系动词连用。如果考生平时不注重词性的区别,就会给出“the more I confuse” 的错误答案。另外,汉译英题型也考查了考生对一词多义的把握,如:“挣钱供我上学”可以用“support my studies”表达,“新技术的开发”可以用“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onolgy”表达,如果学生平时只记忆“support”表示“支持”,“development”表示“发展”,就无法顺利作答。汉译英题型中并没有考查超纲词汇和生僻词汇,却对学生的词汇深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改变“词汇数量”至上的学习观念,提高词汇学习的质量。
(二)语块
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证实:构成语言的要素除了单词和语法,还有很多半固定性的语块,其中包括固定短语、搭配、惯用话语、句子框架和引语等。如果学习者能够在大脑中存储大量的语块,在交流中就可以从大脑中直接调出这些预置语块,经过细微的加工,组成正确地道的句子,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根据统计,八次汉译英考题共40个小题中考查的语块至少有35个,如:“适应”(adapt oneself to),“没有什么比……更……”(Nothing is more... than...),“以……的速度”(at a speed of...),“多亏了”(thanks to),“作出牺牲”(make sacrifice),“应用于……”(be applied to...),“与……相比”(compared with...),“和某人竞争某物”(compete with/against sb. for sth.),“被剥夺”(be deprived of),“献身于”(dedicate to),“在很大程度上”(to a great extent),“回信”(write back),“更不用说”(not to mention)。这些考点旨在检测学生对语块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重视语块,摒弃抱着词汇手册孤立学习单词的习惯。
(三)语法
汉译英题型中考查过的语法点主要有虚拟语气、倒装、时态、被动语态、比较级、情态动词。根据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语法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再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语法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并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运用正确的语法知识产出正确的表达。例如:But for mobile phones,our communication would not have been so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我们的通信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和方便)。这题考查的是含蓄条件句,也就是不用从句,而使用一些特定的介词或短语来暗示虚拟的用法。很多考生没有识别出“But for”暗示的虚拟条件,所以在处理时态问题时遇到了困难。又如:Nancy is supposed to have finished the chemical experiments (做完化学实验) at least two weeks ago. 考生知道be supposed to do 这个搭配,却忽略了此处的to do不定式应该变成完成体表示已经发生的状态,给出了 “to finish the chemical experiments” 的错误答案。通过这些考点,教师和学生应该认识到语法并没有从四、六级考试中消失,只是不再单独列为考项,而是融入了其他各部分试题中考核,从而再次重视语法的学习。
(四)翻译技巧
众所周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种种差异,翻译并不是词汇、语块、语法的堆积,还涉及使用很多翻译技巧来实现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根据统计,改革后的几次汉译英考题中考查过的翻译技巧有增词(名词前增加物主代词)、调整语序(前置定语变为后置定语、调整状语位置)、定语从句的翻译。然而,与词汇、语块、语法方面的大量考点相比,汉译英考题对考生的翻译技巧的考查是非常有限的,所涉及的翻译技巧也只有上述的两、三种,大部分的题目都属于逐字逐句的直译。长期以来,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对翻译的作用也存在着种种误解。有些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在讲解时把课文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成汉语,学生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却不明白为何要这样翻译。还有些教师排斥语法翻译法,倡导交际法,基本不采用汉语教学,更谈不上讲解翻译技巧。这两种做法的共同后果是:学生没有机会学习到重要的翻译技巧,没有机会进行翻译练习。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翻译练习只有精读课本上的翻译习题,如果学生再去抄袭参考书上的答案,这些练习就等于形同虚设了。长此以往,学生的翻译能力低下,英译汉的句子生硬晦涩,汉译英则充满了中国式的英语,导致走上工作岗位后翻译的文件材料漏洞百出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考试设计者期待通过增加汉译英试题引起学生对翻译的重视,但是,该试题中对翻译技巧考点的忽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只要会英语就能翻译的错误思想,反而对翻译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四、汉译英题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改革开放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翻译人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新增的汉译英题型是检验学生翻译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译英考题对考生的词汇、语块、语法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考生超越理解的层面,根据语境产出正确的表达方法。试题设计者希望这种设计能够对词汇和语法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说明新题型带来的新要求,在加大语言输入量的同时,设计出填空、转换句子、连词成句、翻译、写作等输出型任务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尽可能地实现考试对教学的积极影响。但是,汉译英题目对翻译技巧的考查是远远不够的,翻译部分在整个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也是最低的,单句翻译的方式也无法考查学生对语篇的把握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重视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融翻译教学于精读教学中,从精读课文和练习中选择一些难句长句,以及能够体现翻译技巧、体现英汉表达差异的句子,分析其中的翻译技巧,总结出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校级选修课,举行翻译竞赛的方式营造学习翻译的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只要学过英语就能翻译的错误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题型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扣.论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40-44.
[2]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英语综合能力 翻译能力
当前,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严重的教学滞后现象已经极大地导致学生翻译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缺失,因而有效利用可行措施,大力改革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质量,完善非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则显得更加刻不容缓。
1.职业生涯的需要
1.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我国急需大批合格的能担负起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交流任务的应用翻译人才。加强翻译教学已不仅是高校外语专业的任务,还是非英语专业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如罗选民(2002)所说:“谁能保证,我们现在所教的非外语专业学生中有些人若干年后不会改行做笔译或口译,或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业余翻译呢?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在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任何处于学术前沿的科学家,他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不仅仅自己做研究,还把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己任。……可以肯定,将来许多科技翻译人员将来自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正在从传统的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转变,即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不仅是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而且作为一种教学的目的而存在。”(罗选民,2008)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传统外语专业偏重纯语言文学型的翻译教学存在很大差异,探讨非英语专业的应用翻译教学成为当务之急。9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翻译能力,是时代的需要、职业的需要。
1.2作为高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9月26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翻译能力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250个汉字;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高要求:能摘译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英语国家大众性报刊上题材熟悉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00个汉字;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更高要求: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和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英汉译速为每小时约400个英语单词,汉英译速为每小时约350个汉字。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可以说《教学要求》对学生所需达到各阶段翻译能力的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梯度合理。但学生的现实翻译能力却由于翻译教学的不作为而大大滞后于目标能力。
1.3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无奈之举。2007年3月30日,经过长期酝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旨在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学位论文必须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可采用翻译项目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等形式。课程考试合格、完成规定的翻译实务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教育部招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资格第三批院校(含前两批)增加到81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翻译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补上了原本缺失的高层次、职业化翻译教育这一环(穆雷,2007)。
2.翻译教学的困境
2.1四、六级考试指挥棒和风向标对翻译教学不利。
英语四、六级考试对现在大学英语教学起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在现在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部分以汉译英的命题形式出现,考查的仍然是英语语法和词汇表达能力,或者说考查的只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而翻译能力的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涉及。当然,这部分的五个句子只允许在规定的五分钟内完成,学生的翻译速度只是在这一检测的内容中,得到了强调。
2.2合格师资是制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瓶颈。
1998年12月,由高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切实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高校可根据学生升学、就业、出国等不同学习动机,设置相关高级翻译课程,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各类学习需要,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应该说,各高校都能够做到在三、四年级开设高级英语课程,但问题是,几乎所有高校开设的都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专业课,这就给授课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谁来上课?是懂翻译的英语老师来授课,还是懂该专业的老师来授课?无论是谁来授课,都无一例外地受到约束,即英语老师讲不好专业问题,专业老师讲不好英语翻译。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不少翻译课教师只是随意选出来的,没有时间接受培训和进修,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教翻译,或者英语专业课。
我经过调查还发现,一个能教好翻译的老师,在高校的翻译教学实践中,非有三到五年的磨炼。但更令人揪心的是,即使高校老师教好了翻译课,由于社会合格翻译人才的奇缺,也最终导致了教授翻译老师流失于社会非教育行业。
3.解决的方案和途径
3.1改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题型,提高翻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题型设置单一的现状,王伟(2006)提出应根据不同的翻译测试目的和要求,采用多样化题型,进一步探讨翻译能力的具体内涵、测试的选材、测试的方式和测试的效度及评分标准等。翻译测试重在检测学生的翻译能力,更好地指导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翻译测试应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翻译测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单句翻译、短文翻译,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译评等多种形式;主客观试题并重,甚至可以考虑因开卷的优势而采用开卷的形式来测试翻译能力。测试题材也应该多样化,应该涉及文学、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
提高翻译题型的信度和效度,不仅使它成为一种常规题型,还要增加其在四、六级考试中的分值。改变翻译部分在试题中的顺序,是大势所趋,如现在把作文和快速阅读放在考试开始考比最后考,效果良好。只有这样,四、六级翻译考试才能从整体上测试出考生的英语水平,才能使学生、教师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真正重视起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多能够独立阅读外文资料并获取最新、最前沿的资料的学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各项建设。
除了全国性的四、六级统考外,各省市还可定期组织地区级的翻译能力等级考试。大专院校也可定期组织翻译能力竞赛,以提高广大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罗选民,2008)。
3.2培养合格的翻译教师是当务之急。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的艺术的再创造。大学英语教师课时重,难于找时间去专门研究翻译,翻译教学就很难有较大突破。韩子满(2008)在分析建立合格的翻译师资队伍对于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时建议,可以考虑招募职业译者加盟,充实教师队伍;与专业翻译机构合作,借用职业译者,并为教师提供锻炼机会;创办自己的翻译公司,为教师提供锻炼平台,稳定教师队伍。各校要尽快培训专职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师,定期选派他们参加口笔译培训班提倡翻译教师参加翻译资格等级考试,并把这种资格认证纳入到翻译教师的选拔和能力的考核之中,同时鉴于职业翻译者收入较高,对优秀的翻译教师应提高待遇,以稳定翻译教师队伍(白莹,2010)。
3.3大学英语开设翻译课是大势所趋。
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发现要求大学生必须达到的一般学习任务和要求高中生必须达到的学习任务基本接近,而且目前大学新生的总体英语水平逐年提高,所以压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增加翻译等应用型课程是完全可行的(白莹,2010)。王金波(2009)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后建议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笔译课程,大二下学期开设口译课程,将来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甚至可以开设3个学期翻译课程。学生的年级越高,翻译对他们就越重要(罗选民,2002)。各校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师资状况等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设置一定的翻译课时或通过合理的安排单独开设翻译选修课、必修课(白莹,2010)。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翻译能力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从业的必备素质,培养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翻译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扩大我国对外交往、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公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全文)[EB/OL].http://省略/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2.shtml.
[2]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http://moe.省略.
[3]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中国翻译,2008,(4).
[4]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7).
[5]罗选民.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1).
[6]王伟.大学翻译测试的题型设计与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白莹.应用翻译――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8]王金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教学需求调查[J].外语界,2009,(5).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大学生
在经济全球化、异质文明相互激荡的今天,重视本土文化的新发展是摆在世界各国各民族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体现的不仅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浙江省各大高校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如何深入该项活动,并使学生能从经典文化中获得更大收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则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应把提倡和引导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作为“长线”工作,常抓不懈。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使很多大学生带着严重的文化缺憾走进了大学校园。步入大学以后,由于专业方向的不同和学习环境的宽松,很多大学生忽视了对传统经典的补修。针对这种种情况,学校不仅应增设以文化经典导读为主要内容的通识课,还应在课程的质和量上予以制度化、规范化。指导学生围绕经典阅读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读书活动,如: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征文竞赛等,以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浙江省高校的基础通识课主要有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力量、法律基础等必修通识课程,课程结构也相对稳定,但却没有学校建立起能够体现自身办学特色的核心通识课程体系。
从国外大学比如哈佛大学的教育实践看,稳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对高校来说要结合自身的优势、特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起有大学自身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应由若干大的课程模块组成。在每一个模块中,以重大问题为中心形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子模块,再在子模块中精选若干具体课程。各模块之间,各模块内部具体课程之间,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课时和学分。
配合如今在浙江省高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可以在通识课程体系中作为一个大模块出现,下面可以设置很多个子模块,如中国文明史、中国人文经典与文化、传统艺术与文化等。在每个子模块中开设一系列具体课程来支撑。在课程设计和讲授方面,将阅读少而精的经典著作摆在首位,尽可能摆脱“概论”的模式。例如,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集中深入阅读《庄子》,因为经过一个学期深入阅读经典,培养起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等能力,他们也因此掌握了读其他典籍的方法。
通识教育理念的内化不仅需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需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理念如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才是关键。首先,可以尝试改变教学地点。传统的教学地点是教室,但是可以根据课程不同而进行变化,比如参观博物馆与文化基地。其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设计教学内容。通识课有自身的特点,上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并且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因此老师的教学内容也应区别于专业课。如原典阅读课程是为了达到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对整门课的授课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并制定出符合非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再次,可以开展研讨型学习,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通过教师设计和布置课程讨论题目,指导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写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研讨型课程不仅可以加深理解、相互启发,还可以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由于课堂时间只占学生学习时间的一小部分,所以除了改变教学模式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也是极为重要的。首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会、讲座。作为隐性课程的读书会、讲座等活动是加强交流的重要方式,这些活动的多彩性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讲座的随意性也是热爱自由的大学生们所喜爱的。年轻人需要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来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在讲座上介绍国内外对某部经典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同学们进一步阅读的热情。其次,还可以组织相关学生社团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通过社团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与古典文化的接触。如通过社团承办起来的“汉服展示活动”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典雅庄重的汉服既从直观的角度征服了对时尚极为敏感的大学生,也从更深的层面上唤起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从而掀起了一阵学习与汉服相关的古代礼仪的热潮。当古代文化重新成为一种时尚,大学生对它们的学习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篇6
一、听写的认知心理学机制
听力理解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由几个语言加工机制和一个解决问题的机制构成[1]。听写是一个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的系统的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者内化听力材料,将原有的连续而无任何意义的声音信号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以及经验进行解码、编码,从而使材料变成有意义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的短时记忆系统,否则,这些无意义的声音会很快从大脑中消失。当听者试图将材料写出时,他必须再次使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再编码,从而使他人能够理解。因此,听者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和认知过程,整个听写过程检验了听者的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
在语篇水平上,听写的过程涉及思维的过程。通过听获得中心思想、通过听做出推测、通过听预知结果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因此,听写作为一种听力形式,涉及了大量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言知识和较高的理解能力,听者才能消化所听到的信息并写出正确的单词或句子。
二、听写过程中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听写涉及到复杂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可以检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听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测试手段,而且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过程,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活动[2]。Oiler认为,听写涉及分析的动态过程,是积极的、有创造性的训练和测试手段,“听写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所包含的全部听力活动忠实地反映了人们在听觉处理语段过程中通常要完成的那些活动的关键方面”[3]。听写检验听者运用和外部世界、上下文等有关的一切语言体系预知将要说什么(信息合成)的能力,以及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等多种成分,衡量听者的语言综合能力。Harrison也指出,“听写的过程反映了语言用于交际时所发生的一切,它同时覆盖多种语言技能”[4]。Medsen也认为,“听写测试可以测量英语总体水平”[5]。
听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听者听力理解中的四种技能,即总结、推测、回忆事实和对材料的准确记忆的能力,它同时也检验听者的单词拼写能力、声音组块的辨别能力和对语法和词汇结构等语言要素的掌握程度。另外,听写也检验听者处理语篇的能力,既反映听者的语言理解能力,也检查其语言产出能力。陆莲枝因此认为通过听写练习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6]。王艳秋认为,听写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对翻译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好处[7]。
三、听写训练存在的问题
1.未形成训练体系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学始终存在着几对矛盾,即大班授课与课堂实践效果的矛盾,课时有限与须讲授和传递的语言知识和信息量大的矛盾,教师集中授课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等,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反映在听力教学中,听写被认为是一项耗费时间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又很难完成的任务。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从头至尾坚持这种方法。就笔者对本校英语教师的调查,他们在听写活动的实施、监控以及评价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体系。
大部分教师认为,听写测试比较重要,可测试学生的多项能力,应经常进行,但只有少数教师定期做此项活动。主要原因分别是:没时间,学生水平低,写不出什么东西;教师所选用的听写材料单一,大多来自听力课本,缺少新意,学生有厌倦的心理;大部分教师采用课后“抄磁带”的做法,很难保证信度和效度。可见教师对此项练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2.学生听写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1997年6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听力理解部分首次推出新题型——复合式听写,对教学和学生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王超对2001年1月CET6复合式听写的学生成绩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全体考生7个单词听写的平均得分率为59%,均值2.06;三个句子听写平均得分率仅为7.8%,均值0.51[8]。可见考生对语句层面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远低于其在词汇层面上的相应能力。而此次复合式听写考核词汇范围的统计结果显示,单词听写中3个为中学词汇,4个为四级词汇;句子部分涉及到的词汇19%为四级词汇,81%为中学词汇。由此看出,学生听写能力之差可见一斑。
笔者也对本校参加200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1000多名学生的试卷中复合式听写的答题情况进行了抽样分析。此次竞赛中的一项听力题为听写填空,所填单词或短语为:accounts,decorations,signaled,ratherthan,complete,accommodion,foolishly,bother,paidup.
抽样调查的对象为此次参加英语竞赛的我校非英语专业05级本科生部分考生,这些考生已基本完成大学英语四级的学习。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600多名05级考生的试卷中,在每个考场任意抽取,共抽取试卷60份,抽样比例为10%。此项试题每空1分,满分为10分。经过统计,60份学生试卷的得分情况是:5人得0分,7人得1分,15人得2分,14人得3分,8人得4分,10人得5分,1人得6分,没有人得7分以上。从所填的10个单词来看,稍难的只有decoration,accommodmion,bother和paidup。学生的错误主要表现在:(1)语音辨别能力差,如将bother听成brother,将paid up听成putup等;(2)单词拼写类错误,如将accommodation写成accomodtion,将decoration写成doceration等;(3)语法类错误,如将charged写成charge,将foolishly写成foolish,等等。
四、加强听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听写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广泛、深入、系统地开展听写训练。
1.听写材料多样化,提高听写过程中的兴奋度和注意力
选择听写材料是听写训练的关键因素。为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注意语言难度、内容难度和题材难度,使学生保持适当的自信心。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初级阶段,可以输入性听写为主,逐步过渡到开放式听写;可由单词听写到句子听写再到段落听写,可采用听写填空复合式听写短文听写的递进形式。
3.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效监控和检查
在精读课或听力课中安排一定的学时开展经常性地听写训练,每次10~15分钟,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听写的检查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失去积极性。可采用小组讨论、学生互查和教师批改等多种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罗列,李建梅.信息论与英语听力训练——系统的听写策略对提高听力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邓媛,张文忠.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中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3]Oller.J.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79.
[4]Harrison A.A Language Testing Handbook[M].London:Macmillan Press,1983.
[5]Medsen Harolds:Techniques in Test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6]陆莲枝.以听写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4).
篇7
关键词:组间竞赛;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中职英语教学
目前,在职业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学习问题就是学生的语数外等基础课水平较差,导致学生对这些功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烦。在各基础课中,中职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而言更差一些。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缺乏动力,因此,他们学习被动,依赖老师,老师教一点,他们学一点,不懂的东西也不会主动去弄明白。长此以往,学生不会拼读单词,词汇遗忘快,语法知识模糊,英语课堂死气沉沉,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英语成绩差,使学生更加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这种恶性循环使中职生英语学习的动机越来越弱,更谈不上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尽管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已经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英语课堂操作层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研究较少,实证性研究更少。在已有研究对象中,多为大学生和中小学生,针对中职学生开展的自主学习实证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就如何激发中职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
一、实验研究
本研究试图探讨以下三个假设:(1)组间竞赛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否对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
1.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研究选用笔者工作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09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两个平行班:09计算机网络技术1班,09计算机网络技术2班作为实验对象。网络技术专业是我校录取分数相对较高的专业,相对而言,学生素质较高,对学习的兴趣高一些,学习状态也比较稳定,条件基本适合本次实验研究。
在两个班级中,09计算机网络技术1班定为实验班,在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的英语教学中运用组间竞赛课堂教学模式;09计算机网络技术2班定为对照班,在同期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方法。
2.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前测阶段(2012年2月)
实验前在两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和考试。本问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2003)编制的“学习自主性量表测验题本”,但作者考虑到中职校有限的英语课时、中职生有限的做题耐心及英语学科的特点,从整套测试题本113道题目中选出30个题目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英语考试卷的题型与公共英语二级的题型基本保持一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主听力选择材料和听力设备,在实验过程中听力教学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测试卷中的听力部分由翻译替代。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包括中译英和英译中)、改错和作文。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尽最大可能调动全部学生的考试积极性,试卷难度低于公共英语二级难度。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2年3月~6月)
小组的建立: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由4人组成一小组,全班分成12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有上游同学一名,下游同学一名,中游同学两名,由每组上游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分配组内任务,组织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并记录每节课的本组得分。小组间英语平均水平基本相同,借助小组评估手段促进组间的竞争。
组间竞赛活动的开展:从实验开始至结束的4个月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间竞赛,竞赛内容包括课前复习、课堂活动、课外活动的组织。每两周一个单元授课结束后再进行一次专项竞赛。专项组间竞赛包括词汇竞赛、口语竞赛、阅读竞赛、听力竞赛。
组间竞赛活动的评估:为了保证小组竞赛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实验中采用小组评估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从小组的参与度、语言准确度、语言流利程度、语言有效性、创造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每节课满分10分,课堂表现当堂宣布,每月汇总一次各小组得分,评出优胜组,同时将最后结果与平时成绩、期中,期末卷面成绩相结合,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第三阶段:后测阶段(2012年6月底)
为了调查实验的有效性,在学期末也就是实验结束时,对所有的研究对象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和英语测试。后测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实验班在实施教学实验后,在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方面与对照班相比发生的变化。
3.研究发现
根据问卷调查和英语考试,通过持续了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
(1)实施组间竞赛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实验班在进行了一学期的组间竞赛训练后,与对照班相比,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实验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组间竞赛,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把课堂及课后任务相对平等地分配到每一个小组成员,因此,学生在小组中很难将自己“隐藏”起来,组间竞赛这种手段督促、引导着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这种课堂模式对学生学习自主性起到了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事实上,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感觉到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明显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课堂纪律大有改善,要学的学生多了,会学的学生也多了,英语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生逐渐从被动地学向主动要求学转变。然而,从实验中也发现,组间竞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因人而异的。
(2)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习成绩有促进作用。随着组间竞赛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随着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整体英语成绩进步明显,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数是实验前的两倍,实验后,班级中也没有出现考试分数低于30分的学生,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多少与学习成绩进步的多少不成正比。
总之,实施组间竞赛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教学启示
本次研究的发现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1)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英语学习是一种很复杂的认知发展过程。只有学生自己对外部的知识进行加工才能最终得以吸收,这种知识的建构不可能由他人替代,只有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得以实现。既然组间竞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对于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来说,应该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研究。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式和接受式的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
(2)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应该遵循以下的步骤: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然后向半自主学习转变,最后实现完全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华维芬.试论外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自主[J].外语研究,2009(01).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英国的Beverridge在1909年就已提出,其概念的界定主要是用来判定哪些劳动者可以被雇用,哪些劳动者是必须被替代[1]。之后,由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能力表述为“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期间,就业能力问题成为许多欧美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观其研究,大多数是从广义的就业角度出发,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给出了略有不同的解释[2],国内学者虽然对就业能力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概念、构成要素和层次方面[3]。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校目前布点最多的十大本科专业门类且就业市场形势不够乐观的现实,思考如何提升该类专业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的问题,结合兰州交通大学近几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大学就业能力的提升应聚焦于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方面。实践证明,以此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定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1 明确就业能力的内涵,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适切性
(1) 专业能力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主要指工商管理类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等。专业知识是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这是学生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又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方向,因而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而产生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做好铺垫。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力源,从而形成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辨析及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广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完全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力实现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方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力是指总体反映学生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用能力,旨在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 通用能力是提升学生适应能力的关键。这种能力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工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用性能力,即适用于不同的工作场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得以圆满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用人单位一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力。其能力是随个人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通用能力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而获得,也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步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升学生应变能力的核心。这种能力主要是反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进入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而言,创新精神、团队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则是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力只有在学生步入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用人单位都希望毕业生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用,其目的就在于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这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生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4]。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生适应能力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工作要求、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 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一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一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生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行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突出应用,以职业规划、特色培养为目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工业、铁路运输、流通、银行等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支持平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提升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抓好专业核心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支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入点,在已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心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网络课程。核心课程的高标准建设为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继而通过核心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先后建成了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课件库等,开通了网络课堂和网上答疑系统,以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的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贯穿于大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为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管理与工科知识的融合,形成了由“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设计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图1)。该实验体系,其内容涉及24门课、193个实验项目,所占比重分别为50%、40%、10%。为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每年都要对实验项目做出更新,及时补充、完善各专业系列实验指导书;其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综合性、融通性、实战性、开放性;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技术平台、实验教学团队的一体化整合;体现了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的有效对接与融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仿真软件的学习与训练,达到目前国内用户群最多的用友ERP管理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的熟练运用,真实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体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模拟与实训,使学生体验了从实验项目→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小型科研课题研究→参加校、省及全国各种竞赛的创新教育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经调查,学生对专业实验教学总体评价满意,认为对他们的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很大。
四是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作用,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我校省级经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管理类基础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经济法案例模拟”、“会计实训仿真”、“会计手工模拟”、“电子商务”、“情景模拟”、“经济模拟”8个专业实验室,有ERP-U8管理软件、福斯特等公司的应用软件28套。该中心已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服务平台、创新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孵化器,中心已开设24门实验课,193个实验项目,面向全校8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点开放,每学年约有1800余名学生在该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另外,还通过跨专业实验、选修课实验、各种模拟大赛等创新实验课的开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心的作用;通过校企共建3S平台,合作教学、交流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和示范效应。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培养工商管理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学生在该中心完成的多项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获得好评。
(2) 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
通用能力不仅是大学生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的基础,而且是在大学毕业生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中增强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中,努力构建多维度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这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通用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是强化相关的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通识能力奠定基础。首先,将数学作为培养学生运算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事经济研究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予以高度重视。我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三类必修课,数学建模等多门选修课。其次,拓展英语教学。在开设大学英语、英语口语、商务(或财经)英语、经典外文文献选读等课程的基础上,还长期开展双语教学,现已形成以14名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双语”教学团队;“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双语教学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使学生熟悉了国际商务运作模式,为学生进入外资企业或从事涉外业务奠定了基础。双语教学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历届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在80%左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注重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无论是做出怎样的宏观决策或微观管理,都需建立必要的应用模型,这一过程都与计算机紧密相关。为突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计算机基础、VB 程序设计、数据库、办公自动化四门必修课,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多门选修课,专业实验课多数也是借助计算机模拟来实现。
二是多措并举,为提升学生的通用能力创造条件。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促使学生清楚自己的社会使命。从情感教育、养成教育、自信教育、主题教育,探索体验教育、“自媒体”教育等6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学校各级管理层面有效的联动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的精心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都要精心指导,将其具体任务分解细化至每学期。举办各类论坛、讲座,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度。举办“创业创富论坛”,邀请北京中铁二十二局、甘肃武威市交通局、甘肃祁连山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甘青藏公司等企业的高管为学生讲授企业管理经验;邀请我校已毕业的MBA学员每年5月、10月两次进(本科)课堂,帮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事业成功经验分享,并开展企业发展、社会需求、能力养成等方面的讲座与交流;邀请实习企业指导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就业能力提升平台。挑选在就业、考研、公务员、选调生、资格证书、银行系统等考试与选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以深入学生班级的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企业模拟招聘大赛,邀请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高校招生就业处领导等作评委,通过制作简历、岗位竞聘演讲、专家点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以毕业实习带动就业,与广东智通人才、宁波人才中心、东莞人力资源局、德邦物流、红豆集团等形成了合作关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邀请中储物流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链家地产、光大银行、甘肃银行、TCL乐华多媒体事业部、兰州商业会计学校等单位来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
(3) 适切的教学方法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典型“案例教学”为导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赴企业实地调研形成的典型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已有2篇案例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精选选国内外经典案例,开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强化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易于掌握管理学、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等课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以“情景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主要通过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管理理念、学习管理知识。通过体验式教学,如营销学中的营销体验,会计基础实训中会计人员工作角色体验,模拟法庭、商务谈判、企业经营模拟中各种管理角色的体验等,使学生受到有益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锻炼。以“实验仿真”为依托,提高学生科学决策能力。如在筹资、投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相关资料,运用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方法。总之,近几年,我校在通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科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是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搭建差异化的实习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依托学校在铁路行业的优势,注重铁路系统内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依托学校在工科领域的专业优势,与兰州电机厂、兰州机床厂等多家传统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地方知名企业共建校政企联合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采用集中、分散与轮转相结合的实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各企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的实习实践体验机会。通过专人负责、科学考核、校内外双导师联合指导等措施保障,增强了实习的实效性。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指导教师严把论文选题关,本科生导师为各专业进行“文献查阅方法与技巧”、“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如何做好毕业论文”等讲座,以及论文审阅、论文中期检查、、公开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管理,提高论文指导与写作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企业经营模拟对抗赛、股票交易模拟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重要赛事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潜能,提升了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11项国家社科和自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横向项目等,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创造了条件。在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80%左右的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主持的“甘肃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研究”等兰州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其选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另外,学校成立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菜单式培育,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探索取得的成效
篇9
我的大学,我做主。同样的大学却演绎出不同的人生,这必然有原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错,大学学业规划就是最好的开端,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为之奋斗,不再迷茫。
一、认识自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真的过得好快,回顾已经过去的大学时光,对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很有帮助。
对于我自己,已经20岁了,也就意味着活了20年了,过去已过去,需要做的是脚踏实地,展望未来,为家争口气,为国家效劳。
现在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当时报考时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学这个专业),但我觉得还要对经济管理、法学等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国家的时事与政策,还有当前就业形势。
就我个人而言,爱好有:在运动方面,爱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有时也喜欢踢足球、跑步,锻炼时间依心情和天气而定;在学习方面,喜欢看报纸杂志,对数学情有独钟,化学稍低些,而且曾有这样的想法,以后从事科研工作,不管我能不能走上这条路,但我都会竭尽全力去实现它;课余时间喜欢在寝室上网,了解一些时事,但对网络游戏没兴趣。
我的性格:以前脾气比较暴躁,很冲动,幼稚,但经过岁月的洗涤,多了一份耐心、冷静、乐观,做事前会多一份思考,而且我当班干部工作认真,管理比较严,因为我一直有这样的原则,要做就做好,做不好干脆不做,但现在没担任班干部。雄心壮志依存,却不能很好的坚持,坚持中总会有小小的停顿,比较容易受外界打扰,而且有些内向,沟通能力欠佳,特别是和异性沟通时。
我的座右铭是:奋进是最好的防守!
二、学习具体规划
在接下来的大学时间里,重点是:第一学习,不挂科,学好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第二身体,运动是生命之本,大学四年一定要多锻炼,增强体质;第三是实践,多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有益活动,积累经验,多结交诤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决不能被酒肉和女人毁了,同时多与家人和老师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见。适当听一些讲座,完善自己的思想。
大一接下来的时间
继续努力学习,保持不挂科,与同学和睦相处,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积极准备竞赛,争取在各项竞赛中突破,如果进入了“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的复赛,继续完善创业计划书;高数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做好考前复习,争取拿高分;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作业,重抓基础,做好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转化的准备,针对下半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四级考试,积极备考,做些历年的试题。
暑假期间,找一份暑假工,锻炼自己,同时赚点生活费。对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大二学年
针对大一的得与失进行总结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力争拿到奖学金,为家里减轻负担。
随着专业课的开始,学好专业知识,英语四级考试一定要过,同时突击英语六级。
对自己要有信心,充分分配好课余时间,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通过图书馆的专业书达到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扩展自己的阅读量,可以是名著、艺术、自然、哲学等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发展自己的特长,为将来自己的科研工作铺路。
竞赛是一个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机遇,只要自己尽力了,就不要有怨言,别因为竞赛而把专业落下。
大三学年
在实践中创新,针对大一大二的进展,继续自己的步伐,有必要可以适当加快自己的步伐,抓紧时间,主动加深专业课的学习,让大四有更多时间准备考研,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为就业做准备;多于社会接触,早一点适应社会环境,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确立大学毕业后的去向,准备考研。
大四学年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临床医学;特色专业;打造
汕头大学医学院是1983年由汕头医学专科院校并入汕头大学而成立的,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有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权。2002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同年该专业获广东省首批名牌专业。在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在李嘉诚先生的直接关注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精品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医德医术兼优”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构建以系统整合为基础的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坚持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等,打造临床医学特色专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广东省精品课程6门,广东省示范教学实验中心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该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精品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
首先严格控制招生数(200~220人/年),坚持高起点,高质量,新生录取全部为国家重点分数线以上且为第一志愿,同时每年选拔30名优秀新生组成全英教学实验班,实行滚动式管理;在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突显“精品”教育的内涵,坚持对学生进行精雕细刻,形成医学精品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1]。
2 “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汕头大学是国际著名的企业家及公益慈善家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兴办的综合性大学。李嘉诚先生对医学院不仅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给医学院的题词“医德医术兼优,爱心奉献济世”,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既掌握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具备宽厚的医学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临床医师。
二 以精品教育为出发点,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以精品教育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医学实际需求和医学发展趋势,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致力于精雕细琢培养知识、能力、品德俱佳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精心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1 基础与临床整合的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医学院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参照英国威尔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教学模式,将以往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转变为基础课、临床课和临床实践“系统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模块教学。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为实现人才精细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新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以器官系统为基础重整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与渗透。
新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核心课程占56%,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系统整合模块、技能模块及临床核心模块5大类;第二部分临床实习占20%;第三部分选修课程占24%,选修课包括社会科学、语言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专业选修等5个课程组,选修实践包括预防医学实践和基层临床实习、专科临床实习或回归基础科研训练[2]。
新型医学整合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老三段教学模式(基础、临床、实习)及学科完整性,体现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双向整合与重组,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后期回归基础。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致力于使学生获得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而创新了一系列教学方法。
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医学院非常重视并投资建设教学资源,利用校园网络环境,为师生搭建起教与学的桥梁。“新教学模式网站”、“临床技能中心网站”、“机能学实验教学网站”、“病理学教学网站”、“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网站”等遍布各个学科。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课外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广泛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PBL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要求各门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其中以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 based learning, PBL)的讨论方式为主,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学时数采用PBL教学,而且实施过程要稳步扎实,并认真编写PBL教案、课件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实现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医学院于1998年建设卫星远程教学系统,师生通过卫星频道和国外、境外大学用英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会(CPC)、医疗研讨会等。2004年又与西澳大学签约,两校通过Internet-Ⅱ同步进行远程教学活动。高年级学生都要参加远程教育会议并热烈发表意见或提问题。用最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传统课堂的屏障、延伸课堂的涵义、扩大学生的视野。
在临床技能实践课程教学中,采用模拟技术与虚拟技术、标准化病人(SP)及病人,分小组训练与考试,真人实际操作网络教学相结合[3],这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动手训练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操作。
在临床核心模块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大班授课以及先理论后见习的模式,采用以床边教学、PBL教学、小组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2~3人为一组,每天上午跟着带教教师查房,诊治患者;下午上课,8~10人为一组进行PBL床边教学或小组讨论;晚上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将理论课教案或课件上网,让学生参考,也可以通过网络师竹探讨问题。教学中以典型病例作为切入口,启发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三 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一流实践教学基地
1 创建临床技能中心
医学院2002年在国内率先建设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该中心实用面积1300平方米,按照“微型医院”的要求设有规范化培训室、标准化诊断室多个、标准病房多个、动物外科手术室、标准手术室、产房及中央监控室,配置各种先进教学模型、电视摄像系统、多媒体及远程教学系统。应用虚拟技术、模拟技术、标准化病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集内、外、妇、儿、诊断学基础等技能培训为一体,架设医学生早期临床培养的重要桥梁。本中心2006年获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 优化基础医学实验室
2000年以来投巨资对形态学、机能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人体解剖学等实验室进行改造,安装空调机、多媒体,配备先进的教学仪器,成为网络化实验室,并整合成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7年获得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流的环境与设备,为学生实验创造优良的条件,实施开放性管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四 坚持精品教育,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一贯坚持精品教育,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从控制招生数、保证高起点,到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均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生精细培养,经过几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1 实施系统整合模块课程教学,实现基础与临床融合、早期接触临床
(1) 基础与临床融合。新课程体系将医学基础课程及临床相关课程重新整合为人体结构、基础学习、心血管和呼吸、消化与营养、感染与免疫、神经学、肌肉与骨骼,生殖与生长发育、机体平衡、疾病机制、药物治疗、肿瘤学等十二个系统整合模块,各模块对各学科相互内容优化整合、交叉渗透,教学实施中体现基础与临床相互融合。
(2) 早期接触临床。新课程体系将原来内科诊断学基础、外科学总论、妇产科学、儿科学及精神病学等课程基本技能内容整合为最具特色的综合性课程《临床基本技能》,该课程教学安排在第2~6学期,授课时间跨度长,架设起医学生早期进入临床的桥梁,学生早期接受系统的临床技能和思维训练。该课程设计先进,建设成效明显,2005年成为唯一以此命名的国家精品课程。
2 “四个坚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显能力全面精细培养
(1) 坚持临床能力培养全程不断线。以“《终身学习》、《临床基本技能》、《沟通技能》和《机能学》”等四门技能课程为龙头,以“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标准化病人”等四种现代教学手段为依托,以“第7、8、9、10学期”四个学期临床实践为保证,以“实验课考基本操作、技能模块考技能操作、临床实习转科技能考试、毕业技能考试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四种技能考试为手段,全面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技能,为开创医学事业打下坚实基本才能[4]。
(2) 坚持英语教学全程培养不断线。医学水平的进步依赖于与其它医学发达国家进行广泛交流,这不但需要扎实专业能力还需要良好英语水平。因此坚持第1学期实施浸入式英语教学完成计划内教学任务,通过面授、网络自学和课外活动等立体化教学模式快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第2学期实施医学英语教学,帮助学生从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第3~8学期在专业课中实施全英教学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第9~10学期通过采用英语临床教学查房等,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同时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赴香港、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进行教学交流和临床实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 坚持人文关爱、医德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医学道德素质是行医之本,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纳入必修课《健康与社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授课,同时借助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将宁养院、医疗扶贫项目建成医学人文培养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安排每位学生参与,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1~2年级学生参加2~3轮的医疗扶贫活动,3-4年级学生参加宁养义工队参与对绝症病人的临终关怀活动,5年级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医德医风宣传队而得到医德教育。
(4) 坚持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对杰出大学生科研项目资助4-8万元/项,一般项目资助0.4-1万元/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学生学到严谨科研方法、态度和思维方式;在机能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开设30%探索性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并制定大学生科研奖励条例,构建起大学生科研平台。
3 引入国际先进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水平
(1) 客观结构化临床多站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2004年以来医学院引入OSCE,对毕业生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不断完善发展到现在10个考站(内外科问诊SP、儿科问诊SP、医德与沟通技能、视频纠错、急救技能、辅助检查、妇产科技能、外科技能等8个短站,内外科面试、体格检查等2个长站)。聘请国内著名专家作为考官,全程监控,提高评价力度。
(2) 美国医师执照考试题库。2007年以来医学院引入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题库,通过多方测试逐渐投入使用。基础综合考试采用题库第一阶段考试(Step1)题目,临床综合考试采用题库第二阶段考试(Step2)题目,同时各门课程期末考核10~30%题目采用题库中的试题,高标准训练与评价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能力。
五 建设高水平师资与质量监控机制,保障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1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医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经多年建设,现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敬业精神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如年薪制、科教奖励条例、优秀创新团队计划和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等,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吸纳广泛人才。目前已通过国际著名杂志《Nature》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登招聘启事,引入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快速发展。同时提高引进外籍教师比例(25%),并有计划分批选派教师出国深造,从而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等。
2 质量监控机制
一流的质量,不仅需要一流教育,更应有一流的保障和监控。建立了医学院、教研室、临床学院三级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成立了医学院教学委员会,宏观指导全院教学工作及质量监控;新教学模式专家委员会,严格审核新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评价实施效果;医学院教学督导组、临床学院教学督导组,具体执行教学督导,对教学秩序、质量进行全程的监控;在实施中督导专家们经常深入课堂、临床科室听课;网络学生评课系统常年开通,学生对所有课程任课教师以及临床见习带教教师进行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近三年来定期或随机听课共670门次,网络评课1007门次,结果优秀994门次,占59.24%,良好576门次,占34.33%,授课优良率每学年不断提高[5]。
六 人才培养的成效
围绕未来社会医学生知识、能力、水平、态度的要求,坚持走精品教育之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
1 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扎实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理论考试,2003~2007年通过率均名列全国前列,通过率分别为94.7%、91.61%、93.94%、91.67%、88.19%,在全国排列分别为第15名、第12名、第3名、第4名、第5名,充分体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2 学生临床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对2001级、2002级、2003级学生毕业技能考核(OSCE,平均分分别为74.11分、78.16分、78.49分)进行分析,结果为成绩逐年提高,可见本专业临床技能培养不断进步。
3 学生英语水平较高
2004-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四级英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超过425分均在90%以上,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分别为96%、96.1%、92.27%、95.5%,说明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英语能力和水平是较高的。
4 学生综合素质好
大力建设特色专业,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27%,本科生一次就业率99.35%,在广东省医学院校名列前茅;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参加第六、七、八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2项;第七、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二等奖各1项。
5 毕业生社会评价高
为全面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对近三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27所医院,185名毕业生,结果表明,学校办学质量受到好评,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玉光,廖烈庆,陈俊辉,等.改革创新 努力实施医学”精品”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2.
[2] 杨棉华.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观的新型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7):30-32.
[3] 许杰州,施楚君,梅维等.临床技能的网络教学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3-4.
[4] 杨棉华,何萍,许杰州等.构建全程能力培养体系 全面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
82-84.
[5] 蔡绍先,杨棉华,林若薇等.构建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741-742.
Exploit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uilding up Distinctive Clinical Education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distinctive clinical education of the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
ZHENG Shao-yanHUANG Dong-yangYANG Mian-huaQIU Xiu-huaLUO Tian-rongGU Jiang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51504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