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本科院校范文

时间:2023-04-02 05:3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西安本科院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西安本科院校

篇1

目的:为了解西安本科院校篮球选项课的现状,本文对西安市开设篮球选项课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学生对篮球兴趣及对篮球选项课态度、篮球选项课课程设置、篮球选项课教学现状、篮球选项课考核评价与教学评价四个大方面进行调查,了解西安市本科院校篮球选项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西安市本科院校篮球选项课的建设提供客观依据,为今后西安市本科院校篮球选项课的研究及分析提供数据对比和参考。

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发、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研究。

结果:对篮球运动非常感兴趣的选项,女生的百分比大于男生,对篮球运动感兴趣的选项男生的百分比大于女生,对篮球运动一般感兴趣的选项女生的百分比大于男生,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选项中,女生占11.76%男生为0。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学生都对篮球运动比较感兴趣,两者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经调查发现有14.58%的同学对篮球运动非常感兴趣,54.17%的同学感兴趣,29.17%的同学感觉一般,2.08%的同学对篮球运动不感兴趣,由此可知大多数同学对篮球运动比较感兴趣,篮球比赛在高校深受同学欢迎。对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文科生非常喜欢篮球比赛的人数多于理科生,理科生没有不喜欢篮球比赛的同学,文科生有4.35%的学生不喜欢篮球比赛,文理两类学生对待比赛兴趣的不同程度有不同的人数但总体上差异不大。绝大多数学生对篮球选项课持比较积极的态度,理工类和文史类两类学生对篮球选项课持积极、一般两种态度的百分比基本一致。西安市高校篮球选项课内容设置能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符合学生学习篮球知识的内在规律,但也有14.58%的学生表示对篮球实践课程的安排不满意,8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篮球实践课程设置需要改革。大多数同学对篮球选项课持一般满意的态度,83.33%的同学对教师授课持满意态度。2.08%的同学对篮球选项课的整体评价非常好,89.58%的同学认为一般好,8.33%的同学认为不好。6.25%的学生非常喜欢篮球理论知识,33.33%的同学喜欢篮球理论知识,43.75%的同学一般喜欢还有16.62%的同学不喜欢。2.08%的同学认为学校选择的篮球教材非常合适,14.58%的同学认为大多数合适,41.67%的同学认为一般合适,4.17%的同学认为不合适,41.67%的同学则表示没有教材。

结论:西安市本科高校大多数学生对篮球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同学们乐于观看、组织、参加篮球比赛,大部分同学对篮球选项课持积极态度。西安市本科高校篮球运动男生比女生开展的更普及。西安市本科高校理工类学生和文史类学生对篮球运动、篮球比赛兴趣及对待篮球选项课的态度上无明显差异。西安市大部分本科高校允许学生参加篮球选项课的时间只有一学期,开课时间短难以满足学生对篮球知识、技能的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认真负责、上课严禁、教风优良,授课方式得到学生认可,但也有小部分教师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教师对篮球理论知识的讲述基本能满足学生需求,对篮球保健知识和篮球历史知识的讲解应增加。个人兴趣是影响篮球教学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41.67%的学校没有篮球教材,这也不利于学生对篮球知识的学习。篮球选项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重视与支持。(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篇2

>>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校媒合作助推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思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思路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 / OL]..

[9] 张景龙,周平尚.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5.

[10] 王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8(7):45.

[11] [13] 李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塑造完整人格――媒体商业化形势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新闻知识,2007(1):6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 / OL]..

[收稿时间]2014-11-20

篇3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 档案建设 信息化

随着形势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高校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及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何做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使其能够结合高校档案工作实际,结合实际工作,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一)大量数字化档案信息形成的需要。传统型的档案是建立在手工管理的基础上,其档案信息服务也是以手工服务为主要手段,这种管理方式及检索利用水平,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严重滞后于人们对档案信息的现实需求,为此,高校档案工作必须走信息化建设道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二)实现档案管理模式优化的需要。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网上归档,将处理完毕的文件资料上传到档案管理网络中,档案工作人员在网络中进行检查验收即可,电子档案的系统化管理,能够从文件的产生、运转、归档、利用进行全程控制。

(三)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其中,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随着我国教育和科研网的建立,使得高校过去形成档案的文件、通知、规章制定等主要材料,现在都是用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网上,高校档案工作只有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同步发展,才能适应。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制度与法律不健全。目前,有一些关于电子文件的法律法规,但不是很全面,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也不是很完善。虽然有《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办法》、《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规范》、《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等法律法规,但是,关于电子档案真实性界定的法律等仍然没有或者不尽完善。这些配置不够合理的因素将导致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漫长而坎坷。 转贴于

(二)档案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及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由于高校档案机构的档案人员大都为年龄较大、学历层次较低的人,所以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限,接受新事物的心态相对比较保守。面对信息化趋势,他们不能很快适应信息化的要求,甚至干脆还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档案工作。还有一些档案人员对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理解不够准确,他们认为只要购置和使用了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以及其他现代办公设备,就代表我们已经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了。在这些方面,高校档案机构的档案人员整体的思想观念滞后,需要改进和提高。在信息化背景下,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比以前更高,综合素质指标也比以前大有扩充。然而,在目前的环境下,许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信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技能,他们有的甚至不会电脑的基本操作,这必然阻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高校领导要提高制度建设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意义的认识。在增强自身档案信息化意识的同时,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决策,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完成各项工作计划和目标的保障。高校领导要组织相关人员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符合本校实际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健全高校档案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档案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树立档案工作者正确意识。高校在培养档案信息专门人才过程中,必须使档案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使自己能按照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要求自觉学习和更新知识,运用现代技术和信息技术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不断创新档案管理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高校现代档案信息服务主角的档案工作者,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档案管理员。高校广大的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积极接受继续教育及终身教育,努力培养自己具有更深的层次、更高的综合素质,把自己从一般的管理者变为档案信息专家,由传统的“档案保管者”变为“档案信息管理者”。

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 地方性本科院校 师资培训

项目1: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西安地区学前教育幼儿早期浸入式双语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WL02)的研究成果。

项目2: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转型发展期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外语应用技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4WL10)的研究成果。

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现状

双语教学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用两种及其以上的语言进行授课。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具有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实施双语教学极为重要。通过实践证明,双语教学在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中具有可行性。但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变项,其中最关键的是双语教学教师。

其中在地方性本科院系双语教学中,教师是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的好坏直接受教师的语言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影响。实践表明,双语课程教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依托,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充分理解原版教材,了解学科的前沿;双语课程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可以在课堂上熟练进行双语转换,准确进行专业知识表达。

通过对2013年西安文理学院双语教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现今,双语教学教师师资培训面临着:(1)现今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还不存在专门以培养双语师资为基础的学科专业和机构,同时,双语知识的缺乏也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发展。(2)教师缺乏实践能力,现今,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老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充实到教学第一线,由于各种外界原因限制,只进行专业基础课的传授,对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不了解等。

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理论基础

1.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属于直接参与者与课程变革的实施者,任何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都离不开一线教师参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外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整个教育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人们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专业化属于教师个体进行新知识以及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Holye曾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两方面,即:教师专业化是关注一门职业并使其成为专门职业,并能获得相应的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还是注重教学品质、职业内部合作方式、教学人员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工作职责的结合,并将其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服务对象的契约与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

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双语教师的素质提高,因此,双语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双语教学能力进行提升。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双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高,因此:在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过程中,要尽可能提升专业知识,并通过自身实践认可自己,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地位;其次还要加强语言能力以及双语教学技能,并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属于教师主动发展过程,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过程中,要以教师为核心,明白教师进行培训的目的,从而满足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所需知识领域内的补偿,并让教师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并寻求自主发展,使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得以提升。

2.构建主义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众多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的不断努力,构建主义理论不断完善与发展。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思想有五个方面,即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定位及其作用和学习环境。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进行自己行为的反思,有助于进行知识建构,反思有助于教师进行学习;进行理论输入是构建主义的必要途径,理论输入有助于形成认识框架,但要与具体情境相联系;教师所处的环境影响教师的认知,教师的学习是一个与学生、家长、管理者以及同行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进行对话与交流对教师的学习意义重大;教师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教师学习者有个体差异且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教师活动要依据教师的个人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进行。

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推进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双语教师必须进行自我发展意识强化。双语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要主动建构自我,因此双语教师要围绕着知识、自我和责任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师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课堂上,要成为学生在双语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在进行双语教师师资培训时,要进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介的培养;要培养双语教师进行真实教学情境创建的能力;要培训教师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3.成人学习理论

近年来,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不断发展,教育研究视角多元化,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完善教育理论,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在教育培训中,从理论与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成人教育学中的成人学习理论也对教师培训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基础。

成人学习具有以下特点,即学习过程,对他人依赖性较低,自我主导意识增强;成人有一定的经验,并具有探索式学习的作用;有学习动机;有使用、真实情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环境。

依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对双语教学师资培训要基于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根本,要培训双语教师进行独立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独立思考而不仅是简单的被接受;由于双语教师都有一定的经验,当双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自身的经验并没有获得重视以及利用,那么培训结果将不会直接内化为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双语教师培训也很容易失去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参与培训的双语教师双语专业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教学方式也缺乏多样化,因此对其培训要注重教师的学习经验同生活场景相融合,要重视双语教师的需求,要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对策――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指的是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这是进行双语教学教师培训的必要手段。对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讲,双语教师的主力军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但传统的师范院校由于存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足,难于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传统师范院校的弊端逐渐衰退,譬如,外语系有原来仅接受文科知识的学生到现在文理兼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可以把外语与专业结合,为把双语教师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西安文理学院每年都从英语专业吸收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使其攻读跨学科跨专业的硕士学位;或者是从其他专业中吸收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使其攻读英语专业的硕士学位。

2.职后培训

(1)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加大投入,并从专业教师选择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以及储备,并重视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

(2)对外语水平较高、学科知识较强的教师,要大力引进。对专业知识较强、外语能力较高的双语教师进行选拔,为双语教师培训奠定基础。对于一些课程,设计面较广,则可以通过举办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班的模式,聘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进行授课,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各有所长,因此,可以通过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结 论

在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汉语以及英语两种语言学习,提升学生的双语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分析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接着本文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并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分析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分析,为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付筱娜:《试析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7期,第91期。

[2]李秋萍等:《教学为主地方性高校双语教学的定位及应注意的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丁黎明:《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冷思考》,《三明学院学报》2009年第26期,第340-343页。

篇5

摘要:新升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升本科院校发展中面临着定位不准、条件不足、队伍薄弱、特色不明等突出问题,加强发展研究、促进科学定位、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合作机制、强化分类指导是实现新升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人才培养

0引言

2005年以来,我国适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标志着我国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原有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已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专科院校通过合并、重组、转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这些新升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难题和困惑。新升本科院校的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新升本科院校发展分析

自1999年至2009年,教育部陆续批准了全国238所专科院校通过合并、重组、转制升格为本科院校,新升(建)本科院校已经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1090所(2009年数据)的21.83%,陕西省新升本科院校也已达14所。新升本科院校数量较大,类型复杂,举办本科教育时间短,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定位不准由于升格时间不长、本科教育的研究不够、认识不到位,部分新升本科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重视学术型人才,而轻视应用型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取向,不利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新升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本科教育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人才需求,定位于应用性院校,安于本科层次,为地方、行业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2 条件不足新升本科院校一般都是从原来的专科或高职升格而来。升格前大都是从事技能性教育,很多实验实训设施是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建立和设置的。但是,升格为本科院校后,这些实验实训设施就很难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符合本科院校评估要求和建设标准的实验实训条件尚嫌不足。

1.3 队伍薄弱由于根植于高职高专教育,本科办学历史短,新升本科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数量不足、科研意识淡漠、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人员梯队合理、业务能力优良、满足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很多教师很少从事或者不从事科研工作,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足,教师队伍水平和实力不高,影响了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1.4 特色淡化新升本科院校尚处于本科教育的规范阶段,还谈不上独到的办学特色。很多原有的鲜明的高职高专办学特色,需要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转化和凝练。部分新升本科院校特色仅仅体现在办学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上,真正体现人才培养、院校发展内涵的特色还很少,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如,我省作为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制造业大省,而新升本科院校中缺乏理工类院校(工程学院、理工学院、工业学院),难以适应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新升本科院校发展对策建议

2.1 加强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合并、重组升格为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收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但作为不同类型的两类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院校转型是新升本科院校必须面对、认真解决好的问题。新升本科院校如何从一所高职高专院校转化为一所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改革理念、优势与特色等很多问题都需要认真的研究,单靠实践中摸索是不行的。新升本科院校除了必须遵循传统本科院校的一般规律外,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理论框架里所没有提及的,对这种特殊性的研究,随着新升本科院校的增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新升本科院校办学规律、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研究,是确保新升本科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2 科学定位新升本科院校定位,必须建立在如何适应人才需求、构建办学特色、提升发展效益之上。2002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新升本科院校应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界对新升本科院校定位分为三类,其中第三类提出“办成应用型或应用教学型大学,积极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观点,是目前新升本科院校定位研究中占多数的意见。笔者认为,新升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大学,可以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有效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是新升本科院校现阶段构建发展特色、实现健康发展、体现存在价值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定位。应用型大学办学实践中,必须强调学以致用。专业设置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结合,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教学,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新升本科院校要坚持为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因此,新升本科院校要以务实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明确教学型高校定位,并且要有长久的打算,决不能浅尝辄止,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才能确保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2.3 建立新升本科院校合作发展平台新升本科院校刚刚涉足本科教育领域,本科办学条件较为薄弱,面临很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只有通过新升本科院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才能促进新升本科院校的共同快速发展。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出面牵头,知名本科院校专家、新升本科院校参与,成立新升本科院校发展咨询委员会等协作组织,对新升本科院校进行发展指导,搭建院校合作桥梁。通过合作发展平台,这类院校之间可以定期就有关问题进行研讨,如探讨教师互聘,学制相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教学资源共享模式,避免资源的重复设置与浪费;探讨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及其规范建设,实现错位发展,特色构建;协调并确定教学改革中需跨校开展的学术,教学活动和事宜,达到互通互融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上海市五所新升本科院校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学术技术能力联合评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五校联合评议工作协调小组结合五校的实际的情况,确保了这五所高校高级学术技术能力评议工作的规范、顺利地开展。如果陕西新升本科院校也采用同一个机构实行统一操作统一评聘,也一定能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发展和交流。

2.4 强化分类指导分类指导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则。新升本科院校举办本科教育的历史太短,与老牌普通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和差距,有优势更有不足,其发展更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切实、优惠的扶持政策,强化分类指导,引导新升本科院校改革与建设。

由于队伍薄弱,条件不足,经费问题必然成为制约着新升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所在。新升本科院校需大幅度提升基建等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政府应在经费划拨方面对新升本科院校给予特别的倾斜和支持。同时,建议创新思路、广开渠道,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力量,筹措、设立新升本科院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新升本科高校建设。建议进一步加大新升本科院校发展研究,针对办学不到一定年限的新升本科院校的实际,在本科教学评估、教师职称评审等方面,制定专门的考核标准,以调动激发新升本科院校的发展活力和办学积极性。

3结语

作为我国高等本科教育重要的的新生力量,新升本科院校已成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加快市场急需的应用型才培养的主力军。关心、关注新升本科院校发展,加快新升本科院校建设对于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教兴陕”,加快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国际前沿、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发展研究,科学定位,加快改革与建设,尽快实现转型,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新升本科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公告.1999-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龙岩学院学报,2006,8.

[3]孔繁敏等.建设应用性大学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篇6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2-0015-05

民办高校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一次次飞跃给予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更大的信心与契机,然而民办本科院校新一轮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伴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国正在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对文凭的过度依赖在弱化,教育消费越来越理性。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校园和低廉的学费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竞争的优势,学士乃至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也不是其赢得竞争的资本,招生与就业的营销策略更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独领的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人们对高品质民办大学有了更多的期待。民办高校生存的政策环境也在改善。例如,陕西省从2012年起政府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浙江、上海等地也都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提供着各种财政支持。民办本科院校只有真正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

一、比较优势与民办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选择

比较优势原本是贸易经济学所使用的概念,是指在经济交往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寻求最佳发展方向和获取最大利益。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中,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指民办学校凭借自身的民营机制,不断寻求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通常来说,负债经营、盲目扩张规模并非学校组织发展的最有效策略。但是,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公办高校改革又十分滞后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利用了教育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求学者的盲目,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负债经营和规模扩张等商业模式运作化“危”为“机”,凸显了比较优势,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1、通过负债经营方式凸显办学条件优势

中国民办高校很多是从“三无”起步的,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历程。从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学历文凭试点校到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实现这一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自负盈亏的办学机制。这种机制促使举办者敢于承担贷款风险,征地建设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上,1998年扩招以后,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教育资源(资金、校舍、设备、师资)配置出现严重短缺,其中校舍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而公办高校存在着很强的“等、靠、要”的心理,“大学强大的惰性在于它是长期发展起来的完备体系。”民办高校则不同,它们通过实行长期租赁、贷款买地、政府赠用、置换重建等方式快速做出反应,“百亩甚至是千亩校园”和“万人民办大学”横空出世。据调查,西安翻译学院在创建时抵押贷款4000万元,蓝天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时贷款3000万元。客观地说,很多民办高校当时的举措在大众眼里无疑是一种冲动的、非理性的选择。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让这些学校超越了危机,获得了发展的机遇。这些学校在筹资扩建过程中满足了众多求学者的需求,促进了学校经营状态的改善与管理效能的提高,推动了学校资本的增值,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利用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经济

学费收入几乎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唯一支撑。中国民办高校学费与国外私立大学学费相比十分低廉。但是,就人们的接受程度来说,学费提升的空间有限。从1989年到2006年,公办大学学费从200元上涨到5000元以上,增加了至少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民办高校学费始终仅仅略高于同层次公办学校。据统计,目前公办大学学费在2000-12000元,民办高校在3500-20000元。在学费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和扩张规模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首先,重视规模扩张。截止到2000年就有10多所万人以上民办本科院校,目前有78所民办本科院校平均学生规模在8000人以上。其次,充分利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尽可能地降低开支。从经济学上讲,兼职人员的边际成本远远低于专任教师的边际成本。民办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依靠部分退休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利用公办高校教师工作的闲暇。第三,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投入。100-200人集中授课的场面随处可见,也有的学校依靠网络远程教育或多媒体手段降低劳动力成本。

3、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

市场是瞬息万变、极不稳定的,而人才培养的周期与市场波动的周期相比是漫长的。民办高校利用自身决策与用人机制的灵活,抢占着招生与就业市场。民办高校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需求服务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例如通过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创办创业孵化器等方式尽可能地贴近社会;另一方面,利用随时聘请的兼职教师应对专业的快速调整。

4、凭借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保障教学秩序

相对公办高校开放甚至有些松散的学生管理而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是极其严格的。就成本而言,与教学改革相比,举办者与办学者更加重视学生日常管理的投入。应该说,民办本科院校在规模急剧扩张和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有序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严格的学生管理体系。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院校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往往有很多不良习惯。民办学校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与秩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不得不强化各种规章制度,甚至限制学生的一些活动,形成了封闭或半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根据调查,采用封闭式管理的民办高校占总体的71%,陕西省占到89%,甚至更高。有的民办本科院校以“准军事化”或是“军事化”的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优势吸引家长和学生。较为庞大的专职辅导员团队牢牢地监控着学生的行为,维护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应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的追求应该是不同的。民办本科院校的上述选择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民办本科院校一度以现代化的校园、可承受的学费、封闭式的管理、节俭的办学和多样化的服务抢占了市场,可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这些院校原有的优势在逐渐削弱,面对的挑战更为艰巨。

二、民办本科院校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形成

民办高校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办学层次提升是基于其自身机制的相对优势。民办本科院校新的跨越则需要通过建立核心竞争力以保持自己的优势。上世纪80年代,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的西方企业战略理论强调追求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价值创造战略时形成的优势。民办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已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组织结

构,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

1、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

自负盈亏的机制让民办高校选择了负债经营,经营带给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却不是无止境的。随着原有公办高校的置换后重建和新建高职院校的涌现,民办高校校舍和设施的优势变得不明显,相反,维护庞大校园的沉重经济负担和运营成本接踵而来。同样,规模扩张带给民办本科院校的并非是持续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总是与学校规模呈正比,在同等质量投入水平下,当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规模对生均成本的影响就会变小。也就是说,办学效益不会永远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同步提高。依靠规模扩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是中国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阶段性选择。根据调查,78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其本科生数不足生源总数的50%。民办院校利用本科办学层次的优势,通过招收各类生源以及开展各种资格证书培训等方式稳定收入。然而,盲目扩张所导致的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缺失和教学管理的粗放,一定程度上正在束缚着学校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Messiah学院已有90年历史。作为一所排名靠前、录取分数较高、生源充足的私立本科院校,多年来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以下。该校校长强调,“坚持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才是本校一贯的经营策略和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上,虽然民办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是快速敏捷的,但是课程内容的建构远远没有与之同步,更不用说职业的规划与专业的引领。面对越来越理性的求学者和越来越实际的招聘方,一纸文凭、一个专业符号很难成为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封闭式的管理虽然约束了学生的行为,但是并不等于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现代社会,比“管理学生”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心灵的呵护和人生的导航。民办高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缺乏对他们充分的信任,需要用正面的、肯定的、激励的方式代替压制的手段,让学生自我管理。一个同学动情地说:“我们不需要同情,更需要尊重;不需要怜悯,更需要信任;不需要教训,更渴望交流;不需要管制,更希望拥有自理。”㈣可以说,民办高校在原有竞争中呈现的优势虽然带来了学校的跨越,但它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的产物,民办本科高校原有的优势不再是其新一轮竞争的强势。

2、利用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

民办高校自负盈亏的民营机制与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始终是不能摈弃的优势,但不能局限于在一定阶段相对公办高校的优势,而需要积极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时代,民办本科院校不再处于一种拾遗补缺的地位,而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的环境在变,竞争对手也在变,竞争的方式自然需要转变。通过教育市场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到,民办本科院校作为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质的民办高校的佼佼者,既要应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追赶,也想撼动老牌公办大学的地位,同时还要时时迎接其他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公办高职院校的挑战。此外,国外大学已经抢滩登陆,中外合作院校更是来势汹汹。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源的争夺,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挑战。面对新建公办本科院校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和“211”、“985”工程大学的雄厚实力,民办院校既不能趋同于原有的公办院校,更不能固守原有的优势,而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大学内生增长的新动力。

三、民办本科院校竞争优势策略的选择

1、办学定位的调整与内在价值的重构

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经历了盲目扩张期、规范调整期,现在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构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民办学校办学初期的粗放是时代的选择。在民办高等教育的激烈变革与振荡中,民办大学的办学者无法也无暇顾及长远的战略规划,为了扩建校舍、争夺生源、提升办学层次、增设新专业放弃了对学校自身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思考与审视。民办本科院校今天已经跻身于“大学”行列,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学后教育机构。应该说,人们对“大学”的期许是一样的,无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应该注重内涵发展。民办本科院校的竞争优势最终应该来自于其作为大学的品质。民办本科院校不仅仅需要在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之间做出选择,还需要在提供优质的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追逐研究型大学还是局限于教学型大学等两难局面中做出自己的选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亨利・莱文教授指出:不同大学的资源配置策略可以造成成本效益的天壤之别,不是2%或3%的差异,有时是400%或500%的差异。能否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取决于大学发展战略。美国既有最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有袖珍型的私立文理学院。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原因在于学校非常重视自身的发展定位。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上任伊始就设计了一个清晰的、雄心勃勃的愿景,以此来改造哈佛。此项改造计划具体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改革本科生课程体系,让学生自由选课;力主开展研究生教育,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提供探索高深知识领域的机会;在哈佛建立更高标准的专门学院,包括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等,专门招收研究生。艾略特不照搬德国大学模式,而是强调美国大学的独创性,适应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同样,地区性州立学院通过优等班课程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私立的凤凰城大学从未把研究型大学作为自身追逐的目标,而是定位于服务低端高等教育市场,培养社会领域最实用的专业人才。无论哪一种选择,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最为重要的是把学校当作教育来办,而不是当作企业来办。办学校需要企业家精神,这不等同于把学校当作企业来办。民办本科院校要想走向卓越,必须回归教育本原,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人的成长与生命的价值。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然而,现代的民办高校太注重所谓技能的养成,导致教育“目中无人”。有一个媒体采访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院长,问“您觉得中国民办教育最缺的是什么,最不缺的是什么?”他回答说:“了教育工作快30年了,教育最缺的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不缺的是急功近利。这就是我对现今教育的一种看法。所以我理解的民办学校实力首先是看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

民办院校办学层次的提升给予其最重要的反思就是要回归到人的教育上,而不是“把每一个学生训练成能胜任某一个岗位的技师”。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完善。这是大学的理想,也是大学品质的一部分。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

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民办本科院校不是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不能让教育的内涵局限在实用的技术教育。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做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哈佛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之所以被看成是美国国家历史的象征,是因为它所展示的既有教育上的意义,也有文明、文化、历史的意义。能否找回民办本科院校应有的价值定位、重塑大学之魂是当下民办高等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2、课堂的转型与学习的增值

关注学生很容易成为办学中的一句空话。民办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关注也并非意味着从学生的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其竞争优势的形成要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突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中的教学一直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法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记忆而忽视他们的反应,注重答案的一致性和标准性。过分强调一致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学术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公办大学的鼓励教授上讲台、设立各种优秀教学奖项等举措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因为教授们已经习惯于讲授制,突破这样的瓶颈很难。即使在行政权力泛化的公办大学,想让课堂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或是“以问题为中心”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民办本科院校则不同。民营机制让民办院校不仅在教师选聘上更加灵活,在教学管理上也更加富有弹性。民办本科院校只要从学校决策者到教师都高度重视教学,就可以选聘更能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养成的行业精英,同时创建教学改革支持平台,审查培养方案,支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创建有效教学评估系统。西安欧亚学院已经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创建了卓越教学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或者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个性化的指导和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课外学习。这与其说是教学方式的转换,不如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更高的人生目标。这样一来,学习才真正有了价值。

3、制度的创新与教师精神追求的提升

篇7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features of running school 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hat serving local economy,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ivi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but also makes further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关键词: 地方性院校;地方经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local economy;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19-02

0引言

榆林学院位于陕西榆林市,榆林是盛产能源矿产资源地方,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在2003年成功地从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年经陕西省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并于同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于院校的同专业来说,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都是一个婴儿。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将建筑工程专业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工结构工程等6个专业方向[1]。合并之后的土木工工程专业被称之为“大土木工程”,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矿建、城镇建设、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饭店工程、涉外工程、土木工程等八个专业,范围更广、支系更多、科目更为复杂。近些年,“大土木工程”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用以服务当地经济。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此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凸显“地方性”与“应用性”,怎样能够适应本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的需要,寻找适应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凸出点在于“地方性”与“应用性”,那么地方经济的建设需要应用性的高级技术人才[3]。从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去的学生较大多数留在地方,为地方建设出份自己的力量。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就要突出地方性,即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用于为本地区服务。因此在本科培养教育的同时也要与本地区紧密结合起来,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榆林学院处在榆林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下,城市及周边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同时又是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榆林由于所处陕西最北边,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带,因此环境相对较差。陕西省知名院校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进入名企工作、大中城市工作或继续学习。在这样的就业情况下,使得榆林的市场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空缺较大。我校要抓住市场空缺,采用独特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

在充分分析榆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准确地定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首先,需找差距,这里的差距不仅仅是自己与重点院校的差别,还有学生质量的差距。其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去向,即为谁培养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为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建设部门、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设管理部门输送高级技术人才。再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培养出怎样的高级人才。土木工程人才必须要是土建施工方面的技术人员,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具备建筑装饰、给水系统,电气、暖通空调设备安装施工方面的知识;这些人才的特点是“现场工程师”,而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从2005年招生以来,结合我校“立足榆林、辐射周边,为榆林及周边的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本着“合理定位、明确方向、寻求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合作,结合设计院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善教学设施;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实施力度。密切联系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产学合作,积极与房地产、施工、监理、设计院等相关领域企业进行交流、协作,力争实现校企相结合办学。探索适合榆林地区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并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将更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点

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的培养特点,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思路[2],培养立足于地方,面向地方实际,满足地方需求,注重素质教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厚基础”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弱,毕业以后更多选择进一步的学习深造,较少倾向于生产第一线。因此,“宽口径”是在建立在多种职能上,其中以一种职能为主的前提下,专业面尽可能地拓宽;而“厚基础”指建立在一种具有厚实的、较宽的专业基础之上的专门化教育。广博与精深、通才与专才应当在矛盾的基础上予以统一[4,5]。

以榆林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为主,同时还特别注重实践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生存发展技能。目前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校增加了“工程实训”的课程;第二,培养特色应体现在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上,我校不断开展各类建筑工程设计、实训技能大赛。地方院校凝练专业特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强化实践环节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理论知识以“突出重点、兼顾其它”为原则。

3明确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要求

3.1 划分专业方向目前大多数院校将土木工程划分为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和岩土与地下工程方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现阶段应以建筑工程方向为主,待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达到一定基础后,在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专业方向。

3.2 优化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保障[6]。在满足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针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要求,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制定的相关文件,大体把内容和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素质拓展课以及实践教学部分。

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科学原理与工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工程对象中的应用法则,掌握实验、运算、分析的方法以及初步的设计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分方向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电工电子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

专业方向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主要的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的知识[7]。学生在大三开始根据个人特长、爱好与兴趣、就业形势、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等,从设定的三个专业方向中完整地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组学习。在专业方向中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选课。对于限选课来说,选课时要求学生主修三个方向模块中的一组课程,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某一行业工作的能力;而任选课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选一些认为有帮助的课程。

实践性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模式革新的亮点。改变以往观念陈旧、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我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8]。实验与实践环节要求工民建方向的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等,学完这些课程就具备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拓展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绘图,能够看懂、读懂专业文章,包括专业英语、建筑CAD、各种软件培训。

4结语

地方院校肩负着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构建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单一的仿效重点高校的办学模式,应认真分析地方特点和人才需求的特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服务地方。

参考文献:

[1]刘西拉.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4.

[2]杜智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柳炳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黄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

[5]王志骞.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时展的土木工程人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6]张亦静,胡忠恒,杨晓华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J].株州工学院学报,2004,(2).

篇8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音乐学专业 《视唱练耳》教学 思考

伴随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使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备受重视。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而言,对《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视度较高,以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推动专业教育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对音乐学教育产生阻碍影响。因此,作者认为,有关人员应加强对其具体问题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视唱练耳》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学专业教学水平普遍不高。由于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教师教学压力逐渐加大,而学生音乐素养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教师如若不能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则降低教学水平。其次,教学手段十分单一,只是向学生传授音乐技能,忽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曲目教学较为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在教育教学中,缺乏足够的灵活度,且教学过于刻板,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

二、影响《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因素

就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而言,影响该学科教学质量的因素相对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具的应用逐渐增多,但多媒体设备虽然能够精确表达音高,却缺乏音乐表现力,对教学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其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地方本科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考试中,部分省市仅开展口试,未能开展乐理考试、练耳考试等,使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长期以往,学生的视唱练耳兴趣逐渐降低。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发挥重要作用。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能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见,影响《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因素相对较多,教师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而解决,才能推动《视唱练耳》教学的深入开展。

三、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忽视理论教学,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此,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将音乐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既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能通过实践对理论加以证实。长期以来,由于《视唱练耳》教学知识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走神、打瞌睡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有必要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首先,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善于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复杂的乐理知识和增强记忆,以更好学习教学知识内容。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多创设课堂互动情境,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活跃教学氛围的目的。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积极作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所以,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为更好施教创造有利条件。其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实现教学相长,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有利,同时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根据作者教学实践经验看,作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以提高其音乐敏感度,有助于对音乐作品做深入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所以,教师可通过分组竞赛的教学方法而强化练习,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其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前,由于多媒体使用不合理,为教学增大阻碍,降低教学成效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时,可根据音乐模式、音乐风格、学生实际特点等条件而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次,教师可利用唱名法的教学手段,分为首调唱名法和固定唱名法两种。前者具有较强的调式感,有利于学生把握音高、掌握音程,但需L时间的锻炼;后者相对较为简单,可强化学生的音高训练。最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一是加强节奏型的理论训练,提高学生节奏反应能力;二是鼓励学生进行节奏型模仿;三是带动学生进行单独的节奏训练。

四、结语

在音乐学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技艺,因而开展《视唱练耳》教学尤为重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相关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且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逐渐增多。所以,教师应提高《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一是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二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张雯.国内音乐院校本科视唱练耳专业方向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0.

[2]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彭传山.《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0.

篇9

1.1学生就业期望与劳动力市场不符,研究生自身定位和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研究生自身的定位是科研型人才,所以期望到研究所或大中专院校工作,但这两种岗位的需求很小,大部分的研究生还是要去煤矿及其相关单位。

1.2师生交流不充分,研究生没有充分发挥其科研人员的作用

由于之前说的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研究生与导师见面次数少,导师直接指导的时间少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年级研究生主要在学校的安排下学习课程,其他时间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部分学生在校自己学习。研究生作为科研的预备军,这部分人力资源显然被闲置了。以上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还存在很大改进的空间。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这所工科院校为例,试分析工科院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办法。

2.矿业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2.1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

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是了解知识,掌握知识。研究生则要进一步理解、掌握并运用知识,要知道知识从哪里来,怎么用。博士研究生则要掌握知识,创造知识。要知道知识的缺陷在哪里,怎么样改造和创新。所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当然,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所以,学校又要发展其特色,学科特色要鲜明,这一点在其研究生培养中也有其要处处体现。尤其工科的研究生,其知识运用应该要很强,培养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2.2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学校都是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些学校的教学的重心是本科教育。自1998年扩招以来,本科教育逐渐变成一种规模型的,流水线式的教育。从学生的课程教学,到实践都是批量进行,有教务处这一组织机构来统一安排,二级学院及学校的其他部门都配合教务处的教学活动安排工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批量产的本科生,但是并不适合强调个性化的研究生。但是大部分学校仍旧沿用本科的模式,成立研究生院(部)来行使类似本科教务处的职责,安排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为了统一管理的方便,学生都是按照学制的安排,三年毕业。实际上,中间可以压缩的时间很多。从国外高校的管理经验看,由二级学院负责学生的管理,学校则进行统一的考核,这种模式更加能够体现各专业的特色且更加的灵活。学院内部,从我校的经验看,相近研究方向的导师往往结合成科研团队,研究生作为团队中的一份子,其日常的培养进程、科研、学习也实行团队统一管理。导师同时也要负责自己学生的学术进展等。这种方式较学校统一管理的模式更加的能够体现学科的特色,同时增加了管理层级,管理幅度更加合理,效率也更高。同时在这种模式下,研究生作为基层研究人员,也能更加快速的融入团队的科研工作中去,对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2.3课程教学改革

首先从课程的设置,目前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公共课尤其英语课的学分过多。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研究生要求课程学分28,其中英语课占6,政治课占8,这极大的挤占了专业课的课时。因此,本文认为硕士研究生阶段,英语主要用于阅读外文文献和撰写外文论文,没有必要占用如此多的学分。其次,从课程的讲授方式看,公共课学校统一安排,专业课则由学生所在学院统一安排。从国外学校的教学经验看,例如牛津大学,研究生课程有三种,包括公共课,类似国内的专业基础课,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每周两课时。这种课堂教学主要是交流问题,而不是讲授课本。第二种课为小班课,以小班讨论为主。第三种课为导师课,上课人数只有1-3人,每周2次,学生每周要写两篇论文,在导师课上进行讨论。从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导师科研能力的角度,这种课程设置显然更加合理一些,我国的高校应该适当的改进现有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生的教育占用的教育资源很大,但这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特色,如果批量生产研究生,那么研究生的质量势必下降,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将逐渐失去其特色。

3.结论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仓储与配送;实践教学

物流系统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装运、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七个子系统,在这七个子系统之间仓储和配送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子系统。通过仓储可以实现物流的“时间效用”,而配送则是完全按照用户的要求配货、送货上门,增加了末端物流效益。《仓储与配送管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1]。特别是对于像宿州学院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人才的重点应突出“应用”二字,应着重于能力上的应用,强调在专业层面上与社会实践对接。从这一要求出发,应用型人才既要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1 宿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宿州学院是教育部2004年批准新建的地方性、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宿州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从2007年第一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招生算起,至今已招收了6届学生。截止目前,已有3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进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仓储、配送方面的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认为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但是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实践能力跟不上,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见过货架、叉车等仓库常用设备,进入仓库以后完全不会使用,这些简单的操作技能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学习,而用人单位则希望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马上能上岗操作。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不到物流人才,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宿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宿州学院2004年才升为本科,2007年才招收第一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的力量不够,造成毕业生的求职劣势。

2 应用型本科《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2012年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购置了一批物流设备,组建了物流管理实验室。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2.1 货物存取实践系统

由托盘货架、托盘、手动搬运车、手推车等组成货物存取实践系统,训练学生先将货物在托盘上放置好,然后利用手动搬运车或手推车将托盘货物存入货架或从货架里取出来。通过该实践训练,一方面让学生熟悉仓库的存取作业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切身体会仓库中使用托盘和货架存取货物的优点,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2.2 货物拣选实践系统

由电子标签系统、周转箱、无动力辊筒输送链等组成货物拣选实践系统,训练学生利用电子标签系统进行货物的拣选作业,并利用周转箱和无动力辊筒输送链实现货物的自动输送。目前很多仓库和配送中心都配备了电子标签系统,通过该实践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电子标签系统的使用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2.3 货物打包实践系统

由半自动打包机、条码打印机、条码称重机等组成货物打包实践系统,训练学生必须按照要求的重量将货物进行打包操作,并在外包装上打上相应的条形码。通过该实践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打包机、条码打印机的操作方法,并牢牢树立货物离开仓库之前必须进行合理的包装,避免货物进入下一道物流环节由于包装问题造成的货损的观念。

2.4 数据自动录入实践系统

由无线手持终端、条码扫描终端组成数据自动录入实践系统,训练学生利用无线手持终端、条码扫描终端将货物信息、货架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通过该实践训练,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无线手持终端、条码扫描终端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效果,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2.5 物流综合系统

物流综合系统包括基础资料管理、仓储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商务结算、决策管理等核心子系统,系统能够与自动仓储、电子标签分拣、POS、数据采集器、RFID等设备实现无缝连接。该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的操作:(1)可以实现仓储出入库的标准作业流程和个性化作业流程配置;(2)支持入库作业辅助路径优化、出库作业拣货路径优化;(3)支持联合拣货作业,处理多订单批量调度和拣货;(4)支持可视化库存管理、库龄管理、库存监控、保质期管理和越库管理;(5)支持基于库存、品类和作业频率的ABC分类管理及图示;(6)支持3种以上的储位分配原则(包括货品临近策略/客户临近策略/空货位策略等);(7)支持多种拣选方式(摘果、播种);(8)具有成熟的结算体系,能够对仓租、仓储作业费用进行结算。通过该系统的训练,学生可以全面掌握仓储、配送作业的作业内容、作业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对仓储作业过程进行管理。

在上述的五个实践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物流综合系统,它控制其他四个实践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实践条件下哪个小组的仓库利用率最高、货物周转率最快、仓储费用最低、利润最高。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的动手动脑,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论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条件,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班奕. 《仓储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西安航专经管系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9(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