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6 04:1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詹天佑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大家学习了《詹天佑》一文的生字词,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至三自然段。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1.听写词语(写在导学单上):阻挠、要挟、嘲笑、腐败、落后、薄弱、缺乏
(课件出示)师:请大家对照屏幕自己查一查,错的在旁边订正。
2.说话训练:根据上一节课学习的第二、三自然段,用上刚才听写的词语和“在……情况下”的句式说一说詹天佑如何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个任务的。(课件出示)(预设:在清,国内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在自然环境非常险恶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二、教学设计
1.播放庆典场面。
师:詹天佑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这是需要非凡勇气的,这勇气来自于他强烈的爱国情感。从1905年受命到1909年8月,这条完全由我国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经过不到4年就提前竣工。这一消息,给当时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人们奔走相告,前来参加通车盛典,大家请看《詹天佑》这部电影中京张铁路通车庆典的场面。(播放课件:通车庆典)
2.看完了这段视频,你此时的感受怎样?
3.播放征集路名启事。
师:铁路竣工当天,假如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课件播放启事)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路名必须简洁、明了,以三个字左右为宜,如XX路。
2.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来稿请写清命名的理由。
1909年8月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来参与这次活动吧。
4.温馨提示:要想设计一个好路名,要注意些什么呢?大家来看看老师的温馨提示吧(课件播放温馨提示)。
师:命名的理由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要先仔细读课文,再一起讨论。方法请见导学单(划一划,划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写,在划出来的语句旁写上批注;画一画,有些内容可以用简笔画来展示,还可以在简笔画上动手演示一下。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你认为最好的路名,等会儿我们召开新闻会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5.学生研读课文,按要求设计路名(在学生研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随机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出路名:爱国路、争气路、自强路、扬眉路、天佑路、杰出路、才干路、中国路、智慧路、回击路……)
三、师生互动——召开“新闻会”
师:刚才同学们已进行了深入的研读,给铁路也取了很多有意义的名字。下面我们来开个新闻会,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新闻会怎么开?(课件出示要求)我们请路名的设计者为主要发言人,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一个同学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是参加会的记者,可以向他提问、质疑。如果你的设计和他相似,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预设)生:我取的是“智慧路”。詹天佑在开凿隧道时,能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凿,体现詹天佑才智过人。
请学生上黑板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的简笔画。你能告诉大家你画的依据吗?(课件出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八达岭隧道全长……工期缩短了一半等两段文字)大家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
师:詹天佑根据不同的山势采用不同的开凿方法。谁来用箭头画一画两座山不同的开凿方法?
(一生上来,居庸关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八达岭用竖井开凿法)
师:(课件出示: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八达岭隧道全长……工期缩短了一半等两段文字)仔细读一读这两段文字,对照同学画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大家一起再来齐读这两段文字,边读边想象两个隧道与众不同的开凿方法,体会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
师:还有谁要?
生:我取的是“杰出路”,其实跟“智慧路”是一个意思。詹天佑顺着山势上陡坡设计了“人”字形线路,他无疑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师:(课件出示“人”字形线路图片)这就是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请你根据课文第六节内容,对着大屏幕说说火车是如何在“人”字形线路上运行的?
学生对着“人”字形线路图片说说火车怎样运行。
(课件出示: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四、小结
篇2
一、科学设计,发挥参与媒体的促进作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课堂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参与媒体也在趋于多元化,教师要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等各类活动来进行信息交流,发挥其对课堂互动的促进作用,改变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旧貌,打造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詹天佑带领工程师们自主修建京张铁路的事迹,文中弘扬詹天佑为代表的工程师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现在各种技术都很发达,小学生认为建铁路是很简单的事情,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大手笔来写。所以在这节课笔者的教学设计为:
1.教学引入,多媒体播放2005年京张铁路动工100周年的一系列纪念活动,以京张铁路庆祝的宏大声势来彰显京张铁路的巨大意义;
2.题目内涵理解,给学生讲解找到的关于京张铁路修建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中国在技术上落后的现状以及国际形势的不看好,在如此大的压力下,詹天佑带领的工程师们克服重重困难,凭着对祖国的热忱之心完成了我国自主设计的铁路,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建设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所以文章以他的名字为题,是合情合理的;
3.难点理解,文中讲到“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使用动画演示的形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多种媒体等技术手段的渗入,将文本中干涩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符合小学生的直观认知水平,解决重难点教学的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活动,实现参与师生的自主互动
注重课堂实践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途径,活动的设置能够带动课堂活力,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我是小小“推销员”》一文时,由于生活中我们总是需要到各个市场购买生活学习物品,对于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对话非常熟悉,这节课上笔者设计课堂情景剧表演:
1.学生提前了解好自己所准备的物品的规格、性能、价钱等各方面的信息,课上自由结组,每组设计一名顾客和带有相同种类商品的两名推销员;
2.现场模拟超市购物实景,“顾客”对商品进行咨询,两名“推销员”分别进行回答,介绍推销自己的商品,为顾客提供周到细心的服务,最后“顾客”根据服务态度、产品质量、价格等综合考虑选择要买的商品,相应评选出优秀“推销员”。
生活中熟悉的情节走进课堂,学生的表演落落大方,这样的小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三、能力培养,注重教学搭配的科学合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四要素,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将课本的教学环节统一起来,形成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的观念,能听、敢说、善读、会写才是我们对真正的语文人才的要求,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学中笔者对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做了一些尝试。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选取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几篇写景的佳作,它们为学生写景作文提供了一定的参照,文中多处用到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笔者在课后设计了“微写作”活动:
我的范文是“中华美景比比皆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首―青岛,青岛……相信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请动笔写出你眼中的美景吧……
篇3
关键词:语文;说课;内容;本质;原则;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01-02说课,是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其意图、依据等向教研伙伴做陈述,在同伴的评价中相互切磋、交流,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目的的过程。所以,说课是一种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有效方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推动作用。在说课过程中,说者侧重的和听者关注的不单纯是“怎样做”的问题,思考更多的是“为什么这样做”,它能促使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新课程标准,增强课堂驾驭能力,还能有效解决教与研脱节的问题。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师要在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有效教学,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一线教师必须掌握说课的艺术。
一、明确说课的内容
1.说课程标准。说课应注意几点:要正确地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要“言简意赅,惜墨如金”;要把自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认识转化为教学实践,渗透在教学设计当中。
2.说教材。说明教材的内容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内容包括:教材简析,要点明课题及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做到三要:一要全面,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二要明确而简洁;三要具体而合理。教学重难点,要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理由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方法等陈述清楚。
3.说教法与学法。说教法与学法,关键要做到:教法与学法的运用要科学合理;教法与学法相统一,教与学互动共生。
(1)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慎重选择教法。
(2)说学法。也就是教师怎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独立的语文学习技能。
如:①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条块分割式”学习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阅读课上的问题,采用量力原则把不同的问题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把他们的探究结果结合起来就共同解决了一个综合性的难题。这种学习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②很多语文课文都有着跌宕、曲折的情节,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场景,如《小蝌蚪找妈妈》、《少年闰土》等课文,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类似于“戏剧表演”式的学习,使学生融入课文中,切实体会文中的境界,表达真实的思想感受,增强学习效果;③《气象学家竺可桢》一文则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自读课文,想想,竺可桢是一位( )的科学家,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由此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由于学法和教法联系密切,所以学法和教法应联系起来说,不宜把两者割裂开来。
4.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主体部分,能否说清楚教学过程是能否说好课的关键。说教学过程要层次清楚,过渡自然,环环紧扣,结构严谨。它的内容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导入环节,在最佳状态中走向新知;主体探究,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强化巩固,在复习训练中拓展应用;结课环节,在提炼总结中升华生成。如《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环节可根据新课程进行人性化的板块设计:导读板块,纸牌游戏,初涉文本;初读板块,动画配音,进入文本;精读板块,给齐王写信,超越文本。
(2)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方法、手段及理论依据。如《詹天佑》一课的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詹天佑设计和建设京张铁路的过程来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而文中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此时教师则可运用画简笔画及演示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引领学生理解——这是詹天佑要以实际行动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同时也体现了詹天佑极高的智慧和设计的巧妙,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深刻地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
(3)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对话,多向交流;指导,引领启发;探究,探求发现;讲授,体现示范。
5.说板书设计。在说课中,板书则是听者了解说课者教学思想、教学思路,对教材理解的深浅程度和估计教学效果的可视语言。所以,说课必须“说”板书设计,包括板书设计的思路、依据和板书的具体内容。
6.说理论根据。说理论根据,是说课最突出的特点,主要理论依据有:课程标准、教材类型、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教学专家的观点、言论。
二、遵循说课的原则
1.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说课的核心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因此,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客观真实、具有可操作性。说课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说课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3.不拘形式,富有灵活性。要坚持做到“说主不说次,说大不说小,说精不说粗,说难不说易”,要体现教学设计的特色,展示自己的教学特长。
三、把握说课的本质
1.分清说课与上课。防止把说课变成“试教”或“压缩式上课”。
2.说课过程中,要尽可能展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使听者从说课中受到启发,悟出道理。
3.说课稿和说课时间不宜过长。要说好课,需精心构思,抓重点、抓关键,讲究详略、过渡、照应,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四、把握说课的技巧
1.说课标要“深”。就语文学科而言,它要求教师追本溯源,找到它在课标中的位置,看看课标对这节课所在单元及所在课文的要求,重难点即可随之确定了。
2.说方法要“实”。这个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只有教法得当,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施教,只有学法合理,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受教。所以教法和学法的确定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说习题要“准”。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因此习题的设计要“准”。既要准确体现该节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又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层设计、区别对待。
4.说程序要“精”。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既是说课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贯穿整个说课过程的一条主线。而说课面对的是教师,因此说课堂教学程序时要以最“精炼”的语言说出,并使人听明白,最终达到教研交流的目的。
总之,说课是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桥梁,说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的共同提高,而且说课不仅是加强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为了达到最佳的说课效果,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文化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若能把握好说课的技巧,讲究说课的艺术,说课活动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深根.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精心研读文本,把握教学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精心的准备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是做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经验表明,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效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如在教学《花钟》这篇课文之前,我先阅读课文,在“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这些词语旁写上解释。接着我认真翻阅教学参考书,了解各种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与昆虫的活动时间的关系,明确要求,在一些关键地方做上记号或标注。然后我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撰写教学设计,最后准备好相关的课件、挂图等。这样备课,虽然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但却能使自己在课堂上与学生灵活地交流,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指导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坚实基础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材的重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我们知道,学生通过预习、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经过阅读与思考,既可以获得大量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又增长了见识。
其一,要求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其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做好预习笔记。学生在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重点词句,教师还必须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把有疑问的内容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清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如我在教学《赵州桥》这课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课后的一道练习题:“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了解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激发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比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各种动物、植物的动作或神态:当教师读到“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时,学生双手张开做出花开的动作,使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花儿张嘴巴”就是花开的意思。同样“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拔”我也让学生做出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和苗儿挺拔生长的样子。学生在愉快的表演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转变教师角色,引导主动探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转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让学生自读自悟,大胆假设。学生在读中感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文章的重难点,教师加以引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时,学生的大脑中都是这样的印象: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蛋,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破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乌鸦被骗又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狐狸是很聪明的,它能够想方设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善于动脑筋。”还有的说:“乌鸦爱听奉承话,才会上当受骗。”这样在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驰骋,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是现代化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标志之一。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优化教育环境,提高课堂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任何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很多事物都能通过多媒体手段给予直观形象的展示,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5
关键词:情感熏陶 机智调控 相机行事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教师对语文的理解一般不会有问题,但学生是天真的,甚至口无遮拦,往往出现不太和谐的音符。总之,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因此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沉闷的氛围、棘手的问题、意外的变故面前合理实施调控策略。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情感熏陶,变冷为热
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新课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的朋友、引导者和促进者。可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我们去听某教师上公开课,这位教师笑容可掬,态度和蔼,提出的问题也很适度,但课堂上学生的精神就是提不起来。我们感到不可思议,课后一了解才知道,这位教师平时对学生太“冷”了,时不时地将学生呵斥一顿,甚至还有体罚行为,所以“情到用时方恨少”,教师难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课堂效果也就不好了。看来,平时教师只有与学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情感调控。
此外,教师还应将自己的情绪调到最佳状态,以幽默的话语、温柔的目光、激励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机智调控,变滞为畅
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师生被扯到一个或几个问题里,怎么走都走不出来,这时的课堂停滞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打不开,时间也浪费了。这时,教师应该运用教育机智,让课堂重新走向光明。具体做法是如下:
1.降低问题难度。有时出现课堂冷场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提的问题不当,或是太模糊,学生抓不住要领;或是太难,学生无从解答。如果这时教师善于变化,改变提问内容,降低提问难度,便可打破这种僵局。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由于问题太大,学生找不出头绪,很难回答清楚。如果这时教师换一种问法:“你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又可以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詹天佑是爱国的?”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峰回路转找到答案。
2.改变提问角度。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一位教师问:“怎样才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的急切心情呢?”由于一年级学生太小,因此请了好几个同学起来读都达不到朗读的效果。这时,这个教师灵机一动,另辟蹊径,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请你想象一下乌鸦口渴时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他们一个个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乌鸦一边飞一边叫‘渴死了,渴死了!’”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乌鸦一会儿飞到山坡上,一会儿飞到田野里,到处找水喝。”还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见乌鸦一边飞一边说:‘水在哪儿?快给我水!’”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读课文,学生一个个都找到了感觉,读得非常有感情。
3.注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此,教师应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有一次上课,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高兴地走进教室,当时教室里很安静。可是当我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便张嘴乱说起来,吵得我的头都快爆炸了,当时我很生气,打算凭着自己的嗓门来维持秩序,可是学生却置之不理,个个说得热火朝天。于是,我使劲地拍拍桌子,课堂总算安静了一会儿。这时我也冷静下来了,心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和颜悦色地给学生讲了一个“多嘴的八哥鸟”的故事。学生听的时候非常认真,接下来的教学,好动的他们也变得乖多了。
三、相机行事,化险为奇
不管教师怎么精心设计,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意外的“险情”。经验不足的教师常常被这种“险情”难住,弄得下不了台。而另一些教师,却能相机行事,巧妙调控,化险为奇,借偶发事件迸射出教育艺术的绚丽火花。课堂中“排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借机导航。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二册语文《两只鸟蛋》一课时,先请学生想象一下鸟儿欢唱的场景。因课文情节所引,竟有一位男生忘乎所以地吹口哨,顿时全班哄笑。但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指责这名学生,反而大度地一笑,说:“这个小朋友就像那只小鸟。瞧!他在大森林里唱得多欢快呀!”这位教师表现出宽容大度的胸怀和良好的职业修养,微笑之余,不忘“借机导航”,仅仅一句话,就转变了课堂气氛,很快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正道之中,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对该名学生起到了委婉含蓄批评的效果,真可谓一石二鸟,不能不令人折服。
2.因势利导。前一段时间,我在上《荷叶圆圆》这一课时,突然教室里飞进来两只蜻蜓。学生的眼睛一下子集中到了蜻蜓身上,他们随着蜻蜓的飞舞不停地转动。我想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听讲,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这时,我灵机一动,高兴地说:“既然蜻蜓飞到我们班做客来了,就让我们好好地观察一下它那透明的翅膀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学生一个个都睁大眼睛观察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又问:“谁能说说透明是什么意思呢?”就这样,我因势利导,巧妙地把这意外的“客人”变成了有利于教学的情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了学习上。
可见,课堂调控艺术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官,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展示个人魅力,让美丽的意外绽放精彩,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厚桀.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 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14-02
一、教学探究之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1.理论:由于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认识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尊心,学习的氛围特别容易受到教学氛围的影响,一部分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成效。在小学高年级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策略,用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拿起表扬的武器来对待这些学生。
2.案例:在进行《詹天佑》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讲述一下对于工程师是怎么认识的,问一下他们长大以后的愿望,进一步拉动学生之间的关系,再为大家讲述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讲述这位工程师为中国人民修建京张铁路的伟大事迹。再向学生提问,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怎么做的呢?而詹天佑在勘测线路的时候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呢?通过提问和交流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
二、教学探究之二:创设教学情景
1.理论: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信心,端正语文学习的态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生活阅历也比较少,对于知识的理解一般处在表象的储备阶段,这就使得他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对于课文中语文的形象和意境感受得比较浅显,要想进行语文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但是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产生的效果十分明显。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静态图片变成动态的画面,创设动态的情境,把学生设置在一个声音、形象、画面为一体的教学环境中。这样的视觉刺激具有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情景教学再现”,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
2.案例:在学习《索溪峪的“野”》的时候,在讲解之前可以为学生放一首傣族民歌《美丽的张家界》,创设情景导入,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索溪峪的图片,再在展示的时候配上声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感受索溪峪山的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在图片与声音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索溪峪,看到了千峰竞立,争奇斗研,让人称奇叫绝的美,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多思考,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拓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探究之三:学生自主学习
1.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需求与愿望,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原来的“逼迫学习”到后来的“我要学习”,提高了语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其探究能力。这种为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采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质。
2.案例: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探究课题:居里夫人是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么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来说明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的?她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篇课文是怎么对居里夫人的形象进行塑造的?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指导学生去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再对教学成果进行认真的总结。
四、教学探究之四:小组合作教学
1.理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建立在学习新传播途径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课堂互助机制,很好地保留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这对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增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互相依赖的关系。每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息息相关”。小组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分工合作,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把每一个同学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
2.案例:在学习《诗海拾贝》的时候,可以把班级的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出一位比较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让这个小组长来组织工作,保证课堂谈论的持续性。并且给学生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首先是我会朗读,可以小组成员一起朗读,也可以个别朗读,但是要发音准确,读出相应的感情;其次是我会理解,可以给每个小组进行分工,在这几首古诗学习的时候,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收集相应的资料。
五、教学探究之五:专题活动组织
1.理论:在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阵地是课堂,依据是教材,但是也不能完全被教材所束缚。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开设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在开展专题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中的一些语文元素,留意社会中的语文资源,包括家庭生活中的语文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把语文教学活动推向。
篇7
一、年段目标 ―提升阅读素养的源头
课程标准里的年段目标是培养阅读素养的灵魂起源地。我们应反复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我需要达成哪些阅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所以,其阅读素养培养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一二年级的课文,可经常带着学生感受构词的方式,比如花花绿绿,又香又甜,金灿灿,研究研究。可以听听词语的声音,比如,哗啦啦,淅淅沥沥,沙沙沙。可以闻闻词语的气味,比如,清香四溢,香飘万里。把各种有趣的言语方式都可作切入点。当然,这词语昀好能作为文眼贯穿在教学中,有层次地进行出示和运用。三四年级的课文,可以找找文中表达上特殊的句式、句群,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的训练。还可找找各种组段的方式,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因果结构,用例子说明一个观点等,都可以依据这些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五六年级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段等,需要教师整体进行把握,选择好其中一个突破口。阅读素养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定阅读素养训练的切入点,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文本特点 ―提升阅读素养的依据
教师应该在寻找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说明文,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的文章,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例如《开天地》,在初读时可把词语分成三组进行出示,(混沌,血液,轻而清,重而浊),(渐渐,缓缓,逐渐,慢慢),(抡起,猛劈,顶着,蹬着),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在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相关段落后,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顺势进行朗读指导。昀后让学生读段落想画面,借助上面的三组词语,自己讲讲分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开天地》是神话,故事性比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适合通过复述方式积累语言。三组词语是文章语言的特色,又是学生积累句子的“拐杖”,一举多得全因为根据文本特点,就地取材找准了切入点。
三、文本内容 ―提升阅读素养的载体
1.以题眼为切入点。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可窥视全文内容。如《黄山奇松》,教学时,抓住“奇”这个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是“奇”松?“奇”表现在哪里?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思路。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从题目看,这篇课文写什么?②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中国)③哪个词是中心词?(爱)④我爱中国的哪些方面?此问意在提纲全文,是下一环节学习的重点,也是在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
2. 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很多课文中有重点词,实为“文眼”所在。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语突破,能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其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即是“文眼”。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爱的地方)②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③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问,为学生指明下一环节的阅读重点。
3.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有些文章往往用一些句子揭示中心,学习时可从这些句子入手,以点带面,统顾全篇。如
《詹天佑》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时可这样安排:①初读,捕捉中心句;②细读,扩展中心句;③品读,体会中心句。
4.以过渡段为切入点。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教学时,可从这个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
篇8
关键词:合理;远程教育;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嵌新的道路。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在近几年的课题实验研究实践中,我更切身体会到现代技术教育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可是教师怎样利用电教媒体既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新的现代教育体系,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令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更能让语文课消尽浮华把根留住呢?为此,我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做了如下尝试:
1 重启发,突破难点,促进语文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在教学设计时准确地估计学生的思维障碍,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是教与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而我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程中,在确定教学难点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了解各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并较为充分地估计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学习工具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让学习自行去探索解决问题,突出教学的启发性。因此,在课程整合时,我能体现课件要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思想,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
例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估计到“为什么‘人字形’线路能使火车爬上陡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设计了这样一段课件:八达岭的‘人字形’线路和蜿蜒的盘山公路。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火车沿‘人字形’铁路上坡的情形,说一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接着设问:“为什么必须沿‘人字形’才能爬上坡?”在学生感到困惑时,演播这段课件,并启发他们联系自然课中关于“斜面”的知识。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懂得:修建‘人字形’线路与盘山公路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斜面原理达到“省力”的目的,因此能爬上陡坡。最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中有关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笔画一画——‘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用模型做一做——“火车”是怎样爬上陡坡的。这个过程,学生在一段直观、简单的课件的启示下,把自然知识联系了起来,体会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科学性;同时又应用“简笔画”技能,在“画画、做做”中领悟到了“火车爬上陡坡”的情形,体会了当时线路设计的合理性。
在此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在课件的“帮助”、教师主导作用“启发”下,融合了自然、美术等学科知识、技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通过看、想、做、讨论等形式,对学习资源进行了分析、归纳、评价,激发了学生自己去揭开科学的奥秘。
2 重“真实”,提供场景,促进相关学科和语文科整合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好各相关学科的重要保障。“具有工具性”,这使语文课能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语文科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又与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经常与其它学科的老师交流,来熟悉各学科教材体系,把相关学科与语文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教学《看月食》时,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月食,就必须突破时空限制,要把浩渺的太空呈现给学生。因此,我组织学生上因特网的自主学习,借助搜索引擎,查询月食有关图片及说明,引导学生探索“月食成因”,再教学“日食成因”:
(1)联系课文,说一说“月食”时作者看到月亮有什么变化?
(2)观察课件,讨论交流,从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中,你认为月食是怎样发生的?
(3)借助有关“月食成因”的教学仪器,配合学生自己动手试验,让学生了解“月食成因”。
(4)演示动画课件,并联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5)用迁移学习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日食成因”。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联想、推理的思想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实验,主动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同时,课件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虚拟化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科新旧知识的联系起了“链接”与“接入”的桥梁作用,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实践,模拟情景,促进活动课程和语文课程的整合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媒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模拟情景”,利于学生启发联想,融合学生“所学”、“所会”;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促进新旧知识技能的不断磨合。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活动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地融合起来。
在教学《黄山奇石》的课前,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把能够上因特网的同学组织起来,让他们去网上浏览有关黄山的资料。
篇9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1.无疑而问,虚假的问。虚假的提问主要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的过程中不够严谨,一堂课往往出现许多看似问题的问题,却无须学生具体回答或根本无法思考。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教师揭题导入的问题为:“同学们,你们认识居里夫人吗?你们对她了解多少呢?谁来介绍一下?”一上来就三个问题,学生到底回答哪个呢,最后落实到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上。实质上,这三个问题都很虚假,不如直接介绍居里夫人。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自学提示:“请你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划下感悟最深的语句,说说你有什么感悟?”细想一下,这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系数很大,他们既要解决生字新词,又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判断哪些是老师需要的语句,还能有感悟吗?真正能好好阅读的恐怕没几个学生,时间上也不允许,这样的问题形同虚设。
2.目标缺失,杂乱的问。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通盘的考虑,对一堂课应提几个问题以及为什么要提这些问题缺少深入的思考。课堂提问的目标意识不强或设定目标不清,如我自己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教学到文中一段专门对莫斯科的描写,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凡卡不愿意待在这样的大城市中,而宁愿回到乡下去?我当时考虑到的这个问题的切入是为学习描写凡卡回忆乡村生活中的快乐的片段做准备的。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凡卡和爷爷在乡村里的快乐生活。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凡卡不愿留在大城市,真正的原因是他缺少亲人的关爱。而我当时只是把这个问题当作课文情节导入,没有进一步深化,把一个过程性的问题简单等同于结果性的问题,导致课堂提问没有深度,流于肤浅。
3.约定俗成,无趣的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去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而一些教师教学中往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上课思路,课堂教学过程几乎一致。所提课堂问题都约定俗成,有些问题学生都能背下来了,比如,教学新课时教师必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学生字词时必问,“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等等这种程式化的课堂提问已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昏昏欲睡,学习状态非常消极。这是教师懈怠教学提问技巧导致的课堂松懈。
4.重教师提问,轻学生质疑。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师提问太多,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满堂问,问满堂。二是学生提问太少,常常是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从而造成中国学生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学者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按照老师问学生答的反应模式进行的。这正是我们课题提问中最大的误区。
二、应对小学课堂无效提问的策略
1.以生为本,精心预设提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精心地预设提问是有效的课堂生成的前提。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一切从生本角度出发,在教学前了解学情,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去考虑提问。一位教师在《舍身炸暗堡》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炸暗堡非用手托不可吗?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由此提出许多设想,有说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但马上被其他学生否定,因桥太高,炸不掉;有说在桥壁上凿个洞放炸药包,又有学生马上否定因为没工具也没时间。学生在不断的设想与否定的辩论中最后真正意识到什么是“舍身”。显然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的问题乐于被学生接受,他们更会积极地参与,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强行灌输有效且生动得多。
篇10
口语交际训练仅仅依靠几节口语交际课远远不够,应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结构非常有利于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通过一阶段来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反思:
A.在质疑释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质疑、释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释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提高能力。这一环节中,既有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立体交流,教师重视这个环节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B.在评议中加强口语训练。
开放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有充分的展示个性的时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同学的读书,答问常常主动要求发表见解,说出自己的看法,被评议的同学有的虚心接受,有的针锋相对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的评议训练口语交际的良好机会。学生不仅要积极思考判断,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补充意见,同时还要特别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而这一点往往是很多同学容易忽视的。在评议中,学生互相交流,敢于争论,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满足感,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更是培养了口语交际的信心。
C.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这需要教师进行良好的训练,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进行。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要发言,讨论达成共识或者保持不同意见。全班反馈时,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发表看法,互相补充,也可以推荐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观点。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广,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D.抓总结归纳,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一堂好课的结尾不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 和开放。在结尾之处,通过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是阅读教学应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教学《草原》一课时,结尾写道:“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可让学生想象汉族客人和蒙古族主人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别的情景:客人中有哪些不同身份的人?分别来自哪些地方?他们各会讲些什么?蒙古族人民会讲些什么?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再如,《詹天佑》一课,结尾处写外国游人望着在崇山峻岭之间穿行的京张铁路,站在詹天佑铜像前,赞叹不已。可让学生想象外国游人啧啧赞叹的情景:什么叫赞叹不已?他们会说些什么?在说的过程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一老师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还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我们很高兴看到了伽利略实验的成功,如果他要把这一消息告诉更多的人,谁愿意做伽利略的代言人?学生按意愿进行角色分工(代言人或记者),明确各自的要求后,让记者学生再读课文,把握要点。准备充分后举行模拟的新闻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学生的思路,规范学生的语文。最后评选“优秀新闻发言人”和“优秀记者”。
E.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口语交际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