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沟范文
时间:2023-03-27 23: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岩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关键词:常福龙沟金矿;地质特征;找矿初探;内蒙古
Abstract: the Changfulonggou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in the uplift Mount Daqing anticlinorium north wing, in Mount Daqing nappe structural system, camp - the Changfulonggou thrust fault zone, the ore bodies occur in Middle Proterozoic CHARTAI group ( store group metamorphic rocks metamorphosed fine ) - Xie Yan, the ore bodies were formed in NW to regional tectonic alteration zone, and is located in the large structural zone and the secondary fault interchange. According to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re belt of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ore fabric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ization, that mainly has two kinds: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nd secondary changes of role. On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and ore body morphology was studied. And the type of gold deposit prospecting are summed up, for further ore prospecting are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Key words: the Changfulonggou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of Inner Mongolia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常福龙沟金矿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段, 该区是华北地台北缘绿岩型金矿的重要产地[1-3]。1979年,内蒙古地质局第一物化探队在该区进行了1∶20万化探扫面,圈出了常福龙金异常, 2002年底内蒙古地勘一院通过对该金异常的检查评价,发现了三条金矿化蚀变带,认为该矿规模大,矿化连续,找矿远景十分良好。
1 内蒙古常福龙沟金矿找矿初探
1.1选题。大青山推覆构造体系所属区域蕴藏着丰富的金矿资源,自1998—2011年期间本人曾多次参与常福龙沟金矿找矿及勘探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进一步认识金矿的成矿规律,本人依据实践认识及前人勘探资料,将论文选题为“内蒙古常福龙沟金矿找矿初探(找矿潜力评价)”。
1.2研究意义。近20年来,大青山一带金矿勘探及开采一度迭起,但最近两年内在整体勘探势头上似乎有所回落,因此再次对该地区金矿资源的形成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找矿意义。
2 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大青山金成矿带,区内是华北地台北缘重要的金成矿带。区内主要发育有前寒武纪地层;岩浆活动主要为古元古代、海西期和燕山期;构造作用非常强烈,韧性剪切带、脆性断裂均非常发育。对本区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1地层特征。工作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大青山金成矿带。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集宁群麻粒岩、透闪大理岩和矽线榴石片麻岩;乌拉山群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磁铁石英岩、变粒岩和大理岩;下元古界二道洼群黑云石英片岩,云英钠长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和大理岩;白垩系砂砾岩等。区内存在三套含金建造,它们均为前寒武纪地层:其一是太古界乌拉山群,其二是元古界二道洼群,其三是中元古界渣尔泰群,该三套地层沿大青山一带东西向分布,断续延长300余千米。目前在该带发现了几十处金矿点,其中在呼和浩特地区发现的10余处金矿点几乎无一例外分布于上述三套地层中。如鹿场金矿发育于乌拉山群中,常福龙沟金矿、补换沟金矿为代表一批小型绿片岩型金矿床产于二道洼群片岩中,常福龙沟金矿的围岩为渣尔泰群含碳变碎屑岩。
2.2矿产特征。研究区内已发现金矿床几十处,主要分布在太古宙绿岩带和早元古代二道洼群绿岩带,金矿化受近东西向展布的韧性-脆性剪切变质构造带控制。主要有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绿岩型金矿等(鹿场与闪长岩脉、花岗岩脉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床、种地窑子隐暴角砾岩—斑岩型金矿床以及卯独庆、补换沟绿片岩型金矿、常福龙沟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等)。
总之,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基底和盖层构造。两套绿岩建造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区内发育的中晚元古代、加里东和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构造叠加作用强烈,尤以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强烈,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热动力和物质条件。区域性深大断裂派生的次一级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韧性—韧脆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运输通道和容矿空间。在该区进行金矿地质勘查一定还会有新的突破。
3 矿床地质特征
常福龙沟金矿主要受NW向断裂构造蚀变带控制,蚀变带宽约40—200m,矿体分布在蚀变带内,蚀变带内钾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强裂地段,金矿化强。
3.1矿石结构和构造
3.1.1矿石结构。矿区矿石常见结构有:a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黄铁矿呈晶形完整的立方体,切面多为自形晶粒状,部分呈半自形晶粒状。b它形晶粒状结构:自然金、黄铜矿呈它形晶不规则粒状,少数黄铁矿呈它形不规则粒状。c包含结构:黄铁矿有时包裹自然金。d交代残余结构:褐铁矿交代黄铁矿、铜兰交代黄铜矿,交代强烈时,使被交代矿物呈孤岛状残余。f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黄铁绢云岩、绢云母化蚀变岩多具有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e压碎结构:黄铁矿等被压碎或产生较多裂隙,构成压碎结构。
3.1.2矿石构造。矿区常见矿石构造有:a浸染状构造:中细粒黄铁矿呈稀疏或稠密状浸染于蚀变岩。b细脉浸染状构造:极细黄铁矿呈细脉状和浸染状分布于黄铁绢英岩、碎裂岩中。c网脉状构造:细粒黄铁矿细脉、石英细脉、碳酸岩细脉分布于脉蚀变岩或角砾岩中。d碎裂状构造:断裂构造作用使早期黄铁矿和蚀变岩产生碎裂,形成碎块,彼此间未被胶结,构成碎裂构造。e角砾状构造:角砾岩中的菱角状、次菱角状角砾之间被后成的黄铁绢英岩及其它金属矿物或硅酸盐等胶结。f土状-蜂窝状构造:属黄铁绢英岩型矿石经氧化、淋滤而形成的次生构造类型。
3.2成矿期与成矿阶段划分。根据整个矿化带矿化蚀变、矿石组构研究,可将成矿作用分为两期:热液成矿期和次生变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可以划分出三个成矿阶段。
3.2.1热液成矿期
(1)硅化—黄铁矿化阶段。表现为广泛分布的隐晶—半晶质石英脉和石英网脉,广泛发育的黄铁矿化破碎蚀变岩,黄铁矿呈立方体状,自形程度高,该阶段基本上无金成矿作用;
(2)石英—黄铁矿阶段。在早期黄铁矿化—硅化蚀变的基础上再次发育弥散状或脉状的硅化和黄铁矿化,使岩石呈铁青色的黄铁绢英岩,黄铁矿自形程度低、粒度细,石英、黄铁矿呈细脉浸染状分布,该阶段是金成矿作用的主要阶段;
(3)石英—碳酸盐阶段。表现为石英—碳酸盐呈团块状和细脉状交代或穿插早期蚀变矿化体,金成矿体作用较弱。
3.2.2次生变化期。原生矿体及蚀变岩在地表产生氧化淋滤作用,形成一些氧化物,如褐铁矿等,这些矿物一般出现于近地表30m范围。
4 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
4.1矿床成因分析。根据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矿化特点和矿体特征,初步认为矿体形成和以下几个要素相关:(1)中元古代渣尔泰群(马家店群)提供了较好的成矿物质。中元古代渣尔泰群是内蒙古中部地区三个前寒武纪重要的含矿层位(另二道洼群和乌拉山群),据了解,主要含矿层位为阿古鲁沟组,在区域上有朱拉扎嘎等著名的金矿床产在该层位,矿区西部的大石槽金矿点、东部的红道巷金矿点均产于该层位。该地层单元为该区的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常福龙沟-德胜营-大石槽断裂带为导矿构造。常福龙沟-德胜营-大石槽断裂带为区域断裂构造武川-察右中旗大断裂南侧分支,为典型的主断裂派生断裂。沿该断裂带分布着大量的金矿(点),如红道巷、大石槽、白土窑等金矿点,该断裂为热液提供了通道。(3)多期次的构造活动有利于矿床的进一步富集。从矿区黄铁矿、石英、碳酸盐脉等可以明显看出本矿床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热液蚀变活动,多期次活动有利于有用组分的富集。
4.2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1)区域地质标志。渣尔泰群群地层中有强烈构造活动部位;主断裂之派生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和主断裂的交汇处。
(2)区域化探异常标志。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金化探异常是找金的直接标志。
(3)断裂构造与蚀变组合标志。在金异常区内的断裂构造及断裂构造中的多种蚀变组合(如硅化-黄铁矿化 、绢云-绿泥石化等)是金矿形成的围岩蚀变标志。
(4)NW向展布的构造蚀变带。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地层中见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构造蚀变岩,是金矿化富集的有利构造部位,这类蚀变岩应是该区寻找矿床的主要岩石类型。
5结语
通过对常福龙金矿区及其地、化等资料的研究及野外地质工作,对普查区成矿地质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大致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认为矿体产于中元古界马家店群变质细碎屑岩中,成矿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于大构造带中与次级断裂的交汇处,矿体产状和断裂带基本一致。常福龙沟金矿区的地表和深部找矿空间都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地质工作,具有中—大型金矿的成矿潜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石英脉型金矿 地质特征
1. 区域地质概况
额济纳旗交叉沟金矿床大地构造位于塔里木板块北东边缘。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北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其次为石炭系下统绿条山组、二叠系下统双保塘组的陆源碎屑沉积岩,以及新近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区内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表现为北西向、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区内石英脉的分布受上述构造的控制,其中北西向及北北西向构造控制着含金石英脉的展布形式。
该区岩浆活动频繁,主要有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印支期二长花岗岩、燕山期钾长花岗岩等,基入岩出露较少,仅有少量辉石角闪石岩、辉长岩呈小岩株零星分布,岩体多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后期脉岩发育,主要以闪长玢岩脉、闪长岩脉、花岗斑岩脉为主,其次为石英脉、花岗岩脉,基性脉岩分布较少。
2. 金矿体地质特征
额济纳旗交叉沟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赋存于早元古界北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中的石英脉内,局部过渡为蚀变围岩中(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体系控制,主要充填在近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带中。金矿体数量较多,其规模大小不等,出露长十几米至几百米,厚0.04―1.80米,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与围岩之间大部分具有明显的界线,局部为渐变过渡。金矿体在空间上常呈现有规律的排列,主要呈近南北北西向展布,在平面上多呈雁行斜列的形式产出,常呈单脉状,局部为网脉状、复脉状产出,在剖面上出现多层矿体。
通过地表工程和钻探工程控制,金矿体品位无论沿走向及倾向变化均较大,无规律可循,众多的含金石英细脉呈网脉状与其间的蚀变岩构成可供开采的矿体。
2.1、矿石成份及结构、构造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为石英,含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和自然金, 化学成分以金为主,伴生银、铅、锌等元素。矿石中硫化物的含量很不均匀,硫化物含量与金品位呈正相关关系。
(1)金属矿物嵌布特征:
自然金:金黄色,他形粒状,不规则粒状,浑圆粒状,正交反射光下具闪光现象,粒度在0.05―0.002mm,嵌布在黄铁矿或褐铁矿粒间,与方铅矿、黄铜矿,辉银矿连生分布,或分布在脉石(石英)中。
方铅矿:局部次生氧化为白铅矿,白色,灰色微带棕红黄色,呈半自形板状、双锥状,不规则粒状,交代闪锌矿、黄铁矿与其连生分布,在方铅矿中分布有不规则金和辉银矿包裹体,方铅矿粒度在0.025―2.5mm,呈分散状分布,部分被脉石交代呈骸晶状,分布在脉石矿物粒间孔洞中。相对含量为1―1.5%。
黄铁矿:浅黄白色,半自形粒状,碎裂状,被闪锌矿、方铅矿交代成骸晶状,部分被褐铁矿交代成残余状,在黄铁矿裂隙中分布有方铅矿,黄铁矿中间有黄铜矿包裹体,粒间分布有自然金。黄铁矿呈分散状或聚集体分布,粒度在1.5―0.025mm。
黄铜矿:铜黄色反射色,低硬度,弱非均质性,呈它形粒状赋存于石英或黄铁矿裂隙中,与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呈不等粒不规则毗连,粒径0.1~0.5mm。呈乳滴状分布于闪锌矿中,为固溶体分离形成乳滴状结构,粒径0.22~0.1mm,含量微。黄铜矿局部氧化为铜蓝,呈灰蓝―天蓝色,碎布片集合体状,分布在褐铁矿或脉石中,大小<0.02mm,呈集合体分布,相对含量<0.1%。
(2)脉石矿物嵌布特征
石英:呈两种形态分布,其一为原岩石英,呈它形粒状分布,受后期热液作用影响均已强重结晶;其二为后期硅化石英,呈变晶粒状集合体分布,此形态石英受应力作用影响碎裂纹发育,部分呈碎粒形态且趋于定向排列。沿裂隙充填稍后期碳酸盐矿物,石英粒度0.03~2.0mm,部分粒度>2.0mm。相对含量54―55%。
绿泥石:为绿色,叶片状,鳞片状,绿―黄绿色多色性,具异常蓝干涉色,大小<1mm,呈团状集合体分布。
绢云母:绢(白)云母:呈鳞片状―叶片状或显微鳞片集合体状,分布于石英颗(上接100页)粒间,部分呈定向排列,为原岩长石类矿物次生蚀变形成。绢(白)云母均已不同程度被后期铁质交代,片径0.3―0.01mm。相对含量26―27%。
碳酸盐:主要为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形成,呈浸染状、脉状分布,粒度在0.02―0.2mm,相对含量5―6%。
2.2矿石的化学成份
通过化学分析、组合分析,该矿床主要有益成分为Au,金品位0.35-29.3g/t, 平均3.8g/t,并伴生Ag、Pb、Zn等元素,其含量为:Ag2.94―491.50g/t,平均23.92g/t;(Pb+Zn)0.004―13.82%,平均0.41%;Cu0.014―0.29%,平均0.076%;有益组分含量及伴生有益元素分布不均匀,变化较大,金品位与共(伴)生元素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2.3微量元素
矿石中微量元素组合受矿床所赋存的围岩地球化学丰度、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性质影响或制约,微量元素含量在矿体及蚀变围岩中呈有规律的变化,本矿床微量元素组合为Au―Ag―Pb―Zn型,代表陆缘活动带及碰撞造山带内金矿床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
3.结束
该矿床属典型热液矿床,成矿方式以热液石英脉充填为主。金矿脉主要赋存北北西向构造裂隙中的石英脉及构造蚀变带中,该区已发现金矿脉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区内地质、矿床资料,其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明显,今后除注重寻找石英脉型金矿床为,更要注重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寻找。地表宏观找矿标志为:硅化(细小石英网脉)发育、褐铁矿化、压扭性构造蚀变带、糜棱岩化等,争取在金矿找矿类型上有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苏欣栋.湖北黄陵背斜核部原生金矿床类型及其它地质特征[J].黄金,1987,5: 11~16.
[2] 邵世才.何绍勤. 剪切带型金矿床中含金石英脉的一种可能成生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4,8(2) : 1~8.
篇4
关键词: 黄金金融化;黄金金融化指数;趋势性分析;阶段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7)03-0016-05
一、引 言
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宗商品,同时具有商品、货币、避险和增信等功能。由于其稀缺性,黄金在被用于充当货币或等价物之前,象征着财富与权力并被掌权者争相储备,所以市场上黄金的价格较高,且不易买卖,可以说黄金天生就具备特殊的商品属性。在被赋予支付功能后,黄金又兼具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货币职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金融功能。无论在哪个年代,储备黄金是黄金交易的主要动机之一,可以说储备属性是黄金的天然属性。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国际投资头寸中都储备着“货币黄金”,用以购买海外资产、投Y金融市场和应对国际紧急支付。通常情况下,黄金的储备属性与支付属性密不可分,两者没有明确的定义分界线,通常是为了支付而预先储备,所以,本文将这两种属性统一归纳为黄金的“储备与支付属性”。而黄金的“投融资属性”是由黄金的商品和货币两大属性发展而来的,意味着黄金在去货币化之后仍然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在黄金的众多属性之中,“储备与支付属性”与“投融资属性”对其金融属性相关度最高,因此,本文将黄金金融属性界定为两大属性:一是黄金的“储备与支付属性”,二是黄金的“投融资属性”。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在构建黄金金融化指数进行数据选取时的理论依据。
Gemmill(2006)认为黄金持有量的合理值应占一个国国际储备资产比重的10%左右[1]。Starr和Tran(2008)发现黄金在越南经济体系中除了作为价值储备的功能之外,还充当了部分的支付清算功能[2]。石清华和曹家和(2011)认为中国合理的黄金储备占外汇资产总储备的比重为5.87%[3]。方超逸(2009)认为中国的民间黄金储备没有日本丰富,中国政府应当不断增持黄金储备[4]。陈小竹(2009)认为实现“藏金于民”是提高国内黄金储备和减少政府对黄金市场干预预期的重要途径[5]。徐荟竹、曹媛媛和杜海均(2013)认为作为超货币,黄金是对央行资产增信的重要工具,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增持黄金[6]。李婧和解祥优(2016)发现,在危机时期,欧元区黄金储备对维持欧元国际信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央行应重视黄金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撑功能。上述研究都反映了黄金的“储备与支付属性”[7]。
涉及黄金“投融资属性”的研究有:Draper和Faff(2006)发现在所有贵金属资产之中,黄金对冲风险的功能是最强的[8]。Roache和Rossi(2010)实证研究证明了贵金属商品对于利空的宏观经济消息有着十分显著的规避风险的功能[9]。Beckmann和Czudaj(2013)选取马科夫转换误差修正模型(MS-VECM)发现黄金在一个较长周期可以作为规避通胀风险的资产,并且黄金的价格可作为一个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测指标[10]。Gürgün和Brahim(2014)发现股市下跌时黄金是投资者十分青睐的对冲工具[11]。Takashi Miyazaki和Shigeyuki Hamori(2013)发现2013年金融动荡期间股票市场投资者将资本转移到黄金项目以保值和对冲风险[12]。Sadorsky和Modeling(2014)对社会责任投资(SRI)进行了多元的GARCH模型研究,他们发现黄金是优化资产投资组合的必要工具[13]。Agha、Saafi和Qayoom(2015)从伊斯兰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黄金作为一个安全的资产类别在马来西亚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14]。
为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黄金金融化定义,构建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以期为我国整个黄金产业金融化后的市场调控、政策引导和风险监管等提供理论基础。
二、黄金金融化指数的构建
首先,将黄金金融化定义为:能反映黄金金融属性的经济活动,这个过程是可被衡量的。由于单一的经济指标无法真实地反映某一经济现象,于是选取黄金金融化指数来衡量我国黄金金融化特征。运用多个指标构建成的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可以更加充分地反映中国黄金金融化特征。在指数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选取黄金金融化指数的指标,然后对选取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再利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相关系数法以及Critic法四种赋权法进行赋权,再逐级合成黄金金融化指数。
篇5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资金体系
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资金体系的显著问题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及城镇发展的自然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的农村发展曾一度滞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受阻。农村资金体系的作用受到影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使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资金体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1.1建立农村资金体系的目的不明确
明确建立的根本目的,才能在其发展出现偏差时及时进行调整。从我国农村资金体系发展过程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建立的目的并不明确,只是任由其发展,一些方针政策也只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机构而进行的局部调整,如农信社,缺少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架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设计和考虑,也缺少对改革的先后顺序、实施步骤的总体规划。以致农村资金体系的发展不仅未能为“三农”提供足够的支持,反而加重了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随着农村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将对资金体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而明确农村资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已刻不容缓。
由于资金体系建立的目的不明确,使邮政储蓄从农村抽走了过多的资金,大大影响了资金体系的发展,消弱了其支农作用。邮政储蓄的性质不明确,只吸收存款而没有针对农村的贷款业务,对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来说功能过于单一。由于邮政储蓄资金转存人民银行的利率高于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强化了邮政储蓄机构的逐利动机,也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削弱了支农力度。
1.2农村资金体系发展的环境差
目前农村的金融环境并不理想,严重限制了农村资金体系的有序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环境并未发展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我国农村行政环境没有及时完善,行政环境的缺失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二,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掌握较低,不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我国农村广大群众对信用制度缺乏相应的了解,以致信用制度在农村发展缓慢,且信用体系不能及时完善自身不足。这种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就制约了农村城镇化资金体系向纵深发展,农村资金体系发展缓慢就成为必然。
1.3农村金融行业资源配置缺乏有效性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信贷管理运作尚不顺畅,不能有效协调发展。近年来,农村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政府仍未加大对农村的重视程度,战略布局和资源分配仍然以城市为主。农村资金需求具有户多面广、地域分散的特点,在这种特点的作用下形成了农业金融服务分散化需求与网点密集型现实之间的矛盾。目前在农村资金投入上的典型矛盾是“农村有需求但力度不够,财政有意愿但财力不强,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多”。
2.完善农村资金体系的建议
2.1明确农村资金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
从我国农村资金体系构建的现状和农村城镇化进展来看,建立农村资金体系的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即起到资金支持和金融支持的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资金的推动作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加速农村向城镇化推进。
2.2改善农村金融政策环境
为了保证农村资金体系的顺利建设与发展,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与资金体系相匹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必不可少的。稳定的金融政策环境可以减小金融稳定中农业薄弱因素对其的作用,从而刺激农村金融的发展。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第一,推动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贴息等政策来引导农村金融的趋向;第二,通过货币政策增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通过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监管、再贷款及相应优惠措施等方面的货币政策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第三,扩大农村金融市场规模,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决定途径。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市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信贷市场,而是需要综合研究其证券、保险、期货等,形成一个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通过金融市场的持续完善,加强信贷市场资金供应,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2.3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标准,可以在现有的政策性、商业性及合作金融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下,吸引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不同的金融机构打造不同的平台,最大程度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同时,为防止民间资金外流,大力扶持民间资本的发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鼓励民间资本成立中小型金融组织,形成健全的、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供给。
鼓励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充分发挥决策独立性强、经营灵活的优势,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开发贷款新品种、拓展经营新模式,支持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2.4建立监管体系
在监管方面,初步可实施最低监管要求,掌握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即达到监管的目的又不能影响金融创新;可以实施差别化监管,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资金的使用。建议采取农村金融机构运行安全预警机制的监管模式,在完善农村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重组和并购。监管方法逐渐由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的模式转变,建立非现场监管制度,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机制。对农村金融机构中涉农贷款要建立单独的考核标准,本着尽职免责的原则,建立相应的激励及惩罚机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在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监管的同时,发挥中介机构、自律组织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作用,保证农村资金体系作用的充分发挥。
3.总结
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推进需要完善的资金体系作为其推动力,目前农村的资金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在完善资金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抓住主要问题,予以解决,循序渐进,最终建立为农村城镇化提供充足动力的资金体系。 [科]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金融结构 金融稳定 金融组织结构 金融资产结构 银行业市场结构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金融危机,金融体系受到冲击产生的金融不稳定现象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成本,遭受到危机损害的国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特别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延续至今。由于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是内生的(Minsky,2010),那么在金融体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来研究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针对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问题,金融稳定方面的研究文献已经汗牛充栋,研究的层次越来越细,角度逐渐增多,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基础到模型检验,从指标体系建立到政策实施。但是,传统上将金融稳定与金融结构相联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即便后来将两者联系起来,也多局限在市场为主导和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上,单一的金融结构刻画也无法反映复杂的金融体系。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研究及实证分析上,仍然缺乏较为系统的直接研究,基于多国样本的跨国实证分析就更为少见。如何划分金融结构,不同的金融结构如何影响金融稳定?哪一种金融结构更稳定?这些问题的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会对维持金融稳定的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金融结构的层次划分
传统上,对金融结构的研究是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Goldsmith于1969年出版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开创性的对金融结构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金融结构与发展理论,他将金融结构定义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指出金融结构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 [1]。这些研究为后来学者们的进一步探讨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兴起,King, Demirguc-Kunt,Maksimovic等学者将视线集中于金融结构对金融发展乃至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Ross Levine(1997)从广义和狭义上定义了金融结构,从广义上看,金融结构是社会金融系统以及金融政策整体的结构,从狭义上看是由金融契约、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共同构成。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由于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5],它就存在多种结构划分的标准。对金融结构的划分更多的是零星的分散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之中。
(一)对金融结构的层次划分
1.按照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进行划分。关于金融体系结构的研究主线依然是围绕“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展开的,这种分类是依照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来进行划分的。Allen and Gale(2000)在著作《比较金融系统》中将金融体系明确划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划分依据各国股票市场与银行信贷间的比率来决定:比率高的是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比率低的是以银行中介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但是,学术界对于两种金融结构的优劣之争一直没有停息,对金融结构发展的趋势也没有达成共识。Diamond (1984) ,Stiglitz (1985)和Boot et al. (1993)是银行主导理论的代表;Rajan(1992)是市场主导理论的代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风险资本企业、私人股权市场和金融证券化的发展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两种金融结构,出现了趋同融合的趋势(Allen and Gale,2000)。
Falko Fecht(2003)等学者参考了这种结构划分方式,并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发现属于同种结构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Beck, Demirguc -Kunt和Levine(1999),林毅夫(2006)都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从收入水平的角度对金融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细分,将其分为四类:不发达,银行为基础的;欠发达,以市场为基础的;发达,银行为基础的;发达,市场为基础的。Justin Yifu Lin,Xifang Sun,Ye Jiang (2009),Asli Demirguc-Kunt, Erik Feyen, and Ross Levine(2011)也相继从银行和市场两个角度对最优金融结构进行了探寻。
2.按照金融机构进行划分。无论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还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都由多种金融机构构成。按照货币基金组织(1984)的定义和划分,金融机构可以分成三组: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这种结构划分在各种教材和专著中得到了推广,主要是对现有的机构,进行描述、分类和统计。Beck, Demirgü■-Kunt, and Levine (1999)利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金融统计数据构造了描绘上述三组金融部门彼此间的规模、他们相对于GDP的规模和业务活动的指标,并用这些指标来分析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按照金融资产进行划分。Goldsmith(1969)将金融资产划分成债权凭证和股权凭证,并根据实际统计工作的需要,将金融工具按其发行的部门划分成国内非金融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国内金融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以及由国外发行的金融工具。其中,前两类还可以按照发行者的部门进一步细分。也可以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一般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是原生金融工具的衍生形态,它可以提供价格发现和信息传递,保证生产和投资,有时也会加大风险。衍生品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远期工具、期货合约、期权、互换等。国内外大量的金融学教科书中对金融资产的介绍都采用过这种划分标准,一些研究文献也采用了这种划分标准,如李量(2001)等。
4.按照银行业所有权进行划分。还有一些研究是将股权进行结构细化,而且常常在对银行业所有权结构的研究中表现出来。Beck, Demirgü■-Kunt, and Levine (1999)对商业银行的所有权结构也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公共银行和私人银行。也有的学者对此加以扩展,将银行业的所有权结构分为国家或政府所有、私人所有和外资所有三种。Demirgü■-Kunt, Levine and Min (1998)将外国银行界定为一家银行至少有50%的股权为外国人所有,指出对外国银行主要是衡量其数目和资产规模。
5.按照银行业市场类型进行划分。银行业市场结构是指银行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产业组织理论中,将市场结构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和完全垄断。通常对市场结构或者说市场垄断势力的衡量主要采用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常见的绝对集中法主要包括行业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等,相对集中法包括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关于测定银行业市场类型的方法,即度量市场垄断与竞争程度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法和非结构法。结构法即结构-行为-绩效假说(简称SCP范式),通过市场集中度指标来度量竞争。由于结构化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的种种不足,近些年国外的研究大多采用非结构化的模型来测定市场类型,不用推导竞争程度就能直接度量市场的竞争行为,它主要有Iwata模型、Bresnahan模型和Panzar-Rosse(P-R)模型。
6.按照银行规模进行划分。银行业集中度和银行业的规模结构是各有侧重,又有相互重叠的方面(林毅夫等,2008)。衡量银行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规模、存款规模、员工数量等,一般常按照上述指标,将银行划分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银行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不同国家对银行大小的划分标准也不相同,大银行与中小银行的概念也就变得模糊了,中小银行只能与大银行相比较而言。在林毅夫,李永军(2001),李志(2002),张捷(2002),Nargiza Maksudova(2010),Thorsten Beck, Asli Demirgü■-Kunt and Dorothe Singer(2011)等进行众多研究中,银行资产规模的变化对中小企业贷款可获得性的影响是一个关注的热点。
(二)总结性评论
除了上述六种划分标准之外,还有从制度体系方面划分金融结构的(方贤明,1999),但是不常见。上述的六种划分方法各有侧重,最常见的划分标准是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但是这种划分对于多变、复杂的金融体系的描绘有些片面和单薄。因此,通过对已有划分方式的归纳和总结,大体上可以将金融结构划分为三种,分别是金融组织结构、金融资产结构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它们可以更好的反映出金融结构的特征。
二、金融稳定的含义与度量
(一)金融稳定的含义
金融稳定的术语很早就已经被使用,它受到理论界和政府层面的广泛关注。但是时至今日,由于金融体系的复杂性等原因,对金融稳定仍然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的被广为接受的定义[20],金融稳定引起了学者、市场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讨论,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金融稳定的概念。现有的文献给出的定义则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金融稳定的正面阐释和以金融不稳定来反证金融稳定。
对“金融稳定”一词的正面阐述主要是从金融稳定的条件、特征、金融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等角度来进行的。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出版的《金融稳定报告》基本上都是从正面阐述金融稳定的条件。例如瑞典中央银行提出金融稳定定义为整个金融支付体系的安全运行,并认为金融稳定的条件有: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违规检查、对系统风险的监测和危机管理等。金融稳定有自己的特征,具备了这些特征就是金融稳定状态。持有该种观点的英国金融服务局的Michael Foot (2003)认为金融稳定有四个要素特征,分别是货币稳定,就业水平接近经济的自然增长率,重要金融机构和市场经济具有一般的运作信心,以及在经济走势中没有任何实际或金融资产相对价格的变动会破坏上述前两者。而对金融稳定的阐释更加详细的就是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等角度下的定义。Nout Wellink (2002)认为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和吸收冲击,防止对实体经济或金融体系的破坏性影响。Padoa- schioppa(2003),Schinasi(2004)以及中国人民银行也是以该角度来定义金融稳定的。
相对于金融稳定而言,给金融不稳定下定义来反证金融稳定,则更为直观,也便于理解。也就是从金融不稳定时的具体表现、状态特征、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来进行定义。国际清算银行的Crockett(1997)提出,金融稳定就是不存在金融不稳定,金融不稳定是指实际经济部门受到来自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和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的负面影响。John Chant(2003)进一步提出,金融不稳定是金融市场受到损害的状态,它会影响金融体系运转进行干扰实体经济运行,这种不稳定影响实体经济部门的途径主要有:损害某个金融市场或特定金融机构,可能使它们丧失继续为企业或个人提供融资能力;损害家庭、企业和政府等非金融部门,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使其失去可以继续融资的渠道和融资条件。Anna Schwartz (1986)和Davis (2001)则都是从金融危机的角度来定义金融不稳定。
(二)金融稳定的度量
学者们陆续的开始对金融稳定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由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金融机构定期制定颁布金融稳定报告,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式说明本国或地区的金融体系健康状况。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定期《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也定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还有一些研究则注重对金融稳定的衡量与评价,提出金融稳定衡量指标,以此来识别影响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的风险,评估金融体系健康状况及其脆弱性,监测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的总体影响。例如,IMF提出的金融体系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FSIs),包括综合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审慎指标两大类;欧洲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健性评估指标体系;美国宏观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C.A.E. Goodhart(2006)尝试推出金融稳定评估的框架,Mark J. Flannery(2009)则采用压力测试的办法对金融稳定进行衡量。我国于2009 年8 月正式启动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它以宏观审慎监测为核心,以金融市场监测、宏观金融联系分析、宏观经济监测为补充。
三、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将研究内容涉及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并分别针对金融组织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金融资产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银行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进行综述。
(一)金融组织结构与金融稳定
传统的观点认为,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危机少,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危机多。他们认为信息分散化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特征,分散化的股票促使大量的人有激励去搜集企业信息和监督企业运作,这种金融系统比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可以更好的分散金融风险;而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容易带来风险,银行的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可能不匹配,容易发生挤兑,当多家银行同时发生挤兑就会出现银行业恐慌或危机。此外,还有银行危机理论,它的分析一般都从挤兑开始,面对挤兑,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都存在着固有的脆弱性。对于解释储户挤兑存款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太阳黑子观(Kindleberger,1978;Diamond and Dybvig,1983)和真实商业周期观(Chari and Jagannathan,1988)。而大多数的银行挤兑传染性效应的研究也都以信息不对称为依据(Diamond and Dybvig,1983等)。R. Barry Johnston et al.(2000)指出了金融市场不稳定性来源于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信息不对称又可以表现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搭便车的问题与委托和监督的问题。
从金融系统风险的角度也可以分析金融组织结构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在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下,金融系统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从非资产价格波动的角度展开的。对于金融系统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高负债、存款人挤兑、信息不对称等方面。代表人物Holmserom and Tirole(2006)从微观基础入手,分析得出挤兑导致了金融系统风险。货币学派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资产价格波动是金融系统风险产生的原因。Allen and Gale(2002)认为在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只是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它们的脆弱性会加重,当市场流动性这一链条断裂,便会出现连锁反应。Goetz(2004)认为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系统风险之间存在一个间接、非线性和涉及反馈的过程。许多学者还建立了模型对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系统风险的传播机制进行理论论证。
(二)金融资产结构与金融稳定
金融资产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一般从系统风险的角度展开。衍生金融工具虽然能对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提供多种灵活的金融工具,满足更多的金融服务要求,但是它与一般的金融工具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产生更大风险的原因是,一方面衍生工具的使用消除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时空障碍,加大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衍生工具交易规模大,品种不断创新,而且场外交易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而金融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难度加大,经常会出现监管真空区。信用衍生品市场将从不同方面冲击金融稳定:信用衍生品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在积累新的风险;信用衍生品在推动金融体系深化的同时,风险转移日益复杂化(安毅,赵婷,2010)。
从公司金融的视角来看,所有权和银行负债结构会影响对所有者的激励和债权人监督银行的行为。外部股东面临着一个众所周知的委托问题。然而,确切的影响将可能取决于行政性质所造成的激励结构(Demirguc Kunt and Levine,2003)。如果没有激励,企业的经营就可能因为管理者的不作为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银行的所有权结构会带来隐式或显式的政府担保,就会改变存户,业主,经理和金融市场所面临的激励,从而产生额外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特别是,公共资金援助的可能性会使企业有更大的冒险,改变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降低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R.Barry Johnston et al.)。
(三)市场结构与金融稳定
对于银行系统的集中与竞争对稳定性的影响而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给出的结论是混乱的,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竞争脆弱论,也称集中稳定论;另一种是竞争稳定论,也称集中脆弱论。这两种观点都得到大量实证文献的支持。
长期以来,传统的竞争脆弱论认为更多的竞争削弱银行的市场力量,降低利润和特许权价值,刺激银行通过高风险投资增加收益,这些导致了系统的脆弱性(Keeley,1990)。学者们对竞争脆弱观点的研究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集中的银行系统中银行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能够提供较高的资本缓冲,有助于抵御外部冲击(Boyd et al.,2006)。第二,在信息不对称时,银行增加关系贷款数量,有助于提高贷款组合质量,限制银行的风险暴露头寸(Cetorelli and Peretto,2000)。第三,集中系统中的银行能更有效的分散风险,而对其的监管也比较容易(Diamond,1984;Boot and Thakor,1999)。第四,集中系统中的银行能够合作,并帮助一家银行应对暂时的流动性危机,竞争系统中的银行是价格的接受者,不会有违问题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激励(Allen and Gale,2000)。并且,学者们利用多国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些观点(Keeley,1990等)。
而竞争稳定论获得了熊彼特、Minsky(1999)等学者的支持。他们的支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中系统的大银行获得隐形的“大而不能倒”政策的大量补贴,政府的安全网会刺激银行的高风险投资,会增加系统的脆弱性(Minsky,1999)。第二,集中的银行系统可能会对企业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诱使企业从事高风险投资,贷款违约风险会增加,银行倒闭的风险也会加大(Boyd and De Nicolo,2005)。第三,集中的大银行可能会产生管理效率低下、经营风险增加的情况,会导致监管失效,而且由于规模的增加会使银行的透明性下降,对其更难于监管(Beck et al.,2006)。支持竞争稳定论的实证研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跨国数据(De Nicolo,2002;Soedarmono,2011等),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竞争不会带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由于银行业集中度与银行业的规模结构二者各有侧重,又有相互重叠的方面,所以对银行规模结构与金融稳定的研究也是基于银行业集中竞争与稳定的关系研究。传统的竞争脆弱论同样认为规模大的银行更有效的分散资产组合中的风险(Diamond,1984),而从监管角度来看,对由少数大银行构成的集中的银行系统的监管更为容易,监管成本低,监管效率高(Boot and Thakor,2000)。而竞争稳定论也从大银行会引起金融不稳定的观点来表明分散的小银行会促进金融稳定,林毅夫(2006)认为不发达国家的中小银行发展更有利于金融稳定。
四、结论
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对金融体系的任何一种结构划分都不能反映出金融体系的整体特征。从文献梳理的结果来看,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角度、观点并不统一。因此,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归纳和总结,从金融组织结构、金融资产结构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去分析两者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反映出金融结构的特征。我国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步的完善,在金融组织结构上还是银行为主导的,在金融资产结构上是以债券融资为主,银行业则是大型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在复杂的理论之下,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对我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督和引导;加强对银行业的风险监管,完善征信体系;合理利用资本市场,推出切实可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增强银行业的竞争性,努力发挥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罗丝・莱文著,黄纯纯译.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著,丁晋斌等译.比较金融系统[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明斯基著,石宝峰、张慧卉译.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一种金融不稳定视角[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林毅夫等.经济发展中最适金融理论初探[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6,9.
[5]陈雨露,马勇.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危机[J].金融评论,2009,2
[6]朱孟楠,蔡丛露.银行业结构性因素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7]孙清,李东.从经济危机到金融稳定相关理论发展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8,10.
[8]林毅夫,余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9]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性贷款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
[10]李志.银行机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11]O. Emre Ergungor.Financial system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e matter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8,17.
[12]Brou E. Aka .On the dur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under liberalization [J].Emerging Markets Review,2006, 7 .
[13]Falko Fecht.On the Stability of Different Financial Systems[M].Discussion pap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re of the Deutsche Bundesbank10/03
[14]Shankha Chakraborty ,Tridip Ray.Bank-based versus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A Growth-theoretic Analysi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53.
[15]Raj Aggarwal, John W. Goodel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determinant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33.
[16]Padoa-Schioppa,T. Central banks and financial stabillity: exploring a land in between[C]. Plolicy Trans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ystem, Second ECB Central Banking Conference, 24and 25,11,2003.
[17]Crockett, Andrew,.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J]. GEI Newsletter Issue No. 6 (United Kingdom: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Cambridge), July,1997.
[18]Mishkin, Frederick. Global financial instability: framework, events, issue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Vol. 13.
[19]John Chant, Alexandra Lai, Mark Illing, Fred Daniel. Financial stability as a policy goal, in essays on financial stability[R]. Bank of Canada Technical Report No. 95 (Ottawa: Bank of Canada), September,2003.
[20]William A. Allen, Geoffrey Wood. Defining and achieving financial stability[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06,2.
[21]Franklin Allen.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Crisi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 2:1/2, 2001: pp. 1-19.
[22]Thorsten Beck, Asli Demirgü?-Kunt and Dorothe Singer .Is Small Beautiful? Financial Structure, Size and Access to Finance.May 29, 2011 .
篇7
【关键词】 云计算 PaaS 电信运营商 业务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全业务运营的竞争大环境下,服务类型不再成为各运营商的优势,如何快速地部署业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差异化的运营和精确化的管理将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传统的业务网架构和建设模式下,投资和运营管理费用随着业务系统规模的扩张而增加,业务能力开放性和共享性很差,容易造成平台硬件和公共软件模块的重复建设,无法快速部署、弹性扩容,对于新型互联网类业务适应性差。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信运营商在业务网架构演进上提供了一些机遇。云计算包括SaaS、PaaS和IaaS三种服务模式,其中PaaS平台层在整个云计算体系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PaaS平台把端到端的软件开发、测试、部署、运行环境以及应用程序托管作为服务提供给应用开发者。
在新形式下,面对云计算发展的巨大商机,电信运营商也需要将PaaS作为其云计算技术引入的重点,构建基于云计算PaaS平台的新型业务网架构将成为电信运营商深入转型的重要举措。
一、主流PaaS简介
PaaS,称平台即服务,主要是指在基于云计算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软件部署和运行环境的服务平台。它主要为应用程序的执行提供资源,同时根据实际资源的使用情况来收取相应的费用,它也是云计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PaaS可以根据供应商提供的用户应用程序在这个环境之内运行。PaaS的开发与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使开发者能够充分地利用供应商提供的应用能力,对互联网进行不断地开发;2)为应用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提供了保障,降低了应用运行管理力度,大大加快了应用的速度。
二、基于PaaS云的业务网架构
基于PaaS云的业务网平台是独立于底层物理环境、基础业务能力的PaaS架构的云平台,应实现业务开放、、执行、基本业务能力的封装,个性化业务及应用提供等功能。可实现业务能力的汇聚和开放、业务应用快速上线。
应该包括以下几部分基本功能:
(1)能力开放引擎:能力开放引擎是实现电信能力、内容能力、应用能力、数据能力封装的能力网关,提供基于SOA的Webservice服务接口供业务应用调用能力服务,实现业务能力的聚合和开放。
同时需要实现对各种能力的管控:
接入控制:协议转换、路由管理、接口适配、免订购。
能力管理:用户管理、开发者管理、业务能力路由数据管理)。
能力鉴权:安全管理、鉴权认证、免订购应用支持。
(2)业务运行引擎:是基于PaaS云的业务网平台的逻辑主体,提供标准的应用托管环境,主要支持大规模应用的部署、分布式计算和数据库服务,以及应用的集群管理和路由管理,包括:
集群管理:伸缩管理、资源管理、动态迁移、容错控制。
路由管理:负载均衡、分布式缓存、智能分发。
(3)业务开发引擎:包括标准的开发环境,主要支持互联网开发,提供基于SDK的开发工具包并提供必要的组件库,提供能力调用模拟网关、终端模拟器,一键部署和管理工具。
基于PaaS云的业务网目标架构图1:
三、 关键问题分析
在PaaS系统建设过程中,运营商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掌握好系统的运营流程,以确保目标功能和架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以推动云计算PaaS的持续发展。
3.1 云化演进模式
目前来说,运营商在云服务方面,主要推出IaaS、SaaS两种,其中,PaaS暂时还没有推出产品。然而,通过利用云计算PaaS服务,电信运营商将会推出两种模式:
(1)从IaaS向PaaS拓展模式
当前,运营商推出的IaaS云服务主要以下产品:云存储、云数据中心、云桌面、云安全等。这种产品模式主要支持开发商将IaaS应用在云数据中心,同时合理地调整应用中的资源需求弹性。并将相关程序上传至PaaS平台,这样不仅能够确保产品的正常运行,而且能够减少额外的配置。
(2)从业务应用向PaaS拓展模式
在为客户提品服务的过程中,运营商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在各个产品中,一些电信核心资源和应用功能将会被复用,鉴于此,运营商可以将应用功能封装起来,以组件形式开放给开发者,这样能够减少开发的工作量。而就是利用PaaS云的方式来实现这个能力开放的过程。
3.2 关键技术
(1)分布式存储技术。目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文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布式文件系统作为底层存储架构,具有容量高、扩展能力强等优势,从而使得该系统所构建的数据库成为云数据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数据库通过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在一些场合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能力开放技术。基于PaaS的云化平台,具有汇聚互联网能力,利用能力开放技术,为开发者提供最简化的接口形式。同时,还可以简化电信能力,合理地调用参数进行配置,并可以将传统电信接口形式转换成互联网主流接口形式,甚至可以为主流操作系统的SDK包的互联网能力提供开放,以统一标准确保互联网能力得到合理的引入。
(3)沙箱技术。目前主流的PaaS平台采用了沙箱技术进行应用的隔离。沙箱是实现平台应用隔离的技术,在不同应用运行环境下,达到了的隔离环境的目标。供应商为了提供沙箱环境,主要通过为每用户应用提供一个容器的方法来达到隔离的目的。
(4)分布式缓存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经常会遇到反复在数据库中执行相同的查询从而取出相同的数据的情况。对于数据的查询会耗费一定的时间,这种重复读取极大地增加了数据库以及WEB应用服务器的负载,数据处理时间延长将导致WEB应用服务器延时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缓存技术逐步被应用到WEB应用中,同时与分布式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分布式缓存技术。
四、发展展望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给运营商带来了一些机遇,如在业务扩展、服务升级、平台整合上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对运营商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带来了冲击。在云计算应用中,运营商合理地定位好各自的云计算服务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PaaS作为整个云计算服务体系中重要系统之一,直接影响到运营商之间竞争的成败。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运营商在PaaS方面进行了商用,但与业界标杆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运营商有存量用户规模较大,且具有可开放的电信能力和丰富的运营经验,若能够在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突破,搭建基于云计算PaaS模式构建的业务平台,将会汇聚云计算的优势,为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的部署运营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陈玄平.PaaS理念及其在电信运营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12(05).
篇8
本文就定位业务的架构演进和互通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定位业务的应用策略和互通策略。为简便起见,本文大部分内容的描述就移动承载网是WCDMA的情况展开。
由于定位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应用和互通策略对其它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定位业务的架构
定位业务,即基于位置的业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有时也称为LCS(LocationService),是指通过移动网络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通信系统或第三方,并借助地图信息的支持,为移动用户提供与其位置相关信息的业务。
目前在定位业务的架构主要由3GPP的一系列规范规定,OMA的架构与3GPP的架构基本保持一致,仅在用户平面定位方面有新的思路,这里先以3GPP的规范为准介绍定位业务的架构。
在3GPP的规范中,根据请求发起方的不同,定位业务可以分为三种:
1.终端始发定位请求MO-LR(MobileOriginatedLocationRequest):终端通过空中接口向定位管理系统直接发起的定位请求,它可以向网络直接请求位置信息、请求辅助数据或请求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第三方。由于该功能目前应用模式不清晰、灵活性差,几乎不能在实际应用中见到。
2.终端终止定位请求MT-LR(MobileTerminatedLocationRequest):使用最普遍的请求方式,终端通过定位客户端LCSClient(即第三方或SP)向定位管理系统发出定位请求,终端和LCSClient之间一般要通过为定位业务接入网关(短消息系统、多媒体消息系统或WAP网关等)接入到LCSClient。
3.网络触发定位请求NI-LR(NetworkInducedLocationRequest):请求从正在为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的PLMN内部发出,主要应用于支持对紧急呼叫发起方的定位,在这种方式下,定位的结果往往通过定位管理系统发送到能处理紧急呼叫的专用LCSClient处。
图1示意了定位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三种定位请求发起方式的区别。
在图1中,网关移动定位中心GMLC(GatewayMobileLocationCenter)是核心的设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定位管理系统,它不仅处理各种定位请求、根据请求所要求的精度调用无线网络的能力得到定位信息,而且完成定位业务的运营,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签约信息管理、增值应用的鉴权认证和计费等功能。
服务移动定位中心SMLC(ServingMobileLocationCenter)是具体完成定位功能的逻辑设备,主要功能是在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并将测量消息转换为用户的经纬度信息。
3G核心网设备MSC或SGSN在这里类似一个请求,主要起着将请求路由并转发到SMLC的作用。
面向开放业务体系的发展
1、基本的趋势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尽管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用户定位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技术的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其原因在于完成一次定位往往需要核心网和无线网甚至终端的参与。
在3GPP对定位业务进行规范制定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复杂性,并提出了前面描述定位业务架构来将这种复杂性简单化:
1.3GPP将最终的定位计算单元SMLC固定在无线网侧,这主要是因为位置与无线侧设备位置往往是相关的:最基本的定位方法CellID可以在无需终端主动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终端所处蜂窝的ID得到;而OTDOA的定位方法通过内置在NodeB中的位置测量单元LMU协作完成,这种协作的控制中心SMLC设置在RNC即可;对A-GPS的定位方法言,参考GPS基准站一般每直径200~500km需要部署一个,可以考虑和RNC共建,并将相关计算在RNC中的SMLC模块中完成。
2.核心网的MSC或SGSN作为一个请求处理的中间出现,它们可以通过Lg接口(MAP信令)接入各种GMLC的请求。
3.3GPP将定位业务的核心接入部件制定为业务层设备GMLC。GMLC不仅负责接入和各种定位请求,同时还是LCS业务的运营平台,完成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业务签约信息管理、SP数据管理和计费等功能。
通过以上的努力,定位业务的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清晰。虽然在提供业务时,运营商需要考虑到终端、无线网、核心网和业务网设备对定位业务的支持,但各部分的功能和接口都已经划分得很清晰,各部分的规划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面向用户平面的发展
尽管3GPP已经将定位业务架构清晰化、简单化,但因为涉及到核心网、无线网甚至终端在信令底层的参与,整个架构还是相对复杂的,这时,一种更加简单的架构——基于用户平面实现定位的架构SUPL(SecureUserPlaneforLocation)被OMA提出,并成为了新的趋势和可替代方案。相对而言,3GPP的实现方案被称为基于控制平面实现的方案。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在众多的移动数据业务中,一个能体现移动网特色的业务是移动定位业务。由于人们对移动业务的依赖,移动终端已经非常普及,而且人们习惯将手机随身携带,这样,通过手机终端来定位用户,为许多应用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本文就定位业务的架构演进和互通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定位业务的应用策略和互通策略。为简便起见,本文大部分内容的描述就移动承载网是WCDMA的情况展开。
由于定位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应用和互通策略对其它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定位业务的架构
定位业务,即基于位置的业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有时也称为LCS(LocationService),是指通过移动网络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通信系统或第三方,并借助地图信息的支持,为移动用户提供与其位置相关信息的业务。
目前在定位业务的架构主要由3GPP的一系列规范规定,OMA的架构与3GPP的架构基本保持一致,仅在用户平面定位方面有新的思路,这里先以3GPP的规范为准介绍定位业务的架构。
在3GPP的规范中,根据请求发起方的不同,定位业务可以分为三种:
1.终端始发定位请求MO-LR(MobileOriginatedLocationRequest):终端通过空中接口向定位管理系统直接发起的定位请求,它可以向网络直接请求位置信息、请求辅助数据或请求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第三方。由于该功能目前应用模式不清晰、灵活性差,几乎不能在实际应用中见到。
2.终端终止定位请求MT-LR(MobileTerminatedLocationRequest):使用最普遍的请求方式,终端通过定位客户端LCSClient(即第三方或SP)向定位管理系统发出定位请求,终端和LCSClient之间一般要通过为定位业务接入网关(短消息系统、多媒体消息系统或WAP网关等)接入到LCSClient。
3.网络触发定位请求NI-LR(NetworkInducedLocationRequest):请求从正在为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的PLMN内部发出,主要应用于支持对紧急呼叫发起方的定位,在这种方式下,定位的结果往往通过定位管理系统发送到能处理紧急呼叫的专用LCSClient处。
图1示意了定位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三种定位请求发起方式的区别。
在图1中,网关移动定位中心GMLC(GatewayMobileLocationCenter)是核心的设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定位管理系统,它不仅处理各种定位请求、根据请求所要求的精度调用无线网络的能力得到定位信息,而且完成定位业务的运营,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签约信息管理、增值应用的鉴权认证和计费等功能。
服务移动定位中心SMLC(ServingMobileLocationCenter)是具体完成定位功能的逻辑设备,主要功能是在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并将测量消息转换为用户的经纬度信息。
3G核心网设备MSC或SGSN在这里类似一个请求,主要起着将请求路由并转发到SMLC的作用。
面向开放业务体系的发展
1、基本的趋势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尽管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用户定位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技术的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其原因在于完成一次定位往往需要核心网和无线网甚至终端的参与。
在3GPP对定位业务进行规范制定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复杂性,并提出了前面描述定位业务架构来将这种复杂性简单化:
1.3GPP将最终的定位计算单元SMLC固定在无线网侧,这主要是因为位置与无线侧设备位置往往是相关的:最基本的定位方法CellID可以在无需终端主动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终端所处蜂窝的ID得到;而OTDOA的定位方法通过内置在NodeB中的位置测量单元LMU协作完成,这种协作的控制中心SMLC设置在RNC即可;对A-GPS的定位方法言,参考GPS基准站一般每直径200~500km需要部署一个,可以考虑和RNC共建,并将相关计算在RNC中的SMLC模块中完成。
2.核心网的MSC或SGSN作为一个请求处理的中间出现,它们可以通过Lg接口(MAP信令)接入各种GMLC的请求。
3.3GPP将定位业务的核心接入部件制定为业务层设备GMLC。GMLC不仅负责接入和各种定位请求,同时还是LCS业务的运营平台,完成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业务签约信息管理、SP数据管理和计费等功能。
通过以上的努力,定位业务的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清晰。虽然在提供业务时,运营商需要考虑到终端、无线网、核心网和业务网设备对定位业务的支持,但各部分的功能和接口都已经划分得很清晰,各部分的规划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篇9
借鉴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提出通过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体系;美国
1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演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数据显示,1994~2014年20年的时间里,美国粮食贸易出口份额一直占据世界粮食贸易出口的首位。而美国之所以可以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主要是得益于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第一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萌芽。20世纪以前,美国尚未实现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本土农业也不发达,其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不十分突出,因此这一时期美国没有建立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1]。但这一时期美国一些城市的商业银行已经被政府允许向农村发放用于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这实际上就是早期的农村金融服务,只是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方面还是在政策支持方面都较为缺乏。第二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美国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直接推动了美国农业市场化的进程。此时仅仅依赖城市商业银行较为分散的信贷资金支持已经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不仅如此,伴随着美国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些资本如何多元化运用也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必须考虑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政府开始考虑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既可化解当时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也可为提高城市资本的利用率开辟新的路径[2]。基于此,美国政府于1916年制定了一系列农业信贷法律,明确提出将在政府主导之下建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并投放专门的农村信贷资金,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系统,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第三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成熟。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开始将农民福利、农业组织发展等项目纳入农村金融资金支持范围,并积极支持专业性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1933年,美国成立了由借款人组成的农业生产信贷协会,主要面向农民提供中短期信贷资金。作为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最为基层的组织,该协会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迈入成熟的阶段[3]。自此,美国形成了以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商业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共同支持美国农业的发展。
2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特点
2.1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是金融服务最为重要的组织载体,所有的金融服务活动必须在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美国的金融服务机构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商业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农村金融合作机构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美国农村合作银行和美国土地银行合作社,其中联邦中期信用银行是美国农业信用合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美国12个信用区组成,该系统主要面向美国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提供中短期贷款;美国农村合作银行由美国13家合作银行组成,1988年这13家合作银行共同成立中央合作银行,专门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美国土地银行合作社主要由各地的土地银行合作社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向农场主以及经营农业的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商业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农村商业银行,主要为农户提供贷款方面的服务;第二类是商业保险公司,美国允许各类商业保险公司向农户提供一定的涉农贷款,贷款多为5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第三类是农村经销商,这是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大创新,美国允许农村各类经销商向农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比如预付款、应收账款的回收等,有效地拓展了农村金融贷款资金的来源[4]。美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小企业管理局、农民家计局以及商业信贷公司,由政府主导成立,且不以盈利为目的。
2.2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法律体系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大特色。早在1916年,美国就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业信贷的法律。1933年,美国出台《农业信贷法》。作为美国第一部农业金融方面的专门性部门法,该法律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农村金融发展步入法治化时代。同年,美国出台《农业调整法》,其中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等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定。1938年,美国出台《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其中对保险资金进入农作物生产领域做出了相应规定。1996年,美国出台《农业完善和改革法》,进一步完善了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经过近100年的发展,目前美国已经有100多个涉及农村金融服务的法律和法规,这是美国农村金融服务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2.3完善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美国农村信贷管理机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完善的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定性导致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较大,因此美国要求所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发放信用贷款过程中,必须重点审查农户的人品、资产状况、偿债能力、现金流状况等。美国政府要求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发放信用贷款过程中坚持审慎的原则,以避免信用风险。二是严格的贷款流程。美国政府要求各农村金融机构严格执行信用贷款流程,并针对不同的信用贷款客户规定了不同的贷款流程,对于违法发放贷款的农村金融机构规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三是健全的农村信用查询体系。在信用贷款过程中,信用查询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农村信用贷款市场,贷款客户多为数额较小的短期贷款,如果不能及时查阅到贷款客户的信用信息,就难以推进信用贷款的发放。基于此,美国建立了全世界最为发达的个人信用查询系统,这为农村信用贷款审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时间较晚。与美国相比,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较为缺乏。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很多金融机构在农业投资方面的意愿不强,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5]。不仅如此,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真正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严重不足,普通农户很难通过金融机构获得信用贷款。我们可借鉴美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经验,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3.1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我国应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具体说来,一是继续发挥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应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调整存贷比结构,扩大其支农资金的投放比例。二是强化各商业银行的支农责任。与美国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地域更为广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企业更多,因此其贷款需求更为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仅仅依靠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显然难以满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应强化各类商业银行的支农责任,鼓励其向农村地区投放信用贷款。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积极在农村地区培育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2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应重视农村金融方面的立法工作。一是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我国已出台《商业银行法》,但其中对于农村合作金融的事项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不利于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建议《商业银行法》对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事项做出补充说明,对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成立、运行机制、资金来源以及监管模式做出明确规定,以支持和保障农村金融的发展。二是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立法。我国应尽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立法,将农户与农村企业的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之中,严格确定农村各类信用参与主体的标准,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海燕.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给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的借鉴[J].黑龙江金融,2007(5):19-22.
[2]刘姣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及其借鉴[J].科技创业月刊,2008(5):54-56.
[3]孙保营.国外农村金融支持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当代经济,2008(19):44-45.
[4]于海.中外农村金融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70.
篇10
关键词:金融机构;自律;监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和经营金融业务的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汇机构、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等。对于从事金融业务的这些机构而言,诸如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对其经营具有负面影响,而且还可能引起国家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动荡。同时,除了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之外,由于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等主观因素带来的风险也因其极具破坏性,而日益受到监管当局的关注。
一、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现状及金融监管的主要模式
(一)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业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统体制的影响以及监管失效导致的违规。如长期以来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如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建设资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现象;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造成庞大的不良债权,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状况;金融机构业务中违反利率政策,采取各种方式高息揽存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此外,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也存在不规范的经营、违法违规现象,如一些证券机构和企业(包括上市公司)与少数银行机构串通,牟取暴利,将股市的投机风险引入银行体系;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逃避国家监管,违规进行境外期货交易,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上市公司不规范,上市甚至成为扶贫圈钱的手段。对此,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采取相应措施,遏制上述风险,防患于未然。
(二)监管模式
为防范金融风险,各国都通过采取不同的金融监管模式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规避风险。由于不同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以及立法等,各国的政治背景、地域、文化、经济发展进程、法制传统以及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经济的监管也各不相同,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组织结构千差万别,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框架。目前有影响意义的金融监管框架和组织结构有两类:其一,以非制度化著称的英国模式,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即属此类;其二,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的美国模式,其监管比较严厉,日本、欧洲大陆国家多属此类。
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采取政府监管为主导的监管模式,这种方式有诸多弊端。比如,在监管体制上,央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之间,各监管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各监管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尚未建立起明确完善的协调机制;在监管内容上,偏重于合规性检查,风险性检查不足;在监管依据上,法规、规定不完备,监管活动随意性较大;金融业自律机制和社会中介机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监管资源不足,监管漏洞较多。因而,修正我国目前的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是本文要研究探讨的重点。
二、自律监管在我国金融监管中的地位、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自律是指金融机构自行制定规则,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监管、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广义的金融机构自律不仅包括每家金融机构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还包括金融业的行业自律,即由金融机构联合成立的同业公会或会员制交易所,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实行自我约束。本文就广义的金融机构自律进行研究。
(一)地位
金融机构的自律是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由于其主要基于金融机构的自觉行动,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由于企业存在诸如主观介入较多、灵活、弹性大等特点,易产生负面效应,如滋生腐败,因而不被重视。但作为非政府监管的一种,自律监管又具有监管成本低等优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外,自律在金融监管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瑞士主要的自律机构如瑞士银行家协会(SBA),它组织银行自律指南,包括交易期权和金融期货、抵押物评估、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证券交易行为指南等,并协助央行对资本外逃、逃税及类似的违法行为给予制止和处罚,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金融机构自律的理论依据就是经济学当中的俱乐部理论。该理论认为,俱乐部成员如按俱乐部的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享受会员待遇,如果违规就要出局或接受其他惩罚。其实,违规造成的最大惩罚就是该会员将无法在类似组织中继续发展,享受以前的优待,而且即使从事其他活动也会因其有“前科”而受到歧视。就金融机构而言,促使其自律的压力和动力除了来自法律的威慑,还与这种俱乐部理论的进一步应用、完善密切相关。
三、激励金融机构自律的因素
(一)前提条件——完善监管立法
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法规体系也在不断发展、日趋完善,作为金融监管最强有力的手段,其主导地位在现阶段仍是不容动摇的,它也是促使金融机构自律的前提条件,是规范、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的保障。要根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国际金融监管变化的新趋势、内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并轨的需要,做好相关法规的废、改、立工作。同时,强化对金融监管执法的监督,建议让非金融监管职能部门承担这一任务,如法律部门、内审部门,以防止出现监管漏洞。
(二)根本--提高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是金融机构自律水平高低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我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远落后于金融业的发展水平,部分从业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因而着力提高其素质已成为必要而紧迫的选择。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完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
目前,现有的金融业还没有针对从业人员的严格、清晰的法律、法规、制度要求,作为风险较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诸如道德、知识、技能、心理、身体素质,因而要严格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2、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重在让从业人员不想违规,“约束机制”则使从业人员不敢违规。具体说来,在一般情况下,各国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违规行为相对比较重视,而对按章操作、遵纪守法者却无相应的激励,以至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有违规经营逐利的动机,而无照章办事的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各监管部门要适当转变“禁止违法经营”的监管方式,改为“鼓励守法经营”的激励方式,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降低为查处违规行为而投入的巨大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三)核心——加强内部控制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概念看,其控制对象包括: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其控制内容包括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制约机制三大类别。重视和加强内控建设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关键——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具有双向性:对外能维护金融业的整体利益,对内能改进行业系统管理,加强同业约束。金融同业公会可担此重任,有效地弥补金融监管的不足。其自律监管范围主要是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针对微观操作行为与地方金融活动进行自我协定和约束,尤其是存款经营、贷款发放、结算制度、利率管理、产品开发、业务交叉、信息披露、违约制裁及同业纠纷等,并随业务的发展不断扩充其职能。
(五)重要保障——发挥外部中介力量的作用
如英国实行报告会计师制度,其报告会计师的职责是定期报告有关银行的内控情况,检查监管当局的规定和要求的执行状况,核定银行数据和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并提出分析报告;再如,瑞士借助外部审计师事务所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这些事务所审查的内容包括:账目、执法严格程度、内控制度及银行家协会自律监管指南执行情况,如发现违规情况,被审机构要限期整改并上报监管核心机构FBC,费用由银行支付。
就我国目前中介监管机构的发展看,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限于核定注册资本金,因此可借鉴英国、瑞士的经验,适当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能,采用其收费制度,以提高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效率并降低监管成本,弥补单一依靠监管机构的不足,形成对金融业的社会监督,建立更为全面的监管体系。
(六)粘合剂——完善金融业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有机结合点。我国需要完善有效的金融业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