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沟范文

时间:2023-03-27 23: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岩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关键词:常福龙沟金矿;地质特征;找矿初探;内蒙古

Abstract: the Changfulonggou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in the uplift Mount Daqing anticlinorium north wing, in Mount Daqing nappe structural system, camp - the Changfulonggou thrust fault zone, the ore bodies occur in Middle Proterozoic CHARTAI group ( store group metamorphic rocks metamorphosed fine ) - Xie Yan, the ore bodies were formed in NW to regional tectonic alteration zone, and is located in the large structural zone and the secondary fault interchange. According to the gold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re belt of mineralization and alteration, ore fabric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ization, that mainly has two kinds: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and secondary changes of role. On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and ore body morphology was studied. And the type of gold deposit prospecting are summed up, for further ore prospecting are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Key words: the Changfulonggou gold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specting of Inner Mongolia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常福龙沟金矿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段, 该区是华北地台北缘绿岩型金矿的重要产地[1-3]。1979年,内蒙古地质局第一物化探队在该区进行了1∶20万化探扫面,圈出了常福龙金异常, 2002年底内蒙古地勘一院通过对该金异常的检查评价,发现了三条金矿化蚀变带,认为该矿规模大,矿化连续,找矿远景十分良好。

1 内蒙古常福龙沟金矿找矿初探

1.1选题。大青山推覆构造体系所属区域蕴藏着丰富的金矿资源,自1998—2011年期间本人曾多次参与常福龙沟金矿找矿及勘探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为进一步认识金矿的成矿规律,本人依据实践认识及前人勘探资料,将论文选题为“内蒙古常福龙沟金矿找矿初探(找矿潜力评价)”。

1.2研究意义。近20年来,大青山一带金矿勘探及开采一度迭起,但最近两年内在整体勘探势头上似乎有所回落,因此再次对该地区金矿资源的形成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找矿意义。

2 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大青山金成矿带,区内是华北地台北缘重要的金成矿带。区内主要发育有前寒武纪地层;岩浆活动主要为古元古代、海西期和燕山期;构造作用非常强烈,韧性剪切带、脆性断裂均非常发育。对本区金矿床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1地层特征。工作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大青山金成矿带。区内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集宁群麻粒岩、透闪大理岩和矽线榴石片麻岩;乌拉山群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磁铁石英岩、变粒岩和大理岩;下元古界二道洼群黑云石英片岩,云英钠长片岩、绢云石英片岩和大理岩;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和大理岩;白垩系砂砾岩等。区内存在三套含金建造,它们均为前寒武纪地层:其一是太古界乌拉山群,其二是元古界二道洼群,其三是中元古界渣尔泰群,该三套地层沿大青山一带东西向分布,断续延长300余千米。目前在该带发现了几十处金矿点,其中在呼和浩特地区发现的10余处金矿点几乎无一例外分布于上述三套地层中。如鹿场金矿发育于乌拉山群中,常福龙沟金矿、补换沟金矿为代表一批小型绿片岩型金矿床产于二道洼群片岩中,常福龙沟金矿的围岩为渣尔泰群含碳变碎屑岩。

2.2矿产特征。研究区内已发现金矿床几十处,主要分布在太古宙绿岩带和早元古代二道洼群绿岩带,金矿化受近东西向展布的韧性-脆性剪切变质构造带控制。主要有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绿岩型金矿等(鹿场与闪长岩脉、花岗岩脉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床、种地窑子隐暴角砾岩—斑岩型金矿床以及卯独庆、补换沟绿片岩型金矿、常福龙沟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等)。

总之,该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具有良好的基底和盖层构造。两套绿岩建造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区内发育的中晚元古代、加里东和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构造叠加作用强烈,尤以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强烈,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热动力和物质条件。区域性深大断裂派生的次一级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韧性—韧脆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运输通道和容矿空间。在该区进行金矿地质勘查一定还会有新的突破。

3 矿床地质特征

常福龙沟金矿主要受NW向断裂构造蚀变带控制,蚀变带宽约40—200m,矿体分布在蚀变带内,蚀变带内钾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强裂地段,金矿化强。

3.1矿石结构和构造

3.1.1矿石结构。矿区矿石常见结构有:a自形-半自形晶粒状结构:黄铁矿呈晶形完整的立方体,切面多为自形晶粒状,部分呈半自形晶粒状。b它形晶粒状结构:自然金、黄铜矿呈它形晶不规则粒状,少数黄铁矿呈它形不规则粒状。c包含结构:黄铁矿有时包裹自然金。d交代残余结构:褐铁矿交代黄铁矿、铜兰交代黄铜矿,交代强烈时,使被交代矿物呈孤岛状残余。f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黄铁绢云岩、绢云母化蚀变岩多具有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e压碎结构:黄铁矿等被压碎或产生较多裂隙,构成压碎结构。

3.1.2矿石构造。矿区常见矿石构造有:a浸染状构造:中细粒黄铁矿呈稀疏或稠密状浸染于蚀变岩。b细脉浸染状构造:极细黄铁矿呈细脉状和浸染状分布于黄铁绢英岩、碎裂岩中。c网脉状构造:细粒黄铁矿细脉、石英细脉、碳酸岩细脉分布于脉蚀变岩或角砾岩中。d碎裂状构造:断裂构造作用使早期黄铁矿和蚀变岩产生碎裂,形成碎块,彼此间未被胶结,构成碎裂构造。e角砾状构造:角砾岩中的菱角状、次菱角状角砾之间被后成的黄铁绢英岩及其它金属矿物或硅酸盐等胶结。f土状-蜂窝状构造:属黄铁绢英岩型矿石经氧化、淋滤而形成的次生构造类型。

3.2成矿期与成矿阶段划分。根据整个矿化带矿化蚀变、矿石组构研究,可将成矿作用分为两期:热液成矿期和次生变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可以划分出三个成矿阶段。

3.2.1热液成矿期

(1)硅化—黄铁矿化阶段。表现为广泛分布的隐晶—半晶质石英脉和石英网脉,广泛发育的黄铁矿化破碎蚀变岩,黄铁矿呈立方体状,自形程度高,该阶段基本上无金成矿作用;

(2)石英—黄铁矿阶段。在早期黄铁矿化—硅化蚀变的基础上再次发育弥散状或脉状的硅化和黄铁矿化,使岩石呈铁青色的黄铁绢英岩,黄铁矿自形程度低、粒度细,石英、黄铁矿呈细脉浸染状分布,该阶段是金成矿作用的主要阶段;

(3)石英—碳酸盐阶段。表现为石英—碳酸盐呈团块状和细脉状交代或穿插早期蚀变矿化体,金成矿体作用较弱。

3.2.2次生变化期。原生矿体及蚀变岩在地表产生氧化淋滤作用,形成一些氧化物,如褐铁矿等,这些矿物一般出现于近地表30m范围。

4 矿床成因与找矿方向

4.1矿床成因分析。根据矿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矿化特点和矿体特征,初步认为矿体形成和以下几个要素相关:(1)中元古代渣尔泰群(马家店群)提供了较好的成矿物质。中元古代渣尔泰群是内蒙古中部地区三个前寒武纪重要的含矿层位(另二道洼群和乌拉山群),据了解,主要含矿层位为阿古鲁沟组,在区域上有朱拉扎嘎等著名的金矿床产在该层位,矿区西部的大石槽金矿点、东部的红道巷金矿点均产于该层位。该地层单元为该区的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常福龙沟-德胜营-大石槽断裂带为导矿构造。常福龙沟-德胜营-大石槽断裂带为区域断裂构造武川-察右中旗大断裂南侧分支,为典型的主断裂派生断裂。沿该断裂带分布着大量的金矿(点),如红道巷、大石槽、白土窑等金矿点,该断裂为热液提供了通道。(3)多期次的构造活动有利于矿床的进一步富集。从矿区黄铁矿、石英、碳酸盐脉等可以明显看出本矿床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热液蚀变活动,多期次活动有利于有用组分的富集。

4.2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1)区域地质标志。渣尔泰群群地层中有强烈构造活动部位;主断裂之派生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和主断裂的交汇处。

(2)区域化探异常标志。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金化探异常是找金的直接标志。

(3)断裂构造与蚀变组合标志。在金异常区内的断裂构造及断裂构造中的多种蚀变组合(如硅化-黄铁矿化 、绢云-绿泥石化等)是金矿形成的围岩蚀变标志。

(4)NW向展布的构造蚀变带。中元古界渣尔泰群地层中见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等构造蚀变岩,是金矿化富集的有利构造部位,这类蚀变岩应是该区寻找矿床的主要岩石类型。

5结语

通过对常福龙金矿区及其地、化等资料的研究及野外地质工作,对普查区成矿地质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大致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认为矿体产于中元古界马家店群变质细碎屑岩中,成矿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于大构造带中与次级断裂的交汇处,矿体产状和断裂带基本一致。常福龙沟金矿区的地表和深部找矿空间都较大,值得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地质工作,具有中—大型金矿的成矿潜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字:石英脉型金矿 地质特征

1. 区域地质概况

额济纳旗交叉沟金矿床大地构造位于塔里木板块北东边缘。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北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其次为石炭系下统绿条山组、二叠系下统双保塘组的陆源碎屑沉积岩,以及新近系、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区内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主要表现为北西向、北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区内石英脉的分布受上述构造的控制,其中北西向及北北西向构造控制着含金石英脉的展布形式。

该区岩浆活动频繁,主要有华力西期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印支期二长花岗岩、燕山期钾长花岗岩等,基入岩出露较少,仅有少量辉石角闪石岩、辉长岩呈小岩株零星分布,岩体多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后期脉岩发育,主要以闪长玢岩脉、闪长岩脉、花岗斑岩脉为主,其次为石英脉、花岗岩脉,基性脉岩分布较少。

2. 金矿体地质特征

额济纳旗交叉沟石英脉型金矿床,主要赋存于早元古界北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中的石英脉内,局部过渡为蚀变围岩中(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体系控制,主要充填在近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带中。金矿体数量较多,其规模大小不等,出露长十几米至几百米,厚0.04―1.80米,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与围岩之间大部分具有明显的界线,局部为渐变过渡。金矿体在空间上常呈现有规律的排列,主要呈近南北北西向展布,在平面上多呈雁行斜列的形式产出,常呈单脉状,局部为网脉状、复脉状产出,在剖面上出现多层矿体。

通过地表工程和钻探工程控制,金矿体品位无论沿走向及倾向变化均较大,无规律可循,众多的含金石英细脉呈网脉状与其间的蚀变岩构成可供开采的矿体。

2.1、矿石成份及结构、构造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主要为石英,含少量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和自然金, 化学成分以金为主,伴生银、铅、锌等元素。矿石中硫化物的含量很不均匀,硫化物含量与金品位呈正相关关系。

(1)金属矿物嵌布特征:

自然金:金黄色,他形粒状,不规则粒状,浑圆粒状,正交反射光下具闪光现象,粒度在0.05―0.002mm,嵌布在黄铁矿或褐铁矿粒间,与方铅矿、黄铜矿,辉银矿连生分布,或分布在脉石(石英)中。

方铅矿:局部次生氧化为白铅矿,白色,灰色微带棕红黄色,呈半自形板状、双锥状,不规则粒状,交代闪锌矿、黄铁矿与其连生分布,在方铅矿中分布有不规则金和辉银矿包裹体,方铅矿粒度在0.025―2.5mm,呈分散状分布,部分被脉石交代呈骸晶状,分布在脉石矿物粒间孔洞中。相对含量为1―1.5%。

黄铁矿:浅黄白色,半自形粒状,碎裂状,被闪锌矿、方铅矿交代成骸晶状,部分被褐铁矿交代成残余状,在黄铁矿裂隙中分布有方铅矿,黄铁矿中间有黄铜矿包裹体,粒间分布有自然金。黄铁矿呈分散状或聚集体分布,粒度在1.5―0.025mm。

黄铜矿:铜黄色反射色,低硬度,弱非均质性,呈它形粒状赋存于石英或黄铁矿裂隙中,与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呈不等粒不规则毗连,粒径0.1~0.5mm。呈乳滴状分布于闪锌矿中,为固溶体分离形成乳滴状结构,粒径0.22~0.1mm,含量微。黄铜矿局部氧化为铜蓝,呈灰蓝―天蓝色,碎布片集合体状,分布在褐铁矿或脉石中,大小<0.02mm,呈集合体分布,相对含量<0.1%。

(2)脉石矿物嵌布特征

石英:呈两种形态分布,其一为原岩石英,呈它形粒状分布,受后期热液作用影响均已强重结晶;其二为后期硅化石英,呈变晶粒状集合体分布,此形态石英受应力作用影响碎裂纹发育,部分呈碎粒形态且趋于定向排列。沿裂隙充填稍后期碳酸盐矿物,石英粒度0.03~2.0mm,部分粒度>2.0mm。相对含量54―55%。

绿泥石:为绿色,叶片状,鳞片状,绿―黄绿色多色性,具异常蓝干涉色,大小<1mm,呈团状集合体分布。

绢云母:绢(白)云母:呈鳞片状―叶片状或显微鳞片集合体状,分布于石英颗(上接100页)粒间,部分呈定向排列,为原岩长石类矿物次生蚀变形成。绢(白)云母均已不同程度被后期铁质交代,片径0.3―0.01mm。相对含量26―27%。

碳酸盐:主要为后期碳酸盐化作用形成,呈浸染状、脉状分布,粒度在0.02―0.2mm,相对含量5―6%。

2.2矿石的化学成份

通过化学分析、组合分析,该矿床主要有益成分为Au,金品位0.35-29.3g/t, 平均3.8g/t,并伴生Ag、Pb、Zn等元素,其含量为:Ag2.94―491.50g/t,平均23.92g/t;(Pb+Zn)0.004―13.82%,平均0.41%;Cu0.014―0.29%,平均0.076%;有益组分含量及伴生有益元素分布不均匀,变化较大,金品位与共(伴)生元素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2.3微量元素

矿石中微量元素组合受矿床所赋存的围岩地球化学丰度、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热液性质影响或制约,微量元素含量在矿体及蚀变围岩中呈有规律的变化,本矿床微量元素组合为Au―Ag―Pb―Zn型,代表陆缘活动带及碰撞造山带内金矿床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

3.结束

该矿床属典型热液矿床,成矿方式以热液石英脉充填为主。金矿脉主要赋存北北西向构造裂隙中的石英脉及构造蚀变带中,该区已发现金矿脉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区内地质、矿床资料,其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明显,今后除注重寻找石英脉型金矿床为,更要注重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寻找。地表宏观找矿标志为:硅化(细小石英网脉)发育、褐铁矿化、压扭性构造蚀变带、糜棱岩化等,争取在金矿找矿类型上有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苏欣栋.湖北黄陵背斜核部原生金矿床类型及其它地质特征[J].黄金,1987,5: 11~16.

[2] 邵世才.何绍勤. 剪切带型金矿床中含金石英脉的一种可能成生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4,8(2) : 1~8.

篇4

关键词: 黄金金融化;黄金金融化指数;趋势性分析;阶段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7)03-0016-05

一、引 言

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宗商品,同时具有商品、货币、避险和增信等功能。由于其稀缺性,黄金在被用于充当货币或等价物之前,象征着财富与权力并被掌权者争相储备,所以市场上黄金的价格较高,且不易买卖,可以说黄金天生就具备特殊的商品属性。在被赋予支付功能后,黄金又兼具了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货币职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金融功能。无论在哪个年代,储备黄金是黄金交易的主要动机之一,可以说储备属性是黄金的天然属性。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国际投资头寸中都储备着“货币黄金”,用以购买海外资产、投Y金融市场和应对国际紧急支付。通常情况下,黄金的储备属性与支付属性密不可分,两者没有明确的定义分界线,通常是为了支付而预先储备,所以,本文将这两种属性统一归纳为黄金的“储备与支付属性”。而黄金的“投融资属性”是由黄金的商品和货币两大属性发展而来的,意味着黄金在去货币化之后仍然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在黄金的众多属性之中,“储备与支付属性”与“投融资属性”对其金融属性相关度最高,因此,本文将黄金金融属性界定为两大属性:一是黄金的“储备与支付属性”,二是黄金的“投融资属性”。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在构建黄金金融化指数进行数据选取时的理论依据。

Gemmill(2006)认为黄金持有量的合理值应占一个国国际储备资产比重的10%左右[1]。Starr和Tran(2008)发现黄金在越南经济体系中除了作为价值储备的功能之外,还充当了部分的支付清算功能[2]。石清华和曹家和(2011)认为中国合理的黄金储备占外汇资产总储备的比重为5.87%[3]。方超逸(2009)认为中国的民间黄金储备没有日本丰富,中国政府应当不断增持黄金储备[4]。陈小竹(2009)认为实现“藏金于民”是提高国内黄金储备和减少政府对黄金市场干预预期的重要途径[5]。徐荟竹、曹媛媛和杜海均(2013)认为作为超货币,黄金是对央行资产增信的重要工具,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增持黄金[6]。李婧和解祥优(2016)发现,在危机时期,欧元区黄金储备对维持欧元国际信誉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央行应重视黄金储备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支撑功能。上述研究都反映了黄金的“储备与支付属性”[7]。

涉及黄金“投融资属性”的研究有:Draper和Faff(2006)发现在所有贵金属资产之中,黄金对冲风险的功能是最强的[8]。Roache和Rossi(2010)实证研究证明了贵金属商品对于利空的宏观经济消息有着十分显著的规避风险的功能[9]。Beckmann和Czudaj(2013)选取马科夫转换误差修正模型(MS-VECM)发现黄金在一个较长周期可以作为规避通胀风险的资产,并且黄金的价格可作为一个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测指标[10]。Gürgün和Brahim(2014)发现股市下跌时黄金是投资者十分青睐的对冲工具[11]。Takashi Miyazaki和Shigeyuki Hamori(2013)发现2013年金融动荡期间股票市场投资者将资本转移到黄金项目以保值和对冲风险[12]。Sadorsky和Modeling(2014)对社会责任投资(SRI)进行了多元的GARCH模型研究,他们发现黄金是优化资产投资组合的必要工具[13]。Agha、Saafi和Qayoom(2015)从伊斯兰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黄金作为一个安全的资产类别在马来西亚具有重要的投资价值[14]。

为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黄金金融化定义,构建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以期为我国整个黄金产业金融化后的市场调控、政策引导和风险监管等提供理论基础。

二、黄金金融化指数的构建

首先,将黄金金融化定义为:能反映黄金金融属性的经济活动,这个过程是可被衡量的。由于单一的经济指标无法真实地反映某一经济现象,于是选取黄金金融化指数来衡量我国黄金金融化特征。运用多个指标构建成的中国黄金金融化指数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可以更加充分地反映中国黄金金融化特征。在指数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选取黄金金融化指数的指标,然后对选取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再利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相关系数法以及Critic法四种赋权法进行赋权,再逐级合成黄金金融化指数。

篇5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爆炸荷载

Abstract: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under impact loading in explosion dynamic response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of the experiment was relatively small. Most scholars is through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o simulate the process, but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related theory of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explosion, material and structure of the shock wave interaction theory, reinforced the bond-slip theory, and material plastic damage theory and so 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n the explosion load of dynamic response and failure mode of the related theory, and presents some problems of the further solution.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Explosion load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 言

由于恐怖袭击(汽车炸弹,等)或者是生活、生产中的疏忽和意外,爆炸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建筑物的安全与稳定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比如近些年,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巴勒斯坦等许多国家都发生过影响巨大的恐怖爆炸事件。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爆炸波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应力波的传播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而得出的诸多经验公式,为实验设计、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W.E.Baker等基于大量实验研究提出了不同冲击波形式下的入射波压力与时间关系曲线中的正压力部分的描述方程。美国防护设计手册TM5-1300,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压力峰值、正压力持续时间等冲击波参数与折合距离的关系曲线图表,同时也给出了在自由空气爆炸作用下的反射波压力与入射波压力峰值的关系曲线。J.Henrych等]学者通过数值模拟给出自由空气爆炸作用下的压力峰值、预测压力、质点速度峰值、质点加速度峰值和持续时间的拟合公式。贾光辉、王志军、张国伟等]人通过对爆炸过程的分析,运用质量和动量守恒原理,导出了爆炸过程中应力波传播规律。该规律表明随着介质质点距装药中心距离的增大,应力波幅值在衰减,应力波波形在变化,其传播速度也在减小。都浩、李忠献、郝洪应用非线性显式动力分析软件建立了建筑物外部爆炸超压荷载的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网格划分尺寸的大小对爆炸超压荷载计算结果的影响,模拟了建筑物外部的刚性地面上发生爆炸的过程,研究了爆炸冲击波在建筑外部空间中的传播与衰减规律,以及作用在建筑物外表面的爆炸超压荷载的特性,模拟了邻近建筑物对爆炸冲击波的反射和阻挡作用,同时研究了邻近建筑物的几何尺寸和位置等因素对作用在目标建筑物上的爆炸超压荷载的影响。

2、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破坏的理论分析

(1)钢筋的动态响应

Rohr I等使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高强钢筋在大应变率下的动力性能。林峰等采用静力和高应变率试验系统,研究了等级为HPB235、HRB335和HRB400的建筑钢筋在静载以及应变率为2~80/s下的力学性能,并经过回归分析,给出了以钢筋力学性能特征值为基础的建筑钢筋动态本构模型和Johnson-Cook模型中的参数。由于钢筋材料的静态本构模型较成熟,大多数钢筋材料的动态本构模型是基于已有的静态本构模型,通过引入应变率参数修正得到,比如欧洲国际混凝土委员会(CEB)提出的高应变率下钢筋材料屈服强度的提高系数。林峰等提出的修正三折线钢筋动态本构模型,弹塑性随动强化模型和广泛使用的Johnson-Cook模型等。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对钢筋材料的动态本构模型的试验研究工作相对较少,需要更多的试验研究。

(2)混凝土的动态响应

混凝土在动态荷载作用下,其动态特性和损伤特性与静态情况下相差很大。混凝土的动态损伤模型有:1.粘弹性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粘弹性模型有Maxwell模型和Kelvin模型;2.粘弹性—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将荷载等效为在较大的静荷载的基础上叠加一个较小的循环动载。3.粘塑性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有根据Malvern和Perzyna的基本理论建立的一维过应力模型,及在其基础上发展的三维Perzynall模型及拟线性模型;4.塑性损伤模型:该模型用损伤变量来定义和描述材料的损伤程度和状态,用经典塑性理论来处理材料的不可逆变形。Lee和Fenves基于混凝土的断裂能提出了一种新的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的塑性损伤模型,对于材料的不同损伤状态,分别用受拉和受压损伤两个变量来描述。屈服函数用多个损伤硬化变量来进行修正。

(3)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滑移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的粘结滑移不能忽略。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因素有:钢筋表面情况、埋长、变形肋的尺寸和位置、混凝土的密实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间净距等。T.D.Mylreal 和Mains提出了沿钢筋长度上的粘结应力的分布规律。S.Sorotz,Hamad等通过试验研究了变形钢筋肋的尺寸和形状对粘结应力的影响。L.A.Lutz用有限元法分析了握裹层混凝土的应力状态及相应变形。R.Tepferst应用有限元方法重点分析了钢筋横肋附近混凝土咬合齿的应力状态Kemp和Wilhelm对配置箍筋的试件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配置箍筋构件的劈裂粘结应力和极限粘结应力,Darwin等学者根据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粘结力的计算公式。Esfahani和Rangan在R.Tepfers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给出了普通混凝土和高强度混凝土的劈裂粘结应力计算公式。

(4)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损伤

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动态响应(尤其是破坏模式)的计算与分析是当前抗爆结构等领域重要研究课题。国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在从事着结构及构件的动态响应方面的研究工作,做了很多相关的试验与理论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可能发生弯曲破坏、剪切破坏或弯剪破坏。弯曲破坏通常表现为钢筋的屈服、拉断以及受压区混凝土的压碎;剪切破坏通常表现为支座处发生直剪破坏或剪跨区发生斜剪破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爆炸荷载作用下,以上三种破坏模式均有可能发生。

压力—冲量曲线,即P-I曲线,常用来对结构构件在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损伤进行评估。国内外对于结构构件的P-I曲线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P-I曲线能够简单的通过爆炸荷载的超压峰值和爆炸荷载的冲量大小来确定结构构件的损伤程度。不同的文献对损伤程度的划分不一样,大致分为:未破坏、轻微破坏、严重破坏、彻底破坏。目前常用的破坏准则有结构中最大位移、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和剩余承载力。以上破坏准则都有其局限性,例如最大位移,不同的破坏模式,相同的最大位移所对应的破坏程度相差较大,所以如何确定一个能够全面、准确的反应破坏程度的破坏准则至关重要。

目前,绘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P-I曲线有试验方法,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在解析方法中[27-29],通常将结构构件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但单自由度体系仅能代表结构某阶模态的响应,因此,简化为单自由度体系对于分析爆炸荷载作用下构件的动力行为可能并不合适。试验方法是通过试验得到结构构件在一系列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程度,将各个损伤程度对应的爆炸荷载点绘制到P-I空间中,然后根据这些点通过曲线拟合方法得到某一特定损伤程度对应的结构构件的P-I曲线。试验法是得到结构构件P-I曲线的精确方法。但实验法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实验经费巨大。数值方法与试验方法相比有着经济、高效、可重复性高等优点,缺点则是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受到材料模型及破坏理论的限制。同时,数值方法同样需要很大量的数据点,虽然不需耗资巨大,但需要较多的计算时间和复杂的计算。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尽管近年来,学者们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爆及加固方法有了较多的研究,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理论分析中都是单独考虑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其实钢筋在混凝土中的材料特性不同于裸筋的单轴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关系[64],结构的延性对承载力的影响、钢筋的粘结滑移、混凝土的剥落、钢筋对混凝土整体性的影响考虑的相对较少;而且混凝土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主要基于混凝土单轴动态损伤特性,有些损伤模型的推导是建立在静态损伤模型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试验验证;大多数混凝土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的主要内容都是混凝土在一次荷载作用下的应变率效应损伤演化问题,没有考虑动态荷载历史及动态周期荷载作用下疲劳累积损伤演化问题。因此,要建立合理的动态损伤演化方程和损伤本构模型,既要考虑动态荷载的应变率效应损伤问题,也要考虑周期性荷载的疲劳累积损伤问题。

其次,在数值模拟研究方面,虽然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成果,但在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拓宽构件抗爆动力性能的研究范围以及简化数值计算模型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总结一些对实际工程有指导意义的规律。

篇6

关键词:金融机构 营销战略 发展障碍

    一、现代金融机构营销战略的演进过程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营销导入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前,银行完全处于卖方市场,虽然市场上有许多的金融机构,但服务内容大多一样,很难形成产品差异化,营悄对于银行而言相当陌生。后来,商业银行的市场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由于其它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储蓄业务领域展开了激励竞争,改变了原有银行业垄断格局。一些有远见的银行逐渐意识到银行提供给客户的金融产品具有规模经济性,同时也意识到金融业的服务是在与消费者高度的接触中进行的,服务方式、服务程序、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人员、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体验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意识到金融产品提供与消费的不可分性。许多银行便开始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使用广告和促销手段,可竞争对手也紧随其后,纷纷仿效。1958年,全美银行协会会议第一次公开提出了金融业应该树立市场营梢观念,对当时的银行经营进行了客观分析,扭转了金融从业人员对营销观念的排斤态度,银行营销管理时代正式到来。

    (二)20世纪60-70年代的营销传播时期。20世纪60年代,西方银行零售业务竞争不断加剧,一些银行进一步认识到金融产品的时效性,如果金融产品服务推广不够及时,就可能引起顾客的厌烦甚至对该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为此开始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对金融服务需求回应的即时性,试图把公关活动变为营梢管理,以促进金融产品的梢售。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获得加强,营梢管理作为银行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73年,一些英联邦银行均设立营稍部,从事营梢研究和统计活动。从此,研究市场营销,建立营梢机构,开展营销活动等成为精明的银行十分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

    (三)20世纪80年代的营销创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一些银行逐渐意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以区分自己和竞争者,开始从创新的角度考虑向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事实上,金融产品服务类别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泛性、实际内涵动态发展性、风险与收益兼备性的特征,都要求银行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并在创新中强化风险管理,紧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强化产品的附加服务和功能的延伸拓展。一家银行若要长期维持产品和服务特色优势,必须注重品牌营梢,实施产品服务的系列创新。西方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各国间金融业发展不平衡,使得商业银行绕过金融管制,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银行致力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等方面创新,拓展其金融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以满足客户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西方银行界研究证实,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后,竟争对手在半年内就可以掌握,由于金融产品缺乏专利保护,银行之间可以相互模仿采用,开发新产品的银行便失去原创优势。一些银行开始意识到,应该有所选择,实行差异化营销,通过市场细分定位避免因盲目投资造成资源损失,通过产品、服务、人员、渠道、环境、过程、形象的差异化建立起竞争优势。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营梢扩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银行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营梢管理改革。银行逐渐认识到营销管理不单是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视为整体,只有当银行的各种营销职能以及营销部门与其它部门协调一致为顾客服务时,才能达到银行与消费者双赢局面。与此同时,银行业服务与消费者的关系持续是可以通过建立产品、工具、服务、客户关系体现的。为了保持银行的优势地位,获得持久业绩,就必须加强对营梢环境调研和分析,制定适合本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策略,制定中长期和短期的营销计划。同时不断创新服务营销、交易营梢、关系营销、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等新概念和新路径。一个完整而有效率的市场营销应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中期的金融产品推出、营梢策略组合以及后期的售后服务、营梢风险监控等方面,不仅要将市场营销的竞争、成长理论运用于银行业各类企业成长发展策略,而且还要考虑到银行业的高风险因素,研究风险管理与营梢联动问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展网络营梢和国际营销成为可能,金融机构营销发展的方向将大大拓展。

    二、我国金融机构营销的障碍分析

    (一)市场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营销策略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金融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机制还不成熟,利率的确定虽然已经考虑了资金供求关系、物价因素、公众储蓄意愿和通货膨胀等因素,但市场化程度依然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营梢策略的制定和价格组合的正确选择。

     (二)金融机构营销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使我国银行业汇率风险进一步增加。另外,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和人民币升值挤压部分外向企业利润,也增加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中资银行海外发展需要在营销战略上、营销管理上、营销技能上做全面准备,从实际出发制定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

    (三)金融机构营销地区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我国金融业创新的空间还有待拓展,再加上营销管理水平不高,营稍幅度极为有限。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市场运行环境,直接影响到营销的创新和效果。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网点多集中在沿海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城市金融网点过于集中,竞争激烈,收益相对较小。

    (四)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偏弱。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总体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商业银行的收益率平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见下表),表明盈利能力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但从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员工人均利润等指标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盈利能力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弱的原因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外,存货款业务占比过大和冗员过多也是重要因素。     三、若干建议

篇7

关键词:双钩异翅长蠹;有害生物;检疫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3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发达的交通和频繁的国际货物贸易给外来有害生物,特别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侵入我国和造成危害带来了便利和可能。进境植物疫情复杂,有害生物随货物及运输工具的入侵问题也十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属鞘翅目(Coleoptera)长蠹科(Bostrichidae)大型长蠹族(Bostrichini)异翅长蠹属(Heterobostrychus)[1-3],是我国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此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钻蛀性害虫,寄主植物种类多,食性杂,破坏性大,是竹、木和藤制装饰的重要害虫。近年来,从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或地区进口竹木制品及随其它货物进境的木包装、木托盘的批量不断增加,口岸检出检疫性有害生物几率也明显增大,尤其是在对东南亚木材、木箱包装及藤条的进口检疫中,经常截获到双钩异翅长蠹。自1980年以来,我国口岸检疫机构已多次在进口木材、木制品及货物中查获此虫,危害率达86%。为防止双钩异翅长蠹等有害生物随进口货物传入危害,保护农林业生态安全,我国对检疫性害虫双钩异翅长蠹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工作。

1 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

1.1 生活史 在正常条件下双钩异翅长蠹1年2~3代,全年可见幼虫和成虫。以老熟幼虫或成虫在寄主内越冬,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蛹期9~12d,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为羽化盛期,当年第1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第2代10月上、中旬羽化,但部分则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与第3代(越冬代)成虫羽化期重叠;第3代10月上旬以幼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至5月开始化蛹,3月下旬开始羽化。成虫期寿命约2个月,越冬代可达5个月。根据观察,在海南全年都能找到幼虫和成虫,世代界限不明显,常同时可见不同虫态,即使在冬季也有成虫活动,冬眠现象不明显。由于此虫为钻蛀性害虫,终身几乎都在木材内部生活,只有成虫的交尾产卵期在外部活动,生活史和习性观察比较困难。施振华、谭淑清设计了一种“木盒法”饲养,效果较好,大多数成虫在此“木盒”的木材中产卵,子育正常。并且在新做的橡胶木家具中发现,受木材含水率的影响,幼虫期延长,从而导致此虫生活周期较长,最快1a,有时可能需要2~3a[3-5]。

1.2 生物学特性 该虫食性极杂。被害的木材表面可明显看到蛀孔及其附近的排泄物,里面轻则蛀成许多洞,重则蛀成蜂窝状,木材受到毁灭性破坏。成虫在夜间活动,具弱趋光性和较强的飞行能力,白天常隐蔽在木材或木竹藤制品形成的缝隙中。雌虫喜欢在锯材、剥皮原木、木质包装箱或藤料上产卵,不作母坑道,仅钻进缝隙或孔洞中,或咬一不规则的产卵窝,产卵于其中,卵较分散,很难发现,直接观察产卵量十分困难。幼虫的坑道大多数沿木材的纵向伸展弯曲并相互交错,长可达30cm,直径约为6mm。坑道中充满粉状的排泄物。成虫危害时一般排泄大量的蛀屑。当危害伐倒木、新剥皮原木、木质制品或弃皮藤料时,粉状蛀屑常被挤出蛀道。

成虫的钻蛀性极强,在环境不适的条件下,可蛀穿尼龙薄膜、玻璃胶、木板等。1988年,在泰国进口货物的木箱包装中传带此虫,致使该虫在深圳市发展中心大厦危害玻璃胶,造成玻璃掉落的现象。同年,东莞市藤厂也因该虫致使20%的库存藤料严重被害,损失惨重。为了证实此虫的咬破力,叶炳元等做了简单的测试。用一个长5cm、直径1.5cm空的硬塑料管(类似小药瓶),把1头双钩异翅长蠹成虫(雌或雄)放入塑料管内,盖上盖子,然后一起放入玻璃广口瓶内,盖上盖子。结果,其中1头雌虫7d后,把塑料管的管口咬成几个缺刻,并咬穿盖子,逃出塑料管。可以看出,双钩异翅长蠹咬破力强[5]。

2 寄主

双钩异翅长蠹的寄主广泛,主要有白格、黑格、香须树、合欢、楹树、凤凰木、黄桐、橡胶属、木棉属、琼楠属、橄榄、海南苹婆、黄藤、白腾属、翻白叶、柳安、翅果麻、厚皮树、银合欢、黄檀、柚木、榆绿木、洋椿、榄仁树、大沙叶、黄牛木、山荔枝、竹、小叶胭脂、桑、紫檀、乳香、龙竹、龙脑香、嘉榄、芒果、利藤、温武汝、楠榜、巴丹、道以治、大磷创等木材、竹材和藤材,也能为害衰弱树和树木的枝条。目前与口岸进口检疫有关的竹木产品有原藤、原木、竹材、锯木材、门窗、家具、胶合板等[6-9]。

3 地理分布与传播途径

3.1 地理分布及潜在适生性分布 该虫在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缅甸、斯里兰卡、古巴、苏里南、马达加斯加、爪哇、马里亚纳群岛、新几内亚安达曼群岛、巴巴多斯和以色列等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或地区,另外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和迈阿密曾零星发生[1]。黄可辉等在口岸现场查验时还发现,此虫更是罕见地藏身于自荷兰进口的货物木质包装箱中。在国内该虫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上海等省市以及香港和台湾。

刘洪霞和冯益明等选用Maxent生态位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综合分析影响双钩异翅长蠹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结合寄主分布特征,定量地获得了双钩异翅长蠹在我国的潜在发生区。结果表明,该虫害主要可能发生在我国的华东、华南地区,而我国华北、西北部不具备发生此虫害的可能[6,9,10-12]。

3.2 传播途径 一是靠成虫飞行或爬行等自然扩散作近距离传播;二是以其各虫态借助木材、竹材、藤材和包装铺垫材料的人为调运作远距离传播,这是该虫的主要传播方式,尤其是通过从疫区进口木材、木质包装箱而传入。由于进口的木质包装箱常以阔叶树边角木料为材料,阔叶树种为长蠹科害虫的适生寄主,且制作木箱时,这些木料在产地已存放一段时间,为长蠹虫的入侵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些木箱传带害虫机率相当大。据口岸检疫统计,泰国产瓷具木质包装带虫率高达50%~60%。因此,远距离传播是口岸植检防止该虫传入的主要途径。

4 检验检疫与防治方法

在现场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一看是否有蛀孔和蛀屑,根据蛀孔的大小和蛀屑的新旧判断害虫的位点,并进行剥查;二敲击可疑木块,听声音是否异常,如发现异常,则进行剥查;三对藤料,可根据其韧性来判断,被害的藤料韧性受影响,极易折断,据此可发现虫体。

对于双钩异翅长蠹的检疫处理应严格按照我国进出境检疫法的规定,对来自疫区的木材、木质包装和竹木藤制品等做好检疫工作。同时,各个口岸要做好定期疫情普查,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对进口的木材和木质包装,可用溴甲烷与磷化铝混合熏蒸;对竹木藤制品,可用硫磺熏蒸[13-14]。另外,胡学难等利用斯氏线虫感染双钩异翅长蠹取得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15]。

参考文献

[1]黄可辉,郭琼霞,姚向荣.双钩异翅长蠹Heterbostychus aequalis生物学特性与检疫防治研究[J].武夷科学,2004,20(1):93-97.

[2]郑华.双钩异翅长蠹的危险性分析与风险管理[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3):85-91.

[3]马以桂,王宏伟.双钩异翅长蠹[J].天津农林科技,1995(4):47-48.

[4]曾大鹏.中国进境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及危险性病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l998:l35-l37.

[5]陈志麟.双钩异翅长蠹―― 一种应该引起重视的危险害虫[J].植物检疫,l990,4(4):264-267.

[6]刘洪霞,冯益明.双钩异翅长蠹在我国潜在的适生性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1):24-28.

[7]Himans RJ,Cameron SE,Parra JL,et a1..Very high resolutioninterpolated climate surfacesfor globalland are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2005,25:1 965-1 978.

[8]于娟.世界天然橡胶的生产与分布[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2(9):l-2.

[9]Elith J,Graham HC,Anderson PR,et a1..Novel methods improve prediction of species distributions from occurrence data[J].Geography,2006,29:129-151.

[10]王运生,谢丙炎,万方浩,等.ROC曲线分析在评价入侵物种分布模型中的应用[J].生物多样性,2007,15(4):41-48.

[11]Metz C E.Basic principles of ROC analysis[J].Seminars in Nuclear Medicine,1978,8(4):283-298.

[12]Phillips S J,Anderson R P,Schapire R E.Maxinmm entropy modeling of specie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J].Ecological Modeling,2006,190(3-4):231-259.

[13]陈志麟.溴甲烷与磷化铝混合熏蒸藤害虫效果好[J].植物检疫,l990,4(6):408.

[14]陈志麟,刘镜清,胡耿良,等.双钩异翅长蠹的检疫处理[J].植物检疫,l993,7(3):188-190.

篇8

本文就定位业务的架构演进和互通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定位业务的应用策略和互通策略。为简便起见,本文大部分内容的描述就移动承载网是WCDMA的情况展开。

由于定位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应用和互通策略对其它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定位业务的架构

定位业务,即基于位置的业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有时也称为LCS(LocationService),是指通过移动网络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通信系统或第三方,并借助地图信息的支持,为移动用户提供与其位置相关信息的业务。

目前在定位业务的架构主要由3GPP的一系列规范规定,OMA的架构与3GPP的架构基本保持一致,仅在用户平面定位方面有新的思路,这里先以3GPP的规范为准介绍定位业务的架构。

在3GPP的规范中,根据请求发起方的不同,定位业务可以分为三种:

1.终端始发定位请求MO-LR(MobileOriginatedLocationRequest):终端通过空中接口向定位管理系统直接发起的定位请求,它可以向网络直接请求位置信息、请求辅助数据或请求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第三方。由于该功能目前应用模式不清晰、灵活性差,几乎不能在实际应用中见到。

2.终端终止定位请求MT-LR(MobileTerminatedLocationRequest):使用最普遍的请求方式,终端通过定位客户端LCSClient(即第三方或SP)向定位管理系统发出定位请求,终端和LCSClient之间一般要通过为定位业务接入网关(短消息系统、多媒体消息系统或WAP网关等)接入到LCSClient。

3.网络触发定位请求NI-LR(NetworkInducedLocationRequest):请求从正在为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的PLMN内部发出,主要应用于支持对紧急呼叫发起方的定位,在这种方式下,定位的结果往往通过定位管理系统发送到能处理紧急呼叫的专用LCSClient处。

图1示意了定位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三种定位请求发起方式的区别。

在图1中,网关移动定位中心GMLC(GatewayMobileLocationCenter)是核心的设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定位管理系统,它不仅处理各种定位请求、根据请求所要求的精度调用无线网络的能力得到定位信息,而且完成定位业务的运营,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签约信息管理、增值应用的鉴权认证和计费等功能。

服务移动定位中心SMLC(ServingMobileLocationCenter)是具体完成定位功能的逻辑设备,主要功能是在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并将测量消息转换为用户的经纬度信息。

3G核心网设备MSC或SGSN在这里类似一个请求,主要起着将请求路由并转发到SMLC的作用。

面向开放业务体系的发展

1、基本的趋势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尽管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用户定位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技术的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其原因在于完成一次定位往往需要核心网和无线网甚至终端的参与。

在3GPP对定位业务进行规范制定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复杂性,并提出了前面描述定位业务架构来将这种复杂性简单化:

1.3GPP将最终的定位计算单元SMLC固定在无线网侧,这主要是因为位置与无线侧设备位置往往是相关的:最基本的定位方法CellID可以在无需终端主动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终端所处蜂窝的ID得到;而OTDOA的定位方法通过内置在NodeB中的位置测量单元LMU协作完成,这种协作的控制中心SMLC设置在RNC即可;对A-GPS的定位方法言,参考GPS基准站一般每直径200~500km需要部署一个,可以考虑和RNC共建,并将相关计算在RNC中的SMLC模块中完成。

2.核心网的MSC或SGSN作为一个请求处理的中间出现,它们可以通过Lg接口(MAP信令)接入各种GMLC的请求。

3.3GPP将定位业务的核心接入部件制定为业务层设备GMLC。GMLC不仅负责接入和各种定位请求,同时还是LCS业务的运营平台,完成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业务签约信息管理、SP数据管理和计费等功能。

通过以上的努力,定位业务的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清晰。虽然在提供业务时,运营商需要考虑到终端、无线网、核心网和业务网设备对定位业务的支持,但各部分的功能和接口都已经划分得很清晰,各部分的规划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面向用户平面的发展

尽管3GPP已经将定位业务架构清晰化、简单化,但因为涉及到核心网、无线网甚至终端在信令底层的参与,整个架构还是相对复杂的,这时,一种更加简单的架构——基于用户平面实现定位的架构SUPL(SecureUserPlaneforLocation)被OMA提出,并成为了新的趋势和可替代方案。相对而言,3GPP的实现方案被称为基于控制平面实现的方案。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在众多的移动数据业务中,一个能体现移动网特色的业务是移动定位业务。由于人们对移动业务的依赖,移动终端已经非常普及,而且人们习惯将手机随身携带,这样,通过手机终端来定位用户,为许多应用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本文就定位业务的架构演进和互通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定位业务的应用策略和互通策略。为简便起见,本文大部分内容的描述就移动承载网是WCDMA的情况展开。

由于定位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应用和互通策略对其它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定位业务的架构

定位业务,即基于位置的业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有时也称为LCS(LocationService),是指通过移动网络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通信系统或第三方,并借助地图信息的支持,为移动用户提供与其位置相关信息的业务。

目前在定位业务的架构主要由3GPP的一系列规范规定,OMA的架构与3GPP的架构基本保持一致,仅在用户平面定位方面有新的思路,这里先以3GPP的规范为准介绍定位业务的架构。

在3GPP的规范中,根据请求发起方的不同,定位业务可以分为三种:

1.终端始发定位请求MO-LR(MobileOriginatedLocationRequest):终端通过空中接口向定位管理系统直接发起的定位请求,它可以向网络直接请求位置信息、请求辅助数据或请求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第三方。由于该功能目前应用模式不清晰、灵活性差,几乎不能在实际应用中见到。

2.终端终止定位请求MT-LR(MobileTerminatedLocationRequest):使用最普遍的请求方式,终端通过定位客户端LCSClient(即第三方或SP)向定位管理系统发出定位请求,终端和LCSClient之间一般要通过为定位业务接入网关(短消息系统、多媒体消息系统或WAP网关等)接入到LCSClient。

3.网络触发定位请求NI-LR(NetworkInducedLocationRequest):请求从正在为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的PLMN内部发出,主要应用于支持对紧急呼叫发起方的定位,在这种方式下,定位的结果往往通过定位管理系统发送到能处理紧急呼叫的专用LCSClient处。

图1示意了定位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三种定位请求发起方式的区别。

在图1中,网关移动定位中心GMLC(GatewayMobileLocationCenter)是核心的设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定位管理系统,它不仅处理各种定位请求、根据请求所要求的精度调用无线网络的能力得到定位信息,而且完成定位业务的运营,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签约信息管理、增值应用的鉴权认证和计费等功能。

服务移动定位中心SMLC(ServingMobileLocationCenter)是具体完成定位功能的逻辑设备,主要功能是在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并将测量消息转换为用户的经纬度信息。

3G核心网设备MSC或SGSN在这里类似一个请求,主要起着将请求路由并转发到SMLC的作用。

面向开放业务体系的发展

1、基本的趋势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尽管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用户定位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技术的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其原因在于完成一次定位往往需要核心网和无线网甚至终端的参与。

在3GPP对定位业务进行规范制定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复杂性,并提出了前面描述定位业务架构来将这种复杂性简单化:

1.3GPP将最终的定位计算单元SMLC固定在无线网侧,这主要是因为位置与无线侧设备位置往往是相关的:最基本的定位方法CellID可以在无需终端主动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终端所处蜂窝的ID得到;而OTDOA的定位方法通过内置在NodeB中的位置测量单元LMU协作完成,这种协作的控制中心SMLC设置在RNC即可;对A-GPS的定位方法言,参考GPS基准站一般每直径200~500km需要部署一个,可以考虑和RNC共建,并将相关计算在RNC中的SMLC模块中完成。

2.核心网的MSC或SGSN作为一个请求处理的中间出现,它们可以通过Lg接口(MAP信令)接入各种GMLC的请求。

3.3GPP将定位业务的核心接入部件制定为业务层设备GMLC。GMLC不仅负责接入和各种定位请求,同时还是LCS业务的运营平台,完成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业务签约信息管理、SP数据管理和计费等功能。

通过以上的努力,定位业务的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清晰。虽然在提供业务时,运营商需要考虑到终端、无线网、核心网和业务网设备对定位业务的支持,但各部分的功能和接口都已经划分得很清晰,各部分的规划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主要试剂与仪器

眼科A超仪(美国泛美公司,型号:176599,探头:100MHz),多功能气体麻醉机(德国麦蒂AREA-CT4型),镜片箱及检眼镜,冰冻切片机(德国MICROM,型号:HM525),RA标准液(美国Sigma公司)。

1.1.2实验动物及分组

取3~4d龄的健康三色豚鼠共20只,随机编号,登记分组,雌雄不限,体质量100g左右,室内饲养,饲养室内采用日光灯照明,在光照时间内供给动物充足的食物和水,自然昼夜周期,室温22~24℃。实验结束时,豚鼠的生长状态基本一致。所有豚鼠分别编号并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视黄酸诱导组10只。正常对照组,每日上午1000时喂饲0.5mL花生油;视黄酸诱导组,每日上午1000时按24mg•kg-1喂饲0.5mL花生油调配的视黄酸。

1.2方法

1.2.1屈光度测量

喂饲前和喂饲后第5天各检查1次,由同一验光师(未知动物组别)验光。验光前先给予结膜囊内滴10g•L-1环戊通滴眼液3次,每次间隔10min,待瞳孔散大后行带状光检影,在工作距离1m处以0.5D的间隔分别进行水平和垂直子午线上的检影,散光以半量等效球镜计算。

1.2.2眼球超声检测

喂饲前和喂饲后第5天进行,用多功能麻醉机气体(体积分数1%氟烷+体积分数99%氧气)麻醉豚鼠。用眼科A超测定双眼眼轴长度(取角膜内皮面到眼球后极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距离),以自动模式连续测量10次,使用Scope软件统计并计算平均值,精确到0.1μm。

1.2.3巩膜切片HE染色

分别选取正常对照组和视黄酸诱导组后极部巩膜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巩膜变化,使用Imagine图像处理软件测量并计算各组后极部巩膜的厚度。

1.2.4透射电镜观察后极部巩膜

分别选取正常对照组和视黄酸诱导组后极部巩膜相同部位处进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巩膜组织中胶原纤维的数量、直径以及排列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各组数据结果记录为均数±标准差(珋x±s),两组比较用t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屈光状态

实验前两组豚鼠眼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5天视黄酸诱导组豚鼠眼的屈光度为(+1.73±0.80)D,正常对照组豚鼠眼的屈光度为(+6.50±1.60)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黄酸诱导组的豚鼠眼屈光度平均增加了-4.80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眼轴长度

实验前两组豚鼠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5天正常对照组的豚鼠眼的眼轴长度为(7.628±0.009)mm,视黄酸诱导组豚鼠眼的眼轴长度为(7.743±0.005)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诱导后豚鼠巩膜厚度的变化

HE染色结果显示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视黄酸诱导组眼巩膜明显变薄(图1)。测量两组眼巩膜厚度可见视黄酸诱导组的豚鼠眼巩膜厚度为(0.089±0.009)mm,正常对照组的豚鼠眼的巩膜厚度为(0.108±0.005)mm,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黄酸诱导组的豚鼠眼巩膜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透射电镜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黄酸诱导组的豚鼠眼巩膜胶原纤维数量减少,具体表现为胶原直径变小,分裂明显,呈毛刷状,胶原结构稀疏,“胶原复合体”(位于巩膜成纤维细胞附近,正常对照组表现为中心致密,周边稀疏)中心区变得稀疏(图2)。

篇10

[摘要]从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首次出现存差开始,存差就一直备受关注,不少学者把存差大小作为储蓄增长相对过快,信贷增长相对不足,资金闲置和使用效率低的反映。今年4月,我国的存差历史性的突破了10万亿元的大关,不少学者更进一步把存差的激增归纳成为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支持不足。本文从宏观角度入手,力争找出近年来我国存差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为提出解决存差增长过快提供依据。

[关键词]存差准备金资产多元化

存(贷)差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与各项贷款的差额,存款大于贷款是存差,贷款大于存款是贷差。存款余额的增加、贷款余额的减少,以及两者的同时变动都有可能导致存差的出现。下面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对存差的出现进行分析。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占用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它最初的功能是保证商业银行应对意外的支付需求,而现在已经演变为中央银行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辅制度安排或工具。而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从形态上看,既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具有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存款准备金的出现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变相的减少了可以发放贷款的总量,有助于存差的形成。

在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过热”,从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经先后5次调整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特别是2006年7、8月中旬先后两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各0.5%,调整后比1999年高出了2.5%,达8.5%。另外,各大银行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大约在3%左右,两者合计达到了11.5%左右。按照这一标准,2006年8月末的银行存款中约有3.7万亿元准备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

二、外汇储备的激增,导致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进而影响存款余额

从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对中资企业实行强制结汇,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除少数非贸易非经营性收入外,都必须卖给指定的银行。近年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增加迅速,特别是2005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达到了2089亿美元。截止到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的外汇储备达9411亿美元,比1999年底增加了7864.2亿美元,增幅达608.4%。由于大量的外汇涌入,为了稳定汇率,中央银行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市场。按照我国美元对人民币1∶8的汇价计算,从1999年底到今年第二季度,我国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大约多投放了约6.3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虽然投放的基础货币不一定都转化成为存款,但是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必然会增加货币存款余额,从而加大了存差扩大的趋势。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与核销

从银行的资金来源看,情况一般比较稳定,特别是在我国存款是非常有保证的,一般不会出现存款损失。然而银行贷款却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为了促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其轻装上阵,从而增强其竞争力,我国在先后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通过挂牌出售、核销等方式处置这些不良资产,累计总额达到了数万亿元。另外,还有一部分不良资产不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而直接核销。这些剥离与核销的不良贷款直接从商业银行的贷款中除去,使得贷款余额减少,存差相应增大。

四、银行业在提高资产多元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存差的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银行业严格执行分业经营,主要的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款及其相关业务,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证券经营、保险等业务。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还是依靠的“吃利息差”。据统计,我国银行69%左右的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

与国际大银行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净利差小和中间业务不发达的特点。在净利差方面,随着多轮的利率调整,存贷款间的净利率差越来越小,而且我国在利率方面实行的“贷款上限放开,存款下限放开”政策隐含着贷款利率的重心将向下移,存款利率的重心将向上移的趋势,必将会导致净利差进一步缩小。与香港市场上的几家国际性银行比较,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国际性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仍分别高达3.22、2.80。而在内地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净利差仅在1.7左右,中国工商银行为2.01,即使是定价能力表现最强的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也只有2.44和2.36。在中间业务方面,我国银行更是显示出了不足。作为国外银行的主要盈利手段,中间业务所占的比重都达到了30%以上,而我国仅有中国银行接近这一数字,达到了25.4%,其他的三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只有15%左右,招商、民生和浦发仅仅只有5.1%、1.5%和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