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04-02 18:1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篇1

关键词:自我护理能力;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生活质量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是浸润性膀胱癌治疗的金标准[1]。在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中,将近50%保留永久性膀胱造瘘[2],即在腹壁行膀胱尿流改造口。尿流改道后需要终身配戴集尿袋,虽是一种比较简单和安全的永久性尿流改道术,但腹壁造口、配戴集尿袋改变了患者正常的生理排尿途径,造成患者自身形象改变及身体、心里状况和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严重降低。为此,本研究对30例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术后患者进行程序化的自我护理,克服各种心理与身心上的不良负面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因膀胱癌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接受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右侧造口的患者60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8岁;男性50例,女性10例;回肠代膀胱40列,输尿管腹壁造口20例,住院时间15~40 d。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1.2方法 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及常规治疗的同进采用一般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及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程序化培训,有意识地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1.2.1建立患者健康电子档案 为30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包括患者姓名、年龄、职业、身体状况、住院治疗情况、手术方式、疾病相关知识知晓与技能掌握情况、出院时的身体健康情况、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评估,详细记录并按住院号存放。

1.2.2疾病相关知识知晓 由主管护士根据每位患者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一对一的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并借助图片、视频演示,让患者及家属详细了解膀胱癌的治疗前景及手术方式、术后各引流管的认知,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接受膀胱全切腹壁造口尿流改道的事实,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主动承担自我护理的程序化培训。

1.2.3心理状态评估 对30例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并分析,找出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的潜在心理,针对性进行疏导,并给予家庭支持,让家属对患者的手术前后的身心状态也有一定的了解,以应对初期的不适应。

1.2.4实践指导 术后在进行腹壁造口护理前,经管护士对造口用品的选择,既要患者使用方便,又对皮肤刺激小且有防逆流装置;结合彩色图片讲解造口的颜色、形状、黏液的观察;传授护理造口的知识;邀请家属一起,示范更换造口袋的具体步骤,必要时组织以前的患者现身说教,鼓励患者参与,自己动手,对换袋技能给予评估、纠正,使患者在出院前基本掌握造口的自我更换与护理。

1.2.5自我形象再塑造 自我形象紊乱是个体在感知自身形象方面受到干扰[3]。医护人员应理解,给予安慰和鼓励,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帮助其控制或适应,从而达到自我形象的再塑造,把尿流改道造口自我护理的轻松自然,不要太在意别人的同情或是厌恶。

1.2.6程序化培训自我护理能力评估 有研究显示膀胱造口患者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4]因此,要提高患生活质量,程序化培训自我护理能力势在必行。国外研究已建立相关标准化的造瘘患者健康教育标准流程, 并发展了相关有效的测量工具评估造瘘患者皮肤问题及造瘘患者的生活质量[5-6]。本组综合利用李鲁等[7]、皋文君等[8]研制的适用于中国人群的简明中文版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调查,自制一张简单易操作的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估表,对患者进行程序化培训,并根据患者表现一一评估。我们把程序化自我护理能力评估表分为7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按是否自我意愿、主动学习自我护理知识、自我护理技能三方面来评分比较。无自我意愿的为0分,自我意愿为1分,主动获得自我护理知识为2分,自我护理技能为3分,总分0~21分。7个条目分别为:①对造口的反应;②移除造口装置;③测量造口径口;④新造口装置中造口径口的校准⑤皮肤护理⑥安装新造口装置⑦排空程序。

2结果

通过对30例患者,采取护理程序化培训后,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提高,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率远远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自我护理是一种为了自己的生存健康及舒适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良好的自我护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9],是现代护理学中的一个新概念,是个体在稳定或变化后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本组通过自我护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影响生活、健康、情绪的各种因素,从而达到自我心理调节,重塑自我形象,给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新定位,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舒适感和幸福感。30例患者完全正视因膀胱癌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的现实,并坦然接受,在自我护理过程中学会了不依赖别人,不抱怨不公,学会疏泄或排解不良情绪,自我价值得到肯定,情绪稳定,并积极主动参与我们科组织的同类疾病沙龙,心得交流,不断总结经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得出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对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其实施过程及评估方法简便易行,且增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78.

[2]Johansen LS,Christensen TH,Bendixen,et al.Cystectomy in denmark 2000-2005[J].Ugeskr Laeger,2008,170:215-217.

[3]李静娣,陈桂凤,袁月莲.健康教育对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5):105-107.

[4]Piwonka Ma,Merion JM.A multidimensional modeling of predict-tors influencing the adjustment to a colostomy[J].J Wound,Osto-my and Continemce Nurs,1999,26;298-305.

[5] Jemec GB, Martins L, Claessens I ,et al. Assessing peristomal skin changes in ostomy patients: Validation of the Ostomy Skin Tool [J].Br J Dermatol,2011,164:330-335.

[6]Baxter NN, Novotny PJ, Jacobson T, et al. A stoma quality of life scale[J].Dis Colon Rectum,2006,49:205-212.

[7]李鲁,王红妹,沈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36(2):109-113.

篇2

生物课本中的一些实验结论学生一看便知,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探究实验其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了实验结论。这样,对知识的新鲜感就淡了,学生是被动、惯性地在学习知识。如果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捕捉鼠妇并拿到课堂上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我相信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学生享受着做实验的过程,同时享受着生物课堂带给他们的快乐,课堂效果不必多说。

二、实验可以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例如,在讲到“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动物细胞”这几节课时,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并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实验步骤,培养了自主阅读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互相合作的能力;通过表达交流并得出结论培养了总结归纳和准确表达的能力;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和再思考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统计,分析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利的完成实验,反复摸索培养了动手能力;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变化和结果培养了观察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总会发现自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并得到培养和提升,这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实验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篇3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做为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认识事物的前奏,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如果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欲”和“求”.而他们一旦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将学生带出课堂.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把鼠妇的图片,生活习性等资料整理好.让学生对鼠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上课后,我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校内捕捉鼠妇,要求每组鼠妇数不少于10只.(实际实施中有的组数目达不到要求,我会让别的组给予支援,有时会合并小组.)抓捕后各小组按照课前的实验设计进行探究(探究后提醒学生将鼠妇放归大自然),各小组记录好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完毕,学生回到教室,各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探究过程及结论,同学之间就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相互交流.除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学生还设计了温度和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等实验.课堂上基本是学生忙碌的身影和唇枪舌剑的争辩,而我只要坐山观“虎”斗.再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我也会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去感悟植物对阳光,水分等的争夺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我还让学生将湿地和旱地的同一种大小差不多的植物拔出进行根的比对,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旱地植物根系更发达的原因,从而加深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理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我觉得这种“带出去”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有时甚至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鼠妇探究教学中,我们班就有学生设计了一个便于观察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玻璃盒.

第二,带学生做游戏.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如果能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气氛,将一些适当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设计成一种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身心愉快地在玩中学,做中学,思考中学,合作中学,生物课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对生物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和积累,也能变成一个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去享受美的熏陶,情的陶冶.比如在学习《男女性别决定》时,我让每组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中装100张写有X的纸片,代表,另一个信封中装50张写有X的纸片和50张写有Y的纸片,分别代表带X染色体的卵细胞和带Y染色体的卵细胞.将这些纸片随机洗匀,小组同学在两个信封中各取一张纸片组合成XY(代表生了一个男孩)或者组合成XX(代表生了一个女孩),重复实验,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性别是如何被决定的,并理性认识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再如讲到桦尺蛾的体色随周围环境而改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体色变化的生物学意义,我让学生做“捕食”游戏,学生扮演桦尺蛾的捕食者,而由一些铺在红纸上的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扮演桦尺蛾.通过捕食,学生发现与背景颜色越接近的桦尺蛾越不易被捕食,而颜色反差大的总是最先被吃掉.通过游戏,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了保护色其实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第三,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实验.作为科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预先布置课外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也把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提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比如《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一节的教学.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在课堂上是完不成的,因此,我在一周前便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他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实验的成果带入课堂进行评比,失利的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并在课后继续探究其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比如,我曾出过一个题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究“音乐对种子的萌发有好处吗?”对于这种话题,学生们很感兴趣.通过实验,他们不仅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基本条件,还知道音乐等因素也能影响种子的萌发,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和来之不易.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做到的.

篇4

【关键词】动手实验;有趣事例;生理现象;设计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一直都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探索得知: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也不失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1.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我在课前先把鼠妇的图片,生活习性等资料整理好。让学生对鼠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上课后,我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校内捕捉鼠妇,要求每组鼠妇数不少于10只。(实际实施中有的组数目达不到要求,我会让别的组给予支援,有时会合并小组。)抓捕后各小组按照课前的实验设计进行探究(探究后提醒学生将鼠妇放归大自然),各小组记录好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完毕,学生回到教室,各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探究过程及结论,同学之间就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相互交流。除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学生还设计了温度和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等实验。课堂上基本是学生忙碌的身影和唇枪舌剑的争辩,而我只要坐山观“虎”斗。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我觉得这种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有时甚至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结合自然界中有趣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物教科书内描述的各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知识,很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环境中见到或接触过,多少有点了解和认识。但因不感兴趣而印象不深刻吧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插入自然界中一些奇趣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要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加强对大自然的环保意识。热爱生物学,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设法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地位,转变为自主积极开展思维的主动学习地位。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 引入有趣的生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呼吸系统的内容时,为了使同学对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感兴趣,我和同学们说:我们的肺是非常忙碌。它一天到晚,总是不停地吸入新鲜空气,把空气中的氧气留下,再把身体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呼出去。即使你睡着了,它也决不“躺倒不干”。因为人体一刻也不能缺少氧气,也容不得废气存留体内。不然,身体里的所有化学变化,都非乱套不可!可是,你们知道吗?人在出生之前,肺是瘪的里边一丁点空气都没有!而且肺里还灌满了“水”——“肺液”。所以一到出生,麻烦就来了。

首先,必须把肺里面的水全部弄走,不然,怎能进得了空气?其次,还得让瘪肺张开,这就需要小婴儿自己能吸气才行。可是小婴儿又怎么知道出生了,该吸气了?这第一次呼吸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气体又如何在肺内进行交换?全班同学都让话题吸引着静静地听,我接着说:前面的提问可留待以后有空再处理,但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如何?是本节要理解的重点内容,同学们现在就要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大家都边看课文边思考,积极寻找答案,不时小声讨论着。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讨论,并举手要求发言。我分别让举手的同学说出答案和理由。答对的同学即时给予表扬。答错的同学循循诱导启发,助其沿着正确的答题方向思考,循序渐进,逐步分析克服困难,向着答案步步逼近,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正确的答案。这就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克服自卑感,增强学习自信心,还可提高班集体的课堂学习兴趣,全班同学配合老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过程。

篇5

一、影响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学生因素分析

1.学习动机水平

学生想不想学习高中生物?想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是学生生物学习动机,有强烈学习欲望,并自我定位较高学习目标的学生往往高中生物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会更为勤奋的学习高中生物知识,在解决生物问题时,思维更为严谨.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是怎么形成的呢?

通常情况下,一个学生生物学习的成就动机对其生物学习水平影响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考试成功”,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激励.

2.学习态度

在知识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和行为对学习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严厉一些的老师,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时态度更为端正些!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施加压力对学习态度有积极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态度本身就是学生内在的情感倾向,正向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端正,给学生施加压力和不断地强调生物学习的重要性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成绩,不过很有限,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也是短暂的,那么学习态度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还必须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改进方法,调节自我的学习行为,找到适合自己能够有效提高生物学习成绩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沉淀下来,坚持实施到日常学习中形成习惯.

3.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应该是很高的,兴趣是学生生物学习中最为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习内在的驱动力,兴趣从何而来?

有部分学生本身就喜欢生物知识,喜欢生物课,上生物课表现为很愉快、很兴奋.

不过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生物学习兴趣是需要激发和调动的,生动的、直观的生物、生命现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有趣的生物学史、新奇的生物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生物现象的研究源自于生活,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置上要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既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给学生以亲近感,容易引起学生认知共鸣,达到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学习的价值.

4.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应该有适合自己个体发展的学习策略所支撑的.那么什么是高中生物学习策略呢?特点怎样?

所谓学习策略是学生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习有效性和考试成绩而主动采取的对自己学习进程的调控行为,具有动态性,贯穿于高中生物学习的整个过程;学习进程具有未知性,所以学习策略是复杂的和跨学科迁移性,不是机械地运用,也不是简单地将原有学习策略直接迁移,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可以具有多元化,统计学研究表明,越是生物学习成绩差异、学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习策略或内隐于学生学习行为之中,或外显出来,都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主体化有效教学的途径――情境化探究课

1.情境化探究课的流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类似于知识收纳箱,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对于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全然不知,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生物学素养的提升,从生物学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知识、方法都是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分析、总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本身就具有一个“探究”的过程,我们的生物课教学不可能让学生回复到从科学家从无到有的发现过程,那个太漫长了,不过我们应该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接近主要的知识及其所包含的科学元素、科学精神,同时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能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实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2.案例――“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探究活动

明确研究课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读书了解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知识内容和要求,从校园环境出发,讨论校园里是否有鼠妇.)

活动要求:要求学生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子问题,进一步考虑如何实施探究.

互动探究过程:

(1)学生提出探究课题:从水、光、温度、土壤和空气等对鼠妇的影响提出问题.例如,水的多少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土壤板结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

(3)分组实验:捕捉鼠妇,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制作简单的实验装置,实验,观察记录.在实验中,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如果实施有困难,也可以进行组间交流,教师追踪整个实验检查,从宏观层面给以指导.

(4)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内部交流的形式,各组汇集实验情况.

篇6

【关键词】隐性教学资源 生物实验技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118-01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生物实验的最大效益,善于发现教材中和生活中的隐性教学资源,并充分利用这些隐性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生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一、善用错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生好奇心强,在操作生物实验时容易出现一些小错误,教师可以趁势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错误中提高生物实验技能。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这个实验为例,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都十分好奇,有的学生在实验时将完整的一片洋葱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的学生将自己的一截头发、一片指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笔者虽然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做法,但没有马上制止他们。过了几分钟,这些学生便来问笔者:“老师,为什么我把一片洋葱叶片放在显微镜下什么也看不到?”“做临时装片可以观察到洋葱的表皮细胞,为什么把头发、指甲放上去后却看不到?”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求他们认真阅读教材,注意显微镜观察物体材料的要求和规格,对比头发、指甲这些实验材料。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在显微镜下观察的东西必须是薄且透明的材料。

又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实验前,学生从野外捉来了鼠妇做实验材料,完成实验后,理应将这些鼠妇放回去,但有些学生并没有将这些鼠妇放生,不是将这些鼠妇拿来玩,就是将它们弄死。笔者觉得学生太没有爱心了,便批评了他们几句他们却说:“鼠妇是害虫,必须消灭它们。”学生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组织学生讨论“要不要消灭鼠妇”,在讨论时渗透爱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让他们知道鼠妇也是大自然生物链的一个环节,人为地破坏生物链,会影响生态平衡,甚至会影响人类的生活。

二、结合生活实际,发掘实验材料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发掘实验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现实验主题的多样化。只要善于观察、发现和利用,实验资源可谓无处不有,旧报纸、玻璃瓶、小孩的玩具等都是实验资源。例如,七年级上册实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操作这个实验时可以用我们常吃的洋葱作为观察的材料;在开展“空气尘埃测定板”实验时,要探究尘埃污染严重的地方,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纸板、凡士林等作为实验资源,让学生进行实验。利用八年级上册实验“蚂蚁的社会行为”探究蚂蚁的行为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子、面包屑等作为实验材料。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一课中有观察人体小肠结构的内容,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剪刀、尺子、胶水、纸板、线团等材料,模拟制作人体小肠壁的结构模型,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深入了解小肠壁的结构特点。

三、开放实验方式,开发隐性资源

开放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是开发隐性资源的又一做法。在做实验之前,可以给学生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例如,八年级下册实验“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笔者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有的学生得出的结果是酒精的浓度越高,水蚤的心率就越慢;有的是酒精浓度越高,水蚤的心率就越快。对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得出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然后再进行实验。再次实验后,一个学生发现酒精浓度越高,水蚤心率越来越慢,但是,酒精浓度越低,水蚤心率就越来越快;而另一个学生发现在高浓度的酒精作用下,水蚤的心率是先快后慢,最后停止。有了这一发现后,学生对这个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探究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能否从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转到酒精对人类心脏的影响”,进而发掘更多的实验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掘更多的实验资源,提高实验技能。

篇7

关键词: 生物 探究性学习 开展 素质教育

1.引言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时代主题和任务。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素养的教学方法,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正式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彻底改革,学生将从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生物课将更多的是学生的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在九年义务教育生物七年级上册第15页,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实验的例子。然而许多教师或书刊上介绍的都只限于鼠妇在明亮、阴暗处时的状态,按照课本上的内容介绍。当然这种介绍显得有点局限,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鼠妇就只受到以上两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还可以用其它的一些环境因素来加以探究,使学生的探究过程得到更好的培养,能充分认识鼠妇的生活环境。我对该探究实验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2.实验前准备

2.1实验器具的准备。

盒子、冰块、烧杯、热水、细沙、食盐、泥土等。

2.2实验器具的装置设计。

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左侧放一堆冰块,右侧放一杯热水,可用于探究温度对鼠妇的影响;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左侧平铺0.5厘米的细沙,右侧平铺等量的食盐粉末,可用来探究刺激物对鼠妇的影响;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在左侧放潮湿的泥土,右侧放等量干燥的泥土,可用来探究潮湿环境与干燥环境对鼠妇的影响。

3.科学探究过程

3.1提出问题。

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若干(不能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花坛等)。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温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刺激物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3)潮湿(干燥)环境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3.2作出假设。

通过交流自己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1)假设适中的温度适宜鼠妇的生活,温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2)假设无刺激物的环境适宜鼠妇的生活,刺激物会影响鼠妇;(3)假设潮湿的土壤适宜鼠妇的生活,土壤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

3.3制定计划。

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于验证自己的假设,用上述提到的装置完成计划。

3.3.1探究温度对鼠妇影响的设计

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中,左侧放一堆冰快,右侧放一杯热水,将鼠妇(10只)放在盒子的中间,并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

3.3.2探究刺激物对鼠妇影响的设计

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中,左侧放平铺0.5厘米的干燥细沙,右侧平铺等量的食盐粉末,将鼠妇放在盒子的中间空白区,并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

3.3.3探究潮湿(干燥)对鼠妇影响的设计

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中,左侧放干燥的泥土,右侧放潮湿适中的泥土,将鼠妇放在盒子的中间空白区,并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

3.4实施计划。

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5分钟)的活动情况。

3.5得出结论。

各组之间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现象是否支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

3.6表达、交流。

讨论“环境中的温度、刺激物、潮湿等因素对于鼠妇的分布有什么影响”问题后,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并参看另外三组同学的观察结论,进行综合发言。最后得出“鼠妇喜欢的环境是温度适中、无刺激物、潮湿等环境中”的结论,然后让学生撰写探究报告。

4.讨论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增进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理解,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力,学会与他人共事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能增强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可使学生经过切磋、交流、学会分担责任、分享成功的快乐,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明确科学的价值,思考未来。

探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利用好教材和教学参考料中的探究材料;掌握好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层次和侧重点;组织好探究性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关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差异性,注重学习能力的互补性;及时对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价相结合;依据教材资源,结合当地实际,课内课外结合,灵活调整探究性学习内容;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总结报告的撰写和表达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把创造还给教师,使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整体。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当前生物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完成教学中培养能力的目的,经过教材内容少而精的改革,再加上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了提高,教学条件有了充分的改善,这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但是,探究性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探究性学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开展探究性学习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因认识上的片面性而对传统教学一概否认,不顾实际情况而盲目追求探究的量,忽视探究的质,使探究过程形式化、模式化、表面化,这是可取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能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得到的提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忠,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赵锡鑫,张国柱.中学生物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篇8

关键词:身边资源;尝试和改进;好奇心

初中生物在有些老师和学生眼里是一门“小副科”,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任何学科对于学生来说都很重要,生物也不例外。生物学科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光靠嘴说不行,还要生物实验,如果上好了生物实验课,我们的生物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上好生物实验课?我认为:

一、善于利用身边资源

我们是农村中学,优厚的地理条件就是得天独厚的生物实验课资源,如果我们敢于放开学生的创造力,变书本知识于身边实际生活,变书本实验为自然资源的探讨,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探究课,对于刚刚进入一个新学习环境的新生,如果我们只是讲实验,学生就很难理解,也极为不感兴趣。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上实验课之前,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各抓20只鼠妇,他们就各自去找鼠妇,等上探究课时我刚让学生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就说出了结果,并且同学们也都非常高兴,课堂气氛活跃,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这个探究活动,使我深深地认识到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

二、善于并敢于尝试和改进实验

按照我们初中生物教材有些实验内容与我们北方气候不符合;有些生物实验的实验材料我们这里没有。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我们就是画画讲讲,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就必须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改进。例如,我们七年级上册的光合作用实验。实验材料是天竺葵,我们这里早已没有这一类植物了,我自己就试用几种植物叶片分别进行试验,后来发现我们本地栽的绿叶吊篮效果很好。于是我就把课本实验进行改进,实验材料由天竺葵改为吊篮。这样学生不但体会了课外实践收获的乐趣,也对光合作用一节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持有怀疑态度。

三、善于培养学生实验观察习惯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感兴趣,玩泥巴、看蚂蚁搬家、养蚯蚓这不是缺点。童真、童趣、童心是必须保护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好奇心强,缺乏知识的时代,要想让他们真正得到素质锻炼,教师就要勇于用实验去帮助学生探寻知识的真理。我们要实验就一定要得出科学的结论,因而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用感官从色、味、态进行观察,用尺子等进行测量。总之,所有实验都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闻到的、测到的、量到的得出正确结论,使学生对科学的认识真正做到心服口服。

我认为,生物课不能把学生死死地锁在课堂上,要让他们充分地接触自然,让他们敢于创新实验。八年级课本有这样一句话“自然界是天然的博物馆,自然界是天然的实验室”,我很认同这一观点。这才是培养学生的最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对话互动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求学者。那么何为“对话”“互动”呢?

“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是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则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具有交互性特征,“互动”还包括非语言形式的交流。

“对话·互动”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学生可以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对话·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下,使学习方式改变,从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对话·互动”新型的师生关系,谈一下本人在近几年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和体验。

一、设置情景问题,形成师生间的“对话·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大家所熟知而难以解释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直观而富有情趣的情景下,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自己寻找、捕捉鼠妇的体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①同学们是在哪些地方捕捉到鼠妇的?为什么?②鼠妇受到惊扰后迅速向哪儿躲?③光对鼠妇生活会产生影响吗?④除了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外,温度、水分会不会影响鼠妇生活?让学生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中,积极参到教学过程,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让学生在完成课本教学的同时,为进一步探究创造了条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学生的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强烈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与教师进行对话、互动的同时,加强了学生与动物、自然之间的亲近关系,加强了师生与环境之间的非语言的“对话·互动”关系。

二、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稳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上课一开始,正是教学的“黄金时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存在着“首应效应”。发挥的好,有助于调动学生情绪,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的真正的主体者,形成师生“对话·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首唐诗、一曲宋词都可以引发学生了解生物、了解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产生互动效应。

(二)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1世纪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都可以来源于网络。学生对网络的熟知,可使学生从网上获得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利用学生好学求知的心理特征,鼓励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生物学知识。但由于学生精力有限,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工查阅,然后汇总交流。在讲其他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的教学内容时,安排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全班汇总。学生相当认真、踊跃,甚至设计了精美的小报。学生既了解了大量的动植物知识,又美化了自己学习的环境,同时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约束”与“自由”并行的实验教学方法,维护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注重强调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强调在实验室“轻、静、序、洁”等基本要求,过分约束学生实验的自由度。学生往往按照教师和课本规定的方案完成实验,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学生的个性化实验被压制,创造性的实验理念被扼杀。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在强调实验室上课的基本要求时,多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实验的设计,允许学生进行轻声交流与讨论,教师掌握好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实验、探究,维护学生的热情。

三、通过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对话·互动”关系

篇10

一、实验教学的通病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数年龄在十二三岁,最小的仅有十岁,好动、劣奇心强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特点。我们农村中学实验条件较差,很多实验基本无法开展,能开展的也只能做演示实验,因为学生长期接受老师说教,偶尔做下实验,会使他们立刻情绪高涨,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一旦老师演示结束后学生自己动手时,并不注意老师的要求而将兴趣集中到实验材料实验器具上,许多学生急于观察、玩弄材料,甚至动手操作器材,将教师讲解的实验原理和步骤以及实验器材的爱护等置之脑后,形成学生 各自为政的现象。实验中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对数据的记录、分析和处理等难以有效贯彻,大大降低了实验效果。

二、演示实验的教学

农村中学落后实验条件的限制,教材时间短的制约,实验器材的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实验只能在课堂中演示。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尽可能地将有些操作留给学生,在课前布置他们收集资料、准备材料等。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在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探究实验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和实施,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感悟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的综合、分析等思维过程获取知识,这一过程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与讨论,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时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和处理生物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探索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运用科学的方法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由于我所任教的学校属于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生物活体材料比较容易找。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已去准备探究材料。果然,与我料想的一样,所有学生都找到了鼠妇。可是,有的学生却反映鼠妇个体小,不好保管。这时,我就启发学生,既然鼠妇不易保管,有没有其它材料可以替代呢?学生思索了一下,恍然大悟。说:“可以用蚯蚓呀。”因为本实验是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鼠妇并不是唯一的生物研究对象。学生明白了:“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束缚。”探究的思路便更开阔了。

又如,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我就在课前让学生自学实验过程,然后在家中自己准备器材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将实验结果带到学校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失败的原因,然后老师进行总结,提出此实验的注意事项,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再如,测定肺活量实验,我先让学生用吹气球来大至确定自己肺活量的大小,因为这个方法操作起来简便易行,实验材料也很好找,于是课前让学生自己买气球,课上让每位学生用此方法先测一次,并做好记录,然后用肺活量计再让学生测一次并同前一次对比,学生的参与热情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也真正了解了气球测量法的粗糙,测肺活量的科学方法,知道了自己实际的肺活量,还知道了应测量三次取最大值的规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

四、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