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范文
时间:2023-04-01 16:46: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章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当前我国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幼儿园、教师、家庭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努力树立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5〕(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得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人的离婚率正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由此衍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家庭的变故和不完整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阴影,虽然在生理的成长上并没有影响,但他们的心理早已出现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如何加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对单亲家庭的子女来说,家庭变故使他们极易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自闭自卑心理
一个完整的家庭突然面对破碎,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遭受比父母更大的打击,且他们不具有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难以接受家庭破裂的残酷事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这些孩子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关爱,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讽和嘲笑,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这就难免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除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影响学习动机、态度外,他们的不良情绪也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阻碍他们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三)儿童性别角色的移位
幼儿对成人的模仿对其性格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离异,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如果男孩与母亲在一起,他们耳濡目染基本上都是女性的行为方式,生活里缺少父亲的具有阳刚之气作为榜样,性格中也缺少男,使其在内心更是具备女性的特性。反之亦然。这种性别角色的移位,一方面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不健康,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人口素质的下降,难于适应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必然为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2]
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家庭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三者紧密结合的成长环境中,它们对单亲家庭子女是否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对其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牢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1.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数具有孤独、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特征,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甚至会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态。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尽量为孩子创造温暖轻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2.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要注意性别角色教育,性别角色的学习非常重要。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单亲家长应该注意性别资源的利用,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1.了解单亲家庭情况,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通过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侧面了解主要就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和任课老师的介绍,进行家庭访问。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3]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减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教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学校也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用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的郁闷情绪。
(三)健全社会保障
1.制定有效的法规制度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婚姻观念的变化,单亲家庭将会越来越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法规和制度来保护单亲家庭子女,并关心他们的成长。除此之外,各级政府,特别是与人民直接接触的区、乡政府、社区和村委会,应成立专门负责关心这些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也可以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建立爱心俱乐部,召集社会中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共同为那些需要关爱的学生提供帮助,从而实现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教育有人管、有人帮助,从曾经的专人关爱,发展到今后的人人关爱,以充分体现社会的和谐氛围。[4]
2.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和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尽量做到在第一时刻就得到解决。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抑,不但来自于家庭,而且来自于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以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不总是与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对这些孩子多一些关注和关心,则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一样可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只要多给这些家庭的孩子以温暖和帮助,单亲家庭就会和双亲家庭一样温暖,单翼天使一样可以在空中健康快乐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周筱芬.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39.
[2]顾琼,桑青松.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1):29.
篇3
对于这些孩子如何进行心理疏导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一大问题。从事医学工作几年来,我现在把接触到的单亲家庭的问题行为分为以下几种,并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体会及做法。
单亲家庭孩子常见的心理偏差有如下一些:
一、自私狭隘。家庭的不健全,使得这些孩子做事情更多地从自身出发来考虑,因为缺少关爱和保护,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好自己,别人和集体的利益则往往不怎么关心。
二、抵触叛逆。由于家庭的不健全,有些孩子不能正确对待,他们会认为这是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因此对他人和社会有抵触叛逆的心理,在学校里往往是老师让其往东,他却往西,让人伤透脑筋。有时即使是他人的好意帮助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甚至被他们误解或曲解。
三、抑郁冷漠。家庭的残缺使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失了应有的爱和保护。这些孩子有时候受到伤害也无处诉说,有了心事找不到倾诉的对象。这些矛盾逐渐在心里积压起来,是他们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因此常常人为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
四、胆小孤僻。由于缺乏安全感,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胆小,不敢或不想与人交往。他们常常认为,如果少些与外界的接触就会少一些矛盾的产生,而矛盾少了自己就安全一些,这样时间久了,逐渐就会养成孤僻的性格。
五、自卑敏感。家庭的不完整,使得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幸运,心理上的劣势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同时,他们对于其他人的交流也会很在意,生怕别人议论自己家庭的不幸,当别人议论他们自己比较敏感的话题时就会躲开。
六、“早熟”霸道。单亲家庭的孩子有时会显得很早熟,表现在他们处理问题的时候比其他孩子“有心计”、与别人情感的交往上很“霸道”,这些都源自他们想赢得更多的友爱和关怀,不愿意被别人抛弃的心理。
七、愤世嫉俗。这种心理往往是离异的父母们的憎恨所引发的,或者是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受到了外界不公正的待遇所产生的,并且这种仇恨和憎恨会逐渐扩大范围,由对一个人或某种环境的憎恨扩展到对他人的不满、对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满。他们往往会小题大做,引发和其他同学的矛盾,甚至有时会“主动”制造矛盾,掀起风波。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她)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针对这样一种现状,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又该如何对待呢?在我几年的医护工作中,我觉得下面的一些方法行之有效。
一、帮孩子清理心灵垃圾。单亲家庭的孩子内心常常淤积了很多负面情绪,但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这就要家庭、老师、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同他们交流时要注意,倾听比言说更重要,他们的沉默寡言源于无人可诉、无处倾诉。因而要真心、耐心、细心地帮助他们释怀,消融他们的心灵伤痛,帮助他们清理心灵的垃圾,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
二、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医护人员要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会应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以及心理上的不适,掌握自我调节的科学方法,如补偿、疏导、宣泄、升华、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这样,孩子就能有效应对由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增强适应能力,使自我意识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性别教育不可缺失。性别教育的缺失,是单亲家庭孩子出现心理偏差十分突出的问题。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会给他们带来性别、心理方面的困惑。因此,除了提醒家长要注意亲戚朋友的性别资源教育孩子之外,还要帮助他们扩大活动范围和社交面,让孩子多余同学、同伴交流、合作,指导孩子阅读有关的书籍、报刊,观看相关电视、广播节目,从中释疑解惑,获得必备的常识与技能。
篇4
晓萍,一个非常腼腆的初三女孩,近来因感到困惑不安而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在咨询过程中,晓萍似乎很为难地说出自己的家庭背景。她说:“我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为我是单亲家庭,同学老师知道后会对我另眼相看的……”
【一起分析】
前面故事中呈现的现象,在我们中学生中已不是特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里,我们往往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心理困惑便油然而生。最重要的心理困惑包括以下几点。
自卑:这类同学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即使经济有困难也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同学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于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被拒绝感:由于单亲父母必须独立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合――尽管我们知道父母已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我们可能觉得跟其他有完好无缺的家庭的同学相比,有很大不同。
本能退缩感: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受到伤害,本能的反应是退缩、拒绝说话、不愿付出爱与关怀。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我们,但我们仍有可能疏远这些人。我们会感到命运不公,为什么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家里?自我退缩的行为中,许多青少年会感到非常孤单,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十分无助,在情绪上可能会忧郁。
案例中的女生,与大多单亲孩子一样,觉得父母离异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总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瞧不起自己。
【一把钥匙】
根据前面的分析,遭遇自己家庭的特殊背景(单亲),需要掌握一把有用的心灵钥匙,重新认识自己。需要自律、富有责任心,发挥自已的活力和创造力,向着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的方向努力。
(1)坦然面对。
造成单亲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过错而导致的。如父母离异,是父母解决他们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是父母的一种决定和选择,也是他们的一种权利,而不是我们的问题。即使自己有内疚、愤怒、羞耻等难以言表的委屈和苦衷,即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只有接受这个现实,才能够正视现实,慢慢走出心理的暗淡期。
(2)恰当看待。
有些同学往往因为自己来自单亲家庭,就与人疏远,做事情不再积极主动,并把自己性格的变化与做事情的不顺利归因于自己来自单亲家庭。要知道别人是否认可,与你是否来自单亲家庭没有关系,不用担心别人对你来自单亲家庭而存在偏见。只要我们自信开朗、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充实乐观,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与赞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有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
(3)放松自己。
有些同学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往往会每一根神经都很紧张,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事,不能很大胆地结交朋友。其实在你的生活中完全不必承受这些压力,只要你不刻意隐瞒这件事情就可以了。当你放松了自己,你会发现,别人对你的事情并非那么在意。这样与同学真诚的交流可能不但不会使同学瞧不起你,反倒能够更好地理解你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你会发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你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而且压抑在内心里的东西一旦外化后,就不会再感到那样压抑和痛苦了。
篇5
我从小就生活在单亲家庭,心灵孤单、寂寞,很少有人爱我,我总是在心灵最深处抱怨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伤心的时候,总会躲到角落里哭,从来不愿意让别人看到。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家庭服务员的角色,爸爸身体非常不好,年老体衰,家务都是我做。爸爸又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家的经济越来越拮据,总是面临雪上加霜的窘迫。在懂得了这样的处境之后,我拼命地学习,但忧愁总是缠绕着我,学习也总不好,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一样烦恼。
在家里,当我向父亲要钱的时候,父亲总是唠叨我这不好、那不好,说我乱买东西,骂我骂得翻天覆地,还说我是无用的人。我的心就像插下了一根铁棒,感觉非常沮丧。我经常会怨恨父亲,因为他给我留下了很消极的影响,可我还是深深地爱着他,总是为他着想,但这种感情从来都是隐蔽的。在初中遇到了学习的挫折,我总是想要默默地去奋斗,但成绩一直在下降。我并不害怕别人不重视我,我害怕的是会对不起父亲。
我该怎么办呢?在学校里我不喜欢跟同学交往,有时候能够开朗起来,但有时候又非常压抑,我是不是有毛病呢?我在伤心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我恨透了自己这样的生活绝境,我不知道在这样的现状当中,是能够交朋友呢,还是能够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对这个男孩而言,很多困难要看我们怎么对待,如果把它看成挑战、锻炼、经验,就能够培养生活的能力,面临的困境也就不是困境。也可以把困难看成很大的障碍,比如爸爸的身体不好,挣不了更多的钱,生活境遇不好,就会让自己失去自信与自尊,万般烦恼、焦虑。
解决困境关键在于态度,认为问题是什么,它就会为我们显现什么。事实上,很少有小时候非常顺利的成功人士,而且成功人士回忆早年时,都会对曾经经历的苦痛、困难表示感谢。没有那段让人困窘的日子,也不会学到坚强和坚韧,那是不良境遇送给人的很好的心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看看那些知名的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们年轻时往往都经历过痛苦,没有父爱、饥饿、流离失所、亲人分隔等。痛苦常常使人觉醒,给人以力量,也让人知道奋斗。因为人的欲求有一种张力,当欲求被满足时,人往往比较松弛,没有进取心。这就是富裕的家庭不要全方位满足孩子的物欲,而要让孩子处在欲求不满中,促使他为自己奋斗的原因。欲求不满的孩子会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未来要成为什么人。如果从小生活顺利,就很少会思考这些有意义的问题,这种思考正是对成长的激励。
这个孩子正处在困境中,但没有看到困难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如果只被困难的消极意义控制,孩子就会因此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比如不好好学习,放弃责任,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还以为那才是摆脱困难和痛苦的方法。如果孩子知难而进,越是环境艰苦,越管理好自己,过更有效率的生活,那么他将能够利用困境激励自己,一步一步实现人生的目标。关键要看孩子自己如何对困境的意义做选择。
我们可以看出这封信有一种忧郁的味道,一个男孩子写这样的东西,像在做自我觉察,他在分析自己。从信中可以看出他是很压抑的,没有情绪释放的时候,不能开放自己,不能忘情地大声喊叫或者开怀大笑。对这样的孩子我常常会鼓励他建构一个强有力的兴趣来支撑自己,如体育运动、文艺爱好或者是对艺术的追求等等,兴趣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当然,他也可以克服自卑,在同学之间建立感情,维持对社会的接纳与信任。如果什么兴趣都没有,在同学之间也没有朋友,就很不好,会失去心境缓冲的资源。一旦他喜欢某种运动、知识或者特定兴趣,他的生活就会突然舒展开来。
当然,在读书的时候,孩子不一定适合广泛社交。有的孩子因为太孤独、太压抑就去找朋友,但学习好的同学不愿意过多交往,他只能找到学习不好的同学,或者是不读书的社会青年做朋友,那一部分人可以天天陪着他玩,但是这样的玩有一种麻醉感,结果会越来越脱离学生的身份。所以,我建议在学校的时候,不妨培养对运动的兴趣,一方面可以在运动中心情舒畅,得到快乐的体验,产生幸福感,一方面又会因为多了一门技术而增加自信而喜爱自己。当然,学习与交朋友可以是不矛盾的,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在交往中可以切实地促进学习进步。
怎么跟父亲相处呢?父亲有病闲在家里,只能对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能理解到发火是父亲的一种心理需要,对身体康复有好处,他的内心就要好受一些。人与人之间往往关系越好、距离越近,越容易彼此产生伤害。我觉得首先要把自己不好的感觉告诉父亲,父亲批评或者无端埋怨的时候,他可以跟父亲说:“你心情不好让我很难受,我听到你说这样的话不快乐!”不要说父亲错了,不要在是非上跟父亲争吵。孩子如果想让父母改变态度,关键要直接把感受说出来,让爸爸知道孩子的感受。如果爸爸是爱孩子的,下次发火就会有所收敛。因为人都有共情能力。
很多家长骂孩子的时候,是因为看到孩子没表情、没反应、无所谓,所以就一句话比一句话重,越来越厉害,直到孩子发脾气了他才改口。但如果孩子一开始就跟爸爸说,“我很痛苦,我不快乐,我觉得你不理解我”,架就不会吵下去,因为这种说法不是批评。相反,孩子要是说爸爸说错了,爸爸就会强调,“我说错了吗,你上次干什么事情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那次也是什么什么样的”,争吵就会继续。所以,孩子一定要把感受说出来,让父亲能够体会到,这样父亲才会慢慢学会跟孩子说出有分寸的话。
支招:将单亲的伤害降到最小
生活在单亲家庭,孩子的人格发展或心理建构会不会出现问题?如何避免?
很多专家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长大后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个案例里的男孩,缺少母爱的关怀,今后在和女性的关系或者情感方面就可能出现一些麻烦。但是,这种可能并不一定会发生,因为社会是一个资源系统。比如说,这个孩子没有妈妈,但是他有女老师,有像家长似的女邻居,他可以通过这些资源补偿情感,而且父亲在没有妻子的时候还有代替母亲的功能,可以缝缝补补,给孩子做饭。所以不能绝对地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会受到伤害和负面影响。当然有些孩子会受到影响,但是大部分孩子,仍然会正常、健康地发展。客观地说,这个男孩在没有母亲的环境中长大,父亲多病,他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像女孩一样多愁善感,原因是两个大男子气的人是难以共同生活的。人的性格具有社会性或环境性,这是互动的需要。我们在前面个案里的男孩的信中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比较细腻的婉转惆怅。但这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以后的幸福。
篇6
可是,近年来,由于独身、离异、丧偶等多种原因,致使单亲家庭,离婚后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等家庭增多,许多无辜孩子身心的不和谐产生了。
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已经成为当下校园里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去年我新接手四年级。这个班级中一共40人,据我调查,就有1个是单亲家庭的,妈妈为了孩子离婚八年还单着;5个离异后重组的家庭;2个寄养在爷爷奶奶家的;1个罪犯家庭。如此复杂的班级组成成员,刚开始让我望而却步,硬着头皮接下来。后一年的工作以如何促进这些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为重点展开。
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一年来有目的有方向地了解,对各类特殊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如下:
脾气大,冲动,焦虑,抑郁;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古怪,不合群;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恐惧,悲伤,冷漠,自卑;固执,易受挫折;撒谎,偷窃,欺骗,骂人,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敌对,冲动,性情易变,;非友好的不服从,对现实缺乏挑战的勇气,精神非常脆弱等等。
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他们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自卑心理不可避免地形成,其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他们的心理尤其脆弱、敏感,需要我们更多的爱和呵护,在同情中给予爱,在鼓励中给予帮助,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让他们的生活也每天充满了阳光。
对于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是人都有恻隐之心,我们总是认为这些孩子的家庭是不健全的,他们应该缺少爱,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给学生补爱。并且认为,只要有了爱,学生就什么都好了。
下面是我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开学,我接到新班。第一天与孩子们见面时,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特地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小礼物。送到最后,发现多了一份。
“老师,把这个送到小冰吧。”
“她没拿到吗?”
“不是的,他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们应该多关心他!”
“对,以前王老师说了,凡是好的东西都要先给他……”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一个男孩局促不安地站在那里,旁边的孩子指着他说:“老师,就是他,就是他。”
我愣住了,随后我走到他的面前,问:“你和他们一样,不用多给一份礼物,是吗?”那个男孩,点着头,脸却涨得通红站在那。
写这个案例的时候,心情和当时一样沉重,其他孩子所以这样要求新老师,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这么照顾特殊家庭的孩子了。而那个小男孩之所以“愿意”接受别人的多余的关爱,也是老师要求他这么做。
这就是特殊家庭孩子的“特殊”之处,在工作当中,关注特殊家庭孩子,转变特殊家庭孩子也成为我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作一简要梳理和阐述:
班级――应成为特殊家庭学生爱的港湾
一、走进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灵。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平时在班里要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2)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二、倾听特殊家庭孩子的心声。
由于特殊家庭的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平衡,形成一种特殊心理,进而导致他们在校期间行为产生偏差。要矫正这种偏差,需要教师深入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特有的需要与愿望,给学生表述自己思想的时间和空间。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可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以诚恳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班级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的过激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大力的鼓励,充分调动学习、生活的积极性。
家庭――特殊孩子成长的另一只翅膀
著名教育家鲁洁认为:“家庭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在校学习,而且参入塑造他们的全部个性和人格行为,家庭教育复制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孕育着未来社会的风貌。”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是一个问题家庭,一个特殊孩子的背后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家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呆的时间最久的地方。那么作为教育者,就应当在重视转变特殊学生的同时,对家长实施影响,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我努力做到:
一、教会特殊家庭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我主要是通过家长会,经验交流会、个别家访,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使家长转变观念,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言传身教,为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孩子在校的每一点都要及时给家长反馈,家长要多关注孩子,多抽出时间陪他们,多与他们聊聊家常,多鼓励孩子并及时表扬,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他们是受到关注的。
二、要求特殊家庭家长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家庭教育缺失的特殊家庭。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高科技产生的双刃剑一方面是电视、电脑代替家长看管了孩子,另一方面是图像、视频便捷直观的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更为糟糕的是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拜金主义、暴力、武打、言情等等不良信息也过早的被儿童摄入到大脑并影响左右着孩子的言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具有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示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特殊家庭家长改变自己的心态。
篇7
论文摘要: 提及孩子成才问题,人们会立即想到学校的重大作用。孰不知在成才过程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 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因而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1、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
2、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对孩子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他们是武断、粗暴的,并且对孩子的需要缺乏反应性。独断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环境毫无控制,也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这些孩子常常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在独断方式教养下的幼儿,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
3、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躺倒在地撒野时,父母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他。然而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孩子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孩子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孩子,孩子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同样因为他们是孩子,然而,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尽管他们与孩子有着挚爱的关系,但他们极端的放纵和无约束的纪律要求,以及对孩子自由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孩子的缺乏控制和冲动行为的发展相关联,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健康的,合理的,而正是这种观念纵容了他们的孩子。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幼儿性格一般表现为冲动、攻击型儿童,对成人反抗,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冲动。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
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自闭和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
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或抑郁、焦虑情绪或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的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
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却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由于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
三、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应。家长应当根据时代和孩子年龄特点,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这样的家庭就会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气氛,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 家庭物质条件好,并不等于心理环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例如,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如何,还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对子女的态度。父母若有较强的鉴定、教育能力,那么教育方法就易为子女所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反之,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那么出了问题便会束手无策,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气氛肯定会很紧张。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心理发展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 . [5]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的培养[j].科教文汇,20099,(02).
[6] 邢胜巧,田红英.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引导策略.
[7] 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07).
[8] 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02)
[9] 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
篇8
子女的第一个社会化环境便是家庭,因而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大大影响着子女的恋爱动机、恋爱态度。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出身于和睦家庭的女生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在恋爱态度上相对稳定、保守,并且她们可以和家长交流心声,获取父母长辈的恋爱经验,帮助她们正确面对恋爱问题;而出身于破裂婚姻的女生在恋爱中较为悲观,面对恋爱时比较固执倔强。她们不愿意和长辈沟通甚至很逆反,一意孤行。五年制高职女生的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在调查问卷中,我对于她们的家庭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来自离异或再婚家庭,来自正常家庭的占少部分。其中来自单亲家庭的108人,占26. 3%;来自再婚重组家庭的143人,占34. 9%;来自正常家庭的154人,占37. 6%;孤儿1人,占0. 2%;仅受祖父母照顾的4人,占1%。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笔者感慨很多,也深感身上的教育责任很重。
总结而来五年制女生的恋爱问题表现在受离异父母的影响,她们对于恋爱不够认真和真诚。当在恋爱中产生困难的时候,她们不会面对挫折,经营自己的感情,习惯选择逃避地结束恋情转而开始新的恋爱,恋爱态度呈随意化;来自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女生因为爱的缺失,她们盲目地将恋爱看作是自己的避风港,渴望异性的关注、保护和疼爱,于是她们宁愿放低自己的择偶标准,也要最快时机找到一个伴侣以慰藉自己孤独的内心。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婚姻都不是一方的问题,父母的处事方式、交流习惯都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子女。五年制高职女生经历简单,主要影响她们的就是家长。在与班主任的访谈中可知有问题的孩子背后必然站着有问题的父母。家庭破裂或不幸福的女生在恋爱相处中也存在着交往障碍,但她们还没有总结反思的能力,因此盘旋在恋爱与失恋的往复中,恋爱观处在茫然之中。
2 恋爱观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重智轻德的。他们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物质需求,忽略了对于恋爱观的教育。我们倒过来进行猜想推理:五年制学生未能考入高中是因为学习成绩低,影响她们学习态度和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关注不够,影响家长关注学生的是他们所处的客观条件。为此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立了这部分信息,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少部分女生主要由祖父母进行照顾,她们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平时只是通过电话彼此交流。内容基本都是嘘寒问暖、成绩变化和校园生活。可以说对于恋爱观的教育几乎是零。26. 3%的来自单亲家庭的女生,她们的家长家庭负担较重,每日忙于照顾老小的家庭琐事和自己的工作,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别说恋爱观了。34. 9%的来自再婚重组家庭的女生,她们的亲家长一方认为孩子缺少幸福家庭的温暖,于是一味的在物质上进行弥补,而另一方继父母由于自己的角色,不便过多参与子女的教育。这些都促成了家庭恋爱观教育的空白。
篇9
“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这篇题为《春天到了》的日记,出自于一个12岁的女孩之手。她曾天真地期盼“买火柴的小女孩”来到这光明美好的世界。可谁会想到,由于一次期中考试失误,导致离婚的母亲大发雷霆,让她选择了自缢,一朵鲜嫩的花凋谢了。
唉,这怎么能怪她呢?她的母亲定是在离婚前就缺乏独立自我、职业目标和社会生活,离异后,又陡然失去了丈夫这一重要的生活支点。于是,她把对生活全部的期待和兴趣转向了唯一的对象??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关心得无以复加,对孩子之外的事情心无旁骛。而实际上,她不过是想从女儿的成功中得到婚姻失败的补偿。给可怜的小女孩不断施加无形的压力,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深度心里伤害。
现在,我国青少年犯罪者中有较大比例出自破裂家庭,但但导致这些青少年失常的心理原因之一,是离婚后父母于子女关系是否协调,而不是离婚这个事实本身。离异家庭的孩子给人的印象都是可怜巴巴,特别需要人同情。让她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不同,必须得到别人的同情才能生活,从而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的爱,还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所以,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不必感到自卑。
自强不息是每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没有靠山,更增强了对自强自立的要求,也增强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一定要坚强。
篇10
关键词:单亲儿童;关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59-02
案例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类固有的婚姻观、家庭观在发生变化,离婚率随之不断上升,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单亲家庭的子女。这些单亲儿童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有的是因为父母一方意外去世,他们只能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一方生活。家庭抚养、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得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心灵也遭受了伤害,形成了心理上的缺失。由于长期缺少父爱或母爱,这些孩子大多表现出内心孤僻、性情暴烈、遇事冲动、人际关系欠佳、行为叛逆等个性特征,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偏差。
我校今年新来了一位叫丹丹(化名)的女孩,10岁,是三(1)班的一位后进生,生理发育正常。她的父母在他2岁那年就离婚了,现在她与父亲共同生活,去年由于父亲工作的流动来到我校插班上学。丹丹还有一个哥哥,比她大四岁,也是去年来到这里,现在就读于本地的一所寄宿制中学,平时只有节假日回家。通过家访和旁人口中得知,丹丹的姐姐脾气比较暴躁、性格比较叛逆,经常说话不计后果,每次学校放大假回家,也只是躲在房间打电脑游戏,很少关心家里的母亲和妹妹。而通过观察丹丹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和母亲的反映,我发现丹丹具有内心封闭、行为叛逆的特点。在课堂上,她的状态起伏不定,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出问题让她回答也总是不完整或者不着边际,有时还会通过一些怪异的行为扰乱课堂秩序;在课余时间,她人缘不好,不会主动去找同学,别人一般也不搭理她,集体活动每次都会拖后腿;对于每天的家庭作业,她很少主动去做,都是在母亲的监督下勉强完成的。
辅导过程与情境:
针对丹丹的家庭及其本人的这些不良行为和存在的心理问题,我采用了如下对应的辅导方法。
一、建立档案,记录成长
新课程改革以来,成长记录袋成为了一种关注学生努力程度、进步过程、反思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在了解到丹丹的特殊情况后,我就给这个孩子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对她平时的学习状况、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心理特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做了详细记录。在学校里,我密切联系丹丹的所有任课教师,关注她每一天的状况。课余时间,我经常找丹丹谈心,了解和捕捉她每一天的闪光点,并从中了解她最近的心事,肯定和鼓励她做对的事情,同时发现她的不足之处,帮助她寻找原因,并和她一起想办法解决。刚开始的几次交谈,丹丹总是低着头不说话,可能是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于是我先跟她说了自己的心理话,让她做一位倾听者,通过几次交心以后,她慢慢放开了芥蒂。然后,我开始引导她接纳身边的同学,并让班上性格外向、活泼的同学主动找她交说话。慢慢地,她从以前的不会说到会说,不敢说到敢说。放学后,丹丹的母亲没空来接孩子的时候,我主动承担起送丹丹回家的任务,这样还能顺便了解丹丹最近家庭的状况。几次陪她走路回家后,丹丹已经开始对我无话不谈。
二、给予爱心,关心成长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爱是打开这个特殊群体心扉的钥匙,是缝合他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遭遇变故时,往往心灵受到了伤害,从而慢慢关上了与父母、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丹丹来学校注册的那天,是她母亲陪着她来的,总是躲在母亲身旁的丹丹显得很紧张,从她忧郁的眼神里,我仿佛看到了一颗受伤的心,一颗渴望温暖的心,一颗渴望关爱的心。通过与她母亲的交流,我才知道丹丹从小就失去了父爱。针对这位学生的特殊情况,我将丹丹安排到班级以后,与她母亲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跟她分析了孩子的需求,希望她能多花一点时间在孩子身上,平时多关心她的学习与生活,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同时,我添加了丹丹母亲的微信,承诺将丹丹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反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在丹丹班主任的帮助下安排了几个懂事的同学在学习上多帮助她,在生活上多关心她,在活动时多鼓励她,让爱心渗透到丹丹的每个角落。同时我联系她的任课老师,告知了她的情况,希望他们平时能对她多一些关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关爱,丹丹似乎适应了这个新环境,感受到了周围的真情和温暖,人也变得开朗起来。
分析与反思:
通过以上的辅导过程以及我对丹丹的一系列观察、访谈、调查和分析,我以为丹丹从小跟随母亲背井离乡到处漂泊,母亲在哪里打工她就在哪里上学,一直缺少一种稳定的成长环境,而长期在这种没有父爱的特殊环境中,容易形成胆小、孤僻、叛逆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正是这些不良的特征影响到了她的心理,她会在情绪上波动不定,变得失落、忧郁,进而开始厌恶身边的人和事;在性格上孤僻自卑,缺乏自信,进而开始不与任何人交往。丹丹的家境不好,家里只能靠母亲打工来养活两个孩子,平时工作一忙就很难有空管孩子,只能对孩子宽容乃至放纵。长期处于这样的教育环境,使丹丹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而产生了不良的心理问题。作为学校的大队辅导员,我发现与丹丹的母亲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沟通,因此在学校注册那天我就在挽留了她,和她聊了很久,基本了解了丹丹的情况,也对她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她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孩子。同时,我对丹丹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辅导和记录,利用自己组织学校活动的便利对她的所有任课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正面和侧面的引导,从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着手,不断矫正她扭曲的心理,为她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段时间下来,在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的影响下,在丹丹身上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单亲儿童是不幸的,他们比一般的儿童缺少的是完整的关爱和幸福感,但是这种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本着积极的态度,为他们真心付出自己的爱,为他们打造一片自由的天空,相信他们内心的创伤就能愈合,他们遭遇的各种困难就能克服,他们也能快乐和幸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于 秀.不完整的天空.[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